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精选(九篇)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

第1篇: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思考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J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精神,增强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第2篇: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

关键词:知识 吸引能力 创新绩效

1、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现状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从Cohen & Levithal(1990)提出开始,就吸引了学者们的眼球,这一理论充分融合了资源观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的精髓。譬如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中的知识类型、组织范围、组织结构和内部机制与吸收能力等研究也属于资源观流派研究的内容,而动态能力学派的诸多主题,譬如知识转移、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吸收能力等研究与企业知识吸引能力也有着紧密联系。

诸多学者的研究反复的证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强的企业较易获取更多的有利资源和条件。在管理类国际权威杂志和诸多管理领域,如组织学习、产品创新、技术管理、战略管理等等,吸收能力的作用已得到学者和专家的广泛认同。有关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前因和后果、机理性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当然,这些研究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形成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存,经过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后可产生企业相关经济效益。

2、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前因变量

有学者从四个方面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分别为先验知识的存量与内涵、组织学习机制、学习强度与学习方法以及研发投入的强度(刘常勇,谢洪明,2003)。加森等人(2005)同样地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关联知识的聚积、关联知识的多样化、关联知识的交叉性和关联知识的分辨度。吴晓波等(2005)学者延续了上述学者的观点,将影响企业技术知识吸收能力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产业面临的环境、企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以及技术本身的特点。我们将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因素,从企业内外这一角度,将其划为企业内部、企业层面和企业间层面。其中,内部层面有企业知识基础、企业的研发活动、组织管理因素,企业层面有先验知识与组织机制,企业外部层面有知识环境(外部知识源和外部知识属性)、企业社会资本等。

① 企业内层面

企业内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又可以分为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个人因素主要是个人认知,不同个体的员工对知识的理解上存在不同。组织层面主要聚焦于个人作为组织的“守门人”或组织与外界环境的“接口”。Cohen & Levinthal(1990)的研究认为,组织中存在一类特殊人——“守门人”,他们在组织中发挥两类作用:其一是监控外部环境,并辨别企业需要的知识;其二是向组织内部成员转移获取的知识。因此,个体吸收能力是组织吸收能力的基础,个体现有知识结构和存量影响组织对外部新知识的吸收。

企业内部的R&D活动对吸收能力的重要影响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且其他众多因素间接地通过影响R&D而影响吸收能力。企业吸收能力受到组织过去各个组织单元的知识积累的影响,包括组织内横向或垂直方向知识流的配置、先验知识与新知识的相似属性等要素。此外,除了企业研发投入外,更多研究关注影响企业与外部知识源的沟通交流、企业内部部门间、成员间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组织机制。科姆(1998)通过比较分析韩国现代和大宇汽车公司的发展史,发现现代汽车在与国外企业合作中坚持下来的自主经营和技术合作模式成就了现代汽车公司顶级技术能力。布森等人(1999)、蓝姆 & 鲁拜克(1998)等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组织文化、学习强度、学习方法、员工参与决策等要素,均会对吸收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② 企业层面

Zahra & George(2002)将组织内部的结构、认知及行为等因素统称为“社会整合机制”,他们指出这些因素将会影响企业潜在吸收能力向实际吸收能力的转化率。樊利钧等(2009)研究发现企业整合能力对吸收能力的不同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组织运用系统能力有利于促进知识吸收的效率,但是会对吸收范围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工作轮换制度可以提高员工个人的协调能力,从而对外部新知识的获取和消化。

加森等人(2005)在Zahra & George(2002)对吸收能力的划分方法基础上,从潜在和实际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分别运用实证方法检验企业部门间协调、员工参与决策、工作轮换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并用实证结果表明了变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③ 企业间层面

企业间层面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因素包括新知识的类型、组织问题相似性、组织结构对等性、社会资本和知识环境等因素。隐性知识由于具有复杂性、难以移植、不清晰等特征,往往难以扩散和吸收,有时由于模糊性、不可靠来源、未证明知识及情境或缺等影响而产生知识转移与吸收过程中的粘性。很多学者认为知识转移的效果依赖于知识接收方对知识源的消化、吸收与整合程度,蓝姆 & 鲁拜克(1998)也指出吸收能力是联盟企业接近、搜索与获取合作伙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前提。他们的研究指出“学生企业”和“老师企业”的双边关系对吸收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当两者具有相似的知识基础时,“学生企业”的吸收与消化效果将更好。此外,当两个企业之间有着共同问题,并且对知识共享、交流与沟通的政策达成一致时,将会有利于促进双方对知识认知得到共性,从而加速对外部新知识的吸收。戴尔 & 斯恩(1998)指出经常往来的企业由于对双方行为和业务的熟悉,双方吸收能力将会得到提升。

Cohen & Levinthal注意到企业外部联系的强度对吸收能力将会产生重要影响。汉森林(2002)提出知识网络的概念,用于解释企业利用外部知识方面的差异性,并且认为知识网络概念的关键在于企业知识的相似性和对外部知识的理解力,这种网络关系强度会影响企业对相关知识的获取。琼基等人将吸收能力引盟中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水平或垂直联盟关系给企业获取新知识带来机会,水平结构扩大知识广度,垂直结构有助于提高知识深度,进而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韦影(2007)对社会资本三维度的划分方法,研究了企业社会资本与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研究证实了社会资本各个维度对吸收能力的影响。

3、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管理

企业需要一些与外部知识源重叠的知识以帮助成功吸收新知识,但是两类知识高度重叠又会限制从新知识中获得新视角的可能。组织的吸收能力关系到组织对外部经营环境的驾驭水平,能力越高就越有机会吸收竞争对手外溢的知识。泰赛(2001)认为组织如果没有吸收投入的能力,将无法实现组织间的学习与知识转移。组织在基于时效、风险与组织资源限制等因素的考虑下,通过强化外部知识的吸收而获取学习所需知识,但是,并不是每个组织都能顺利完成该过程,其中原因就是缺乏相关的吸收能力。勒温森 & 阿萨赫(1995)指出吸收能力是影响组织内学习以及组织间学习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学习的根基,吸收能力越强组织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吸收消化外部新颖知识的效果越好。

吸收能力有关文献探讨了企业如何使用累积知识识别和吸收新知识。企业对新知识的搜寻主要通过对外部环境可能的片断知识进行收集,而这些片断知识尚不能满足企业真正需要,因此企业需要吸收和进一步开发解决问题的互补能力。吸收能力促进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并提高搜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创新绩效水平。

组织知识是实施创新的基础,组织学习的能力建立在自身的吸收能力基础上。自从Cohen & Levinthal(1991)提出吸收能力概念后,它成为组织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许多研究从组织内部、组织层面及组织间等方面探究原因,同时也包括相关知识、组织结构、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他们对“以往忽略技术吸收”的现象给予了新解释:如果企业实现从环境中识别、吸收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进行投资,那么她将流畅自然地学习与吸收外部知识。吸收能力内生于内部的研发,也是内部研发的副产品。

吸收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的速度、频率和范围,而创新所产生的知识又成为吸收能力的一部分,进而提升组织的吸收水平。泰赛(2001)从网络时间对组织学习对创新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组织单元的吸收能力不仅创新与绩效有直接影响,网络中心的组织单元的创新/绩效与吸收能力存在交互作用。

4、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学者们发现吸收能力能促进和加速组织绩效的提升,包括创新绩效、组织适应、知识流动、竞争优势和组织学习等。吸收能力有助于企业领先竞争对手开发新产品,并从获取和使用外部知识中获益。

Cohen & Levinthal(1990)认为创新绩效是具有特定路径依赖性,对特定领域缺乏先期投资将会限制企业该领域未来技术能力的发展,并通过实证发现企业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有着较强的预测作用。刘和怀特(1997)的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创新能力源自对自身吸收能力与新知识来源进行投资的协同作用。另外,赫发特(1997)等相关研究发现,吸收能力将会提升企业的创新速度、频率和范围,并且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将成为吸收能力的知识基础,从而提升吸收能力。剔锡(1997)认为知识的吸收对公司创新能力的培育有着重要影响,但是能否有效利用外界知识依赖于公司的知识基础和先验知识累积。企业的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有着重要作用。

陈、阿随和莫尼卡(2002)用定性分析了吸收能力对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影响,指出吸收能力提升不但能使企业获取有价值的外部新知识,增加企业的知识积累,并且通过知识共享而提升产品和服务创新绩效。加森等(2005)指出由于企业前因变量影响潜在和实际吸收能力,因此外部创新资源投入并不总是能带来创新产出,研究发现,与协调能力相关的组织机制主要提升组织单元的潜在吸收能力,与社会化能力相关的组织机制主要增加组织单元的潜在吸收能力。

5、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相关研究评述

从学者们对吸收能力作用机制模型中可以发现,现有对吸收能力的主要关注直接影响因素和对创新、组织学习或绩效的影响,而对组织如何获取技术、市场、管理等知识的,通过何种方式获取和开发,并经过哪些途径消化与吸收等问题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后期研究可以基于知识观和组织知识搜寻理论,研究企业市场知识、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不同搜寻方式将对吸收能力的不同维度产生何种影响,并且需要考察吸收能力不同维度对组织知识搜寻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Cohen, W., & Levinthal, D.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1): 128-152.

第3篇: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师范教育;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的特点

开展在教师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去深入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升迁移能力,为将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一线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打下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活动的特点有:

1.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指导高师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多种思想交流碰撞,在问题的研究上就能集思广益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正确地指引着学生研究学习方向。

2.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学习。高师生在熟知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开展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到图书馆查找书籍,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报刊上摘抄主要信息等方式查找资料。以此来认识相关课题的内涵、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入的剖析,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对课题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高师生遇到自己困惑的问题,就会提出并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同时,还注重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二、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以接受的形式获得知识,并且获得知识的过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师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单调的条文背诵,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讲、记忆、重复的状态当中,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研究型教学可以给高师生创造一个平台,通过自己体验、领悟,所获得的知识是在学习小组内集体相互合作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1.学习知识的过程。研究性的学习,通过高师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书籍,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报刊上摘抄主要信息等方式,去体验与领悟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知识就会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研究性学习在更加透彻地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更能将知识应用与现实中。在高师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并不纯粹的只为学习而学习,更加强调的是学以致用,他们不仅懂得这些知识,也要有自己的见解,由理论指导实践,与现实问题结合,运用理论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中的体验。在研究过程中,高师生发现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他们会通过很多途径去了解。在他们的直接参与中,能感受到自己懂得更多学习的方法、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等都会慢慢形成。

4.所有的成员参与到活动当中。研究型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它鼓励成员的全体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面临着复杂的问题,他们要依靠成员们的集体智慧懂得相互交流与合作,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内容。因此,既培养了成员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三、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方式

结合老师提出的研究型学习要求:了解组内各成员不同兴趣和特长,指导选题,自主选题制定方案,通过审核,撰写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交流讨论典型发言,老师点评,展示成果。在这个要求的指导下,组长要懂得统筹兼顾,发挥组长在小组中的作用,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开展活动之前设定一个整体的活动方式,即如何共同开展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如下:

第一、进行讨论的前提是对课本的熟悉,在确定时间集中讨论之前成员认真看书,并从中有自己的看法,这只是浅层次的学习。

第二、各成员在对课本熟悉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理解,首先自己选定研究题目。再把题目集中一起,相互讨论,最终确定一个大家通过的题目。

第三、组长了解各成员的兴趣爱好,按照兴趣爱好分配工作,通过书籍查阅,网上搜索,摘抄报刊等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题目的了解。活动的成功开展同时建立在成员的自主性参与的基础上。

第四、把所收集到的资料,约定时间集体讨论。他们探讨方法的多样性:①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价鉴赏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②对收集到的资料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在研讨、探究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③对资料中存在有争论的观点,让成员大胆发表,阐明理由。④对于大家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解决。⑤将所得资料与实际相联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探讨的过程中,要求成员讨论同时记下相关知识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使探讨得出的结果更加条理化。

第六、由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在班上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记下老师和同学的各种评价,并修改最终得出研究成果。教师给出研究主题范围,高师生熟知课本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从中选定主题,大家共同讨论。特别对不同点,有争议的,不明白的地方着重讨论。讨论过程中各个成员记录相关信息,并由代表发言的成员撰写初稿。初稿撰写后,给成员相互查看,做进一步的完善,最后完成初稿!

四、实施研究型教学活动的收获

在每一件事情的背后,并非都是十全十美的,有它不足的地方,也有它值得可取的地方,高师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既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在进行研究型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不好的地方,高师生要善于发现,为以后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基础:首先,由于男生和女生住宿区不在同一片区域的地理位置原因,所以在组织人员上有时并不能全数地到达,而且集合时间有时比较拖延,对活动的积极性不够。其次,因为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对有些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知识点不够完善,存在一定局限性。最后,在进行研究活动的过程,摸索着进行的,查找资料等方面也花费很多时间。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在收获做人做事的道理:1.对于所分配的任务,成员都能很好的完成,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2.在收集、处理资料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及凝练有一定的提高。3.在小组内的学习,是在一个集体性的学习,从中他们学到更多为人相处做事的道理。4.集体性的学习区别于独立性的学习,在集体中更加讲求分工合作。5.加强小组内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增强成员之间的感情,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6.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与现实实际问题相联系。

五、几点思考

1.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主动地向老师请教,以减少他们在活动中走弯路。

2.活动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不仅是图书馆、网站、报刊杂志上获得资料来源,他们可以通过调查或者访谈的方式获得资料。

第4篇: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

要:博客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件,已经不断地被应用到教学中,而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也已成为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构建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对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分析博客的定义和功能入手,对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进行研究,设计了研究性学习平台结构与功能模块,并就平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博客;研究性学习;学习平台;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62-03

博客作为新型的网络应用模式,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很多人的参与和支持。博客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逐步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本文根据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建构基于博客系统的高校研究性学习平台,实现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一、博客的主要功能

博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和管理功能。个人可以通过博客展示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图片链接或添加到自己的博客上,构建个性化的个人博客。

(2)交流互动功能。博客平台通过留言、博客评论等方式实现交流和互动,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资讯的交流和应用更加开放、自由。

(3)学习、自我提升的功能。博客平台通过博文的点击率等数据,推荐精彩博文、草根博主,使好的文章和信息让更多的人获得,并从中获取适合自己的信息。

(4)博客圈。博客平台可以通过组合技术,将博客内容相关的博客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虚拟的组群。

(5)博客的TrackBack功能。TrackBack是一种网络日志应用工具,它可以让网络日志作者知道有哪些人看到自己的文章后撰写了与之有关的短文。 这样, 博客中的各种评论和留言在互联网上相互连接而组成一张大网,并通过TrackBack实现真正的信息的无限连通。

二、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

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是利用博客系统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新型的、动态开放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根据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结合博客系统的特点,笔者设计了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

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包括情境体验、课题准备、研究实施、总结反思四个阶段。学生和教师在各个阶段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还扮演着信息资料的收集者、分析者、探究者、协作者等多个角色,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

三、基于博客系统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结构设计与功能模块分析

1.平台结构设计

基于博客的应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结构设计包括:用户浏览界面、功能模块界面、数据服务界面。

(1)用户浏览界面

这个界面是与用户直接交互的浏览器界面, 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信息、数据、文字等,并显示从 Web 服务器返回的信息。

(2)功能模块界面

这个界面是研究性学习博客平台设计的关键层,它接收来自浏览器的信息,向数据库服务器提出查询请求并把查询结果返回给浏览器。基于博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多数应用功能在该界面完成。该界面划分为七个功能模块:学生信息模块、情境体验模块、课题研究模块、学习资源模块、学习管理模块、学习评价模块、交流互动模块。

(3)数据服务模块

数据服务模块用来储存注册用户的基本信息,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确认信息,存储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和资料等数据。数据服务模块的内容是不断丰富和更新的。

2.平台功能模块设计(见图2)

(1)学生信息模块

学生信息模块主要包括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和特性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姓名、年级等情况。个人特性信息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性格、做事风格、合作精神、协作能力等方面。网络环境下还包括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个人特性信息是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情境体验模块

情境体验模块利用博客平台的共享资源,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情境。研究性学习中,丰富的知识和体验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及时咨询,链接名家博客,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辅以讨论专区,进行交流研讨,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激活知识储备。

(3)课题研究模块

课题研究模块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模块。研究性学习开展流程如图3所示。模块主要有课题选择、课题小组组建、课题申报、课题研究实施、课题成果展示等环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活动过程进行指导和帮助。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贯穿学习的全过程,除了有开题评价和结题评价外,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的评价尤为重要,这个阶段更关注学生的参与、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精神。

(4)学习资源模块

学习资源模块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提供科普网、网络图书馆、研究性学习的网站、论坛等,使学生能够获取多方资源、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动态;二是提供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博客链接,使学生能实时、直接地和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并获取相关资源;三是提供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链接,使学生在博客内部就能够方便地进入搜索引擎界面,为研究性学习资源的获取和收集提供便利;四是学生上传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取的资源、感受或心得,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可以通过提供学生的博客链接,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学习管理模块

学习管理模块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的过程等进行监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建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组员和自己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状况,也为研究性学习的总结评价提供依据。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通过学生访问的次数、学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次数、学生博客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的进度等方面的信息为依据。

(6)学习评价模块

基于博客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应从全面、系统的角度进行。研究性学习评价包括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针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基于各类评价表,对博客中研究性学习的信息资源的运用,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运用状态,团队合作精神、协作能力,提交的各类课题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的考察和评价。

(7)交流模块

基于博客的交流模块分为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交流模块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与其他人员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通过博客交流模块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社会热点问题与同学、老师、其他社会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和困惑时,通过交流模块可以获得及时的指导和解答。

四、平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博客的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平台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自主性、实践性、灵活性。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教与学的观念、方式将进一步发生变革,使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在更为广阔、丰富的领域内开展实践活动。但是,基于博客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的建立时间较短,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于博客获取的学习资源过于庞杂

博客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但同时也增加了获取有益资料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面对庞杂的信息量,有时学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当学习者面对庞杂的信息束手无策、没有收获时,基于博客获取学习资源的兴趣就可能逐渐降低,甚至可能转而去浏览其它引起其注意力的内容(如发微博、聊天、玩游戏等)。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仅有部分学生能够适应依赖博客的模式,能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活动。不少学习者产生了学习焦虑的状况,一方面对基于博客的模式很感兴趣,但同时又找不到头绪,无法顺利开展学习,很多同学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当第一次学习任务完成并取得反馈后,才能逐渐适应基于博客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出现这种问题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就至关重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熟悉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在线资源,并列出信息资源清单,供学生选择,从而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接近研究主题。

2.同质分组导致的层际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合作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这是实现研究性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在自由组合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由不同层次成员组成的异质学习小组或水平相接近的同质学习小组。从合作学习的理论看,异质学习小组为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小组各成员根据不同的特长、背景,取长补短,学习效果更好。而同质组的学习小组往往容易盲目自信,或者过度自卑。然而,在研究性学习自由组合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数量的同质学习小组,扩大层级差异。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小组组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充分发挥异质组的合作,避免层级差异带来的负面效应。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成果评价。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参加研究性学习的人数较多,因而在具体操作时,往往把小组互评环节放权给各个学习小组的小组长。因此,小组长的个人素养和责任心将直接关系到对每位学生评价结果的公正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保证评价客观公正的主要方式。在完善的评价体系下,教师应当组织和帮助学生进行评价。

4.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基于博客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丧失,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以及对多媒体技术的熟练掌控能力、研究和探索的能力、人际交流合作的能力。

基于博客系统构建研究性学习平台是推进研究性学习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是深化和推进高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张肇丰.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学意义[J].教育研究,2004(2):48-51.

[3]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第5篇: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一、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第6篇: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

关键词:数学研究性学习;交流活动;科学态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82-01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数学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

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的实施,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进行就更加的困难。所以关于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说,应注重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在这个年龄段,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的能力,高中生有很大的优势,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4、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人们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同学们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6、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7、激活学生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就会逐渐失去可能发挥的效用。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从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目标看,它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从事各门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养积极性都是大有好处的。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8、培养学生对创造价值的追求

第7篇: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阅读、参观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教学重点,难点),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些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

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5A第8课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布置小组任务,要组织一次郊游,你有哪些问题?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What time is the trip?How long is the trip? Where shall we go? What is the weather? What do we need? Can we take some …? How many students will go on the trip? Do we need …? 这些问题就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和主动尝试解决问题。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③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在5A第四单元Halloween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万圣节的资料,学生找到了万圣节的代表物品,例如,南瓜灯,万圣节儿歌和游戏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初步整理和归纳资料,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关万圣节的起源,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对西方其他节日的研究兴趣。

3、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供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

例如,教师对牛津小学英语5A第8课的学习反馈,可以写郊游计划书。在班级中发表,从计划书的完整性和可行性方面打分。学生不但学会了英语表达方法,还提高了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在万圣节的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报的形式,对本课做一个汇报,内容可以是针对万圣节的,也可以是他们感兴趣的西方节日。加深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二、教师的作用

在小学英语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的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重点的指导,如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或指导设计解决方案,或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等。

第8篇: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知识

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为目标,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投入到问题中去。在问题中。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加工转化成自己理解的方式。从而收获更多。可以说这个“收获”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它可能是某个见解,某个活动的策划方案,或是某种意识的形成等等。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某种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分析、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它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实际上。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给学生以现成的答案和结论,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虽然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不甚了解。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就能容易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二、重视和引导学生的全员和主动参与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和主动参与。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每个学生都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他们有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理解和解释。他们还具有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进行自行研究的能力。开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探索性学习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集体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强对知识的体验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是个高频用词和重要理念。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体验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亲历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学生必须亲历亲为。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过程如影相随。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通款曲,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悲欢,产生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陶冶。二是个人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伴随语文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一种主体行为。在体验中。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所经历的时代,而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体验不是凭空进行或只在情感活动中进行。而是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二纬中进行。情感体验有情感的纬度,又有了认知的参与。感悟、思考、理解后的体验才能深刻。宣传心理学“建议综合运用诉诸感性和诉诸理性的两种方式”,值得语文教学借鉴。比如是一堂课,开头动之以情,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并使他们全部心理生理活跃化:之后。向着被引起了兴趣的、进入兴奋状态的学生。合乎逻辑地逐一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感悟、理解等认知的发展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会逐步深入。比如,《军神》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或是向长辈、大人(特别是做过大手术的人)进行调查其遭受痛苦的感受,切实地体验的坚强意志。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学习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虽然说。小学生的这种“研究”本身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密性,但通过这种研究,学生在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的过程中,学到了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还可以学会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小学语文负载有丰富的文化,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并蕴含有丰富的创新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课题小研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学生“课题小研究”就是由老师提出一些小题目(或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些适合自己“研究”的题目)为了避免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或“研究化”,我们要求学生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平时经常接触和思考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努力后可以实现和完成的问题。比如:“太平乡的白色污染的现状及解决的办法”、“如何让废旧电池不再影响我们的环境”、“校园环保问题调查”、“太平乡自行车违章状况及对策”、“零花钱如何花的有意义的调查”等课题。

第9篇: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

第一,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学生可以研究天文也可以研究地理,只要研究的对象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第二,教学空间是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因此,学习的地点不一定在教室,学生可以根据研究的对象选择合适的研究地点,可以是操场也可以是图书室,甚至学生可以走出校门,去收集信息、调查、研究。第三,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以及调查,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变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第四,信息的收集是开放的。学生不单单可以从教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上获得信息,而是也可以从知识讲座、互联网、多种媒体、交流互动等多种渠道获得信息。第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是教学的主要因素,而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主导身份,变成了教学的指导者和学生的服务者。研究性学习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关系平等看待,鼓励学生和教师合作交流,互动学习。2.探究性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探究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其主要指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是教师指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确定数学课题。学生学习的方式也一改传统的被动识记教师教的内容,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探究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会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只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归纳问题,并适当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3.实践性数学课程不单纯是简单的数字课程,而是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的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视数学课程和其他学科及生活实际的关系,不仅关注数学的专业问题,还关注数学课程和科技、文化、自然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平时就应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实施去深入领会数学课程的内涵,反过来,研究性学习也会指导社会实践的开展。

二、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往往是通过一个课题的实际展开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的。学生在自己研究课题的过程中,通过各种调查研究、合作探究、分析交流等方法得出结论,既树立了研究问题的信心,又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通过收集、提炼信息培养学生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研究过程,学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数学主题去主动收集、分析加工、重点提炼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通过种种渠道去获取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上去归纳和整理,提炼出问题的有效价值,进而培养能力。

(三)通过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