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广播与电视的区别精选(九篇)

广播与电视的区别

第1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国家严格限制广播电影电视业市场准入,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的 发展 ,广播电视业的经济属性日益凸现,许多广播电视的新景象层出不穷:广播电视购物、媒介购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媒体和娱乐公司共同运作平民选秀节目、 网络 电视、手机视频等等,使广播电视业的市场主体制度面临新的挑战。而在广播电视市场化进程中,符合广播电视产业当前发展的市场主体制度仍待完善。因此,研究、完善广播电视业市场主体 法律 制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 广播电视市场化发展趋势

从行业收入上看,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8

4 国外广播电视市场主体制度

公共广播电视制度是由公益机构、公众社团、社区组织或其他一些专业团体主办经营。英国是公共广电体制的典型代表。商业广播电视体制以广播电视业的私人占有和商业化经营为基本特征,国家只负责制定规则、发放许可证及业务管理,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国外对于公共与商业广播电视并存的 法律 规制主要集中在分别许可或统一许可,分类管理或统一管理上。比如,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采用统一许可、统一管理,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采用分别许可、分类管理。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可以采用特别许可、分类管理的制度,建立广电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广电业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wwW.133229.cOm

5 完善我国广播电视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5.1 明晰分类管理制度

对于广播电视从业 企业 的资质也加以分类管理,作公共节目的和作商业节目的资格审查,业务范围、注册资本等标准应该分别规定,明晰公共与商业,分类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区分节目类别,区分节目层次,区分节目受众群体的范围,换言之就是对经营制作机构分类管理,对节目内容在分类管理后再加以分级管理,建立以国有广电集团为主,民营、合营广电企业为补充的市场主体制度,这一主体制度的建立应体现在广播电视法中。分类管理公共和商业广电市场主体,规定两类市场主体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市场 经济 行为。将公益性广电媒体定位为特许经营,建议引入特许制度,将垄断不合法的行为与专营及特许等合法的行为区分对待。同时,建议对于传输权也应采用特许经营并有期限限制,对于国有广电媒介资源、频道资源,借鉴电信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

5.2 完善许可证制度

我国广播电视准入一直采用先审查后许可制度、行政命令与法律制度交叉管理的方式。这显然已经不能从根本上适应广播电视业的 发展 ,法制经济条件下就应以法律制度为标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了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具备的具体条件,皆属于市场准入的刚性条件。然而满足了上述条件即具备了相关资质,并不一定就能获得许可证,因为该规定还要求,“审批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除依照前款所列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国家的广播电视建设规划和技术发展规划。”可见,电台电视台并不是可以任意设立的,具有严格的限制条款。既然是统一许可设立,就应确定刚性条件,不应参杂行政计划的内容。符合许可设立的合理性、合法性原则,如果还符合“规划”,就失去了刚性条件的力度,也削弱了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而对于广播电视制作机构的设立应在注册资本、设立人员、资质认定、业务范围等方面加以规定。从根本上改变广播电视业行政命令与法律制度“双轨制”的现状。

5.3 完善节目审查制

第2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与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形势不相适应的是,在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问题上,我们广播电视系统的一些同志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误区一:将广播电视数字化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将传统的广播电视生产、播出、传输、接收在技术上实现数字化

基于上述认识,尽管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准建立了四家全国性付费频道集成运营机构,批准了138套数字付费节目(付费电视121套、付费广播17套),已开播了107套(付费电视94套、付费广播13套);与此同时,作为拓展数字化广播电视新业务的努力,我国许多城市开始了车载移动电视的试验,网络电视试点也已启动,手机广播电视业务也摆上了议事日程。但就全国广电系统而言,数字化推进工作仍主要集中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制作、传输、播出的数字化,有线数字电视标准制定,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城市有线电视整体平移等技术层面。

事实上,正像水之于鱼、空气之于人一样,数字化已是广播电视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现实状态。

误区二: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过于强调数字化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淡化了其更为本质和重要的公益属性

现在许多人一提到数字化广播电视,往往与广播电视产业联系在一起,与电信、互联网的市场竞争联系在一起。在平台搭建、设备改造、整体平移等具体的推进过程中,似乎只有市场这一条路可走。这种过于强调产业属性的结果,会使我们在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遇到诸多体制障碍和行业壁垒,客观上非但不能促进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反而会影响数字化的进程。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我国的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和舆论引导工具,其公益性为主的原则和特点是公认的。这种原则和特点并不会因数字化而有任何的改变。数字化的中国广播电视仍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努力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还是要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效益。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根本任务仍然是更好地为党的事业服务,为大局服务,为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这是不可动摇的显而易见的一条根本原则。正因为如此,数字化广播电视的个别业务,如付费电视,尽管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但从整体来说,其本质属性仍是公益性。

误区三:在数字化广播电视产生布局方面,将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看成传统广播电视业的自然衍生物和当然依附者

譬如说,中央电视台旗下就有一家大型数字电视节目提供商――央视风云传播有限公司和一家大型数字电视节目运营商――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笔者认为,这些数字付费电视公司与央视的母子关系不利于中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因为以收取收视费为主要创收模式的数字付费电视业务与以广告为主要创收模式的开路电视之间存在着矛盾;在受众需求和节目形态上,开路电视与数字付费电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央视不可能不顾及占其经营总收入60%~70%的开路电视的可持续发展,而将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前景尚不十分明朗的数字付费电视业务方面。

如今的市场竞争,已从个别业务和产品的单打独斗式的竞争的层面进化到依靠产业链进行整合竞争的层面。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上述布局和结构基本上是点式的,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其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是比较低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中国数字付费电视进展缓慢,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大大迟缓于原来的预计。还有,城市有线电视数字整体平移之所以一直没能取得预想的结果,也与没有形成包括机顶盒生产、内容提供等诸多产品和服务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这种布局和结构的不足取之处,可通过当年有线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之间的关系的事例来加以印证。当时,一些省市的有线电视台依附于无线电视台,结果在内容生产和传输等方面处处受制于无线电视台,没能发展起来。而一些省市的有线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没有依附关系,而是展开公平竞争,结果在内容生产和传输方面的优势很快发挥出来,被时人称为“有钱”电视台。

误区四:在内容提供方面,重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研发和提供,忽略数字新媒体中音频和视频节目的研发

有人曾争论过广播电视业是政策为王,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笔者认为,在数字化时代和“三网融合”背景下,毫无疑问是内容为王。政策是保障,渠道是载体,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用什么方式传播,受众看的是内容。

内容是广播电视系统的核心资源,广播电视系统在这方面是最有潜力的,在资源占有、制作能力、媒体公信力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然而,在数字化电视节目内容的提供方面,我们广播电视系统所能提供的内容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系统一定要在这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目前,人们对数字技术对广播电视的影响的关注点仍然更多地局限在传输技术的层面,其实,数字技术对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影响更为深远。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方方面面。随着数字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会不断衍生出海量的音频和视频节目。由于我们目前对这些新媒体节目的研发尚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所以对承载海量内容的节目模板,即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还看不真切,难有确切的描述。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融入,这些数字新媒体中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将与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形态有着天壤之别。

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者,应针对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海量、高清、便携、实时、互动等鲜明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发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完全不同的适合在众多数字新媒体中传播的音频和视频节目形态和内容。

误区五:与电信、互联网的融合会使广播电视业遭遇灭顶之灾,所以要御“敌”于行业之外

一些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行业和其国内电信、互联网等相关行业现已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正进入融合其他新业务发展的新阶段。为了加快国家信息化进程,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客观形势使广播电视行业消极的抵御正在逐渐变得毫无意义。广播电视系统必须正视并尽快适应这种新形势,充实和丰富节目内容,提高播出传送质量,积极开展新业务,努力提供新服务,发挥广播电视传统的内容优势、网络优势、用户优势;抓住数字化机遇、应对数字化挑战,否则真的有可能被泡沫化,失去现有的传播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地位。

误区六: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应主要以维护广播电视媒体现有形态和既得利益为依归

目前我国有关广播电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级别不高,随意性很强,没有形成非常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现存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是基于确保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垄断地位而形成的一套法律法规体系。有关保障数字化广播电视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目前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和阻碍了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和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广播电视业正走向一个多元化与标准化交织的领域。如何统筹数字化广播电视与传统广播电视的关系,如何统筹行业内部左右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的关系,如何统筹本行业与电信、互联网等行业相关数字音频和视频业务的关系,以及对各种传输渠道上的海量音频和视频数字节目内容如何监管等,这都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只有重新审视现行的法律法规,全面加强有关数字化广播电视法律法规的建设,才能切实促进广播电视业由传统模拟时代向现代数字时代转变,才能在激烈的行业博奕和市场竞争中切实维护广播电视业自身的正当和合理权益。

针对上述六个认识误区,本文相应地提出如下六条建议:

一、要对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再认识

要让全系统都认识到,数字化是广播电视自诞生以来面临的最大的一场变革,这场变革远远超出了技术的范畴,涉及到广播电视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影响方式、服务方式、盈利方式、管理方式等各个层面,关系到广播电视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二、要明确数字化广播电视是政府推动的公益性事业

要理直气壮地高举公益性大旗,争取政府的强力推动。要从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以及社会主义舆论主阵地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说服政府将广播电视数字化作为与“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公益性事业来对待,用与“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同等甚至更大的力度来推动和扶持包括城市有线电视整体平移在内的广播电视数字化。

三、要尽快形成符合市场运行规范的数字化广播电视产业链

要将网络电视、IP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在内的数字化广播电视新媒体作为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同等作用和价值的一项全新的面向未来的重要事业来发展。使其在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平等竞争中得到跨越式发展。

四、要加强数字化广播电视内容产业的生产和研发

要下大力气研究、开发、生产出海量的思想性、艺术性、感染性俱佳的,适宜在数字化广播电视新媒体中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和内容,以确保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业在内容提供方面的主渠道地位。

五、要加强广播电视系统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

要抱着合作的态度去开拓,争取在良性的竞争与合作中拿到属于自己的合理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一些新的业务领域更应如此。

六、要建立一套促进数字化广播电视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广播电视业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顺畅完成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化,确保广播电视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合法权益和合理份额。这需要对“三网融合”这个现实课题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结语

第3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1、系统定位

(1)实现日常情况下对农广播节目定时播出。日常情况下,系统可面向全县数字智能大喇叭终端和模拟大喇叭终端提供对农广播节目。

(2)实现应急情况下的应急广播信息播发。应急情况下,系统能够根据应急信息需求实现全县控制、分乡镇控制、按村控制等区域控制,甚至可以控制到某一只喇叭紧急播出应急广播信息。

(3)实现三级联网。大喇叭终端能够接收到县、乡镇、村各级应急广播平台播发的应急广播信息,同时县平台能够监控乡镇、村平台播发的应急广播信息。

(4)充分利用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覆盖资源。系统能够利用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覆盖通道,播发应急广播信息。

2、总体技术思路

基于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应急广播农村大喇叭系统采用三级应急广播平台—传输覆盖网络—大喇叭终端的分层架构体系,通过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覆盖网应急广播信息。

(1)应急广播平台:应急广播平台根据应急信息需求将控制指令、文本信息和音频广播流封装成标准格式的应急广播消息后,打包成TS流,传送至地面数字电视前端。同时,县、乡镇、村三级平台,能够通过地面网络,实现三级平台互连互通,实现三级平台的指令交互与传递。部分网络尚不通达的乡或村,也可以通过电话通信网,将应急语音信息送至县平台,由县平台进行应急广播播发。

(2)传输系统:地面数字电视前端接收到应急广播平台传来的TS流格式的应急广播消息后,将该数据流与原播出的地面数字电视节目流进行复用,再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将应急广播消息通过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覆盖网进行分发。

(3)大喇叭终端:大喇叭终端接收到地面数字电视信号后,能够解析和识别应急广播消息,当区域码匹配时,能够根据控制指令播发应急广播音频节目。

二、总体技术框架和业务流程

2.1总体技术框架

根据系统设计思路,应急广播农村大喇叭系统采用图1所示的系统架构:该系统包括三级应急广播平台、两条传输通道以及三类终端。三级平台,分别为县应急广播平台、乡镇应急广播平台和村应急广播平台。三条传输通道分别为地面数字电视网所承载的应急广播信息传输覆盖网,平台间互连的有线IP数据网或通信运营商网络,和承载应急电话的电话通信网。三类终端,分别为户外数字智能终端和模拟大喇叭终端和家用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终端。

2.2业务流程

(1)日常对农广播节目播发流程。

日常情况下,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将按时段定制的广播节目,以TS方式发送至地面数字电视前端。地面数字电视前端将该节目流与原地面数字电视节目流进行复用后,传送至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通过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覆盖网播出日常广播节目。所有大喇叭终端能够响应定时开关机、音量控制等指令,定时播出对农广播节目。

(2)紧急预警信息流程。

县应急广播平台接收到县预警信息平台或乡镇应急广播平台、村应急广播平台通过有线IP数据网、通信运营商网络或电话通信网络向县前端传送的应急广播指令或播发请求后,县前端对应急广播指令进行接收解析适配处理,将应急广播信息以TS流方式传送至地面数字电视前端。该前端将该数据流与原地面数字电视节目流进行复用后,传送至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通过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覆盖网向应急广播指令所限定的区域应急广播信息。大喇叭终端接收到该指令后,中断日常对农广播节目,播出应急广播信息。

三、技术实现

3.1县应急广播平台

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在该类型应急广播农村大喇叭示范网络技术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应急广播信息接收处理播发的核心,日常对农广播节目播出处理的总节目源,也是系统设备运行管控的总前端。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包含了应急广播管理、应急电话适配、节目播出管理、安全保障、系统运行监管、传输等6个业务子系统,具体功能如下:

(1)应急广播管理子系统

应急广播管理子系统能够接收的信息来源有三个,一是来自国家应急广播系统的应急广播信息,二是来自本地预警信息平台的应急广播信息,三是来自应急电话适配子系统的应急广播信息。该子系统接收到应急广播信息后,能够对应急广播指令进行解析处理、优先级判别、大喇叭资源调用,并完成指令格式封装,以及文本信息的文语转换功能,形成包含应急广播指令、应急广播音频的信息流,送入传输子系统。当该子系统接收到应急广播并发请求时,能够对应急指令的优先级进行判断、识别,并基于优先机制进行。

(2)应急电话适配子系统

应急电话适配子系统能够接收到系统授权的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语音信息,根据该授权号码的权限,自动形成相应区域的大喇叭调用指令,将应急指令和应急语音传送至应急广播管理子系统。

(3)广播节目播出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能够接收中一、省一、本市和本县对农广播节目,按照预定的运行图和播出计划,形成本县对农广播节目流,送至节目传输系统。

(4)安全保障子系统

该子系统能够实现对应急广播指令、应急广播音频节目、日常对农广播节目的传输安全管理,确保应急广播信息的安全传输。

(5)系统运行监管子系统

运行监管子系统能够实现对各级应急广播平台、大喇叭终端以及应急信息的传输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管理,对系统关键设备和传输网络关键节点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收集和分析日常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并排除系统和网络故障,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预警信息的顺畅传输。

(6)传输子系统

传输子系统能够对应急广播指令、应急广播音频以及日常对农广播节目信息的应急广播信息进行TS流封装,并传送给地面数字电视前端的复用设备。

3.2乡镇应急广播平台

乡镇应急广播平台包括音源设备和数字音编码控制设备。乡镇领导通过话筒等音源设备播发应急语音时,数字音频编码控制设备对应急语音进行编码,并进行IP封装,通过有线电视IP数据网或通信运营商网传输到县应急广播平台。同时,乡镇领导可以使用授权固定移动电话,呼叫县级应急广播平台指定应急广播接入号码,面向本地大喇叭终端播出应急语音信息。

3.3村应急广播平台

3.3.1新建村应急广播平台

新建村应急广播平台基本架构如图4所示,包括话筒等音源设备、数字音编码控制设备等设备。村领导使用话筒等应急音源设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播发应急广播信息,其技术实现方式与乡镇应急广播平台基本一致。

3.3.2原村应急广播设施与系统的互联方式

部分已具备独立应急广播设施的村,可以在原有定压功放的输入端增加地面数字电视接收设备,用于接收地面数字电视应急广播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改造后,原有的村应急广播平台也能够接收到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覆盖网传送的应急广播信号。同时,在该种技术实现方式下,当村-县的网络中断或者县前端瘫痪,村平台仍然可以通过功放定压传输到达室外高音喇叭的方式,播发应急广播信息。

3.4传输链路

该系统有三条传输通道,分别为地面数字电视网所承载的应急广播信息传输覆盖网,该网络用于应急广播信息的分发;平台间互连的有线IP数据网或通信运营商网络,在有线网络通达的乡镇、村,可以使用有线IP网络与县平台进行互联,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乡镇、村,可以使用通信运营商网络与县平台进行互联;电话通信网,用于承载应急固定或移动电话,传送应急语音信息。

3.5应急广播终端

该系统有三类应急广播终端设备,分别为户外数字智能终端和模拟大喇叭终端和家用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终端,兼顾了户内与户外用户、数字和模拟终端,确保不管是在户内还是户外,不管通过模拟喇叭还是数字喇叭,均能接收到应急广播信息。

四、相关传输协议

4.1应急广播信息源接口协议

县级应急广播平台接收的来自本地应急广播部门或上级应急广播平台的应急广播信息,包括应急广播指令、文本、图片和音频等辅助数据以及应急广播节目等内容,其数据格式应符合国家应急广播系统的调度控制与传输覆盖标准体系框架下的《应急广播消息生成格式规范》。

4.2地面数字电视应急广播规范

县平台在完成应急广播信息的接收处理后,能够将所有应急广播消息的消息标识符、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类型、级别、覆盖区域等信息封装为应急广播索引表,将应急事件的文本内容、机构名称和辅助数据封装为应急广播内容表,由复用设备按GB/T17975.1-2010规定的传输流格式复用到播出节目传输流中。封装数据格式应符合国家应急广播系统的调度控制与传输覆盖标准体系框架下的《地面数字电视应急广播规范》。

五、基于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实现应急广播农村大喇叭系统的优势分析

1、充分利用地面传输覆盖资源实现应急广播信息传送。

在有线传输网络欠发达、地面数字电视发展较好的地区,基于地面数字电视网传输覆盖网开展农村应急广播的技术实现方式,与通过新建众多小功率调频发射系统以调频副载波方式传输应急广播的方式相比,即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传输覆盖资源,又避免了因新建众多的小功率发射机造成的频率资源的滥用。

2、加强了应急广播统一管理,并降低了系统运行维护难度。

县平台在系统设计上更为健壮,而乡镇平台和村平台则相对简单。这种设计,即能够实现三级联网以及对各级平台播发应急广播信息的统一管理,同时又降低了乡镇平台和村平台的运行维护成本,更符合我国现有乡镇和村技术维护力量较为薄弱的现状。

3、具备较强的容灾能力。

该系统在容灾设计上更为简单易行:当乡镇应急广播平台、村应急广播平台与县应急广播平台间传输链路中断,乡或村的应急广播信息,可通过固定或移动通信网,将应急语音信息传送至县平台,并控制本地终端播发应急广播信息;当县平台系统瘫痪或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瘫痪情况下,村领导仍然可以使用本地的应急广播系统,通过本地定压传输方式向模拟大喇叭终端应急广播信息。

六、结束语

第4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在这激情燃烧的美丽五月,我们相约在风景如画的山城西峡,共同祝贺西峡县乡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全面开通。在此,我谨代表南阳市广电局向前来指导工作的省局局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大力支持广播电视工作的西峡县委、县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广电一线的西峡广播电视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建设是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工程,是广播电视服务“三农”,促进农村文明与稳定,全面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西峡所有18个乡镇成功实现光缆联网,是西峡广播电视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牌,也是南阳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这是西峡全体广播电视工作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广电人精神,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结果,也是西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结果。

西峡地处伏牛山腹地,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广播电视发展投入非常大,难度非常高。但是西峡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异常重视,2003年以来,把“村村通”工作列入全县总体目标进行考核,今年又把“村村通”广播电视列入全县要办的7件大事之一,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制定了相应的倾斜政策。具有优良传统的西峡广电人在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力以赴,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施工,按照“先区域后连片,先集镇后乡村,最终实现全县广播电视大联网”的网络建设思路,使全县18个乡镇和地处深山的268个行政村全部开通了光缆,下传节目28套,而且图像伴音清晰,提前高标准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对此,群众是满意的,西峡县委、县政府和省、市局也是满意的。在4月份全省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西峡广电局作为全省为数不多的县局代表,做了典型发言,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评价,给西峡人争了光,给南阳广电人争了光。

西峡在全市13个县市区中第一个完成县、乡、村、组光缆联网,意义十分重大。一是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的网络覆盖率,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迅速传递到千家万户。二是加大了广电传输信息量,各种致富信息能迅速传递到地处偏远的山乡农村,为山乡农民增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三是极大提高了山区广播电视收听收看质量,深山区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看到20多套清晰的电视节目,尤其是第一次收看到了西峡电视台和南阳电视台的节目,通过电视看到身边的巨大变化,拉近了城乡距离。四是极大丰富了山区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五是城乡联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从根本上遏止了私拉乱接现象,不仅大大降低了损毁广电设施的收案率,而且有效地封堵了“”等组织利用广电网络进行非法活动的可乘之机,实现了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西峡县乡村光缆联网的成功,不仅是西峡广播电视覆盖模式和覆盖质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且为今后广电网络多功能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市各县市广电网络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5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村村通” 现状 对策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1998年实施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不断提高。通过广播电视,农民们学会了许多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了致富本领,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工程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节目覆盖面存在欠缺;传播内容不能满足农村受众需要,传播不平衡,城乡差别大;管理步伐跟不上工程进度,制度建设滞后等等。这些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受到了影响。

一、节目覆盖存在盲区,接收效果不理想

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但是从样本区域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覆盖“盲区”。就“4+2”和“8+4”这两个阶段来看,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4+2”标准基本达到,但是仍然存在不足

按照国家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相关要求,该工程传输的基本广播电视节目标准为“4+2”,即“CCTV―1、CCTV―7、CCTV―少儿和本省第一套电视节目,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和本省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电视节目”。①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6套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中的大部分已经在农村地区得到相对有效的覆盖。如样本区域的CCTV―1、CCTV―7分别有79.1%和56%的家庭能够接收到节目信号。但仍存在部分节目的盲区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电视节目收视效果不理想:在调查中,关于节目收视质量问题,“只有几个频道清楚”、“大多数频道都不清楚”、“不稳定,时好时坏”这三项加在一起的比例达到68.6%,可见仍然有大部分节目存在着收视质量问题。

(2)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成为“盲区”:样本区域内,央视少儿频道的接收率仅为7.4%,而且可以接收到这一节目的家庭基本都是安装了卫星接收器,如果除去这一部分家庭,那么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一家可以通过无线覆盖的方式接收到该套电视节目。

2、“8+4”标准开始起步,但是差距较大

按照计划,到2010年底,通过工程建设要使“盲区”的农民能够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本省和本市4套以上的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简称8+4)。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单就电视而言,农民群众家里收看到的电视节目的套数远低于这个标准,“8+4”标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部分频道能够收到,但是信号差:如在样本区域内,安徽公共频道就是“8+4”标准中的一个频道。在三河镇,包括安装卫星接收器在内的家庭,这一频道的收视率也仅为43.6%,而在可以接收到这套节目的家庭里,有不少家庭的收视效果不甚理想,如出现麻点、抖动、模糊等情况。

(2)市县级公共频道信号弱:按照“8+4”标准的要求,市县级的公共频道也应该属于接收范围,如在样本区域内,合肥新闻频道(即合肥市的公共频道)应当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接收。但是,在样本区域内,合肥新闻频道的可收视率只有41.6%(包括安装卫星接收器在内的家庭)。

(3)央视频道处于无信号状态:这是目前“8+4”标准中信号覆盖最差的一级电视信号。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农村地区全部无法使用无线方式进行接收。

二、节目内容不能满足农民需要,涉农节目比例小

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所进行的网络建设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其传递的节目内容仍然存在不足。

1、节目内容符合农民兴趣,但是与农民需求相脱离

有关调查显示,在农村地区,收视位于前两位的分别是新闻类和服务类节目,分别达到33.8%和31.2%;其次便是知识类(17.8%)和娱乐类节目(17.2%)。②

虽然这四类节目所占比例较大,但是并不能说农民的需求就是这些。因为在调查中,当被问及“这些节目对你们有没有作用”时,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没有多大作用。更多的人认为这些节目能够让他们在一天的劳作之余获得一定的放松,从中获取娱乐是收看这几类电视节目最重要的原因。

2、各类涉农节目出现,但是问题不少

目前电视和广播都有了一定数量的涉农节目,但是,这些节目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目前的涉农节目只是媒体所有节目中份量较少的一类。另一方面,在节目的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节目内容生涩难懂,不易于文化程度不是太高的农民群众理解,一些节目的内容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不能满足“具有地域性和农时生产季节性的农村生产活动”③,因而无法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此外,这些节目的播出时间短,大部分节目不到一个小时,甚至少于半个小时。

三、工程管理缺乏专业人才,制度建设滞后

管理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全国各地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农村广播电视网的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工程的后期管理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变成有效通、长期通的保证。目前,“村村通”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人才不足

在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管理维护大都不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对“村村通”工程技术的了解。不仅如此,与庞大的工程覆盖面相比,维护人员的数量太少。

面对这种问题,有些地区的村村通“反盲”现象逐渐显现。在调查中,三河镇建设村小学的王校长介绍,自2008年11月份村广播室建成以来,村子周围的大喇叭从来就没有响起过,据建设村村委会门卫张老汉介绍,那是因为村广播室的接收机安装没多久,出现问题,致使村广播室至今仍然闲置着。技术人员短缺带来的抢修和维护不及时,严重影响了“村村通”建设成果的巩固,很有可能带来建设好的地区出现“反盲”现象。

2、管理制度缺失

全国各地村村通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工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全国的村村通建设管理工作呼吁垂直管理体制,也就是建立省市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所属的县、乡(镇)、村三级机构。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来,这种垂直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之间工程系统建设还没有自成体系。在三级机构中,基层广播电视站内部缺乏制度规范。

四、城乡之间传播不平衡,农村内部媒介接触分化

中国社会是一个“二元社会”,这“二元”一个是城市,一个是农村。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媒介传播也出现了相应的分层,有学者认为城市和乡村已经构成了“中国电视传播的二元结构”。④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仍然没有解决这种传播上的不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还引起了农村内部媒介接触的分化。

1、城市中心化与农村边缘化

城市始终是广播电视媒体关注的重点,广播电视媒体“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呈现出鲜明的城市化倾向”,⑤媒体资源重点向城市倾斜,使城市处于媒介的“中心化”状态。而与此相对,农村却被“边缘化”,⑥在一定程度上,农民还属于弱势群体,缺乏发出自己声音的话语权。

2、农村内部媒介接触的三级分化

虽然和城市相比,农村已然处于传播的“边缘化”状态,然而由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农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也造成农村受众在电视媒介接触上的分化和差异。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级:

(1)以乡镇街道为代表的第一级:乡镇街道是目前大部分地区有线电视的光缆覆盖的最后一级地域,这就给位于乡镇街道的家庭接通有线电视提供了方便,而基层农村却无法接入有线电视。

(2)以安装了卫星接收器(俗称“大锅”)的家庭为代表的第二级: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允许在信号较弱的地区的家庭安装卫星接收器。这样他们比通过无线接收的方式收看电视节目的家庭接收到更多的电视节目,但是接收的仅仅是卫星台,因此与乡镇街道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以通过无线覆盖方式接收电视节目的家庭为代表的第三级:这是目前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一级,他们既没有接入有线电视,也没有安装卫星接收器,只能通过无线信号覆盖的方式接收基本的电视节目,收看到的节目数量远远少于前两级。

五、提升“村村通”工程的对策

(一)对政府部门来说: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专业维护队伍

政府需要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一方面要注意配套器材的建设,如提高发射机的发射功率,特别是信号覆盖范围小的电视广播频道尤其需要提高其发射设备的功率,进一步扩大其覆盖面,让信号能够清楚地接收。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均衡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传播的不平衡,更要在农村内部合理分配资源,解决农村内部媒介接触的分化问题。相关部门要培养懂设备使用和维修的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得以妥善维护,保证畅通。

2、加大支持媒体力度,扶持涉农节目发展

政府应当鼓励媒体走出城市到农村去,鼓励媒体多了解农村的需要,找到媒体和农村的共同利益点;其次,在媒体转变观念的过程中,对于发展起来的涉农节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尤其是在媒介的农村拓展方面,如果政府能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倾斜,使这些媒体能保证不亏损,顺利度过拓展农村市场的初期阶段,对突破媒介农村传播的‘瓶颈’而言是一条可行之路。”⑦

(二)对媒体来说:

1、更新观念,提高涉农节目质量

长期以来,媒体认为,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收视习惯,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相对城市的落后,无法给广告商带来广告效益,因而很多节目内容的制作是投“城市人”所好。但是,从收视习惯来看,农民观众也有自己的观看兴趣。前文说到农村观众对电视剧、新闻报道、电影和综艺娱乐类节目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尤其是电视剧,有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程度高于城市和县城。从消费水平来看,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的消费水平也大大提高,很多家庭都有添置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欲望。

由此可见,媒体要转变观念,多将视角投向农村地区,对一些涉农节目,在增加数量的基础上还要改进质量,制作一些贴近“三农”的节目,不仅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对于媒体自身而言,农村地区无疑也可以成为其新的广告市场。

2、转变人才结构,扩大涉农报道

为赢得农村市场,突破对农传播中的“瓶颈”,媒体需要改变自身的人才结构,将一些跑农村“口子”的记者和编辑派到农村,深入了解农村的现状,农民的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媒体对农村的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媒体对农村的感情。■

【本文为安徽大学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资助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①③彭、张水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4月

②④崔燕振、陈洲,《城市与农村:中国电视传播的二元结构》[J].《市场观察・广告主》,2007年8月

⑤胡黎虹,《电视与农村发展问题探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3月

⑥王硕,《农村传播的边缘化现状与对策》[J].《传媒观察》,2007年7月

⑦戴文红,《论新农村媒介传播“瓶颈”的突破》.《新闻界》,2007年6月

第6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自治区广电局副局长才旺先生是一位老广播工作者,他对记者说:“为了满足广大农牧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近年来在,尤其是农牧区加大了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政府的方针政策、增加信息量、丰富广大农牧区藏族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的广播影视覆盖率三大工程,即1999年实施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2000年启动的电影‘2131工程’、2000年10月开始实施的‘西新工程’,中央和自治区投资近两亿多元,截止到2003年,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3.05%和84.44%。地(市)、县、乡(镇)所在地和人口较集中的村可以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各级广播电视基础条件有了很大的发展。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农牧民办的12件实事之一,从2002年到2003年投资1亿元,在农牧区行政村建设了4000座村级广播电视收转站、单收站和小型有线广播站。截止到目前,已经有42个县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电影“2131工程”实施已经3年,期间,国家广电总局解决了47套16毫米电影放映设备,35辆流动电影放映车和848个电影拷贝,组建了478个农牧区放映队,分布于的7697个放映点,年放映量达12.382万场次,使90%以上的农牧民群众每月基本可以看上一场电影。目前有40个县实现了农牧区送电影下乡的“2131工程”目标,在西部12省区中走在了前列。如今,藏语电影译制量达到每年30部,为农牧民送去了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日喀则、拉萨地区的电影工作者在基本实现“2131工程”后,又把电影送进寺庙、社区,受到了广大藏族群众的欢迎。

“西新工程”事实上已经涵盖了“村村通”,但它是针对西部地区的,而且更完善、更深入、更扎实。

2001年主要完成了中波台和调频台的更新改造。随后,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康巴语节目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开播,同年12月1日昌都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并且开办了以康巴语为主的藏语广播节目。到目前为止,县级以上调频广播、转播台和中波转播在广播覆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电视台的藏汉语节目通过卫星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地方落地,藏汉语电视节目收看效果明显好转。地区广大听众能够收听到信号清晰的广播。

农牧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迫切需求与广播电视中日益丰富的信息、精彩的节目,是广电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的基础。广播电视作为人民政府的喉舌和重要的传媒、文化阵地,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从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了藏语节目为主的方针,努力加大藏语节目信息量,不断充实节目内容,采用易为群众接受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的质量。

我们采访了人民广播电台负责人贡桑德吉女士,她说:“人民广播电台有4套节目,每天播音时间78小时35分钟,我们本着让农牧民和城镇居民等各阶层听众听好听懂广播的宗旨,坚持‘藏语节目为主、精办汉语’的方针,介绍中央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介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各种信息,让老百姓了解内地,了解世界。多年来,无论是从节目设置、播出时间上,还是从发射功率上,都体现以藏语为主的特色,我们的最好频率和最大功率都用在藏语节目上,其广播频率和发射功率占台的80%。

人民广播电台在国内外拥有广泛的藏、英、汉语听众群,2004年1月1日对外节目《中国之声》正式转播康巴方言《说唱格萨尔》节目,特别是2002年5月1日,对外节目全面改版,并开播了《圣地》英语栏目,之后不久就收到瑞典、意大利、尼泊尔、乌拉圭、西班牙、卢森堡、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锡金、希腊和芬兰等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藏、英语听众来信,欢迎来自世界屋脊的声音。德国听众埃克哈德・罗斯彻于2002年10月12日来信说:“经短波用英语介绍的风土人情,这是很好的传媒方式,我想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也喜欢听你们优美的音乐。”

第7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地震 广播特性 广播功能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大地震。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情,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国家广播在这次地震中的报道是继今年年初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冰雪灾害之后的又一次新的突破。在灾情严重的地区,在断水、断电,报纸、电视甚至手机等移动媒体的信息接受和传送及其不便的情况下,广播这个传统媒体成为了政府部门指挥抗震救灾的指挥平台,是灾区群众、官兵以及志愿者获取相关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也是搭建奉献爱心、援助受灾群众、为灾区人民排忧解难、释疑解惑的公益桥梁,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广播媒体快速、灵活、便捷的特点以及在突发性事件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一、充分发挥广播媒介的优势

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和灾难中,作为抗灾救援应急平台的广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快、广、易、情”的优势特点,成为最快捷、最适用、最有效的大众传播手段。地震发生后,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集体“失语”,手机信号也因通信设施的受阻而频频中断、报纸则因为印刷周期的限制不可能第一时间传达信息,而这也是广播和所有媒体相比的最大优势所在。

1、“快”――第一时间、第一时间连线、第一时间专家进驻。

与报纸、电视主要利用文字、画面等符号进行传播相比,广播以声音作为自己唯一的传播方式,这个在常态新闻中看似“传播符号单一化”的缺点,在突发性事件中却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因为报纸有无法抗拒的发稿、排版和印刷时间,电视必须有必要的画面信息和影像合成,而广播除了声音之外则什么都不需要,这就大大加速了信息在第一时间的和关键信息的实时供应与分享。同时广播作为立即性传播的媒介,在特别时期所采用的直播方式,更是最大程度的开发了广播的“时间版面”,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可以同步报道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重大新闻事件的跟踪滚动播出更使广播成为“随时出版的报纸”。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中国之声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在灾情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了总书记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指示,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的新闻,并且在节目中随时插播政府的最新公告、灾区救援的最新进展、爱心救助的最新动态,不仅大大过滤了信息传递的无效环节,而且为救灾争取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现代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一个短信平台、一个导播电话,就可以使相隔万里的听众和直播间的主持人、嘉宾进行同步交流,就可以使深入灾区的一线记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直播间进行第一时间连线。这次《汶川紧急救援》中,采用了大量的前方记者和主持人直接电话连线,三部直播电话实时开通。记者在连线的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邀请现场有关专家、医护人员等做简要的发言,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广大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迅速了解真实、可靠的第一手灾区情况,而且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场访谈,在心理空间上大大缩短了听众和灾区之间的距离、现场感强。

2、“广”――覆盖范围大、特定听众多。相对于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广播具有较强的信号覆盖优势。此次《汶川紧急救援》借助中国之声的平台,在全国覆盖率达到96%,这是当今任何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和正常状态下不同,在特定的时期尤其是重大灾害事件中,广播会在较短时间拥有大量的特定听众群体,包括地震灾区的人们以及广大的官兵和深入前线的志愿者等。

3、“易”――成本低。这里的“成本低”具有三层意思:一个是作为广播接收终端的收音机价格低廉、消耗低。比起电视机、电脑等价格高昂的电子产品来讲,由于收音机价格低廉,人们购买一台收音机的可能性要大大提高,而接收所需要的能源也只不过是几节电池而已;二是获取信息的成本低。根据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选择的或然率”理论,即人们选择某种媒介的可能性等于这种媒介报偿的程度和获得该媒介费力程度之比。广播信号的接收过程简便,收听伴随性强,听众在做别的事情的同时可以兼听广播,这就大大解放了听众的“双眼”和“双手”,在伴随性状态中实现了听觉的有效传播。三是广播报道技术更加简便灵活,只要有广播信号和简单的设备,就可以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因而也更加适合利用直播贴近听众。因此,作为低成本的大众信息传媒,广播应该享有更大的运行空间和更加宽松的运行条件,特别是在重大灾难性事件中,广播的这种特性应该有更大的凸显。

4、“情”――人文关怀

(1)广播借助声音传递信息,是一种情感媒介。相对于报纸通过文字传播、思维更加理性、内涵更加深刻而言,广播凭借声音与听众交流,就更加善于再现生动形象的感人场景。《汶川紧急救援》不仅在第一时间对灾区的情况进行了报道,而且在第一时间搭建了公共信息平台,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部署和救援行动传达给灾民。总理的声音不断通过广播传遍灾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的努力。”;“灾区的听众朋友,你听到我们的广播了吗?你安全吗?党中央国务院在关心你们,全国人民牵挂着你们,你们一定要坚持住活下去的信念啊!”这是《汶川紧急救援》节目主持人对灾区持续不断的问候和叮咛,这些看似普通的话语带给灾区的确是一种鼓舞、一种温暖、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汶川紧急救援》还开设了寻亲纸条、平安纸条、记者倾述等环节,让失去联系的亲人尽早团聚、让记者讲述新闻背后的感人故事。从广播里不断传来――儿子寻觅父亲的信息、妹妹寻找哥哥的声音、妈妈牵挂女儿的信息,一句问候、一声平安无不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此外《汶川紧急救援》中还滚动播出专家谈话和解读余震的趋势、医务人员细致的提醒和叮咛,大量救灾物资的及时到位,把亿万真切、关爱的心灵汇聚在一起,给灾区送去帮助、安慰;在记者倾述环节,一个个真实、感人的小故事感动着每一个听众,也给灾区人民迷茫的心灵提供导向;此外为帮助灾区群众度过难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5月14日12:30组织百名歌手开展“爱在天地间”广播赈灾大行动,并且共同录制“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群星合唱大型音乐作品《相信爱》,用歌声为灾区群众送去深深的祈祷和祝福。

二、打造广播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

1、实现台网一体化。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中国广播网迅速跟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汶川紧急救援》直播节目,同步开辟《我们在一起》的大型专题,有效地延伸了广播的传播触角,成功地实现了台网一体化,为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存共融、共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广播是线性传播,不易保存,不能倒检索,这给听众带来了不可回避的收听不便,而网络和广播的结合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再保存和再利用。一方面,在广播直播节目的同时,中国广播网的网络编辑迅速对直播实录进行文字和音频整合,将其中的重要新闻按照专题(例如记者手记、记者连线、特别聚焦等)的形式分类摘取和编排。另一方面,中央人民广播台中国之声也从网络文字直播中选用相关新闻,在广播中滚动播出,补充了广播新闻资源,实现了网络新闻与广播新闻的互动互补,传统广播与网络传播相映成辉。此外,中国广播网还开辟了中广在线包括中国之声在内10个频率的直播板块,真正做到了“听新闻不用等”,实现了“随听随点”的理想信息接受模式。

2、有效开辟短信平台。广播是典型的单向传播,信息从电台单向传递给听众,通常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信息,从而影响了受众的互动参与,随着信息时代各大传播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互动传播已经越来越成为广播媒体所致力于的目标。手机短信作为新兴媒介,以它固有的特点,在传统媒体广播的即时互动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也促进了不同媒体间的融合和发展。短信平台的建立使得传统的广播有了更广阔的天地。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直播中就开辟了短信平台,这里有来自灾区群众的情况反映,有对官兵的关心和问候……这样短信平台、互动热线、公益宣传带等多种方式反复播出,有效扩大了宣传影响。

三、探索广播功能的新拓展

1、信息及时的第一平台。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报道党中央有关抗震救灾工作的重大部署,第一时间报道受灾地区的天气状况、余震信息、救援物资供应短缺情况以及相关的防震抗震知识和措施,有效的帮助灾区群众做好相关事宜。同时,《汶川紧急救援》还为灾区救灾工作提供切实的帮助,尽可能使各种救灾物资在资源配置上实现最优化。

2、民众与政府互动的沟通桥梁。在抗震救灾报道中,《汶川紧急救援》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一线指挥救灾的活动进行了及时充分的报道;对、武警官兵、广大医护人员、一线志愿者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精神进行了讴歌;对受困群众互帮互助、坚韧顽强品质进行了歌颂,这些话语温暖了民众的心,也拉近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距离,既激发了民众抗震救灾的信心,也有效地引导了舆论、成为安抚民心、疏导情绪的沟通桥梁。

3、心理疏导和情感交流的安抚枢纽。汶川地震中灾区的人们不仅要接受家园毁坏的现实,更要迎接内心深处遭受的创伤,地震会对重灾区每一个亲历地震者的心理造成强烈冲击,成年人在灾难后没有因为得到及时而适当的心理治疗尚且如此,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问题可能更严重。这是其他突发性事件所没有的情况,《汶川紧急救援》特别节目充分考虑到了这点,在深夜会请心理专家做心理咨询指导和安抚工作。同时从5月26日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开办了一档以灾区孩子为收听对象的特别节目《同在星空下》,该节目以温馨的陪伴、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为主,每天邀请一位“星空使者”(明星、心理医生或是走过坎坷的人)一起陪伴灾区的孩子们度过最艰难的时期。这是在以往任何特别节目中所没有的策划和环节。

此次中国之声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尚且还多,这也是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8年初《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成功报道之后的又一次辉煌接力,不仅再次验证着广播媒介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着国家电台在广播转型中的日益成熟,下一步的任务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曹璐教授所言:“国家广播主流频率的品格如何从‘特别’进入‘常态’,在‘常态’中保持优化状态,使‘特别’节目的品格得以持续和提升”。

参考文献

第8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呼伦贝尔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段,北临俄罗斯,东临蒙古国,远离自治区首府,面积25.3万平方公里,边境线总长1723.82公里,下辖13个旗市区中有5个边境旗市。呼伦贝尔总人口270万,有蒙古族、汉族、回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42个民族,除了全国“三少”民族都在呼伦贝尔外,还有独特的俄罗斯族。其地理位置、民族构成使呼伦贝尔成为自治区乃至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保障线。

由于呼伦贝尔地域辽阔,地广人稀,地貌多样,地形复杂,长期以来,信号源传输成为制约广播电视覆盖的瓶颈。虽然借助国家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和“户户通”工程,呼伦贝尔市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7.31%和98.28%。但市本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经过2007年、2008年、2011年三年的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和2014年开始的全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目前也仅分别达到了80%和60%左右。此外,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受众中还有很多人听不懂汉语,或更喜欢收听收看本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节目。而当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无论在覆盖范围,还是在制作能力、时长和类型上都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距离。

面对受众需求与实际困难,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和文广部门一方面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创造性地推进覆盖,另一方面也积极探索开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途径。

一、开发建设多民族语电视公共频道,构建意识形态安全线

一般而言,公共频道系指公共性质的电视媒介,区别于经营性的专业频道,它强调以保障公共利益为根本宗旨,覆盖面广,满足不同层面受众的观赏期待,关注少数族群和弱势群体,关注民族特性和社区生活。公共频道的核心含意是公益性和服务性。鉴于公共频道的属性,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提出了建设多民族语电视公共频道,并利用村村通直播卫星平台剩余资源实现卫星传输覆盖的设想,即以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为主体,联合牧业四旗和“三少”民族自治旗,共同创办一个使用蒙古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达斡尔语和俄罗斯语播出的、以公益性和服务性为目标的、服务于少数民族受众的多民族语绿色电视频道―― “彩虹频道”。

长期以来,处于低水平运转的市本级广播电视节目,和单一、有限的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内容,使得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受众常常选择收听收看邻近的蒙古国或俄罗斯的节目,闭塞寂寞的生活既拉开了他们与现代社会的距离,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削弱了民族文化的张力和民众的心理归属感,存在着意识形态安全的隐患。多民族语电视频道的设想,在节目语言的亲近性、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地域的贴近性上,不仅可以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受众的收视需求,建立起属地认同感,卫星传输覆盖还可以解决呼伦贝尔市本级电视节目的覆盖难题,并可覆盖到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近临地区,在构筑起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线的同时,还将搭建起一个对外宣传的平台。

二、发挥主流媒体的公共服务职能,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呼伦贝尔是多民族聚居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长久以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持久互动,形成了丰富的地缘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其中,主体民族蒙古族现有242,394人,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影响广泛,游牧文化艺术丰富多彩;达斡尔族现有75,672人,生活在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态文化和传统艺术十分丰富,民族舞蹈独具特色,民间文学内容丰富;鄂温克族现有29,321人,因所生活的地域特点,形成了灿烂而独特的草原文化,以及丰富的狩猎文化,夹杂传统农耕文化;鄂伦春族现有4,122人,在狩猎、采集和捕鱼的独特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了独有的传统狩猎文化,其歌谣是口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族现有4,904人,其民族形成过程有着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融合了中国北方和俄罗斯的文化元素。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了呼伦贝尔总体的文化生态,并成为其基本动力的源泉。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这些灿烂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新文化的冲击,许多生产、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形式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三少”民族更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化濒临失传。作为以公共服务为职能的广播电视媒体理应肩负起纪录、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多民族语电视公共频道的设想无疑将在这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三、搭建多民族语电视节目传播共享平台,推动行业发展

目前,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蒙古语广播频率开办有新闻、社教、文艺等类型的节目23档,蒙古语电视没有单独频道,只办有15分钟的蒙古语《呼伦贝尔新闻》,15分钟的蒙古语社教栏目《诺敏塔拉》和15分钟的文艺栏目《蓝色呼伦》。鄂温克旗广播电视台开办了每期10分钟、每周一期的电视节目《鄂温克语新闻》和每期10分钟、每周四期的广播节目《鄂温克语新闻》。鄂伦春旗广播电视台开办了每期15分钟、每天一期电视节目《学说鄂伦春语》和每期10分钟、每天一期的电视节目《鄂伦春人讲自己的故事》。莫力达瓦达斡尔旗广播电视台开办了每期10分钟、每周两期的电视节目《达斡尔新闻》和每期12分钟、每周一期的文艺节目《唱响达斡尔》。目前还没有俄罗斯语的广播电视节目。

虽然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已有40多年的开办蒙古语节目经验,并积累了一定的民族语人才资源和节目资源,“三少”民族自治旗也在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努力尝试开办本民族语言的广播或电视节目,但由于对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投入不足,少数民族语言节目本身又不具备创收能力,特别是“三少”民族语言广播电视人才严重短缺,会说、能写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使得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步履维艰。多民族语电视公共频道的设想,可以搭建起一个地市级的传播覆盖平台,整合全市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力量、节目资源和设备力量,有助于争取政府资金投入,推动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提高节目制作能力和制作水平。

第9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一、常规工作

新闻宣传责任重,广播电视无小事。一年来,我们按照"目标超前、思路创新、重在落实"的指导思想,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全区人民,狠抓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事业建设、社会管理等常规本职工作。

1、新闻宣传:

新闻信息容量增加,外宣工作继续处于全市领先地位。截止到12月15日,广播、电视本地发稿分别达到2607条和2154条,分别已超当年任务数7条和4条。主动与上级系沟通,积极对上发稿。到11月底,在市电台和电视台发稿分别为361条和308条﹙当年任务数:电视330条,广播无具体条数﹚,按照目前进度,均可以完成在市两台的全年发稿任务;在中央台发稿12条,其中《新闻联播》6条。截至10月底,在省电视台发稿110条,其中《安徽新闻联播》46条。中央台、省台电视发稿量在全省同级台名列前茅,在全市遥遥领先。20__年度节目创优,我局共有2件新闻作品获全省年度广播电视好新闻奖,4件作品获全市好新闻奖。20__和20__两个年度,区电视台被省电视台评为全省电视宣传先进集体;记者陈念被省电视台评为20__年度"全省优秀通讯员"。

2、事业建设:

①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以有线光缆联网为主,共用卫星接收为辅,扩大广播电视联网和覆盖面。全区联网率,城乡(镇)和行政村分别达到100%和65%,新增通广播村民组10个,新建村广播室8个,对上争取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点91个。目前,省局设备已完成招标采购,到位后即可组织实施。同时,完成了被确定为20__年度新农村达标村和基本达标村建设相关工作。

②建成了广播电视大楼,完成数字化播控设备配置部分基础工作。大楼12月27日完成搬迁;播控设备数字化改造已完成方案设计,得到省台技术专家认可,正在组织实施。

3、社会管理:

①进一步加强了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管理,按规定时间完成了__50个地面设备的转星任务。确保全区地面卫星设施100%收视中一和省卫视节目,杜绝超范围收视境外节目。积极对上争取资金71.6万元﹙当年任务数为50万元﹚,扩大中一、中七节目覆盖。

②强化安全播出制度建设和管理,确保了十七大,区人大、政协"两会"等重大节目、重要时段、重要时期广播电视节目优质、安全播出,没有发生组织利用广电设备转播事件。

4、强化内资引进和项目落地:完成了335.3万元招商引资任务。

二、党风廉政建设(政务公开)

完善机制,调整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把廉政建设的责任和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位班子成员和各部门与科室。局领导班子成员做到"一岗双责",明确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提高领导干部管好自己,带好队伍,管好配偶及身边工作人员的自觉性,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和反腐工作惩防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全年未发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有违纪违规行为。

三、机关党建

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及时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大及中央、省、市、区会议精神,制定贯彻意见。政治理论学习有计划,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学习。党支部协助行政领导圆满完成了本单位各项工作。

把党建工作纳入整体工作,每半年向宣传党委汇报一次。当年新发展党员2人,转正1人。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文件,扎实开展"落实推进年"活动,实行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员承诺制,按上级要求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全面实行党务公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员干部无违法违纪行为。

文明创建常抓不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四、宣传思想

领导机制健全,宣传思想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认真做好常规新闻宣传;精心谋划,扎实开展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

理论学习教育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学习日"活动正常开展。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参加区委宣传部组 织的"十七大精神"理论测试。

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和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开展相关新闻宣传工作。"7·10"全区抗洪救灾中,区广播电视局被评为先进集体,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

外宣工作继续在全市、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按时按量完成了重点党报党刊征订发行任务。

五、依法行政。

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任务和责任,制定了工作计划,工作情况按期总结汇报。建立和落实了领导学法制度,组织工作人员培训,按规定领取了执法证,并年审建立了证件管理台账。全年没有超越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行为,执法人员无违纪行为,行政执法行为适用准确,及时归档。健全了各项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并装订成册,内容在网上公开。政务公开,内容完善。按要求参加相关学习培训,及时完成了规范性文件清理,及时上报相关材料。

六、文明创建

在总结20__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制度,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的领导小组。全年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文明创建工作。积极搜集、整理相关影像资料,大力宣传我区精神文明创建成果。积极开展"月末周五"大清扫。认真履行广播电视宣传职能,净化声屏,抵制陋习,弘扬正气。

七、计划生育

调整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负责人,有兼职(办公室人员)计生工作信息员。工作部署、业务培训、学习有记录。对本局所有干部职工(含二级机构)签订《人口与计生》目标管理责任状,实行考核机制。及时兑现本单位职工符合相关规定的各项奖励。重视并落实好计生宣传工作。组织本单位育龄妇女(含职工家属)按时参加社区组织的生殖健康检查和讲座,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档案,按时完成了街道、社区布置的相关重点工作。本单位无计划外生育,本单位已婚妇女长效节育措施落实情况符合相关要求。

八、安全生产

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开展了"广播电视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舆论监督作用,加强了安全生产的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加大对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形成全区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氛围。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上,由领导组牵头,定期检查广电大楼建设安全生产及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各科室负责人组织职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本局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九、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