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影视概论范文

广播影视概论精选(九篇)

广播影视概论

第1篇:广播影视概论范文

    电影理论家巴赞有一个“完整电影”的术语,简单地说就是声画都有的电影。电影从不完整到完整,相当于广播从有声到声像俱全一一从广播里生出的电视即“完整广播”。电影是没有长好就出生的。1894年,爱迪生在卢米埃尔之前已经搞出了“电影视镜”,实际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无声电影(只不过他的设备一次只能供一个人看)。而又在此之前,爱迪生已经发明出了留声机,这就使得他把目标定在如何把声音系统附加在影像系统上面,以发明出有声电影。但是卢米埃尔志不在此,他本来是个生产感光材料的企业家,怎样让感光材料大量地被使用,这才是他考虑的主题。因为静态摄影对胶片的需求太小,这样就必须在当时已经发展出的连续摄影基础上突破,这就促使他去研究连续摄影,而有没有声音对于他是不要紧的,无声电影于是应运而生。所以可以说,爱迪生本来是可以发明出“完整电影”来的,但由于卢米埃尔把无声电影先推出去了,爱迪生的有声电影的实验就搁置下来,直到30年后才由别人继续下去。

广播也是这样。广播的技术基础是无线电报。早在1884年,德国人尼普科夫就发明了电视扫描盘,而意大利人马可尼的无线电报的发明则晚至1895年。这样看,倒是电视的发明在前,广播反而在后。尽管从实际应用看,广播在1920年正式播出,到1936年,才有了第一座实际播出的电视台。可是,这第一座电视台却是由英国广播公司在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的电视实验播出是一台发射机发送声音,一台发射机发送图像,由专门技术使两者协调平衡。因此可以说,电视无非就是无线电报、电话能够传递声音之后进一步发展到能够传递图像的产物。

北京电影学院的周传基先生说过一个意思,电影本来是可以生得早一点。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电视理论还很单薄,还没有创造出自己的一套概念来,因此就借用了一些电影的概念,包括广播的概念。当然这没有什么可羞耻的,就像电影也借用了一些文学的概念一样。一个后来者它不太可能一开始就自创一套概念,它的概念创造要过一段时间。电视目前还没达到完全自创的阶段。

为什么电视很多概念跟不上,这不奇怪,现在互联网同样。互联网正在使用的概念很多是电视的概念,比如说“频道”,现在互联网这个频道那个频道,就来自电视。栏目来自哪里?也来自电视。当然归根结底来自报纸。

电影、广播,这两个媒介里,广播跟电视的关系应该说更密切一些。

过去一谈到电视就跟电影密切联系,现在越来越多人则同意:从很多实务的、表现有了声音再出来的。(参见《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照此说法,广播也应该是伴着图像一起出来的。但是都没有长好就出生了。不过也不奇怪,就像今天互联网一样,也没有做好就推出来了。按说互联网应该在宽带做好之后使用起来才方便一些,但是宽带还没有出来之前互联网在窄带上面就运行了。互联网在窄带上的运行使我们很难受,下载特别慢,只能看图片,听声音和看动态图像都很困难。为什么不等到宽带开发出来?因为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因为研发投入太大要赶紧捞回本。

    一般认为,广播和电影这两大传媒的理论是电视理论的基础。一个原因是广播和电影都比电视诞的形式看,电视跟广播的关系更密切,而跟电影的关系是越来越疏远了;早期的电视可能和电影有一些关系,但是到现在,电视越来越看得出是广播的延伸了。

广播这个词在英文里的含义是很大的,不仅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还包括广泛传播的意思。凡是点对面的传播工具,比如报纸,我们可以说它是广播化的,也就是广泛传播化的意思。《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晔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这本书所基于的概念即,在互联网出现以前的大众传媒几乎全部属于第一媒介,第一媒介是广播式的,第二媒介时代则从互联网开始。互联网既有广播性,点对面,但更多的是点对点,交互性,这就不是广播了,但也不是“窄播”。“窄播”是广播里面的一部分,是广播的一种概念。所谓“窄播”,是考虑到广播太广泛了没有对象,于是适当地缩小一下,对象化一下,因此它仍然属于广播的概念范畴。而互联网不一样,互联网的那部分点对点的传播,就是聊天室、BBS这些东西,还有数据库、检索这些功能,已经把“非广播”结合进去了很多。

电影与电视的关系密切这个说法现在相当程度地受到了怀疑。比如说,有人用录像工具拍了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只是在小范围内放映,没有被电视台播出。从准确的严格的概念来说,它不是电视,因为它没有电影意义上的观众;但它可以是电影,是用录像工具拍的电影。因为现在的录像工具已经发展到可以取代电视摄影机和胶片的功能。现在被叫做DV的一套东西,包括非线性编辑这套东西,它出来的影像绝对不差于胶片。当然胶片的那种层次那种明暗对比,可能目前的数宇摄录技术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这个问题很快就会被解决。用录像工具和胶片工具,大家最后同归于数字非编,在计算机上做后期,这就同归于计算机。这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

     三

电影也许会成为昆曲、京剧这样的概念,会成为艺术的瑰宝、文本这样的东西。可能电影越往下走,它还会有影响,也可以像美国大片一样轰动,但是同时它还有另外一个挺不错的生路.就是它是作者创造的一个艺术文本,这个艺术文本可以在很少人范围内欣赏。而这一点在电视完全没有价值。电视与生俱来的一个概念就是播出,如果不是因为播出,那么电视在1884年就已经被尼普科夫发明了。电视播出的要义在于信息的远距离传送,大范围覆盖,同时间抵达。电视在传送上的巨大投人是电影发行所不能及的,要收回成本,它的观众必须是大众,而不是小众。虽然我们现在在提电视要分众化,小众化,但那也是广播里的“窄播”,是大众里的分众、小众。正如我国广播电视业的一位前辈韩泽先生所说,电视分众不是传播的对象化,电视要分的不是观众的人数,而是某一个观众多样化接受的某一面,因此,电视分众的人数并没有减少;可是这样,分众的意思就不准确了。

因此,电视的分众依然是大众,而不是像电影一样可以被几个人观看。电影可以不需要大众看。电影跟文学很相像。文学可以做金庸的小说,古龙的小说.是大众的小说;但是文学也可以做《橡皮》这样的法国新小说派的小说,当时没有几个人看,过了半个世纪之后,才有些人来看,看它是怎么回事。在传播的意义上,电影现在如同文学。而在第一媒介时代还没进人第二媒介时代的时候我们是把电影作为一个传播工具来看的。现在还没有人专门论述电影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命运,但是由于它巨大的影响力仍然存在,所以常常使研究者困惑。不过至少有一点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了——电影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艺术性来保证的。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也是跟电视不一样的,从工具属性上来说,电视不是艺术。

现在我们研究电视的出发点、角度也跟电影不一样。研究电影,过去肯定是以电影制作者为主,观众是另外一个判断体系,但并不重要。研究电视却应该以观众为出发点,然后来看制作,是反过来的。尽管电视现在也很重视观众,但这并不影响它做“个人电影”,而“个人电视”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这是电视和电影一个根本不同的地方。有一个多少有点儿极端的说法——没有观众就没有电视,而没有观众却可以有电视。这里所说的观众,就是大众。也就是说,电视节目如果不被播出就不叫电视,而电影如果不被影院放映也可称其为电影。电影可以是一个封闭的文本,而电视必须是一个播放的文本。这样,电视节目就不得不更多地受到当代经济、政治社会的控制,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你说我想用电视来体现我个人的思想,不容易,而电影却可以。所以电视是大众的。

说到电视的大众性,直接就跟娱乐性联系在一起。我们一讲到大众这个词就想到大众文化,就想到大众文化的搞笑想到大众文化很热闹,大众文化打打杀杀,大众文化不是琼瑶就是金庸。这是一个事实,是一个残酷的、但是铁的事实。大众性就是打闹,就是搞笑,就是轻松,不是言情就是武打。大众也需要提高层次吗?是的,需要,但这是从历史来看的。从当下来看,大众没有什么提高层次的问题,大众性就是通俗性。现在你在电视上去播那种知识分子看的东西,那你就失去了电视的主要观众,也就是大众。你必须要去投合大众的口味。我们经常说不要迎合大众,道理上可以这么说,实际做的时候却常常要去迎合大众。不迎合大众电视这个媒介就不存在。电视这个媒介是为大众而生的。没有大众就没有电视。你再搞分众化,小众化,这个分众,这个小众,依然是大众。目前电视界就在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有人提倡频道专业化,细分频道。国外有钓鱼频道有烹调频道有园艺频道,我们便认为这个频道细分太精彩了,我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多好。于是在中国大家也想搞。可是在美国的天空中,一般情况下70、80个无线频道,有线频道是几百条以上,一百多条到两百条,在这种情况下,你去谈细分是可以的。而在中国,比如说大多数地区,一般只转发20几个频道,当然理论上可以达到50个以上频道,但是转发的费用是很大的,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回报让你买或做节目去填这些频道。另外,更实际的是,中国的电视是分割性的,在这20,30个频道里面,一个地方台只占有5到7个频道。7个频道怎么细分?难道真分成钓鱼,烹调?另夕卜,一个省台,号称覆盖1亿观众,一个大的市台,覆盖总人口可能有1000万左右,可是在基本上30个频道的情况下,一细分,平均每个频道只占百分之三点几收视人口。1000万的百分之三点几是30多万。这点人口办报纸办杂志可以,办电视30多万观众太少了,这个电视就办不下去。电视是靠观众来养的。当然你说我要把收视率做到10%、20%,这是你的理想,你去努力吧,但是从理论上来讲就是百分之三点几。除了好的电视剧,现在大多数频道的大多数节目是百分之零点几到一,地方台因为有时候它有接近性,这样它有的新闻节目可以到5%、6%,好的娱乐节目也可以到这个点,但这毕竟只是少数节目。

第2篇:广播影视概论范文

关键词: 广播 电视 艺术学 概念 价值 意义 要素

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系新艺术品种,所以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也自然成为一门尚在构建之中的新兴艺术学科,对这门新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不仅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本身的构建,而且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价值。为此,本文专门对比发表若干探索性拙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特点、性质、规律的专门学科,也是一门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综合学科。

广播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广播剧、广播小说、广播诗歌、广播散文、广播小品、广播音乐、广播曲艺(广播相声、广播二人转、广播山东快书、广播鼓词、广播评弹等)、广播话剧、广播歌剧、广播音乐剧、广播戏曲(京剧、评剧、龙江剧等等)、广播综艺节目、广播专题文艺节目、广播文艺谈话类节目等等。

电视艺术也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电视剧(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小品等)、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游戏类、益智类、真人秀、新人秀、达人秀等)、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晚会,以及直接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电视杂技、电视魔术、电视皮影、电视木偶剧、电视戏剧、电视电影、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专门研究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可见其研究的范围很广播,涉及的层面很深,要求的水准很高,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价值意义

广播电视艺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作为一门艺术理论学科,广播电视学以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为研究对象,即以这两大艺术的具体艺术实践为基础,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升华,形成一门系统化,高端化的新兴学科。它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指导思想,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反转过来,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理论学科,它又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创作、表演、制作、欣赏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实践参考意义,也就是说,它既来源于艺术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艺术实践。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构成要素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新兴学科,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艺术的性质、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规律等等,其中尤以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为重点与核心。

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广播电视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的艺术。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艺术的科技含量很高,其技术性特征十分鲜明。广播艺术通过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其科技原理是通过无线恨波或导线传送、收听声频。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的,叫无线义广播;通过导线传送的,称作有线广播。不论有线广播还是无线广播,其技术性都很强。而电视艺术则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电视是同时传送声频与视频的电子技术,在发送前端,先由摄像机把图像发出的光信息——图像上各个画面上的亮暗、色彩不同的光点、逐点、逐行、逐帧转换成相应的视频电信号,与此同时,微音器也将与图像相关的声音(语言或音乐等)转换成相应的音频电信号。这些信号载荷在高频载波上,经放大后由天线辐射出去。电视接收机再将收到的电信号依次逐点、逐行、逐帧与发送端同步地还原为亮暗不同、色彩不同的光点,在显像管的荧光屏上再现出来,同时由扬声器产生原来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初,又出现了利用全数字压缩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称为“数码电视”,并通过卫星传送与接收,简称“卫视”,其技术性更强、更先进。

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完全符合艺术的本质,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头潜移默化的作用。”[2]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学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所具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艺术基因,因此也自然以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传播性与欣赏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大众传媒艺术,传播性是二者共有的特点。特别是电视艺术,比广播艺术更具有传播广泛、快捷、完整的特点。由于电视的崛起与普及,使得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认为电视与卫星技术的产生,使地球“愈来愈小”,人类已跨越时空的限制,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则进一步指出:“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视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3]特别是电视与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结合,构成了电子信息网——信息高速公路,更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的最大亮点。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艺术又具有欣赏性特征,所有的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供人们欣赏的。正因为如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才必须注意群众欣赏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注意与欣赏者的互动理论的研究。

(三)文化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它们都代表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显著成就。

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它们又都具有娱乐性特点,即“寓教于乐”,传播文化要通过文化娱乐,文化娱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

因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也要注重这种文化性与娱乐性统一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209.

第3篇:广播影视概论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概念;三个层次

一、节目主持人的概念及内涵

关于“节目主持人”,不同的著作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当代汉语新词典》中,“节目主持人”词条一栏解释为“直接在舞台上或广播、电视中出现,主持某一文艺演出或电视、广播节目的人。”[1]

《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中,将“节目主持人”一词界定为“在能基本胜任播音工作的基础上,对节目构思、文稿撰写、指导制作、内容播讲等方面均全面负责,起主导作用,且亲自参与的广播电视工作者。”[2]

 ; “节目主持人是在大众传播活动的特定节目情境中,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和交谈性语言行为,通过直接、平等的人际交流方式主导、推动并完成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的人。”[3]

学者陆锡初认为,“节目主持人是广播电视中,以真实个人身份出现,通过交谈性语言主导节目进程,直接与观众平等交流的大众传播者。”[4]

学者俞虹在《节目主持人通论》中对此概念的表述是:“节目主持人是在广播电视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来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5]

学者于厚礼在《新闻工作者手册》中对节目主持人的定义是:“在广播或电视中出场为听众或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6]

《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的作者林海春在其书中,同样对“节目主持人”的界定进行了探讨,引述了三种观点:其一,“介绍并同参与一档电视或广播节目的人们进行谈话的人。”其二,在一档电视或广播节目中介绍嘉宾的人。”第三种观点较为复杂,是从工作空间、工作内容来界定的,这里不做实录。[7]

综合比较以上几种定义,前六种定义概括度高、理论性强,属于学院范式或称学术派的典型定义,后一种则形象生动、个性鲜明,是实践范式或称业务派的代表性描述。但几种描述都有共同的一点:都是从节目主持人的特殊主持实践活动方面的特点,借助对此类实践活动的描述来界定的,并且,有着这样的共识:节目主持人是在“节目”中出现,并对节目进行“主持”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此,有两点需要重点阐释:

第一,从对“节目”的理解出发,我们可以对节目主持人有三种层面的理解。

第一层:广义的说,“节目”的含义,从时间上来看,不仅局限于其最终的呈现时段(period),而是从最初的“节目产生原始点(original point)”――一档新节目设计的念头刚刚萌生开始,这个时间点有时候很明确,是从某个策划或媒介人员、甚至非媒介人员的脑子里萌生的;大多数时候,却很模糊,是实践主体长期思考和酝酿的结果。当然,这些都只能看成是节目的“非正式产生点”,对节目的产生和开始实施真正有意义的“原始点”是一档新节目正式被提出和通过有关决议,投入试验阶段。因而,广义的节目主持人是指从节目的提出开始就掌控和指导这个节目运作全过程的实践主体。

第二层:一档节目成型之后,会有固定的播出周期―每日或每周或其它时间间隔,每一次节目的内容、形式从策划到具体实施直至播出,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整个节目制作”,因此,“一般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是指参与了“整个节目制作”并在其中起到主持的人。

第三层:狭义的来看,节目主持人仅仅是在节目的最终呈现过程中,对节目起到驾驭和持继作用,承担节目呈现时段的“主持”角色。这也是我们一般认识上对“节目主持人”的界定。

第二、“节目主持人”狭义概念的成形和固化。

可以说,“节目主持人”狭义概念的成形,是随着节目呈现阶段主持人的出现而成形的。因为“节目呈现”阶段是节目制作中一个相对独立而又非常特殊的时间段,不论是录播还是直播节目,最终的呈现阶段都是将前期的一切准备和工作成果整合、统一并最终凝汇成完整节目成品的阶段,特别是在直播节目中,这个过程更是“一锤定音”的关键阶段,决定了前期努力是前功尽弃还是那如期而至的“东风”。在这个阶段,规模相对较大的节目都有固定的专门“主持人”,他的职责就是保证在这个阶段完美的、成功的跑好“最后一棒”。因此,在这个相对独立阶段,狭义上的“主持人”对节目的成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反之,其自身的角色意识和观众对其的角色认知就更为独立和强烈,在长期的节目播出中,这种狭义的“节目主持人”概念便固化下来。

可见,当今“节目主持人”的通用概念,大多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一种约定俗成的指称。然而,在长期的固化过程中,“节目主持人”的一般概念却显得有些另类,因此出现了对这种一般概念的专门称呼――“采编播一体”节目主持人,所谓的“采编播一体”实则“整个节目制作”过程。当然,由于广义的节目主持人概念对这一类实践主体的时间、精力和知识、能力等全方位素养要求几乎到了“理想状态”――从节目初创、到资金筹措、推广、人员调遣等,广义的节目主持人几乎成了全能型的超人,因而,在现实中几乎没有,我们也仅仅鼓励节目主持人向一般要求努力。

二、广播电视视野中的“节目”含义

“节目主持人”这一称谓,是按照主持实践的内容纬度对主持人进行的划分,按照本书的理论延伸,“节目主持人”的定义是建立在主持人基础之上的,对“节目”的探讨。

先看两条对“节目”的定义:

第一,“节目”在辞典中的解释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意为――“事情的条目”,而狭义的解释更加符合本文的语境――“文艺演出或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送的项目。”[8]

第二,学者壮春雨在《电视节目学概要》一书中,对出现在广播电视中的节目,做了更进一步的界定:“具有一定内容、形式、名称,在一定时段播出的,诉诸受众听觉、视觉的精神产品。”[9]

前者强调了“节目”的生产和推出者:文艺演出或电台电视台。后者则侧重在广播电视中的节目特征。

在此,我们从“广播电视”这个视野下探讨节目的内在含义。大众传媒作为当今社会公共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者,其核心职能便是“信息”职能――信息的搜集、加工、传播。广播电视作为今天重要的大众传媒,其理亦然。而最终的“传播”工序,是更为关键的,一切前期工作都围绕着这一个最终步骤进行。从中外传媒业的历史发展来看,信息不论是在平面媒体还是电子媒介中的最终呈现都经历了由杂乱无序、交揉混杂到纲举目张、分合有秩的过程,例如中国唐朝的“开元杂报”上,信息的陈列便是没有规矩、杂条陈列的。现在的报纸则是将信息精心分类、按类群聚,并且井然有序、合理编排。

但不同的媒介对信息的组合方式、编辑模式、呈现形态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大众传媒家族的老大哥―报纸,是单一的视觉传媒、平面媒体,是用版面来分割不同的“信息组”,并且有专栏、线框、标题等一系列借助视觉空间的组合和归并方式,来对每一版面的信息进行再次分界、归堆儿。信息的陈列不受时间维度的影响而是受到空间的决定,报纸编辑人员更像是在一页页纸上做着信息拼图游戏。而广播电视信息的传播则严格的在时间线上被限定,此处的信息组之间的架构方式和竹子上竹节很相似,所以,我们给予了她一个形象地称呼“节目”――每一节一个项目。

因而,我们看到,“广电节目”是一种信息的组织、传播形式,她是广播电视对信息特有的分类组合方式和呈现形态。广播电视也正是依靠这样的方式,将纷繁芜杂的信息分类、组合、加重,然后传播出去的。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节目的本质属性――广播电视传播媒介中,相对独立的信息(此处的“信息”是广义上的信息概念)传播单元。因此,在传统电子传媒中,“相对独立的信息传播单元”就可以称为“节目”的定义。此处有三点要注意:

首先,所谓“相对独立”是指,传媒中的节目之间有着内在的种种联系,构成了一个传媒的整体节目框架;其次,一个节目之内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尤其在内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形式上具有统一性,与其他节目形成区别。再次,在“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板块化已成为一种趋势”[10]的时代,“单元”已经没有绝对的界限―一个板块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节目,而一个小栏目也可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这种“相对独立”使节目的指称有了弹性和伸缩性,因此,反观“节目主持人”的界定也就更加宽广,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设置“总主持人”其实就是“板块”主持人。因此,正如《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讨论会上提到的,媒体发展的“平民性、交互性”趋势一样,广播电视的“人际化”趋势也是越来越明显,从近二十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过程来看,人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节目主持人”的诞生和蓬勃发展,而如今主持人从以往的“一档节目”中,走向“一系列节目”―板块,乃至于以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个频道”的主持人――频道总主持人(这是一个大胆的却符合规律的预测),既可以看成是广播电视传播“相对独立单元”的弹性扩张,更应该看成是“节目主持人”概念的现实性回归。

此处要顺便说一点:电台、电视台在节目的架构和呈现上,有着共性和个性。例如:广播新闻节目和电视新闻节目就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各自的采编播规律。例如:“新闻评论类节目”,其共通的要求是成为“电视台、电台的旗帜和灵魂。有的放矢,具有强烈的新闻性;观点鲜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面向基层,具有广泛的群众性”。[11]但具体在广播中,采编活动就要一切围绕“声音”考虑,因为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在电视中,则要考虑“声画”的有机组合,思考怎样利用“三维空间”构建起“四维世界”。

【参考文献】

[1]曲伟,韩明安.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411.

[2]邱沛篁,吴信训等.新闻传播百科全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16.

[3]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54.

[4]陆锡初.节目主持人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33.

[5]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5.

[6]刘浩.电视节目主持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

[7]林海春.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2.

[8]东方瀛主编.中华现代汉语双序大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453.

[9]壮春雨.电视节目学概要.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6.

第4篇:广播影视概论范文

第二章营销性微电影概述

首先对营销性微电影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营销性微电影与植入式广告、传统网络营销方式的差异进行了辨析;营销性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本章通过营销性微电影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详细分析了营销性微电影的发展过程。第三章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在详细分析营销性微电影传播要素的基础上,对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探讨。

本文认为,营销性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得益于其裂变式传播这一基础模式。虽然,在具体的案例之中营销性微电影可能以媒介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等具体形式传播,但良好传播效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裂变式传播这一基础模式。本章还对营销性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实现裂变式传播的传播动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章营销性微电影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分析,以SWOT态势分析为模型,详细分析了营销性微电影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为营销性微电影的发展提出了些许可行性建议。

微电影广告初探

由“微博”引领的“微时代”下正孕育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广告趋势:微电影广告。近两年微电影广告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激发不少业界和学界的人士探讨的热情也让笔者看到了研究的空间与价值。本文以传播学为主要学理背景,综合广告学、营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理论,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个案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微电影广告进行探究。重点在于分析归纳微电影广告的创意方法,突出挖掘微电影广告创意中的要点,再配以受众态度调查验证微电影广告创意的实效性,最终为探讨如何强化受众态度提出若干可行建议。笔者结合了影视广告、文学写作与影视剧作的构成要素,创新地整理出微电影广告的九个创意发想点,包括:主题的提炼、价值观的唤起、题材的选择、矛盾的设计、结构的安排、人物的塑造、道具的运用、场景的设置和音乐的烘托。再根据这些发想点的性质归纳出微电影广告的三大创意要素:品牌理念生活化、品牌呈现故事化、产品使用情境化。微电影广告的创意功能在于制造内容上的差异与吸引受众关注,创意目的则是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构筑在受众的心理层面上对品牌和产品的情感认可和理念趋同,提高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制造品牌和产品在受众脑中的深刻印象。以益达《酸甜苦辣》广告为典型个案,笔者通过一个百人问卷调查和对广告视频的观察调查来了解受众对微电影广告的态度,以实际的数据来证明微电影广告创意的有效性,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广告创意对影响受众形成对广告正向积极的态度有效,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受众对品牌产品的原有态度。但是受众态度中的行为意愿成分相对认知和情感表现得较弱,这说明受众的态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基于此,笔者对强化态度的对策做出几点思考,从广告创意、营销手段、媒介投放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中国新兴微电影广告研究

第5篇:广播影视概论范文

实际上,了解胡智锋的学术观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作为为数不多的跨越广播电视“学界”和“业界”的专家,本学科唯一在职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有关广播电视的论著在大多数图书馆的书架上皆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论文论述深刻,产量丰富;网络媒体也会在第一时间将他在诸多研讨会上的发言刊发出来。并且,胡智锋教授勤勉的工作作风也使得传媒大学的学生经常有机会聆听他的报告。

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电视风起云涌,与之密切相关的影视艺术教育同样高歌猛进。胡智锋以其深厚渊博的专业积累和敏锐独到的观察力,始终保持着对这些文化现象的清醒认识。

盛夏时节的一天下午,记者见到胡智锋并开始采访的时候,他已经买好了3个小时后飞往上海的机票,去参加一个纪念中国广播电视30周年的研讨会。而这样的研讨会,只是胡智锋每年参加的近百个研讨会其中之一。

不同寻常学术路

1965年出生于山东的胡智锋,在“”中渡过童年,其间的4年戏剧表演经历,成为胡智锋对艺术最为懵懂的记忆。“”结束后,胡智锋在山东大学中文系连续攻读本科和硕士,在那个齐鲁文化的汇聚之地,胡智锋遇到了几位影响自己一生的学术和精神导师。

胡智锋坦言,在最初的学术道路上,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两位老师。第一位导师是孙昌熙教授,他曾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和助手,是我国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孙昌熙认为,一位有责任的学者,要兼具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要永远跟国家和民族联结在一起。任何学术都是当代的学术,你一定要关注现实,如果一门学问不能够体现时代感,不能够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命题,那么这个学问是做不好的。“孙先生对我的学术选择影响很大,直接导致了我选择日后研究电视这门学术。”

第二位导师是孟广来教授,他是《二十四史》总点校高亨的助手,做戏剧史研究,孟广来对胡智锋最大的影响是:无一字无来历,严谨的学术态度,任何一个文字都要追问是从哪里来的。

在以上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再加上和谐美学的创始人周来祥教授在思维方式上的耳濡目染,以及老文学院院长孔范今教授鼓励他要培养质疑权威的勇气。让胡智锋在7年的学习经历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术结构,这种学术结构,既容纳了齐鲁文化的厚重和内敛,又散发着孔孟之道的辩证和自醒,以至于他发表的论文以及提出的观点不断被学界所认可。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学术方面的。在对当时流行的曹禺话剧《雷雨》的人物性格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之后,胡智锋得出了一个如今已经是“主流”,但在当时是“非主流”的观点:周朴园并非一个彻底的反动人物,从他三十年如一日通过关窗户的方式来纪念他的前妻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周朴园并非完全是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结合体。而是一个试图掩盖自己复杂内心的虚伪的人物。进而得出话剧《雷雨》本质要表达的是人性的主题。这个观点先后得到了新版《雷雨》导演王晓鹰以及曹禺本人的认可。

第二是工作方面的。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的田本相通过论文认识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便邀请胡智锋加入他的团队,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进行戏剧文学研究。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田本相便推荐他到北京广播学院工作。

胡智锋表示,“虽然没能和田教授共同开展学术研究,但田教授的学术精神却影响了我,他使我明白做学术一定要有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而且要有理论的突破,不要简单地满足于写几篇文章。要拿出真正的有创新精神的学术成果,有里程碑价值、有理论建树的成果。”

进入广播学院至今,胡智锋先后完成了学术道路的三次重要转折。第一是从戏剧研究转向电视研究;第二是从虚构性的电视研究(电视剧)转向实体性的电视研究(电视专题、电视新闻等),从理论化的美学研究到实务化的节目策划等领域;第三是从电视研究转向以电视引发出的公共文化的大艺术大传媒的研究。

“我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黄会林教授,因为黄老师指导我在学术研究上要坚持民族化本土化的道路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中国立场和中国民族的核心价值,在价值观上对我影响较大,另外在方法论上就是学术资源的整合,要善于调动已有的学术资源,开创新的领域。”胡智锋说。

独辟蹊径论艺术

在胡智锋所从事多年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领域,迄今为止,仍然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广播电视艺术学是新闻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电视从本质上是一种传播媒介;另一种观点认为,广播电视艺术学是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电视从本质上是一种艺术。两种观点背后都有大量的论文和著作支撑,看似相持不下。

第6篇:广播影视概论范文

井冈山大学座落在离井冈山市120公里的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是京九铁路、赣粤高速、105国道的必经之地,井冈山机场距离学校50公里。学校位于“长、珠、闽”三个核心经济圈的中点位置,离三个核心经济圈都在6小时车程范围之内,对外通行和交流十分便利。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在人文学院新闻系,与艺术学院开展联合办学。汉语言文学、音乐学是特色专业。学校充分利用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和井冈山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电视台、各大媒体和影视制作中心为实践平台,快速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该专业主要以电视编辑、文艺编导、新闻编导、影视剧编导、专题片编导、音乐编辑等为方向,以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广告公司、传播公司、音像公司为就业方向,就业前景广阔。

一、招生专业与计划

序号

专业名称

办学

层次

培养方向与主干课程

人数

1

广播电视编导

本科

四年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广播电视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剧本写作、非线性编辑与数字化影视制作、电视摄像、传播学概论、优秀剧本分析、公共关系学、影视导演基础、电视节目策划、表演理论与实践、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包装与设计、影视动画制作

二、招生省份

江西、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湖南、广西、甘肃、贵州

三、考点设置与考试科目

省份

考试地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甘肃

兰州艺术学校

1月19-20日

1月22日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1月20-21日

1月22日

安徽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1月28-29日

1月30日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2月1-2日

2月3日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月7-8日

2月9日

春节后考点时间安排

山东

淄博市第十七中学

3月2-3日

3月4日

河北

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

3月12-13日

3月14日

贵州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待定

 

考试科目、方式和时间: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

考试方式和时间

广播电视编导

1.影视文艺常识:分值50分(影视常识、文艺常识);

2.专业基本能力:分值150分(编故事、观片影评)

笔试180分钟(含观片)

四、报名条件与办法:

1.符合国家高考报名条件者均可报名,文理兼收。

2.省外考生凭本人身份证和生源所在省艺术类联考合格证到我校考点报名,交近期免冠同底照片二张,报名考生须准确填写高考报名序号,如专业考试时还未进行高考报名,则考生必须在高考报名后电话向我校人文学院办公室报告报名序号,否则将视该考生自动放弃考试资格。

五、专业合格线的划定:

按我校投放在生源所在省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数的4倍划定专业合格人数并以此划定专业合格线。

六、录取办法:

1.江西省使用本省本科层次联考成绩,录取时以省考试院公布的录取办法为准。

2.我校设置了考点的省份,录取时使用我校专业合格成绩。在文化和专业双过线的前提下,依照在生源省投放计划数,不分文理科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录取。

3.录取招生计划中排序最后一名的考生,若遇专业分数相同则按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录取。若文化成绩还相同,则按考生语、数、外成绩之和,由高至低录取。

七、咨询电话:

1.学校招生就业指导处:0796-8100735(兼传真)

2.人文学院办公室:15579688257、0796-8110325

第7篇:广播影视概论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概念;价值;意义;要素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40-1.5

电视艺术均系新艺术品种,所以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也自然成为一门尚在构建之中的新兴艺术学科,对这门新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不仅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本身的构建,而且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价值。为此,本文专门对比发表若干探索性拙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特点、性质、规律的专门学科,也是一门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综合学科。广播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广播剧、广播小说、广播诗歌、广播散文、广播小品、广播音乐、广播曲艺(广播相声、广播二人转、广播山东快书、广播鼓词、广播评弹等)、广播话剧、广播歌剧、广播音乐剧、广播戏曲(京剧、评剧、龙江剧等等)、广播综艺节目、广播专题文艺节目、广播文艺谈话类节目等等。电视艺术也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电视剧(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小品等)、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游戏类、益智类、真人秀、新人秀、达人秀等)、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晚会,以及直接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电视杂技、电视魔术、电视皮影、电视木偶剧、电视戏剧、电视电影、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专门研究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可见其研究的范围很广播,涉及的层面很深,要求的水准很高,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价值意义

广播电视艺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作为一门艺术理论学科,广播电视学以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为研究对象,即以这两大艺术的具体艺术实践为基础,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升华,形成一门系统化,高端化的新兴学科。它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指导思想,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反转过来,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理论学科,它又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创作、表演、制作、欣赏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实践参考意义,也就是说,它既来源于艺术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艺术实践。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构成要素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新兴学科,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艺术的性质、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规律等等,其中尤以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为重点与核心。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广播电视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艺术的科技含量很高,其技术性特征十分鲜明。广播艺术通过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其科技原理是通过无线恨波或导线传送、收听声频。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的,叫无线义广播;通过导线传送的,称作有线广播。不论有线广播还是无线广播,其技术性都很强。而电视艺术则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是同时传送声频与视频的电子技术,在发送前端,先由摄像机把图像发出的光信息——图像上各个画面上的亮暗、色彩不同的光点、逐点、逐行、逐帧转换成相应的视频电信号,与此同时,微音器也将与图像相关的声音(语言或音乐等)转换成相应的音频电信号。这些信号载荷在高频载波上,经放大后由天线辐射出去。电视接收机再将收到的电信号依次逐点、逐行、逐帧与发送端同步地还原为亮暗不同、色彩不同的光点,在显像管的荧光屏上再现出来,同时由扬声器产生原来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初,又出现了利用全数字压缩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称为“数码电视”,并通过卫星传送与接收,简称“卫视”,其技术性更强、更先进。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完全符合艺术的本质,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头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学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所具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艺术基因,因此也自然以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传播性与欣赏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大众传媒艺术,传播性是二者共有的特点。特别是电视艺术,比广播艺术更具有传播广泛、快捷、完整的特点。由于电视的崛起与普及,使得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认为电视与卫星技术的产生,使地球“愈来愈小”,人类已跨越时空的限制,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则进一步指出:“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视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特别是电视与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结合,构成了电子信息网———信息高速公路,更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的最大亮点。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艺术又具有欣赏性特征,所有的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供人们欣赏的。正因为如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才必须注意群众欣赏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注意与欣赏者的互动理论的研究。

(三)文化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它们都代表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它们又都具有娱乐性特点,即“寓教于乐”,传播文化要通过文化娱乐,文化娱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因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也要注重这种文化性与娱乐性统一的理论研究。

(四)广播电视的传受观

从人际传播的现场,到超时空的大众传播,广播电视的艺术传播起码包含了两种同时进行的传播样式:从现场的人际传播到各种类型的大众传播。也就是说,广播电视艺术节目的传播,由于广播电视媒介的介入,经历了两重的传播,从而具有一种双重品格。主持人、演员、嘉宾及现场观众之间有一次传播,现场作为一个表演的共同体又与广播电视节目收视(听)的受众又有着二次传播,作为一个整体的传者向收音机、电视机前收看(听)节目的受众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交流。因为广播电视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其受众对象可能遍及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当然,由于广播电视作为电子传媒所体现的技术的阻隔,不再集中起来的广播电视的受众,虽然不一定有直接的交流反馈,但是,现场的氛围仍然能够传达给场外的受众,非现场的各类广播电视艺术节目则是通过再现或还原现场而将传播场无限扩张。从而,实际上,广播电视已经把收视(听)的受众和参与节目的各个元素都整合在一个巨大的场之中。由此,对于广播电视来说,传播即艺术。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的信息结构不仅是对生活原生态的记录,不仅广播电视叙事的氛围、环境,包括人的行为、心态及心理变化以及极富人文信息和戏剧化的细节,都在这个传播场中呈现出来,而且,完整的连贯的场信息记录,还可以揭示出真实人生的本真,深入到人性的深层次。这符合人们欣赏心理与广播电视艺术发展的规律,即通过传)受关系的设置,既展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和美感,又体现了对于受众的思考和判断的权利的尊重;同时,在这样一个传)受关系的结构中,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进而还通过一种受众深层的参与和体验感的获得,达到人本化的传播效果,甚至还能够有效调节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8篇:广播影视概论范文

[关键词]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自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家庭影院(HBO)开播以来,付费电视在国外己经存在了30多年。数字付费电视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一种成熟、普遍的商业模式,成为发达国家电视业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步步深入百姓生活,我国模拟电视时代的光环在渐渐退去,可以说“中国的电视也已过了而立之年”。

一、数字付费电视的定义

数字电视(DTV)数字电视的概念则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数字形态,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纠错掩错、调制解调等多种先进技术。数字付费电视=数字电视+付费电视在很多发达国家,在模拟电视时代就有了付费电视频道。付费电视(PayTV)付费电视是相对于免费电视而言的,在我国仍是个新事物。付费电视特指的是“付费节目和付费频道”,是除有线电视维护费用之外的,通过收费来选择节目服务。数字付费电视就是“数字电视+付费电视”,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收看电视期间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不受到广告的干扰,使人们由被动收看变为主动选择。数字电视与模拟技术相对应,从技术特征讲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与原来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高清晰的电视画面,可与DVD相媲美;有优质的音响效果,伴音更趋逼真;有抗干扰功能,数字电视受其它电器的干扰很小,因此画面稳定。以前,我国没有付费电视产品,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付费电视用户。随着数字技术的使用,很多模拟的付费电视改用数字播出,就成了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数字电视广义上讲是技术概念,付费电视是商业概念,“数字付费电视等于把数字电视和付费电视的优点全部集中起来,使我们坐在家中可以享受高品质、个性化的电视节目。

二、数字付费电视的现状

在十几年前,数字电视之于中国电视业的转型和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业主管部门和从业者来说还没有概念:仅仅在五年前,“数字电视”这个概念还仅仅处于信息技术讨论层面;而在今天,无论是国家广电总局及各级广电主管部门,还是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甚至普通市民都在关心和议论“数字电视”的影响和发展问题。目前中央和各省的卫视节目已近50套,加上各省各市的其他节目,基本节目已超出了60套,同时,总局已批准开办68套数字付费电视、9套数字广播节目,还有几十套数字付费节目正在审核。为推进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加快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根据《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国家广电总局日前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今年要达到主要城市将普及数字HDTV的商用播出,北京奥运会将以数字HDTV方式向全世界转播;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地(市)级城市和大部分县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少数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10年,要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即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西部地区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中国付费广播电视是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而发展的。目前,在49个经济实力较强、有线电视网络基础较好的重点城市,数字化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数字机顶盒推广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付费广播电视频道的推广、销售工作也已经启动。目前,49个试点城市中已经有41个启动了整体转换。如杭州己经提前完成了市区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成为继青岛之后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城市,并打算在两年半时间内实现70万有线电视用户“模转数”的整体平移,并在2008年全部完成杭州市的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

三、数字付费电视的前景

在广电总局提出的“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的主题下,数字付费电视目前发展趋势良好。随着中央电视台数字付费频道的正式开播,我国付费电视将正式进军电视消费市场。从2002年到2015年,国内数字电视市场规模将由400亿元扩张到5000亿元,2010年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规模将达到2050万台,其中蕴藏的市场机会超过万亿元。而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市场潜力不可估量。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的数字电视必将得到长足发展,由此带动的产业链市场价值更是以千亿元计算。数字电视将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不仅仅是技术革命,而且将带来广播电视运营体制管理方式以及用户收听收看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甚至对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上海数字付费电视的用户已超过3万户,短期内有望突破5万户,全国到去年底城市数字电视机顶盒用户达200万,SiTV的数字频道信号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的3000万用户,其中数字付费电视全国用户达24.5万,每套节目的市场平均价位则在30元/月。但这个数据与全球数字付费电视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据知名的咨询机构In-Stat/MDR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的数字付费电视用户数为6100万,预测到2008年用户数将新增4000万,并有望在今后几年实现高额赢利,2008年全球这一市场收入将达到700亿美元。

数字电视可以为家电企业带来新的机遇。有人预计,数字电视可以为家电企业带来至少两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这么巨大的产业规模无疑会刺激中国经济的旺盛发展。新技术产品通常具有宽裕的利润空间,这对于利润越来越薄的家电行业来说不亚于雪中送炭。这么有利于国民经济的事情政府当然不会不考虑,不会不关心。中国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还非常低下。因此,在市场条件下,政府应该负责的是,为行业的发展制定公平合理的规则,充分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就中国的现状来看,尽快打通电信和广电之间的壁垒已成当务之急。数字电视本身就是融合了电视和电信技术和业务的崭新行业。如果这个壁垒不被打破,内容服务商的积极性就提不高。接入服务商应该致力于扩大覆盖面。只有覆盖面扩大了,付费数字电视的规模才有可能大起来,你的服务才有竞争力。电信也好,有线也好,千万不要满足于自己目前这种行业内的垄断。壁垒迟早要打破,竞争早晚要进来,因为这是市场的要求。投资商一定要有耐心。每个投资商都希望尽快得到回报,但是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周期。媒介产业基本属于投入资本高,回报周期长的一类。

参考文献:

[1]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广播影视概论范文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是由东北师范大学申办、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实施普通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学校按照国家计划,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由教育部统一印制、网上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的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毕业证书。符合授予学位条件的,由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学校设有9个院(系)、42个本科专业。2009年起,与东北师范大学在文学、经济学、艺术学等23个专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1500余人。

董事长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穆树源教授,院长为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吕英华教授。

教育理念:成功教育。其内涵是“人人皆能成功”。

校训:勤奋、开拓、自强、育才。

办学条件:学校坐落在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毗邻。学校建有现代化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室内体育馆和体育场,设有标准化教室、数字化教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语音室、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有10座现代化学生公寓、2座学生食堂,并设有设施完善的福祉会馆和生活服务中心,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办学实力:学校坚持内涵发展,专业实力强,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为主体的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现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吉林省高校“十二五”本科特色专业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备选单位1个,省级教学改革建设试点专业2个, “十二五”立项建设的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2个。有省级精品课10门,省级优秀课26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近3年来,公开出版学术著作95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858篇,其中在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检索等期刊235篇;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29项。

师资队伍:学校形成了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主体的专任教师队伍。在600余名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已达到42%,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70%。在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有35名教师被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

办学模式:学校面向社会和市场,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市场需求实施跨学科接缘,按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实施“基础教学”与“分流培养”结合,按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重视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培养,最终达到“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的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俄罗斯、丹麦、德国、爱沙尼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一批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建校27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万名各类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2006年以来,许多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外名校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0%。2007至2013年,学校先后被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文明单位;2011年和2012年,学校党委被评为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学校被评为吉林省招生考试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检查中被评为优秀学校。

专业及考试内容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栏目、节目策划及制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优良,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导演、编辑、宣传及影视包装、录音等相关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影视导演、栏目与节目策划、文艺节目创作、电视采访、媒体写作、视听语言、电视摄像艺术、非线性编辑、3DMAX、After Effect、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声音后期制作、影视声音剪辑等。

考试内容:1.艺术特长(满分30分):小品、朗诵、声乐、器乐、舞蹈表演任选其一。题材自定,3分钟之内完成,限单人表演。考试所使用的道具、乐器由考生自备(钢琴除外)。也可无道具、无伴奏表演;2.命题故事(满分70分):指定题目及题材,考生构思并叙述故事,以笔试方式完成;3.影视作品分析(满分100分):指定影视作品,考生撰写剧情梗概及个人评论,以笔试方式完成。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专业知识及能力,兼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等方面专业知识及能力,综合素质优良,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节目播音、节目主持、影视片配音及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电视节目主持、广播节目主持、播音创作、口语表达、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片、影视片配音、播音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电视节目(栏目)策划、电视编辑等。

考试内容:1.朗诵(60分):稿件自备,3分钟之内完成; 2.即兴播音(60分):考生当场抽题,准备时间3分钟;3.即兴评述(满分40分):考生当场抽题,准备时间3分钟。4.才艺展示(满分40分):唱歌、跳舞任选其一,3分钟之内完成。

音乐学专业

钢琴、声乐、器乐、现代流行音乐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音乐事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素养、文化素养,较强的音乐表演、音乐教学能力,适合在中高等院校、社会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文艺宣传、文艺辅导等工作的钢琴、声乐、器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方面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声乐(美声、民族、现代流行演唱)、钢琴(钢琴表演、钢琴教学及铃木钢琴艺术指导)、器乐演奏、视唱练耳、和声、音乐配器基础、曲式、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意大利语、艺术概论、合唱、指挥、形体训练、民间音乐、即兴伴奏、声乐伴奏艺术、钢琴调律等。

考试内容:1.钢琴方向:演奏钢琴曲两首(其中必弹练习曲一首)(满分100分);加试声乐曲一首(满分40分);2.声乐方向:演唱声乐曲两首(满分100分);加试器乐曲一首(乐种不限)(满分40分);3.器乐方向:演奏器乐曲两首,(乐种不限)(满分100分);加试视奏器乐曲一首(满分40分);4.现代流行音乐方向:演唱声乐曲两首(其中必唱流行歌曲一首)(满分100分);加试器乐曲一首(乐种不限)(满分40分)。注:以上所有的专业方向均考视唱练耳(满分60分)。

琵琶方向(在辽源显顺琵琶学校设立分院)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音乐事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琵琶教学能力,适合在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连锁机构等从事教学、辅导、宣传方面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琵琶、视唱练耳、和声、音乐配器基础、曲式、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艺术概论、形体训练、民间音乐等。

考试内容:1.视唱练耳、乐理(满分100分);2.演奏器乐曲一首(乐种不限,满分100分)。

舞蹈学专业

舞蹈教育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舞蹈专业基本功,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文化素质和从教能力,适合在专业院校、中小学、少年宫、幼儿园从事教学工作和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艺术活动的教学、指导、设计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基本功训练、中外民间舞、身韵、剧目、中外舞蹈史、教学法、舞蹈概论、基本乐理、戏剧表演、现代舞、芭蕾舞、中外影视鉴赏、音乐作品鉴赏、舞蹈编导等。

考试内容:1.基本功能力测试(满分80分);2.民族民间舞蹈组合或剧目表演(满分70分);3.命题式舞蹈小品即兴创作(满分50分)。注:练功服、音乐伴奏带、手持道具自备。

舞蹈编导专业

中国舞和现代舞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较高的舞蹈编导技能、技巧,有较强的基本功和较成熟的表现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教学、编导、演艺和科研能力,能在表演团体、学校、科研单位、演艺机构等从事编导、策划、主持、表演、教学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基本功训练、中国舞、现代舞教、导、演、编舞、组合训练、剧目、创作实习、表演、中外民间舞、大众艺术健美、体育舞蹈表演、音乐等。

考试内容:1.基本功能力测试、舞蹈组合或剧目片断(满分50分)(任选其一);2.命题式即兴创作 (满分80分);3.模仿(满分70分)(舞蹈动作)。注:练功服、音乐伴奏带、手持道具自备。

国际标准舞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合到专业艺术团体、普通高校、职业学校以及各类中小学、部队、社区、健身会所、文化(艺术)馆、群众团体、企业单位从事表演、教学、训练、指导等工作,集教、导、演能力于一身的专门艺术人才。

主干课程:基础训练课、专业基础理论、艺术概论、体育美学、舞蹈基本功训练(芭蕾、现代、民族、古典、拉丁舞、摩登舞)、健美操、戏剧表演、视唱练耳、声乐、剧目等。

考试内容:1.摩登舞、拉丁舞、健美操(满分90分)(自选其中一项,表演片段)(自带舞伴);2.基本功能力测试 (满分60分);3.模仿(满分50分)(舞蹈动作)。注:练功服、音乐伴奏带、手持道具自备。

表演专业

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服装表演与人物形象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具备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能够从事服装表演、时尚活动组织与策划、人物形象设计、服装陈列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形体训练、时装表演理论与技巧、时装表演编导、时装表演组织与策划、模特经纪管理、人物整体形象设计及实践、社交礼仪、服装陈列设计、服装营销心理学等课程。

考试内容:1.面试(满分100分);2.才艺表演(满分50分)(声乐、舞蹈、器乐任选其一);3.朗诵(满分50分)。注:才艺表演请自备伴奏带或乐器。面试时请自备黑色形体服及泳装,不可以化妆。

戏剧影视表演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和演艺能力,适合在国内外演艺市场、各类文化艺术机构、表演团体从事演艺与娱乐策划、节目主持的专业型人才及从事影视和企业产品形象代言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舞台语言、声乐、表演基础素质、形体基本功、角色创造基础、人物形象创造、镜头前表演创造、娱乐主持、导演基础、表演概论、戏剧影视剧本写作、影视对白、戏曲身段、中外影视作品赏析、剧目、中外民间舞、化妆课等。

考试内容:1.面试、自我评述(满分20分);2.演唱歌曲(满分40分)(曲目自选);3.形体(满分40分)(舞蹈、武术或其他项目,任选其一); 4.朗诵(满分40分)(散文、诗歌、寓言等任选其一,题材自定);5.表演(满分60分)(命题作品和自备作品选一)。注:各项3分钟,练功服、乐件(钢琴除外)、手持道具、音乐伴奏带自备。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出版社、电视台、广告公司等专业设计机构从事美术编辑、设计、企划的专业人才及在中等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与创意、VIS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视觉传达综合表现、网页设计等。

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实际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能,具有现代设计师基本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在装潢、建筑、科研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整体规划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专业人才及在中等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AutoCAD、制图与识图、建筑外观设计、景观设计、3D设计表现、室内设计、建筑环游动画、材料预算与决算等。

动画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动画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动画设计方法及技能,能在动画设计制作公司,各大电视台、影视广告设计制作公司、影视特技设计公司、数字媒体及多媒体设计公司和科研院校等单位从事动画、影视广告三维特技、电影电视特技、频道包装、建筑游览动画设计和制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原动画运动规律、动画视听语言、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设计、动画剧作、动画特效合成(AE)、三维动画表现、多媒体技术、定格动画、动画短片制作等。

美术学专业

装雕艺术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适合从事工艺品与礼品设计、研发、雕塑景观设计以及工艺品以及礼品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泥塑半身像、泥塑1/2人体、工艺雕塑、现代工艺品创作、陶材雕塑创作、木材雕塑创作、石材雕塑创作、综合材料雕塑创作、天然材料应用、抽象雕塑、案头雕塑、中外雕塑发展简史、雕塑创作理论与指导、计算机辅助雕塑设计等。

绘画专业

油画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艺术市场需求,在文化艺术部门、学校、科研及美术设计等单位从事油画艺术创作、教学、研究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主干课程:油画、素描、色彩、人体、油画创作、抽象具象油画表现、西方美术史、艺术概论等。

国画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艺术市场需求,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具有美术史、美术评论、书画鉴赏等专业知识,可以在中高等学校从事美术鉴赏与美育教学、影视美术策划,或在博物馆、美术馆、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研究、鉴定、编辑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素描(白描)、国画水墨山水、工笔花鸟、写意花鸟、写生、人物创作、国画工笔着衣人物、人物场面速写、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等。

2015年报名及考试时间、地点

省份

专业

报名时间

报名地点

考试时间

考试地点

吉林

音乐学(钢琴、声乐、器乐、现代流行音乐)

1月10日-16日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东校区一号楼,招生办公室(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488号,从火车站乘“115路”公交车到“人文学院站”下车即是)

1月12日—16日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488号)

音乐学(琵琶)

1月14日-15日

1月16日

舞蹈学(舞蹈教育)

1月10日-16日

1月12日-16日

舞蹈编导(中国舞和现代舞、国际标准舞)

表演 (戏剧影视表演)

表演(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

广播电视编导

1月19日—22日

1月23日-24日

播音与主持艺术

美术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美术学、绘画)

不单独组织美术类专业考试,承认吉林省美术类统考成绩。

山东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剧影视表演)

按山东省招生办规定网上报考时间报考

3月9日—10日

按准考证上打印的考试地点为准

内蒙古

所有艺术类专业

不单独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承认内蒙古统考或联考成绩。

辽宁

所有艺术类专业

不单独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承认辽宁省艺术类统考成绩。

浙江

所有艺术类专业

不单独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承认浙江省艺术类统考成绩。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