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农业站工作总结范文

乡镇农业站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乡镇农业站工作总结

第1篇:乡镇农业站工作总结范文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㈠、定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严肃组织纪律。

我站全体人员能够严格遵守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按照镇政府的要求,坚持每周工作例会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认真解决。全站人员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㈡、常规工作。

1、水利农机条线:

⑴、河道长效保洁管护。我站参与全镇18条河道的保洁管护,受到区考评均为优秀,每月得分分别为100分、98分,98.5分、99.5分。

⑵、河道绿化管护。做好凤凰河、北漕河两侧绿化管护,面积达113亩。

⑶、水利工程及维修。协助做好新龙河拓俊工程,同时完成6个村的水利工程维修和水系沟通。

⑷、村庄沟塘三清。共完成沟塘28条,清淤土方8.51万立方米,竣工决算30.3239万元。

⑸、农机服务工作。完成农用拖拉机年检年审175台,并全部更换新的牌照;新购置中拖6台,高速插秧机3台,秸秆还田机10台;落实机插秧面积4000多亩,同时加强对机插秧秧田的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加以解决;组织对全镇的农用机械进行维护保养。

2、农技多技条线:

⑴、努力提高服务,确保我镇粮食等作物生产稳定增长。认真做好对全镇3600余户农户技术指导工作,先后发放各阶段技术资料近2万份次,通过电话、来访、现场等解决农户的询问和答疑超过80人次。⑵、测土配方工作。参与区测土配方试验示范工作,完成小麦和水稻的精确施氮试验和无氮试验项目。发放水稻施用配方肥建议卡资料4000份次。

⑶、认真做好粮食直补和水稻小麦的政策性保险工作。配合镇财政所完成今年全镇粮食直补面积的核定及公示工作,配合做好3600户水稻小麦的政策性保险工作。

⑷、落实机插秧落谷育秧现场。

4、畜牧兽医条线:

第2篇:乡镇农业站工作总结范文

一、镇机关事业单位现状

(一)乡镇机关人员编制、内设机构、领导职数情况。

桂阳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共79.2万人口,设有39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4个,建制乡25个。全县39个乡镇机关共有行政编制721名,实有人数754人,超编33名;乡镇机关后勤事业编制39名,实有人数39人。乡镇内设机构设置:一、二类乡镇各设5个,即党政人大政协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三、四类乡镇设3个,即党政人大政协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二)当前乡镇机关履行职能情况。

目前,“三票”(政法综治、计划生育、财政收入)工作成为各乡镇政府的工作重点,乡镇干部应付各项硬性工作任务已是焦头烂额,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考虑公共服务问题。大部分乡镇将乡镇干部(包括财政所、计生站人员)按照工作任务分组定员,分为计生组、维稳组、招商引资组,各组相对独立开展工作,福利待遇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另外,全县乡村两级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取消农税后,财源进一步萎缩,而各项支出未见减少,为了保运转,乡镇干部千方百计找上级有关部门或企业“化缘”。

(三)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我县乡镇设有各类事业单位共426个(不含加挂牌子的单位和部门垂直管理机构)。共核定编制6850名,实有在职总人数为7284人。乡镇事业单位中以部门管理为主的事业单位有:林业工作站、财政所、国土资源所、交通运输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卫生院、中小学校。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乡镇事业单位有:水利管理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农业服务站(由农技站、农机站合并组建)、文化广播电视站(由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合并组建)、企业劳动管理站(由企业办与劳动管理站合并组建)、农村经营管理站等,这些事业单位均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调查总体情况反映,我县乡镇事业单位工作和职能履行情况,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财政所、动物防疫站、乡镇中小学校,由财政全额拨款,人员经费有保障,运转良好,都能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二类是国土资源所、交通运输管理站、计生站、卫生院、文化广播电视站、水利管理站等事业单位有收费收入或一定的财政拨款,经费能基本保证,工作运转正常;三类是农技站、农机站、企业劳动管理站等事业单位,只有少量财政补贴和一定经营服务收入,但经费难以保证,工作难以开展,部分人员外出打工或从事经营化肥农药、家禽治疗、饲养经营等有偿经营服务。目前乡镇计生站、财政所人员大都作为乡镇干部使用,参与乡镇干部分组,参加驻村工作,乡镇经管站站长,文化专干大都由乡镇干部兼任。

二、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乡镇布局欠合理、规模偏小。我县人口79.2多万,39个乡镇,除城区14万人口外,平均每个乡镇不足1.8万人,而按民政部关于建制乡统一标准,每个乡级单位管辖为3—5人。

目前,我县人口超过3万的乡镇只有1个,2—3万人乡镇15个,1—2万人乡镇17个,甚至有6个乡镇人口不足1万,人口最少的杨柳乡只有0.2万人。乡镇设置过多,规模小,既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又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和县乡财政压力。

(二)乡镇体制不健全,“条块”关系不顺,存在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一是权责不统一,不利于乡镇履行职能。过度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乡镇政府行政效能。乡镇政府缺少应有的人事权和行政执法权,为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乡镇政府不得不经常主动向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烟草站等职能机构协调,有时甚至委曲求全,更谈不上指挥领导这些机构,对乡镇其它事业单位也只存在名义上的领导关系,乡镇政府不掌握人、财、物。二是财权、事权不统一。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财权、事权统筹兼顾不够,需要大投入的公共服务事业,如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本应由市、县政府负担的,却不加区别一律要求乡镇配备一定比例的资金,而相当一部分乡镇没有承担能力。许多乡镇为此负债累累,目前除黄沙坪等12个乡镇外,其它乡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乡镇管了不该管或管不了的事,一些该管的事却管不了,乡镇政府职能履行越位和错位问题较突出。三是乡镇政府领导职数设置欠合理。就2001年而言,乡镇行政编制为865名,按文件规定核定领导职数为452名,领导职数占行政编制数的52.2%;以2004年为例,乡镇机关行政编制为721名,20**年乡镇机构改革,按文件规定核定领导职数为347名,领导职数占行政编制数的48.1%,加上20**年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领导到龄改非和《公务员条例》规定配置的主任科员及副主任科员,科级干部均超过55%左右,出现了官多兵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机关的行政效率。四是乡镇干部思想观念没有从根本上适时转变。他们认为农业税取消了,村委会主张自治,突然间感觉无事可做,无所适从,习惯于以往行政管理型的工作方式。

(三)乡镇事业单位矛盾较突出,社会功能不强,许多站所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的,设置过散,机制不活,发展滞后,难以满足新阶段农民增收致富的要求,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乡镇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乡镇事业单位职能弱化,发展活力不足。如企业劳动管理站、经营管理站、财政所、文化站等。以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为例,其原有的职能随着农村社会改革的深入,不断弱化,其人员大部分参与乡镇中心工作,业务变成了兼职,一年到头的工作只是填报经济报表,经管站的存在已无多大作用;二是部分乡镇事业单位由于经费不足,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其人员部分外出找工或从事经营买卖,变为名副其实的个体户,如乡镇农业服务站,县财政每人每年只下拨经费1000元,人员经费没有保障,公共经费更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开展农业服务;三是部分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我县50岁以上的教师占整个小学教师的32%。教师队伍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四是部分乡镇事业单位技术人员严重欠缺,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如我县乡镇卫生院大量技术人员外流,目前乡镇卫生院中专本科学历以上的专业卫技人员几乎没有,专科学历的技术人员也微乎其微。二是受农村体制改革的冲击较大。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三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县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却一成不变,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求,以致一些乡镇事业单位自身生存存在困难,无力履行职能职责。三是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1997年和20**年我县在机构改革中都下文对乡镇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能、管理体制进行了明确,但一直未按文件精神执行。主要是因为改革的模式照套上级有关文件,而没有真从实际出发,找出一条有利我县乡镇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增强活力的改革路子。目前,有的下放给乡镇的事业单位,乡镇怕背包袱不愿管,而县业务主管部门也甩包袱不去管,“两不管”现象造成了管理上的脱节。四是重视不够。随着农村各项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县对乡镇事业单位的领导与管理欠重视,县财政补贴标准近十年一成不变,市乡(镇)的补贴大部分未到位。由于经费短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得不到落实,许多人外出打工或自谋职业,致使一些公益职能的履行存在“空档”。

三、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推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一是要强化“有限政府”的理论,要正确认识政府、市场、社会的能力和作用,认识到政府能力是有限的,从而避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二是要强化“小政府,大服务”观念,加强乡镇政府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职能,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服务。

(二)抓好五项调整,促进职能转变

一是调整乡镇布局。通过撤乡并镇、“撤小并大、撤弱并强”,调整乡镇布局,扩大乡镇规模。目前我县乡镇规模偏小,有的乡镇辐射半径有限,这一情况影响了城镇化进程。根据我县实际,全县乡镇设置在20个左右为宜。

二是调整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适应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我县乡镇可设置三个内设机构,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并对每一个内设机构职能作明确规定,结合各乡镇工作量的大小,在岗位、人员、编制上加以区别,如安全生产任务重的乡镇可适当增加岗位。在领导职数方面可按照乡镇大小和工作量多少设置,对性质相近或联系密切的工作可由同一领导兼任,实行党政交叉任职,适当精减领导职数,根据目前乡镇履行工作职能的现状,结合外省、市先进经验,建议由乡党委书记兼任人大主席、镇长兼任乡政府联络组长,组织、人事、宣传工作由一名领导兼任,政法、武装工作也可以由同一领导兼任。按照民政部要求的乡镇人口要达到3—5万人的标准,乡镇布局调整后,3—5万人口乡镇建议配备领导职数5—7名,5万以上乡镇设领导职数7—9名,3万人口以内乡镇领导职数配5名。

三是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按照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离的原则,采取“撤、转、合、并”的方式进行调整。税费改革以后,部分事业单位职能更加削弱,如企业劳动管理站、文化广播电视站、经营管理站等事业单位,对这些事业单位应予撤销,其职能划归乡镇政府;对农技、农机、水管、畜牧等事业单位合并组建一个综合性农业服务机构,将公益性职能与经营职能分离,省、市、县财政应保证开展公益所需经费;对文化广播电视站以经营性职能为主事业单位进行改制转体,实行企业化运作,参与市场竞争,由政府负责监督、管理;对乡镇财政所、国土资源所、司法所等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可分片设立,在中心乡镇所在地设站所,实行以片管理,精减机构和人员。要加大乡镇学校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目前我县乡镇学校分布分散、面广校多,要结合乡镇行政区域布局的调整而合理设置。

四是调整财政体制和管理方式,确保乡镇政府正常运转。以分税制财政体制为核心,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事权、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分类确定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较发达、财政收支规模较大乡镇给予相应的自,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对经济欠发达、收支规模小的乡镇,可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模式和“村财民理乡代管”模式。同时多渠道化解乡镇债务,减轻乡镇负债压力。

五是对乡镇政府管理方式的调整。县级政府不能简单地把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作为考核乡镇的唯一指标,应从乡镇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来衡量乡镇工作,促使乡镇职能转变,提高乡镇政府的管理服务功能。县级政府要从引导乡镇产业调整、提供信息服务,做好宣传推介工作等方面下功夫,给足乡镇自,充分发挥各乡镇特色和优势,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第3篇:乡镇农业站工作总结范文

项目名称:**市**区20**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项目实施单位:**市**区发展和改革局

项目负责人:**X

项目性质:新建、改扩建

项目建设地点:**区15个乡镇

项目建设期限:20**年

建设内容及规模:在X区**等15个乡镇,新建(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每个乡镇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共计4500平方米。

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6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0万元,地方配套120万元。

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我区乡镇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阵地作用,切实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一)**区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市**区地处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腹部,位于东经106°25′-107°27′,北纬35°12′-35°45′之间。东临泾川、镇原,南依华亭、崇信,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接壤,北与彭阳和甘肃镇原毗邻。2002年8月撤销原平凉市(县级),设立**区。全区辖17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3个街道办事处、252个行政村。全区东西长75km,南北最宽处43km,总面积1936km2,有汉、回、蒙、满等18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73%,回族约占26.5%,其他少数民族约占0.5%。2006年底总人口4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47万人,农村劳动力18.61万人,贫困人口6万人。

2、社会经济状况

据统计资料,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3%;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9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7.9亿元,农业总产值8.**亿元;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8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7.91万吨;2006年底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6.03万头。

3、交通道路状况

**市**区为陕甘宁三省区交通枢纽,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旱码头”之称。亚欧大陆桥复线宝(鸡)中(卫)铁路纵贯全境,312国道横穿东西,平定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宝中铁路最大货运站位于区域中央,天平铁路(天水—平凉)、西平铁路(西安—平凉)正在建设之中。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西接兰州,北上银川,东连西安,南下宝鸡,跨三省而连六县。全区共有车辆72**辆,其中客车2770辆,货车4438辆,货运量641万吨,年货物周转量53672吨,客运量896万人(次),周转量62747万人。城乡交通营运路线31条,公共汽车93辆,出租车1300多辆。

(二)拟建设乡镇基本情况

1、西阳回族乡基本情况

西阳回族乡地处平凉市**区西北部,辖13个行政村,60个合作社,总人口2534户13164人,乡域面积89平方公里。该乡为省列贫困乡镇,乡文化站设编制1名,现有兼职人员1名,目前乡文化站无固定场所。

2、寨河回族乡基本情况

寨河回族乡地处平凉市**区北部塬区,全乡辖12个行政村,7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160户14135人,其中,回族2370户10607人。该乡文化站设编制2名,现有兼职人员1名,目前乡文化站无固定场所。

3、峡门回族乡基本情况

峡门回族乡位于平凉市**区东南部,距城区12公里,全乡辖14个村,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60户14851口人,其中回族14056口人,是全区较大的民族乡之一。该乡文化站设编制2名,现有专职人员1名,目前乡文化站无固定场所。

4、上杨回族乡基本情况

上杨回族乡地处平凉市**区南部山区,全乡辖7个行政村,33个生产合作社,总人口1546户6830人。其中:回族6340人,汉族500人。该乡文化站设编制1名,现有兼职人员1名,目前乡文化站无固定场所。

5、**镇基本情况

**镇地处平凉市**区西南部,全镇辖14个行政村,88个合作社,总人口19815人,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该镇文化站设编制2名,现有兼职人员1名,文化站建筑面积20平方米,无法正常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6、麻武乡基本情况

麻武乡地处平凉市**区南部山区,全乡辖7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62个自然村庄,有1**5户47**人。该乡文化站设编制1名,现有兼职人员1名,文化站建筑面积20平方米,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困难。

7、索罗乡基本情况

索罗乡位于平凉市**区北部干旱塬区,全乡辖10个行政村50个合作社,总人口2956户12868人。该乡文化站设编制1名,现有兼职人员1名,目前乡文化站无固定场所。

8、白庙回族乡基本情况

白庙回族乡平凉市**区北部干旱塬区,辖9个行政村,52个生产合作社,总人口2905户13032人,其中回族人口6255人,占全乡总人数的48%。该乡文化站设编制2名,现有专职人员1名,目前乡文化站无固定场所。

9、香莲乡基本情况

香莲乡位于平凉市**区北部,总面积77.5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33户7222人。为省列贫困乡之一,无文化站。

10、四十里铺镇基本情况

四十里铺镇位于平凉市**区东部,总面积127.4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0353人。其中,农业人口37203人,非农业人口3150人。该乡文化站设编制2名,现有兼职人员2名,文化站建筑面积20平方米,无法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11、大寨回族乡基本情况

大寨回族乡地处平凉市**区南部山塬区,全乡辖24个行政村,146个合作社,总人口4972户22594人,其中回族3477户,15742人。该乡文化站设编制1名,现有专职人员1名,有文化站1处,建筑面积65平方米,已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现需进行改扩建。

12、草峰镇基本情况

草峰镇位于平凉市**区北部塬区,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229户325**人。该乡文化站设编制2名,现有兼职人员2名,现有文化活动中心1处,面积48平方米,设有图书室、展览室。由于建设年代久,面积狭小,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现需改扩建。

13、白水镇基本情况

白水镇位于平凉市**区东部,面积107.47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99个生产合作社,总人口6732户28345人。该镇文化站设编制2名,现有兼职人员2名,现有文化活动中心1处,面积45平方米,设有图书室,展览室。但由于建设年代久,面积狭小,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现需改扩建。

14、安国乡基本情况

安国乡地处平凉市**区西部,总面积97平方公里。全乡辖20个行政村,91个生产合作社,总人口16068人。该乡文化站设编制1名,现有专职人员1名,现有乡文化宣传站1处,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由于面积狭小,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现需改扩建。

15、花所乡基本情况

花所乡地处平凉市**区东部川区,全乡辖9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076户17885人。该乡文化站设编制2名,现有兼职人员2名,现建有文化站1处,总建筑面积180平方米,设有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活动室等,能够开展一些小范围群众文化活动,但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现需改扩建。

(三)乡镇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一是组织机构与文化网络日臻完善。目前,我区有乡镇文化站17个。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都成立了乡镇文化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村都有文化工作专干,具体负责本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二是节庆文化活动活跃。春节社火表演成为农村群众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年春节期间,各乡镇都要举办群众性社火表演活动,表演内容有秧歌、旱船、腰鼓、舞狮、舞龙、高跷、纸马、模特及武术表演。这些表演规模大,参与人员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三是农村文艺创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围绕弘扬**文化这一主题,全面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着力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吴岳村演出的《中心户长》获文化部全国第十一届群星艺术节银奖。

在甘肃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暨民间文化宣传周活动中,白水镇农民李正祥、赵怀礼等人的烙画、微型画等都获得了好评。在甘肃省首届新农村文艺调演中,我区白水镇演出的小品《换鞋》荣获三等奖。编辑出版了《**史话》、《平凉民间文化》,对挖掘和传播本地民间特色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十佳藏书家庭”、“十佳文化户”、“十佳文化活动带头人”和**文艺奖的评选,涌现出了一批农村书画艺术人才,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四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效显著。围绕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弘扬和保护**优秀地域文化,对全区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全面普查,每年都举办“**民族民间工艺精品展”。组织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参加了平凉市第一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甘肃省第三届文化产品博览会、陇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极大地弘扬了**优秀民间文化。“春官歌”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剪纸等10余个项目被列为市级保护项目。五是农村文化产业初现端倪。积极利用各种节会充分展示**特色文化产品,制作了反映优秀地域文化产品的光盘、画册参加全省文博会,组织剪纸、泥塑、面塑等一批民间优秀工艺品走向市场。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中央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全面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使乡镇文化站成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二是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文化工作开展上的不平衡,加之经费短缺,文化活动开展的档次和数量与群众的愿望差距甚大,特别是农闲季节,群众文化活动相对匮乏。

在一些偏远地方,农村文化滑坡现象严重,原来仅有的一点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场所被挤占,农民的文化生活无人问津,特别是部分回族乡群众一年甚至没有组织一次象样的文化活动。三是改善**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学校、医院、道路、通讯、广播电视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得到改建或新建,相比之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乡镇文化站没有活动场所。开展文化活动所必需的如音响、电视机、书桌、报架、图书、报刊等奇缺。乡镇文化站仍旧处于“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条汉子”的状况,大部分文化站文化活动设施缺乏,活动开展不正常,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通过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可以改善农村文化工作现状,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促进农村文化健康快速发展。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二是有利于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群众文化繁荣与否,是检验小康社会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入手,结合农村、农民的实际,把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任务同改造环境、移风易俗,建设文明生活的实践融为一体,成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三是促进农民致富的文化保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扶贫先治愚,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素质的提高,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是一句空话。市场经济中,文化建设的实质及主要功能,是改造人、培育人和塑造人。文化具有知识信息的储存和传递的功能,它能启发人们的心智,开发和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文化中的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行为方式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和社会心理,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多年的农村文化工作实践证明,农村文化工作做好了,特别是把文化活动与科普宣传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农村经济就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能逐步增强,农村的繁荣发展,农民的小康生活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四是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基础。民间传统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既包含丰富多彩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包括色彩斑斓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

四、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跃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

(二)建设原则

1、遵循“统一标准、填平补齐”原则。按照省上制订统一的建设标准、补助标准及基本设备配置标准实施,各乡镇对照标准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指导性标准除外)。乡镇综合文化站不得建设在乡镇政府办公场所内。

2、遵循“四个尽量、三个优先”原则。尽量选择群众文化活跃、经济基础较好、前期工作成熟、建设条件具备的乡镇实施;优先考虑无站、有站无舍及建筑面积低于50平方米的乡镇。

3、遵循“先室内、后室外,先设施、后设备”原则。不论改扩建或新建项目,必须按照先集中投资,完成室内部分设施达标建设,富余资金再根据实际条件建设室外活动场地;必须集中投资优先保证站舍建设,再根据资金情况完成设备配置。

4、遵循“严控标准、严禁负债”原则。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按照“实用、够用、经济、安全”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方案,严禁负债建设。

5、遵循“专款专用、责任落实”原则。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要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6、遵循“一个衔接、一个结合、一个统一”原则。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要注意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衔接,创建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终端站;加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相结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乡镇相统一,推动乡镇文体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建设目标

在20**年,全面解决全区15个乡镇无房文化站或面积不达标文化站建设问题(每个文化站达标标准为不低于300平方米)。通过努力,使我区绝大部分乡镇均建有内部功能齐全、设施比较先进、管理比较到位、运作比较顺畅、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站,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

在**区西阳、寨河、峡门、上杨、**、麻武、索罗、白庙、香莲、四十里铺、大寨、草峰、白水、安国、花所15个乡镇,新建(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其中:新建10个,改扩建5个。每个乡镇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共计4500平方米,统筹考虑综合展示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科普电教室、体育活动室、信息服务及办公室等场所。内部功能设置达到下列要求:

1、综合展示室:面积40平方米,用于当地三个文明建设和民间文化、特色文化建设成就展示等;

2、文化活动室:面积60平方米,配备相应的音响、灯光设备,用于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排练、小型演出、游艺活动等;

3、图书阅览室:面积60平方米,提供一定数量的书籍、报刊供群众阅览;

4、科普宣传及电教室:面积60平方米,配备广播电视系统,用于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科普培训、成人教育等;

5、体育活动室:面积60平方米,配备一定的健身器材,用于群众体育健身活动;

6、信息服务及办公室:面积20平方米,配备计算机,用于办公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

(一)新建10个:

1、西阳乡文化站:新建砖混结构平房300平方米,位于乡政府西面。

2、寨河乡文化站:新建砖混结构平房300平方米,位于乡政府南面。

3、峡门乡文化站:新建砖混结构平房300平方米,位于乡政府北面。

4、上杨乡文化站:新建砖混结构二层单面楼300平方米,位于乡政府对面。

5、**镇文化站:新建砖混结构二层单面楼300平方米,位于镇政府东面。

6、麻武乡文化站:新建砖混结构平房300平方米,位于乡政府隔壁。

7、索罗乡文化站:新建砖混结构平房300平方米,位于乡政府北面。

8、白庙乡文化站:新建砖混结构平房300平方米,位于乡花园广场。

9、香莲乡文化站:新建砖混结构二层单面楼300平方米,位于乡政府对面。

10、四十里镇文化站:新建砖混结构平房300平方米,位于镇政府所在地振兴路。

(二)改扩建5个:

1、大寨乡文化站:位于乡政府门口,对原乡文化站进行改扩建,建成砖混结构二层单面楼300平方米。

2、草峰镇文化站:位于镇政府北面,对原镇文化站进行改扩建,建成砖混结构平房300平方米。

3、白水镇乡文化站:位于镇政府门口,对原镇文化站进行改扩建,建成砖混结构二层单面楼300平方米。

4、安国乡文化站:位于原安国中学门口,对原乡文化站进行改扩建,建成砖混结构二层单面楼300平方米。

5、花所乡文化站:位于乡政府对面,对原乡文化站进行改扩建,建成砖混结构二层单面楼300平方米。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每个乡镇文化站规划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按照800元/平方米测算,每个乡镇文化站项目投资24万元,15个乡镇文化站总投资360万元。

(二)资金筹措

工程总投资36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40万元,区级配套120万元。

七、项目建设期限

建设期限1年,即20**年。

八、效益分析

一是项目建成后,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发展和提升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项目建成后,将惠及我区农村的28万人民群众,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三是项目建成后,对于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有着重要作用。四是项目建成后,为农村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设施保障,真正体现了文化为经济建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九、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成立工作机构,强化组织领导。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发改、文体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财政、审计、建设、国土等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为成员的**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和协调等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全力抓好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工作。

2、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各成员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把该工程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一件大事来抓,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区发改局主要负责项目的申报、上下衔接等前期工作。区文体局负责审核申报乡镇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数量、具体建设对象,并负责对新建文化站的选址、功能设置、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指导和监督;财政部门要对建设资金进入国债专户,设立相应的专户,专人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同时,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审核力度,杜绝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各乡镇政府要重视和支持综合文化站工程的实施工作,将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负责规划立项、选址、土地划拨、方案制定、图纸设计、资金筹措和相关规费减免等,并对工程进度和质量、文化站功能设置等进行把关。

3、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项目管理。文化部门要积极与各有关部门、单位协调,把乡镇文化站建设纳入到城乡规划之中,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和配置,严格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切实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严格落实工程建设的各项法规和制度,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切实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确保建设项目规范运行。同时要加强对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各乡镇要对本辖区内的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确定专人负责管护,工程建设结束后,要对工程质量、安全检查验收,并对项目建设、经费结算和检查验收情况进行认真总结。

第4篇:乡镇农业站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与发展

一、龙泉市乡镇林业工作站现状

龙泉市是浙江省重点林区,现有林业用地25.896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6.9%,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455.9463万m3,森林覆盖率84.4%。龙泉市乡镇林业工作站从1993年8月通过机构改革,在全市17个乡镇建立林业工作站,对林业工作站实行市林业局与当地乡镇政府双重管理,以林业局条管为主,以乡镇行政块管为辅,乡镇林业作站具备法人资格,财务实行独立核算。现全市乡镇林业工作站共有编内人员137人,每个乡镇林业工作站都具备了良好的住房设施和办公条件,交通、通讯等设备齐全。现乡镇林业工作站充分发挥了政策宣传,资源管理,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作用,真正成了全市森林的“守护神”,辛勤推广林业技术的“耕耘者”,积极宣传林业林政政策、法律、法规的“传播者”。

二、目前乡镇林业工作站存的问题

1.年龄结构老化

因1993年林业企业分流到乡镇林业工作站这些人员年龄本身较大,少部分大中专林业专业学校毕业这些人员在80年代初分配到乡镇林业工作站工作;林业局从80年代后期到2005年以前这段时间基本很少招收新的大中专林业技术学校毕业的人员分配到乡镇林业工作站工作,造成目前各乡镇林业工作站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现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平均年龄为51岁,由于年龄偏大,有许多人员现已不能适应林业野外爬山体力强度较大的工作。

2.乡镇林业工作站队伍林业专业技术知识滞后

目前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队伍,存在四种情况:一是70年代参加工作原是企业身份在93年分流到林业工作站的人员,基本是小学文化;二是通过招工分配到林业工作站人员,这些人员一般都是初、高中文化;三是通过函授取得大专、本科林业专业文凭的,这些人员中,虽有函授大专、本科文凭,由于目前一些函授教育对教育质量不够重视,毕业出来的人与全日制林业大中毕业的人员林业技术专业知识相比有一定的距离;四是全日制林业大中专林业学校毕业分配到林业工作站的人员,目前这些人员算是林业工作站队伍中的精英,但这些人员占少数。所以现在乡镇林业工作站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林业技术知识滞后,跟不上日趋快速发展现代林业的形势。

3.机制不活,后劲不足

林业局现虽然对乡镇林业工作站实行各项工作年度目标考核,但乡镇林业工作站对下面内部每个工作人员这方面的工作考核机制没有很好的落实到位,这样就出现了一些职工上班与不上班、工作出力与不出力、思想好与坏一个样的现象。另一方面近几年,林业局对各乡镇林业工作站经济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证各乡镇林业工作站全部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工作经费,这样对乡镇林业工作站额外合法创收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对合法创收的惰性状态。其他林业局对乡镇林业工作站在建设各种自有基地,增加工作站自身的经济实力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太少,导致了乡镇林业工作站对建设自有基地的氛围不够好,经济后劲严重不足。

4.在为山区林农林业技术推广、示范效应、推进林农致富、信息化服体系建设方面做的不够

主要是林业技术推广滞后于林农迫切致富的需求,建设加快推进林业增效、林农致富示范基地效果不十分明显,在为林农提供林产品销售等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三、加快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切实解决乡镇林业工作年龄老化的问题

首先对70年参加工作原来属企业身份93年机构改革分流到乡镇林业工作站的老工人,采取转变工作岗位的办法,可安排作为生态公益林护林员,让其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其次是从现在开始,林业局经过人事部门通过公开招工考试的办法,每年招进15-20名本科毕业以上的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输入新鲜血液,通过5年左右,真正改变乡镇林业工作站队伍人员老化问题。

2.通过多种办法措施,改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针对目前乡镇林业工作站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可采取人事、林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邀请林业高层次专家,对初高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员举办培训班,对林业专业技术知识进行系统性大专以上课程培训,通过培训组织考试,对每门专业课经考试合格者,发给具备国家承认的大专结业证书;对一些已具备中专林业专业学历的人员,可由林业局统一组织输送到林业大学去进行定向培训学习,使他们的林业专业知识达到大学本科的学历。通过三年左右多种措施,使各乡镇林业工作站队伍人员的知识结构大大上一个台阶,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形势。

3.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多举措促进经济后劲

针对目前一些乡镇林业工作站队伍人员中少数人,干好干坏和上班不上班一个样的现象,乡镇林业工作站应对每个工作人员,按不同的工作岗位,制订严格的年度工作目标量化细化责任制,平时按责任制严格督促检查,到年终对每个工作人员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按考核结果实行严格的奖惩,做到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形成一个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良好工作氛围。针对乡镇林业工作站经济后劲不足的情况,一方面林业局应制订鼓励林业工作站建设自有经济林、用材林及其他短、平、快经济效益好的各种林业基地优惠政策,各乡镇林业工作站可积极发挥自身的林业技术优势,根据当地实际采取租赁、股份制、合作、承包、转让等多种形式,开展建设各种林业自有基地,使林业工作站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改善职工的生活质量。

第5篇:乡镇农业站工作总结范文

创建区域农技站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

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被誉为陇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

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7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22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36.4%。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

第6篇:乡镇农业站工作总结范文

为了切实加快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步伐,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和2012年第5次县委常委会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及时间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保障和强化公益性职能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力度,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精干高效,健全机构,理顺管理体制,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

2.坚持改善农技人员待遇,保障履行公益性职能经费,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地位。

3.坚持符合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三)总体目标

围绕建设部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形成上下协调、运作有序、服务到位、推广有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四)时间安排

改革建设工作安排三个阶段。第一阶段(9月底前)制定改革建设方案,动员部署。第二阶段(10—11月)全面实施,完成机构整合设置,编制审核确定,人员调配聘用,建设规划设计等全部改革建设任务。第三阶段(12月底前)检查验收,整改总结。

二、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1.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按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要求和农业技术推广业务单位现状,遵循“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有利于发挥综合效应,有利于加强职能管理的原则,共设置10个机构(核定事业编制170名),均为县农业局下属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具体设置如下:

(1)撤销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县园艺蚕桑工作站更名为县园艺技术推广站。

(3)保留县植保植检站。

(4)保留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

(5)保留县种子管理站。

(6)保留县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

(7)保留县农村经营管理站(加挂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牌子)。

(8)保留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

(9)保留省农业广播学校县分校。

撤销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原有人员在本次改革中消化解决。农业局所属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及企业维持现状不变。

2.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依据省市乡镇机构改革政策规定和方案,结合我县实际,整合乡镇农技、能源、信息、农产品安全监测等职能,共设置8个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核定事业编制85名),均为县农业局下属正科级建制事业单位,具体设置如下:

(1)县杨桥畔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范围为龙洲乡、杨桥畔镇,设在杨桥畔镇。

(2)县东坑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范围为东坑镇、新桥农场,设在东坑镇。

(3)县席麻湾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范围为席麻湾乡、王渠则镇,设在席麻湾乡。

(4)县杨米涧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范围为杨米涧镇、周河镇,设在杨米涧镇。

(5)县红墩界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范围为红墩界镇、黄蒿界乡、海则滩乡,设在红墩界镇。

(6)县天赐湾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范围为天赐湾镇、青阳岔镇、小河乡,设在天赐湾镇。

(7)县张家畔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范围为张家畔镇、镇靖乡,设在张家畔镇。

(8)县宁条梁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范围为宁条梁镇、中山涧镇,设在宁条梁镇。

乡镇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培训;病虫害及疫情的检测、预报、防治和处理;农村能源利用;农业信息收集;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等工作。原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不再承担农业技术推广职能,原由其承担的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和农村审计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县农业局和农村经营管理站要加强业务指导和管理。

(二)加强乡村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乡镇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队伍建设。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所需工作人员从现有农业技术人员中调配,不足部分纳入县上招聘计划统筹解决。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要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年以上、具有农学中专的助理农艺师或其它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助理农艺师人员中择优选配。

2.加强村级技术服务点建设。要逐步组建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协助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做好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协调与宣传等工作。每村落实1名农技推广员,人员选聘以现有村级科技带头人、信息员、种养殖大户等为主体,由乡村推荐,县乡业务部门考核聘用,接受所在乡镇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指导和培训。

(三)健全考核考评制度

县农业局要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职责、任务和要求,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要由县农业局、乡镇政府、农民群众代表三方共同进行,特别要注意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其中乡镇政府和群众考核分值分别不低于30%。要严格按照工作业绩考核,建立考核结果与个人工资、职称评定挂钩的收入分配与职务晋升制度,确保基层农技人员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要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对连续三年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继续聘用。

(四)强化农业技术人员培训

县农业局要建立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建立培训基地,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数的三分之一,每3年轮训1次。对非专业技术人员,分批选派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校、学院以及省、市农业干部培训学校等专业学校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时鼓励和支持各级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在岗学习、外出考察、进修提高,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提升综合业务水平。

(五)做好待岗待聘人员安置

对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待岗的农业技术人员,参照《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陕办字〔2005〕51号)规定,采取以下办法,妥善安置。

1.办理退休。凡已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要及时办理退休手续,执行国家退休人员工资标准。

2.提前离岗。对男年满50周岁以上(含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以上(含45周岁)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提前离岗,离岗后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的一切福利待遇,工龄连续计算,不占编制。到达退休年龄时,办理退休手续,享受退休人员待遇。

3.离岗培训。未达到离岗年龄的非专业技术人员,可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在农校离岗培训一年,获得相应岗位专业技术资格后,择优聘用上岗。

4.自谋职业。县乡农技服务工作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可辞去公职自谋职业。

三、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支持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事关农业农村发展全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编办、县政府办、县发改局、县人社局、县农业局等部门为成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各项具体工作。各部门要搞好协调配合,县编办要依法明确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科学核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县农业局要抓好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推广方法创新;县发改局要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重大科技投资项目列入计划,加大扶持力度;县财政局要在确保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的同时,逐年增加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县人社局要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每年调配一定数量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壮大农技推广队伍。

(二)确保经费预算。要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费(包括工资、养老、医疗、住房等)、办公经费、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教育培训、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业灾害监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县、乡镇区域站办公场所、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所需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

第7篇:乡镇农业站工作总结范文

***市所辖6个县(市、区),现有68个乡镇办,改革前设有58个水利站,共有职工308人,其中正式工211人,临时工59人,退休职工38人。乡镇水利站的设置,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按乡镇设置,由县市水利部门主管;二是按小流域设置,由县市水利部门主管;三是按乡镇设置,由乡镇政府主管。目前乡镇水利站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 1.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乡镇水利站人员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在270名在职职工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人数的31.5%,有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只占总人数的38.6%。

2.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年来,乡镇水利站承担了大量的基层水利建设任务,如抗旱防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水资源开发保护等,这些工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而政府又没有对乡镇水利站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进行明确界定,并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或市场机制,以致长期以来职能混杂,难以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经费紧缺,维系艰难。***市六县区中,除咸安区水利站下放乡镇管理,人员工资由乡镇负担外,其余五县市均实行县水利局和当地乡镇双重管理,人员工资和管理经费由县水利局从财政拨款或水费返还中列支。XX年五县市水利局共支付水利站经费121.6万元(其中财政仅为2.9万元),不足总费用的42%。随着水利站改革的推进,市县水利局已不能继续收取水费,也就不能再列支水利站的相关费用,水利站经费来源面临更大的困难。由于经费严重不足,职工收入低下,工作条件也极为艰苦,导致职工队伍不稳,人才难留。

二、***市乡镇水利站改革情况

目前,***市水利站改革正随着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同步推进。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站段(库)合一。这种形式是将原水利站职能及有关人员就近并入一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优化配置,达到减人、减支、不减事的目的。嘉鱼县就是采用这种改革方式,对全县8个乡镇水利站进行了撤并。水利站撤并整合后,汛期的主要职责是防汛,非汛期的主要职责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样有利于水利工作的有机结合和站段技术力量的优化配置。

2、按小流域设水利服务中心。即按县(市、区)小流域或水系设立水利服务中心,统一负责所在乡镇的基层水利工作。通山县拟采用这种形式,将水利局按流域设立的7个水利中心站改为水利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由两类人员组成,一是1-2名流域内相邻乡镇水利助理员,从现有水利站人员中竟聘产生,由财政供养。二是转制聘用人员,走社会供养、自收自支的路子。

3、乡镇水利助理员+水利服务公司。这种形式是在乡镇选配一名年富力强、业务熟练的水利助理员,同时成立一个水利服务公司,作为基层水利发展的平台。水利助理员主要承担政府对水利的行政管理和公益性事务,而水利服务公司主要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实行企业化运作。咸安区拟采取这种形式。

三、***市乡镇水利站改革的启示

1、乡镇水利站改革势在必行。搞好乡镇水利站改革是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水利站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因此,各级水利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站在推动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搞好乡镇水利站改革。

2、乡镇水利站改革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的原则,立足于水利事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妥善制定人员安置方案。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湖区、丘陵、山区、平原等不同特点,合理确定改革模式。三是坚持有利发展、促进发展的原则,把建立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作为改革的根本目标。

3、乡镇水利站改革应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水利站改革与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把水利站并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并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严格定性定编,积极推行管养分离。二是水利站改革与水价改革相结合。要抓住水价改革的契机,理顺水价形成机制,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供水等,进一步拓展水利站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三是水利站改革与农村水利发展相结合。要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以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促进农村水利事业与水利站自身同步发展。

4、乡镇水利站改革要搭建好发展平台。要结合实际,组建农村水利经济技术服务实体,作为促进农村水利事业发展新的载体和平台。一方面协助政府搞好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以市场化方式,承接面广量大的小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任务。

第8篇:乡镇农业站工作总结范文

一、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1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文化站舍总体情况:常德市共有22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有文化站阵地的133个,无文化站阵地的95个,分别占总数的58.3%和41.7%:其中文化站有独立院落的20个,仅占总数的8.77%,文化站有独立产权12个,其余的文化站产权均归属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以下的有51个,其中50平米以下的有46个,占现有阵地的38.3%;100平方米至300平米的有20个,占现有阵地的15%;300平方米以上的62个,占现有阵地的46.7%,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有27个;二是室内文体设施情况。常德市共有文化共享工程室115个,书刊阅览室108个,室内其他文体活动场所503间;三是室外文体活动场所,全市乡镇(街道)共有文化广场、公园73个,体育场地166个,户外宣传栏536个。

2 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常德市乡镇(街道)文化的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方面的建设,但部分乡镇文化站在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仍然坚守阵地,尽力发挥文化站职能作用,积极配合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举办科技推广、宣传教育和各类知识培训等,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积极保障当地群众的文化权益。2008全市乡镇(街道)文化站共开展大型文艺活动355次,小型文艺活动1378次,大型体育活动74次,小型体育活动349次。

3 文化专干素质情况。常德市乡镇(街道)文化站现共有文化工作人员287人,专职的140人,兼职的147人,各占总数的48.8%和51.2%,其中本科学历13人,大专109人,中专74人,高中79人,初小1人。

(二)存在的问题

1 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活力。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体制。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文化站与广播站及乡镇有线电视台合并,组建乡镇文化广播站,相应职能笼统合一,人员编制精简,但职责不清,工作重心不稳等弊端十分明显。

2 站舍设施落后,阵地堪忧。由于乡镇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削减或取消,不少乡镇的文化站仍处于一口章子,一块牌子,一个人的局面,属典型的“空壳文化站”。有的变为茶馆,有的当成仓库,有的沦为商品展销场所。在乡镇,人们形象的说“电影院里开餐馆,图书室里堆破烂,歌舞厅改美容院,宣传窗成广告栏”。

3 人员待遇较低,人心不稳。部分乡镇的文化专干编制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财政补贴也一直沿袭上世纪七十年代定的标准(每人每月50元)。从调查情况来看,文化专干的工资有三种情况:一是全额拨款,占33.4%;二是差额拨款,占57.1%;三是自收自支,占近1%。2008年,全市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月均工资为838.07元。很多全额拨款的编制人员,工资也很难得到保障。差额拨款太少和自收自支的文化专干,大部分要去创收保“饭碗”。有的地方文化站人员自嘲为“三不像”和“三不如”,即,不像干部,不像农民,不像打工者:不如种田的农民有块田,不如低保户有救助,不如下岗工人有优惠政策。

4 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一方面,有些乡镇党委长期没有议过文化,政府没有管过文化,对文化工作是领导重视得少,资金投入得少,像样的活动开展得少。另一方面,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已外出打工,剩下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没有文化人才。大部分乡镇除了重大节庆和重大政治活动主题年配合县级文化部门开展活动外,基本上再无活动安排。

二、造成目前乡镇文化站建设诸多问题的原因

(一)认识上有偏差,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前些年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部分乡镇的党政一把手认为抓经济是硬指标,一定得抓上去,抓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抓不抓无所谓。没有真正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政策引导不到位,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跳跃性的发展,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却是捉襟见肘,几乎没有。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仅解决乡镇机构人员工资都存在缺口,在文化事业改革滞后的情况下,投入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少之又少,更无资金维修或兴建添置文化设施设备。这种“断粮”、“断奶”、“抽薪”的做法,必然导致乡镇文化建设远不能适应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并导致农村文化阵地的滑坡和缺失。

(三)文化站职能模糊,管理力度不够

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电视站合并后,文化、广播电视同为农村宣传文化单位,加上一些乡镇对于原文化站的性质及业务特点缺乏了解,不能正确履行其管理职能,没有相关的实实在在的考核办法,导致文化站大多名不符实,运转不灵,没有真正起到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民思想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三、加强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的对策

要想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必须从思想认识、管理体制、资金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努力加强农村文化工作。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文化站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重要工作来抓,要把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总之,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我市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进程。

(二)争取政策,调整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02]7号)中明确指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县市区文化局是政府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站是基层全民事业单位,建议由县文化局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垂直管理,将乡镇文化站业务、人事、工资等关系交由县文化局管理,实行定编、定岗、定员。把乡镇文化站的“四权”收回到文化局,实行垂直管理,有利于稳定和培养文化干部队伍,有利于对各乡镇文化站在文化活动方面的组织、指导、管理,有利于对乡镇文化基层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投入,有利于农村群众文 化的繁荣发展。

(三)落实政策,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投入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各级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2个百分点”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按照规定要求,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投入。建议将中央财政按农村人口人均经费转移支付的农村文化事业费由县集中统筹使用,由县财政局建立专户,县文化局统筹规划,资金随项目拨付到乡镇,充分发挥农村文化事业费的有效作用。同时,每个乡镇文化站,要在各县市区财政设立乡镇文化站事业活动经费专项,确保每个乡镇文化站年均5万元以上的事业活动经费。

(四)抓住机遇,认真组织实施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2007年,常德市共有19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纳入了《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到目前为止,国家发改委已先后在我市投入了4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资金(澧县每个乡镇按西部地区标准国投16万元,其他县市区乡镇国投12万元)共592万元。建议市、县两级党委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抓住这次难得的建设机遇,着力搞好全市乡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严格标准,健全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队伍

建立一支高效稳定的文化队伍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长久之计。要抓好队伍建设,一是要定编定岗。按照1992年文化部颁发的《文化站管理办法》规定,结合各乡镇文化站实际,建议每个乡镇文化站核定编制数为2人,即站长1名,业务人员1名。对于业务量较大的文化站可核定编制3人。对于目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可给予优惠政策让其提前退休,充实一批真正有文化的年轻同志到乡镇文化站;二是加大培训。对现有的文化工作人员,进行分批培训,使文化站工作人员熟悉文化站的业务工作,同时,尽可能让更多的文化专干在文艺方面拥有一技之长;三是把好新进人员的业务素质关。文化站凡是新进人员,要明确文化部门对其业务素质进行严格面试把关。四是建立人才流动机制。让优秀的文化站辅导干部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六)努力创新,增强农村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9篇:乡镇农业站工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基本准则和总体目的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实践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深化贯彻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五中全会,中心1号文件和省委省县政府、农业部关于增强基层农业技能推行系统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围绕施行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才能,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中心,依照增强公益性本能机能、放活运营的要求,不断创新思绪,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公益性推行机构建设,具体提高基层农技推行系统的公共服务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昌盛乡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供应有用服务和技能支持。

(二)基本准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构造,合理装备农业技能推行资源;坚持县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用实行县政府公益性本能机能,充分发扬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践动身,因地制宜,鼓舞当地进行探究和实践;坚持统筹统筹,与县乡机构改革相联接,处置好改革和不变的关系。

(三)总体目的。依照“整合伙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务保证,双重治理、以县为主”的思绪,在总结当前改革试点工作经历的基本上,分步施行,全体推进,进一步健全以县农技推行中心为枢纽、乡镇农业技能推行综合站为主干、村级服务组织为桥梁、科技示范户为基本的四级收集,乡镇综合站到达“五有六化”(即有机构场合、有人员编制、有示范基地、有信息和交通服务手段、有推行经费;站房建设规范化、内部治理规范化、人才构造梯队化、工作手段现代化、示范推行科学化、服务“三农”优质化)目的,逐渐构建起以国家公益性农业技能推行机构为主导,乡村协作经济组织为基本,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农业企业普遍参加,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溢生机的新型农业技能推行系统,力争到岁尾,具体完成我市基层农技推行系统改革与建设工作。

二、首要内容

(一)体制改革

1.明确公益性本能机能。我市基层农业技能推行机构承当的公益性本能机能首要是:关键技能的引进、实验、示范和推行;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祸的监测、预告、预防和处置;农产物生产进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迫性查验;农业资源、渔业资源治理和维护;农业生态情况和农业投入品运用监测;农机安全治理技能监测及维修行业监管,组织农机进行抗灾抢险和跨区域农机功课;可再生动力的开发、应用、推行和治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本能机能。

2.完善机构设置。依照有利于营业指导、有用治理和公益性本能机能实行的准则,以及“综合建站、统一标识;整合伙源、优化装备”的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将原有的农技、畜牧兽医、农机、水产站等整合建设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综合服务中心(站)的设置准则上是一乡(镇)一站,对规划较小且产业邻近的乡镇,可以将几个乡镇资源整合建设为农业技能推行综合中心站。已按府发〔〕15号文件要求设立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其派出性质不变,予以保存畜牧兽医牌子,加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站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执行主任(站长)负责制,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内执行统一组织指导、统一工作协调、统一财政治理。凡受乡镇县政府托付行使乡村运营治理(乡村土地承包、农民担负监督、乡村集体资产财政、乡村协作经济组织)本能机能,农经站人员和相关本能机能可以归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统一治理。

3.理顺治理体制。为了做到权事统一,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执行“双重治理、以县为主”的治理体制。县农业(水产、果业、农机等)主管部分负责乡镇综合站人、财、物以及相关营业治理。乡镇县政府负责本地农技推行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其人员分配、考评和提升,要充分听取乡镇县政府的意见。

县级农业、水产、果业、农机等主管部分属于分设的,乡镇综合站人员的人事关系,可按原渠道,由县级各行业主管部分治理。关于综合站站长的调动,必需寻求其它行业主管部分的意见。各行业主管部分要对综合建站前原有资产进行清算核实、造册注销,并坚持原治理渠道不变。综合建站后构成的固定资产,由投入的行业负责治理。资产置换时,行业主管部分要请有天资的单位对资产进行评价,置换后构成新的资产由相关行业主管部分一起治理,但必需依据原资产的评价价明确各部分资产比重并签订和谈。

4.合理审定人员编制。各县(市、区)要依据乡镇(区域)耕地上积巨细合理确定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人员编制。人员岗位执行专兼结合、分工协作。每个乡镇站的编制由各县(市、区)依据实践状况确定,县(市、区)依据乡镇(区域)巨细和各产业规划比重(农户数目、农作物面积、畜牧水产养殖规划、农机保有量、区域面积等),有针对性设置岗位和装备农技推行人员,产业比严重,人员要重点装备,比重小或没有的,可少配或不配。总的准则是要和乡镇机构改革编制总量节制相联接,保证在一线从事农业技能推行工作的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能人员总编制的三分之二,专业农业技能人员比例不低于80%,各专业人员之间的比例要合理。

(二)机制创新

1.执行全员聘用。完成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治理向岗位治理改变。坚持公开、公道、公平的准则,采取公开雇用、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方法,经过岗位、自愿报名、资历搜检、测验审核、聘前公示等顺序,选拔有真知灼见的专业技能人员进入农业技能推行队伍。人员的进、管、出要严厉依照规则顺序和人事治理权限处理。参与竞争上岗的人员,普通要具有竞聘岗位响应的专业学历和国家响应职业资历证书,执行农技人员执业资历准入准则,基层农业技能推行人员要具有竞聘岗位响应的中专以上学历或获得国家中级(职业四级)以上职业资历证书。在统一前提下,优先聘用符合前提的在职农业技能推行人员、“三定向”生,以及遭到设区市县政府或省厅局以上表扬的农业技能推行人员。在不满编的状况下,可向社会公开雇用,并优先聘用长期在农业技能推行机构工作的编外人员。公开雇用测验工作由县级人事劳动部分负责组织施行,县农业主管部分共同做好乡镇农业技能推行人员竞争上岗测验工作。

2.完善考评准则。要明确服务内容,量化审核目标,积极探究县级农业主管部分、乡镇县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审核机制。要制订三方审核方案,统一审核内容、统一审核方法,将农业技能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行农业技能的实绩作为首要审核目标,将农民群众和乡镇县政府对农业技能人员的评价作为主要审核内容,并将考评后果与奖金分派、职务提升、职称评聘、持续教育、解职续聘等挂钩。县农业主管部分、乡镇县政府、服务对象三方考评,按3:3:4比例计分。

3.创新推行服务方法。具体履行以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首要形式的工作责任准则,构成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技能推行工作新机制。要分行业坚持专家技能指导组,明确首席专家,把农技人员与示范户对接作为关键环节。有方案、有步调地建设一支农民技能员队伍。每个行政村要有1名以上专职或兼职农民技能员,每个村民小组要有1户以上科技示范户。应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能、新种类的展现示范。每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示范基地的面积应不少于5亩,真正做到有固定地址、有技能含量、有夺目标识、有示范效果。搞好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协作,实时推行新技能、新种类。支持在乡村依法成立农民专业协作社等多种方式的服务组织,规范服务行为,坚持农业技能推行服务的信誉准则,完善信誉机制,充分发扬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技推行中效果。

4.切实提高队伍本质。履行持续教育准则,市县两级农业主管部分制订当地区农技推行人员培训与持续教育规划,对在编在岗农业技能人员有方案、有步调地开展持续教育,坚持常常性的培训准则,构成长效机制,保证一线农技推行员三年轮训一遍,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30天,培训一批“一专多能”的“全科”乡镇农技人员。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分负责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能资历的农业技能推行人员的培训,具有高级专业技能资历的农业技能推行人员还要按期参与省级以上举行的专业常识培训;县级农业主管部分负责具有初级及以下专业技能资历的农业技能推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能推行人员技能职称评定等有关政策,落实相关待遇,吸引优异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能推行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能推行队伍的全体本质。采取“三定向”方法培育增补乡镇农技人员,择优登科毕业生到乡镇农技推行工作一线,充分基层农技推行队伍。

三、保证办法

(一)增强组织指导。基层农技推行系统改革与建设事关农业乡村经济发展全局,触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深重。各级县政府要高度注重,把这项工作归入主要议事日程。市县政府成立以分担副市长为组长,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编办、发展改革、财务、税务、科技等部分为成员的基层农技推行系统改革与建设指导小组,负责对基层农技推行系统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县(市、区)人民县政府也要成立响应的指导小组,切实抓好基层农技推行系统改革与建设工作,施行方案在年5月底报市县政府。各有关部分要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做好机构编制、人员安顿、财务保证、基建投入、科技项目支持等工作。农业部分要实时查询把握农技推行系统改革与建设中呈现的新状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切实增强改革的协谐和指导。乡镇综合站的建设,县级农业、水产、农机等主管部分属于分设的,应由县农业局负责牵头,在县级县政府统一指导下组织施行,并坚持局联会准则,按期召开联会,一起研讨改革与建设中的详细问题。编制、人保部分要增强公益性农技推行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治理工作,保证农技推行服务机构健康发展。财务部分要依照“两个高于”的要求,添加支农经费投入,保证公益性农技推行机构推行经费和农技人员工资、补助待遇的落实。劳动保证部分要依照政策规则,实时做好公益性农技人员养老、赋闲、医疗保险金的收缴和发下班作。

(二)落实经费保证。积极争夺国家、省支持基层农业技能推行系统改革与建设的项目资金,对自动工作、成效分明的县(市、区)优先予以申报。要采取有用办法,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能推行机构的财务投入,保证基层公益性农业技能推行人员的经费和事业费足额归入县级财务预算。依据所承当的任务和工作量,县级财务每年安排每个乡镇综合站2万元以上的工作经费,并坚持与财务收入同步增进机制。乡镇县政府要保证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建设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