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及激发策略

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及激发策略

随着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和精准扶贫的实施,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正在逐年递减,留守儿童的学习得到了保障。近年,社会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但对学习动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现阶段影响留守儿童学习动力的因素主要有人际关系疏离、自我决定心理、正确归因观念、习得性无助感等。就留守儿童特殊群体而言,学习动力将决定学习质量,教师应理性分析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并思考对应的解决策略。

一、留守儿童概述

留守儿童可以作为一个集合名词,代表特定的儿童群体,具体是指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且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此群体之中,可以将留守儿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年龄与多数儿童相仿的乐观型留守儿童,其乐观坚强、善解人意,在思想上高于同龄人,能在学习、生活中独当一面,懂得关心亲朋好友,虽然无法及时得到父母的关爱,但是可以凭借坚强与勇敢的品格,保持良好的心态,这类留守儿童往往较少。第二类则是缺乏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内敛型留守儿童,其性格忧郁,不善于言表,非常向往童年肆意、天真烂漫,但由于无人了解其内心世界,其会变得敏感且脆弱,经常在学习、生活中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为教师教育教学带来诸多棘手的问题。

二、影响留守儿童学习动力的因素

(一)人际关系疏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人在不同类型的人际互动中,可以让身心处于变化状态,随时随地的优化自己的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多数留守儿童比较自卑,在人际关系中时常会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但其内心又渴望与人建立友情,会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用于人际交往,无心关注基础知识学习,也会因人际关系变化而产生矛盾的心理,导致原有的学习动力难以驱动自己进行学习,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人际关系的疏离是影响留守儿童学习动力的一大因素,严重时会导致学习成绩出现波动。

(二)自我决定心理

自我决定心理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实际体现,围绕“胜任、归属、自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揭示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又是留守儿童自我决定心理的一种表现,学习动力的强度由其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而决定。在校园学习生活中,留守儿童感到自己被重视,便会积极主动地锻炼和表现自己,反之,则会出现失落、抵触情绪。因此,自我决定心理是影响留守儿童学习动力的因素之一,其不仅会影响学习的质量,而且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难度。

(三)正确归因观念

归因是指个体解释和推测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过程,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归因能反应留守儿童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由于归因能反映留守儿童对于特定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根据归因行为得出的结论,是其一种主观解释,很难客观反映事件的真实原因,不仅如此,归因还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情绪、行为。归因并非独立的过程,留守儿童能根据具体事件研究其中前后行为之间关系,产生不同的情绪和心理,如将失败原因归结为自己愚笨、将成功原因归结为偶然。很显然,不正确的归因观念将会影响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正确的归因观念是影响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四)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在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产生的不可控认知,导致出现放弃努力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在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情境中,容易缺失共情能力,导致其在学习中形成了不良的闭锁心理,会羞于开口求助,久而久之,便会逐步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不容乐观,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其在出现这种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时,很难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甚至缺少坚强的意志力战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在学习中产生“随波逐流”“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在生活中“优柔寡断”。由此可见,习得性无助感是影响儿童学习动力的特殊因素。

三、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

(一)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

迫于生活压力,部分家长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会选择到发达城市务工,从而选择以隔代抚养、寄养等方式监护子女,导致子女长期缺少应有的关爱。受到父母角色缺位的影响,监护人会过度溺爱留守儿童,无法建立起权威监护地位,导致儿童缺少良好的家庭监护,也会在“亲情空白”的影响下,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监护人的不当教育方法,将影响儿童的学习动力。

(二)儿童自身心理问题影响

童年记忆相对深刻,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其会面临更多的学习、生活困境,导致自我抗逆性降低,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沾染不良行为,最终被标上“问题儿童”的标签。部分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导致缺乏足够的学习信心,容易缺少内源性学习动力,在学习中出现兴趣降低、无所事事的表现。

(三)教师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动力的因素之一,在面对留守儿童时,部分教师未能做到“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会区别对待留守儿童,经常在公共场合数落学习退步的留守儿童,既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又不注意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久而久之留守儿童的内心会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失去学习动力,教学质量随之下降。

(四)学习环境氛围比较消极

宏观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空间,微观环境是影响人生活的心理环境。环境能够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儿童时常会处于“被孤立”的心理状态,导致学习环境比较消极,难以激发其学习动力。有些教师将精力倾注于生活帮扶,未能注重在教学中营造互帮互助、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以至于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相对消极,不利于学习进步。

四、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动力的策略

(一)强化责任意识,增进家校沟通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从而在儿童做出错误行为或产生学习懈怠心理时,予以警示。教师应重视家校共育机制建设,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积极增进家校沟通,帮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决定心理,合理激发学习动力。例如,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定期组织家访慰问,强化监护人的学习监督、生活管理意识。首先,以家信的形式向留守儿童监护人发出共育邀约,阐明家校共育机制的建立优势和作用,使监护人能明确自我责任,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在家信反馈中为学校提供家校共育的参考数据、信息。然后,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家访慰问活动,从生活的角度入手,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从中分析其缺少学习动力的本质原因,继而得到权威的教育数据,充实家校共育机制。在与监护人的沟通中,要向其解读家校共育合作的意义,使其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在生活中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最后,教师要定期邀请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来校参与共育活动,交流教育心得,宣讲监护责任知识,进一步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增进家校沟通。对于年迈的监护人,教师应在下次家访慰问中总结学校共育活动内容,提出合理的监护建议,避免因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对儿童造成身心伤害,科学激发其学习的动力。通过利用家校共育来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切实增进家校沟通,帮助教师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能够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动力,使之在良好的监督与爱护下学习。

(二)重视心理健康,排解学习压力

心理健康是影响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预防学习倦怠心理,指导儿童之间建立友谊,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降低自身心理问题的影响,帮助其科学排解学习压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例如,开展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留守儿童排解自我学习压力。首先,要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分析留守儿童缺失学习动力的原因,指导其配合教师完成心理测验,教师从学习、社交两个角度指导儿童分析自己的不良情绪,使之能够自主排解心理压力。教师再立足实际学情,分析心理测验数据,得出客观、权威的数据,据此设计下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然后,在班级内建立学习帮扶机制,推举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为学习榜样和生活榜样,为留守儿童群体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动力,使其能以榜样为目标进行努力,消除自己的学习倦怠心理,忽略影响学习动力的心理矛盾,从而全身心投入学习,提高心理素质。最后,在校内设立心理压力释放屋,指导留守儿童通过体育运动等方式合理释压,辅以科学的心理健康指导,使其能在排解学习压力的同时,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矛盾,保持良好的心态来看待人际关系,树立短期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抱负,从而发掘内源学习动力。通过开展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使之能多角度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矛盾,寻找正确的方式来排解压力,继而促进身心素质健康发展,找到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调整教育方式,侧重学习激励

创新教学方法,能调整原有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在原有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侧重于学习激励,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归因观念。例如,教师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讲解基础知识,优化学习评价,不断激励学习进步的留守儿童,有效激发学习动力。首先,革新传统的说教授课形式,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师生交流活动,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预习任务、师生谈话之中,对学习态度优秀、学习成果显著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公开表扬,给予其形式丰富的评价语,使之能意识到教师对其的“特别关注”,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然后,列举儿童熟悉的案例,揭示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使之能将理论与实际建立起联系,提高实践意识。再围绕教学大纲设计实践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利用自制学习用具、工具书完成实践活动中的不同项目,真切体会实践乐趣。教师要在实践的不同环节,点评儿童的学习态度、实践成果,使其能获得激励,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学习。最后,总结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参与情况,以奖励优秀团体和个人的形式创新学习评价,激励留守儿童再接再厉,使之树立努力才能成功的正确归因观念,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通过调整原有的教育方式,教师能寻找到教学目标与学习动力之间的契合点,创新理论知识讲解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完善基础知识体系,不断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改以往往教学局面,激励留守儿童不断向前发展,使之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四)鼓励学习竞争,营造积极氛围

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学习竞争,能培养其积极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创造适合儿童学习的温馨环境,儿童之间进行良性竞争,从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避免其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例如,在班级内部建立“争优”机制,鼓励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方面进行良性竞争,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首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留守儿童设计教学方案,针对开朗型儿童,要鼓励其勇争第一,在课上争做学习表率,在生活中照顾好家庭、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其能成为学习标杆、生活榜样,为其他留守儿童做表率。针对内敛型儿童,要主动与其进行谈话,在课上对其进行有意提问和关注,鼓励其勇敢参与学习竞争,在团队中体会自己的价值与力量,也能使其明白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困难、失败、停滞、后退,继而提高抗挫能力。然后,开展“先进带后进”学习活动,鼓励学习优秀、生活经验丰富的留守儿童主动与其他内敛型儿童组成学习队伍,教师为不同学习队伍创造良性竞争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后,定期开展团队建设活动,组织不同的学习队伍参与体育接力、合作活动,提高学习竞争的趣味性,进一步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使其能敞开心扉并融入集体。通过鼓励留守儿童之间进行学习竞争,营造积极的学习范围,使其能树立良性竞争意识,在合作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优秀的集体荣誉感,在父母不在身边时,保持自立自强的学习、生活态度,养成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锐意进取,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儿童自身心理问题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习环境氛围比较消极等。为避免儿童产生倦怠心理,教师采取强化责任意识、重视心理健康、调整教育方式、鼓励学习竞争等策略,有效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不断增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帮助儿童排解学习的压力,激励其不断奋发图强,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学习,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蔡斌林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南关学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