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范文

如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精选(九篇)

如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第1篇:如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范文

一、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论

教育的发展对的教师要求也与日俱增,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唯一权力和唯一任务,教师必须以现代教育科技武装自己。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比如教师要转变对前人成就的继承和传递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等。教师要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不断创新的观念。教师通过参加教育科研培训,同时阅读大量有关教育科研的书籍并结合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才能提高和水平。

二、转变观念,增强教育科研的意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的、有生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探索教学规律,对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学情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钻研,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的方法,这就是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大多数人头脑中存在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教育科研无用论” 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还有些教师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此,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和更新,树立全新意识。仅仅会教书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这一点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只要认真学习应该不困难。

三、强化教育科研意识,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立足于学科教学,把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点,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去贪大求全。学科教学是教育科研的动力和认识来源。教师的学科教学实践是教育科研的认识来源,同时也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内在动力。教师教育科研必须植根于教学活动,以教学活动为前提。教师主要任务是教学,教育科研只有在坚持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才能结出丰硕之果。离开教学活动去搞教育科研,必然脱离实际,甚至走入误区。教师要搞好教育科研,就应当首先要立足于搞好教学,认真地备课,认真地研究教学规律,吃透教材。其次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只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试图从备课、上课、批改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以及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你按着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的四个方面发现问题,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总结这样在你的实际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这就是提高你自己教师科研能力的基本途径。

四、努力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有人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千变万化、活生生的学生,很难想象,如果教师不深入研究学生,怎么能上好课呢?不了解学生,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研究者,从这几个月的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多接触学生,多深入地进入学生学习、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才是教育科研成功的根本途径。同时,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问题是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来进入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能积累点滴,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和创新。我们搞教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学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因此,作为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应该立足于平常每一节课教学与研究,勤写教后反思,大胆进行研讨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艺术。

五、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

首先,用教育科研促使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的教学实践,要求中小学教师应当从教学型向教学与科研结合型转变。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教学、教研结合型进行的教师,就应当一边认真搞好教学,一边大胆探索,刻苦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教研工作,促使教师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其次,要善于移植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优选和移植先进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是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比如对同一教材运用不同的新的教学方式,组合种种教具和方法展开教学,从而培养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形成教学和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教研的新模式;再次,在教育科研不断总结经验并指导教学。在教学的基础上搞好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总结教经验,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形成先进的教学模式去指导实际。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用先进的理论去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不断验证和完善先进的教学模式,并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去自觉实践,去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多投入、多交流,巩固科研成果,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

第2篇:如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范文

本组文章旨在呈现“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1.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深化阶段,标准完善、课程实施、质量评价、教学改进等核心领域,是课改推进的重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督制度”。《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学业标准研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国关于学业标准的研究还较少。

2. 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需要

海淀区小学学校多、办学规模大,学校、教师、学生情况差异大,学科教学缺少统一的标准,各学校的学科课堂教学的起点和落点有较大差异。而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是内容标准,优点是学科内容标准明确,缺点是缺乏学科水平标准,能力发展目标不明确。因此,教师在每个年级的教学中应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导致了教学内容随意拓展、难度随意加深、关注知识较多、关注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发展不够等现象。如何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服务,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成为教研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为载体,研制区域分学科分年级学业标准,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为教师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提供支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海淀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和海淀区实际情况,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科学业标准,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教师教学。具体包括:

(1)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和海淀区实际,研制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分学科、分年级学业标准。

(2)基于学业标准,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指导意见,引导教学行为科学化。

2.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的研究将在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课标(2011年版)的基础上,借鉴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SOLO分类评价方法、学习进阶理论,分学科研制各学段、各年级的学业标准;通过访谈、问卷,调研专家、一线教师对研究过程中制定的学业标准框架及内容的认同度及改进建议;提炼教学关键问题,基于案例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教学指导意见;在实验校进行实践研究,基于实践研究结果修订完善学业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三、研究成果

1. 构建了学业标准体系,明确了各学科学业标准

学业标准体系包括内容领域、标准维度、学段年级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内容领域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内容主题细化到专题、核心概念,以明确学业标准的指向。标准维度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向设定,以保证学业标准的全面性。但是,由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界定不同,在不同学科的学业标准中,各维度的表述存在差异。例如,数学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科学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科学实践、科学概念和科学态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理解、实践能力和习惯养成。

学业标准依据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对其中的内容标准进行细化,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提出了学年核心内容专题(或主题)学习后应达到的水平标准。学业标准包括学段学业标准和年级学业标准两个部分。

学段学业标准呈现了不同学段在学科知识、关键学科能力、核心学科素养上的学习进阶,帮助教师明确本学段教学内容的同时,明确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和目标。例如,表1为语文学科学段学业标准(节选)。通过表1可见不同学段学生“识字与写字”领域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进阶。例如,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认识常用汉字的数量从1600个提高至3000个;学生的书写技能从“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发展到“用硬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年级学业标准则明确了各年级核心内容专题,甚至是各核心概念学习中,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帮助教师明确“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例如,表2为科学学科的三年级学业标准(节选)。通过表2可见,科学学科三年级学业标准对于材料专题,对材料的硬度、材料的韧性等教学内容,分别从科学实践、科学概念和科学态度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学业标准,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参考依据,帮助教师明确了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向。

通过上述内容可见,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是水平标准,即明确了各核心内容的学习水平要求。例如,三年级对于材料的硬度的水平要求为“能用划痕的方法比较材料的硬度”,弥补了课程标准仅为内容标准的不足。

二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发展,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有效落实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体现了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层级发展。

四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用“行为动词+名词短语”的形式描述水平标准,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例如,科学学科学业标准中用“描述”“认识到”等行为动词替代了“知道”“理解”等。

2. 提炼了各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提出了问题解决策略

学业标准的明确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解决了“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这一问题,但是,教学目标从制定到达成,还需要教师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为了帮助教师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进行教学改进的能力,该学业标准提炼了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并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策略。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是决定学科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学业标准,基于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问题指向学业标准达成的关键点、教师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障碍点和生长点。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包括跨学科通识性问题、学科内通识性问题和学科内实践性问题,涉及课程、学科、学生、教学、评价等领域。例如,表3为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节选)。其中,“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理解”“第二学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等问题为跨学科通识性问题,“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等问题为学科内通识性问题。“四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笔记”“三年级如何落实自然段教学”等问题为学科内实践性问题。此外,通过表3可见,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有的指向学段学业标准的达成,有的指向年级学业标准的达成。

表3 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节选)

问题1: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理解?

问题2:三年级如何落实自然段教学?

问题3: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略读?

问题4:中年级如何进行童话的教学?

问题5:如何指导四年级学生写摘录笔记?

问题6:四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笔记?

问题7:第二学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问题8: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问题9: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习作?

问题10: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问题1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教学关键问题的提出,引领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进的方向,促进了教师对“怎么教”的思考。基于案例研究提出的教学建议,既为教师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方法、策略,甚至是可供模仿的案例,又为教师在此基础上自主研究提供了空间,不仅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搭建了平台。

3. 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的研究成果以丛书的形式进行固化和推广。该丛书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综合实践9个学科,共12本。

本套丛书正式出版前,在海淀区30余所实验校进行了试用,并对试用效果进行了问卷调研。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和调研题目两部分,调研题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和评价工作的作用的认同度;

(2)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框架结构的认同度;

(3)对学业标准的准确性、教学关键问题的准确性及指导建议的针对性的

认同度。

调查结果表明:

(1)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其开展教学和评价工作的指导作用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其进行教学设计、作业布置、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的认同度均接近90%,其中表示完全认同的教师比例均在60%以上,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2)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的研制框架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对课标解析、学业标准、教学案例、关键问题的价值认同度均在95%以上,其中表示完全认同的教师比例均在65%以上,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3)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中学业标准的准确性认同度较高,均达到90%以上,其中75%的一线教师高度认同学业标准与课标的一致性。对教学关键问题的准确性及指导建议的针对性的认同度分别约为62%和72%。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上述研究可见,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教学关键问题、指导建议的指导性认同度较高。说明本项目研究成果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3篇:如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范文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我省高等院校创业师资队伍研究”(编号:162400410577),主持人:全丽;郑州市软科学项目“专科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重构及其科研能力提升研究――以郑州为例”(编号:20150584),主持人:于书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9-0027-04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与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何发挥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作用,科研将居于重要的位置。而要发挥好科研功能,首要的是应根据专科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来重新审视确定专科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问题。科研定位一旦明确,专科高职院校的科研性质、方向、内容、任务等就可以顺序明了,存在的科研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等问题就可以得以破解,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就将突显出来,自身的价值就能彰显。

一、专科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必要性

2009年关于高职院校是否能进行科研在职教界举行了一场大讨论。《中国青年报》在2009年11月16日、23日分别刊出了《谁说高职院校不能搞科研》和《勿让科研成高职院校的“短板”》两篇文章,引起了职教界内外人士的关注。但反对者认为“《高职院校少提搞科研》”[1],使双方对“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到2011年6月,在天津召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淼牡谝淮稳?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为此争论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会议指出“职业教育科研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2]。之后不少研究者从众多方面对专科高职院校的科研进行了理性思考和积极探讨,促进了专科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但时至今日,专科高职院校科研总体上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科研整体水平偏低,社会认可度低。据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职研究中心对我国200所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2010年至2014年间的主要科研成果量化分析研究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3]。这一结论笔者认为是符合当前专科高职院校的科研实际水平的,并且这一现状目前没有根本改变,虽然这一研究报告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中的部分指标是否适用于高职院校有待商榷。社会认可度低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等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可度低,表现在各类纵向课题下达的指标和立项数目少于本科院校。这一点至少可以从笔者所在省份科研部门下达的有关申报科研项目指标即可看出;二是社会、企业等的认可度低,表现在合作的横向项目很少。

2.科研内容上下不能。一方面,对上步以教学、科研为主的大学的后尘而当科研的二传手、三传手,没有创新,滞后或“抄袭”于本科等研究型高校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对下不愿也不能同市场与企业结合,深入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做一些实用的小而精的技术研究,科研成果无转化或转化少,科研服务能力差。

3.科研动力不足。教师做科研以评职称为主,功利性过强,没有形成真正的科研兴趣团队或者技术推广团队,导致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较弱。教师一旦评过教授,科研动力尽失。

以上问题究其原因,除了重视不够的传统观念和自身实力较弱等问题外,没有找到科研的准确定位与面向是高职院校科研功能难以有效发挥的根本因素。因此,定好专科高职院校科研的“位”是明确此类院校科研工作的前提,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有明确的科研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才能使自身的科研与其它性质类型不同的高校错位发展,才能有效实现自身的科研功能,提升学校的总体能力和实力。

二、专科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何为定位?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用仪器对物体所在位置进行测量或者经测量确定的位置。”这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而将定位(Positioning)及其理论运用于市场营销方面,是由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里斯(Al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提出。他们认为“定位,是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于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你自己”,定位“就是令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4]。从根本上来说,定位就是找准某物或人或机构区别于其它物或人或机构的位置,并以所在位置为基点进行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与发展。

科研,从大的方面来说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方面内容。选取哪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是科研方向和内容上的定位问题。科研定位是指科研主体在科研方向和内容上的选择。基于科研主体的研究目标、自身实力和着力点的不同,决定了科研方向和内容选择上的不同,这种选择同时也影响到科研主体的科研功能的有效发挥。

因此,确定专科高职院校科研定位需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内部要素。从内部看学校发展与科研的定位,就是科研(包括科研内容、科研条件、科研管理工作等)在整个学校发展中应居于什么样的位置,体现在学校的战略规划、整体工作中扮演何种角色、担当何种责任,起到何种促进作用。

二是外部要素。从外部明晰整个高等教育科研与专科高职院校科研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是从专科高职院校居于整个高教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来明确高职院校科研的“定位”,也就是在高校分级分类管理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专科高职院校的科研在整个高等教育科研体系细分中居于何种位置,扮演何种角色,起到何种作用。在与市场、行业、企业互动中居于什么样的关系。

三、专科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原则与内容

(一)专科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原则

虽然专科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有了前提和依据,但要明确、准确地定好位,理顺好科研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并良性互动还需要把握好科研定位的原则问题。一般地,科研定位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

1.与学校定位相一致的原则。学校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位置决定了专科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要与学校自身定位相一致,不能偏离学校自身的性质类型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专科高等院校与本科应用型院校的不同定位,决定了两者科研定位的不同。二者科研定位的差别需要有关理论和实践来回答,更需要从政策层面来区分。目前应用型本科正在转型,相关研究尚未展开,更无定论。

2.与中心任务和多功能协调发展相适应原则。形成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与学校其他功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科研格局。科研定位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科研的方向、目标及科研着力点。对于专科高职院校来说,科研并不能独立地实现其功能,必须使科研工作与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合力。在围绕人才培养工作中再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相结合构成提高优化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3.与地方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专科高职院校是立足于当地的社会经济之中的,为当地行业、企业、社区服务体现了专科高职院校的区位优势。科研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改进工艺、生产管理流程、培训技术工人等是专科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也是该类高校的良好声誉度和社会存在感所在。在研究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上,专科高职院校的实力和自身所处的区域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科研对象面向,主要地既不是面向国际或国内视野的宏观性、战略性科研,也不是关注自身区域以外的或不以自身区域为主要内容的研究。

4.与本校科研实力与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做自己能做的事或可以努力做到的事是科研定位与本校科研实力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写照。统筹规划,整合现有科研信息资源,创新管理手段,完善系统人、财、物整体功能和监督管理环节[5],既不能高出,也不能低于自身实力。但这一原则又是动态的。它并不是不考虑学校的实力变化仅将本校的科研定位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小工艺小技术方面,如有实力也可以在基础研究方面大力进行。若实力不济,则可向更小领域研究,缩小研究内容和领域及合作对象。最终是根据学校自身实力进行相应调整。因此,高职院校的实力和定位决定着高职院校在科研内容的选择上既不是前沿、高尖端型的科研,也不是纯基础、纯理论的难以有效快速转化的科研,而在于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轻研究。

(二)科研内容定位:两个面向

专科高职院校的对内和对外功能决定了专科高职院校科研内容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向自身进行研究,二是面向自身之外,对如何为社会企业提供服务进行研究,也即对外研究。

1.面向自身的研究。对自身的研究就是专科高职院校将科研工作和研究内容放在自己所在院校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教学质量、教学教法、教学管理、创新创业、学生管理等的发展提高上。

对自身的研究首要的和中心的工作是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研究。对于专科高职院校而言,培养不同职业所需的专门人才是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是其服务于社会的主要任务和功能,离开了人才培养专科高职院校就难成高职院校,因此科研在专科高职院校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只有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中才能体现出价值和功能。

具体言之,一是教育教学研究。也就是围绕人才培养对具体的专业教育教学进行研究。“高职院校的科研必须针对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进行开展”[6]。对自身的研究是基础,是提升自身实力的前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是结合教学开展职业科学与专业教学论研究。与研究性大学不同,高职院校承担的主要是应用导向、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任务。让学生学会工作,培养综合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研究与专业设置密切相关职业领域、职业内容、职业认同、职业压力等内容。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开展专业教学论研究,研究如何将职业任务与专业教学建立联系,如何将职业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将职业工作的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教学方法。

三是还应对专科高职院校、现代职业教育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科研要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系统培养技能人才制度、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职业教育国家制度、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重大问题的研究。”[2]另外还要加强对以MOOCs为代表的新型教育传播方式和在线教育服务模式对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结构模式等全方位的冲击与如何利用进行研究。

2.自身之外研究。对自身之外研究内容的确定实际上是专科高职院校对外在服务对象的界定。专科高职院校科研服务的外在对象是其坚持科研服务地方的宗旨使然。它应立足于区域性、地方性,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及社会、大众需求,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企业相结合,在相互合作中发挥高职院校科研的功能和服务优势,实现校政、校企双赢或多赢。

因此高职院校科研对外服务对象和内容主要有两个定位:一个是面上的定位;一个是点上的定位。

面上的定位就是面向地方区域,比如进行校政、校社之间的合作,服务当地政府和社区社会。服务的内容一是主要是面向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发展建设方面的决策性、咨询性研究报告和地方发展研讨论坛等;二是面向城市社区,为其提供文化教育、养生保健、心理咨询、培训讲座等社区服务;三是面向当地广大农村,提供文化科技服务。

点上的定位就是面向行业或中小微企业(广义上的生产、管理、服务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一是?槠笠堤峁┤砜蒲Х矫娴墓芾怼⒕霾咦裳?服务;二是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技术难题、小而精的发明、工艺革新和新产品等科技服务,三是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总之,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结语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专科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极其庞大的数量决定了它必须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任务中,发挥科研的催化剂、润滑剂和“钢架”支撑作用,进而更大地实现自身功能和价值。

第4篇:如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范文

一、教师自身能力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引导大学生展开科研项目的导师,是科研项目中展开传帮带的重要一环,导师的存在大大的拓宽了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思路,导师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提高科研能力重要一环。

1.要树立和增强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新的改革浪潮会给自己带来难以想象的变化,因而对改革不满产生内心抵触情绪一直处在陈旧落后的教育模式之中。其实在国外北京或者上海等高校的教育模式理念都是更新非常快的,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点,国家在翻天腹地的变化,社会也是,人更是,所以他们都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革,学校要发展离不开新鲜的血液。因此我们必须使教师转变观念,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就是:顺应改革浪潮。从事教育科研、培养学生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2.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学生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的科研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并与学生就难点课题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及时总结经验,从而培养自己和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素质。

3.加强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加强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搭好师生桥梁。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学生对科研理解的多少,因此增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流程讲座及师生科研交流会,让教师在培训学生之前先做好试预讲,教案,请专家审核,教师之间多进行沟通,锻炼能言善道的本领。

②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课题,广泛查阅资料。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科研课题、 开展研究、及撰写立项申请书以及研究报告。分析国内外针对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以及近几年的现状水平、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使学生明确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标。

而选题主要是确定科研目标和主攻方向,是做好研究的基础。从科研项目中选题,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自主探索、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如何获得创新思维,勤于实践,开发其创造潜能。指导学生课题选题不出错,目标设得合理,认真做,必然有收获。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设计、数据处理、结果论证等工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和培养方案,使学生感到教师所授内容切合实际,与自己密切相关,是关心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人,可以很快地接手本行业任何问题,甚至很快地进入另一个行业。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方案、实施方案、检测效果并及时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并推广。很快能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与值得做的项目。

二、学生如何提高科研能力

导师的帮助是学生提高的一个过程,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根本,只有学生自身拥有了良好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创造性的思维这些科研的基本条件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步入科学研究的大门。

1.首先做到严以律己、追求上进、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每个学生都需要在科研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无形的贯穿于科研工作始终。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科学态度,科研工作才能进展顺利,才能事半功倍。那么什么是科学态度?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需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第二,实事求是,科研过程中,需要尊重实验数据和结果,不能随意篡改数据;第三,注重实践性,任何科研工作都不能脱离实际,离开了实践,科研就毫无意义了;第四,具有创新精神,在科研中需要不停的创新,这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就需要树立起包含以上几个方面的科学态度。

除此之外,学生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具备良好科研精神,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

2. 对科研,要有一定的‘判断力’

不但要会做,还要能对同行的工作进行正确的判断。分得清好坏,看得出高低。这需要能力,更需要‘批判和挑战’的习惯,不能对文献、对老师、对权威的意见全盘接收。这一点是我们的教育理念中严重缺乏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3.对科研,要有‘学术眼光’

科研机构是进行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的中心。科研机构能够给科研提供一个的科技创新平台,为教师和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凝聚和造就一批优势明显的研究团队,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因此, 科研机构是促进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学术平台,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有着重大作用。

第5篇:如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范文

思想――教科研工作必不可缺的深层建构

有位哲学家说,人是思想的芦苇。确实,作为人,最可怕的贫乏是精神与思想的贫乏。个人尚且如此,作为一个单位、一所学校要从事某项工作,那更是如此。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虽侧重的是实践应用领域,但并不等于学校教科研可以无需思想,可以想到哪儿干哪儿,哪个热门干哪个。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常常先务虚,再务实。所谓务虚其实就是不断的思辩,诸如我们常常自问:我校的教科研目的何在?它与专门机构、与高校的教科研有何不同?我校的教科研如何为之?如何推进?如何保障?正是在这些“务虚”的思辩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建构起切合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思想。

首先,教科研工作是一种内需

96年起,我校就开始省级课题“现代生活教育”的研究,多年的付出与积淀使我们深知,学校教科研不是应时应景的点缀,也不是学校教育教学之外的另加任务,它实实在在地蕴含于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而且它确确实实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磨练教师和夯实学校底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系列新的问}与思索又迫在眉睫:如何看待课程?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展开教与学的方式?如何确立发展性的评价?如何缩小理想课程与实施课程间的落差?种种问题为学校教科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平台,我们必须迅速地梳理:这些问题中有无主线?与我们的原有研究如何整合?新的生长点又是什么?这样,学校的原有研究和课改推进就成了共融互促的一件事。由此,课改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就更不是外加要求和外在压力,而是课程顺利实施、教师持续发展、学校品牌优势形成的内在需求和有效推进器。

其次,教科研工作是一个过程

有人认为学点理论、写点论文就是搞教科研;有人认为写个课题方案再加上个结题报告就是教育科研,似乎教科研就是靠“写”出来的。这是对教科研的亵渎。真正对教师有提高的教科研该是一个过程,一个包含着“问题―学习―研究叫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总结”螺旋上升的过程。注重过程的学校教科研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历练,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围绕课题展开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教师反思的意识和品质等都将在教科研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再次,教科研工作是一个系统

基层学校的教科研不等于纯粹的课题研究,除了主打课题的深入研究而外,学校还需分外重视常规管理、氛围创设、制度保障等的系统组建。如我校围绕“现代生活教育”主课题,就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理论学习制度、课题实践制度、学术研讨制度、文章撰写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与和谐运作就确保了教科研工作的得心应手。

确立了教科研工作思想,也便拥有了学校教科研工作之魂,它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方向明、目标清,不人云亦云,不好高鹜远,也不轻言放弃。

行动――教科研工作生命常绿的接心支撑

学校面临的教育情境往往是鲜活、复杂而多变的,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其主旨不在于单纯的理论思辩,而在于如何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如何在感性的实践中不断提升理性认识的高度。打个比方说,便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同时又在游泳中悟出“游泳之术”。所以,在一线教师中,我们更多地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让大家融入新课改、融入“现代生活教育”的研究之中。可以说,“行动”、“实践”是我校教科研工作初见成效的关键词。我们的教师正是在以课题为抓手的“理论学习叫实践反思一交流研讨一行为跟进”的全程性教育行动中不断成长着、发展着。下面,仅撷取其中的几朵花絮与大家分享。

一、以信息输入促进经验改组

通常每位教师都是带着自己的已有经验从事其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很珍视教师的已有经验,但另一方面围绕研究课题,选取有价值的新信息不断输入以打破教师的“自足”与“平衡”状态,并不断提供条件和创设情境,促进教师用新的理论思维审视、提升和改组已有经验也是很重要的,我校围绕省、市级重点课题就经常下发关于“生活德育研究”及“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的理论学习资料,要求教师定期组织学习,在学习材料上作批注或撰写心得,一段时间后将主要观点作归纳总结,有条件的写出研究综述,并组织学习交流,这对提升与建构起教师新的理论平台,促进其进一步研究是很有效的。

二、以沙龙研讨引发思维碰撞

新课程推进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打破孤立,合作共生。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收获、感悟,同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与问题伴随产生。组织学术沙龙,围绕一定的专题进行研讨,会激起教师思维与情感的共鸣,也会引发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更深入地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围绕我校生活德育提出的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健康成长我们组织了“教育――关怀生命”学术沙龙。老师们就“教育关怀生命,我们缺失了什么?”“关怀生命,到底关怀什么?一关怀生命,该如何来关怀?”等方面结合实例与思索,畅所欲言。大家的思维在这儿碰撞,情感在其间涌动,许多观点也渐益清晰起来。随着生活德育的研究的推进,我们又发现: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成长和促进学生社会性规则的形成(这是生活德育的另一目标)之间其实存在着“自由”与“规范”这样一组矛盾。何谓自由?何谓规范?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度?以何种方式去促成学生的“自由”或“规范”?围绕这些话题我们又组织了“自由与规范”学术沙龙。

三、以案例研究促进比较甄别

教育理念具有不可移植性,教育实践又具太多的情境性、不可重复性。因此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要被更多的教师认同并深深卷入进来,光有单向度的理论输入和“纸上谈兵”式的学术研讨是远远不够的。让老师亲临现场,共同经历“课前(活动前)设计观摩现场课后评议调整改进再次实践再次评议”全过程的案例式研究,更能让老师从实际例子中去比较,去甄别,去经历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磨合、印证、顿悟等等,才能更好地让教师获得真正的专业性引领,慢慢建构起被教师自己体认了的、确信了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

我校坚持了八年之久的“周三教研 活动”正是这样一种案例研究的范式。这种案例式研究使老师们对“如何确立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什么样的活动才能促生成”、“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等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并且,教师将理念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也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了磨练和提升。

发展――教科研工作魅力常在的诗意追求

真心实意、注重过程的学校教科研无疑是艰辛的,但学校教科研一旦成为“苦之、累之而人人后怕之”的事,那么它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我们总觉得,学校教科研的本义是以研究的意识和方法去从事和改进我们原有的工作,它使我们的工作尽可能地缺少机械重复,尽可能地避免盲目无序,它使我们工作着,也学习着,思索着,研究着,收获着,快乐着,共享着,它潜移默化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它使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有了全新的意义。因此,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要魅力常在,必须真正促动老师们的内需,促进老师们的发展,并通过考核评价等激励机制促成老师们的成功体验。当教育科研自觉成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时,这些教师也便定然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颗审美的心灵,多了一个思辩的头脑。

回顾近些年来的教科研工作历程,看着连续一百七十多期《现代生活教育》校刊的刊出,看着《走向生活》、《构建生活的课堂》等一本本专著相继出版,看着一批批无锡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能手、新秀脱颖而出,迅速成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学校教科研的魅力所在。我们深知:实施课改、推进课改不是为了再造统一模式,基层学校要在课改背景中求生存、谋发展、占高位,就更为热切地呼唤拥有自身思想特质和实践品性的学校教育科研,我校将一如既往在“现代生活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继续循着渐益形成的“学习――学术”文化、“问题――课题”文化、“教学――教研”文化,在不断的思辩中,更在不停的行动中,去赢得学校、教师、学生的新机遇、新发展!

第6篇:如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范文

关键词: 科学研究 教学资源 创新人才 硕士点

1985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撰文《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呼吁“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以扭转这两个方面长期分立的局面”。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是现代高等院校的核心功能,同时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二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科研的优秀成果能够反哺教学,使教学质量和层次得到有效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时期,建设创新型大学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本科生和硕士生教育是我校未来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如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对于我校未来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2013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我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我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挑战和问题也迎面而来。作为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大学,教师在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国内外研究动向及科学方法融入教学,引进课堂和实验室,不断丰富、挖掘教学资源,为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笔者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在我校当前形势下,如何将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

针对“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教育资源”这个问题,国内一些著名的高等学府已经认识到该课题的重要性,并组织专家开始相关研究。“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会”编著的《清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案例汇编》对于清华大学教师如何将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梳理和论述。与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相比,我校现有的科研教学条件、规模层次差异巨大,如何在我校当前形势下,实现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向教育教学资源转化呢?切实做到科学研究反哺教育教学,对我校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依托笔者所在学院(海洋学院)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内外前沿的科学研究,指导我院本科生和硕士生完成科研训练、撰写毕业论文,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学研究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海洋科学领域的一些前沿研究,对学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大有裨益。以科研项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目的是使学生将学过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相结合,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同时不定期举办专家讲坛,介绍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和热点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得本院学生对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背景有较全面的认识。随后,系统讲解实验内容及研究思路,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术。然后分配实验任务,设计实验方案,组织知名专家,指导学生参与研究论文和课题申请书的撰写。

近年来,我院多名教师积极吸纳各年级在校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根据学生基础给予不同的研究内容;从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的准备及开展、实验中问题的应急处理,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论文的撰写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为背景,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文献的检索和查阅、实验方法的设计、动手能力的培养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等方面,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显著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将我院的优秀科研成果开设为新课或作为现有课程的新增内容,编写成教材,开设成新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将教师们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国际上研究领域的最新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上、教材中和实验室,使教学内容得到补充和更新;把教学内容直接和正在开展的科研工作挂钩,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也完善实验教学平台。

譬如,笔者对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加入了笔者主讲的《生物信息学》和《基因工程》等课程中,成为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同时进行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这一举措既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又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由于这种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使得本课程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使得课程教学资源得到不断更新,体现最新研究成果进课堂的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则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满足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提高师资质量和实现教学创新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客观需要。课程和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师资质量的高低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校老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也就是说,高校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带到课堂的教学与实践中,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利于形成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实现教学创新,达到“以研促教、以教助研、教研相长”的目的。因此,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的研究,有利于我校培养创新性、实践性人才,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第7篇:如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范文

《教育与职业》:《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如何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了哪些部署?

熊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首都实现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发展目标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下六方面的任务和措施。一是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育人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职责,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二是深入推进“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教学应更加注重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三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和学习进程。四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图书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学科竞赛,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水平。五是积极推动综合性教育教学改革,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绩效监控评估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大力推进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健全完善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建立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追踪机制。

《教育与职业》:如何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教育的水平?

熊红: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教育的水平,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为国家建设和北京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发展任务。

首先,要支持和加快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多种形式为中央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持和保障。加强重点学科、交叉学科和首都高校学科群建设,以专业和学科发展推动更多首都高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其次,建立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央院校和市属高校的沟通与合作,破除体制局限,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共享,联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合力创造首都高等教育优势品牌。

再次,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对市属高校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学科专业的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市属高校合理定位、整合资源,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及学科。

《教育与职业》:如何推进人才培养体制和模式的改革?

熊红: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和创新人才,是未来十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此,《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方面破除障碍,形成具有首都特色、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一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学生校际转学制度;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建立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是构建合作培养、实践育人的资源平台,推进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六是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各个学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及教学反馈系统;七是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质量年报制度,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八是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教育与职业》:如何增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熊红:高等学校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为了增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坚持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建设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二是创新高等学校科研体制,创新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与集成的有效衔接。三是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四是推动科研基地发展,支持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五是鼓励北京高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著名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六是加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建设,构建北京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高高等学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能力。

《教育与职业》:如何提升高等学校的社会贡献力?

熊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所以,面向社会开展全方位的服务,是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为了提升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和贡献力,《北京教育规划纲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措施。一是紧密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一批产业效益高、社会效益大的科技成果。三是发挥高等学校知识文化优势,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积极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普遍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四是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五是鼓励师生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教育与职业》:如何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熊红: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民办普通高校15所,当年毕业生2.2万人,招生1.9万人,在校生7.3万人。民办教育已成为首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为了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并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五项措施。一是将民办教育纳入整个教育规划中统筹考虑,使之成为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鼓励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捐资、出资兴办教育;三是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四是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市、区(县)两级政府采取专项资助、给予奖励等措施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有特色、高水平发展;五是依法明确各类民办学校变更和退出机制,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教育与职业》:如何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熊红: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先进的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关于如何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下建设任务。

第一,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鼓励行业、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建立培训中心,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岗位培训,为转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第二,发展社区教育,健全社区教育体制,依托社区教育培训机构面向广大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第三,鼓励各类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面向广大市民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社会教育。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开展老年教育、妇女教育、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大力开展家长教育,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第四,加大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的统筹领导,健全区县、乡镇和村庄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网络。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和农转非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五,建设北京开放大学,形成开放的继续教育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第六,健全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统筹领导体制,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创新学习制度,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机制,构建市民终身学习“立交桥”。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市民终身学习卡”等终身学习制度。

链接: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教部分

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为国家及北京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

(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多种形式为中央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持和保障。建立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央在京高校和市属高校的沟通与合作,联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

全面提升市属高校办学水平。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对市属高校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学科专业的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市属高校科学定位,整合资源,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及学科。

(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育人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职责,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推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更加注重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继续推进“北京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加大本市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逐步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鼓励高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试点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选课制度。鼓励高校建设教学联盟。继续推进“北京高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和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状态数据系统,形成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制度。

(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高校科研体制,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支持高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鼓励高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著名企业联合建立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建设,构建北京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8篇:如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范文

犹太人说:“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

犹太人又说:“假如父亲和教师两人同时坐牢,而又只能保释一个人出来的话,做孩子的应当先保释教师。”

或许正因为有对教育如此的观念、对教师这般的感情,才造就了犹太人的聪明和富有,从而使他们获得了世界第一民族之称。

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绝对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尊重教师的国家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国家。

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几年,我常常感动。感动于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的战略选择;感动于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大市”的宏伟气魄;感动于市委、市政府创建“教育名市”的敏锐思考,尤其让人感动的,是我们的教师在逼仄的生存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不懈追求。

在某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久久思索。思索着基础教育的前途命脉,思索着一线教学的理念方法;思索着千年杏坛的风风雨雨,思索着当代社会的教育生态;思索着明日学校的崭新模样,思索着未来教师的光辉形象,尤其让人思索的,是我们的教师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下所应承担的教育使命。

对于有崇高追求的教师来说,教育不应当是牺牲,而应当是享受;教育不应当是重复,而应当是创造;教育不应当是谋生的手段,而应当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

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期待,我们不仅需要有大量的“教书匠”(按现行教育体制看,当是指那些一心只想教“好”书,而且能够靠教书安度一生的教师)默默地奉献,更需要有一批“教育家”(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教育教学的先导,能够从教学创新实践中不辍笔耕并加以提炼,形成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理论并得到教育界认可的人)的引领。正因为他们,教育的外延在不断拓宽,教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他们对当前基础教育观念的全面更新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呢?当一个“教书匠”不安现状、主动寻求技术革新时,他就会对自己的教书生涯提出一些质疑,并且会在实践中解决它们,同时总结提高自己,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将成功的“匠心”见之于理论,并不断地将它推而广之。我想这个“教书匠”总有一天会被教育界视为“教育家”的。而这一切的基础,起自于教育科研。可以说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21世纪中小学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小学教师要结合学校和自己的实际确定选题,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学者型的教师是最受欢迎的。

今天的会议,是我们某市教育科学规划20*年度课题申报工作之前的一次培训。会议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我市教育科学规划20*年度课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此,我们专程邀请了市、市教科研专家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进行专题讲座,我们还在全市范围内挑选了8位教科研骨干教师谈谈他们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选题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全体教师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水平,为促进我市教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应有贡献。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几年,我市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教育形势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师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想使基础教育再上新台阶,除了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外,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力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要坚定不移把教科研工作作为立校之本抓实抓好。随着教科研工作的快速提升,当前,教育科研的质量已经成为现代基础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教育科研和教育现代化是今后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两翼。随着某教育的发展,教育科研必将成为推动某教育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成为学校个性化、特色化的重要手段,成为每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强校之魂。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走科研兴校之路,通过教科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师能。因此,全市所有的学校都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真正把教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不断深化教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工作水平。

要毫不动摇把教科研作为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科研是教师个人短时、快捷、科学而又高效的成功、成才之路,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强有力支撑。教科研是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必然选择,以课题带队伍历来是培养队伍的最佳途径之一,有许多教师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渴望通过实验研究探索规律,寻求改进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路子、新方法,学校应该把他们组织起来,边干边学,就会形成一支可观的科研力量。忽视或低估教育科研的作用,就会在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大潮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坚持研以致用,切实增强教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针对性,才有实效性,才能提高教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指导作用,而不是纸上谈兵;提高实效性,是教科研工作的根本目的所在。围绕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着力抓好三个环节:

1、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把教科研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座的老师基本上都来自于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第一线,都是教学的骨干力量。这就决定了你们参加教科研的优势在于能及时地捕捉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同时又能够将科研成果迅速的用于实践,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为教学实际服务。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育科研更应该主要是应用性研究。衡量一所学校教科研成果如何,不仅要看其了多少,课题做了多少,而更重要的是,要看通过教科研,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多少?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了哪些积极的变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题解决多少?那种为科研而科研,科研和实践相脱离形成“两张皮”的现象要坚决杜绝。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的教育科研,要始终抓牢课程改革不放,把科研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我市下半年马上要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阶段,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谁主动,谁成功的机会就多。要把这次课改作为自身发展的一次机会,一次挑战,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平台。

2、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以扎扎实实的态度抓好过程研究。教育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研究、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实践中的探索,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实效。目前,教科研活动中追求形式主义太多,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了实施过程的历炼,方案和报告写得尽善尽美,理论、原则叙述详之又详,而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整个实施过程不见踪影。二是重视开题和结题时的轰动效(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应,而忽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开题及结题时,嘉宾满座,专家一大堆,而具体的操作过程却寡汤淡水,平时大量的研究工作往往被搁置一边。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炼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这就是过程价值所在。只有扣住研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课题方案的假设与成果呈现珠连璧合,浑然一体,也才能达到我们研究的目的。

3、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十分注重教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育的“生产力”。近几年来,我市的教科研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涌现出一批在全市、全市,乃至全市有影响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广大教师和教科研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对已立项的课题,要有选择的在全市推广,以充分发挥教科研成果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我们每所学校都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科研成果的选择意识、转化意识、推广意识,不论是阶段性成果,还是终结性成果,都要适时、适度推广,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教育的现实“生产力”。

三、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致力于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研究

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下半年高中课程改革也将实施。新课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的功能、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内容、教育评价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课程改革,没有事先设定的路可以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由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说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那么,教学改革将是更为持久、更加复杂的攻坚战。对每个教师来说,更新观念,努力创新,以教育科研作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生产力,是我们搞好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经验,也是惟一的前提条件。因为我们的教师正面临如何领会新课程、认识新课程、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十字路口,我们只有用教育科研对这些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解决好这一系列的问题,才能实现新旧课程的平稳过渡,实现教师角色的尽快转变,实现以新课程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突破性地进展。

第9篇:如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范文

陈希强调,高校科技工作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注重挖掘行业特色高校的潜力,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重大项目集成、培育,进一步推动高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增强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能力,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

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宣读了第六届科技委聘任名单。第六届科技委主任为钟掘院士,常务副主任为吴常信院士,副主任为左铁镛院士、林建华教授、卢锡城院士、谢克昌院士、王玉明院士、葛墨林院士、姚建铨院士、邱贵兴院士。

200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也于当天揭晓。

“科技委的接力棒历史性地传递到我们手中,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们新一届科技委将团结敬业、开拓创新,切实努力做好国家和教育部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工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新当选的第六届教育部科技委主任钟掘院士在2009年12月23日举行的“2009年度教育部科技委全会暨科技委换届大会”上如是说。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87年,至今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传承了五届科技委。2009年岁末之际,科技委召开换届大会,第六届科技委正式产生。那么,新一届科技委有何新的变化和打算?又将面临着怎样的任务和挑战?新当选的第六届科技委主任钟掘院士为我们作出了解答。

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担起新一届科技委的历史使命

记者:首先恭喜您当选新一届科技委主任。请问,第六届科技委有何新变化?又有何新的使命和任务?

钟掘:第六届科技委增设了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在原来10个学部的基础上,增设了国防科技学部。

教育部历年来都非常重视科技委的工作,对第六届科技委更是提出了新的使命和任务。部党组期望第六届科技委做好教育高级咨询工作,努力建设成为教育部和国家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要在战略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一批高水平,有见解,有应用价值的战略研究报告,以开拓科学家的视野和思路,为教育部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和政策咨询,为国家教育,科技做出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贡献。同时,部党组还期望科技委在倡导优良学风、指导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等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部署好支撑国家当前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引领未来的基础研究的科学发展,努力提高我国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学习部党组对科技委工作的要求和寄予的厚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纪历史进程中,要对未来发展提出精辟的见解是对科技委工作的严峻挑战,科技委将不辱使命,努力学习,奋进求索,做出有高度,有见地的前瞻性工作,真正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动员与组织起高校的战略科学家,用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奋进的激情,接过历届科技委的接力棒,承担起这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记者:新一届科技委的工作重点或者说核心任务是什么?

钟掘:第六届科技委的核心任务是准确把握国家战略需求,敏锐关注世界科技前沿,科学地进行前瞻性思考,为国家教育,科技的发展战略做出基础性,前瞻性和全面性的贡献: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促进高校构建严谨、求真的大学文化;密切关注世界学科发展动态,多渠道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提升我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做出贡献:推动学部活动纵深发展,积极探索科技与教育互相促进的模式,提出学科与领域发展战略的前瞻性思考,学科领军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政策,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科技委内部自身体系建设,推进学部工作向纵深发展,充实秘书处机构和人员,建设一支适应国家,教育部需要的战略研究与政策咨询的工作队伍。

第六届科技委将紧紧围绕上述核心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委的工作,推动科技委事业的新发展。

繁荣学部活动,努力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贡献

记者:您刚才提到新一届科技委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要“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请您谈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以及科技委在此方面的努力方向?

钟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基本性质也决定了高校必须肩负起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如何将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工作密切结合,科技成果如何尽快融入教育的知识和认知体系,探索教育与科技结合提升人才水平的新体制,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科技委作为教育部的高级咨询机构,作为高校最优秀的专家团体,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贡献。事实证明,由科技委建议设立并组织实施的“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对于高校青年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科技创新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过程,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新见解和从科研实践中成长的思维活跃、知识丰富的师资队伍必然造就出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高质量的科技人才。科技委从国家战略目标的高度,将从全局着眼,立足高校的学科优势,提炼出一批重大目标性项目和研究领域的建议,开展必要的基础预研,争取成为重大领域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委各学部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将积极探索教学、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结合的新模式,促进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使之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本质的作用。

成立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为国家教育、科技发展出谋划策

记者:新一届科技委成立了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组成情况如何?它的职责和具体作用又是什么?

钟掘:第六届科技委组织成立了“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由20位拥有战略研究丰富经历的教授们组成,科技委还拥有4个战略研究基地和5个培育基地,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研究队伍,他们前几年所作的高校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已经为我们高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各学部拥有众多的专家,他们对本学科的发展始终在进行前瞻性思考。我们通过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将这几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从国家发展对高校科学研究当前与未来的需要,从如何服务于国家当前和长远的需要,从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热点领域、待突破的问题中选择我们的研究课题,研究重点,形成我们对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高校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形成我们对国家科技重要发展方向的建议、相关科技政策的建议,对国家计划的建议等,这是

我们的责任和战略研究的重要目的。

记者:为进一步做好战略研究工作、新一届科枝委将围绕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钟掘:科技委的工作将站在全球发展的高度,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真正成为教育部决策、高级咨询的思想库,必须将工作的视角聚焦到当今教育、世界科技纷繁变化的本质,通过众多科学家的高智慧的思考,整理出依据充分,分析深刻、见地独特,高瞻远瞩的世界发展、中国发展、高校发展、学科发展的战略认识、战略发展新概念,提出重点发展方向和完成重大突破的实施专项等高水平的战略研究工作。其中的几项重点工作内容包括:

第一,组织力量,沟通国际战略研究的信息通道,洞察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了解国际主流社会对未来世界生存状态的分析与当前的发展部署,国际科技对引领未来的科学热点的把握,对可能形成未来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突破的导向发展,高校在支撑当前发展和引领未来的使命中如何进行全局和长远部署,传统学科的深度挖掘与新兴学科的发展路线如何与社会科学发展路线协同等等问题,国内外更多的专家是如何思考,有哪些是应该借鉴的真谛。

第二,深刻认识国家的战略部署,保证我国在当前与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制胜,需要科技与教育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些目标需要有怎样的政策保证和形成怎样的运行机制,这是我们战略研究一个关键内容。

第三,面对当前国际竞争的热点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我们选择那些最具影响力的领域,方向,形成重大科技问题研究的构思,形成对国家重大计划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比如生命健康,低碳经济与地球保护、海洋战略、新资源的发现与发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化与利用、物质产品制造新模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等等。围绕这些事关人类长远利益的领域性问题,大学应该作怎样的学科发展前瞻思考,大学当前需要作怎样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造,国家需要作怎样的全局部署等。

第四,通过多种形式,发挥战略研究的成果的影响力。以不定期专题报告、专家建议,重大专项建议等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呈报各级领导,提供给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以拓展视野。

第五,组织与锻炼一支高校战略科学家队伍。现在国内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方向有两支队伍力量强大、贡献卓著:一是中科院规划战略局,一是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最近中科院推出的《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丛书,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高校拥有最多的学科、最多的专家,我们完全可以做出优秀的高水平工作,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的优势,成为国家战略研究的思想库和第三支战略研究主力军。

设立学风建设委员会,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记者:学风建设委员会也是第六届科技委新设立的部门,请问该委员会设立的目的和具体职能是什幺?

钟掘: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六届科技委设立学风建设委员会,是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等建设的指导机构和咨询机构。学风建设委员会将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学风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倡导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研究,为教育部拟定高等学校加强学风建设有关文件的制定做好咨询和建议;密切结合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总结和推广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典型经验,指导和推进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的学风建设:并接受教育部委托,针对高等学校发生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的基本问题之一是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的问题。《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的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科技委各学部也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开展学风建设的前瞻性研究,开展世界各学科发展的体制与实绩评估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为教育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做好政策咨询和提供决策依据。

活跃学术交流,提高中国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记者:为了提高我国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作为教育部思想库和智囊团的科技委将有何举措?

钟掘:论文和学术期刊水平是形成科技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科技论文水平和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我国经济与科技的整体实力不相称。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近5000种,但国际影响力普遍不足,高水平论文主要发表在境外。部领导对此问题非常重视,明确指出,要在3~5年内在高校办出几份有影响力的期刊,比如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Frontiers in China系列英文期刊就做了很好的尝试。科技委将重点研究我国期刊如何在政府的领导下,整合众多优势资源,通过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国科研工作者的人力优势,创办出高水平科技期刊,就创办高水平期刊需要的基本条件、配套政策等,科学严谨地形成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实施计划,为教育部提供政策咨询。同时,科技委全体委员将积极支持国内期刊发展,积极参与期刊的编辑、国际组稿积极将高水平论文和重大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努力推进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科技委自1998年起开展了“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至今有12年之久。活动开展以来,对提升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推动高等学校的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事实上,每年评选出中国高校的十项科技方面的进展,不论在质量还是影响力上都具有国际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是提高高校在国内科技界影响力、提高我国科技在国际上影响力的重要奖项,因此着力于“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影响力的提升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