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验式教学的定义范文

体验式教学的定义精选(九篇)

体验式教学的定义

第1篇:体验式教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本质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34-02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指受教育者亲身经历,通过感性体验,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手段。体验式教育因突出了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已成为中国教育教学改革重要手段和方法。

一、体验式教育是西方的教育教学思想

体验式教育是西方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其核心的观点是建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建构主义是体验式教育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有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可以把他们的体验式教育思想本质概括为“建构”,即个体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逐渐建构认知结构的结果。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让体验式教育在西方国家特别在美国被推广应用。以威廉·詹姆斯和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者,其体验式教育理论本质可用“经验”来表述,即教育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改选、积累和重组过程,在经验整理中个体获得知识、能力和思想。本质是对象存在和运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抓住了本质等于掌握了事物的基本特征。建构主义和实用主义没能全面而深刻揭示出体验式教育的本质,那么体验式教育本质是什么?

二、“实践”是体验式教育的本质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我们把体验式教育的现代本质界定为“实践”。体验式教育不是别的,正是实践,是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实践是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体验”是实践活动在教育领域具体做法的表达,是教与学的理论及其过程和方法,是人们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在教育中的具体形式。“体验”是实践在教育领域作为感性的活动而存在,感性活动是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的具体表现。把实践看做体验式教育的根本属性内在表达了:

(一)实践在体验式教育中的优先地位

抓住实践作为体验式教育的本质,首先强调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这表明了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优先性即实践作为世界观的本体地位。马克思说,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这里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世界的基础,把实践看做世界的本质是十分明显的。马克思还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不仅仅被当做认识论的范畴,而是提到世界观的高度,确立了实践本体的优先地位,这对广泛推行体验式教育,强化“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践出真知”,知识来源于实践,也应用于实践

体验式教育是从“体验”出发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体验者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知识的教和学,虽可用文字、语言描述出来,但还是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不去实践,不去体验永远得不出自身的感悟。感悟是通过切身实践以后才明白,实践越多,经历越多,知识就多一些积累,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是在体验的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或检验知识。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增长才干,逐步完善自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总之,体验式教育让受教育者主动构建知识、能力和道德情感,通过具体的场景,亲身感悟,在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经验,认识事物,“体验”实质就是知识来源于实践,也应用于实践。说,“实践出真知”。他在《实践论》里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人在感性活动和理性思维的“体验”中,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经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的反复运动,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递进过程。

(三)实践的能动活动,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以实践作为体验式教育的本质,很好地突出体验式教育的归宿即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式教育最大特色是培育个体主动、能动地建构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重视人的认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就包括知识、能力、身心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凸显了人的位置和价值,其实质是以人为本,是人全面发展的本质需求和最终目的。体验式教育坚持实践这一本质特征,蕴涵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三、围绕实践本质,推进体验式教育应用

抓住体验式教育的本质,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教育教学中理解其教育核心和实质性内容,更好地运用它。如何拓展体验式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呢?以实践为重心从实践的本体论意义、实践的能动性特征以及实践的基本形式来给出答案。

(一)从实践活动先在性出发,实践是教育的第一需要

体验式教育应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尽如人意,解决的立脚点就是站在实践本体论高度,强调实践是教育的第一需要,一以贯之于教育全过程。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从实践活动先在性出发,我们把教育教学中的“体验”,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个体知识建构的起点和个体发展的感性活动需要,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从此,体验式教育的“体验”,不再被认为可有可无的;或者误解成“体验”只是认识的起点,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而被看成是教育的第一需要。把教育教学中的体验活动与人的直接需要建构起来。尽管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学习阶段在“体验”的内容和方法上各不相同,但一定要走实践之路。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轻实践、重理论,教学形式单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教育理论上奠定坚实的发展方向,必须把体验式教育实践本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第2篇:体验式教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44-03

一、理论沿革与模式建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体验式教育理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通过发问的方法,引导弟子积极思考,唤醒其潜在的创造力并催生出相应的结论。可以说,这种注重师生双方平等对话和善意论战的“催产式”教育方法,是体验式教育的雏形。

在理论层面上,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是对体验式教学进行研究最有影响的人。在杜威看来,学生要真正获得真知,就必须从尝试、应用和改造等实践活动中获得,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目的。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1]。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以英国教师科翰(Kurt Hahn)较为有名。科翰从“学农从种植开始,学医从解剖开始,学哲学从辩论开始”的早期大学教学方式中受到启发,认为一切知识皆来源于个体的实践活动。他于1941年在威尔士建立了一所“户外学校”(Outward Bound),将二战期间训练海员生存能力的教学经验应用于对学生、军人和工商业人员等群体的人格品质及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上。他的体验式教学被传播到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后,迅速地被运用到了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美国教育学家大卫·库伯(DavidAKolb)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了体验式教学理论。他在总结了众多教学理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学习圈”理论(Expedential Learning),使体验学习实现了程序化和科学化[2]。此后,莱文、里文思和科尔博等众多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们吸纳了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以及认知主义的部分理论观点和方法,使体验式教学理论日趋成熟[3]。随着杜威、科翰、大卫·库伯等人的教育思想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体验式教学在教育界已然形成了共识。虽然这种教育理念也曾受到过诸如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等教育流派的冲击,但这种通过学习者的体验来建构知识的教育方式已经在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中打上了深深的印记。由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体验式教学的视角来审视教学实践问题,并结合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探讨,使得体验式教学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多学科化的趋势。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是上述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高校在充分借鉴体验式教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展开的研究。其基本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情感匹配”式的体验和感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内化为理念,并外化为行为,从而建构起一个融“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为一体、集“内化—外化”两种动力机制于一身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从以往众多的理论著述和学术文章来看,当前涉及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理论层面的学理探讨。比如,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弊端进行理性审视;从体验的视角,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重新解读;从解释学的视角,对相关概念、语词和称谓的深层探讨和历史分析;从比较学的视角,研究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体验式教学在范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根本区别。其二,实践层面的模式建构。许多思政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并形成了诸多的教学模式,如“上海普陀模式”、“浙江温岭模式”、“湖南南县模式”等[4]。除了建构这种系统的、可操作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式之外,也有学者直接将“体验”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创设课堂情景”、“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拓展训练”[5]等形式,将其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观,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育价值观。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使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实现了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和自我升华。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体现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深切关怀,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新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促进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二、发展困境与问题表征: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层面的理性省思1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与客体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双主体说”。该观点认为,在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互为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6]。客观地讲,“双主体说”在理论界占据主流。然而,此种观点也遭受了许多研究者和思政教师的批判和质疑。批判者中有两种观点:其一,通常意义上说的“教学”其实是个偏义复词,其基本意义是“教”,而不是一个包含“教”和“学”双重内涵的并列短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不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而是思政教师的活动,虽然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但真正的主体是思政教师[7]。其二,既然所有的体验、讨论、思考、反思、内省、批判以及各种情感因素的培养等都是大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所以真正的主体应该是需要通过亲历性活动掌握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的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当前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而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论争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对其他问题的不同解释,在客观上导致体验式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教学主体的多元纷争不仅揭示了教育理念的多元冲突,还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对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认识上陷入了迷茫与混乱,从而导致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陷入了实践困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重新回到教学的原点,从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体的角度重新审视其基本理论问题。

2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与效率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取。然而,无论是课堂情景体验还是社会实践体验,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必然导致体验式教学的价值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学科不同,可获得的直接经验相对较少,体验活动设计和操作的难度相对比较大,盲目采取体验式教学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这种一味地追求直接经验而忽视间接经验的教学方式,对于已经有一定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否是必须的,过多的实践体验会不会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行教材体系中哪些理论是需要通过体验才能让学生理解的,实施“05方案”后,体验式教学会不会出现学时严重不足的问题,等等。

事实上,教学的价值与效率之间的冲突很早就有。从柏拉图时代开始,教育的基本价值标准便开始朝着工具主义转化[8]。随后,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工具主义的价值思想。在此理念指导下,课堂变成了“作坊”和“车间”,教学变成了由教师高效地控制此“作坊”和“车间”的技术的过程[9]。虽然这种忽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教育即塑造”的理念受到了以杜威为首的教育家的批判,然而直到今天,这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工具主义思想不仅迟迟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还在我国高校中甚至愈演愈烈。因为在工具主义理念指导下的间接经验的获取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和影响,使得这种工具主义思想具有无可辩驳的效率优势,而这一点恰恰是体验式教学的软肋。学界在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反思之后,不得不重新转到赫尔巴特那里寻找理论依据。原因很明显,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未给教育界带来想象中的理想效果,该种教学理念在追求价值的同时,丧失了对效率的追求。

因此,在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超越体验已成为必然之趋向,如何在价值和效率之间找到契合点并在二者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解决效率和体验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是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将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面临着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大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进行科学的考核与评价。虽然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积极推行体验式教学,然而在考核的问题上却依然延用着“几张文字材料定成绩”的评价方式。这种“重理论概念轻实际应用、重书本知识轻学生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不仅无法对学生学习后的真实情况进行考核,还会抹杀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产生了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在完成了“学分任务”之后,获得的多是枯燥的语言符号和空洞的理论教条,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难以内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更难以构建起立体的、丰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

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原因在于其对“符号化”知性教育理念持根本性否定的观点,它强调的是大学生对各种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理解和体验的过程。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果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地引导其思想和行为,即使形式再好,操作再简单,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对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与评价要想摆脱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路径依赖,走出“考核形式僵化呆板、考核方式落后”的怪圈,应在“体验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三、关系重构与路径选择:走出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误区1理清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从目前的讨论来看,无论是“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还是“双主体论”,都不能客观地表达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通过对体验式教学发展历程的分析不难看出,苏格拉底、杜威、大卫·库伯等将“体验”引入教学领域的初衷就是为了要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现状,因为将教师看作是教学的主体,显然与前辈们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学生主体论”和“双主体论”虽然都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肯定了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这两种观点由于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作为意识形态传播者的责任意识,因而削弱了思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内容也更抽象,一味地强调大学生的亲身体验,其所获得的认识常常会被局限于感性层面上,难以上升到理性层面,因而难以保证教学的效果。后两种观点由于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极易陷入道德自发论的误区,因此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在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其中教师是体验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协作者和评价者,其主要职责是激发学生体验活动的兴趣,明确活动的目标,使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获得经验,并在活动结束后对其做出总结和评价。而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反思、内省和批判等亲历性活动,加深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可见,在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角色实现了由主体向主导的回归,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了落实。因而,教学关系也由原来的“主体—客体”或“主体—主体”演变为“主导—主体”的新型良性互动关系,全部教学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学生的体验完成。

2化解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价值与效率的冲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既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绝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体验层面上,更不可追求“为了体验而体验”的形式主义。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其实是弱化了外界因素对学生影响的可能性,忽视了教育最有价值的功能——建构性。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兼顾价值和效率,在价值和效率的博弈中寻求平衡。

笔者认为,化解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价值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它具有其发挥作用的特定范围,思政教师需要转变“逢教学必体验”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优势互补。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还能避免由于教学方式单一造成的“审美疲劳”。第二,精心设计体验活动。思政教师不应局限于体验教学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承载功能,机械地将各种体验活动移植到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促进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便会使体验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不仅浪费了师生宝贵的时间,而且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延展教学空间。通过设计适合不同场景的体验活动,将部分体验活动延展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日常生活和网络生活中。第四,设置独立的体验教学课程并配备专职体验教师[10]。高校应设置独立的体验教学课程,而不是将其附属于思政课程体系之下。通过思政教师与专职体验教师的沟通和协作,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体验活动内容纳入其教学理论视阈,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教学局面。

3重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主动”(即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和主动思考)的特征,思政教师应改变“几张文字材料定成绩”的传统思维范式,重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建立全新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

“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应依据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实现“三个结合”,即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对大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业成果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目前理论界对于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性”考核评价在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但是有三点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其一,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权重,注重对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进行评价;其二,减少死记硬背的比例,注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强调知行合一,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进行重点考查。

事实上,考核评价是整个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不仅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的初衷,而且完成了将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其终点和归宿的重大使命。大学生在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还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2][美]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0

[3][英]柯林·比尔德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黄荣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32

[4]寇翔论高校体验式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5]陈德静以拓展训练为载体的高校体验式德育探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6]石瑛,郑晓艳基于“双主体”教学理念的“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

[7]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3)

[8]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0

第3篇:体验式教学的定义范文

论文摘要:在当前我国教育研究创新乏力的情况下,确立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范式取向,将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创新的突破口。鉴于我国教育研究者对研究范式重视不够,对科学实证研究范式过于迷信和信仰等问题,又由于当代社会主流思维方式转换、教育过程的本性和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理趣使然,必然要确立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以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作为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新取向,必须重视本土化问题,为此,应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本研究范式与其他研究范式的关系。

一、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现实问题

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教育研究范式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教育研究者对研究范式缺乏应有的重视,很多研究者尚无明确的研究范式意识。有学者以某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年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为文本,分析了这些论文中所体现的教育研究范式。结果发现,“大部分的研究者缺乏方法论的自觉意识,甚至有些研究者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1]。教育研究中有太多的直觉、思辨,有的研究甚至就是想当然,过于模糊、宽泛、松散,许多结论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所能起到的主要是议论和舆论的作用。它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者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出建议”[2]。教育理论中充斥着“正确的废话”,这样的教育研究,难以在学术界获得应有的地位,难以为教育实践工作者关注,更谈不上教育研究的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又过于迷信和信仰。当代教育研究笼罩着缠绵悱恻的经验主义的情趣。许多人认为,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所谓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就能确保经验事实不断得到积累,如能对不断得到的丰富的经验事实加以归纳、总结,就能自动产生科学理论。狭隘的经验主义使教育科学研究第一线的实践工作者非常蔑视思想和理论,尤其蔑视哲学。在不少人眼里,所谓教育研究不过是搞几张问卷或量表去调查,或在某个范围内进行种种测试或实验。这种单凭经验或经验至上的情绪,使教育研究实际走到了极端缺乏思想和理论的地步。

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作为崛起于20世纪中期的一种在自然情境中以收集定性资料为主,通过诠释和移情的途径来揭示和理解教育及其内部意义的研究范式,虽自20世纪90年代已引入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但之后并未获得正常发展。它对我国教育研究创新的引导作用也就没能发挥出来。

二、确立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的理由

从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现实问题出发,实现我国教育研究的创新,就必须从教育研究的生产方式上进行变革,也就是说,我们须深刻认识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在当前教育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确立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其理由如下:

1.当代社会主流思维方式转换使然

影响教育研究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种历史的因素时刻与教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相关,它就是一定时代的主流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当代社会思维方式的变革在于转换了一种模式,即从主体与客体对立的、以实证科学为楷模的认识模式,转向以主体间性和互动建构为主的认识模式。这种转变不仅表现在认识的目的、真理、知识的性质等问题的界定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认识模式本身的解释上。也就是说,认识不再被看做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之间产生的表象与本质的符合,而是被看做一种解释的活动。这种解释活动依赖于解释者生活于其中的语境,即“生活形式”之中,并且解释所产生的意义是一个过程,且永远没有穷尽。

人文思维逻辑与科学思维逻辑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工具有着各自的用途与适用范围,并随对象的不同特性与需要而决定取舍。当世界经济表现为一体化趋势的时候,科学思维的逻辑就派上了用场,而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和追求差异的社会里,追求多样性的人文思维逻辑就占据了主流地位。在此背景下,教育研究过程中也必将注重人文思维逻辑的运用,教育研究范式也必将转向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这是适应哲学思维方式转换潮流的必然选择。

2.教育过程的本性使然

教育过程是教育研究的重点,其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研究范式的应然取向。

首先,教育过程是一系列对立范畴的辩证统一体,即物质的与精神的、事实的与价值的、外求的与内省的、存在的与意义的、物化的与人文的等等,但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并不是在两极之间摇摆的,而是有层次的。教育的完整意义具有一个“核心”,在一系列对立的两极之间,笔者坚信,教育的“核心”是内隐的和精神的,教育活动的本性在于精神的、价值的、人文的和意义的—面。

我们可以说,没有校舍、没有课本,就没有正规教育;没有了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准备,教育活动就很难达到它应有的效率。但不能说,有了校舍,有了课本,有了掌握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的教师,所发生的教育活动就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有这样的情况,即一个现代化设备的课堂,传递的却是非科学的知识,这是一种异化的教育,一种负教育。校舍、桌椅、课本和知识等,虽然是教育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但不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育活动所欲表达的人类对真、善、美等价值的追求以及对意义的关怀与寻觅。因此,教育活动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它内在地与“理解”、“体验”、“价值”、“意义”等范畴联系在一起。

其次,教育活动的核心是精神的和人文的。因为我们无法将全部教育问题的意蕴客观化,无法从纯粹客观的角度理解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教育过程无法还原为一个实体或得到严格控制的操作过程。教育活动中较高层面的内涵并非在归纳推理或统计规律的意义上由低层面的内涵推演而来。教育中的人文性或人文精神是历史地生成的,同时也是依据个体的智慧与觉悟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不同见识、不同修养的个体所见到(悟到)的教育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教育的核心由于文化历史和人格个性的参与,所以它本质上是约定的,而不是外在规定的。因为其约定性,人类理解或说明教育的历史是一种互为主体性或主体间性的历程,教育活动就具有了很强的独特性和个体性。由上述可知,教育过程深刻的人文性决定了教育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的取向。

3.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理趣使然

教育不是当时当世之事,而是古已有之,教育研究亦是如此。因而,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理趣就成为今日教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从我国传统教育的内在意蕴来看,我国传统强调为学贵在觉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学”为“觉悟”。为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觉悟,这一点决定了我国一切学术的根本路向。中国人为学的目的,是致力于学问的探讨,不仅求真,而且求善、求美、求意趣。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核心是意义的生成,强调教育研究的主题在于深入解析教育现象背后的意义。人文主义研究范式追求意义的建构,这与我国传统为学求意趣的研究指向有殊途同归之妙。

其次,我国传统教育研究讲求道理,道理是开创性思想家的洞见慧识,是以其学养、智慧和觉悟作铺垫的,脱离不了主体性的肯认或体认。道理所具有的哲理强制性和普遍接受性,本质上是建立在相互主体性脉络意义的合情合理与共认共识之上的。合情合理指道理的强制性,共认共识指道理的普遍性,意味着相互主体的可体认性与可接受性[3]。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强调研究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和融合,走向“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主体和客体达到“视域融合”式的理解。这与我国传统教育探究中注重研究主体的相互可体认性与可接受性不谋而合。

最后,我国传统教育探究所达成的是学问,是觉悟,这决定了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路向是内省而不是外求;是体验(体悟),而非经验(感知)。一句话,它是为求“心”,而非为证“物”。心的觉悟或者说生命的体验是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法门。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强调研究者的重新体验和表达,这与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路向是一致的。

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理趣与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种种暗合为其在我国的生长提供了可能。三、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本土化

以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作为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新取向,必须重视其本土化问题。为此,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做到“古为今用”

要使外来理论在我国生根发展,不仅要研究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更要透过表面现象,去把握教育文化传统的内在血脉。因为我们始终处在传统中,而且传统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本国文化传统的支撑,再好的理论和方法也难免走样。教育研究必须对本国的教育传统进行应有的提炼和升华,才能使民族精神在研究范式的演进中得以弘扬。人文主义研究范式要实现本土化,无论如何都应以我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教育研究时,不能人为地割断现代教育研究与其历史之间的联系,否则,我们的研究就只能是一具外壳,而没有生命活力。

2.恰当解决外来与本土的关系,做到“洋为中用”

众所周知,实践总是特定时空中的实践,悬离于特定文化与社会境脉之外的教育实践并不存在。由于教育思想构建过程本身也是在特定文化与社会境脉中进行的,因此,尽管特定文化与社会境脉可能具有某种类型的代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化与社会的某些共同特征,但任何教育思想都首先是体现或蕴涵着特定文化与社会的属性,反映着特定文化与社会的价值诉求。正是这些具体的文化与社会意蕴,正是这些背后的东西,使思想具有了某些相应的话语特征[4]。就人文主义教育研究范式的引进而言,它生长于西方特定的文化与社会境脉之中,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社会的话语特征。要想确立对中国教育研究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教育研究范式,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境脉,并使其最终带有“中国话语”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在吸收外来优秀成果之后,还要有一个“外来思想的本土化”过程。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经过这样一个基于本土实践的再赋义、再改造的工作,便不再是外来的理论,而成为本土的教育研究范式。

3.本研究范式与其他研究范式的关系

实际上,教育研究的不同范式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替代和否定的过程。迄今为止,任何一种单一的研究范式都不能在整体上为教育提供全面合理的解释。各种研究范式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这说明每种研究范式都有其价值性和局限性,其合理性是相对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是基于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现实问题而补偏救弊所做出的选择。为了更全面合理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需要各种范式的“和平共处”,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志勇.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第4篇:体验式教学的定义范文

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他教导弟子的方法是以情景教育和发问的方式,这是体验式教育的雏形。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正确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没有实践的体验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仅用眼看、用耳听,而且动手做,达到情动、心动、入脑、入心的境界,进而帮助学生在所见所闻,所想所做中亲身体验、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1、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是指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并启动心智去感受、领悟和内省,将认知内化并通过行为外化,实现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发展。

体验式实践教学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融通性体验,学生在体验中对周围世界关系的融通性越强,其行为的道德性也越高,它是包括情感、意志、理想等一系列情感因素的一种整体体验,是一种生成式、融通式的发生过程。“体验在道德教育过程各环节中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道德认知的催化剂、主体情感的生长剂、道德信念的稳定剂”。体验式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怎样与群体合作、怎样正确认知事物;提高基本能力与基本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特征

体验式实践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体性。体验具有直接性,不需要任何中介,完全由体验者自我主宰。个体往往根据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等去感知,去体验,去感悟,有自己所得,富有个性色彩。体验中人的主体地位才是真实的、确保的。所以说,“体验只能是个体内心的体验、感悟、内省,别人是无法代替的”。

第二,目的性。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受教育者体验的兴趣,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尝试体验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直接感知,并实现认知内化,就是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交流指导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价值判断能力,将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使受教育者做到知行统一。“可以说,从创设情境到尝试体验再到交流指导,都是在一定目的指引下进行的”。

第三,实效性。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道德认知、轻信念内化,重理论灌输、轻情感体验,重知识讲授、轻能力训练,而体验式实践教学注重寓教于乐、寓情于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验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到新颖活泼、趣味盎然的同时,又受到了情感意志、品德行为方面的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大学生在高校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必然要遵循人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即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学生在学校受教育主要是继承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现并证实了的系统知识,尽快地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水平,教学活动有全面、系统、集中、有计划且收效显著、影响深远的特点,同时,也正是由于它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过程。这种高度提炼和概括的认识对于学生而言是间接经验,缺乏个人亲身体验,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有一定的障碍。

体验式实践教学较好地体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让学生自己走完这一过程,让他们在走完过程中去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而有了这个过程,有了这个“飞跃”,就能把不完全的知识(缺少感性知识)转变为较为完全的知识(感性知识加理性知识);就能把“注入式”这种呆板的、抽象的教学转变为“启发式”这种活泼的、生动的教学;就能把学生“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就能把单靠死记硬背来积累和巩固知识转变为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符合实际,并且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2、教育心理学对体验的范式研究。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在教育过程中,任何一种教育手段的有效实施,归根到底,都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这个最根本的途径去完成。作为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隐形作用,常常表现出急于求成并包办代替的主观倾向。这种教育效果,必然导致教育思想的错位和教育效果的不到位。而体验式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正是在体验环境或体验氛围中,去强化和激发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进而完成自我升华这一理性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虽然体验教育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它最根本的是一种近距离的、平等的、和谐的、柔性的教育方法,它可以使整个教育过程在受教育者主动、自觉的参与中顺利完成,实现教育过程的内化和教育效果的优化”。

在心理学研究中,体验根植于人的精神世界。它通过“确定意识”与“存在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实现“人的理性”的不断增强。体验是学生“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地去感受客观事物,它是情感的一种真实投入。体验教育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体验达到内省,并实现“个性完善”的内化过程。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内容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实际和人才培养特点,积极实施体验式实践教学理念,着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探索出了一套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有:

1、实施平台见识实训

平台见识实训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设“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践行公民道德”和“全面和谐发展”四大主题板块。在资源整合上,坚持“三贴近”原则,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基础,精选了高校德育大量鲜活的内容和案例精华,把大学生必知必会、应能应做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点、道德法律素养的 生成点、立身行事能力的达成点,借助资料、图片、影视、课件、实物等形式和手段,通过布展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大学生搭建起了一个富于形象化、立体感和吸引力的德育大平台,由此把抽象的理想信念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行为规范要求等具体化为一个个德育发展目标,以互动、探究、思考、体验等学习活动形式提供给学生。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充分彰显学生主体性。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平台见识实训模式构建就是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植入现代德育之魂,彰显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关注体验者的体验过程;重视关系互动和情绪、情感的作用机制;强调道德教育的情景性、建构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二是营造自由交往情景,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全息沉浸,感受心灵震撼,分享德行感动”,教师必须营造自由交往情景,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交往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拓宽他们的心理空间,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

三是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引向人生思考的领空。平台见识实训的情景化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富于触发启迪性的德育资源。教师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的指导者、促进者和积极合作者,要巧使妙用、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引向人生思考的领空。如组织“真理探索”,借助实训德育“平台”提供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探索;指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开展个性化人生思考;引入实训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活动,催生学生特有的品质和能力。

2、模拟感悟实训

模拟感悟实训是在见识实训的基础上,吸取传统德育的优点,利用特设的教育场景,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启发受教育者独立思考,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思想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把游戏活动、技能实训、教育实习的方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实现思想教育情景化、知识教育具体化、品德教育实践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行为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让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领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又要重视行为训练;既要进行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要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际、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知时要注意全面把握学习内容,重点明确、经典突出;在进行行为训练时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目的明确,有的放矢;认知和训练的内容既要有连续性,又要有开放性,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学练结合。

二是活动实训与道理感悟相结合。模拟感悟实训就是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训练进行思想感悟,让学生明确做人处世的道理。学生在明确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后,又会进一步增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主动性,二者相得益彰。教师在利用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进行活动训练时,要注意增强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做人处世的道理得到认同和领悟,为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他们良好的品质意识和行为能力。训练过程要尽量做到认知、训练、体验、感悟的有机结合。

三是情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外界情景的感知。当这种感知在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上逐步深入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并开始用理性去指导行为,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在利用情景教育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时,要注意做到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层层递进,重点展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思考的结果和做人的感悟;要注意学生把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联系起来,重在培养践行能力。

3、开放体验实训

开放体验实训是指建立以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内在道德体验和感受为中心,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形成为目标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模式。通过体验项目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和经验,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开放体验实训包括校园体验实训和社会体验实训两大方面。校园体验实训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内实训活动,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效能平台中的实训项目、校园文化主题活动、校内工作岗位实习实训等,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锻炼能力及提升思想境界,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社会实践实训主要是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或参与一定的社会工作及到有教育意义的基地参观、服务等,把道德理论付诸于道德实践,把获得的感性知识实现理性的升华。

按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实训的目的和宗旨,我们设计了体验实训活动体系,按照其内在逻辑联系,我们确定了三大主题活动系列。

一是校园文化主题实训活动。主要是通过校园的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社团活动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审美和道德评价能力。

二是校外党团教育体验实训活动。主要是通过校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基地的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和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弘扬艰苦奋斗、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美德;形成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注重和谐的时代精神,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关爱生命的安全意识。

第5篇:体验式教学的定义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盲在通过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公共体育教学相结合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时以传统方式下的体育教学和以建构理论为依据的体育教学二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体育教学摸式,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建构主义理论既是一种学习理论,又包含新的教学理论,其基本观点是:(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学生观: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3)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4)教师观:强调教师的指导性和组织帮助作用。本文从实践出发,深人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这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新体育教育观念,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齐齐哈尔医学院2008级在校大学生106人,其中男生46人,女生60人。

1.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实验法等方法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太极拳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教学实验设计

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2008级学生(两个自然班)进行太极拳教学,随机抽取一班为实验组,二班为对照组,实验组运用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班组均为同一教师上课。实验时间12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情况进行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身体素质和知识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知识水平的测试形式是男女生采用同一测试内容,以试卷形式设置10个问题,每题10分,共100分。经评定后,教师给出相应分数。以验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

2.1.1实验后身体素质的变化分析

由表1和表2可知,在教学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班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在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着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学生运动技术和体能的要求不高,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影响方面,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没有明显的优势。也就是说,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是使学生能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达到“快乐体育”的目的。

2.1.2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太极拳教学对学习者解决句题能力的分析

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公共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方面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其原因在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过程,学生们能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调整学习过程,体现出学习者的首创精神,培养了他们积极主动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及兴趣,从而创设一种协同学习的富有生气的学习情景,体现出题。

第6篇:体验式教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情境式教学 临床实习教育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最早提出该理论是瑞士的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大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在教学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以及学习中社会性及其相互作用,所以建构主义提出了情境性教学模式。他们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学习伙伴。

一、现状分析

医学检验实习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些弊端,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临床实习和实习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情境设计,把医学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能、疾病实际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复习医学基础理论,在操作和实践中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实现从单纯理论认知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建构的转变。因此,引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有利于促进医学检验实习教育模式革新的进程,对医学检验生创新能力培养极具启发意义。

二、具体应用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具体如下:

1.以学生为中心创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在检验实习教学中,坚持学生自己主动建构临床知识体系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促进和帮助作用。在结束基础课的学习阶段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检验理论知识并建构了最基本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他们有能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通过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能够形成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2.设立情境:

(1)问题式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即教师结合实际检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另一种是学生发现问题情境,即教师不向学生呈现明确的问题,而是在实际检验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学生感知、体验检验过程,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案例]对细菌的分离培养,平板分区划线法的学习是关键。不少同学操作后发现:自己的划线结果为什么没有出现分区,或根本没有细菌生长,甚至有其他杂菌的污染?通过认真查找原因,再次实验时便会改进,反复实践后基本上都能划出满意的四区平板。在掌握了细菌接种及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问:一份疑似细菌性痢疾病人的粪便标本,你通过哪些实验和方法来肯定或否定它?

(2)探究式情境。在实习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不轻易给学生的操作结果下结论。若检测的结果与带教老师检验不相符,学生便会积极地去寻找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是否还有其他干扰因素或影响因素。通过如此多次反复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检验的基本方法,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合作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案例]在尿液成分干化学自动分析时,如果尿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可能出现尿潜血、葡萄糖、胆红素和亚硝酸盐等的假阴性结果。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其原因:由于维生素C作为强还原剂,抑制了上述各种尿液成分检测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造成假阴性的检测结果。通过指导学生去探究原因,既能给学生加深印象,避免以后出现误报现象,又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实属一举两得。

3.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学习和交流,强调在建构中的互动作用:带教过程中要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建构与检验相符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知、观察和理解,以自身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的基本结构交互作用,丰富和修正自身的知识体系。检验实习教学中还要重视指导学生之间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例如,在每周检验科人员的业务学习时,让实习的学生也参加听讲,在老师们业务讨论问题的同时,鼓励同学的提问和意见,既能得到学习的机会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又能使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效果,便于因材施教。

4.整合带教内容。用发展的眼光,建构教学新内容。检验医学迅速发展,应加强已渗透到医学领域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尤其是临床实验室管理、分子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等,要从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提高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专业技能”。另外,检验工作还应与临床诊疗接轨,采取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同步的分析方法,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检验项目进行疾病确诊或疗效观察等信息,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检验结果,合理使用检验资源。

三、展望

医学检验实习是五年制本科学习的总结、概括和升华,对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检验实习的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策略和发展性评价,定能培养出一批对知识能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能主动建构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列文章(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探析.中国学校体育,2008,(6):24-26.

[2]厉英超.建构主义理论与临床医学教学设计.西北医学教育,2003,(3):84-86.

第7篇:体验式教学的定义范文

一、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化学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成为关于化学的广泛应用及社会价值的教育,要主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目的多样性的需要。特别是初中化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是化学基础教育阶段,不仅仅要关心提高化学课程的理论水平。学科知识体系等学术性问题,还要特别关注每天都会接触到诸多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水、食物、环境保护、能源和材料、资源等。初三化学是起始学科,仅仅设一学年,受中考(含预选)时间、分数、学校的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学时间短、任务重、适应慢、难度大,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选用一定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选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有利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共同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关于课教学模式的说法大致有三种。第一属于方法范畴,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第二、教学模式是各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时间、地点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第三、教学模式是人们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教学结构作出的主观选择。综合各种认识下,我们所要研究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在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配有相应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并将教学模式具体转化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框架和主要流程:

教学理论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1、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为依据。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环节的选择和教学策略和运用,明确了教学评价的指向,可以认为教模式是教学理论的一种简化形成。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因素,它对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起着制约作用。正确地制约作用。正确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教学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学学生独立自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自已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

3、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学活动环节的顺序结构,确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应该完成的各项教学任务。

4、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中为教学服务并体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原则。教学策略确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生活动的方式、方法、任务、地位、关系等。教学策略一般可分为教师的策略,学生的策略。教学策略一般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联想推理、类比迁移、分层递进、形象比喻、摹仿操作、自主探究、激发支机、师生合作等。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效果的测量。教学评价是以教学为中心,依据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师素质、师生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既要评教、评学,又要评价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四、介绍几种课堂教学模式

I、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1、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用引导---探究的方式教会学会学生学习

2、功能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探究精神,激发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学力。培养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测定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

3、教学程序

课题兴趣--素材疑问--点拔、假设、验证--评论、结论

4、教学策略教的策略是分层递进,学的策略是自主探究。

5、教学评价内部动机:直接经验的获得;知识只结构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

II、辅导---自学教学模式

1、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论认为大脑的情感边缘系统部分是通向持久记忆的大门,

激感,会把学到的东西溶入记忆中去。

2、功能目标调控学习过程,达到有效学习;从感知、理解、识记等方面逐步

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双基落实和知识技能的提高。

3、教学程序

主题情感--目标阅读思考--设疑讨论质疑--反馈讲评

4、教学策略教的策略:创设情境、激活思维、组织讨论、评价激励;学的策略:知识编码、有效记忆、集体效应、创造思维。

5、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多元化、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结果的检测等。

合肥市初中义务教育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卡片

设计人:朱世贤

学校:安农大附中

章节: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理论依据: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及深、

由此及彼”这一规律。

教学思想:1、“教学主导,学生主体。”2、遵人认识规律,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年

龄牲和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安排。

二、功能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自学能力(阅读、观察、思维、想象以及化学实验操作)。

三、实施条件:1、学生已经获得了氢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初步知识,有过动手做实验的初步实践;2、本节教材的写法采用的是计论模式,便于学生学生自学;

3、本节课演示实验操作简单易行,所需仪器药品均为中学化学实验常用物品。

四、教学程序:1〖复习〗讨论氧气和氢气实验定制取垢比较,挂出小黑板表格:

(二氧化碳为后来拼续部分)填表过程中鼓励差生发言。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合肥市教委教研室蒯世定

学校的教育活动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以课堂教学形式进行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必革的重要课题。初中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必需推进素质教

育,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

一、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化学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成为关于化学的广泛应用及社会价值的教育,要主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目的多样性的需要。特别是初中化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是化学基础教育阶段,不仅仅要关心提高化学课程的理论水平。学科知识体系等学术性问题,还要特别关注每天都会接触到诸多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水、食物、环境保护、能源和材料、资源等。

初三化学是起始学科,仅仅设一学年,受中考(含预选)时间、分数、学校的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学时间短、任务重、适应慢、难度大,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选用一定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选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有利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共同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关于课教学模式的说法大致有三种。第一属于方法范畴,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第二、教学模式是各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时间、地点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第三、教学模式是人们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教学结构作出的主观选择。综合各种认识下,我们所要研究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在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配有相应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并将教学模式具体转化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框架和主要流程:

----------------教学理论-----------------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

1、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为依据。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环节的选择和教学策略和运用,明确了教学评价的指向,可以认为教模式是教学理论的一种简化形成。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因素,它对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起着制约作用。正确地制约作用。正确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教学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学学生独立自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自已国家和民

族的文化传统。

3、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学活动环节的顺序结构,确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应该完成的各项教学任务。

4、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中为教学服务并体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原则。教学策略确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生活动的方式、方法、任务、地位、关系等。教学策略一般可分为教师的策略,学生的策略。教学策略一般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联想推理、类比迁移、分层递进、形象比喻、摹仿操作、自主探究、激发支机、师生合作等。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效果的测量。教学评价是以教学为中心,依据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师素质、师生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既要评教、评学,又要评价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四、介绍几种课堂教学模式

I、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1、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

同化,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用引导

---探究的方式教会学会学生学习

2、功能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探究精神,激发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学力。培养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测定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

3、教学程序课题兴趣-素材疑问-点拔、假设、验证-评论、结论

4、教学策略教的策略是分层递进,学的策略是自主探究。

5、教学评价内部动机:直接经验的获得;知识只结构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

II、辅导---自学教学模式

1、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论认为大脑的情感边缘系统部分是通向持久记忆的大门,激感,会把学到的东西溶入记忆中去。

2、功能目标调控学习过程,达到有效学习;从感知、理解、识记等方面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双基落实和知识技能的提高。

3、教学程序

主题情感-目标阅读思考-设疑讨论质疑-反馈讲评

4、教学策略教的策略:创设情境、激活思维、组织讨论、评价激励;学的策

略:知识编码、有效记忆、集体效应、创造思维。

5、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多元化、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结果的检测等。

合肥市初中义务教育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卡片

设计人:朱世贤

学校:安农大附中

章节: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理论依据: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及深、

由此及彼”这一规律。

教学思想:1、“教学主导,学生主体。”2、遵人认识规律,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年龄牲和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安排。

二、功能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自学能力(阅读、观察、思维、想象以及化学实验操作)。

三、实施条件:1、学生已经获得了氢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初步知识,有过动手做实验的初步实践;2、本节教材的写法采用的是计论模式,便于学生学生自学;

3、本节课演示实验操作简单易行,所需仪器药品均为中学化学实验常用物品。

四、教学程序:1〖复习〗讨论氧气和氢气实验定制取垢比较,挂出小黑板表格:

(二氧化碳为后来拼续部分)填表过程中鼓励差生发言。

━━━━━━━━━━━━━━━━━━━━

┃制取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

──────┼────┼────╂──────

┃化学反应原理││┃┃

──────┼────┼────╂──────

┃反应物状态││┃┃

──────┼────┼────╂──────

┃反应条件││┃┃

──────┼────┼────╂──────

┃实验装置││┃┃

──────┼────┼────╂──────

┃收集方法││┃┃

──────┼────┼────╂──────

┃检验方法││┃┃

━━━━━━━━━━━━━━┻━━━━━━

2、【板书】学习气体实验室制作法的思路和方法;

(1)需要研究该气体实验室的化学反应原理;

(2)需要研究制取该体所采取的实验装置;

(3)需要研究如何验证该气体。

3、【引题】通过对氧气实验室制取的比较可知:制取气体的人口选择取决于化学反应原理,收集气体的方法取决于该气体扔物理性质。下面我们要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运用上面所总结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共同来研讨。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4、【讨论】已经的能够着重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有: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加热石灰石;高温下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讲述】以上这些化学反应虽然都有二氧化碳产生,但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都不采用,为什么?这个问题留待课后去探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93页内容:(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阅读后带着下列问题观看演示实验:

为什么不用普通漏斗?为什么长颈漏斗要插入液面下?回顾一下怎样证明集气瓶里已充满二氧化碳?

5、【实验】先由教师演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操作,再请丙名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上台做制取、收集和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实验后及时讨论和讲评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操作。

6、【小结】仍以表格方式用小黑板拼续在氧气和氢气的制取比较表的右面。强调

制取二氧化碳的瓜原理,写化学方程式(此处是否介绍复分解反应,酌情掌握)要过细分析。

7、【板书】泡沫灭火器原理(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由教师演示泡沫灭火器实验,简要介绍人口装置。(若时间允许,最好能将一只报废的泡沫灭火器实物边拆边讲,以满足学生兴趣。)

8、【布置作业】(1)课后思考讨论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不能用碳酸钙?在泡沫灭火器里能不能用石灰石?能不能用稀盐酸?

(2)习题:课本96页2、3、4题:

(3)酌情做家庭小实验。

第8篇:体验式教学的定义范文

体验式教学的特色是充分挖掘教学中“人”的重要性,充分强调是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内在体验,是一套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体验学习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bound,是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的含义。要构建学习者本身的学习经验需要是学习者身临其境来体验学习过程当中收获的体验并且做出反思,把这些反思转换为学习者本身的学习经验。体验学习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习经验,另外一个是学习场地,只有两者进行紧密的配合才能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首先,学习是对以往经验不断改造以及充足的过程,教育形态中应该不断融合各种学习经验。其次,场地学习的最佳环境可以为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体验式学习自古以来就被学者们所推崇,涛行者的“做中学”中体现着体验学习的内涵意蕴,孔子的“学与思”体现了体验式教学辩证法的思想。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课程,达到的效果远远大于传统的教育形式,是一种以体验为特征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日常体育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的锻炼,把锻炼身体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强制性的安排学生跑步,从事固定的体育活动,要以学生认识体育教材内容规律特点为主来替代传统的以重视教材内容逻辑联系为主的形式教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快乐或者悲伤的情绪,在经过运动之后学生就会发现心情平静许多。在以实践为主要特征的高职体育教学中“,体验”作为一种有效持久的教学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体质不断增强。

1.1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哲学上来看发展是经过与结果的统一,学习的过程制约但不决定结果,结果是学习过程的体现,但不能全部体现。在体验式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传统教育中结果,而是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体验,不要急功近利。学生在加强自身学习体验后就会享受学习的乐趣,就会主动的从事体育活动,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学习,这样体验式教学就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学习过程,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学习中。

1.2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养成

强调学生个性的养成是体验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点,体验式教学是学生生命体验的重要体现,是个人的。学生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是独特的自我的,能体现自我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今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情感构造、认知结构、个人取向都有很大的影响。

1.3体验式教学以学生学习的内在生成为特性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深刻和深层的以及神秘的内在感受,学生学习能引发与学生独特的“自我”密切相关的独特领悟或意义的情感反应,不仅如此,学生学习能帮助学生得到具有永久意义而且具有铸造性的学习体悟。体验的过程是外部世界和学生自我生命存在状态向心灵内部趋近和展开的过程,推动着学生从自己的生命历程和已有经验出发,揭示和发现教学中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学习形成的内在天性体现的是学生生命的深度。

2高职体育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通过学生基于个体经验的解释以及自我体验的有效融入,才能获得学习知识存在的意义。由于高职体育课程的特点来看,学生的学习重点不是放在增加内在认知结构上,学习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自主参与性更高,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景主要靠学生主动建构,倡导以“自主、对话、探究”为特征的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认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与人类的经验有密切联系,所谓“知识”乃是人类从经验中汲取意义或建构意义的结果。要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在体验式教学的理念上创设情境并培养学生体验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不再仅仅表达一种观点,更注重的是一种理想,其独特的意味是强调一种行动指南。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和谐处理好师生关系,同时通过采用讲解示范等教学手段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对进一步发展动作产生探究心理创造学体验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使学生在愉快体验的环境中获得体育素养。一名拥有正确价值理念的体育老师才能在课堂中真正把握体验教学内涵和意蕴,才有可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体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和合作意识。要做到这几点,需要教师要认识体验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先进性,使之首先树立起体验学习的意识。高职体育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创设体验的情境,通过体验获得自身感受并内化为体育素养,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就是建立本体的连锁条件反射的过程。

2.2在体验式教学内容上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结合

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将有效地发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职业功能和健身、健心功能,拉近体育教学内容与他们将来要从事岗位工作的距离,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打好基础。高职体育教育与普通体育教育的区别是,高职体育教育必须从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出发,通过精心设计体验式教学的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满足不同专业、基础和各种兴趣爱好的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我校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方向对学生的体格素养的不同要求,在体验教学内容设置上灵活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化,密切结合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未来职业岗位的特点。

2.3在体验式教学组织上细化教学的基本流程并明确目标

在教学组织上应该向国外先进的体验式教学理念和培训方法学习,探索出一套适合当代高职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具有知识性、挑战性和趣味性,三者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灵活的运用教案,尤其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更适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体验式教学达到效果的高低取决于体验之后进行的分享和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的程度的高低。一般体验式教学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教学目标分析阶段、教学方案设计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评估与追踪阶段。通过这4个阶段可以更加科学完善的将体验式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3结语

第9篇:体验式教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高职学生 人性 教学观

体验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很认知能力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实际情况和经历的情境和机会,显示或重复显示,恢复和还原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实际自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构建知识,注重能力的发展及感情,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拓展能力,升华思想,具有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一、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的现状

(一) 高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

现在的高职学生普遍在英语中存在的问题基础差,底子薄。第一,由于高中时期偏科或整体成绩不好导致分数没有达到本科分数线,而进入高职学校。这类学生进入高职后,学不会。第二,可能高考没有发挥好而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这类学生在进入高职后,不爱学。第三,由于家庭境况无法支付四年高昂的本科学费,退而求其次进入高职学校,这类学生对于高职教学没兴趣。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大的学生思想问题。

(二) 现状英语教学枯燥,乏味

现在的高职英语教学无法创新突破旧式的英语教学模式,上课铃声一响,虽然学生与老师同在一个屋檐下,但一学期下来,老师会知道多少个学生的名字,甚至考试结束了,学生还不知道老师的名字。还在保持着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座位上呼呼大睡,老师主讲,学生们主听的模式,这种英语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又有几人可以在这种乏味的课堂上积极踊跃发言,同学们基本保持沉默或无言以对。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应用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及意义

体验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很认知能力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实际情况和经历的情境和机会,显示或重复显示,恢复和还原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实际自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构建知识,注重能力的发展及感情,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拓展能力,升华思想,高职英语教学在如今的社会西化的趋势下举步维艰,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于基础差,底子薄的高职学生来讲,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又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要彻底改变高职大学生中“哑巴英语”“文盲英语”的现象,体验式教学是当今时代的人性化教学的佼佼者,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二)高职英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在团队中的重大作用,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分小组进行英语口语比赛或演讲。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同时口语技巧非常重要,可以进行口语演讲与口语比赛,在体验式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英文学习的内容来设置当时的情景跟氛围,同学们和老师可以同时根据情景自由发挥,自主教学,根据自己设定的内容跟实际相结合,不需要特定的教材和唯一的教学流程。例如,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定问题,答案也不完全要求统一,让学生们感受到体验式教学的优点。体验式教学不仅仅在于老师,同学也必须积极配合,比如课前,老师会布置思考问题和引导语,学生们要认真思考和查阅资料,课时,对于老师要求实践的课堂部分,同学们应该踊跃参加,课后,教师会布置课后实践问题,同学们应该自我动手。这些都是具体的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在实际当中,体验式教学应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形式多样,前途无量。

三、体验式教学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理论探索与实践

体验式教学的思想不是中国创新的,而是由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和我国孔子创立的,但他们也只是提出了体验式教育思想的雏形,并没有提出更加具有理论与实际行动。较为具体的理论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社威提出的。以培养学生的主动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体验式英语教学已经在本科院校广泛应用。但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也迫切的成为一大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国外与国外体验式教学特征

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教学思想,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卢梭的自然主义教学思想以及社威实际主义教学思想。然而,虽然国外的体验式英语教学历史悠久,但对于实际操作情况却少之又少,研究者们都把注意力投放在研究体验式学习的讨论上,正好与教学恰恰相反,把学习者当成是重点研究的对象和中心。

国内的体验式教学这几年来大部分应用于高职英语教育,如何将体验式教学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去成为问题,创建具体的学习模式和意境,让学生与体验式教学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根据课堂所讲的内容与形势,设立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国内体验式教学的主旨。

小结

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在高职学校很快的应用于传播,不仅仅在英语教学方面,在其他的教学科目同样适用,不过,英语教学应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之后,大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书面英语和英语口语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学生们的口语能力。根据所创建的学习情境与氛围,做到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找出问题所在,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内容。在互动中完成学习,完成进步。所以,体验式教学是成功的,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爱――教育的催化剂》-教师版-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