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

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精选(九篇)

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

第1篇: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中国梦;舆论导向

广播电视作为极具影响力的传媒,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重要责任。

1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广播电视忠诚捍卫的生命线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凸显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赋予了宣传思想战线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在当前这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在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交织,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存的复杂态势下,广播电视传媒更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练就一双慧眼,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2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促进社会和谐的元素。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因素,必须站在时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扎根现实生活,紧扣群众思想脉搏,使传统美德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实现民族道德文化的现代转型。

要加强对各种传统节日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反映团结和睦、爱国爱乡、孝敬父母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民族传统节日,并赋予其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更加丰富的新的道德内涵,使人们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学习和实践传统美德。要多创作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影视文艺作品,以现代形式巧妙地展现传统美德的独特魅力,使传统美德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实践。

广播电视要加强可以促进传统价值和文化回归的节目的创办和开发。像中央电视台的《央视论坛》、《百家讲坛》栏目就很好的促进了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社会观念的衔接,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教化的作用。它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全社会获得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也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另外,公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也应“铁肩担道义”,发挥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3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广播电视媒体不单单是传播信息和输送娱乐的媒体,它还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职责。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重塑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是广播电视媒体应该而且必须要起到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外,还包括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关系的和谐。而做到这些,就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在制作和播出节目的时候要考虑到整个社会的情况,考虑到国家建设社会和谐的需要,帮助培养积极的社会意识形态。要大力颂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弘扬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要培养健康理性、友善宽容、自信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文化,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精神。

4 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作品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繁荣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和谐文化,要求创造更多的符合和谐要求、倡导和谐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要通过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反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反映人类向着和谐世界不断前进的强烈要求和发展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和谐的思想理念教育和激励人民,给人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理念的要求,精心组织,精心创作,生产出更多真正称得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积极报道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典型,积极播出体现和谐精神,讴歌真善美的文艺作品,让受众在享受多彩文化生活当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谐共生。

5 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是民生理念的基础

没有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的正常运转,谈广电民生理念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广播电视的投资力度,强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广播电视宣传保障能力,扩大广播电视信号覆盖,解决广大偏远地区群众收听收视难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效果。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建设进程作为树立民生广电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放在心里、落实在工作中。按照无线、有线、卫星信号混合覆盖原则,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收听收视难问题。解决弱势群体和边远地区收听收视难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要逐步实现广播电视公共覆盖城乡一体化,让城镇和农村都能收听收看到同等数量和同等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让城市居民和农村用户都能享受平等的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

通过数字化,把广播电视建设成为政务信息平台、教育培训平台、生活信息服务平台、电视商务平台。要把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放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环境中来运作,既要符合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又要考虑低收入群众的承受能力,充分尊重不同收视人群的选择权,不搞强制转换。把整体转换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做到群众满意、政府放心、和谐转换、平稳过渡。同时,要在改造传统产业过程中,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带动传统媒体的升级,采用高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积极开拓数字电视、高清电视到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数字新媒体阵地,以丰富广电精神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提高广电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效率。

总之,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党和政府会根据相应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与百姓的实际利益相关,往往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议论。在公众对政策的细节不清楚甚至出现误解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及时介入、跟踪、报道显得尤为重要,引导的及时、准确,舆论就会平稳、和谐。从民众的角度上对方针政策予以解释和沟通,保证政令畅通,增强人民群众对党执政能力的信心。

第2篇: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公共广播电视体制 国营广播电视体制 比较

一、两种体制的概述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是一种介于完全的商业化和完全的政府控制之间的模式。它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但并不由国家直接管理,一般通过国家委托、特许的公共机构提供广播电视节目,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其日常的运作经费以观众的电视机执照费、社会团体与个人的捐助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大多不接纳商业广告,有的容许少量的商业广告,但明确规定不能影响节目的内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下制作的节目一般定位高雅、讲究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社会责任至上。最著名的有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放送协会(NHKl、美国公共广播公司(CPB)、公共电视网(PBS)、全国公共广播网(NPR)等公共广播机构。

按照现行的解释,国营广播电视体制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社会主义国有模式,因为社会主义的政府代表人民利益,所以是政党和人民的喉舌和宣传工具;第二种主要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如老挝、斯里兰卡等,它们都在20世纪初从殖民统治下取得独立而产生的。国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民族问题亟待解决,政局的稳定成为一切的前提,执政者自然将广播电视作为宣传工具而牢牢把持在手中;第三种为一些西方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希腊等,这些国家根据它们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往往自成体系。采用了广播电视国有为主的模式,国家拥有并控制该系统,由国家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或经营。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当属于第一种情况。属于国营体制。为了分析方便,我们选取中国的广播电视体制作为国营体制的代表。与公共体制进行比照。

二、两种体制的不同之处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和国营广播电视体制至少在四个方面有着差异。

第一,双方在所有权和管理模式上有着差异。在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中。公共广播电视既不属于私人,也不属于政府,比如英国广播公司。1927年,英国王室为改组后的英国广播公司颁发了皇家特许状,根据该特许状,英国广播公司作为公共营业性质的独立广播事业组织。拥有在英国进行全国无线电广播的垄断权。它的最高决策机构为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首相、反对党领袖等,具体操作由下设的总经理负责。日本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NHK的管理机构由政府首脑提名、议会批准。管理机构确立后就独立运转,不受政府的领导或控制,从电视台的办台方针到财政预算、节目制作、播出,都由管理机构最终决定。在国营广播电视体制中,公共广播电视属于国家财产,政府直接进行管理。政府有专门的行政部门管理广播电视,广播、电视台的主要人事任免实行行政程序,接受政府的控制。如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直接管理,并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指导。

第二,双方在经费来源上有着差异。在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中,广播电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机的执照收入、社会个人团体的捐助以及国家的财政支持。其中以国家的财政支持为辅。如2003年度日本NHK的收支预算,事业收入为6802,6亿日元,其中视听费为6711,1亿日元。而在国营广播电视体制中,除了政府投资以外,其他任何部门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不得在电视台投资或参股。广播电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保证电视台的正常运作,同时也接受团体和个人的赞助。

第三,双方在性质和目的上有着差异。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由于收入最主要来源于公众。遵从为公共服务的原则,目的是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避免为政府和商业集团所左右,提供自由、公开、理性与多元的公共领域,让公众共享、公用。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由于政府的直接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政府和执政阶级的耳目喉舌出现,它的宣传报道方针必须和政府的施政纲领保持一致,承担着宣传政府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目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履行教育、引导、娱乐、传播信息的功能。

第四,双方在节目内容、表现风格上有着差异。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由于着眼于公共服务。在节目内容和风格上多注重新闻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并进行深入讨论,从而赢得较高的公信力。如作为以“毫无畏惧地追求事实真相”而著称的公共媒体的BBC。会制播很多直接针对政府的调查性报道,在一些严肃的调查类报道中,BBC真正起到了代替民众监督政府的作用。震惊一时的“凯利案”就是一例,尽管赫顿报告导致了BBC的失败,但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英国公民认为BBC在此事中比政府更可信。在伊拉克战争中,BBC接连报道了英国士兵虐待战俘、驻伊英军性丑闻等对英国军队十分不利的消息,为全世界人民全方位地了解这场战争提供了窗口。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由于着眼于宣传和教化功能,在节目内容和风格上则多体现舆论的导向和国家政策方针的落实。如中国中央电视台关于1998年的特大洪灾的系列电视报道中,前后持续的时间共有六个多月,这在世界的灾难新闻报道史上都是空前的。统计当年的电视新闻和涉及洪灾的所有电视节目,我们可以发现,直接客观报道灾难进展情况、当地人民生活情况和救灾进展与效果的新闻和节目不到三分之一,关于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动员、全国人民声援灾区、军队和地方救灾的模范英雄事迹的宣传性节目占了大部分,由此看出,国营广播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鼓动群众情感,树立领袖权威,声讨社会邪恶,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两者的共同之处

在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的时候,如果引入商业广播电视体制,两者的共同之处就会尤为明显。

首先从经费来源和经营手段分析。商业广播电视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广播电视商业化,用市场的手段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市场需要什么,商业广播电视体制就提供什么。它完全采用的是企业的方式进行运营,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广告收入。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和国营广播电视体制虽然有不同,但两者都有着固定的资金来维持,不完全依赖于广告收入。

其次,从节目的内容来进行分析。由于商业广播电视体制采用市场化操作,盈利才是最终目的。这就决定了商业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一定是为广告商服务,难免就要出现媚俗倾向和娱乐化泛滥的趋势。而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和国营广播电视体制显然在节目品位上的定位要更严肃和注重公信力,内容形式上循规蹈矩。保持克制。

第三,商业广播电视体制的积极因

素给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和国营广播电,视体制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因为遵循市场的原则。商业广播电视对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尤其关注。收视率决定商业广播电视体制下的一切节目。在这种鞭策下。商业广播电视体制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引用各式各样的最新科技,提高、丰富节目的制作水平,提供精彩纷呈的节目内容,满足各式各样的受众的需要。收视率的提高带来巨大的广告收入,从而又为制作更精彩更丰富的节目提供了物质保证,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相比之下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和国营广播电视体制,虽然节目品位高雅,但缺乏观众;虽然经费能够保证播出,但是却有质量提升乏力的困难。由于缺乏竞争,节目缺少活力且在耐看性上存在问题。正是由于这些冲击,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和国营广播电视体制都开始借鉴商业广播电视体制的积极因素,引入市场的手段。

结论

第3篇: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虽然这三点“需要”的意思,我理解得不是很明白深刻,但我懂得学习实践的必要性。指出,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它回答了关于中国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科学发展观,其统领作用既体现在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又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过程中。正如同志指出的,“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可靠保证。广播电视涉及千千万万家庭以及社会更广大的公共空间,要立足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本部门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将各种不安全因素消除于萌芽之中。前不久发生的“云南孟连县冲突事件”表明,要杜绝类似暴力事件的最有效做法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站在百姓这边,多倾听百姓的诉求,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首先,广播电视部门各级领导要居安思危,要从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树立“保安全就是保发展”的政绩观,全面落实领导负责制。必须形成关口前移、责任上移、重心下移的工作格局,具体地讲,就是实行“三抓”,即抓预防、抓领导、抓基层。其次,要不厌其烦地教育全体职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播出工作,树立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科学管理,严密防范,坚决杜绝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把好播出系统的各个环节,确保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安全。坚持走科学发展观。

其次,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要通过有效的事故预防来实现。在事故预防过程

中,涉及几个系统对象:

一是事故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不按规范操作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设备:带病设备运作和设备维护不及时,不定时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环境: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言论导向的不正确,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具有不良的作用;管理:管理的欠缺。学习终身化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知识和能力的与时俱进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我们要摈弃狭隘的工作观、学习观牢固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理念,把工作与学习熔铸于一体。强调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具体实践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要加快学习数字电视广播新技术。增强团队精神。团队就是一小群有互补技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支持的人。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最基本的是要有一个清楚的目标:志同道合。一个个体要想在工作中快速成长,就必须依靠团队,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提升自己,善于合作,有优秀团队意识的人,整个团队也能带给他无穷的收益。

二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认知系统,就是从已发生的事故中吸取教训,杜绝重复发生,对今后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认识虽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但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大系统的角度出发,则有亡羊补牢,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则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在日常工作突出居安思危,预防为主,抓好每周一次的播出一线安全检查工作。警钟长鸣,经常反思,从他人的事故和以往的隐患中,举一反三吸取教训,采取数据分析、案例通报和重要时段保障等多种科学手段,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预防水平。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预防为主是实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系统本质安全化的必由之路。

广播电视是重装备,高投入,是技术引导发展的部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监视手段、检测设备应运而生,为安全播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数字电视技术带来了高清晰的画质,制作,播出和传输一体化网络,不仅提高了信号质量,工作效率更保障了安全播出。如硬盘播出系统可实时监测数据流量,对非正常的数据流进行报警指示,为领导和值班人员提供可靠的工作状态,为安全播出提供支持。各播出部门应结合实际,大力倡导技术创新,提高播出信号质量,减少停播等。

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基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针对模拟控制技术被数字控制技术逐步代替的发展趋势,我们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目标、技术维护、技术管理和播出管理四个方面,修改和制定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手册(如下图),创造出操作有规范,违章处理有章可循的环境,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文化建设奠定坚定的基础。

四是思想方面。思想支配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由此可见,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要不断的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理论和“三讲学习教育”,牢固坚持正确的思想理念、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权衡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优质播出是我们广播电视工作者的第一要务。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安全优质播出重任。加强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的政治学习,提高政治责任感。

五是建立健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并逐步形成习惯,它是安全优质播出工作的保障。1、建立一整套的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体系,把各中心、传输、覆盖等部门有机地融于一体。制订各种标准和制度,为广播电视各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2、各广播电视部门应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安全播出。如:挂牌上岗制度,节目终审制度,磁带交接制度,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机房管理制度,安全播出零报告制度等。加强与各媒体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播出部门与各媒体有着直接的联系,加强与各媒体的沟通与协调是保障安全播出的必要条件。

六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硬件。确保人身安全人是创造世界的主宰者,有人才有一切。因此,我们首先要重视人身安全。1、用电安全。现在人们的生活与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强对员工用电安全的知识培训,牢记用电安全意识。2、路途安全。广播电视的播出工作从早上到深夜2、3点左右。下班回家一定要保证路途安全。确保传输安全1、建立网络监测点,反馈传输信号状况。2、加大巡查力度,防止非法信号接入。确保网络安全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学习到各方面的知识。在网络安全方面应注意防止病毒、黑客的入侵,确保网络安全。做好“四防”工作“四防”就是防火、防盗、防鼠害和防雷击。要加强预防和定期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设备方面1、设备的稳定可靠是安全播出的基础,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要即时更新设备,用先进的数字设备(如硬盘播出系统)来更新老化的模拟设备。2、加大设备的维护、维修力度。我们要认真落实设备维护、维修制度和每月机房检查制度。同时发现设备故障要及时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4篇: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 公共服务 提升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播电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广播电视从当初播出二、三套节目,发展到今天播出几十套、一百多套;传输方法上从无线模拟播出到有线网络、微波、数字、卫星等多种方式播出。如今人民群众所看到听到的广播电视节目的丰富性及声音、图像质量,已与往日不可类比。广播电视由于它的功能特征和传播的广泛性,决定了广播电视是当前信息传播、文化传播上最广泛、最便捷、最可靠的媒体工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播电视的蓬勃发展,对推进城乡文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1、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概念起源于17、18世纪欧洲发达国家,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后清晰的产权制度、基本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公私二元对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基础之上,主要用于弥补社会公共利益需求中市场失灵的部分。我国使用“公共服务”这一概念,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由于文化体制改革起步较晚,公共文化服务是近几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市场化程度提高,特别是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日益显现,为提高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而逐步将其分离出来,并提高到文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其中,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定义尚无统一说法,综合各方面论述,可以表述为:为实现社会公共信息、文化利益需求,由政府及其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主导、面向社会公众有计划地提供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活动的统称。

广播电视媒体作为政府的公益性单位和大众媒体,承担着信息传播、舆论导向和公益服务的职能,作为大文化中的广播电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必须担当起应有的职能和责任。要承担起这个职能和责任,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2、加快新技术应用步伐,增强广播电视在新媒体、网络领域的应用

高新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的信息传播新形态和新手段,互联网的出现吸引了具有超前意识的受众,并日趋成为大众化的重要信息载体,还有数字报纸、网络视音频、互动多媒体、移动电视等。广播电视要想继续在舆论阵地上取得主流媒体的地位,不能仅仅是依赖于传统的传输覆盖方式,而必须要加快自身的改造,加快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并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体制机制的演变,加快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变革,以形成体制的力量,实现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对不同受众的覆盖。利用高新科技向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和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内容、图像和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全社会共同享受广播电视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

3、不断强化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

我国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阶段。人民群众对获取信息及时效性、全面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媒体单位转变观念、创新意识,主动增强服务社会、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务意识。先进的、发达的文化建设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的增强与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作为大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首先要求得到自身的蓬勃发展,才能承担起繁重的服务功能和职责。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管理者,有必要加大对广播电视的投入,扶持广播电视的持续发展壮大。广播电视媒体单位更要转变观念,破除垄断地位和等、靠、要思想,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大胆创新思路、变革举措,积极发展产业、做大经营,壮大经济实力,实现宣传、经营双丰收。

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几个思想观念必须确定不移:一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看作是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大事来做。这要成为广电人的工作理念。二是着眼于提高全体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播电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让更多的人从广播电视中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三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尽最大的努力用最好的节目表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广大受众提供尽可能多的高品位的文化信息。总之,大局常识,责任意识仍然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思想基础。

4、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最大化

在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大力推进和巩固“进村入户”工程。没有完成这个工程的地方要尽快让每一个家庭都能看上广播电视节目;已经实现这个目标的地方,要加强维护,确保不出故障。二是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水平。数字化工程是丰富广播电视节目,提高广播电视服务水平的根本方向,要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参与的力度,尽快实现模转数的整体平移。三是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的改革创新。政事分开以后,要着力进行广播电视的内部机制改革,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因素和创新能力,提高广播电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四是要加强教育和管理。广播电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说到底还是节目,要坚决抵制低俗之风,使广播电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导向正确、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让更多的人爱听爱看,从中享受文化的乐趣和滋养。

5、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以“创建学习型团队,争做创新型人才,构建和谐型机关”活动为载体,积极倡导“勤学善用、创新务实、忠诚敬业、俭朴清廉、和谐高效”的工作作风。二是加强文化建设,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在人事行政管理、宣传管理、安全播出、技术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制订、修订、完善了50多项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强化制度建设,用规章制度规范行为,用规范行为来凝聚人心。

参考文献:

[1]袁正领、魏蕾. 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1).

第5篇: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

乡镇广播电视台是广大农民接触的“第一媒体”,全面覆盖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直指“三农”问题的核心,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为亿万人民群众服务,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导向——凝聚新农村建设中坚力量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不能及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政策的变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发展带来限制。而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乡镇广播电视开始成为覆盖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媒体,成为广大农民获得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化传媒方式,乡镇广播电视在现代化传媒和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乡镇广播电视的宣传工作能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获取外部知识和信息,还能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凝聚人心,引导广大农民正确的舆论导向,动员及组织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从而帮助归正新农村建设的舆论导向。

(二)激励——构建良好文化氛围

乡镇广播电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并且在长期的服务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经验,对基层农村人民群众的心理特征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所以乡镇广播电视能充分发挥自身激励作用,构建良好文化氛围。在具体做法上,乡镇广播电视可以选择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播放,开阔农村事业,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从正面来激励群众,从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除此之外,乡镇广播电视宣传还能对文明思想进行有效传播,比如计划生育、禁毒、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等,从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文明和道德风尚,促进农民对生活文明的追求,帮助农民发展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会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总之,乡镇广播电视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能极大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另一方面,还能引导、激励、感染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三)教育——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乡镇广播电视是一种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自身有着较强的教育作用。乡镇广播电视通过自身生动形象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在传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引起受众的强烈反响。比如乡镇广播电视能宣传健康知识、公共卫生知识、环境保护知识、防灾知识、真假商品鉴别知识等,帮助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智力力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此外还能帮助解读政策、法规、抨击丑恶、褒扬先进,真实地报道和揭露社会中一些令人憎恨、愤怒的丑恶现象,同时宣传那些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的楷模,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从中认识善恶,从而在具体的思想和行动中明辨善恶,这也是乡镇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责任之一。

二、乡镇广播电视宣传事业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策略

(一)加强宣传,引导正确舆论导向

宣传引导工作是乡镇广播电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乡镇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实质和目的是为了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做好这一点,乡镇广播电视必须在尊重当地农村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创建一个良好的播出平台,以便及时、清晰、准确地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做好广播电视本身应有的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工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乡镇广播电视既是作为群众获取政策动向的渠道而存在的,同时又是对农村中相关政策落实进行沟通与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乡镇广播电视自身便处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特点,使得其能最先获得群众的呼声和反馈。所以,要求乡镇广播电视必须对群众问题进行及时解答,积极协调党的政策在农村的具体落实。除此之外,乡镇广播电视还应该努力构建和谐友爱社会环境,坚持服务新农村的理念,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做好节目定位,积极开拓市场,从而为农村创建一个电视节目播出的良好平台。

(二)加强创新,更新广播电视内容

从本质上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对传统农耕社会的一种深层意义上的变革和创新。这一变革和创新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农村落后的旧面貌。同时这一过程也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广播电视革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强调乡镇广播电视不仅要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还应该利用自身宣传优势广泛普及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带给人民群众更加丰富、有效、实用的文化节目。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往广播电视内容已不能满足群众文化发展需要,这就要求乡镇广播电视应该不断加强创新,更新广播电视内容,引导群众从思想上增强新农村建设意识,为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具体做法上,乡镇广播电视应该根据当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节目,但要始终坚持以较具实用性的服务性节目为主。另外,乡镇广播电视还应该在充分确保节目质量的基础上,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精心策划一些全方位的精品节目,如科技服务、法律服务、政策信息与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培育新型农民。

(三)完善体制,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

从客观上来说,我国乡镇广播电视事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从而制约了乡镇广播电视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新时期必须加强乡镇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争取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适合乡镇广播电视发展的管理制度。而人才是实现乡镇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核心,关系着管理制度的执行和不断完善。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台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全面引进高素质人才,要求选入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良好广播影视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同时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进行各类专业技术的业务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其专业素质和能力。应该注意的是,开展的业务培训工作应该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类型,必须严格重视培训质量,选择先进专业技术为培训内容,实现培训手段多样化,积极鼓励广播电视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到其中,选择适合自己或有兴趣的项目进行培训,鼓励创新。

三、结语

第6篇: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

编者

【摘要】1926年英国关于公共广播的政治决定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制度意义上的公共广播电台。公共广播的制度设计最初是建立在一些不甚明晰的原则性理念之上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学理的总结,这些理念逐步清晰,并日益完善,这些理念是世界广播电视的宝贵财产。本文试图清理数字时代公共广播理念的和现实的变迁,以寻求公共广播的实质精神及其当代含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公共广播的理想信念的发展,其后说明公共广播实践的历史变迁,最后分析公共广播变化的概念和不变的价值它的服务使命和核心制度。

【关键词】公共服务广播电视;公共广播;使命;制度

【中图分类号】G229.19 【文献标识码】B

人们通常认为,英国的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是世界公共广播事业的首创者。如果这一判断基本正确的话,对于公共广播(包括公共电视)来说,2006年便是一个不寻常的年头:正是在这一年,英国关于公共广播的政治决定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制度意义上的公共广播电台BBC。如今,公共广播电视制度已经有80年的历史了。

公共广播的制度设计最初是建立在一些不甚明晰的原则性理念之上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伴随着广泛的社会争议和学理的研究和总结,这些理念逐步清晰,并日益完善,这些理念应该是世界广播电视的宝贵财产。

然而,公共广播实际的情况,特别是公共广播的焦点公共电视,却已非旧时模样。从单频道、双频道、多频道到混杂的传播市场,电视不仅在事业的规模、发挥的作用方面今非昔比,公共广播的境遇也导致其在精神层面发生深刻的嬗变。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面对显而易见的时世变迁,人们要问,公共广播电视的存在还有需要和可能吗?究竟什么是公共广播?尤其是,什么是公共广播的精神实质?

与时俱进是必要的;墨守成规是可悲的。但是,公共广播究竟改变了哪些,究竟变得怎样,却是不可不察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转型中大国,正在向往和追求公共广播的理想模式,就更不能不明了和理解自己追寻的目标。因此,本文试图清理反映公共广播理念的一些概念和现实的变迁,以寻求公共广播的实质精神及其当代含义。

一、公共广播的理想信念

商营的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是在其总经理约翰•里思(John Reith)手中转为公营的。里思为这种广播起名公共服务广播(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PSB),并对它的使命进行了概括,即告知、教育和娱乐(to inform, educate and entertain)。粗看之下,这些使命是在商营时代便总结出来的没有争议的服务目标,但里思却赋予了这些目标不同的理想和信念。在里思看来,在主要的三大使命中,娱乐无疑是居于第三,也就是最后位置的;而且,BBC的娱乐是用于教育听众的,是要提高公众品味的,无论是告知、教育还是娱乐,都是志在训导公众的。

对公共服务的原则,里思也有一些最初的定义。简要说来,那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公共服务而非商业动机、覆盖全民、集中控制运作、高质量文化标准)。其中垄断性经营(集中控制运作)的特点早已作古;而非商业、全民服务和高品位却是BBC延续至今的核心价值。

里思没有提出“非政府”的原则;但在他心目中,政治上的“不偏不倚”(impartiality)无疑也是公共服务广播最重要的特征。“独立于政府”的思想完成于1926年的英国总罢工。当时,里思反对政府接管BBC以便弹压罢工者的提议,他说,BBC是“人民的机构”(the people'sservice),BBC之所以支持政府,只因为政府是人民的选择而已。于是,在后来的历史上,BBC 与政府之间冲突不断。

按照里思的解释,公共服务意味着面向全体人民的独占经营,是全面的,也是唯一的高品质服务。对于1956年商业电视的出现,里思深恶痛绝,视为大逆不道。然而,打破BBC垄断的商营英国独立电视系统却在BBC精神和传统的引导下变成了另外一种公共服务节目,并在90年代以后,逐步被政府明确了“商业性公共服务广播者”的身份。

BBC的理想和实践很快流传到世界各地,并催生了北美洲的加拿大广播公司、欧洲的德国广播联盟、亚洲的日本广播公司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等众多影响广泛的公营广播电视服务者。不过,经过多年的历史变迁,公共广播的含义也发生了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市场化浪潮中,英国首相撒切尔任命的皮考克委员会(Peacock Commission)公布了广播研究小组(Broadcasting Research Unit)对公共广播实质最初的全面概括,其后广为传播和引用:

• 普及(本文按:地理特点,也就是人人可以免费进入的服务)

• 广泛需求(服务于人们的普遍兴趣,大众而不是分众)

• 对少数群体的特殊关照(民主和平等的目标)

• 对民族特征和社区同感的贡献(产生集体的凝聚力)

• 与既得利益保持距离(维护民主和平、公正、廉洁等)

• 直接经费和普遍付费(不通过广告中介)

• 节目质量的竞争,而非观众人数的竞争(服务“好”“坏”的竞争,而非市场“大”“小”的竞争)

• 对节目创作者的方针是鼓励创造,而非限制创造(促进文化的繁荣)

于是,这种与信息民主时代较为合拍的新理念,便取代了里思简单化的早期定义。

英国学者默多克(Graham Murdock)1995年指出,对民主文化的发展具有核心作用的公共广播电视可表现为提供四种承诺:自由表达和公开辩论的潜在领域;每一个人不需额外付费即可接近的表达和辩论场所;政治差异可被协商、对共同利益的共识可暂时达成的竞争场地,受众被公共广播者作为公民、而非消费者对待的传播关系。

原英国文化、媒介和体育部长史密斯(Chris Smith)在1998年则用五大要素来定义公共广播电视:高质量的标尺;使好的流行,使流行变好的全民服务;以创新和原创性信息、教育和娱乐节目扩大人民的视野;有效率、有价值地使用视听费;代表多元化的民族声音。

在2006年公布的审议延续BBC特许权的绿皮书中,英国文化部为BBC的服务提出了五个清晰的目标:1) 推进公民权和公民社会;2) 促进教育和学习;3) 献身于创造和文化卓越性;4) 赞美民族、地区和社群;5) 将世界带给英国同时将英国推向世界。在其后的白皮书中,根据绿皮书的建议,又增加了新特许状时期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建立数字英国。

以上的定义和解释反映了新的时代变迁和富有理性的规定。如果我们进一步概括的话,理想中的公共广播电视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在政治方面,公共广播

提供了一个全民均可自由(意指免费)参与的公共讲坛,公民可以就有关国家的各种议题发表意见,进行公开的辩论,由此推动保护人民福祉的政治民主的发展;在社会方面,通过公共广播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报道,在这个公共领域中可以通过交流形成全民共同关注的重大话题和舆论,从而产生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文化方面,由于公共广播机构享有能够得到保障的基本资金来源,因而有可能提供高品质的节目,并在文学艺术的创造和发展方面发挥独特的先锋作用。这些理想的功能将保证社会良性的发展。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公共广播电视的理想实现得怎么样呢?公共广播电视在实践使命和实现理想方面的表现又如何呢?

二、公共电视的历史现实

非政府、非商业是英国对公营BBC的基本设计模式,欧洲公共广播电视从一开始,便成为独立追求文化目标的社会公器。然而,历史的事实是,公共广播“非政府”的特征从来没有彻底实现过;而“非商业”的特征在最初奉行多年之后也日渐式微,直至处于被消减、甚至完全被取消的境地。

自从里思时代起,英国公共广播按照自身的努力和发展的逻辑,一步步地走了80年。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独立性,BBC获得皇家特许,实行自治,并以准税收的方式获得财政支持。后来,其他国家的公共广播延续了这种特征。例如,德国广播联盟(ARD)的制度设计与其联邦制国家体制一致,是最分散的联邦地方公营模式。由联邦各州政府拥有的广播权力不容国家权力染指,以至于数年后,当西德政府试图成立一个由联邦政府控制的商业电视台时,最终依法建立的却是在州政府监督下的第二个公共电视台(ZDF)。

不过,由于BBC由议会监督,它的收听收视费标准取决于政府的政治意愿和BBC的各种表现(包括与政府的关系);而且议会还掌握着BBC高层的人事任免权,因此BBC在政治上只是半独立的。而德国则一贯按照政党比例分配广播电视媒介职位,在媒介机构内部各党还就传播政策相互磋商,因此,免除政治干预的设想只是理想。

在经营方面,BBC基本上是非商营的,80年来,BBC国内广播电视一直坚持不播商业广告。而德国公营广播电视由于建立初期公共经费不足,允许以播放广告的方式弥补财政来源,但其商业性是被严格控制的:长期以来,广告只得在一天的某个时间集中播放,不得打断节目,而且限定数量。由于公共广播垄断经营,在商业时代到来之前,德国公营广播电视不仅在文化影响力方面独步一时,其经济基础也十分稳固。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正是以电视为突破口,英国公营广播体制的垄断被打开了缺口,商业性的独立电视系统加入到“公共服务”的行列。北美洲的公营加拿大广播公司则在美国商业广播电视的影响、示范和侵扰下,很早便开始了“双轨制”的试验。于是,电视不仅导致公共广播实践的转向,而且带来了公共广播概念的更新。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进一步打开了欧洲广播的商业市场。80年代中后期,先是德国通过有线电视的方式开放了对电视的商业经营;继而法国实行了更加激进的商业化措施它将影响力最大的公营电视频道(TF1)改制为商业经营。最后,英国在对外广播方面放弃了“非商营”的传统,于90年代中期将“BBC世界”电视台改为商业经营。结果,在技术混杂、媒介融合的数字时代,在“非政府”和“非商业”两个主要的特征上,公共广播电视都与过去不一样了。

但是,逐渐放弃了非商业目标的公共广播电视,特别是传统的欧洲公营电视,虽然取得了某种程度的市场成功,却遭遇了另一种严重的危机公信力的缺失,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在与商业电视台的市场竞争中,公营电视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传统特色,努力追求娱乐和收视率,降低了文化品味,提供的节目与商业电视相差不多。于是人们问:一个传播内容和商业广播差别不大的公营广播机构有必要存在吗?如果公营广播志在赢利,凭什么要社会用公共资金来维护它?结果,政治家们纷纷提出消减公共广播经费甚至取消公营电视的建议,公共广播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美国是彻底实行私营商业广播体制的国家,但它在60年代末期创造出一种“纠偏补弊”的公共广播体系。根据《公共广播法案》建立的公共广播公司(CPB)及其下属的公共电视台(PBS)和公共广播电台(NPR)在美国社会中只是边缘性的存在,提供的大多是商业广播电视不愿意或者不能够提供的小众节目。CPB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联邦政府、州政府的拨款,因此在政治上并不独立;同时,PBS和NPR也接受大公司的赞助。可以说,美国公共广播体系是合作主义(corporatism)最为成功的案例。在传播全球化的今天,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在商业主义大海中取得的某种成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播电视心仪并模仿的对象。在世界范围内,市场似乎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最佳办法。

以BBC为代表的传统公营机构在内忧外患中开始改革,一方面,放弃高高在上的传统,以低首下心的务实姿态适应全球市场经济的现实;另一方面,大力突出公共广播独特的文化贡献。BBC自1996/1997年度开始公开向公众作出服务承诺,2002年10月,接替失败的商业数字电视,提供免费数字服务,2004年又提出了“公共价值”的新概念,竭尽全力赢得公众的再度拥戴。BBC的努力逐步取得了效果,PSB的公信力在新的基础上逐渐恢复。

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关键时候,是学者发出了强有力的反潮流声音。许多学术性研究揭露出市场导向下的主流电视越来越失去少数族群的声音;节目的文化水准急剧下降;被娱乐麻醉的人民日益分裂为对政治事务漠不关心的分散“消费者”,而不是民主社会的积极公民。一些内容分析研究揭示了众多电视节目相互模仿的“同质化”现象,一些创作研究则揭示了商业媒体极度担心市场失败和十分缺乏创新勇气的内在原因。学者的研究打破了“在500个有线电视频道和卫星直播电视时代视听者享有无限选择权”的神话,有力地挑战了“市场万能”的流行思想。于是,公共广播在现代民主社会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所发挥的特殊作用重新引起了重视和讨论。

现在的公共广播电视与80年前公营BBC刚刚建立时的情景已经大不相同。按照当今的看法,接受不接受政府的资金(或者说直接还是间接接受政府的资助)并不是区分PSB与否的标准,因为颁发执照、使其享有稀缺的频率资源,既可视为一种政治特权,又可视为一种财政补助。有无广告也不构成区分是否PSB的要件。但是,既然公共广播传统的“非政府”、“非商业”特征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它以什么方式区别于国营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呢?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三、在变与不变之间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媒介变化,“公共服务广播”概念的宽泛化势在必行[10]。当前,不仅英国独立系统的商营PSB“商业性”依旧;在传统的公营BBC中,也出现了商营的成分例如“BBC世界”[11],公营和商营广播者被一道称为“公共服务广播者”,“公共服务”的体制界限不那么清晰了。

同时,由于“制”“播”功能的实际分离,在广播电视产业链上出现了更加复杂的现象。

在市场化的今天,如果说播出环节尚可大致区分公营“公共服务广播者”、商营“公共服务广播者”和一般商业经营者的话,那么在内容制作和节目提供领域,产权的形式是如此复杂,资金的来源是如此多样,人们很难对它们作出“公”或者“私”、“商业”或者“公共服务”、“文化产业”还是“传播事业”的明显区分。更重要的是,在“扶植民族(亦即私营)文化产业”的主流政策中,越来越多的市场经济国家要求大众传播媒体开放节目市场,将传统上媒体独占的节目供应权下放到整个社会,以求节目来源和文化表达的多元化。于是,越来越多的公共资金流向文化产业中的“上游”部分,即私营节目制作领域,使传统的“公共服务广播”概念出现了更大的变化。

那么,公共广播电视是否会因此而寿终正寝呢?根据人们的观察,不会。这是因为,公共广播电视在政治上、文学艺术上和社会生活方面发挥着一种独特的广义上的文化作用,这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而且应该是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作用是什么呢?

不变的是公共广播电视“告知、教育和娱乐”的服务使命。公共广播在使命方面的传统延续下来。即使在数字时代,对于告知有意义的信息,公共服务广播电视仍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如在英国,公众在广泛的市场中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但是,根据英国文化部白皮书的调查研究,在多频道的竞争中,公众真正能够相信和依赖的仍然是BBC。人民将BBC看作保险的、可以信赖的环境。公共广播电视直面现实社会矛盾和探讨公共争议话题的作用是害怕真正冲突的商业广播者极力避免的。这种公共论坛有利于社会问题的发现和诊治,有利于公共舆论的形成。

在教育方面,如果从“陶冶”、“升华”等真正的教育含义上说,公共服务广播电视仍然是几乎唯一可靠的广播教育资源。商业广播电视志在营利,从事迎合公众趣味而不是挑战固有理念的传播,它们利用、助长而不是克服人性的弱点,因而不利于“人”的成长。而公共广播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它实际地发挥着较好的社会教育功能;其次,它的存在为商业性的大众传媒树立了一个“注重教化”的较高文化标准。

娱乐历来不是公共广播的强项,特别是在与商业服务者的激烈竞争中。但在创造健康的娱乐方面,在鼓励创新性的文化方面,公共广播却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它比较乐于和勇于支持娱乐节目的创新。公共广播在娱乐方面的最大贡献是设立了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标竿。这些设定的使命虽然有理想化的成分,但已经日益为公共广播者所认同和追寻。

不变的有公共广播电视的核心制度。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使命和功能,公共服务广播的制度安排是保证各种公共服务媒体通过商业不能取代的公共利益服务,始终享有维持社会合法性的“公信力”。而保持“公信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必要的节目服务和对公众恪尽职守的可靠措施。关于提供的节目种类,各国法规大多规定,公共广播者必须向全体人民提供范围广泛的节目内容,并考虑到种族、地区和宗教的多元化,特别提供和支持对社会和政治争议问题的讨论空间,使人民在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公共广播者必须提供有创意的、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以满足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特别是要提供私营广播电视不能或者不愿提供、但对发展民族文化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例如儿童节目、创新戏剧)。许多法规还要求,公共广播电视要提供“公共辩论”的场所,为促进积极的思想和活跃的文化作出贡献。为了实行广泛普遍的公共服务,公共广播者至少应该有一个空中播放的免费电视频道和若干免费接收的公共广播频率。为了保证信息的客观公正,新闻时事节目是不应该接受商业资金的。

对公众恪尽职守的责任机制主要体现于公共广播者每年向公众作公开报告、上交给议会外部机构的独立审计结果,但也包括公众的公开评议、机构内部的投诉机制等。在年度报告中必须包括外部审计结果及前一年的收支情况,披露直接、间接拥有的企业的经营情况、公共广播者的财政和管理情况、目标实施情况、编辑方针、各种表现、公众的投诉及处理情况。公共广播者还要接受国家规制者的审查评估。例如,在平均十年一次的特许状更新程序中,BBC常常要在几年前便开始接受广泛的听证和评议、委员会或轻或重的敲打等,从而不断加强公共责任心。商营PSB广播者在执照更新的时候还要面对公开的竞标程序。可见,公共广播者既有很大的权利,又有重大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前行,公共广播电视的确变化很大。但它的核心价值没有改变,或者说,不应该改变。这些核心价值是公共广播存在的理由。

除此之外,不变的还有知识分子对公共广播事业的不懈支持。以BBC为代表的公共广播电视的“保姆文化”曾受到左翼知识分子的猛烈批判,但在历史上,知识分子也一直是公共广播电视及其理想目标的主要支持力量。特别是在世纪转折前后,目睹取消规则所带来的种种自由市场弊端,公共知识分子开始汇集在“公共服务广播”的大旗之下。正如批判美帝国最激烈的著名知识分子代表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其著作中指出的:

“我想,在今天的世界上,忠诚的非政府主义者应该捍卫某种国家机构,而不是反对它;同时,探索使其向更有意义的公众参与开放的途径。并且,如果可以达到合适的环境和条件,最终将拆除它,而进入更加自由的社会。”

第7篇: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 转型 发展

广播电视行业的传统地位受到极大冲击,是因为现在网络占据社会的每个角落的信息化时代,电视行业不断落后的是传统主流媒体地位,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和网络媒介的创新性融合成为主要,然而,在全球网络的产业化背景下,很多城市台曾经风光无限,现在一样面临很大的挑拨与风险。广电人应放慢急急前行的脚步认真考虑一下城市台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1 什么是广播电视

(1)统称为广播的是经过无线电波或者通过导线向广范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只有声音的,是声音广播;播送图像与声音的,称为电视。(2)宣传作用。1)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以及人民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所取得的成就,这是运用广播电视这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来宣传的;2)教育功能,即运用广播电视向受众传播知识,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连续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3)监督功能,即运用广播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舆论进行监督,以便树立正气,更改一切歪风之气。(3)广播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是不折不扣的传统媒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自然受到冲击,我们身边的朋友常常在质疑,今后究竟还会不会有人专门去收听广播。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这一发展趋势是势不可挡的。早在几年前,传统的俄罗斯电视媒体开始开办网络电台,开始将电台广播网络视频化。而我这两年在哈萨克斯坦驻站期间同样发现,该国最受欢迎的新闻网站之――腾格里新闻网也开始涉足广播领域,开设在线网络电台。这些都是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鲜明例子,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广播不会因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而消亡。广义上讲,广播包括我们平常认为的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广播电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它使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

2 为何会发生转型――三种力量推动

(1)政府推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国民消费结构中文化娱乐消费比重将呈持续上升态势,发展文化 产业己成为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重棋之一;伴随中国和平崛起,势必提升文化传媒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目前为止的所有产业发展,都实行了由行政向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的体制机制转变,包括文 化产业中的大部分子行业――平面媒体、出版业、互联网、演艺、影视制作及院线等。(2)市场推动:电视传媒企业占90%收入的广告业务经营己充分市场化,企业的营业规模和运营能力己经在 市场选择中产生分化;要素市场对电视传媒企业的资源配置(资本、人才、渠道、节目投放)正在发挥直接或间接 的主导作用。(3)企业推动:企业在前二轮改革中己经产生分化,出现“强势企业”。第一轮改革:事业化体制、企业化管理;第二轮改革:事业化体制、企业化机制、市场化运营。第一轮改革启动之初,省级电视传媒企业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但到第二轮改革,己发生明显分化。由于勇于改革,锐意创新,在经济相对弱势的湖南崛起了强势企业――“电视湘军”;而在经济发达的江苏,2003年前,由于改革滞后,企业发展并无起色;2003年后,领导班子调整后持续推进改革,2004―2007年间,出现了年均30%的收入增幅,被誉为业内的“江苏广电现象”。企业员工收入高低己与企业经营收入多寡密切相关,企业收入多寡又受市场选择支配。因此,“强势企业”们在市场选择助推下,具有做强做大的扩张冲动。

3 战略转型

(1)路径。1)战略梳理。对存在形态/业务/能力/资源的现状进行梳理,以明确战略变革重点。2)战略变革。①局部体制转换。无论“小事业/大企业”还是“大事业/小企业”,都涉及部分 业务从事业体制转向企业体制(公司化)。这一过程在第一轮改革时就己发生,只是程度不一,且小企业受“大事业”影响,公司化机制不到位。②机制(制度)创新。③能力建设。④业务运营的商业模式创新。 3)战略转型。战略转型与战略变革是相关、渐进、连续的过程。现在,业内有些企业的战略转型己开始并正在向纵深发展。如电视湘军典型,先在电视主营业务的娱乐细分领域打造复制不了的内容创新主题能力与“快乐中国”品牌,即在专业方向上做专、做精;并以此整合各方资源实行产业蔓延与发展,在集体上做强大,实施跨传媒发展,铸造归纳型传媒集团。(2)方向。1)确定存在形态(企业定位):集体体制转换要由政府政策来决定,但企业存在形态(企业定位)上至少有两种选择:①小事业(新闻宣传/国资管理),大企业(电视主营业务/相关多元业务)。②大事业(新闻宣传/国资管理/电视主营业务),小企业(新业务/新媒体)。2)确定发展方向:依据企业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确定未来方向――综合型传媒集团 还是专业型传媒企业或者属地化传媒企业

4 转型的发展

(1)由播出平台向媒介平台转型:意义经济是传媒产业的本质,意义经济由意义影响、意义消费与意义服务这三大条件构成。平台把本产业或者他产业中的每种要素汇集进来,进行筛选、分类、包装、组合,然后再按客户不同的具体需求向他们供应专业性、个性化的服务这是作为一个供应服务的中间商要做的。传统媒体的内容在进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不同新终端的过程中,其生产流程与传播形态得以一次次再造。把传统广播电视台运营好、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内容产业、做适应全媒体播出的内容制造商与运营商这是第一个要做好的电视主业。内容方面,除了针对新媒体的特色,还要表现城市媒体特色之外,供应更多的内容与服务。(2)由城市媒体向文化产业转型:都有交集的有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这三个的相关性最强。建设在信息传播根底上的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传媒产业,大众传媒是文化产业价值传达的核心渠道之一,也是文化产业价值兑现条件的基本之一。传媒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业和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有着自然的关联。创意产业赋予传媒产业重大的打造力,文化产业赋予传媒产业蓬勃的生命力。在产业链环节薄弱中,通过产业合作等表面将不同的产业链互相连接,把整个文化产业来作为自己更大的产业网,并使自身在这张文化产业网中占有核心位置。对现已存在的电视产业链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研发等中心环节,还有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这样的延伸一般是称为上下游拓展延伸。

5 结语

在我们生活中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依然是电视,这是不能缺少的,高清晰度电视仍然是体育赛事和一些重大活动的最佳的选择。作为集广播电视为一体的广播电视台,唯有主动调节本身发展战略,才可以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继续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谭天.传媒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J].国际新闻界,2010(7):75.

[2]谭天.基于关系视角的媒介平台[J].国际新闻界,2011(9):87.

[3]张振华.十二五时期广播电视的科学发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网络的产业化背景下,很多城市台曾经风光无限,现在一样面临很大的挑拨与风险。广电人应放慢急急前行的脚步认真考虑一下城市台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1 什么是广播电视

(1)统称为广播的是经过无线电波或者通过导线向广范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只有声音的,是声音广播;播送图像与声音的,称为电视。(2)宣传作用。1)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以及人民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所取得的成就,这是运用广播电视这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来宣传的;2)教育功能,即运用广播电视向受众传播知识,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连续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3)监督功能,即运用广播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舆论进行监督,以便树立正气,更改一切歪风之气。(3)广播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是不折不扣的传统媒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自然受到冲击,我们身边的朋友常常在质疑,今后究竟还会不会有人专门去收听广播。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这一发展趋势是势不可挡的。早在几年前,传统的俄罗斯电视媒体开始开办网络电台,开始将电台广播网络视频化。而我这两年在哈萨克斯坦驻站期间同样发现,该国最受欢迎的新闻网站之――腾格里新闻网也开始涉足广播领域,开设在线网络电台。这些都是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鲜明例子,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广播不会因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而消亡。广义上讲,广播包括我们平常认为的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广播电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它使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

2 为何会发生转型――三种力量推动

(1)政府推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国民消费结构中文化娱乐消费比重将呈持续上升态势,发展文化 产业己成为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重棋之一;伴随中国和平崛起,势必提升文化传媒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目前为止的所有产业发展,都实行了由行政向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的体制机制转变,包括文 化产业中的大部分子行业――平面媒体、出版业、互联网、演艺、影视制作及院线等。(2)市场推动:电视传媒企业占90%收入的广告业务经营己充分市场化,企业的营业规模和运营能力己经在 市场选择中产生分化;要素市场对电视传媒企业的资源配置(资本、人才、渠道、节目投放)正在发挥直接或间接 的主导作用。(3)企业推动:企业在前二轮改革中己经产生分化,出现“强势企业”。第一轮改革:事业化体制、企业化管理;第二轮改革:事业化体制、企业化机制、市场化运营。第一轮改革启动之初,省级电视传媒企业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但到第二轮改革,己发生明显分化。由于勇于改革,锐意创新,在经济相对弱势的湖南崛起了强势企业――“电视湘军”;而在经济发达的江苏,2003年前,由于改革滞后,企业发展并无起色;2003年后,领导班子调整后持续推进改革,2004―2007年间,出现了年均30%的收入增幅,被誉为业内的“江苏广电现象”。企业员工收入高低己与企业经营收入多寡密切相关,企业收入多寡又受市场选择支配。因此,“强势企业”们在市场选择助推下,具有做强做大的扩张冲动。

3 战略转型

(1)路径。1)战略梳理。对存在形态/业务/能力/资源的现状进行梳理,以明确战略变革重点。2)战略变革。①局部体制转换。无论“小事业/大企业”还是“大事业/小企业”,都涉及部分 业务从事业体制转向企业体制(公司化)。这一过程在第一轮改革时就己发生,只是程度不一,且小企业受“大事业”影响,公司化机制不到位。②机制(制度)创新。③能力建设。④业务运营的商业模式创新。 3)战略转型。战略转型与战略变革是相关、渐进、连续的过程。现在,业内有些企业的战略转型己开始并正在向纵深发展。如电视湘军典型,先在电视主营业务的娱乐细分领域打造复制不了的内容创新主题能力与“快乐中国”品牌,即在专业方向上做专、做精;并以此整合各方资源实行产业蔓延与发展,在集体上做强大,实施跨传媒发展,铸造归纳型传媒集团。(2)方向。1)确定存在形态(企业定位):集体体制转换要由政府政策来决定,但企业存在形态(企业定位)上至少有两种选择:①小事业(新闻宣传/国资管理),大企业(电视主营业务/相关多元业务)。②大事业(新闻宣传/国资管理/电视主营业务),小企业(新业务/新媒体)。2)确定发展方向:依据企业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确定未来方向――综合型传媒集团 还是专业型传媒企业或者属地化传媒企业

4 转型的发展

(1)由播出平台向媒介平台转型:意义经济是传媒产业的本质,意义经济由意义影响、意义消费与意义服务这三大条件构成。平台把本产业或者他产业中的每种要素汇集进来,进行筛选、分类、包装、组合,然后再按客户不同的具体需求向他们供应专业性、个性化的服务这是作为一个供应服务的中间商要做的。传统媒体的内容在进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不同新终端的过程中,其生产流程与传播形态得以一次次再造。把传统广播电视台运营好、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内容产业、做适应全媒体播出的内容制造商与运营商这是第一个要做好的电视主业。内容方面,除了针对新媒体的特色,还要表现城市媒体特色之外,供应更多的内容与服务。(2)由城市媒体向文化产业转型:都有交集的有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这三个的相关性最强。建设在信息传播根底上的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传媒产业,大众传媒是文化产业价值传达的核心渠道之一,也是文化产业价值兑现条件的基本之一。传媒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业和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有着自然的关联。创意产业赋予传媒产业重大的打造力,文化产业赋予传媒产业蓬勃的生命力。在产业链环节薄弱中,通过产业合作等表面将不同的产业链互相连接,把整个文化产业来作为自己更大的产业网,并使自身在这张文化产业网中占有核心位置。对现已存在的电视产业链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研发等中心环节,还有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这样的延伸一般是称为上下游拓展延伸。

5 结语

在我们生活中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依然是电视,这是不能缺少的,高清晰度电视仍然是体育赛事和一些重大活动的最佳的选择。作为集广播电视为一体的广播电视台,唯有主动调节本身发展战略,才可以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继续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谭天.传媒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J].国际新闻界,2010(7):75.

第8篇: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 节目主持人 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风格各异的节目主持人应运而生,多彩多姿的广播电视栏目以其广泛的影响力给主持人带来了空前的荣耀和声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已成为亿万人了解身边变化、知晓天下大事的窗口,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要适应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圆满的完成肩上所承担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意识、政策观念、知识水平、欣赏品味、工作态度诸多方面。

首先,要提高政治素质。要当好一个合格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首要的是必须牢固树立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应当明确广播电视台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必须为党和政府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广播电视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一点什么时候都丝毫不能动摇。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的主持人,要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第一位的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要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完整、准确、及时、深入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

及时准确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到千家万户,是每个广播电视媒体主持人的神圣使命。因此,必须树立阵地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理解和把握新闻宣传,对新闻事实的局部真实和本质真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广播电视台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作为“灵魂”的主持人,当仁不让地要守住这块阵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把握节目主旨和主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鼓与呼。同时,要牢固树立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思想观念,讲导向,就是要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奋勇前进。舆论导向事关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广播电视宣传的前途命运。主持人是广播电视台的代言人,更应增强导向意识。

其次,主持人应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不是演出来的,是真实自我的体现,所谓“播如其人”蕴涵的内涵正在于此。主持人在屏幕上端庄得体的形象、标准的语言与主持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紧密相连。主持人应当树立真诚面对观众的意识。同时加强个人道德、人格素质的修养,摆正个人与媒体的关系,虚心求教,心中想着受众,养成踏踏实实、爱岗敬业的作风。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所主持的栏目,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舆论阵地,不是你主持人的私有领地,你不可以随心所欲,爱咋办就咋办。你所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能出风头,信口开河,乱讲一通。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穿着亦应得体,不可穿奇装异服,浓妆重彩,过于艳丽。那样受众是不会对你认可的。

第三,主持人应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必须看到,广播电视媒体专业化、对象性的发展趋势需要知识型、专业型的主持人。另一方面看,要做实做活广播电视节目,作为广播电视媒体形象的代言人的节目主持人,如果单靠外在形象和较好的播音水平是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形式的发展,因此,主持人要真正胜任自己所承担的职责,必须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其成为一个能采摄、写稿、编辑、解说、和表达的综合式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而要达到如此的境界,就必须从三个方面狠下工夫。一是努力提高主持人的新闻素养。主持人归属于新闻行业,它既带有新闻特征,又带有艺术的特征,是一门交叉学科。主持人应不断培养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敏感性,只有首先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才能成为合格的主持人。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水均益在进入中央电视台之前,一个是报社的记者,一个是新华社的记者,他们长期在一线采访摸爬滚打多年,具有丰富的采访经验。正因为有记者生涯的厚实底子,因而主持起节目来才游刃有余,显得底气十足。二是构建顺应时展的知识结构。进入二十一世纪,各个领域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如果对经济生活、经济知识、经济理论、经济法规以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知识不了解,对一些重大经济决策的方针、措施不了解和不研究,或者知之甚少研究不深,报道宣传就没有针对性,节目也就没有对象性,更谈不上有深度有力度。

第9篇: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

广播电视具有较强的新闻功能,是新闻信息传播主力所在。广播电视具有浓烈的宣传功能,其迅速、直观与普及性是其他媒体所不能达到的。它是贯彻执政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舆论工具。广播电视具有强大的舆论功能,是规范道德、宣传先进的思想观念,影响人民群众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广播电视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是揭露真相、批评违法乱纪、以及违反公众道德和社会准则等丑恶行为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还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党的政治纪律教育、以及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普及甚至对多种学科的文化知识讲解、解读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是群众寓教于乐、学习文化知识、各种工作技术、技巧、解决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重要知识来源。广播电视具有临时消息、保证重大新闻的及时性。它实用性强、无偿服务、可以连续学习的特点,不受温度、季节等影响,可以在预定的时段内进行有效的学习或娱乐,帮助人们丰富生活、调节情绪、启迪智慧、放松身心、恢复心理上的疲倦。广播电视现在已经是人们最喜爱的传播媒介,人们通过它可以享受到信息的共享、服务的无偿、娱乐的多样。

广播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着社会前行的脚步。是人们实现社会沟通、意见交流、观点论争的有效途径。广播电视传承文明、丰满文化底蕴,是人们了解和掌握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广播电视是电子通讯信息技术发展与运用的结晶,是党和政府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其特有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宣传、教化功能,决定着它具有非常的作用。故,广播电视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加强对广播电视播控技术的研究,提高其技术维护和管理能力,就成了许多广播电视人的重要责任和义务。采取卓有成效的管理维护措施,确保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稳定运行,提高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使得广播电视的信号稳定、质优、高效、运行安全可靠。才能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对国家与社会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2广播电视维护管理措施所在

2.1日常管理维护

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广播电视播控技术有了质的飞越。各级政府对广播电视的投入一再加大,其电子、智能、数字化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控技术电子智能化的程度得以提升,是名副其实的市场的“潜力股”。有条件的地方已经实现了实现人机互动。其平台开放、技术共享可以做到人机双向互动,尽可能去满足人们多样、个性化的多种实际需要。故,对其加强日常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在做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提升其技术维护、管理水平才能逐步完善广播电视播控管理的现实需求。因此,在管理和维护上应做到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实现日夜值班制度、巡查检测制度、以及保证重大节日、重要节目顺利播出的技术保障制度和重要发射设备检修维护制度。用制度进行管理,保证责任清晰、分工明确。广播电视台的管理者应加强对广播电视、机房、设备等功能检查,具体工作人员要定期清理与打扫机器设备。在播控的日常操作上、使用中去发现隐患,在管理与维护中排除故障,确保节目的有效播放。

2.2广播电视设备的技术维护

加强对广播电视设备的技术维护是播控技术维护管重要环节。对相关的业务人员要制定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确保对播控的技术娴熟,确保其技术业务能力上水平,特别是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技术人员要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广播电视台的组织管理者,要时常督导并组织具体的设备管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播控演练。制定安全事故紧急预案。令他们熟悉节目播控的信号来源、以及发射设备使用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使设备维护人员树立起大局意识、有政治敏锐性和担当意思、责任意识、有求变创新精神。对广播电视播控的用电必须有多套预案。严格禁止与照明、或者办公等用电混着使用,谨防由于用电不慎或者短路等形成重大播出事故。广播电视设备要坚持日常保养,确保播控设备的温、湿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工作。注意经常予以通风,防止霉变与生锈情形的发生。加强对播控设备的监测、与监控保证设备处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发现故障应及时排除,确保节目的准时播出。

2.3强化对播控设备的监测监管

强化对播控设备的监测、监管就要强调播控人员、设备维修、维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意外事故的出现。强化对播控设备的监测、监管,就要加强对新、旧的设备转换时期的管理,做好设备更新与技术对接工作。注意对设备的接口部位的衔接。防止新旧设备更换期出现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在编播和设备技术之间做好对接工作。切实防止播控设备在技术衔接上出问题。特别是对广播电视的重要节目、重要信号予以技术监测、技术监听、实时监管。对广播电视播出的信号和接受到信号进行技术分析对比。发现问题应第一时间寻觅原因,果断采取必要措施并给以解决。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