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百家姓范文

百家姓精选(九篇)

第1篇:百家姓范文

书名:《百家姓》

作者:杨葵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2月

这些文章都很短,写的时间跨度却挺长,三四年了。

三四年前某一天,我去理发。进了店,脱外套,小工接过去,换回一个存衣牌,拴在我手上。我坐到椅子上,小工替我围上围裙,我闭上眼睛。耳边是剪刀落发的嚓嚓声,周围三三两两聊天的南腔北调,还有店里循环播放的流行歌曲……这些声音浮在半空,若有若无如梦幻一般。那一刻忽然想到小张。就在这家店,小张给我理了好几年发。一个念头冲上来:我该写写小张。

我是这么想的:活了四十年,遇到好多小张这样的人,我们互为生命中最轻微的过客,有的仅一两面之缘,即成永久陌路;有的如小张一样,多年定期交集,却从未专心留意。这些人很像那天店里的那些声音,浅浅地、飘飘地浮在生命的表层,很虚幻,可是定心一想,音容笑貌又宛现眼前。

顺势就想到琉璃厂伙计小罗,我从他那儿买过几千张纸,可所有的交谈加起来不超过十句;想到小时工小月,帮我打扫卫生两年多,可我们之间只是不断重复相同的几句对话,我开门说来啦,她关门说再见。

从那天起,我开始写这些人。不定期地写,不刻意地写,忽然想到某个人,就撒开思绪的缰绳,放任它多跑会儿,过后把想到的记下来。

起先写貌似陌生的熟人,后来也写貌似熟悉的陌生人。很多以为相熟的朋友,以为全面了解,其实经不起细想,越想越不把稳,我们彼此真的很熟么?经常也只是一种习惯而已,习惯了当作熟人相处、相敬、相亲,甚至相爱。而实情是,人人孤苦熬世,所见所处,也无不零碎片面,哪有什么全盘知晓。

都写不长,像人物速写,只勾勒个大模样,并不细摹。这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得到报纸副刊的青睐,要逐篇发表;二是对自己笔力深浅有自知,生怕细摹露怯,因而有意藏拙。

当然,这些是客气话,我多少有点态度在里头的。我想的是:现在人真能写,以致出书越来越厚,厚到原来大小适中的开本排不下,一时各种宏大开本遍布书市。书柜里从此“远近高低各不同”,想收拾整齐,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那些文字,在我这个做编辑的看来水分太大。

曾有个作者,送来一部三十万字的小说让我提意见。我看完劝他:不如删成三万字的小中篇,一定精彩。这作者从此不屑搭理我。别人管不了,就管管自己。我决定尽量写短句,写短文,有机会出书,也出得尽量薄一些,开本正常些。这年头,开本小些、文章短些、文字精练些的书其实不多,我想往这方向努力。

更深一层的意思,我要引用巴伐利亚戏剧家Karl Valentin的―句话来表达。他说:“一切都已被说出来,但不是被所有人。”既然我没有自信说得更好,就选择了尽量不要喋喋不休。

五十个人,却叫做“百家姓”,乍看驴唇不对马嘴,其实并无不妥。中国经典启蒙名著《百家姓》,也不是真只收录一百个姓氏,而是五百多个。叫“百家姓”只是取个方便。另外,多少也有激励自己继续写下去的意思。

读昆德拉的几个要领

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米兰・昆德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8月

这是本老书,但值得回味。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使读者坚信A类一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一定会生存下去。

最近在休息的时候重复地看昆德拉的这取部小说,是上海译文的新版,我喜欢新的版本,是因为译者采用的文体:平实,清晰和克制。对一本嘲讽“媚俗(kitsch)”的小说,太多的成语和文采反而是有害的。另外新版译本有个好处,就是尊重原版,把小说明确地划分成了一个个小节,这里的节奏感其实很重要。

这部小说有过太多评论和长篇大论,充斥着空洞的词汇,尤其是摆着文学批评架子写出来的那些,“元叙事”、“复调小说”、“自我指涉”以及“存在编码”,用这些词语可以制造出许多垃圾著作和论文,例如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我后悔看过吴晓东这本无聊的书――用小说理论去批评小说,比按照营养成分表赏鉴美食更糟糕,因为营养成分还可以参考,但小说理论完全是纸上谈兵。吴晓东在他书的封面上留了一句话,“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这正是吴承认自己缺乏理解力的自供状。但让他变得可恶的关键原因不是他的愚蠢,而是他当起老师,把一种痛苦的阅读方式教给更多的人。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边看一边摘录那些关键的线索,从中得到了非常多的乐趣,获得阅读乐趣说穿了很简单,所以我不打算故弄玄虚地说很多废话,也不唠叨地罗列这个小说中随处可见的伏笔和呼应,直接说一下读昆德拉的几个要领,其实昆德拉的小说非常清晰,有结构美感,发现结构之后,就一点也不难懂了。

1、要用欣赏音乐(古典音乐)的方式去读昆德拉。这是昆德拉写作小说的方式。他按照动机、主题和旋律来组织他的小说。托马斯是一个动机,特蕾莎是对比的动机,而萨比娜和弗兰茨是另一组,如果这样理解,你就能发现这些动机是如何呼应、对比、编织的,这是一种抽象的小说。

2、昆德拉是克制的作者,无关主题的描写都被忽略了,所以反过来说,凡是昆德拉写到的细节,都有隐藏的意图。但这个意图可能需要到几十页或半本书之后,才被你发现。你会不断发现各种伏笔和线索,有类似侦探小说的乐趣。

3、昆德拉是反现实主义的,他总是用作者或“我”的身份直接插话,在故事进展中揭开幕布的一角,让读者看到一切都来自虚构,这个立场在小说里就是萨宾娜的立场,就是萨宾娜在画布上洒下的颜料。至于他为什么是反现实主义,因为他认为现实主义是媚俗的虚构,是虚构,但装成现实,所以是他不能忍受的媚俗。

4、什么是媚俗。媚俗不是庸俗,也不是取悦大众。在维基上其实有kitsch从现代主义艺术浪潮说起的冗长解释。给个简明解释的话,Kitsch就是“矫情”,随时意识着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这种情绪的“正当合法”。哭不是为了悲痛,是因为应该悲痛;笑不是为了幸福,是为了应该感到幸福。以上的,基本被昆德拉看作是人类无聊的表现,是一种Kitsch,翻译成媚俗之后,就和红楼梦的一样,被广泛的误解了。读这本小说,看萨宾娜怎么嘲笑Kitsch是个很有趣的事儿。

5、关于永世轮回,把它作为浮生短暂及时行乐的反面去理解就可以了。昆德拉太爱好哲学了,我觉得引用尼采很KUSO(恶搞)。

为什么会喜欢胡赳赳

书名:《北京的腔调》

作者:胡赳赳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1月

他无可掩饰地善良、易感。从七零后开始,性情单纯绝对是个例,过了而立之年依旧单纯的概率就更小了,而赳赳却正是其中一位。

我喜欢赳赳。

他不像个记者、编辑、撰稿人,要不是年龄差异,他活像我的哪位中小学同学,站在弄堂口或者随便什么地点,煽动他的厚嘴唇,随口和我谈起毫不相干的各种话题,彼此不必介意通常需要介意的世故。

他好奇,听到任何他以为有趣、有料、有观点的话,立刻跟进;他也容易感动,近年几个饱受嘲骂的电影,他看过,立刻来电话,唏嘘慨叹,说他哭了,要我也去看――正好我也是容易给电影弄哭的人,而且真去看了――就这一层而言,他太不像记者了:如今各报记者多么有见识啊,能对一部电影轻描淡写说两句,不讥笑,已属稀罕。

我不想说挑剔、挑刺、职业性冷漠等等是记者的通病,但赳赳即便不做这一行,也会是个例外:他无可掩饰地善良、易感。从七零后开始,性情单纯绝对是个例,过了而立之年依旧单纯的概率就更小了,而赳赳却正是其中一位。

我也喜欢读他的稿子。

《新周刊》几乎每期更换的话题,都有他的议论,虽不免三二急就之章,但一读而过,我总能得到两项以上见解,使我想想,以为有识见,说得好。譬如他谈论当代艺术,不算批评,更不是捧场,却也如我哪位聪明的同学那样,又如擅长评点事相的快嘴,忽然,说出精彩而有趣的断语,感觉很准确:如此之事太多,以至我难以举证,总之,反而在职业当代艺术批评家那里,我毫不记得曾经读到过什么可以称之为意见的意见了――赳赳是个诗人。这又是奇怪而当然的事:我知道不少记者原是文学的写家,或者诗人,为谋饭,出来记者一下子,结果成了职业。我不懂诗,我知道赳赳给我他的诗集,预先已经失望,不指望我能给予批评或叫好,但他还是怯生生地,然而诚恳地―带着大概诗人才会有的那种过时的诚恳――将诗集递给我。

写过诗的记者,其实,下笔是不同的:虽然我说不出是怎样的不同。

第2篇:百家姓范文

早在约4600年前,黄帝有个孙子名叫挥,生长在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他自幼聪颖活泼,喜爱钻研工匠技巧。他祭祀上天观星得悟,折树枝创制弓矢,被封为弓长,获赐张姓。可见张氏始祖张挥原来是位发明并主管弓箭的长官,以官职为姓。

弓箭的发明使我们的祖先能够远距离射杀猎物或敌人,它携带使用方便,可以备箭连射。在火器诞生之前,弓箭作为工具、武器可谓是人手的最伟大的一次延伸。恩格斯说:“弓箭之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之于野蛮时代和火器之于文明时代一样,是决定性的武器。”黄帝部落把弓箭用来打猎,猎物满仓;用于杀敌,威力超强。正是因为发明并首先使用弓箭这一决定性武器,黄帝部落在兼炎帝、并蚩尤之后,逐渐成为华夏族的主体。张氏始祖张挥功不可没。

至此,你是否会认为,今天张姓发展成为大姓并持续繁荣兴旺,完全是因为早期依靠弓箭的武力扩“张”呢?其实不然,后世张姓人为人处世突出一个“忍”字,靠“百忍传家”,兴旺发达。

《旧唐书》记载了郓州寿张人张公艺“百忍传家”的事迹。张公艺是汉相张良26世孙,挥祖111世孙,活了九十九岁,经历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他自幼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堂,制定典章规则,设立多条家教以诫子侄,因此张氏大家庭里父慈子孝,兄友弟和,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天鸣鼓召集家人一起吃饭。家里养犬百只,也和家人一样,缺一只未到就都不吃食物。张公艺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告谕家人后代“当忍则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妻不忍多争竞,能忍贫亦富,能忍寿亦永,古来创业人,谁个不知忍,不忍百祸皆云涌,一忍百祸皆灰烬。”

第3篇:百家姓范文

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是颛项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日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宫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

姓氏分布

钱氏早期除部分分布于今山东、河南等省外,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秦朝有御史大夫钱产,子孙居下邳。西汉徐州人钱林,因王莽,弃官隐居长兴陂门里。钱逊,因避王莽乱,徒居乌程。唐初,光州同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中原钱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时期,今上海、云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钱氏的聚居点。从清代开始,居住在闽、粤及沿海的钱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徙居海外者。

钱氏名人

钱谬:五代政治家,吴越国的创立人,公元907至932年在位。居粱时被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

钱起:唐代大诗人,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年间考中进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朗士元齐名,世称“钱朗”。

钱易:北宋钱姓成名最早的名人,浙江人,17岁时考取进士,时人称他“有李白才”。

钱乐之:南朝宋太史令,元嘉中奉诏铸造原为东汉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后又作小浑天仪。

第4篇:百家姓范文

策划/孔庆真 制作/俞昌志

俞昌志

国家高级烹调师,1993年从厨,曾先后在南京各大酒店任主厨、厨师长等职,2003年任百姓人家扬州店厨师长至今。

干丝第一响

售价:18元/份

创意由来:结合了传统的“大煮干丝”和“三鲜锅巴”的做法,既保留了煮干丝的口味,又添了冬日的气氛。

原料:锅巴200克,干丝180克,虾仁25克,小菜心4颗,熟鸡丝15克,火腿丝10克,海参丝15克,胡萝卜料头花4片。

调料:盐3克,味精4克,鸡精4克,鸡汤400克,胡椒粉3克,湿淀粉10克,色拉油1500克(实耗100克)。

制作:1、锅放水烧开,将干丝、海参丝、虾仁、小菜心、料头花分别焯水。2、锅上火放入鸡汤烧开,放入干丝、海参丝、鸡丝、火腿丝烧开,煮1分钟,下小菜心、料头花、虾仁调入盐、味精、鸡精、胡椒粉,勾琉璃芡,淋明油装入碗中。3、另起锅上火下色拉油烧至七成热,下锅巴炸至起泡、酥脆,装入盘内,盘底另加入35克炸锅巴用的热油(上桌后浇汁时声音会更响亮),连同煮好的干丝上桌,当作客人面将碗内的干丝浇在锅巴上即可。

特点:锅巴酥脆、响声气氛。

冬令农家河鲜

售价:36元/份

创意由来:灵感来源于前段时间去湖南考察,采用湘菜中比较典型的吊炉和辣妹子酱与扬州传统的农家烧河鲜相结合,口味丰富。

原料:小鲜河蚌肉200克,田螺肉、泥鳅各150克,粉皮100克,蒜头15克,葱段、姜片各6克,香菜段10克,高汤500克,菜籽油50克,猪油20克,青红椒圈10克。

调料A:郫县豆瓣酱15克、辣妹子辣椒酱10克、海鲜酱10克、盱眙龙虾粉6克、王守义十三香4克。

调料B:盐1克、味精3克、鸡精3克、胡椒粉3克。

制作:1、将鲜河蚌肉(改刀成大片)、田螺肉一起焯水后,放入盛器中,加葱姜、料酒,上笼蒸30分钟至熟烂。2、泥鳅治净,去头尾焯水1分钟,捞出洗净粘液备用。3、粉皮焯水后垫入吊炉内。4、锅上火下菜籽油、猪油,烧至七成热时下蒜头、葱段、姜片煸香,下调料A稍煸出香,下高汤大火烧开,放入泥鳅、河蚌肉、田螺肉,调入B料,烧开后再烧6分钟至入味,装入吊炉内,撒上香菜段、青红椒圈,即可上桌。

批量制作:可将河蚌和田螺肉提前蒸烂,用时杀好泥鳅直接烧制即可。

萝卜丝煎湖蟹

售价:38元/份

原料:小湖蟹6只(约65克/只),白萝卜200克,葱段10克,姜片10克,蒜片10克,高汤1000克,色拉油50克。

调料A:味精3克,鸡精3克,糖10克,老抽3克,料酒8克。

调料B:海鲜酱20克,番茄沙司10克,郫县豆瓣酱15克,李锦记柱侯酱8克,王守义十三香4克。

第5篇:百家姓范文

一天,小王拜访一位年长的客户。交谈中老人问他:“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小王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出来。老人笑呵呵地“批评”他:“王姓是中华民族文化渊深的姓氏之一,看来你还得多学习啊。没有文化积累的业务员,可算不上优秀哦。”

回去后,小王一直想着老人的话,想着自己的姓氏如何而来?自己的远祖是些什么样的人?……为此,他查阅了众多关于姓氏的资料,终于对王姓的来历有了根本的了解。与此同时,他产生一个大胆的念头,若把“姓氏”做成工艺品,不仅可以收藏,还能成为馈赠友人的礼品。

可是,用什么材料做呢?如用纸做载体,显然档次低且无新意,无法吸引顾客。小王想到,人的姓氏是从远古传承下来,当时所有东西都写在竹简上。而竹简是中华姓氏形成时期(春秋战国)的文字载体,用之作为“姓氏”资料的传达物体,最能显示其古色古香的韵味,还可装饰家居,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围绕这一思路,小王想出了“姓铭堂”这个名称,其寓意是,人不仅要将姓氏铭记在心,更要堂堂正正做人,不可为祖先丢脸。2000年6月,他注册了“姓铭堂”---深圳市华乐旅游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做起前期筹备工作。2000年7月,他专程赴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等部门考证姓氏来源,并请知名教授撰写姓氏起源,请作家创作诗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中国百家姓各个姓氏的文字材料。

2003年5月,小王的公司注册了“姓铭堂”商标,开始从事以中华姓氏礼品为重心的工艺礼品业务。同月,“姓铭堂”礼品正式投入生产。2003年7月,第一批姓氏竹简问世。首批产品以百家大姓为中心,以竹简为载体,以仿唐七律古诗来再现中华姓氏的发展历程,内容有各姓氏的始祖图像及简介文字、自古以来的名人名事和主旨对联等。当年9月,“姓铭堂”深圳形象总店开业,其“姓铭堂”礼品一炮打响,当天即售出500多幅竹简,赚了1万多元。

第6篇:百家姓范文

以邑名为氏。据《姓谱》所载,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食采邑于戚邑(河南濮阳市),其后有戚氏。国亡后,子孙逃往东海。

[家族名人]

戚继光 明代定远人,一说蓬莱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历官浙江参将、福建总兵官等,平倭寇,功最著,总理苏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节制严明,边备修饬,后改官广东,罢归,卒谥武毅。著有《止止堂集》等。

[地望分布]

山东东海郡。

一、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宣王分封其舅父申伯于谢国,在河南唐河县,后子孙以国名为氏。

二、据《旧唐书・文苑传》所载,唐代谢偃的祖父孝政,本姓直勒氏,是鲜卑族人,后改姓为谢氏。

[家族名人]

谢安 字安石,东晋阳夏人。少有重名,征辟皆不就,隐居东山,年四十余,始出为桓州司马。淝水之战任征讨大都督,指导策划,克敌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赠太傅,故世称谢太傅。

谢玄 东晋名将,谢安之侄,阳夏人,字幼度,具经国才略,以精锐八千,破前秦苻坚百万大军于淝水,拜前将军,封康乐县公,卒谥献武。

谢灵运 南朝文学家,谢玄之孙,小名客儿,时称谢客。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少好学,工书画,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性好山水,肆意邀游,所至辄为题咏,以致其意。其诗开创山水写实派风格。初为太尉参军,后徙广州,有诗传世。

[地望分布]

河南陈留郡。

一、以国名为氏。据《说文解字》所载,春秋初期有邾娄国,为鲁国的附庸小国,在山东邹县,战国时鲁穆公将邾娄改名为邹,后被楚国所灭。其后人以邹为氏。

二、出自子姓。据《元和姓纂》所载,为春秋时宋愍公之后,正考父食采邑于邹邑,其后亦有邹氏。

邹衍 战国时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人。知识渊博,号“谈天衍”。

[地望分布]

河北范阳郡。

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有柏国(河南西平县),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姓。又据《史记・秦本纪》所载,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为嬴。

[家族名人]

柏良器 唐朝人,他的父亲被安禄山杀死。他立志报仇,少年从军,打了60多场仗,当上将官时才24岁,以后更立了大功,做了大官。

第7篇:百家姓范文

和日常的新闻拼抢相比,成就报道要出彩可谓难上加难――工作性强。容易出现套话,数字多、时效性不强、贴近性较弱……成就报道稍不留意,便会落入俗套,拒读者于千里之外。因此。如何报道好成就,也成为各媒体苦心钻研的一个课题。

成就报道如何常报常新,实现真正的“贴近”?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媒体大多对于成就报道积累了一定经验,摸索出一些手段,可谓“精彩纷呈、亮点频频”。和以往相比,今天的媒体在成就报道方面更加讲究传播艺术,创新内容和形式。最终让人能够接受,让成就报道在理念上实现了从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的转变。

在2009年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报道的战役中,北京晚报在京城媒体中率先亮出颇具创意的策划:从春节后便打破部门建制,成立《国家》特刊报道团队。经过数月精心策划,于2009年5月底开始推出每周一期的《国家》特刊。脱离成就罗列,实现轻松阅读。特刊“志”这一部分,展现给读者的是北京最为熟悉的地点,通过讲述北京城内某一地理位置的变迁,用百姓事折射出时代转折,人情百味,同时将新中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的城市发展进行一次梳理。

避免同质:

用形式实现创新

同一时段、同题竞争,对各类媒体来说,这无疑增加了新中国60年的成就报道的难度。因此,寻求成就报道突破点的第一仗就是突破同质化。

成就报道,同日常的事件性新闻相比,其新闻属性应该更偏向于宣传。新闻无法预置和策划,但宣传却是可以策划的,而且重在策划。成就报道综合归纳了许多事实,还要在各类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加以划分、概括与提炼,因此要求成就报道的编辑记者善于进行预先的策划,用新的形式把新闻事实重新组合包装,从而吸引读者阅读。

北京晚报《国家》特刊的“志”部分首先在形式上令人耳目一新。每一期刊出6个版,分为三个报道版组,每一版组采取通版制作,让整组报道更有气势。

第一版组讲述北京城内一个具体地理地点60年来的演变,例如一条街(长安街)、一座建筑物(首都机场航站楼)、一座工厂(首钢)、一处文化遗迹(什刹海)等等。

在第二版组,把这一具体报道对象置于一个宏观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这一具体个案身上所携带的历史共性,以突出报道的深度。

第三版组由三个栏目组成:名家读城、晚报搜城、市民忆城。

名家读城:每期约请一位著名的作家或是画家,结合本期主题撰写2000字左右的随笔,该栏目先后约请了包括赵大年、阎崇年、萨苏、刘一达等知名作家在内的“名笔”,给这一栏目增添了不少“份量”。

晚报搜城:作为一份拥有50年历史的老报纸,北京晚报在京城报业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每一个历史过往都在老报纸上留下了印记,而这恰恰以最独特的形式,帮助读者回顾过去,在思想和情感上“回头看”。结合每期话题选取5-6份老报纸的相关报道呈现给读者,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并增加阅读趣味。

市民忆城:这是一个编读互动的栏目,每期征集深藏于民间的珍贵历史照片,选取3-4幅,并请读者撰写200字左右的照片故事,与读者共同见证北京的成长轨迹。

此外,为了体现新中国60年建设成就这一宏大的选题,在编辑手段上,《国家・志》采取通版制作,体现宏大气势。同时采用“新闻地图”的编辑理念,坚持根据每期主题由美编手工绘制老地图,与记者的文字报道相互呼应,增强版面表现力。

为了保证在形式上吸引读者,每一期《国家-志》的压题照片也都是精挑细选,一改再改。通过编辑记者“掘地三尺”的不懈努力,很多压题照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一个宋代村庄的蝶变》一期中,记者就从崔各庄乡的档案馆里“翻”出一幅反映宋代崔各庄(古称“摧鼓营”)风土人情的手绘图。图片古朴气息立刻传递了历史久远的信息,一块小小的版面得以囊括古往今来的故事,让读者追古忆今,无形中增加了报道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软硬兼施”:

以亲历见证变迁

《国家・志》虽然不能称作是浓缩的地方志,却也是生活在北京城里芸芸众生人生百态的点滴记录:虽然每期以一个地理方位为主题,但讲述地理,最终说的还是人情。而这种带有时代特色的“人情味儿”正是吸引读者的“秘密武器”,使“大而硬”的主题变得“软而亲”,从而建构起报道和老百姓亲身经历、切身利益的“关联”,让成就报道变成老百姓自己讲述的成就。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提出:抓报道要“寻找最带有共性的话题,最能引起共鸣的角度,最能动情的切入口。”《国家・志》特刊对这“三最”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在讲述什刹海变迁的一期《什刹海,从王府聚集到大众欢娱》里,记者写道:上世纪60年代,什刹海、北海是京城年轻人的乐园。因为景致优美,“海边”也成了恋人们约会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曾经流传过一个笑谈:上海小青年儿约会时常常约在外滩,姑娘掏出一个小手绢,打开之后,里面包着两颗话梅。你一颗,我一颗;北京的姑娘小伙儿要约会,一般就约在什刹海,姑娘也是掏出手绢包,打开一看,包着的是两个冻柿子。你一个,我一个……

老读者看到这里,曾经的青春岁月扑面而来;年轻读者看了,也不禁莞尔。而这种无所不在的人情味儿,给地理讲述增加了许多回味。

在2009年9月4日刊出的《五分钱坐上“登月火箭”》一期中,记者采访了当年的灯具厂干部以及北京游乐园市场开发部的经理,他们回忆起当年北京初现游乐场的盛景:开门营业后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1万多游人从北京城市的各个地区涌入北京游乐园。过去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过山车和激流勇进。成了最受游客追捧的项目,想要玩一次,至少要排上1个多小时的队。游乐园门票1元、花1.5元坐一次观览车,而过山车和激流勇进的票价更是高达每个人4元钱……一家三口人到游乐园玩一次的成本高达二三十元,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1/3的工资。但是一切都阻挡不了人们的热情。下午3点多,游乐园内设立的所有商亭告急。无论是饮料、面包还是饼干、话梅等零食,所有的商品一件不剩全部售空,而一些光顾着游玩还没来得及吃饭的家长带着孩子,跑动在游乐场内的大小商亭间。不停地询问“还卖吃的吗?”……

请群众(当事人)讲述成就,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反映社会进步的大主题,这是最有说服力的。从百姓的角度看成就,找出这些成就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联点,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关注,是成就报道创新

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古今交汇:

让历史告诉未来

增加成就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必须解决“缺乏时效性”的关键性问题。成就报道大多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拉近这种时空距离,才能让读者从当前兴趣出发,回到浩瀚历史中提取“值得”回忆的事实。

坐飞机在今天早已成为人们出行的家常便饭,而过去的飞机上和飞机场和现在竟有着天壤之别。在7月17日的《国家・志》中,北京晚报选取了发生在机场和飞机上的故事,通过点滴小事,描绘出一幅时代的全景画。现在很少有人记得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里的一幅壁画因为画了“裸女”而被“隔离”,常年不见天日:年轻一些的乘客也没听说过,以前飞机上不但不禁烟,还会给乘客发五根烟一盒的香烟……

《从一条跑道到人民宫殿》、《从“十八姐妹”到海选“天使”》,这一期的两篇主打文章选取了多个片断,如上个世纪50年代百姓进航站楼要买参观票,空姐给乘客发香烟、赠像章,第一代空姐穿军装、踢正步……这一个个小故事只有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才有可能发生,而今天看来,又不免令人唏嘘感叹。而今天的海选空姐、举世惊艳的三号航站楼,让人看到了今昔强烈的对比。编辑还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从上世纪开始不同年代空乘服装的照片――从苏式制服到军装,再到服装大师皮尔・卡丹设计的制服,通过这一细节,抚今追古,是把看似遥远的报道主题“近化”,实现了“新旧互渗”。

在新闻中引进历史,从历史角度来看今日的新闻事件。在新与旧之间发现联系,能大大加深报道的内涵。新旧互渗,既可以在新闻中引进历史,又可以从历史中发掘新闻,讲出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滴水映日:

用细节展现全景

“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细节反映全局”……这些在新闻教材当中无处不在的新闻操作技巧在成就报道中更显有效。一个生动的细节可以弥补成就报道时效性和贴近性的不足,同样吸引读者的眼球。

在2009年7月31日刊登的《大红门招商日南城现金告紧》一文中,记者采访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大红早”招商收款,几乎取光南城现金。原来,被人们称为“大红早”的大红门商贸城早市带动了整个商贸城乃至大红门服装商贸区服装批发业的飞速发展,每天早晨4点起,大红门地区就能看到拎着大包小包或推着货运小车的匆匆身影。在2004年8月1日,商贸城进行三期招商收款,40多台点钞机分成4个通道一字排开,因为钱太多了,银行代办人员装钱的箱子根本不够用,只好改用麻袋装,一麻袋装48捆480万元,到下午6点装了42个麻袋2亿元,临时调用了武警战士负责押运。当天北京南城现金告紧。

一个商场招商,竟然险些把银行的现金取光,这恐怕只能发生在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地点。一个细节充分体现出地区发展的火爆程度,也拉近了成就报道和读者的距离。

精心组合:

多元素丰富版面

成就报道需要丰富的版面语言来支撑,需要主动适应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的变化,因此,《国家・志》力图尝试融多种版面元素于一体的组合式报道,而要实现这一设想,各部门的团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特刊的创作团队从成立之初便传承了北京晚报奥运会期间的“项目制”经验,同时发扬光大。动员起报社各个相关部门的力量,通过团队协作、团体作战。完成这一重大战役式报道。

第8篇:百家姓范文

若从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掘到木胎漆碗算起,漆艺在中国已经有7000年历史,比中华文明的历史还长。金漆镶嵌工艺历经代代相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星辰。如今,它闪耀在北京金漆镶嵌公司的美丽夜空里。

金漆与镶嵌的联姻

据北京金漆镶嵌公司总经理、工艺大师柏德元介绍,金漆与镶嵌合为―体是从1956年开始的,由于当时将擅长彩绘雕填工艺的“苏漆作”和擅长镶嵌工艺的“小器作”融为―体,定名为“北京金漆镶嵌厂”,金漆镶嵌这种集合的工艺名词也诞生了。

“贾母一面说……一面又看见竹子上挂着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湘云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浆,菱藕香深泻竹桥’。”《红楼梦》第38回描写的这个场景展现了金漆--镶嵌的牌匾工艺。

老北京的店铺牌匾、故宫各殿的门匾大都采用金漆镶嵌工艺。相比现代的霓虹灯门牌,这样的牌匾,多了一份历史和文化内涵。

牌匾的制作有镶螺钿、雕填、彩绘等多种技法。人们常见的以黑底金字为多,看似简单朴素,却往往愈简也就愈难。由于牌匾漆的空间大,容易起瑕疵,比起其他漆艺作品,髹漆时还要再多加一二道漆。给字贴金也极为考究,气候温度不同,漆胶的材料比例、稀稠程度、干燥速度也不同,“贴金必须掌握好火候,要不早、不晚、不快、不慢,要贴得平整、严实、光洁、鲜亮”,漆艺师傅简单说出的贴金要求,想要熟练掌握,却并非易事。

比起牌匾,立体镶嵌并不常见。镶嵌工艺在清朝达到一个高峰,就是立体镶嵌。以木胎或者铜胎为骨架,将多种名贵材料雕琢成薄片制品,采用堆嵌圆包的技法镶在立体造型上。立体镶嵌是需要综合技术和雄厚资金的工艺,辛亥革命后,手艺人分头开作坊,人散了,资金也不够,手艺也就断档失传了。

金漆镶嵌厂的成立聚起了人力,立体镶嵌的恢复被提上日程。1962年,艺人们多次参观故宫,从轻巧的螺钿镶嵌做起,随之造型和工艺渐渐增加完善。到现在,立体镶嵌成为金漆镶嵌的招牌工艺,鸿篇巨制一个接着一个获奖、创收。

比如1988年制作的“九龙壁”,宽6.65米,长0.76米,厚2.46米,两吨多重,602条苍龙,18条蟠龙呼之欲出。“九龙壁”耗费了艺人们一年的心血,首先制作龙形木雕,这是基础,再就是往龙身上嵌一片片鳞甲。看似差不多的鳞甲,每一片大小都不一致,每一个鳞甲的底部还要磨出一定的弧度,且与胚胎部位的弧度相吻合,这样才能严丝合缝。并非花瓶的命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工艺门类,都因为与现代生活脱节而渐行渐远。金漆镶嵌的工艺异常繁琐,幸运的是,作为一种实用工艺美术,金漆镶嵌工艺广泛用于家具装饰以及首饰盒、糖果盒等家庭用品上,让这种旧日宫廷的工艺与市场接触得更为紧密。

2009年7月底,记者在北京金漆镶嵌公司的一个门市,见到顾客王先生。他想买件礼物给老师祝寿。正挑选的时候,一个镶着螺钿的红色雕填捧盒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直径近半米的捧盒,做工异常精美,是由工艺美术大师张淑琴在旁把关指导做出的。喜庆的红色主调,奢华贵气的感觉,除了欣赏,兼具储物的功能。王先生立即认定,这个捧盒就是表达自己感情最好的礼物。

“金融危机让我们行业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比起其他工艺美术门类。我们的销售还不错,有很多客户都是买了别墅又来买我们的家具。金漆镶嵌过去是皇上布置宫殿、装饰家具的工艺,美观又实用,所以受到很多顾客的追捧。”金漆镶嵌公司的陈瑞萍几乎没有一个周末是可以休息的,总是要带着客户参观各个门市,挑选商品。

辛亥革命促使了金漆镶嵌从宫廷流入民间,有机会让老百姓得到过去皇族所享受到的奢华尊贵。非典之后,购买金漆镶嵌产品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即使如今的金融危机,也并没有打垮蓬勃发展的金漆镶嵌市场。“外国的订单确实是损失了一些,不过还好我们有内需撑着。”陈瑞萍感到非常欣慰。

金漆镶嵌工艺的主要用料巴林石红花料每年都在涨价,上个世纪80年代,金漆镶嵌公司采购巴林石只要6万元一吨,现在的价格足足涨了50倍。所以,金漆镶嵌除了工艺精湛,原材料本身也具有收藏投资的价值。

一个团队的市场交响曲

2006年金漆镶嵌公司把生产部门迁入在河北 廊坊购置的84亩地上,旧厂一部分重新装饰做了展厅,一部分卖掉得到资金后,在北京的其他地段陆续开了连锁店。

金漆镶嵌的市场动向,制作它们的手艺人并不是太了解,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厂发展到了什么样的规模。只是与过去相比,现在每天都要坐班车去河北上班。

这期间。改变的不仅仅是上班的地点。

2009年7月18日,金漆镶嵌公司肝恢复的老

字号“英明斋”里迎来一个特别的“旅行团”,名为“金

漆镶嵌一日游”。柏德元就是这个旅行团的组织者,游客原来都是金漆镶嵌公司的手艺师傅。

在组团游之前,金漆镶嵌公司所属的“艺俱轩”于北京簋街开业。在筹建过程中,调过来几个老厂的职工,一个老师傅看到“艺俱轩”后对柏德元说:“柏厂长,我真没想到咱们厂还有这么漂亮的店面。”一语触动了柏德元的心。因为“艺俱轩”只不过是他们公司八处分支机构中最小的一个。但几年来,开会给员工们谈的都是指标和任务,却没有表扬过他们的成绩。公司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大家都不知道。看到老厂有如此兴盛的发展,老员工干劲十足,大部分员工都是上午办完退休手续,下午就接着办返聘手续。

然而,新员工却寥寥无几。前几年,公司通过北京工美技校定向培养了35名学员。到现在依然留在厂里的只有8个人。离开的27个人有去IT行业的,也有去做销售的。

金漆镶嵌的工艺繁琐枯燥,一个工种学会容易。但做好并达到要求就非常难。开始接触时,还要面临漆咬的伤痛。“做漆器要耐得住寂寞。”这是老员工们的心得。

第9篇:百家姓范文

虽然有许多老百姓和大臣,还有手下的将士都投诉他没有资格当皇帝,这个神圣的位置应该由其他人来坐。可谁都知道皇帝是那么聪明,有谁能比得过他呢?

老百姓先挑出他们中间最聪明的人来与皇帝争夺皇位。谁知皇帝三言两语就把他给击败了;大臣们选了个大文人来与他争夺皇位,谁都没有想到,皇帝竟把他给说服了,还让大文人当他的宰相;将士们选了个连头发丝都散发着学问气息的高超女子来与皇帝论理。尽管俗话说的好,“谁说女子不如男”,可是皇帝太聪明了,最后这个女子也放弃了。

见皇帝如此聪明,大家都没有办法,只能让他继续当皇帝。

过了几天,城外来了个卖白萝卜的乡下人。城外的士兵只见过红色的萝卜,从来没见过白萝卜,以为他想毒死老百姓,立马把他抓了起来,带到皇帝面前。

皇帝当时在赏画,很不高兴有人打扰,便对士兵说:“把东西留下,人放走!”士兵听了皇帝的话,就把乡下人拖走了。当时皇帝还不知道乡下人是干什么的,赏完画后,好新鲜又贪吃的皇帝看着地下一大筐白色小萝卜,很好奇,就吃了一根,吃完之后,皇帝感觉很香脆,比红萝卜好吃一百倍。

他赶紧叫士兵把刚才那个乡下人带回来。卖白萝卜的乡下人回来了,他脸色苍白腿脚发软,心里想:难道他们要杀我?我真是来错地方了,本来想赚钱,现在命都难保了!

就在乡下人忐忑不安时,皇帝发话了:“这东西叫什么名字?”

乡下人战战兢兢地说:“这……这……这叫白萝卜……”

皇帝哦了一声,说:“你以后就是我们城里的主厨,以后城里的全部食材都由你来掌管。” 乡下人听了,嘴巴半天都合不拢,“我……我……我是主厨?”皇帝点了点头,又插了一句:“白萝卜怎么种植呀?”乡下人说:“这件事您就甭操心了。”皇帝点点头,说:“以后你要把这白萝卜给做好,每天都要让我吃到白萝卜。钱我多的是,要多少去金库拿。”身旁的大臣惊得个个张大嘴巴,舌头吐出足足有三十厘米长。

一年冬天,天气寒冷。不适合白萝卜生长,正好食材库里也没有存货了。皇帝出巡时,偶然闻到老百姓家里储存的白萝卜的香味,馋得直流口水,因为皇帝实在是太久太久没有吃白萝卜了。美味战胜了理智,贪婪蒙住了心智。虽然皇帝有的是钱,但钱多的人都有一个毛病――吝啬,皇帝也不例外。想来想去,皇帝就有了偷白萝卜的念头。

每到深夜,皇帝便在更衣室换上黑衣,瞒过侍卫,偷偷走出王宫,去那些老百姓的家里偷白萝卜。有一天深夜,皇帝照常趁夜深人静来到一户老百姓家门前。他看见那家人都睡着了,就轻轻推开房门,悄悄走进菜窖。扑鼻而来的白萝卜香吸引了皇帝,他赶紧打开拿来的黑袋子装了起来。装了一大袋正准备离开时,门外进来一个人,原来是这家的男主人,皇帝被发现了……

太阳升了起来,这一天城里显得与往常都不同,因为聪明的皇帝再也当不成皇帝了。在广场上,皇帝被他自己原来所定的盗窃罪拉下了马,他再聪明也改变不了事实。根据他自己的规定,犯了盗窃罪的人都得下降九个等级。皇帝是十等级,下降后就变成了一等级的士兵。

一位有文化的将军被选为新皇帝。当上皇要按前任皇帝留下的规矩来做,所以新皇帝就根据第三千八百六十六条条例所规定的“换了皇帝之后必须换城名”,为城市更名。

为了报复上一代皇帝,张扬他的丑事,新皇帝把城名改成了“有一代皇帝去百姓家偷白萝卜城”。这个超长的城名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笑得合不拢嘴。

发稿/田俊

点 评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