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教学的意见范文

对教学的意见精选(九篇)

对教学的意见

第1篇:对教学的意见范文

正像“改革”的概念一样,在当代美术教学中,“改革”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对美术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便是美国著名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教授探讨美术教学及其改革问题的一部力作。

鲁道夫·阿恩海姆,原籍德国,因对艺术心理学、哲学和艺术史的研究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因不满希特勒法西斯的统治,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曾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名誉教授,荣获过美国艺术教育协会的卓越服务奖。他一些重要的艺术心理学论著,已被译成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 日文、俄文等。像被译成中文且在我国颇具影响的论著,就有他的《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艺术心理学新论》等,而他对美术教学及其改革问题的专论则当数这部《意见》。此书的写作与上述点到的几部论著的写作风格一致,也即他的研究重点并不是要对美术教学及其改革作一系统的考察与探讨,而常常是集中探讨他感兴趣又认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或关键问题,当然这其中又都贯穿了他对美术教学及其改革的基本主张,以及他所代表的格式塔学派的基本理论与观点。所以,我们认为,此书的意义不等于仅是几个篇章各自所具有的意义的简单相加,它还具有作为一部探讨美术教学及其改革问题的专著的力量与作用。这,也正是我们解读此书的价值所在。

《意见》首先涉及到对右脑功能的定位与认识问题。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脑科学研究均集中在对脑功能定位的研究上,人们发现人的大脑两半球有着不同的活动方式与功能,脑左半球侧重于抽象思维并主要以线性方式处理输入信息,脑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并主要以视觉的非线性方式处理输入信息, 这一理论概括就是脑功能定位说。正是基于此研究成果,所以阿恩海姆在书中开篇就呼吁“还我右脑的心灵”,提出了“开发右脑”的问题。他认为“直觉,归诸右半脑,正如理智属于左半脑一样,它们在大脑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同样受到尊教”; 同时“我将表明,直觉并不是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但“我有充分理由认为,有这样一些教育者,他们对于直觉没有给子足够的重视,甚至对之抱有轻蔑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其实直觉可以适当地定义为知觉的一种特殊性质,即其直接领悟发生于某个‘场,或者‘格式塔,情境中的相互作用之后果的能力”;换句话说,直觉就是指通过或包含了“视觉思维”这一内隐要素过滤后的一种结构性、整体性、即时性的视觉感知。它既是一种直感性的观察能力,又是一种认识的思维能力。正如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埃利奥特·艾斯纳教授对他这种看法所赞扬的,“掌握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一种感性”的认知。“阿恩海姆对直觉与智力的区分使我们认识到,脱离整体的局部是靠不住的。观察一个图形的结构需要注意整体的图案或形式。学会把握并领会这样的结构正是认识上的基本成就”,尤其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因此,阿恩海姆主张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发展人的视觉思维一一直觉能力,也就是要开发右脑。无疑,他所主张的这种美术教学观念或方法,对于那些“不清不白”的美术教学观念以及“不伦不类”的美术教学方法来说,无异于一场教学的革命。

《意见》探讨的第二个部分是形成直觉能力的内隐要素即“视觉思维”的问题。可以说,没有内隐的视觉思维的作用与培养也就不可能产生与提高外显的直觉能力;反过来说,直觉能力的高低、强弱也反映了视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强弱,而这两者发生、联系的“过程”又几乎是同时的。所以阿恩海姆在书中反复强调,一切视觉文化活动(包括美术教学)的“思维主要的就是视觉思维”。按他的意思,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能力,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他看来,人们看到一种形象(不管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意象),就有了抽象活动;而当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都有某种具体形象或意象作为出发点或基础。他还通过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或包括有视觉思维的作用或因素的,只不过这种视觉思维是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象。这种意象有点儿象是印象派绘画中或是现代抽象派绘画中看到的形象或形式,是一种“视觉闪现”或“视觉暗示”,它着力于物象的整体性或结构性,而不是物象确定的轮廓与细节。这种特殊的形象或意象或思维,对于创造力或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彳艮有用的,因为只有它才有可能使人们的感性与理性、知觉与思维的活动过程达到一种同步与同构的统一。艾斯纳曾对他的这种理论高度评价道:阿恩海姆给了我们一种对艺术和思维的基本看法,它将艺术活动中一一观察与创作一一置于教育过程的核心;眼睛是心灵的部分,感觉本身就是一种认识过程,感觉器官作为认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是起这个作用的;他的关于视觉思维能力的深奥看法,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艺术的观察和创作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基本要素。

第2篇:对教学的意见范文

一、督导评估的意义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身体素质是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一生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指导,对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督导评估的内容与方法

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管理、条件保障、评价机制、学生体质状况四个方面(具体见《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指标体系》)。督导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听汇报、听课、看活动、查验资料、走访座谈、测试、视察等。

三、督导评估的周期及分工

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周期为一年,各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每学年均应接受一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督导评估工作由教育督导机构组织实施。市级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对市教育直属学校的评估和每三年一次对县(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综合评估;县(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辖区内中小学、职业中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

四、督导评估的程序

1、学校自评。学校自评是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环节。各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每年均应对照评估指标,结合年度工作总结进行自评。学校年度工作自评及接受督导评估前的自评必须认真进行,不得搞形式和走过场。通过自查,主动发现问题,不断自我完善。

2、市、县(区)年度督导评估。市、县(区)两级教育督导室要按要求制订督导评估计划,并按程序组织督导评估专家组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评估结束后,要形成专题督导评估报告,并按程序反馈、通报信息。对问题严重的县(区)或学校,要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并进行复查。

第3篇:对教学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技工学校 教材 思考

教材作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在某种程度上教材不仅决定了教师教什么,甚至于规范着教师怎样教;并从一定角度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抓好教材的建设和管理,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一、技工学校教材的特点

1.教材内容的基础性

目前,技工学校的学生许多都是中考落榜生。每个人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的状态下,其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有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智力很正常或十分聪慧,而在另一方面却显得迟钝和不开窍。人的各种能力发展可能是不均衡的,是有差异的。技工学校教材既要给他们每个人将来就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传授其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就业岗位不断变换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技工学校教材内容的基础性。

2.教材内容的职业性

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将国家职业资格的技能要求与理论要求融人到职业教育的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技工学校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习,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因此技工学校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应当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技工学校毕业生都是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教材应能体现相应职业的资格标准。

二、现在使用的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纲过时,内容陈旧

现在技工学校通用教材中的机类和电类教材还是执行的2000年版的教学大纲,最新的也就是2004年汽车类的教学大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些教学大纲已经过时,内容上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这是中职教材编写的努力方向。现在使用的教材中很少体现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教材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容。技工教育受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影响很大,也应该与时俱进,如果不能及时地在教材中吸收、涵盖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则势必会影响教育质量,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在新教材中及时引入那些新技术、新知识、新设备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与技能来填充到技工学校教材中,删减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另外要用现代的知识观来重新审视、选择和组织传统教学内容,使其在新形势下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国外的教材一般三年左右就修订一次, 前年和去年我们的通用教材中还在使用。

2.教材编写形式与教学改革不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个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职业、岗位和社会的变化。同时,由于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和高职院校的出现,也使得技工学校的学生对口考入大学成为可能。因此,现代化的技工学校应当形成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出路,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教材结构体系。即,在某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数个可供选择的、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学校或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灵活取舍;同时,教材中还为有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愿望的学生留出与更深的知识相衔接的接口,就像计算机留接口,以备升级换代一样,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材的灵活性。

教材中没有很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的内容,教材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教材不仅是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对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技能训练课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没有体现技工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说,计算机使得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丰富多彩的计算机教学软件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枯燥单一的教师一言堂;人机对话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针对性强的、具有教学辅助作用的课件,使得过去需花大量的课时和口舌讲解的教学难点,现在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现在发行的教材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些内容,虽然劳动出版社也发行了部分学科的教学课件,但数量教少,涉及面窄,一些专业课没有开发。

3.实践性不强,与技能鉴定标准不接轨

传统的学科体系是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来构建教材体系,“先问懂了没有,再问会了没有”。技工学校教育一般都有一半的课时进行生产实践,重点突出实践技能,应该“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以技能课、技术课、理论基础课来构建教材建设体系。技工学校的教材一定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关系。教材内容的取舍应该遵循“基础理论以够用、必需为度,突出应用”的原则。我们认为“够用”应该指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必需理论知识,也就是指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对于理论来源、推导过程、理论争议等可以不论述。“突出应用”就是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教材就是培养学生能在生产现场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解决生产实际中所提出的问题。

另外,就目前的教材情况来看,技工学校的教材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大都缺乏有效的衔接。技工学校毕业生大多数要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相应职业的教材应包含本职业中级职业标准的内容,所以教材编写人员要仔细研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发有特色的、高质量的“证书”教材。

二、技工学校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

1.教材要体现适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也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体现适用性一是要适用技工学校知识起点比较低的学生群体。二是教材内容的选择也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和能力,了解哪些知识是他们完全能够掌握的,哪些知识是他们可以掌握的,采用怎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实用性是指所选的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要为培养技能服务,要为将来就业需要服务,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容易将所学知识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及其它的社会活动之中,能做到学用结合,相互促进。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就要求选取现时的Windows2000或WindowsXP等社会应用比较广泛又有迁移性和代表性的系统、软件。先进性是指对教材内容的选取还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教材中及时引入那些新技术、新知识、新设备、新工艺,还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必须对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化现状有所反应。

技工学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贯穿于实践操作教学之中,所以要处理好理论课和实习课的关系,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习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尽快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要认真研究各工种、各职业的职业标准,按照职业标准去培养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同时让理论知识辅导学生的实践。

2.与教学改革紧密连接

教材不仅是“看”的,更重要是要通过老师的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所以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密不可分的。试想,教师使用“标准答案”式的教材去教学,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实行教学的改革呢?

教材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材中要精选教学内容,要大胆创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选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素材,多选择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做案例,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如《劳动法常识(第二版)》中用了许多实际生活中很鲜明的案例,既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教育了学生以后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和能力。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更会对教育方式的变革带来深远的影响。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讲授课程已经成为普遍,我们可以将教材制作成生动有趣、动静结合、声光动影的多媒体教材,或者对重点、难点问题制作课件,能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技工教育中有不少繁难的机械构造、电路等,若能采用幻灯片、投影片、影片、课件,一定能提高教学的效果。配套的教学软件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有利于教师、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并要有良好的交互性。

3.加强编写队伍

应该具有一批高素质的专家编写队伍,一是要思想上的高素质,二是要知识上的“高素质”。教材的编写队伍应该熟悉技工教育的现状,最好是具有一定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他们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技工学校学生的心理动态,能“对症下药”,编写出符合技工教育的教材。

另外在作者、编者的选择上,应该注重行业与学界的结合,适当选择行业专家和学者一起参与教材的编写。一般而言,编写教师的优势更多地在于思维的严密性和严谨的学科体系结构的构建,而行业专家则来自实践,了解实践,他们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深切地了解行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有了他们的积极参与,编写出来的教材才会更具针对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因此,出版社应该积极地组织行业专家和学者一起参加教材的编写,从而编写出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能学以致用的好教材。

另外,编者要认真研究相关专业的职业等级要求,熟悉本工种的等级标准,确保教材能够兼顾等级考试。

4.编写形式多样化

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形式多趋于表象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这是与过去传统的教材编写方法所不同的。总之,应以学生能够学会和掌握为原则。教材中内容宜深入浅出,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于理解,应尽可能安排简洁直观的插图和简单易行的实验,以发挥学生的表象思维能力和掌握动作技能方面的能力;对于以定义形式出现的概念,应尽可能用经验(实例)来加以验证,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学生对于自己能够理解、掌握的知识会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难倒、考“糊”,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编写方式应符合技工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到目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实施分层教学。教材的内容和习题由必学、选讲、应用与实践三部分组成。学校可根据实际需求及学生的情况安排教学;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学。教材内容尽量选择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用性强的实例,。建议每章节有醒目的学习目标、引导语;学习内容重点、难点出具(粗黑字体或画底线)标示;由理论引导至或生活化、或趣味化、或让人向上的和生活有关的实例,且具有前后的逻辑关系;每章最后有测评,并附解答。

5、允许有地方或校本自编教材做补充

由于南北和东西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全国不可能使用绝对统一的教材。地区的差异也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使得一些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各地的专业设置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为了适应本地区技工教育的发展,允许地区和学校自行规划、设计、编制体现学校特色、专业特点的补充教材,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稀有专业方面的教材,若无教材,教师就必须依自己的教学经验,统整编制可用的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料,或者开发一些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有自己特色的补充教材。但一定要提高自编补充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教学的适用性。

6.教材注重案例教学

技工学校教材不仅要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这条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现有的教材体系里应该适当增加或加大实验课和案例教学所占的比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和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案例来进行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把本来较为枯燥的内容变的趣味横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积极思考和实践,让学生能更好地主动参与其中,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结合。例如电工专业的线路施工、电气设备的安装、电机与变压器的电气实验等,可以将课程的教学和案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掌握。

总之,技工学校的教材建设是一个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断探索研究的一个过程,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适合学生学习为目标,为学生的基业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 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高职高专教材建设探索》 山东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 陈霞、吴春旺

3、《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分卷》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

4、《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 王军伟主编

第4篇:对教学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问课的对象 问课的指向 问课的形式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教学窄化(或弱化)了教学反馈的渠道。wwW.133229.COM为此,我建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问课”。什么是问课呢?就是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主动询问学生、同行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与意见。

问课的对象

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状况,应该询问的对象包括:

首先,问自我。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坚持“课中问”,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这样,可以克服教学预设带来的机械呆板的弊病,让课堂教学随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与活力。再要坚持“课后问”,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

其次,问学生。教师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个体,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尽最大力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学生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善于倾听意见,去伪存真,否则,反而会降低教学绩效。

第三,问同行。教师应倾听同行和领导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这是站在专家角度提出的观点,这种意见科学性强,有利于教师很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这种方式要求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让大家坦诚交流,这种意见的含金量较高,教师要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问课的指向

教师问课应指向两方面:一是问有关自己的课。教师应主动询问大家对自身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自我的反思、听课学生的意见,还应该询问学校其他学生、同行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因为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对教师的教学是相互沟通的),寻求一般的教学规律,广纳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好自身的优势。二是问同行的课。教师应向同行学习,主动询问大家关于同行课堂教学的意见,便于博采众长。这样,有利于克服孤陋寡闻的弊病,克服孤芳自赏的心理障碍。

问课的形式

问课的形式种类很多,包括:1、对话式。意即教师与问话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方式有利于双向交流,谈话自然,比较随意,缺少预设,容易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对话,有利于情感沟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问卷式。意即教师设计成问卷进行问课。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问课设计的内容全面,科学合理,容易全方位了解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还避开了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容易看到问课对象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想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了解课堂教学评价,便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想设计。3、书信式。意即问课对象用书面交流的形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发表意见。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就临时产生的教学问题发表看法,不受时空限制,反馈及时,而且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较深入,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改进工作。这种形式还可以利用现代通讯设备进行交流,例如电话交流、发短信、发电子邮件等。书信式也可以克服人与人交流产生的心理障碍。

总之,实施新课程,教师就要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进行问课,就是要拓宽反馈和教学评价的渠道,就是要努力实施“功夫在课外”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表明主动合作的意愿,体现坦荡宽广的胸怀,展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河北教育,2003;11

第5篇:对教学的意见范文

1.请谈谈《意见》出台的背景

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提出,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明确提出,教师培训实行学分管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进一步提出,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

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国培计划”,深化培训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改革,加强培训团队和机构建设,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教师培训机会逐渐增多,教师培训质量逐步提高。但是,当前教师培训仍然存在着重项目设计、轻整体规划,重统一培训、轻教师选学,重短期学习、轻持续提升,重学时认定、轻结果应用等问题,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012年,教育部在辽宁、浙江、湖南、重庆等地启动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经过3年多的试点工作,4省(市)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取得了成效,教师全员培训有序推进,培训专业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教师参训动力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为研究起草《意见》、全面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请介绍一下《意见》的总体思路

答:《意见》是“十三五”时期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建设、切实提高教师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针对教师培训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和教师参训动力亟待激发的现状,《意见》提出,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培训课程,积极推行教师培训选学,完善培训学分审核认定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学分转换与应用机制,深化教师培训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3.《意见》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意见》共8条约2500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提出总体要求(第1条)。明确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行培训学分管理的改革方向,并对建设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做好教师培训规划进行了重点阐释。

二是明确主要措施(第2-7条)。包括分层提供培训课程、建立学分认定规范、严格学分审核认定、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强化学分应用等内容。

三是加强组织保障(第8条)。主要就推进教师培训学分信息化管理、落实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职责等提出具体要求。

4.《意见》做了哪些制度设计创新?

答:《意见》以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促进教师持续成长为目标,对推动和规范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做了以下制度设计创新。

一是构建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学分标准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各地科学制定教师培训周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利于培训机构分层、分类、分科建立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有利于推进广大教师按需开展自主选学。

二是健全学时学分合理转换机制。学时反映了学习的时长,学分则反映了学习的质量。针对当前不少地区存在的学时与学分简单换算,未体现培训层级和学习成效差异,不能对教师参训学习形成激励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合理制定培训学时与培训学分转换办法,体现培训级别和学员学习成效差异。在学时与学分的转换上,实行培训层级不同、学员学习成效不同、承担培训任务层次不同,差异性认定培训学分的制度,体现了培训学分的“含金量”,将极大地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三是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记录和存储教师参加培训与自主研修的成果,推动高等学校认可培训学分,建立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机制,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拓宽教师终身学习通道。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将有力推动高等院校、区县研训机构、一线学校的协同,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四是注重发挥培训学分应用价值。针对当前培训学分管理执行不到位、结果未有效运用、未能发挥激励功能等现象,《意见》提出,将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学校考评和教育督导工作相结合;加强教师培训学分监测与通报,分级落实监测责任,及时年度和周期监测报告。强化教师培训学分的有效应用,将教师参与培训与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结合,依托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教师培训档案,适时记录教师所学课程、学习成效和学时学分等关键信息,对教师递进式、持续性、终身化成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意见》出台后,对贯彻实施有哪些要求?

答: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是完善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健全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研训机构和广大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培训学分管理作为推进教师培训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贯彻实施。

一是分级落实管理责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教师培训学分的认定主体。要依据《意见》,结合地方实际,研制培训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加快推进培训学分标准研制,有效利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化系统,按规范流程做好周期性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市县的管理指导和监测评估。市县要制定本地培训学分管理实施细则,健全培训学分管理组织机构,做好培训学分审核工作,加对学校参与相关工作的指导与监管。学校要科学规范地开展教师培训学分申报与管理,真实有效反馈教师培训学习成效。

第6篇:对教学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 文科师范生 教育见习 改革路径

教育见习对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培养从师技能,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全面检验和进一步提高高等师范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未来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超的教育技能,能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能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见习的效果直接影响未来教师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因此,对教育见习改革路径、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它的质量。

一、师范生教育见习目的

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教育见习是见习的前奏,对毕业见习起着示范指导作用。通过教育见习,使见习生了解和熟悉中学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巩固从事师范教育的专业思想,树立为人民的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使见习生把书本上学到的有关教育理论、教学法体系、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获得有关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初步认识,了解中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师素质;使见习生初步了解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内容、过程等一些具体情况,初步了解中学开展教学改革的状况特别是最新进展,初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的具体要求;在一定程度全面检验所在学校师范专业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方案,及时弥补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的不足,不断改进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提高专业培养质量。

二、文科师范生对教育见习的认知现状

教育见习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中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等内容,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管理方法,增加学生对中学教学常规的感性认识,从知识和能力上为毕业见习做好准备。因此,师范生对教育见习的认知水平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其教育见习的实际效果。我在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高校选择了部分文科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6份,有效率为98.8%,召开座谈会10余场。

(一)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重要性认同程度非常高。对于“你觉得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有必要吗?”这一问题,94%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4.86%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仅有1.14%的学生选择“完全没必要”。对于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作用,选择“有重要作用”的学生占53.32%,有45.28%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积极的作用”,认为完全没有作用的仅占1.4%。调查中,37.8%的大学生认为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效果非常显著,55.6%的人认为效果比较显著,认为效果不明显的占6.6%。

(二)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了解渠道

对于“你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这一问题,35%的大学生表示从学校(学院)了解,36%的人则是通过老师、学长的介绍,还有29%的人是通过网络、报纸等其他途径。就“你所了解的本校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方式有?”这一问题,24.5%的人选择“在校听课”,23.48%的人选择“观看视频”,49%的人选择“师范生去中学听课”,选择“其他”的占3.02%。可见,文科师范生对教育见习的了解,主要还是集中于学校的宣传或老师、学长的介绍,其了解教育见习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

(三)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满意度

就样本高校对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重视程度而言,34.8%的学生认为“很重视”,55.6%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认为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的共占9.6%。调查结果显示,16.7%的学生对当前样本高校的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表示“非常满意”,50%的人表示“比较满意”,29%的学生满意度一般,3.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样本学校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不满意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教育见习的实践安排不合理(24.4%),学校的指导老师讲课素质有待提高(16.7%),教育见习学校安排的不合理或有限、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师范生的要求(42.2%),其他(16.7%)。对于教育见习所选用的教材,15.6%的学生认为“很满意”,42.2%的学生认为“满意”,40%的人认为“比较满意”,“不满意”的占2.2%。

(四)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期待

调查结果显示,22.5%的学生认为教育见习的时间安排比较合理,50%的学生认为一般,27.5%的学生认为不够合理或不合理。对于教育见习的出勤率,35.6%的人认为比较高,57.8%的人认为一般,6.6%的人认为低或者比较低。对于“理想的见习方式”,19.8%的人选择“观摩教学实录”,13.6%的人选择“去中学听课”,选择“上台讲课”的占39.5%,选择“其他”的占27.1%。对于“你认为哪种教育见习考核形式比较好?”,有18%的人选择“闭卷考试”,25.8%的人选择“开卷考试”,47.2%的人选择“以平时成绩代替期末考试”,选择“其他”的占9%。

三、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存在问题及原因

调查显示文科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环节薄弱,教育见习存在诸多问题,普遍存在时间短、目标简单、形式化严重、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教育见习的观念滞后

尽管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人们对教育见习作用、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教育见习视作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应用的最终检验和对未来准备的适应性训练,没有形成教育见习的整体观念和质量观念。对教育见习的价值、功能、地位、作用等的认识、观念仍相对落后,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在具体工作中就表现为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乏力、见习模式陈旧、流于形式。

(二)教育见习的管理缺位

教育见习工作涉及师范院校、中小学校、政府部门等多方面。虽然教育部等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已经出台了许多有关教育见习的规定办法,但都没有明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对中小学校也只是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在当前的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价制度下,师范院校难以协调政府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落实教育见习工作,必须强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见习工作中的协调管理职能和中小学校在教育见习中应尽的责任义务,要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切实介入教育见习管理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在教育见习方面应尽的责任义务。

(三)教育见习缺乏有效设计

教育见习在内容设置、见习模式、时间安排、指导管理、见习准备等各方面各环节都缺乏良好的规划设计,见习准备工作不充分;见习内容单一、模式陈旧,基本上就是对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加上一些简单的班主任辅助工作,偏重于课堂教学,课时又很有限,忽视了其他见习环节,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协助组织活动等。另外,教育见习的时间安排偏紧,时间短,有限的时间利用率又不高,难以达到见习的目标要求。

第7篇:对教学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学生意见领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84-02

据CNNIC最新数据,“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1]20-29岁高中及高中以上学生群体占整个网民比重最大。新的媒介环境重塑人类社会新的生活形态,人类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社交网络化时代。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受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的研究课题。教育者需要充分挖掘优势资源,积极探寻教育的新途径,不仅从传播者本身出发,而且还应当借助传播对象的力量,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把握信息动态,引导舆论发展。

一、学生意见领袖的内涵

意见领袖最早在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合著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学者们对大众传播过程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受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经过“大众传播―意见领袖―般受众”的过程。传统的说法是“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2]

新媒体时代中,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人际沟通平台不断推陈出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受众话语权的崛起,一方面挑战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群体开始频繁活跃于新媒体平台,相较于师长的严肃教导,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同龄人的潜在影响。面对新的媒介环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培育“学生意见领袖”,试图形成“教师―学生意见领袖―普通学生―教师”的思政教育传播路径。本文所提学生意见领袖指活跃于新媒体平台,在学生群体中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交力,能够为普通学生提供信息、传达建议、分享感受。其传播行为引起较高的评论或转发量、影响普通学生信息传播与舆论导向的学生个人或组织。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

1.掌握思政教育传播源,及时抢占信息阵地

学生意见领袖往往贴近传播源,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的权威者。他们的信息可以吸引普通学生的眼球,迅速形成舆论焦点,构成传播效力。同时,学生意见领袖往往了解自己的好友群,可以把握他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网上不断地转发和评论扩大传播范围的同时,能掌控传播的针对性,达到有效传播,获得更多普通学生的支持与信任。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老师将重要信息传达给学生意见领袖,他们可以针对自己所了解的组群特点,用更加合适的传播语言或者方式在保真的基础上进行二级传播。

2.集合多种传播手段,扩大信息辐射面

学生意见领袖除了扮演新媒体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外,他们的传播也结合了群体、组织和人际传播等特征。学生意见领袖的传播范围甚至比教师、辅导员更加广阔。一旦有需要重点关注的热点或焦点信息,学生意见领袖可以促进线上线下的双向互通,“当话题吸引到一定数量的跟随者时,就形成一种受众群细化,形成实时更新的分众传播,进而使得用户组成多个交流分享的小圈子,”[3]网络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作用得以凸显。比如:目前有些高校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的公共平台,消息的同时,组成交流分享的圈子,扩大信息的覆盖面。

3.主动设置传播议程,影响思政教育效果

1972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经过调研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议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2]意见领袖具有中介功能,对信息进行加工或者解释、控制与引导。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意见领袖拥有大量的好友,他们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上传、转发和评论,引导普通学生对某一议题的关切,使得普通学生足够重视某种观点、某个事件,便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凸显了议程设置的作用。当代,社交网络平台似乎充当了一个巨大的容器,容纳着了大量繁杂的信息,通过学生意见领袖的上传下达,形成师生间信息共享,促成良性反馈机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有利于促进思政教育的优化创新。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意见领袖的培育

1.准确甄别学生领袖,提升信息认知能力

高校学生意见领袖不等同于学生干部,意见领袖主要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脱颖而出的,他们往往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得到普通同学的认可、信任、佩服,往往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及时发现学生意见领袖,善于捕捉这些人物擅长的领域,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或组织,选择不同的培育方式。另外,“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能自主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教育的过程仅仅是一种手段。”[4]因此,还应重视培养意见领袖的新媒体素养,引导他们学会吸取良性信息,摒弃不良信息。学生意见领袖来自于学生,普通学生接受其信息传播相对更加容易,不会因为者身份的非同质性而引起反感。在遇到某些棘手或者突发事件后,学生意见领袖充分发挥作用,向普通学生提供真实的,一手的信息,减少信息传播的环节,能够保证信息不会被大肆地加工而造成信息干扰或变形,同时也有效地降低恶意信息占据传播阵地的可能。

2.加强师生情感维系,善于引导思想走向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与学生意见领袖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在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情感关系上,才能够共同协作与配合行动。一旦产生分隔,学生意见领袖会产生忽视甚至对立的态度。因此,师生之间情感的维系非常必要。作为思政教育者,既要尊重学生意见领袖,做到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充分发挥他们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也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因为学生意见领袖毕竟来自于学生群体,他们是年轻的大学生,在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要取得教育的正面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尊重、平等对话的前提下,有策略地引导意见领袖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再用他们的影响力影响其周围的其他人。”[5]

3.树立意见领袖典型,促进正面教育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现学生意见领袖、培养意见领袖的同时,也应该多为这些学生提供平台,提供机会,树立正面形象。“意见领袖常常是追随者心目中某种价值的化身。是他的追随者愿意模仿的,他的言行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也希望像他那样生活和工作。”[5]学生意见领袖一般来讲在某一方面是具有突出特长的,教育者在工作中应该适时对他们的优势特点进行宣传和推广,奠定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起到榜样作用,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思政教育的一方面,也可以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正面影响力。

新媒体的特征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理念,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视角、新模式、新载体。面对新形势,教育者应该重视隐性教育,着眼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培育优秀的学生意见领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生奇志,高森宇.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特征、类型与发展趋势[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第8篇:对教学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现代综合立体教学;呼吸内科;R床教学

[FL(K2][JP2][HJ135mm]呼吸内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在临床医学中是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的。医学生要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第一步的临床见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传统的见习带教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学的需要,想要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地改进创新教学方法。近年来,出现了很多颇有成效的教学方法[JP3],比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基于标准化病人的练习以及迷你临床检查练习方法等,这些方法彼此互补,将它们进行结合,衍生出了现代综合立体教学的方法。本文主要对现代综合立体教学在呼吸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立体教学是综合近年来颇有成效的几个创新型教学方法而提出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现代综合立体教学方法更注重个体化、规范化教学,其主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现代综合立体教学会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无论在教学前、教学中还是教学后,都有严明的教学制度,针对不同的病症都有规范的教学模式。下面将综合立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应用进行对比实验。

一、实验对象

选取2009级五年制的60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将60名学生随机进行分配,综合立体教学组30人,传统教学组30人。综合立体教学组的医学生在教学前的基础知识考核成绩为(739±51),实践能力考核结果为(805±43);传统教学组的医学生的基础知识考核成绩为(751±49),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为(809±51)。

二、试验方法

首先,综合立体教学组在教学前对学生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解,让每位学生找出对自己学习影响较大的外界因素,如找工作、考研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相应的专业性教学方案,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见习前,教师将见习内容归纳成数个主要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对相关问题进行查询,了解即将见习的内容。见习开始时,鼓励学生根据收集来的患者病史和初步体检结果提出假设,对患者的进一步检查给出意见。见习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小组之间对自己在见习过程中收集到的病史和体检报告进行归纳总结,做出初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归纳目前不能解决的医学问题,课下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查阅和讨论。综合立体组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从旁引导的作用。

传统组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主题为导向的见习带教。在见习开始时,教师先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简单讲解,然后带学生到病床旁询问患者的病史和体检结果并查阅病例,先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初步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再由教师进行诊断,给出治疗意见。

在见习结束后,分别对综合立体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进行试卷测试和问卷调查。综合立体教学组的试卷成绩平均为(8579±396)分,传统教学组的试卷成绩平均为(7869±763)分。现代综合立体教学组的见习前后试卷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由此可见,综合立体组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传统组的学生对于自己所学到的呼吸内科临床知识不甚满意,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主导,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甚微。此外,综合立体教学组的学生对自己掌握的呼吸内科基本知识满意度也远高于传统组。通过实验不难看出,综合立体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效果远高于传统教学组。

三、总结

从上面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综合立体教学的小组在见习前和见习后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传统组在见习后的成绩并不十分显著。问卷调查显示,现代综合立体教学组对自己所学到的呼吸内科临床知识满意度也极高,综合立体教学组在临床见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综上所述,综合立体教学在临床见习的应用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JP3]程U令,李时悦现代综合立体教学在呼吸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2):203-207

第9篇:对教学的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防教育;意见反馈;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54-02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从无到有,且成果显著,特别是课程建设更是硕果累累,而相应的更高层次的学科建设也开始提上了议事日程。根据教育学理论,从课程建设转向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相应的对学科从业者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学科(discipline)”,伯顿・R・克拉克认为:“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1];也就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2]。而“学科建设(disciplinary development)”,则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3]。学科建设的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组织完善、学科制度建立、学科建设方向确立、学科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术环境建设等。[3][4]可见,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如果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者或团队在统筹规划的同时,能集思广益,认真倾听、甄取各方面的有益意见,并形成机制,无疑有助于该工程的顺利推进。

一、提倡学科建设核心团队自我反馈

首先,要破除一个认识误区,即人们总是将意见反馈或者提建议归结为外在行为或他人的行为,而自身只作为一个被动的接收体。其实不然,在众多的反馈主体中,自我也可以作为一个行为主体,而这个主体常常被忽视了。[5]为了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工作,通常需要打造一支核心工作团队,成员大多由业界精英组成,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们是学科建设的领导者和主力军,即学科建设工程的行为主体。同时,他们也是信息反馈的一个行为主体,因为他们最清楚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最具有发言权。

对于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行为主体而言,自我意见反馈其实就是“自省”,对已有工作的阶段总结与测评。“自省”,即“自行省察,自我反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其目的在于“知明而行无过矣”,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了更好的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核心团队阶段性的自我反馈、自省显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前一阶段工作的自我总结和测评,可以查漏补缺,积累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避免以后走不必要的弯路,并且还有助于下一步工作方向的明确。

为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核心团队的自我反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紧贴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第二,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行为主体的自我反馈必须成为一种长效机制;第三,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中,坚持自我反馈要与其他渠道的意见反馈相结合,合力共同推进学科建设;第四,最重要的是,注重自我反馈成果的转化与落实,将各种好的意见和建议应用到学科建设当中。

二、重视核心团队外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反馈

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上,核心团队虽然都是业界精英,各有所长,但是考虑到学科建设的系统复杂性,这就需要动员核心外力量,集思广益。在众多的意见反馈中,核心团队首先应该倾听业界同行的声音,因为后者是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天然的、最近的基础力量,是本学科建设的间接参与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们具有核心团队成员与其他各方无法比拟的优势:其自身也是国防教育的从教者,熟悉学科内容,并具有一定实践建设经验;角色独特,在对本学科建设建议时,既有行业的眼光,又有旁者的视角,既可感同身受地发表意见,又可暂时脱离业内束缚提出建议。那么,如何倾听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反馈呢,这就需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核心团队应该重视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处理好核心团队和同行的关系,即“从群众来”。团队成员不能以核心自居,轻视、排斥同行。在实践中,应将二者的关系在学科建设驾驭层次上定位为具有广泛基础的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在具体的学科建设内容上定位为对等的同事关系。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同行的主观能动性,以间接参与者的角色积极投身本学科的建设,并建言献策。

核心团队要主动深入同行中去倾听意见或建议,即“到群众中去”,并要贯彻到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核心队员主动深入同行间交流,获得群体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学科建设各个阶段的顺利推进:在学科建设筹备之初,尽可能广泛的获取众同行的意见、建议,就可以了解国防教育者对本学科建设的期望,奠定建设的大方向,确保不脱离群众基础;在中间的各个环节,倾听同行的意见或建议,既可以检验前期成果,又可以不断丰富建设内容,解决一些难题;学科初步建成后,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又有助于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

三、认真对待学生的意见反馈

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3]造就合格的学生。随着“以人为本”思想在普通高校贯彻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其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原先单纯的受教育者,逐渐地转化为课程建设的积极参与者,[5]间接推动着各学科建设的发展。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学科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或建议。虽然,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不大可能在一些大的系统框架性问题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是在一些学科建设的子系统子内容,特别是与之直接关联的关节点上,学生还是很有解决问题的潜力的。虽然学生的意见不乏肤浅、片面甚至主观情绪化的表述,但是还是有大量中肯的、有建设性的建议,作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者,应当认真对待这些反馈。

为了促进国防教育课程学科建设,建设者应转变观念,认真对待学生意见反馈。高校不少教职工观念中认为,学科建设是该学科从业者和学校的职责,将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服务对象学生排除在外。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与强调互动的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其实,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拓宽建议渠道,并维护之间的良性互动,有益于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

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中,要针对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将学生的热情转化为有序的合理化建议,这就需要学科建设者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系统逻辑的特点,要尽量避开宏观方面弱势,引导学生在一些学科建设子内容的微观问题上建言献策,如课程建设中的提高教学水平问题,作为教学互动行为体之一的学生是很有发言权的。[5]

为了促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建设者应将学生可行性建议尽可能地运用到学科建设当中,让其发挥功用。只有不断地落实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并使之制度化,才能长久的激发学生参与学科建设的热情,并在彼此间良性互动中,使之不断地建言献策,这对学科建设将大有裨益。

四、尊重、倾听其他学科专家的意见或建议反馈

吸收其他学科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同样有益于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资源,即学校建设顾问团和督导组,其成员由各学科的资深教授和离退休专家等组成,“他们有较丰富管理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有较高的威望,看问题比较客观,又有权威性。”[6]实践中,他们用心血与汗水不断滋育着学校各学科的成长。另外,这些专家离开一线工作岗位后,可以以一种超然的视角审视当前的学科建设工作,并有可能思索出一系列新的指导理论与实践方法,通过意见反馈的形式转给各学科建设人付诸实施。

对于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者而言,获取其他学科的经验,首先就要正确认识和尊重顾问团和督导组的工作。实践中,不少学科在职从业者将顾问团和督导组的工作误解为“挑毛病”,因害怕眼前利益受损而产生戒备心理,并对他们的工作持抵触态度,排斥其合理化意见或建议。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此举等于是建设者在回避问题,逃避检验,长期以往也就相当于封闭了获取其他学科建设经验的大门。

从学科建设进步的角度出发,建设者应该采取欢迎的态度,认真倾听顾问团和督导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其往往能从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出发,通过对照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要害,这是“当局者”自身现时难以办到的。因此,对于学科建设刚刚起步的国防教育者而言,面对其他学科专家的意见或建议时,不但不能闭门塞听,相反要开门迎客,广布渠道,乃至勤于登门求教。

五、结语

为了确保各方力量能长期有效地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中发挥作用,很有必要建立一套“意见反馈与学科建设”的长效联动机制,即要求建设者在学科建设各个环节当中虚心倾听各方的意见反馈,从中汲取营养,落实合理化建议。此举既有助于调动、保持各方积极性,又能促进从业者在长期的学科建设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特色鲜明的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4.

[2]辞海(中)[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947.

[3]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7):45-50.

[4]李铁君主编.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11.

[5]闫忠林,初阔林,郝建英.注重各方意见反馈提升普通高校国防教学水平[J].教育前沿,2009(12):1-3.

[6]朱继洲.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的作用与定位[J].江苏高教.2005(1):62-64.

收稿日期: 20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