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精选(九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

第1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人际交往 改善措施

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很高。大多数贫困生,特别是农村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心理负担重,不能较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与人相处时具有较强的自卑、怀疑、嫉妒、羞愧甚至虚荣心理,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为此,对于贫困生,我们不但要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要给予精神辅助和心理疏导,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善人格,真正摆脱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困境。

一、贫困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分析

1.步入大学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必须为适应环境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但对于贫困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而言,这个调整充满更大的挑战。农村贫困生原有的生活环境、社会结构比较单一,贫富差距不大,而新的城市环境充满纷繁芜杂的社会内容和形态各异的社会群体,新环境与旧环境的巨大落差使他们心理不适应,若在这心理调适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就会影响人格的培养。

2.贫困生在中学时大多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但到了大学,没有了学习上的优势,且在文娱活动方面没有特长,内心不免产生失落感。为了不让人“看不起”,他们总是给人以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同时,他们比较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容易受别人的行为的影响。他们会因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而不悦,更加逃避与人交往。

3.外在形象上的不足。在人际交往中,人的外表、言谈、行为举止非常重要,形象好、风度好的人往往很受人们的欢迎。贫困生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衣着方面较为朴素,在人际交往中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言谈方面,家境优越的同学不用为生计发愁,可以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言谈中往往包含很多的信息量且富于幽默感,包含的信息量少,这直接影响到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举止方面,贫困生由于受自卑心理的影响,说话办事、参加活动显得较为拘谨,不够大方,这很难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当然,这种外在形象对贫困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是很有限的。

4.缺乏朋辈间的支持。对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同辈群体是最重要的支持。在班级概念弱化的大学教学模式下,个体大学生必须在班级以外的空间寻求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例如宿舍联谊、社团活动等。但是通常情况下,贫困家庭的成员或是文化水平有限,或是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很难为贫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为了减少路费、电话费等开支,贫苦生与家庭的沟通机会也非常有限。

5.贫困生与辅导员极少沟通交流。高校一个辅导员要带上百名学生,学生不主动找老师,老师只能从侧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这导致信息的传递带有片面性,老师不容易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因此,因缺乏支持,在遇到困惑时,贫困生往往只能自己排遣。这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其压力可想而知。而对于个别脆弱的贫困生,长时间的压抑更有可能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

二、改善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措施

1.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加大对贫困生思想、心理教育的力度,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重新树立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对贫困生进行物质上的帮助,已初步建立起“奖、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贫困生的经济上的压力。但各高校在对贫困生提供帮助时,千万不要忽视从精神层面上去关心他们。针对很多贫困生存在着自我认知上的偏差,存在着自卑的心理,高校思政工作者应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来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重新树立起自信心。

(1)改变贫困生对贫困的认识。贫困主要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不是贫困生的过错,同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磨难,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往往能使人自强,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意志。家庭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做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一思想灌输给每个同学,特别是贫困生,让他们改变以贫困为耻的观念。

(2)加强健康心理教育。贫困生心理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自卑,这种自卑心理光靠思想教育难以消除,还需要加强健康心理教育。高校思政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要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特别是一些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运用心理学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引导他们认识到贫困生在人格上与任何同学、任何老师乃至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引导他们以平常的心态,融入同学们之中,感受集体的温暖。

2.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积极组织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在对贫困生的多种资助方式中,勤工助学是最为理想的。在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问卷调查中,认为“勤工助学好”的同学达到了68%。勤工助学,贫困生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报酬的,不用人们的同情、怜悯,贫困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任何的伤害,甚至会赢得一般同学的尊敬。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多开辟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鼓励他们靠自己勤工助学完成大学学业,并在全校营造一种人人肯定勤工助学的氛围,成为一种时尚,这样贫困生也将以自己打工完成学业为荣,以靠父母资助上学为耻,大大提高自信心,这样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建设团结互助的集体,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集体是陶冶学生性格的熔炉,是学生开展人际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的最佳环境。一个紧密团结、积极进取、轻松愉快的集体有利于端正学生的态度,锻炼学生的意志,有利于消除贫困生的不良心理,从而降低不良心理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因此,要精心培养学生集体如班集体、团队组织等,注意集体中人际沟通的渠道,发挥各种沟通形式的优势。要多关心贫困生,加强老师与贫困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要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之间进行健康愉快的交往创造条件,重视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协调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4.贫困生要优化个人形象,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

为了广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有必要优化在交往时的个人形象。贫困生为了增强人际吸引力,要在优化个人形象上下工夫。一个衣冠整洁、举止得当、谈吐高雅、礼貌周全的人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好感。由此贫困生要注意衣着合体适度,举止大方得体,言谈高雅,内容丰富有趣,并有意识地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

因此,必须重视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踏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满怀对学生的关爱,把握德育体系中的道德问题、个性品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内容,遵循德育规律,强化育人思想,解放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有继承更要创新,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就一定能够使学生成为符合“四有”新人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人际关系 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231-01

每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并通过交往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在大学新生中,人际交往却成为有些人的困惑和难题,如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同学难以交往、与其他同学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难、社交恐惧、抵制交往等。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他人,了解和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发展出较为完善的人际交往技能,解决自身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建立起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本文基于提高大学新生人际关系设计了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通过实施证明了该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有效性,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制定符合大学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一)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需要考虑青年学生、高中到大学、刚刚入学这几个关键词语,活动选取要由浅到深、由动态到静态、由趣味性到认知性,并且要注意活动节奏的设计,避免过于活跃或严肃。

(二)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设计的具体案例

以大连海洋大学理学院2013级1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男生80人,女生30人。该学院年级学生所学专业为数学、物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理科专业,调剂学生较多,多数学生对专业缺乏认同感,很多学生性格弱势不善于表达,喜欢拿着手机自娱自乐,大学目标规划缺失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针对以上特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从中随机抽取55人为实验组,男生42人,女生13人,对实验组的55人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共分四个阶段8次辅导,每周1次,每次90分钟,并且不参加类似其他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剩余的55人作为控制组,男生38人,女生17人,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也不进行类似的团体心理辅导。两组学生在年龄、民族、学习成绩、成长环境等构成方面没有任何差异。

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所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培养大学新生掌握多层次的人际交往策略,较好的去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注重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并建立起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

第一阶段:人际熟悉,共4个活动:人体器官交朋友、谁更受欢迎、知彼知己、征兵总动员。

第二阶段:人际沟通,共5个活动:交流面对面、怪物史瑞克、趣味报数、拯救海神号、此处有声胜无声。

第三阶段:人际信任,共3个活动:食指超能力、森林向导、冰面强渡。

第四阶段:人际合作,共4个活动:撒网捕鱼、紧急支援前线、小鸡快快跑、建设罗马城。

二、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首先,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团体中全部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量表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交谈困扰程度、交际与交友方面困扰程度、待人接物困扰程度和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程度。对110名大学新生发放量表,进行人际关系的前测工作,统计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人际关系。

其次,对实验组的55名大学新生进行为期八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

再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再次对这110名大学新生进行人际关系的后测。

最后,将活动前和活动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数据可以看出,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各维度均值上均相差不大,说明两组数据在同一水平线上,符合要求。实验组在经过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在交谈困扰程度、交际与交友方面困扰程度、待人接物困扰程度、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程度均显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在与异性朋友交往困扰程度方面达到了极为显著差异。控制组的前后测之间除了交际与交友方面困扰程度较之前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在其他维度上均没有显现出显著性差异,只是均值较辅导前有所下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大学新生在8周的学习生活中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帮助很大,在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9).

第3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人际关系 宿舍人际关系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何为贫困大学生?顾名思义,即家境贫穷,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学生。我认为具体可以这样界定:一是上学时负担不了学校所规定的各项费用,二是上学后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二者有其一者,则为贫困生,二者皆具有者为特困生。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大及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物质贫困、环境变化等因素而引发的贫困生的心理困境和人际交往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给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带来不良的影响。宿舍是贫困生相对时间内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大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地方,是一个班级甚至一个个体的思想和精神面貌的体现。宿舍环境对于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对贫困生宿舍关系进行探析研究,以保障贫困生健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也是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贫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

一般的高校都设在中等和大城市,贫困生进入高校首先面临的困境就是城市生活的适应问题。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最主要的是对宿舍生活的适应,处理好来自不同地方的室友的关系。走访调查了很多贫困生所在的宿舍,目前贫困生宿舍人际关系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卑与退缩。一般来说, 在人际交往初期, 兴趣爱好吸引会产生较大的力量, 但随着交往的不断深人,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甚至身体素质的差别很容易在学生心理上形成层次感。有些来自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生,在来自大城市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来;部分贫困生悲伤于自己长相不好,口才欠佳,缺乏幽默感等等。他们对与室友交往特别敏感,对交往中的负面因素考虑太多,总是极力回避,不参加宿舍集体活动,和宿舍人关系僵持等等。久而久之,逐渐形成自卑与退缩的性格,陷入焦虑、痛苦、自卑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这类学生虽然相对较少,但危害极大,不容忽视。如从我们的记忆中渐渐淡去的马加爵事件以及一系列贫困生在宿舍及校园伤人、自杀事件的相关报道。

2.焦虑与矛盾。有些贫困生由于平时生活“手头”比较紧,习惯了精打细算,谨小慎微,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常常因为交往中在他人身上有所破费而在过后反复思虑,甚至心疼懊悔,并逐步形成敏感狭隘、优柔寡断的心理;也有些贫困生感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自己十分重要,迫切渴望与人交往,但由于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知,觉得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自己连吃饭都要算计着花,哪里有钱发展人际关系?这些错误的认知常常使这些贫困生因人际交往而处于激烈的心理矛盾之中,导致焦虑心理的出现。因此在与宿舍同学的相处中总是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这也进一步导致宿舍的其他同学对贫困生的另眼相看。

3.嫉妒与孤立。有些贫困生由于经历过因贫困带来的诸多的困难和压力,感到自己经济条件不如人,是因自己生不逢时,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所以时常怨恨社会,怨恨他人,特别是怨恨家境富裕的同龄人,变得不思进取,意志消沉。有的毫不体谅父母的难处,经常向父母伸手要钱,随意挥霍;有的四处向同学借钱,满足自己的高消费要求,而且常常拖欠债款,影响同学间的关系;更有甚者,竟向宿舍的同学伸出了“第三只手”,造成恶劣的影响。同学们也因此对其由同情转为反感,甚至厌恶,这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舍友对这类贫困生往往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量地与其保持距离,甚至有意无意间表现出自己的警惕性,导致这类贫困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的孤立。

二、贫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其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宿舍关系是指宿舍内部以及宿舍之间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宿舍关系应当是在宿舍这个集体环境中形成一种公平、正义、平等、共享、积极、健康、文明进步、协调的氛围。这种氛围既能体现共性的要求,也能激励个性的发展。它是一种自然的、理想的、良性的发展状态,对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1.学习认知方面。宿舍生活是大学生人生最宝贵和最能锻炼人的时期。在这期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逐步形成,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也将逐步定型。在这期间,贫困生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沟通、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适应城市环境。他们从宿舍开始学习认识社会,然后走向社会和适应社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宿舍集体文化活动,对他们改善知识结构、开发潜在能力、全面培养个性、满足社交需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价值取向、思想觉悟、活动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和锻炼。据调查,许多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生普遍认为,大学生可在良好、融洽的状态中学习、生活、娱乐、休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大学宿舍对自己的思想观念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日常的为人处事、生活态度,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看法乃至对国家、社会的认识等。

2.生活习惯方面。和谐的宿舍氛围对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十分有利。大学新生入学时,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环境、独立生活能力弱。面对新的环境往往表现为无所适从、焦虑紧张,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而和谐宿舍氛围的逐渐形成,能够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提供最直接、最有利的条件。在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中,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是核心。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对自我的关心和对他人的关注是统一的。健康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谐共处、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改善贫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建议

1.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友谊是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经过互相了解,以共同的志向和理想为其联结的纽带。相互了解要靠真诚作基础,室友间必须实事求是,各自如实反映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相互忠诚,就没有相互信赖,更谈不到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或许,有的同学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觉的世界没有真正的朋友,只不过是纯粹的利益关系罢了。我们不能否认,确实存在过这种情况,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由于纯洁的友谊,才走到一起的。古今中外,例子数不胜数。正是有的同学抱有这种的想法,才导致了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所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是解决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首要条件。和谐的宿舍关系主要取决于宿舍个体的内在素质,人际关系的交往是个体能力、心理、思想与知识的整体作用。建立和谐的宿舍关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让步、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求同存异。做到:不讹传别人的短处,不凌辱他人,不刺探别人的隐私(不好奇),不抹煞别人的实力(不妒忌),不疏忽别人的小事(细心),不记恨别人的过错(心胸宽阔),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最后达到自我完善。

2.帮助贫困生培养集体感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特别注意发挥班、团组织的作用,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积极开展一些以宿舍为单位的各项活动,通过参加活动,增加宿舍同学间的了解和交流,增强集体凝聚力,借以缓解紧张的宿舍人际关系。所以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并注意发现和发挥贫困生纯朴、上进、能吃苦的优势,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消极心理。这样可以大大增强贫困生与室友的友谊,非常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同时集体活动还能密切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增进理解,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

要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首先建立以勤工助学为主导,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为主体的科学的资助体系,多途径开展资助工作,树立贫困生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积极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很多贫困学生表示欣喜于接到微薄工资的那一刹那的感觉。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同时要避免强化经济方面的帮助.相对弱化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扶志当然要比扶贫更重要,如加强与勤工助学有关的责任心的教育、吃苦耐劳的教育、自力更生的教育;助学贷款是贫困生以个人信用作担保向银行贷款完成学业的资助方式,所以这些学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约束行为;同时结合这些学生的综合表现,对表现优秀的贫困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只有这样才能让贫困生不整日为了生活费学费担忧而导致他们的自卑、焦虑等心理,从而导致宿舍关系紧张。所以说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是保证宿舍和谐、校园和谐的首要手段。

4.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第4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 高校支持体系 贫困大学生 心理帮扶

在中国,“贫困生”是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据统计,一般高校中,贫困生占学生总人数的30%~40%,家庭特别困难的占10%~15%。这些贫困生大多出身于落后地区、农村或城市的失业下岗职工家庭,举步维艰的生活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与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贫困生现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奖学金资助力度、提供勤工俭学岗位、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力争探索建立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体的资助体系。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减轻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笔者根据调查了解到,这些贫困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会因为大学集体生活中面对的贫富差距构成的悬殊对比而产生负面情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贫困”,这些“双困生”面临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在给予贫困大学生经济帮助的同时,心理帮扶同样重要。

一、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自卑是贫困大学生中最突出又普遍的典型心理问题。虽然大多数困难生刚入校时自强不息,刻苦上进,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未来,但是由于经济带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他们常常因为交不起学费而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为缓解经济压力,他们经常寻找打工的机会,每个学校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困难生有靠勤工助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经常打工挣钱对正常学习造成不良影响,打工分散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大多数困难生来自偏远地区,教育水平本来就跟不上,导致困难生成绩跟不上,在专业排名靠后。成绩不好,再加上大学校园里、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人对贫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在某种程度上加剧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他们对自己没有自信,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常常自惭形秽,抬不起头。由于自卑,缺乏对贫困的正确认识,他们封闭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甚至拒绝学校和社会上提供的经济资助,不愿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经济越是困难,这一特征越突出。

2.社交能力弱。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走入大学、健康成长和社会化的基本条件。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增进交流,可是大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后最有压力的是人际交往。部分困难生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但是人际关系中物质的匮乏和知识的缺失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压抑着自己的人际交往,不少人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不参加集体活动,不与同学交流,从而封闭自我。甚至有些学生因为在人际交往上产生的失败感怨恨自己的父母,怨恨自己的家庭,发展到怨恨同学,怨恨社会,严重的话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或者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马加爵事件”就是经济困难大学生遭到不公平待遇后不良情绪无法释放而导致怨恨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由于人际关系问题给经济贫困大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是不言而喻的。

3.自我认同感低。大学困难生在对自我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评价较低,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无法持肯定态度。他们承受着相对贫困的压力,生活的贫困让他们只能追求最基本的自我需求,就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他们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担忧,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对他们来说望尘莫及,他们在行为上表现为缺乏自信,没有勇气,不敢尝试新鲜事物。他们表面上好像相安无事,能够顺其自然,但是压抑的情绪往往累积到随时会爆发。当生活中遇到没有料到的事情,如考试不及格、失恋、找不到工作时候,当这个压力无法释放、不能应付的时候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悲观的生活态度,累积到一定程度会爆发。他们无法认同自己,无法尊重自己,心理问题愈发严重。

二、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帮扶的措施

1.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体系。心理咨询可以在老师和经济困难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桥梁,独立的心理咨询室让来访者有安全感,增加信赖感,心理咨询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心理咨询在增进和维护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近年来,心理咨询也在高校得到比较快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总体来说,心理咨询在高校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尤其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咨询扶持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健全心理咨询体系:首先要深刻意识到心理咨询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尤其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经费,建立单独的心理咨询室。其次,高校要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将心理咨询宣传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包括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性格教育、人际交往关系指导、挫折教育、爱情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等课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娱乐、主题活动等活动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特别要注重快乐、宽容、大方、幸福、和谐等情感培养,掌握科学的调节心理方法,在自身修养及心理学技能的指导下使自身潜能得到开发,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能够承担各种风险、压力和挑战,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扩大心理咨询的队伍。发挥班主任和心理委员的作用是很大的。班主任是一个班级里学生学业和精神上的导师,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可以让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专业,认识到学校的重要性,从而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学习上,不要分散精力;而班级心理委员是开展这一工作的最基层人员,首先他们是同龄人,有相似的经历,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其次,他们每天生活在一起,不仅可以实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当有学生的情绪发生波动或者有异常反应的时候,及时寻求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发挥学生工作者的作用。辅导员是长期工作在学生第一线的人,他们直接面对大量学生,辅导员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尤为重要。

首先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方法,并且从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要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对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个性特点、心理问题有全面认识和了解,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指导。并且通过定期开展专家讲座、板报宣传、心理沙龙等形式与途径进行心理帮扶。

其次,辅导员要注意通过人文关怀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提出表扬,多鼓励、关爱他们。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方面刻苦认真,欠缺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如果在此方面对他们进行特别耐心的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将会得到全面提升。通过社团或者学生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或者通过社团锻炼,让他们找回自信。此外,召开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工作会议时都应低调行事,尽量避免在其他学生中产生对贫困大学生的非议。

再次,辅导员在开展班会或者从事学生工作时的态度会影响学生对社会整个价值观的认识,当今社会和大学校园里确实有些对贫困大学生的歧视和不认可的现象,但是辅导员作为亲身和学生打交道的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让学生感到不适。贫富差距不应该影响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过去的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状态。辅导员在工作时无论是年度评奖评优,还是确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又或者是竞选班委时候都应该一视同仁,并且积极鼓励有能力、有想法的困难生展示自己,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平台。此外,辅导员在认定困难生时候要做到公平公正,现在各个地区对困难生的认定标准不同,所以辅导员在认证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则有可能错误认定。贫困大学生本身心理就比较敏感,部分学生情感可能有时过于灰暗和偏执,辅导员的公平、公正能让他恢复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判断。让他坚信只要努力就有机会,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对他走向社会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辅导员应经常组织班级活动,或者开展类似成长小组、户外拓展活动。大学生只有上课的时候才碰到一起,感情没有中小学的时候深厚,而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比较敏感,往往可能因为和别人不熟悉,因为别人的一句玩笑话或者一个蔑视的眼神而受到打击。如果经常开展主题班会,通过辅导员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风,抑制攀比的风气,通过礼貌、理想、包容等信念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一个班级活动组织多了,班风引导正确了,那么将会塑造成一个积极友好团结的集体,生活在集体中的成员能感受到来自集体的爱和温暖,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有爱、共同进步,还能感受到彼此的尊重和平等。这样不仅对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很大,而且使整个集体树立集体荣誉感,学生的友情得到提升和巩固,个体的差异会被抹平,做到爱和分享,差异则被抹平。

参考文献

[1]鲁晓华.资助与激励――浅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9).

[2]林良夫,吕澜,费英勤.高校贫困生助学策略管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4(03).

[3]薛浩.高校贫困生现行资助体系中亟待改善的几个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07).

[4]姚虎.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浅析[J].经营管理者,2009(05).

[5]季枫.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6]谭成华.浅谈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1).

[7]侯文.浅析我国高校现行资助政策的利与弊[J].科技信息,2010(15).

[8]胡芳.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及对策探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第5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曾经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相当羞愧”,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报告说,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贫困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态度,影响了心理健康,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如何去化解。

面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学博士张婍。

CFan:大一新生刚刚入学,很多贫困生也第一次走进大城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自卑情绪,该如何调节?

张婍:这种现象很普遍,其他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求学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的情况出现。

在心理学上,自卑是对自我的消极评价和情绪体验,它和每个人的自我评价紧密相关。这种自卑感,不单单是贫困生有,当进入到一个更优越的环境中时,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我认为,自卑跟贫困的关系并没有通常人们认为的那么紧密。

CFan:对于“贫困”,大学生该持怎样的态度?家境好的同学应该如何与贫困生相处?比如请客吃饭,可能贫困生就会没有足够的资金参与,因为他没有办法回请,自然不愿意参加别人的饭局。

张婍:在一个大群体里,你如果不是属于那个小的群体,或者说不是属于弱势群体的话,你对群体之间的差异不会那么敏感。

比如美国白人比较多,那黑人可能就会对种族问题比较敏感,但是白人并不会有特别强烈的概念说我是黑人还是白人,可能就会觉得“我是美国人”。

因此,普通大学生很难了解贫困生对于贫富差距的感受。在大家看来礼尚往来的请客吃饭,也许会让贫困生有很大的压力。所以在大学里,辅导员和学校可以多尝试举办一些不太跟物质挂钩的学生活动,比如爬山之类的户外活动。

尽可能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对贫困生的照顾上可以在班费上有所体现,贫困生可以少交或者不交钱。班级内、院系内、学校内的活动多了,一些需要消费的活动即便不去参加,贫困生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但是,如果学校里不需要消费的活动非常少的话,那可能就会让贫困生觉得如果我要融入群体,就必须要参加需要参加的活动,左右为难。这需要学校、班级或者老师共同来引导。

CFan:从前几年的马加爵等事件来看,学校里贫困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导致行为走向极端。在日常生活中,贫困生又该如何维持心理上的平衡?

张婍:贫困生在物质条件上往往比其他人承受更大的压力,最有效的排解压力的方法就是寻找社会支持体系。

我们的朋友、亲人,都是社会支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支持来源。对于大城市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一个很好的支持来源。但是很多贫困生从小就非常独立,要过早地承担家庭责任,他们很可能不希望把生活压力再加到父母身上,反而希望可以成为父母的支持来源。这样的话,他们的支持系统来源就比来自大城市的同学要少。

在家乡由于成绩的优秀和社会交往的便利,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会比较多,他们会被动接受这些支持。但是到了大学以后,由于脱离了过去的环境,如果不主动去寻找社会支持,那么就会导致孤立无援的心理困境。

因此,大学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贫困生也要进行自救,多进行一些自我心理调适。

CFan:很多贫困生都会遇到人际交往上的困难,主要原因一般都是自卑,对于这种现象,您有什么建议?

张婍: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人际交往方式都会存在差异。如果一开始就把这种差异评价为“我不好”,那么,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贫困生在遇到人际交往上的挫折感时,往往倾向于把根源归结到自己身上。长此以往,就会变得越来越内向,甚至会觉得自己就是个内向的人。

但事实上,可能他以前在家乡是一个非常开朗活泼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不是说这个人的性格变了,而是他不适应这个过程,他很需要老师或者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他度过这个阶段。

不单是贫困生有这个问题,从高中到异地求学都会有这个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会有“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

所谓“焦点效应”就是人们认为其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往往高于其他人实际上对自己的关注。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比较敏感,那么,往往会认为其他同学也许会因为这个问题瞧不起自己。而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同学会认为其他同学会关注家庭境遇、收入等问题。

“透明度错觉”就是说人们往往会怀疑自己的想法会被其他人看透。当一个人自卑的时候,会觉得别人也会一样看不起自己,而实际上,周围的人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当了解这些心理规律后,贫困生也许会在很多人际交往难题上释然。

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比如告诉自己,我虽然暂时在物质条件上不如别人,但是正因为如此,我经历了更多人生的酸甜苦辣,我比其他人更能吃苦耐劳、自主自立。不是都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财富吗?其实,贫穷本身是没有好或者坏的,就看一个人怎么看待这件事。

最后,就是刚才提到的社会支持问题。贫困生本身的社会支持比同学要少,如果能鼓励他们寻求各种渠道的社会支持的话,对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CFan:有没有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心理调适、自我提高的书籍可以推荐一下?

张婍:我推荐有一套书,叫《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写的,一共三本,这样的书可以帮助人心灵成长,我很推荐这样的书。

还有一本叫《哲学的慰藉》,这里面讲到了人生的六大问题:与众不和(跟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缺少钱财、受挫折、有缺陷、伤心和困难。这些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里面虽然提及了很多著名哲学家的思想,但写得很通俗易懂。

另外,还可以读一些名人的传记,或励志书籍。你会看到很多成功人士之前经历的苦难比一般人都多,为什么他们最后还是成功了呢?他们懂得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懂得把一般人认为不好的遭遇、挫折转化为积极的力量。学会从自身获取积极的力量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

编后

第6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健康 帮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78-01

做好贫困生帮扶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大,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金额在增长,受助比例也在增加,各种社会助学金、校友捐赠也为贫困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在贫困生中有仍然有一部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有着复杂的心理负担,已经给自身的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提升帮扶水平,从资助转向智助,已经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存在的心理状况

1.自卑心理

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变得敏感多疑, 为了不被周围同学看不起,经常掩藏自身实际情况,很少和同学谈及自己的家庭。他们总是把压力埋藏于内心深处,从而少了像其他同学那样的笑容和活力。有时候同学间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就会刺激到这部分同学的心灵深处,也就更加增加了他的自卑感。

2.文饰心理

一部分贫困生不敢正视自己的贫寒家境,认为周围的同学会看不起他们,所以这部分贫困生在校的种种行为和自身的条件并不相符,他们极力的掩饰和包装自己。在校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资质,却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到校外打短工。他们私下里节衣缩食,却在一些同学集会、活动等场合出手大手大脚。这些反常的表现正体现了这部分贫困生心理上的虚弱,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极力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这是一种由于过度自卑而引起的自欺欺人的文饰心理。

3.防备心理

为了向周围同学隐瞒家境,有些贫困学生很少和同学交流,对同学有着较强的防备心理,不能敞开心扉与人交往,因此他们和同学间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这也恰恰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部分学生和同学交流的少,反倒是与其他高校的学生及一些社会人士交流的较多,因此他们在集体中往往被视为另类。

4.焦虑心理

由于家庭的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使得这部分同学相比于其他同学更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加之这部分同学对于改变命运的期望更高,因此给自己的要求也会比较严。这样给自身的压力过重,更容易让这部分同学焦虑心理加重,经常伴随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状况。由于长期的焦虑状态无法得到有效缓解,这部分同学情绪低落,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随之降低,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因此患上抑郁症。

二、心理障碍的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方法

1.以情动人

针对有心理障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要能够走入学生内心。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和学生做朋友,切实的给予学生最急切的帮助。大学辅导员要能够通过真诚的沟通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有效的帮扶工作。通过不停的鼓励和引导,逐步让学生放下戒备心理和纹饰心理,从而帮助学生逐步重拾信心。

2.集体关爱

集体的力量能够让自我封闭的贫困生逐渐走出交际阴影,要在集体中给予这部分学生充分的关爱,帮助他们在集体中立足并融入集体。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入到学生兴趣社团,在社团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鼓励其竞选学生骨干,充分发掘他们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等精神。通过社团活动和骨干任职等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建立人际交往的信心。教育工作者要关注贫困学生在集体中的表现,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传授一些社团经验或做骨干的有效方法,让贫困学生认识到自己并不孤单。

3.完善资助形式

任何形式的贫困大学生资助都应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和感情需要。不可将学生的情况曝光于学生群体之中,让其感觉到深深难为情,并给其心理带来较为深刻的负面影响。探索助学金评选的新方式方法,取票选举的程序,适当增加励志奖学金的评选人数,让受助学生 “有尊严”的拿到奖助学金。不组织大规模的资助仪式,不对受助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在贫困等级评定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感受,采用一些较为含蓄的方式方法,以免给贫困学生相对脆弱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

4.强化心理干预

对于贫困生而言,往往伴随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的资助的同时,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普查,进行贫困生座谈、专家讲座、一对一心理咨询、网上咨询等形式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给以干预和帮助。拓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加强贫困学生的自信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挖掘其自身潜能,帮助同学们发现自身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借助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广泛开展贫困学生自助式心理教育,如自助式心理探究、自助式心理训练等,让学生有渠道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有渠道通过自助式的训练克服心理障碍。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启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历过较多的坎坷,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对贫困生特别是对心理有障碍贫困生的帮扶已刻不容缓的,但是教育工作者得学会“抓住病根再下药”。

对于行为异常且屡教不改的同学,不能从表象就断定其行为的原因,要通过和其深入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与学生交心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借助宿舍同学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观察,主动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真实情况,根据学生真实情况实施必要的矫正措施。

对贫困生的帮扶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帮扶层面,更要注重对贫困生的精神帮扶。理解他们因贫困而遭遇的种种不公平的境遇,在学生中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要让他们在同学之间活的有尊严。通过一对一的形式,诚心诚意的帮助他们分析眼前存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少一些老套的说教,多一些善意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品质,学会在逆境中成长成才。

帮助贫困生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鼓励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活动参与性,让其负责一定的组织管理工作,在活动中让这部分学生消除人际交往的负担。借助家长的力量,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引导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1]周存.高等学校贫困生心理资助探析[J].科教文汇,2011,(8).

第7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家庭条件状况分析。实行高校并轨以来,缴费上学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近年来缴费数额一路攀升的事实,却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在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就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目前,国内的国本大学一年的学费大多至少在5000元以上,一些地区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已经高达6000元以上,而一些民办大学、大专院校,就更不止这个数目。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大专院校每年学费平均达到6500元左右,再加上生活费、学习用品费等支出,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一般要到15000元以上。此外,高校学费上涨的趋势还在继续。我们的调查显示,有36.5%的学生自认为家庭经济困难,这其中37.5%的学生把自己归为一般贫困行列,自认为是特困生的学生也高达10%;53.5%的学生自认为家庭经济一般,只有少数5%的学生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在“是否能很好地解决学费及学费对自己及家庭产生的经济压力”方面,有68.3%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学费已对自己及家庭产生了较大的压力,而18.1%学生认为学费对自己产生了非常大的经济压力。从以上数据分析,大学学费问题已对大学生群体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并成为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贫困学生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胆怯、嫉妒、孤僻、冷漠、悲观等心理特征,而较富裕学生可能产生虚荣、自恋、自狂等心理问题。因此,贫困生可能产生抱怨社会和命运的不公,进而引发仇恨和报复的心理,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素质状况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57.6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上存在人际沟通障碍,这其中人际交往不自信者高达61.66%、不太自信者占43.33%、不自信者占12.50%、感到自卑者达5.83%。这些数据说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同学之间关系比较一般的占43.33%,同学之间人际紧张者占11.67%。76.67% 的大学生认为朋友交往中最重要的是“真诚”,但是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由于种种的原因而实现不了,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对现行的人际交往不适应的问题,以至于产生心理上的孤独、焦虑不安。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在家庭的精心呵护中长大,来到大学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的生活能力。大学里许多事都要自己独自处理,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可能给个体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很优越,过惯了被人伺候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总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很少为他人着想,但一方面人际交往动机强烈,另一方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时又显得手足无措,容易导致人际交往的挫折,久而久之,形成自我封闭的孤僻性格。

3.学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调查显示,11.67%的同学认为“学习负担过重”,34.83%的同学认为“有时学习困难”,且在调查中发现,有35%的同学有时会因学习的事情而心烦气躁,从而产生情绪上的负面影响,这些占总有数的81.50%之高。显然,由于学习带来的心理情绪上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步伐加大,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大学生头上的“天之骄子”的光环已逐渐褪色。尽管这样,大部分依旧出类拔萃,到大学后发现周围高手如林,竞争激烈,加上大学老师的授课程方式和高中教师有很大差异,此外大学校园生活各种各样的课余活动占用了很多时间,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方法、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适应困难。一旦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个体难免会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尤其是对一些志向远大,立志要在大学深造的,而心理承受能力又相对较差的同学来说,遇到学习困难和挫折几乎是致命的打击,经过努力如果还是很难适应,甚至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矛盾心理。调查发现,39.67%的学生对成绩非常看重,认为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第8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 人际交往 存在问题 团队辅导

一般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活动都能够按照正常规律进行。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与外界沟通时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因而导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行为反应或内心体验出现异常的现象。高职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甚至出现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孤僻、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障碍。下面就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此来帮助辅导员团队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健康、愉快地度过大学生活。

一、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具体表现1.自卑与缺乏自信。自卑与缺乏自信是一对孪生姐妹,自卑感在交往中的表现就是缺乏自信。这在很多大学生个体身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成为影响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首要因素。有自卑感的学生在交往中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对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偏差,使得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始终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旧有的交往范围内,不敢越雷池一步。2.胆小与害羞。高职学生害羞心理的产生与自我意识的成熟与完善、自我意识的增强分不开。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比较敏感,总希望自己能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特别是高职学生性意识的成熟,在异性面前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唯恐有差错,更有甚者谨小慎微。这种心理态势发展下去,使得他们变得更加胆小怕事,不敢交往。3.内向与孤僻。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善言谈,在众多场合总把自己与周围的人隔离开来,不愿意表现自己,往往导致孤独感的产生。而高职学生因有学习上的差异、工作上表现优劣,家庭背景的不同,这些因素导致交往双方互相看不起,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自然就彼此不相往来。长此以往,双方的交往不但不能顺利进行,反而彼此之间在心理上竖起一道屏障,阻碍交流的进行。4.自傲与自我中心。高职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并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结果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1.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高职学生升入大学前后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升入大学前,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对自己百般呵护;在学校,学习时间紧,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更多的人,交往局限于本班同学中,交往范围窄,而且交往对象有限。另外,由于升学的压力,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生活内容单纯,遭遇不到复杂的情况。升入大学后,突然面临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远离父母,好多生活上的事情无所依赖,带来心理上的无助感,产生消沉情绪;生活范围扩大,交往对象增多,舍友、同学、老乡、社团乃至社会,一下子需要同好多不同的人打交道,心理上无法适应。另外,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环境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2.身心成长的必经阶段。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自我发展的快速变化成长时期。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产生心理上的冲突和精神上的紧张。这些心理问题很多是成长的过程中必然发生的。高职生认知有限、缺乏人生经验,只要父母、师友给予适当的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一些问题自然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矛盾与冲突是铺就成长之路的坚石,人是在不断地矛盾、调整、再矛盾、再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成熟和完善的。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有自我完善与保持稳定的特性,每一个人也有保持心理健康、实现个人内在潜能的资源。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面临心理冲突,但是我们相信,他们会通过其自身的努力处理好。人的心理平衡在幼年时期是“自然”平衡,通过社会塑型、自我修炼或他人心理辅导后,到了成年,会达到“自觉的自然”平衡,呈现出心理成长的螺旋式回归。3.网络的普及对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有着重大影响。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在校园的覆盖,特别是手机可以上网,使得网络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它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作用。高职学生正处于成长期,自控能力不够,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而削弱了他们的意志,使其对网络产生依赖,缺乏恒心,产生惰性等,引起情感自我封闭,不喜欢与身边的人交往,不参加集体活动,并导致学业出现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交往,还可以使大学生的集体与社会归属感消失,心里幸福感降低,孤独感与抑郁感增加,又进一步加速了其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对现实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4.部分高职学生家庭困难也是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很多人信仰财富、金钱至上,以及同学们中存在着物质上互相攀比的风气,在这种大环境下,看到家庭富裕的同学生活讲究,花钱如流水,身着名牌,高档手机、电脑、一应俱全,贫困生难免会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下,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的非常的不自信。为了保护自己,贫困生往往独来独往,怯于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有意见不敢表达,有才能不敢发挥,很少与老师、同学接触、交往。即使主动与贫困生交往,他们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尤其是贫困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更加自怨自艾,远离集体,行为孤僻、冷漠,形成心理封闭,甚至会导致信心丧失、自我萎缩、自我拒绝等自我意识的偏离。同时,由于贫困使得贫困生无法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社交性的同学聚会活动等,这也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

三、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团队辅导1.辅导员团队应加强对人际交往障碍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重新树立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一是心理咨询:组织辅导员团队进入寝室,通过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帮助学生纠正认知的偏差,解除心理的困惑,提升自信心和勇气。二是团体辅导。组织交往障碍学生集中进行团体辅导。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作用,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2.辅导员团队通过集体辅导教会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高职学生正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意识当中,辅导员应该教育学生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而不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学生在交往中双方达到心理相容。(1)善于肯定对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首先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基石。(2)表达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受到了来自另一方的真诚与热情,就会给予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反馈。所以在交往中,坦言相待、真诚热情自然会赢得对方的接纳,为成功交往架起一道桥梁。(3)坚持相互信任。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4)充满自尊自信。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大学生要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要善于自我解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5)经常换位思考。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3.辅导员团队对人际交往障碍学生加强人文关怀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大多都会有一定的匮乏感、自卑感和无助感。因此,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解决人际交往问题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辅导员团队要鼓励和带领交际困难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各种社团活动,让学生体会和享受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净化他们的心灵,化解心理障碍。其次,辅导员团队开展有针对性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参加活动及同学们之间相互影响,逐步培养和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倾向,增加同学之间的交往机会,培养更好的交际技巧。此外,辅导员团队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上的扶助:完善贫困学生的救助制度,帮助学生解除生活的压力,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儿童福利院做志愿者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与外界交往的机会,破除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总之,由于社会、环境、自身等各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遭遇各种人际交往的问题。大多数问题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会“不治而愈”,只有少数程度稍重一些的,需要他人的辅导和调整。但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要针对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同时开展相应的团队辅导活动

参考文献:

[1]邱忠信.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松辽学刊,2002,(06).

[2]郭双,王太海.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与网络成瘾关系探析[J].学术论坛,2011,(04).

[3]颜新娟.浅析高校贫困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与改善的途径[J].安康师专学报,2004,(02).

第9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 弱势群体 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重点关注的对象,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的激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在加大。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大学生道德水准低下、自杀、犯罪等问题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有关此类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不禁在问,“今天的大学生究竟怎么了?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脆弱?”客观地说,在这些问题大学生之中,有很多都是高校中的弱势学生群体,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的欠缺是造成他们各种人生缺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我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分类及相关概况

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也称脆弱群体或弱者群体。顾名思义,是指在同类群体中,由于自身生理、心理或某些社会性原因所造成的弱者群体。弱势群体是社会学所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它也客观地存在于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当中,我们称之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根据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其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心理弱势型群体、经济弱势型群体和人际关系弱势型群体这三大类。

1.心理弱势型群体

大学生心理弱势型群体是指由于各种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因素而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群体。中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来自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最为突出的“心病”。因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大学生各类问题目前屡有出现,且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2.经济弱势型群体

大学生经济型弱势群体即是大学生中的贫困生。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大学生群体中,贫困生所占的比例约在8%~30%之间,并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的贫困地区生源中。他们难以承担大学期间的学费、必要的学习用品费用,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用都很困难。经济贫困很难说仅仅制约着他们当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会严重影响到贫困生的心理和未来发展。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和逐步普及,在校贫困生的人数也有所增加。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性话题。

3.人际关系弱势型群体

大学生人际关系弱势型群体从本质上说是心理型弱势群体的衍生物,但由于它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和表现形式,故我们将该类群体单列为一类。它是指由于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技巧而经常性地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以致人际交往无法正常开展的那类学生。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基本都是所谓80后、90后一代,在他们当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出现了较大的障碍,甚至引发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头疼事”之一。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关怀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重视。简言之,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重要表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表现。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勃兴,人们对功利价值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应该说,它符合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因而具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合理性。但是伴随着这一现象也出现了社会上一部人对于人文价值的贬值甚或忽视。大学生弱势群体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要么在心理上相较于其他同学更加脆弱,要么在物质上相较于其他同学更加匮乏。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长期以来缺乏对于他们的充分的人文关怀。受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于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往往只是将他们看作教育的对象,而对于学生的真正需要和内心需求则有欠考虑。在当前高校的管理实践上,有一些学校管理者就认为贫困生缺的就是钱,只要给钱让贫困生用就可以了。而且在具体的操作中没有设身处地得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与自尊。比如,有的学校会将贫困生的情况张榜公布,再举行一个捐赠仪式,让贫困生在媒体面前诉说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感恩之情。这在无形之中就暴露了他们隐私,打击了他们的自尊,甚至使他们遭受难以启齿的心灵创伤。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在校大学生的规模逐步扩大,客观上也使得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结构日趋复杂。这就特别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区分他们的思想层次,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是将大学生弱势群体看作一个整体,将他们视作“弱势一族”,在工作上搞“一刀切”,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而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重灌输,轻疏导,这样就无法真正解决大学生们的思想困惑,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关爱弱势群体,构建和谐校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变革时期,社会在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无疑会对在校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经济的压力,新旧道德观念的交汇与冲突是这种冲击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在校学生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物质上或心理上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其形成也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做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人才,维护校园稳定的重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1.着眼提前预防,关注心理健康

人文关怀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这就特别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佳效果。而且在这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更应该体现在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提前预防与发展指导上。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角色转换与适应困难的增多、生活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个案正日益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目前我国高校之中大部分都已经设立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室,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其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主要问题在于这些心理咨询机构往往侧重于问题的早期干预与缺陷矫正,而忽视了提前预防与针对大学生们的发展指导。这就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一种误区,即一部分大学生是在发生了问题之后才去进行心理咨询,甚至有部分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懂得甚至不愿意去做心理咨询。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应该在注重同学生进行密切的情感沟通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大学生们心理障碍的提前预防和发展指导上。除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课程、人生规划指导讲座等形式帮助心理型弱势群体扫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2.完善资助体系,注重信息保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办实事,针对高校中存在的经济弱势型群体,我们只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才能做到真正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这方面,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既要体现在对贫困生的全面覆盖上,也要体现在对他们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上。

目前我国高校专门针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大致由四个部分组成:(1)助学贷款;(2)勤工助学;(3)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4)社会资助。从具体的操作实践来看,除了资助名额有限之外,这些资助往往与贫困生的学习成绩等硬性指标挂钩,进而使得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和“名额外”的学生往往成为资助的“忽略对象”。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成绩等外在指标作为决定其是否获得资助的唯一标准,因为这样只会使那些“被遗忘”的和“名额外”的学生感到无助和被冷落,甚至可能对其今后的发展带来阴影。为此,笔者建议对于贫困生可以采取一种“全面覆盖”的资助体系,采取多种方式,每月给予全体贫困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从而更加感受的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目前贫困生申请资助的步骤一般是先通过院系审核,再将申请材料送达至学校审批。在这个过程中,贫困生个人的隐私信息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笔者建议可以采取在学校中设立专门的资助机构,直接受理贫困生的资助申请,并完成相关的审核、批准等工作。贫困生也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平成申请资助的相关事宜,从而得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

3.协调人际关系,缓解人际紧张

由于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面相对简单,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大学生比中学生要面对更为广泛,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获得健康发展、学习社会规范和促进学业的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但是并非每个大学生都能顺利处理好人际关系。据有关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大学生遇到过不同程度的人际困扰。人际紧张已成为让很多大学生十分头疼的一件“大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即很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认为人际困扰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除非情况很严重的情况下,作为老师不便于去“干涉”,从而缺乏对这部分学生的相应关怀和指导。人际紧张会造成大学生感到孤独、烦躁,进而破坏集体的凝聚力,甚至对个人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酿成悲剧事件。在这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要体现在对学生人际关系动态的正确把握和细致了解上,体现在对学生中非正式团体的关注与引导上。这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密切交流和真诚沟通,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向遇到人际困扰的学生传授必要的人际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巧,从而切实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对大学生的人际关怀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晓漪.关注高校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1):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