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儿童艺术教学范文

学前儿童艺术教学精选(九篇)

学前儿童艺术教学

第1篇:学前儿童艺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 甘肃学前儿童 艺术教育 目标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使其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它是以艺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陶行知曾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人小心不小。”寓意学前儿童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学前儿童是如何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呢?对于成人来说,最简单的表达方式莫过于语言了,但学前儿童还不具备成人所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学前儿童手舞足蹈、涂涂画画和摆摆弄弄,学前儿童正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艺术便成了学前儿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符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前儿童通过感受他们周围事物的美来发现大自然的美,进而用他们对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展现周围事物中的美,从而实现对艺术的审美体验。由此可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成败。

目前,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整体性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和分散式的家庭艺术教育两种形式,其中主要以整体性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为主。近几年来,我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精神,开始有计划地推动学前艺术教育“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在城乡各类幼儿园中建立和扶持一些办学方向端正、办园行为规范、管理上层次、教育质量好,并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幼儿园作为示范性幼儿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省教育厅组织专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甘肃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为依据,经教育厅研究决定,对兰州城关区保育院等18所各项办园指标基本达到标准的幼儿园,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幼儿园”。此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体现了省政府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视。尽管如此,由于我省地处西北边陲,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整体而言学前儿童教育相对滞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更加滞后,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很不完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特别是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改进和完善。依据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先进经验,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应从四个方面改进。

一、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综合效应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幼儿艺术教育中多学科地综合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关键。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创造潜能的开发;重视艺术活动的结果,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单科教学,忽视艺术活动形式之间以及与其他领域的有机整合。毋庸置疑,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同时具备适应新的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能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和自我发展。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改变过去偏重技艺的传授内容,要从幼儿的家庭生活和兴趣出发,将那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熟悉并喜欢的事物通过游戏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当代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儿童在学习音乐时,将音乐活动和舞蹈动作、形体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植于躯体之中”,加深幼儿对音乐知识的体验,进而增进其情感。这种将音乐教学与情感体验整合的方法,无疑给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音乐本身就是综合性的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将音乐的综合效应和艺术教学活动的策略有机结合并起来,使学前儿童对音乐的认知、体验、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潜能,为以后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充分体现对幼儿人格的尊重

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师生平等对话法。只有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幼儿才会“随心所欲”,他们的艺术火花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出。虽然幼儿是脆弱的、敏感的,然而又是有人格尊严的。教师言行举止中表露的轻视,甚至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扼杀幼儿艺术的萌芽。所以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要特别注意倾听来自幼儿的声音,而且要听懂,这不仅是对他们幼小心灵的倾听,而且也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实践证明,教师在与学前儿童的相处中,自始至终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平等对话,幼儿就没有了思想上的压力,他们身心就会完全放松、完全自由,整个气氛和环境中就没有了可供参考的现成答案,空中唯一飘荡的是师生不断奔流而出的艺术灵感。

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在幼儿教师动情的参与和热情的鼓励下,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其实,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非专业的艺术教育,它的目标不是培养小画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小演员,也不是为了少数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而存在,而是为了培养所有幼儿对艺术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通过艺术活动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智力、创造力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只有以平等的身份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与幼儿“对话”,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

三、以社会生活情景为前提,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幼儿本性”。这种从幼儿本性和主体性出发,鼓励幼儿积极地自我表现和努力创造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反映幼儿的需求,才能培养幼儿对艺术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幼儿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聆听,逐步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中与艺术表现相关的要素,才能更全面和更深刻地领略艺术、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才能增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例如,在活动中利用电视广告词,“牙好,胃口好,吃饭喷喷香!”“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就收脑白金呀,脑白金!”等,让幼儿进行有关广告设计的音乐教育,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和创编广告,使艺术活动更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学前儿童也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个体,他具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幼儿的生活环境是整体的,因此,幼儿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具有全面发展的潜能。艺术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这些潜能的充分发展,并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据此,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应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促进幼儿健康的心理过程和健全的审美心理、使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他们的潜能。

四、以游戏的方法为主,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游戏的内容最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把游戏引到艺术教学中,开展艺术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情感,幼儿在艺术游戏活动中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此外,幼儿通过艺术游戏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

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是一种融生活理想、生活情趣于一体的教学娱乐活动,在游戏中学习艺术是激发幼儿艺术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在教幼儿画“龟兔赛跑”画时,先让幼儿听故事,然后带他们去饲养室观察兔子、乌龟,回到教室后再让幼儿戴上头饰玩“龟兔赛跑”的游戏,然后再让幼儿动手画。由于前者的铺垫,幼儿的画面显得真实、生动,幼儿在绘画时心理轻松、感觉不到任何压力,使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不可能像中小学艺术课程那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更多的应是培养幼儿全面的素质和健全的审美心理。依据培养目标在内容的编排上要适宜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既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又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以此达到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实,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幼儿所熟悉的审美教育资源,如春天的小草、秋天的落叶、雄伟险峻的山川、秀美柔和的江海湖泊、精致典雅的园林田野等,都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去寻找“自然界中的歌声、绘画、舞蹈”,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艺术要素,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尽可能地同幼儿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让他们把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融入艺术活动之中,从中体味到现实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印小青.学前儿童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8).

[2]杜青芬.回归生活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2009.

[3]边霞.幼儿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博士论文).2000.

[4]边霞,刘丽玲.关于艺术教育若干问题的对话[J].学前教育研究,2003,(1).

[5]高华.幼儿艺术教育综合性的实践研究(硕士论文).2005.

[6]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臧琳佳.奥尔夫教学法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08,(3).

[8]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教育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02,(4).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0]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学前儿童艺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学龄前儿童艺术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正确审美,通过艺术启发他们的智慧和思维,陶冶幼儿的情操,让他们通过艺术教育养成健全的人格。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太小,本身的思维和自控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自身的经验和阅历不足,所以无法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习上,要做好幼儿艺术的教学,首先要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将游戏教学深入对幼儿的日常教学中。

一、游戏化教学在学前儿童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以及能力等,我们不要求学生具体要达到哪个高度,我们不培养“神童”,而是通过适宜的艺术指导,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进行游戏化教学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次,要注重游戏化教学的应用原则,即趣味性、生活化和暗示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游戏化教学在学前儿童艺术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设置班级游戏特色,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儿童兴趣

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园地,班级在设置上不能太过“标准化”,而是应该注重孩子们的喜好,在班级墙上悬挂一些小动物的图片、摆放一些花草和小昆虫的装饰、带领孩子们一起涂鸦,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感受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在绘画中互相学习和比较,把自己的想象和意识融入进去,创造自己的作品,既画得开心,又学得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艺术的特性,培养他们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到学生太小不会唱歌,就把几个谜语编成童谣,念给孩子们听,之后再配上轻松的音乐,让学生跟着一起拍手,孩子们很快受到了感染,愉快地学着我们样子念叨起来,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都非常开心,在下课前都记住了一两首童谣。

(二)在游戏过程中加强鼓励暗示,帮助儿童建立自信

幼儿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对于教师的点评非常在意,尤其是对于教师的公开点评很是记在心上。笔者见过很多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活泼可爱的,对于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愿意尝试,也愿意表现自己,但是由于年纪较小,在某些方面表现有所欠缺,有些教师在点评的过程中太过直白地指出了孩子的缺点,却没有对幼儿表现出的优点进行夸奖,导致孩子的信心受挫,逐渐变得内向,不愿意向别人展现自己。因此,我们在游戏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孩子,加强心理暗示的作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总是先找孩子的表现中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告诉他“这里做得真好”“你真棒”“哇!你是怎么做到這么好的呀”“大家一起给他鼓鼓掌好不好”,先让学生接收到我们的肯定和鼓励,之后再告诉他“这个地方稍稍改一下你看好不好?”用这样的语气带给学生尊重,帮他们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三)加强幼儿园和家长的合作,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学前教育不能只依靠幼儿园,还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让孩子能够和家长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让教学更有生活化气息。例如在进行表演教学的时候,我们就邀请了学生家长一起来参与,每一个孩子身边陪着一位家长,教师在台上教,家长和孩子一起表演,内容包括日常的洗衣、做饭、踏春等。家长看见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都非常开心,他们激动的情绪更带动了学生的热情,小朋友们纷纷在自己的表演中加入了一些特色,有些是根据自己家的日常生活加了一个动作,有的是调皮地加了一个表情,有的给了爸爸妈妈一个吻……孩子们的创造性在这场活动中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让他们初步感受个性化、创新、艺术来源于生活等观念,为他们以后漫长的艺术学习之路埋下一颗种子。

第3篇:学前儿童艺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65-03

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来,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基础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将工学结合的模式融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清楚

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反思我们使用过的相关教材,总感觉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分不出层次:大专是本科的“压缩版”,中职是大专的“压缩版”。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忽视教育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把教育技能狭隘地理解为艺术技能,而真正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用的、用得着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反而被弱化。

(二)学生学习特点未把握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而在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能基础几乎为零,入学后学生不仅要学文化课,还要训练学习歌唱、乐理、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基本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一般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备的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能课未完全开设完,学起来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创新精神少,模仿能力强;逻辑思维差,形象思维能力强;不擅深入思考,喜欢动手操作。可见,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面临着打基础、提兴趣、教方法、培养能力的多重任务。

二、课程教学改革可带来的成效

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将收到诸多成效,学生在学习态度、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都能取得明显进步,具体表现为:

(一)促进学生课堂表现的积极性

每个任务的资讯阶段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资讯阶段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给出本次任务的合格标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便有了明确的目标,表现得更加专注、积极。甚至有的学生向先上课的班级打听上课内容和任务要求,提前查阅资料做好准备。

(二)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增强,专业技能得到锻炼

采用学习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际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机会,在每个任务的检查评估环节,要求每个任务更换不同的学生轮流担任试教或表演任务,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点评,给出改进建议,并要求在下一个任务中改进提高,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有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具备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提高

任务的完成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任务的成绩也以“班级”的形式展现,上课时每个“班级”座位集中在一起,前面摆放学生自己制作的班牌……如果说这些只是从“形式”上体现团队合作的话,那么学生的任务记录能真实地体现他们团队合作的实际行动,“班级”成员之间的合作将经历一个由最初不团结到开始分工到最后默契合作的逐渐磨合的过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三、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设计

(一)明晰本门课程的核心职业能力

要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当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前提是要先根据工作岗位的任务明确本门课程的目标,即要先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岗位任务分析,再进一步分析本门课程上了之后能够实现学生哪一项或哪几项核心职业能力,最后进一步分解核心职业能力。具体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分析见图1:

(二)重构课程结构框架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和美术两个领域,音乐领域一般有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等内容,美术领域包含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三大方面内容。当前幼儿园实际所用教材多以整合课程为主,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和幼儿园实际,可将本门课程分解为三个学习领域和八个学习情境,领域和学习情境之间是并列关系。进一步设计若干个子学习情境,子学习情境的设计从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渐增大。每一个子学习情境都包含资讯、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资讯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讲解或学生自学有关知识点,计划指学生根据学习情景中的任务进行内容的选择、教案的设计等,实施包括材料的准备和制作、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检查是教师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一般多包含在实施中,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团队互评。课程结构设计框架见图2:

(三)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重组教材,设计子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实施在教学当中。如表1所示,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设有具体的子学习情境和相应的教学载体,子学习情境的创设从易到难,尽可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幼儿园教师从新手教师到成熟型教师进而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律,所用教学载体多为现行幼儿园实际使用教材中的内容和本门课程中较为经典的素材。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分解渗透在学习子情境中,其中最基本的能力(如教案设计)在各子情境中重复训练并不断提高,同时又渐进地增加新的能力要求(比如说课、反思),欲做到以基本能力为主线,有重复有变化有提高,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以能力考查为主,重新确定考核模式

课程的考核模式对课程的学习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教师怎么考学生就会怎么学。长期以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考核是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内容不外乎写教案、试教、评课和一些理论的开卷测试,不管内容怎么变,都是老师在考学生,考核最终以学习结果为主,属于单一的教师评价。当然这些考查是必要的,但是存在一定不足,比如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考查时准备一下就能考出好成绩;有些学生由于表现力差,平时学得很认真,却不能得到理想分数;大部分学生没有或只有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课程结构重组必然要求改变考核方法。子情境中学生需要完成各种任务,这些任务通常由团队合作完成,其中大部分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觉完成,相应的考核方式应由教师管理为主改为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由以前的考核学生学习个体变成个体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由传统的考核最终学习结果转变为考核学习过程为主;考核形式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改革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团队互评相结合,秉承激励为主的原则,采取动态的形成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合作能力和态度。以过程为对象的形成性考核能有效克服环境、运气、个人喜好、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对考查的干扰,使考核更客观、公正,并能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改进、提高。

第4篇:学前儿童艺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学前教育;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二孩政策的试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趋突出。学前教育重在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在学前教育模式下系统科学的对儿童智力进行训练,让其大脑功能不断完善发展。教育系统中学前教育是最基础的内容,对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智力发展在儿童期非常重要,它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发展最快的时刻,适当的学前教育方式有助于儿童智力顺利发展和成熟。正确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智力超常的儿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前阶段,儿童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这一阶段是对儿童多方面的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紧密联系,幼师和家长通力合作,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孩子自我意识更强,缺乏关心关爱他人、分享的感情。适当的学前教育可以给孩子一个健康愉快的美好童年。

一、高职学前艺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既要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加强学前教育的基本能力,也应注重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艺术给人带来快乐,陶冶情操,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艺术培养对于学前儿童可以很好的刺激大脑的发育,大脑功能得到发展,思维、想象力变得丰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学前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情绪态度,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前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内容,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如何培养一个艺术素养、艺术能力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高职学前艺术教育既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更因其艺术本身的特点有着特殊性。

二、高职学前艺术教育技能课程体系板块设置

高职艺术教育专业板块主要从艺术能力方向进行探索,目前主要划分四个技能板块,包括儿童音乐、儿童舞蹈、儿童美术手工、幼儿语言与文学,培养学生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四方面的技能素养,对应幼儿听觉、视觉、感统、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各艺术技能教育板块教学内容、模板具体如下:

1.儿童音乐

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教学目标:(1)基本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目标。《乐理与视唱练耳》是学前艺术教育的专业技能,它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本门课程教授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简谱、五线谱和简单的听音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识谱与视唱的能力,塑造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理解。欣赏能力,为后续的音乐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具体教学目标:①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能识读简谱、五线谱;②经过系统的听音训练,能判断乐音的准确高度、听记简单的自然音程与原位和弦、能够分析音乐结构、能听写歌曲并准确记录;③经过视唱训练,可以理解、表达谱面上的各种表情术语、速度和力度记号,能够分出乐句、乐段之间的对比;④能够用固定唱名法或首调唱名法对单声部音乐进行视谱即唱,且能从音乐理论层面理解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的内在关系;⑤通过多声部视唱,了解多声音乐的知识并锻炼学生对多声音乐的感知力。(2)声乐教学目标。《声乐》课教授歌唱的基础原理、技巧和方法,教学生逐渐了解歌唱情感、韵味、风格及肢体表现的技巧,学会帮助儿童完成歌唱活动、音韵和律动活动、歌曲欣赏活动、与音乐教育相关的综合活动等方面提供声音的技术、技巧的支撑,有助于提升学生歌唱技巧和音乐素养。具体目标:具备指导声乐基础学习、组织合唱训练活动、指挥小型乐队或合唱队、编配小型乐队谱或合唱谱的基本能力。(3)琴法教学目标:琴法课学前艺术教育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在幼儿教育中使用非常频繁。首先了解键盘弹奏的基本知识,键盘弹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训练,正确掌握键盘弹奏的各种技能和手法、弹奏技巧。(4)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专业的练习,掌握不同风格儿童歌曲的配弹知识,了解儿童发音规律和特点,能准确、优美地进行歌唱及儿歌弹唱,具备一定的儿童歌曲弹唱和配乐能力,能独立组织开展儿童音乐教学活动。

2.儿童舞蹈

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儿童舞蹈的教学目标:为了提升学生舞蹈教学的能力,学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课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运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对于高职学前艺术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后将走上幼儿教学的岗位,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不仅是教会学生知道自己如何跳舞,还要学会如何教儿童跳舞。教师在进行学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时应注意,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将来也会走上教学岗位,成为一名专业的学前艺术教育工作者。因此,儿童舞蹈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舞蹈鉴赏、表演的能力,更要使学生学会以后如何教学前儿童学习舞蹈的能力。儿童舞蹈的具体教学内容:(1)形体训练。形体训练是儿童舞蹈的基础内容,由于不是所有的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学生都具有舞蹈基础,所以进行形体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形体、拉伸韧带、掌握基本舞蹈动作等;(2)民族舞学习。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了解藏族舞、维族舞、蒙古舞等传统民族舞蹈;(3)儿童舞蹈。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儿童舞蹈的基本舞蹈动作、儿童舞蹈构成要素、儿童舞蹈的种类等;(4)舞蹈编排。舞蹈编排是学前艺术教育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拥有舞蹈基本要素、掌握简单的舞蹈形象,把握舞蹈编排的韵律。儿童舞蹈教学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幼儿园专职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观摩学习,在观察学习中探讨对儿童舞蹈教学的理解、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3.儿童美术手工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手工课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当前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和审美、创作能力,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绘画基本功扎实,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规律和绘画特点,并能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功能用途进行造型设计、色彩、水粉画景物写生、装饰色彩、色彩肌理运用、国画、趣味美术字、手工制作等的运用和创作。儿童美术手工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理解力、想象力都有重要作用,能帮助更好的开发儿童的智力。

4.幼儿语言与文学

幼儿言语能力发展是学前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言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幼儿文学的赏析、学习来培养锻炼幼儿的言语理解、应用能力。儿童学习幼儿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言语能力,还能为孩子提供许多语言信息,让孩子在故事情景活动中体验文学的美丽。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孩子言语的发展状况,结合文学作品题材、类型,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情景,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帮助孩子学习、理解选择适合的角度,体会幼儿文学的魅力。促进儿童的言语发展能力,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强孩子的审美能力。现代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育从幼儿抓起”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这让学前教育更加的受到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突出学前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培养艺术幼儿教师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艺术技艺的模仿、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作为艺术文化的传承者,将艺术精髓发扬、传播下去。学前艺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扎实的艺术技能、较高的艺术素养对学前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探索高职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对提高高职院校学前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幼儿艺术技艺能力,锻炼学生在幼儿园教学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顺利的走上幼儿教师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戴国忠.略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J].职教论坛,2005,(3).

[2]国务院妇儿童工作委员办公室.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与儿童发展[M].北京市: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05):75.

[3]李维金.高等职业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

第5篇:学前儿童艺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对儿童进行初步的审美、创美教育,把感受自然美和创造美作为教育目标。通过艺术教育,使儿童审美感知、审美心理结构、审美理解力以及想象及创造力得到发展。儿童艺术教育是儿童终身受益的素质教育。然而,当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幼儿园的教育方式都有违了“审美教育”这一主线,存在着的某些不容忽视的误区,存在着阻碍儿童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

家长教育理念的误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让孩子增加一些艺术细胞,便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艺术培训班、兴趣班去,希望孩子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让孩子循着成年人划定的圈圈听从摆布,完全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在这里,生动活泼的艺术活动变成了硬邦邦的一相情愿,喜欢唱歌的被强迫去学钢琴,喜欢画画的被强迫去练声乐,还不自觉地拿弹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考了几级等作为孩子艺术教育成果的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孩子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想当然地认为把孩子教得画得越像,模仿得越好,并拿一套专业人员的标准来衡量艺术教育的成果,使艺术教育成了技能训练。使儿童的内心兴趣欲望与强迫所为产生了严重的错位,家长愿望美好,用心良苦,但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到最后艺术教育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

幼儿园教育方式的误区。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天生就有热爱和探索艺术的“好奇”心理,只是这种“好奇”被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大多无法继续保持,往往被限制甚至被扼杀。长期以来,许多幼儿教师已经形成一套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还是设计教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方法标准训练上,他们忽视儿童自身对艺术的感受和表达,抑制了儿童的艺术潜能和创造力。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跳不出围绕教师转的怪圈,儿童只能在里面打转转、不能跳出来,即使是跳出来了,教师又马上拉回去,儿童只能被迫放弃个人“异端”的想法和个性。造成培养出来的孩子循规蹈矩,胆子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不敢做。把孩子培养成“依葫芦画瓢”的临摹高手,稍有出格,便加以制止和批评,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如弹琴的手法不对,画画的线条画不直等。还要求儿童互相检查,这种艺术教育的后果是儿童艺术感受能力下降,审美方式遭到破坏,审美条件单一,审美标准呆板。

面对上述儿童艺术教育误区,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深思,应该改革,寻求应对的策略、措施和方法才能使每个儿童健康地成长。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解读。首先要改变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以家长应该认识到学前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选择。家长不能替孩子做主,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是截然不同的,家长应该知道儿童爱好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要根据儿童的个性来选择,不要人为地破坏儿童的天性。我们也知道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家,有些家长让孩子练琴,要求孩子反复锻炼手型、指法,反复训练几十遍几百遍,这样的艺术教育的确堪称专业,可是如此枯燥的训练方法,怎么能让孩子产生兴趣。因此,应该重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弹些儿歌和流行歌曲,使情感体验得到培养,使技能与情感不分离,顺应儿童的天性。同时家长也要配合幼儿园进行正确引导,孩子在幼儿园中养成了对艺术很好的感觉,回到家中如果能得到家长的认同,对孩子将会是一种很大的鼓励,更有利其顺势发展。

第6篇:学前儿童艺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儿童美术;人文精神;美术教育

自古以来,人文精神对于美术教育来说,一直都很重视。儿童可以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可以提前增强其情感体验及文化滋补,提升他们对艺术价值的认知度,促使其价值观的发展。但眼下,在儿童美术教育中,逐渐出现了技术代替艺术的趋势,没有重视对儿童的人文精神培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人文精神背离

(一)教育价值过于功利化,远离人文情怀

部分老师急于对儿童提出高规格的技艺标准,使得儿童在接触并学习一段美术文化之后,尽管在图画形象及内容上有所变换,但却失去了可贵的天性[1]。外加现代的大众文化已经占据了儿童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使得儿童慢慢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对于儿童而言,他们本应该接受“人文、情感、艺术”的融合教育,但现在却已成为了一种所谓的“技艺”训练,可贵的艺术想象已经被机械的模仿完全抹杀了,整个美术文化教育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技术的现象,这对于儿童的性格发展及成长都是有弊的。

(二)教育方法重视演示忽略启迪,难以抽离由外而内的控制模式

“演示”在美术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2],且也是目前幼儿园进行美术教学的方法之一。部分老师都很着重“演示”这一块,主要是因为老师希望儿童通过仿照老师传达的技能上再去进行一定的创新,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环境中,老师并没有把握好演示的度,直接忽视了儿童的艺术想象力,直接高频率的进行示范,致使出现了很多儿童不敢动笔的现象。事实上,儿童是要老师通过演示,再通过其天性的模仿本能,再经过后期的创新,去达到自己的作品赋予艺术个性化。但当下,老师控制教学活动的现象是随处可见的,只不过是比之前的方式更为间接。老师在主观上作为一位“参与者”进入,努力去促使儿童与环境及材料的互动,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去讲,老师并没有做到与儿童之间的平等交流。儿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一直都是在担任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经过老师一系列的引导达到老师的技艺要求,但是像其它目标,如学习兴趣、情感等方面都被轻视。换而言之,现在的艺术教育基本使用的是由外而内教育方式,而根本没有做到由内而外的启迪。

(三)评析规范单一,依旧以老师的个人审美标准为主

眼下,还有很多的老师仍然把教学活动看作是“老师教儿童学”的一项认知活动,时常会出现教育思维模式先进但是实际操作行为却过于落后的情况,这直接导致在意结果忽视过程的价值倾向,老师将自己的个人审美标准成为了唯一的审判标准,忽略了儿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所拥有的审美体验及情感的培养获取。例如儿童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喜欢去追求老师的标准,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画一点就去问老师画的对不对,在绘画结束之后,还要拿给老师看一眼,然后再放心交上作业。这种评析的功利化自然会影响到幼儿的创新能力培养基及艺术的自由性。

二、人文精神回归美术教育的相关举措

(一)回归完整的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发展的整体倾向是让成人把儿童当作是完整的人来对待,回归儿童的完整世界,丰厚儿童的的精神生活,在身体与情感、意识等相关方面促使儿童的健康发展。要想做到回归完整的儿童美术文化教育,第一,实行目的联合性。老师在重视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去重视儿童的艺术认知力、体验度。与此同时,还要考量到其它范畴的教育目的与美术教育的相互融合性,促使儿童的审美体验与其它能力能够共同发展;第二,实现内容的全方位。站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角度上,艺术知识与“技艺、艺术鉴赏、艺术展现”这三个方面都是很关键的,尤其是艺术鉴赏对于儿童的艺术综合素养培养更是不可磨灭的;第三,实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得让审美教育环境更具有丰厚性,也能够帮助老师去指导儿童使用各种符号,囊括有“美术、音乐、语言”等相关内容,提升儿童对于艺术创造的积极性。

(二)以人文为主题开办美术教育实践

第一,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美术实践活动[3]。儿童的审美素养提高是需要不断与多元化的美术及非美术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务必要将老师和儿童一起加入的美术实践活动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方式,让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儿童主流的审美活动之一,鼓励幼儿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善于表现自己,勤动手;第二,重视美术教育与儿童生活的融合。艺术教育是要坚持以儿童的真实生活环境为起点,并指导和助力儿童提高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艺术活动气息,使用艺术让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且可以可以让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产生互动,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审美体验的积攒;第三,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老师必须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模式,让儿童美术教育不仅仅只是传达美术技能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是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共同成长的过程;老师还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足够了解每一位儿童的发展水准及情感要求,给幼儿提供一个优良的审美情境,给予大量的鉴赏机遇,鼓励儿童要善于勇敢表达自己,帮助他们提高艺术审美力及创造力。另外,老师要按照儿童的发展特征,并进行一一辅导,让每一位儿童都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去进行全面发展,达到塑造完美人格及审美素养的上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老师在实行儿童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幼儿的人文精神培养,因为人文精神是属于美术教育的核心,其必须穿插在整个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美术教学课堂富有生机,进而挖掘幼儿学习美术的乐趣,提升其审美素养。

作者:程鹏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吴丽芳.儿童美术教育对人文精神的背离与回归[J].学前教育研究,2012,05.

第7篇:学前儿童艺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行为心理;儿童美术空间设计

1 新时代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

从国外的历史发展来看,儿童艺术教育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理论,总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模仿自然;形式主义的美学;关注自我的表达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多元化的发展,关注社会和文化欣赏等。从国内历史来看,古人很早就看到了艺术与生活和社会的关系,如孔子“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并且很早就注重儿童“艺”的教育,以培养道德和自身的修养为主。那么,面对新时代,我们对儿童美术教育也提出了新的目标。

1.1 勇于探索和创新

(1)多元化发展儿童美术教育是基础。传统美术教育的关键是传授技法和美术知识;19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引入了儿童美术教育领域,欧洲各国开始研究儿童心理和美术之间的关系。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观”,他主张以天性为师,不以人为师。在儿童美术教育方面,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不要把成年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艺术是人的内部声音的表现,艺术是人的本能,开设艺术课程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能够欣赏艺术,看到人的普遍性和多种能力;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将艺术当作培养能自由创造幸福个性的一种工具,认为艺术能将感觉和理性结合起来,并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从以上儿童艺术的理论发展来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内容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为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2)创新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儿童抓起,充分考虑不同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材施教,通过多元化美术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将成为可能。

1.2 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两项事业。自古以来,科学和艺术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体结构、透视原理、色彩原理、光的运用等都告诉我们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科学的分析和支持。20世纪60年代,STS教育理论兴起于美国,并广泛影响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STS教育理论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提倡树立生态的、整体的、人文的科学观。教育也应该把三者结合起来,STS教育理论为新时代儿童美术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1.3 文化认同和欣赏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儿童得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从而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懂得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等。通过写实作品的欣赏和实践,儿童得以明白绘画的功能,比如可以记录历史,表达情感等。通过美术教育这样的途径,儿童可以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道德等。

2 儿童美术教育空间设计

对任何一个场所而言,空间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决定了场所基本要素的尺度、形态等,也决定了场所的气质和精神。儿童美术教育空间主要使用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空间的设计特点非常鲜明,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安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以一个具体的项目实践为例,该设计项目是一个主要针对4 ~ 10岁的儿童使用的高端美术教育空间。该设计的目标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突破国内传统的儿童空间单一无特色的限制,为儿童打造一个他们真正需要的、热爱的美术空间。该设计在空间处理上最大的特点是把固定空间和活动空间有效结合起来,打破小空间的局限,完善功能布局,在功能上达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础的目的以给予儿童精神上的富足和升华。

2.1 完善的功能布局在小空间里得到实现

经过前期的调研和项目的高端定位,我们把设计的功能划分为前台接待区、家长等候区、儿童游乐区、教学区、表演区、展示区、办公区、洗涤区、储藏区、卫生间、烹饪区等十一大区域,其中教学区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课程内容分为一般的教学区和特殊教学区。

2.2 无限可能的创造灵活空间

(1)入口和大厅。设计师把整个公共空间处理得非常活泼,具有动感,“像手中的笔充满了创造力,迫不及待地飞向四周的感觉”。根据空间的合理分配,丰富的多元化课程内容成为可能。该设计空间的灵活运用是一大特色,很多空间的设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2)教室。整个教室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用玻璃滑门隔开。举办展览的时候玻璃滑门打开,变为一个开敞的空间。不同教室针对不同的年龄的儿童,还设置了专门的制作教室,在这里,儿童可以尽情自由发挥创造里,利用教室提供的工具进行创作实践。

2.3 从细节出发,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家具设计灵活多变。家具设计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根据儿童不同的身高发育情r设计了不同高度和大小桌椅,并且给予了儿童独立思考的机会,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搭配相应的工具和家具。前台和洗涤台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不同儿童的身高问题。

(2)讲究色彩搭配。我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里,每个类别的色彩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例如,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教室的色彩大部分为冷色,能够让儿童静下心来专心创作;动手实践和需要共同合作完成作品的教室用色就可以稍微活泼一点。在需要色彩刺激的教室里颜色的选择尽量纯度高一些,有利于对适龄儿童进行色彩的视觉刺激。

(3)系统的导识设计。室内导识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往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清晰的导识设计不仅能完善整个室内的功能,而且能增添空间的生动和趣味。

3 结语

丰富的儿童空间设计为儿童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也让他们体会设计的意义。该儿童美术教育空间具有很大的“多变”潜力,为培养儿童创造力和良好个性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张钡.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1-2.

[2] 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5.

第8篇:学前儿童艺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儿童美术;美术素质;教育

一、儿童角度的审美与美术素质的体现

儿童美术教学是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基本过程之一,是美育中的重要环节。当今,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儿童大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的灵感和想象,使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促进与发展。同时,培养儿童追求美、创造美的良好素质,形成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通过美术教育,使儿童在精神上得到愉悦、舒适,有一个宽广的眼界,激发儿童艺术灵感,培养儿童美术素质。

美术素质的培养需要审美的条件,审美的前提是感知觉的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将美术素质的培养和知觉做出对比。人们观察事物或欣赏一件艺术品时,知觉使我们会不自觉地进入再现的内容。而儿童由于平时对客观事物的好奇较多,更容易产生审美的活动,激发艺术灵感。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对儿童表现出的审美要做出肯定评价,积极指导,使儿童这种无意识的艺术灵感得到升华,形成一种美术素养。

二、美术素质的培养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1.儿童的美术素质的培养要围绕儿童提高美术兴趣的方式

在儿童的世界里,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眼中的世界与成人有着极大的区别,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没有受角度、类别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他们的绘画有着随心所欲、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自由。

如果一些教师和家长用比例、透视、明暗调子等技法去苛求儿童,根据成人理解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在教育者看来内容丰富,对接受者却无法消化,同时扼杀了他们的个性,无法发掘其内心的艺术感觉。长此以往儿童的脑海中就不再呈现创造性与艺术感觉,随之美术素质无从谈起,对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无法展开。

2.儿童在艺术活动中有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儿童的心理特征。首先,自由的想象力。本质上讲,就是把通过感知到的事物或大脑中储存的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形成新的意象的过程。这种自由的想象力则是来自儿童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正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把内心的幻想与多姿多彩的外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体现出儿童的个性、人格,也体现出儿童的创造性心理表现。其次,特殊的形式感。儿童表达艺术的最好方式是那种纯朴的、未被雕琢的特殊的形式感。儿童在作画的过程中是自由的,凭着直觉和想象力,他们的思维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不能根据成人的理解去对儿童进行教学,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发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注重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

3.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特性

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前提我认为,在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前提下应该制定儿童美术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儿童自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形式感受到严重影响,无形中抑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儿童独特的形式美感在画面里也会消失。其次,积极引导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形象世界,让儿童走进自然,从周围环境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最后,在美术教学中,多采用艺术欣赏的活动课,让儿童接触大量优秀作品,从而提高儿童的感受美、把握美的事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美术素质。

三、对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给以启发和引导

1.通过提高教师美术素质来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培养

美术素质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气质。对于美术素质的培养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意识到艺术过程的体验比结果更为重要,教师通过丰富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行为动作为儿童展现他们眼中的世界,激发儿童的感情,有助于儿童准确地认知世界。

2.通过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培养

儿童美术教师要树立创新价值取向,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质量观。教师要意识到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丰富儿童的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意识,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儿童的创作愿望,正确评价儿童的自由表现,尊重儿童富有个性的创造行为,保护儿童的创造力。

3.通过激发儿童个体的特点来提高美术素质的培养

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过程中,要提倡画面造型独特、色彩波澜,应当尊重儿童自身特点完成辅导教学。可以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前提下加以启发和引导,更多地使用游戏式的方法完成教学,培养他们有兴趣、有创造、有感情的创作冲动,保持大脑创造性思维的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美术素质。

第9篇:学前儿童艺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必要性

审美教育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针对性地增强他们运用理论到实践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价值素养。事实上,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过多地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没有认识到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价值判断力的重要作用,并不符合国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目前,加强职业学院的学前美术教育,必须重视学前美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并进行对应的课程规划,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分析

从教学目标来看,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会选择幼儿园老师这一职位,担负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职责。所以,作为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潜在对象,必须将教学目标围绕儿童来进行开展。因此,抓住和掌握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十分关键。从内容上来说,审美心理结构是指通过认识和欣赏某种“美”,心理意识的各个主观分子高度活跃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对于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来说,儿童的绘画最能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尽管只是一幅简单的画,从形式上来说是教育产生的结果,但却是儿童审美意识的最直接表现。

由此可见,对于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多教导审美理论知识,注重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喜好。所以,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应该融入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把握儿童美术课程的教导重点和自己学习的研究方向。

2 学前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

自从我国开展义务教育来说,学前美术教育开展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丰富儿童的心理成长。同时,职业学院设立学前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从而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提升儿童的审美意识。并且,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美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感悟,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目前,学前美术中审美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任务:

2.1 感受美

从成长阶段来看,儿童最容易接受美好的事务,特别是一些缤纷色彩、故事性鲜明的图像,更能获得他们的喜爱。同时,这种感受美的能力也是儿童天生拥有的,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必须加强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例如,通过色彩鲜艳的鲜花让儿童自行观察和发现,从而想象出自己所感知的内容。

2.2 激发兴趣

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量的图片或玩具,提供许多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引起儿童的注意,符合他们美术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还能让儿童观察一些鲜艳的事物,鼓励儿童多画多接触,提高他们动手绘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开发智力

对于学前美术教育来说,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意识,从而实现开发智力的目的。在教学内容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教学,开展儿童喜爱的内容,并适度地鼓励学生进行回忆和创造,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将艺术知识教授给儿童,提升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培养方法分析

作为一门必需的专业课程,学前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才能担任幼儿园教学的工作,才能全面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看,加强审美教育注意十分关键,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优雅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从精神上实现人格的突破,融合艺术世界中。所以,审美教育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3.1 激发审美的欣赏力

近年来,国内现代化科技越来越先进,艺术设计领域也蓬勃发展起来,美的理念开始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针对职业学院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审美活动早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作品欣赏和美术绘画,逐渐通过外表美的事物挖掘出内在的有形和无形的美,这种深层次美的内涵,才能激荡学生的思想,启迪他们对美的欣赏。例如,凡・高的《星空》里,如果只是单纯地欣赏星空的色彩,就无法真正地探索到艺术的真正内涵。凡・高的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生命力,油菜的厚度和线条都是渲染一种夜空的氛围,画面沉浸在一种哲理的微妙光线中。

3.2 培养审美的理解力

事实上,审美的理解力是指在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之美中获得主观性的情感体验,并突破传统的惯性思想,借由色彩、构造、光线、画面等方面把普通的眼光升华成一种审美眼光,从而挖掘作品和自然事物的精神美。同时,这种审美理解力的形成,主要是偶遇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共同渲染所产生的结果。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儿童,所以培养审美的理解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逻辑推理方面,而应该注重主观和客观事物的互相融合,把一些抽象、晦涩的理性事物表现成感性事物。例如,彩虹的出现,不能单纯地认为它是光和水分子互相作用的结果,而应该教育儿童这是天空放晴后,一座通向快乐幸福的彩虹桥。所以,学前美术教育的学生必须将具化的事物继续进行意象的表达,将思想单一的主题表达的更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提高艺术审美理解力,才能认识到艺术的真正内涵。

3.3 培养审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职业学院的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不仅要传授理论化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而且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生活和大自然中,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感受,善于用审美的意识来认识身边的事物,把单纯的主观思想升华成审美的创造力,把晦涩不明的事物进行想象。例如,进行漆画教授时,教师可事先介绍一些优美的蛋壳作品,讲解蛋壳的特殊构造在画面中产生的艺术冲击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尝试的兴趣。并且,教师还提供一些棉花、树叶、铁丝等材料,让学生自行想象和感受漆画的魅力,从而制作出带有学生审美意识的作品。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明白艺术创造源泉的多样性,又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孔启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