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改在线范文

课改在线精选(九篇)

第1篇:课改在线范文

关键词:工程意识;在线分析仪器;课程教学

一、教学改革思路

“在线分析仪器”课程以工业上在线应用的分析仪器为主线,包括电化学式、热学与磁学式、光学式在线分析仪器、在线物性分析仪器、网络化在线分析仪器、现场总线式在线分析仪器、虚拟仪器化在线分析仪器等仪器的检测原理,以及基于各种原理的在线分析仪器的应用,并介绍了自动取样和试样预处理装置。课程内容涉及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知识,课程教和学的难点在于课程“内容多、发展快、理论深、技术高、应用性强”。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为目标,提高学生自主研学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作为工科院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基础知识扎实、工程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专业教学计划指导下,积极开展“在线分析仪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凝练,建立一套包括理论讲授、计算机辅助教学、强化训练、自主研学在内的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主研学能力。

二.注重培养工程意识的教学方法

1.注重先进的教育理念,强化工程意识培养

(1)专业授课过程注重提出问题,强调研究性学习,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的传授中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教学中,除了采用先进多媒体技术扩大课堂的信息量,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即“教会”外,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课堂教学中着重讲清在线分析仪器的基本概念、检测原理、设计思路、方法和工程应用中的难点,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疑问和自学内容,而这些疑问通过针对性的习题得出其结论。针对某些内容有准备的课堂讨论,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式。而这些知识的获取不再是只靠教师“教会”的,而是通过学生的努力自己“学会”的,且又达到了“研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课程中留有设计性的题目,让学生当堂及课后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知识的传授中注重工程背景、技术前沿、工程应用的引入,所讲授的各种分析仪器均具有工业应用背景和实例。

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对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掌握在各行业中的具体工程应用。因此,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注重分析仪器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并将工程的分析、设计实现方法渗入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在线分析仪器的前沿和热点以及工程中的应用,以使学生学会寻找并去开创新的结合点,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2.立体化教学模式,丰富的课程内容

(1)设计了课程教学CAI课件、电子教案,用于课堂教学。利用flas、ppt软件的一些功能,将复杂的原理用动画、图形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讲解在线分析仪器的原理,并将工程实例应用视频、图片演示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观看直观了解其工作过程。例如在“在线分析仪器”讲授色谱技术、质谱技术等内容时,采取讲授、flash演示相结合方式,同学们观察并思考检测原理,进而展示在线分析仪器的相关设计步骤和实际应用视频、图片,环环相扣,使学生既掌握理论基础,又建立感性认识,深入体会到在线分析仪器的原理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运用新技术、创造新成果方面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2)课程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大纲、习题答案等全部资料,已上载到校园网络教学,学生可通过校园网下载课程资料,用于教学学习,与课堂授课构成立体化教学模式。并可通过教学网络进行答疑。

3.启发式、强化训练的教学方法

(1)阐述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一般而言,学生对某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而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当学生刚接触一门课的时候,并不清楚课程的主题及内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

① 在第一堂课——在线分析仪器的概述中,通过介绍在线分析仪器的发展历史和在工业部门、高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把该课程的学习和学生将来的择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懂得学好了这门课程,可以拓宽就业渠道;且与国家的发展强盛有极大关系,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

② 通过介绍在线分析仪器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以及科学仪器领域方面的尖端研究工作,使学生懂得该课程是他们将来继续深造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

(2)精选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专业口径的不断加宽和技术的发展,在线分析仪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膨胀和加深,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采用精选教学内容的方法,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而且还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对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讲深讲透;而对有些与先修课程相同的内容,在课堂上也只对课程的不同之处进行讲授,略去重复内容。至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内容和一般性的了解内容,则少讲或者不讲,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让学生课余自学。

(3)讲授与提问并存。在每次授课之前都有一个前次课程内容回顾,通过提问加深学生的认识。

在讲授新内容,涉及的原理都请同学们先回忆学过的基本原理再启发学生考虑这些基本的物理、化学的原理如何与被测量建立关系这种关系如何用检测器来实现如何设计分析仪器,层层递进层层启发,使同学们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例如讲解热导式气体分析仪器时,其检测原理是气体热导率与气体浓度成正比气体热导率通过热量体现出来热量通过热敏电阻可以测量热敏电阻的改变量就与气体浓度建立了关系热导检测器的核心元件就是热敏电阻热导检测器的结构设计是提高测量精度的关键设计电气处理电路,实现气体浓度测量。每一步同学们都很清楚,但形成一个体系同学们还有一定的难处。通过层层递进层层启发,使同学们豁然开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工程实践能力。

每章之后都有总结和测验,每章测题都有开放性、设计性的题目,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设计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促进学风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将提问、测验作为平时成绩,并和自主研学的成绩计入总成绩。这样,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要下工夫,仅靠最后的考试前冲刺难以取得理想成绩。

4. 自主研学

在教师主导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在接受课程主要内容之后,把综合性、创新性较强的“在线分析仪器”现代化技术应用这一章相关章节留给学生自主研学。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负责一个章节的资料检索、教学内容组织、课件制作和当堂讲授。学生反馈此法锻炼了他们资料检索能力,并且通过相关资料检索、整理、组织,使其不仅掌握了在线分析仪器的现代化应用知识,而且丰富了对在线分析仪器的认识。每组学生都在课后积极准备,通过试讲不断修正演讲课件,并辅以视频来展示分析仪器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尽他们的最大努力给同学们一个精彩的授课,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和直观性。通过学生的说课很好地展示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2篇:课改在线范文

[关键词]实践课程;在线教学;开放共享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50-02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多所大学率先将虚拟仿真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1],内部分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在线实践类课程的远程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线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模式的优势正慢慢凸显,国内外学者基于在线授课模式的相关改革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大部分论文主要从虚拟仿真软件的开发、建设等技术角度进行介绍,而基于在线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机制、竞争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制度改革措施等并无详细的研究。作为新型的实验授课模式,在线实验不是传统实验的简单网络化[2],围绕在线实践课程所开展的教学改革应将重点落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操作等的各项能力上。

一、实践课程在线教学模式改革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等发生了很大改变,电子产品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高于老师的“苦口婆心”、“老生常谈”,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验教学现状是学生人数多、实验老师人数少、教学班次多、实验室资源严重缺乏,实验教师和实验室设备每天连轴转。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由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老师采用同样的方法讲授同样的内容,布置同样的试验项目任务,且任务内容以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设置,基础差的同学在有限时间内全部完成有难度,基础好的同学很快做完,觉得太简单。[3]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缺乏吸引力。

(二)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利于能力培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老师所说的条条框框中,思想不活跃,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未完成的实验项目或者自己所设计的创新性课题却没有渠道和平台来解决。

问题出现的原因与不具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以及开放式在线实验课程网站有关。因此,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还是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项目为主,对于难度大的综合设计类实验项目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甚至无法开展,学生在空余时间难以进行自主创新实验项目练习,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等的锻炼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4]

(三)不利于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目前各高校间尚未就优质资源进行开放共享,仅宜昌地区的电力专业本专科院校就有三所,三所院校均有各自的特色实验室,却由于相隔距离较远,无法就某些课程进行委托培养。

此外,由于电力工程生产过程往往伴随着高电压、大电流、高温度、强电场等极端危险的环境,学生在硬件实验系统上开展实验时面临高成本、高能耗、高风险等问题[5],因此同校的不同专业间也无法共享实验室资源。而新时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非本专业的学生和老师考虑到安全性等因素,只能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一般性了解,无法深入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二、在线实践课程授课模式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构建特色鲜明的在线网站,资源开放共享

目前我校所获批的部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教学网站上能开展电力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和水电站虚拟仿真实验,水电站虚拟仿真实验是以龙滩水电站为原型,水布垭电站及大岗山电厂的仿真软件也将相继开发完成。此外还将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呈现设备内部结构及真实场景动态过程,使实验过程更生动直观。

要形成以水电发电为特色、教学资源丰富的在线实验教学平台还需要整合本学科相关的专业资源,加大虚拟仿真软件开发力度,最大限度实现实验器件软件化、网络化。如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的在线实验平台,可加入PLC、电工电子、工业控制等仿真软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为全面,辐射面更广的电类专业实践平台,既可供学生正常学习使用,还可供师生进行科研以及各类专业竞赛时使用。

(二)科学分析学生特征及企业需求,加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体需求等均不相同,在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时需分层进行。可设置普通实验和个性化实验,普通实验是每个人必须完成的基础性实验,个性化实验更有难度,更具挑战性,学生根据自己完成情况再选择预约个性化实验。个性化实验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设计工程实例情景模式,从易到难,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每门实验课程设计1-2个综合设计型课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可分组讨论进行,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通过录制教学视频、上传课件资料等,介绍实验系统设备、一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将老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以及科学研究中,把最新的思想方法、技术手段和科技成果引进实验教学中。

第3篇:课改在线范文

>>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思考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研究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探讨 高职《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探讨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方法探讨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研究 高频电子线路广义教学法探究 基于提高实践能力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计算机仿真在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基于CDIO模式《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11-15.

[3]高明煜,刘国华.电子设计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01).

[4]邹心遥,黄军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经验交流[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

[5]夏书峰,巢明,王开宇.高频正弦波振荡器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02).

第4篇:课改在线范文

【关键词】无线通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46-02

无线通信是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无线通信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学员掌握理论知识较快,但一遇到与实际系统相结合的问题就有畏难情绪,分析问题或无头绪,或不全面,或不能正确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另外,无线通信是一门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较深入涉及到通信原理,信息论,天线与电波传播,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学员在解决系统问题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要求较高。

基于教学效果上的这些问题,并且考虑无线通信在近二十年来的飞速发展,我院无线通信课程组依据无线通信发展现状整合无线通信课程体系,不断尝试多种教学改革方法,包括不断深化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验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推进研讨教学等。现就该课程的基本情况和所做的教改实践加以介绍。

1.无线通信课程特点

无线通信课程的任务是使学员掌握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无线通信系统特点,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加强学生系统综合运用通信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无线通信是目前民用和军事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无线信道、带通传输、扩频通信、无线通信组网等。

无线课程的讲授遵循学员的认知规律,体现在教学上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法和认知过程的学习。课程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课程讲授中与实际系统结合紧密,加深学生对无线通信原理的理解。课程建设着眼学员未来长远发展,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课程紧密跟踪无线通信发展趋势,紧贴军事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本着学员是课程的主体的基本思想,积极鼓励学员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思考,结合身边的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无线通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 构建完善的无线通信系列课程体系

以往在无线通信系列课程设置的考虑中,往往局限于一门课,缺乏系统,课程之间衔接不好,缺乏整体设计。面对飞速发展的无线通信现状,不断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无线通信系列课程体系必须加以改革与完善才能满足要求,无线通信作为这一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才有准确的定位。

近年来,面向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在学校深入进行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下,课程组集合本专业的专家教授经过反复研究,结合十年来的经验总结与不断改革,对无线通信系列课程进行了整合,去芜存菁,形成了“纵向成体系,横向成系统”的无线通信课程体系。其中纵向包含本科、硕士、博士、高科技培训班四个培养层次,不同培养层次间教学内容彼此衔接,辅助以不同的教学手段,形成纵向知识体系;同一培养层次间考虑不同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求同存异,形成横向知识系统。

这一无线通信系列课程体系的建立理顺了无线通信纵向体系的教学内容。本科生无线通信课程以基础内容为主,硕士生课程是本科生课程内容的延伸,博士生课程以专题为主,涉及当前无线通信的热点与前沿问题。教学内容在各层次间具有良好的继承性,注重主要内容的把握,规范了教学内容。无线通信属于这一体系中的本科课程,既是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

2.2 课程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基于无线通信课程特点,课程教学中十分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在课程建设中提倡内容与能力并重,课堂授课与课程实验并重的原则。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讲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相关概念并掌握技能。例如在自由空间传播模型的讲授中,讨论室内小型无线网络的建立问题;在地面反射模型的讲授中,讨论岸边基站与海面船只的通信问题;在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的混合模型中,讨论无线通信系统的链路设计问题,并引申到军用野外无线通信系统设计问题,接收机灵敏度等问题;在小尺度衰落类型中,加入课堂仿真系列实验,结合平时我们使用手机中的传输问题加以讲解;在无线通信中的典型数字调制中,列举并对比目前典型的军用民用无线通信的调制方式;在直接序列扩频中,讨论CDMA系统的传输问题;在跳频扩频中,讨论美军与我军的军用电台实例;在无线通信中的组网技术中,诸如多址接入,多信道共用,阻塞率,区域覆盖,频率复用,小区制中的干扰,扩大系统容量等问题,均与移动蜂窝网中的实际系统相结合。

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这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环节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来进行。首先是案例教学,以实际系统为例来支撑知识点的讲解,例如频率复用等无线组网问题结合GSM网络来讲授教学效果就非常好,很容易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其次是例题的形式,例如给定相关参数条件下设计一室内无线局域网,讨论诸如覆盖区域,接收机功率要求,布局等相关的问题。还有是提出实际问题,例如在高速移动的过程中,手机通话会突然出现“无声”或信号中断,会是什么原因呢?这一问题的解答就涉及了无线信道传输,无线组网等多个知识点。最后是计算机仿真在课堂上的演示,例如通过MATLAB仿真结果,在虚拟仪器上验证小尺度衰落的特性。

二是加强实验课程建设。无线通信课程注重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验课程是与课堂教授同步进行的,成绩计入课程考核成绩,占15%。近年来投入资金进行了无线通信课程实验的建设。购买了LTE-YD-02B型移动通信综合实验系统,在本科开设MSK/GMSK调制解调,CDMA扩频通信系统,GSM无线网络实验模拟手机的功能等实验。

在这些与实际系统紧密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深化了学员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无线通信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

一是教学中坚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理解程度,我们精心制作了一套多媒体电子课件。该课件中有大量的图形与动画,将一些不易理解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员易于理解。电子多媒体课件有机地结合了教材、补充基础知识、练习等内容,突出了重点,既方便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又利于学员课下复习,效果好。

二是采用MATLAB软件完成了多个仿真系统演示。尤其是课程第二章无线信道的特性,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学员学习中有畏难情绪。因此,我们就其中的无线信道冲激响应,多径衰落,平坦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等知识点增加了MATLAB仿真演示,通过实时修改参数,在虚拟仪器上观察输出,在课堂上与学员一起互动讨论问题,加深理解。

三是播放实验录像。实际系统调试中,在实验仪器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些无线通信信道的特性,我们将这些录像在课堂上播放,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是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网络教学的实施。无线通信课程建设了完善的课程网站,以促进教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程网站内容丰富,学员可以从中得到课程信息,课件,电子教案,电子教材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同时网站是很好的交流平台,教员的作业,讨论问题,与学员的交流均可以在此完成。

2.4注重教员队伍的建设

经过多年的建设,无线通信课程形成了“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师资队伍体系,呈现出突出的工程优势、学术优势和年龄优势。课程团队现有教师六人,其中教授二人,副教授四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五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以老带新,中青年骨干挑大梁的教员队伍。

在强调学术队伍的科研水平的同时,无线通信课程团队突出强调教学水平的提高,突出了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授在师资队伍上的融合。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的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注重发挥中青年教员的作用。

对师资队伍进行严格的教学岗位培训,做到跟课一学期,严格试讲之后才能上岗。同时通过进一步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和竞争机制,激发教员的工作热情。

课程团队特别注重对后备师资力量的培养,强调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事业凝聚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近年选派三位优秀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赴国外知名大学访问学者,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及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或作课题研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结束语

无线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经过了几个教学全过程得到了检验,得到了专家和同学们的肯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改进的过程。在课程改革深化的时期,我们不可轻言放弃原有的教学成果,既要学习别人的,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在发展中走好每一步,才能有效地提高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防科技大学“十一五”重点课程建设验收报告,2010

第5篇:课改在线范文

【关键词】现场总线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7-01

一、引言

现场总线技术主要研究的是工业自动控制领域的控制网络技术,是高等院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学内容是以七层网络结构、数据通信原理为基础,系统地介绍CAN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profibus总线等工业控制常用的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实际工程运用等内容[1]。现场总线是工业控制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2],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相当大一部分在从事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工业控制设备的研发、销售、技术支持与维护等工作。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要求,从《现场总线技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和尝试。

二、教学内容改革

《现场总线技术》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必须紧密结合学校与专业的定位。成都大学自身定位是城市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计划将于2016年接受工程教育认证,因此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应该是培养现场应用型技术人才。

教学内容的制定上应该要综合结合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与最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两方面的内容。成都大学是成都市政府所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担负起为成都市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我校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中70%左右在成都就业,因此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应该要突出成都市在现场总线技术上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改革

《现场总线技术》是一门与实际工程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但是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概念不仅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表述清楚,必然会造成学生的懈怠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制作生动形象的PPT, 增加视觉效果, 吸引学生的注意;讲课时应该多结合实际的工程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现场总线的概念。

讲授课程时应该要避免原来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与学生互动。讲授时间最好能控制在30分钟左右,剩余15分钟留给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准备1-2个问题,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

四、考试评价方法改革

传统的检查方法是一个学期末的一次考试, 再考虑学生平时作业的成绩和实验成绩, 就给出了学生《现场总线技术》的学期成绩。学生对于现场总线技术到底掌握的怎么样根本就无法评估。要改变这种状态, 只有改革考核方法,这种改革不只是单纯的针对于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于教师,需要让教师在平时就要经常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手段, 激励学生成为有创造能力的自主学习者。要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必须先要预习课程,准备1-2个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上探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记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五、实验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现场总线技术》实验都是一个难题。现场总线是工业控制使用的网络技术,是控制信息传输的一个载体,因此,建设现场总线实验室需要很大的投入。大多数二本学校现场总线课程没有开设实验课。

为了解决现场总线技术实验课的难题,我校投入巨资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建“信息与先进控制公共实验室”,该实验室把西门子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理念直接带入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了解现场总线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现场总线技术》实际的应用,并实现自动化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其他课程的课程设计会增加现场总线的内容。

六、成果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成都大学《现场总线技术》现为四川省精品课程、成都市精品课程。《现场总线技术》教改已经申报省级、市级教改项目和质量工程,现已获准立项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国汉,任文斌.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甘肃科技,2002,8:86

[2]吴新忠,乔宏颖,任子辉.现场总线技术综述[J].工矿自动化,2004,1:23-25

[3]李会侠, 黎明安.理论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19( 5) : 117- 120

作者简介:

第6篇:课改在线范文

关键词:高职;理实一体;专业课;混合教学

混合式教学,融合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倾向由学生的视角来组织和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一种真正高度参与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1]。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在线开放课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尤其是在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更是加快了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学校延期开学,学生不能在正常开学时间到校上课学习,教育部倡议: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方式。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促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在线教学实战经验[2]。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建设并应用线上教学后发现,虽然在线教学具有资源共享、开放、灵活性高等特点,但也存在与学生面对面互动难,对学生实时考勤监督局限、学习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存在。因此,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数字化教学有机整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这就是融合二者优势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3]。

1混合教学在高职理实一体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疫情的缓解,师生返校后,线下教学继续成为主要教学方式。但如何将前期积累的在线教学经验融入到后期线下课程中,将线上教学优势继续延续到线下教学方式中,成为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应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技能。一方面,传统理实一体课程通常采用教师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演示,学生观看、讨论、训练的方式教与学。课程手段相对单一,网上共享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因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反复实践操作演示,学生观看以及实时复习等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利用超星等在线平台线上可以快速实现班级管理、学习任务、教学资源整合共享、学生学习进度的实时跟踪等。同时,学生利用线上平台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并在课中参与互动,极大的增加了学习积极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孕育而生,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将线上课堂变为为知识传授的重要渠道,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线下课堂互动,进行知识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新个性化教学模式。以疫情引发的在线教学新常态为契机,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将成为未来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变革,实现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和服务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改革方式。

2混合教学模式在《基础结构与制版》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基础结构与制版》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皮具产品结构分析能力以及皮具产品样板制作实践操作能力。在课改前,该门课程主要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演示教授学生,学生通过听课和实践练习方式获取知识。通过前期教学经验发现,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感较弱,对理论数据很难记住;在实践中教师通过演示方法使学生更加直观了解实践技巧,但学生在后期操作中又容易忘记,无法对所学知识反复复习。在疫情期间,教师采用线上教学方式发现,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将学习资料上传至平台,学生能够实时、灵活的完成预习、复习等,同时教师通过活动、讨论、测验等互动,加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完全线上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虽然对学生积极性、学生实时、灵活学习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但也缺乏教师考勤监督、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如果将线上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相结合,既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保证教师对学生的考勤、学习效果的监督作用。本文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结构与制版》课程为例,对高职理实一体专业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2.1课程定位

我校皮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提出:适应皮具产品设计、皮具陈列、买手等第一线需要的“创意+技术,文化+设计”的高素质时尚创新型人才。为达成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了《基础结构与制版》课程。《基础结构与制版》是皮具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理实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于第2学期,共96学时,其中36学时为理论教学,60学时为实践教学,以皮具版师岗位技能学习为主。本课程针对设计、研发企业所需版师岗位所需要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素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岗位核心能力并转化为学习领域。

2.2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皮具产品订单为线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完整认识鞋、包等典型品种的结构分析、制版等工作内容,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改思路。课程紧跟行业需要,“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本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精准对接皮具版师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结合版师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规范、素质需求、学生学情分析等多维度综合考虑,形成“会分析、能实践、有素质”的教学目标。

2.3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共分为3个项目8个工作任务,主要内容包含皮具版师岗前准备、典型包袋(整体大扇结构、大扇堵头结构、前后大扇墙子结构等)、典型鞋靴(女式浅口鞋、耳式鞋、舌式鞋等)结构设计与样板制作方法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训练习,使学生掌握基础鞋、包的结构特点、取翘原理与一般规律,样板制作方法与技巧等,为皮具企业助理样板师、样板师等相关岗位课程奠定基础专业知识基础,建立学生企业岗位专业素养和岗位基本技能观念。

2.4教学设计

2.4.1项目化情景教学本课程内容主要通过与校内“革艺居”皮具工坊共建项目为主线,将“皮具产品创新开发”为任务线,展开情景教学。以校内工作室为平台,开展鞋、包皮具产品创新设计开发项目活动。本课程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进行教学内容安排。课前,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中视频、ppt等教学内容了解项目基本情况,并完成相关课前预习、作业。课中教师利用项目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手段完成理论授课与实践训练指导;课后,学生通过学习平台了解作业内容,并完成课程拓展作业训练。2.4.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课前任务、课中学习资料和操作视频、课后作业任务等;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课前资料,完成课前任务;课中通过反复、实时观看操作视频强化技能学习;课后将作业任务上传至学习平台获得相关评价、成绩等。教师线下讲解课程重难点及学生指导,学生实践操作。2.4.3课程实施本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结合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学情情况、专业职业能力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技能训练时间,本课程采用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拓展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学习了解理论知识、皮具样板制作技法;课中学生通过课前知识点学习,进行专业技能练习,教师个性化指导方式加强专业技能熟练度;学生课后评价、交流总结学习经验、加深知识重点、难点学习。(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学习资料上传至学习平台,并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线上学习,任务调研了解课程内容初解,引导学生融入到项目情景中,同时,教师通过线上平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时调整课程内容设计。(2)课中实施以“革艺居”皮具工坊为平台,搭建真实项目,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皮具产品创新开发的认同感。教师通过线下理论讲解,学生聆听,参与课堂练习等活动,掌握皮具产品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各部件基础数据分析等内容;教师线上技能操作视频,并结合线下指导,学生讨论、观看视频等完成技能训练;最终学生完成实践作业,教师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引导学生完善作业,强调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养成细心、耐心的做事风格。(3)课后拓展学生课后完善实践作业并上传至线上学习平台,工作室企业教师线上反馈。同时,学生完成课后拓展款式作业,教师线上评价,了解学生学习难点。

2.5课程评价

本课程结合项目任务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设计课程评价标准。结合专业特色,具体细化评价考核细则,以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实践操作内容评价,更是包括学生自主探究、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等职业素养评价。

3教学反思

本课程吸取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经验,将课前任务、考勤、课堂活动、课程内容复习、课程作业评价等多模块将线下教师重难点讲解,实践指导等教学相结合,实现线上预习、巩固、互动+线下讲解、实践优势互补。

3.1不足之处

通过学情分析,对学生生源与学习特点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个别学生还缺少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设计。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但二者创新融合仍不够深入、合理。课程实施中除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外,结合版师岗位职业素养融入了岗位思政,但仍然不够深入,且单一。

3.2改进措施

做好课前学情调研,以及学生在其他相关课程学习情况调研,深度了解学生特点,建立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培养教学方式、内容。结合皮具版师岗位职责,调整课程框架,合理设计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方式。结合企业类型,深入岗位素养思政教育,同时融入传统文化思政,加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强化爱国爱家民族精神。

4结束语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同时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将是教学的发展趋势[2]。如何将线上线下教学合理融合衔接;如何设计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如何强化线上考勤监督、评价,丰富线下互动手段以及实时反复学习等将成为未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线上线下的教学融合创新将对高职理实一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玉玲.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大众化标准,2019,(14):179-181.

[2]杨璐铭,冉诗雅,张同修,等.新工科”背景下BOPPPS教学法在《革制品设计史论》课程中的应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1,31(03):88-92.

第7篇:课改在线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ear algebra teaching.The importance of mathematical experiment is analyze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linear algebra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linear algebra is highlighted.

关键词:线性代数;数学实验;MATHEMATICA软件

Key words: linear algebra;mathematics experiment;MATHEMATICA software

中图分类号:G63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254-02

1 线性代数教学的特点

线性代数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学科,特别在工程测量中更是处处离不开线性代数。线性代数的计算技巧与数学理论对自然学科和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门好的数学课程,而且是一门非常好的工具学科。线性代数对于刚刚升入大学的新生来说比较陌生,在高中学习的时候没有太多基础,因此需要老师讲解得更紧详细和耐心,需要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进学生们对于线性代数学习的兴趣。

线性代数作为工程数学体系和经济数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工科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关于行列式、矩阵、向量组及线性方程组等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和常用的运算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及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当然,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专业有着密切联系。人们把工程建设中的所有测绘工作统称为工程测量。实际上它包括在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它是直接为各项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安装、竣工、监测以及营运管理等一系列工程工序服务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测量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数据和图纸,并及时与之配合和进行指挥,任何工程建设都无法进展和完成。而测量平差是工程测量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测量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发展的理论基础,因此掌握和发展这门课程,是每一个测量工作者的任务和使命。这门课程涉及高等数学的求导,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的相关知识。

针对目前《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最大效能地提高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从“知识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发展。线性代数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运用线性代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的同时,也要注重线性代数中数学实验的教学。因为以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处理工程测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当需要用到线性代数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知该如何去处理。因此,对于以后线性代数的教学,在重视线性代数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也必须注重数学实验的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丰富活跃广大学生的课外生活。

2 数学实验与MATHEMATICA软件的意义

数学实验是将学生学过的大学数学类课程的抽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对MATHEMATICA或MATLAB等重要数学软件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软件动手上机演算求证和处理数学问题,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改变学生“上课记,考试背”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线性代数课程由于学时少、概念多、内容抽象,使得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该课程的过程中感到有些困难。传统的线性代数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推导上,造成学生既不能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也看不到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以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为工具,将线性代数跟数学软件相结合,是数学教学方法的一种新模式与尝试,是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它可推动线性代数等大学数学类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3 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现状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高考成绩不理想,数学基础相对比较差。课时安排比较紧,大多数老师采用满堂灌的模式,大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老师的进度。而今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有了重大变革。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质量保证都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很多学者针对高职线性代数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一些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王跃恒[1]等发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文章;白旭英[2]等引入MATLAB进行线性代数教学;陈向勇[3]等在湘南学院学报发表了《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齐圆华[4]、孙文兵[5]、张雪峰[6]、童姗姗[7]、辛德元[8]、任丽丽[9]、陈莉[10]等都对线性代数教学改革以及将数学软件融入到线性代数教学中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中的线性代数课体现职业院校的特点,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工程y量专业是我院的重点专业,在线性代数教学中,我们始终在摸索以及与专业教师探讨。很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探讨,他们一致认为,改革传统的线性代数课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不能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强调其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而不应该过多的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高职“线性代数”作为专业课程的“工具课”,它必须提供“必需、够用”的有关知识基础,以满足于专业课程的需要。

根据国内外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和线性代数课本身发展的趋势,提高学生利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是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因此,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计算线性代数知识方面的问题,将线性代数融入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将会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4 线性代数教改中拟解决的P键问题

基于数学实验的现行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环节一体化研究。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软硬件为技术平台,把数学实验蕴涵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现行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部过程,使各教学环节把数学软件、数学实验融合为统一的整体。

结合工程测量特点在学习《线性代数》同时,学习MATHMATICA这一数学软件,删除部分内容(比如:计算行列式的对角线法则),精简部分内容(行列式的定义的逆序数,矩阵的初等行变换与解线性方程以及向量的知识统一都用初等行变换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利用计算机软件能更快速准确的解答出行列式、解线性方程以及与线性代数有关的线性模型等问题。我们希望将数学软件引入课堂以及精简部分教学内容后,能提高学生对线性代数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爱钻研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用线性代数的知识以及数学软件解决自己所学专业的问题,也更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专业实验或实训中的数据以得到良好结果。

研究如何以多媒体、数学实验室和网络为主要载体,发挥人机交互技术的作用,创设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情境,支持学生通过探索、体验和反思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把MATHEMATICA数学软件操作融入现行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的研究。包括基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教学情境营造策略、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等研究;基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各种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工具的研究、各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研究等。

5 结束语

改变线性代数只学习课本且只注重“学术型”、“理论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精简教学内容的同时,将数学软件引入课堂教学,教会他们如何使用此软件以及如何用此软件处理其专业数据、问题,体现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知识够用、重在操作”原则。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应用数学方法、数学软件处理专业问题有很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跃恒,孙倩,张少峰,韩松.“以学生为中心”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2):99-101.

[2]白旭英,陈小蕾.引入MATLAB进行线性代数教学的探究[J].价值工程,2011,30(34):210-211.

[3]陈向勇,邱建龙,周建伟.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2014,35(5):59-63.

[4]齐圆华,李志平,杨亚辉.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职高等数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线性代数模块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146-148.

[5]孙文兵,唐昆山,刘琼.Matlab软件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J].邵阳学院学报.2015,12(3):8-13.

[6]张雪峰.MATLAB仿真软件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6,42(1):42-47.

[7]童姗姗,朱玉清,连冬艳.教学实例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6,25(1):25-29.

[8]辛德元.高校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6,32(5):4-6.

第8篇:课改在线范文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教学质量

《高频电子线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呈现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已然无法将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因此,改革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1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

作为一门课程,高频电子线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例如,电路分析、高等数学、信号与系统以及模拟电子线路等。所以,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若想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将上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但从目前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甚至还有些学科会被忽略。近几年,我国无线通信的通信体制、工作频段和调制编码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需要重新对电路设计进行优化与完善,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以新知识的融入作为基础,当前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内容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把握该课程的实用性,不能实现学以致用。

1.2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教学模式下高频电子线路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由于缺少启发和创新,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过于浅显,无法形象的理解某些概念和工作原理。这样一来,学生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就会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尽人意。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完善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根据高频电子线路的学科特点,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法,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1.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尤其对于高频电子线路这种操作性较高的学科而言,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传统教学中,虽然教师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了必要的教学环节,但最终效果却仍显得有些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没有实现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中,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实现理论与实现有机结合十分重要。

2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措施

2.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特点来看,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对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一方面,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随着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在线路设计中的应用,传统电子线路得到了持续优化,以往教材中很多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都已经不再应用,所以,需要将这些内容从教材中删除,只保留经典电子线路内容。另一方面,要做好课程整体性的系统把握。为了实现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我们可以将该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3个模块,即发送设备、信道传输和接收设备。每一模块都有其对应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三个模块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建立系统和工程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丰富教学方法

可以应用到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提问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流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多媒体教学法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网络资源的合理搜集与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掌握更多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知识。由此可见,实现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实验教学是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旨在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以致用。传统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学普遍采用高频电子线路整机实验箱,实际操作中学生只需完成电路连接、测量输入输出两项任务即可,学生提不起来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然会降低。所以,除了验证性实验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加入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如说,调幅信号的调制与调解实验中调制信号是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若将调制信号改为音频信号,在调解电路的输出端接入扬声器,通过扬声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模式不仅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目的,而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呈现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已然无法将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因此,改革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前提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成为了各级教育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也成为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部门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介绍的仅仅是《高频电子线路》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同样应该受到学校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期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晶.《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

[2]张洁,刘波粒,段再超.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6(10).

第9篇:课改在线范文

2015年4月10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国家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战略研究”课题组,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及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培育)中心联合举办了“2015 MOOCs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来自国内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和在线教育企业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参加了论坛。现将论坛交流内容作一简要述评。

MOOCs:在线教育推动高等教育

生态体系变革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认为,要充分看到以MOOCs为代表的在线教育正在推动高等教育生态体系的变革,这既是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和学校的社会功能等基本问题,并据此构建新的、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发展愿景及其实现方式。

郝克明指出,在以MOOCs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深刻汲取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与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提倡和努力促进高校特别是名校与开放大学以及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盟。这将是今后我国在线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开放大学和网络教育机构应该成为新一轮在线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高等学校的在线教育应加强与开放大学的合作,促进高等学校和开放大学之间的优势互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MOOCs,这可能就是中国MOOCs发展的路径选择。

郝克明认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要实现三个转变,以明确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定位和价值取向,实现由原来注重校外继续教育办学向兼顾校内服务的转型: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向以教学应用为重点转变;从提供一般性技术服务向提供精细化数据和信息服务转变;从关注资源提供和教育服务向关注学习者实际受益转变。高等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不应仅停留在硬件和资源建设上,更要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质量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离线+在线”混合式教学:

促进高校教学改革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教授认为,“慕课”是指“mooc”,它和“MOOC”不同,有相对系统而完整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免费或收费很少,有教师或助教的参与。而“MOOC”是以“mooc”为典型代表的在线教学理念与技术,包括“mooc”“spoc”“nooc”等。他提出,慕课(mooc)对教学改革有三重促进作用:一是学校可借助其来推动“离线+在线”的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可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激发其教学激情,从而更好地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三是可帮助大学履行为社会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的责任。开设慕课(mooc)的成本包括设施成本、人力成本和机制成本。学校越是认为开展在线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声誉,有利于履行社会责任,成本负担感就越小。

李晓明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离线+在线”的混合式教学可以促进普通高校的教学改革。大学是否进行教学改革,是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从教学成果和成本两方面去考虑。如果这种方法既可以明显促进学习效果,其成本又在可接受范围内,甚至可降低成本,那么大学就很可能会采用这种方法。而利用在线教学技术进行的混合式教学,也即“离线+在线”混合式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方法。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以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课堂很难满足其学习需求。而利用在线技术进行“离线+在线”的混合式教学,有助于优化教学活动,进而满足学习需求、改善学习效果。

开放在线教育:MOOCs的终极回归

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程建钢研究员通过分析MOOCs的相关研究文献指出,关于MOOCs的学术研究偏少,介绍预测偏多;更多研究开始关注多元化、评价和质量保障;对相似的研究主题,不同研究者各持己见。他从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研究路径、教育管理与学习组织、学习方式与知识建构等视角展开分析,认为知识建构依赖分布式网络知识体系,学习者和生产者的大脑优先建构相关的知识网络,特殊存储个体特征明显的知识内容,而更大量的知识内容可分布式存储在信息网络的其他节点甚至他人的大脑中;当需要知识内容时,学习者可以借助多元网络系统来实现“人机”和“人人”等互联互通的泛在学习。泛在学习使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习活动与工作、生活融为一体,人们的学习观从技术视角转向学习视角,从重视学校教育转向全面关注正式与非正式学习。

程建钢指出,从教与学的理论谱系来分析,MOOCs应用的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刺激反应,理论单一、模式单一,有严重的短板和不足。他介绍了“清华教育在线”这一泛在式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系统(U-MOOCs)所支持的基于泛在学习的学习方式。他认为,通过研究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促进,并结合“清华教育在线”15年的实践历程来看,MOOCs最终将回归开放在线教育。MOOCs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向全社会彰显了技术影响教育的巨大潜能,但它不是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是所谓的“革命”,而是推动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催化剂。MOOCs是在线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需要从系统论视角认识和把握“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发展规律,使MOOCs回归到网络教学与开放远程教育的系统中。他建议高校在教学层面将MOOCs逐渐融入网络教学,在办学和管理层面逐渐回归开放在线教育,在教学改革层面更加关注混合教学,在学术研究层面推进泛在式在线教育体系的创新。

MOOCs与教学改革:落实“以学生

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上海交通大学MOOCs推进办公室主任、MOOCs研究院院长江志斌认为MOOCs能够实现大规模、高质量的共享教学。互联网、云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MOOCs引起教学方式的改变,人工智能、大数据取代老师的大部分重复性工作。高水平或有特色的大学遴选最优秀的课程建成MOOCs,通过精心设计与制作,使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更加符合教学规律,让高水平教师能参与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并提供优质平台,设计缜密的教学组织,采用科学的运行机制,以及以智能化平台去支撑;而混合式教学等的实践,符合优质教学大规模、高质量共享的条件。

江志斌指出,MOOCs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知识记忆水平,有利于实现先进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可以解决传统课程难以做成、没能做好,即便能做好也代价高的问题。从MOOCs的教育学特征来看,MOOCs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可能极大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江志斌认为,MOOCs是一种特殊的在线课程,不要把所有的在线课程都当作MOOCs;MOOCs不仅是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先进教学理念下的有组织的教与学的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购买MOOCs;MOOCs的主体应该是大学;MOOCs是优质课程资源的大规模、高质量开放与共享。因此,不能所有的大学和老师都来建MOOCs,但却可以建SPOC,满足本校的教学需求。MOOCs为优秀学生提供无限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和继续教育需求,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注重MOOCs的本土化与多样性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的Kirk Perris博士认为,目前大部分MOOCs平台选择和世界著名高校合作,由这些学校来提供课程,但是有很多非精英机构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并且,很多专业的远程教育机构在教学设计上具备丰富的经验,MOOCs供应商可与其在课程设计方面开展合作。MOOCs供应商还可与某行业的公司合作开设课程,这将大大增进公司雇主对课程的认同,从而提高课程的注册人数和MOOCs平台的效益。供应商还应考虑,在提供课程时应该更关注课程的宽度,即课程所涵盖的学科范围,还是应该更关注课程的深度,即平台提供的课程体系在一个领域的完整程度。国外实践表明,注重宽度的MOOCs平台更成功。

在课程设计方面,Kirk提出,要正确对待国外课程。国内的MOOCs平台在引进国外课程时,要注意课程的本土化,这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翻译的问题,还要考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文化背景是否符合本国学习文化。要注意增强MOOCs的多样性,目前MOOCs平台上的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大多是行为主义,基于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而设计的课程较少。MOOCs供应商可以提供基于不同学习理论的多样化的课程。课程设计人员不应该太在意课程的注册人数,而应该更多思考如何设计才能让课程获得更持久的关注。让学习者可以自定步调地学习是让课程获得更持久关注的有效方法。同时,还要重视对交互的设计,给予学习者更愉快的学习体验。

开放大学发展MOOCs的整合之路

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少刚研究员认为,价值可以通过整合来创造,也可以通过专业化途径来产生,而国家开放大学发展MOOCs应走整合之路。他提出,MOOCs遵循网络协作原则,进而催生教育基本要素在“互联网+”时生十大改变:资源从所有转向所用;教师从个体转向团队;学生从“圈养”转向“散养”;校园空间转向开放;教学方式转向多样;学习内容转向微块;教学管理转向灵活;教学投入转向开源;学习证书转向多主体;学习时段转向需求引导。不论怎样的改变,落脚点仍然是“用户至上,内容为王,服务增值”。他认为,MOOCs正在实现跨界颠覆,其跨界的三种营造模式分别是:中介模式,即企业“搭台”,大学“唱戏”,社会分享各大学奉献的优质课程,大学承认社会学习者课程学分,让希望读大学的人有机会获得目标大学的证书;主体模式,即一所大学全球聘请教授,包括来自生产与实践一线的名师,学校课程开放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有支持的学习;“任性”模式,即企业自导、自演,搭建学习进步与财富积累的“彩虹桥”。

在张少刚看来,MOOCs正以课程文化特质影响教育变革。在课程合作上,MOOCs可以镶嵌于课程开发中,其设计者可以和其他课程提供者一起,合作提供有差异的课程,营造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在课程对话上,应注入课程的民主性,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是与课程利益相关人展开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在课程探究方面,要强调课程的科学性。

正如与会专家所言,有关MOOCs的讨论还在不断延展,此次研讨会上呈现的分享与观点碰撞即是其表现之一――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将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MOOCs的本质意义与创新价值究竟是什么?MOOCs会是教育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甚至唯一重要的事情吗?有关MOOCs的呼声如此汹涌,我们应当如何回顾中国远程教育的征途,又当如何从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数十年的积累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十多年的经验中汲取推进相关实践的动力?通过MOOCs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我们急需的抓手和切入点又在哪里?究竟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推进相关创新的探索?显然,围绕MOOCs的学术研究,仍有待于继续深化,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当下国际远程教育、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需求,对我国而言,更有现实的本土驱动力在推动。

收稿日期: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