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病学知识总结范文

精神病学知识总结精选(九篇)

精神病学知识总结

第1篇:精神病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教学法;教学

精神科护理学是应用护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等三个方面研究和帮助精神病患者恢复健康,以及研究和帮助健康人群保持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护理学和精神病学共同的专业分支。从学科开设以来,因为精神科护理学具有学科内容抽象、教学手段单一等学科特点,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精神科护理学教学工作者以及学习这门学科的护理学生,认为精神科护理学是一门难教并且难学的一门学科。为了改变这个尴尬的现状,笔者在多年的精神科护理学教学工作中经过实践和总结,逐步摸索出各种比较适合精神科护理学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实效性,科学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大大缩短护理学生的临床适应期,缩短精神病院对实习护理学生的培训时间,为学生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1 精神科护理学总体框架的授课安排

课程安排总共26节课,理论课占18节,所占比例为百分之69.23,实践课占8节,所占比例为百分之30.77。具体安排详见表1:

表1

在以上的课时计划中,有效的将精神科护理学中的理论知识教授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学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之后,能快速的在实践中积累临床护理经验,更深刻的掌握相关护理知识。最后安排的三节见习科目,能较好的检验考核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也能更好的考察学生如何在临床中合理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最后在见习反馈课上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把在见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加以小组讨论和解决,最后进行概括总结,本门课程就可以圆满结课了。

2 针对不同性质和特点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2.1 确立切实可行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课堂教学目标,给教学目标科学的定位

在精神科护理学的课堂上,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学会专业护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渗透护理工作情感教育,这些内容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好。这些目标还必须科学有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落实。

2.2 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性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进行合作、质疑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同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的具体方法以及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且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做到“授之以渔”,这样一来,学生在每节课上的收获在今后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才会有延续性的学习效果,使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3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理论课时注重多种教学法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引入大量临床图片、临床实例及相关的影像资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讲精神障碍病状学时,先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再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方法将幻觉、妄想、思维障碍等主要内容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如精神分裂症及人格障碍护理等内容则以实例导入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等把临床常见病的病因、病状、护理及预防等问题阐述清楚。

3 总结

在本次教学过程之后,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考核成绩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实效性教学法在精神科护理学中是一种科学、合理、高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打下牢固的护理基础,大大缩短学生的临床适应期,更加有利于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值得在各个院校的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推广实行。

【参考文献】

第2篇:精神病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 药物自我处置模式训练 精神障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73

精神障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抗精神病药物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疾病的疗效,决定着病情的稳定与否[1]。本研究进行了药物自我处置模式训练,同时运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状量表(SAPS)[2],对入组评定,并对影响疾病康复因素的发生及消失情况进行分析与对照组比较。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8月~2010年12月收治接受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65例,其中男38例,女27例,平均39.3±5.14岁,平均发病年龄23.3±3.84岁,平均病程11.7±5.321年,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由三级医生查房明确诊断,取得监护人知情同意后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入组的药物治疗无特殊限制。

方法:借鉴Liberman《社会和独立生活训练模式》[3]结合我国患者实际情况对研究组对象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①了解有关抗精神病药物的知识;②识别药物不良反应;③和专业人员交流,处置药物不良反应;④识别病情发展先兆,进行症状自我监控;⑤病友中轮流推出室长与工作人员共同完成日常事务,汇总发现的问题,采纳合理建议;⑥安排患者假试出院(daycare),工作人员、患者、家属互相随时交流,解决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均通过一致性测验,对研究患者在入组前及课题实施1、2、4周进行BPRS、SANS、SAPS评定,观察影响患者病情康复不利因素的变化情况,共录入60例完整资料,其中男34例,女26例,有5例患者(男4例,女1例)未完成课题,予以剔除。

统计学处理:所录入数据运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两组入组前后BPRS总分比较:两组病情严重程度相当,具有可比性(t=0.36,P>0.05)。研究组在第1周显示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照组在第2周后开始显示疗效。见表1。

两组SAPS总分比较:研究组于第4周效果明显,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SANS总分比较:研究组于第2、4周末,阴性症状改善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观察影响患者病情康复因素变化情况:接受模式训练组其存在的消极因素发生、发生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关数据进行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4。

讨论

专科药物治疗精神疾病虽是控制病情的必要手段,但有关资料提示,运用Liberman《社会和独立生活训练模式》对患者进行药物自我处置模式训练利于患者病情的稳定及康复。本研究提示,入组经药物治疗后病情均程度不一的有所缓解,然而同时对患者进行药物自我处置模式训练,普及人群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祖承.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第3篇:精神病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精神卫生知识宣教;精神疾病;问卷调查;患病率

精神知识宣教能够让居民提升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程度,若身边有人出现类似症状时能够及时发现并督促其就医,降低精神疾病恶化程度与发作几率[1]。本院基于这一情况,通过调查问卷的对比研究了解了健康知识宣教对居民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希望能够为今后宣教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减少精神疾病患病数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周边某小区,方便进行精神知识宣传。问卷发放分2次进行,分别在宣教前与宣教后,每次发放问卷190份。问卷中需要患者填写自己年龄、性别、学历,不用将姓名以及联系方式填写在问卷上,以免加重患者心理负担。

统计发现,第一批问卷有效回收份数为168份,占总发放数量88.42%;第二批问卷有效回收份数为188份,占总发放数量98.95%。第一批问卷中回答者多为男性,有91例,女性人数为77例;第二份问卷回答者多为女性,有104例,男性仅为84例。

1.2方法 本次研究问卷是由我院多名精神科医师共同制定,同时参照精神卫生宣传教育要点进行了修改,确保问卷中涵盖了主要精神疾病类型。在问卷分析小组成员选择方面,所有成员均经过统一培训,培训时间为1w,在之后的检验中具有观念一致性。

在目标社区内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前事先说明宣教作用以及本次研究目的,加强社区居民在此方面的配合性。宣教时间选择在周末进行,以此来保证接受宣教人群的广泛性。

在调查问卷内容设定方面,本次研究共选择了33个问题,均能够用"是与否"、"知道与不知道"来回答,尽量避免主观性答案。问题包含了精神疾病的主要表现、预防方式、理论知识、特殊人群等方面,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调查问题:①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部分吗?②精神疾病都是因为受到精神类刺激引起的吗[2]?③好的生活态度能确保不会出现精神疾病吗?④性格不好的人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吗?⑤您知道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吗?⑥孕妇更容易还上精神类疾病吗?⑦更年期精神障碍表现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吗?⑧轻微老年痴呆症属于可治疗范围之内吗?⑨青春期心理卫生重要吗?⑩身体疾病会造成精神类疾病吗?[3]

以上是本次调查问卷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均为判断题类型,受调查居民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问卷,提高了问卷的有效回收率。

1.3宣传效果评价方法 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效果需要通过患者对问卷内容的有效回答来判断。本次调查中共有33道题目,答对记1分,答错或弃答不得分不扣分。因此调查结果最高分为33分,最低分为0分。

本次研究将宣传效果以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个程度展开评判,各程度评判标准如下:显效-得分在28分以上问卷归为显效程度;有效-得分在28分以下、20分以上为有效程度;无效-得分在20分以下为无效程度。

2结果

本次研究分两次发放问卷,每次发放190份。在未进行知识宣教前发放的问卷有效回收了168份,而在宣教之后有效回收数量为188份,较之前明显提升。采用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种方式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评判。宣教前后对比性见表1。

通过表1不难看出,患者在宣教前多数没有达到对精神疾病有效知晓程度,在无效程度的患者高达49例,占该组总人数29.17%;而在宣教之后处于无效程度的患者仅为12例,占该组总人数6.38%。另外,从宣教效果非无效人数分布方面来看,宣教之后居民多对精神疾病达到了较高的掌握水平,相信能够在日后自己或周边人群出现精神疾病征兆时及时发现并尽早治疗。

3讨论

现如今的精神疾病不再单纯指因为神经功能障碍造成的疯癫或是智力低下等情况,目前心理状态是否正常也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4]。随着我国精神疾病患者数量逐步增多,研究人员发现这类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与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程度有关。若人们对于此类知识达到有效掌握程度,在自己或是家人朋友出现精神疾病征兆时能够及时发现,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中。

总之,精神卫生知识宣教能够显著提升居民对精神病病情、预防等方面的掌握程度,达到自我护理效果,从而通过及时就医降低精神疾病患病几率与发病次数。我院在宣教与调查方面还会加大投入力度,力争人人都知晓精神卫生知识,切实降低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

参考文献:

[1]郭红,潘惠君,陈宏美.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对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2013(02):132-134.

[2]张家兴.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1955--2007年精神疾病患病率与社会发展调查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2009(01):60-61.

第4篇:精神病学知识总结范文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管理。观察组对成员进行社会功能训练,生活技能培训,健康知识学习等社区管理模式干预。对两组成员实施2年定期随访。并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进行评分,并作分析与对比。结果观察组成员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是可行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有帮助。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社区管理模式

重性精神疾病是指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思维、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总称。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等六大类病种,有复发率高,病程长,易出现危险行为等特点,通常成年早期发病率较高[1],对患者及家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虽然还是以药物为主,但是由于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效果常不理想,复发率高,且社会功能恢复差。近年来,对患者心理上的辅助治疗逐渐受到重视[2],并且逐渐从医院、病房治疗转向社区。1996年以来,我国残联和政府部门结合我国情况,参考国外经验,在各地展开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和康复工作。为帮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奠定了基础。2004年起,由中央补助的668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开启了重性精神疾病医院和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新道路[3]。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登记备案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80例,两组患者均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人,对照组40人。其中观察组男23人,女17人,平均年龄(43.1±5.32)岁。对照组男27人,女13人,平均年龄(45.8±4.52)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工作要求,进行常规管理。对干预组进行新型模式的管理,新型模式大致分为下面几点:

(1)聘请专家专门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为社区储备专业的精神疾病防治人员。

(2)开展全面精神疾病知识宣传与学习,社区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减少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的偏见。

(3)增加患者之间的来往与交流。互相交流治病经验,增进患者融入社会的速度。

(4)做好患者不同时期的随访工作,制定针对个人的管理方案,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5)定期进行康复咨询指导,通过医生与患者交流,逐一对社区管理重性精神病人进行分类评估和综合干预。

(6)指导患者进行工娱活动,提高患者社会生活能力。

(7)做好患者家属沟通工作,定期向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向家属提供疾病康复指导,定期组织患者家属参加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讲座[4]。

1.3判定方法

使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采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评分,以问卷形式对两组患者进行社会能力等方面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患者随访2年,统计2年间两组患者日常情况,对家属就患者日常生活知识知晓情况做调查,并且为两组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缺陷评分。其中对照组干预前SDSS总分445分,干预后466分。观察组干预前SDSS总分472分,干预后237分。两组患者干预后SDSS总分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对照组在个人生活、责任心、社会活动等方面有所好转。

3讨论

当今社会中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重视,而社区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所以,现在的目标是将医院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务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服务。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离院后,仍离不开定期的随访与康复指导。本文研究对比了对照组患者身体状况、社会能力、家庭职能等方面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好转。所以,社区康复就是患者离院后进一步康复,恢复社会能力的重要保障。做好社区定期的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的访问和跟踪报道。社区的服务人员定期对精神疾病患者做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同时提供一些必要的义务咨询[5-7]。对精神疾病患者做好心里指导和生活上的服务,让精神疾病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有利于避免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同时社区应该积极开展针对心理健康的讲座,不仅让精神疾病患者提高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同时对社区的其他人也有较好的预见性,可以降低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率,同时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的能力。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期要在社区系统新型管理的模式下,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家属一同努力,相互配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8]。因此,做好社区新模式的管理工作,将会为患者回归社会,减少复发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通过社区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康复干预管理,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马弘,刘津,何燕玲,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686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0):725-728.

[2]李欣娜.兰州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治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8):81-83.

[3]栗克清,张云淑,张勇,等.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精神医学杂志,2014,27(1):47-49.

[4]冯斯特,刘素珍.国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6):764-768.

[5]王夏玲.近八成精神病患者处于脱管状态:社区管理精神病患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2,28(8):3.

[6]林祥吉,唐宏宇,史天涛.北京市危害社会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现状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5):463-464.

[7]丁振明.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院康复模式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26-30.

第5篇:精神病学知识总结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000例作为调查的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的总有效率为100%。将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相关的分析后发现,男性患者501例,女性患者499例,年龄范围在17~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45±10.15)岁。其中,年龄范围在17~20岁之间的有166人,所占比例为16.6%;年龄范围在21~25岁之间的有164人,所占比例为16.4%,年龄范围在26~35岁之间的有168人,所占比例为16.8%,年龄范围在36~45岁之间的有163人,所占比例为16.3%,年龄范围在46~50岁之间的有179人,所占比例为17.9%,年龄范围在51~60岁之间的有160人,所占比例为16%。患者的学历情况为,高中及高中以下的患者257例,所占比例为25.7%;中专的学历的患者有243例,所占比例为24.3%;大专学历的患者有260例,所占比例为26%;本科学历的患者240例,所占比例为24%。

1.2调查方法

在进行调查之前对参与调查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一致性的检验后方可继续进行调查工作。评定之前由相关的医生对被调查的对象进行相关讲解,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本次研究采用的是不记名的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精神疾病的相关卫生常识,大部分调查的内容主要参考卫生部发表的《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每一份问卷包含26个题目,备选答案为“是”和“否”,答对积1分,答错不扣分,积分越高则证明患者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程度越高。

1.3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本次研究后发现,我院患者对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并不高,正确率位于80%以下。另外,患者对于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正确率为50.97%,21题~26题属于特殊阶段常见的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患者知晓正确率也仅为63.17%。在关于“心理健康是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吗?”751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75.1%;在关于“你认为“精神疾病就是思想出现问题”这一观点正确吗?”541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54.1%;在关于“有的人认识不到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是这样的吗?”642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64.2%;在关于“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因为受到了刺激?”450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45%;在关于“精神疾病是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641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64.1%;在关于“精神疾病是治不好的病症吗?”164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16.4%;在关于“怀疑自己患有疾病需要找医生看病这样做对吗?”784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78.4%;在关于“心理问题出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一说法是否正确?”264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26.4%;在关于“是否知道精神卫生机构是什么?”493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49.3%;在关于“您认为产妇是不是更容易产生相关的心理问题?”521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52.1%。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精神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当下的生活中,现代人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但是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给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负担。精神卫生工作主要包括各类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和降低各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的几率,主要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宗旨[1]。随着医学界对精神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对精神疾病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因神经功能障碍而造成的疯癫现象,还包括心理是否处于正常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此同时,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医学界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2]。经过相关研究发现,人们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快慢等因素都能够对心理的健康程度造成极大的影响[3],所以,在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工作的时候需要认真对待,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良好的预后,不但要达到减少我国精神病患者的人数和降低精神病的患病几率的目标,还要防止已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出现复发或精神残疾[4]的情况。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中,对于相关的精神疾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不容乐观,在对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具体日期、睡眠日的具体日期、孤独症日的具体日期和自杀预防日的具体日期的知晓方面,知晓率均低于45%,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工作时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可以将主要的力量用在较为薄弱的方面,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掌握正确应对精神疾病的措施[5],共同为“提高疾病知晓率,降低精神类疾病患病几率”这一目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6篇:精神病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家庭护理教育;效果评价

开展家庭护理教育能改善患者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技巧,使家属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应对能力,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自全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5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1版)的重性精神疾病。

②获家属同意。按知情同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5例,对照组75例。两组患者的家族史、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服药种类等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或常规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家庭护理教育培训(包括家庭护理教育与关怀)。

1.2.1家庭护理教育

采取集中讲座的方式,由3名经过专门培训的主管护师实施,每年对家属进行集中授课二次,每次90分钟左右;每月随访一次,特殊情况随时咨询。教育内容:①精神病基本知识。让家属了解什么是精神病、为什么会得精神病、精神病能结婚生孩子吗、精神病有哪些表现以及如何早期识别精神病。②精神病的治疗。告知家属患者何时需要住院、药物治疗的作用、服药后有哪些副作用等等。③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护理。如何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到精神科就诊前应做哪些准备、如何防止病情复发以及怎样成为一名“称职”的患者家属等。

1.2.2家庭关怀

①建立家庭联系卡。方便家属在照顾患者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医务人员联系,积极协助解决。②服药关怀。耐心劝导,说明服药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督促并鼓励患者按医嘱坚持服药,避免自行减药、停药或间断服药,严防拒药、藏药或一次性顿服而造成意外。③社会能力关怀。根据患者的兴趣与特长,鼓励参加社区各种康复活动,引导患者主动融入社会,接触各界人群,重建社交能力。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BPRS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开展家庭护理教育后,观察组总分显著降低(p0.05),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p

3 讨论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对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难以应对,虽然早期进行了治疗,但患者的预后和家庭成员的态度有关,与家庭照顾好坏有关。只有正确的家庭照料,才能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因此,对精神疾病家庭实施家庭教育,对精神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显示,实施家庭护理教育后观察组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了应对能力、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因此,在系统规范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对帮助患者家属矫正不良行为,改善与患者的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进一步缓解精神症状和预防复发,提高生活满意度和促进全面康复具有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凤珍,刘琳,郭军,马振芬,詹来英;健康教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第7篇:精神病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依从性;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b)-137-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该病的患病率占总人口的2%~5%,50%~80%的患者因复发而再次入院。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意识清楚、自知力缺乏、病情反复发作、治疗时间长等特点,因此,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依从性非常差。而治疗的依从性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预后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笔者在2006年4~10月,针对精神科住院的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进行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治疗依从性的评估性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4~10月,在江西省心理康复中心精神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8例,女性40例;年龄18~55岁,平均29.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45例,高中及高中以上23例;精神症状已基本控制,已转二级护理的患者。

1.2评估方法

收集患者的病史,在病区与患者交流的方式,从4个方面评估患者治疗的依从性:①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②对精神科保健知识的掌握;③能否安心住院;④服药的主动性。并进行健康教育前后的对比。

1.3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3.1健康教育的内容①根据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特点如拒绝住院,否认有病,紧张恐惧,自卑感,对前途失望,心情复杂等进行心理干预,使之能够安心住院;②介绍精神科疾病的有关知识: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的病态表现,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预防及康复,启发患者认识疾病,提高对幻觉、妄想等症状辨别力,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③针对病因与药物治疗的的作用、坚持服药的意义等进行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引导患者将病情好转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联系起来,领悟药物治疗的效果,增强服药的依从性;④康复期回归社会的指导,生活技能的训练;⑤对家属的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总结发病的规律、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⑥针对患者个体的情况、结合家庭情况和社交方式进行指导[1];⑦出院指导、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及健康教育资料。

1.3.2实施方法由责任护士采取个案健康教育;掌握较强精神科专业知识的护士进行集体的健康教育;护士在平时操作时进行随机的健康教育。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进行Mann-Whitney检验、χ2检验。

2结果

健康教育前后的结果见表1,2。

通过上表可以得出,健康教育前,患者对精神科疾病的知识等内容了解肤浅,内容单一,且比例较低,因此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很差;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患者对精神科疾病的知识等内容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因此能够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明显提高。两者结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3讨论

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指特殊人群在疾病状态下,进行与疾病有关的医学与护理知识的教育。精神分裂症尚无根治的办法,但是,通过各种治疗方法,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差,因而有一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最终导致精神衰退,这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可悲的结果。而如果患者的依从性高,是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最有效的办法,这有赖于患者的自我管理[2]。健康教育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信念的模式,正确的健康信念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差,主要是患者的自知力的缺乏,对精神疾病知识不了解,不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认为抗精神病药物对身体有害,有“病耻感”,甚至有的家属认为这不是病,是思想问题,是鬼神所致,也有的认为精神症状消失既可停药,因此,听不进医生的意见,对治疗是被动的。通过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患者的依从性增加,其原因主要是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认知,对精神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也就能安心住院,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了。

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控制后,应及早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将精神分裂症的防治知识教给他们,了解他们治疗不依从的原因,并给予指导。健康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切实可行,通俗易懂,做到因人施教。对于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应反复多次、耐心讲解,以身边成功的例子现身说法,解释现有的健康问题及注意事项。对于年轻的、文化层次高的,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健康问题,从原理、影响因素及预防保健进行宣教。教育者应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充分尊重、理解、体谅患者,只有取得患者的信任,家属的支持、配合,健康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建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干预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74-475.

第8篇:精神病学知识总结范文

虽然学生通过科普知识对抑郁症有一定认识,但一节课下来,仍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能记住的内容少,既不系统也不全面。通过简单的图示,学生很容易掌握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常见症状及伴随症状等,对临床表现有了直观全面的认识,学生也乐于接受。思维导图见图1。

鉴别诊断因精神病普及教育相对于其他疾病较少,即使目前教学采用教师讲授、图片或相关录像等相结合,学生仍然对一些典型疾病的症状及鉴别诊断不能很好地掌握或经常混淆相关症状。

精神症状丰富,同一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诊断的疾病中,如:类躁狂样表现(兴奋话多、精力充沛、易激惹、意志活动增强、情感高涨等)像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殊不知,其他疾病也能有相似表现,所以,需要做鉴别诊断以防误诊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另外,某些药物、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障碍等均可出现类躁狂样临床表现,因此,需要学生掌握鉴别诊断,试用思维导图把躁狂发作的鉴别诊断画出来(图2)。

通过该部分思维导图的学习,学生对平时不感兴趣且难以掌握的鉴别诊断有了新的认识,提及躁狂的器质性原因,脑中即显现出这个图形,几大类器质性因素一目了然,记忆深刻,便于复习。

思维导图在精神病学教学中的优势

1教师备课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备课会使教师的思路更加清晰。用一幅图或图画表达中心思想,画出疾病的临床表现;使用不同粗细的曲线、不同颜色和图形突出重点,让阅读者的大脑兴奋;将中心图像与主要分支连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2级分支连接,分支随着关键词不断扩展,自然形成一幅思维导图;每条分支上使用的是关键词:如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或药物、肿瘤等,而不是一句话,便于思维不断发散。

利用思维导图备课具有直观可视化特点,易更新新知识、新观点,并且可以自动生成大纲文字,便于汇总书写文字材料,当作教案的大纲,并逐步扩展成完整的教案材料,不仅不会增加工作量,反而会减轻临床教师的工作负担。附属医院的教师要兼顾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量大,使用思维导图教学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2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要点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给学生带来的困扰可由思维导图轻松解决,使学生便于学习和记忆。思维导图不仅有利于记忆,而且还能增强理解力,锻炼学生大脑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的自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在思维导图上的内容,非常直观、清楚地把握核心知识及要点,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完整地走下去。课后,学生依然能够通过思维导图快速回顾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图像,层次分明,记忆加深;同时作为提纲式内容,也为将来复习提供了方便。

存在的问题

第9篇:精神病学知识总结范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5.081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clinical effect of schizophrenia treated by humanized nursing. Methods A total of 100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ization group and humaniz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routinization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measure, and humanization group received humanized nursing measure.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master degree of drug use, self-regulation and family care knowledge, and positive syndrome score, negative syndrome score, and total score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 Results The humanization group had higher master degree of drug use, self-regulation and family care knowledge respectively as 94.00%, 90.00% and 94.00% than 72.00%, 68.00% and 80.00% in the routinization group, and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χ2=8.575, 7.294, 4.332, P

【Key words】 Pathogenesis; Humanized nursing; Effect

精神分裂症为常见精神疾病之一, 患者临床保险为社会功能受损明显。因而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并提高自我保健和护理能力, 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4]。本研究就精神分裂症采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纳入对象来自2014年2月~2016年4月接诊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按照随机法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常规化组和人性化组, 每组50例。常规化组男26例, 女24例, 年龄21~74岁, 平均年龄(42.12±10.63)岁;初中及以下文化18例, 高中20例, 高中以上12例。人性化组男25例, 女25例, 年龄22~73岁, 平均年龄(42.00±10.35)岁;初中及以下文化19例, 高中20例, 高中以上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规化组 采取常规化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遵医嘱给予精神病药物发放, 说明用药方法, 加强用药并发症监护, 并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口头简单教育。

1. 2. 2 人性化组 采取人性化护理措施。在常规化组基础护理的同时, 关注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发展, 为其提供人性化服务。主要包括:①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住院病房环境, 保持温湿度合适, 病房通风良好, 光线柔和, 安静无噪音。②健康教育。主动跟患者交流, 根据患者文化水平, 采用不同的宣教方式, 如小册子发放、一对一讲解、PPT等形式,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精神分裂症发病知识健康宣教[5-7], 使其了解精神分裂症发病诱因, 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知, 转被动为主动配合治疗, 缩短康复疗程。③心理护理。需针对患者心理状态给予个体化疏导, 减轻其心理压力, 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并嘱患者家属和朋友多陪伴和探访, 给予患者必要的情感支持, 提高患者康复信心[8-10]。④基础护理。关注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了解其住院期间不适之处, 根据其饮食和起居习惯进行调整, 为患者提供必需生活用品, 使其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可在天气好的情况下组织患者与病友一起在医院绿化区活动, 共同交流抗病经验, 改善其不良情绪, 丰富住院生活, 使其尽快回归社会[3]。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自我调节、家庭护理知识的掌握度, 护理前后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总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用药、自我调节、家庭护理知识的掌握度比较 人性化组患者精神分裂症疾病用药、自我调节、家庭护理知识的掌握度显著高于常规化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总分比较 护理后, 两组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总分均低于护理前, 人性化组低于常规化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措施, 其以患者为中心, 尽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 为其提供全身心护理服务, 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医护工作配合度, 促进病情的康复[5,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