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精选(九篇)

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第1篇: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种类;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93

引言

在我国众多粮食作物当中,玉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其在生长当中较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蚀,所以必须具有相对的处理方案,从而遏制病虫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了能够令农民朋友更加了解玉米病虫害的状况,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1 玉米病害的种类和防治措施

1.1 玉米丝黑穗病

我国的春玉米区普遍存在玉米丝黑穗病问题。病原菌对种子萌发后的胚芽进行侵害后,会随着生长点进行生长,只有到了穗期才能够发现。如果是病株,其果穗会较为短粗,苞叶状态正常,没有花丝,外表类似于球状。遭受这一病害的后期,会出现大量黑粉,果穗苞叶自行开裂。有的果穗受害后,生长较快,可是却无法结果,顶端呈现刺状,没有花丝。当雄穗受到病害以后,小花呈现黑粉包状,抽雄之后会产生大量黑粉。有些雄穗被病原体刺激后生长方面会导致畸形。基本通过土壤带菌的形式进行传播,并且在种子、粪肥方面也能够传播。侵害的温度在20~30℃区间,最佳温度为25℃,土壤中的含水量在12%~29%区间。可以通过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进行预防,将种子通过悬浮剂或者种衣剂包衣进行化学防治,再加强田间栽培的管理。尽快清除病株,采取轮作的方式,减少土壤内的带菌含量,及时调整播期[1]。

1.2 大斑病和小斑病

大斑病大多出现在叶片中,有时也会产生于叶鞘及苞叶中,小斑病则会危害到果穗方面,大部分地区均把这2类病害称之为玉米斑病。这一病害是通过小斑病而导致的,严重时期会达到10~30cm,有时几个病斑结合起来则会变成大斑块,甚至会毁灭植株。这一病害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温度方面。

应当选择具有抗病能力的品种,以当前市场品种而言,针对这一病害具有良好效果的品种较多,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治效应。并且也需及时清除越冬菌源以及降低发病初期的菌量。

1.3 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能够毁灭玉米,属于全球性爆发性病害,主要出现于玉米灌浆期,所以如果产生这一病害,则会对玉米的产量酿成严重的损失。玉米如果感染青枯病,则会出现水渍状,用手捏会感觉到内部较空,容易倒伏。苞叶会枯萎,果穗出现下沉,会导致玉米的叶片出现干枯,犹如被开水烫过一般,会立刻萎蔫。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措施可以通过当前的高新技术培育出品质优良的抗病品种。强化田间肥水的管控,通过腐熟农家肥,科学密植,打造对玉米有利的生长环境。及时将玉米底端的叶片摘除,清除病残体,降低病原菌量。如果大面积出现玉米青枯病,则可以通过药剂进行预防,可以选择400倍液的甲霜灵、500倍液的多菌灵,在每株玉米中灌注500ml的药液。

2 玉米虫害的种类及防治措施

2.1 玉米螟

玉米螟也被称之为钻心虫,这是由于其在幼虫阶段属于钻柱性害虫,在叶心被柱穿以后,玉米叶会出现成排的小孔。当雄穗抽出之后,幼虫会侵入到雄花中令雄花基部折损,雌蕊产生后,幼虫还会转移到雌蕊内对花丝和嫩苞叶进行咬食,蛀入到穗轴中对幼嫩籽粒进行侵害,有些幼虫会侵入到茎端吸食髓部,令茎秆折断。被虫害侵蚀的植株通常籽粒都不够饱满,有的还会无籽粒,大量减产。可以选择品质优良的抗病玉米品种,尽可能消除过冬的幼虫,降低害虫数量。在新叶期以及穗期通过药剂给予防治。通过赤眼蜂能够较好地清除玉米螟。

2.2 红蜘蛛

红蜘蛛也被称之为火蜘蛛、火龙,是螨类病虫,会导致玉米减产。红蜘蛛通常在玉米抽穗之后进行侵害,通过对玉米叶片内的养分进行刺吸,被害叶片通常会展现出较为细密的黄白色斑点,且逐渐退绿变黄,最终导致干枯死亡。

在秋后和早春灌水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清除越冬成虫。通过40%的乐果乳剂进行1:1的调试,搭配20%的三氯杀螨醇进行1000~1500倍的混合液,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深点食螨瓢虫、草蛉乃至食螨藓马都是红蜘蛛的克星[2]。

3 结束语

当前,全球气候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玉米病虫害的危害范围也逐渐扩大,周期性逐渐延长,产生的频率也有所提升,会严重危害到玉米的产量。因此必须强化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便提高粮食的质量与产量。

参考文献

第2篇: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南繁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61-01

海南省地处北纬20°以南,以其独特的生态条件、气候条件及耕作制度成为我国大部分玉米育种单位的南繁基地,同时,也为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总的来说,病虫害发生特点是种类多、时期长、危害重,对玉米科研工作威胁很大。因此,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整个南繁工作的意义重大。

1 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规律

1.1 大斑病

从幼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初侵染斑为水浸状斑点,成熟病斑为长梭型,一般长度在50cm以上。病斑有3种类型:一是病斑为黄褐色,中央灰褐色,病斑较大,易出现在感病品种上。气候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二是病斑为黄褐色或灰绿色,有明显的黄色褪绿圈,病斑较小。三是病斑为紫红色,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大斑病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随气流、雨水传播到玉米上引起发病,条件适宜时,病斑很快又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气温在18~27℃,湿度在90%以上时易暴发流行。

1.2 小斑病

从幼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初侵染病斑为水渍状半透明的小斑点,成熟病斑有3种类型:一是病斑受叶脉限制,两端呈弧形或近长方形,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黄褐色或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大小为(2~6)mm×(3~22)mm。二是病斑较小,梭形或椭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大小为(0.6~1.2)mm×(0.6~1.7)mm。三是病斑为点状,黄褐色,边缘紫褐色或深褐色,周围有褪绿晕圈,此类型产生在抗病品种上。小斑病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随气流、雨水传播,条件适宜时,在60~72h内可完成1个侵染循环,1个生长季节可有多次再侵染。气温26~32℃、田间湿度较高时,易造成病害流行。

1.3 锈病

一般在抽雄前开始侵染,初侵染病斑为水浸状褪绿小斑点,后发展成为黄褐色突起的疱斑,即夏孢子堆。孢子堆开裂后散出金黄色到黄褐色的夏孢子。严重时全株布满夏孢子堆。该病原菌为专性寄生菌,只能寄生在活的玉米组织上,夏孢子离体后存活时间很短。因此,病原菌在南方沿海地区玉米越冬后,夏孢子随气流远距离传播到内陆玉米上,遇合适的温湿度萌发侵入,1年可有多次再侵染。温度26~28℃、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适合该病的流行。

1.4 青枯病

一般从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生,乳熟期至蜡熟期为盛发期。症状分2种:一是青枯型。整株叶片突然呈青灰色失水干枯,茎基部发黄变褐,内部空松,手可捏动,根系水浸状或红褐色腐烂,果穗下垂。二是黄枯型。病株叶片从下部开始逐渐变黄枯死,果穗下垂;茎部变软,内部组织腐烂,维管束丝状游离,褐腐或红腐。根系腐烂破裂,呈粉红色到褐色,须根减少;除植株枯死导致粒重下降造成直接产量损失外,植株茎节变软倒伏还可造成更大的间接损失。玉米茎腐病的侵染源为土壤、种子或病残体中的病原菌,全生育期均可从根、茎基部、近地茎节处通过伤口或直接侵入,并在以上各处形成病斑,病原菌在组织内蔓延,最后到达茎基部,堵塞维管束,地上部分因得不到水分和营养而干枯死亡。

2 主要虫害发生特点及规律

2.1 地下害虫

从玉米播种至幼苗期,主要地下害虫有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老虎可为害生长点或从根茎处蛀入嫩茎中取食,造成萎蔫苗和空心苗;叶片被咬成小孔、缺刻状;大龄幼虫常把幼苗齐地咬断,并拉入洞穴取食,严重造成缺苗断垄。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大地老虎1年发生1代,小地老虎1年发生2~7代,以老熟幼虫或蛹的形式越冬。蝼蛄直接取食萌动的种子,或咬断幼苗的根茎,咬断处呈乱麻状,造成植株萎蔫。蝼蛄常在地表土层穿行,形成的隧道使幼苗和土壤分离,幼苗失水干枯而死。蝼蛄一般1~2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层中越冬,夜间活动猖獗。蛴螬取食萌发种子或幼苗根茎,常导致地上部萎蔫死亡。1年或多年发生1代,喜松软湿润的土壤。金针虫取食种子、嫩芽使其不能发芽,并可钻入根茎内取食,有褐色蛀孔,被害株的主根很少被咬断,被害部位不整齐,呈丝状。金针虫幼虫较耐低温,一般在土壤表层取食为害。

2.2 食叶害虫

此类害虫以取食玉米叶片为主,主要有玉米螟、粘虫及蝗虫等。玉米螟初孵幼虫大多爬入心叶内,群聚取食心叶叶肉,留下白色薄膜状表皮,呈花叶状;2~3龄幼虫在心叶内潜藏为害,心叶展开后,出现整齐的排孔;4龄后陆续蛀入茎秆中为害,蛀孔口常堆有大量粪屑,茎秆遇风易从蛀孔处折断。粘虫3龄后咬食叶片成缺刻状,5~6龄达暴食期,很快将幼苗吃光,或将成株叶片吃光只剩叶脉。幼虫畏光,白天潜伏在心叶或土缝中,傍晚爬到植株上为害,幼虫常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为害。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被害部呈缺刻状。为害速度快,大量发生时可吃成光秆。土壤干湿交替,有利于蝗虫的孵化。

2.3 穗部害虫

穗部害虫多为钻蛀性害虫,主要包括桃蛀螟及大螟等。桃蛀螟主要蛀食玉米雌穗,也可蛀茎,蛀后的茎遇风常倒折。幼虫从雌穗上部钻入后,蛀食或啃食籽粒和穗轴,造成直接产量损失。蛀孔口堆积颗粒状的粪屑,1个果穗上常有多头桃蛀螟为害,也存在与玉米螟混合为害现象,严重时整个果穗被蛀食,还可引起穗腐病。大螟可为害叶片,又可为害果穗,玉米心叶期常被取食成孔洞缺刻状,有多头幼虫在同一茎秆内取食,使植株枯死。蛀食果穗、穗轴、茎秆和雄穗柄,造成茎秆折断和果穗腐烂,有转株为害习性。

2.4 蚜虫

在玉米开花授粉期,蚜虫的为害非常严重。它们群集于叶片背面、心叶、花丝和雄穗取食。能分泌“蜜露”并常在被害部位形成黑色霉状物,发生在雌、雄穗上常影响授粉导致减产。此外,蚜虫还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红叶病毒,导致病毒病造成更大损失。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主要病害防治措施

3.1.1 大、小斑病防治。发病初期用10%世高或70%代森锰锌等杀菌剂500~800倍液喷雾,间隔7~10d,连续施药2~3次。

3.1.2 锈病的防治。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敌锈钠250~300倍液喷雾2~3次。

3.1.3 青枯病的防治。要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清除田间残枝病叶,消灭地下害虫,减少各种损伤;选择生物型种衣剂ZSB对种子进行包衣,有一定的效果;对病株进行销毁,尽量减少侵染源;重病田避免秸秆还田,可轮作倒茬。

3.2 主要虫害防治措施

第3篇: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玉米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措施 创新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71-01

玉米的适应性较强,产量较高,增产的潜力也很大,生产成本较低。近年来,我国对玉米的生产越来越重视,加大了对玉米栽培与管理的力度,由于玉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因此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要进行不同的施肥措施、不同的玉米浇灌方法、不同的病虫害防治手段。需要在种植管理上不断加强研究和创新

1 玉米栽培技术

1.1 选地。玉米是喜肥水、好温热、需氧多、怕涝渍的作物,过酸、过粘和瘠薄的土壤都会使玉米生长不良。因此,选地最好以排灌方便、便于管理、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

1.2 整地和施基肥。整地应在秋季尽早进行耕地,使土壤有较长时间的熟化,同时利于冬季积雪,保持墒情,沉实土壤因此秋季及时抓紧灭茬,进行深耕。施足基肥是玉米增产的重要措施,玉米基肥应以迟效有基肥为主,为了排灌方便,结合整地还应开沟作畦,修好四面排水沟。要求做到畦平沟直,沟沟相通,排灌畅通。

1.3 选种。玉米的选种应该根据当地土壤的肥力和气候状况进行选择,土壤肥力较好的,可以选择具有较长生育期的玉米品种,而对于一些土壤肥力相对较低的地区适合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病虫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是与土壤养分分布均衡程度有关。因此,选种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种。另外,选种时也要注意种子的外观,优质的种子,其外形、大小和色泽均匀一致。

1.4 玉米种的处理。用于栽培的玉米种子需要经过充分的晾晒,这样的种子在栽培后会快速吸水,发芽又早又齐,具有较高的出苗率。播种前可以用清水浸种,主要目的是为了供给玉米种子水分,加速其发芽的过程,另外,如果选择化药浸种需配好浓度,浓度过大可能使种子中毒。

1.5 合理密植。玉米的产量来源于对光能和地力的利用,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系数越大,光能利用率越高,产量也越高,因此,合理密植才能高产。种植密度须从品种、播期、土壤肥力、栽培条件等多种因素考虑。玉米株型有两种:平展型和紧凑型。平展型品种宜稀植,紧凑型品种宜密植。玉米播种方式主要有等行距和宽窄行两种。等行距种植规格是行距75厘米。宽窄行种植规格是宽行140厘米,窄行40厘米。

1.6 田间管理技术

1.6.1苗期的管理。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做到苗全、苗齐、苗壮,为穗粒期的生育打好基础。定苗、间苗:掌握“去弱留强,间密存稀,定向、留匀、留壮苗”的原则,定苗一般在5片真叶时进行,每穴留一株壮苗,同时进行查苗补苗,带土移苗,并浇足定根水,保证幼苗成活。如缺苗过多,可用补播种子的办法解决。中耕除草:玉米苗期中耕可进行1~2次,并结合施肥,适当培土。中耕的深度要求做到苗旁浅、行中深,定苗前浅,定苗后深,同时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水肥管理:在5~6片叶时,第一次追施苗肥,每亩施尿素7、5~10公斤,于畦中间开沟条施,然后盖土。苗期如缺水,应及时进行灌水,宜沟灌。在雨天、土壤潮湿、积水的情况下,要注意开深沟排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

1.6.2穗期的管理。水肥管理:在8~9片叶时,进行第二次追肥,即施攻秆肥,这次肥量占总施肥量的25%左右,施肥方式为条施。在14~15片叶时(大喇叭口期),进行第三次施肥,即施攻穗肥,这次肥量占总施肥量的35%左右,结合大培土施用。在9片叶和15片叶时分别进行一次根外追肥。玉米从拔节到抽穗植株开始进入旺盛生长,需水分多,尤其抽雄前后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这时期应保持土壤持水量在70―80%。中耕培土:一般拔节到抽雄前进行1~2次中耕,在行间进行2~4寸的深中耕,切断部分毛根,刺激多发新根,增强抗旱抗倒能力。在抽雄前的“大喇叭口”期,再浅中耕1次,并培高土垄。抽穗结实期的管理。主要抓适量补肥、抗旱与排涝、人工辅助授粉等工作。抽穗开花和灌浆时应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满足植株对水分的要求,但灌水切忌漫灌,以灌跑马水为好。玉米开花期,如遇不良天气,应进行人工授粉2~3次,一般在晴天上午9~11时进行,可减少缺粒和秃顶。

2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药剂拌种。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玉米种一般都是经过种衣剂包衣的种子,具有较强的抗虫害的作用,基本上能够抵御地下害虫和大部分的苗期害虫。如果对购买种子的种衣剂不放心,可以通过药剂拌种来进一步加强玉米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

2.2 及时除草。没有麦茬的玉米田地可以进行封闭性处理,可以选择浓度分数为40%左右的乙莠悬浮剂,每667m2施用200mL左右,在玉米播种之前喷到土壤表面即可。而对于贴茬直播的玉米田地可以采取苗后防治措施,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有机磷类杀虫剂与除草剂合用会产生药害,建议这2种药物使用间隔在1周以上。

2.3 褐斑病的防治。对玉米褐斑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在玉米定苗后到小喇叭口期间可以选择浓度分数为12、5%的烯唑醇药物,湿粉2500倍后喷洒。

第4篇: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河北地区 玉米种植 病虫害 防治措施 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58-01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提高玉米产量至关重要,主要玉米产区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其中华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占总玉米产量的百分之三十,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河北地区的玉米种植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河北地区玉米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河北地区玉米种植的现状

河北省作为玉米的主要产区,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三百万亩以上,多处亩产量超过了850公斤,取得了较高的效益,并且玉米的播种面积与产量一直位于全国玉米种植的前列,由此可见,该地区玉米种植在我国具有重要的位置,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该地区的玉米产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玉米产量有所下降,其中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点,一、病害的影响,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苗枯病等病害严重降低了玉米产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二、虫害的影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虫害的危害一直较严重,玉米柱茎夜蛾,地老虎等害虫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产,危害性较强,因此研究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不仅提高玉米产量,还为玉米的田间管理提供借鉴。

2 河北地区玉米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玉米大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玉米大斑病的症状:早期,叶片在受到大斑病菌侵染后,会出现点状水浸斑,中期形成梭形的中间呈灰褐色的大斑,后期,在病斑上面会生成黑色霉状物。传播途径:一般情况下病菌的菌丝会分化并依附在出现病变的玉米上过冬,并通过气流传播,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条件,温度在20至25之间,湿度较高,大于90%,大斑病的主要分布地区,华北北部,东北,高海拔地区,由于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较凉爽的地区,因此河北地区是玉米大斑病的高发区,受到玉米大斑病的影响较严重。

防治措施:一、加强田间的管理,播种前施足肥料,保证玉米具有足够的养分生长,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摘除少量底部叶片,减少田间湿度,及时清除带病植株,避免大斑病菌的大面积传播,最后,尽量采用轮作的方式,提早耕种,致使达不到大斑病菌适宜生长的温度,减少大斑病的发生几率。二、加强化学防治,在温度适宜大斑病生长之前,喷洒70%百菌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三、选择优良的抗病性强的品种种植,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2.2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病斑主要侵染叶片,为褐色椭圆形,边缘呈赤褐色,在潮湿的情况下会产生黑色霉状物,在严重情况下也会侵染到玉米茎,导致茎秆折断。传播途径:与玉米大斑病一样,病菌菌丝能够分化依附在出现病变的玉米残体上过冬,通过气流传播,但存在细微差异,即小斑病可以通过风雨传播。小斑病的发病条件:最佳温度为26至29度,湿度超过90%,小斑病的特点,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在玉米生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发病,发病的高峰期为植株抽雄之后。

防治措施:一、加强田间管理,施用磷钾肥增加玉米的抗病性,采用深耕的方式降低带菌量,及时摘除病叶,降低田间湿度。二、加强化学防治,在发病之初喷洒70%甲基硫菌灵、75%百菌清药剂,7至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撒两三次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3 玉米旋心虫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玉米旋心虫的危害:玉米旋心虫对玉米种植的危害十分严重,低龄幼虫在底部注入茎心向上取食玉米,会对多株玉米造成危害,致使玉米形成花叶,变成枯心苗,甚至造成玉米的畸形,无法结果,影响玉米的产量。

防治措施:一、使用农业方法防治,采用合理轮作的方式,错开玉米的生长时间,降低危害,二、使用药剂防治,可以采用敌敌畏与敌百草进行防治,还可以将甲萘威西维因可施性粉剂撒至玉米根部附近,降低玉米旋心虫的危害。

2.4 地老虎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地老虎的危害:地老虎又称切根虫,具有多食性的特点,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危害特别严重,地老虎主要将玉米苗咬断,拖入洞口,由于具有多食性的特点,会大面积地吃食玉米,降低玉米产量。

防治措施:地老虎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三点,一、使用毒饵防治,在清早或傍晚将毒饵撒至垄内,进行防治。二、喷洒农药防治,由于地老虎喜欢在夜间出动,适宜的农药喷洒时间在傍晚与清早之间,施用适量的杀灭灵进行防治。三、通过人工捕杀进行防治,在发现幼苗受虫害后,清早傍晚时在玉米根部捕捉,达到防治的效果。

3 结语

河北地区温度适宜,湿度较高,适合玉米的种植,是玉米的主要产地之一,但是该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同样易出现病虫害问题,对玉米种植的危害较大,因此研究河北地区玉米种植与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从而促进河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开展,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蕾,赵莞婷.简述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J]. 现代化农业. 2015,03(04):104-105.

[2]周昌洪,袁新华.谈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及其防治策略[J]. 农技服务. 2014,15(11):189-190.

第5篇: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一、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的种类

常见的玉米病虫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纹枯病等,苗枯病、粗缩病、地下害虫、玉米蓟马、棉铃虫、粘虫、玉米螟、玉米蚜虫等,这些病虫害有一定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而且各自的发病症状也是不同的。因此,玉米种植者可以全面了解这些病虫害,掌握它们的发病时间、原因、症状以及防治方法,即使不能杜绝病虫害的产生,也会有效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二、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以及防治措施

1. 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是病害中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种,它的病害具有爆发性、毁灭性的特点,发病时会严重降低玉米的产量。

1.1发病时期

玉米青枯病的发病时间一般在灌浆末期。

1.2发病原因

青枯病之所以会发病,主要是由于灌浆至乳熟期大雨天气居多,土壤含水量过高引起的。具体的原因是:一是玉米受到腐霉菌的侵蚀。二是镰刀菌引起的。三是镰刀菌和腐霉菌复合侵染引起的。

1.3发病症状

青枯病的发病症状还是比较容易变别的,发病时会突然出现青枯萎蔫,整株叶片都有所变化,呈现水烫状并且干枯退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初发病时,茎基部会出现水浸状,随着时间加长,病情逐渐严重,颜色开始变为淡褐色。这种病发生期间,玉米会常出现倒伏,而且手捏有空心感。

1.4防治方法

一是选择抗病品种,常选用的品种有:豫玉4号、豫玉11号、豫玉18号、辽单18号、陕单9号。在药物治疗上尚无专用药物,只能尽量做好预防,无论是选种上,还是栽培技术上都应格外细心。

2.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也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病症,对于它的危害程度,有人曾这样说:“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一旦发病,全株颗粒无收”。由此可见,危害相当严重。

2.1发病时期

玉米播种至苗期开始发病,但是此病隐藏性极强,直到抽雄后才能呈现出病症。

2.2发病原因

造成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和粪肥的带菌量以及土壤的温湿度条件所引起的。具体体现在:一是病菌入侵。施用的粪肥中入侵了病菌,病菌落入土中,从而引发黑穗病。二是种子消毒不彻底。由于种子消毒不彻底,致使种子中携带了一种特种孢子--厚垣孢子,这种病菌生命力极强,能够抵抗各种不良环境,种子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逐渐生长,菌丝开始进入植株的生长点,并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

2.3发病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危害的主要部位是果穗和天花,它从苗期就开始入侵玉米体中,直至抽雄后开始发现病症。带病的果穗基部大而端部尖,其外观要比正常的果穗较短些,而且顶部不会抽出花丝。严重时,会使苞叶裂开,露出黑色粉末,病穗会全部变成孢子堆,其颜色是黑褐色的,孢子不易飞散,并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

2.4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如:中单2号、中单12号、中单14号、辽单18号、丹玉13号等都是抗病的良种。二是进行药剂治疗,常用的药剂有:赛力散、福美双等,可减少种子带菌造成的危害,使用方法可以参照说明书。三是实行轮作制。四是拔出病原体。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应尽早的拔出病株,减少病株的传染。

3. 地老虎

地老虎的种类很多,又叫做土蚕、切根虫、地蚕。其中发生危害次数最多的要数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3.1发病时期

发病时期在玉米生长前期。

3.2发病原因

季节多雨是造成地老虎发生危害的重要原因,如果季节雨水较多,土壤会相对湿润,这是地老虎生长的适宜温度,而且具有充足的粮食,从而造成地老虎大量繁殖。

3.3身体特征

地老虎的一生具有四个明显地成长阶段,分别是:卵、幼虫、蛹和成虫。本文主要以小弟老虎和黄地老虎为例。小弟老虎幼虫时期,身体表面就布满圆形的、黑色小颗粒,成虫后,翅上带有肾状纹与环状纹,颜色是暗褐色的,而且前翅上带有一条白色波状线和两道暗色双线夹。与小弟老虎不同,黄地老虎幼虫时身体表面没有显著的颗粒,而且成虫后,前翅上仅有肾状纹和环状纹。

3.4防治方法

对于地老虎的具体防治方法是:一是及时除草。清除地头、垄沟以及田间的杂草,杜绝地老虎的早期食料来源以及产卵场所。二是使用药剂进行防治。用炒熟的麦麸或豆饼10 kg,加入90%敌百虫晶体100 g或50%的辛硫磷乳油50 mL,制成毒饵,撒入玉米田间。

结束语:

第6篇: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玉米种植;病虫害;预防;治理

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种植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随着玉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针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一般症状、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细致地分类分析,对于加强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科学性、有效性,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和质量,具有其相应的现实意义。

一、玉米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分析

(一)丝黑穗病

1、主要症状

丝黑穗病主要的侵害对象是玉米的雄穗和雌穗,如玉米患病,通常会在出穗后表现出病症,雄穗患病主要表现为花序走到破坏,最终变黑,部分病例会出现增生、变形、颖片延长或增多的症状;雌穗患病主要表现为穗短、顶部变尖、下部膨大、果穗整体出现黑色丝状物或粉末,部分病例会出现增生、畸形等症状。

2、致病原因

丝黑穗病是由一种担子菌亚门真菌导致的,这种真菌的孢子可在土地、作物残留物、粪便或种子表面上寄存,当冬季过去后即是玉米发病的主要侵染源。发病程度与环境、真菌量以及玉米作物的抗病性有关。

3、防治措施

针对黑丝穗病的防治,主要从以下几点内容入手:一,合理选择玉米品种。在选择玉米种子时,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抗病性的杂交玉米品种,比如正大999、遵玉3号等,即可有效降低玉米种植发病风险;二,优化种植方式,实施科学种植。玉米种植应坚持3a以上轮作,适当延迟播种,提高玉米播种质量,科学使用地膜覆盖等新技术。

(二)大、小斑病

1、主要症状

玉米在患病初期,会首先出现水雾状斑点,颜色青黑,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逐渐沿玉米叶纹路左右延伸,最终形成大块斑点,此时斑点中心为浅褐色,边缘为深褐色,直到发病后期,玉米会在斑点处开裂,严重时可导致玉米枯死。

2、致病原因

大、小斑病由相应的病原细菌导致,病原细菌在冬季依附在残留体中,冬季过去后即为该病的初次感染源。大、小斑病病原细菌在玉米种子中也有少量存在。该病主要依靠气流传播,与环境湿度、温度、玉米种植密度联系较为紧密。

3、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实施健康、科学种植,适当早播,以避开该病高发期,优化种植施肥,提高磷钾肥施肥量,注意除草控制田间湿度;二,在玉米收获之后,科学处理秸秆,不给病原细菌提供寄存条件;三,可使用70.0%左右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人工农药防治,防治周期10d。也可以使用农丰菌1号等农药,效果较为明显。

二、玉米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分析

(一)玉米蚜虫

1、虫害症状

玉米蚜虫是玉米种植常见虫害之一,蚜虫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吸取玉米组织汁液,从而导致玉米叶片出现泛红或变黄症状,影响玉米正常生产,部分病例会出现畸形。蚜虫危害在玉米抽雄至灌浆期威胁最大。

2、防治方法

药物防治,在玉米种植及蚜虫发病初期,种植人员可科学使用农药进行人工防治,相比较于化学农药,应优先原则生态环保的植物药剂,主要由茶枯、野八角、雷公藤等植物加温水配制而成。

(二)玉米螟

1、虫害症状

玉米螟主要会对玉米的雄穗、雌穗、新生叶、以及茎秆幼嫩部分造成损害。在玉米心叶期,该病的主要症状为,抽出心叶后,叶片出现排孔,从而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在玉米穗期该病的主要症状为雄穗停止授粉、雌穗出现虫道等。

2、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可适当引入赤眼蜂、白僵菌等进行玉米螟生物防治,可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药物防治,针对玉米螟的药物防治,应秉持早治疗早生效的态度,在玉米螟虫害发生初期即使用25.0%左右的高效氯氟氢混合25.0%左右的甲维盐各100.0mL进行农药防治;也可以使用甲氨基阿维菌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较为显著。

结语:

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广泛涉及玉米选种、播种、施肥、打药等各个环节。总的来说,玉米种植人员应积极了解各种玉米病虫害的症状表现,坚持科学、健康的播种方式,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精神,科学使用农药,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预防,以确保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玉米种植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闫聚财,周俊杰.浅议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

第7篇: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1、玉米黑粉病:玉米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症状表现突出。植株各个部分可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大的病瘤直径可达15厘米,小的仅达1―2厘米。初期瘤外包1层白色发亮的薄膜,后呈灰色,干裂后散出黑粉。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产生囊状的瘿瘤。其他部位则多为大型瘤状物。

防治措施:播种时用种子量0.4%的20%粉锈宁乳油拌种,同时以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土壤和粪肥处理。生长期彻底防治玉米螟等虫害。

2、玉米灰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在叶脉间形成圆形、卵圆形红褐色的矩形条斑,病斑多限于叶脉之间,与叶脉平行,成熟时病斑中央灰色,边缘褐色,大小(4―20)毫米×(2―5)毫米。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状物。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主要随玉米病残体越冬,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而传播,玉米发病后,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发生多次再侵染。病害多在抽雄期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气温低(20℃―25℃)、雨水多,大气相对湿度高达90%以上,灰斑病严重发生,易易造成流行;而温度高、干旱则抑制病害流行。

防治措施:发病初期及时进行喷药预防,药剂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剂50克、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8.7%银浊利悬浮剂每亩100毫升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几种药剂进行交替使用效果较好。

3、玉米褐斑病: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多功能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防治措施: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667平方米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

4、青枯病

青枯病应以抗病品种为基础,配合药剂处理种子,调整茬口,适期晚播,合理密植,与矮杆作物间作,增施有机肥和硫酸钾肥,及时防治玉米螟等措施,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危害。

防治措施:4.1选用抗病品种如北京德农郑单958、农大108等;4.2每亩增施优质农家肥3000~4000公斤,纯氮13~15公斤,硫酸钾8~10公斤。4.3扩大玉米与其它品种的间作面积。4.4与大豆、花生等作物轮作,合理密植,及时防治粘虫、玉米螟和地下害虫。4.5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

5、粘虫:粘虫的幼虫在植物表面取食危害。一、二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五、六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

防治措施:防治粘虫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要抓住消灭成虫在产卵之前,采卵在孵化之前,药杀幼虫在3龄之前等3个关键环节。①诱捕成虫(蛾):用谷草把和糖醋液诱杀。糖醋液配比:糖3份、酒1份、醋4份、水2份,调匀即可。夜晚诱杀。②诱卵、采卵:利用成虫产卵习性,把卵块消灭于孵化之前。从产卵初期到盛期以后为止,在田间插设小谷草把,在谷草把上洒糖醋酒液诱蛾产卵,效果很好。及时采摘卵块加以消灭。③药剂防治:玉米地苗期百株有虫20―30个,生长中后期百株有虫50―100个,即应用药剂防治。可用2.5%敌百虫粉,每亩喷2―2.5千克,或2.5%敌百虫粉2千克左右对细土10―15千克,拌匀后顺垄撒施,防老龄幼虫;或90%敌百虫1000―2000倍液、50%的1605、80%的敌敌畏2000―3000倍液喷雾,效果都很好;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速灭杀丁乳没1500―2000倍液防治。

6、蝗虫:成虫和若虫食叶片,影响作物生长。

防治措施:抖克1000倍、金世纪1000倍、莫比朗2000倍或千虫克1000-1500倍喷雾。

7、蓟马:又名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都吸食瓜的嫩梢嫩叶、花和幼果的汁液,被害枝叶硬化、萎缩。

第8篇: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玉米在栽植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病虫害,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会使玉米栽植达到高产高效,因此,我们对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螟、玉米旋心虫等几种病虫害的症状及防治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1 玉米丝黑穗病

1.1 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病害中的主要一种,发生此种病害后玉米果穗呈一包黑粉状物质,所以群众把玉米丝黑穗病称作“乌米”,玉米丝黑穗病使果穗不能正常结实,对玉米产量影响严重。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一些雄性花出现变形症状影响了雄蕊的产生,从而呈现了雄花膨大,果穗变短等一些畸形,进而发展成整个果穗呈现散乱的丝状物或者是一包黑粉,使整个果穗颗粒未得,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

1.2 防治技术

1.2.1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购种时注意其抗病性指标,要选择标有抗黑穗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根本措施,由于丝黑穗病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区一致,要选用兼抗这2种病害的品种。

1.2.2 播前种子包衣或种子药剂处理

采用含有多菌灵、戊唑醇、克百威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用先正达生产的高效种衣剂适时进行包衣。药剂拌种:50%多菌灵,或50%萎锈灵,每100kg种子用药量为250~350g。

1.2.3 调整播期要求播种时气温稳定在12℃以上

地膜覆盖也可提早播种,但也不可盲目地早播;整地保墒,提高播种质量,一切有利于种子快发芽、快出土的因素都能减少病菌的机会。

1.2.4 苗期拔除病株

1.2.5 轮作

为防止玉米丝黑穗病,可以采取一些农业措施来防治,比如错过发病高峰期,适时晚播,抢墒播种。精选良种,做好玉米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同时还采用与一些作物轮作的方式来减少病害的发生,一般实行1~3a的合理轮作,可有效地控制丝黑穗病的发生和危害。

2 玉米螟

2.1 症状

玉米螟也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田间发生比较普遍。被玉米螟危害的玉米一般呈现玉米叶片花叶,茎杆蛀空以及果穗穗粒缺失,从而使玉米不能正常生长,并因蛀空茎杆导致玉米倒伏,蛀食穗粒使籽粒霉烂变质,从而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2.2 防治技术

2.2.1 消灭越冬虫源

玉米螟的幼虫一般都在越冬前进行羽化,所以初入冬时就把玉米、高粱等一些有虫的秸秆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可以燃烧秸秆,也可以把秸秆弄碎用来沤制肥料,这样就把玉米螟的越冬虫源消灭,这也是防治玉米螟的有效措施之一。

2.2.2 药剂防治

药物防治也是防治玉米螟的有效措施之一,主要方法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三指一撮”法以3%呋喃丹颗粒剂或1.5%辛硫磷颗粒剂按1.5~2kg/667m2用量灌心,防治效果明显。

2.2.3 生物防治

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赤眼蜂、白僵菌、性诱剂生物防治玉米螟,减轻玉米螟危害的技术。这种生物防治适宜区域主要在吉林省玉米主产区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平均防治效率可达65%以上,一般可挽回产量损失5%~8%。心叶中期撒施白僵菌颗粒剂,即将含菌量为50亿~500亿/g的白僵菌孢子粉500g与过筛的煤渣5kg拌匀,措施于玉米心叶中;放赤眼蜂治螟。即在越幼虫羽化率达到20%时,每667m2设5~10个放蜂点,放蜂量为15000~30000头放蜂防螟。除此方法外,还有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的技术,此技术要点如下:

2.2.3.1 封垛时间

玉米螟化蛹前15~20d。西部地区5月1~15日或提前,东部5月15~30日或提前。

2.2.3.2 封垛方法

先计算玉米秸秆体积,按每立方米喷白僵菌粉(30亿活孢子以上/克)2.5kg计算,在喷粉前向喷粉器药箱内加入白僵菌防治粉,在玉米秸秆垛(或茬垛)的茬口侧面每立方米用木棍向垛内捣洞20cm,将机动喷粉器管插入洞中进行喷粉,再喷其他位置,直到全垛喷完为止。

2.2.3.3 注意事项

搞好监测,适时防治,严格蜂、菌质量标准,秸秆垛(或茬垛)必须喷透,不漏垛,保证防治效果;白僵菌对家蚕染病力强,蚕区切勿使用;由于人体接触白僵菌粉过多,会产生过敏反应,施用时注意皮肤的保护,如带上口罩、手套,脖子系上毛巾等。

3 玉米旋心虫

玉米旋心虫病也被称为“老头苗”、“君子兰苗”或“耷拉膀子苗”,是玉米的一种病害,玉米旋心虫病的发生对玉米的产量影响非常严重,而且近几年此类病害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所以必须把防治玉米旋心虫病高度重视起来,以保证粮食作物的高产高效。玉米旋心虫病大多都是由地下害虫危害导致的,玉米旋心虫病主要表现在玉米叶片上发生条斑,根部呈黑色,并长出“老头苗”、“君子兰苗”或“耷拉膀子苗”等不规则形状的畸形苗。

玉米“君子兰苗”一旦发生就很难求治,大多数苗不能正常生长和结实。但对于初发生时可喷施农用链霉素加代森锰或疫霉灵减轻危害。但也很难收到理想效果。因此,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预防。

第9篇: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发生;防治

玉米在整个生育期中遭遇多种病虫害的危害,防治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采取长效治理、应急防治相结合治理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物理、生物、化学防治,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确保玉米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玉米粗缩病

.症状识别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蝽象传播引起的玉米病毒病,苗期受害,~叶时症状表现为病株矮化、生长迟缓、大叶片浓绿浅绿相间,且扭曲,心叶白绿,不能伸展开,甚至腐烂而死。节间缩短粗肿,分蘖簇生,多数植株不能抽穗结实,抽雄后雄穗轴明显短缩,雄花发育不良,果穗小,玉米饱粒小,甚至没有饱粒。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威胁很大的病毒性病害,一旦发生,防治不及时,就会严重减产,玉米粗缩病自年以来危害势头上升,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

.防治方法

目前生产上尚无十分有效的农药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根据玉米粗缩病的传播特点,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选用耐病性较强的品种。目前生产应用中没有免疫性品种,所有玉米品种都发病。对玉米粗缩病耐病性较好的品种有绥玉七号、海玉六号。二是适时早播。玉米安全播种期以内,播种越早,苗龄越大,发病越轻;反之,病害越重。根据蝽象发生规律,玉米播种在月日以前,可使玉米病敏感期与蝽象传毒期错开,大幅度降低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率。三是及时中耕除草,彻底拔除病株。适时中耕,铲除玉米田间、地边杂草,恶化蝽象生存环境,降低蝽象数量。及时拔除病株并深埋。四是及时施药、科学防治。大部分农户对玉米粗缩病知之甚少,麻痹思想严重,不防治或很少防治,即使防治,也是在月中旬才施药,已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期。在月初蝽象成虫出现时用%高氯氟乳油mL/hm%病毒A粉剂g/hm,或%毒死蜱乳油mL/hm病毒必克g/hm,对水kg常规喷雾,隔d再喷次,防治蝽象,钝化病毒,兼治玉米螟。

玉米螟

.发生规律及危害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是玉米作物的重要蛀食性害虫,也是北安地区玉米作物的常发性虫害,玉米螟年发生代,以幼虫为害玉米的叶、花、茎秆、果穗、果柄。我国玉米螟有种,即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北安地区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代幼虫仅危害心叶,造成“花叶”,其后在玉米打苞时钻入雄穗中取食,雄穗扬花时部分~龄幼虫钻蛀穗柄或雌穗着生节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做好心叶末期的防治,对减轻螟虫危害十分重要。代螟卵和幼虫盛期在抽丝期前后,到~龄时又可蛀入雌穗穗柄、穗轴及着生节附近茎秆内为害,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和籽粒品质,造成减产减收。

.防治方法

首先处理好越冬寄主秸秆、根茬、穗轴等,特别要在春季越冬虫羽化前处理完毕。采取烧、铡、沤、药封切口等方法,压低虫源基数,这是减轻玉米螟发生最有效的方法。在玉米心叶末期、玉米螟咬食未展开心叶,造成“花叶”状,当花叶株率达%时进行普治。心叶中期花叶率超过%或玉米累计有卵块/百株以上时,还需防治次。可用%毒死蜱乳油 倍液,或%抑太保乳油 倍液加叶面肥喷雾防治。玉米田累计有卵块/百株以上时即需防治。药剂可用颗粒剂,或用%久效磷或辛硫磷乳油mL加适量水与kg过筛(~目)的煤渣或沙石颗粒拌匀,或用玉米螟防治专用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即大喇叭口期丢撒在玉米心叶丛内。赤眼蜂是玉米螟卵期的主要天敌。人工大量饲养赤眼蜂释放田间,将玉米螟消灭在为害之前,是防治玉米螟事半功倍的有效措施[-]。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当田间玉米卵量达到~块/百株时即为放蜂的最佳时期。放蜂点~个/hm,第次放蜂.~.万头/hm,隔~d再放第次,放蜂~万头/hm,总放蜂量万头/hm。利用Bt乳剂,用每g含个以上孢子的Bt乳剂 mL/hm,配成颗粒剂撒施或药剂混合喷雾。利用白僵菌封垛,m秸秆垛用菌粉(g含孢子~ 亿个)g,在玉米螟化蛹前喷在垛上。

):-.

韩秀萍,张仙英.玉米螟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家之友,():-.

王德林.赤眼蜂防螟技术[J].吉林农业,():.

王海洋,王玉洁,赵岩涛.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