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范文

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精选(九篇)

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

第1篇: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范文

【关键词】福厦两地 城镇居民 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是居民家庭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居民消费结构是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特点和消费发展的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类消费的变动规律。因此,深入研究微观经济意义下的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对于认识消费者行为,产业结构及其变动方向,社会消费水平及消费趋势都有着重要意义。以福厦两地城镇居民近15年的消费支出为研究对象,通过恩格尔系数和消费结构比较分析,说明福厦两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各自的特点。

一、福厦两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测算及其变化特征

(一)福厦两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测算

根据2012年福厦两地的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1997~2011年福厦两地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见表1)。

表1 1997~2011年福厦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状况

资料来源:福州统计年鉴2012,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12。

(二)福厦两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特征分析

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福厦两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有如下变化特征:

图1 1997~2011年福厦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趋势图

1.从恩格尔系数变化趋势上看,福厦两地相差不大,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根据一般规律,恩格尔系数下降是消费结构优化的标志,因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福厦两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向合理化方向转化。但福厦两地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幅度有所不同。2011年福州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同比1997年下降了31.1%,厦门同比下降了28.9%,略低于福州的下降幅度。

2.福厦两地恩格尔系数所体现的生活水平呈现阶段性不同。福州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于2000年进入小康水平,同比1999年下降15%;于2010年大致进入富裕水平,同比2009年下降3.2%。而厦门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在1997年就进入小康水平,同比1996年下降1.6%;于2004年进入富裕水平,同比2003年下降4.5%,比福州地区快了许多年。

3.福厦两地恩格尔系数变化呈现趋同效应。1997~2011年这15年间,虽然福州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较厦门居民的大,但两地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从1997年两地相差4.8%到2011年两地仅相差2.3%。这说明福厦两地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处于趋同状态,未来将会越来越接近。

二、福厦两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

国家统计局将城镇居民消费品类别划分为类,根据2012年福厦两地的统计年鉴,可以得到2002年和2011年福厦两地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见表2)。

福厦两地城镇居民较低的恩格尔系数只是表明,居民家庭有将在食品消费满足之后结余下来的消费投向其他发展型或享受型消费资料的可能,还不能准确表明居民家庭就处于较高的结构状态。为此,有必要考察其他非食品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以全面而具体判别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高度的状态。表2展示了福厦两地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动情况。

表2 福厦两地城镇居民2002年和2011的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福州统计年鉴2012,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12。

从表2中可以看出,福厦两地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食品方面。2011年福厦两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虽然有所下降,即恩格尔系数下降,但仍占消费总支出的最大比重。从城镇居民膳食结构看,粮油类消费占食品消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福州由2002年的15.6%下降至2011年的12.8%,厦门则由9.4%下降至9.1%。在外用餐等形式的饮食服务的消费支出增加,已经占食品消费的将近20%。这些数据说明城市居民家庭的食品消费结构的改善,对膳食营养结构越来越重视。

第二,衣着方面。福厦两地城镇居民在衣着方面的消费都迅速增加,福州由2002年的438元增至2011年1875元,厦门则由606元增至1590元。可见近年来,由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属于温饱型的衣食消费质量不断改善,消费质量从过去的吃饱吃好、遮体御寒提高到营养均衡、美观大方的方向发展。但是,厦门城镇居民衣着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而福州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比重由2002年的6.6%上升为2011年的10.5%,增加了59.1%,反映了福州城镇居民比厦门城镇居民更注重服饰、更追求时尚。

第三,家庭设备及服务方面。主要体现为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电脑、空调、移动电话等成为了消费热点。福厦两地城镇居民在家庭设备及服务方面的消费绝对数都有大幅度提升,但福州城镇居民家庭设备及服务的消费比重由2002年的5.7%上升为2011年的8.0%,而厦门则是由7.9%下降为6.4%。这说明福州城镇居民对家庭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较大,更新换代快,而厦门城镇居民的家庭耐用消费品需求则接近饱和,呈现下降趋势。

第四,医疗保健方面。近年来随着医疗制度改革在全国的全面推行,促使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也稳步增长。福州城镇居民2011年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为838元,同比2002年的437元增长了91.8%,厦门城镇居民2011年为1038元,同比2002年的351元增长了195.7%。而福州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至2011年下降了1.9%,厦门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10年间上升了0.6%。

第五,交通与通信方面。福厦两地城镇居民在交通与通信方面的消费都增加迅速,福州由2002年的534元增至2011年的2509元,比重由8.0%上升至14.1%,增加了74.7%;厦门由2002年的923元增至2011年的4814元,比重由10.9%上升至21.6%,翻了一番。这说明在现代化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方面,厦门城镇居民不仅消费绝对量高,而且其比重、增长幅度都大大超过福州城镇居民。

第六,娱乐和教育文化服务方面。在满足吃穿等消费后,娱乐和教育文化服务消费额绝对值增势一直强劲。但福厦两地娱乐和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比重的变动趋势是不同的。福州城镇居民娱乐和教育文化服务消费额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11.3%小幅度上升为2011年的11.4%,说明福州城镇居民对知识和闲暇的重视有所提升,用于娱乐、教育等的支出有所增长。而厦门城镇居民的比重则由2002年的14.3%下降至2011年的9.9%。

第七,居住方面。福州城镇居民2011年用于居住的支出为1591元,同比2002年增长84.1%,厦门城镇居民2011年为2482元,同比2002年增长155.5%。但两地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福州下降31.5%,厦门下降2.6%,远低于福州。

三、福厦两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消费结构比较总结

第一,从总体趋势来看,福厦两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趋同效应,以及阶段性不同。目前福厦两地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并已经迈入了富裕型生活阶段。

第二,从各个消费构成比重的相对变化趋势来看,福厦城镇居民早已从“吃—穿—用”为重心的消费模式,演变为“吃—行—娱乐文教服务—住—穿—用”为重心的消费模式。如果将吃、穿、住、用、行视为基本消费的话,那么,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文化比重的快速上升则显示了福厦两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良性变化。

第三,除食品消费外,受消费习惯、人群效应、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福厦两地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呈现差异性。福州城镇居民更侧重以时尚为追求的衣着消费,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体的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以闲暇娱乐、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等为标志的精神文化消费,说明福州是一个享受型消费城市。而厦门城镇居民则偏重于医疗保健和以移动电话、家用汽车为代表的交通与通信消费,说明厦门是一个发展型消费城市。

参考文献

[1]程兰芳.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38-148.

[2]董福荣.中国家庭消费结构透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51-57.

[3]福州市统计局.福州统计年鉴201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厦门市统计局.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1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5]张蓓,贾志永.四川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消费结构评价[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4):6-8.

第2篇: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范文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因子分析

居民消费结构反映了居民在各方面的支出比重,不仅是消费领域的重要问题,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辽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研究,既有利于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也有利于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一、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食品支出仍居第一位,居民开始将消费目光投向享受方面,消费结构出现了恩格尔系数总体上不断下降的积极倾向,衣着支出占较大比重并呈上升趋势,医疗与居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变化不大,娱乐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交通和家庭设备支出呈上升趋势,交通由7.05% 升至12.84%,家庭设备由4.24%升至6.28%。

二、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因子分析

1.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因子分析模型。消费结构按消费支出去向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其他商品和服务八部分,它们在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分别记为X1、X2、X3、X4、X5、X6、X7、X8。在KMO和Bartlett检验中,KMO的值为0.537>0.5,Bartlett检验sig值为0.000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因子1在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居住上有较大载荷。无论衣着、家庭设备,还是医疗保健、居住都是人们满足最基本需求后的需求,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生活需求。

因子2在食品、交通和通信方面有较大载荷。民以食为天,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几乎人人都有手机,越来越多的人购置自家汽车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生存需求。

因子3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及其他商品和服务上有较大载荷。这是人们对生活的享受型消费,因此可以命名为享受需求。

2.计算各公共因子及综合因子得分

根据公式:■

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序见下表:

主因子得分表

3.结果分析。辽宁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即由对生存需求向医疗和衣着等方面的生活需求变化。生活需求近7年来呈逐步上升趋势。生存需求从2000年起呈下降趋势,2010年降至近12年来最低位。享受需求近年来呈波动性变化,2008年最高,2002年最低。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生活的富足,人们有更多的钱来购置漂亮衣服,功能更强大的家用电器,位置更佳的住房,更优的医疗保健设备,满足生存需要已不再是问题,人们对生存需求逐年降低。如果人们充分满足了基本需求和生活需求,仍有充足的资金,才会进行享受消费,但是这种变化没有稳定的趋势,说明不是每年都有资金去满足这部分需求,也就是说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仍不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仍可进一步提高。

三、优化辽宁省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

第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其就业能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依靠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群体调整,防止收入两极分化。

第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重视第一产业生产,升级农产品结构,控制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特别应关注新兴行业的发展。

另外还可通过完善居民消费市场、培养消费者健康消费观念、建立科学的消费方式等措施来完善居民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范剑平,杨大侃.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17 -50.

第3篇: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范文

[论文摘 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之间的矛盾使得消费结构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不合理性,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研究,对于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0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溺爱在这一代人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他们出生后的生活环境正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消费群体。本文针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1.消费来源 

2007年10月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工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据调查89%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父母,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靠勤工助学、家教、在外打工等方式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约占8%,另外还有3%的学生靠贷款、助学金和补助。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趋于单一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提倡较早的踏入社会,使得学生不能较早的独立。(2)有的学生想找家教挣生活费,迫于专业的限制(因为很多家长喜欢找师范院校的学生做家教),很多学生被拒之门外。(3)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是8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经济上对父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2.消费结构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时尚消费。由调查问卷显示:基本的生活消费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学习型消费和时尚消费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自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毕业之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充实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消费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各种等级考试的报名费、资料费,包括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等。(2)由于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考取各种证书的培训费在逐年增加,例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有造价师证书,施工员证书,cad绘图员证书等等。 (3)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电脑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目前此专业的大学生的个人电脑拥有量也呈上涨趋势。 

除了学习型消费成上涨趋势外,时尚消费也呈上涨趋势,手机、mp4、数码相机等高档消费品不断涌入大学生的手中。 

3.消费存在的误区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不良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性。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就开始了独立理财的阶段,但其理财能力较差,开支没有计划,使得消费时失去理智,因而形成盲目消费的现象。例如:大学生在选择消费品时,用在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交际、娱乐方面的费用偏高,形成超前消费的习惯。

(2)前卫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个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够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因此过节聚会、生日聚餐、亲情消费、毕业宴会等已纳入到大学生的正常消费范围之内。如今大学生的消费已超越生存型消费,主要表现在: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等方面。 

(3)攀比性。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虚荣心又较强,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和身边的同学做比较,导致最后形成人格上的缺陷。例如:有的同学看到身边的同学买了一件名牌衣服,用着一部手机,自己也不甘落后,情愿节衣缩食,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有的女生为了美容,一次又一次的向节俭的父母开口要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4)过渡性。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超前的消费观念,例如:通讯费用、老乡聚会、恋爱消费等名目繁多。另外,谈恋爱在大学校园里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咖啡屋,酒吧等场所也成为恋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恋人之间互赠的礼品也越来越高档,类似于这样的消费都大大超过了目前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从消费结构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是健康、积极、科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还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还需进一步教育和引导。 

2.构建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 

(1)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消费观是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正确的消费观必须明确消费是为人的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消费将极大的影响着个人以后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想将来有所作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消费。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状况,我们要强调合理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合理性消费,反对非合理性消费。 

(2)建立合理消费结构,培养理性消费行为。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消费时尚瞬息万变,大学生应克服从众心理,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提倡科学、合理、发展型消费,反对愚昧、颓废、短视型消费。因此,大学生应该在保证食物消费的前提下,增加学习型消费的比重,减少时尚型消费的比重,适度消费,让更多的消费用于服务个人发展的项目,使大学生能够理性消费。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该全力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张 迪:大学生消费市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141~142 

第4篇: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消费者所面临的消费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与之相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也呈现六大发展趋势,只有及时分析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动态和趋势,从整体上把握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基本脉络。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营销战略,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需求是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愿望和要求,或者说是指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些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实质是企业将各种营销手段或诱因作用于消费者,以刺激消费需求,激发购买欲望,促进购买行为的实现。因此,企业要使营销活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了解和掌握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根据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最终实现自己进行营销活动的目的——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消费者需求研究是企业界和营销理论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新经济时代是指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的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Intemet技术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应用,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跨越了多个渠道:他们把人类从古至今的需求和行为与新兴网络行为结合在一起。用高科技武装起来。这种消费者的行为混合了传统的和数字的、理性的和感性的、虚拟的和现实的因素。与之相适应。现代消费者面临的消费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极其深刻的变化。

一、现代消费环境变迁对消费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新产品和各种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推动了消费内容与方式的不断更新。

2.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急剧增长,现代消费者面临的已不仅仅是本国市场和本国商品,还有国际市场和国外产品,由此使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

3.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传统的商品贸易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从而为消费者实现购物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提供了可能。

4.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迅速缩小了时空距离。促进了国际交往的增加,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得以广泛交流、融汇,各种新的交叉文化、消费意识、消费潮流不断涌现,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传播。

这些变化,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并使消费需求的结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重大飞跃与发展。都必然引起消费领域的深刻变革。同样。现阶段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也将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多方面的深层影响,并使消费者需求的结构、内容和形式发生显著变化。结合我国消费者现阶段的需求动态以及当今世界的消费发展潮流。可以将这一变化归纳为以下趋势:

1.消费需求结构趋向高级化

随着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将逐步趋于高级化。这一趋势在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我国为例,以商品房、私人轿车、电子信息产品逐步进入城市家庭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消费被启动,消费品将由万元级向十万元级升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高水平上。据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从2005年至2010年,经济的增长率将在6.4%一7.8%之间。与我国经济高速度增长相适应,我国的消费基金在总量上也将持续地较快增长。在整体消费水平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我国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不断升级,消费内容更加丰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将逐步趋于高级化。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与此相对应,城乡居民已开始具有了较强的购买潜力。今后一段时间,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从小康走向更宽裕的过渡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及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衣食等一般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住、行以及通信、电脑、教育、旅游等享受类消费将大幅度增加。而且,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增加和各国文化的相互渗透,国内消费的国际化趋势也开始显现。

2.消费心理引导消费需求日趋成熟化

买方市场格局形成以后,特别是随着我国银行储蓄利率的改革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成熟,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与短缺经济时期相比日趋稳定、成熟,呈现出求实、求新、求稳、求廉的趋势。与此相适应,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与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理智型购买增多,情绪型购买减少;计划型购买增多,随机型购买减少;常规型购买者的购买动机受单一因素驱动减少,受复合因素驱动增加;受削价优惠刺激购买减少,受实际使用刺激购买增加,过去那种盲目、轻率的消费行为已经越来越少。

3.高情感需求与感性消费趋向广泛化

感性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并非出于生存、安全等基本需要,而是希望买到一种能与心理需求产生共鸣的感性商品,满足其内心深处的感性要求。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活动的高度市场化和高科技浪潮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快节奏、高竞争、高紧张度取代了平缓、稳定、闲散的工作方式;食物处理机、洗碗机、个人电脑、移动通信工具、现代化办公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大量涌入家庭和工作场所,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以机器作为交流对象;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人们的时空距离,“地球村”的味道越来越浓厚。与全新的生活方式相对应,人的情感需求也日趋强烈。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说:“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作为与高技术相抗衡的高情感需求,在消费领域中直接表现为消费者的感性消费趋向。

西方营销理论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量的消费时代”,第二是“质的消费时代”,第三是“感性消费时代”。在感性消费阶段,消费者所看重的已不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是该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他们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理上的渴求,或是追求某种特定商品与理想的自我价值的吻合。在感性消费需要的驱动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并不是非买不可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能与其心理需求共鸣的感性商品。这种购买决策往往采用的是心理上的感性标准,以“喜欢就买”作为行动导向。如美国有关机构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女性选购服装时重点考虑穿着的感觉,追求所谓“最新流行款式”者不到43%。在日本市场上,感性商品正成为新的流行时尚。因此,感性消费趋向,实质是高科技社会中人类高情感需要的体现,是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悦、个性的实现和情感的满足等高层次需要的突出反映。在我国,消费者需要的感性化趋向也逐渐增强,以情感需求为核心的鲜花产业的迅速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4.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趋向统一化

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总体模式和基本特征。由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是十分复杂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也是多方面的,因此,人们的生活方式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文化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等。上述不同方面、层次的生活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生活方式的整体系统。从生活方式的系统构成中可以看出,消费生活方式不仅是生活方式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其他生活方式分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现代社会,人们在充分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带来高层次物质享受的同时,逐渐意识到高消费并不意味着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需求是社会性的,其快乐源于多个方面,仅靠物质享受难以使人得到真正的满足。因此,消费和人的幸福之间并不直接相关。决定生活快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对家庭生活的满足,其次是有满意的工作,即能自由自在地发挥才干和建立融洽的友谊关系的工作。基于上述认识,现代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把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统一、协调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评价生活方式,注重提高生活方式的整体质量。

5.提倡“绿色消费”,注重消费与环保一体化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和环境过度破坏的严重困扰。在环境问题的压力下,现代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识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度消费留下的不仅是成堆的垃圾和对环境的破坏,还将导致人类生存状况的不断恶化。因此,许多消费者提出“做一个绿色消费者”的口号,要求尽可能地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对所消费商品尽可能做到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绿色消费需求趋势是指消费者要求自身的消费活动要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和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消费,实现持续消费。

在可持续发展观越来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绿色消费、精神感受更为强烈。所谓绿色消费,有两个内涵,即消费无污染、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消费行为要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随着消费渐趋理性化,“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需求产生了。“绿色消费”曾经在食品生产领域风靡一时,而今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消费领域的一个流行的提法。如很多从移动GSM转而使用CDMA的消费者,很大程度上是看重CDMA低辐射的绿色消费功能。绿色消费是文明、科学的消费。各国消费者开始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责无旁贷的事情,开始将消费与全球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自觉地把个人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纳入环境保护的规范之中。在我国“绿色消费”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人们已经意识到节约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提高消费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把“绿色消费”作为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需要购买无公害、无污染、不含添加剂、使用易处理包装的绿色商品,并自动发起和支持抵制吸烟、禁止放射性污染等保护消费运动。由此,保护环境已成为现代消费者的基本共识和全球性的消费发展趋势。

6.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

在感性消费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日益多元化,给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选择空间,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群体层出不穷,如“新新人类”即是当代最具个性的新型消费群体。被称为“新新人类”的年轻人想方设法丰富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尽情展示自身的存在价值,在消费活动中遵循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成为他们选择消费品的首要标准,他们的消费方式在注重现代化的基础上又极具个性化。

第5篇: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范文

一是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我国居民原先对产品数量的需求正逐渐向对质量的需求过度。质量追求是未来消费结构变化的长期特征。在产品个性化需求方面越来越多,如住宅越来越注重舒适和美观,食品越来越注重绿色和安全,产品越来越注重多功能和高档化。二是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变。在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变是必然趋势。在物质生活资料得到保障之后,居民消费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比例必然会扩大,另外,娱乐休闲与旅游等相关文化娱乐产品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我国居民丰富精神文化的必然需要,精神生活消费的多种性和多层次性以及文化消费的增加,也是我国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升的重要表现方式。三是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的转变。在生存资源得到质和量的满足之后,我国居民在消费过程中必然会更多地关注跟自身发展相关的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加大对健身医疗保健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同时追求快捷交通和对称信息,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居民发展需求所带来的消费需求正逐渐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内容。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趋势变化对市场消费的影响

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居民消费结构趋势的变化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围绕市场识别和市场评估两个方面进行市场营销机会的分析,结合市场需求领域的新情况和新变化,科学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确保市场营销策略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能否有效识别和寻求市场营销机会,对于增强企业市场发展能力具有关键作用。顾客作为微观市场营销环境的主导者,其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市场营销环境。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应当牢牢把握结构变化趋势,进一步制定营销方案,切实迎合居民消费需求,依靠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持续发展水平,并将其作为企业市场营销机会分析的最根本出发点。围绕居民消费结构趋势变化进行市场分析,主要是从现存市场营销机会进行分析和从未来市场营销机会进行分析两个方面。本文将居民消费结构趋势的变化与市场影响相关率变量记为F,市场消费发展比率变量为C。根据增长效应理论,居民消费结构趋势变化对于市场消费发展的影响存在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在构建模型时不仅包含市场消费发展比率的一次项,还纳入二次项,如模型(1)所示:C=α+F*β1+F*β2+εt(1)模型(1)中,α、β1、β2为参数,εt为随机误差项。一方面为了有效防止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线性关系,提升回归结果,需要对样本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可以发现,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能够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居民消费结构趋势的变化与市场影响之间的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即提升居民消费结构趋势的变化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市场消费的发展速度,增强市场活力。

现存市场营销机会分析

进行市场营销机会分析和识别时,一般会按照营销手段和营销对象来进行,并将其转化为对于市场和产品结构的分析,实现市场产品结构的识别和分析,确保产品市场机会这一市场营销机构的核心地位。应当从供需现状来对营销机会进行分析。市场出清是市场营销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市场出清这一理想状态往往难以实现,因此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围绕居民消费这一消费市场,应当重点从结构、数量以及层次这三个方面来对市场供需缺口进行分析,并通过缺口分析进一步寻求市场营销的机会。当前居民消费结构正逐渐从大众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对于同一产品个性化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尽管供需总量平衡,但是结构不平衡仍然会留下比较大的市场营销空间,对供需结构差异进行分析也能够从中发现市场营销的机会。围绕高中低三个市场需求层次,分层次分析需求状况,并有效查找需求空档,生产产品进行填补。重点关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一般来讲,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速度快,同时产品具有层次,差异也比较明显,城镇居民在消费上更注重个人偏好和高档层次消费。除此之外,还应当围绕市场细分进一步寻求营销空间,按照消费者需求层次和内容的不同,对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并根据不同产品需求的消费者所构成的目标市场,进行个性化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围绕消费者生活方式、个性特点、购买行为、时效选择、购买方式,重点做好目标市场的规划,通过细分消费市场,进一步挖掘被忽视的市场机会。尤其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势。“吃穿用”的消费比例逐步下降,交通、娱乐、通信、体育等消费需求比例不断上升,正是基于这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进一步细分出许多新的目标市场。细分虚拟产品和实体产品,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享受产品和食用产品,投资产品和消费产品这些不同的消费,有助于为产品营销提供更好的机会。对于同一类产品,也可以结合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分析和营销。通过差异化的市场细分,进一步增强营销的针对性,挖掘市场营销机会,对于增强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和水平,提高市场产品占有比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未来市场营销机会分析

第6篇: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范文

[关键词] 酒店产业 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酒店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我国酒店产业的发展现状做一些梳理并从酒店业的现今状况中得出一些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酒店业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拟从我国酒店产业的产业规模、供求状况、经营及竞争现状入手来分析酒店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将来发展的可能趋势做一些预测。

二、我国星级酒店产业发展的现状

1.产业规模及结构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饭店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涉外饭店仅200多家,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饭店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据2009年国家旅游局的数据,到08年末,全国星级饭店总数已达14099家,拥有床位293.48万张。到2008年末,全国星级饭店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353.25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8.30%,营业收入总额1762.01亿元 。具体数据见如下两张表:

表一 2008年全国星级饭店规模及经营情况

饭店数(家) 客房数(万间) 床位数(万张) 营业收入(亿元) 客房出租率(%)

合 计 14099 159.14 293.48 1762.01 58.3

按经济类型划分

国有企业 5686 65.46 125.32 692.81 58.23

集体企业 872 7.98 15.53 66.12 56.63

股份合作企业 345 3.49 6.38 33.83 60.82

联营企业 75 1.06 1.86 12.17 57.87

有限责任公司 2903 35.18 62.52 398.51 58.46

股份有限公司 703 8.93 16.47 98.51 59.92

私营经济 2643 21.31 38.95 161.03 57.89

其他企业 311 3.57 6.7 46.42 59.49

港澳台投资经济 339 7.3 11.97 144.22 57.65

外商投资经济 222 4.86 7.78 108.4 57.84

按饭店星级划分

五星级 432 15.69 25.35 227.96 57.27

四星级 1 821 36.96 63.97 356.8 59.89

三星级 5 712 64.7 122.05 350.44 58.47

二星级 5 616 39.15 76.85 495.97 57.19

一星级 518 2.64 5.25 330.84 50.97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

表二 2008年全国星级饭店的地区分布

地区 饭店数(家) 房间数(间) 地区 饭店数(家) 房间数(间)

合计 14099 1591379 广西 393 49768

广东 1126 127320 山西 349 32921

浙江 1118 134064 江西 345 36699

云南 904 77130 陕西 332 43219

江苏 895 96938 上海 310 61264

北京 836 134090 黑龙江 285 25957

山东 810 99874 甘肃 280 27415

湖北 597 52786 贵州 279 22605

湖南 569 59743 海南 260 40265

辽宁 551 61465 吉林 243 20682

四川 532 48645 重庆 242 28190

河南 488 57882 内蒙古 242 20718

安徽 451 47387 青海 117 10703

河北 441 50428 天津 114 15780

福建 426 50633 86 7606

新疆 421 43707 宁夏 57 5495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星级酒店设施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从其产权主体、档次结构和区域分布来看有以下特点:

首先,国有企业占据产权主体较大比重,但盈利能力低于平均水平。我国旅游饭店构成中,无论从饭店数还是客房数上看,国有饭店均占据很大比重,而集体饭店、外资饭店和其他类型的饭店相对来说规模尚较小。但从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看,国有企业则处于劣势。笔者统计了上述各投资主体类型的营业收入与客房数之比,全国平均水平为11.07亿元/万间客房,而国有企业仅为10.58亿元/万间客房。相比之下,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商及投资经济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盈利能力远高于国有企业,分别为19.76亿元/万间客房和22.30亿元/万间客房。由此不难看出,国有企业虽占据了很大部分的饭店及客房设施,但盈利能力及竞争力却远不及外资企业。

其次,档次结构已经形成。各类饭店在2008年末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五星级饭店客房数占总体的9.86%,四、三、二、一星饭店分别占23.22%、40.66%、24.60%和1.66%。五星级和一星级饭店数量较少,市场主要被三星级饭店占据,中低档的二星饭店和中高档四星饭店占比大致相同。

再次,区域空间分布阶梯差异明显。笔者将各省市按照拥有星级饭店数分为三类,第一类超过800座,第二类拥有300至800座,第三类少于300座。划分结论是我国饭店业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三级阶梯状态:第一阶梯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第二阶梯是中部地带,第三阶梯是西部地带,整个态势是东多西少。

2.供求状况

近些年来,饭店设施的持续建设导致旅游饭店数量增长较快。“80年代,每增加10万间客房需4-5年时间,但1994年以后,每年增加的饭店客房数就达10万间以上” 。尽管国内外客源的消费需求也在逐年增长,但增速相对缓慢。过快的供给增长使得目前饭店供求关系比较宽松,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消费者已成为主体,有着充分的选择权和消费决定权,饭店业已完全转入“买方市场”。

3.经营及竞争现状

(1)经营管理水平

全国目前一万四千多家涉外饭店,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两级分化的倾向。只有四五星级和部分三星级饭店具备现代企业制度及思维方式,这些饭店也普遍集中在合资或外资企业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地区。而更多的中低档饭店还是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思想,许多企业还没有把饭店管理当成一项技术性工作来对待,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有待于大幅提高。

(2)竞争情况现状

关于我国饭店业的竞争情况现状,不少学者在这一方面做了成果颇丰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达成的共识是:“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是现阶段我国饭店业竞争现状的主要表现。其中,过度竞争是指饭店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是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能从这一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 。但在这种“过度竞争”的状态下,仍有大量的新饭店进入这一行业。竞争不足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效竞争手段不足。我国旅游饭店的竞争主要还集中在价格竞争层面上,非价格竞争程度低。为了争夺客源,很多饭店都卷入了恶性的“削价大战”中。第二,独立竞争主体不足。我国饭店业中缺乏独立的经济主体,企业的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地限制。第三,一些细分市场竞争不足。饭店业内某些细分市场中进入企业数量较步,缺乏竞争。

三、我国酒店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酒店发展走向集团化、品牌化

(1)推进集团化发展

集团化将成为我国现代酒店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运作模式。我国旅游饭店目前的集团化程度还比较低,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酒店产业未来的趋势之一就是国有旅游饭店改革。通过加快产权多元化的进程,解决集团化进程中的体制,对国有饭店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并进一步建设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酒店企业集团,进而提升酒店产业的整体结构,以期获得更好的国际竞争力。

(2)品牌建设将成为酒店发展的重要部分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日益成熟,感性消费时代的来临以及酒店市场的日趋规范化,中国酒店业将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竞争的核心是客人的满意度、忠诚度和酒店的知名度、美誉度,关键是把握住消费时尚,抓住消费心理,打动消费者从而赢得信任和青睐。在未来的酒店业竞争中,酒店的品牌建设将成为酒店发展很重要的部分,谁赢得了消费者的心谁就赢得了市场,就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品牌的经营是一种100-1=0的系统模式,良好的品牌可以为企业带了巨大的效益,但任何一次突发的品牌危机都有可能毁掉之前苦心经营的成果。所以,品牌竞争的时代要求酒店更加重视每一个细节,是对酒店长期保持良好稳定的管理服务水平的考验。

2.经营管理人性化,服务定制化

(1)人性化管理成为主导经营管理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不仅是生产要素,更是企业宝贵的资源。酒店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人的资源。因此,酒店将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密切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人本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规范员工的行为,而是创造一种员工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新型人事环境。因此,未来的酒店企业将更加注重提高员工的知识含量。建立一套按能授职、论功行赏的人事体制,通过员工的合理流动,发挥员工的才能。通过目标管理,形成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做到自主自发。通过酒店企业文化,利用文化的渗透力培养忠诚员工,确保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

(2)定制化服务满足不同客人的不同需求

市场竞争带来了更多样的选择,也培养了更加成熟挑剔的消费者。他们对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种市场导向使得定制化服务将成为酒店产业今后发展的趋势之一。这要求酒店对客人的需求要有更充分的了解,既掌握客人共性的、基本的需求,又要分析研究不同客人的个性需求;既注意静态需求,又要在服务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动态需求;既把握显性需求,又要努力发现客人的隐性需求;既满足当前需求,又要挖掘潜在需求。

另外,随着消费观念的进步,酒店所扮演的角色也应当有相应的进步。酒店已不仅仅是人们晚间休息的地方,它的功能角色趋向于更加复杂多样,它还将承担起交流、商务、休闲度假等更多新的角色。所以,酒店的经营管理应当根据市场的需要积极转型,尽力去满足消费者对于这些新功能的要求。

3.产品形态更加多样化,竞争深入到新的细分市场

酒店市场的日趋成熟将使市场竞争向更细、更新的方向推进。相应地,产品和服务的形态也将更加多样化。在近两年酒店业整体发展势头并不好的情况下,经济型酒店的异军突起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未来的酒店产业发展中,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下去,随着人们对产品精神价值的逐渐重视,文化酒店、创意酒店、主题酒店等产品形态也将会有更进一步的成长。敏锐的市场眼光将成为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寻求、引导潜在的市场机会并迅速占领新的市场空白点将成为酒店业竞争的又一主要内容。

考文献:

[1]费寅:《中国饭店业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4卷第2期:75-76

[2]张辉、秦宇、厉建新:《对我国饭店业竞争现状的深层思考》[J].《旅游学刊》.2000年第3期:19-24

[3]魏小安:《政企脱钩工作对旅游市场的影响》[J].《旅游调研》.1999年第5期

[4]李飞:《我国饭店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科技信息》2008年第4期:148-149

[5]杨怡:《我国饭店业的绿色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48-49

第7篇: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范文

[摘要]随着“她”世纪的到来,“80后”女性逐渐占据消费主导地位,在她们的影响下,女性的消费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体呈现出了易受流行趋势影响、消费目的多样化、消费领域和消费渠道拓宽、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等趋势,这决定了企业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对策。[关键词]“她”世纪“80后”消费行为营销对策一、引言“钱袋在女性消费者的手中”,这种家庭经济模式在21世纪转变成了社会经济模式,标志着“她”世纪到来了,为“她”服务成为了最赚钱的经济模式。随着“80后”女性的成长,现代女性生活形态,进入了不同的时期,自我概念的变化,不断追求家庭自我、发展自我、和谐自我三者的平衡,使得现代女性消费行为出现了新的趋势。二、“她”世纪女性消费行为新趋势1.更加容易受到流行趋势的影响爱美心理和攀比心理是女性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使得所有女性在消费的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商品给自身形象带来的影响,所以她们希望通过消费使自己能够与时代的审美观相匹配。进入21世纪后,由于电视、网络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女性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广阔,有条件紧跟时代的潮流,并且“80后”女性树立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她们欣赏创新、尝试创新、享受创新,她们的消费就更加容易受到潮流的影响,并通过消费达到对自身美化进而满足追求时尚的心理。因而,女性对商品消费往往追求时髦的色彩、样式、妆扮、保健乃至生活方式等等。2.改变“弱者”形象,逐步涉足男性主导消费领域女性争取男女平等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从心理改变一直到外在表现都有着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女性消费商品范围逐步拓宽,她们超出快速消费品和日用品领域,渐渐主导着本来由男性主导的消费领域。香烟消费女性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就是证据之一,香烟作为女权主义符号,既可以作为与男性沟通渠道,也可以展现性感的一面,成为了女性消费不断增长的一个点。女性也在渐渐主导高科技消费市场,在汽车、IT产品等市场,女性消费者消费比重正在快速上升,相反男性消费者的比重正在下降。3.发展自我,服务消费比重上升在女性支配的消费领域里,女性自身消费的产品日益增多,尤其服务产品消费比重日益提高。根据2006中国女性消费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女性最大的个人开支,是包含服装服饰、美容美发、整形健身等消费,平均支出3618元。11.3%的受访者去年把最多的钱花在了旅游上,平均支出6156元。2007年中国女性健康消费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城市女性的“健康服务消费”日益旺盛,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年轻女性对健身、瘦身、美容、整容等都有不同需求,对健康检查、健康保险等也有需求,同时,她们为提高自己不断消费教育产品,对理财金融服务需求也比较强烈。4.消费注重品牌,且更加个性化女性消费注重实惠的心理逐渐改变,变成了既注重实惠也注重时尚,同时也更加看重名牌的混合状态。“80后”突破了传统奉行的节俭保守的消费理念,融入了个性、开放、超前的消费观念,消费更加名牌化和个性化。超过四成的“80后”在选择产品时把“时尚元素”列为首选,而性能、价格、质量排在了后面,并且大多数女性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名牌,她们认为名牌价格虽贵、但质量、品质有保证,制作精良、外观精美、炫耀性强、使用持久,因此女性消费表现出了多变的特征,在购买日常用品时她们看重经济实惠,在购买服装饰品时看重时尚美感和外观,在购买产品价值较高如汽车、家用电器和数码产品或与人身相关的产品如化妆品等产品时,倾向于购买名牌。5.消费目的多样性,冲动型购买增加“现代女性消费无理可讲”,指的就是女性消费目的多样性。除了社会角色原因的消费目的多样性外,她们在消费的时候还有一些特殊的目的性,如享受购物过程的乐趣,追求享受,追求品牌档次、提升个人形象等,甚至还有心情不好要购物,心情好时更要购物情形。女性都有过各种各样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也就是受打折、朋友、销售人员、情绪、广告等影响而进行的“非必需”的感性消费,非理性消费占女性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0%。“80后”女性超前消费意识崛起,更容易产生冲动消费。6.消费信息渠道广泛,消费方式多样化女性消费者多数是“积极的信息收集者”,她们能够从直接使用或试用商品的经验获得信息,也喜欢从家庭成员、朋友、邻居、同事和其他熟悉的人获得信息,她们也对公共信息有较高的敏感性,为购买行为做好信息收集。但她们也比较容易受到营销企业的信息,如广告、推销员介绍、商品包装、展销会等的影响而产生购买行为。现代青年女性也能够主动寻找商品信息,除了商场超市等常规的购物方式外,还有着网络购物和电视购物的新消费渠道,在职场女性当中,87.7%的人有上网习惯,19.3%的人在网上购物,且比例在逐渐上升。三、“她”世纪营销对策各营销企业应解读女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既能够跟随女性消费流行趋势制定相应的营销对策,还应主动创造流行趋势,引导女性消费。在研发新产品方面,针对“男女流行无差别”的趋势,研发适合女性消费的产品。针对女性在消费的过程心思细腻,注重口碑的特点,应注意个性化的需求,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服务质量;针对女性难以抵御促销诱惑的冲动性购买特点,应提供包装精美的商品,应用有形展示、POP广告、现场人员促销、赠品等多种促销手段,促使女性产生购买行为。针对女性注重品牌和消费多样化的特点,企业应尽力拓宽销售渠道,应用电子商务等满足女性比对心理,同时应管理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利用口碑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参考文献:[1]谭管:自我概念在女性消费市场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P15-18[2]邓文艳:浅谈中青年女性消费特点与营销策略[J].消费经济,2007,(2),P43-45

第8篇: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范文

关键词:网络营销 旅游 公共关系

Probe of The Internet Public Relations Tactics

in Tourist Promotion

Li Li-na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of 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362011)

Abstract: The paper beginning with the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 of its development on the internet sales and promotion in tourism, analyzes the appear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internet promotion in tour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internet consumers. Combin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promotion theory, it has a preliminary probe about the tactics of the internet promotion in tourism. Because of the extremely personality of the internet consumers wants, the internet promotion in tourism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e internet public relations tactics is very fit for it .Its special advantages and functions on propagating is just what the internet promotion in tourism wants. The unit must amply exert the advantages of the tourist product and proceed the extensive and deeply internet propaganda activity.

Key Words: Internet Promotion; Tourism; Public Relations

目 录

前言 1

一、视觉文化时代的旅游电子商务 1

(一)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

(二)旅游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原因 2

二、网络用户的现状和行为分析 3

(一)网络用户的现状 3

1、网络用户的变化趋势 3

2、网民上网的目的 4

3、网民对网站的看法 5

4、网络用户特征 5

(二)网民上网行为分析 6

1、网络的虚构性表现 6

2、网络的关联性表现 6

三、我国旅游网络营销所面临的问题 8

(一)经营者与消费者的观念问题 8

(二)网络建设与用户数量问题 9

(三)具体操作和安全问题 9

(四)法制问题 9

四、旅游网络公共关系营销策略 9

(一)网络公共关系的特点 10

1、旅游网络公关主体和公关客体 10

2、旅游网络公共关系活动的目标 11

3、旅游网络公共关系活动的优点 11

(二)软营销(Soft Sale) 12

(三)顾客忠诚策略 12

1、客户忠诚的经济法则 12

2、客户忠诚的源泉——信任 13

3、知心的客户服务 13

4、锁定目标客户群体 13

1)确定目标群体 13

2)深入目标客户群 13

(四)旅游网络公共关系营销成功要素 14

五、旅游网络营销未来展望 15

第9篇: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范文

关键词:要素配置;劳动力;资金;收入;消费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15-03

淮安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基础战略。统筹城乡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因此,城乡要素配置及变动进行分析,对淮安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城乡劳动力、资金、商品、收入、消费等要素配置状况及变动进行初步分析。

1 淮安市城乡劳动力要素分析

在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其中唯一的具有能动性要素,同时也是进一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各种结构性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严重抑制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当前,淮安市也存在类似问题,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流动。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不愿意到收入相对较高的发达地区。结果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愿意转移出去,仍维持较低的收入水平,这就造成了乡村劳动力的过剩和城市劳动力紧缺的矛盾。

近年来,淮安市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2007年淮安市农村劳动力劳人口比重为72.07%,到2008年比重下降低为71.53%,2009年比重仅下降为68.3%,2010年全市农村农业人口为363.26万人,比重为67.43%,由此可见在,虽然全市农村的劳动力人口在数量上和比重上都呈在不断下降趋势,许多农业劳动力已经开始不断的从农村转移出来,但是,农村人口转移的比例仍然偏少。从淮安市农村劳动力要素转移行业来看,淮安市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中的运输业、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其中主要流向建筑业和加工制造业低端产业,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所致。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年龄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农村青壮年人口,其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这部分劳动力基本不再从事第一产业,转而流向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 淮安市城乡资金要素分析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只有实现资金能够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流动才能够进一步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进一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因此,当前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资金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现阶段,淮安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城乡的投资力度,根据财力逐年加大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和数额。从表1可以看出,淮安市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2年的180.2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21亿元,绝对数增加了740.79元,平均每年增长了45.6%左右;淮安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进一步加大,在资金总量上由2002年的7.91亿元到2010年的79.79元,增加了71.88亿元,年均每年增长达到了100.97%。从2002年到2010年淮安市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投资总额都在不断增加。但是从城镇和乡村之间的比较来看,乡村的投资额远远小于城镇的投资额。从2002年的投资数据来看城镇投资额占投资比重的51.5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占4.39%,城镇的投资额是农村投资额的11.75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绝对数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淮安市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整个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65.52%,农村投资额只占8.66%,两者之间相差了7.56倍,投资总额进一步拉大。因此淮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资金流动仍然不合理,农村投资总额虽然增加了,但从投资比例来看所占份额较小,资金缺口较大,大量的资金仍然在城镇流动。

3 淮安市城乡商品物质要素分析

城镇与乡村之间物质要素相互流动是以城乡之间商品流通为主要载体,而城乡之间各种商品交易活动是城乡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章采集了淮安市2005年~2010年城乡之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同时以城乡之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标来衡量淮安市城乡之间商品物质要素相互流动状况。

由表2数据可知,淮安市城乡之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2005年的178.0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35.9亿元,绝对增加了157.83亿元,相对增加1.89倍,处在大幅增长时期;自2005年以来淮安市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淮安市零售总额比重在85%左右,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淮安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的比重年均在14%左右,淮安市城镇与农村之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无论是在增长的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差距呈逐年增大的趋势,2005年淮安市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淮安市零售总额比重在85.34%,农村社会零售额只占到14.66%,城镇与农村之间相差5.82倍,2010年淮安市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占淮安市零售总额比重在85.21%,农村社会零售额只占14.79%,城市是农村的5.76倍。从总体上看,淮安市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仍处在缓慢发展阶段,在整个淮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比例太小,淮安市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发展阻碍了淮安市城乡之间的商品相互自由流动,同时也进一步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当前淮安市委、市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淮安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发展,切实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壮大,并与城镇对接,加速淮安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4 淮安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分析

衡量一个区域或城市城乡之间是否良性互动处于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区域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文章通过对淮安市2005年~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进行对比,分析淮安市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状况。

4.1 淮安市城乡居民收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淮安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大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但是,当前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随之不断呈扩大趋势。

由表3可知,自2005年来,淮安市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收入都呈大幅度增长趋势,特别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9 115元进一步增加大2010年的17 680元,增加量8 565元,增长了94.97%,年均增长15.66%;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也进一步增加,从2005年人均收入4 024元增加到2010年7 233元,五年增加3 209元,增长率为79.75%,平均增长达13.29%。虽然近年来淮安市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增加,但是淮安市城镇与乡村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却进一步被拉大了。从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增加的绝对数量来看,淮安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拉大的趋势,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从2005年的5 091元拉大到2010年的10 447元;从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增速来看,近年来虽然增速基本一致,但是也应当看到城镇居民的收入在基数上比乡村要大很多,这就导致了同样的增速下,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绝对数量要大大高于乡村居民,其结果是城镇居民收入与乡村之间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

4.2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自2005年来,淮安市居民年收入不断的增加,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由表4可以看出,2010年淮安市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消费额分别为11 638元、4 616元,与2005年城乡居民消费额来比较,2010年淮安市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消费额分别是2010年的1.82倍、1.78倍,淮安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年消费金额来看,淮安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逐年拉大的趋势,由2005年的3 787元拉大到2010年的7 022元;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相对差距来看仍然呈拉大趋势,从2005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2.46倍拉大到2010年的2.53倍。

观察表5得知,淮安市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恩格尔系数却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39.2%下降为2010年36.9%,但是淮安市农村恩格尔系数正在逐年上升,淮安市农村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39.1%已经上升为2010年44.5%,淮安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趋势呈反方向。这主要是近年来淮安市人均收入虽然有了快速的增长,但是近年来淮安市物价水平相对保持稳定,食品价格增长远远低于淮安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食品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是居民生活大部分消费品也来自于市场供给,导致了淮安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上升。由于淮安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却一直在增加,这就导致了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恩格尔系数之比来看也在逐年增长,由2005年的1.0已经下降为2010年0.83。根据国际判定标准当恩格尔系数在40%~49%之间为小康型,当恩格尔系数在20%~9%则为宽裕型,根据近年来淮安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来看淮安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则达到了小康型标准,离宽裕型还有很大差距。

新世纪以来,虽然淮安市城乡居民无论在收入水平还是在消费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提升,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淮安市城乡居民之间无论在收入水平还是在消费水平上都有很大差距,这就导致了淮安市城乡发展没有协调推进。虽然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淮安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城乡融合,但是当前由于户籍制度、就业、社会保障水平差异等因素存在,淮安市仍然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依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参考文献:

[1] 徐明华,白小虎.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评估结果及其政策含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