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1篇: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乡土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 素质教育

一、乡土历史教学能够提高师生对历史知识教与学的质量

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情感。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离我们太久远,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乡土历史知识,充分利用历史遗迹、遗址对学生进行教育则可缩短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距离。因为地方历史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也是大多数学生有所了解却又不怎么清楚,继而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去了解。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自己家乡的历史时,他们的感觉是亲切的。把地方史历史资源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来,避免了课本历史人物、事件离学生太远的弊端,能让学生直接感触到历史就在身边。学生可结合文字描述,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当时的历史场面,倍添亲切感和直观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教学的活动中去。这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形成历史概念。

对教师而言,乡土历史是对中学历史课本教材的补充,是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实践的场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地方乡土历史,可以丰富自己的讲授内容,补充教材中的重点和阐释教材中的难点,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以地方史迹、地方文化为中心的开放式考试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开展创作实践的信心,实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同时还避开了传统历史学科“政治范式”的影响,大大拓宽了历史视野,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关注和了解民间的历史、地方的文化,更理性地思考历史教材中的人和事。

而且,乡土历史的多样性,使得它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去进行。从传授历史知识的角度上讲,这是非常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掌握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二、乡土历史又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好教材

“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这句话反映了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这浩繁的历史长廊中,只要我们教师去挖掘,总有一些身边的乡土历史在这浩繁的历史长廊中发着光,而这些活生生的亮点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比如,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站在汨罗江边,缅怀屈原的爱国情怀;我们可以站在狼牙山上讲述悲壮的英雄人物故事;我们可以瞻仰雨花台重温壮丽的中国革命史;我们也可以漫步丝绸古道,领悟国家民族往来的史章……在历史活动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乡土历史讲述,使学生了解到家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爱国爱家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任何苍白的语言和文字都无法替代的爱国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过程。而且,这个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所学到的乡土历史知识,为家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教师可以围绕家乡的“环境治理”“文物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比如,讲元末明初,可以置身浩淼的鄱阳湖,肃穆的忠臣庙,让那湖光美景和实物史料把我们带进那段历史,热爱家乡的激情激起学生在心中描绘着生态保护的蓝图,自然,他们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由于乡土历史的可亲性,在运用乡土历史进行历史教学时,学生会主动探讨和充满热情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习惯,培养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考虑许多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乡土历史资源的直观性以及地域上的优势,又为学生创设了较大的发展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实物和图片,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历史遗址和历史博物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了解到历史的真实情况,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体会到历史与现今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关的地方史料,进行具体而形象的讲述。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结语

毋庸置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乡土历史能提高师生对历史知识教与学的质量,能更好地完成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乡土历史总是为历史教学服务的,不能一味去追求,更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教师只有尽可能地搜集、介绍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因势利导,使之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展示出它在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独特的价值,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一珏. 浅谈在教学中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2篇: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乡土历史 意义

一、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会更有利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把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即三维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明确过程与方法为目标,把思想教育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将三个维度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全方面培养学生和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作为中学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家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可以说乡土历史无论是在知识层次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样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在乡土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调查、访问、社会活动、收集资料、制作图表、参观等方法,使学生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实的体现。这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呈现形式,肯定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营造出师生互动的民主课堂气氛,使学生启动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从而使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得以充分的实现。

新《课标》在思想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思想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与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全面、科学和务实。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 “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乡土史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而且能以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的史实丰富爱国主义的内容,给学生以感染力。乡土史从学生身边开始讲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切实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他们会倍感自豪,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因为家乡是他们生活生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历史人物的事迹,文物遗址等从小耳闻目睹,这种亲切感会让学生把自己的家乡同祖国的历史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进而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发奋学习。

二、乡土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课程的改革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家乡的历史,是学生身边的历史,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而且又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和经历出发,是学生所见所闻,学生喜闻乐见的。由此出发,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望,自然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浮起和学习动机。运用乡土历史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与直观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乡土历史教学,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过去,中小学课程内容单一,教师的作用就是进行知识的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则过分依靠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现在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但要掌握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有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的能力,要求建立和形成发挥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然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过去教师大多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现在则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必须用更加合作的态度从事教学工作。那么乡土历史的教学就能符合这一需要,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便于学生参加到教师的教学方式中来,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生是历史学习方式变革中的主体,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一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那么乡土历史教学和资源的开发对改变学生死一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大有裨益的。

四、乡土历史,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源泉

第3篇: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乡土历史资源 整合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面临新的挑战和调整。思考最多、讨论最激烈的课题是什么样的历史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古人有言:“人有爱乡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言爱国者,是谰语也。”一位教育家说过:测量一个人的爱国心,得首先看他是否爱自己的妈妈。假如一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能真诚地爱,很难想象他会爱自己的故乡和家邦。同理,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乡都漠不关心,也就很难想象他会对国家怀有责任心。

一、挖掘并运用乡土史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因为它描述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地方的历史,学生最感亲切,感染力也强。利用乡土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进而热爱家乡,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昆山膏腴沃野、物产丰饶,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自古就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捷的水陆交通成为商贾往来之地,并曾盛极一时。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石器时代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历朝历代都孕育出众多的名士鸿儒,润、归有光、魏良辅、顾炎武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存,那句家喻户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至理名言,至今仍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对昆山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了解昆山辉煌的历史,增强对家乡的热爱,进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能使学生树立革命乐观主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而形成科学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利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乡土史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情感。对此,学生必然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这样,教师在教授涉及家乡的史事时,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乡土教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

乡土材料的运用,使学生易于形成历史表象,进而形成历史概念。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变化、往往是同知觉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地区比较熟悉,而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乡土史料与学生耳闻目睹的环境有关,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就容易形成较清晰的历史表象,塑造出较为生动的历史形象,并使一些书本上抽象的概念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具体的感受和验证,这样有助于历史概念的形成。

乡土史的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乡土历史的教学,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只要历史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就能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例如,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实物和图片,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历史遗址和历史博物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通过亲身观察,了解到历史的真实情况,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体会到历史与现今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关的乡土史料,进行具体而形象的讲述,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乡土史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由于乡土史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因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周围乡土史料和史迹的搜集调查、访问参观,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座谈讨论及出版专刊、墙报等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国外和国内的经验表明,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地参与教学活动,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整合乡土资源的策略

乡土史对学生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日益重视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充分利用服务的。通过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它变成学生的学习资源,这就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教会学生开发、利用、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筛选、运用各种信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进行专题研究与讨论。

对于高中生来说,会学习(指终身学习的能力)、会思索、会研究(指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应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不懂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不会查资料,不会分析、解决问题,不会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缺乏基本的训练,而且“唯上、唯书”的倾向十分严重。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我们把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落脚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上。针对乡土历史中某一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教师可选择大众关注的热点作为主题,指导学生围绕主题确定论点,收集材料进行准备,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和评点。

(二)开展读书、读报和演讲活动。

首先教师要精选与家乡相关的古诗词、历史文学作品和报刊组织学生阅读。然后在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并进行重组、整理、加工,形成一种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理解的形式,最后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演讲。

(三)利用寒暑假及“五一”、“国庆”长假,指导学生对家乡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进行实地考察。

结合教学内容参观相关历史文物及历史遗迹或调查、搜集、整理家乡历史变迁的相关资料,参观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等,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的意识。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为乡土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

(四)开展乡土历史日活动。

第4篇: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根源)是社会。学生至少需要具备两方面的要素才能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一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技巧或才华;二是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源和信息。“关”在教室中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明显存在欠缺,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以很好地进行弥补与充实。因为对学生来说,乡土资源比历史教材中的资源和信息更容易获取。面对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开展乡土历史的教学将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学习历史的新路子。

1.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乡土历史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家乡历史上名人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2.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历史课程新课标》所要求的。通过适量的、具体的乡土历史事实来教学,不仅为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也可从对家乡历史发展的全部史实的分析中,学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

3.有益于营造“寓教于乐”的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讨和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治传统教学中缺乏民主气氛的弊端,激活教学主体,使教与学更加和谐、融洽。

5.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习惯的养成。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6.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开展乡土历史资源的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对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了解和研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课外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总结和反思的整个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才能具有重大意义。

8.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所学到的乡土历史知识,为家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可围绕家乡的“环境治理”、“文物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担。“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真诚关怀,是一种作为社会成员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走进生活,体验历史情境,并构建对过去、现实以及自我的理解,最终实现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开放的世界意识。这其实也是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所在。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承载着这个地区上千年的历史文明,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资源。利用好这些乡土历史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了解、认识本地的社会历史与现状,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多一份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乡土史料的运用,对于学生感知历史现象、形成历史思维是非常有益的。由于同学们对家乡的历史比较熟悉,能近距离地感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所以思想中就容易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表象。例如,在学习先秦文化中,课本上讲到了编钟是古代音乐的代表,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很难想象编钟的精美,商周青铜工艺的精湛,我便和学生一起去齐国博物馆实地参观了编钟,欣赏了编钟的演奏,从而加深对书本上抽象知识、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做好乡土历史和课本历史结合之外,还注重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在学校,我充分利用兴趣学习小组,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齐文化知识,利用学校的齐文化长廊、展室等,让学生排练历史剧、开展新稷下讲坛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齐文化的观点和见解,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在假期,我组织学生参观古迹遗址,拜访先贤名人,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交流心得,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厚重的乡土历史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份文化瑰宝,需要历史教师去思考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丽琼.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云南教育.2007 第12X期.

2.蒋存秀.也谈乡土历史教学.青海教育.2005 第3期.

3.汪政.乡土文化建设中本土资源的文学书写.江苏社会科学.2009 第1期.

4.闫晓梅.对培养青年国家民族意识的几点看法.新余高专学报.2004 第3期.

第5篇: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育 历史学科 生活化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52-01

因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得历史学科只能按照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系统地讲授被提炼出来的历史知识和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没有充足的认识。而历史作为文科的“代表”之一,深入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对其行为思考也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教师要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研究,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制定必要的策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知识,强化历史基础,使之应试能力得以强化训练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

1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思路解析

教学内容生活化。大多数历史老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喜欢直接把概括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唯有死记硬背。而生活化的的历史教学理念则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作出更好的把握和安排,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准确。例如,在对某一历史人物作评价时,教师要能够列举几件该人物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并让学生以此对人物进行综合性评价,教师再从中引导、补充和总结,由此深化学生对此历史人物的印象。

教学观念生活化。之所以生活化教学效果的突出,正因教师改变了以往“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于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且广泛的知识,能够将生硬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从而打破以往只会死记硬背的局面。需要注意的是,将学生带入生活化教学中,不仅是为培养其历史素养,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并掌握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灵活运用到生活之中,从而实现历史知识的内化。

课堂评价生活化。教学评价是对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小结,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目前,课堂评价多参考学生考试成绩,故而无法对学生进行整体认识,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生活化的教学所提倡的评价体制即是以个性化、多样化为准则,综合考量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及个人创新能力等丰富的评价标准。

2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应用

明确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目标。为防止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脱节,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不应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太过深奥、晦涩难懂,要使其明白历史知识是生活必备的常识,是耳熟能详的先人故事。对此,即要求教师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围绕三个层次来学习历史,第一层次即帮助学生将基本的历史知识牢记于心,掌握历史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第二层次即指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借鉴历史,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熟练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第三层次即要教授学生掌握应试技巧,也要促其历史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整合历史学科生活化教学的内容。由于高中历史知识内容更为精深,高中学生在上历史课程时,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还需要拓宽知识面,掌握更多课外的历史知识。对此,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协同学生一起整合历史内容,具体为:一是将乡土资源和教学内容充分结合;笔者认为,乡土资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较为轻易接触到的历史层面,充分运用乡土资源能够有效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乡土人文的感情。二是将生活中的名胜古迹、环境、风俗习惯和纳入教学范围,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介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历史古物和文化现象,并将所学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能够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生活联系历史。历史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放眼课外与社会,践行学以致用原则。为此,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组织学生参加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与社会活动,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历史相关的社会活动。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期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寻访当地老人,挖掘民间故事和地方历史沿革;在学习近代中国革命史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革命遗迹,感受当年的革命历程。此外,针对部分历史情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或角色扮演,吸引学生更为积极的投入到历史事件的讨论中,在活动中得到对此期间历史的更多感悟,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

3 结语

历史生活化教学向我们更多地展现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思想与教学效益观,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努力使高中历史教学趋向更为精彩、鲜活而灵动发展,在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中促进完善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樊榴红.论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7).

[2]韩登连.高中历史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

第6篇: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一、乡土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首先,乡土史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贺心滋老师提到:“事实证明,从乡土历史人手进行历史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为乡土史的学习使得久远的历史与学生所生活的地区、环境、人和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普遍认为统编教材上的知识离他们太过久远,难以形成感性认识,而乡土史教学内容来源于本地区的历史资源,贴近他们的生活环境,是生动的直观教材,他们通过调查、探究,可以直接感知和体验,因此更有兴趣去学习。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1第16课《》时,笔者补充了怀柔地区怀柔人民在时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实,并带学生参观了怀柔第一党支部所在地――庙上村,详尽了解该地区的抗日事迹。学生在地方史的学习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

其次,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社会化问题,即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注意将学习内容引向区域社会和整个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发展学生个性,讲究因材施教。现代课程改革重视学习体验的课程,而乡土史教学可以将学生带到广阔的学习天地中,学生通过考察本地区的历史遗迹、革命遗址,或访问革命先辈、历史知情人,或查找、阅读与乡土史有关的革命回忆录、文史资料等,感受历史的“时近”、“地近”,在学习与体验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增长,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培养。贺心滋老师在他的书中提到:通过乡土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编撰校本教材《怀柔史话》和讲授乡土史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与乡土史有关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学生搜集、整理各种类型的资料,辨别、提取各种有效信息,材料分析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讲授中国史时,笔者将统编教材与乡土史结合起来,借助乡土史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使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开展与乡土史有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分组搜集研究资料、调查访问、整理和展示研究成果,其合作探究、语言表达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最后,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可见,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国情教育。贺心滋老师说:“要进行国情教育,必须同省情、市情、县情相结合。这主要是因为,本乡本土的乡情资源是学生看得见的并有亲切感到的历史,这种浓郁的‘乡土气息’,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学、易懂”,“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欲达此目的,首先要从培养学生了解乡情、热爱家乡开始”。

笔者借助乡土史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适合、适度、合理地渗透,如在讲授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补充了怀柔地区的历史沿革,这使得学生非常自然地认识到家乡的悠久历史;二是指导学生就当地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农村,走向自然,深入山乡,了解地区优势,对家乡各方面的情况作一个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确立选题。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他们热爱家乡之情,建设家乡之志。

二、乡土史教学促进教师的发展

首先,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课程意识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由于教师受传统角色的影响,依赖于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所以其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淡薄。而进行乡土史教学,有利于教师课程意识的增强。第一,教师摒弃了只有教科书才是课程资源的观念,深入挖掘本地区的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乡土史校本课程内容;第二,教师在进行乡土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从课程目标的高度考虑乡土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价值;第三,教师在讲授乡土史时更加有意识地关注课堂上生成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对乡土历史并不像通史那样熟悉,所以当授课时学生对本地区某一段历史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时,需要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乡土历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点评。如果做到这点,就说明教师及时抓住了课堂上生成的有效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

第7篇: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社会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 变革 新

引言

当前的历史教学,往往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性也比较强,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比较刻板,并没有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而引入社会史的学习内容,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呈现时代的风貌和历史发展的特征,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从全方位来构建一个完善的历史科学体系。

一、社会史观的含义

社会史观是指以社会的角度观察和解读历史,社会史观是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而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所认为的社会史观即中,以辨证唯物的方法看社会。而社会史观在本质上就是生活化、大众化,是社会习俗的历史。

二、社会史观与其他历史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强调历史学科的完整性和专业性,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历史教学中的论证式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重在理解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但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将历史事实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需要对问题作出答案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或是传统的表演式教学方法,根据老师制定的教案进行有序的提问和回答问题,这样的方法只适用于公开听课和上级检查,学会只是配合教师进行“表演”,已经完全失去了历史教学的意义。

以上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门针对当前的历史教学现状,在全国范围内制订了历史课程改革策略。随着历史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社会史观也被引入了高中历史教学,因为社会史观和其他史观不同,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它的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从日常小事中分析历史,了解历史,这样的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意义

1.拓宽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当人对做某一件事,或是学习某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内在的动力就会驱使自己反复不断的通过学习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促进历史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还要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为原则,然后利用丰富生动化的人类历史生活场景来反映时代的特征和生活的风貌,让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社会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引入,也促使教师在专业化教学中不断得到成长。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和知识大纲,而是倾向于对时代的关注,学生的关注,让教师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规律,熟练运用史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进行问题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

3.扩展学生认知维度,增强历史探究能力

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的能力。而社会史观重视纵向发展,在学习社会史时,必须要借鉴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等社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因为社会史提倡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社会史研究具有丰富多样化的特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史学的这一特征,开展情景教学和史料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同时还能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强化区域历史教学,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利于社会史的跨学科研究特点,加强对区域历史的学习研究,同时可以利用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对校本历史课程进行开发。另外,历史教学新课标也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历史调查来进行学习。而多样化的历史调查活动,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运用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利用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内容来开发校本课程,既可以扩展历史教学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

结束语

对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用社会史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因为社会史更贴近生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较大,利用社会史来进行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历史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辛博. 社会史观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14.

第8篇: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师生关系;课程资源;教学形式;情感教育

随着教改不断深入,我们身处一线的历史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决定历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积极地参与,才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创新,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参与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积极影响,能极大提高课堂效率。而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情感,因此,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浓浓的师爱感染、打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在45分钟的课堂里呈现给学生慈祥的面孔,亲切的语言以及温暖的笑容,从而能尽可能缩短师生距离,使双方处于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悦中感悟历史的真谛和它的无穷魅力。此外,浓浓的师爱还体现在45分钟课堂教学之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还要把学生当作朋友,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应该加倍呵护,不断鼓励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而在浓浓的师爱下,面对学生的错误,绝不能姑息纵容,而应该严肃以待,严格要求。总之,浓浓的师爱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被人爱和被人尊重。于是,他们便会主动地接近教师,当师生的情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情感迁移。因为喜欢教师,所以对他所教的课也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从而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只有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深感兴趣,才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课程资源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常利用的课程资源有以下几种:

(一)影视资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高质量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以其动感的画面,感人的情节冲击着我们的感官,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如果把这些影视作品运用到教学中,一定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对影视作品的选取要恰到好处,要选取那些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符的作品,并且要进行精心剪辑。在播放这些影视作品的时候,要求学生要带着问题与任务去观看,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影视作品的播放,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起到了师生共同探究事物的激发作用。

(二)网络资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方便快捷以及更丰富的信息来源。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电化教育设施,制作出各种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以具鲜明的动态视觉,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打破了时空限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多种感官的最大潜能,从而加速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收和记忆过程。另外,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快捷的历史课程资源。现在的中学生被冠之以“与时代共舞的一代”,所以,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新闻资源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世界杯足球赛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因为我发现,学生们不仅狂热地关心比赛情况,而且他们还经常聚在一起谈论一些看似与足球无关的历史问题,比如: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情况,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的关系等。我猜想,他们大概是想弄清楚为什么罗纳尔多会讲葡萄牙语,而齐达内为什么头撞马特拉齐吧。我们经过问卷调查,结果也发现,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大事尤为关注。比如:中东问题,美伊战争、经济全球化问题等等。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关注新闻资源,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与历史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总之,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

(四)乡土资源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等。在我们当地就有清东陵、大钊纪念馆等。在教改春风的吹拂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些乡土资源的宝贵性。因此,我们会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参观、调查、访问。结果表明,学生不仅对这一段历史印象特别深刻,而且对其中许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十分到位,有的学生还写出了水平较高的历史小论文。总之,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从不同层次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

三、 改变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下转第133页)(上接第129页)查,结果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历史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他们希望教学形式多样化,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增加他们展示自我、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并努力探索出多种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一)角色互换

在历史教学中,我选择了适当的机会和内容,与学生进行了角色互换。一听说由学生自己来扮演教师的角色,他们起初是有些新奇,继而又有些惴惴不安,他们怕自己不能担此重任。这时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为他们加油打气。然后教师把要讲的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课下去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至于教案则由教师指导完成,接下来便是学生闪亮登场了。角色互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进一步拉近了师生距离,从而点燃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辩论会

现在的中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不喜欢现成的东西,而喜欢自己去体验、去获取。为此,我把辩论会这种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当学生拿到议题后,思维顿时被激活,他们马上自由分组,自行结合,并以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去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然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双方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在不断的“过招中”,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会更透彻,思维会更敏捷,学习热情也会更高涨,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我还把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到历史课堂内外。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还是很愿意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的。在学习过程中,当每遇到一个困难时,小组成员们总是齐心协力,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他们不仅获得了“开心学习”的感觉,而且也培养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并综合多学科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要指导学生撰写个性化的历史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调查,贴近社会,走向生活,将生活经验、社会现实问题纳入了学习与思考的视野之中。

四、 贯彻情感教育,升华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9篇: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字:高中历史教学;主体性;实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重大进步,其中新课程改革尤为明显。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好知识,还应该培养自身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就是在课程设计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突破,符合现阶段中国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主体性概述

主体性是指认识者在和客进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主体性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特征。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课程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到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着处理与课本以及外部社会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功能性特点,具体包括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进而提升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在课堂上弘扬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习惯

高中历史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方向。历史大多讲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故而难以做到重现,如果教师不采取其它办法,只是在课堂上一味的讲授枯燥的空洞的知识,学生也会感到毫无兴趣,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厌烦感。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口、手、脑、眼留下自主的空间,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这一课上,如果教师按照过去的讲解方法,先是理论阐述,接着让学生死记硬背“山顶洞人和北京的不同之处”,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抽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山顶洞人、北京人的人像,让学生对照着人像比较不同之处,不仅学生的积极性上来了,而且学生在捏人像时调动了眼、手的积极性,细心观察、用心雕塑。通过对比自己捏的人像,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的差别就显而易见了,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捏的人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印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编演形式多样的历史短剧

历史课程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走入历史、领悟历史人物的人生历程,演练历史短剧可以达成这一目标,而且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讲《新航路开辟》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并在黑板上划出概要图形,然后每一组派一位代表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表演展示航海家在航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大事。学生们一般演的都很逼真,不仅展示了学生了自我,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

历史虽然讲述的是过去的发生的人和事,但是并不是说历史和现实没有一点联系,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就是就是历史和显示之间联结的纽带,通过历史调查活动,考察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讲到中国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调查对我们每一个家庭造成的影响,并形成一个一千字的书面报告。任务下达后,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去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里了解及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学生们为了完成一千字的任务,一定会仔细搜集素材,认真书写报告。从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历史的思考以及突破了历史课本的限制,从而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全面的、现实的了解,提升了高中历史教学的主体性。

(四)创设历史教学影视情境

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做到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新颖性,进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讲授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看抗战片,看有关兵器史的录像。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学生的情感培养也在课堂中完成了,突出了历史教学的主体性。

在经济持续发展和教育改革大大背景下,高中历史应该尽快转变教学方式,摆脱过去僵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许中华. 新高考模式下的历史单元复习策略思考[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05(Z1)

[2] 康铮,林唯. 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历史思维训练实验研究[J].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