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如何开展绩效审计精选(九篇)

如何开展绩效审计

第1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绩效审计又称“3E”审计,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金融绩效审计的内涵就是真实、合法性审计基础上的“3E”审计,其主要特征:一是强调对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二是对金融机构自身履行职责过程的审计。金融绩效审计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审计,要求在审计项目中,把真实性、合法性和绩效性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真实、合法性审计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绩效评价内容。

审计目标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所要达到的结果,具有多层次结构。本文认为金融绩效审计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总体审计目标、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总体审计目标是金融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所要实现的战略性目标;一般审计目标是金融审计项目共同参照的目标;项目审计目标是按每个项目或每类业务分别确定的分项实施目标。

第一层次是总体审计目标,在今后一段时期,金融绩效审计的总体审计目标就是“维护安全、防范风险、促进发展”。金融审计将从注重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效益转变为关注金融系统整体的风险、安全和发展。

第二层次是一般审计目标,一般审计目标是总体审计目标的具体化,可以概括如下:

1.真实性: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发生及会计核算是否真实。

2.合法性: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发生、会计核算及监管活动运行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经济性:金融机构投入的人、财、物等经济资源和信息资源是否为其履行部门职责、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发挥了最大效用,是否存在效益低下和损失浪费等问题。

4.效率性: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内部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并得到高效率的执行和遵守。

5.效果性:金融机构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预期要求,所实施的各项措施和手段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政治目标、经济目标和其他预期目标。

第三层次是项目审计目标,项目审计目标是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确定。本文以人民银行绩效审计为例说明金融绩效审计的项目审计目标,如下表列示:

二、金融绩效审计的内容与重点

为突出审计内容和重点的针对性,本文将金融机构按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职责和业务性质分为三类,实施分类审计。

(一)对经营性金融机构审计。

经营性金融机构是金融业的主导力量,它的主要经营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随着金融业经营的国际化、市场化、混业化发展,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逐渐加剧,且风险具有扩散性。因此,评价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风险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各项经济政策落实情况就成为经营性。金融机构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包括:业务经营合规性及创新业务开展情况;核实资产质量、经营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的真实性,全面客观评价经营效益状况;全面评价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揭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从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的角度,评价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贯彻国家有关经济政策情况等等。

(二)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审计。

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从事政策性业务,服务于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平衡和国家经济政策贯彻的需要,因此审计内容和重点是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经济政策情况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包括:资产质量和损益真实性;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资金投放是否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是否有效发挥了政策导向性作用;是否存在重大损失浪费问题等等。

(三)对“一行三会”金融监管机构审计

“一行三会”金融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监管,因此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是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即对监管绩效进行审计和评价,包括:监管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并能够及时做出调整;监管措施是否完备并得到有效执行;监管方式和手段是否适应业务的发展并真正发挥作用;监管的内容和范围是否适当、有无监管越位和监管缺位问题;监管效果跟踪和自我评价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监管工作是否有效并能适应金融业的不断发展。

三、金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是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是绩效审计能否实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标准的确定取决于审计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因此,选择和确定金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必须从金融机构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金融机构的职能、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并紧密围绕审计目标来进行。

目前,我国金融绩效审计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绩效计量标准。审计实践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标准作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一)法律法规标准。是指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制定的评价标准。这是目前审计实践中普通使用的标准,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如《审计法》、《会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二是国务院颁布的有关行政法规,如《外汇管理条例》等。

(二)行业标准和同业规范。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或金融行业相关管理办法、规定制定的评价标准。如财政部颁布的《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制订管理办法和规定,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商业银行授权授信暂行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也可以作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同时,这些管理办法和规定也是绩效审计的内容,需要在审计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三)项目计划制定和实施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四、金融绩效审计发挥作用的方式与途径

(一)完善绩效审计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金融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明确国家审计机关开展金融绩效审计的职责、权限,强化金融绩效审计的合法地位,提高审计的权威性,实现有法可依;二是制订金融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明确国家审计机关开展金融管理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原则以及执业规范和道德准则;三是树立绩效审计理念,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金融绩效审计队伍。

(二)创新审计方式,找准切入点,积极稳妥推进。

现阶段开展金融绩效审计,应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找准绩效审计的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推进:(1)对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绩效审计,以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效果审计为切入点,服务国家宏观政策,推动金融改革。(2)对“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绩效审计,应以评价监管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为切入点实施经常性审计,促进金融监管体系完善,提高监管水平,从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在审计方式上要不断创新,坚持多种审计类型和审计方式的有效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金融审计相结合,积极尝试开展金融机构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与专项调查相结合,充分发挥专项调查针对性强的优势;将系统性审计与专题审计相结合,针对金融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一个专题,进行跨系统、跨地区、跨行业的专题审计;将信息系统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从投资绩效和维护金融安全的角度开展金融信息系统审计等。

(三)提高审计技术水平,加快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建设。

金融业信息化应用程度的迅速提高,客观上要求并推动了金融计算机审计工作不断深入开展。金融审计信息化建设要立足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成果、有效发挥审计综合性优势,以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大力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

第2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论文关键词:绩效审计,人民银行,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它的产生是针对政府部门所具有的非营利性来衡量政府工作绩效的水平,查找政府工作中阻碍绩效发挥的问题,最终实现发挥政府最大效能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的目的【1】。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担负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审计方法,其能否正确履行职责直接关系着国家金融乃至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人民银行内部推行绩效审计对于人民银行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履行好自身职责,实现人民银行工作的最终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5年,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副行长项俊波同志提出,内审部门要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在中央银行的运用,开拓创新,推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不断上层次、上台阶。2007年,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海口中心支行等分支机构开始进行绩效审计试点和研究,经2年的实践和摸索,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开展模式和审计方法论文服务。

一、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绩效审计的核心涵义在其“3E”性,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2】。对于人民银行来说,绩效审计的核心内容就是履行职责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经济性”、行政管理的“效率性”和行政活动的“效果性”【3】。审计内容具体可以细分为资源配置、管理决策、内部控制和业务管理等几个方面。

1.资源配置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审计方法,如配置的人员数量、人员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是否合理科学,是否符合营业部的业务工作需求;是否将人员学习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如何,员工激励机制如何;人员平均工作量是否充实,是否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等等。二是物质资源配置情况,如硬件设备设施的性能能否满足业务核算系统的要求,是否存在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资产。

2.管理与决策方面:一是工作规划的合理性,主要是看部门是否制定了中长期规划,规划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是否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工作规划的实行。二是领导决策的科学性,侧重点主要是领导决策是否按规定的议事程序进行审计方法,领导决策是否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是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领导决策是否体现了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体现了合理性和经济性。三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如员工对与部门的认知度、团队精神、内部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权限管理是否按制度要求实行分级管理,是否按要求进行授权管理,发现问题的整改能力如何等等。

3.内部控制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是中央银行各单位依法、正确、有效履行职责,促进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的重要保障。在内部控制上,重点应放在内部控制的“四性”上。一是有效性,内部控制是否准确识别和防御风险,促进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正常开展论文服务。二是全面性,内部控制是否覆盖各层级、各岗位的各个方面,完整贯穿业务运行或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三是及时性审计方法,内部控制是否优先定位于业务运行或管理活动的首位,是否坚持“内部控制先行,从源头控制风险,是否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修订有关制度,是否结合实际制定了防范各项风险的应急方案。四是合理性,内部控制是否与中央银行营业部的管理要求和业务要求特点相应,是否在综合考虑风险损失和机构自身条件下,考虑以合理的成本、恰当的措施和方法来处理风险。

4.业务管理方面:营业部是为辖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窗口,如何评价其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在开展对金融服务业务的绩效审计时,主要把握下面的内容:一是业务工作的完成情况,是否按时按要求完成每一笔业务。二是业务工作量情况,工作任务是否合适审计方法,是否存在人浮于事现象。三是业务工作的效果如何,“窗口服务”满意度如何,业务差错率是否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等等。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方法运用

绩效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必然需要运用多种审计方法。本文结合营业部绩效审计的工作实践,对部分绩效审计方法做一介绍【4】【5】【6】。

1.审计查证法。审计查证法是指审计人员运用检查、观察、询问、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传统合规性审计方法来进行调查取证论文服务。如对内部管理、内控机制建设等方面内容的审计可以使用该方法。

2.比率分析法,指审计人员对反映部门业务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进行验算和比较,如业务差错率、重大业务差错率等进行验算,并与上年度、人行系统平均水平、最高水平或最低水平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提高业务服务质量提供建议。

3.问卷调查法,指通过对特定客户或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的方式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的一种方法。营业部主要是为辖区金融机构提供柜台服务,为了评价其服务的质量审计方法,可以采用客户满意度调查的方式进行。

4.业务活动分析法,是指采用对比分析法、业务跟踪法、统计分析法等业务活动分析技术方法,找出业务活动中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并进行评价。

5.其它方法,如领导座谈法、函证法等。领导座谈法主要应用于前期审计调查阶段,由部门领导向审计组成员介绍部门的总体工作情况,以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部门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便于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函证法主要用于向办公室、人事、监察等部门核实被审计部门的相关奖罚信息。

三、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审计目标,把握审计方向

明确审计目标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也是控制审计质量的源头,是整个审计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7】。与传统的内部审计不同,绩效审计是对审计对象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综合评价,它不局限于传统内部审计所进行的合规性和合法性鉴定,而是上升到对工作业绩与效率的评价层面上来【8】。一般来说审计方法,绩效审计有以下几点目标:一是促进审计对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实现从管理中要效益;二是发现薄弱环节,预防业务风险,杜绝重大业务差错;三是实现部门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理顺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论文服务。

(二)加强绩效审计程序创新与管理

尽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程序与其它类型审计一样,可分为审计计划、实施、报告和后续阶段【9】。但绩效审计毕竟是新兴的审计形式,没有完整的模式可以遵循,实际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如绩效审计需要针对被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设计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研究采用合适的审计方法等,这恰是以往的履职离任等合规性审计所没有的【10】。因此,创新绩效审计程序,严格按程序办事,是绩效审计工作实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编制周密可行的审计方案

开展任何形式的审计项目审计方法,编制周密的审计方案是必不可少的,绩效审计当然也不例外,比如要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人员组成、审计进度安排等等。但与以往的领导干部履职离任审计有所不同的是,编制绩效审计方案时,要根据被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用以指导整个现场审计的实施。

(四)强化审计结果,为相关部门改善工作提出审计建议

与以往的领导干部履职离任等常规性审计相比,绩效审计更加注重绩效的表现,即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行政资源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通过绩效审计,审计人员应该针对审计中发现的不足和缺陷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和领导,并提出改进建议,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监督功能。

参考文献

【1】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绩效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宫军.我国效益审计现状和特点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No.9,2007,pp.78-79

【3】李雪琴.浅议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及应用[J].中国审计, 2006年专刊,pp.22-24

【4】林绥.人民银行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初探[J].福建金融, No.5,2006,pp.37-39

【5】刘洪洁.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实证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No.9,2007,pp.78-79

【6】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内审部课题组.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初探.金融研究报告选登,2007年13期

【7】王素斌.人民银行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广西金融研究,No.2,2007,pp.63-63

【8】人民银行九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绩效审计在基层人民银行的运用研究.金融与经济,No.2,2007,pp.62-64

【9】邝必清.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审计探析[J].海南审计,No.3,2007,pp.41-45

【10】裴绍军,陈海波,王传红等.对基层人民银行实行内部绩效审计的思考[J].金融参考, No.1,2006,pp.83-85

第3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澳大利亚审计署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对联邦公共部门开展绩效审计。当时主要是适应建立高效率政府的要求,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改善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20世纪90年代绩效审计在澳大利亚得到迅速发展。1997年议会通过《1997审计长法案》取代了《1901审计长法案》,确立了审计长和审计署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审计长是议会的独立议员,确立了审计长的独立性和其与议会之间的惟一关系;规定了审计长作为联邦公共部门的外部审计人员,享有对联邦政府部门(Agency)、事业单位和公司(authorityandcompany)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的权力,并根据部长、财务大臣和议会会计审计联合委员会的要求,对政府企业(GBE)进行绩效审计。

目前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审计署的一项主要任务。从绩效审计报告的数量看,绩效审计在审计署的审计业务中占相当重的分量。2001—2002年度审计署向议会提交的绩效审计报告占审计报告总数69%;2000—2001年度和1999—2000年度这一比例均达到85%以上。根据澳大利亚审计署的绩效审计实践,实施绩效审计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预备研究

在对具体项目实施绩效审计以前,审计人员首先进行预备研究以确定是否进行绩效审计。预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检查组织内部某一个行政单位的运作情况,或某项具体职能的履行情况,或组织内部的某项活动的系列程序等。预备研究的目的是在正式实施审计前,调查研究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并根据发现的问题确定是否对其进一步实施绩效审计。如果不实施审计,则向议会报告预备研究的结论;如果实施审计,应制订项目审计实施计划。审计实施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目标、责任关系、资源、程序和经营、管理程序和系统,以及外部经营环境;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计划聘用外部专家;制订具体审计标准;评估潜在的审计影响;制订审计实施的具体时间安排和审计经费预算。

(二)审计实施

1.审计进点会。在预备研究中,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就审计的目标、范围和重点作出说明,并对实施审计的具体事项作出安排。在没有开展预备研究的项目中,审计组通常在审计开始的时候与被审计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举行进点会。举行进点会的目的是:使审计组能够会见被审计单位的重要管理人员;进一步解释审计的类型和目标、范围、时间安排和采用的方法;给被审计单位提供向审计署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机会;在管理层和基层建立合适的联络安排,对阶段性建议和初步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确保被审计单位清楚地理解审计的程序,包括对其实施审计的权力和保守机密;说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澄清任何疑问和误解;为审计组作出行政安排,如办公场所、出入手续、人员、文件、系统和资料。

2.审计取证。在绩效审计中涉及的证据主要是:通过查看和调查取得的审计证据;通过会谈取得的证词和相关人员的陈述;文书证据包括法律文件,部长的声明、报告、会议纪要、备忘录、参照标准、会计记录的摘录、正式的图表和文书传递流程的说明、系统设计、操作手册、组织机构和职能图表等;通过对审计人员所收集信息的分析取得的审计证据。

二、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严重滞后

我国审计理论界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审计制度建立不久,就开始探讨绩效审计(当时也有人称之为经济效益审计)问题,并提出我国审计工作应该朝绩效审计方向转变。国家审计署对此也是一直持积极态度,倡导和鼓励审计机关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和开展绩效审计。但我们在2002年下半年针对我国审计体制问题所开展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审计机关目前仍主要是以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很少开展绩效审计。

(一)现行审计监督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花钱一直遵循一个惯例:每年“两会”期间,政府先拿出一个财政预算,然后由人大表决通过。但以后钱用到了何处,是不是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却很少有人知道。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一些部门将财政资金当成“摇钱树”,本着“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的心态,随意支出,往往劳民伤财却并没有产生多少积极的效果。根据我国《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我国目前的审计体制是行政型审计监督体制,实施审计的主体实际上仅是政府下的一个机关。审计署南京特派办审计理论研究组王景东认为,这种体制存在先天不足,妨碍了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不利于国家审计对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公共资源的配置权和执行权的制约与监督。把国家审计放在行政框架内,在实践中审计、财政、税务在各自的监督活动中行使各自享有的行政权,无法体现国家审计的最高监督。即使进行绩效审计,由政府下属审计部门向人大提交绩效审计报告,也要经过政府选择决定,这实际上意味着是“我要告诉你什么,你才能听什么,才能审计什么”,也就是“自己审计自己,其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难免出现走过场现象。而且,在现实的审计工作绝大部分属于“事后审计”,即便查出些问题,原先项目的有关责任人要么换岗、要么退休,审计机关最终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堆看似“证据确凿”却“无用”的数据。

(二)绩效审计结果的处理无法可依

监督政府花钱,绩效审计完善了财政资金的监管链条,但是,如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怎样追回损失的国有资产等等,都没有相应规定。有学者提出,不妨实行“上审下”,即由上一级的审计机关来负责对下一级政府的审计。“这样虽然避开了政府对审计机关的羁绊,同时也存在了信息不对称和行政成本增加的问题。”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立勋认为:“要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审计机关就不能依附于各地方行政机关,而应该是独立于各地方行政机关,直接受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也有学者认为:当前,国家审计监督的法治化需要解决的是独立性和公开性两大难题,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同时,有步骤地推行审计公告制度,保持国家审计监督的公开性。

绩效审计应作为充分发挥审计机关作用、拓展人大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制度确立下来。对审计出的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尽快建立健全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把绩效审计结果与经济责任、行政监察等结合起来,解决审计结果处理不到位的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施行的《审计法》颁布实施于1995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环境改变,审计监督、执法的客观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修改、补充《审计法》的部分内容已变得十分迫切。

三、我国对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借鉴与思考

(一)绩效审计的监督成效急需公平、公开

现行审计体制下,审计监督成效受政府首长个人意志左右。应该认识到这种在行政型体制下必然出现的现象是有其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依据的,也是政府首长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责的必然结果。那么在现行审计体制下,决定审计根本大事和工作重点的决策者必然是政府首长而不是审计机关自己。这样审计工作的安排就与政府首长工作职责、政绩评价甚至个人偏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诸如审计机关审查哪些部门、哪些方面、哪些事项和哪些重点以及问题如何披露、如何处理等方面无不受到政府首长个人意志的影响。

(二)政府层次上急需进行绩效审计

从法律上讲,政府层次应该受到审计监督。一方面,审计机关要审计本级财政预算,审计预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审政府,因为预算的整个“大盘子”是政府安排的,预算的执行及其执行过程中的调整都是政府负责的。另一方面,预算执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隐瞒转移收入、挤占挪用资金、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等许多问题无不与政府息息相关。特别是当前公共支出(包括公共项目投资)的决策和使用权集中在政府或个别负责人手中时,权力的集中往往伴随着权力运作上缺乏透明度,如再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制约,既容易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又容易纵容决策随意性和长官意志等现象发生,从而无可避免地使财政资金出现巨大的浪费和损失。但“内部审计”下审计监督对象主要是财政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单位以及下级政府,不包括本级政府层次。这样一些问题特别是那些与政府或政府首长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就难以深查,对发现的问题,也难以对外都披露。由于许多问题与政府行为有关,审计机关也无可奈何。由于“同级审”所提出的审计工作报告在提交人大前须经政府审阅把关,披露问题属政府“自我检查”,故问题披露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力度要大打折扣。这样在预算和公共开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上,就因体制原因未能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下,审计机关就更难以去评价政府在预算和公共开支上存在的损失浪费和投资效益问题,更不用说去评价与政府或政府首长有关的决策失误。新晨

(三)绩效审计急需强调人大立法监督

第4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绩效审计经验借鉴

政府绩效审计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70年代。世界上各个国家对绩效审计的称谓不尽相同,在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建议以“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ing)统一名称。在这届国际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一文中,指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的诞生,绩效审计开始走入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审计理论界侧重于引进和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此后,逐步转向探讨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对绩效审计的定义、职能、范围、方法和程序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把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2003年7月1日,审计署颁布实施《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的审计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今后五年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这一目标符合国际审计发展潮流和趋势,符合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实际。

近年来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已经推动了绩效审计的发展,然而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我国绩效审计还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并制定规范。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开展现代审计的主流国家之一,因此学习借鉴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于加强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特点

1.法律定位明确

澳大利亚在1997年颁布实施的《审计长法1997》对澳大利亚审计署开展的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它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一个单位或个人管理活动的任何方面进行的检查活动;审计长可以在任何时间组织对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根据有关部长、财政部长和议会公共会计与审计联合委员会的要求可对政府企业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审计长可在任何时间组织对所有或部分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的内部管理的特定方面进行绩效审计,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部门、单位。这些条款中同时还规定绩效审计报告在审计完成后需及时提交议会。澳大利亚审计长法将审计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种类型,并对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澳大利亚审计署全面履行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职责,促进了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发展,也使绩效审计在澳大利亚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内涵明确

根据《审计长法1997》和公认审计实务准则,澳大利亚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定义为:“独立、公正、系统地对一个单位管理运行情况的检查,以评价管理活动是否做到经济、效率、效果,内部管理程序是否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并提出管理建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构成了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3E),这就是绩效审计的核心内涵。

根据《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和《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所谓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它主要关注的是投入和整个过程中的成本。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中,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除了针对机构还针对个人。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所以,绩效审计中“三E”的关系是辩证的,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机械地割裂。

3.审计项目涉及范围广泛

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是使绩效审计充分发挥促进和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作用的前提。澳大利亚审计署年度工作计划是在征求议会公共会议、审计联合委员会、议会其他专门委员会意见和其他政府部门意见以后确定的。在实际的绩效审计工作中,澳大利亚政府根据不同年度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和政府管理的情况,确定了不同的年度绩效审计项目。从审计内容的侧重来看,或关于一个政府部门或单位管理活动的某个方面,或对多个政府部门的同一或相似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即一般绩效审计和综合绩效审计。

4.完备的审计信息公布制度

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澳大利亚审计署和澳大利亚其他政府部门、单位一样,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结束后,要按统一格式要求编制年度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审计长意见、审计长及审计署的职责、作用、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内部管理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等,并于每年10月末之前提交议会审议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充分利用审计署网站的作用,向社会公众审计信息——各项审计报告,审计发展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准则等内部管理文件和审计长讲话等,因此社会公众可在网站上找到十分丰富的审计信息。

二、对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建议

1.从立法角度看,我国审计法中仅在第二条规定了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但是并没有把审计明确的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对具体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范围等也没有作明确的规定。这种绩效审计法律定位不清、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等状况与我国现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审计法律中对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明确定位的经验,我国应从立法的高度,将我国国家审计明确的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类,并明确规定财务报表审计应对部门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发表审计意见,为绩效审计提供真实、合法的条件,从而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应明确规定绩效审计目标、内容、范围、标准、方法。

2.在我国的实际审计工作中,许多审计人员从绩效审计的字面理解,片面地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的检查评价活动,没有能认识到绩效审计还包括对效率和效果的评价,因此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一般着重于对经济效益的评价,而没有能从“三E”的角度全面地开展绩效审计。我们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在诸如审计法等审计法律法规中对绩效审计的内涵做出明确规定,从而明确绩效审计应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要素,这是全面进行绩效审计探索和实践的基础。

3.在实践中,许多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的内容方面存在两种模糊的认识,一是认为绩效审计就是评价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而带来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等问题;二是认为绩效审计需对政府的绩效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进而带来全面绩效评价很难进行等问题。实际上,从澳大利亚等国家绩效审计的内容来看,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的评价,而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某一方面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或对多个部门或单位的相同或相似职责的履行情况的评价。我们应该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开阔思路,增强信心,选好项目,然后根据工作重点和物质、人力资源,确定目标、范围、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效益审计工作。

4.以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审计经验,我国应加快落实“五年规划”提出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所有审计结果,除内容和不宜对外披露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例如:可采取在报刊上公布内容摘要、在网站公布全文等方式,大力加强审计部门网站建设,将其建成审计信息资源库,成为审计部门联系其他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桥梁,在这方面,我国深圳市审计局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当今,绩效审计已成为各国审计的主流,也是我国国家审计今后的工作重点。《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指南,它以我国审计现状为基础,借鉴了国际审计经验,为中国审计逐步与世界审计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划提出了许多有效、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如:开展绩效审计、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我们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学习与实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并制定规范,加强绩效审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培训审计人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3年7月1日.

[2]《世界审计史》,文硕编著.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年出版.

第5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绩效审计;发展历程;战略思考

温家宝总理日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如何确保这4万亿资金用好、用实、用出效益,也就是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杜绝损失浪费,引起了人大代表以及百姓的热议。人大代表所强调的加强4万亿投资监管的三个关键点之一就是跟踪审计。因此日前应当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当前阻碍绩效审计发展的问题,全面推动绩效审计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中国绩效审计的历史实践与特点

(一)绩效审计实践的三个阶段

1.审计署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加以分析,落脚到经济效益。”据1984年审计资料记载,当时,全国有22 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 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试审,试审中充分注意到经济效益问题,诸如:天津铁厂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湖北省两户纺织企业效益审计报告、辽宁卷烟厂效益审计报告、山西小氮肥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鞍钢和山东审计局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都是当时比较典型的经济效益审计实例。

当年,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出各类问题总金额30 692万元,其中属于经济效益差的是9 195万元,通过试审,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节支起了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中期以后,绩效审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 20世纪90年代。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这个时期,中国审计机关还结合宏观经济财务收入审计,开展了一些事后来看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的经济监督活动。

3.加入wto后的绩效审计情况。在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审计方面,开始注入了绩效审计内容,如进行了绩效调查审计,在外资审计领域,明确提出其审计目标是提高外资使用效益。不少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制订计划,在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等财政投入较多的部门,实施绩效审计,取得一定成效,向审计现代化迈出可喜一步。

(二)中国绩效审计特点

绩效审计走进中国这些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尽管时断时续,然而,它仍然体现了自己的特点。

其一,根据中国不成文和成文(《审计法》)法律条文关于“真实、合规、效益”的规定,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结合起来,或更严格意义上说,绩效审计寓于财务审计之中。其二,主要以国有企业为审计对象,即是微观经济领域的效益审计,且较多地集中在其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经济活动审计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进一步开拓。其三,绩效审计主要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国家审计机关尽管试验性地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但与内审机构比要少。其四,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尚不多见,而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控制和调节,以推动被审单位改善未来经济效益,实现其潜在利益则更为少见。

(三)绩效审计的初步成效

其一,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或调查,初步摸清了被审单位资金运行的效益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其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四,一定意义上开拓了政府审计领域;其五,专项资金审计或审计调查、基建项目审计或审计调查对未来绩效审计发展,具有典型意义。

(四)中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在现行审计体制下,中国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围绕着党政工作中心实施审计监督工作,显然这种对国家审计的定位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监督朝服务于人大立法监督方向的转移。

2.在现行审计体制下,审计监督的对象、范围、目标、结果等往往受某个或某些大权在握的领导的个人意志所左右。在现行审计体制下,决定审计根本大事和工作重点的决策者必然是政府首长而不是审计机关自己。这样审计工作的安排就与政府首长工作职责、政绩评价甚至个人偏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3.在现行审计体制下,目前绩效审计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审计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

4.中国的现行审计体制不利于绩效审计的发展。当前绝大多数的预算决策及项目投资的决策和使用权集中在政府或个别负责人手中,权力的集中往往伴随着权力运作上缺乏透明度,如再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制约,既容易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又容易纵容决策随意性和长官意志等现象发生,从而无可避免地使财政资金出现巨大的浪费和损失。由于许多问题与政府行为有关,审计机关也无可奈何。

5.国家审计机关对在中国条件下,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缺乏一个战略性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具有战略性、宏观性的思路,缺乏一部战略性发展规划。绩效审计方面有组织的理论探讨、人才培训很是欠缺。

二、中国发展绩效审计的战略思考

(一)应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目光,重新认识绩效审计在中国审计的地位

我们讲的中国国情,自然是中国审计直面的国民经济活动,要点有二:一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高速度低效益且重速度轻效益问题;二是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大量严重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问题,这两个问题给国民经济所造成的后果和危害是一样的,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低效益,甚至不讲效益,不认识,甚至熟视无睹。

在中国发展绩效审计,可以说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轻视效益问题,找到其中一条出路。人们称审计者是经济医生,我希望经济医生把绩效审计作为中医药方,对中国国民经济低效益采用既治标又治本的中医疗法,而把财务审计作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紧应急的西医药方,对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采用西医疗法。只要尽我所能,定有成效。

(二)宏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1.财政预算支出计划审计。通过审计弄清有无因支出范围和用途计划不当而可能造成损失浪费现象,这种事前审计是把其作用在预算过程中,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金的节约度。

2.财政决算审计。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弄清被审单位所花费的财政资金是否获得了效益,这种事后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帮助被审单位总结经验,挽回效益方面损失,从而促进财政资金运行的有效性,或潜在效益。

3.投资项目审计。是对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经过投资活动取得的有用效果进行审核和评价。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标准是:(1)是否以最低的消耗、最少的投资、最好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形成最大的综合生产能力;(2)能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投产后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投资回收;(3)能否为国家提供最大效益,这是杜绝中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最重要之渠道。

4.金融审计,即主要对信贷项目计划执行及其结果的审计,在中国金融行业,贷款项目没效益甚至副效益“打水漂”问题十分惊人,审计机关除着力审计其违纪违规、内外勾结的经济犯罪案件外,势必要把对贷款项目效益审计提到日程,这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低效益的非实行不可的举措。

5.税收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弄清税源流失所造成的损失,以提高税收率。

6.专项资金审计。国家专项资金繁多,审计机关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带有典型主义的资金项目,通过绩效审计,提高其资金使用效果。

(三)微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对其绩效审计范围主要是:(1)评价企业效益的指标状况,诸如对活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生产率与工资利润率),物化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率和单位设备产品率),劳动占用量和劳动消耗量的综合效益指标 (资金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等的评价;(2)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计划管理情况;(3)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通过绩效审计,确保企业潜在经济效益的实现。

(四)加强绩效审计立法

绩效审计急需强调人大立法监督。从绩效审计的产生和实质看,绩效审计是为了提高政府预算和公共资金支出的透明性和有效性,是为了增强对政府受托经济责任更深层次的评价与监督,这显然就有利于加大对政府公共权力约束的力度,这也正是建立良好宪政所需要的。要积极探讨适合绩效审计的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使绩效审计的监督成效公平、公开。

(五)加快绩效审计人才培训

一个有效的绩效审计工作者,必须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具备宏观透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竞争能力和判断力。这些应当是绩效审计人才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也是绩效审计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六)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绩效审计经验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更为现实的阶段,它们的绩效审计成功经验,同样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必将为我发展绩效审计以启迪。

合理安排,循序渐进,逐步摸索绩效审计新路子,创建一套适合绩效审计的操作模式与报告模式。绩效审计是更高层次的审计监督,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已成必然。但就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经济秩序状况以及审计工作质量和人员的总体素质而言,要达到这方面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第6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省属国有企业;企业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构建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体系”。[1]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仅仅停留在通过对财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的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审计体系。完善和发展绩效审计理论和实务指南,能够督促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实现国有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一、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状况

我国理论界关于绩效审计的研究始于1982年。1985年中国审计学会在长春举行,标志着绩效审计进入我国审计的范畴。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审计向内部控制和绩效两个领域扩展。从政府审计来看,我国绩效审计先后经历了经济效益审计、离任审计、承包经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客观性审计、任期审计等过程,各发展历程均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政府要求密切相关。[2]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绩效审计意识薄弱

绩效审计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受重视的程度,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审计发展水平的高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对绩效审计漠不关心,对什么是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审什么、如何审?一无所知,有的人认为绩效审计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不适合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甚至还有的人认为,目前我国根本不具备进行绩效审计的条件,没有能力开展绩效审计。因为国内大部分人对绩效审计知之甚少,压根就不知道开展绩效审计对国家、企业的意义何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2、审计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范围的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的职责。”2006年修订后的审计法、财政部、国资委等部门印发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以及201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确定了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包括:企业盈利状况、债务状况、资产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状况等。这些文件的出台,为绩效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绩效评价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未专门提到国企绩效审计方面的具体问题,截至目前,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对于国企绩效审计到底审什么、怎样审、如何衡量、审出什么问题等都尚不明确,急需一个全面、完整和系统的国企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

3、绩效审计仍偏重于对财务相关指标的审计和分析

从目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实践来看,绩效审计评价主要采用净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常见的财务指标来评价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很多国有企业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尚未开始,即使已经开始,也主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执行、经营决策、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和评判。[3]显然,这种做法已经无法满足各方对受托经营的公共财产经营绩效的了解需求。

4、绩效审计的审计力量缺乏

一方面,相比较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经营战略发生转变,面临的经营更加复杂,绩效审计范围拓宽、内容增多,审计层次提高,目前的审计机关队伍难以胜任。另一方面,绩效审计的特性决定了其所涉及的事项,复杂、多学科知识交叉,需要审计人员进行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技术含量高、专业化程度高,需要一支对审计制度了解、熟悉审计政策并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处理审计业务的专业化队伍。

三、完善陕西省属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首先要规范绩效审计的概念、标准和实施范围等内容,以指导和推进绩效审计工作。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完整、翔实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从本省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绩效审计内容、组织形式、审计程序标准、方式方法和报告格式等,制定出可操作的绩效审计实施规则和报告规则,为本省各级审计部门推行国有企业“3E审计”提供实务指导。

2、扩大绩效审计的视角

一是,要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优化结构布局、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等方面入手,着力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二是,通过查找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隐患,要改进生产技术、更新机器设备、变更经营模式,提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创新绩效审计工作方式

首先,创新绩效审计组织方式。结合国家审计中的多种审计方式,协调各种审计资源和要素,大力加强绩效审计力度,提高绩效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的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不断增加专项审计调查的数量,着重分析问题产生的制度、体制、法律、经济结构原因,为国有企业提高绩效营造良好的环境。[4]其次,不断改进绩效审计方法。对于不同领域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侧重点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另外,审计人员在审计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时,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风险评估过程,采用自上而下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分析企业整体层次和业务层次的两方面的风险,从而确定企业存在重大风险的主要方面。同时,要积极探索计算机环境下从账目转向数据的审计方法,研发适用于不同审计对象的审计软件,提高企业绩效审计工作效率。

4、加大绩效审计人力资源储备

企业绩效审计工作综合性强,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要在保证职级、学历、专业的总体平衡的基础上,培养一批审计业务熟练的骨干人才:一是强化学习培训,持续提高学习能力。二是在重要绩效审计项目中推行“主审招标”制度,增加主审述职、民主测评等内容。同时,通过轮岗锻炼使年轻干部在较短的时间接触到各方面的审计业务,提高综合能力。[5]三是通过业绩考核、民主评议、择优聘用等方式选拔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充实到目前的审计队伍,以增强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研究,有利于督促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从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Z].2011.

[2]宋常,吴少华.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4.2.

[3]周鹏.神华集团绩效审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10.

[4]黄爱华.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方法[N].中国审计报,2012.5.

第7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雷保恒(南宁铁路局审计处,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绩效审计在西方一些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相比而言,我国企业的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其实践仍在不断变化发展,其理论尚在探索形成过程中,因此企业开展绩效审计目前仍存在不少难点。文章拟探讨当前企业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和对策,以促进我国企业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绩效审计;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11)01-0169-0

2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通常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受托责任理论和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工作的重心从传统的查账转到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效益审计、综合审计等,这些审计各有侧重,但是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绩效审计,可定义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

审计署2007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未来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财务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逐年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争取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并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绩效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现实中的审计工作重点也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移,但就目前来讲,企业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还处在零散的、单个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全独立的审计类型,大多在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中反映出一些绩效审计问题,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开展绩效审计时存在难点。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8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一、澳大利亚政府审计发展的进程和现状情况

澳大利亚属英联邦国家,国家建立仅二百二十多年,但其国家审计的发展相对较快,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审计法。同年,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成立。审计署成立伊始,审计法就确立了审计长的独立地位,审计署既独立于政府,也独立于议会,但其负有向议会报告的责任。审计署依据审计法对澳大利亚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进行审计监督。

国家审计署的工作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财务合规性、合法性审计和绩效审计。澳大利亚的六个州和两个地区都设有独立的审计机关,均称为审计署,并设有审计长。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与各州审计署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隶属关系。国家审计署在个别州和地区设有派出机构,负责对国家驻各州和地区行政机关或其它实体进行审计监督。

二、澳大利亚绩效审计

澳大利亚审计署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对联邦公共部门开展绩效审计。当时主要是适应建立高效率政府的要求,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改善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20世纪90年代绩效审计在澳大利亚得到迅速发展。1997年议会通过《1997审计长法案》取代了《1901审计长法案》,确立了审计长和审计署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审计长是议会的独立议员,确立了审计长的独立性和其与议会之间的惟一关系;规定了审计长作为联邦公共部门的外部审计人员,享有对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公司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的权力,并根据部长、财务大臣和议会会计审计联合委员会的要求,对政府企业进行绩效审计。目前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审计署的一项主要任务。从绩效审计报告的数量看,绩效审计在审计署的审计业务中占相当重的分量。2011~2012年度审计署向议会提交的绩效审计报告占审计报告总数80%。

从维多利亚州审计署我们了解到,澳大利亚的政府审计有如下特点:

1.明确的法律授权。

1997年,澳大利亚颁布实施《审计长法》,确立了审计署和审计长的法律地位。该法对澳大利亚审计署开展的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审计署有五项职责和权利,其中涉及绩效审计的就有两项,即效率审计和项目审计,并对审计对象、审计组织方式及审计报告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2005年3月,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颁布了《澳大利亚审计署绩效审计指南》,该指南描述了澳大利亚审计署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特点,概述了开展绩效审计及其质量控制应达到的主要要求。

2.高独立性的审计体制。

澳大利亚审计署不是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经济监督部门,而是属于议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任命审计长,任期一般为10年,负责制定审计方面大的方针、政策,指导审计署的工作,协调审计署与议会、政府等机构的关系。联邦与各州审计署之间在业务和行政关系上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通过审计长联席会议制度维系着他们之间的关系。

3.审计范围和内容的多样性。

澳大利亚的绩效审计分为一般绩效审计和综合绩效审计。一般绩效审计检查一个政府部门、单位在资源的使用、信息系统、业绩评价、控制系统等方面情况,并评价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综合绩效审计是对若干单位管理中的特定内容或共性方面进行评价,包括跨部门审计、财务控制和行政管理审计、鉴定和控制评价审计,在主题选择上应能促进提高政府部门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4.审计信息公布制度。

澳大利亚审计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审计信息公布制度。一是按照《公共服务法》、《信息自由法》等相关法律要求,每一财政年度结束后,澳大利亚审计署需按统一格式要求编制年度报告,于每年10月末之前提交议会审议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审计署每年的综合财务审计报告、各单位的绩效审计报告均向议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三是充分利用审计署网站审计信息。

通过从事过绩效审计工作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在绩效审计中,他们比较注意的方面有:

1.注重审计计划的制定。澳大利亚各地审计署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跟相应的部门或政府进行广泛的沟通,以找准症结,在沟通中会更明确绩效审计要达到的目的。目标明确以后,要确定调查步骤,要把审计师或需要的行业专家组织起来,商讨下步工作如何进行。绩效审计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像议会、事务所等,也要听取他们的意见。

2.审计时积极争取被审单位的理解与支持。与财务审计不同,绩效审计中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对审计发现与结果的质量至关重要,争取被审单位对审计署工作的理解和信任是决定绩效审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3.量化绩效审计的收益。长期以来,审计署尽力想要表达的用意是: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不是节约审计成本,而是鼓励和支持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改进管理,即更好地计划,更经济、更有效地使用稀缺资源,最终实现价值增值。审计署曾尝试过的绩效审计收益计算方法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重要审计建议的数量,其二是绩效审计带来的成本节约,其三是被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这后来又被进一步完善为“绩效审计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即“项目的审计成本与绩效审计的收益的比率”。

三、培训感想

在澳听课,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师生互动,讨论起来十分热烈,我们在现场体验了当地大学课堂的感受。从培训情况看,所有的授课老师准备充分,授课内容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所有参训人员都受益匪浅;从城市环境看,澳洲政府并没有在市政建设上投入很多,在城市建设中不一味地赶时髦,少有或没有重复建设,维护好环境,自然是更美的。

第9篇:如何开展绩效审计范文

【关键词】 高校;绩效审计;现状;必要性;建议

绩效审计是审计师通过收集、分析、评价审计证据,对组织行为及其各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将审计结果提交给各相关部门,并对建议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控制的一种技术工具。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能够通过对学校相关资金的经济性、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为负责监督或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提供便利,促使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其中部分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已经显示出明显的效果,但还有许多高校由于对绩效审计工作认识不足而进展不大。本文在对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意义,并提出加强高校绩效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中国高校众多,进行全面调查统计的工作难度较大,为此,笔者以驻南京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23所本科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南京的高校数量较多,现有高校47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23所,位居全国第三;另一方面,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高校数量和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其省会南京更具代表性;此外,南京地处华东,更容易接受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调查方法则是通过登陆各个学校的网站,进入学校机构设置中的审计部门或合署部门,获取相关的信息。

(一)审计机构设置情况

23所高校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警官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12所学校独立设置了审计处这样的职能机构;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0所学校是审计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三江学院未设审计机构。可以看出,南京地区独立设置审计机构的院校达到52.17%,有半数左右的院校没有独立设置审计机构或没有审计机构。

(二)高校审计人员配备情况

单独设立审计机构的高校配备了5至7名审计人员,多数为5名,也有超过10名以上的(如南京大学)。其他学校人员相关信息没有公开列示。

(三)高校审计制度建设情况

独立设立审计机构的高校,其审计制度比较健全,一方面遵照国家和江苏省的有关文件,另一方面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规范。

(四)高校内部审计内容

各高校的审计内容(根据审计内容公开程度排列)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各大高校处理的审计项目大致相同,基本的审计项目大类都涵盖在审计工作中,也比较符合高校的具体情况,有的学校审计工作的侧重点十分明确,近70%的高校或多或少涉及到了绩效审计相关方面的内容,部分高校对项目的使用和效益情况提出了审计要求,在工作规范中加入了监督各项资源的效益情况等。这些都反映了高校审计工作已不单纯审查资金资产等的合法真实性,开始逐步向绩效方向发展。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查,说明我国高校审计工作开展得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高校,从部门的设置到规章制度的建立,再到具体审计工作的开展,已经具有自己一系列的流程。当然,还有一部分高校的审计工作十分简单,或者并未公开列示相关信息。这部分高校内审工作尚有欠缺。首先,在机构的建立,人员的配备上还存在不足,反映出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还认识的不够;其次,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或者说,即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却没有很好地遵照执行;另外,高校经营意识不强,由于我国每年对高校都有大量资金的拨入,如果高校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安排利用,可能会出现债务堆积的情形。因此,这就对高校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在世界审计史上,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审计都是以真实性、合法性为目的的财务审计。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各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迅猛增长,因此对所使用和管理资源的监督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监督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监督其有效性,以便节约财政资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由此产生了绩效审计。

美国是政府绩效审计开展最早的国家,为了确保公共资源合法有效的使用,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公司控制法案》,该法案提出了审计总署的“综合审计”的方法,有效地将公营企业置于国会的年度审计和财政控制之下。1972年美国颁布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在世界政府审计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绩效审计的概念。在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下,西方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先后从单纯的财务审计逐渐向绩效审计发展。20世纪70―80年代,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正式接受绩效审计为标志,绩效审计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由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重点侧重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依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绩效审计则不仅仅要求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更强调这些数据背后所反映的各项资源的经济性以及其效率、效果情况。如果说,财务审计是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和经济活动量的深入把关,那么,绩效审计则更要求对质的严格监督。因此,两者相辅相成,财务审计为绩效审计奠定了基础,而绩效审计是对财务审计的深入探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完成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主的转变。首先,绩效审计占整个国家审计工作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国家审计工作的重点;其次,绩效审计职能范围日益扩大,不断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延伸,推动了审计的发展;最后,绩效审计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是节约了大量社会资源,二是提高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增强了责任,改善了服务质量。

正因为绩效审计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才会成为西方国家审计的主流方向,也给我国的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高校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教育基地,其所发挥的作用,带来的影响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作为不同于企业和行政部门的教育单位,对其进行单纯意义上的审计已经是远远不够,把绩效审计工作引入高校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开展绩效审计能够对学校的整个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继而及时予以纠正,尽量避免学校各项资源铺张浪费,节约资金投入成本,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高校的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可以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增强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改善服务质量。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一方面,学校可以合理有效地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也可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服务。

三、改进高校绩效审计建议

(一)完善高校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

对于没有单独设立审计组织的院校,或者与财务处、监察处、纪委办合署办公的学校,都有必要单独建立审计组织,独立从事相关审计工作。其组织体系不隶属于任何部门,受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同时,除向学校领导汇报工作外,还受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并报告工作。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任何部门及个人干涉,做到客观、公正、独立,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所建立的组织,应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也就是说,当该组织做出某项审计决定时,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必须执行,涉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应当协助执行。同时审计机构应根据高校实际规模、具体情况,配备相应数量的高素质审计人员,且审计人员必须是专职的,不能由其他部门人员相互兼任,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遵守审计人员的诚信、敬业、保密等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公正无私,廉洁从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审计过程中,要适当地拓宽自己在账务以外的职责,兼具管理者的身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分析评价问题,将工作重心放在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上,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二)明确高校绩效审计范围和审计方向

绩效审计的范围即绩效审计的工作对象。高校绩效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经费支出与资源利用两大方面。其中,经费支出方面具体涉及到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后勤保障以及校办产业等项目;资源占用则包括房屋和设备等有形实物资产、学校品牌、专利技术、著作权等无形资产以及各个部门所占用的人力资源,范围非常广泛。目前,高校的绩效审计主要涉及大型项目设备,而很少涉及到其他方面,绩效审计需要拓展的工作范围还很大。

进行绩效审计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审计方向。通常认为绩效审计着重关注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三个方面内容。其中,经济性是指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来取得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并提供合格的服务,在资金的支出和预期目标中找到均衡点十分重要。效率性重点关注教育资源的消耗、占用情况。效果性侧重于对成果的审查,指出预定的目标是否达到,所带来的成果如何,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如何,关注的是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除此以外,绩效审计的方向还应该包括创新程度(Innovation)这一标准。创新涉及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它既是经济、效率、效果的前提,也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一项诉求,因为创新是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动力,尤其对于高校更应该强调其业务、管理活动的创新性。

(三)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针对高校绩效审计内容,通过设定一些指标对其进行量化,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有针对性、有方向性地做出审计分析,揭示学校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供相关审计意见和建议提供实质性的依据。根据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创新程度这四个绩效审计方向或绩效审计标准,高校绩效考核指标应该包括财务收支平衡情况、教学经费支出情况、科研经费支出情况、学科建设经费支出情况、固定资产利用情况、教职员工配置及履行职责情况、学生就业、升学、获奖情况、科研经费到账情况、科研、教学获奖情况等方面。从这些方面具体涉及一些相应的考核指标,如反映财务收支平衡情况的预算完成率、反映教学经费支出情况的生均教学经费支出额等。当然,对一些衡量效果性和创新程度的内容,审计人员有时需要通过一些定性标准加以审查分析。比如,可以透过有关的民意调查结果,了解审计内容的效果性方面信息。把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四)在绩效审计工作中采用电算化审计加以配合

鉴于绩效审计工作相对于普通审计工作来说内容更为丰富,为提高绩效审计工作效率,应当充分利用电脑和开发的相关软件配合审计工作进行,就像目前许多企事业单位都应用财务会计软件配合财务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在不同程度上开发了很多辅助审计工作的软件,将审计的全部过程(前期计划、审计程序、审计建议等),均以电子化模式记录并存储下来,方便了审计工作底稿的查询与利用,改变了审计工作底稿的存储方法,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同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加密处理,增强了审计底稿的保密性。通过审计辅助软件的运用,可以将大量的数据加以整理和分析,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检查电脑档案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找出异常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这些软件降低了人工处理的误差,节约了时间,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令审计人员在有限的审计资源下能够有效地完成审计任务,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常利.从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看绩效审计[J].审计与理财,2007(10).

[2] 罗美富,李季泽,章轲.英国绩效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 蔡春,刘学华等.绩效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 刘研杰,李煜均.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