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精选(九篇)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

第1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生物课堂 教学 创新 培养

生物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有教育途径、社会途径、自我途径等。其中教育途径是覆盖面广、效率高的一种途径,也是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有创新意志品质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过程。本文基于此主要论述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师正襟危坐、手执教鞭、表情严厉刻板、高高在上的私塾式教学,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中,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才能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只有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与学生架起一座情感交流之桥,学生才能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带着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索和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二、培养学生自信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激素。

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创新意志。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能全盘否定和排斥,应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要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皮肤”的教学中,当我提问课后思考题“如果汗液流进嘴里,可以尝出咸味,这是什么道理?”时,同学们的回答是“汗液中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如食盐(氯化钠)等”。这时有一位比较调皮,平时又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马上举手提出:“老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汗液来制食盐呢?”这荒唐的一问,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当时也觉得很愕然。但我很快冷静下来,等同学们笑完之后,我抓住时机进行鼓励,说:“根据我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汗液应该可以制出食盐的。这位同学能提出这样与众不同的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于是我进一步发问:“我们所用的食盐是用海水制得的。大家思考一下,用汗液制盐和用海水制盐哪一个比较简便呢?”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得出“用海水制盐比较简便”的结论。通过这次鼓励之后,这位同学逐渐积极回答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学习成绩也很快提高。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应坚持使用一些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的回答很独特”、“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所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不能肯定,我们课后再进行探究”等等。

三、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调动各种因素,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

第2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

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

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第一框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重点学习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所以本节课主

要探讨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本课主要就是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对此,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大部分学生都

观看了奥运会的开幕式,了解一些奥运知识,所以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

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

的活动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

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能力目标〗

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②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

爱;

③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

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构思】

〖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

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

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

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

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感。

〖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播放CCTV《快乐驿站》中赵本山小品动漫片片段《拜年》。

相比较起来,这种动漫化小品与赵本山舞台上的小品你更喜欢哪个?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导入,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也能引导学生亲近我们的文化艺术,具有现实意义。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创设情境:

材料展示:有人说,春晚如果没有赵本山的小品,基本上可以说暗淡失色。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一方面是因为赵本山本人表演的幽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赵本山的小品富有创意,而且这种创意常常来源于平民生活,反映了真实的生活,让人乐在现实的生活之中,让人发现和感觉到其实生活都可以成为喜剧。

探究活动1:

1、从赵本山小品的事例来看,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2、你还能举一举有关文化创新根本途径的例子吗?

从大众喜欢的赵本山的小品出发,明白文化创新也离不开生活的道理。从而树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的观念。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纵向)

创设情境:

展示“金镶玉”奥运奖牌图片,播放视频《金镶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体会“”的过程。

探究活动2:

1、这个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2、这个作品的成功启发我们要如何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3、请举一列类似《金镶玉》的文化创新的实例。

用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切入,即体现政治课的时效性,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得出“文化创新重要途径之一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结论。

3、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

创设情境:

播放中国杂技《天鹅湖》片断,探究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探讨活动3:

1、从文化的角度看,为什么中国的杂技舞剧《天鹅湖》能够取得成功?

2、结合这一例子,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3、请举出类似“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成功的实例。

芭蕾《天鹅湖》和中国杂技都为学生所熟悉,所以从两者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来分析如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比较通俗易懂。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创设情境:

结合上一目的《天鹅湖》,让学生阅读课本55页第一二段内容,讨论下面的哪个观点是错误的,哪个是正确的?为什么?

探讨活动4:

下面三个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

观点一:中国传统杂技已非常优秀,没必要借鉴外国的芭蕾求创新,而且,中国版的《天鹅湖》应该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

§

观点二:杂技是什么玩意,老“古董”,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

芭蕾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我们应该把它照搬过来。

观点三:这出东西合璧的《天鹅湖》将中国的国粹杂技和西方芭蕾艺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汲取了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非常精彩!

延续上一目材料的探讨,做到材料的充分利用,力求更好地突破难点。

归纳总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师生共同小结,斑竹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能力。

知识拓展

课堂练习:(08广东高考)37.(10分)看漫面,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2分)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8分)

老师点题:

1、答案要点讲解

2、强调高考考试的备考要以课本为纲

学生自行完成或小组讨论。

(文科班选用)

【板书设计】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

2、重要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纵向)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

3、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反思】

1、本堂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导入,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选材典型,环节精巧,教法灵活,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2、合理使用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第3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兵工精神;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89-02

探索实践创新与课程相结合,实践创新与科研相结合,实践创新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实践创新与学生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政策,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沈阳理工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沈阳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中指出,弘扬“兵工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2015年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使兵工精神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学风建设,大力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大学生参赛获奖数量及质量。

一、“爱国奉献”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精神支柱

爱国奉献精神集中表现在对自己学校的热爱。爱国奉献成为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促进学校稳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能让教师创造性地教学,能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同时,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励学生扬长避短, 学有所长, 逐步形成多种特色、风格各异的创新素质。在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与教师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激励教师与学生互动, 形成教与学的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 引导同学们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时间, 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在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积极投入到学术科技活动中去, 促使大家多读书、多思考些问题、多参加各种科技比赛活动,对学风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自强不息”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巨大动力

要求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同时也要求学生要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旨在“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大学生有热情,有精力,有知识,有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他们的种种优势使得他们成了国家创新的动力源泉。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都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这一难点,必须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增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动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龙头举行各类竞赛,如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竞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的开展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二是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如学生科研计划项目、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求真务实”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根本准则

“求真务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其认识论的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辅助教育教学,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展相关学科的知识量,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意志情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对大学生科技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都能起到推动作用。可以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参与教师科研,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构建学生创新科研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探索实践创新与课程相结合,实践创新与科研相结合,实践创新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实践创新与学生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政策,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四、“追求卓越”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

成功从无定式,卓越贵在创新。鼓励学生兼容并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泛,鼓励拔尖人才成长,培育追求真知、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校风学风。鼓励学生艰苦创业,培养创新意识和持续创新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目标激励师生不断超越自我,成就非凡事业。以学习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重视奠定人的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怎样学习和应当怎样学习,要教大学生学会学习,追求卓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习惯。因此,追求卓越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

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英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于通过弘扬“兵工精神”,组织引导大学生对于科技文化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同时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加书.论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0,(8).

[2] 章熙春,马卫华,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

[3] 邹海贵.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2.

第4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创新能力是人所具有的,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个人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借助头脑中的创新思维,它包括思维的敏锐性、集中性、新颖性等。创新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但并不神秘莫测,高不可攀。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因此,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渗入中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中地理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涉及自然、人文与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时代性突出,更容易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对它的创新改革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并将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东西,使之能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发挥创造力来解决实际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本人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的经验,浅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理念

近年来的文综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解答类似试题时困难大、得分率低。所以,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树立创新理念显得特别重要。地理教学的创新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建立在充足的地理基本知识教育和相应的地理技术应用教育和社会实践之上。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使学生的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并能适应社会本身动态演化。

地理教学创新的特点是教学方式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加快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消化吸收,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现代地理教学的创新过程中,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最主要的。因此,地理教学创新应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规律、本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我觉得要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激发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自主创新潜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发散思维与想象。就地理课而言,创设适宜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能“让情感进入课堂”,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鼓励其积极思考,打破陈规,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发言,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地理教师,要使学生乐于学你所教的地理知识,主动地进入“乐学”境界。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使其了解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将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引导学生自主思索和研究,再加上教师的认真辅导和鼓励,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更深人,从而达到促进其思维发展、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应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讲地理故事、观看录像、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年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著名的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堂讲授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注重学习方法、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尤其从不同途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绩

1.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创造的源泉。想象力就好像是船上的风帆,教师的责任就是激起学生想象思维,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上中国省区时,我作了如下描述:中国像一只雄鸡,日本像雄鸡嘴边的一条虫,如果日本再想侵犯我们中国领土,我们就让雄鸡一口把这条虫吞掉!我再引导:同学们,你们再充分发挥一下想象,我们中国的各省区像什么?怎么记住它们?结果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有的说内蒙古像大草原上的一只大雄鹰,有的说新疆像个牛头、青海像只玉兔……学生的想法是大胆的,具有无限的思维创造力。实践证明,展开想象,也就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让学生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促进创新思维

俗话说:“以不变应万变”。纵观历年高考题,题目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它能积极调动思维,体现出学生思维过程的创造性,加强对学生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必然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在必修二教材“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中,让学生先掌握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产生的条件、特点,再迁移到我国内蒙古的草场畜牧业;从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谷物农业情况,迁移到中国东北商品粮基地……这样,学生学习了一类事物,就能推理出了同类的许多事物。迁移的结果是解决了新问题,所以说知识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促进创新思维的过程。

3.引导学生“殊途同归”,完善创新思维

第5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艺术灵感 应激准备 审美激发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面对一大堆纷繁杂乱的材料,如何勾画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形象和世界,这是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关键。在此,有经验的艺术家无不承认,灵感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仿佛开启艺术世界的钥匙,甚至古人视灵感为神的启示。荷马在其史诗开头中就曾呼唤诗神给他以灵感,苏格拉底说诗人写诗是“凭一种天才和灵感”,德谟克利特认为“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因此,激发并捕捉到灵感成为创作活动中艺术家们梦寐以求的事情。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人为此抓耳挠腮、坐卧不宁,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模仿他人的经验,但灵感对其仍如神示一般神秘而不可捉摸。

“灵感”这个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神的灵气。柏拉图认为灵感是“神性的着魔”,是人与神的沟通。德谟克利特认为:“这是一种感情极度狂热或激动的特殊精神状态。”英语中灵感(inspiration)一词的意思是“灵气(spirit)的吸入”,它的原始意义也是指的一种降神术。我国《辞海》定义说:“创作者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酝酿思考的紧张阶段,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促使创造活动中所探索的重要环节得到明确的解决,一般称为获得灵感,灵感的生理机制是大脑暂时神经系统的接通。新的信息输入激荡着过去储存在大脑的信息,信息重新组合即出现灵感。”可见,灵感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或情感准备与认知准备处于交互状态时的某种突然的明悟。灵感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但是,它的产生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的,具有突发性、突变性和突破性等特征,似乎并不为人们的理智所控制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某种独特的获得灵感的方法或途径。在创作时,意大利戏剧家阿尔菲耶里在听音乐;美国作家艾伦・坡、英国作家德・昆里借助鸦片;法国作家伏尔泰和巴尔扎克借助咖啡;德国诗人席勒在创作时喜欢嗅烂苹果的气味并把脚浸在冷水中;卢梭露顶让太阳晒热头脑;米尔顿躺在床上构思;音乐家莫扎特则先做体操;尼采喜欢散步。在中国也不乏类似的“怪癖”,李白在饮酒时创作力最大,故杜甫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语;而李长吉则“驴背寻诗”;欧阳修的创作则有“三上”之说----马上、枕上、厕上。

关于这些“怪癖”,朱光潜先生认为,其核心之物事,如音乐、咖啡、鸦片、烂苹果味、酒等对创作者都有某种独特的催眠功能,使得创作者的意识作用松懈,从而灵感得以闪现,潜意识中的意象得以涌现。这里,“潜意识中的意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朱先生这个基于意识与潜意识关系的观点在心理机制上对灵感发生的分析,应该可以给艺术创作者根据自身特点发展适合自身的灵感激发途径以很有效的启发。在这点上,弗洛伊德在文艺学上的“白日梦”理论更为彻底,他在《诗人与白日梦》一文说道:“即使偏离白日梦模式最远的作品也可以通过不间断的、一系列的过渡事件与白日梦相联系。”可见,“白日梦”这种自我潜意识的“放纵”模式与艺术创作的灵感的产生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但这可能还不够,这只解决了在由日常状态向创作状态转变时的人的变化,即只解决了灵感激发的心理准备状态。

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激发并捕捉灵感必须还要理清并解决一个问题,即创作材料到艺术世界的蜕变,即对象的变化。确切地说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处于被催眠状态的创作者灵感闪现,将现实的材料变成了一个被创造的艺术世界。这看起来似乎只与材料的收集和创作的技巧有关,但并非如此,创作技巧只解决了艺术世界被物化和表达的顺畅度和准确度,而不跟其产生有关;当然,材料的收集和情感的体验作为灵感发生的应激准备也很重要,但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毋庸赘言。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是,在以上所有的准备都具备的时候,是否有一些普遍适用的方法或途径,使得我们看起来无迹可寻的灵感可以激发和捕捉。

那么,从现实材料转变到艺术世界,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呢?如此的方式或途径又如何有助于灵感的激发呢?上面我们讲到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时,提到了“潜意识中的意象”。很显然,从冷冰冰的现实材料营构出活生生的艺术世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某种审美意象的涌现过程,在其中起引领作用的是人的情感,而转变的方式或途径就是审美。换一句话说,被情感引领而来的材料经过审美方式的筛选、变形和重新组合构筑了一个新的世界,即艺术的世界。这仿佛平静的繁星漫天的宇宙在某种新的力量规则的吸引和挤压下突然坍塌,缩为一个起点之后又突然爆炸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宇宙,而这个新宇宙的星系、星云等等全部按照这种新的力量规则的理想排列、组合。此处,“突然爆炸”就犹如灵感在创作过程中的闪现;新的力量规则的理想犹如审美的理想,对于“旧宇宙”的幻灭和“新宇宙”生成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决定性、支配性的;审美的理想是灵感得以激发的实际推动力量,否则“旧宇宙”仍旧是“旧宇宙”,现实材料仍旧是现实材料,“新的”艺术世界不会被创造。从而,我们知道艺术灵感的闪现必定受激于某种审美理想。所以,灵感的激发还必定具备一定的审美准备,这才是材料得以通过灵感被构筑为艺术世界的关键所在。

下面,我们对一些典型的审美理想进行考察,看看它们是如何激发灵感的。

叔本华的审美理想:叔本华认为审美可以达到两种状态,即秀美和壮美。这两种美感的产生都仰赖于一个过程,即意识带着意志观审世界并达到意志消逝的纯粹观审状态,达到的道路有两种,一种是意志从意识中的消逝自然而然出现,另一种是意志自觉自愿地超脱。叔本华认为,无论那一种情况,达到审美的理想都必须发生意识对意志的摆脱。

也就是说,美感和美的意象的产生,即灵感的被激发,关键在于意志的处置问题。叔本华的意志概念其实是和根据律、因果律等等理性考察世界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考察方式又总是把世界看作一个流动的,不断变化,无法确定的世界。因此,摆脱意志地观审世界的方式的着眼点就在于放弃在观审世界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纵横联系的注意。这并不难做到,起码有一个明确的起始点。由此起始点出发,灵感的产生是可以预期的。

尼采的的审美理想:尼采其实有两种似乎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一种是日神状态,一种是酒神状态。在日神状态中,人处于对美的外观造型的梦一般的非理性幻想,从而体验一种理想的光辉的生命的美感;在酒神状态中,人放纵着情绪,使其处于系统性的激动亢奋状态、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从而体验到一种深度的悲剧性的死亡美感。达到日神状态需要进入非理性的幻想,而达到酒神状态需要个性的解缚,进入原始自然的放纵体验。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寻到一些线索,一种就是抛开现实,白日做梦,一种就是打破禁忌,对自我否定,寻求类似于死亡的迷失的感受,例如酒半醉、在舞厅中感受疯狂的音乐并狂舞等等,这类例子数不胜数。这两种状态其实是激发艺术灵感的两个必要的互补条件,日神状态寻求的是外观造型即形式上的创造,而酒神状态寻求的是心灵体验即内容上的纯化和凝炼。在完整的艺术灵感激发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杜威的审美理想:杜威认为艺术即一个完满发展的经验,美感即一个完满发展的经验的获得。因此按照杜威的审美理想,获得艺术灵感就必须要去艺术创作实践,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体验、捕捉、凝练、组合各种经验,使之完满。也就是说,我们不必在艺术创作之前获得艺术灵感。我们可以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断追求和抛弃各种不和谐的感受,直到找到最完满的感受,即艺术灵感。在此过程中,也许在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甚至是功利性暂时占主导的状况也没关系,只要此志不移地追寻美的感受,不断抛弃功利性的东西,最终一定能获得完满的经验,即艺术灵感。此种审美理想对灵感的激发也许是最能够为“非天才”所容易习得的,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

现象学的审美理想:现象学的审美实际上是进入一种常识性认知或功利性认知的屏蔽状态,即意向性直观。在此种状态中,观者“心中有物,眼中无物”,所“看到”的直接就是一种迷醉而玄妙的主观世界。在此世界中,一切事物按照观者的主观感受来定义,并被打上观者的主观精神烙印,即“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状态。这是一个很好的线索,有过“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状态并从中回复的人,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这种方式。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进入这种状态,它要求观者有较为敏锐地感受能力和较强的情绪驾驭能力,否则无法进入或者无法脱离。但是一旦掌握这种观审方式,灵感极易产生,进入意向性直观观审世界,创作对象的形象及其所处的世界跃然而出。

第6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生命科学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33-03

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多种科技领域的知识相互渗透、交叉日益增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科技竞争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科技竞争事实上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今后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从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看,主要培养途径简述于下。

一、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学生面临步入社会,将大学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创造新知识的挑战。就业的竞争将体现在能力的竞争上,这对高校的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全力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时代激烈竞争的需要。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高校采用多种形式,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就是其中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引入综合性实验,加快综合性实验平台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而言,不仅开设了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还开设了微生物综合实验。这些综合实验是必修的,还有一些综合性实验是选修的,学生可以利用综合性实验平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由于是综合性实验,在内容上以综合应用为主,主要提高学生解决生命科学综合性大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综合性实验过程。

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实验室是高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高校实验室不仅仅是仪器设备和实验的场所,更是促进知识转化、培养富有实践能力、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教育基地。实验室开放是高等院校适应现代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就生命科学的实验性质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开放的实验室。实验室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多种形式开放,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还应该包括实验内容的开放。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行实验内容开放,主要有科技创新型、自选型、实验项目设计等,让那些对生命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有地方实施各种类型的科研项目。所以,开放实验室是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大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改变授课方式

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重视创新,在管理机制上与育人环境上应有利于创新。高校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在教育观念上需要彻底转变。创新型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所应有的素质之外,还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理念、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等,从源头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并且具有个性的青年。在教学手段上,应尽可能多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并提倡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方法,需要随着学科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尽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磨炼意志,培养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相结合,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创新项目申报及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一)创新项目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鼓励学生创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不同的学校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如“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本科生自制研发项目”、“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等。郑州大学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创新平台,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置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有机会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培养科研兴趣,增加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就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而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视,学生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就开始申请“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创新项目实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升华为生动的实战经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生命科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教师的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多种实验方法、手段,并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或前瞻性。让对生命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了解相关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在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鼓励进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和有科研项目的教师联系,在老师的带领下使学生尽早得到科研训练。由于动员工作做得好,学生也认识到尽早进入实验室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不仅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也明显增强了,并开阔了视野。从教师的研究课题中,学生学到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学会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并得到较好的科研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参加创新大赛并建立奖励机制

(一)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促创新能力

组织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加强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郑州大学积极组建科技竞赛管理系统、建立科技竞赛平台,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如“国家大学科技园杯”科技创新大赛、“创新之星”评选大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南高校创业大赛等活动。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到组织参加各级创新大赛,多方位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创新

许多高校为了激励大学生创新,制订了奖励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后,按照有关规定学校再给予奖励。项目组成员公开发表与项目相关的学术论文并注明由学校创新项目资助的也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奖金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显示了学校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六、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一)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形成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虽然,各个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教学改革,合理定位了教学计划中各教学单元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从而使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成为与理论课程的有机衔接,并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还需要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盟,以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密切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此外,校企联合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目的。郑州大学一直在大力创办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省内外多家企业、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各种类型与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学生参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外实习教学能够使理论知识得到延伸和巩固,同时掌握本行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提前认识社会,接触就业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对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学习与训练,在参与科研单位的研究课题或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并且为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找到了应用于实际的切入点。此外,学生走出校门到校外实习基地,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都发生了改变,学生在有新鲜感的同时,还需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学会多动脑、多思考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校外实践锻炼,使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有了用武之地;同时,学生还会发现,在校学的东西并不能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改善。

创新人才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是创新的必备要素。所以,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结论、理论等提出质疑,敢于提出和别人不同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家庭等各个层面共同关注。而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高级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高校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创新平台搭建得如何,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质与量。只有全方位、多途径共同努力,具有创新理念、开拓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生命科学领域人才方能应运而生,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

[ 参 考 文 献 ]

[1] 吴雪玲,刘英.试论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6~121.

[2] 马卫兴.实验室创新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7~39.

[3] 张勃.做好实验室在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引导[J].教育改革,2012,(8):10~11.

第7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途径

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思维。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深入研究历史学科的特点,钻研创新思维理论,探索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科学途径。

一、创新思维的涵义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活动。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显著的特点,即独特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像、活跃的灵感。根据这一界定我们可得出,历史创新思维就是从历史的研习中能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断,新诠释,新假说,能从个别中认识一般,从偶然中认识必然,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以史为鉴,知古察今,展望未来。

二、历史学科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

从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看,它所陈述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不同质和量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创新史,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成功的人和事的触觉,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创新灵感。

从历史学科教学过程特点来看,历史学科存在着“主体介入”的空间,这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历史认知的角度看,史书上记载的并非完全是历史本身,而是人们对历史存在进行观察、筛选、整理后的产物,其中包含了记录史实的史家的历史观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提倡主体介入,这个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鼓励学生主体介入,不仅能起到强化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形成他们对历史的独立见解,养成他们批判思维的习惯,而批判思维正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因素。

三、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当代青年科学家卡尔•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正是问题促使我们进行观察思考,并提出新的假说。中国古代教育家也曾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肯尼思•H•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教学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的提问,另一类是学生发现的问题。历史教学中,回答老师的提问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意义。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为发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孔子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应非常重视激励学生标新立异,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求异思维,提出独特见解。

2.实行教学民主化是创新思维的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害怕的压力会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阻碍儿童通向新思维的道路;不安全感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摒弃传统教学中将学生的思路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束缚学生思维的做法。

3.研究性学习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育过程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求结论形成的过程,这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模拟前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毕竟融入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青少年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实行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有所发现。

4.精心设计教学是创新思维的关键

第8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隐性知识是难以用符号和语言传递的知识,它的学习具有无意识性,无需刻意安排,它存在多个专业领域。隐性知识是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关键因素。工业设计专业知识具有内隐性。隐性知识理论下的工业设计教育改进途径包括:加大改革教学力度、建立交流平台、校企联合、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

隐性知识;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教育;改进途径

一、隐性知识的相关理论

1.隐性知识的内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波兰尼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人们意识到,但很难以言传和难以用符号表达的知识。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在1958年《个人的知识》中第一次提出“隐性知识”这个概念,且创立了隐性知识理论,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哲学领域涉及隐性知识研究,格李门对“隐性知识提出新的解释和说明,即隐性知识也是知识,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被传递、显示、习得、积累等。不一定要通过语言这种形式。同时还有其他领域的专家对隐性知识方面的研究:吉尔把裂脑研究成果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联系起来,还有东方的儒、道、释哲学思想。对隐性知识的研究还涉及到如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斯滕伯格发现隐性知识可以触及,可以有效测量,它存在于教学、管理、军事、法律等专业领域。美国学者瑞博认为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在学习过程中无需有意安排。随着时代的发展,隐性知识的研究被更多国家专家学者的重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策略和步骤。国内对隐性知识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理论研究也有了一定成果。刘仲林教授首次将“隐性知识”的概念引入国内,将隐性知识的问题归入到人事论的研究领域中。张一兵教授再次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和认识论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隐性知识的研究水平逐渐提升。

2.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

显性知识是客观有形的知识,是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正式而规范的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存在。隐性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通常以经验、感悟、风俗、价值观等形式存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虽在表现形式不同,但两者并不是孤立的。显性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是依赖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教育中地位不同。教学过程脱离不了隐形知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显性知识,更重要的是习得思维模式,这是显性知识所替代不了的。隐性知识虽然比显性知识较难发现、传承,但它可以为教育事业创造出更大价值。

二、隐性知识在工业设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1.工业设计教育中的隐性知识

工业设计具有自身的知识构架。工业设计需要艺术学、管理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支撑,说明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如何将多门学科融合在一起一方面通过显性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经验、感悟等方面习得。因此,工业设计的知识构架特点与隐性知识有着重要的联系。工业设计的内隐性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工业设计教育具有跨学科的特征是培养学生设计创新的突破点,隐性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因素。任何知识都有其隐性知识,越是未被接受的知识越是蕴含更多的隐性知识。第二,工业设计的本质已经从模块化、标准化转向个性定制化、产品服务化。工业设计教育也在向新的理论基础转变。

2.隐性知识的传递是培养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关键

工业设计创新是企业成长的驱动力,没有创造性培养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是不成功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应该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工业设计人才创新性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做支撑,基础理论的学习以显性知识存在,显性知识的学习与创造力培养一方面达到互补的效果,另一方面两者存在着相互制约,显性知识的获得在某些方面会固化学生的思维,这显然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创新培养不利。隐性知识的获得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提升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帅选。知识的获得不一定总是利于创造力发展,创新思维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固有知识的限制。因此,需要对知识加以管理,尤其是挖掘隐性知识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关键因素,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工业设计人才。

三、隐性知识理论下工业设计教育的改进途径

隐性知识不仅是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前提,更是提高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做的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即尽快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内化。

1.加大改革教学力度,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逐步转换为学生主导的课堂。正如前面所讲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课程,每门课程单独设立,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交叉,而无法从交叉学科中发现创新点。学科间的交叉往往不是显而易见,如何跨学科刷选有效信息是提高工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建立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隐性知识转化

工业设计的教育方向已经从视觉信息转向符合社会经济、文化、价值、产业生态链的系统教育,因此教师向学生隐性知识的传递是隐性知识的社会化阶段。教师可以搭建更多的座谈机会,以某项课题为导向来进行专业指导,以探讨心得的方式引导学生,锻炼学生的设计直觉、研究思维、创新思维。师生间的交流是一种反馈、相互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掘、激发学生的隐性知识。

3.校企联合,建立设计工作坊,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工业设计处于企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它是企业创新的驱动力,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提高工业设计教育质量必须采取校企联合。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需要具备美学、工程学、管理组织等多项能力。正是多项能力的运用才能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隐性知识的渴望和发掘。隐性知识本身就涉及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激发他们对隐性知识的渴望直接反应在工业设计教育质量。

4.采用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

学校和教师都过于渴望看到教育成效,工业设计教育本身的特点很难在短时间看到成效,只是对显性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必须加强教师对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教师每次的教授心得和体验都是很大一笔财富,不同个体感受经验整理后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目前,高校对其重视不够,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隐性知识的传递符合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隐性知识的传递通过观察、感应、实践、总结获得,这些传递方式是培养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的保障。工业设计教育的本质包括:一方面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另一方面使产品适应市场化特征。通过对隐性知识传递的探究有助于提高工业设计教育质量。

作者:王夏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国豪.基于隐性知识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途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2-45.

[2]李宁.隐性知识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探索[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傅珊珊,余炳毛.研究生教育研究中专业隐性知识传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9-94.

第9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实施创新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抓住小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的显现特点,保护和挖掘小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里,我结合本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转变观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

当今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从传统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改变那种传统的“灌输--接受,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教学方式;改变那种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指挥棒下,这样学生的情感、思维、创新意识将会被抹杀,使他们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创新教育就是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大胆实践,自由独立地思考,放手操作,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养成。

2、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而且爱提问、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擅问、会问的思维品质。疑问是思维涌动的开端,有疑问学生才会积极思考,进而创新。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质疑的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设计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质疑。“学而不思则罔”,学会思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辛苦地准备问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始终处于应付状态,这样的课程实施过程实际上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教师只有把课堂教给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创新,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3、创建和谐氛围,探索创新途径

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自发学习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积极构建开放有序、健康高效、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有利于活跃思维,进而促进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学时,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独辟蹊径,求同存异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教学加法的分配律时,通过教师讲解得出结论:(a+b)×c=a×c+b×c,有的学生对(a+b)×c=b×c+a×c提出疑问,因为和公式不同,很多学生认为是错的,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作出判断,而是耐心讲解。通过讲解,认识到这个公式也是对的,学生们不禁表扬了那位同学。这正是独辟蹊径的表现,这样不仅能够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开辟创新思维的新途径。

4、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称们看到的圆的周长长短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儿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5、在开放性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查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随着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出现了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洪梅.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学科教育,201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