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精选(九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第1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 物理模型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品质思维的转换思维方式

物理概念的建立,以及规律的发现、概括,都需要学生思维的加工。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其思维又有独特性。对这种独特性的准确了解和把握,对提高物理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很大的帮助。

1.建立典型的模型

首先需要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模型化物理学科的研究,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简化。而抽象概括和简化的过程,也正是人脑对事物的思维加工过程。

物理学科的研究,模型就是一种概括的反映,就是概念,亦即是一种思维的形式。把握好物理模型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所在之一。所谓物理模型,就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事物的本质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或模型。由于物理学研究自然界中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以及物质和结构的相互作用,几乎每一个具体问题都要涉及许多因素。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步入模型这个思维的大门,适应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具备掌握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任何一门学科,其内容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本学科内,一个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个环节,问题的解决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往往需要分为几个过程、阶段或几个方面、步骤。须经历分析、综合的相互转换,往复循环,逐级上升。本文称此特点为物理思维的多级性。

一般说,物理思维的特性,亦包括了模型的转换。无疑,这种思维的多级性,要求更高的思维能力,这是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一次推进。而对于步入新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水平,也是对思维惰性的一个冲击。从开设物理课开始,必须注意不断地引导并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敏锐能力,以及勤于钻研、深于追究的思维品质。

3.注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

多向性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办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出发,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同一个结果。还有一些问题则不同,并不只有一个结果存在,需要作全面分析。而解决这类问题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必须是开放性的,而且在思考中必须灵活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转换,全面地把握问题,细心地权衡哪些思维是有利的,哪些思维是正确的。这种特点,被称为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4.培养学生在物理方面思维的转换

物理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转换等是常见的。思维的转换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它要求个体及时地更换自己的思维方向,转换思维的方式,改变语言表达方式,以更简捷、有效的方式进行分析、综合。

思维的转换,既是物理思维的特点,又是学生学习物理甚觉困难的又一所在。

思维的转换,是思维灵活性的体现,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品质。

物理问题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表述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公式表示,还可以借助于画图像。有些问题还可以用各种图示。概念的表述,亦有类似的方式。物理教学,就需培养学生选择表述方式的意识,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物理语言,形成准确地运用适当的语言思考、论述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5.在物理研究中几种常见的思维方式

(1)假设与验证。物理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转换等是常见的为着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所必须经历的步骤,一般分如下四步,即发现问题、认清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而其中的假设与验证是思维过程的中心环节或关键环节。在解决有多种可能的问题时,结论与假设有关的,必须加以验证。验证假设的思维是人的认识深化的过程。验证的方法,可以是间接的方法,即推理的方法,也可以是直接的检查,即知觉的方法。但无论以怎样的方法来进行验证,都能直接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等效思维。等效方法的运用,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所谓等效,即效果相同。例如矢量的合成分解、等效电路等属之,都是简化复杂问题的方法。把复杂的对象等效作为一个模型,以便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处理。这种等效处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3)实践性。物理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实践紧密联系。许多知识是实践观察的总结。就其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这一点讲,物理知识是非常具体的、通俗的。而就其概括实践来讲,无论是初级经验的概括,还是高级科学的概括,都很抽象。既具体又抽象的特点,要求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必须具有相应的特点。

因而,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时刻注意联系实际,以期培养学生具有既能作抽象的概括,又能具体地应用、联系实际的思维品质。一些论述需要作抽象的概括,而另一些论述则必须考虑到现实状况,作联系实际的思考。脱离实际必然导致思维的谬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第2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是关键,而兴趣对意识又有着推动作用。因此,归根到底是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堂上注重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当然,对于课堂实验也要进行改革,杜绝独角戏,要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课外活动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充分体现实践的魅力。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堂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各种物理教学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与现代生活、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为建立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他们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创设新的学习天地,还能从各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外活动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是又不完全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它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却又不要求每个学生从事一样的活动,而是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创造出新的产品,如科技小论文、科技作品、小发明等,使他们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进一步的锻炼。

三、鼓励学生发散推测。大胆联想

对于任何事物来讲,联想都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原有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推测才能开阔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的所有脑力劳动则是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所以,就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直视问题,开阔思路,广泛联系,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感知到的问题信息为依据,由研究对象的部分信息推测它所具有的全部信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过程,不仅要重视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探索性和发现性,还要重视直觉猜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因此,作为教师来讲,这是需要好好把握的一点,必须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展开联想,使他们进入丰富的现象思维活动之中,进行大胆的联想与推测。

四、利用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观下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而在物理学习中,一题多解的开放性试题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捷径。有些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有限,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出示一个两灯泡串联的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发现电路两灯均不亮,安培表示数为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出电路为断路,要寻找故障出在哪儿,应怎样排除故障。

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小组提出电源可能是接触不良或是坏的,提出立即更新电池。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提出用伏特表来判断是不是报废的电池。有的小组提出是安培表坏了或接触不良,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某一导线断了……这么多答案究竟哪一种更正确呢?又怎么一一解决呢?

第3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问题;假设;观察;实验;探究;综合;创新思维The thought being innovative levying the student how to cultivate in teaching in science

【Abstract】The thought being innovative is the ability to innovate core. Arouse a student bringing forward a problem , encourage a student to carry out a hypothesis , pass observation , the experiment , probe into , sum up synthetically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ing out natural object , phenomenon. Improve student's FOAK thought , train their ability to innovate.

【Key words】Problem; Hypothesis; Observe; Experiment; Probe into; Synthetical; Thought being innovative1

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自觉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观察过的事物能提出“为什么”是我们解决问题走向创新的起点。

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刚开始提问题时,可能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没有研究价值,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大多会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这样,久尔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大大提高,逐渐形成由自觉提问题到提恰当问题的过程。例如:《声音的产生》一课教学中,上课伊始,学生实验桌上摆着各种能发声的材料:鼓、锣、音叉、橡皮筋、尺子等,老师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有关声音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有不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发现,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2鼓励大胆假设,培养创新思维的新异性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得益于超常规的大胆假设。鼓励儿童突破思维定势,改变常规思维程序,敢于假设,朝着与原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探索,思考问题,往往会得出新奇、美妙的结论。学生从提出假设到产生富有新意的结论都离不开思维的创新。

3观察实验操作,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动性观察和实验是科学课的显著特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科学教学要重视引导和训练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有顺序地观察实验,并从中发现不同,逐渐形成科学学习的自觉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如教学有关认识各种动物的内容,单凭老师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获得的知识多半会被遗忘。我们要充分利用实物、挂图、标本、录像资料等大量的素材,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活动情况、生活习性及怎样繁殖等,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才理解深刻、记得牢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有些教学内容则要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培养能动性思维。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玩水”,让每一个学生都要亲自用手按一按放入水中易浮物体,再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觉,观察当手放开时,被按入水中的物体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在“玩水”中观察体验,很容易发现按入水的物体又浮起来,通过思维也会判断出“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的力”。学生在解决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时,如果只是老师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只能是半信半疑。而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利用水中的物体比空中的物体轻,来推断“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这样,在观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激发大胆探究,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入性儿童天生就有受事物外部特征吸引而产生的好奇心,这种纯真的好奇心使得自己很希望是一个发现者,更愿意成为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在研究、探究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就会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更要积极采取策略,或营造氛围,或评价鼓励,或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深入的培养创新思维。力求实现在发现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得新的发现,不断地在发现和探究中,逐渐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这显然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无疑能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刻性。

如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食盐在水中怎样才能使它更快地溶解?你们怎样来证明这种方法溶解得快?当学生说出一种方法时,如“搅拌”,我就引导他们继续思考怎样用实验验证这种方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内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证明搅拌能加快溶解。而后再引导学生继续寻找其他能加快溶解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除了这三种方法外,是否还有其他能加快溶解的方法?同学们就会联想到,把要溶解的物体放到锅里煮(不断加温),锅的容量大,可以多放水(增加溶剂),就更快溶解了。最后我给每组一块质量相等的冰糖,开展一次比赛,看哪一组的冰糖块溶解得快(这个比赛事先要讲清要领,再留些时间给小组讨论)。当宣布比赛开始后,同学们热情很高,在巡视中,我发现同学们几乎都掌握了加快溶解的方法:把冰糖研成粉末+热水+搅拌。有些组还把热水加得很满。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学生在不断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直到获得新知,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第4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1、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我们知道,在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后,至今尚未形成新的国际格局,只是呈现多极化趋势,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能否成为多极中的一极,主要看综合国力的强弱,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我们今天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强健的身体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其别是独立思考、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形成,要求我们应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起承担着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的任务,故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

2、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大势所趋,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而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他们作为一代新人的思维能力,世界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犹为重要。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和把握,才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对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所以我们要凭借有限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以外的东西。

3、是历史高考成败的关键。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决定并非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于是就有选拔考试——高考的必要,只有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才有可能进入大学。为适合形势的需要,高考也朝着重视能力的方向发展,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历史学科的好成绩,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具备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相关科目,如政治、语文等学科。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历史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学科的核心目标,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那么,什么叫历史思维能力呢?

二、关于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界定

历史思维能力概念提出较早是在国外,例如美国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国家标准的界定是: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的因果的分析能力,解释历史的记录,并根据历史对当代生活中的决定提出正确的论据和看法。它有五个方面的标准: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阐释,历史的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作出决定。而在我国,至今尚未出现关于概念的国家标准的理论界定,但史学界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进行研究并尝试作出解释,例如王雄在《历史的理解与理解历史》(《中教参》95,9)一文中给历史的理解(即历史思维)所下的定义是:“以唯物史观为依据,从具体史实出发,认识、释解历史问题,发现历史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这基本上指出了历史思维的本质特征,但尚不够全面。至今给历史思维能力所下的定义比较完整、全面、科学的应数白月桥,他在《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一书中指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种思维。简言之,历史思维是一般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是实现由对历史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它散现于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之中,如历史材料的搜集应用能力,历史事实的理解阐释能力,历史现象的再现再认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等。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会历史”,更有助于他们“会学历史”。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呢?

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历史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出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离开了历史知识这个载体去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是空谈。那么,是否说把历史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就是掌握历史知识呢?回答是否定的。知识的掌握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知晓,指“由不知到知”,即晓得知识所反映的事物;二是理解,指“知其所以然”,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三是运用,指“行”,即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历史知识的掌握亦然,最终衡量的标准应是活学活用,而不是要死记硬背,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不是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了解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有学识的人”。

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关键看备课时如何处理教材,如何使教学内容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例举三方面加以说明:

1、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仅记住零星的历史知识,不叫掌握历史,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一走进去就迷失方向,不知东南西北,而是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那就应让学生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严密性系统性的培养。例如对凡尔赛—华盛顿这个概念的学习,就应让学生从它形成的背景、途径、影响,体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与维也纳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又有何异同点,它对我国历史又有何影响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完整,思维才严密。又如通过对20世纪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明了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呈现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深刻性。这一时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旧的界限仍然存在并继续发生作用,新的结构已经萌发生长并日益居于主导地位,新旧因素交替杂陈,新老力量交织对立,由此引发半个世纪的较量和碰撞,调整与变革、危机与革命、冲突与战争、在经历了一番动荡、调整、革命、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的洗礼之后,社会进步了,人类也发展了,历史进入了不同以往的新纪元。这样,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也跟着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2、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历史教学中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不够的,不仅要求全求细,而且要求深求透,多角度审视,多层次挖掘,多形式设问,全方位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吃透,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所以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质的分析揭示。例如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认识,应从它的各条内容入手加以分析,才能认清其本质。①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因为当时英国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而取悦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使他支持美国的政策;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运费,实质上美国企图凭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最后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可见其狼子野心。如果能坚持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深刻性就会得到提高。

3、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生生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总结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则可“以史鉴今”,例如对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这样规律性认识:战争中往往正义者得人心者胜,社会形态制度优越者胜,经济上技术先进者胜,智者勇者胜,反之则败。这可在实际战争中供借鉴,也可助你预测战争的成败,思维的灵活性也由此得以培养。

(二)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是关键的一环。不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配备哪些教学设施,最终都应设疑,才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古希腊科学家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那是否说一节课问题越多就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不是的。历史问题的提出不是很随意的,而是要有目的性,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设计。问题的设计应注意梯度,应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都能开动脑筋,都尽自己的最大能力跳起来摘桃子,能力强的能摘到大桃子,能力弱的也能摘到小桃子,让他们都有所获。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善于启智,有时如果问题提出来后太难,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出,那么教师就应由难化易分解成问题组,例如讲“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可变为如下问题组:1、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派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2、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其实质是什么?3、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不杀蒋呢?4、可见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总之,教师应善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又如在引导学生思考“三三制”的历史意义时,可做如下点拔、引导,1、它是否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2、它是否体现党派合作与民主协商的精神?3、它是否体现了新三民主义的原则?4、它是否体现精兵减政的政策?5、它是否能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通过这样的点拔,学生回答问题就全面,思维也就严密。

课堂教学中除了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质疑,养成他们在读书,接受知识时多问为什么的习惯,然后才能使他们开动脑筋,正如宋学家朱熹所说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顿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样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逐步达到会学的境界,正所谓“于无疑处寻疑,于有疑处解疑,化有疑为无疑”。培养学生自己质疑可采。用设置悬念,制造矛盾,进行比较,仅复设问等方法

(三)精练精讲,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巩固和反馈

第5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几年,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发展带来极其巨大的变化,但是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鱼龙混杂的现象。有些数学课堂显得娱乐有余而知识不足,有些课堂形式大于内容,学生数学能力不能得到实质锻炼,有些数学课堂缺乏数学思维的培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这一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有自己的思维特点。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的反映,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数学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呢?

一、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智能手机时代,学生每天都有机会获取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可能游离于课堂之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从导语到课程结束,都要一丝不苟地设计,使每个环节都引人入胜,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例如,教学平面几何三角形知识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物体作为道具,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奥秘。例如让学生指出课堂上的三角形有哪些,四边形如何切割成三角形,正方形可以切割成几个三角形等。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也可以让学生用草稿纸折叠三角形,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三角形的魅力,引导他们思考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教师对他们的思考不要过多干预,而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激发思维。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善于思考

初中数学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性质不完全一样,数学课程体现了人类思维发展过程,充分表达人类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具有六个特点,即广泛性、深刻性、组织性、批判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数学的思维与其他学科的异质性,也决定了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学生懂得对于一道数学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殊途可以同归,不同方法可以得出一致的答案。例如: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对于这一道题既可以用一次方程,又可以设二次方程,可以不用方程解答。假设笼子全部是鸡,那么是35个鸡头,应该有70只脚,但是笼子里有94只脚,多了24只脚,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2只脚,多了24只脚,说明是12只兔子,23只鸡。不用列方程也可以完成这一道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道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找准数学思维突破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

数学思维的特殊性表现在思维的速度和灵活度等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更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数学知识抽象程度越高,适应范围越广泛,反过来运算速度越快。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数学公式的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公式进行演算变换,多方面推导,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关系: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可以让学生推导演练。

2.教师主动创新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前提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一点对学生发展很重要,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但是这一切对数学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第6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 计算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大多数高中学校都能配备足额的信息技术教师,硬件水平也能达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与考核重点仍停留在信息技术的上机操作层面,对信息技术的思维层面拓展挖掘不够,没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性。

1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同时地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在学生层面,学习无热情,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堂秩序都呈现嘈杂无序的状态;在教师层面,教学无压力,备课缺研讨,教研无成果,甚至部分学校课程由非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兼职;在家长层面,对信息技术课程缺乏重视和认同感,甚至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打字、上网、游戏等。综上所述的种种现象,究其主要原因,也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背景浅薄和课程思维的缺位。通过拓展“信息素养”这一课程教学目标的内涵,可以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学科理论基础,甚至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2 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必由之路就是从注重操作实践的技术素养上升到注重思维素养的培养这一高度上来,培养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软件的熟练操作者,具体落实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是“计算思维”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注重计算思维培养有以下几点好处:①发展计算思维的学科思想,要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拥有更好、更多的生存能力,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②有利于学生应对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③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3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计算思维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就要从课程价值、课程思维的切入点去考虑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3.1 逐步提升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

在目前偏向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和升学考试没有直接关联,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地位较低。面对现实境况,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好研究、挖掘教材的相关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到“有为才能有位”,以计算思维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新突破口,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技能,这样才能有助于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形成良性循环。

3.2 做好教师计算思维的培训工作

作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要达到如下两点要求:①全面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不求“很专”,务必“广博”,做到融会贯通,对大多数问题能设计算法和优化算法;②拥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努力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3.3 以程序设计为重点培养计算思维

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核心就是算法设计,计算思维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算法的教学,围绕算法的教学要注重以下几点:①面对同一问题,提倡多样化进行算法的设计。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并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倡用不同的算法设计和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换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②高中生初次面对高难度的、数据规模较大的问题不可能很好地运用计算思维解决,让学生从简单的、趣味性强的、经典的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化繁为简的能力,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信心;③鼓励分组交流,强化上机练习,提倡及时反思。

3.4 在校园文化中渗透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的培养形式不能仅仅限于课堂形式,学校应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科技创新比赛、专家讲座等,以开拓高中生的视野。或者让他们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实际动手以及进行主动思考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将课本中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4 结语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必备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高中生进行计算思维培养,不仅为信息技术相关学科储蓄了高级人才,更重要的是为高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计算思维的培养使得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计算机实现的工作机制,有利于他们未来从事创新发明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乃至整体的科学素养,即使高中生未来的工作未必与计算机直接相关,但是应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时形成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也可以引导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江苏省仪征中学,江苏 仪征211900)

第7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宽泛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将基础理论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实践的能力,是基础理论教学的应有之义。在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根本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将科学发展史、基础理论研究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基础理论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贯彻于教与学的互动中。为此,我们在工科物理化学的教学中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并重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化学、化工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需要具有扎实的化学化工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知识,并能够动手实践、实际应用,同时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中本科阶段的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本科阶段应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成长及创新人才培养打基础。

因此,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提倡研究式教学、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证[1]。国外高等学校在2000年以前就努力打造本科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本科生参与科研就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有力措施[2]。同时在教学中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大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这是国外高等学校在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在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4-6]。

为了培养合格的化学、化工创新人才,我们在多年的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在基础理论研究及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如何建立基本模型并不断优化与研究,最终形成化学理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将学到的基础理论与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实践相结合,这也是当今在基础理论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采用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整合、突出知识逻辑的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同时培养物理化学科学研究思维方法。例如:在热力学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热力学基础理论建立过程中科学家的逻辑思维方法的学习;在热力学各个物理量研究中,注重总结逻辑规律来研究物质的简单p-V-T过程、化学变化过程及相变化过程的能量守恒、过程方向性和限度等,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研究中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逻辑思维,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再例如:采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化工生产的可控化学。在化学热力学平衡理论中,应用等温方程实现对化学反应过程自发性判定,根据等压方程的数学模型对温度(T)进行优化,从理论上得到该温度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的反应限度,即平衡转化率与生产实际比较分析;再根据化学动力学的思想引入时间(t)参数,进一步对T-t-c之间的动力学数学模型进行优化,最终得到最佳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这些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优化为化学、化工生产提供工艺参数,从而实现化工生产的可控指导。从中使学生不但学会了基础理论在化学、化工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在实践中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突出逻辑思维的形成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在它的研究和建立以及完善的过程中,都反映出很强的逻辑思维。在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各物理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反映其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规律,同时采用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及变化过程中的物理量的测定和计算,从而总结出化学变化的规律、原理、定理、定律,为化学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服务、为研究和发现新的化学反应和新物质奠定理论基础。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家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逻辑思维。

1.教学中突出科学研究方法的逻辑思维总结。物理化学理论和研究由于学科特点,逻辑规律较强。在基础物理化学教学中,将应用实例融入热力学研究方法、动力学研究方法、电化学研究方法、表面与界面研究方法的学习。在每个部分的学习中,教师要对科学研究方法作简单介绍,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检索,并结合科研与生产实践的应用进行研讨式学习。通过文献检索和理论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物理化学原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物理化学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8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新的物理课标和教材进一步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这一教育理念还没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足够的体现。今天的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鼓励青少年敢于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为以后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要想通过创造性思维对某个物理问题迅速地做出接近真实的假设或判断,必须具有一定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熟知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是易于记忆,便于应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有力杠杆,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增加兴趣、探索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生掌握了一定广度、深度的基础知识及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了解、掌握研究处理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才能使思维活动具有丰富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内容,才有可能从整体上直接而迅速地“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和联系,避免走弯路,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缺乏依据的胡猜乱想。例如,学生在解决浮力的有关问题时,只有掌握浮力的定义、物体的沉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等才能顺利解决。

另外,除了学习本学科的知识,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和自由讨论,通过阅读课外读物,开阔视野,加强各学科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面越宽,技能、技巧越熟练,才会有开阔的思路、有灵活的思维,“猜中”自然奥秘的概率就会越大,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像泰勒所指出的:“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二、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因

发现和创造来自探索,探索就要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又是以科学自信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自信心。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自信心,以及使学生了解研究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应当把知识和认识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知识为主线,插入必要的物理学发展史。介绍物理学发展史中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探索、发现的历程,使学生了解前人是用什么方法怎样探索和发现新的规律和理论的,理解概念和规律是怎样不断演变和完善的,懂得物理学科是如何通过理论和实验的相互作用而发展的,感悟好奇和猜想在发现真理中的作用。还要介绍物理学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以及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理论和应用上的问题等。例如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牛顿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得出该定律的,并了解掌握这种科学方法;再如讲欧姆定律、焦耳定律时同样重视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学一些科学发展史,有助于破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认真继承前人的精神财富,勤于观察、实验,敢于和善于探索,大胆猜想,持之以恒,就会有创新和发明。 转贴于

三、敢于猜测和设想,善于大胆地发问和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兴趣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认识到困难和难题的存在,就可以认识到知识上的不足,激发学习的欲望。问题就是激励。我们在教学中,要深知问题比知识更重要 ,因此,要善于通过实验,列举事实或拓展已有的知识,把有待探索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兴趣与欲望,进而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选择恰当的方式,有计划地训练学生从整体出发,用猜测,跳跃的思维方式直接而迅速地猜想出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答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各种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法拉第说:“世人何尝知道,在那些通过科学研究工作者头脑的思想和理论当中,有多少被他自己严格的批判、非难的考察,而默默地、隐蔽地扼杀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得以实现的建议、希望、愿望以及初步结论,也不到十分之一。”达尔文也说:“我想不起有哪一个最初形成的假说不是在一段时间过后就被放弃或被大加修改的。”著名的科学家尚且如此,何况青少年学生呢?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切不可因为他们的思维和言行影响了教学而对他们大加斥责,压制和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善于启发、诱导他们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猜测、设想,逐步形成正确的结论,并且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通过“探究性学习”,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的归宿

第9篇: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思维教育 必要性 培养策略

中华民族想要站上世界顶峰,特别需要创新思维。因为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每次进步都是创新驱动的,而创新则是靠每个人的创新思维实现的。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工具,学校教育则是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培养创新思维的重任更多是由学校承担的。但是现实中学校教育达到这个目标了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教育现在过于注重传承知识,而忽略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既能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更会压抑人的创新思维,而我国当前的教育明显更多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现在更多的是为现有的知识体系服务,为学生生存提供了必要手段,在这方面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它也限制了学生潜能发展,特别是面对挑战,需要创新的时候,教育常常是无力的。

这个似乎是教育长久以来的难题。本来继承和创新应该是教育的两大重要功能,二者应该互相支撑,但是教育总是很难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不是偏向继承,就是倒向创新,但更多时候,教育强调的是继承,多以保守的身份出现,难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继承和创新的矛盾更多表现为传授知识和发展思维的矛盾,即教育是为了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

一、思维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育的弊端:培养不会思维的受教育者。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但是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了次要地位。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以考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创造性思维培养。这就使得学生更多的是在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中度过的,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总的来说,我国的教育注重的是传授已有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不足。

曾有人这样概括我国的教育:小学是让学生听话,初中和高中是分数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片面,但是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的课内课外时间都被排得满满的,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扼杀了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学生学会的只是机械接受现成的知识。长期以来,书本就是权威,容不得半点怀疑,这就使得学生丧失思考愿望,在读书、做题和考试中走向机械与平庸。

(二)学会创新思维:时代的呼唤。

传统的讲授式教育更适合过去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的时代,当时以继承为主的教育很好地扮演了知识传承者的角色,为文明的延续和时代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面对当今知识大爆炸、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时代,过于强调传承的教育对于这个时代表现出了很大的不适应。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具有创造力是评价一个人才的核心素质。创新已经到了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程度,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落后于这个时代,在与各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而过分重视继承的教育是与创新背道而驰的,时代呼唤教育改革,时代呼唤教育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

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天赋,但是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需要教育引导和发展的。因为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满眼都是好奇,他需要教育来呵护和引导这份好奇,这份好奇便是每个人最可贵的创造性天赋,没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一个人便失去了创造的最大动力。但是传统的重视传承的教育缺失在扼杀这份好奇,在机械的记忆、背诵和考试中,学生失去创造欲望。除了要保护学生的创造的兴趣,教育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如何进行创新,在教育过程中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切实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三)教学生学会创造新思维,教育的使命。

教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也是教育最有资格承担的使命。学校教育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人才,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在于学生会不会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思维是个人知识的源头活水,思维能够产生新知识,没有思维,个人知识是僵化的,就像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的状态。正因为如此,许多中外知名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思维教育,认为思维的培养应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学校教育忽视和压抑受教育者思维的发展的行为更是不能容忍。对此,教育家赫钦斯曾说:“教育不是要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作为达到实际智慧即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①《学会生存》也把教育的任务表述为:“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②可见,当今的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将教会学生思维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使得每个受过教育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都知道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思维,特别是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而且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精英教育目标,而且面对所有学生,是为提高大众生存和发展能力服务的。

二、思维教育的策略

(一)转换课堂教学的理念。

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应当以此目标为基础,建构一整套的教学理念和相适应的教学策略。特别是要克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缺陷,重视对话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和探究。

行为的转变始于理念的转变,僵化的讲授式教学首先需要理念的革新。讲授式教学虽然并不必然导致僵化的知识传承,但不可否认,当今我国的基础教育,讲授式教学正成为学校教育僵化的一个帮凶。因而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校教育需要“对话式教学”,对话教学提高了学生地位,更有利于学生的独特性。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讲授式教学,它也应该在课堂中有一席之地,但不能成为唯一一种形式。奥苏贝尔曾经雄辩地指出:接受学习并不一定导致无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也并不一定等同于有意义学习。把接受学习完全等同于无意义学习是错误的。课堂应该充满多样的教学形式,而不只是某一种教学形式的天下。

(二)改变学科教学的形式。

“思维是特定的,而任何学科都可以是理智的。”这就是杜威对思维与学科关系的表述。如果说身体的成长需要人体内的器官对于食物养分的加工和吸收,那么思维的成长则是由于合乎的人的思维规律的教材的展开,思维代表着这样一种能力,它能从杂乱无章的生活中根据特定事物的暗示,在逻辑指引下,贯穿并联结成一体。因此,所有学科,不管是数学、物理、化学,还是英语、历史、地理,必须具有促进这种思维形成的功能。它的素材和结构必须为思维的形成服务,必须有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反省的作用。因为每种学科都有发展思维的作用,但也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完整性,在克服这种缺陷和不完整性的过程中,切记不要把教育当成培养百科全书式学生的灌输活动。

但专门学科的发展的思维课程经常会面临另外的困境,即机械化地跟着学科的内容结构进行。因为机械化记忆,纯粹模仿,模式化练习,可能对于记忆学科知识最有效果,但是这对于学生反省思维的伤害是致命的,而且会让学生对于思考失去兴趣。学生不知道这些学科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只在命令下以最快的速度习得这些知识,这都是对思维能力发展的致命伤害。专门的思维课程如果完全以习得知识的数量作为最后的衡量结果,则对思维的发展作用只能是南辕北辙。

(三)改变教师的思维。

教师以何种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体说来,教师以两种方式进行教学,要么是在“假设―检验”的试错的反省性思维中开展教学,要么是以无意识的习惯性思维进行教学。

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是由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控制,那么他的课堂必然充满各种盲目的行动和盲从的信念,指望这样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常说一些教师不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要从教师的教学思维改造入手。其次,教师要乐于接受新的教学形式和教材,特别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多样化教材。相应地,学校的课程领域要有变化,如“儿童哲学”、“创造课”进入日常教学。

近几年,我们看到了这方面的不少努力和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已经感受到,这个创新为王的时代需要大量创造性人才,教育在这个时代起到的作用,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创造知识。如何完成这一时代交付教育的使命,不仅需要教材的更新,课程体系的改革,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教育者转变自己的理念和思维,从旧有的传递为主的教育思维转变为以创造为主的教育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创造。

总之,从为知识而教到为思维而教,从观念、课程和教师等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①[美]赫钦斯.普通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01.

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参考文献:

[1][美]赫钦斯.普通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美]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