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篇1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与其他的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微课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可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并随即结合微课资源的内涵,对微课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微课资源;初中;信息技术课堂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促进网络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微课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以视频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具体来说,微课资源就是紧紧指向教学难点、重点、疑惑点等,以此作为中心搜集与其相契合的教学资源,最终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其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资源,也促进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契合了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微课资源应用现状

(一)对微课资源认知有误

教师对微课资源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过了微课资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程度、应用效果。与传统的“口述”“粉笔+黑板”教学模式相比,微课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属于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彰显出较大的应用价值。但在调查中发现,微课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非常少,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教师尚未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宰者”,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以教材内容为参考,将其中的知识点一字不漏地传递给学生。还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对微课认知不够,甚至将其等同于多媒体教学。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下,极大地束缚了微课资源的应用价值。

(二)忽视师生互动

基于新课程下的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设计教学方案还是组织课堂教学时,都应尽力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时刻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实。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微课开展教学时,由于对其认知不够全面、深刻,常常误认为微课教学就是播放视频、播放录像,引导学生在观看中学习即可,唯独忽视了微课教学中师生、生生的沟通和互动。如此,学生在单向观看的过程中,不仅容易产生疲惫、厌烦的情绪,也无法在互动中形成自己的观点等,难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忽视微课制作

微课是在教育信息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该教学手段依托于信息技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常常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重难点进行。微课视频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分钟,但其制作流程却十分繁杂。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教师在制作微课之前,不仅要加强学科素养、教学内容、学情分析,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借助专业的软件进行制作、编辑。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制作出来的微课质量比较低,难以满足课堂教学要求。如此,严重制约了微课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效果。

(四)微课使用不科学

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微课属于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唯有依托一定的职能终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情等,将其科学、合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彰显出微课资源的教学价值。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对微课资源认知有误,致使微课应用出现了明显的单一性,即:基本上都是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旨在化解重难点、补充资料等,忽视了微课资源在自主学习、分层教学、课后复习等环节中的应用,致使微课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1]。

二、优化微课资源,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一)科学设计并制作内容

基于微课资源的内涵,科学设计微课内容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唯有精心设计微课视频,不断提升微课制作的科学性,才能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要求。具体来说,制作微课内容之前,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材分析。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旨在提升教学质量,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微课之前,应提前做好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据此设计出与学科素养、学情相契合的学习目标,合理把握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精准把握微课的切入点。第二,学情分析。新课改视域下,明确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应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指向学生的认知发展区设计出针对性的微课视频。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制作微课之前,应结合日常课堂教学中的观察、测试结果,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谈等方式,了解当前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学习能力、认知思维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设计出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契合的微课视频。第三,遵循原则。基于微课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还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简洁性与实用性。在设计微课时,必须要精简脚本,选择最为简短的语句,将知识点精准地表达出来。同时,还应关注微课的实用性,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其次,知识性与趣味性。基于微课的特点,在设计微课时,还应关注其趣味性,将声音、图片、视频等资源融入其中,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点进行转化,以便于学生在微课的辅助下完成既定的知识目标。最后,完整性和独立性。微课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常常是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通常,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可包含多个微课,这些微课共同组成了某一节的教学内容。同时,每一个微课又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属于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第四,灵活制作微课。基于微课的特点,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还应灵活运用多种专业化的软件和平台,包括:电子白板、录音设备、录屏软件等,确保微课的质量,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二)微课资源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整合

课堂教学包含诸多环节,唯有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微课资源科学、合理地融入每一个环节中,才能充分发挥微课资源的价值,产生1+1>2的效果。第一,利用微课优化课堂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是前奏和开端,其虽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据非常小的时间比例,但却是一节课的基调。可以说,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方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纵观以往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师常常借助提问旧知识的方式进行导入,甚至没有任何导入,直接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在这种情况下,严重制约了课堂导入的价值。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可将课堂导入与微课整合起来,借助微课的特点和优势,真正提升课堂导入的质量。具体来说,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紧紧围绕初中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等,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素材,设计出相应的课堂导入视频,旨在集中学生注意力,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做好准备。例如,在“Flash”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在优化课堂导入时,就借助了Flash动画的方式,将本节课将要学到的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基于Flash动画的特点,其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微课视频的观看中感悟到Flash动画的趣味性,从内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2]。第二,依托微课突破重难点。初中阶段学生面临最大的学习难度就是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其中不仅包含大量抽象性的理论知识,也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在小学阶段并未接触到相关的知识,对信息技术常常是一空二白。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常常不知所措。针对这一现状,以往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反复强调、反复讲解,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在重复性的讲解中产生厌烦的情绪。面对这一现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就可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重难点知识,精心设计微课,将具体的操作步骤、操作要领等直观地展示出来。同时,教师可在微课资源的辅助下,指导学生在下课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求科学选择播放速度、暂停、回放等方式观看微课,真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精髓等。例如,在“Flash”相关知识点教学中,Flash动画制作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就可以此设计微课,将Flash动画制作的具体步骤、制作关键点、制作中的注意事项等明确展示出来。如此,学生在微课资源的辅助下,真正掌握了Flash动画制作的流程,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借助微课优化课后复习。面对初中学科素养下的要求,教师应及时开展课后复习工作,促使学生在课后复习中深化所学的知识点,并在复习反思中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等,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传统初中信息技术课后复习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在完成某一个章节内容之后,还可灵活借助微课这一方式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关键点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后复习。例如,在“制作简单的动画”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就借助了微课这一方式开展课后复习,促使学生在观看中真正掌握制作简单动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复习展开反思,引导学生站在生活的角度上,融入一定的新元素,制作不同类型的动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的灵活运用,也促使学生在制作、反思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真正满足了学生的长远发展[3]。第四,利用微课拓展教学内容。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从“教教材”的理念中解放出来,灵活运用现行的教材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现行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补充与其相关的生活化内容、学科前沿内容等,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PPT演示文稿制作”的教学中,为了满足学科素养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就立足于教材上的内容,将其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资料进行了整合,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如此,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促使初中生在丰富的学习内容中,发展了自身的综合素养。第五,微课助力分层教学。正所谓是“花开万朵,各有千秋”,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参差不齐。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即便是在同一个教师的教学中学习效果也参差不齐。以往,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设计同一的教学方案、选择同一的教学手段等。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师面临的学生人数比较多,且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难以在有限的课堂中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致使班级中学生的成绩出现了“两个极端”的现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旨在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可借助微课这一方式,结合班级内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情况、学习特点,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微课视频,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例如,在“用电子表格处理问卷调查”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所不同,教师就结合班级中学困生、学中生、学优生的需求,设计出低级、中级、高级微课视频,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需求开展学习。如此,可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均可得到成长和发展。第六,微课引导自主学习。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摆在所有学科教师面前的任务。基于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教师可灵活借助微课的引导,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预习等。例如,在“用图表直观表达数据”的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几个微课视频,包括:折线图、条形图、散点图、柱形图等,并辅以通俗易懂的解说,使得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反复播放、快进、慢放等方式观看微课视频,直到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4]。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充分发挥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并将其与课堂教学融合到一起,已经成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重点。基于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唯有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立足于微课的内涵特点,将其与课堂教学整合到一起,充分发挥微课资源的助力价值,彻底将信息技术从传统“无效”“低效”的模式下解放出来,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科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作者:汤录元 单位:甘肃省武威第十七中学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篇2

编程教学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然而以往的编程教学局限于理论灌输和讲授,致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潜力无法获得充分开发,制约学生信息素养和关键能力品格的多元发展。项目化教学具备强大科学的理论支撑,可以在任务驱动中增强学生的编程探索体验,规避学生信息素养片面化发展的不良局面。为此,教师应当明晰项目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和策略,全力深度整合实际项目和编程教学内容,从而凸显学生在编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下面我们就对此目标展开策略刍议。

一、项目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编程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编程教学创新改革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前沿的教学手段在编程教学中应用不力,直接降低学生对编程的兴趣和编程技能的发展能效。项目化教学具有突出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和特点,搭载真实的驱动项目,能够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编程理论认知向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转移。笔者经过广泛的理论和实践调研,将项目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总结概括为如下三点:第一,应用项目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编程探索的主动性。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涉及的知识技能非常多,包括程序开发设计的一般步骤、编程控件的用法以及常见的函数用法等等,对初中生来说,这些知识技能抽象性比较强,所以大部分初中生参与编程探索的积极性是偏弱的。项目化教学最显著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编程探索活动的主动性,比如真实的项目情境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项目解决方案设计等等,都是备受初中生青睐的编程学习形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编程学习中拥有更广阔的释放空间,还能感受到通过集思广益完成编程项目的成就感,这些都有益于改善初中生在信息技术编程探索中的被动态度。第二,应用项目化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信息技术编程素养。在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技能同等重要,然而部分教师过度倚重理论知识讲解,致使很多学生对编程学习滋生枯燥无趣之感,也不利于学生编程实践能力的突破。实施项目化教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可以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信息技术编程素养。在项目化教学导向下,学生拥有充足的编程实操、实践机会,而且这些实操活动与实际的编程项目紧密衔接,这样学生编程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发展势必更加全面。第三,应用项目化教学有助于打造合作互动式的信息技术编程教学课堂。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改革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能够协同创新,但是以往由于教学组织不科学,学生在编程探索中互动交流行为极度匮乏。项目化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搭配对项目问题的集中分析、对项目解决方案的统筹设计以及最终的实操、运行、调试和评价反思等等,这些都是编程教学落实师生双边互动的重要标志,学生在编程学习中掌握更大比例的自主权,体验到与伙伴思维碰撞和互补的快乐,从而打造合作互动式的信息技术编程教学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编程实践能力的多元发展以及协同创新效率。

二、项目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落实编程技术讲授,构建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基础

在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应用项目化教学,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编程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能力,进而在项目解决方案策划和实操练习中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和思维扩展效率。为此,教师在向学生正式提出编程实践项目之前,必须先落实编程理论知识和技术讲授工作,从而构建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基础,保证项目化编程教学的各个步骤有序实行。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编程理论知识和技术讲授策略如下:第一,借助微课带领学生掌握编程理论知识。在这一步,教师可以在云课堂资源库中搜集和编程理论教学有关的图片、短视频和文本素材,包括计算机软件和编程的密切关系、常见的编程语言类型以及编程控件等等,并将这些素材加工编辑成微课件展示给学生,指导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认真观看编程理论微课件中的视图资料、详细阅读文本信息,然后让学生对照信息技术教材,标注出与课件内容相对应的概念文字,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视图资料和文本补充解释的启发,一一对应地理解信息技术编程的基本概念。第二,借助实例引导学生习得编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在这一步,教师可以在白板投屏上出示物理学或是数学中的实际例子,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运用大家已经掌握的知识,你认为这个例子有几种解法?学生随即展开解法讨论和分析,并反馈2-3种解法,教师认同学生结果后再顺势引出编程算法,利用微课分别向学生展示自然语言、图形符号以及程序三种算法表达方式,同时设问:同学们,这三种算法表达方式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你能概括总结编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吗?学生踊跃交流后分析出三种算法表达方式的优缺点,并尝试运用Pascal语言表示一段简单的算法程序,这样学生就顺利习得编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为后续编程项目化教学开展做好铺垫工作[1]。

(二)创设项目展示情境,引导学生明晰项目编程目标

学生初步构筑信息技术编程理论和基础后,教师应当科学地向学生呈现和提出项目,由于初中生编程素养刚刚起步,笔者建议教师将编程课程理论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搭配信息化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项目展示情境,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明晰项目编程目标,激发学生对项目化编程探索的内在动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编程项目展示情境创设策略如下:第一,选择贴近生活的编程项目主题。教师应当综合考虑信息技术编程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认知,选择和策划与生活衔接密切的编程项目主题。如数据的录入、文字的排版以及数据的排序和筛选等等,都蕴藏着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编程问题,适用于教师作为编程项目化教学主题。在将初步的编程项目主题策划为成型的项目化教学任务时,教师应当搜集充足的扩展资料,如编程项目主题内容在生活中具体的表现场景,教师可以搜集对应的图片和短视频类资料,如编程项目的设置开发背景和目的;也可以搜集文本类资料,解释说明如果缺少编程技术的参与,很多简单的生活问题解决起来都会异常烦琐和困难。搜集整理完备资料后,教师可以把资料下载收录到教学优盘中,留待在编程项目化教学情境创设中应用。第二,创设多媒体情境揭示项目编程目标。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投屏工具,为学生展示先前针对编程项目主题搜集到的各项拓展资料,如在加减法运算小程序项目情境创设中,教师就可以在白板投屏上展示一名小学生做加减运算题、家长判断运算结果正误的图组,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都做过很多数学运算题,你的父母和老师使用人工判卷的方法,你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缺点吗?”学生思考交流片刻作答:“人工方法耗时长、效率低,而且不一定能完全保障判卷准确率。”教师投以赞赏的目光追问:“那么大家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和视角来看,怎么样能高效解决这个问题,使判卷老师和家长不那么辛苦?”有学生抢答:“利用编程技术或许可以解决!”教师肯定学生答案后,跟进在白板投屏上展示有关加减运算小程序项目的文本补充资料,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文本资料,透彻了解编程项目的实施目标和背景,这样一次高质量的编程项目展示情境就创设完成了[2]。

(三)分析编程项目内容,合作策划设计项目解决方案

在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所要启动的第三个步骤,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细致分析编程项目的内容、策划设计项目解决方案。这一步要求教师跟进科学的指导启发和教学组织,是最为关键的编程项目化教学实施环节。具体策略如下:第一,引导学生分析编程项目的具体需求。所谓需求分析,就是要弄清编程项目的具体要求,教师创设编程项目展示情境后,可以向各组学生提出细化的需求分析问题:同学们,大家对编程项目的目标和背景已经有所了解,那么解决项目任务具体要输入什么数据?得到什么结果?最后要输出什么呢?各组学生交流后反馈需求分析结果,教师考察后没有问题,学生基本明确编程项目的执行需求。第二,引导学生针对编程项目设计算法。对编程项目的需求分析,是了解计算机需要“做什么”,而设计算法就要具体到让计算机“怎么做”。这就像数学题解答一样,一道数学题可能有多种解法。教师可以先让各组学生根据编程项目需求,运用先前掌握的编程知识技能设计算法,指导各组学生把每一种设计算法都清晰地罗列在验算纸上,教师巡视考察后,确定学生初步研制的设计算法都比较合理,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设计的算法都很有价值,但是解决编程项目需要最优的算法,你能从中挑选出来吗?”各组学生经过探讨、分析和比较之后,挑选出认为最优、可行性最高的算法[3]。第三,引导学生针对编程项目编写程序。在这一步,教师应当继续对学生进行问题启发:“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计算机只能接受和执行程序设计语言所编写的程序,所以我们刚才针对编程项目所设计确定的算法还不能直接使用,下面请大家运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把算法编写成程序。”各组学生接到问题指令后,积极对项目开展编程探究,教师巡查课堂检视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运用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编码错漏之处,并指导各组学生把项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算法以及编写的程序汇总整理在草稿纸上,形成较为完善的编程项目解决方案。

(四)上机实操解决方案,初步攻克编程项目既定目标

学生针对编程项目设计可行的解决方案后,上机实操活动就可以着手开展了,在这一步,教师所要落实的教学任务主要有如下两项:第一,教师应当保证学生用于实操训练的计算机上安装了齐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控件,如VB控件、Lable控件以及CommandButton控件等等,具体要根据编程项目实行需求安装和采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编程项目化探究环境。第二,教师应该指导各组学生把编程项目解决方案中的具体编码输入计算机。还是以之前的加减运算小程序项目为例,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学生把拟定的小程序编码输入计算机中,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输入编码后计算机中显示什么?”有的小组反馈出现整数组成的加减法竖式,有的小组反馈计算机并没有呈现这个结果。此时教师针对没有获得反馈显示的小组开展实操指导,找到并修正这些小组编码输入不规范的操作,直到全体学生都看到计算机显示的加减法竖式。接下来,教师再指导各小组按照项目解决方案,使用键盘在计算机中输入一个结果数,让计算机对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进行判断,这样针对编程项目的上机实操调试目标就初步实现。

(五)展示程序运行成果,组间评价反思项目完成水平

想要提高项目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程序运行成果展示以及评价反思环节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只有执行组织好这两个环节,才能确保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编程实践有始有终。具体策略如下:第一,教师应当鼓励各组轮流展示编程项目解决方案在计算机上的运行成果,让各组派代表阐述上机调试环节程序出现的错误,以及是如何排除和解决的。在这一步,教师最好让发现程序错误的小组把错误排除方法实际演示操作一遍,其他小组从旁观看,这样全体学生都能规避同类编程和上机调试错误的再次发生。第二,在编程项目化教学的评价反思环节,教师应当让各小组互相评价反思编程项目的完成水平。在这一步,教师可以设置几个评价反思目标:“同学们,把你们的编程运行成果代回到最初的编程项目需求中,你认为运行成果满足项目的实际需求吗?请大家以组为单位互相点评编程项目解决方案的优势和不足。”学生互动评价反思期间,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把吸取到的编程经验记录在学习笔记上,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上机实操一遍,这样项目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就得到完善的实施[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引入项目化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编程探索的主动性,也能提升学生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信息技术编程素养,还能打造合作互动式的编程课堂。为此,教师应当通过落实编程技术讲授、创设项目展示情境、分析编程项目内容、上机实操解决方案,以及展示程序运行成果、发展组间评价反思的路径,全面夯实学生的编程兴趣和技能,从而落实高效的编程项目化教学目标。

作者:祁尧生 单位:甘肃省武威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篇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所谓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无论对于哪个学段的学生而言,其所接触的学习科目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大的知识容量和理解难度,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必须要借助更具直观作用效力和多维呈现模式的渠道,才能够实现对知识、技能信息的有效、快速摄入,从而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很多教师希望通过“多练多做”的办法来调和这一矛盾,其结果不但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让很多学生对课程学习和练习产生了厌恶乃至恐惧的情绪,反而进一步迟滞了学生成绩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针对上述问题,切实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多维呈现和多元展示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期为学生的素养提高注入一股强劲助力。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意义

(一)促进学科教育的效果优化

从本质层面上来讲,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可以被看作是将目标知识以一定的形式向学生做展示、介绍和单向融入的过程。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下,这个工作过程只能通过教师以文字、表格和图片等静态方式进行,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个人表达能力、习惯和主观趣味的影响,因而无法在真正广大的范围内对所有学生个体产生同等效果的认知影响。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渠道和手段来实现课程知识内容的多模式、多状态、多感官展现,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具有全域作用性的信息输出。同时,这些资源基于网络素材的多元内容、结构,可以表现出更多种作用模式,迎合几乎每个学生的主观趣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科教育的效果优化。

(二)促进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

任何一门技术如果想要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最为根本的就是要投入到真实而广泛的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为自身的完善获取正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助力。通过与学科教育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能够在处理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维度、不同方向的信息素材处理、融合与应用的过程中,积累起相当丰富的价值体现经验,同时发现仍然存在的技术或应用层面的“短板”,并且以最为真实的视角了解到在教育范围内人们所存在的技术和认知需求,这些对于信息技术本身的不断成熟而言无疑是有着巨大意义的。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具体整合策略

(一)依托信息技术完善课程教学模式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绝大多数的学生由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限制而存在大量的感性化思维成分,对于抽象性、理念性过强的知识缺乏学习能力和兴趣,这也就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存在根基不牢的致命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依托信息技术来完善对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整,让知识信息以更加生动、浅显、直接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为之后工作环节的顺利推进打好基础。1.具化知识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形象化认知。对于经过较多提炼环节而形成的概念来说,学生刚刚起步,理解能力显然还有些难以应付,很多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一些知识概念时觉得如在“云里雾里”。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解释部分相对深奥或抽象的知识信息时,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表现方面所具有的直观、形象、立体的优势,以图片、视频乃至伪实景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来展现知识内容,缩短课程知识从课本到学生脑海中的思维路径,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和精力消耗,从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2.丰富知识表现环节,使学生形成过程化认知。知识大多是经过了比较多的环节才被提炼出来的,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结论时常常无法将之与自己的既有认知有效联系起来,从而在后续的知识应用中出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一普遍状况,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本来比较抽象、静止的知识结论以动态演示的模式展示出它们的提炼和形成过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各项元素对应的变化流程,从而使学生可以更为清楚地形成相应的技能概念。3.利用“微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微课”教学是以短视频为教学载体,强调对重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集中展现的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无法保持注意力全程集中的问题。对此,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视频,将本堂课的重点内容集中在视频当中,并利用视频中的图像和动态影像资料强化学生的关注效用,以此来实现对课程关键知识的“精确突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搭建知识应用平台,使学生形成实操素养。很多学科,尤其是自然类学科都和“实验”一词有着不解之缘。要想学好这些课程,学生就必须要借助实验来拓展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实验素养。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信息捕捉、保真呈现以及多形式展示等功能,带领学生以更真切的视角和更准确的观察来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进而更为方便地掌握基本的实验要领。如果条件允许,教师甚至可以利用伪实景技术来组织虚拟实验,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实验操作,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实验意识和能力。5.构建立体作业平台,使学生得到有效的知识强化。作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这一方面的工作开展,教师仍可以体现出对信息技术内容的应用,鼓励学生利用电子录入设备或软件来完成课后作业,并通过群内文件或电子邮件的渠道上交作业。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远程互动手段布置一些亲子向的作业活动,让学生能够和家长一起共同完成作业中的任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便利。

(二)依托信息技术优化学生课程知识框架

其实通过实际调查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记忆方面并没有太大问题,甚至可以说做得非常出色,但就是无法在统考中取得突出成绩。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学生未能对既有的学习成果做出清晰的梳理,没有形成一张完整的知识、技能脉络。对此,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在动态展示和全维呈现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精度和速度。1.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说,虽然其在总体上尚处于学科的起步等级,但其知识的数量和技能间综合搭配的类型已经比较丰富,如果不加梳理很容易让学生在运用时不知该从何下手。对于这个现象,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帮助学生构建起一幅完备的思维导图,将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内容按照知识点间的应用联系和逻辑关系串联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条,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各项知识模块形成比较清楚的认知,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能够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2.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应用场景。“如何能让学生用好”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决定学生素养高低的关键所在。除了完善学生知识理论认知方面的引导工作外,教师还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协助下为学生构建出不同的知识、技能应用场景,使学生在这些场景的代入下开展学习成果应用,并以此为素材充实学生的知识应用框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场景中融入学生所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元素,让教学的过程更有代入感。3.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关联拓展。当学生的课程学习进入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就必须要提供更高维度、更大范围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然而这一需求有时会囿于教师自身条件等因素而无法被完全满足。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与来自各个方面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互动,或者获取专业机构提供的大量在线学习资源,从而在不断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技能应用范畴。

(三)依托信息技术改良学情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进行阶段”,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身心层面的变化。另外,每个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条件的差别,各自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思维习惯和性格、爱好等方面也可谓迥异,而这种差别必然会反映在他们的学习上。所以说,教师的高质教学必然要以准确、充分地把握学生的学情为前提,而这一项工作的开展也同样可以得到来自信息技术的“加持”。1.完善学情档案的建设工作。很多教师习惯于用“统一”的思维来对待课堂教学,强调对教学内容、形式乃至具体教学素材的“规范性”处理,但却未能收获预期的成效。这便是忽略学生个性情况所造成的影响。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充分认识,教师应当在教学之前率先完成学生学情档案的建设工作,之后再以之为凭来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制定科学的方向和内容。在具体开展这项工作时,教师可以借助扫描输入设备以及“大数据”处理软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借助“云”存储等技术实现电子档案的长效保存和及时共享。同样的,在进行后续信息的补充和调整时,教师也可以直接进行线上和远程操作,大大拓展学情信息的作用和调取维度,以便真正让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引导路径和教学服务。2.完善分层练习的准备工作。在完成电子学情档案的建立后,教师切不可认为工作已经顺利抵达终点,而要凭借这份档案来为自己后续的教学引导提供合理的参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分层教学理念的功效。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以前为了准备一次练习考试常常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命题、选题、组题,即便可以从网上搜集题目,也还要自己费心费力地逐条筛选,效率非常低下。现在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加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题库和既有的电子学情档案,再借助“大数据”软件和自动组题系统,首先完成对题库内容按照题型、难度和考查维度等标准的子库划分,而后使之与每个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匹配,最后则可一键生成对应的练习题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又快又好”地开展分层练习准备工作。

(四)依托信息技术强化家校合作合力

每一项教学成果的取得都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它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共同付出与默契配合。基于这一认识,教师要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实时信息沟通和数据存储、共享优势,和学生家长建立起更为稳固、高效的合作关系,让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形成真实的认知,并将家长吸收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强大“友军”。1.借助网络空间优化家长居家辅导条件。很多家长对子女的学习非常重视,但是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居家辅导。对此,教师不妨通过网络平台,将一些重点课程或难点知识的讲解过程完整地保留下来,而后通过网络渠道将这些资料分享给家长,使家长掌握关键知识的含义和具体讲解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家中也能得到正确、有效的课程辅导,促进他们成绩得到提高。2.借助社交平台完善学生信息获取。家长无疑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大量可靠的信息。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彰显对家校合作机制的开发重视。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出几点关键性问题,并通过社交软件和对应的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生活信息,让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够开展得更加精准、有质。

三、结语

教育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最关键的一点便是教育工作者能够时刻对新兴的技术成果进行教学引入和工作利用,从而让教育的模式和质量得到来自外界的常态优化。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学当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引入和应用力度,凭借多元角度的思维和策略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动态展现、综合呈现和多维资源获取优势条件,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效果和速率,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应用的契机,从而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文化学习和课程核心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烨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电化教育馆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篇4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应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处理数据能力强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青睐,不仅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枯燥单一的现象,还激活了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深度融合的方法与策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华丽外表,忽视数学本质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多媒体课件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与形式,教师借助丰富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将知识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立体、形象,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造了条件。但有些初中数学教师对课件存在认知上的误区,认为课件越华丽就越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实不然,如果课件所用的色彩过于亮丽、鲜艳,添加的动画效果过于复杂,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观察与思考,难以让学生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形象思维,忽视抽象思维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也能够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为学生理解数学难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处理不当,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教学,将一切数学问题都直观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了分析、思考、探究、抽象、概括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会独立思考,形成思维惰性。

(三)重视电脑演示,忽视教师主导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及其智能化的应用,让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无所不能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电脑演示,用多媒体演示代替了传统的肢体语言和教师的讲授,电子板书取代了传统的手写板书,教师成了课件的放映员和解说员,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不到有效落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够合理,数学课堂只是由传统的“人灌”变成了高速的“机灌”,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1.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也是数学学习的最终归宿。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出发,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大多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展示真实的生活场景,让教材“活起来”。在观看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并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的实物带到课堂上,利用实物展台为初中生进行直观展示,利用放大、颜色线条显示等功能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仔细观察,通过亲自体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开始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2.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初中生对外界各种新鲜的事物具有高度的好奇心,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选取具有趣味性的学习素材和学习活动,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地接近数学、学习数学。当前的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把教材配图所反映的问题编成简短的小故事,并将其制作成动画,让学生在观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深入的思考,提升教学效果。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建逼真的游戏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入到闯关探险游戏,并为学生设定一定的规则,利用层层关卡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

(二)展现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1.感悟动与静的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与运动变化有关,运动变化是数学的灵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师大多用语言或画图的形式来描绘动态变化过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于一些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教师的描绘也会变得复杂,导致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难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数学模型,这部分知识内容往往成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Flash软件将这些运动变化过程制作成动画,变静为动,并将其插入到微课件中,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教学,还为初中生的课后学习提供方便。教师可以将微课件上传到班级的共享平台中,学生对于不理解的知识内容可以再次提取出来,进行反复观看,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自己去制作动画,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数学之美,增强初中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2.感悟数与形的结合。在初中数学中,“数形结合”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经常用到的一种数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采用“手画图”的形式,无论怎样画,呈现在学生眼前的都是一个个“死图”,学生很难把握其实质。而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开展教学,则可以为学生绘制一幅幅有型有色、会运动的“活图”,真正实现数与形的结合,把数量关系问题转化成图形性质来研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演示展示出来,大大节省教师的绘图时间,扩充课堂容量,同时也为初中生创造了一个动态、可视的教学情境,实现了思维可视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当初中生掌握了数形结合思想后,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会提升一个层次,对于数学问题的把握更加精准,解题速度也得到提高。3.感悟空间和平面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于一体,图像清晰、交互性强,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不足的问题,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数学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学习平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空间想象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立体几何教学才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其实平面几何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几何模型,通过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初中生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都能够解决问题。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Flash动画或几何画板为学生动画演示空间图形旋转运动时形成的平面图像,或为学生展示空间图形的不同展开方式,用更加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悟空间与平面的关系。

(三)拓展资源,丰富学生视野

1.关注数学史知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然而,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很多初中数学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重要性和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没有认识到数学的人文教育价值,这使很多学生陷入到数学的苦海中,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融入数学史的内容,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真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和探究的乐趣。教师可以从网络中去搜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料,可以是图片、文字、声音记录,也可以是影视片段、纪录片等,调动初中生的视觉与听觉,将数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数学史上的名题,将其作为教学拓展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效仿前人进行知识的探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受先人的聪明才智,增强文化底蕴。2.拓宽学习渠道。“学无止境”,学习数学仅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求知欲,教师要拓宽初中生的学习渠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初中数学学习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优质的学习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的数学资源。基于信息技术各种学习平台异军突起,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优质的学习平台和网站,也可以提供名师在线直播课,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线上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让学生去感受一下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学到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丰富学习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学习软件或学习平台进行知识的自我检测与复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基于网络技术在班级内建立共享平台,将教学资源发送到平台上,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随时随地下载学习,进而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微信、钉钉等聊天软件进行线上的交流与沟通,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和互动,或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四)因材施教,激发学习潜力

1.学习内容因人而异。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用一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来面对全体学生,虽然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但却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造成教师的“教”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因材施教也无法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因材施教成为了可能,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系统统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标准和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把教学内容、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制作成简单、中等、提高三个模块,并将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料上传到班级共享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同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以选择高一阶的学习任务,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2.学生评价因人而异。传统的学生评价主要以纸质考试为主,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学生评价的主要标准,重结果,轻过程,一次考试的失利就会造成教师对学生的“全盘否定”,久而久之就会让部分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信心。为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测试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记录测试的相关数据。学生答题完毕后,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记录,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绩、思维发展、作业完成等情况记录其中,利用系统软件生成学习情况曲线图,使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教学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学生也可以从中直观地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和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促使自己不断提高和完善。

三、结语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力的教学工具灵活地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还要善于应用教学系统和大数据,打造智慧化数学课堂,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学文 单位: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