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道德教育范文

校园道德教育精选(九篇)

校园道德教育

第1篇:校园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字校园;网络道德教育;挑战;措施

随着我国高校相继进入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之中,校园的数字化体现着素质教育与教育信息数字化、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当前,数字校园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实现对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手段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校园网络。网络作为一种技术、一种文化,正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其数字化、全球化、个性化、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等特征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在开阔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领域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负面影响也很突出,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带来了网络道德教育的难度。

一、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数字校园中网络道德的主体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就是围绕网络领域出现的道德问题而“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的一系列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当前,个体道德在从现实向虚拟网络世界拓展、交融与碰撞之中,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呈现出自主、开放、多元的特点,促使大学生网络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认知与信仰的不稳定性

当前,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带来了网络信息流量和流向的不平等,网络信息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国体间道德、文化的冲突,使得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道德体系面临着网络的挑战,大学生尤其是西方国家渗透的重点。由于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致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认识混淆,因网络的西化而受到冲击,造成自身认知的不稳定性;同时也造成一些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迷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动摇。

其次、个人心理与人际交往的狭隘性

马斯洛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寻求归属和尊重的需要的满足,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才能实现”,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的虚拟性,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相反人与计算机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真正同他人面对面交流被削弱以致断绝,致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疏远、淡漠,造成个性的孤僻、交往障碍、网络依赖等心理疾病。可见,网络在使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自由平等得以充分体现的同时,人的劣根性、无约束性也随之增强,自由使人无拘无束以致无法无天,个性的无限张扬以致个人主义,这都导致了人格虚伪与欺骗、个人心理的孤独、人际交往的狭隘,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挑战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逃避,以致现实中人际交往狭隘与心理沟通能力的下降。

第三、网络迷恋与自控的弱化性

当前,大学生上网成瘾已是高校十分突出的问题,已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就上网成瘾的根源来讲,这是现实和虚拟的行为冲突,人的现实存在使其生理、心理的需求更大程度上需在现实中获得满足;虚拟和现实未能充分磨合与协调时,就必然产生其间的分离和抵触,从而使网络迷恋症发病成为可能。因此,辨别能力不强与认知水平不高的大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双面驱动下,往往沉溺于网络其中而不能自拔,在迷恋网络时弱化了自身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与网络中黄色信息、黑色信息、西方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危害更严重,促使大学生对网络的自控由弱化转化为失控,以致犯罪。

第四、诚信与责任意识的缺乏性

网络的出现使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法律的权威性均被弱化,网络侵权与不良行为在大量重演,大学生以一个虚拟实体存在于网络之中,网络的虚幻性和隐匿性就易导致个人诚信与责任意识的淡化与缺乏,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大学生在网络中就有可能目无法纪,在网上发表不负责甚至有错误政治倾向的言论、宣扬反动、迷信、色情、发泄私愤等等,而传统道德中的社会舆论、修身教育、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大学生的约束在此就形同虚设,如此不良行为既污染了网络环境,破坏了网络秩序,也使网络中的不良行为带入现实生活,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诚信和对社会与个人的责任意识。

二、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在数字校园中,面对网络向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实际,分析并思考挑战的形成原因,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首先、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宣传,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环境

网络的发展使传统的教育方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这既为道德教育宣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也为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道德教育宣传,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和网络心理教育活动,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向大学生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传输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及网络的法律法规知识,巩固大学生对党的认识与信仰,拓展交往范围,解决自身的心理与交往问题,规范网内外的行为,并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开放的网络世界,以丰富、健康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以富有特色的民族道德文化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以营造文明上网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结合

“网络道德规范是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网上行为约束的根据和准则,为学生的行为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虚拟的网络容易使大学生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而做出一些平时不可能做出的违反道德的行为。对此,必须有针对性加强大学生自觉守法意识的培养,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并将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律、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的法律和法规。既发挥道德的感召力,又强化法律的约束力,使“网络道德教育既要有网络意识、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的灌输,也要有网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此外,也可制定具体的规范准则来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起到约束和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能力,以规范与法律的“他律”来促进网络道德的“自律”。

第三、提高自我修养,增强自律意识与能力

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在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无法发挥作用的网络中,大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尤显重要。目前,社会的整体网络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也较为薄弱,对此,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律意识,提高个人诚信与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建立一种道德信念和道德内省机制,增强道德责任感和自觉遵守网络文明与秩序。同时,高校“在道德教育中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潜能,注意培养其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发教育对象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增强大学生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和意识。

第四、建立网络管理与监控体系,加强网络管理队伍建设

网络道德教育“要根据‘趋利避害’的精神和‘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牢牢掌握网络的主动权”,主动掌握和充分利用数字手段与媒介,加强对网络运行的过程管理,健全网络管理主动响应机制,制定科学的网管和监控制度,建立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了解网络特点并掌握一定网络技术的教师网管队伍,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从方法上指导学生,从理论上研究网络,从技术上控制网络。一方面负责网络信息的监控与过滤工作,规范网络行为,为网络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另一方面负责收集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正确的引导信息,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应加强网管队伍自身建设,创造条件让管理人员不断地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更有针对性地做好网管工作,以完善网络学习与教育管理的互控体系。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在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基础上,与社会、家庭、大众传媒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构造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共同关注和思考“鼠标下的道德”,共同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给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注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与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矫正价值导向,塑造健全的网络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吴慧芳,郭庆琳.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2-84.

[2]时德生.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5):115-116.

[3]龙文明.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22(2):81-82.

[4]荣鸿利,隋凤波.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6):115-116.

第2篇:校园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职业道德;教育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加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并且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和新特点,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新问题和新特点,必须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全方面的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改进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积极的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展开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职业与职业道德概述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谋生手段,从社会角度上来讲,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获取应得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以及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职业本身具有着不同的性质、内容以及形式的劳动岗位。

道德是一项非常庞大的体系,其是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重要体系,职业道德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受到高校的重视。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其需要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情操以及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不仅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也是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内容能够清晰的反映出鲜明的职业要求,通过职业道德不仅能够保证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还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的个人道德品质,并且逐渐的走向成熟化。[3]

二、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1.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道德教育相互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表现载体之一。不仅能够展示学校办学的活力和效果,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校园内的生活质量和学生们的精神,还可以使学生们拥有归属感,进而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培养和激发广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和精神,促进学生们能够全面发展。随着时代不断的快速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与职业道德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职业道德教育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保证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人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培养人才的时候,必须要结合时代的背景。无论对人才有什么不同的要求,但是对人才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即具有价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可以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相应的指导,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全面的人才。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有效的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发展,通过健康的内容不断的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们的高尚情操。[1]

三、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并且主要的目标就是更好的服务和服从社会。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期间,正是自身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必须要提高大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关键性的作用,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们抵御错误思想倾向的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十分的重要,其能够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岗位,提高大学生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责任心。所以,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还必须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承担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础。[2]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之一,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职业道德等培养问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十分重视的教育我呢体之一。为了能够满足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需求,必须要提高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客观需求,也是适应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引导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人们的自主性,并且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主性道德观念。其作用十分巨大,不仅能够激励人们积极进取,提高人们的竞争道德观念,还能够要求人们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尊重并且遵守相应的道德观念。当今时代,是极为重视科技的经济,要求人们不断的更新知识和科学技术,从而才能够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高校在进行培养人才教育的时候,必须要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提高人才职业道德的方法不断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的运行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3]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要适应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随着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十分的活跃,自我意识十分的强,更加注重个人理想和个人奋斗,有着十分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但是,在他们人生目标的背后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的迷茫。必须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自觉的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的职业地位,保证自己能够在职业中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在进行高校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教育,学校必须要从初始就认识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进入校园的开始阶段进行培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内容主要就是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能力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以及就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们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以及宽厚待人等优质品质,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们的职业素养。

2.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必须要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起来,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必须要保证两者之间具有着共同需求的精神,也就主要指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忠诚意识等。必须要结合明确的目标,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应该融入相应的元素,比如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元素,进而培养大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相应的职业精神。应该有效的将行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进行结合起来,创造高校独有的文化,将两者之间进行自然的融合,实现全方位的渗透。校企应该联手打造独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且为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增加创新内容,通过校园活动将赋予大学生校园新的动态内容和富有时代气息的多彩活动场景,保证大学生能够在校园活动中实现思想的成熟、升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职业素质。

3.增强活动针对性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必须要坚持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不仅需要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还必须要培养人才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校园文化活动必须要突出职业性价值的取向,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从内容和形式方面结合所学专业的特点和职业道德教育,挖掘具有特色的项目,进而才能够将教育的目的更好的实现。比如参加岗位实习以及社团活动等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还能够稳固学生们的专业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新时代不断的变化,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不仅需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还必须要提高人才的职业道德,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中,逐渐的让他们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翟金玉.校园文化活动德育功能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0,(2).

第3篇:校园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德育环境;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综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47-02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科。德育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德育”这个概念,但是在“教”“道”“德”等字义里已有了这方面的意思。在近代,陶行知在《中国改造》一书中较早使用“德育”一词,直至今日德育以及其相关内容已经发展为学科。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即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或思想规范的教育。狭义的德育教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相并列。现在一般多用其广义含义。

1 国外学校德育教育发展

德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美国、英国、原联邦德国均认为德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并认为只有投资到德育教育中来才可能长期、有效地得到经济发展,所以西方国家称其为“德育投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已将德育工作作为社会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可以说德育教育已将成为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

比较国外德育教育的模型以及特点,发现西方国家受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影响很大,这项原则已将渗透到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德育的内容已将不单单是书本上关于思想引导的内容,它的内容和方法朝着综合化发展,广泛吸收生活、学习中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并将各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吸纳进来,打破“一门课”,变成“综合课”。有人将杜威这一原则继续深化,强调德育的实用性和时代适应性。如:美国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新加坡根据本国政治水平出发以及国家需要,培养开拓性人才,设计一套既符合社会发展又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计划。

西方国家的德育教育方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德育教育力求与生活接轨,与实际问题接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国家将德育这个精神领域的象牙塔逐步分解到学习、生活中相应环节,层层与生活入扣,在自然而然中接受德育教育。实际上,西方的学校在有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德育水平的德育环境。

2 国内学校德育教育现状

我国学者把德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青少年研究所于1981年10月、1982年12月分别在昆明、厦门举行大学生德育专题教育研究会,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在这此后的20多年中,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 相应的变化。正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认为:影响中国青年社会道德有四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1)不断走向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原则,如:效率、公平、竞争和一些负面效应,如: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一并走入生活;

(2)科技革命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

(3)民主、法制使道德的自觉性、主动性更加突出;

(4)多元化国际格局与文化交流越来越普遍影响人们的道德生活,一方面加速道德上的斗争与融合,一方面产生不同甚至对立。

这些多维因素交错影响人们的道德选择,尤其对道德塑造性极强的大学生。高校的德育教育是通过知识传授提高大学生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试等方面的素质,涵盖了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导向性。高校德育教育要从国家和社会利益需要来引导大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发展。面对社会的变革,德育教育者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践意识增强,注重竞争和参与追求平等民主等积极方面外,又出现以下特点:

(1)知行背离,尤其在择业选择上,一方面承认国家培养,要报效国家,另一方面基于个人利益、个人发展来选择就业;

(2)反叛性,不愿意被动接受社会主流道德规范束缚,乐意吸纳社会突变的道德取向,构建自己的亚道德体系,而亚道德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反叛;

(3)追求利益的实际性。大学生德育中一系列的变化是对德育教育的一个巨大挑战。当受教育者发生变化时,高校原既定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范发生冲击,这种即动性与易动性之间的不适应使其一些弊端开始暴露:

(1)德育方法的单一性:在教育方法上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注重灌输而忽视引导,注重集体教育而忽视个体教育,强调外在管理而忽视主体作用;

(2)德育认知高,德育实践低,存在“知”“行”分离;

(3)德育内容抽象化,以政治教育代替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屈从政治需要,以理想代替教育,忽视生活教育。德育教育者们意识到高校德育实效性开始下滑,甚至“虚弱”。

3 德育环境建设

3.1 物质环境

良好的学习、生活、娱乐区的硬件设施是实施德育的物质基础。舒适、宽敞的环境可以时学生身心放松,针对当代大学生均为独生子女,极大程度地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心灵感受,提出:

(1)私密性与开放性;

(2)灵活性与创造性;

(3)便利性与舒适性;

(4)情趣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理念设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这与有人提出注意教室、宿舍建设,形成育人的德育环境模式不谋而合。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舒适的物质环境可以极大缓解大学生烦躁、紧张的情绪。

3.2 制度环境

高校的制度环境是由教学科研制度环境、生产生活管理制度、群体行为规范等部分组成。制度环境是德育环境的重要保障。规范化的制度、明确的章程对人的无序杂乱的行为作出了标准化规范,有了标准的参照和约束,使不同的行为统一到明确的范围中,无形制度约束有形行为。制度环境和产生代表组织对群体行为的目标和要求,也代表组织对群体的行为引导,德育环境的有效构造,需要学校成员具体行为实践,而制度给予这些行为规范,使其能够体现德育教育性。高校德育环境体现在教学生活的各个层面,德育教育者相继以制度为准绳,保障德育建设。制度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习惯,制度以强制性为手段,规范性为目的,最终促使成员自觉遵守共同规则,自发构建德育环境。

3.3 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是德育教育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高校,精神环境代表高校的校园精神,包括学校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等,是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代高校德育环境中精神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传统的气息。当高校由过去封闭式逐步转向开放式办学,高等教育也完全面向了经济主战场。分析相关论文,德育工作者力求解决德育教育中出现问题的方法很多。虽然方法、角度各不相同,但是都可以归精神环境建设的范畴。唐彰新从教室角度出发,要求德育方法优化、创新,推出:

(1)指导教育法:①说理教育,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对学生疏通开导、因势利导,使教育工作生动活泼②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无强制性,愉悦性、隐藏性接受教育③榜样示范法,使抽象的道德具体化、人格化④实际锻炼法,在实践锻炼加深对思想道德的理解;

(2)自我教育,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提高个体认识的主体性。周健美主张开展美育礼仪教育,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道路。张金凤主张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德育教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李英主张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带动高校德育环境、冯一凡强调以学风、教风、班风为突破口,强化集体德育环境。这些方法与传统德育教育相比,注重挖掘德育内隐力量,重视德育主体――学生,对主体自我意识、情感以及性格等心理素质进行健康调试。将抽象的德育生活化,增强了德育的亲和力。高校德育亲和力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对策。

4 德育教育实效性与评价

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道德内化的程度,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个体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大学生德育测评指标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水平及效果进行评估判断的方法。在设计指标体系应注意:时代性、科学性、可测性、可接受性、完备性、可行性。目前各高校依据我国《德育大纲》目标、内容、要求进行广泛探索,依靠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借鉴国外高校评估方法,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方法。其中有学分制(综合测评)、模糊评价法、参与式互动考评法等。这些方法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用量化的方式反映了学生德育水平。但是也存在不同的缺点,例如,学分法内容能否涵盖德育要素,德育情感等内隐品质能否进行分制界定;模糊评价法运算量较大,需要相关的矩阵运算以及结果输出c语言程序;参与式互动考评法花费时间较多,收集信息易缺乏深度,对问题的解决易肤浅等。如何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仍在进一步探索中。

5 德育网络新平台

自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成为全球重要的交往工具,网络以其开放性、互动性、信息量大迎合了大学生对新奇事物的探知欲。网络上信息良莠混杂。不设防地涌入大学生视野,对其价值观,价值取向进行冲击。大学生单纯,社会阅历少,容易被网络垃圾文化所迷惑,造成道德评价的失范。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网络这一新事物在大学生道德领域的介入,引起教育者高度重视,反复强调网络平台建立的重要性。他们倡导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在网络搭建德育新平台,化被动为主动。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德育网站,不少高校如清华“红色网站”、北方交通大学“精神家园”等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党史教育、实事述评、热点讨论的园地,不仅提高了思想水平,而且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它将成为德育教育的一块新平台。同时,如何丰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追踪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增强思政网站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时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提高。

参考文献

[1](英)彼得斯著,邬冬星译.道德发展与德育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闫立安,付延辉,于林红.构筑学校德育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

第4篇:校园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道德责任 教育 校园文化 建设

高等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都属于大学思想教育的方面。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以及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实践能力,大学文化建设重在建设优良的、高品位的大学文化,以此来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二者在教育形式与教育策略上各有不同,但是二者的教育目标有着本质的共性,都是强调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坚定的思想保证。

一、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内涵

大学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一切与校园生活有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既是指大学校园文化的空间构成形式,又是指承载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园文化宣传设施、各种奖励物品等硬件设施,这些看得见的空间构成和物质文化载体本身既是一种物质文化,又承载着一种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态度、作风、观念、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目标等精神层面的教学文化内涵,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体现着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个性特色,统领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方向;制度文化是指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大学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制度习惯或风气,它以制度的形式强制调控着大学校园内部的各种关系,是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大学校园文化的三层内涵是相互影响,互为基础的,三者的协调发展能够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和谐,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高品质校园文化。

道德责任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标准与规范,是保证一切社会关系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自我行为约束;责任是个人应该承担或者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或义务。道德和责任是一对内涵相关的范畴,任何道德问题必然涉及责任,责任亦涉及道德问题,二者共同规范人的行为。道德责任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校道德教育离不开责任教育,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增强责任心,培养大学生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符合全面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从个人的发展来看,道德责任教育一是要发展人,二是要通过发展人的道德责任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这是个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

二、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互动

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为大学校园文件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大学文化建设为道德责任教育提供重要的展示舞台。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功能可以互动,高校道德责任教育越成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责任意识就越强,那么各种大学文化建设活动就更容易展开,文化建设就更容易朝着更高的方向迈进;反过来,大学文化建设的质量越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就越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就会越高,道德责任意识就会越强,因此,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充实着道德责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增强道德责任教育的影响。大学道德责任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责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内容贴近生活性的可接受性,然而,传统的道德责任教育重在课堂上传授单调的道德责任概念和高深的道德责任义务与重要性等,这种空泛的、单一的道德责任教育,往往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造成学生对大道理空谈的厌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正好可以填补道德责任教育高谈阔论,将道德责任教育拉回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使学生与道德责任教育产生共鸣,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校园文化能营造良好的道德责任教育氛围与环境,创造道德责任实践条件。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合适的环境,恰当的道德责任教育环境能对道德责任教育起着感召、熏陶和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对道德责任教育正好可以起到一种环境影响与促进作用。

道德责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与道德责任行为上,道德责任意识强的大学生,道德行为就很有责任,同时综合素质就随着提高,其结果必然为大学文化建设增添极大的活力与生机。道德责任意识高的大学生必然使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制度文化的硬性影响力逐步弱化,精神文化的柔性影响力逐步提升,同时,精神文化在高尚的道德责任意识的影响下更加具有品味,更加具有魅力。另外,道德责任意识很强的大学生会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必然会带来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更新与促进物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高效的道德责任教育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高品质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反过来又有利于道德责任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不能孤立片面的看待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而是要将二者的关系统一到大学生的综合思想素质教育上来,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文化建设与加强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互动的举措

高校道德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道德责任教育的好坏与大学文化建设效果的高低都体现在大学生身上,一个道德责任意识很强的大学生很难说就一定就是道德责任教育的直接效果,其中不乏优秀校园文化的影响,反之,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也不一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结果,其中也必然受到道德责任教育效果的影响。可以说,道德责任教育的好坏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亦对道德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成功的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对大学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优秀的大学文化建设也对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加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物质文化教育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种重要物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基础,时刻以无言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富有深刻文化底蕴的校园物质文化对于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宏伟目标,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和发扬与传承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构建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行为文化,以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教育大学生道德责任。虽然大学校园人数众多,但是占主流的校园行为文化能够统领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的行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精心设计与策划多种多样有意义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对大学自身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高尚的、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以崭新的精神理念教育大学生道德责任。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能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启发、熏陶与感染,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迈进。大学校园文化本身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内在功能,它能够将这种凝聚力作用于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包括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理想信念等。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概念是趋同性教育,它是指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常常会影响其他的个体,使个体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最终与整体的一致,所以,大学生校园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很重要的同化作用,因此,高尚的、先进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很大的。

总之,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互为基础,互相影响,高效的道德责任教育必然带来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建设,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对道德责任教育有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要加强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使二者的共同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新时期,我国新的道德文化还没有完全树立,传统道德文化也没有完全失去它的影响力,我国道德文化处在各种道德文化激烈交锋期,需要全面加强新时代道德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的道德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要吸收与借鉴各方面有益的道德文化成果,建立当代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要使符合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深入人心,就要将道德责任建设纳入国民教育,在全国兴起道德责任教育建设高潮。高校道德责任教育是我国整个社会道德责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祖国未来道德责任发展前途,所以,加强大学生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形成卓有成效的当代道德责任教育体系是我国道德责任教育的紧迫任务。只有在高校德育工作者、大学生以及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长效体系才能逐步形成。

基金项目:2010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应用性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1066);2011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新闻出版与大学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1YKF26);2012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K2012B487)

参考文献:

[1]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范跃进.论制度文化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2).

[3]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J].思想研究,2010(5).

[5]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引领作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 (5).

作者简介:

第5篇:校园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德育;校园文化;教室;校风;班风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74-01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要求下,学校不仅要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德育,在其他学科中亦要积极渗透德育。除此之外,在校园文化的构建方面也应积极发挥德育功能。目前为止,国内在基于德育的学校校园文化构建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结合具体理论研究成果及校园文化构建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基于德育的学校校园文化构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基于德育的校园文化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需积极优化校园环境,进而营造出一个更为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校园环境优化方面,学校提出“五无”要求:(1)卫生无死角;(2)门窗无积尘;(3)墙面无污渍;(4)桌椅无刻印;(5)地面无杂物。通过“五无”要求的提出与完成,让校园更为洁净,更利于学生受到良好德育熏陶。除此之外,学校在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花草树木的良好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主人翁精神”。例如,部分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园内竖有“请爱护小草”“请不要碰我”等牌子,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二、利用教室资源,打造学生德育之家

很多学校在构建基于德育的校园文化时,往往会忽略教室这一重要资源。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校应积极利用好教室这一重要资源,通过教室德育资源的挖掘不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可以在黑板报上呈现一些好人好事,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可以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名言,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可以在教室墙角处放置环保箱,让学生将一些垃圾废品放于其中。通过教室德育资源的挖掘,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所以说,学校在构建基于德育的校园文化时,应积极利用好教室这一重要资源,积极利用教室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三、利用班级走廊,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学校在构建基于德育的校园文化过程中,应积极对各种资源进行挖掘,打造更具德育功能的校园文化。在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时,学校还应积极有效地利用好班级走廊资源,营造出良好德育氛围。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的教室走廊悬挂一个班级荣誉栏,并在班级荣誉栏中张贴关于本班学生的好人好事。另外,每个班级还要每周评选出一名“道德之星”,将获得“道德之星”的学生名字写在班级荣誉栏上。“道德之星”在每周一的班会课上,由全体学生评选产生。对班级走廊的德育挖掘,亦会产生良好德育成效,引领学生的思想品德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加强校风建设,构建德育校园文化

业内人士均明晰,校风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出更好的基于德育的校园文化,各校还应积极加强校风建设,通过校风建设对进行学生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例如,学校可以将“立德树人”作为校训,通过校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又如,学校可以紧抓教师的师德建设,通过教师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校风气。再如,学校可以构建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制度文化,对在思想品德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鼓励。通过这样蕴含德育的校风建设,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也会在无形中不断得以提升。

五、加强班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第6篇:校园道德教育范文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加强学生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传统德育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学校的德育活动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所颁布的计划框定的,学校只是循规蹈矩的执行者,没有自。受这种“计划德育”的制约,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从学校方面来看,德育按上级要求内容进行,普遍缺乏个性化,脱离学校生活、脱离学生生活,重说教、轻体验,滞后于社会发展;从学生方面看,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从教材中认识有关的道德常识和理论,但缺乏道德生活的实践能力,缺乏对道德的感性认识,缺乏对道德的亲身体验,德育内容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德育是关于“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教育,面对社会转型期,激烈竞争和各种物质诱惑的挑战,面对个性差异日益突出的学生,必须走出传统的“管束”和“灌输”型的道德教育观。校本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开拓了新的思路。

“校本(school-based)”就是实施以校为本的研究、培训、课程开发及管理的动态过程。中小学德育校本化就是要将德育纳入学校办学的整体框架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本校、因地制宜地利用本校资源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办学特色和学校的文化底蕴、办学传统、教育与教学优势来规划和实施德育。以校为本、以学生为本,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德育校本化是创建有效德育的根本出路,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校园文化在德育校本化中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包括办学宗旨、目标、价值观念、校园文体活动、历史传统、环境布局等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的、持久的精神氛围,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着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信念的确立、理想的建树、气质的修炼、个性的塑造及行为方式的改变起到导向、激励、熏陶等作用。校园文化是每所学校个性的集中体现,而德育校本化,就是要实现学校德育的个性化,因此,校园文化必然成为德育校本化的重要资源,在德育校本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首先,发挥办学理念的导向作用。办学理念,简单说就是学校办学的理想和信念。树立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一切办学行为的逻辑起点。所以,办学理念为德育校本化指明了方向,一所学校开展的校本德育,必须遵循该学校的办学理念,不能与之相悖。

其次,发挥校风、教风、学风的规范作用。学生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对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特殊的功效,有助于校园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思想感情、舆论风气,养成规范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在德育校本化的过程中,每所学校都应该倡导一种适合本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从而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觉的规范言行、统一思想,形成良好的人格。

其三,发挥校园文体活动的激励作用。传统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知识本位的德育。在这种德育下,学生只掌握了一些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但缺乏道德的践行能力,这是传统德育效果低迷的重要原因。在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内涵逐渐丰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思想素质成为人才竞争的关键。学校德育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以提高人的道德实践能力为重点。校园文体活动是学生道德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在德育校本化的过程中应重视开展健康有益、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鼓励、支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突出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其四,发挥校园环境的品德熏陶作用。校园环境是德育校本化的物质基础,校园环境建设应为德育校本化服务。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绪,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可谓无声胜有声。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得益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辅相成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第7篇:校园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师范校园文化环境 德育功效 构建设想

师范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渗透于师范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及校园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育人工程。而校园文化环境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集陶冶人、培养人、教育人的功能于一身,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濡养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能使师范生毕业后顺利成长为优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

一、师范校园文化环境与德育

(一)师范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龙宝新在《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中说:“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样式,是以身体为载体,以生活为背景,以行为为外显的生活图景与生活图式的统一体。”它包括人类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如果将文化内涵折射到学校校园中,那么校园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角落就将渗透着文化气息,充满文化符号。

师范校园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以师范校园为主要空间的文化,是师范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它既包含学校的办学理念,各学科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又包含学校精神、校园文化生活,以及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还包含校园文化的物质外观、外在标志,即硬件文化。

(二)学校德育。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是人类善的行为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而言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更广义的德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廉政教育,等等。

(三)校园文化环境与德育的关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学生生活由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组成,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制度环境及整个社会、家庭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可以多层次、全方位地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教育正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德育。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又有价值导向、激励创新、增加凝聚力等诸多作用,所以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更好地实现“多元和谐”的德育。反过来,德育工作又可以优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与其形成良性互动,真正实现德育目标。

二、现状与问题

(一)社会、学校环境现状。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领域空前繁荣,同时也导致道德滑坡、人心扭曲等,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

1.信仰缺失,传统道德观念遭受冲击。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传统道德观念遭到冲击,拥有金钱、财富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能力、地位的唯一标尺。社会上的种种腐败行为、拜金现象、享乐主义等无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在现实面前,道德说教变得苍白无力,致使青年一代信仰缺失,道德滑坡。

2.学校德育内容僵化,与现实疏离。目前,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快捷,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冲击着社会传统,社会文化已进入多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存,经碰撞、冲突而有不同的选择在所难免。这就带来了群体价值观、道德观的差异,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不可能取得独尊地位而压制其他的价值观念。但是目前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是强行把一套主流的道德观念灌输给学生,统一教材,只注重课堂说教。而且大多数学校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情感、德行、人格等的培养。有的学校把德育变成政治教育,或是把德育工作简单地和班主任管理、纪律约束、行为规范管理、学校奖惩等同起来,不能和社会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导致学校德育和现实脱节,德育没有实效。

3.德育层次颠倒。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很重视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朱熹在《语类》中就明确提出“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强调道德教育就要先从良好的习惯养成入手,先从规范的行为开始,身体力行,等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知识年龄增长之后,再教给道理。这是遵循教育规律的经验总结。我国现在的德育层次却颠倒了,从幼儿园到中学,德育大都重在道理说教,轻视行为规范的指导、养成,到了大学却又不得不开展行为细节教育,指导大学生们遵守公共秩序,讲究文明礼貌,不随地吐痰等行为规范。德育层次颠倒,事倍功半。

(二)师范生现状。

近年来,师范学校特别是苏北欠发达地区的师范生源素质正呈现下滑态势,具体表现为基础知识不牢,基本文明礼貌缺失,行为规范欠佳。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心理比较脆弱,缺乏面对挫折、压力的信心和勇气,是非观念淡漠,个人道德修养亟待提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独生子女的“唯我独尊”,家庭教育对基本道德的忽略,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学校、家长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品德教育,等等。因生源素质状况如此,造成师范学校德育工作复杂而困难。

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今后大部分人要做基层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对社会几代人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尚佳的行为规范,更要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因为德育的核心是信仰、情、意和行。它属于培养人的德行、人格的教育。师范学校要通过对师范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直接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进而使教育理想逐步成为教育现实。

三、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做实环境德育工作

(一)理顺德育次序。

师范学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力量的。首先,师范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越条件,在理顺德育次序上有所作为。因为每所师范学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学校,师范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和这些附属学校联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师范学生参与这些附属学校的德育实践,从制定日常行为细节入手,到策划宣传方式,怎样搞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期让学生们接受,并逐渐使文明细节成为习惯。师范生自身也“教、学、做合一”,这样既能提高个人素养,又能为后阶段德育深层精神、批判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其次,建立德育覆盖网络。师范毕业生大都应充实到基础教育一线去,在各自工作的学校践行在师范学校学习到的德育理念,营造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日常细节开始施行有层次、有系统的德育,形成以师范学校为中心的德育工作覆盖网,进而再扩大影响到社会,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1.物质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外显形式。它包括校园的硬件建设,如布局合理美观的学校建筑,让师生身心愉悦的绿化景观、雕塑,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还包括承载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各种标志物,如校徽、校训、校刊、校报、学校的橱窗、各系科、班级的板报等。通过营造充满文化内涵、优美如画的校园环境,在美的熏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启迪心灵,自我约束言行,提升思想境界。

2.精神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属于隐含的深层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整体精神风貌。它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校纪,师风学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环境是无形的,但又是可感的,它使学校具有凝聚力,学生生活其中,耳濡目染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独具个性的意识形态,肩负起社会开拓者的责任,成为有担当、有创造性的公民。

  3.制度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和学校有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制定的行为规范,等等。这些制度应是以人为本,能体现平等、和谐、健康、民主等人本思想。这样的制度文化环境可以充分地体现学校德育的价值导向,使人文关怀通过制度成为师生习惯,渗透每位师生的血液,使之最终拥有崇高的精神。

(三)突出教师文化。

龙宝新在《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中这样解释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由那些影响教师个体或群体行为生成的,直接和教师的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经验、常识、习惯、观念、理论、制度、习俗、象征、符号等构成的总体生活景观与其内在的生活图式有机统合而成的复合体。”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师范学校,教师文化就更显重要。

首先,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行为品德、价值观念、精神情怀等对学生人格品性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它远胜于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教学语言,也远好过强行灌输道德信条的效果。其次,师范学生有着双重身份。他们在校是学生,走向社会是教师,是未来的教育主体,所以师范学校突出教师文化就是“两代师表,一同塑造”。

(四)开放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德育手段。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校也不是一个封闭的“桃花源”,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的冲击,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的浸染,校园文化环境必须更具有开放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批判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纷繁的世界面前能保持自己的是非原则、道德底线。

1.组织各种社团活动,走向社会。做志愿者、社工、义务劳动等,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也增强社会责任感。

2.引导网络文化,增强批判能力。充分利用校园网,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远离不良文化。通过宣传真、善、美来加强学生的德育修养,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判断能力。

3.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德育手段。充分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举行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各种主题的征文比赛,课本剧表演赛,歌咏比赛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感受美和崇高。师范学校还可以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专辩论赛”。针对网络、社会上的各种热点问题,先发动学生自由讨论,收集各种观点,再集中、提炼出正反两方观点,由班级、系科先进行预赛,最后学校组织决赛,在全校师生面前现场辩论。在辩论准备过程中,既能开阔眼界,锤炼语言组织、逻辑思辨能力,又能提高分析问题、批判问题的能力。在听辨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要坚决抵制的,都清楚地展现在师生面前。“理越辩越明”,其成效远比课堂的灌输、说教好得多。

德育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也应与时俱进,如何使德育工作卓有成效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万俊.学校文化环境的多维性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2-35.

第8篇:校园道德教育范文

规范办学,轻负高质,让师生享有快乐、幸福的校园生活,是学校以德立校的价值取向。

学校应该有自身道德标准。学校的高度首要是伦理、道德的高度,决定着学校的思想、精神高度和办学品质,也直接或间接、显性和隐形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道德发展。学校应该成为师生道德生命健康成长的地方。很难想象,一个缺乏道德感的学校,会培育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

学校的价值追求、管理模式、办学策略、手段方法应该是道德的,必须摒弃那些摧残师生身心健康的方式、方法。我们全面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与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让师生于学习、工作、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与态度。因此。我校构建了以成长为取向的“感受成功、享受成长”核心价值观,把欣赏、激励师生成功作为教育方法,把具有素质教育心态和特征的“享受成长”当作我校办学的价值取向。我们规范办学行为,以尊重生命为核心,以教育公平学校为儿童提供获得教育、学习知识、进行交往、形成道德人格的互动环境,为他们奠定人生的基础。在伦理的思考和引导之下,我们严把课程开设、作息时间、补课办班、作业考试等四条办学底线。我们梳理并清晰表达了大成学校的质量逻辑和“高质”的完整涵义:学科高质量,学生高素质和学校生活高品质,三者不可偏废。既要教学的“学科分”,更要办学的“行为分”。学校以绿色花园、书香学园、幸福家园为三维愿景,开展幸福校园建设。把师生幸福和可持续发展当作学校的办学主旨,摒弃急功近利,拒绝浮躁浅薄。

教师的师德是学校道德支撑的中坚。努力探究师德涵养的人文路径,是学校以德立校的重要策略。

学校是一个道德共同体。校本德育的第二大支撑是教师的育人之德。加强学生道德建设,首要提升教师的师德。教师之德既立身,又育人,兼达校。师德建设成为大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内容和指标。我们选择了一条人文管理、文化熏陶、评价导向、实践内化的人文路径,成效显著。

学校人文管理是形成良好师德生长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明确提出了“让心灵更柔软,让制度更坚硬”的人文化管理理念。一方面,建设民主、和谐的管理秩序,让教师成为管理和自我成长的主人。教师的精神发育,也需要人性化的关照。我们努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并着力建造支撑大成教师幸福生活的四大支柱:更充裕的闲暇;更自主、自由、个性张扬的学习、生活方式;更多的欣赏、激励让师生感受成功的方法;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校园文化。四根幸福支柱,培育教师可感知的幸福环境。为了让大成的教师惬意享受课余的闲暇,轻松享受学习、对话的乐趣,学校利用宽大的楼顶露台和宽敞独立走廊,创意开发建设了以“享受咖啡,享受工作”为主旨的“生态花园”。室外阳光、流水、游鱼、刻石、树竹、花草乃至蔬菜,表达了一种自然的存在;室内音乐、咖啡、茗茶以及精致的水果、糕点,涵养了一份教师的优雅。“生态花园”被师生誉为生命花园,心灵花园。

幸福更来自教师自我内心的和谐,来自于自我淡定、从容、宽厚和感恩的心理品质。我们更注重多途径塑造教师内在的“幸福三宝”:信念、价值、心态。为此,我们开展了“四季阅读”活动,促进教师的精神发育。我们创意建设的教育家主题园,精选了八位主要的教育家并为其雕塑立像,把教育家及其思想有形化,开展游、学、思、讲、行的系列活动,让教师在游园中与教育大家对话,在反思中审视自身行为,在实践中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教育家”引领着大成的办学实践,促进着教师的师德进化。

在加强校园文化对师德的濡染、熏陶的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对师德养成和规范的巨大作用。我们划定了不得歧视、体罚、侮辱和违纪四条师德底线,强调爱、责任等师德上线。

制度与文化的“显性”与“隐性”并存,达求了“刚柔并济”,“直接控制”与“间接影响”的互补,良好实现了我校教师师德的快速提升。

科学探究和建立生态德育的三维体系,推动大成校本德育有效、持续创新。

校本德育的主体是学生。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我们创新提出了生态校本德育构想,科学探究和建立生态德育的三维体系即:九年一贯的德育教育链,三位一体的德育共同体,“三自一主”的德育实施模式。根据我校九年一贯的办学特色,遵照德育教育规律,以九“心”教育为核心,确立了各年级分层德育系列目标;同时,又从个体内在需求出发,开展愿望教育,以“愿望”为主线,通过贯穿全年的“许愿――希望行动”、“说愿――分享行动”、“行愿――实践行动”、“比愿――反思行动”、“还愿――感恩行动”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内在成长动力,深度挖掘、循序引导,使每一个孩子在“植梦――追梦――圆梦”的过程中达成个人的年度目标。围绕“四个学会”主题,我们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四大教育序列入手,整体设计主题化校本德育课程内容,按年级逐一定格排列,并使之依次递进,螺旋上升,相互衔接,层层提高,保证了德育的层次性与渐进性。我们规划了校园“成长节”,将入学、入队、入团、退队、毕业等校园学生成长仪式按序列统整,以“成长”的主线一以贯之,赋予积极的成长内涵,促进学生的自我唤醒、自我认识。我们开展“大手拉小手”“小手拍大手”团队一体文化建设,实现中小学德育的无缝连接。

第9篇:校园道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师范校园文化环境 德育功效 构建设想

师范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渗透于师范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及校园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育人工程。而校园文化环境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集陶冶人、培养人、教育人的功能于一身,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濡养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能使师范生毕业后顺利成长为优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

一、师范校园文化环境与德育

(一)师范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龙宝新在《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中说:“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样式,是以身体为载体,以生活为背景,以行为为外显的生活图景与生活图式的统一体。”它包括人类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如果将文化内涵折射到学校校园中,那么校园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角落就将渗透着文化气息,充满文化符号。

师范校园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以师范校园为主要空间的文化,是师范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它既包含学校的办学理念,各学科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又包含学校精神、校园文化生活,以及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还包含校园文化的物质外观、外在标志,即硬件文化。

(二)学校德育。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是人类善的行为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而言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更广义的德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廉政教育,等等。

(三)校园文化环境与德育的关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学生生活由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组成,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制度环境及整个社会、家庭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可以多层次、全方位地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教育正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德育。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又有价值导向、激励创新、增加凝聚力等诸多作用,所以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更好地实现“多元和谐”的德育。反过来,德育工作又可以优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与其形成良性互动,真正实现德育目标。

二、现状与问题

(一)社会、学校环境现状。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领域空前繁荣,同时也导致道德滑坡、人心扭曲等,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

1.信仰缺失,传统道德观念遭受冲击。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传统道德观念遭到冲击,拥有金钱、财富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能力、地位的唯一标尺。社会上的种种腐败行为、拜金现象、享乐主义等无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在现实面前,道德说教变得苍白无力,致使青年一代信仰缺失,道德滑坡。

2.学校德育内容僵化,与现实疏离。目前,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快捷,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冲击着社会传统,社会文化已进入多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存,经碰撞、冲突而有不同的选择在所难免。这就带来了群体价值观、道德观的差异,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不可能取得独尊地位而压制其他的价值观念。但是目前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是强行把一套主流的道德观念灌输给学生,统一教材,只注重课堂说教。而且大多数学校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情感、德行、人格等的培养。有的学校把德育变成政治教育,或是把德育工作简单地和班主任管理、纪律约束、行为规范管理、学校奖惩等同起来,不能和社会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导致学校德育和现实脱节,德育没有实效。

3.德育层次颠倒。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很重视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朱熹在《语类》中就明确提出“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强调道德教育就要先从良好的习惯养成入手,先从规范的行为开始,身体力行,等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知识年龄增长之后,再教给道理。这是遵循教育规律的经验总结。我国现在的德育层次却颠倒了,从幼儿园到中学,德育大都重在道理说教,轻视行为规范的指导、养成,到了大学却又不得不开展行为细节教育,指导大学生们遵守公共秩序,讲究文明礼貌,不随地吐痰等行为规范。德育层次颠倒,事倍功半。

(二)师范生现状。

近年来,师范学校特

[1] [2] [3] 

别是苏北欠发达地区的师范生源素质正呈现下滑态势,具体表现为基础知识不牢,基本文明礼貌缺失,行为规范欠佳。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心理比较脆弱,缺乏面对挫折、压力的信心和勇气,是非观念淡漠,个人道德修养亟待提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独生子女的“唯我独尊”,家庭教育对基本道德的忽略,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学校、家长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品德教育,等等。因生源素质状况如此,造成师范学校德育工作复杂而困难。

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今后大部分人要做基层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对社会几代人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尚佳的行为规范,更要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因为德育的核心是信仰、情、意和行。它属于培养人的德行、人格的教育。师范学校要通过对师范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直接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进而使教育理想逐步成为教育现实。

三、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做实环境德育工作

(一)理顺德育次序。

师范学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力量的。首先,师范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越条件,在理顺德育次序上有所作为。因为每所师范学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学校,师范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和这些附属学校联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师范学生参与这些附属学校的德育实践,从制定日常行为细节入手,到策划宣传方式,怎样搞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期让学生们接受,并逐渐使文明细节成为习惯。师范生自身也“教、学、做合一”,这样既能提高个人素养,又能为后阶段德育深层精神、批判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其次,建立德育覆盖网络。师范毕业生大都应充实到基础教育一线去,在各自工作的学校践行在师范学校学习到的德育理念,营造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日常细节开始施行有层次、有系统的德育,形成以师范学校为中心的德育工作覆盖网,进而再扩大影响到社会,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外显形式。它包括校园的硬件建设,如布局合理美观的学校建筑,让师生身心愉悦的绿化景观、雕塑,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还包括承载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各种标志物,如校徽、校训、校刊、校报、学校的橱窗、各系科、班级的板报等。通过营造充满文化内涵、优美如画的校园环境,在美的熏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启迪心灵,自我约束言行,提升思想境界。

.精神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属于隐含的深层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整体精神风貌。它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校纪,师风学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环境是无形的,但又是可感的,它使学校具有凝聚力,学生生活其中,耳濡目染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独具个性的意识形态,肩负起社会开拓者的责任,成为有担当、有创造性的公民。

  .制度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和学校有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制定的行为规范,等等。这些制度应是以人为本,能体现平等、和谐、健康、民主等人本思想。这样的制度文化环境可以充分地体现学校德育的价值导向,使人文关怀通过制度成为师生习惯,渗透每位师生的血液,使之最终拥有崇高的精神。

(三)突出教师文化。

龙宝新在《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中这样解释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由那些影响教师个体或群体行为生成的,直接和教师的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经验、常识、习惯、观念、理论、制度、习俗、象征、符号等构成的总体生活景观与其内在的生活图式有机统合而成的复合体。”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师范学校,教师文化就更显重要。

首先,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行为品德、价值观念、精神情怀等对学生人格品性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它远胜于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教学语言,也远好过强行灌输道德信条的效果。其次,师范学生有着双重身份。他们在校是学生,走向社会是教师,是未来的教育主体,所以师范学校突出教师文化就是“两代师表,一同塑造”。

(四)开放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德育手段。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校也不是一个封闭的“桃花源”,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的冲击,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的浸染,校园文化环境必须更具有开放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批判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纷繁的世界面前能保持自己的是非原则、道德底线。

.组织各种社团活动,走向社会。做志愿者、社工、义务劳动等,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也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