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当代语文教育范文

当代语文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当代语文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当代语文教育

教师的文学素养与当代语文教育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1.语文学科本身的需要

1996年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前言中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对于学好其他学科、日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新课标》颁布后,语文教材的选文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教材不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文范围增广了。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都离不开文学教育,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传道授业者,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这就要教师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2.语文教育现状的需要

当代的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现在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分,日渐将语文课变成了技能课。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的老师都统一用一个版本的教学参考书。教师上课完全按现成的教案来讲解,所以学生们上课所听到的知识,也只是教案上专家的讲解,这就导致了所有学生对所学的课文都是一样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这样的语文教学让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学生阅读分析后得到的答案竟像做数学题那样精确。如此的教学改变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它不仅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也日渐的禁锢了教师的思想。的确,这些所谓的教学技术掩盖了教师本身文学素养的缺失,教学语言的匮乏,将语文教学逐渐工具化,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转变成了"技术师傅",这完全有悖于语文教育的本质,因此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3.教师的文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教学实践是教师完成传道授业的主要形式,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渗透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比如教学情感的表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应用。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不同,语文教学的内容是隐藏在一篇篇课文之中,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语文教师可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教师文学素养的高低,常常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深浅高下。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选择精炼的教学内容,讲出韵、讲出味、讲出教师个人的情感。

点击查看全文

当代文学与中学生及中学语文教学

[摘要]对于当代文学与中学生及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发展,影响了半个世纪。而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不仅能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母语教育质量和效率,实现理想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因此,本文针对当代文学与中学生及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当代文学;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

一、分析当代文学与中学生之间的联系

当代文学在中学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和学习生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满足了中学生的精神和发展需求。随着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的颁布和实施,我们可以看出其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往语文教学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凸显出一定的时代化,充分体现出现阶段社会和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标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并明确提出语文这门学科要注重“人”的培养,加强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利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中学生健康、个性化地发展。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健全人格”和“健全个性”的形成,必须要将大脑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利用。到目前为止,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从作用方面区分,可以分为左脑和右脑。对于左脑来说,其主要作用为掌管理性思维。而对于左脑理性思维的训练,必须要给予重视。对于右脑来说,其主要作用体现在情感、审美掌管。不仅“左脑教育”重要,“右脑教育”也同样重要。如果忽视了“右脑教育”,那么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将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提高对“右脑教育”的重视,则会为文学负担带来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当代文学比较活跃,并且有着频发的争议,所以其责任和义务更加不可推卸。对于以“人”为本,加强“人”的意识,促进文学本体回归,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当代文学已经开始步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其他时期的文学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而是代表着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导致多种文学观念的形成,只是一味地注重“总和”,而往往忽视了“人”的主体。或者也可以说,“总和”所注重的是社会阶级的“人”、社会学意义的“人”、集团的“人”以及戴着面具、抽象意义的“人”等。在新时期背景下,对于当代文学所凸显出的“人”,更注重的是实在的“人”和个性化的“人”。他们不仅仅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同时也是卸掉各种面具和伪装的“人”。中学语文教学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一成果后,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融入当代文学当中,促进中学生有一个健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中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初、高中语文教育新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创新精神来说,既是当代中学生所应具备的,又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标准。与其他自然基础的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语文学科创新精神培养也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创新教育的实施,可以使文学通过其他时期进入到新时期。但是由于当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并且具有较强的争议性,所以一直处在不断创新和完善阶段。忽视以往时期,就新时期文学来说,有关文学界早已对当代文学进行了公认,距现在已经有十多年时间,在欧美有着近百年的历程。由于其不断地创新和创作,使社会争议频多,并且各种流派、各种思想、各种潮流出现了“层出不穷”的现象,正所谓“各领风骚”。虽然这种说法凸显得比较夸张,但是事实上确实如此,逐渐成为文坛界和圈内的“焦点”。如果将当代文学融入中学语文教育当中,那么将会使中学语文教学凸显得更加活泼、张扬,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活力。所以,必须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提升,提高中学生创新意识,为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初、高中语文教育新大纲中还明确提出,要提高对母语教育的重视。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一种重要工具,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思维方式。在开展母语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民主化,又要提高现代化。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如果说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使母语的民族化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那么当代文学则更能体现出母语的现代化。当代文学坚持以母语的规律和特点为原则,以普通话和白话文为根本,在社会历史不断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创新和演变。就目前来看,当代文学语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中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说《柳眉儿落了》体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的书面语,那么《零下一度》则体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学生的书面语。除此之外,在进行母语教育时,教师要让中学生对作者的文字和情感表达以及生活感悟有一个深入研究,帮助和引导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加强学生语言表现力的培养和提升,促进母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使语文教育逐渐趋于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分析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对于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在现阶段不仅当代文学系缺少重视,同时中学语文教学也严重缺少重视,这就使当代文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出现“自给自足”现象。虽然不能说这两个领域完全断开了联系,但是从整体上看,呈现了分离状态。要想使这种分离状态得到有效转变,那么就必须要提高对初、高中语文教育新大纲的重视,并且要牢牢把握住新大纲所带来的机遇。首先,必须要加强当代文学界中学意识的提高,对中学语文教育和中学生实际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结合中学生生活,创造出更多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能够调动中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尤其要注重中学生对文学新编兴趣的提高。对于当代文学,在理论批评时,要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并要注重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经验和教训的反思,结合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层面,对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前景有一个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与此同时,中学语文教学界还要积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其不断改进和创新,同时还要对当代文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足够的明确。对于中学语文来说,其学科特点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稳定性和滞后性。而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争论性、流动性和超前性。所以,在文学阅读或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当代文学信息,并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当代文学进行阅读,转变以往“放任自流”的阅读态度,使当代文学的作用价值能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为学生营造一种富有文学气息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其次,在中学语文教材选择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典范性且其风格具有多元化的当代文学作品,尤其对于新时期文学作品要进行优选。在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对于课外阅读和古诗文背诵书目选择时,必须要以古代文学书目为主,往往忽视了对现代文学的重视。虽然现代文学作品也有很多,但是在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中都已经被取消了,并且还明确提出了其课程资源要丰富,要具有一定的多样化。其中特别强调,作为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和补充课外阅读书目,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多进行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与“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对当代文学和文学变化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并充分意识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以便于在面对新文学作品时,能够给予正确的审美判断和评价。但就目前来看,有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以往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再加上时间、精力和条件的限制,使教师对当代文学凸显得比较陌生,并且也很难改变以往传统审美判断和思维习惯,对于新时期文学缺少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虽然有些中学语文教师对于新时期文学能够有一个足够的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受教学行规的限制,所以很难将现代文学贯穿落实到中学语文实际教学当中,进而使中学语文教师与当代文学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大,在当代文学意识方面也将严重缺少。这种现象就好比著名作家不会写语文作业一样。所以,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要多对当代文坛动态提高关注和兴趣,并增加自身当代文学作品阅读量,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当代文学作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阅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自身中学语文教学凸显得更富有活力和时代气息。综上所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体现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一个时期文化和思想的代表,同时也充分反映出古代和现代文学学者的精神风貌。当代文学作为中学语文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与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学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又能加强中学生审美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提升。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能够使当代文学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作者:王晓宁 吴建利 单位:山东潍坊市坊子区崇文中学 山东潍坊市第四中学

点击查看全文

中学文学教育创新研究

1中学语文教材选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以现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所收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从广义的文学概念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或许称为“现代文”更适合)共计130余篇。从定量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和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两个取向来看,中学语文教材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汰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从作品文体类别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多为散文类和诗歌类。其中,散文类作品共占总数的80%以上,小说和诗歌类作品各约占总数的10%,戏剧类作品不足1%。其中所选的现代小说除了鲁迅《社戏》、《故乡》以及沈从文《边城》等经典作品之外,寥寥无几。这种文体比重倾斜的状况或与教材的容量和小说及戏剧文体的长度有关。从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分布来看,在这些篇目中,多数为生活类、人情类、家庭伦理类、思想品德类以及科普知识类的题材,而政治思想教育、革命史教育之类的题材所占比重和以往教材相比在逐渐减少。

诸如朱自清《背影》、张晓风《敬畏生命》、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钱钟书《谈中国诗》等篇目都体现出这一题材和主题取向。另外,经过本文粗略的考察,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随着年级的晋升,现代文所占比重稍有下降减少,而文言文所占比重则稍有上升。在现代文中,所选作品更倾向于经典作品。以高中语文第三、四、五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像鲁迅《拿来主义》、曹禺《雷雨》、巴金《小狗包弟》等作品都体现出某种潜在的意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布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学教育思路。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现代文的文体类别、题材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的考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中学语文教育一些潜在的导向、思想和意识驱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中学语文教材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这些质性(qualities)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教育导向的改变。当今中学语文教育逐渐转向以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主导的方向,正逐渐淡化以往中学语文鲜明而浓厚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色彩。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生活教育成为中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从现代文学篇目的选择可以看出来。尽管其中还是选择了为数不少的关于中国现代革命史以及政治内容的作品,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作品,但这些作品主要并不是用来表现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的,而是更多地用来体现特殊文体的基本特征。

(2)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篇目的时候更注重其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3)对现代文的选择更趋多元化,已不仅仅限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而是根据中学教育的阶段性特点进行选择。从以上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现今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知识的进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现当代文学这一范围来看,可以看到本学科学术研究对中学文学教育的投射和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缓慢的,而且是不明显的。

2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现状和问题

应该说,中学语文教材出现的这些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思想与方法更新的启发。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就体现在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人文启蒙思想的影响。现代文学研究也就逐渐走上了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道路。所谓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体现在人文启蒙、审美现代性上。这一点和80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关。在中学语文教育界,也逐渐受到学术研究的深刻影响,语文教材的修订也体现出这一点。尤其是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更体现出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深远影响。以往那些具有鲜明政治教化和思想教育的文本开始淡出中学语文教材,取而代之的是能够体现和包容人文素养、审美、知识和情趣的作品。但在这一趋势中,我们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阐释遵循的仍是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反映论。

点击查看全文

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

摘要:语文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而汉语言文学在高职阶段的语文教育中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也将从论述汉语言文学以及语文教育的概念入手,系统分析当前中国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并提出一些延伸性的思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高职语文教育;关联性

一、引言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中也需要纳入汉语言文学。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文的基础理论知识上,而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却少有关注。[1]而这一问题会导致学生即便在语文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但是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想要改善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好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之间的衔接性,将汉语言文学的优秀理念融入语文教育中,这样才能促进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个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并且在这基础上提高其智力的发展,因此进行语文教育就是希望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语言并合理的应用语言,进而将中国的精神文明不断传承下去,同时语文教育并不只是一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持续性的学习过程。[2]汉语文学的主要职责在于传递人文精神、推动整个民族语言水平的发展。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一部分,汉语言文学需要继承并发扬优秀文化。如果站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性这一角度来看,它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希望让语言教育更加实用,但是这里的实用并不是说实际应用,而是精神概念的影响。同时,汉语言文学并不是将经济效益作为重点的一门课程,而是将社会效应作为主要的意义。[3]

三、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

点击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及影响

教育部(2001)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是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结合起来,以此促进传统语文课堂由只注重语文教学工具性、应试性向新型的以“三维目标”为理念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教学价值取向转变。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深刻地体现了学生在自身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科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有机影响,这是整个时代对学生整体能力培养的总领性要求。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同时,语文学科的学习更是影响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基础。然而,仅仅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因为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行为。

一、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是肩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致力培养学习者语言和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人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语言,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口语和书面语交流活动是社会语言生活的基础性活动,没有良好的语文能力就不能舒适自如地过好语文生活。而我们的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更在于培养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过好语文生活的能力。作为教师,更应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定位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而不是简单的读书识字领域,应该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一切语文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的核心方向。纵观古今,语文教育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变化着,从中国古代的“小学”到近代的“立新学、兴白话”,语文教育从单言教育走向了双言教育,人们的语文生活也随之改变。现代的语文教育就要适应现代的语文生活,无论是过去的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他们都是为了使社会成员更好地适应当时的语文生活。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决定了该阶段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争论一直存在,争论的焦点是语文到底应该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遣词造句、识字标音、文章书写上,当代人常常出现的汉语拼音标写错误、“的、地、得”运用错误、错字别字甚至是提笔忘字的现象都是忽视语文工具性造成的。语文的人文性则表现语言和文字作为人类的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和经验。如果语文缺乏人文性,那么经世致用的道理和思想就不能被传播、人类就不能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事实上,平心静气的思索之后,我们发现语文应该是两性均备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缺一不可。在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更应该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和合理搭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应然选择应该是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

二、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语文教育价值取向改变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之后,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时就会根据价值取向的改变而改变,增加学生课上体验和课下实践的机会,比如小学语文第十九课《蓝色的树叶》,会有很多教师只顾学习课文中的字词,却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应该了解的人文性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发起提问,让学生们自己回答他们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不仅给学生练习独立思考、勇敢发言的机会,还会让学生自主地形成自私不好的现实经验,这种自主构建的价值观对于学生的规约效果是最好的。这种体验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有信心和耐力,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是小学生语文教学必须该时刻体现的性质,它的实现不仅关乎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效果,还应该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标准。

(二)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对教师专业修养的影响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