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三农工作总结范文

乡镇三农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乡镇三农工作总结

第1篇:乡镇三农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差异;农安县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6012-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70

Study on Variations in Land-use Composition Change of Nong’an County Based on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SUN Li-zheng,DONG Hui-he,ZHAO Wen-jia,XU Ji-tuo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1,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land-use scale data of four land types(agricultural acreage, land area used by township and rural residents,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area,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land area) of Nong’an county in 2008 and 2014, the total and respective scales of the four-type land use were analyzed by the Shift-Share analytical mod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s in land-use evolution were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crease of agricultural acreage and increase of constructive acreage were common features of all the towns of Nong’an county. Moreover, there was a marked regional discrepancy among the total shift of land use variation, total land use variation induced by competitiveness and land-use composition, and the variation of all types of land uses.

Key words:Shift-Share analysis;land use variation;discrepancies;Nong’an county

县域作为中国^低层次的行政地域空间单位,绝大多数都是以农业地域为特色,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耕地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大部分县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都占有绝对地位,有着明显高于其他用地类型的面积比例。当前,在中国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县域土地利用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1]。

土地利用结构反映区域各种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2]。一个县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能够反映出该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同时,县域内各乡镇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差异也能够反映出县域的整体产业发展方向和优势土地利用类型[3]。目前对土地结构的研究多集中在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趋势、演变过程、预测和评价等方面,而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方面研究较少。

吉林省农安县是农业大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色、地域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中国县域所表现的一般性特征。本研究以农安县为研究区域,将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分析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引用到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中,通过对农安县各乡镇2008-2013年5年间的耕地面积、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和工矿用地面积等四种主要用地类型进行偏离-份额分析,总结农安县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地域性差异特征。

1 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一般用于分析评价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劣以及竞争和影响能力的大小,以找出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确定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原则[4]。其基本原理是将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该区域所在的上级区域或全国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该区域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的变化(增长)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3个部分[5]。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在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李建磊等[6]、张昌勇[7]、徐晓菊[8]、姚丽霞等[9]、陈群元等[10]、范况生等[11]、李武军等[12]运用偏离-份额法对产业及产业结构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2012年,李秀霞等[13]将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应用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效益研究中。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偏离-份额分析法运用于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比较研究,总结农安县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构建:设Fj(T)表示T时期县级j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用地规模;Fij(T)表示T时期各乡镇j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用地规模;F(T)表示T时期县级土地利用规模之和(本研究只选用耕地、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4种类型)。其中T=t0为基期,T=t为研究期末。

F(T)=■Fj(T),Fj(T)=■Fij(T)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基本原理,将各乡镇土地利用规模变化(Gi)分解为县级份额分量(Ri)、结构偏离分量(Pi)和竞争力分量(Di),Gi=Ri+Pi+Di。各乡镇某类用地规模的变化(Gij)也可以分解为县级份额分量(Rij)、结构偏离分量(Pij)和竞争力分量(Dij),Gij=Rij+Pij+Dij。

Gi=■Gij=■[Fij(t)-Fij(t0)]

Ri=■Rij=■Fij(t0)[■-1]

Pi=■Pij=■Fij(t0)[■-■]

Di=■Dij=■Fij(t0)[■-■]

2 农安县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农安县隶属吉林省长春市,位于松辽平原腹地,境内平原辽阔,农业在县域乃至全省占重要地位,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县土地总面积5 430 km2,其中耕地面积占72%,为保障全国的粮食安全承担着重要的粮食生产职能。全县下辖农安镇、伏龙泉镇、哈拉海镇、靠山镇、开安镇、烧锅镇、高家店镇、华家镇、三盛玉镇、巴吉垒镇、前岗乡、龙王乡、三岗乡、万顺乡、杨树林乡、永安乡、青山乡、黄鱼圈乡、新农乡、万金塔乡、小城子乡和合隆镇共22个乡镇,376个行政村,5 400多个自然屯,2013年全县总人口120万人。

2.2 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本研究所使用数据来源于《农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农安县土地利用整治规划(2010-2015)》、农安县2008-2014年城镇地籍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农安县是农业大县,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7.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25.0∶30.9∶44.1。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全年粮食产量达到300万t;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2亿元;第三产业依托于合隆开发区、哈拉海万隆物流园等大型城镇综合园区,全年社会消费总额可实现104.0亿元。相比以上主体产业,县内林、牧、渔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对县内产业结构变化影响较弱,相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中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少。因此,为突出县域范围内支柱产业及其用地类型的结构变化,本研究选用全县及各乡镇耕地面积、城镇及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和工矿用地面积进行研究,土地总面积的变化为上述4类用地面积之和的变化。

2.2.1 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农安县全县土地总面积542 922.20 hm2。其中农用地面积436 579.92 hm2,建设用地面积52 600.04 hm2,未利用地面积53 742.23 hm2,分别占总面积的80.10%、9.69%和9.90%(表1)。其中:耕地面积390 509.7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1.93%;园地面积110.7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2%;林地面积22 275.3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10%;草地面积5 599.3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47 853.3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8 147.5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9 798.5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9%;其他土地面积28 628.2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27%(表2)。

2.2.2 指标计算 本研究所采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时间段为5年,起始年t0为2008年,研究期末t为2013年。各乡镇总的用地变化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3,主要用地类型变化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4。

2.3 县域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差异

与2008年相比,2013年农安县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耕地等4类用地面积总计减少12 269.89 hm2,其中前3类用地面积分别增加4 134.84 hm2、24.06 hm2和184.08 hm2,而耕地面积减少16 612.86 hm2。比较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具有以下差异性。

1)4种用地类型总面积只有伏龙泉镇增加5.92%,其他乡镇均减少。其中减少比率较大的乡镇有新农乡、龙王乡、巴吉垒镇、靠山镇、万金塔乡和华家镇,分别减少9.33%、8.31%、7.43%、6.32%、5.85%和5.04%。伏龙泉镇总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其他乡镇耕地面积均减少;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各乡镇均有增加,增长率超过10%的有伏龙泉镇、华家镇、前岗乡、巴吉垒镇、烧锅镇、青山乡、三盛玉镇、靠山镇和永安乡,其中伏龙泉镇增长幅度最大,为16.93%,农安镇作为县城的城关镇,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面积最大,为536.37 hm2;各乡镇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伏龙泉镇和农安镇分别增长3.59%和1.52%,巴吉垒镇、龙王乡和合隆镇分别减少3.83%、1.82%和1.40%,其他l镇增减幅度不超过1.00%;虽然全县工矿用地面积规模总体不大,但部分乡镇工矿用地增长比例较大,小城子乡、哈拉海镇、青山乡、农安镇、三岗乡、三盛玉镇工矿用地增长比例超过30.00%,其中小城子乡最高,为56.10%。

2)伏龙泉镇、杨树林乡、高家店镇、永安乡、三盛玉镇、哈拉海镇、烧锅镇、万顺乡、合隆镇、开安镇和青山乡总偏离为正值,属正向偏离,表明4种用地类型的总用地规模减少幅度低于县域平均水平,其中伏龙泉镇偏离幅度最大,为2 157.74 hm2。其他乡镇为负向偏离,4种用地类型的总用地规模减少幅度超过县域平均水平,其中巴吉垒镇偏离幅度最大,为1 142.90 hm2。由土地利用结构优势引起用地规模增长的乡镇有农安镇、合隆镇、烧锅镇、靠山镇、万金塔乡、新农乡、高家店镇、开安镇和青山乡,其中农安镇和合隆镇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178.42 hm2和143.77 hm2;由土地利用结构劣势引起的用地规模减少幅度较大的有杨树林乡、三盛玉镇、永安乡、龙王乡、三岗乡等,其中杨树林乡减少幅度最大,为92.00 hm2(图1)。由竞争力优势引起用地规模增长的乡镇有伏龙泉镇、杨树林乡、永安乡、三盛玉镇、高家店镇、哈拉海镇、烧锅镇、万顺乡、开安镇、青山乡、合隆镇,其中伏龙泉镇增长幅度最大,为2 174.45 hm2;由竞争力劣势引起用地规模减少较大的有巴吉垒镇、新农乡、龙王乡、万金塔乡、华家镇和靠山镇,其中巴吉垒镇减少幅度最大,为1 112.82 hm2(图2)。开安镇、烧锅镇、高家店镇、青山乡和合隆镇既具有土地利用结构优势,又具有土地利用竞争优势;华家镇、巴吉垒镇、前岗乡、龙王乡、三岗乡和小城子乡则两种优势都不具备。

3)各种用地类型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从整体看,2008-2013年各乡镇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耕地的增长中,全县份额分量的比重均一定程度上小于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县内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未受全县土地结构变化的制约。

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各乡镇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和工矿用地的全县份额分量明显高于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和耕地;而耕地的结构分量为负,其余用地类型结构分量都为正。这说明县内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为主体,但是变化率较小,相对稳定,土地利用结构因素不能带动耕地面积的增长,而能带动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和工矿用地等建设用地的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和工矿用地的变化量处于上升趋势,说明2种用地类型近年来发展迅速。

竞争份额分量各个乡镇具有不同的情况。竞争因素能够带动耕地面积增长的乡镇有伏龙泉镇、杨树林乡、永安乡、高家店镇、三盛玉镇、哈拉海乡、万顺乡、烧锅镇、开安镇和合隆镇;竞争因素能够带动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增长的有伏龙泉镇、靠山镇、烧锅镇、华家镇、三盛玉镇、巴吉垒镇、前岗乡、永安乡和青山乡;竞争因素能够带动工矿用地规模增长的有农安镇、伏龙泉镇、开安镇和杨树林乡;竞争因素能够带动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增长的有农安镇、哈拉海镇、华家镇、三盛玉镇、三岗乡、青山乡和小城子乡。

3 结论与建议

全县耕地总量占主体地位,但从数据上看负向结构偏离较大,导致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农安县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农业发展的工业反哺力度较小。因此,各乡镇应将耕地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全县及各乡镇的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对用地量增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应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改善和优化各类用地结构。同时,个别乡镇应该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优化工矿用地结构,实现区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及相应产业间协调发展。

耕地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是农安县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普遍特征。从各乡镇4种主要用地类型的变化数据上看,除伏龙泉镇外,其他各乡镇耕地面积减少量均明显大于建设用地增长量,表明耕地面积减少并非主要由建设用地占用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增加,工矿用地和交通基础设施用地的增加幅度并不大。土地利用变化的总偏离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引起的总用地变化、各类用地变化则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要根据各乡镇自然条件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对各类用地需求,并从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控制,有针对性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①加强耕地的保护,包括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和加强耕地资源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尤其是要对耕地面积减少负向偏离较大的乡镇进行严格控制;②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积极通过农村居民点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降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比例,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整治耕地潜力。

参考文献:

[1] 李 文.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以肥西县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1):9.

[2] 丰 雷,蒋 妍,黄晓宇.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基于中国不同用地类型区域的实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 30(1):110-115.

[3] 傅伯杰,陈利顶,马 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8.

[4] 陈朝泰.江苏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5):72-77.

[5]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215.

[6] 李建磊,徐晓明,金 浩,等.偏离-份额法在河北省11市区产业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24-28.

[7] 昌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湖北产业竞争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11):152-155.

[8] 徐晓菊.河南工业竞争力评价[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16):208-209.

[9] 姚丽霞,赵俊平,董 金.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竞争力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68-570.

[10] 陈群元,宋玉祥.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2):66-70.

[11] 范况生,刘献法.基于SSM的河南区域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2):74-79.

第2篇:乡镇三农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吉安市;农技推广;制度建设;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陈文兴(1956―),男,江西泰和人,中共吉安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教授;肖文生(1968―),男,江西吉安人,吉安市吉州区委党校讲师。(江西吉安343000)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吉安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体系,曾经在贴近“三农”、服务“三农”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近些年主客观形势的变化,却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协调的思路,走持续稳健发展的新路。

一、概况

吉安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分为两部分:一是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及人员,全市十三个县区共有干部职工1869人,其中农技推广中心391人,畜牧兽医局(中心、站)242人,农机局236人,水产局(站)82人,农经局(站)97人,果业局77人,种子站(公司)177人,农村能源站66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75人,农业场所364人,其他62人,在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有专业技术人员965人,占现有干部职工总人数的51.6%;二是乡级共建农业五站846个4042人,其中农技站220个1284人,畜牧兽医站221个1477人,农机站173个633人,农经站175个551人,水产站57个97人,乡镇五站共有专业技术人员(含农民技术职称者)3122人,占总人数的77.2%。

在管理体制方面:以县级为主管理的乡镇农业五站为550个,其中农技站148个,畜牧兽医站187个,农机站127个,农经站75个,水产站13个,占乡镇农业五站总数的65%;实行以乡镇为主管理的296个,其中农技站72个,畜牧兽医站34个,农机站46个,农经站100个,水产站44个,占乡镇农业五站总数的35%。

在财政预算方面:乡镇农业五站由县列支的870人,其中农技站514人,畜牧兽医站67人,农机站76人,农经站167人,水产站46人,占总人数的21.5%;乡镇列支的1591人,其中农技站664人,畜牧兽医站303人,农机站195人,农经站380人,水产站49人,占总人数的39.4%;还有39.1%的乡镇农业五站人员未列入县、乡财政预算。在乡镇农业五站人员中,属全额拨款的1867人,其中农技站1072人,畜牧兽医站96人,农机站75人,农经站529人,水产站95人,占总人数的46.2%;差额拨款的594人,其中农技站106人,畜牧兽医站274人,农机站196人,农经站18人,占总人数的14.7%;自收自支的1581人,其中农技站106人,畜牧兽医站1107人,农机站362人,农经站4人,水产站2人,占总人数的39.1%。

二、问题

其一,管理体制不顺。自1992―1996年乡镇农业五站“三定”时,吉安市相当一部分地方就一直没有去理顺,因此,造成时而上收县(条)管,时而下放到乡镇(块)管,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五站的稳定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由于财政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农业五站变一站,这个问题就越来越突出。由于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不同,造成乡镇政府见好就管、不好就丢,而农业行政部门想管不便管的局面和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处于“欲管不能,欲罢不能”的尴尬地位。

其二,“双重”职能不分。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习惯传统的“大锅饭”运行机制。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为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一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才开辟“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技物结合,综合服务”的发展之路;继而到90年代推行“一站两制”;直至今天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相分离”,提出稳定加强公益性,全面放开搞活经营性,探索出县乡农技推广部门改革发展的又一新途径。可以说机构分散、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整体功能不强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给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除少数地方外,大多数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依然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实行的是推广和经营一体化。他们一方面承担着十分繁重的公益性职能,另一方面又要开展一些经营项目以解决事业经费的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几乎个个业务站有经营项目,人人身上有创收指标,因此,既弱化了公益职能,又制约了经营的发展。

其三,经费保障不力。这是最为普遍、反映最大的一个问题。县乡农技推广经费捉襟见肘,难以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甚至个别地方乡镇农业站的事业推广费根本就没有列入乡级财政预算。主要是目前乡镇财政普遍困难,难以较多增加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即使县财政安排给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预算经费很多地方也难以到位,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乡镇政府管理后,还把所属农技推广机构视同企业对待,下达增收指标,规定上缴任务。

其四,人员结构不优。在县乡,农业与教育、卫生“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摊子大、人员多,全市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人数多达5911人。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由于历史的原因,按专业技术职称分,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51.6%,中级以上职称只占20%;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含农民技术职称者)比例占77.2%,除去农民技术职称的所占比例还不到40%,中级以上职称比例只有5%。按学历结构分,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农业中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只达60.1%,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中农业中专(含共大)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只达50.1%。究其原因,一是历史所致,“老、大”单位愈为突出;二是事企不分的经营机构导致工作职能混淆,加上管理制度不完善,又缺乏竞争机制,人员能进不能出,冗员积淀;三是就业压力大,少数地方也只有“近亲繁殖”,子承父业。

其五,资产监管不严。五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乡镇农业五站创留下了一定的资(财)产,光站房面积就近20万平方米,部分站房、固定资产被挤占、拍卖。一些地方的“老农业”目睹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创下的资(财)产被拍卖、转租、侵占和平调,简直是痛心疾首。据调查统计,一些地方乘机构改革、农业五站下放之机,非法拍卖、转租、侵占、平调乡镇五站站房面积达12130平方米,折合金额达48.3万元。

三、出路

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农业内部和谐发展,走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畅通、机构健全、人心不散”的新路。

第一,将乡镇农业五站收归县管,理顺管理体制。各地多年的实践证明,乡镇农业五站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优越于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原因在于:一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疫病防治等重大技术工作都是以县为主组织实施的,为了保证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顺利和高效运作,要求县域内的农技五站推广机构和组织上下相连,密切配合。乡镇农业五站下放乡镇政府管理后,多数地方会出现关系不顺,县乡脱节的情况,妨碍了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二是乡镇农业五站是业务性很强的单位,由县农业业务部门主管,能较好地照顾其工作特点,有效加强业务建设,管理行为比较规范,工作连续性也比较好。而乡镇政府对其只能实行一般行政管理,管理上随意性比较大,工作连续性比较差。三是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乡镇财政普遍赤字,县财政安排给乡镇农业五站的预算经费有些地方都难以到位,有些地方甚至把农业五站作为企业对待,规定上缴任务,有的还出现侵占农业五站站房或变卖还债。为杜绝上述行为的发生,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肯定利大于弊。

第二,“双重”职能分离,稳定加强公益性,放开搞活经营性。首先应该肯定,继续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双重”职能分离也实有必要,但切不可一哄而起,更不宜“一刀切”,应遵循“因站施改,多制并举,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确保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编制不减,经费不砍,性质不变”或者说“性质不变,机构不撤,队伍不散,经费到位”,在稳定整个农技推广队伍的基础上,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先行试点,用2―3年时间,乡镇农业五站由目前的“一体化”过渡到“相分离”。

第三,依法(改革)落实经费,逐步改善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按照《农业法》第51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稳定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各级人民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按照国家规定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鼓励他们为农业服务。”根据上述精神和规定,我们建议:一是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的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应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确保人员工资;二是增加公益性农业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作用;三是要增加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搞好站房和科技示范场所的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帮助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问题。

第3篇:乡镇三农工作总结范文

同志们: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动员会,是在全县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村牧区多项改革同步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体安排部署,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贯彻落实好省、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求,扎扎实实抓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对于强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县具有重要的意义。刚才,传达了《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人员分流实施意见》和《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对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乡镇机构改革是我们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市委都作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搞好这次改革的关键,就是各乡镇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负责人,要把思想统一到区、市×××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确保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要充分认识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抓好乡镇机构改革,是落实中央机构改革总体部署,确保政令畅通的必然要求。在去年6月初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中央对推进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是乡镇机构改革。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乡镇机关直接面对农村牧区和农牧民,在整个党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系统中处于基础位置。乡镇是否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通过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将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超编严重、机构庞杂、效率低下等现象,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乡镇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机关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还是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保证乡镇工作正常运行的现实选择。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县全部免征农业税,单此一项,就减少财政收入万元。收入减少了,如果机构人员得不到相应的精简,财政支出得不到减少,那么乡镇还要想方设法向农民伸手要钱,农民的负担还会出现反掸。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应农业税费取消后乡镇面临的新形势,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乡镇管理体制创新,保证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乡镇基层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二)要充分认识我县乡镇机构改革面临的任务。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从月份确定改革方案到组织实施,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且改革内容多、难度大。对我县来说,改革的任务主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撤并乡镇。按照省的要求,本次乡镇机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撤并乡镇,进行区划调整。我县由过去的个乡镇(含胜利农场)减少到个镇,撤并比例为。二是精简规范乡镇机构,特别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按照这次改革要求,乡镇党政机构只设置三个综合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事业单位只设置三个中心,即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电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01年,我们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时,虽然也按照省、市的要求进行了改革,但改的并不彻底,在三个中心外,还有其他事业单位,这次我们都要进行精简撤并。三是乡镇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目前,我县共有乡镇行政事业机构个,涉及行政事业人员人。从现编制看,全县乡镇的行政编制超编人,事业单位编制超编人,每个乡镇都不同程度超编。按照这次改革要求,对超编人员要进行分流。四是清退非正式人员。全县苏木乡镇聘用、临时雇用人员,在这次改革中,都要一律清退。五是减少领导职数,我县乡镇原有领导职数为个,实际配备人,按规定减少到个,需要分流安置的领导大约人。从上述的五项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县的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二、严格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月初,市委召开了专门会议,对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严格按照省、市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一)要切实转变苏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也是关键所在。要按照这次改革要求,把转变乡镇机构职能摆在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位置,使乡镇党委、政府适应农业税费改革取消后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手段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上来,通过职

能的调整与重新定位,使乡镇政府从催粮催收等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研究制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好中央对农村牧区的扶持政策,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在做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法律型、效率型政府的转变,高效率地为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二)要切实规范乡镇机构编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是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职能转变的重要条件。要严格按照省、市要求,根据职能需要,对我县乡镇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进行调整、精简和规范,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乡镇党政机构设置,要坚持原定三个机构数额不变;乡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坚持原核定的数额不变。乡镇党政领导职数总的要减少,原则上按每个乡镇名配备。

(三)要分类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涉及范围广、人员多,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难点。要按照这次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逐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实现由“养人”为主向“养事”为主转变。要合理区分乡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管理性、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管理性职能要收归政府,公益性职能要进行强化,经营性职能要坚决推向市场。

(四)要认真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精兵简政、分流人员是机构改革的难点。各乡镇要坚持“先竞岗、后分流”的原则,切实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所有乡镇无论是否存在超编,都要通过竞争上岗,对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重新定编定岗,做到“定编到人、定岗到人、分流到人”。对此,各乡镇必须严格执行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编制方案,在核定的机构、编制、人员和领导职数限额内进行人员定岗,严禁超编制、超职数配备人员。要千方百计拓宽分流渠道,不断探索、创新分流方式,把乡镇分流人员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把精兵强将派到农村经济建设第一线,鼓励分流人员自主创业,切实做到减事、减人、减财政支出。要吃透政策,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切实做好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帮助分流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做到“无情分流,有情安置”,维护大局稳定。

(五)要大力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乡镇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要以这次机构改革为契机,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为重点,进一步配强配优领导班子,切实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队伍。在乡镇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调整中,要坚持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实行聘任制等做法,逐步建立一个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同时,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机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彻底解决部分机关人浮于事、、形式主义严重,法律观念淡薄、作风浮躁、办事拖拉等问题,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切实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精神,确保我县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按时完成

乡镇机构改革事关全局,工作难度大,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程序性和纪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估计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不移、有序推进,积极稳妥、确保稳定”的总要求,严守“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这两道“底线”,妥善化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平稳进行。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按照省、市×××委、县政府的要求,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负总责,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将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落实。乡镇党委书记是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督促、检查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要认真搞好组织实施。改革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尤其要做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及人员定岗分流等工作。县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规定各乡镇×××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建立责任制;要制定工作台账,加强工作调度,密切掌握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协调好工作环节的衔接;要加强工作督查,抽调一批懂政策、精业务的人员,组成督导小组,对改革工作进行督导,切实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妥善处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推进有序,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月底前完成。

(三)要处理好改革与工作的关系。目前正值年初时节,各项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时间紧、头绪多。而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乡镇工作人员都面临着竞争上岗,所有临时聘用人员将要被清退,乡镇干部思想不稳、包袱沉重、压力巨大,势必对当前我们的各项工作造成很大影响。要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做到机构改革和各项日常工作两不误,真正达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停、发展不慢”的目标。要通过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铲除各种体制,理顺各种关系,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激活乡镇活力,调动起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全年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第4篇:乡镇三农工作总结范文

同志们: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动员会,是在全县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村牧区多项改革同步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体安排部署,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贯彻落实好省、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求,扎扎实实抓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对于强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县具有重要的意义。刚才,传达了《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人员分流实施意见》和《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对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乡镇机构改革是我们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市委都作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搞好这次改革的关键,就是各乡镇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负责人,要把思想统一到区、市×××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确保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要充分认识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抓好乡镇机构改革,是落实中央机构改革总体部署,确保政令畅通的必然要求。在去年6月初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中央对推进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是乡镇机构改革。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乡镇机关直接面对农村牧区和农牧民,在整个党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系统中处于基础位置。乡镇是否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通过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将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超编严重、机构庞杂、效率低下等现象,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乡镇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机关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还是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保证乡镇工作正常运行的现实选择。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县全部免征农业税,单此一项,就减少财政收入万元。收入减少了,如果机构人员得不到相应的精简,财政支出得不到减少,那么乡镇还要想方设法向农民伸手要钱,农民的负担还会出现反掸。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应农业税费取消后乡镇面临的新形势,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乡镇管理体制创新,保证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乡镇基层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二)要充分认识我县乡镇机构改革面临的任务。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从月份确定改革方案到组织实施,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且改革内容多、难度大。对我县来说,改革的任务主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撤并乡镇。按照省的要求,本次乡镇机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撤并乡镇,进行区划调整。我县由过去的个乡镇(含胜利农场)减少到个镇,撤并比例为。二是精简规范乡镇机构,特别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按照这次改革要求,乡镇党政机构只设置三个综合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事业单位只设置三个中心,即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电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01年,我们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时,虽然也按照省、市的要求进行了改革,但改的并不彻底,在三个中心外,还有其他事业单位,这次我们都要进行精简撤并。三是乡镇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目前,我县共有乡镇行政事业机构个,涉及行政事业人员人。从现编制看,全县乡镇的行政编制超编人,事业单位编制超编人,每个乡镇都不同程度超编。按照这次改革要求,对超编人员要进行分流。四是清退非正式人员。全县苏木乡镇聘用、临时雇用人员,在这次改革中,都要一律清退。五是减少领导职数,我县乡镇原有领导职数为个,实际配备人,按规定减少到个,需要分流安置的领导大约人。从上述的五项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县的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二、严格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月初,市委召开了专门会议,对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严格按照省、市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一)要切实转变苏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也是关键所在。要按照这次改革要求,把转变乡镇机构职能摆在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位置,使乡镇党委、政府适应农业税费改革取消后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手段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上来,通过职能的调整与重新定位,使乡镇政府从催粮催收等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研究制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好中央对农村牧区的扶持政策,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在做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法律型、效率型政府的转变,高效率地为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二)要切实规范乡镇机构编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是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职能转变的重要条件。要严格按照省、市要求,根据职能需要,对我县乡镇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进行调整、精简和规范,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乡镇党政机构设置,要坚持原定三个机构数额不变;乡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坚持原核定的数额不变。乡镇党政领导职数总的要减少,原则上按每个乡镇名配备。

(三)要分类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涉及范围广、人员多,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难点。要按照这次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逐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实现由“养人”为主向“养事”为主转变。要合理区分乡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管理性、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管理性职能要收归政府,公益性职能要进行强化,经营性职能要坚决推向市场。

(四)要认真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精兵简政、分流人员是机构改革的难点。各乡镇要坚持“先竞岗、后分流”的原则,切实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所有乡镇无论是否存在超编,都要通过竞争上岗,对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重新定编定岗,做到“定编到人、定岗到人、分流到人”。对此,各乡镇必须严格执行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编制方案,在核定的机构、编制、人员和领导职数限额内进行人员定岗,严禁超编制、超职数配备人员。要千方百计拓宽分流渠道,不断探索、创新分流方式,把乡镇分流人员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把精兵强将派到农村经济建设第一线,鼓励分流人员自主创业,切实做到减事、减人、减财政支出。要吃透政策,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切实做好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帮助分流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做到“无情分流,有情安置”,维护大局稳定。

(五)要大力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乡镇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要以这次机构改革为契机,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为重点,进一步配强配优领导班子,切实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队伍。在乡镇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调整中,要坚持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实行聘任制等做法,逐步建立一个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同时,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机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彻底解决部分机关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法律观念淡薄、作风浮躁、办事拖拉等问题,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切实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精神,确保我县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按时完成

乡镇机构改革事关全局,工作难度大,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程序性和纪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估计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不移、有序推进,积极稳妥、确保稳定”的总要求,严守“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这两道“底线”,妥善化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平稳进行。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按照省、市×××委、县政府的要求,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负总责,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将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落实。乡镇党委书记是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督促、检查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要认真搞好组织实施。改革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尤其要做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及人员定岗分流等工作。县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规定各乡镇×××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建立责任制;要制定工作台账,加强工作调度,密切掌握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协调好工作环节的衔接;要加强工作督查,抽调一批懂政策、精业务的人员,组成督导小组,对改革工作进行督导,切实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妥善处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推进有序,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月底前完成。

(三)要处理好改革与工作的关系。目前正值年初时节,各项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时间紧、头绪多。而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乡镇工作人员都面临着竞争上岗,所有临时聘用人员将要被清退,乡镇干部思想不稳、包袱沉重、压力巨大,势必对当前我们的各项工作造成很大影响。要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做到机构改革和各项日常工作两不误,真正达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停、发展不慢”的目标。要通过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铲除各种体制性障碍,理顺各种关系,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激活乡镇活力,调动起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全年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第5篇:乡镇三农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城乡差别;城镇化模式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与难题,今天最主要的莫过于城乡差别,莫过于“三农”问题的影响。而此矛盾与难题的焦点,莫过于如何推进农村城镇化,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人口合理分布,最终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逐步消除二元结构障碍,实现全面的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

一、对城乡差别的再认识

城乡差别是我们谈了多年,但却总是毫无结果的一个话题。多年来,城乡差别不仅没有改变,相反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如何缩小城乡差别,如何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对城乡差别的科学认识是基础,也是必要的前提保证,更是我们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逻辑起点。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新中国建设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因此不少人往往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以前经济不发达,城乡差别并不是很大,矛盾也不是很多,相反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反而城乡差别却加剧了,城乡矛盾也更为突出了?

想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认真地加以考察。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摆脱贫困,抓紧发展独立自主的工业化体系。早在1953年,同志就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又强调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在《对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修改稿的批语和修改》中他再次指出:“我国人口85%在农村,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他一再提醒,不能因为抓工业、抓钢铁而丢掉了农业。他先后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等著名论断。

为了尽快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调控手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剪刀差”的方式,廉价地从农业获得大量原材料,支持和扶持了工业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以农补工”。尽管这是我国创业时期,也是发展最艰难的时期,但我们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化、及国民经济体系。由于当时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总体处于落后状态,农业与工业的产值又基本相当。因此,虽然在建国初期,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1.121,到了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变成了2.571,但由于全社会总体生活水平较低,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差别却并不是很大。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祥和安定,各种社会关系总体处于平稳状态。

第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摆脱贫困,抓紧机遇发展经济。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步入了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作为务实的政治家,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总是把“三农”问题放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早在1962年他就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农业兴俱兴、农业损俱损的历史一再告诫我们,农业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1985年他再次谈到,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为什么呢?“中国人口的80%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80%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80%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农村改革的实践和取得的初步成功,不仅给农业经济带来了活力,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实惠,而且直接影响和开启了之后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1983年底,城乡居民的收入比,首次缩小到了1.821的较好水平。改革不仅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随着之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中国经济在改革中艰难前行,历经了调整变革和多元化模式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乡镇企业也在完成了短暂的历史使命后,悄然消失和转轨步入了市场经济行列。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切的变革,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别也在不断变化中跌宕起伏,但总体是不断拉大,不断加剧,最高时几乎达到了41。但这仅仅只是一个数字的比较,如果加上基本生活条件、各种社会待遇、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多种因素的比照,那么城乡差别就不再是那样简单了。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事实,城乡矛盾日益加剧的严重性,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全面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建设,而且更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城乡差别的存在,既有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影响,也有近三十年发展的结构性原因困扰。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农业大国,我们总是单纯地认为:农业就是农业,农民就是农民,农村也还就是农村。因此,长期以来,无论在发展的理念上,还是在发展的具体对策上,我们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自然不自然地,把农村、农民、农业排斥在了现代化之外,排斥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外。工业过度集中在城市,农民工千方百计地进城,大量无序人员游离在城乡之间,有限的农业土地,却集中了无限的劳动力。这不仅造成了人口过度膨胀、城市闲散人口拥挤不堪、就业难、失业犯罪等各种城市化的问题,而且直接导致了农村人口无序流动、集体经济缺乏、政府无所作为、农村难以城镇化、农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的结局。

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就在其《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序言中鲜明指出:“大家似乎都认为,劳动人民现在不可能、而且永远不可能住在农村而从事农业以外的职业;拥挤而有碍健康的城市是经济科学的结论;我们现在这种把工业和农业分开的产业形式是一成不变的。这种谬误非常普遍,全然不顾存在着各种不同于固有成见的可能性。”这是对英国当时社会的客观概括,难道不是对我国城乡现实问题的真实写照吗?霍华德的突出贡献,就在于他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了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不仅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而且更启迪着我们今天的思维。

二、对农村城镇化的再思考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变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所在。中国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能否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以及能否完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重要的还是要看农村能否实现城镇化,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也是消除城乡差别的最终体现。没有包括广大乡村在内的工业化、现代化,我们所谓的工业化、现代化是有缺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如何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农民的生活,关注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各省、市、自治区,也都在考虑“十二五”规划的农村城镇化推进问题。但不少学者和决策参与者,却还是过多地考虑发展都市圈、扩大城市人口的设想。有的甚至认为,“把城市人口增加了,都市圈的功能扩大了,就可以带动农村城镇化了”;有的则以为“把农民人口集中到一起,盖上几栋高楼或者楼房,就实现农村城镇化了。”这些偷换农村城镇化的概念,以扩大城市化的设想来代替农村城镇化的做法,甚至不顾城乡差别的事实,期望通过大都市圈来带动农村城镇化的想法,都不过是对以往固执偏见的继续,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我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和民情,各地方也都有特殊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因此城镇化也必须因地制宜,必须要有适合本地和本区域的、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选择。

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就提出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理论,并给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模式,即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即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工业部门扩张过程中,可以弹性地不断进入工业部门,使工业部门廉价获得劳动力资源实现其发展。农业部门通过转移剩余劳动力逐渐摆脱贫困,也获得自身发展,最终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同质的现代经济转换。但按照这一理论的构想,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巴西、中国等,不仅没能解决二元结构的问题,相反使二元结构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二元结构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了。

综上所述的理论与观点,我们必须再一次对农村城镇化的问题,做出科学而缜密的思考与回答。

首先,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含义,应当是泛指我国县级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是以县城为核心、以行政单元的乡镇、村为重点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我国目前县级行政区有2860多个(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其中市辖区、县级市近1100个,县1500个,其余为自治县、自治旗、特区和林区等。县城人口2万-10万不等,基本具备了城市的功能,城镇化应当以乡镇和行政村为主。

其次,推进农村城镇化,必须要以工业化为动力,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基础,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工业化是实现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这是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我国是一个工业化发展不足的国家,又是一个农业人口居多的国家。推进农村城镇化,我们必须要在现有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工业,通过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不仅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根本要求。没有乡村工业化,没有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实现农村城镇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再次,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且可以解决过度城市化问题,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大、中、小城市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人口合理分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就业是我国一大社会性的难题,过度城市化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总是围绕现有的大城市,在城市大而全的功能上面做文章,在所谓辐射带动效应方面下功夫。紧邻城市边缘的乡村是有限的,必须重点考虑远离城市、以及处于边远山区的广大农村地域,绝不能因此忽略了这些真正的农村,忽略了城乡人口的合理分布,忽略了人与自然的相对稳定及平衡。农村城镇化的不足,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结构性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现实难题。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总是无限度地把人口聚集到城市,而丢下广大的农村地域不去建设,不去发展。发展乡村工业,让人口自然回归,中国乡村的土地,必然会有新的城市诞生,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也必将带给中国新的天地。

三、农村城镇化的模式与构想

所谓的模式其实并不存在,但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不得不做一些设想,以期望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世界不少国家,都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国家多种政策有效驱动下,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农村城镇化,我们都有成功的先例。比如特区深圳、厦门的建设,广东东莞、山西朔州的发展,江苏华西村、河南的实践,都是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化典范。如果仔细对这些地区加以考察,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是工业化和产业发展催生了城市(镇)化,也是工业产业发展改变了乡村。

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不能脱离产业发展而单纯地追求城镇化。城镇化的实现必须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劳动力转移和人口聚集为前提,并依据人口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来选择城镇化的发展规模与模式。根据这一要求,推动农村城镇化可以有三种不同模式:以工业产业带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以农业加工业带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以农业产业化带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三种模式条件不同,因此城镇化规模也有所不同。

对于经济条件好、人口分布相对密集的区域来讲,城镇化模式应以工业产业化带动为主,即以城镇规划为前提,以工业园先行发展为保障,通过工业化过程,拉动城镇化建设。

对于农业基础条件好、人口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来说,城镇化模式应以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为主,即以城镇规划为前提,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保障,通过产业聚集与规模化发展过程,带动城镇化建设发展。

对于偏远山区、农业基础条件差、人口分布比较散的区域,城镇化模式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为主,即以城镇化规划为前提,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保障,通过农业产业化过程,带动小城镇发展,同时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业。

按照以上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模式要求,政府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以确保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一要从思想上明确,城镇化不单是一个人口聚集的行为,而是一个集工业化水平与质量提升、解决就业和实现劳动力合理转移、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庞大系统工程,绝不能有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必须做好打持久仗的准备。二要总体规划与局部规划相结合,对城镇化建设做出近、中、远等梯次实施计划;采取不同方式,根据难易程度分门别类予以实施,充分发挥好省、市、县三级政府的作用,及时加以指导,解决疑难问题。三要在政府总体意见指导下,各市、县、区都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并经专家论证后方可付诸行动。四要制定各级政府的相应职责,落实城镇化建设相关的资金、技术、物力、人力等保障机制,以及投融资渠道、招商引资办法、奖惩激励措施等事宜。五要充分认识到,城镇化建设是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发展进程,是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科学决策,狠抓科学管理,确保这一惠民工程真正落到实处,造福于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

2、建国以来文稿(第6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建国以来文稿(第6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89.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第6篇:乡镇三农工作总结范文

__县是__市东部一个大的农业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曾亲临__视察棉花生产。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工业,先后建立了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随着县域经济不断发展,职工人数不断发展壮大,县总工会紧跟发展步伐,自20__年起,该县开始大抓乡镇工会建设,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初步摸索了乡镇工会工作的路子。这次调查我们的突出感受是:

(一)乡镇工会赢得了乡镇党委、政府的基本认可。我们与9个乡镇的党委书记进行座谈,都有一个突出感受,就是乡镇领导都对工会工作有了一定了解并对工会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__镇党委书记__说,过去对工会不太了解,但成立乡镇工会后,工会发挥了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如工会介入调解宅基地纠纷等民事纠纷,为外出务工人员解决欠薪讨薪等维权问题,协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这些都是工会帮助解决的。工会工作涵盖了计生协会、农业协会等内容,可以说,只要有职工的地方、有企业的地方、有会员的地方就有工会组织,工会无处不在。

(二)乡镇工会组织健全,发展了大量农民工入会。__县所有11个乡级政府配有11个兼职工会主席和11个专职副主席,主席基本都由乡镇组织委员担任,每个乡镇都配备有兼职工会干部1-3名,县总工会为所有乡镇总工会各配1名指导员,实现了有人干事。所辖9个乡镇2个工业区全部建立了总工会,所有23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工会,实现了乡村两级工会组织全覆盖。县总工会给所有乡镇总工会统一配置了办公桌椅、文柜、图牌、资料、电脑,做到了“六有”,即有场所、有设备、有印章、有制度、有档案、有经费。截至目前,全县注册企业及用工单位1340家,建立基层工会组织804家,工会会员9.8万人。

(三)乡镇工会工作体现了乡村特点,让更多的农民工了解了工会。这次我们看到,乡镇工会和企业工会有所不同,__县乡镇工会围绕中心工作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工开展工作。工作对象是从农民向职工转变过程中的当地打工农民工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经过几年的工作,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工会,有事找工会。截至目前,外出务工农民工达到了4.3万人。将工会组织向乡镇延伸,最大限度地把众多小微企业和外出务工人员纳入到工会中来,初步形成了“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

__县乡镇工会在县总工会的指导、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围绕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乡镇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服务乡镇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上发挥了“助推器”作用。

1、针对乡镇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素质搞培训。一是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围绕乡镇主导产业,在全县的5__家企业中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如:果树嫁接比赛,卫生系统的护理技能比赛,计算机文字处理技能岗位练兵等,共2.7万名职工参加了竞赛,创新技术成果52项。二是对外出务工农民工进行政策法规培训。针对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通过广播、悬挂横幅、刊登板报、墙报,赠送《工会法》、《劳动法》和《工会章程》等资料进行岗前培训。今年7月份,__乡工会在__农业园区开展了“三信杯”安全生产知识竞赛,__0余名职工参加了活动。切实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自我保护、自我维权意识。三是围绕提高致富本领搞培训。对本地就业农民工进行实用技术、创业能力培训。__乡实施“会员素质工程”,采取授课、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食用菌、葡萄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激发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创新灵感和干事创业劲头。

2、帮助乡镇搞项目,围绕农业产业化、创建小微企业搞服务。__乡__村工会争取小额信贷资金和政府贴息贷款,帮助科技示范户发展庭院经济,仅獭兔散养一项就增收5000元以上。__村、__等4个村的工会都积极带领会员增收致富、创造经济效益,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20__年,下河町村在引进外商的工业化生产白灵菇技术指导下开展白灵菇种植,乡总工会指导职工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把企业性种植和传统种植进行结合,大大提高了产量和品种质量。通过工会积极工作,周边村发展起一家一户的蘑菇种植户500多户,为500户农民带来300多万元的收益。

3、对返乡的农民工进行政策法规培训。__乡针对返乡农民工举办涉及政策法规、会计电算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劳动保护、劳动

技能等内容的各类培训班__余期,参加人员达到__00余人次,切实提高了职工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二)在推进乡镇民主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了“调节器”作用

1、在民主选举村“两委”中发挥作用。__镇党委在20__年__月份两委换届考察__庄村支书人选时,该村工会小组发挥监督作用,对候选人及考察方式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意见建议,得到了镇党委的认可。在工会监督下,选举产生的__庄村新任村支书__同志,上任不到一年办起了村棉花加工企业,利润80多万元,硬化道路3000多米,投资__万元维修了小学教室__间。__镇__村是一个多家族的大村,家族间隔阂较深,多年没有村班子。镇党委受__庄村启发,由工会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开展会员思想教育,再由会员分头做亲属工作,最后成功选出了村班子。

2、在征地、拆迁中工会出面一块做工作,将失地的农民安排到工业企业上班,避免了的发生。2013年,__县工业区总工会对__、__、__、__、__和__六村的失地家庭,以户为单位,一户一人安排到企业保洁岗位就业,并帮助失地家庭子女就近上学,仅__村就安排就业398人,安排失地农民子女入学156人。

3、通过工会帮扶送温暖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关爱。__镇是劳务输出大镇,镇总工会始终把开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随时掌握他们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在农忙期间组织人员帮助收秋,老人生病时派专人慰问,切实发挥了工会作为职工“娘家人”的作用,解决了这部分人员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近年来,__县累计争取上级和筹集发放困难职工帮扶资金80余万元,救助困难职工1400余人次,救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2__余人次,救助患大病的困难职工共56人次。

4、在讨薪、工伤事故等维权中化解矛盾。__乡建立了以乡维权服务中心为核心、基层工会调解组织为结合点的管理网络,以民主意识较强的三信农业园区、__农业园区作为试点,抓住工资集体协商、劳动合同制度等工会工作的“牛鼻子”进行面对面指导,避免了重大劳动争议和拖欠工资现象的发生。__镇充分利用协商机制这一平台,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劳动权益问题提交企业、职工代表、镇工会联席会议讨论,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__镇总工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和调解劳动争议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积极主动参与每一次劳动事故或劳动争议的调处。2013年__月份,__村__、__两人在__市水泥厂打工,期间不慎煤气中毒身亡。__镇总工会积极出面,派专人赴__市协助家属处理善后赔偿事宜,经过努力双方家属各获得赔偿24万元。

(三)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组织员”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乡镇总工会找准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和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利用黑板报,展版等宣传阵地,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工会文化教育体育阵地的教育功能。__乡开展“以德育人”主题活动,由__村工会主席__6次义务宣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组织开展“关爱特困单亲母亲”“爱心促和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一系列活动,在全乡掀起了关爱弱势群体,资助贫困学生的热潮,让农民工和弱势群体真切感受到工会大家庭的温暖。__乡工会不断加强会员活动中心建设,在全乡29个村建立了文化图书阅览室,新增书柜80面,新增图书15000余本,投资65万元购置了篮球架、单双杠组合等室外健身器材,定期开展秧歌表演、篮球比赛等多项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工会,参加工会,尽可能将外来工、农民工、临时工纳入工会组织,进一步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是推进乡镇工会建设的根本保证。__乡镇工会之所以得到发展,根本的一条经验是县委、政府,乡镇党委、政府都对工会给予了重视、支持和帮助。

1、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总工会、村级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__字〔20__〕64号),探索形成了“先搭台、再充实、随完善、后规范”的工作模式,明确由党委组织委员具体抓工会工作。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切实把工会工作纳入党委工作议事日程,并配备了专职副主席,实行专职工会副主席津贴制,激发了乡镇工会干部的活力。

2、“党工共建”捆在一起抓,推进了工会建设。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党工共建”的原则,建立了乡镇党、政、工共建机制,做到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使工会工作融入到党建工作中。建立了乡镇政府、工会与企业代表组织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二次协调会议,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工会工作格局。__村工会委员宋燕芹带领村民进行大棚葡萄种植,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带动一些致富能手、入党积极分子脱颖而出进入工会班子,提高了整体素质,增强了工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3、建立了工会与政府的联席会议制度,为工会开展工作争取了更多资源和手段。定期召开党政工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会工作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乡镇工会抓住开会、工作汇报的机会,与党政领导就工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沟通,争取乡政府拨点经费、以政府名义发文或组织安全检查等,形成了基层实质上的联席会。__乡制定了“三带”措施(从思想上带,切实加强基层工会的思想建设;从组织上带,全面推进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从队伍上带,建设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

伍),在乡镇党政领导的帮助下,从乡级机关工会组织抓起,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齐配强村工会组织,顺利实现了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工作重心下移。(二)县级工会加强对乡镇工会的具体帮助指导是推进乡镇工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指导规范是开展乡镇工会工作的重要基础。__县总工会工作人员共15人,按照每人包一个乡镇的思路具体指导乡镇总工会,选择以零小企业较多的__镇、__乡为试点,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工作。主要是三方面工作,一是搞培训。组织新建工会干部认真学习《工会法》、《劳动合同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等法律法规,印制《工会法律法规汇编》小册子,提高工会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更好更快地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抓规范。指导乡镇总工会挂起工会委员会、工会办公室和工会活动室三块牌子,建立工会组织、工会会员和工会活动三项档案,配齐办公所需配套设施,制定民主管理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实现了有组织、有阵地、有制度,为规范工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解难题。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包括经费收缴、开展活动、困难职工帮扶、建立工会组织、劳动争议等一系列问题。近三年来,__乡共接待职工来信来访130多批次,受理劳动争议案件75件,结案65件,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178.98万元,让广大职工群众真切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信赖的“娘家人”和“职工之家”。__镇、__镇工会结合镇内企业较多,性质较近的特点,因地制宜,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组建了区域工会联合会。__乡作为纳入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的试点乡,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和工会建设结合起来,强化村办企业工会组织建设。__乡、__、__镇根据经济相对欠发达,农民收入低,劳动力过剩这一实际,将农民工劳务输出作为工会的重点工作,建立工会劳务输出机构并形成了网络体系,健全完善了一整套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办法措施。

(三)深入广泛地宣传发动是推进乡镇工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乡镇工会工作的重点是农民工,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工会知识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加入工会。要让农民从农村向工厂、工业过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向职工、向外出务工人员过渡,__县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加大宣传工会力度。一是在职工集中的地方搞宣传,增强工会吸引力。在产业聚集区的2万名职工中间印制工会宣传册宣传工会。通过以会代训、以活动代训的方式,广泛宣传《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党政领导、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对工会工作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地位的认识,让大家切实认识到乡镇工会建设是整个工会组织建设的基础。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地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知识的学习,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者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和《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协议》的签订培训,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来实现合法权益的自我维护、依法维护。二是通过做好维权的实例,增强工会的凝聚力。__工业区总工会把做好工资集体协商作为推动区内项目发展的突破口来抓,截至目前,全区已建工会的企业__0%签订了工资集体合同,今年平均增长工资170元,在落实职工民利的同时,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注册企业及用工单位1340家,签订工资集体协商企业461家。三是通过开展集中活动,增强工会的影响力。乡镇工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__工业区工会与县医院合作开展“免费体检进企业”活动,受益职工700人。还结合区部署的综合形象改造提升项目,组织会员义务劳动,为工业区焊接各类标牌42个,平整土地800平米,清扫主干道。

通过__县的调研,我们感到,乡镇工会既是工会的延伸,但又不同于县总工会,既有企业等基层工会工作的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

第一,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乡镇工会地位作用的认识。一是要充分看到乡镇工作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党的十八届__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改革、深化治理的要求,乡镇的责任越来越重,乡镇工会也要跟上步伐,从__看,乡镇工会在乡镇建设中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二是要科学评价乡镇工会的现状,既要看到取得的一些成绩,更要看到差距和不足,有的乡镇只是挂牌子,喊口号,流于形式。三是要增强信心,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乡镇工会工作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二,必须进一步强化对乡镇工会工作的帮助指导。省、市、县工会都要研究乡镇工会的工作特色,有针对性地搞好基层的帮助指导。一要抓工作规范。对乡镇开展的重点工作进行规范,规范中搞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二要抓特色,抓亮点。要善于挖掘、总结乡镇工会开展工作的特色、亮点,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带动整个区域工作上水平。三要提高能力素质。做好传帮带,基层很多同志多数是兼职,不了解工会工作,县总工会必须言传身教,从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上强化乡镇工会干部素质培训,让他们尽快适应工会工作。

第三,必须突出乡镇工会工作的重点和特色。一是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心,工会在开展任何活动时都不能脱离这个重心,要充分体现乡镇工会的价值和作用,紧紧围绕乡镇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开展工作。二是要自主的做好工会工作。人、财、物是工会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坚持工作场所、专项资金、专人专属工会,有了这些工会工作才能正常运行,才能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劳动竞赛、经济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活动,才能维护好、实现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坚持和完善各项制度。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__乡镇工会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向党委汇报、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等制度,这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根本保证。

第7篇:乡镇三农工作总结范文

这次会议是贯彻中央和省部署,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巩固我市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研究部署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把握“两个趋向”,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重大举措;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市自20*年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有效降低了农民负担,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为“三农”工作长期走在全省前列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比如乡镇机构与一些部门之间“权责不清、关系不顺”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乡村负债沉重、潜在风险较大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给进一步深入做好“三农”工作带来了不少压力。因此,各县区、各部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提高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准确理解和把握省、市关于这次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进一步增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努力化解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打下良好基础,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作出积极贡献。

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办事,又要注重把上级的改革精神与我市的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改革的承受度和政策的连续性,实行有情操作,确保改革依法有序稳步推进。二是开拓创新的原则。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固有的管理模式,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促进农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新突破。三是服务为先的原则。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服务“三农”上,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四是统筹兼顾的原则。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各项改革举措,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乡镇机构编制人员只减不增、农村经济得到新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使改革取得扎实成效。

这次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从近期看,就是要通过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长期看,就是要建立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

二、明确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各项任务

我市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改革、一化解、一建立”,即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控制化解乡村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

(一)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是这次农村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我市与浙江大学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实验示范区工作,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

一要明确乡镇职能定位。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础,省里在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已把乡镇功能定位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上,并确定了乡镇政府的八项主要职能:一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政府的决定和命令。二是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经济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三是负责抓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等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搞好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救济救助、民政事务等公共服务工作。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依法实施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能。五是完善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村(居)民委员会自治。六是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做好经济社会统计和农村集体资产与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七是保护各类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强化、调解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八是完成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政府规定的其他事项。根据上述职能定位,乡镇政府要把工作重点从过去直接办企业、抓生产经营等具体事务,转移到加强规划政策引导、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此外,各县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乡镇行政区划作适当调整的建议,使乡镇布局更为合理。

二要理顺乡镇权责关系。按照“重心下移、能放则放”的原则,对一些农村层面发生频繁、直接面对基层百姓、县区部门看不见、管不了的事项,要通过一定的授权和委托的方式,依法把县区部门一部分能够下放乡镇的管理职能交由乡镇;对县区行政执法部门需要乡镇配合的工作,也要明确相互间的权责关系,使县区行政执法职能得到延伸;要发挥垂直部门下设机构在乡镇管理中的作用,做到条块结合,促进其职能延伸到村。要针对《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涉及乡镇近70项行政权限的实际情况,赋予农村基层干部相应的权责,解决乡镇“官小责任大”和“看得见管不了”的问题,把责任与权力理顺,推动乡镇职能和体制的转变。

三要合理配置机构和人员。重点做好四件事。一是合理配置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根据乡镇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综合设置若干个内设机构,分清职能,落实责任。二是合理配置乡镇领导职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职数按照乡镇规模大小和工作需要,一般控制在7—9人,少数人口特别多、经济总量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1—2人,人口相对较少的应减少1—2人。提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增强领导班子整体效能。乡镇领导干部要推行年轻化,但不搞一刀切。我们许多基层干部四十多岁,虽然学历不高,但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学了很多真本事,正是年富力强干工作的好时候,要采取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三是抓好人员结构调整,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对现行乡镇行政总编制要进行适度精简,比例由各县、区根据当地实际确定。对精简富余人员,要采取转岗分流、提前退休、自谋职业多种途径,予以妥善安置,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转岗培训,让他们去当生产、消防、交通、食品、环保安全员和消费维权员,管那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切实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保障激励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乡镇干部活力。四是深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花钱买服务、办事不养人”的改革方向,将乡镇事业单位原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归乡镇行政机关,社会公益职能进行整合归并后统一设置若干个事业单位,经营性业务推向市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要同乡镇党政机构设置统筹考虑,避免交叉重复。

(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前阶段的改革,我市“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经费投入得到保障并实现稳步增长,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下一步,要按照义务教育抓均衡、均衡重点抓农村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力度,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要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县、区政府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主体,要更多地承担起责任,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要向农村倾斜。乡镇政府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市级财政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区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

二要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加大城镇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力度。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和普及*年教育。今年秋季入学起,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学校的公用经费各级财政必须足额到位。

三要继续抓好农村教育“四项工程”。扎实做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等工作。根据农村发展实际和农村教育发展需要,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新课程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

(三)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县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政府层级之间的财力分配问题,但从更深层面来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的配置问题,事关构建城乡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大事。因此,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从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原则出发,立足新的乡镇职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县、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一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要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合理划分乡镇类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由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的,原则上作为派出机构,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对经济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大、具有集聚和辐射作用的中心镇,要进一步完善县、区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对经济薄弱乡镇或财政收支规模较小的乡镇,可推行“乡财乡用县管”的财政管理方式,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保证必需的公共支出和必要的正常运转经费,不断增强乡镇为民办事的实力。

二要完善政策,规范管理。要积极鼓励乡镇培植财源,增加分成,完善对乡镇实行的“划分收入、确定基数、超收分成、短收赔补”政策,充分调动乡镇生财有道的积极性。要坚持实行“一公开、二完善、三建立”的管理制度,在确保乡镇人员经费和日常经费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支出管理,规范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支出范围,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

(四)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乡村债务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成因复杂,化解难度大,是影响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难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一是再也不能干越俎代庖的事,坚决防止旧债未了添新债;二是新官必须理旧债,这是政府信用问题、形象问题。在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三件事,加强乡村债务管理,坚决制止新债,逐步化解旧债。

一要认真核查,摸清底数。要对乡村债权债务情况开展全面细致的核查摸底工作,在分清性质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按照区别对待、分类化解的原则,落实偿债责任和偿还计划。市和县、区财政都要制定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的具体政策措施。

二要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债务。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注重从源头上制止发生新的债务。今后乡镇建设项目必须报上级政府审批,凡未经乡镇财政部门和上级财政部门出具明确意见的,有关审批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各部门安排的涉及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开发项目,必须足额安排资金,不得留有缺口,一般不得要求村级组织安排项目配套资金;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规划先行、项目配套,先修后建、先易后难的原则。对违反规定造成新的债务的责任人,要依法依纪处理。

三要稳步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工作。村级债务以历史原因形成的居多,必须下大决心加快化解。对因发展教育、水利等公共事业引起的债务,以及上级各种考核要求农村基层配套投资等形成的债务,各级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乡村逐年化解。同时要加大财务监管和审计力度,通过健全村级债务动态监控机制、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新增债务责任追究制,建立化解村级债务的长效机制。

(五)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公益事业不断发展,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起一个保障机制。

一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关键还是要依靠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自身的实力,这是根本所在。特别要落实村级集体发展留用地政策,帮助搞好规划开发。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为村级集体资产和闲置资金开辟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同时,要稳步推进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二要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规范村级组织的议事决策程序、运行规则和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村级组织运行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健全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会计委托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严格依法加强村集体资产、建设工程、经济合同等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特别是要完善农村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入主体的作用。村范围内进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桥梁修建、环境卫生改善、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除财政给予补助外,遵循村民自愿、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共同受益、民主管理的原则,严格按照民主议事程序,在村内实行“一事一议”制。

三要建立财政扶持补助制度。各级政府都要建立财政专项补助制度,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必要开支。市重点对区里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5万元的薄弱村进行补助。此外采取市、县区、乡镇财政补助一点,社会资助一点,村自筹一点的办法,全面解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00平方米以下或无产权活动场所问题,力争今年70%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四齐八配套”规范化水平。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措施,加大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力度。

三、强化责任,努力确保农村综合改革的落实到位

今年是“*”开局之年,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和要求,全力以赴抓好这项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对此,我再强调四点要求:

一是要加强领导抓。农村综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新农村建设大局的重大改革。要坚持从我市实际出发,从各县、区和乡镇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找准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改革路子。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具体抓,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力量,组织精干的工作班子,做到责任落实、人员落实、工作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农村综合改革责任体系。根据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体制和我市的实际,我市建立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并对应五项改革的具体任务专门再设立四个指导组。各县、区要根据实际,健全充实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力量。

二是要上下合力抓。农村综合改革是乡镇机构的又一次调整和完善,涉及各个部门在农村基层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落实。因此,各部门必须自觉服从农村综合改革的总体安排,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集中精力,各司其职,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全面落实承担改革任务。市里要组织检查督导,加强工作指导,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垂直管理部门要支持和配合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切实把各项职能延伸到乡镇。各部门不得干预乡镇机构改革,不得硬性要求设立对口机构,一定要给乡镇创造一个宽松的改革环境。各级综合改革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全面掌握情况。农村基层干部既是农村综合改革第一线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又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要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要结合先进性教育,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同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形成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合力。

三是要注重结合抓。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工作上一定要讲究方法,注重结合。一要把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权建设结合起来,使改革过程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过程,成为推动政府改革、提高执政为民水平的过程,成为动员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二要把“三改革、一化解、一建立”五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通盘考虑,加强协调,同步推进。除了五大改革任务外,还要把乡镇区划调整、撤并行政村、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务村务公开、村级民主理财等相关改革系统地考虑进去。三要把督查、调研和指导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对督查和指导工作要亲自抓、经常抓,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用以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

四是要把握进度抓。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准备分三个阶段进行。3月至6月是宣传发动阶段,重点是部署改革工作,制定改革政策,开展舆论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氛围。7月至9月是组织实施阶段,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乡村债务化解措施,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完成农村综合改革各项任务。10月至12月是检查总结阶段,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总结农村综合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形成比较完整、规范的各项制度,建立巩固改革成果的长效机制。各县区、各部门一定要按照时间安排,及时做好工作,决不能拖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后腿。

同志们,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中央的要求,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扎扎实实推进改革,确保改革取得实效,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作出新的贡献!谢谢大家。

王文序同志的讲话

刚才,谈市长对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根据省、市委统一安排,今年第三季度我市乡镇党委将进行换届,届时乡镇人大、政府也将进行换届。抓住换届契机,合理确定乡镇领导班子职数,提高乡镇领导班子效能,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次乡镇换届,面临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开局起步、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以及市、县区、乡镇换届集中等新的情况。能不能平稳有序、健康扎实地组织好这次乡镇换届,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扎实展开,事关农村综合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深入推进,更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此,我们务必要有充分的认识。

对搞好乡镇换届工作,市委和各县区委高度重视。自4月上旬以来,全市乡镇换届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全市5个试点乡镇中,长兴县洪桥镇已于5月9日顺利完成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吴兴区东林镇今天正在召开党代会,其他三个乡镇的试点也将于5月25日前完成。在试点中,各地抓住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为面上推开积累了有益经验。对于全市面上的乡镇换届工作,市里将在省统一部署后,于6月上旬专题召开会议,进行具体部署。根据今天会议安排,我想就做好乡镇换届的前期准备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深入调研、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今年乡镇换届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各地要在前阶段调研和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掌握影响乡镇换届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第一,要细致调研,及时了解干部群众思想动态。把深入调查研究贯穿于换届选举准备工作全过程,尽量把情况想得复杂一些,把调研工作做得深入一些。调研中,特别要重视掌握乡镇干部队伍的思想脉搏,以便分类采取针对性举措;重视掌握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及时考虑在扩大民主中如何正确引导党员、群众参与热情的问题。第二,要全面分析,准确掌握干部队伍结构状况。近年来,我市乡镇撤扩并的力度比较大,但同时,乡镇干部队伍出口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镇领导班子人员偏多、梯次结构不够明显、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各县区委组织部要借乡镇届末考察之机,进一步摸清乡镇干部队伍状况,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队伍的结构状况,为统筹考虑人事安排方案提供可靠依据。第三,要深化学习,深刻领会省委有关政策要求。省委对今年的乡镇换届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市委也将结合实际,明确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各地要深入学习省委有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精神,正确把握政策,认真研究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领导有力、指导到位,确保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与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

二、突出重点、再接再厉,按时保质完成乡镇党委换届试点。由于今年乡镇换届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政策、新要求,做好试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各地要按照既定部署,认真抓好落实。第一,要坚持标准,善始善终抓好试点工作。当前,整个乡镇党委换届的试点工作,已经进入后期。但越到后期,思想越不能放松。已经完成党委换届选举的两个乡镇,要认真做好相关后续工作,特别是对换届中退出乡镇领导班子的干部,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关心关爱政策;制定完善新一届党委工作规则,集中精力抓好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的落实,及时把党员干部通过换届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工作上来。对正准备召开党代会的三个乡镇,县区组织部门要继续加强指导,针对精简职数、扩大民主对换届选举提出的新挑战,认真抓好党代表培训、党代会召开等各个环节工作,确保试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第二,要认真梳理,总结提炼试点工作经验。完成党委换届以后,县区组织部门要指导试点乡镇及时对试点工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规律性认识。对乡镇换届中,如何围绕精干高效,处理好精简职数与合理配置的关系;如何围绕选好配强,处理好扩大民主与加强领导的关系;如何围绕平稳有序,处理好关心关爱与合理使用的关系;如何围绕考准考实,处理好科学评价与务实管用的关系;如何围绕协调共进,处理好换届选举与当前工作的关系等重点难点问题,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提出具体解决办法。特别是对探索创新的一些重点环节,要总结出成熟的操作模式,为全市面上推开提供借鉴。

三、内外兼顾、统筹安排,认真做好乡镇换届的启动准备工作。当前,多数县区已开展乡镇领导班子届末考察考核工作,即将进入人事安排阶段,全市乡镇换届即将全面启动,各县区要重视以周密细致的启动准备确保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一,要加强业务骨干培训。通过培训,切实增强组工干部搞好换届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按章做好换届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培训,使干部熟悉掌握乡镇换届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把《干部任用条例》、《浙江省乡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等有关政策规定落到实处。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组工干部公道正派意识,坚决做到不受托吃请,不为跑官要官者提供可乘之机,不为有关人员提拔、调动等打招呼、说人情,不违反干部人事工作纪律,以良好作风选人用人。第二,要做实做细工作方案。认真贯彻中组部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运用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运用到乡镇换届考察中去,考准考实干部的德才表现。通盘考虑乡镇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根据乡镇、县区部门领导班子现实状况,及时制定合理的乡镇领导班子人事安排预备方案,以及退出干部的安排预备方案,为县委当好参谋。按照有关法规条例,细化乡镇换届工作实施方案,特别是对容易出问题的重点环节,对较难把握的探索举措,要制订出周密细致、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第三,要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查找的主要问题和制定的整改方案,要进行全面的“回头看”,对还没有解决的要抓紧解决和落实。对一段时间以来的信息要分析预测,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意见比较集中、涉及乡镇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排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作出说明,理顺群众情绪。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制订好处置预案,为换届创造良好环境及各方面准备。

第8篇:乡镇三农工作总结范文

    【摘要】文章在阐明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基本途径,并针对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存在的三大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湖南;乡镇社区体育

 

随着“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贯彻实施,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乡镇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一项公共事业,它不仅涉及到乡镇社区文化、医疗、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与农民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乡镇社区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有着重要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湖南乡镇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任务

贯彻国家有关体育和乡镇社区工作的法规及方针政策,发展体育事业,增进湖南农民的身心健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目标,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倡导和推广适合湖南乡镇社区特点、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健全业余训练体系,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强乡镇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改善和提高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发展适合湖南乡镇社区特点的健身产业,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基本途径

(一)建立健全乡镇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乡镇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一项公共事业,政府是发展农村乡镇社区体育的第一责任主体。政府要从站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高度上,统筹兼顾、分级管理,明确责、权、利,建立健全符合湖南农村实际的乡镇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1.政府宏观调控,依法治体。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要依照体育相关法律法规,发展和管治乡镇社区体育,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参与体育健身,使体育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体育行政部门明确职能,加强领导。体育行政部门是政府管理体育工作的机构。体育行政部门要肩负发展乡镇社区体育的重任,对乡镇社区体育进行投入、组织和管理。县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赋予乡镇文化站管理体育的职能,在越来越多的乡镇建立文化体育站,配备文体专干,为乡镇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3.基层体育组织专人分管,重在落实。发展乡镇社区体育,必须加强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俱乐部、农民体育指导站、农民体育健身点等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建立健全乡镇文化体育站,进一步完善县级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体系,特别是与社区联系最为紧密的乡镇干部中要有专人分管体育工作,乡镇体育俱乐部、指导站、健身点等要专人管理,并配备体育指导员,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组织,锻炼有场地;有条件的社区要建设好文化体育室。

(二)建立健全乡镇社区体育运行机制

乡镇社区体育的运行机制是开展乡镇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程序。国家体育总局总结多年来农村体育活动的经验,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以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针对目前湖南乡镇社区的实际状况,乡镇社区体育的运行机制可概括为: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建立小城镇、乡镇、社区三级运行网络,以小城镇为龙头,乡镇为中心,向社区辐射。

1.发挥各级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的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政策的结果。因此,国家理应侧重保持社会整体稳定和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维护农民的切实利益;政府应当转变态度,站在服务与保障的双重立场,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排忧解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应采取“一个为主四个依靠”的政策,即以政府行为为主,依靠各部门,依靠基层,依靠各协会,依靠企业和个人资助。要通过宣传、试点示范、经验总结和逐步推广等措施,推动乡镇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逐步开展。

2.建立和完善乡镇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开展乡镇社区体育活动,必须首先建立健全乡镇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俱乐部、体育指导站等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有条件的县可以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乡镇社区可以建立体育指导站。县、乡镇、社区要适时建立和发展体育健身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体育健身点应根据当地条件安排场地设施,制定工作计划,结合其他文化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安排一定的活动经费。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和乡镇社区应当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和体育健身点的管理,并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特别是要以乡镇文化体育站为中心,发

挥其阵地作用,以体育积极分子为骨干力量,带动乡镇社区体育发展。

3.发挥农民体育协会的纽带作用。农民体育协会由于其组织的自发性、业余性,有相当的积极性和号召力,体育行政部门在组织农村体育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农民体育协会的意见,放手让他们去组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农民体育协会要主动争取县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把自己的活动纳入统一规划,使活动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探求科学的乡镇社区体育运作方式

乡镇社区体育活动应当坚持与乡镇社区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及科学文明的原则,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1.  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政策,在场馆、经费等方面,保证对乡镇社区发展体育的投入。开展好体育先进乡镇和体育先进社区的评选,以先进带动后进,不断提高“四大件”体育设施的标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力的增加,各级政府应相应地增加对乡镇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大修建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把体育设施建设统一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去。新兴集镇的体育设施建设必须与集镇总体建设相配套。

2.开展调研,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活动方式。积极开展乡镇社区体育实地调查研究,把握乡镇社区体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乡镇社区开展体育活动要照顾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一是要仔细研究他们生产劳动中身体运动和生理负荷的特征,开发出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二是要因时、因地、因人、因项制宜地开展乡镇社区体育工作。因时就是要区别农忙与农闲、春夏与秋冬以及平时与节假日等;因地就是要考虑湖南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因人就是要开展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等特点的体育活动;因项就是把农民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结合起来,只要农民喜欢、有积极性的项目,就要鼓励、支持和发展。

3.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做好乡镇社区体育工作。湖南乡镇社区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展乡镇社区体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富裕地区,如长、株、潭等,要鼓励农民自己投资,帮助他们树立“花钱买健康”思想,建立体育团体,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路子。贫困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帮助农民改变传统观念,立志、立教,促进扶贫开发。对湘西地区要加大扶持力度,尽快贯彻实施“雪炭计划”。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亟需解决的三大问题

(一)人力问题

1.体育人才匮乏。目前,湖南乡镇社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体育工作一方面留不住体育人才,另一方面专业体育人才不愿意来,以致乡镇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人才奇缺、比例失调,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技能培训。

2.体育人口稀。体育是整个社会在温饱问题完全得到解决之后,尚有余力去寻求发展的一个领域。据最新研究资料表明,湖南现阶段乡镇社区78%~85%的农民仅仅局限于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根据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他们不可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加之,农民知识层次低,他们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认识不足,甚至错误的认为他们所从事的体力劳动完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根本没有必要再进行体育活动。

(二)物力问题

物力问题是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必须正视的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家利用“体育”等多种方式加大了“全民健身工程”的投入,但对乡镇社区体育方面的投入仍远远不够。与城市相比,湖南乡镇社区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特别是湘西地区,农民根本就没有从事体育活动的体育器材和场馆。绝大部分地区除了学校有一些最为简陋的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外,就没有其他任何公共体育设施了。

(三)财力问题

财力问题于湖南乡镇社区体育来讲是一个苦涩的现实。众所周知,体育发展程度和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体育被看作是一种余暇度过方式,有闲有钱才可能有体育。由于政府行为的影响,城市与农村严重的二元分割,使得我国农村自1995年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国民生产总值的飞速增长主要在城市和工业,而且其代价正是广大农村和农民的贫困。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的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失去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形同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基本对策

(一)增强农民体育意识,扩大乡镇社区体育人口

    虽然在现阶段湖南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体育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比较差,加之,目前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还未完全纳入市场,所以,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仍然要靠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了解当地农民对体育的态度和需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乡镇社区体育人口发展规划。同时,应加强宣传力度,多渠道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形成体育健身习惯,

从而扩大乡镇社区体育人口数量。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壮大乡镇社区体育队伍

乡镇社区体育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因此要立足本土,走自主培养道路。要加快乡镇社区的体育人才培养步伐,逐步形成体育人才培养制度;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教师、军队复员退伍军人、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及其他体育爱好者的骨干作用,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管理,联络相关教育培训部门,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体育人才,面向乡镇社区,服务乡镇社区。同时加强带动工作,一级带动一级,壮大体育人才队伍。 

(三)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完善乡镇社区体育体系

一是国家财政。湖南各级政府要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多予少取、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契机和根据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关于“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体育总局体育公益金实施“雪炭工程”的机会,加大对乡镇社区体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二是社会资金。湖南乡镇社区体育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走产业化道路,使各种有利于乡镇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积极因素形成合力,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发展资金。

    三是自筹资金。广大农民群众自筹资金是(下转第47页)(上接第20页)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重要财力来源。乡镇社区体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等经济发展了、靠政府投入了”再来发展的“等、靠”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资金富足了,乡镇社区体育才有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我们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乡镇社区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体育服务体系和体育保障体系。

五、结语   

体育是经济的产物,乡镇社区体育扎根于农村经济,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与湖南乡镇社区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湖南乡镇社区体育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是由于 “三农”问题是我国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以致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体育系统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长期努力。乡镇社区体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吴振华,田雨普.关于中国农村体育若干问题的断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5,(6).

    李泽群,王冬冬.农村体育[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

    陈宁.论农村体育的新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陈宁,周挺.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挑战与制度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

    马先英,杨磊,沙磊.农村体育:制约湖南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第9篇:乡镇三农工作总结范文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的来看,由于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这几方面的因素所带来的农民增收渠道窄、压力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依然是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研究今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我们必须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城乡一体化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上来,树立更加强烈的发展意识,增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实现 “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成绩。

二、突出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努力开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分三步迈进第一步目标的关键一年,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意义重大。按照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城乡一体化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从当前我市的实际出发,今年农口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这一总目标,狠抓 “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高效农业,着力发展两品高效经济开发区、镇区商贸聚集区、生态休闲旅游区和交通沿线“三区一线”经济,努力增强镇财政、村级累和户收入三级经济实力,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工业化、社会管理城市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三化”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的奋斗目标是完成农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净增600元。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目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偏大,林、牧、渔比重偏小,第一产业比重偏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重而道远。只有加快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才能使农业成为高效益的产业,使农村经济充满希望和活力,才能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一是继续优化农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按照发展“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思路,种植业要通过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重点抓好优质蔬菜、西甜瓜、日光温室、高效制种等产业,壮大“双千元田”,培育高效万元院、万元田、万元室、万元园,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今年,力争使“双千元田”达到32000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万元院达到3300户,占总户数60%。畜牧业要重点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模式,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品种改良、行政推动等措施,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和养殖小区,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要扩大珍禽、肉牛、胚胎养羊等规模养殖和暖棚养殖,使农村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不断提高养殖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林业要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观光和林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观光高效农业,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经济林和花卉。通过上述措施,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抓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要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发展作为强镇富民和增加村级积累的重要工作来抓。首先要围绕加工抓调整,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通过抓好洋葱粉生产、万头肉牛养殖加工、洋葱储藏库等项目建设,建好生产基地,抓好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要依法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发展双赢的经营模式,使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其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要紧紧抓住三镇地处城郊的优势和各镇村资源优势,组织引导农民,开展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劳务输出等产业。第三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旅游观光服务项目。要抓住关城、悬壁长城旅游资源和各镇林地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 “度假村”、“农家乐”等餐饮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提升品位、提高效益。充分利用草湖旅游资源优势,开发草湖旅游经济。四要大力发展商贸经济。进一步完善镇域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路沿线经济,在镇政府所在地和公路沿线形成物流、人流、商流、信息流优势,活跃农村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力争使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达到3000人以上。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镇财政培植税源,以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二)狠抓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认真贯彻省委发展抓项目的重大举措和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有关政策,在加强即定项目建设的同时,不断谋划新的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一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上的政策导向,积极向省上、国家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二要积极向市上争取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和地方配套资金,争取市财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三要创造条件,以优质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金工作。要重点抓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农村“一池三改”、日元贷款防风治沙、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生态公益林保护、优质无公害洋葱产业基地建设、肉羊胚胎移植技术应用、优质胡萝卜品种示范推广、蔬菜花卉制种和镇文化广场建设等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以项目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