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改交流材料范文

课改交流材料精选(九篇)

课改交流材料

第1篇:课改交流材料范文

一、课改的有利条件及成果

自从我区进入课程改革以来,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有力。为了保证课改实验工作积极有效地展开,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教导处、教研组长、各学科骨干老师参加的课改领导小组,校长十分重视课改实验工作的开展,亲力亲为,对本次课改精神的理解比较到位,亲自主持召开课改动员大会。特别是西永小学的教导主任刘林同志到我校任校长以来,更是对课改予以了高度重视。在他的领导下,成立了教科室,任命了教科室主任,分管校本教研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他经常与教导处一起部署课改实验工作,制定课改实施方案,还深入课改年级的课堂听课,以他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有问题的老师进行悉心指导,帮助解决问题。同时十分重视校本教研的研讨、开发,并在学校经费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给予了经费上的支持。学校行政一班人在课改中以身作则,亲入教学的第一线,担任有困难的年级、班级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行为富有极强的感召力,激发了广大教师的课改热情,为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改实验老师培训工作比较扎实有效。在教导处的组织下,对于新的课程标准,采取了多次学、反复学、全校学、组内学、个人学的多种方式,让大家对课标理解透彻、掌握到位。每次进修校的教材培训,一定派任课老师参加。各级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积极走出去,外出参观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春风老师吹到每一位老师的心中,让他们亲身感受这改革的浪潮。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了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转变了老师的教育观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对课程改革的看法也在悄然转变,由当初的不以为然、事不关已到逼着改革、做样子应付检查,再到今天的积极参与、自觉反思,这就是进步!

组织教研活动是教导处的重要职责,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是为了提高课改实验水平,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实验。以前我校的教研活动大多是流于形式,无多大实效。课改以来,学校十分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导处不急于求成,而是步步为营,从基本工作做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我校每一学年都开展上好一堂研究课活动,大力提倡老师上研究公开课,听课、评课活动在全校各个科组展开。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全校老师的课堂教学观、教学实践逐渐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形成了较好的教研氛围。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课改的特色所在,我校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创设条件,由教科室组织牵头,带领鼓励老师开设校本课程,目前我校已形成《诗歌诵读》、《手工制作》二门校本课程,由学有所长的老师担任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批老师在课改实践中成长,课改实践转变了老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能力。在重视双基的同时,老师开始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开始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课改实验老师不仅在各级教研活动中推出了优质示范课,还在片区以及沙区的赛课活动中获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以前我校的老师怕动笔,不敢写,而今,在教导处的组织带领下,他们也勇于写出自己的教学体会,参加论文评选。只要跨出了第一步,下面的路就好走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得到了提高,也小有所获。.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学生的学校生活,也让我们的老师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

二、工作的反思

1、转变观念的问题。观念转变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内容,仍有少数老师对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足,教育观念陈旧,,在教学教研和评价工作中,常自学或不自学地走回头路,特别是某些老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再加上中国的国情,应试教育的思想较为严重,而老师的教学效果也要看成绩,这造成思想上一时难以转变。抑或个别老师职业道德不高,对工作懈怠,在学校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阻碍了工作的开展。这些都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特别是通过学习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和教学研究方式,也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2、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较弱。没有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是不完善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目前看来,因为教师们的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再者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缺少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与研究。

第2篇:课改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材料科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91-02

“材料科学概论”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管理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主要讲授材料的基本知识[1,2]。工业管理专业学生一般只上过大学物理课,对材料学的认识十分有限,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对课程的讲述内容、讲授方法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改革与优化。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由于专业之间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有一些难度,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进一步精简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部分是教学难点而非教学重点的知识点进行简单介绍,不再进行着重讲解,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同时,进一步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重要的知识点还需要多次讲解。此外,进一步提高课程的通识性,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来说,本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按规定计划执行,但是也存在个别同学不能按时出勤、作业完成情况不够理想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提炼教学内容、改变完善教学方法及课程的评估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3.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结合实验教学和实践实习活动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材料科学概论”对于学习后续课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也非常重视同类课程的教改工作。青岛科技大学将“材料科学导论”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教学方法是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意识。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将面向非工科类学生的“材料科学概论”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开展“材料科学概论”的教改工作,课程的CAI课件获200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第一)。“材料科学概论”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对于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和全方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3]。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以多媒体授课为主,以实验实践及研讨型教学为辅,授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注重学科交叉。本课程旨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数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相关的实验实践过程,加强学生对实用性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增加课外学习训练任务,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本课程拟以“有色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为主要研讨对象,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设定专题研讨,即通过选择具体类型的材料并以其为载体,丰富课程内容,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让他们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启发学生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种专题研讨课的设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跟踪材料学科前沿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对知识的更新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上述基础上,改变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采用记录、报告、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提高教学成果评价的有效性和完善性[4,5]。

二、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1.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优化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2.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重点讲授、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

3.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和课外学习训练任务,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4.专题研讨活动:布置2~3个专题,推动学生主动实践,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PPT,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撰写小论文。通过专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改革实施方法

本项目采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探索了一套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项目主要分为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教学方法改革、专题研讨活动及考核方式等几部分内容。

1.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增加材料科学及实验等方面的前沿知识的介绍,增加一些工程案例,并适当精简传统教材中的一些难点而非重点的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上,改革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设计了案例教学、自主学习、课堂讨论、重点讲授等环节。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一看就能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带到讨论课上来讨论。每次课安排适当时间,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相互启发。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讲授,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3.增设实践实习环节。结合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教学科研平台及各个实验室的实验设备,重点开展一些材料力学性能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结合我们的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增加高分子材料方面的课外学习训练任务,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题研讨活动。专题研讨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调研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专题研究活动设计了主动实践(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PPT、讨论交流等环节。学生分组针对专题进行调研、分析研究,提出自己对相关专题的看法,并要求学生做10分钟PPT,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调研、组织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主动实践,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如何快捷准确地找到相关文献资料,如何准确地表达学术见解,如何流畅地进行学术交流等。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而是在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5.考核方式改革。改革以往一卷定成绩的方式,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记录、报告、自评、互评等方式评估,并建立完整可靠的评价系统,从评估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提高教学成果评价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四、结论

通过分析课程目前的教学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情况,我们提出了适合于该课程改革的理念、思路及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通过实验实践过程及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通过实验实践和课外实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实践、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通过制作PPT、讨论与交流及撰写小论文等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沟通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课程改革通过提炼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开展课程专题研究、开展实验教学和实践实习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总结、探索出一套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师昌绪.材料科学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李强.美国和欧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2(6):33-40.

[3]李云,吴玉程.《材料科学导论》课程内容及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2-14.

第3篇:课改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合作交流;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训练的过程是由说到述、由说到写的过程,其中必然包含合作与交流的环节。合作与交流就是学生之间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如何让学生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做善于合作与交流的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搭建教学平台,在"合作"中引发作文兴趣

自主合作学习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最常见的是由能力不同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小组。教师先指定几个作文水平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召集人,再让他们各找几位作文能力中等以及较差的同学结对子,组成作文合作小组。这个组长可由每个同学轮流担任。自主合作作文的核心是打破思维定势。在习作时,以组为单位,先进行审题、选材、构思等方面的探索、讨论,继而单独成文。合作作文,既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学生渴望拥有“读者”,渴望获得一种成就感,渴望自己的计划构思得到“赏识”;另一方面,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限的,通过自主基础上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和激励,使学生可以不断地获得写作的灵感,从而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写作。通过搭建平台,学生(师生)之间在合作讨论过程中的这种对话和交流,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个性差异得到了互补。这种互助合作教学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自主,满足了学生作文成就感,引发了作文兴趣,点燃了作文创新的火花。

“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其表现形式是“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内在的需求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来自学生的主体。为此,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师生互动积累材料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那么学生的作文材料从哪里来?应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习。怎样教会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材料呢?我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指导观察,让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非天生俱有,而要经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这个训练与培养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就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学生通过辩论、动手操作、搜集整理资料、实地考查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且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的兴趣,同时也能较好地为学生积累材料提供平台。但教师在组织这些活动中只是学生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如参观、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每次活动都要有目的,活动前要有准备,活动中要细心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活动后要认真帮助学生回顾总结。

(3)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要经常有目的、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儿童节目、《新闻联播》等,以扩大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生活,看后要组织学生谈感受、写心得等。

(4)鼓励学生勤动笔,及时作些记录,坚持写观察日记,作好文字积累。每个人都有惰性,如果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及时动笔、坚持写日记等,学生的动笔可能只会流于形式,这样就达不到积累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从兴趣上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的名言佳句、优美词句装订成册,过一段时间让学生拿出来评比,看谁搜集得多、装订得最好。还可以把自己写的日记在小组内交流,由小组成员评出佳作,过一段时候再交流,看谁的进步大。对有进步的同学可以发给进步奖,一学期结束看谁的进步奖最多,老师就可以发给他一本精美的日记本,并写上鼓励的话。

三、师生合作选择材料

对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围绕题目展开思维,想出一连串与题目有关的材料,只要与题目有关,能想到多少就想多少。当列出一定数量的材料后,就让同组的同学互相研读,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应该选择哪些材料和舍去哪些材料,最后将这些选中的材料交班内交流。这种经过集体讨论选择材料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

四、自由写作,指导订正

要把学生的写作过程当作一种自我发现的手段,而不仅仅是交流的手段。在写作过程中,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要求学生布局谋篇,讲究文法,注意遣词造句等。在教学作文时,我一般事先不在文法、句法、句式等方面作出要求,学生写作时甚至可以不分段,一气呵成,写完之后再指导学生作出订正。和传统的写作训练不同,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写作看似茫然无序,实际上学生是真正写作活动的主体。写作不再是重复前人的故事和任何虚伪浮华的东西,而是自己感情的释放。而写完之后由老师从理论上加以指导,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文法知识进行订正,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五、探究、交流、互评习作

新课程标准规定: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鉴于此,我采用分组评议、个人修改、集体交流等作文修改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中体验到了作文的乐趣。这种方式的步骤是:

(1)进行错别字、病句常规修改。学生写好作文后,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人小组,让其他三个同学帮助画出错别字、病句和不通顺的地方,然后将本子交还本人,让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问同学等方式修改。

第4篇:课改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 幼儿自主游戏

一、理论支撑实现自主游戏理念深入化

1.《指南》引领

课程游戏化项目是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决定行为”,为了转变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每人发放一份《指南》手掌本,先后组织教师、保育教师,通过学、考、议、用,把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熟记于心,更好地把握幼儿的需要;并通过外出培训、跟岗学习、课程游戏化网络流、园本教研、案例分析、课程游戏化图书阅读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开拓教师眼界,转变理念。

2.《支架》学习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第一步支架颁布后,我园通过园本培训,让老师们了解支架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边实施边研讨边修整。如支架一的实施,我们先让老师了解观察的意义,学习观察的方法,然后统一观察记录模式,建议教师严格按照支架要求进行观察记录。开始时,教师们发现记的速度跟不上事件的发展,且在幼儿游戏中老师总想介入,因而影响记录,现场记录面临着困难。经过几次园内研讨,试点观察,幼儿学习故事交流等,使老师们得到共识――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能干,慢慢地,老师们学会了放手,喜欢上观察,喜欢上记录,尊重孩子,发现幼儿更多的兴趣点,生成更多有趣有效的主题活动。

3.实例交流

课程游戏化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让教师在实施各项活动时更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以幼儿为主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在教研的过程中结合实例进行交流,让老师用亲身体验,转变儿童观、教育观、价值观。例如:泥工活动“小蜗牛”,过去的方式就是教师演示步骤,孩子模仿学习,我们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指引下转变了这种观念,由原来的统一变成了现在的唯一,即自身发展的特点,尊重孩子现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让孩子真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作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作品。

二、改造环境实现空间最大化

游戏的精神既是自由、自主、创造、愉悦。为了把游戏精神渗入游戏,让幼儿拥有更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活动空间,幼儿园经过分析研讨,对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进行了改造。

1.室内环境

为了扩展游戏空间,我们合理灵活地规划了活动室空间。把幼儿午睡床换成了抽屉式,便于推拉,使寝室有了大面积可利用空间;走廊上不再有材料丰富,内容逼真的角色区域,而是品种多样、摆放集中整齐的半成品、少量成品的低结构材料资源区。

2.室外环境

为了让户外场地发挥更大的作用,丰富幼儿的活动项目和活动体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1)增加沙水工具;(2)改建草地,铺设木桩、迷彩爬网等;(3)增加投放游戏项目材料;(4)投放大型建构材料;(5)开展“快乐农场”,投放农事工具,照顾农作物;(6)拓展利用社会资源,创设高铁、徐工户外角色体验游戏区等等。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能鼓舞幼儿的游戏,一个开放的空间能够办成幼儿希望成为的样子。这六处改造,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游戏空间,更多的游戏活动选择,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全面愉悦的发展。

三、开放材料实现游戏自主化

支架中提出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我园经过研讨整合,结合幼儿园建筑面积小的特点,把各类资源储存方式汇总分成电子档资源材料和物资资源两种形式呈现。电子档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教具、书目等的详细信息,材料、资料分在四个资源室存放。走廊上投放各类成品、半成品、废旧材料,我们把这些材料分为规划材料和情境材料。它们都是开放性地放置在幼儿园各活动场地,幼儿在进行规划式自主角色游戏活动时,可根据需要选择摆放材料,构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为了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我园开展了资源驿站、自报家门、资源交流、艺术创想等一系列活动,让资源动起来,让孩子、老师更了解应用资源,让家长参与到资源互动中来,改变理念,支持协助幼儿园活动。

四、关注幼儿实现主题生成化

1.孩子引领课程主题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每一种教材有它的闪光点,反之也有它的局限性。把权力放给老师,她们根据实际操作情况与年级组成员反馈交流,进一步对课程进行批注、修改或添加。使课程实施更富于“弹性”,也让我们的课程更有利于幼儿成长和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开展。幼儿园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生成活动的过程,是引导孩子主动活动,探索创新的过程。因此,主题活动过程中,生成了许多有趣的生成主题活动。

2.孩子决定游戏主题

把游戏空间、游戏材料还给孩子的同时,把游戏主题也还给孩子。在角色游戏中,改变以往教师规划好游戏内容,布置好游戏区域的“填鸭式”游戏模式,改变为仅投放低结构、半成品、少量成品的规划材料和情境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自由组成游戏小组,商议制定游戏主题,策划游戏内容、材料和人员分配,共同选择材料,构建自己的游戏区的自主创设活动模式。活动中遇到问题,幼儿会协商解决或询求同伴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请老师帮忙。教师注重游戏活动的观察、记录,活动后的引导和评价,间接地引导幼儿游戏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户外游戏中,以自选为主。在“勇敢者训练营”游戏中,孩子们自主制定训练项目、规划活动路线,对自己的能力经历着一次次的挑战,在多次的活动中,让孩子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坚强、更果敢、更坚毅。

3.资源利用实现游戏主题丰富化

我园坐落在高铁商务区,拥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工厂,其中徐工集团是大家最熟悉的,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在徐工集团工作,利用这两个有利的条件,我们为幼儿引进高铁及徐工的游戏主题。在通过家长进课堂、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孩子了解高铁的乘坐流程和徐工机械生产流程的基础上,创设了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体验乘坐高铁,制作机械的乐趣。

五、整合活动实现时间弹性化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一日生活中体现教育智慧。将课程内容演化成丰富多样的一日游戏化活动场景,让幼儿在不同的活动场景互动中体验游戏过程,建构认知结构,内化知识技能。因此,幼儿园修改了作息时间,根据班级幼儿的需求弹性地安排一日作息时间,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创设调整活动环境,提供活动的材料,保障幼儿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游戏时间安排上,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当我们给孩子想象和创造的自由,他们就会展现聪明和智慧,带给我们莫大的惊喜。

第5篇:课改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高职;装饰材料与构造设计;教学改革

装饰材料与构造设计课程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主要讲解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建筑物各部位的装饰构造及施工工艺,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的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管理应用型人才必须学习掌握的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认识材料、了解材料、熟练运用材料,并且准确掌握装饰部位施工工艺,绘制精确施工图纸,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施工流程的掌握能力提供一个良好平台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装饰材料与构造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在课堂中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已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教师对市场信息的把握能力和调研范围是有限的,它限制了教师对建筑装饰材料和施工流程的掌握程度,导致绘制的施工图纸不能完全反映装饰工程实际,同时反过来也会制约学生对装饰施工过程及完整施工图纸绘制这些知识的把握,学生学习之后往往感觉学到的知识很多但很零碎缺乏系统性,做出的装饰施工图纸问题也很多,节点详图的绘制成为难点,在标注施工工艺说明时,往往出现材料运用不合理,施工工艺混乱等问题,并且他们自己也很难意识到自己设计施工图纸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对材料和施工工艺知识的模糊,导致理论知识与装饰工程实际脱轨。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学生熟练掌握施工流程以及精确绘制配套施工图纸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探索研究出一个真正适合学生学习装饰材料与构造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思路,建立适应装饰材料与构造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装饰材料、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图纸的准确把握能力,改善学生理论知识了解多但实际分辨材料能力弱、装饰施工流程细节不清楚以及绘制的施工图纸不标准、不全面这些情况,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装饰材料与构造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为实现学生今后就业优势和竞争力提供了的保障,尤其是对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职业迁移能力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改革办法

(一)改变教学思路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将该课程按照材料和施工工艺流程两部分来进行讲解,材料分为石材类、瓷砖类、墙面涂料类、织布类等分类讲解,每类材料都进行相应的叙述;施工流程部分分为楼地面、顶棚、隔墙、水电等施工工艺。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大概了解材料的性能,分辨基本的装饰材料,但真正做设计时却会思路混乱,原因在于对材料的认知和使用及构造设计的整体把握很差,将认识材料和构造设计变成了枯燥的死记硬背模式,材料多、更新快、结构工艺也会随之改变,这么大量的信息同时传递给学生,学习很快就会变的茫然。比较合理的教学思路应该是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典型的施工流程,在各个施工流程中讲解涉及长期使用到的一些材料,重点讲解常规材料,分析材料的性能、优缺点、注意事项、材质真伪辨别、环保等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材料更新。其次讲解各个施工流程过程中可以使用非常规性材料,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尝试不同的新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装饰材料与构造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能够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强有力的竞争力,是学生毕业后获得企业认可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学生在以后的建筑装饰设计中促成方案并能准确实施的一门重要课程。认识、熟悉材料,学生在设计中才能选对材料,才能根据设计方案绘制出整套严谨的施工图纸;熟悉装饰施工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学生在从事装饰施工管理岗位时才能够准确的把握整个施工过程。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引入典型装修工程实例,将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施工工艺和运用的装饰材料做详细讲解,学生手中应该有该工程案例的详细施工图纸。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如何选用合适的装饰材料实现设计方案,以及施工图纸的内容如何变成工程实际。

(三)丰富教学手段

装饰材料与构造设计课程教学应该“走出教室”,将学生带到建材市场观摩教学,学生“边逛边看边学”,不仅直观,而且全面,去之前教师应该布置好考察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去观摩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进入市场,要对品种繁多的装饰材料进行询价,进行性能比较。通过与材料商的面对面交流,学生很快就会了解如何挑选材料,不同价位的材料质量差别在什么地方,以及什么品牌的材料质量比较好,并且在卖场的展示空间里也能看到一些材料最终的装饰效果。

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将建筑装饰典型工艺做法按照一比一制作成教学展示模型,比如轻钢龙骨吊顶、轻钢龙骨隔墙、墙面干挂大理石、地面铺瓷砖等构造部分,教师就可以对照模型讲解施工工艺知识。在实训室内学生也可以动手对材料进行加工,或者完成局部造型的施工过程,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绘制出精确的施工图纸,真正实现了课程实训教学的目的。

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优秀的项目经理、设计师、施工员请进课堂,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课堂通过介绍一个个精彩的装饰项目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能够帮助学生解答在完成设计任务中遇到的问题。

三、结语

装饰材料与构造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到结合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该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给学生带来连贯性知识与熟练把握每个设计环节的教学思路,这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6篇:课改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力;互动式教学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听力部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2004年的听力比例为20%,2006年则增长为35%,而在2008年部分高校试点中,听力比例更是高达70%。鉴于此,听力在大学四六级考试的递增趋势,学生也逐渐接受了听力的重要性,并且积极进行课外听力训练。但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在听力考试中得分率普遍偏低。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尤其是,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老师为中心的方法,又被称为“一言堂”。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老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而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和老师之间缺少情感交流,知识和信息的交换,导致了教与学的分离。随着外语教学的迅速改革,外语教学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对外语教学将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将会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采用。

二、互动式教学的简介

互动式教学是适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从而达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大学英语听力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1、当前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仍然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听力课堂因其呆板的组织更显无聊。听力练习单纯被当做课程,整个过程被详细规划而消减了英语交流的这一功能。一些老师仅仅为学生放映英文电影,而对听力练习和理解并不做相应的讲解安排。所以,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往往听不懂对白,只依靠中文字幕来理解剧情。也就是说,学生在做听力练习时要靠第三方渠道来获取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在交流中不能主动参与,更不要说取得交流上的优势。

2、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互动式教学的关键是“交换”,课堂的主要呈现方式便是沟通。有效的课堂沟通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学生不断获取语言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特别是创造力,这便是形成了“互动”教学模式的意图。基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仍采用“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取交互式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互动式的英语教学方法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代替“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重点放在师生间积极的互动。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互动式教学措施

1、准备阶段

如果学生知道他将会对所听材料有什么样的反映,他将会有目的性地、仔细地听听力材料,并且他知道他将会听到何种信息,并作如何的反映。在让学生听听力材料之前,老师应与学生充分地交流,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的材料,准备和话题相关的词汇。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准备的材料来提几个问题,也可就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些准备活动可以看做是正式上课之前的预热。经过预热,一方面,学生会对听力材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提高了相互交流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另一方面,这种“老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交流能力。

2、课堂教学

互动式教学注重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预热练习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听力练习。首先,为不破坏听力材料的完整性,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整体地听一下材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材料有一个宏观上的理解。其次,老师可以让小组同学讨论材料,并且正确地引导,使学生对材料有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有关材料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最后,老师进行评判,给出答案。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达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老师仅仅是一个指导者,一个参与者或者一个合作者。

五、结论

听力水平和听力技巧的提高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学习者在长期的英语听力学习中有意识地注重策略的使用以及学习者自身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大学英语听力的互动式教学尤为重要。听力训练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提高听力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字上,引导学生尽快地找到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还应不断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探索,找到适合中国学生的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瑛.探索新时代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2]罗玉交.交互式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3).

[3]赵海龙.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科技博览,2010(6).

[4]王晓慧.交互式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整合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第7篇:课改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专业英语;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1.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即包括基础英语的基本知识又包含了特定专业的专业知识,因此其既具有语言教学的规律性又具有专业教学的规律性[1]。但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任务分散在各个学院,专业外语教师师资力量较薄弱,而且专业外语课时少,很难实现科技英语系统教学[2]。而学生从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一下子转变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面对大量复杂的专业词汇及长句、难句,同学们初学时不易掌握,不会进行长句结构分析,不会词性的转换及词序的灵活处理,因此翻译课文经常不能表达原意。而且,一般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此时同学们刚刚接触本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限,因此对于教材中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很难理解,学生掌握起来较吃力而使其失去学习兴趣,课堂中形成了老师为主的翻译模式[3,4]。由于缺少了对科技英语体系的系统学习部分,同学们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及撰写格式不甚了解,在毕业设计环节,本科生撰写英文摘要等方面的表现很差。

为了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本文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力求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自学能力及应用能力。

2. 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选择的专业英语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等传统工程材料的制备原理及工艺,专业性很强,部分内容因为学生未接触本专业课程,缺乏专业背景而很难理解。因此。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将国外原版教材中过于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的精华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同学们掌握科学、客观、较标准的英文表述习惯,而内容和难易程度则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以各种材料概述、制备工艺、性能及应用为主,不再涉及一些专业性太强的理论知识。课程中除了讲解专业知识外,在课程绪论部分给学生一个过渡,让学生了解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之间的区别以及专业英语句式结构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对专业英语的语法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科技论文查阅及写作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教材中将设置有关专业论文结构与撰写的章节。

3. 教学方法改革

专业外语课时设置都较短,一般为32~48学时,在短短的32学时内,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内教学主要仍以“能读会写”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教学方法将不再以教师为主角,改变原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让同学们走上讲台,完成课文的翻译及讲解过程。老师主要负责专业词汇的讲解及引伸,扩展同学们的专业词汇,通过讨论对同学们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纠正及讲解,剖析复杂长句及难句的句式结构。结合目前同学们专业外语学习现状,将在课堂上引入大量的科技外文文献,使同学们掌握其主要结构及撰写要求,重点培养同学们掌握本专业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

专业外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而且培养过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通过 一两次课堂教学就能一蹴而就,因此,这部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鼓励学生观看相关材料介绍的视听文件,在课堂翻译过程中要求同学首先对原文进行朗诵然后进行讲解,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此外,根据同学们撰写的专业论文英文摘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presentation,逐步提高同学们专业英语表达的自信,最终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国际交流及应用的能力。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英语日益成为国际主要交流工具的今天,加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水平,根据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及采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提升英文阅读、写作及交流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积极进行专业英语有效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自学能力及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秀梅, 贺杰. 优化机械专业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4(2):158.

[2] 陈静如, 田砾, 万小梅. 专业外语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J]. 中国冶金教育. 2014(1):69-70.

第8篇:课改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外语;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制作业作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柱,在国际商务交往、促进影视传媒和会展业发展、丰富社会生活、推动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国际广告和设计业的激烈市场竞争,加强广告和设计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加速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技能培养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系列重要部署,要求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尤其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来,教育部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工作,进一步多措并举支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国内各大艺术院校都对教学改革提出新设想,实施新举措。在外语教学中,大都已实施或正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应“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凸显艺术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适应艺术院校学苗特点和学生的外语学习意愿、切实提高各专业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满足艺术类不同专业对外语的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更是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社会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目标,外语不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应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武器。有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语言技能重要性的排序是:听(71.4%)、读(64.3%)、说(61%)(转引自蔡基刚,2003)。如何快速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学水平,为产业培养及输送既有创意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应探索和承担的重要使命。

1 艺术设计专业外语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教学思想上依据教育部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关精神,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现代信息技术等国内外教育理论为支撑,确立外语教学为学生现阶段应用能力培养和未来专业发展服务的原则,改变在教学效果上片面追求通过率的观点,克服过分依赖传统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中要深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独特变化规律,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与学生心理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手段,探索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动态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生就业实际需求,介绍设计方法、设计流程、设计材料、设计技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印刷与装订工艺等艺术设计英语基本知识,并注重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应用技能与能力培养。将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文章或片段(尤其注意视频、音频等流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作为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材料,补充到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时代化、无限化:这些资料可以取自教育网站、报纸杂志、教科书、软件库、电影、电视广播、学习课件,以及国内外著名的相关专业文献,著作、国际会议上提交的论文等。增加听读材料的丰富性,培养学生实际英语表达、交流能力,在巩固基本语法的同时,进而扩大学生专业词汇量,增强学生阅读外语原版文献材料的能力,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来源,增加听读材料的丰富性,培养学生实际英语表达、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巩固基本语法的同时,进而扩大学生本专业的词汇量,增强学生阅读本专业外语原版文献材料的能力,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来源。制定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构建“基础英语+后续英语(专业英语+ESP+双语)”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除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精读、听力、口语、写作)外,增强后续英语课程体系(专业英语+ESP+双语)的设计与开发,旨在实现由单一语言文化教学目标向语言文化、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多元教学目标转化。

教学体系上灵活运用学导式、讨论式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动态教学模式,以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录像机、投影仪、语言实验室等电教设备为载体,建立参与式、互动式、仿真式的教学方法体系。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并通过在公共外语的常规教学中增加专业性外语辅助内容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外语教学自身质量的提高。创建“课内课外+校园社会”的语言学习与实践拓展模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外学以致用。

考核标准上要着重检测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要求他们能大致听懂题材熟悉、内容广泛的语音材料,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可以比较自如流畅地表达思想,语音基本正确、语调自然。

2 艺术专业外语教学实施细则

改变原有公共外语必修两学年的教学计划,只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必修公共基础外语课程的学习(4课时/周),考试合格的学生可获得8学分;大学二年级开始必修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外语(A),该课程的性质为专业基础课,为期一学期(2课时/周),考试合格的学生可获得2学分;二年级下学期――四年级毕业,共计5学期,学生可选修专业外语(B)和专业外语(C),这两门课程属于专业级选修课程,各开设一学期(2课时/周),各对应两学分。全校本科学生四年学习的外语学分构成为必修公共基础外语(8学分)+必修专业外语(A,2学分)+选修专业外语(B,2学分)+选修专业外语(C,2学分)。学生毕业的最低外语学分为10学分,最高为14学分。

3 结语

外语学习必须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产生促进作用,使学生获得了一个了解世界的辅工具,有能力在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方便快捷地了解国际上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资料和信息动态;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广告设计业市场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广告艺术设计技能型应用专业英语人才,保障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活动和国际广告艺术设计制作业的顺利运转,加强现代广告艺术设计从业者的专业英语培训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推进设计制作产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广告艺术设计制作水平、更好地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蔷.课堂教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专刊),2000:34-43.

[2]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3]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

第9篇:课改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学院;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36-02

继续教育学院的前身为成人教育学院,是各大学里设置的专门从事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二级教学单位。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成人教育有其群体特殊性,交流中发现,好多学员对目前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抱怨:想学的没学到,不想学的或者没有应用价值的常规概念却一直在重复。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员受众面广。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考核形式对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材料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有不同的掌握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通常,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着重于使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试验让学生学会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实验方案设计,为学生从事材料检测及新材料研发工作奠定基础。实验部分与理论知识相互呼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二、改进土木工程材料教学的措施

(一)精选教学内容

以建筑方向为例,目前所用《土木工程材料》教材通常十五章左右,内容主要有[3]:材料的基本性质、天然石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防水材料、木材、高分子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和绝热、吸声材料等。如果每个章节都有所涉及,讲完整本教材至少需要60个学时。但继续教育学院的课程安排通常仅为30个学时,甚至更少。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想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可能的。交流中获知,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通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讲授范围比较宽泛,基本每章都有涉及,但讲授内容较浅显,有的章节仅停留在相关概念的认识上;另一种是压缩讲授范围,通常只讲教材的前半部分,授课相对深入。两种做法各有优劣,前者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后者能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基于学员群体实际情况,个人认为后者更具实际意义。

如前所述,继续教育学员为成人群体,都是基于职称或专业技术需要等原因来校接受再教育。想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历获取职称的占绝大部分(90%以上)。该部分人群本就抱着混学位的思想来上课的,想通过课程授课让其专业领域开拓视野基本上等于痴人说梦。如果将授课范围压缩,授课中能够引入该群体工作中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展开,无疑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评价。

以2014年某班级为例,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共有17人。开学之初,调查发现17位学员中有11人在土建行业一线从事专业工作,其余6人与土木专业根本不相干。了解学员情况后根据土建专业11人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将材料的基本性质、天然石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列为教学重点,累计占用26学时(其中24学时为教材理论知识讲授,2学时用于讲授施工方案的撰写),其余章节占4学时,制订教学计划。教学中根据本人现场经验及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还原,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相比据学员背景划分教学重点,教材改革更是值得探索的一项根本措施。教师应积极着手教材建设,根据专业方向合理选择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跟踪最新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及材料发展趋势,定期不定期地更新教材。教材还应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简明适用[4]。针对继续教育学员这一特殊群体,本人认为“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材改革还应做到实用至上,教材中应大量引入工程实例。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应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些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那些内容多、课时短的课程,多媒体教学更是备受青睐。多媒体教学确实有许多优点:运用动画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声图并茂,可提高学生注意力;尤其针对一些较泛、较杂的学科,可以链接更多的信息。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是同样显著存在:演示代替了互动,课件“统治”了课堂,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件上,使师生难以进行情感交流;打消了教师备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教师因此消极备课,认为讲课就是对着课件念,反正不会出现“挂在黑板上”的现象。这无疑将从根本上降低教学效果。

目前,公认效果最好的教学手段为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因为它既克服了板书教学的枯燥和死板,又克服了多媒体信息量过大、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课程进度的缺点[5]。然而实践表明,采用这些教学技巧应对继续教育人员还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只关注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与其工作的相关性,除采用上述教学手段之外学员更倾向于将部分授课内容搬至现场或者实验室,即他们对现场教学更感兴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前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工作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时针对性地将部分课时设置成实验课时或现场教学。这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比如,混凝土章节可取3―4学时根据学员情况可联系拌合站或施工现场或实验室进行试配,根据材料学原理解决试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工作性测试与评价,而不是照本宣科。

(三)改革考核办法

同多数课程一样,目前该课程考核仍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历来备受诟病。并不是学生觉得题目太难,而是因为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问答为主要题型的试卷闭卷考核方式,与被考核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技能等几乎毫无关系。比如:设定情景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本课程常考的重点,计算中如果某个环节出错或者某个公式没有记清楚,将直接影响计算结果,从而大幅影响考试成绩。但实际工程当中,配合比设计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在规范指导下进行的,根本不存在公式记忆的问题。只要结构服役环境、强度及耐久性设计指标明确根本不会出现考试中无法进行的情况。并且工作中“填空”或“名词解释”的时候又有多少呢?

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效能的唯一标准。结课考查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了解、理解、掌握和应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应该注重实用,注重实践。为此,该门课程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方法,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查阅资料进行案例分析或材料施工组织设计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北京国家美术馆钢筋锈蚀的原因分析,可提示大家结合美术馆所处环境特点及钢筋锈蚀产生的原因从混凝土中性化及早期混凝土配合比特点去分析解答;高速公路两侧护栏顺筋开裂的原因及预防,则要从高速公路的服役环境、高速公路冬季除冰措施及氯离子对钢筋侵蚀破坏的原理等着重分析冻融循环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等等。这些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或者与他人讨论完成。这样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做到了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独立解决工程问题奠定基础。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现场问题的积累。

(四)端正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良好的教学态度是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都是成年人,而且部分学员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课堂纪律有时难以把握。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以身作则。工作中既要做到善解人意又要坚定立场,坚持原则。同时,授课中应摒弃说教,多采用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改善教学效果,又能提高教师的威望和学校的口碑。

三、结语

继续教育是成人的再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水平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大土木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继续教育中受众面广。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划分授课班级、制定教学大纲、加强教材改革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尤其做到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加强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第三,采用开放式考核办法,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专家进行技术交流等手段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任课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以身作则,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淼,黄艳.新时期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与

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4,(3).

[2]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代表团访美考察报告[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02,(5).

[3]杭美艳,张黎明等.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14.

[4]万银善.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

技资讯,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