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校园文化理论范文

校园文化理论全文(5篇)

校园文化理论

第1篇:校园文化理论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理论;实践

一、校园文化内涵

“文化”二字,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人文化成”一词,指对不懂事的人施以适当的文治和教化后,使之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后来经过简化,形成“文化”一词。现代人对于文化的理解,更多接受《辞海》的定义:“文化从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由此可见,文化发展从古至今,它都是要借助于人的群体,因群体而产生,同时又具有对群体的意识指导作用,最终作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形成文化圈。校园文化必然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形成,是学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在所教育和管理的师生群体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它强烈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校训建设、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以及学习风气,它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合成体,是广大师生在教学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总和。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外理论分析

(一)国外校园文化理论思潮

由于人种、地域、文化、发展不同,西方在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上与东方存在这一定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性造就了他们对待校园文化的态度,总的说来包含以下四种教育理论。1.人本主义教育文化。人本主义教育将人的个性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最高级指南,推崇教育的生活属性,认为人之所以学习是为了适应生活,而非仅仅为了谋求职业,这种思想主要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以及具有独立生存能力。2.学术自由教育文化。学术自由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学术自由、自治与独立,它强调大学应该研究学术,发展科学,并且学术应该自治,不受政府或者其他外部势力的干预。3.实用主义文化。实用主义以务实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凡是能够服务于人和社会的知识都是真的知识,没有高雅与庸俗之分,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校园文化就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提倡将教育和各个民族学生的特性结合起来,以批判性地审视本国与其他国家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避免教学中出现文化霸权。[2](二)我国校园文化理论分析以上四类教育文化是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推进西方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文化理论需要纵览历史长河,在历史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文化理论基调。从奴隶社会开始,当时的教育权利是属于奴隶主,奴隶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学校官办,权力垄断在奴隶主手里,教育主要是培养新生奴隶主贵族。到了封建社会,私塾兴起,校园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孔孟之道逐渐成为主要的教材,其教育理念对两千多年封建体制下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极其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封建社会过程中,从隋朝开始中国出现了科举制度,然而科举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人才需求,但是却禁锢了学子真正对真理的探求,形成一味地为科举读书之风气,埋首研究八股文,没有创新和自由,在清末这张现象更是严重,舞弊、弄虚作假、贿赂成风,间接导致中国的科技文化落寞,以至于招致后来被动挨打的局面。19世纪后期中国形成现代意义的大学,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之后,有很多中国人开始了反思,开始睁眼望世界,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在这一时期,也将西方的办学理念引入了中国。1895年设立的北洋大学堂,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就是我国大学的先驱,由于处于国难当头的时期,那时形成的校园文化主要以爱国、图强为主。大学的形成,让越来越多的学子看到了世界,学到了先进科学与文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尤其是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让大学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通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学生知道了共产主义,也从那时起,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大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得高校文化也开始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趋于一致,但是在校园文化中也还有它们自己的文化缩影,一个高校要形成充满魅力的校园文化,远非这么简单。通过对国外校园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选择借鉴其中一些好的方面,但是不能够全盘套用,因为西方校园文化的形成也有它们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西方在探索校园文化过程中也吸取了许多失败的经验,而我们如果盲目套用,只会重蹈覆辙,甚至更重。例如有的大学校园文化过度商业化,影响学生学术至上的观念;有的大学过度放任文化多元,又没有得力的管理制度,导致校园混乱;过度弘扬个人主义价值观,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主义意识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看到其中好的方面,而不能够一票否决。例如我国弘扬的道德观念、民族危亡燃起的爱国情怀、斗争精神等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校园文化也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养成,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一)以社会主义大文化圈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社会应该具有的风气以及文化,是人人都应该遵守和践行的,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前,首先要考虑校园文化建设不可以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其引领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并可以完善其内容内涵的校园文化体系,让学生能够服务于学校,毕业后能够服务于社会。

(二)以校训确定校园文化建设大方向

校训其实是一所高校文化的高度浓缩,一般短短8个字就能够概括出整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管理理念。在校训确定时我们完全可以参考上面提到的中西方从古至今形成的校园文化的特点,结合自身来进行思考。例如我们办学是要提倡学术,那就可以参考西方学术自由和实用主义观念,但又不能完全照搬,其中可以加入博学、报国等观念来进行调和;如果学校是一所各民族学生比较多的学校,可以参考多元文化的校风建设,但是又不能过于自由化,在其中就可以加入一些爱国、团结、博学等等来进行适当的中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的主要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校训,我们应该以务实和精技为主导,强调技能的可贵,同时又不能够失掉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现在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学生的综合素养低,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修养,因此对于立德与行为养成也应该考虑进去,而且要强化这方面的培养。

(三)及时跟进校风、教学、学风的建设与实施

校训确定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而要具体细化落实,就要及时确立校风、教风和学风,这是对于师生具体行为的规范方向,也是对于校训的承接和表达。校风就是一所学校的风气,就是师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教风这是教师应该恪守的行为准则,师德为先,师风为范,缺一不可;而学风这是学生应该做到的基本学习规范,学风正,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够强烈。当然高校培养方式与目标不同,校风、教风、学风也会有区别,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育主要侧重的是学生掌握各种技术技能,在这个层面上,“三风”的确定应该以严字当头,因为技术是要求精细的,容不得一点马虎,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理,都应该注重严谨与规范。

(四)形成对应监督到位的制度文化

管理制度其实也是一种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制度文化做好,对于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每所学校,都会形成自己的管理制度,细分还有学生管理手册、教师管理手册等等,但是,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有没有考虑到结合校园文化,结合校风校训来形成,这是关键,我一贯坚持,管理制度可以促进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在形成制度时,我认为要做好四个字,即:严、准、全、简。严,指严格与严谨,所有制度,都应该从严字出发,严格制定每一条制度,尤其是师生容易犯错的地方,更要严;准,指准确,每条制度的制定,都要拿捏住要害,准确无误,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定制度也要找准七寸;全,指全面,所定的制度一定要全面覆盖校园的各个地方,教学区域、办公区域、公共区域、寝室区域都应该全面覆盖,而且要不留死角;简,指简洁,定制度的语言用词,应该简洁明了,不拖沓不冗余,一句话说明不能做的以及相关的处分,言简意赅,容易记忆。制度文化的形成,必须配合监督的跟进,没有监督的管理是不成熟的,因而学校领导必须重视监督,拟定相关的监督措施,从上至下,从老师到学生,以至全校都动员起来,监督制度的实施。

(五)完善校园活动文化建设

对高校而言,日常活动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与学生相关活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学活动主要是理论教育与实训实践相互结合,并且更多偏向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与西方的实用主义文化有共通之处,可以学习借鉴。针对高职教学的这种特殊性,教学老师在授课前就应该进行认真思考,如何将学校文化与我教授的课程有所结合,在课堂中逐渐灌输给学生,最终深入人心,形成好的教学文化。而学生开展的各种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就应该先确定活动要达到的效果,学生活动一般由学校确定或者学生自主申请,活动的形式可以说多种多样,而学生又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群体,会出现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在这里,对于学生的各种创意,我是持积极鼓励的态度,但是不证明是完全的放开,老师应该起到方向引导的作用,通过引导,让活动的主题朝需要打造的校园文化靠拢,朝校训校风靠拢,这样才有利于本校校园文化的形成。

(六)打造校园设施建设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各种设施是学校的硬件,它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成长环境的直接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有力载体,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3]因而学校在对校园的设施进行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是否能体现出校园文化。各种建筑物的造型、实训室的布置、教室的布置、学生寝室的布置以及各种标语、指示标志、花草树木的整合等等,都应该和校园文化相关。同时,应该认真利用好校园橱窗、宣传栏、播音室、图书馆等一线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可以在无形之中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品行习惯,积极暗示学生朝着校园文化靠拢。

(七)加强学校领导重视

对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学校领导层应该充分认识到重要性,安排专人进行管理督促,建议学院院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一把手,从领导层面出发,对校园文化有一个方向性和指导性的统筹安排,高校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否则师生没有主心骨,文化建设将形成一盘散沙的局面。校园文化已成为一所高校的办学名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高校,在注重办学实力、专业水平的同时,也将校园文化作为其考虑的要素之一。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愈来愈被各高校所重视,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想要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必然需要建设优秀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发行所,1980.

[2]贺继明,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第2篇:校园文化理论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认知;校园文化规划

在国内教育朝着社会中心不断转变的过程中,全新发展背景使高校有了新的目标,高等教育出现巨大改革,校园文化建设与理论探索需求持续增强,校园文化理论探索面临新一轮挑战:一是必须使校园文化本质、组成、意义等基础理论得到细致有效的分析,优化核心重点问题;二是必须建立相关理论体系,从而在校园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理论定位

1.校园文化的本质含义

校园文化由来已久,经过整理与汇总,可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基于狭义层面来讲:“它代表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属于课外文化”“不包含教学活动在内的其他所有生活模式”等[1];基于广义层面来讲:“全新校园文化价值取向涵盖思维方式、体制、各项活动等众多内容,并非仅仅只是常规的文化活动,侧重于本身的文化概念、历史积累、传承与思维方式,即校园文化为核心的生存体制”“由文化学方面来讲,它代表提出者结合校园生活归纳整理的物质与精神产物”“也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与潜能发掘,将人与科技设施搭配,最终满足教学需求的管理科学”。由此,校园文化既代表内部人员统一的校园价值观,也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物质、精神层面不断延伸发展的文化形态。

2.校园文化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基于文化形态进行分析,主要由物质、体制、行为、精神等四种文化组成。物质条件直接代表着人文景观,与校园的文化体系紧密相关,借此能够给学生带来明显的影响,使学生各方面发生改变。制度文化作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产物,需要内部人员严格遵守,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活动顺利开展。对于内部人员的行为方式来讲,有着约束作用,带着明显的强制特征,可以利用奖励等方法转变其思维方式,借此达到教育目的。行为文化作为其动态表现,即按照相应的教育规划由师生开展的活动,可借此了解其价值取向有无问题。精神文化作为其中的重点与支柱,既表达高校基本特色与文化内涵,也能够展示出自身的办学理念、教学意义,代表其文化层面的内在含义[2]。对于校园而言,其历史积累、理想目标、精神面貌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凝聚力与生存方式的核心支撑,借此反映出校园自身的特色与理念。以此为基础,能够彰显高校内部所有人员的价值取向、理想与思维方式,可以借此对学生造成行为方式的引导,使学生真正铭刻于心,增强自身荣辱感,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1.校园文化建设主观性较强,缺乏规划性

此项建设工作本身是按照校园客观形势开展的活动。具体实施阶段,必须遵照客观形势进行改革与完善,不可依照个人兴趣与领导层的随意决策发生转变,否则将会和实际要求、目标背道而驰。不仅如此,还需培养自身独有的特色,与办学宗旨保持一致,结合办学期间的客观形势与现状加以调整,做到思想统一,才能满足校园发展需求。建设工作属于长期性任务,必须根据高校自身情况不断调整,基于发展现状,按照规划要求实现科学处理。在部分院校中,领导层过于关注校园文化工程建设与效果,既未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考虑,也没有提前进行规划与部署,导致建设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3]。在校园文化建设期间,经常出现变动,主要原因便是整体规划不足,无法真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局部与表象,忽视整体与内涵

此项建设工作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主题与基本风格必须做到协调统一。高校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当基于自身的办学理念、宗旨进行处理,从全局角度考虑,避免进入误区。在具体实施阶段,不可为了局部特色忽视全局要求,一旦如此,必定会给建设工作造成阻碍,导致建设工作程序混乱,无法建立预期设想的校园文化。对于校园文化而言,其本质含义决定着它的价值与意义。只有保证其文化魅力得到体现,才能长久生存。然而,在实际建设期间,大部分院校过于关注表面,始终未考虑实质问题,比如,精神文化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制度体系沦为摆设等,尚未建立真正有效的体制,失去其本应重视的内涵特色。

3.校园文化重视硬件建设,忽视人文等软件建设

校园文化的核心便是人文精神与价值。校园文化一方面涵盖硬件建设,如景观处理、绿化发展等;另一方面,涉及校风面貌、体系体制、沟通交流等精神层面的软件要求。大部分高校往往将硬件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导致校园文化缺少本质内涵,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不合理的、有问题的,换言之,没有灵魂的校园文化,注定无法长久发展下去。

4.校园文化重视投入,忽视传承与产出

此项建设工作必须按照效益最大化这一准则来实现。大部分人往往关注资本、资源投入情况,并未真正认识到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意义,事实上,这项工作的关注点并非投入,而是最终产生的效果,换言之,当出现效益后,我们需要对其在教学期间起到的价值进行评估,一旦所得结果超过投入,那么我们认为建设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属于比较理想的校园文化。在具体实施阶段,应当结合校园本身的发展积累与传承来实现,经过不断优化调整,借此产生与发展一致的校园文化。无论怎样优化与调整,必须以传承为前提进行处理;相反,便会违背文化建设的初衷,仅仅只是根据主观意愿出现的产物,不再具有实际意义,也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如果领导层出现更换,必将沦为废物。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成因

1.理论肤浅,前期调研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理论体系与基本体制共同支撑的一项重大活动,在具体实施阶段,应当基于教育理论,进行全面探讨与总体规划,遵照教育理论与要求来实现,避免出现任何冲突与矛盾。必须经过调研分析,从而掌握校园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找出其中具备传承价值的内容,从而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具体。只有以此为前提,方可与时展同步,基于高校办学宗旨,实现长期有效进步,最终建立特征鲜明、满足实际需要的校园文化,对内部人员的行为方式带来积极的引导效果。

2.层次较低,缺乏认同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育文化的全新目标,给建设人员提出相关要求,一方面必须具备长远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化深度。一旦校园文化被大多数人接受,就会借此形成一股氛围,从而使更多的师生受到影响,自觉参与,最终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在思想行为上获得正确指导。因此,高校领导层应当采用合适的手段给予宣传推广,确保师生充分认识与理解,借此获得全体师生的支持与认可,如此一来,便可推动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3.“应试”压力大,忽视其他功能

即便校园文化建设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教育管理部门的一项核心工作,然而,因为考核与评估体制有着明显缺陷,成绩分数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许多院校过于关注成绩学生,并未考虑建设工作的作用与意义,不但如此,部分院校直接将该项工作交由基层人员进行处理,产生的效果微乎其微。一旦领导层忽视其功能性,那么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必将失去应有的耐心,注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4.资金匮乏,评价标准不健全

此项建设工作若是目标定位较高,那么资金投入相对较多,如此一来,便会让许多资金不足的高校产生抵触心理,却又必须进行相关建设,由于对结果存在大量疑虑,所以普遍在中途放弃,即便可以完成,也难以保证质量,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因此,必须明确其建设内涵,不可简单地通过投入判断其价值与作用。现阶段,即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大量存在,同时受到教育管理机构的关注,各项扶持均已到位,相关目标逐渐明确清楚,但所得结果是否为理想的、有效的,目前难以制定统一规范进行判断,也不存在相关成功案例学习与借鉴。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理论不断涌现,然而,由于各个院校间存在明显差异,故而未能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与处理依据。怎样对建设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略

1.明确的教育观引领,同时做好深入的调研工作

高校管理作为一项科学活动,应当注重管理人员教育观的培养,防止思维行动方式出现误区,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只有自身理论意识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起到科学有效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正常实现。在教育事业持续改革与进步的同时,其教育观也将随之受到影响,最终与之保持同步,根据当前状况重新衡量校园文化,以此为前提,树立良好的教育观。不仅如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将办学宗旨作为重要支撑,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特色文化。由于教育目的是基于办学宗旨而来的,既可以帮助高校制定相关规划,也能够对其办学效果进行判定,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当与之融合、优化与调整。校园文化本身属于历史传承,作为校园长时间演变而来的特色氛围,并非单一个体的主观意愿,受到群体的支持,是共同努力的成果。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结合自身的纵向历史进行处理,还必须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充分体现出自身的横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高校独有的价值与文化,同时能够依靠本身的团队条件、硬件条件等,使建设工作顺利完成。

2.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校园文化认知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反映出高校自身的办学能力与目标,因此,此项建设工作应当受到领导层长久关注,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优化与改善。在具体实施阶段,应当尽可能让管理人员与职工充分理解其重要性,针对重要问题依次处理。不但如此,必须以全面增强综合能力为前提,快速找出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最终使其得到有效处理,经过不断优化与调整,达到理想效果[4]。校园文化必须包含相应的文化特色与教育理论,遵照教育发展现状,以文化为主题,满足教学需求。只有合理分析与探讨,才能真正提高其内涵与认知水平。在高校后期改革创新过程中,校园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能够全力推动其发展,还可以让高校拥有专属于自身的品牌效应,而以上种种必须通过全面分析与探讨才能实现。因此,创建强大的研究探索团队,积极宣传,让所有师生均能够对校园文化引起重视,主动分析与交流,此项建设工作必将达到预期的效果。

3.遵循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原则,整体规划与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会对办学活动提出要求,培养出特有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能够让师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生存条件,对于高校发展而言,价值十分显著。不管物质规划过程中的景观处理、绿化处理,或者精神层面的校风面貌、文化环境,必须经过综合思量、整体规划、科学决策才能形成,否则,将无法达到目的。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划方案与行为要求进行处理,但不能给建设理念与相关行为产生限制,是建设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如此一来,可以给建设工作提出统一标准与物质框架,防止建设人员进入思想层面的误区,尽可能减少投入,节省资源[5]。虽然如此,大部分高校依然出现了奢华建设、过于关注表象的失误,主要原因便是对相关原则的不理解造成的,在实践处理阶段,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进行综合分析与理解,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4.营造良好氛围,内引外联拓宽校园文化建设视野

在校园中,师生作为高校的核心,同时作为建设工作的核心,在具体建设期间,具备相应的发言权、监督权与建议权。基于这一前提,既为建设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高校属于社会中的重要组成,在实际办学期间容易出现不同形式的社会关系与定位,导致此项工作具备强烈的社会性。高校最终的目的便是给社会输送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形成开放式办学机制,换言之,校园文化同样需要具备开放性,必须通过更多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接触、认清社会,真正明确其发展需求,只有内外结合拓宽视野,才能为校园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大量机会,达到预期目的与效果。

参考文献:

[1]侯长林.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

[2]魏伟,华洪林.“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

[3]别敦荣.论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5).

[4]吴月齐.校园文化构成的双向度: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

第3篇:校园文化理论范文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第一,二者目标一致。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都以育人为目的,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二者主体一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管理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鉴于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一致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可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和行为内容不断延展,新时期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人格,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被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通过长期的沉淀与升华,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崇高追求。而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导向、陶冶等功能,潜移暗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健康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校园环境文化可称为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它是校园文化中的基础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的直观体现第一,重视校园“硬环境”的建设。所谓“硬环境”又称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教学设施、体育文娱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这些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体无不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物质环境是开展育人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硬环境”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文娱活动提供重要的载体,使师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打造校园“硬环境”的过程中,各类建筑和设施应达到美感教育的标准和功能丰富化的要求。如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体育馆等,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具备实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启迪。同样,校园景观建设也应达到使用与观赏功能的统一。校园的园、林、水、路、石等人文景观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有助于激发其爱校热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第二,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人际氛围、舆论氛围等。人际氛围主要指校园内的各类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之间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高校学生所有的学习和娱乐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社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网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和身心发展影响重大。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教师在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发生孤僻、嫉妒、自卑等社会交往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坚持平等、相容、理解、信用等交往原则,远离习惯不良、思想扭曲的人,选择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积极进取的人交往。此外,教师作为学生间的裁判员,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化解学生间的矛盾,解除学生间的误会,做到不偏私、不歧视、不主观。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第一,重视传统教育。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见,传统文化对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议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指路明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通过各类教学和文化活动,如实践教学、演讲比赛、征文大赛、文艺汇演等活动•136•形式,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同时,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讲清楚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校情怀。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方能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成长下的学生,更易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格,这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相一致。第二,加强校风建设。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在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上。校风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系统结构,涵盖教风、学风、作风、班风、舍风等各类校园风气。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良好的教风对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意义重大。班级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主要场所。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为加强班风建设,首先要对班级日常管理进行严格要求,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言行;再者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互帮互助、嘉奖优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群体的典范。此外,宿舍是学生生活起居的唯一场所。良好的舍风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早起早睡、勤奋上进、锻炼身体、读书看报等。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进入社会、成家立业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为加强舍风建设,需要严格宿舍制度,对于不遵守宿舍制度的学生加以管教和约束。还要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带动普通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规章体系

第4篇:校园文化理论范文

(一)学生管理的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旨在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秩序、课外活动、奖励、处分。其中,学籍管理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与毕业、结业和肄业;校园秩序包括学生行为规范、寝室管理、环境卫生维护及其他规章制度;课外活动包括各类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及社会实践等;奖励主要指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文娱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或表彰;处分是针对违反学习和生活纪律的学生实施的惩罚,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此外,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高等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服务,绿色通道、就业服务、心理辅导等工作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第一,二者目标一致。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都以育人为目的,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二者主体一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管理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鉴于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一致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可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和行为内容不断延展,新时期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人格,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被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通过长期的沉淀与升华,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崇高追求。而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导向、陶冶等功能,潜移暗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健康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校园环境文化可称为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它是校园文化中的基础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的直观体现第一,重视校园“硬环境”的建设。所谓“硬环境”又称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教学设施、体育文娱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这些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体无不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物质环境是开展育人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硬环境”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文娱活动提供重要的载体,使师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打造校园“硬环境”的过程中,各类建筑和设施应达到美感教育的标准和功能丰富化的要求。如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体育馆等,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具备实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启迪。同样,校园景观建设也应达到使用与观赏功能的统一。校园的园、林、水、路、石等人文景观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有助于激发其爱校热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第二,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人际氛围、舆论氛围等。人际氛围主要指校园内的各类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之间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高校学生所有的学习和娱乐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社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网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和身心发展影响重大。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教师在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发生孤僻、嫉妒、自卑等社会交往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坚持平等、相容、理解、信用等交往原则,远离习惯不良、思想扭曲的人,选择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积极进取的人交往。此外,教师作为学生间的裁判员,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化解学生间的矛盾,解除学生间的误会,做到不偏私、不歧视、不主观。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第一,重视传统教育。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见,传统文化对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议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指路明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通过各类教学和文化活动,如实践教学、演讲比赛、征文大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形式,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同时,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讲清楚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校情怀。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方能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成长下的学生,更易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格,这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相一致。第二,加强校风建设。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在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上。校风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系统结构,涵盖教风、学风、作风、班风、舍风等各类校园风气。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良好的教风对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意义重大。班级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主要场所。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为加强班风建设,首先要对班级日常管理进行严格要求,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言行;再者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互帮互助、嘉奖优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群体的典范。此外,宿舍是学生生活起居的唯一场所。良好的舍风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早起早睡、勤奋上进、锻炼身体、读书看报等。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进入社会、成家立业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为加强舍风建设,需要严格宿舍制度,对于不遵守宿舍制度的学生加以管教和约束。还要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带动普通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规章体系

第5篇:校园文化理论范文

1、制度管人。为适应前形势,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修改、制定了《汉光中学优秀班主任评选及奖励办法》、《汉光中学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汉光中学教学质量奖惩方案》等,重温了《教学管理常规》及《安全管理常规》等上级文件精神;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条文;校制《各种校园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汉光中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

学校所制定的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各项制度和工作的。制度制定后,学校将它们公布于办公室显眼处,让教师时时督促自己更快更好的去完成各项工作,工作完不成或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等都将影响到追究的切身利益,从而促进教师们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2、人文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及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室做到了“依法治校”,在管理中,学校还十分注重“以德治校”,体现人性关怀、人文管理。如在考勤管理中,人们总会有迟到、事假等现象,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允许教师一个月可以请十次零星假,这不算缺勤,不扣绩效工资,是教师体会到学校的关怀,反而更自觉遵守考勤制度。每当教师生病时,工会及校委会都会派人前去慰问,但让病中的教师感觉到集体的温暖,感觉到他是这集体中的一员,从而能激发他更好为这一集体服务的激情。平时的交流与沟通也是才非常重要的,校委会成员经常与教职工们交心谈心,使教职工愿意倾诉自己的喜忧哀乐,不压抑自己,从而感觉到生活在这集体中的快乐。心情愉悦才能更好地工作。

我们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自然就有了学校,教师们纷纷献计献策,从招生到发展,从安全到质量,从前勤到后勤,都有教师的建言建策,畅通的言路,和谐的关系,极大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办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办师生幸福归属的学校

办有理想的学校解决了为什么办学校的问题,同时赋予学校文化以灵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解决为谁办学校的问题。我们在办学理念中提出了以人为本论:这明确了创建学校文化的主体和学校文化服务的对象是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创建学校文化时,我们最看重的两个字尊重,对“人”的尊重。首先是对教师的尊重,只有获得尊重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实践尊重。教师群体是最渴望获得尊重的群体,教师群体的管理,“尊重”是第一要素。对教师的尊重,我们努力做到:尊重成长得慢一些的教师;尊重有个性有棱角的教师:尊重有失败有过错的教师;尊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建议的教师;尊重标新立异、卓然不群的教师;尊重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情感与体验。在这样的“尊重”气氛下,倡导教师们努力做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在互相尊重的人际氛围中营造民主、平等、公正的学校文化,确立师生的主人地位。如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我们追求过程的民主性、形式的包容性、内容的合理性和实行时的人性化关怀。如教师考勤制度的执行我们留有较大的弹性,不做一棒打死一船人的事,对切实有困难的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怀,赋予规则以人文关怀。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所依学生在学校文化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度,是评价学校文化先进性的主要指标。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力争做到处处体现学生的成长足迹。如挂在教室里、走道上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优秀学生的灿烂的笑脸无不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学生今天留下的作品的文化内涵将更趋丰厚。维系师生情感的校园文化,是幸福而温暖的,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打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