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范文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

第1篇: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管理机制 改革

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对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是否能顺利产出科研成果。但在长期的实验室应用中,教学型高校的管理体制仍然被用于我校实验室中,一些实验室管理机制需要改进。针对高校研究型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实验室的管理建设中。通过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实践,将实验室各方面的管理措施细化,对实验室的运行效率有所提高,使实验人员有一个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1]。整个实验室成为一个系统、协调的整体,实现高效、良性的运转。为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改善实验室管理方式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1 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有待加强

作为一种教学辅的工作,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没有收到相应的重视。在实验室管理人员中,主管教学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或实验室年轻教师兼职居多,职责定位模糊,发生问题时互相推诿。大多数管理人员在兼有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实验室实施系统、有效的管理。并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人员在待遇、职称评定、进修培训等方面均与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实验人员中存在工作积极性不强,队伍不稳定,更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实验室管理的队伍,影响了实验室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

1.2 实验室管理和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宗旨是: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2]。我院对实验中心和实验员考核除了工作量方面,而在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实验室资源共享、学生培养、综合效益方面的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实验员片面追求工作量,在实验人员的相关工作积极性方面难以调动。

1.3 学科需要团队建设

以教学为主仍然是教学科研型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主线,无单独科研实验室。教师的科研只能依赖于教学实验室。没有组建一些真正的学科团队,学科研究相对松散,教师和实验管理员没有得到紧密结合,共同发展进步。

1.4 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不到位,使用效率低

目前经过各方的努力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已经在高校实验室中投入使用,一些设备管理不到位,没有达到最佳的使用效率。实验室中经常出现使用高峰期没仪器可用,而其他时间又闲置的状态,主要是因为使用的人员较多,使用时间安排的不合理。面对一些使用方法较为复杂的仪器设备,由于不了解仪器性能造成仪器损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缺乏专人负责培训管理,所以对这类仪器设备达到熟练使用的层度还有差距[3]。对一些得不到及时维护的仪器设备,最好只能在长期处于无法正常运转、故障频发的状态下,被最终弃用,造成巨大的浪费。

1.5 实验室试剂耗材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严格的试剂耗材管理体制没有形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在很多价格昂贵的试剂耗材也与一般试剂耗材一样购入后放在公用的地方,需要的人可以随时方便地取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实验设备使用上没有节制,造成试剂被取用后只使用一次即被遗忘的浪费;在实验急需某一试剂耗材时才发现已经用完,原因是没有存量的监控,有些工作被迫延迟。

2 加大实验室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

我院针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实验室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运行体制建设和考核机制建设两方面的内容作为改革的重点。运行体制建设主要围绕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设置,考核机制主要围绕实验室改革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适当的体制和制度是推动实验室管理和运行的良性循环的基础。

2.1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考核和建设

制定对有专业技术专长的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优惠政策,提供进修培养机会、制定对实验室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加强实验室队伍考核及进出机制,使其进入良性循环。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聘任,竞争上岗,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和实验室管理人员。

2.2 在实验室中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保证实验室秩序的正常运行,规范实验室管理,理顺各种关系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在新的运行管理机制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的实验室管理和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实验室管理责任人、实验员、指导老师职责,做好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项目、实验室安全与卫生、仪器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实验教学,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共享,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学生培养,充分发挥实验室综合效益[4]。遵循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管理理念,有效地利用实验室的试剂耗材,我们对试剂、耗材进行验收入库、贮存、领用与发放等管理控制,保证试剂耗材的安全贮存、有序发放与使用,确保购买的试剂耗材得到有效的使用,同时也可以对库存量进行有效监控。

2.3 加大重点实验室、示范中心的经费投入

学院集中资金投向那些学科发展必不可少、利用率高的仪器设备上,重点建设利用本科教学和学科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实验室。统一调配各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建立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4 实现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

实验室是教师科研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场所,在实验室考核体系中增加关于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以及对教学科研、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的量化指标,促进实验室的开发和资源共享。学院对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加大开放力度,努力为教学科研、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 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实践

3.1 搞好探索,将试点分类

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广,包括学校层面的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方面,还包括学院层面、教师、实验队伍及管理人员方面关系及利益[5]。要做到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的目标,能够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3.2 探索实验室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最终还是理顺各方面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搞好实验室管理的根本保证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实验室考核机制[6]。将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结合学院学科发展情况和实验室管理与运行的客观规律作为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验室考核机制的基础。

保证实验室的高效运转,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必须加强实验室管理,规范实验室行为。在科研交流,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建立科学、规范、高效、并与自身实验室文化相适应的规范管理制度的实验室,提高同行对实验室成果的认可度,是我们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谢红梅,蓝孝帅.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 (3):61-163.

[2] 姜丽伟.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93-195.

[3] 李强,衡容,崔超.基于开放导向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 8-231.

[4] 王玉亮,王友社.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究[J].实验室科学,2013,16(2):141-143.

[5]吴晓东,左健民,朱晓春 等.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44.

第2篇: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型;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制度

云南西南边疆地区由于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等问题,现存ICL投资方在该地区建立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可能性不大,但本地区各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亟需该服务平台。所以,本地区需依靠政府主导,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组织协力合作,运用各种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方法和措施建立新型医学独立实验室(下文简称“实验室”)。为提升实验室可操作性和社会认可度,需以卫生部制定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申子瑜主编的《医院管理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分册》为基础,参考现行ICL及三级甲等医院检验科管理制度,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新型医学独立实验室组织、财务、资源、信息和运营过程等事项的管理,并保证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

1现行ICL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

现行ICL的规章制度制定不完善,甚至照搬医院内部检验科的管理制度,同时存在制定标准过高,缺乏可操作性,并且监督机制不完善,执行存在问题;多数医学独立实验室内部对工作人员评定职称管理存在不足,薪酬分配差距较大,导致工作人员流动较大,影响检验质量;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开展与独立实验室条件不匹配的项目;标本从运输到检测的各个环节,质量控制现状不容乐观。

2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在云南西南边疆地区,实验室作为一个新生的第三方检测组织,其服务对象是以城市为中心(标本往返运送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的居民。要避免现行ICL的各种弊端,保证良好的运营状况,实现服务本地区居民的总体目标,实验室务必做好建设筹备、申报工作;主动接受卫生主管部门的监督与考核;加强与各合作医院的沟通,实现对标本的严密管理;制定好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标准,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3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标准的建设

3.1建设原则

为改善管理制度执行现状,实验室的建设原则应是:一要重点突出。凡涉及到影响检测结果的制度务必准确完善。二要简洁全面。要求制度传达的信息不但准确,同时还应当全面,避免制定时语言繁琐、叙述模糊。

3.2建设内容

(1)工作人员管理新型医学独立实验室的主体是实验技术、护理和管理人员,他们分别承担标本检测、采集和检测监督工作;需要一定数量的执业医师和检验医师、标本运输人员,分别承担对检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解释工作以及实现标本专业运输工作。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应保证工作人员的数量、基本素质,明确工作人员各自的责任;注重实现人员配置优化,提高检测效率,从而间接提高人员绩效,激发其工作热情;注意避免工作人员频繁更换,保证检验质量。(2)工作区域的划分、仪器设备和试剂管理工作区域划分制度要保证各专业实验室、试剂储存、消毒处理、办公区、休息区和资料与数据控制中心等区域的设计合理,还应注意各区域配套设施设备齐全,如维护温度和湿度、水电、网络等恒定的设施设备。试剂管理制度要特别注意试剂储备量合理,避免因标本量的变化而导致不必要的浪费[4],同时要保证试剂购置、验收和使用等事宜受到严格监督。检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同样要保证购置、验收和使用等事宜受到严格监督。(3)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管理实验室应当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为基础,结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并严格执行《实验室检验项目管理程序》和《实验室检验方法验证管理制度》,并应密切关注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和方法,不得使用停止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和方法,不得承担超过自身检测能力的项目。(4)检验全过程质量管理[5]检验全过程包括检验前、中和后的管理。分析前环节主要包括标本采集、处理、保存和运输,是保证检测质量最为重要的环节。其中,标本采集、处理、保存属于各医院病房或者门诊的职责,运输过程属于实验室的职责。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储存、运送、接收(拒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定期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等内容统一汇编为《实验室标本管理制度》。分析中质量管理以国家标准GB/T20468-2006《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要常规项目分析质量指标标准》等为参考,制定符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的工作标准,将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检验风险管理等事宜也编制在内。分析后质量管理包括核查、特殊项目的检验报告、危急值报告、检验后标本保留时间与条件、检验报告签收等内容统一制定《检验结果报告制度》。(5)财务管理实验室作为独立核算单位,财务管理非常重要。财务管理制度必须保证科研经费、工作人员的薪酬分配、各出资部门的利润分配等,都具有原则性[6],这样才能使预算和决算效率提高,保证利益分配合理。(6)信息管理与安全管理实验室信息主要包括检验结果、质控结果、试剂使用情况和工作量等。信息管理制度应保证实验室具备信息报送和传输功能的网络计算机等设备,保证各类信息受到严格管理,方便患者信息及时传输。实验室应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为基础,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对实验室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要求,以达到实验室的安全运作,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

4实验室制度建设还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4.1需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

实验室作为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就需借助社会资本,所以其管理模式也需职业化。这就需要用制度明确企业管理结构,建立和完善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制订出中远期发展规划,重视内在文化建设,建立高效的科学决策机制,使全体员工均爱岗敬业,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4.2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延伸和发展。实验室与其它企业一样,同样存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信息缺乏,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较落后的通病。建立规范、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对保证实验室高效、安全运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应包括管理目标、各方面风险的评估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等,应将其汇编入中远期发展规划,为实验室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实验室管理事项繁杂,实施高效管理就需要完善的制度,本文仅针对运营过程的关键环节制定各项制度,还有许多细节方面,如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相关制度、与异地各合作单位实现检验报告单发放制度等需持续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加强相关管理工作,保证其能更好地为当地居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宋超,张伟民.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现存问题与监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01):58~59.

[2]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03):42~44.

[3]张伟民.全国14家医学独立实验室工作概况调查报告[J].浙江检验医学,2007(01):95~97.

[4]张国伟.试剂管理在独立实验室中的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2009(06):144.

[5]刘兴欣.医学检验的全过程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330~1331.

[6]易琳.财务管理在独立实验室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2015(07),70~71.

第3篇: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持续 有效 运行

[中图分类号] X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49-1

0前言

要全面保证实验室所出具的检验结果真实有效,不断满足社会各界的实际需求,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全面、精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现阶段环境监测实验室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整体工作目标是,为社会提供精准无误的监测报告,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除了严格把控监测报告的审签及校核工作,还需要通过充分控制一系列影响监测报告的因素,最大限度优化监测报告的质量。不仅如此,运用持续改进方法也能够有效保障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有效性、准确性,由此可见,若要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相关质量管理人员必须要落实好质量体系持续改进工作。

1科学制定相关令行禁止程序

若要实现良好运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就要充分落实体系中的每一项规定,务必满足在制定相关体系过程中一定要将所有要求全面纳入到体系规定中,并且在实行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做到严格遵循相关规定,一方面是对制定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严格要求,另一方面是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过程提出严格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应当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必须要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将管理职责具体细化到每一位相关人员,重点表现在程序之间、人员之间、要素之间、部门之间,要详细明确的规定各个负责人乃至部门的具体职责,有效规避管理漏洞的出现,实现每一阶段都有负责人把关,每一位管理人员都有其重要任务,充分保障实际工作中的质量和效率;第二,根据相应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科学构建约束与奖惩制度;第三,确保对相关监测人员所进行的质量监督真实有效,充分落实其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个工作任务。

2运用多种途径全面落实相关宣传工作

运用多种渠道和途径充分落实宣传贯彻工作,将一系列工作目标以及质量方针全方位、多角度的普及到实验室每一位工作人员,使整体工作人员都能够全面了解及掌握实验室的工作目标和质量方针。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大力度对新入职人员以及重要岗位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宣传贯彻工作,以此充分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有效的运行,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指的培训以及质量方针的贯彻实施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形式,并且根据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开展,在培训完成之后需要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估,并结合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

3积极参与行业内的竞争活动

为了能够全面真实的了解本实验室的能力和竞争力,应当积极参与实验室对比活动、能力验证活动,充分了解实验室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实验室运转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根据相关规定,如果实验室在完成能力验证后出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则需要针对相关行业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该实验室通过应用科学方法分析和找寻出现不符合标准的原因,开展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有效解决相关问题,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提供有利条件。

4充分采取外部评审有效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除了全面落实以上几点,要实现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还需要充分重视外部评审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行业要求,如期进行外部评审工作,以此判定该实验室是否严格遵照质量管理文件的相关要求以及外部评审准则实施体制的运行。在进行现场实际检查时,外部评审组织能够更客观、更全面的发现实验室在运转过程中的不足,实验室要针对评审组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还需要根据评审组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实际工作中的漏洞进行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自主性监测,发现类似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及时整改和完善实验室日常工作,同时还应当在问题发生之前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在问题发生之前做好全面有效的预防工作。具体来讲,保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落实好质检报告的审核工作,在确保对质量文件报告进行全面的检验基础之上还需要对质量检测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于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

第二,落实好实验室的日常工作质量监督,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质量监督网络,严格控制质量监督体系的内容及有可能影响质量监督结果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检验方法、监督点设置、检验方法、监督人员、检测仪器、管理制度、环境条件、消耗材料等等,根据以上各种因素设置专业的质量监督人员,并采取科学的监督措施,明确规定相关检测方法,及时发现质量监督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有效推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可持续运行。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断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保持其持续有效的运行,通过不断完善提高实验室的发展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降低环境监测中所存在的误差及缺陷,有效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为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勉.水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2]王晨.保持水环境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J].水利技术监督,2012,05:15-17.

第4篇: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体制性因素;作用机理

一、引言

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简称SKL)是国家为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而采取的通过国家重点投资及分级分类管理的部级科研基地,是国家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的平台。深入分析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的作用机理,是提高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举措。

与自主创新相关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技术创新的考察。如Arrow[1]首次提出了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将技术创新作为资本积累的副产品,认为知识的外溢导致整个经济生产率的提高;Uzawa[2]设计了两部门模型,假定经济中存在人力资本生产部门通过促进生产部门的技术创新来间接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将外生技术进步内生化;Grossman[3]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主体有意识追求的目标,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渊源,技术知识的增长源于单独的研究开发(R&D)部门。自主创新是我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国外大都以集成创新、区域及国家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如Rothwell[4]研究发现整合科学创新政策和产业创新政策为一体的集成创新政策能带来有效的创新效果;Lundvall[5]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与运作,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些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它们在生产、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过程中相互作用;Nelson[6]在研究美国崛起的基础上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Furman[7]提出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概念并指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国家公用的创新基础设施、特定集群的创新环境和二者的联系质量这三个要素。国内研究主要从自主创新的内涵分析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开展。陈劲[8]认为自主技术创新是在引进、消化以改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继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杨德林[9]将自主创新定义为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傅家骥[10]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依靠自身能力推动创新后续环节,完成技术商品化,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贾蔚文[11]指出创新是既包括研究开发又包括研究开发成果的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市场上得到实现全过程,并总结出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应用。另一部分学者则分析了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魏江[12]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R&D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能力和资金投入能力五要素构成;王一鸣[13]指出政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通过规划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能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徐大可[14]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知识积累、技术学习和R&D活动三个方面;石艳霞[15]提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生态因子,包括“刺激因子”、“激励因子”、“维持因子”和“保障因子”;黄攸立[1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研发人员的个人自主创新能力、领导的个人能力、企业对自主创新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强度、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管理能力、企业的信息获取与识别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转换能力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6个关键维度。国内外研究多以企业、区域或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危怀安[17-19]分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政府主要行使的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和经费支持三种职能,继而首次提出了从微观(科研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及其团队作用机制)、中观(实验室组织结构作用机制)和宏观(体制性作用机制)三个层面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框架,并从微观层面研究发现科研团队能通过选择机制、学习机制、研发机制和更新机制作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演化过程;张琦[20]研究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主要由知识创新、人才创新和创新管理能力构成;杨晓秋[21]研究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级管理体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吴根[22]指出提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整体水平需要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性布局和宏观管理部门的调控能力;易高峰[23]定性地提出了要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以促进其发展。

尽管现有文献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主要集中于微观和中观层面,对宏观管理体制和创新环境等体制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且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体制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是如何排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又是如何作用并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罗纳德·科斯[24]指出,制度结构以及制度变迁是影响创新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果,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合理安排。因而上述问题的解决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二、体制性影响因素的确定与调查问卷的总体分析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体制性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1)实验室的宏观管理体制,即科技部宏观管理与指导、职能部门行政主管、依托单位具体负责的分级分类管理体制;(2)实验室的经费投入机制;(3)实验室所处的国内创新环境;(4)实验室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根据科技部制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08]539号)的规定,结合文献研究成果,设计了包括2个一级因素、5个二级因素、25个三级因素的三级量表。

结合三级量表设计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体制性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要求受试人员对三级因素的重要性按5分制打分,并对二级因素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序,以期依据受试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因素是否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能力作出判断和评估。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为正在运行的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固定人员,共计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1份。从受试人员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占主体(即81.40%);从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占主体(即30-59岁的占91.37%);从学位结构来看,拥有博士学位的占主体(即89.22%);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的占主体(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占22.10%,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占73.58%);从岗位结构来看,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占25.34%,专门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占55.80%,同时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占14.56%,从事专职行政管理的占2.70%,从事实验技术服务的占1.62%; 从学科结构来看,化学领域占15.90%、数理领域占8.63%、地学领域占8.36%、生命领域占33.42%、信息领域占7.55%、材料领域占9.70%、工程领域占16.44%。可见,本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同时,被调查人员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进一步确保了本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的真实性、代表性和权威性。

三、体制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一)三级影响因素的隶属度分析

模糊数学认为,元素属于某个集合的程度称之为隶属度[25]。据此,可以把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体制性影响因素集合视为一个模糊集合X,把每个三级影响因素视为一个元素Xi,对每个影响因素进行隶属度分析。假设在第i个影响因素指标Xi上,专家选择的总得分为Fi,fij为专家j对影响因素Xi重要性的得分,共有N份有效问卷,则三级因素的隶属度为:

ri= = i=1,2,…,25

如果ri很大,表明该影响因素属于模糊集合X的程度很大,即该三级因素Xi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创新能力演化很重要,有必要保留它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体制性影响因素体系中的一个正式影响因素,反之,该因素则有必要予以删除。通过对回收的371份有效问卷的统计与整理,得到了理论初选的25个三级影响因素的隶属度(见表1)。删除隶属度小于60%的11个影响因素,保留了其中14个影响因素,并可按照隶属度大小对其重要性程度排序。

(二)二级影响因素的秩和检验

对二级影响因素的调查为序列尺度(即重要性程度),由于变量是以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的,故可采用SPSS中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来判断哪些二级因素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影响程度更大。由于渐进显著性(Asymp.Sig.)为0.000

(三)体制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通过对三级影响因素的隶属度分析,可将隶属度较小的影响因素删除,得到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并依据隶属度大小对其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即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的战略导向和对实验室的评估规则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具有最主要的促进作用,其次是科技部对实验室长期发展的引导工作以及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际著名实验室、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主管部门与依托单位对实验室的经费、政策支持以及后勤保障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对较低。

四、体制性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如果把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演化看成一个动态系统,那么国内创新环境起着激励约束作用,科技部宏观管理是引导支持系统,对外交流与合作发挥协同创新作用,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和依托单位的具体管理则起到后勤给养的保障支撑作用。

(一)国内创新环境:激励约束机制

国内创新环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自主创新的适宜土壤。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以及对实验室科学的评估机制可激活创新资源并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创新要素间的互动和优势集成,起到激励约束作用。

国际上对“创新型国家”的较统一的标准是R&D经费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我国2006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作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确定了在2020前后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一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存在争取R&D经费、提高本实验室核心竞争力的利益追求,其创新热情将被激发;另一方面,伴随战略导向提出的是大量配套政策的出台,包括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队伍、知识产权、教育科普、统筹协调等10个方面的大量政策措施将有力推动现有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费投入、政府政策、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社会文化氛围等的改善,有效约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动力与社会创新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源要素不断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来,促使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SKL评估规则对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也起到重要的激励约束作用。科学的评估规则将带来符合利益偏好的激励。现阶段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规则与指标体系设“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三个一级评估指标,特别是“研究水平与贡献”占50%的评估权重,明确要求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战略目标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突出代表性成果;对于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实验室将增加运行补助费,连续两次评为“优秀”的实验室可以申请免评估一次,而评估结果为“较差”的实验室则将不再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这将促使实验室将自身发展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关注具有重大创新性的前沿项目,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即便被评为“优秀”也仅仅只是增加运行补助费和获得“免评”的机会,激励水平较低,激励作用有限。要建立起与自主创新相适应的评估规则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可考虑加大原始性创新项目、学科交叉项目、非共识项目成果在评估指标中的权重;同时改革激励办法,对评估为“优秀”的实验室加大支持力度,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团队的组建、研究平台的搭建提供更好的条件。这样,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推动、新的社会环境和评估机制就能构成三位一体的空间,形成“导向——创新——激励——再创新”的良性可持续运行局面。

(二)科技部宏观管理:引导支持机制

科技部作为宏观管理部门负责总体规划和全面指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科技部制定发展方针、编制发展规划、提出专项经费建议的“外部拉力”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依靠研究成果来获得更多经费的“内在推力”构成合力,是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动力源,驱动实验室自主创新的步伐不断前进。

科技部站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高度为实验室确立发展方向,具有更宽阔的国际视野,能构建有效支撑科技宏观决策、具有国际水平的发展战略。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方针和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机制,以避免“外部拉力”过大、过小或过偏,失去动力作用。

同时,科技部提出专项经费建议时应针对自主创新项目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特点,坚持给予持续、稳定的资助,使科研人员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围绕自己的想法自由探索,从而实现重大自主创新。反之则会使“内在推力”的方向指偏,将研究推往短期化、浅薄化。同时,有必要建立专项经费监管机构。目前科技部正在筹建科技经费监管中心,以加强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执行情况的监管,逐步建立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和评价制度,这也将增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的动力。

(三)对外交流与合作:协同创新机制

现代科学呈现出综合化、交叉化、复杂化趋势,创新研究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建立起协同创新机制,促使不同创新领域、不同创新环节之间的耦合。尤其是与具有国际一流创新水平主体的交流与合作能准确把握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脉络,形成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模式。本次调查显示,国外著名实验室、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提高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最主要的协同创新对象。

国外著名的科研机构创造出了多项出色的基础研究成果。如美国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是新能源、技术和材料发展的先锋;德国的赫尔姆霍尔茨研究中心在与国家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宇航等基础研究及高技术研究领域成果卓著;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则抢占了高能物理基础研究的前沿[26]。与国外一流的科研机构交流、合作能使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快速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国际合作基地,健全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促使各国创新要素按照协同创新方式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协同给养,将产生一个在结构、功能等方面远远超越于原有各组织系统的新的生命体系统,实现协同效应,即所谓的1+1>2的效应。

(四)主管部门与依托单位的管理:保障支撑机制

主管部门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具体指导和组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依托单位则是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室良好运行的具体负责单位。一般而言,自主创新进展缓慢往往就在于创新的动力不足和运行过程的断裂,而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在实施行政管理和具体管理时,落实配套经费、给予政策倾斜和后勤支撑则能有效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稳运行。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经费开支主要包括建设费、运行费(包括日常运行维护费和对外开放共享费)、仪器设备更新费和科研课题经费。其中,国家专项拨款是建设和运行费投入的主渠道;主管部门、依托单位提供的配套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则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运行的重要经费投入渠道[27]。其中,建设费主要用于先进仪器设备及必要软件等的购置;国家运行补助费和主管部门、依托单位的运行费主要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日常运行。主管部门、依托单位的配套经费难以落实将会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活动。一方面,实验室只能依靠争取竞争性项目经费维持生存和发展,很难开展高水平的开放课题和自选项目的创新研究。另一方面,经费缺乏的实验室无法对仪器设备进行及时更新维护,也缺乏吸引国际优秀人才的资本,继而影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将严重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能力。

依托单位给予政策倾斜和后勤保障能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创造稳固的后方。不论是基本的水、电、科研和居住用房,还是提供科研资料、信息设备等配套条件,亦或是解决人才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家属安排、职位晋升、奖励发放等问题,都能使科研人员静心致力于科研活动,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Kenneth J. Arrow.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s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3):155-173.

[2] Hirofumi Uzawa. Optimum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65,(6):18-31.

[3] Grossman, G.M. and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1.

[4] Rothwell.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00s[J].R&D Management,1992,22(3):221-239.

[5] Bengt-Ake Lundvall.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1992.

[6] N·Nelson.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M].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7] Jeffrey L. Furman, Michael E. Porter, Scott Stern.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2002,31(6):899-933.

[8] 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1994,15(2):31-34.

[9] 杨德林,陈春宝.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高技术企业成长[J].中国软科学,1997,(8):107-112.

[10]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1] 贾蔚文.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1999,(2):50-52,65.

[12] 魏江,寒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与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研管理,1998,19(6):12-17.

[13] 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10-14,32.

[14] 徐大可,陈劲.后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17-22.

[15] 石艳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生态因子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5):110-112.

[16] 黄攸立,吴犇,叶长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子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1):24-29.

[17] 危怀安,徐晓林,刘燕美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中的政府职能[J].中国行政管理,2005,(2):29-31.

[18] 危怀安,杜娟.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的新近进展[J].学术论坛,2009,32(5):176-179.

[19] 危怀安,胡艳辉.自主创新能力演化中的科研团队作用机理——基于SKL科研团队生命周期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2,30(1):94-101.

[20] 张琦,万君康,庄 越.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及其运行绩效的内涵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5,18(01):15-17,53.

[21] 杨晓秋,刘燕美,吴根等.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管理篇[J].中国基础科学,2006,(2),43-47.

[22] 吴根,陈实.加强宏观管理,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4-8.

[23] 易高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回顾与思考:1984-2008[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4):35-38.

[24]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陈郁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25] 梁保松.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第5篇: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范文

一、为加强**期间(自本办法之日至20**年10月8日)**地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平安奥运”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致病的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卫生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指《名录》中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一类和第二类,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章组织管理

三、**省卫生厅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省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与协调指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地也要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全面负责本辖区内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四、实验室设立单位主管部门、实验室设立单位要明确主管领导、主管部门和责任人,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职责落实。**期间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实验室设立单位法人代表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

五、省卫生厅与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及教学、研究、生产等领域的实验室设立单位、实验室设立单位与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章实验室管理

六、实验室设立单位要根据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落实并演练本单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

七、实验室设立单位要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环境设施、设备条件,明确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技术规程并认真执行。

八、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针对**期间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培训。实验室设立单位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具体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当地技术骨干力量,组织开展本单位**期间生物安全管理的专项培训。

九、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要建立并完善实验室人员档案管理系统,对接触病原微生物人员的姓名、岗位等信息,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人员和从事的实验活动进行详细登记,实验室人员信息和实验室活动情况登记应长期保存备查。

十、**“**”期间(20**年7月1日至10月8日),严格限制外来人员进入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和菌(毒)种库及样本库。工作人员未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不得进行岗位责任外的实验活动。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管理

十一、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要加强病原微生物管理,对本单位内保存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等感染性材料进行一次彻底清点,无保存价值的按照《条例》规定在实验活动结束后就地销毁。有保存价值的集中封存,并将本单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性质、数量、保卫措施等封存信息通过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以密件形式逐级上报。20**年5月31日前,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当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情况汇总上报省卫生厅。

十二、保存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单位,应与当地公安派出所建立报警联动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置联动机制,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迅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十三、**“**”期间,各实验室未经省卫生厅批准,不得接收来自外省市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等感染性材料。暂停向北京地区及其他奥运赛区城市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

十四、因疫情需要,需在省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须提前报省卫生厅批准,由专业人员和保安人员联合押运。运输非高致病性菌(毒)种和样本,应事先得到接收单位的同意,运输物品过程应参照《名录》规定对运输物品进行包装,并由接受过生物安全培训的专人进行运输。

第五章实验活动管理

十五、**“**”期间,凡在**境内进行的涉及《名录》)中一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一律停止;涉及《名录》中二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临床检测除外)一律停止(包括所有科研活动)。如疫情控制需要必须开展的实验活动,须在活动开展前报省卫生厅,经批准后方可进行。

十六、第二十一条严禁各种违规行为。任何实验室均不得超范围开展实验活动,特别是严禁在一级、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应在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活动。

第六章实验室感染控制

十七、实验室设立单位要按照相关法规完善本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制度。要贯彻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方针,积极采取人防和技防措施,切实加强**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对重要部位设置必要的技术防范设施,并实施重点保护。

十八、实验室设立单位如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或发现由于实验室感染而引起的病原微生物相关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要立即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并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当地政府报告。

十九、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实验室设立单位应立即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迅速判断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在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实验室人员安全,控制病原微生物扩散,尽可能将事件危害性降到最低。

二十、各实验室要建立生物安全自查报告制度,每周至少自查一次生物安全隐患,要求详细记录,并报单位主管领导。

各实验室设立单位须至少每月检查一次本单位实验室生物安全情况,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并将隐患情况和整改结果应及时向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在**“**”期间,以市为单位实行日报制度。

第6篇: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现状;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各专业领域的学习中普遍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我国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设立了专门用于教学的公共计算机实验室。这类计算机实验室具有使用率高、使用者多、服务对象多样化、用于不同课程的教学的软件种类和相应的操作环境众多。如何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现状

1.1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

计算机实验室虽然在计算机技术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管理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体现在实验室管理队伍的配置和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当前,高校领导关注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建设,对于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却不注意培养。在待遇上、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充分考虑,这使得管理人员的态度不端正,工作不积极。此外,在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流于形式。管理制度在制定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只是借鉴其他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这导致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脱节。在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学校没有在执行层面进行监督和考核,管理人员不严格遵守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1.2教务部门排课不科学

每个院系、每个专业的学生都会使用计算机实验室,但是高校的教务部门在排课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个特点。学校的每个专业、每个院系在计算机实验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务部门排课时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导致计算机使用效率降低,也导致管理人员疲于安装、维护不同专业所需的软件或系统等。

1.3实验室环境

计算机实验室的人员流动性强,使用频繁。部分学生进入实验室前不愿意戴鞋套或者换鞋,甚至携带零食进入实验室,这使得实验室的灰尘较多、空气污浊、零食碎屑引来老鼠。灰尘会引起计算机的硬件出现故障。老鼠可能会咬断线缆,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使用。

1.4计算机软硬件故障多

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频次高,安装的软件众多,因此容易出现各种故障。在使用中,学生不爱护计算机,操作不规范,比如直接长按电源键关闭计算机,这些都会导致计算机发生硬件或者软件故障。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导致计算机不能及时得到维护。在软件方面,由于不同专业教学所需的软件不同,这些软件对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或环境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软件和系统、软件之间都可能会有冲突,存在不兼容的现象。软件之间和软件与系统之间的不兼容会导致计算机的运行不稳定,影响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教学。

1.5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大

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很多,需要大量的电线、插座、网线,这些线缆、插座会遍布整个实验室。如果这些线缆被老鼠咬坏或者有,会影响到整个线路的稳定,更会引发火灾或者触电等安全事故。

2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创新

2.1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部门应当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室规章制度,明确各方的行为准则,确保各方都能有章可循,比如学生对号入座、进入实验室前换鞋或者穿鞋套、不携带零食或者饮料进入实验室、计算机故障报备等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引入专业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管理人员,能及时排除、解决计算机运行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做好计算机的软硬件维护工作。学校应当为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路径。此外,应当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端正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计算机技术教学提供保障。

2.2维护实验室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学生都有义务维护实验室的环境。任课教师应当督促学生爱护环境,学生应当换鞋或者穿鞋套才能进入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当每天检查、清洁实验室及计算机,保证计算机的稳定运行。此外,实验室应当配备空调来调节实验室的温度,保证计算机处于稳定的运行环境。

2.3提升实验室计算机的维护水平

2.3.1硬件维护

管理人员应当定期检查计算机的各项硬件,尽量避免硬件出现故障,同时备足易损的硬件以便更换,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2.3.2加强病毒防护

计算机的病毒种类多、隐蔽性强、感染能力强、传播快,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者多,部分用户使用计算机习惯不好,比如随便使用优盘、访问含有病毒的网页等。因此,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当对学生宣传、普及计算机病毒的防护知识,培养其良好的使用习惯。同时,计算机应当安装病毒防护性能优良的杀毒软件,禁止使用优盘或者在使用前必须杀毒完成后才能打开。通过以上手段可以减少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机率。

2.3.3硬盘保护

硬盘保护可以让管理人员通过网络实现所有电脑的维护,比如硬盘中的资料、IP地址。硬盘保护通过将多重引导功能在计算机上安装不同的独立的操作系统并保护不同的硬盘,同时设置引导盘的属性,使得每次重启时即可自动还原,避免反复重装,是一种很好的维护手段。

2.3.4云技术

云技术是一种最近新兴起来的计算技术,这种技术将硬件、软件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为用户提供计算、数据存储服务。学校可以采购服务器,自己搭建云服务平台供教学和科研使用。学校也可以向成熟的云技术服务商购买,比如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管理人员将操作系统、软件、数据等存储、安装在云端,为不同的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分配账号、设置权限,使其使用到符合其教学需要的系统、软件,避免了众多软件之间的不兼容和软件与系统之间的不兼容,减少了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了管理效率。由于云计算对实验室的终端计算机的配置要求不高,因此可以利用一些之前淘汰下来的计算机,避免了频繁的更新计算机,降低了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通过互联网,管理员、教师、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自己的账号访问,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巩固相应的操作,完成作业,提高了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时,通过云端桌面来现场演示相应的操作。

3结束语

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虽然受到学校的重视,但是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应当完善管理制度、培养人才、维护良好的实验室环境、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升实验室计算机的软硬件维护能力,保障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作者:陈燕 单位: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晖.高校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管理的现状探讨[J].管理观察,2014(4):169-171.

[2]梁利利,赵俊,王玉.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计算机工程运用技术,2016,12(28):243-244.

[3]孔.云计算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28-30.

第7篇: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观念;管理建议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体制,严重的影响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正常秩序

在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管理时,对部分实验室设备监管不全面,计算机管理人员责任制度不完善,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往往不是专业或者专职人员,缺乏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知识,例如,计算机被病毒入侵,或者计算机本身的硬件问题时,很难及时有效的进行维护和修理,对教学研究和正常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高校计算机使用的时间较长

频繁和长时间的使用使计算机在超负荷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容易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而计算机有许多精密仪器构成,这就对运行的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许多计算机实验室的湿度过高,导致计算机外接线路老化受潮严重,容易造成计算机的线路板受潮,进而发生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学生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静电,计算机长时间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运行,降低屏幕的分辨率,影响了计算机的正常工作。

3.高校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慢,系统过于后,难以往常复杂的计算任务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一般承担的计算和教学任务都比较复杂和繁重,这就对高校计算机在系统安装和软件更新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受困于自身能力有限,常常难以完成复杂繁重的软件更新和系统变更工作,导致计算机运行效率大大降低。常常因为操作不规范或者错误的操作,破坏计算机的系统,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的工作。许多学生访问的网站和使用的移动硬盘都可能存在病毒,导致整个计算机实验室处于瘫痪的状态。

二、对加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几点建议

1.改变传统观念,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分工,提高管理效率

对计算机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高校计算机管理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要对复杂的高校计算机进行有序的管理,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实验室的管理要从传统的笼统管理逐渐的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有传统的经验主义转变为科学化管理,有随意化管理转变为规范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前高校的教育需求。

2.建立健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保证计算机正常有效的运转

不断地完善和健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例如,对硬件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加强审核计算机消耗品的申报单,明确管理员的职责,精细化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日常规定。对计算机实验室实行制度化、规范化、集约化的管理,确保学生的教学实验需求,做到既低消耗又高质量的管理模式。通过对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对计算机管理机构进行合理的建立,避免计算机长期的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保证计算机资源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教研活动服务。

3.加强对计算机的设备管理

作为当前高校教学的主要设备,计算机能否快速有效的被利用,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整体水平。当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出现问题时,必将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活动。高校要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购买计算机时要根据学校的教学课程需求,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系统,注重对计算机的维修保养工作,定期对计算机的杂物和灰尘进行清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期限。在软件保护方面,计算机管理人员可以为每台计算机装上专业的杀毒软件,可以选拔计算机专业知识较为突出的同学来进行相应的软件更新和维护,这样既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4.建立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队伍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计算机管理的核心。计算机实验室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专业知识较强,具有责任感的管理队伍,高校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最大程度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计算机设备更新速度的不断提高,给计算机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定期的开展计算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加强计算机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在队伍的建造方面,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地给予管理人员专业方面的辅导,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对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最终创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

5.注重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环境安全管理,保证计算机在良好的环境下运行

作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生命健康,也关系到高校的集体财产,所以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观念,做好防火、防盗、防潮工作,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展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劣,所以高校在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分工,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健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保证计算机实验室正常有效的运转,加强对计算机的设备管理,建立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队伍,注重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环境安全管理,保证计算机在良好的环境下运行。

作者:邓俭锋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艳.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方法优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7).

[2]桑杰.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7).

第8篇: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范文

创新实验室可以供教师及学生进行各种实验预习、复习及科学研究,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验室高效的运行的保证。为了使实验室更好的服务于师生,创新实验室成立了管理机构,实验室以社团的形式每年从涉电类专业招聘管理人员与普通成员,招聘管理人员都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值班制度、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实验室设备及图书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以保证实验室高效的运行。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是本实验室管理制度中效果较显著的制度;实验经费统一由管理部管理,指导教师组负责制,实验室通过对外家电维修、网络承接电子设计等一系列的活动每年创收约6万,其中百分之50%用于学生工作报酬,20%用于采购耗材与实验设备维修及购买图书资料,20%用于对外交流培训学习,10%作为社团活动经费。

二、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开展的主要活动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能够得到技术的培训与锻炼,也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并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取得的成果总结:创新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实验室开放管理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有效的舞台。近年来,在创新实验室的影响下,我院学生在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专业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主要的成果有:

(1)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创新实验室通过提前预习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准备时间减少、实验设备损坏率降低、实验正确率提高。

(2)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成果显著。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等项目上都有不俗的表现,其中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一项;创新实验室成员2013年申请新型实用专利2项。

(3)对口专业就业比例提高。据历年7月份就业统计,2008年对口专业就业率为25%,2010年为42%,2013年达到了61%。

三、结语

第9篇: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卫生检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3002-02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与水平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重要管理方式,将其运用到卫生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方面,不仅有助于提升卫生检测实验室的管理质量,而且有助于创新卫生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与方法。

1 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概述

1.1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在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组织、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将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和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产品的全部活动。

1.2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与基本观点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包括: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社会参与以及全程控制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包括:全面管理、为客户服务、以预防为主、用数据说话。

1.3 全面质量管理在卫生检测实验室的应用 卫生检测实验室运行过程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一个卫生检测网络中以全体卫生检测人员参与以及以质量为中心的过程,它的目标是在卫生检测的过程中,找出质量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实验的环节中进行验证或者评价,对出现的问题与安全隐患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它不仅是卫生检测实验室管理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保障卫生检测质量的重要措施。它贯穿于卫生检测实验室运行的全过程,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质量管理的控制程序或者制度,以此保证卫生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和工作开展。

2 当前卫生检测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问题之一——检测设备运行不稳定 卫生检测设备运行不稳定,究其原因是仪器设备的质量低,检测的方法存在问题或者仪器设备老化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检测数据出现误差,使得检测结果与预期的结果较大偏差。

2.2 问题之二——实验室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 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的主要表现是业务水平低、责任心与归宿感不强等,卫生检测操作技能不过关,经常出现实验操作失误等低级错误措施,导致检测数据缺乏可靠性、准确性以及可信性。

2.3 问题之三——检验方法影响检验检测结果 卫生实验的检验方法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虽然对于一些实验有强制性国家标准来依据,但这些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各种检验方法应熟练加以学习和掌握应用之后才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卫生检验检测活动,否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2.4 问题之四——实验试剂与用水的纯度与等级影响检验检测结果 实验试剂或者用水的纯度与等级影响检验检测结果的主要表现主要是选择的纯度与等级与实验要求不相符、实验器材的使用不正确,以及器皿清洗不干净或者高压灭菌的效果不合格、干扰检验结果的污染物没有彻底被清除等。

3 加强卫生检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研究

3.1 措施之一——保障实验室设备与周围环境的稳定 要保障实验室设备与周围环境的稳定,就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按计划认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这包括除尘、防震以及除湿等内容;二是对经常用到的设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和按期检定/校准以提升设备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三是根据各种卫生检测实验性质与目标的不同,要消除实验室周围可能发生意外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隔离;四是对检验室内部可能潜在的安全隐患,要采取相应的手段防止交叉污染对仪器设备造成的不利影响。

3.2 措施之二——选择正确的检验方法 要选择正确的检验方法,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根据卫生检测实验的标准、检测目标等原因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检验方法,首先强制性国家标准;二是选择非标准检测方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内容包括:样品基本干扰、检测方法的检出限、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抵抗外来作用的稳定性,并应进行验证确认。

3.3 措施之三——提升检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 要提升卫生检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根据卫生检验检测的需求,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检测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其内容包括质量控制、检测操作技能以及检测的标准化,以不断更新的知识来丰富检测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二是制定严格的业务考核机制,卫生检测实验室中的各类工作人员要进行贵重仪器操作、精密仪器操作或者专业技能的考核,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上岗证,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重新进行培训;三是在卫生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中,后勤工作人员、管理人员也要全力参与,将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并落实到个人。

3.4 措施之四——保障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要保障卫生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采取措施不断提升卫生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二是要采取措施检查实验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实验试剂或者用水的纯度;三是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这包括卫生检测实验室开展检验能力与比对实验等内部质量控制以及实验室之间的比对质量控制。

3.5 措施之五——强化卫生检测实验室环境的控制 要加强对卫生检测实验室周围环境的控制,主要以下两点:一是严格地划分每一个实验室、污染区、消毒区以及洗刷设备器皿的位置与管理任务并明显标识;二是在检验检测实验的过程中要保证实验室对采暖、湿度、通风以及采光的要求。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卫生检测实验室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在实际的检测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新问题与矛盾,强化对卫生检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从中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探索和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新模式,从而持续提升卫生检测的质量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惠乐,赵晋英,卢建华,胡彦玲.卫生检测机构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2).

[2] 周必满.卫生检测质量控制结果评价方法的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