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范文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精选(九篇)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

第1篇: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国际贸易专业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1]孙钧.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05).

第2篇: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高职 ;国际金融; 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141-3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高职阶段,财政金融类、国际贸易类、国际商务类等专业中基本都开设有国际金融课程,以往的教学大多保持通才教育,以课程为基础不加以区分。但是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的要求差别很大,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教学目标也应体现区别,要考虑专业的特色,考虑与专业业务知识的衔接,考虑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特点。财政金融类专业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金融从业人员,因此对学习的要求更高,达到的理论深度应更深,而国际贸易类和国际商务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并不是专门从事金融行业,而是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应用金融工具和开展金融交易,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利用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国际贸易。

(二)课程内容广泛且抽象,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国际金融主要研究国际间货币关系和金融活动的规律及其实现形式。作为一门学科,国际金融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外汇业务、外汇风险管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其中既有经济学理论,又有管理学实践,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操作。这些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等相关基础,而高职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程内容与现实发展和实际业务存在一定脱节

目前市面上针对高职阶段的国际金融教材虽然也进行了诸如项目化设计、工学结合等许多改革,但是在内容选取上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国际金融学科体系,其中有很多题比较宏观且抽象,与外贸业务和学生生活联系并不密切。比如国际储备管理、远期汇率的计算、复杂的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这些内容虽然是国际金融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实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反而会加深他们对该课程的抵触心理。此外,国际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国家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比如跨境人民币结算、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等,这些都是传统课程内容中没有但是与学生将来工作密切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敏锐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并不断更新和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四)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同样需要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仍需要教师的大量讲授,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有限,课后练习比较难以监控,学生实操的立体化程度不够。因此如何设计合理可行的项目任务,创新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国际金融课程改革思路

(一)结合实际,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既然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国际金融课程是帮助其完善知识结构与提升专业技能,辅助其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我们就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从事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金融活动的相关职业技能,熟悉常用国际金融工具、业务特点和运用方法;正确理解和分析国际金融现象,了解国际金融发展新动态和国家政策,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金融意识和理财能力,从而促进提升整体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拓展和个人生活奠定基础。

(二)深入浅出,优化精选课程内容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首先要深入外经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有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具备国际金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其次,分析提炼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属于国际金融方面的任务作为课程项目的基础;最后从国际金融学科中选取相应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搭配组合,构建国际金融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实际公司业务和岗位能力需要为基础,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设置典型工作项目(任务),如果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是现有教学内容中没有的,要补充进来;反之,如果现有教材和学科中的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无关,在实际业务中不需要,则应考虑适当删除。除了强调实际操作性,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敏感度,宏观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既能够与相关职业岗位对接,也保证了国际金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最终我们将课程内容设置成六大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不同的任务,具体内容如表 1 所示。

1-2:根据近年数据总结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原因,对我国当前国际收支形势和政府相关政策进行讨论。2-1:出口国际收支申报(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项目三:汇率行情的查找、解读、分析与运用1任务一:外汇行情的查找、解读和运用任务二: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走势分析任务三: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讨论会11-1:查找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并进行解读。

1-2:查找各大商业银行最新人民币外汇牌价,并进行解读。

1-3:查找国际外汇市场主要外汇币种汇率行情,并进行解读。

实训2:不同情境下成交价的选择和折算。2-1:查找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走势图及外汇评述,结合所学对其近期及未来走势进行一定分析。3-1:分小组完成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论文。

3-2:小组代表发言,同学交流。项目四:外汇业务操作与运用1任务一:结售汇业务办理11-1:人民币远期汇率行情的查找和解读。

1-2:远期结售汇业务办理。实训3:远期结售汇的运用。任务二:套利和掉期交易模拟操作12-1:为企业选择资金运用方案并计算相应的盈亏。任务三:即远期进口报价折算13-1:查询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即远期汇率报价,分析汇率走势。

3-2:根据汇率报价进行进口价格折算,选择较有利的报价,或进行还盘。任务四:即远期出口报价折算14-1:查询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即远期汇率报价,分析汇率走势。4-2:根据汇率报价进行出口报价折算。实训4:出口报价折算。项目五:外汇风险管理1任务一:外汇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任务二:运用金融交易进行外汇风险管理11-1:根据材料分析企业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

1-2:分析不同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的利弊。2-1:在签订贸易合同之前,对合同涉及的币种、期限、结算方式进行分析,结合汇率走势预测,对可能存在的外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

2-2: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各种金融交易设计外汇风险管理方案。项目名称1任务名称1具体内容项目六:国际贸易融资操作1任务一:出口贸易融资操作任务二:进口贸易融资操作任务三:保理业务操作任务四:福费廷业务操作11-1:办理打包放款: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签订《打包放款合同》。

1-2:办理出口押汇:具体流程、填写押汇申请书、签订《出口押汇合同》。

1-3:办理出口信用保险。2-1:办理进口押汇:具体流程、填写进口押汇申请书、签订进口押汇合同。3-1:办理保理业务: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4-1:办理福费廷业务: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三)教学做一体,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W模式下,各个任务均按照任务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工作任务、知识准备、操作示范、项目实施、成果评价、实训练习等步骤展开。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是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料,教师在日常备课时就应多积累教学素材,尽量使用视频、图表、图片、真实业务案例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设置工作情境,通过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设定,使学生具有职业代入感,激发其完成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促使其自主学习。三是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师不再一味地讲授知识点,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四)多元评价,完善考核方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法,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打分。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在平时的学习,重点考查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项目的完成情况。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避免了传统授课中学生期末突击复习的情况,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程设计的实训项目,可分为个人实训项目和小组实训项目。其中个人实训项目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主要适合于一些单据、表格的填制、计算等,此类项目的标准比较明确,答案统一,由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打分。小组实训项目则是由多名同学共同完成,涉及环节多,项目成果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小组实训项目的分数构成采用以下方式:

100%小组项目成绩70%教师评价70%成果评价

30%学生评价

30%组内成员互评

其中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方面,使学生在给其他小组评分的过程中学习其他小组的优点,发现问题,更好地巩固自身能力。组内成员互评则体现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本组成员所做工作的认可程度,从而避免个别同学的“搭便车”现象。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机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并能够督促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项目任务。我们还设计了《小组工作项目成果评价表》以及《小组项目工作记录单》,从而使整个评价过程有据可依。

三、总结

经过多年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和课改实践,我们总结出这套教学做一体化方案,在实践教学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仍需要不断完善改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加以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海萍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改革设计[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赵海荣高职院校国际金融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研究[J].时代金融,2015(11).

第3篇: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案例导入;对比教学

0 引言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是电气信息类、自动化类、机械类等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好后续课程,如单片机、ARM、DSP 等的必备基础和重要前提。[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2]这就要求高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课程案例导入式及与C 语言对比教学改革与研究,对学生加深微机系统整体理论概念理解,提高采用微机设计开发实际测控系统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教改思路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寓学于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用中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研发微机应用系统的创新应用能力。

开展案例导入教学模式改革和研究,为学生建立微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整体概念,避免目前知识点被人为割裂、学生在学习后感觉各章节孤立、无法融会贯通的问题。强调讲学交互、学思结合,学习结束即完成了一个微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C语言是大部分工科自动化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并且学生在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时多选考C语言,大多数同学对C语言比较重视,掌握得也比较好。因此通过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比较式启发教学,使学生能借C语言基础促进汇编学习,加深对汇编语言的理解,更快地掌握汇编语言,做到事半功倍;反过来也可促进他们从更深层次深入理解C语言,提高C语言编程能力,提升在嵌入式系统开发时经常采用的C语言嵌入汇编语言进行混合编程的实际应用水平。

2 教改内容

2.1 案例导入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是局部和整体的矛盾解决,即微型计算机系统是一个整体,一旦系统运行各部分都同时工作,各部分对应的知识点本身不存在谁先谁后,而教学中内容的讲解只能一部分一部分进行,如何让学生先建立整体概念再逐一讲解,最后回到整体并有升华,是微型计算机老师不停探索的问题。[3]对大模块(CPU、存储器、总线、指令系统)的整体观一般是通过模型机来解决。我们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典型微机测控案例,通过案例和问题导入相融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组合解决这一难题。8253、8255、8251、ADC、DAC单一问题讨论并不困难,但它们在微机应用系统中的作用及与接口概念的联系,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好;通过建立典型微机测控系统案例,能够让学生先居高临下,再各个击破,最后回到整体并有升华。

设计的微机测控系统案例,可以导入课程中的所有常规可编程芯片和A\D、D\A转换功能,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且有专业特色的案例――根据实际自动气象测控系统的功能要求,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逐一推进解决,达到知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局部到全局的知识传授过程和自主思考过程。提出问题后,首先由学生思考和查阅资料,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最终目标,在学习中做到问题清楚,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图1 典型自动气象测控系统原理框图

设计的案例既能很好地体现和融合将要学习的各个芯片的功能和应用,又能了解测控自动化系统要求。在分析系统的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哪些可编程芯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展开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提出解决办法,引出常规芯片,然后逐一解决,最后自然形成整体理念和设计思想。

2.2 汇编语言与C语言比较教学研究

学生在学习汇编语言时,需要依据计算机的处理方式, “设身处地”地从计算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往往是学习汇编语言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能克服,即使掌握了各种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也很难写出功能稍复杂的程序,甚至产生厌学、抵触情绪,给课程学习带来困难。

由于C语言是大部分工科自动化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并且学生在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时多选考C语言,大多数同学对C语言比较重视,掌握得也比较好。因此通过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比较教学,使学生能借C语言基础促进汇编学习,提高学生对汇编语言的理解,快速掌握汇编语言,做到事半功倍。

对比教学的内容包括:

1)基于高级语言对汇编语言的数据访问进行理解

如从常量、变量、数组等数据的访问来对比两种语言;以C语言为参照,列出各种控制结构对应的汇编语言框架,采用一些与C语言关键字如else,default等接近的标识符定义,让学生比较容易看清楚语句之间的跳转关系和程序的逻辑结构。

2)汇编语言与C语言程序结构比较

不同语言程序结构是相通的,但实现方法不同,通过比较教学可以快速切入,还具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3)对于汇编语言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DOS功能调用可以与C语言中输入输出函数进行类比等等。

比较教学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汇编语言,并且反过来也会加深对C语言的理解,不仅提高C语言的编程能力,而且对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经常用到的在C语言中嵌入汇编的应用问题有了实质性提高。

3 教改特色

教学改革把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作为首要目标,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精神和个性品质,强调启发式教学、发现式学习和互动合作式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动性和个性化发展。[4]

强调讲学交互、学思结合,学习结束即完成了一个微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研发微机应用系统的创新应用能力。

对比教学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汇编语言,反过来也可促进他们从更深层次深入理解C语言,提高C语言编程能力,提升在嵌入式系统开发时经常采用的C语言嵌入汇编语言进行混合编程的实际应用水平。

4 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案例导入式、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知识点繁杂、易被人为割裂等问题,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熟练掌握课程知识体系;比较式启发教学,使学生能借C语言基础促进汇编学习,加深对汇编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做到事半功倍。总之,本教改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民,王艳.微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105-108.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Z].2010,6.

第4篇: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混合学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30-02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始开设《现代远程教育》课程,目前远程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培养方向。《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涵盖量大、知识点多,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知识以指数级增长的速度扑面而来,课程相关内容与日俱增。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任课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学科领域的专业学习知识之外,还要引领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在终身学习的时代里主动学习、与时俱进。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和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对2010级48名学生的《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研究和实践尝试,采取混合学习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基于天空教室在线平台的学习;课堂主题辩论;小组协作汇报。

一、混合学习简介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E-Learning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迅速应用与发展,由此推动了教育革新,并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Driscoll认为混合学习意味着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的技术的结合,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或者非教学技术)的结合,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美国发展训练协会的里德和辛格认为,混合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对象,以适当的传递媒体,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学习收益。李克东教授等认为,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何克抗教授则指出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由此可见,不管是多种教学技术的结合,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还是两者的相互结合,混合学习的关键是“最优选择”,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试图寻找既能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又能做到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效率,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

Josh Bersin认为混合学习b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识别与定义学习需求;(2)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订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3)根据实施混合学习的设施(环境),确定开发或选择学习内容;(4)执行计划,跟踪过程并对结果进行测量。笔者依据Josh Bersin的观点,对《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设计。

1.定义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远程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但是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对远程教育充满了好奇,都有获取相关知识的强烈需求。笔者在学期初开展了一次班级讨论,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讨论发现,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便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取更多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便于更好的在网络世界的知识海洋遨游;还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一种与自己十几年学习生涯不一样的教育模式。

2.制定策略。根据学习者学习需求比较强,但是主动学习能力比较弱的特征,笔者和学习者共同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因为《现代远程教育》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所以远程教育基本理论与规律相关内容采用的是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而自主学习与支持服务、远程教师与远程学生等相关内容,采用模拟远程教育的方式,在天空教室平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区分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是学习者了解远程教育的一个关卡,所以在学习了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实践模拟远程教育学习之后,展开一次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劣的课堂辩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在天空教室平台持续推荐新兴网络教育资源,引领学习者保持对新技术新资源的敏感性,在学期末让学习者分组协作,在课堂上总结汇报新型的新兴技术或资源。本门课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量贯穿于学习的始末。通过平台讨论、在线测试、课后问答、辩论以及学生协作汇报等活动的开展,做好对应的测量记录。

3.确定内容。混合学习基本形式是面对面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在教师课堂讲授环节,选取的是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是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专业知识。这个环节,必须保证投影、麦克风等能清晰地传播教学内容。在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辩论的环节,选取的是比较有讨论性,而且比较重要的内容,学生分成两个大方块,课前做好准备,以正规辩论赛的形式展开辩论,包括主持人、辩手、评委、观众等。在小组协作汇报环节,学习者六人为一组,课前做好准备,自主选择汇报方式,汇报的内容主要是在天空教室平台里面陆续推荐的一些新兴的资源与技术。以上这些主要是面对面的学习。对一些传统讲授难以表达的内容,比如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与学习支持服务、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以及农远工程案例分析等,采用的是在线学习的方式。在线学习主要依靠天空教室网络平台。教师课前通过“通知”的形式本次学习预告,引领学习者根据“立体化资源”模块做好学习准备工作。在“立体化资源”模块上传有课件与教案、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资源。课中学习者根据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在“助学模块”参与讨论与交流。讨论版块,教师拟定主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学生也可以主动发帖提问和回复其他同学的提问。最后,学习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相应版块写出本次课的学习时间安排。对于所有的讨论,教师在课程结束前要进行总评,并且评出优秀的帖子。

4.执行计划。面对面的学习,主要从课堂表现、课后习题、在线测试与考试上来检测。包括是否做到课前预习,是否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在讨论和汇报中深化与扩充知识点,是否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习题与测试,期末考试是否能够合格甚至优秀。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1.学习者眼中的效果。通过一个学期的混合学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笔者对2010级学习者就混合学习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整体来看,学习者觉得采用混合学习的教学方式比较新颖,多种学习方式的刺激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去获取知识。下面将从每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来展开分析。①课堂讲授。对于课堂讲授,学习者认为教师备课充分,内容丰富,讲解课程内容详略得当,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到讲课中,并且经常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展开,便于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②基于天空教室在线平台的学习。基于在线平台的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在线下进行自学,另一方面是师生聚集在网络在线教室,模拟远程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在线支持服务。其中,第一个方面贯穿于学期的始终,第二个方面是在特定的课程内容中展开。通过调查发现,学习者认为模拟远程学习者进行学习更能设身处地的理解远程教育的本质,更能以主人翁的意识去思考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另外,自己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学习顺序。比如有些学习者喜欢看视频―参与讨论―看课件―看其他扩充资料,有些学习者却更乐意看课件―看视频―参与讨论―看其他扩充资料。学习者感叹自己好久没有这么静下心来认真地看书学习了。③课堂主题辩论。学习者坦言,可能是由于此前的课堂上从未出现过主题辩论,所以效果不是特别好。学习者认为如果还有下次机会,课前一定要做足准备,首先明确辩论主题,查找相关资料、案例,除此之外还应该查找对方观点的相关资料和案例,以便攻辩和应对对方的攻辩。④小组协作汇报。学习者认为能够有机会进行小组协作汇报,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第一,作为师范生,能够站上讲台讲课汇报,然后得到同学们及教师的点评,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很有帮助。第二,对团队合作能力是一次考验,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作能力,从主题选定、小组分工,到最后的汇报,都需要小组之间的沟通协作,而团队合作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最后的汇报效果。第三,通过查找相关资源,能够扩充自己的视野,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之前只是偶有耳闻的新资源,而且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以及组间进行互评,也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综上调查结果表明,在学习者心中,通过这门课程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学习效果比较好。

2.数据体现的效果。基于混合学习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否真正如学习者所说的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还需要用事实来验证。为此,笔者统计分析了学习者参与论坛讨论的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通过天空教室在线平台总共提出了九个讨论主题,学习者对讨论主题的参与非常踊跃,学习者能够针对其他学习者的观点展开热烈的讨论。图1为每个讨论主题的讨论字数,图2为每个讨论主题的回复次数。

从学习者的讨论字数和回帖个数来看,学习者的参与度比较高,其中大部分回帖都有其他同学的回复,而且有些回复有好几个回合。学习者与教师、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之间都有比较多的互动。另外,笔者对2010级学习者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成绩分布如图所示。图3表明,学习者基本上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中44的学习者达到了优秀水平,数据比较客观。

混合式学习正在改变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教学形态,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对其他学习方式的“混合”和“综合”,为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适当地搭配在一起提供了可能,从而具备了超越其他单一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特色。混合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就体现出了它的优势和特色,无论从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学习参与度、学习主动性上,还是从学习者的自我感受上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改革开展的过程中仍然产生了不少细节性的问题。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利用混合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复杂过程,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和要求。

参考文献:

第5篇: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世界咖啡;课程改革;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43-02

一、引言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以创新、改革为鲜明特征的时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转型期,无论学校与企业,都重视和鼓励建立“学习型组织”。个人和团队也只有在“学习型组织”中的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深入认知,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目前,在高校的课堂上仍旧是以重教师讲授、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容易受到教师讲课方式、同伴干扰、电子产品干扰、自身等原因的影响,而在课堂上表现出听课不集中、不听课、睡觉、迟到、早退、玩手机等一系列问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学专业,其实践性、应用性、特色性鲜明。在专业课堂上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同样是石油化工装备工程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世界咖啡”这一概念是用新的角度将对话作为一个核心的流程,组合与团体能够通过对话来改变周围环境,催生有利于帮助理解与掌握传统课堂的重要知识。每个成员是必不可少的个体,以问题作为吸引,集合多元化的观点,交流和连结不同的观点,集思广益的过程。“世界咖啡”汇谈方式给予人们一种全新的研讨方式去开展主题活动。

基于此,把世界咖啡汇谈方式引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真正学会、学懂、学通专业知识为出发点,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层的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启迪更容易激发学习的求知热情和创新能力。

二、世界咖啡汇谈简介

世界咖啡汇谈是由Junit Brown(朱尼特・布朗)与Essas David(伊萨斯・戴维)以Peter Senge(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为基础来提出的组织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直接作用于提升成员间的合作、创新等能力,而且可以让组织凭借群体智慧来适应多变的、复杂的环境,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世界咖啡汇谈对于实践学习型组织是很适合的方法。现在这种管理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接收和使用。社会、企业必须要组织中的各个成员真正全新投入并不断有能力地学习才可以保持持续发展。西方的发达国家中绝大多数的大学教育已经使用了学习型组织,通过教育手段来为社会注入优秀的人才,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将必然选择这样。

在大学教学中,世界咖啡屋的学习方式适用于各种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在这些学科课程中,应用学生课堂学习或课外获取的知识,通过团队学习,团队合作去解决,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解决问题方式和创新。

三、世界咖啡汇谈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中的设计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简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是1998年由原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拓展改建而来。建设专业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拓展专业的范围,目标定位为提升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出发点定位为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来改革发展本专业。要使学生了解过程装备成套技术各个环节的基础知识,涉及知识面宽,是基于工程材料、化工原理、过程设备设计、流体力学、粉体国学、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等课程学习基础上,熟知关于化工单元设备及成套装备的优化设计、创新改造和新型化工装置技术开发研究的基本能力。要熟知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知化工单元设备和成套装备的设计方法与控制技术;具有对新装备、新技术进行开发研究与创新设计以及对化工装置项目进行成本评估与投资决策的初步能力;熟知国家关于化工装置设计、开发、研究、环境保护和安全防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的理论前沿,了解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世界咖啡汇谈模式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当的教学设计

针对本专业课程学习特点,结合具体课程,进行世界咖啡深度汇谈教学设计。

1.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世界咖啡汇谈成功的前提是针对课程各章节内容,选择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在学习各科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吸引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是基础理论知识可以解决工程的问题。因此,虽然每个章节的问题是与知识点相关的,但解决问题不能仅依靠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课下的探索研究和与团队成员之间的讨论。所以,在课程理论知识具备的前提下,教师有选择工程当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开展世界咖啡汇谈讨论。可对化工原理、工程材料、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机器、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等课程中的知识点,联系工程实践,提出工程问题。学生往往更喜欢和关注工程上的实际问题。

2.关键是轻松、和谐。揭开知识本质的新视角是来关注知识所具有的情境性。所以必须重点关注学习的情境理论。学习的情境理论关注的是对学校传统教育的改革,其关注的不仅仅是学校内部,还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研究和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学习研究。关于认知和学习具有的交互性质与实践的重要性是所有情境理论所强调的。为此,世界咖啡汇谈的情境非常重要,给人以轻松、和谐的氛围有助于人学习和交流的欲望。

3.学生分组并围绕问题组内讨论―第一轮讨论。将5~6个学生分成一组,组成一桌,设置一名桌长,桌长与该桌各成员都是平等的,并负责组织本桌人员讨论,各成员相互鼓励。这样尽量减少组织内部在管理环节上的层次,去除中间传送信息的中转,以更合适组织建立和学习开创性的思考方式。桌上可铺一张大纸,让大家自己的观点写在自己所对应的纸上。

4.组间讨论――第二轮讨论。桌长不动,组员分别去其他小组,参与新一轮的组间讨论。

5.回组讨论――第三轮讨论。组员回到自己所在组,把在它组讨论的新观点、新想法带回本组,进行新一轮的讨论。针对每个问题,组员最少要做到两轮或三轮以上的探讨,每轮讨论都不能少于20分钟,在探讨的过程中可设置课余时间,这样一是不仅让学生增加了接触面,增加思维之间的碰撞,使学生系统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二是通过学生在业余时间里的深入学习和钻研,可以将问题的探讨向广度延伸或纵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更好地方法。

6.团队汇报与总结。通过根据世界咖啡汇谈的这一程序,在探讨结束后,每个成员都要回到自己最初的团队中,从而形成组织共识(在这一阶段过程中应给予每个团队较充分的时间,并且展示团队的探讨结果)。

7.科学的激励和评价。组长汇报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实效性、科学性、特色性的解决办法,让学生养成踏实地、渐近地解决问题的习惯。针对学生的汇谈成果,要与课程最后成绩的评定挂钩。这样不但可通过帮助学生参加挑战杯、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等学生科研,鼓励学生等形式,最后真正做到将学生的新想法和学习成果落到实处,形成内在激励办法。

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过程机器等课程课堂上,对课程当中的若干知识内容进行世界咖啡汇谈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践,都达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专业的理解更加深层。对课程的学习不是简单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层次上,而是对课程与专业的关系,专业与行业的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四、结论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在工程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各门课程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企业新的发展需要。将世界咖啡汇谈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将学生的学习和团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对传统的课堂讲授做出改变,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团队的合作中让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培养学生养成学习终生、合作的好习惯,更能够适应未来工程岗位的需要。相信世界咖啡汇谈模式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结合,必能使大学工程专业课程的课堂充满吸引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让团队合作精神在大学里就培养起来,以为中国的过程工业培养出更多卓越的设备工程师人才。

参考文献:

[1]布朗,伊萨克等.世界咖啡.创造集体智慧的汇谈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2).

第6篇: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形式;小组讨论;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O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98-02

一、概述

《理论力学》是高等院校机械、土木、交通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建立力学模型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力学概念和公式,进而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然而,由于《理论力学》课程自身内容繁多、理论抽象、公式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厌倦,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一种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学生小组讨论―课堂释疑及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三个流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力学》教学过程,提高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学习兴趣,改变目前学生厌学的普遍现象,达到《理论力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这种教学形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教学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将在下文中展开阐述。

二、本教学改革实践环节

1.选定小组讨论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内容的选择主要由教师确定。教师在选定学生小组讨论内容前要准备充分,结合目前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情况,选择难易适中的章节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若教师选择小组讨论内容偏难,可能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挫败感,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难易适中的知识内容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目前《理论力学》教材一般包括三方面知识: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每部分内容又分若干小节,每个小节的知识内容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如在静力学部分,包含的知识点有静力学概念及公理、力系的等效及简化、力系的平衡、桁架静力分析与摩擦平衡分析等内容。静力学部分选择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时,教师尽可能避开“力系的等效及简化”这部分内容,这是由于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较多,不经教师讲解学生难以自行理解掌握。同时这部分知识内容包含的公式推导也较多,没有一定相关知识积累不易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不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在静力学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可选择“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一小节作为学生的小组讨论内容。这是因为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主要应用前面所学过的刚体系统的平衡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公式推导比较少。在学习过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相关知识后,学生完全可以将所学平衡问题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静定桁架分析和计算中去,所以静力学选择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是合适的。再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这一部分内容中,教师最好不要选择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内容关联不多,对学生而言,几乎是新的知识点。此外,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也非常重要,是运动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内容理论多、概念多,并且知识点内容相对抽象,不适合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对于运动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平面图形上各点的速度分析”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点的速度合成知识为基础,是点的速度合成知识在刚体运动中的应用,所以选作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是合适的。对于《理论力学》的动力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质点系的动能与刚体的动能”这一节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在《大学物理》这门课程中已经初步学习过,学生相对而言比较熟悉,且这一小节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所以比较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2.分组讨论。将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并至少提前一周将所讨论章节内容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准备所讨论章节的知识内容。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为保证小组讨论过程的质量,可采取组长负责制,组长可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在进行学生小组讨论前,要求组长制订小组讨论的详细计划,包括小组讨论的时间、地点、次数,以及每次讨论的主要问题等,这样便于教师进行抽查和指导,保证学生小组讨论的质量。除此以外,由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在课余时间完成,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成果提出要求。例如,教师可要求组长提供小组讨论过程中的有关资料,如小组讨论时的照片、讨论记录等。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去学习和思考问题,并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小组讨论后学生要形成对所讨论章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讨论中发现的问题。讨论环节完成后,针对讨论主题,小组要形成完备的PPT文件,并推选出小组讨论汇报人,以便课堂上向其他学生汇报讲解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3.学生汇报。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完成后,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按照小组讨论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小组讨论成果的课堂汇报讲解环节。在学生课堂汇报讲解前,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后提交的PPT成果进行审查和把关。教师课前要与学生汇报人进行沟通和探讨,帮助学生汇报人理清思路,掌握学生课堂汇报讲解时间,从而提高学生课堂上讲解和汇报的效率。

例如在静力学“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部分,我们安排每小组汇报讲解20分钟。这样按照我校一节课40分钟,可以安排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讲解。学生汇报讲解的内容包括小组讨论中所形成的章节知识要点、例题及存在的难点等。

4.释疑点评。学生讲解汇报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课堂讲解章节内容释疑和点评是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后,可能对所讨论章节知识点仍存有疑问,或是对所讨论知识点的重点归纳有所疏漏。此时,教师应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结束后,及时对学生讲解汇报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释疑。对于学生疏漏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充和强调。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对“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部分的章节内容,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中发现,学生对零力杆的判定这一部分内容存有疑问,理解深度不够,有一个小组在汇报中甚至未提到零力杆的判定问题。而零力杆的判定是进行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对于简化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计算过程起到重要作用,这部分知识内容不能忽略。因此在学生讲解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零力杆判定内容进行释疑和重点讲解。通过这种学生课下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的形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在课堂上能够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疑惑及时点评。由于具有针对性,因此教师的讲解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5.巩固、检查及考评。此环节为本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巩固、检查以课后作业为主。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批阅,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检验这种教学改革模式的效果。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统计对比发现,学生对于进行新的教学形式讲授的章节内容,即进行了“学生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教师释疑教学”环节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章节。同时,对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的学生进行考评,考评结果计入平时成绩。按照学校要求,《理论力学》课程最后总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平时课程成绩(包括课后作业、平时小测试、课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及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通过对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学生进行考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的积极性,促使本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更好的开展。

三、结语

《理论力学》是多数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对于土木、机械、交通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然而,由于《理论力学》课程本身偏难、知识点多,造成目前学生普遍厌学,学习兴趣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即学生小组讨论―课堂释疑及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并积极进行了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检验。经过本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范钦珊,陈建平.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苏禾.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几点体会――在理论力学教学中[J].力学与实践,2012,34(3):78-80,94.

[3]宋少云.在理论力学教学中采用协作学习的改革实践研究[J].力学与实践,2013,35(3):85-86.

[4]盛国刚,邓军,李学罡.理论力学素质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3):113-114.

第7篇: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医学影像专业;微机原理及应用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我院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和医学影像诊断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抽象、知识量大、技术更新快。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本课程的难度较大。各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1-3]。我们对医学影像诊断和工程专业微机原理及应用的教学改革尝试始于2006年,针对医学影像专业特点和本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课程的教与学,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对象是我院参加本课程学习的2006级影像诊断和影响像工程专业大部分本科生,一共593名,其中影像工程专业32名,影像诊断专业561名。问卷内容包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看法及个人建议等。共发放593份问卷,全部收回,学生回答问卷问题态度认真。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后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所占比例(%)

必要设置此课程76

更新教学内容84

改革教学方法93

实验教学需改革87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识到此门课程的重要性,认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等方面需要改革。同学们的建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少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落后,更新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习题讲解时间;实验课程安排紧随理论课程教学。

问卷调查反映出微机原理及应用在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等方面作了一些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下改革过程和经验。

2教学内容改革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当前讲授的8086CPU、8086的汇编语言以及8086的接口芯片等内容与现实的32位甚至64位的微处理器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我们深入研究此门课程知识体

作者简介:王海波(1978-),男,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图像处理和数据挖掘。

系,探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精选课程的核心知识,改革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Intel80x86为核心和基础,增加现代32位和64位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介绍,增加高新技术的介绍(例如高速缓存、虚拟存储器、现代存储技术以及USB、SATA等现代技术)以及总线等相关内容的讲解。

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是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又要融入新技术和新方法,力求做到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和谐统一。微机原理及应用的基础包括:8086的结构及工作过程、存储器、中断、汇编语言以及8086的接口芯片(包括8253、8259、8251、8255等)。在8086内部结构讲解过程中我们融入了32位处微理器的内容;并行接口8255讲解中融入并行接口标准IEEE1394;串行接口8251的讲解中融入通用串行接口标准USB以及SATA标准等内容。讲授的内容精心组织和安排,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部分内容细讲、部分内容略讲、部分内容不讲。整个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牢牢抓住存储单元、中断、端口和寄存器等重要基本概念。

3教学方法改革

3.1科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才具有正确的路线和方向,具有活的灵魂,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更换,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4]。问卷调查显示,93%的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只是进行了授课媒体的简单更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信息量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减少,使得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思考与记笔记时间减少,大部分学生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我们以板书讲解为主,以多媒体课件讲解为辅,尽量使用板书讲解问题,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得出,此门课程在以下两种情况利用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

(1) 复杂的工作原理图、芯片电路图用多媒体演示,可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减少教师画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 难理解、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使得内容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8086指令执行过程、中断的过程以及接口芯片工作过程等知识点的讲解用动画演示出来,学生理解的效果较好。

3.2类比法与案例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革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我们大量采用类比法和案例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此门课程的内容枯燥、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们以实际的项目作为实例,结合理论知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解并行通信的时候,以连接打印机为例来讲解;讲解串行通信的时候以网络通信为实例来讲解,将十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更易理解。采用类比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将存储单元比作楼房的一层,将中断过程比作教师上课被中断过程等等。另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4实验教学改革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调查结果显示87%的同学认为验证性实验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将“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分为基础、提高和创新三个阶段,并将开放性实验方式[5]与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的教学模式[6]相结合引入到提高和创新阶段的实验教学中。

第8篇: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范文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实践环节;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123-02

嵌入式系统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广,系统开发流程中既有硬件设计又有软件代码的编写。嵌入式系统涉及的课程有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C语言等课程。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具备较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嵌入式系统设计又是一门实践重于理论的课程,学生还需要大量地进行实践操作。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碰到学习的壁垒,慢慢就会失去学习的热情,一致于会放弃该门课程的学习。

嵌入式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软硬件开发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依然不足以从事技术类的设计工作。

1 教与学的现状

1.1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嵌入式课程教学主要由理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对着PPT讲解电路和程序、CPU内部结构、IO接口、硬件、软件,均采用演示的方法。在实验中教师认真讲解硬件的连接方式,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编程流程进行验证。

1.2学生学习的现状

与重点院校相比,我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我校生源质量和重点大学是有较大的差距,如果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不根据课程自身与学生的特点,依然采用老师讲、学生做,无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2 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2.1理论教学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简要讲解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和交叉开发环境,各个层次需要掌握的技术,目的让学生有针对性学习,根据自身特点确立技术的方向。在具体实施中用少量简单例子说明各环节的相关知识和开发方法。

在教学的方法方面,对于ARM技术的教学以介绍为主,尽可能改进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比如:和51核单片机对比,避免抽象乏味的教学方式。

在授课方式方面,整合课堂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理解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与课堂讲授相对应的实践内容。对于实践强的教学内容,把以前理论课堂讲解的内容放在实验室开展教学。例如:对于ARM指令和汇编编程的讲解要突出应用性,我们尝试在实验室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不再是按照传统进行逐条地讲解指令和语法,而是通过一个个例程讲解程序的结构,中间用到的指令让学生采用查阅方式进行 “Learning by Doing”。在实践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2.2 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是上课地点在教室里面,教学设备只有黑板和投影设备,极大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发挥,教师只能按照PPT进行讲解,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往往到了课程结束也不知道该如何搭建嵌入式的开发环境,即便上完配套的实验课程也仅仅是理论的验证,学生往往连基本的调试能力都不具备,更别说培养应用开发能力了。

新的授课方式:把传统的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结合起来授课,前面讲述基本ARM技术部分放在教室进行,汇编程序和芯片部分在实验室进行。例如:对于ARM汇编指令部分教学,根据ARM汇编虽用得少但又很重要的特点,在讲述汇编指令时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以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教学,汇编指令学生以查找的方式进行实践,通过5个例程练习,学生可以以软件模拟的方式快速掌握ARM汇编代码的调试和阅读代码的能力。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阅读ARM开发板的启动代码。在讲述芯片的接口和相关控制器时,在实验室进行理论部分的教学教师就更好发挥灵活的教学方式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压缩了理论授课的课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教师是辅助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增加,学习的惰性减少,积极性获得提高。而且明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精讲理论部分,对于难于理解的理论要少讲,在实践中理解。扩大课程的知识面。

双师制的尝试: ARM+LINUX教学安排可以安排2个教师来进行教学,发挥教师的所长,擅长底层硬件的老师进行ARM部分的教学,擅长LINUX部分的教师进行操作系统部分教学。

2.3 实践环节的改革

1)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

针对嵌入式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实验课时普遍偏少的现状,整合教学内容,压缩传统的汇编指令部分的课时,同时开放实验室和发放开发板,学生可以把便携的嵌入式开发板带回去,随时随地地进行嵌入式的学习。我们在教学中提高了实验课比例。把总学时的3/4安排为实验课,整合理论和实验课堂,把与实验直接相关的理论带到实验课上讲解。理论课占仅总学时的1/4左右,主要讲授ARM技术和芯片工作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对学生开放实验室确实弥补了实验课时的不足,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生通过把便携开发板带回学习也极大带动了同寝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过于依赖实验箱的问题,在以往试验中学生只需按照试验箱自带的实验指导书的步骤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轻松完成实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进了教学设备,利用接口全开放的开发板,既可以满足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学也可以进行设计性的实验。

2)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由于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学生就业的方向更加偏向底层,在硬件实践训练更加侧重,硬件设计中接口的扩展、电路的绘制和驱动程序的编写。以2周的课程设计为例,引入企业的项目管理机制,在集中实践环节,按照3人为一个项目组开展实践,整个工作流程尽可能接近实际产品研发流程。从方案选择,硬件的电路图绘制、焊接、硬件调试、代码的编写,其中每个环节要更接近产品研发的流程。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重点也培养三个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校通信专业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进行了2年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获得了提高,在蓝桥杯和电子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奖,在毕业设计中更多学生选择利用嵌入式技术来完成毕业设计课题。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和设计开发了实践性的课题,得到了提升。目前我院正在建立高性能的嵌入式实验室,通过更多的创新性的综合设计性项目来改善和提高我院的嵌入式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彦文.嵌入式系统原理及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太安,杜春玲. 嵌入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22):160.

[3] 白玉.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3):155-156.

第9篇: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教学;词汇学习

一、建构主义简介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或客观主义(objectivism)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在教育心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传统教学观—直起主导作用。直到60年代初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和发展理论广泛传播,在教育心理学界和教学领域引起重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传统教学观的局限,认识到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不仅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受到学者自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被传统教学观所忽略。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尤其是维果斯基(Vygotsky)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内容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过程。知识的学习和传授的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而非“输入或“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的经验和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中有重要作用。

2.情景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内容、能力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但是,这种建构过程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总是以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的。这种学习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学习在其中进行的情境联系。学习主要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而重新建构。学习者是借助他人的帮助对知识进行建构的。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事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隋境教学”。

二、建构主义情境教学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就会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很难再有新的突破。究其原因词汇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学生有限的词汇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阅读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乃至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就成了英语教学中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语音、语法、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要素,其中词汇是语音和语法的载体。语言的输入是指词汇量的增加,所以词汇教学至关重要。而以建构主义指导英语词汇教学是学习词汇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育部在今年2月26El就宣布今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由原来的100分制改为710分的记分体制,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只发放成绩单,突出听说能力的考查。其中记分体制改革将从今年6月起试行,整个改革方案的试点从明年起试行,试点学校为180所,其中北京有24所。在此基础上,改革方案将从2007年开始正式全面推行。并且对考试的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其中比较有意义的一个改革举措是取消了原来词汇与结构的考察部分,原来词汇与结构部分占到l5分,现在在这张试卷上这部分就取消了,取消这部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以前的英语教学太过于强调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掌握,而不注重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现在考试中就把这部分30道单选题全都去掉了。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要求说明考试更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对所学知识的充分利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而利用情境来建构意义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词汇学习已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对某个词汇进行机械记忆,直接灌输进大脑,而是要利用原有的知识,结合当前环境,积极利用所处情境来理解词汇的意义。Ⅲ这也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词汇测试形式改革的目的所在,把词汇置于语篇中,要求学生利用语境、上下文关系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理解词汇。所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情境教学来指导英语词汇教学,对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提高学生词汇量,使其更决地适应新的考试形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创设情境指导词汇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情境”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利用情境指导教学,并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情境要素在学习中的作用,积极创设情境指导词汇教学。

1.创造语境学习词汇

很多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孤立地讲解单词的语法知识,要求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这样会使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使学习者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打击学习者的信心。每位学习者都不能孤立地学习单词,而教师也不应在毫无语境的情况下大量地传授词汇知识,而应创造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语境,这样才能有利于记忆单词。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有效地记忆单词,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比如可以找一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用所学单词讨论分析并回答问题;创造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或内容,创造生动有趣的语境,这样有助于加强记忆。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中,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这种创造语境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表现自我的积极性,把原本枯燥的讲解单词与语法知识的方法,变成轻松自如的主动接受的方法。

2.结合文章学习词汇

在讲解课文时,先讲解课后词汇表中的词汇语法知识,然后讲解课文是目前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都是盲目地、不加选择地拿起词汇书逐个地按顺序背单词。为了增加词汇量,有的甚至背词典,一天备几百个单词。这种孤立的、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的记忆词汇的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单词,同时也很难消化记牢。这种方法只能是一种短时的记忆方法,由于没有课文内容的联想,脱离语句的使用,不知道词汇的出处,很难记住。一次记忆量太大也容易使大脑记忆中枢产生疲劳,结果是记得快也忘得快。即使记住了一些词汇也不知道它们的用法,不清楚与其它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区别,结果欲速则不达。这种背单词的方法特别不适宜大学新生。所以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把词汇融入课文中,利用课文中的背景知识或上下文关系来讲解单词的语法知识,并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利用课文中的相关知识去掌握相关的词汇。教师还应教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应注重对文章和故事情景(特别是有趣情景)的联想,只有这样才能较容易地、更牢固地将生词记住,并且能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用法。因为词的许多语音特征、词形变化规律和词的各种不同意义的展示只有在句型中、在课文中才能综合体现出来。大量阅读还可以提高所学词汇的重现率,这更有利于对词汇的记忆和掌握。

3.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