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范文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精选(九篇)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

第1篇: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范文

设计学是一门新兴的基于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学科,以人的设计创造行为为对象,是关于设计行为的目标、内涵、价值、方法及其解释与评价体系的科学,具有艺术与科学的双重属性。自工业革命以后,设计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设计成为推动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设计学领域中的“环境设计”,以优化人的生存环境为目的,是针对城乡人居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知识结构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环境设计同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领域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级层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设计是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深化与延伸,满足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对微观层面人居环境问题的具体研究与解决。环境设计隶属国家建设设计领域和工程体系的定位,决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程学科具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对环境设计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针对性,强调工科院校在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方面要突出工程技术的办学特色。建设和发展工科大学特色的环境设计学科是适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研究,优化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工科与文科优势互补的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规格要求,注重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学类相关学科与环境设计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体现了环境设计与现代城市和建筑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艺术与科学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环境设计专业及其学科虽然隶属于艺术门类,具有艺术性的相关特质,同时还具有技术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特质,与相关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环境设计的这种特质,表现在用科学技术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人居环境中的人文艺术问题,通过应用理学知识体系中的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实验技术等,研究和探求解决环境设计与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包括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法、特定的材料,并确定符合技术要求和性能规格的设计方案,以满足结构或产品的要求,解决施工中的经济、安全问题,达到工程质量要求的工作步骤、方法与工艺,创造性地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所以说环境设计既是艺术创造,也是技术工程,强调把科学技术与艺术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全面、更综合的形式实现对人居环境的价值创造与形态创造。“环境设计”包含了环境的艺术设计和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两大方面的内容。环境的艺术设计关注人的精神性,解决的问题包括环境体验、文化创新、生活方式及审美取向等人与物关系的相关情理问题。在改善和创造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使人获得新的领悟,具有影响、塑造人的思维、行为和人格的力量,具有审美教育、信息交流等作用。环境的艺术设计与哲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密切关联。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主要关注环境的物质性内容,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环境工程设计中的自然材料、人工材料、技术手段、工艺流程、生物生态等物与物关系的相关物理问题。工程设计是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认识自然的理学原理加以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某种结构或产品的形式体现或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学以及理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生态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等工程技术科学密切关联。环境设计学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托,创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解决人居环境中的问题,既具有艺术性的一面,又具有工程性的一面;既涉及形象思维,又涉及逻辑思维,是艺术学与技术科学的结合,其学科背景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环境设计正是合理运用环境的艺术设计方法和环境的工程设计方法,使两者有机结合、协同创新,共同实现设计的目的,其中既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也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专业教育方面要注重多学科知识融合;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与转化;注重用技术的手段解决设计问题。总之,环境设计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的媒介,强调用设计转化科研成果,实现产品效益与价值的作用。环境设计的实质是技术支撑下的艺术设计工程和实践性的应用科学,具有艺术学与工学双重属性的特质。理解这种认识对促进工科大学设计学科的办学特色和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一直以艺术学科为依托和背景,专业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特征,学科的知识结构多以艺术学相关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工科院校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初大多沿袭艺术院校侧重艺术装饰特点的环境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特质,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相关联,是文理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所以在课程体系中逐步融入理工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依据各自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设计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新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规定了设计学学科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门类学位,规定可由学位授予单位授予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学位,这为工科院校发展以理工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探索发展突出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工科大学开办的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构方面体现工科特点,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推动建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这对促进培养适合于城乡建设设计行(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工科院校设有设计学科和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建设和发展工程型和技术型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条件。要强化这种优势与特色,确立以理工为依托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建设定位,以工程与技术性特色为原则的办学基础,探索工程技术与设计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时效性,完整体现设计的技术属性与人文属性,使设计艺术与工程学科之间相互借力、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构成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要对应行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在理工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优越条件,突出工程技术应用知识构建设计基础平台;围绕项目设计与工作室式的课题研究方式进行设计类专业教学组织;结合实际项目的实践训练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强调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能力培养体系,包括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设计表达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组织协作的能力;形成关注社会需求,关注行业发展的办学建设指导思路,主动同设计与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环境设计是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体,在其内外空间综合运用艺术方法与工程技术,实施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微观环境的设计。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也可以把环境设计看成是建筑学和艺术学派生出的边缘学科。作为建筑学大系统下涵盖的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艺术和科学,同建筑学有很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设计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设计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关键所在。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平台,强调依靠工科资源和背景,倡导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理念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与建筑学科交叉融合,突出与城市环境、建筑环境密切相关的设计教育特色;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设计进行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建筑学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主要学习与城市和建筑环境相关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推进工程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育平台是以设计课程为主干课程,原理类课程为核心课程,技术类课程为辅助课程,辅以拓宽知识面的选修课程,构成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独立进行环境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

三、总结

第2篇: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环境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利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应建立以环境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及分析

2.1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

就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是近十年来新成立的专业,与国外的相同专业相比起步较晚。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而且能够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校非常少,究其原因有二点:一是专业教学管理者不够重视,二是缺乏师资力量,即便是开设了专业理论课,也大多是由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设计课的教师来替代,没有“专业理论”指导的设计。在教学实力上还存在不小差距;另外师资队伍建设也比较薄弱,教学经验、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2应试教育的弊端的制约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带有应试教育的阴影,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虽然有系统性较强的一面,然而缺乏创造性,容易使学生形成按部就班的保守习惯,培养出的是知识型人才,就是教学以教师、教材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手段趋于程式化,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的倾向。在现行教学计划中,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教师以模拟课题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题设置等教学环节缺乏新意,缺少与专业课程有关的社会、经济、科学和人文等内容。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学生学习热情难以提高。

3创新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构想

3.1教学管理者应该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努力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环境美学课程。目前,环境美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在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开设环境美学课程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2创建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工作室制”,“专业工作室制”是指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综合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后,再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既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模式,使“教”与“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教学流程是:学生入学后的第

一、二学年学习“共同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

三、四学年,根据本人意愿和工作室导师对学生在第

一、二学年综合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质的认定后,导师决定是否接纳其进入自己的工作室学习。

3.3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创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相对艺术设计其他专业更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而且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尤其是在“专业设计课”的过程化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课外小组中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到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讨论式的教学法体现在某一课程教学过程的细节中,意在强调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小组来对完成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和“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归纳和表达等全过程的认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4更新教学内窖,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在横向上,它涉及到建筑学、建筑结构学、社会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法学、艺术学、设计学、美学、装饰材料学、家具陈设和消防环保等;在纵向上,专业内容包括居住环境、办公工作环境、商业环境、文化娱乐环境、公共事业设施环境等人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艺术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专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改进,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精简、课程体系科学合理,

3.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的改革必须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和物质基础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引进电脑这个现代化科技成果,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连网,使师生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开阔眼界和思维。电脑多媒体的发展给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大力开发研究电脑多媒体,充实电化教学设备是保证教学方法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按照“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交流,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3.6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该更新使教学观念:由知识型转变为创造型相配套的教学机制应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在环境艺术设计类所有课程,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设计方法。创新思维方向方法的讲授。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中,强调“多种可能性”。对每一个同等规模的设计题目来说,强调和鼓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构思方案。其关键是优化认知机制策略,即对解决问题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策略的训练;对解题过程的认知训练;解题过程的调控能力训练。另外,创新的意识除了有设计理念的引导外还依靠实践的培养。不参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就不能深刻体验和理解创意语言的含义。因此,教师授课形式、内容应多结合实际课题,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使学生切实地形成以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的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课题构思前的调查研究是环境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的要点。要求学生设计构思前要完成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地图、照片和各种调查统计的表格与数据,说明环境特点,提出对环境建筑设计的构思制约性解决办法。

第3篇: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绿色环保;发展趋势;有机设计;再生设计;慢速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下,低碳经济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引发了绿色科技革命,扩大了绿色消费市场。与此同时,也给服装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即生态时尚。众所周知,服装产品生产与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是相当严重的,特别是工业废水排放后对土地、水产生的严重污染问题,影响我们甚至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这种影响是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的。为了解决服装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推动服装产业的稳定发展,必须进行服装设计改革,走绿色环保的设计道路,这样才能实现低碳发展,适应可持续发展。

1 绿色环保下的绿色服装设计理念

1.1 绿色服装设计理念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绿色服装设计是一种基于绿色环保提出的一种服装设计理念,它产生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影响巨大。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现代化发展规模、速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然而,由于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许多环境问题随之而来,反过来制约社会文明发展。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保护自然环境,提出可持续发展观,这是绿色环保思想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在可持续发展科学观念指导下逐步探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建立了一种基于绿色环保的全新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产业结构,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催生了绿色服装设计理念。服装产业被列为“夕阳产业”,主要原因在于服装生产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大依赖,消耗大量资源、能源,影响环境质量,并且对人体健康有威胁。为了改进这一现状,将服装产业从“夕阳产业”中脱离出来,以环保、健康、节能、舒适为核心的绿色设计理念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服装设计的主要设计理念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1.2 绿色服装设计理念的基本内涵

绿色服装设计,是一种贯穿于服装整个生命周期的一种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符合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这种设计理念以服装设计为基本目标,以环保、健康、节能、舒适为基本要求,注重服装的环保属性,讲究艺术与技术、环境与社会、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平衡。在不危害自然环境的条件下,通过设计来呈现具有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功能价值的现代服装,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具备美观、得体等特点,符合大众对服装的审美要求。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绿色服装设计具备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内涵。进行绿色服装设计,不仅要注重美观、时尚等元素,还要融入健康、自然等元素,每一个环节都要以环境为核心,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 绿色服装设计的特点

(1)节约资源。绿色环保是绿色服装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一前提条件下,绿色设计贯穿于服装的整个生命周期,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服装销售等任何一个环节都要考虑环境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多应用环保材料,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

(2)回收再利用。这一点是针对服装面料提出的。在绿色服装设计理念下,服装生产所使用的面料都应是环保型的,淘汰后可以在自然环境下降解,而且不污染环境。此外,淘汰后的服装可以回收再利用,制作其他产品或产生其他用途,如制作成包装袋、工艺品。

(3)使用健康。使用健康是绿色服装设计的基本特点之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绿色环保的设计要求,更是为了符合服装设计的人性化发展需要。为了服装使用者的健康,进行服装设计时,选择的面料应是环保的,尽可能少使用化学染料制成的染布,以免对使用者的健康产生威胁。

2 绿色环保下服装设计发展的趋势

绿色服装设计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服装设计理念之一,也是服装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引发了服装设计思维的变化,产生了新的设计方法,它要求设计者在服装设计活动中充分考虑整个服装生命周期的环境效益,缓解甚至解决服装产业现有的一些环境问题。一方面,满足环保、健康、节能、舒适等要求;另一方面,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设计出新时代的服装产品。

2.1 有机设计

有机作为一个概念,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体,另一个是哲学意义上的有机哲学。在生物学上,有机体被定义为一个生命体,能够生长和繁殖;在有机哲学上,有机具备结合、增加的含义。综合以上两种解释,对有机设计概念进行界定,即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创造出能与自然环境共生、可持续发展的产品设计行为。从根本上讲,有机设计形成与发展的契机是持续恶化的环境问题。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机产品在食品行业大规模发展,让人们对有机产品有了一定深度的认识,这对认识有机服饰是有益处的。某种意义上看,有机食品对有机服装的出现及内涵理解是有影响的。有机服装,指的是在一定生产标准下生产制作的服装产品,主要材料是有机原料,整个生产制作过程倾向于环境友好型。简单地说,就是使用有机原料生产制作有机服装产品,且过程中不使用有害于环境的化学药品,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其中,在有机原料生产过程中,坚决不使用化学肥料、污水等生产要素,以免危害环境。由此可见,有机设计是一种在一定限制条件下进行的服装设计,其中的限制条件是有机原料和益于环境的生产工艺。

在有机设计下,产生了一种新的服装设计方法,即有机代替法。这一种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个是有机化的过程,另一个是代替的过程。在有机化过程中,设计师应当有目的、刻意地选择已有的一切有机要素,如有机面料、色彩等,设计主动环保型服装产品。用这种理念和方法设计出来的服装,其对环境的影响几乎接近于“零”,是非常具备环境效益的一类服装产品。在代替过程中,设计师可以用现有的环保型设计元素来代替那些不是环境友好型的设计要素,如取代对环境有影响的染色工艺等。经过以上两个过程,可以得到适合于环境的有机服装。无论怎样,在有机设计中,始终将服装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宗旨,跳出传统的设计框架,探索出不同以往的全新设计步骤。同传统的服装设计相比,有机设计多了对设计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的环节,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通过对设计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科学的论证评估,发掘设计中影响环境健康的不足,然后提出完善措施,再评估、再完善,直至利于环境健康,从而完成有机服装设计。

有机设计将服装设计看成了一个能够创造生命力的过程,是一种可持续设计,与当前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相适应的,考虑到了服装设计整个过程的环保能力,利于保护自然,创造了具有环保价值的服装产品。例如,在服装面料设计中使用有机面料,代替传统的对环境、使用者健康有影响的面料,在保证服装产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环保价值。

2.2 再生设计

这一种服装设计发展的基础是再生思想,共包含三层含义,分别是回收、再生、减少。具体来说,就是在新产品生产中运用已经使用过的材料,从而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燃烧、掩埋等行为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保护土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所以,基于再生设计产生的服装产品,利于资源回收再利用,利于保护环境。特别是服装产业对天然纺织物的消耗量是巨大的,通过再生设计,能明显提高天然纺织物等的重复利用率,资源节约优势十分强大。

服装产品是一类有一定再生能力的产品种类,其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人们自然想寻求一种新的设计方法来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而再生设计成了一种好的选择。通过再生设计,充分发挥服装产品的再生能力,减少天然纺织物消耗,减少服装产品生产、消费对环境产生的压力,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对服装产品进行再生设计,可以采用循环再制法,主要包括回收、分解、整合三个环节。具体是:将回收回来的破旧服装产品看成是同一个废弃整体,对其进行分解,从中提炼出可以再次利用的有价值部分,然后进行整合,将这些可用部分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从而产生新的服装产品。这一过程更深层次地挖掘了服装产品的再生能力,将服装产品的二次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是一种适合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服装设计思想和方法。有的人认为,利用回收后的破旧服装进行新产品设计,与设计艺术提倡的创新思想相悖,实则不然。在再生设计下,重复利用的是服装原料的功能和价值,不是旧有的形式,这一方面完全可以进行创造性的二次设计,仍具备强大的创新价值,符合服装设计未来的发展需求。

2.3 慢速设计

进入21世纪后,在服装产业内兴起了一股快速时尚风,引起了消费观念的巨大变化,推动了服装产品消费,甚至产生了过度消费的问题,以至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这样的快速时尚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服装设计思维,将服装产品变成了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工具,使得服装设计领域盲目模仿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降低了服装产品的质量,也对高级成衣发展产生了巨大压力。在快速时尚下,服装产品价格逐渐下降,一些高级成衣品牌为了适应服装产品快速生产的周期,不得不缩短设计周期,推出一些售价比较低的产品。正所谓,厚积薄发,若没有积累坚实的艺术修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设计出来的服装产品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可能性较低,必然被快速丢弃,加大了自然环境的降解压力。服装产品设计周期的缩短,从侧面表明服装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人们丢弃服装产品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服装废弃物,无论是燃烧还是掩埋,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压力。从另一个方面看,随着服装产品设计周期的缩短,消耗的天然纺织物规模随之增加,无形中增加了资源消耗。为此,应在服装设计中提倡慢速设计,延长服装产品设计周期,降低腐蚀丢弃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服装产品质量,推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服装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天然纺织物消耗,节约资源,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3 结语

绿色服装设计是绿色环保下服装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与可持续发展观和低碳经济模式相适应,是一种在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和使用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减少服装产品生产、消费等环节对环境影响的设计理念。在这一种设计思想影响下,服装设计将朝着有机设计、再生设计、慢速设计等方向发展,这是服装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第4篇: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照明设计 空间光环境 实用性教学

自20世纪中期工业社会的成熟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面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光有了更为广泛的用途和意义,光环境的营造便成为环境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光的设计研究应运而生。照明设计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如何上好照明设计课程是我们设计教学面临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得到启发,进而展开设计思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关于照明设计的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分析与思考。

一、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缺乏创新性。照明设计是们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传统教学在我们的教育中沿用多年,老套的灯具分析模式数据早已过时,环艺专业的照明教学还是以空间和形态等形式教学,照本宣科、缺乏创新的陈旧知识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信息化,我们对光环境也有全新的理念认识,教育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全球信息的快捷性及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课程学习方式快捷、实用、图形化,老套的教学模式已经处于尴尬的境地,为此我们要尽快更新教学内容,符合新时代的教学发展。

2.光环境研究设备及实验室缺乏。灯光环境设计的目的就是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上,运用人工照明为人们的工作、陈列、参观、学习等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建筑空间。对光环境特性研究是现今教育的新课题,涉及到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的课程。光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对空间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光的研究需要从它的亮度、照度、色温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建立“光”研究实验室,能建立详实的理论依据,实验时可从光的基础照明、光源与灯具选型、射灯效果、投影效果、眩光效果等方面研究,使学生对光的物理量有更充分的理解,也真实感受到光线与空间、材质、色彩的关系,有利于本专业对空间更深层次的设计分析。在现有院校开设照明设计课程中,除少数院校建立有真正意义上的“光”实验室外,大部分院校只能通过环艺专业公用的实验室进行观察讲解,这就使对光的教学研究产生局限性。

3.环艺专业中对照明的设计分析重视不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建筑的内外空间来界定的,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方面。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主要以空间、界面、材料、家具、陈设等方面来解析,在空间的光影照明设计上讲解的不够深入。我们在室内以及景观设计课程中,特别是在毕业设计上,都缺乏对照明光环境的分析。

4.承担照明设计课程的教师应具备实践经验。光环境的营造,需要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和多工种的配合,是由建筑及室内设计师、电器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灯具制造商等共同协作完成。所以,我认为该课程的教师应来源于照明公司的设计师或参与公司设计工程项目的教师,他们在该领域中实践摸索多年,在灯具、光效、电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

二、教学思考

照明设计的目标是根据不同的室内外环境所需要的照度,正确选择光源和灯具,确定合理的照明形式和布置方案,创造一个合理的高质量的光环境,来满足工作、学习、生活的要求。从这个目标,我们在教学上对照明设计课程有以下思考:第一,对照明设计教育的认识。作为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本科教育,照明对室内外空间设计起着支撑作用。室内气氛的塑造、材质在光影下的表现、灯具数量影响室内的光影效果、光线对色彩变化的影响等等都与光无不相连。中国的照明设计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似乎人们并不清楚这种职业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角色和位置。我们在规划院、设计院等职能部门可以看到,建筑工程的设计流程还处在水暖电以及结构的设计做法,我们的环境装饰也是以材料、结构、色彩等分析为主,很少在设计之初把照明作为设计构思来考虑,光与照明在设计上被忽略,长此以往导致空间设计失去灵性和激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当前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时期,对照明设计无论是从技术、质量方面,还是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照明教育是个基本的教育形式,我们作为教育部门,对照明教育应有一定的责任感。第二,调整教学内容、逐步改进教学手段。我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属于文科艺术类,建筑及物理学科是他们的弱项,照明设计中物理定律及物理计算公式对他们有一定的难度,我认为要以视觉光环境的教育为主,前期通过多媒体以及灯光演示的实验性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光照场景,使学生了解光与照明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的作用。后期通过课题式教学,以课题为中心带动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更充分的教学目的。

1.对现有教材的调整更新。照明设计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人们习惯把照明规划到电气设计的范畴里,特别是环艺专业的照明设计,在教学中常是以空间、形态等传统教学形式出现,光在空间的艺术形态很难得到体现。传统教材体现理论化、公式化的教学形式,课程授完以后学生还是一片茫然,与学生环境艺术专业背景脱节,缺少实际指导意义。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角度调整教材,我认为要在原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室内空间光环境以及照明在建筑、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设计与应用,使学生掌握了解照明的方式与方法,通过实例的分析,逐步掌握室内、室外艺术照明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2.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在照明设计的授课中,我们要抓住课程的重点,使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更多的知识点,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除了介绍光与视觉、光与色、光的度量以及光源与灯具这些基础知识之外,我们还要增加有关光环境设计的实际案例,如:现今具有成就的奥运鸟巢、水立方等建筑的室内及室外照明分析,通过介绍和分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

3.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照明设计的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感受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利用课堂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生动直观的图片和音效使原本枯燥的光物理概念得以完美展示,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两种基本照明形式在多媒体的演示下,使学生对其概念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多媒体的教学,给分析建筑照明、景观照明以及室内照明都提供了直观快捷的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可以在实验室完成,也可以调研形式完成。实验室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读懂光的魅力,如:光照图式的表达、不同色温的光照射在同一种物体上的直观色彩变化、眩光的形式等。对于我们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还要实验光照在不同材料上的色彩变化和反光率,光在空间里的真实感受以及光所产生的分割空间的功能等等,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

基于以上照明设计教学课程的思考,本人在教学中有一些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尝试以课题为中心带动全方位思考来改变单纯的技术性知识传播,使学生在了解空间功能的同时还要对光环境在空间中所起到的作用有足够的认识。

1.课题一,对室内空间照明设计的课题分析研究。以1000平米左右的展示空间为课题,分析其空间的功能性,在此基础上布置整体空间的环境照明。对此课题有如下过程:

⑴课题调研。带领学生考察博物馆、展览馆、商场等展示空间,了解其空间布局,重点调研空间照明的光环境特征。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有:展品与光源的内在联系;光与陈列的相应关系;展示空间光环境的特征。

要求:考察时仔细观察对象,做出相应记录。

目的:以观察实物为主,分析其空间特征与光环境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⑵课题分析。此阶段是针对调研对象进行各层面信息的剖析认识和本课题的信息分析。分析阶段要充分考虑空间布局、人流动线以及光的特性、光的分布、光的造型、光的艺术效果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要求: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画出个层面的分析图,并得出展品的照度标准和陈列光环境列表,进行口头表述。

目的:对课题分析的信息进行重组,扩大学生的思维视野。

⑶课题空间推敲和布光设计。本阶段是抽象信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语言探索,是一次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总结,重点放在平面布置、灯具布置、空间展示氛围营造、室内透视图制作等方面的图纸绘制。指导提示有:①平面功能的合理性;②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策略性;③灯具的布置及其型号;④效果图制作时对整体空间光环境的调控效果。

要求:提交平面图、灯具分析图、室内照明效果图等图纸。

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分析整合后,发挥创作思维,设计出空间理想的光环境效果。

室内空间照明设计的课题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调研中对展示空间的光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深入分析和解答,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出既符合空间功能要求又满足人们生理、心里要求的室内照明环境。

2.课题二,对室外环境照明设计的课题分析。

课题: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夜晚的照明效果。

要求:对城市公共空间夜景光环境进行考察拍摄,回来后分析整理,并口头讲述。

目的:城市公共空间夜景光环境涉及到道路、园林绿地、建构物、广场、景观小品、户外广告等。在课题中,首先要分析整体照明和局部照明的基本状况,查阅资料分析推荐照度,同时还要考虑环境及灯具造型等。通过课题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对城市公共空间夜景照明的基本状况有一定的熟知度。

城市景观形象设计的终极目的是在人们对环境的感受和行为间建立起最大限度的认同。城市照明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加强了可识别性,还根据地域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夜景风格。室外环境照明实践教学,加强了教学的实用性,通过分析和解答,使学生把景观环境和夜景照明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景观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通过以上照明设计课程的探索,使我们感受到教学不能是简单的技能传授,我们在传授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开拓和张力,让课堂变成发挥无限想象的舞台,设计过程中体验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的整理,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品尝到了设计的快乐。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同时,以课题教学带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把得到的信息实现整合,并研究与确定表述语言,引导学生建立起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样我们在教学质量上就会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郝洛西、林 怡:《建筑物理光环境试验性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建筑学报》,2007。

[2]陈同乐:《光的艺术》,文物出版社,2006.11。

[3]郝洛西:《城市照明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第5篇: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生态性 ;改善措施

1、环境艺术设计相关概念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与设计三个方面的概念,这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所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正确理解其相关概念。

1.1环境基本概念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环境是一个具大的空间,包括在其中的动物和植物以及空气、水等各种因素。人需要依靠空间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必须物,与具体物质等因素相比,环境空间属于无形因素。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生活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在人类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发展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除了自然环境,还有人工环境,但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的人工环境将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现在能做的就是利用生态概念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1.2环境艺术设计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指在一定环境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环境设计和开发。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布局、建筑、雕塑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的成本、材料、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因素,结合各类影响因素,需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不仅需要设计美观,而且还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按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形态科学合理的环境艺术设计。

2、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生态性的措施

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2.1不断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精神需求,环境设计标准应同步甚至超前公众的观念,同时,也要关心那些特殊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残疾人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确保美观,而且还需要健康安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氛围,才能充分实现环境设计的功能。依据经济和其他因素的设计原则,通过利用各种设计技术,合理选择材料,形成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构,坚持愉快、高效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现代人对自然回归的期望,以便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同时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知识储备的增加,人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应遵循生态理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哲学意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已成为公众的共识。

2.2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环境特点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充分使用天然材料是加强环境生态性的重要举措。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对自然材料有充分的认识,清楚地知道每种材料的特点,了解材料的加工工艺,才能更好的进行环境设计。比如通过使用棕色天然木材纹理可以创造一个安静和平静的气氛,而使用大理石,因为其硬度对应用领域具有不同性质的变化,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应用范围。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考虑当地环境特点,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尊重当地的环境,也就是说要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充分尊重当地环境发展要求,必须考虑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合理性,才能更好有利于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根据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加强生态环境设计,可以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尊重植物的多样性和生存环境质量,同时设计师还应该考虑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通过设计方法提高自然与环境的协调性,促进能源和物质循环,进而将可持续处理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满足生态发展要求与环境设计理念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应加强节能规划,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合理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根据当地地质特征,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满足复杂环境并适应环境发展形势,可以将生态设计转变成艺术个和独特的建筑风景线,更有利于促进环境设计科学合理,充分利用树木、花草、河流等自然景观,让自然风光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支撑,进而烘托主题风格。

2.3环境艺术设计使用新型能源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要依靠科学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通过使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技术来增加相关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现代生活环境的质量,通过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服务,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任务。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发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提供能源化石燃料,在对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化学物质进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会产生固体废物和能量转换过程中的环境噪声污染,这些问题需要解决,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利用新能源来替代高污染的材料,避免使用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可以更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对环境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追求。

结语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生态哲学已日益形成共识,这也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逐步建立生态理念,可以更进一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而且要尊重自然发展和艺术设计原则,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和新能源,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应坚持生态环境的角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当地的环境特征进行准确理解,进而实现对环境的生态性设计。

【参考文献 】:

[1]蒋明.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8).

[2]李煜.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第6篇: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形式追随功能 主观性 设计理念的再现与还原

在设计经历了形式追随功能的洗礼之后,张扬个性化基调的时代宣布到来。人,开始成为了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需要重视的首要对象,主观性色彩越发凸显时代特征。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变得愈发困难,市场已经从产量的竞争让位给了想象力的竞争,说服力不仅只在于功能的本身,更在于物品亦或是场所给消费者带来的某种概念上的认同,标识由此上位于身份、地位、品味的代名词。环境艺术设计越发的融入了设计者的主观性意念和独创性新奇。

形态语义本身是一系列的感知和认知符号的传达,环境艺术设计形态语义实际上也就是对一系列感知和认知符号进行编码,综合色彩、造型、材质、加上空间、时间等感知因素,进而向观赏者传递特定信息。

一、环境艺术设计对非物质功能的追求

环境艺术设计独特意义在于对非物质功能的追求。人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追求更高的品味成为了必然。于是,墨子说:“食必长饱,然后求美;衣必长暖,然后求丽;居必长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

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摆脱功能唯一的局限性,根据人们的爱好而而追求更多的品质。随着人类文化与社会生产力的相应演进,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逐渐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应当摆脱原有单一的由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模式,满足人们跟多的精神功能与社会功能的要求,它要承载更多的内容,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形态语义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人们更乐于由设计者为他们提供一种被赋予了主观性内涵的设计成果。环境艺术设计要求人们在对其进行感知和认知的时候,能够解读并参与到其中的理念。

二、形态语义的主观性诉求

环境艺术设计通常透过设计成果的形态在我们生活周围传递着某种语境。形态不单单让我们辨明事物的本质和功能,更能传达设计者本人所要诉说的文化内涵。

形态语义所要表达的内涵给人的第一印象最为强烈和深刻,它能突破文字与文化的局限性,传达被人类所共知的信息。形态本身就是信息传达的媒介,蕴含了设计者对世界或事物的认知、经验;加上文化的积淀,情绪的变化,使设计带有更多的偶然性和联想性,是建立在设计者本人对环境的了解和认知上的。设计者赋予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因素一旦为受众解读后,受众可以凭借自己认知的经验辨明眼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成果,进而激发主动意识将其与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形态除了让受众去了解辨明一个物体以外,还能引导受众联想并探索形态元素或因素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或明或暗的情感世界。聪明的设计者不会客观的对这一领域进行限定,它会留给人们大量的思维空间去自我联想、自我创造、自我修饰。这比突兀的直白更加有效。“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这是基于人们以前对该事物的认知和经验各不一样。设计者的思想在人们的大脑中能够部分的被还原,此时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形态语义并没有用明确的文字去告诉人们这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内涵,它只是象征的、含蓄的、模糊的揭示了某些普遍的意义。

三、理念的再现与还原

环境 艺术 设计在创造赏心悦目的形态的同时,设计者创造的形态表情应该与人们的心理产生某种知觉上的共鸣,在高出人们理解能力的时候,应该接受人们心理的预期值。不能让使人们见到设计形态时,设计者所表达的与人们所理解的落差太大,这样的设计往往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环境艺术设计形态是以人的感受方式将设计的内在功能体现在人们感知体系中的。形态不能也不可能脱离于功能而独立于形式变化之外的。它不单单是功能被动的外在表现,更是积极地引导人们有知觉的去主动体验和把握形态本身的内在性能。设计者有意识的强调形态的形式因素和表现力,并与人们的知觉印象相吻合,已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设计者所力图表现的情感和诉求隐喻在形态的某些元素之中,并在观众解读还原的过程中能够再现或者部分还原设计者的初中和理念。不同的受众的自己的思维还原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不同的判断与理解,故而其结果必然会有所不同。

四、小结

设计者把自己要表达的主观情感和理念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形态语义表现出来,人们通过形态语义表现元素还原设计者的理念并且参杂适当的联想和自我塑造,在得到功能上的满足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参考 文献 :

第7篇: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范文

幼儿园的所有物质、精神条件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幼儿园教育环境则是由幼儿园各种物质器材、设备条件、制度环境、精神氛围等综合的、动态的、教育的空间范围或场所。这种空间范围和场所,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开放的,又是相对封闭的。不仅要受到特定的地理环境、空间方位的影响,还要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在总体上说,幼儿园环境应具备两大功能,即保育功能与教育功能。

一、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在刚刚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踏入社会的第一步,缺乏认知和生活经验,大脑如海绵一样吸收着大量的信息,创设布置良好的环境能实现环境与幼儿相互作用,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教育。这也是《幼儿教师标准 (试行)》在“专业能力”指标中将“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放在首位。环境的创设和布置上升到与日常教学活动平等的地位,成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同时,幼儿园环境布置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由此可见,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目标是为工作第一线工作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高职教育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教学中,我们要把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手段,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作为教学发展目标。

2.《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能设计能布置幼儿园室内外教育环境,并能根据幼儿园教育场景因地制宜设计与布置活动场地的能力。本课程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从幼儿园室内外教育环境设计布置的过程出发,从而在整体教育环境创设中能充分体现幼儿园的文化特色,设计制定全程实践的教学体系。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能设计、能制作、能创新;明确环境教育作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熟悉对于不同教育特点设计布置环境的的设计要点和制作重点;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教学实践,培养创造意识为教学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环境课程着力于幼儿园实际岗位需求,联系实际,实践学习观摩。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程不只是学习对儿园的环境进行装饰绘画,更注重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真正实现设计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设置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体现精神环境。实际布置班级文化环境,体现园本文化,让孩子在宽松、和谐、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实施全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

现今,环境创设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重复交叉,学生对实践环节不了解,理论知识程度偏深、新知识缺乏,技能操作简单,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不熟练。具备实践性的人才是社会急需的,因此对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都具备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1.实践性教学设计理念

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教学时间,讲授幼儿园创设原则和创设理论,授课教师教师主要完成阐述教材,而没有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操作本身的实践性、技术性出发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

我们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理念为课程的内容基于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实际需要,来源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与任务,是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结合真实教学环境和实际操作过程以及行业的认可,选取教学内容从点到面、从室内到室外、从平面到空间的设计制作方法,引入实践技能培养。课程涉到绘画、教玩具制作,紧密结合着眼于应用,侧重可持续性的人才发展方向,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幼儿教师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实际环境设计。认识幼儿园环境育人的基本知识,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基本原则。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幼儿园环境、了解幼儿园创设的要求和原则、掌握具体实施环境的技能。

2.幼儿园真实环境中建立实践性教学场景

(1)幼儿园中进行真实场景实践教学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程必须与幼儿园场地相结合,真正做到实效可行的人才培养。幼儿园环境的整体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和幼儿园的办学理念的需要。不仅是硬件设备的表现,而是和教育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因此幼儿园教育环境对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实践性教学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在教学中我们联系校企合作单位,作为真实场景的教学实践场地,这一理念不仅得到了幼儿园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依据课程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原理和要求,在真实环境中得到的进一步学习和证实,更能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同时对于设计布置的环境进行操作实践,也是将书本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了园本文化的体现。

例如在和襄轴幼儿园、育才幼儿园、蔚蔚艺术幼儿园以及幸福童年幼儿园的合作的幼儿园环境设计布置中,学生和教师不是单一的绘制装饰墙面,找些图例临摹就行。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幼儿园,将课程案例建立在真实的环境中,与园长的沟通交流中深入了解每个幼儿园需求和理解幼儿园的园本文化以及幼儿园的办学特色和艺术理念。解析幼儿园所需创设的环境的创设要求和地理特点,依据这些带领学生全程参与制定创设方案(有特色、有目的),修改方案,实施方案。完整的了解幼儿园的环境进行设计实施中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设计制定方案。如襄轴幼儿园外墙创设需突出体现出幼儿园的办学历史和教学的规范性,反映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我们确定为传统的写实手法描绘幼儿园日常室内外活动为题;而育才幼儿园的要突出青春、积极阳光的教学团队和新型的教学理念我们设计为活泼动感的儿童之家风格;幸福童年幼儿园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我们最终定稿前卫时尚的运动风格;蔚蔚艺术幼儿园的艺术创意室突出神秘,探险的主题,墙绘以精灵王国为主题色彩选用神秘的深色调为主。

一个优秀的创设方案首先是对幼儿园园本文化的理解――形成表现幼儿园的特色体现――制定能突出主题的方案(包括制作手法)――进行精细创设制作(精湛的艺术创作手法)―― 体现出良好的、幼儿喜欢的环境。整个环节使学生理解了幼儿园的幼儿起到了决定性的能动性,环境不是死的环境,要做成具有生成性和互动性的环境。从不知如何下手到能进行反思修改,从被动接受任务到主动积极的进行创设,每个过程都让他们体会到了幼儿园环境与幼儿之间联系,体会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2)模拟幼儿园真实场景的社会化教学

除了经常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进行实践场地观摩实训学习,也分享实习幼儿园教师的学期创设方案和创设过程。组织学生进行旁听,进行点评,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理解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意义,同时能使同学们对于各类幼儿园的环境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通过幼儿园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创设方案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课程模拟幼儿园真实场景,设计不同组别不同的教育环境,依据教学需求,模拟制定以小组为单位的设计团队,指定不同的环境任务既有宏观的环境也有微观的环境、既有物质的环境创设也有精神环境的创设;进行实施计划,计划的编写要具备可操作性,能在指定的工作日内保质保量完成;编写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明细主要制定以下内容:创设目标、环境分析、创设理念、以及创设步骤、和创设总结。并结合相应的创设方案的演示,演讲全面展示每一组的设计理念阐述设计过程,这一举措不仅让学生能更多地了解环境创设在幼儿园教育中重要位置,也在编写过程中了解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从而反映出精神家园的建设。方案的编写突出创设目标以及创设环境的解析,又要有鲜明的个性体现,我们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实效,从而在对理论的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3)多样教学资料建立实践教学的基础

使用案例教学建立幼儿园实景进行讲评。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以及实际操作的主动性。并通过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各种案例分析,掌握实际运用环境创设的技能、从而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案例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的为主,案例的形式不仅是幼儿园环境的示范图例单一的形式,还有历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的PPT以及各类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演讲视频,以及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教学演示,组合成多方位、多手段全面的教学资料。通过对这些幼儿园区各个环境的学习,进行充分的讨论时间,对环境创设的得与失给予设问,也留下了无限想象和改造的空间。帮助学生充分研讨,不断探索与总结,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实践性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对于幼儿园教育环境课程课堂内外的实训,综合技能技巧创新,课程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年以来以专业技能服务幼儿园,为不同的幼儿园进行了外墙、创意室、区角等不同环境创设,获得企业一致的好评,认为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适合市场的发展需求,能够依据幼儿园的特色和教学需求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和布置,这都基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课程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真正培养出社会需求,学生需要的符合职业发展的高职课程。学生在实践性的学习中受益匪浅,将书本中的生硬的理论知识内容在具体的实践场所学习中轻松化解,技能技巧也在制作中得到了提高,真正做到教学、课堂、岗位一体化。

近些年我们专业为合作校园建立和创设了不同的优秀案例,不仅使行业了解了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实践结合才是技能学习的反馈。课程全面实践性体现在教学各个环节的与实际环境相结合,学习不再照本宣科,学生的技能与实际环境融合。

课程的实践性必须拓宽与幼儿园合作渠道,是给学生一个大的平台,自由的发展。教师加强对课程实践的监管教学需要切实做到引导正确、指导到位。更需要一支专业素质高、实践操作能力强优秀师资队伍,授课教师具有很强实践能力在实施实践教学中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指导。实践出真知,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培养成实践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吸引性的心灵》高潮,薛杰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5月

2. 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1983年

4. 阎水金《幼儿园环境与教育》幼儿教育1993年

5.《幼儿园指导纲要》是2001年7月

6.幼儿园教师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2月10日

第8篇: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文化与生态人类学;和谐发展

艾伦・卡尔松是环境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发展做了重要推进作用的研究。斯蒂芬・R・凯勒特的理论著作对景观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约束力。而景观设计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他不断用成功的实践和理论对至关重要的环境进行着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景观设计这种以多学科综合、运用科学逻辑的方法针对生态危机进行有效处理的解决途径。生态人类学是一门生态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学科,而景观设计的本质有着深厚的文化学、生态学以及人类学的基础,笔者即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两个角度来解读景观设计。

一、文化人类学与生态人类学视角的选取

文化人类学是1901年由美国考古学家W.H.霍姆斯创用的,旨在研究人类的文化史,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对全世界不同民族做出描述和分析。集结了各种人类文化活动与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可以说它为了解人类生产活动提供了资料。

文化人类学视角的选取有两点原因:首先文化人类学是以人类的活动状态,活动方式、和生存沿袭为内容进行研究的,这就为景观设计在内容上、空间上的布局提供了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一个思想和原则前提;其次,文化人类学不仅在景观设计之前对它有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同时文化人类学是一个不断延续研究的过程,他会把景观设计带给人新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状态重新整合纳入人类的文化发展之中。这就给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材料并不断引导改善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而生态人类学建立在20世纪60年代,是为了应对全球性的不断变化的生态危机而产生的新的学科。生态人类学的分析视角是生态学分析视角和人类学分析视角的结合。

二、景观设计对人与环境关系认知的变化

1.《从自然到人文》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认知

艾伦・卡尔松是环境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反对形式主义的景观设计,他揭示形式主义角度感知和理解环境的肤浅性,割断自然欣赏对于艺术欣赏的依赖,进而论证科学知识对于适当、严肃的自然审美欣赏之必要性。同时卡尔松在此后的一系列著作当中也不断反思,寻求什么才是人类共同的审美欣赏标准。当然这个问题是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不断变化,比如说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审美水平的改变,但其最初的对只追求形式的景观设计角度的批判,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是一种进步,也是自然环境的美好发展方向的相对正确引导。这从人类文化发展上来说,是人类自身的需求,也是对景观设计提出的一种实现要求。

2. 《生命的西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认知

《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中斯蒂芬・R・凯勒特讲述了童年时代的重要性,还着重讲述了如何通过合理设计来重建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环境的有益联系。书别强调的是,现存的环境危机是因为设计的失败,而不是现代生活方式不可避免的;现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可以更好地协调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的矛盾。从环境伦理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人与自然联系的价值内涵,以及通过恢复性设计来创造和体现这种内涵。侧面看出斯蒂芬深刻阐述的人类自身发展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21世纪以来一直提倡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关怀是一致的。从人的角度看待环境,从环境的角度优化人得生活环境,达到共赢的状态,体现了21世纪新的人类文化观念和生态观念。

3.总结以上人与环境的认知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文化与生态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解读有关景观设计与人类文化生态环境发展的书籍可以发现景观设计中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同时也是景观设计关于人与环境关系认知论的发展。如果说艾伦・卡尔松的《从自然到人文》是对人类需求单方面的关注的话,那么《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中斯蒂芬・R・凯勒特则是站在更高的角度阐释了人类文化的发展需求与自然地生态环境共存的人文关怀。

三、景观设计的变化与当前的定位

《从自然到人文》提出的是关于景观设计审美取向的问题,首先我们明白我们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景观,什么样的自然状态,他是能带动我们情绪的视觉系统,与我们生活中的感觉息息相关。但是基于作者的研究只是批判性的,加上景观审美标准的大众标准的多样化,我们很难统一成一样的景观感受,只能是反对形式上的景观表现,而不是华而不实的扭捏造作景象。《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现阶段通过科技手段有能力使对自然使用与人类发展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顺应人的自然发展,兼顾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快乐,自然,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无论是《从自然到人文》对感官上的探索,还是《生命的栖居》对人文与环境高度的关怀,人类对自身及生态文化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人类文化生态角度解读景观设计,使景观设计不再盲目的没有依据的发展,而是可以在更多变的尺度上思考与处理人与土地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使人类社会朝着更和谐,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从自然到人文》.

第9篇: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范文

主题词:环境艺术; 设计教育;创新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to pass to point the way with from the macroscopic level on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trying to broaden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education ideas, advocated a perfect design talents of knowledge system and training of practical skills for design talents ba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sign talents' learn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humanistic training and effective judgment current social practical need for constructing the ability of contemporary design education system center, and stressed th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tion, study and research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ode that design talents can truly understand, in the current society, thus designed accord with the actual requirement of the current social good work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educatio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从概念上讲,环境有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分。郝卫国先生在《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将环境划分为四个层次:1、原生环境;2、次生环境;3、人工环境;4、社会环境。在这四个层次里面,人类通过设计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到的是人工环境,间接的也与其他三个方面有密切的联系。[郝卫国 编著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一版 第8页]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在营造人工环境和改善自然环境。可人工环境的营造和自然环境的改善必然影响到其他层面的环境,其他层面的环境也影响着人工环境的营造和自然环境的改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也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其内涵与外延也具有综合性,这一点常为人所忽略。

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事实上,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由其内涵为出发点的理解,它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作为人工环境中数量最多,比重最大的的因素,建筑成为人们高质量居住条件的最明显的标志。从建筑的内部空间到建筑物主体的空间,都属于环境设计艺术的范畴。于是,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对自身生活环境,尤其是居住条件的理解上,因此在提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很多人都指向狭小的内部生活空间,甚至把“居家装饰”“装修”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代名词,这是非常狭隘的理解。人们的起居环境只是人类生活环境中很小的一部分,是单个个体,与之相关联的周围建筑群、街道、绿化以及公共雕塑、公共娱乐设施,甚至还包括由人的交往方式,休闲娱乐方式,消费方式等构成的文化环境是大环境,是宏观上的整体。

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即“Landscape”,是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各方面的综合的设计与营造,它拓展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观念,强调了环境设计艺术概念的外延。因而它是一门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与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环境行为学、生态学、人类工程学以及社会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既边缘又综合的学科,它设计的范围极广,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美学、环境美学、社会学等都是可以涉及的。”[李砚祖 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第2页]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提供最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设计,但作为自然的人、社会的人,人类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必须重视从宏观上把握环境艺术设计外延,全面的理解环境艺术设计。

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代性,我们要用多元化的视角,用不断发展的观点看待环境设计艺术的这门学科。首先,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是基础,外延是在内涵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次,内涵与外延之间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两者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第三,内涵是静态的,外延是动态的,随时代不断扩展,两者形成了有机的统一。

从五十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确立室内装饰系开始,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发展。但是作为专门的二级学科才不过十多年的事情,从最初的室内设计系到环境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不能只是简单的从名称上更新,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涉及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也应当不断深化。“世界环境艺术设计已经逐渐从室内空间设计的装饰,家具陈设等方面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建筑景观,庭园小景,公共设施,街道广场环境等。”[李砚祖 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第3页

]对于当代环境艺术教育来讲,更应当看到这门学科的多元性与发展性。

二、当代设计教育现状

尽管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却随着设计艺术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可同时也出现了不和音符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在认识环境艺术设计内涵与外延上缺乏联系和整体观念,造成学校教育的产出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多元学科,不仅涉及艺术与技术两大方面,还与社会学、美学、人类工程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有关,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共同构成了外延广阔,内涵丰富,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环境艺术。但是,当代设计教育体制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节拍,课程设置不科学,专业设置片面化,教学中缺乏各门相关学科的联系与交叉,缺乏系统性。诚然,整体性并非要将学科统一在一起,而是说缺乏最起码的学科之间的沟通。如果不能从联系的、整体的角度去培养人才,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势必会出现更多的设计败笔,或者缺乏文化内涵,或者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或者缺乏实用价值,或者流于形式。现代人们对于设计艺术的审美有了很大提高,高品质的设计需要具有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据有关数据显示:

① 、在2006年上海人才招聘会上,参加招聘会的300多名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与甲方达成协议的仅有37%,许多公司因求不到高水平的设计师而苦恼。

②、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从业人员850万,2006年达到1000万,仅设计师就需要10万人的增量,而目前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仅为从业人员的1.3%。很多企业因在国内寻不到合适的设计师,而向国外延伸求贤。”

分析以上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学校在对学生培养方面,过于注重课堂教育,而忽视了实践,学生从学校到社会没有磨合期,而甲方则需要是上班即能胜任本职工作,为本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过于追风也是导致学生和社会需求错位的原因。同时由于盲目的扩招,求量不求质,学生毕业后一些简单的工作都无法胜任。

(二)对学科外延的认识不足,设计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外延不断扩大。我们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更新慢。当一系列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职业在社会上出现,我们的学科建设却往往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当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设计师、园林规划师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之时,在众多的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质上还是室内装饰、装潢的代名词,课程教材有的还用着多年前的,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由于环境设计观念的落后很难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以景观设计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上海建筑及房地产行业对各类职位人才的需求中,专业技术职位人才需求量最大,占到总需求量的61%;而在房地产行业紧缺人才中,建筑师和规划设计人员最缺,占了各类紧缺人才的37%,而其中尤以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师最为稀缺。

这种问题的出现,除了国内景观设计起步晚的原因以外,与设计教育观念的落后也是有很大关系,在出现市场需求时,设计教育不能及时的转换教育机制。比如,目前,国内还很少有高校设置环艺景观设计专业,一般只有园林设计专业。其根本原因对于环境艺术外延的前瞻性和预见力不足。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实践锻炼,这是当代设计教育最为突出的薄弱点。

为进一步了解设计艺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参与社会实习实践情况,笔者对某大学环境艺术专业40名本科学生的就业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方式是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就业情况如下:

①毕业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占68%

②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占12%

③改行做其他的占11%

④考研究生的占9%

工作情况如下:

①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感到吃力的占82%

②在公司无法胜任本职岗位的占8%

③能基本胜任工作的占10%

参与社会实践情况:

在校期间参于社会实践的学生仅占36%。

通过调查,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程度比较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市场的联系较为紧密,并且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这决定了设计师必须注重实践,通过切实的实践检验、巩固、补充理论,并及时地了解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也是不断更新的。当学校的环境艺术教育还停留在包豪斯式的现代主义的时候,社会上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已经粉墨登场。材料是环境艺术创作的载体,设计师对于材料的把握不能只流于视觉的和理论的把握,而必须通过触觉、视觉等多方面的感官掌握材料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这要求设计师必须站在时尚的前沿,通过实践把握环境艺术风格的变化、材料的更新以及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惟有如此,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其作品也才具有现实性。

三、对于设计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现代设计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我们通过它可以窥见设计艺术教育存在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思考:

设计艺术教育应当完善学科机制,促进相关学科的沟通。

设计艺术教学需要开阔的视野,克兰布鲁艺术学院、旧金山艺术学院等国际知名艺术学院,学科建设不仅完善,而且划分很细,学科的多样性并没有增加学科的界限,相反促进了各学科的融合。在国内,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从1986年就开始文理生源的招生,首创了“艺工结合”的教学,要求学生有美学知识、美术技能之外,还要涉猎理工知识。这就使学生可以广泛的涉猎到各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人文涵养的积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全局意识、宏观的把握处理设计的能力,提高了设计的水平。当前,设计教育中自然需要通过合理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协调好设计作品的各种要素。

(二)设计艺术教育应当拓宽教学思路,适当设置相关人文学科。

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满足人们生活、消费、休闲等需求的活动。设计教育应当创新观念,走在时代的前沿,审视社会的需求,随时弥补在专业学科设置上的不足。教师应当以身作责,观念的领先要通过优秀的师资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来表现。作为学校,应该担负起教育的责任。科学合理的设置培养课程,拓宽课程体系,扩大选修科目范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局观念,吃苦意识。注重手绘基本功、动手与实践以及构造与技艺的培养。引入社会设计精英进课堂,担任实践教学指导,使教学与社会交流。提倡学生在校期间,精一技,学二技,会三技(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相关人文学科可以促进设计师对生活作艺术化的理解与阐释。因而,相关人文学科实际上可以使得设计师的理念更具艺术性,从而营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艺术化的空间。

(三)设计艺术教育应当增强实践性,实行产、学、研并举。

当前,设计院校的设计实践教学,是设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推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能够及时地了解行业的动态及社会需求,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有条件的院校要联合企业办学, 让学生成为地方发展的第一任美容师,设计师,规划师。学生参与环境设计,即可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和市场需求,又可以节约政府、企业的设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