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校园建设管理范文

校园建设管理全文(5篇)

校园建设管理

第1篇:校园建设管理范文

一、资助管理系统要求

1标准要求

2018年国家出台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的技术标准规范,明确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内容,其中包括智慧校园管理和校园服务两大块。智慧校园管理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可在总体架构中统一建设,也可以单独建设。智慧校园服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为教学、提供智慧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可以在总体框架中统一建设,也可以单独建设。

2学生资助管理要求

学生资助管理信息涉及学生户籍、特殊困难情况、扶贫信息等内容,采用人工信息录入工作量太大,同时,除了户籍信息变更不大外,其余信息的变更时间、频率、内容等均属于动态变更信息,存在不确定性,给学生信息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学生自主管理系统的建设中,要考虑学生基础信息的收集、管理、变更和审核等功能,满足管理人员的使用要求。

二、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建设思路

根据系统要求,结合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B/S系统架构的模式进行系统的模块化设计,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通过主模块来调用,各个模块独立开发,最终耦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还考虑了整个系统最终要并入到智慧校园总体框架中,作为一个子系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将以困难学生为核心,涉及学生基本信息、证明材料、班级评比、管理审核等一系列流程的设计,落实困难学生都能参与享受国家的资助政策。

三、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的一个部分,因此,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建设都在智慧校园总体框架下进行,应用智慧校园的数据中心进行学生信息和材料的统一管理,并在大平台的架构下设计按照模块化的方式设计管理系统,使得管理系统成为整个校园管理平台的一个子系统,实现统一管理。系统主要设计内容包括:数据汇集平台、数据库设计、应用系统建设。

1数据汇集平台

数据汇集平台主要的功能是获取困难学生的信息。以往的信息都是通过人工录入的方式将学生的基础信息、学籍档案、证明材料等录入到系统中,工作量大。因此,在系统设计中将考虑通过数据汇集平台从扶贫办、民政部门等已有的信息管理平台中获取相关学生的数据,实现在线、实时、动态的困难学生数据管理和更新,无需人工录入。而学生在登录系统核对信息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提交,由管理人员进行审核后即可进行信息更新,确保数据无误。

2数据库设计

通过数据汇集平台获取的数据将进入智慧校园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可在数据中心应用已有的学生基础数据库和超文本数据库的设计内容,根据系统需要增加证明材料数据库和档案管理数据库,用于存储证明材料和档案材料,实现资助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并为系统应用提供服务。

3应用系统

有了困难学生相关信息后就可以结合政策要求和管理需要进行应用系统的设计。结合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能有效解决管理过程中数据录入工作量大、信息更新频率高、资助认定繁琐等问题。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管理、资助信息管理、资助认定管理、后台管理等功能。

四、基础信息管理

基础信息管理主要实现学生信息录入、证明材料上传、信息审核认定等功能。(1)学生信息录入针对已有的学生信息,系统提供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可在系统中到处一份模板表格,将已有的学生数据按照表格字段内容进行调整后上传即可实现信息录入。(2)证明材料上传学生在系统中查验信息时,如发现已上传的证明材料有误或材料信息已更新时,可自行将相关证明材料上传。(3)信息审核认定学生在修改基础信息和证明材料后,系统将发出消息确认提醒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审核确认无误后可对信息进行修改并更新。资助信息管理资助信息管理作为信息收集和的窗口,为学生提供资助信息的查阅。包括政策文件、信息通知等功能。(1)政策文件结合国家、地方的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文件和通知,系统可通过编辑或连接的方式面向全校师生提供政策文件的查阅,让他们第一时间获取相关的资助信息。(2)信息通知针对学生修改信息的审核、资助认定、资助结果公示等内容,可通过信息通知功能进行,实现资助信息的主动公开。

五、资助认定管理

资助认定管理是整个资助管理系统的核心,通过接入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资助认定的基础,结合各类资助资格的规定要求进行认定规则设置,最终实现认定评分的排名。主要包括:学习成绩管理、资助规则设置、认定评分排名等功能。(1)学习成绩管理根据系统中困难学生的信息,从教务系统中获取学生相关的学习成绩,作为资助认定的基础评判依据。(2)资助规则设置学生资助的类型较多,且都有相关的资助要求。因此,系统可根据资助类型和要求对资助规则进行设定,为系统自动进行资助评分提供依据。(3)认定评分排名根据系统设定的资助规则,结合已经录入到系统的基础信息、证明材料、学习成绩等信息,系统通过构建资助认定评分模型,可自动算出困难学生对应申请资助类型的得分情况,并对得分进行排名,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统计。

六、后台管理

为确保资助管理系统用户的高效使用和系统信息安全,需独立建设一套后台管理,方便管理人员对系统用户进行管理和使用监控,明确管理人员责任范围,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与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的关联学生资助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借助智慧校园平台中的数据中心和总体框架,才能在整个智慧校园规划和建设中做到无缝衔接与融合,补齐智慧校园在困难学生管理和资助管理的短板,更好的助力智慧校园的建设。

七、结语

第2篇:校园建设管理范文

关键词:三元管理体制;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校园制度文化是日常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形成并运行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及规范体系,包括校规、班规、道德行为规范等,体现了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1]。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体系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营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包括校规校训、组织管理和各项制度。目前,我国高职校园文化体制建设在管理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责权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制度决策主体偏失、决策定位不准

校园规章制度设计主要由各个主管部门负责,各管理组织部门之间缺乏交流与理解,主要是部门内部基于管理权威的利益选择,难以体现出其他主体或“被管理者”利益诉求,容易导致决策定位偏差,从而使得制定出的制度没有关照广大师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和核心利益。一些工作安排带有领导个体的认知偏向或管理倾向,容易出现“拍脑袋”的现象,同时,随着岗位、人员变动,工作思路难以衔接,导致校园文化建设随意性大、层次不高、整体规划意识不强,有时还会游离于学校的整体规划之外,难以实现校园文化的品牌化建设[2]。另外,高职院校的内部督导体制多重点落足于对广大教职工群体的考查,对校领导和管理干部的审查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往往形同虚设。

(二)规章制度细化不足,管理操作不够人性化

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是以学校领导意见为导向,管理理念上多以“监管”为主,习惯于自上而下地统一开展行政工作,操作粗放,易呈现“一刀切”的组织形式。比如,在宿舍管理上,多是全院范围的卫生大扫除、大检查和大评比等活动;在团体文化活动组织上,基本上都是老师或学生干部牵头安排。经常在全校或全院范围内“一刀切”地组织开展类似活动,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甚至挤占学生课余时间、耽搁学生的正常休息。有些院校在学生工作管理上,以检查、考核并督促为主,监管有余而关心不足,偏好采取竞争机制来引导学生上进,却没有注意在“德育”引导下适度地开展,结果易蜕变为功利追逐,形成不良学风。这种管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培育学生的自律和自强能力。

(三)管理上缺乏服务意识、易滋生官僚作风

有些高职院校管理干部缺乏服务思想,工作中存在重决策、轻调查现象,即重制度文件建设、轻师生民意调查。表现在事务处理上,重形式、轻实效,重落实、轻反馈;表现在教学管理上,存在重考查,轻意见的权威作风;表现在思想认识上,存在重领导,轻基层的不端心态。这种官僚作风不仅导致教职工群体分化、破坏学校凝聚力,还会蔓延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会带动学生干部滥用特权、进而造成学生群体分化,形成不良校风。自上而下施行权威管理制度,普通师生存在感低,心理上容易产生不平衡,出现不满情绪。

(四)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足

全球化文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向开放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交流方向飞速发展。校园组织结构在网络的影响下已非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实体形式,宿舍、班级、社团、学院和活动社区等单元组织内部的纽带联系弱化。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人性化管理需求增大,开放性、服务性需求增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管理部门或机关部门“一元主导”的管理主体地位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需求,也无法满足多群体师生的各类有效需求。随着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和1+X证书体系的持续推进,高职师生群体的多元化状况将进一步扩大,校园文化建设单纯依靠行政命令难以适应未来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因此,迫切需要理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关系、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下面向未来的自我管理能力,推进“多元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健康发展。

二、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体制革新思路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体制革新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变化而顺势而为、教育管理应以人为本,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和主观能动性,体制革新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革新“领导为主”思想弊端

校园规章制度中包含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等方面,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校风、师风、教风和学风的本质内涵和整体人格风貌。学校管理上如果过度依赖领导意见,随着学院干部岗位调动将直接导致学院精神的贯彻不连续、不明确,缺乏系统性。学院内部无法真正做到统一思想和凝聚力量,学生对学院精神的感知和归属感不强,规范行为的效果自然不够明显。由领导层一元做主的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兼顾全局,难以形成被广大师生认可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等思想意识,也必将会阻碍学校的进步和发展。

(二)明确制度文化核心内涵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是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行为准则,是校园文化持久健康开展的保障,能反应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严谨性和有序性、群体价值观和校园文化建设标准。校园制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精神文化,其基本内容包含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适度放手自治,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实践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在自我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同时,必须教育和端正领导作风,营造高校校园正气,培育公正透明开放的校园文明精神。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育人。校园文化体制建设的核心将最终落实于“师德”建设上,制度文化建设担负着学生德行培养的重任。

(三)把握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革新方向

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直接作用对象,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自然应该占据重要的主体地位。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制度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上,高职院校应持续革新管理理念,应确立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管理主体地位,应该温和并执着地抓牢管理的缰绳,“管”“放”结合,在管理形式和管理内容上应有所突破和创新。树立高职大学生管理主体的体制革新方向应明晰以下六点:1.从“他律”到“自律”。固定、僵化的管理形式和做法容易使年轻的大学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和不配合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管理上应该从“他律”转向“自律”,从管制转向宣传、提醒和引导。2.从“抑制”到“激励”。在学生管理体制上,检查成分少一点,引导成分多一些。相信学生,多一点放手,多一点鼓励和关注。少一点形式,少一点规训和抑制。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自由发展空间,尊重其独立自主性。狭窄、僵化和落后的管理观念和管理制度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违背了“三全育人”思想。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应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自我反思和不断自我超越。3.从“客体”到“主体”。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宿舍管理和监督上多是以宿管人员为管理主体、学生为管理客体,学生宿管决策参与度低。高职院校宿管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某些程度上,他们不是为了辅助学生自我成长的帮扶型人员,而是充当着权威或家长角色。这种角色上的定位偏差不利于学生自立,也不利于其自理能力的培养。高校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应顺应新时展的需要,应从文化建设的被管理者、即“客体”角色逐渐过渡为建设的“主体”角色,即,应引导其成长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策划者和建设者。针对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足的现状,应创新管理机制,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到校园活动中去,让其从校园文化活动中找到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从“管”到“管放”结合。在高职教育中,有“管”才有序,学生才不易懈怠;有“放”才有活力,体制才不致僵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管”中避免“一刀切”和事到临头的“令行禁止”,同时也要适度实施“放手”。“管”要握紧“教育的戒尺”,“放”要给予学生一定自由宽松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空间。5.兼顾个性化发展和群体发展。现有的高校管理多以群体教导为主,即统一要求、统一指导、统一检查和统一评比等“同质化”培养手段,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不够。高校培养的不是“对条例服从,对管理层、领导层极其配合的跟从者”,这违反了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应在群体发展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适度的个体化发展。尊重个性化发展应在德育约束下进行,不能蜕变为完全放纵。个人需要借助于组织的力量而实现成长,需要在群体文化的引导和规则约束下端正心态、克服自我倦怠和自我的迷失,需要在组织、团队和集体生活中得以锻炼并养成自律、自觉和自为的行为习惯。6.端平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群体。高职校园活动中,学生群体有明显的分化现象。学生干部存在一定的乱用特权现象,普通学生存在感低,心理上易出现不平衡感。“特权”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会损害公众利益,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共同目标实现。学生干部应为校园文化规范遵守和实施的“引领者”和“先行者”,而不应是其他大众学生的“管制者”和“监督者”。应时刻提醒和教育学生干部端正态度、宽容谦虚,工作中能以身作则,加强其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杜绝其敷衍和走过场心态,真正形成公平、公正、合作、共享和欣欣向荣的校园文化风气。

三、三元管理体制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建设真正有助于学校整体发展的校园文化制度需要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只有让广大师生理解并认同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指导他们教学、学习和校园生活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中制度的制定需要公开透明、公正合理,要能体现广大师生的意愿并能重视普通师生感受,需要给予师生群体一定的自由空间和话语权,并保证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通畅、反馈和响应机制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人翁精神,应建立“学校管理层”“广大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三元共治的管理体系。

(一)以德为本,增强管理服务意识

时代变化带来的新媒体冲击、新观念衍生、新消费变化和新职业要求等必然时刻影响着高职校园文化。新形势变化下,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应该注意以德立学,更应该引导师生群体以德立身。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广泛听取师生意见,保证反馈途径通畅,规章制度制定更民主、更透明,管理层的监督和考核不再以上层领导意见为主,而是由广泛的师生群体参与测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应能体现出立德树人、以德施教的核心思想,对教职工主体的德育和思想教育不只是以口头宣扬为主,而应该由被师生群体认同的制度来保障。制度建设中应转变管理理念、摒弃官僚作风,尤其是对于考虑自身多于考虑集体,存在特权和不作为思想的领导干部绝不姑息;对怕出事、怕麻烦、怕创新、怕改变,责任心不强,做事怕损害自身利益的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绝不放纵;对轻视基层师生、对工作问题矛盾的处理不了了之的官僚作风和工作态度坚决予以批评和处理。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弘扬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规范教职工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教育和引导学生干部树立管理服务意识。

(二)加强领导权责制度建设,健全反馈机制

学校的制度体制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发展,公平公开、积极实用的反馈响应机制是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学校应革新管理和教育手段,应改变过去以“监督惩罚”为主的管理行为,丢弃评价标准单一、条文形式简单的管理制度,应扩大学校校园文化管理中的民主因素,完善反馈和落实实效机制。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和权责制度建设,只有领导干部不敷衍了事、不拖延虚与委蛇,反馈途径通畅、响应制度有效,师生群众意见才能被真正落实到位,才能形成校园凝聚力,才能对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学校才能得以不断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自治新模式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人格才会得以自由和舒展,思维才能活跃和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迸发和拔尖人才的发展[4]。在明确学生为管理客体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搭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平台,发挥学生在治校中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营造一种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6]。推行新时代高校学生校园文化自治建设,内容包括:参与制定校园管理制度、参与学生宿舍区楼道环境规划和卫生清洁制度制定、发展朋辈互助组织。可倡导学生自行设计宿舍成长小册子,引导学生健全与细化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可通过网络手段投票,集思广益,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自治新模式将会使学生产生以下改变:一是角色变化。从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角色变化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治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符合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二是方式变化。从被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转变为主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变化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灵活性,拓展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文化建设形式,可以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三是监管形式变化。学校层面应该进行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创新和扶持学生制定校园生活自治制度。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引导学生制定楼道墙壁主题文化方案、进行专业文化墙设计等。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学生宿舍自管会。引导其养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其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四)搭建三元主体参与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师生全员共建,而不是主要依赖于管理部门或学生干部群体,应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认可、坚守、传承的价值观念,是时代精神在高校的客观反映和集中呈现[7]。高职校园组织文化可分解为宿舍、班级、社团、学院、社区、民族、留学生、网络、企业、地方等多元文化结构(见图1)。为辅助校园制度文化的体制革新顺利开展,有必要搭建多元主体共治共议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这个开放的服务平台综合多元主体意见,落实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响应机制,群策群力地进行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应重视师生群体的建设主体地位,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采取多元化管理新形式。同时,制度文化建设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规范、激励、教育和凝聚功能。

四、结语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担负着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的重责。立德树人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服务师生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加强领导权责制度建设,健全反馈机制,是推进制度体系革新朝正确方向发展的保障。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应明确学生的主体角色定位,育人“疏”“堵”结合,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细则制定与实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促进高职人才的全面发展。推进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三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机制,形成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新格局,这是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形势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07-109.

[2]管武鲜.交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对策——以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为例[J].职业,2019(24):126-127.

[3]朱洪娟,马斌.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6(2):83-85.

[4]姚敏磊,殷美,王彬,许娜.“三全育人”格局下校园文化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8):4-6.

[5]董世坤.观念·制度·文化:高校管理育人再思考[J].江苏高教,2019(7):91-94.

[6]邓书基.“双创”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创新对策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146-147.

第3篇:校园建设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档案管理;校园文化

党的十八大强调,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规范管理大学生党员档案是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的素质决定着文化软实力发展。提高人的素质,造就人才,关系着文化软实力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人才之源,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管理大学生党员档案有利于培育人才、发掘人才。激发大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引领校风、学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一、规范管理大学生党员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学生党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代表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规范管理大学生党员档案也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大学生党员档案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

“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人类的方方面面都与文化联系,大学生党员档案亦具备文化属性。首先属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等。大学生党员档案是大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取向共产主义信仰,承认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合理性,愿意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指向的反映存照,档案记载着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态度、对党的认知,以及对党的情感。其次属于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文化。大学生党员在成长过程中,听党课,接受党的教育,增强了党性认识,阶段性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思想上不断成熟,接受群众监督、组织审查,坚守党的纲领,执行党的决议,形成了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建设富强、民主、自由、和谐国家而奋斗的价值观。同时,大学生是知识的掌握者,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大学生党员档案记录了他们思想成长的历程和对共产主义信念的追求。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求规范管理大学生党员档案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2],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物质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显性文化,如地理位置、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精神文化是师生长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的总和,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等;行为文化是师生在教学、人际交往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定式,包括师生行为、生活模式、社团活动等;制度文化是学校为保障教学任务完成制定的规章制度总和,包括校规校纪等。无论物质文化建设,还是精神文化的积淀、形成,以及校园文化的文明程度无不记载着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活动轨迹,这些活动轨迹自然地也就记载在他们的档案中。大学生党员档案作为校园先进文化的载体,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发展。因此,规范管理大学生党员档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党员档案管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党员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档过程不但强化了大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认同,而且增强了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宗旨意识和履职能力,促使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主力军。因此,建好大学生党员档案非常必要。

(一)规范大学生党员档案的原则

“建立和健全学生党员档案资源,丰富学生党员档案内容,创新学生党员档案管理,以学生党员档案资源为基础和载体来教育好和实现好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必要而紧迫。”[3]大学生党员档案构建是组织发展的基本流程,更是培育文化建设人才的重要手段。构建大学生党员档案应以培养文化建设人才为目的,以科学手段建立健全档案内容。一是材料要真实。档案是培育人才、荐举人才的依据,真实可靠的材料是党员档案的生命,更是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保障。档案管理者要抱着对党负责的态度,认真核对、调查,抵制虚假材料,保证每位学生党员入党材料的真实性。二是材料要完整。大学生党员档案是大学生政治生命的履历表和身份证明。每一份材料都记录着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和行为表现,反映着大学生在学习、成长、生活中逐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情况,是大学生党员在大学阶段的历史存照。档案管理者要增强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确保入党材料完整无缺。三是材料要实用。构建档案的目的在于实用。在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前提下,传统的纸质档案难以满足学生党员档案的实用功效,构建大学生党员档案要跟上时代步伐,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使其动态化、信息化、数字化,实现大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理论学习、团体活动等方面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反映,以提高党员档案的实用功效。

(二)规范大学生党员档案管理的措施

规范管理大学生党员档案是提高党员政治素养、能力素质的前提,学生积极分子达到一定的政治觉悟才能入党,建档过程正是培育政治觉悟的过程,档案管理人员应树立对党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地管理大学生党员档案。一是严把入党资料关。从入党申请书到志愿书,思想汇报到转正申请,以及奖惩情况、座谈会记录等都要反复甄别,去伪存真,防止抄袭、假冒,力求入党材料的真实完整,保证档案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以提高大学生对党性的认知。二是变静为动,信息化管理。随着大学生党员的递增,档案也在不断递增,而大学生党员档案流动快、去向广,纸质柜藏的方式难以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应更新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建立学生党员档案数据库,进行信息化管理,变纸质档案为电子档案,使学生党员档案在一定范围内互动,及时为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荐举人才。三是电子留存,长久管理。大学生党员是每一届学生精英,他们的智慧对后学者和校园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而档案记载是宝贵财富。纸质管理的档案资料随着学生毕业调档,档空料缺,不利于保持档案的完整;建立电子档案长期保管留存,有利于继往开来,保持完整性,开发利用。四是专职专人管理。由于学生档案没有专人管理,对学生党员档案的管理没有统一部署,有的是学生部门管理,有的是院系党支部管理,有的是组织部管理。由于人员的流动性,管理的混乱,使得学生党员档案易漏易失,价值难以体现。学生党员档案的管理是一系统工程,学校党委应统一部署,培训专管人员,管理学生党员档案,确保学生党员档案的完整性,以利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三)开发大学生党员档案信息资源,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党员档案管理价值的最终体现就是提供有效的利用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是其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4]党员档案有一定的机密性,但管理人员不能因为其机密而深藏,应解放思想,开发信息资源,将人才荐举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党员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第一,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开发信息资源。微博、微信便利、快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收集、传递平台。这个平台扩展了信息量,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这个平台,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可以随时输送学生党员信息,学校党组织、团体等可以随时获得信息。随着一届一届大学生的毕业,各年级校学生会主席及社会实践、团体、诗社等学生干部随时或缺,通过这个平台,获得在校学生党员信息,通过考察,挑选出适合学生工作的学生干部,及时补充学生组织,壮大学生组织队伍,引领学风建设。第二,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开发信息资源。对学生党员档案信息进行网络数字化管理,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将学生党员信息按网络标准和程序进行编制,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中,实现校园网络资源共享,信息及时传递,使学生组织的干部选拔、社会实践活动、评优评奖等及时得到所需信息,同时为学生党员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张学昌等认为,应统筹推进“学生党员档案管理、教务管理、学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网络资源”共享[5]。网络资源共享是新形势下开发学生党员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档案信息资源活起来,体现学生党员档案的价值。

三、规范大学生党员档案管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先锋作用

规范大学生党员档案管理,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可以促使大学生党员加强自身修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形成生活自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更充分地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先锋作用。

(一)大学生党员档案造就校园文化建设生力军

大学生发展为党员过组织生活,是他们新生活的开端,要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和创新性,既需要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更需要外部机制的监督和激励。规范档案管理的过程是外部监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听党课情况、思想汇报、群众评议、组织审核等材料的规范填写,促使学生党员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素质,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合格的共产党员能在学习和工作中率先垂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大学生党员档案建档、管理过程是培育人才和造就人才的过程。第一,造就了大批的学生干部。大学生积极分子在递交入党申请书后,无形中会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在生活中,注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关心他人,服务他人。这样,他们既提高了自身素质,又锻炼了领导能力。从在校的学生会和班委看,经笔者调查,校学生会主席、班长、团支书大多是党员或预备党员,这些干部不但自己勤奋好学、成绩优秀,而且还能主动助人。周末文化广场大多是学生会干部组织,舞台的搭建、人员的组织、节目的排练,离不开他们的谋略和策划。学生党员在学校为学生干部,代表学生的利益;到社会会成为行政干部,代表群众的利益。从校友会信息得知,往届学生党员走上领导岗位的为数不少,有董事长、厂长,还有书记、校长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导岗位上,代表一方,引领一方,发展一方,成为一方发展先进文化的代表。第二,造就了大批学习骨干。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在档案的填写过程中受党性的熏陶,明白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更明确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发展靠知识、靠科学,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只有不断探索、求知,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贡献力量。规范档案有激发学生党员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大多学生党员勤奋努力、成绩优秀,有一、二等奖学金获得者,有各种知识竞赛、演讲、试讲获奖者,也有年度总评校级三好学生和省级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党员在校是学习骨干,走出校门有的则成为专业技术人才。

(二)激发学生党员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受党的教育,接受群众监督、审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校园先进文化代表广大师生利益,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开发学生党员档案信息,能够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校园先进文化建设。

第一,引领校风。

校风是校园文化之魂,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党员有比较坚定的理想信念,责任和服务意识,他们利用广播、网络、黑板报、集会等形式,为党的核心价值观代言,鼓励大学生努力进取,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勤奋学习。大学生党员生活在学生群体中,其行为举止会影响到一个班,甚至影响到全校,对良好校风的形成具有引领作用。大学生党员受党的培训,能够坚持组织原则,正确分析各种复杂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抵制网络、社会带来的消极文化,营造校园舆论环境,为校园主流文化及非主流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文化鼓与呼。

第二,引领学风。

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关系着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更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大学生党员敏锐、智慧、先进,走在时代的前列。开发党员档案信息,激发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促使其树立远大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刻苦钻研文化知识,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引领同学发奋进取。据笔者观察,无论炎热酷暑,还是寒冬腊月,自习室、图书馆都有大学生党员刻苦学习的身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学习精神鼓励着周围的同学发奋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勤奋,对校园学风建设有一定的鼓动性和号召力量。

第三,引领校园和谐。

大学生党员是从大学生群体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与人交往中,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弱点,缓解内心冲突,以愉悦的心情对待交往者,使人际关系达到和谐。在学习中,能够开发自己的智力,明确学习方向,对需要帮助的同学发挥学习中的桥梁作用。在生活中,学生党员能为他人着想,善于帮助他人,许多学生党员经常为困难同学慷慨解囊。大学生党员能够设身处地为同学着想,他们的处事方式有一定魅力,能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的理解和关怀,引领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

总之,规范大学生党员档案建设和管理,开发大学生党员档案信息,实现大学生党员档案的利用价值,能激发大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思想进步,学习目标明确,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先进性,传承着大学精神、引领着校风建设,顺应着时代文化潮流,发展着校园先进文化,是一支不可低估的文化建设队伍。档案管理人员要以激发大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目的,在建档的同时,规范管理大学生党员档案,提高大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东方文化知识讲座[M].合肥:黄山书社,1988:2.

[2]石建梅.浅谈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业务纵横,2013(4):17-19.

[3]戈丽薇.探究高校学生党员档案的构建、管理与重要作用[J].前沿,2014(Z4):40-41.

[4]檀竹茂,孙华.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的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14(3):115-117.

第4篇:校园建设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管理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高水平的管理密不可分,而高水平的管理,得益于底蕴深厚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力量,作为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则能有效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高校管理文化的内涵

在高校管理中融入文化,是有效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高校管理理念发展的内在要求。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现代管理中的管理文化,是指组织的目标、信念、哲学伦理及价值观,是管理思想中最核心的成分。高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才。高校管理需要与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等学校深层次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具有一定精神旨向和办学特色的高校管理文化。高校管理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且共有的价值准则、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体现在价值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方面。其中,价值文化是高校管理文化的核心。高校价值文化是一所高校所具有的基础性的、有引导意义的价值,如办学理念、校训等。高校价值文化一经确立,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呈现,制度文化是高校管理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用以规范和约束高校师生的言行举止。高校行为文化是高校管理文化得以落实的重要因素,在高校确立核心价值并用规章制度予以呈现后,就需要全体师生的具体执行,而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就转化为高校管理人员的日常行为。高校管理文化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形成的,会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贯穿于高校发展之中,影响着高校教职工和学生的言行举止。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性、学术性、创新性是大学的重要属性,没有文化的大学就没有生命力和精气神。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指出,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大学文化是在大学若干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融于一体的价值体系的总和,是一所大学办学精神与校园氛围的集中展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便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其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目的是构建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大学校园,可以让广大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这些物质基础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指的是学校办学理念、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具体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最为集中且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一个学校精神的集中反映。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指的是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设立与完善,可以从制度、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与保障系统,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积淀的历史结果,是大学的理念、制度、行为与物质的统一体。大学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无形的熏陶作用,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创新大学精神,是贯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内在要求。

三、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相同,密不可分

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有很大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主体相同。无论是高校管理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建设,所服务的主体都是在校师生,这也是高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最大差别。二是根本任务相同。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为了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要的接班人,都是为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三是建设的出发点相同。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两者都有文化二字,文化也是两者的核心和灵魂,而大学经历了若干年的办学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校训等,这些也是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所在。

(二)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彼此依存,相因相生

管理基于文化,文化需要管理,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之间是彼此依存,相因相生的。在高校管理中植入校园文化元素,能大幅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让高校管理运作起来更有底蕴,更有内涵;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管理的理念,将高校管理的经验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会使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更为系统、更为科学。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依存性是两者之间更为深层次的联系,我们不能脱离管理孤立地去做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脱离文化孤立地进行高校管理,缺少高校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是缺少科学性的,缺少校园文化的高校管理文化是没有灵魂的。

(三)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各有侧重,途径各异

尽管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服务对象、根本任务、建设基础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两者也是有区别的。高校管理文化更偏重于管理,更为宏观,校园文化建设偏重于实践,更为微观。高校的管理是以文化为核心来开展的,重点还是落在管理二字上。高校管理是高校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等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将学校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校的根本任务。相较于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高校管理更为复杂和多元,高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高校自己,也就是说,高校管理就是高校对高校进行管理,高校管理不仅要做好对老师、学生等“人”的管理,还要做好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校园建设等“事”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则是一个通过具体实践来开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这些建设都是围绕文化而生,也推动了大学文化的实践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更重具体的实践,为学校发展助力,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所在。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在侧重点和具体实践上有所差别,但两者的核心与灵魂都是大学文化,两者都是为了高校师生服务,都是为了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在高校发展历程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时代高校发展要坚持四个回归,即回归尝试、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其中回归梦想指的就是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将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融合发展,正是四个回归在高校发展中的具体实践。

四、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路径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大学文化

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大学文化[1]。首先,高校要始终坚持党在人才培养中的领导地位,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其次,高校党委要牢固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加强各级各类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坚定高校文化自信;最后,高校要将大学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中,将文化融入高校管理之中,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做好富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大学文化,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营造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要做好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应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营造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发展的历史多次证明,越是高水平的大学,越是注重大学文化建设,注重将大学文化融入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从而推动学校不断发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为此,高校应坚持“以师为本”原则来制定管理制度,以激发教职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目的,为学校的高水平发展提供符合实际的且卓有成效的制度供给。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需要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以先进文化为发展方向,解放思想,创新和发展大学文化。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体系,做好文化载体、文化阵地的建设工作,增强大学文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和优势,也要不断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和行业的先进文化,做好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赋予校园文化新的特征与内涵。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一个复杂且持久的过程,既要在全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也要在院系层面做好执行落实,既要发展学校文化的既有特色,也要引导院系创新发展个性文化,把大学校园文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推进。

(三)着力培育人才队伍,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

高校管理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管理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高校的发展是为了培养人,也需要人,无论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是高校的管理,人都处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高校要着力培育人才队伍,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高校的发展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特别是博学多识的复合型人才。从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看,高校要培育好人才的教育专长,使其深谙大学文化、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要培育好人才的政治专长,使其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文化自觉性;要培育好人才的社交专长,使其善于动用各种力量来助力于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要培育好人才的服务专长,使其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能将高校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高校管理中运用文化,孕育文化,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用好管理思维,让高校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共同作用于新时代高校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胜才.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83-85.

第5篇:校园建设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高校;管理工作

1数字化校园建设与高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1化解招生数量和师资数量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师资力量却比较有限,致使高等院校出现了招生数量和师资数量之间的矛盾。而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实施,可以化解招生数量和师资数量之间的矛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2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庞大的信息资源可以为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提供很大帮助。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对相关数字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为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师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等院校的运营成本费用。1.3满足师生对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从现阶段高等院校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校园网络的建设仅仅是为了师生的科研和生活等方面提供帮助,但目前网络建设还不够完善,很难满足师生需求。而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实施可以实现高效的学生信息管理和排课管理。但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具有较大难度的工作,消耗周期相对较长,投入资金较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建设完成。高等院校各部门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合理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步骤,不断增强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2数字化校园建设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影响

随着高等院校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深入。校园网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校园网发展十分迅速,很多高等院校不仅建设了校园局域网和广域网,还开发了属于自己的网站和网页,还利用网络平台开发了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校园一卡通服务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等。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几乎已经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越来越完善,给校园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了一定便利。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对高等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高等院校各管理层级的运行开始朝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省略了中间层级传达的流程,各职能部门职责的划分也发生了改变。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更好地协调学校管理阶层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最高管理人员做出的决策可以通过校园网直接下发到基层,管理工作的效果与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后勤管理、日常事务管理、行政事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等。高等院校的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一些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全面落实,必须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种投入,有助于高等院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高等院校管理基层应对校园网络系统的效用进行充分发挥,体现出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价值和意义[1]。在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校园网教育教学功能的开发,还应该加强其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3数字化校园建设与高校管理的有效策略

3.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高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和实施校园管理的过程中,应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化校园管理意识,实现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的双重提高,避免资源浪费,充分发挥数字化系统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组建一支素质高、创新精神强、数字化技术突出的教师队伍,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数字化素养,确保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能够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来完成管理工作。每个人对数字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完全相同,对培训需求也有所不同。高等院校应根据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分层次、分批开展培训工作并进行考核,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优势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效率[2]。

3.2构建长效校园管理机制

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工作过程中,高等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长效校园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加强校园网络扩建,保证网络的安全平稳运行。高等院校现代化教育技术中心除了要负责计算机和多功能教室的管理外,还要注重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案的开发[3]。远程教育部门要负责网络课件的维护和管理各种远程教学设备。教务处要承担起建设数字化资源库、模拟实践课以及虚拟教室的责任,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室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并将网络平台系统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当中。

3.3丰富资源库内容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中,资源库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高等院校的资源库内容主要包括学籍档案资源库、人力资源库和图书馆资源库,等等[4]。这些资源库内容的形成一部分是因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所需要而采购的,还有一部分是各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丰富的资源库内容能够为高等院校管理层的决策提供重要数据资源支撑,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网络平台中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些资源的可利用性较强。在建设数字化校园和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遵循实用性原则,合理选择具有较高性价比的设备和系统软件,不可盲目追求高性能、多功能和高价格,避免资源浪费。

4结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实施可以化解招生数量和师资数量之间的矛盾,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满足师生对服务的个性化需求。高等院校应全面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并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维平,杜娟.以教学服务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04):82-84.

[2]张丹.网络时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02):134-135.

[3]景晓芳.数字化高校建筑设施管理初探[J].建材与装饰,2017,(4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