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

新中华德育故事精选(九篇)

新中华德育故事

第1篇: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

一、华德福教育在中国

中国大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成立至今,已有六年多的历史,教师和管理者们边实践边学习,推动着华德福教育的蓬勃发展。虽然中国华德福教育的历史并不长,处在教学第一线的任课教师很少有机会完成整个三年制脱产培训,但每年两次为期两至三周的培训,以及数不清的短期工作坊,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帮助。这些培训基本上由国外教师负责授课,精通外语的中国教师们或志愿者充当翻译角色,成为沟通中外华德福教育的桥梁。这些志愿者们来自世界各地,例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尽管肤色语言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热心于华德福教育并乐意为之奉献。

与传统教育不同,华德福非常重视从家长群体中成长起来的教师。不少华德福家长,质疑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之后,抱着一线希望,把孩子送到华德福。孩子们在华德福教育中一天天快乐地成长,家长们也越来越了解和认同这种教育理念,最终这些孩子的家长也成为华德福教育的身体力行者,帮助推广华德福,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自由的发展。

中国的华德福教育是否也有类似情况?我们了解到,成都华德福招聘新教师时比较青睐有幼儿教学经验或接受过华德福培训的应聘者,他们更看重应聘者与孩子们的相处能力,而不单纯考量是否具有成为教师的硬性指标。另外,当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华德福学校重视不同群体的参与,这其中就包括了它的见证者――学生家长,他们对华德福教育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最有发言权。中国的华德福教师队伍不是一支由固定人群组成的封闭性群体,相反地,它是一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适应性强的团队。

二、华德福幼儿教师培训与国内幼儿教师培训的比较

1.培训内容的呈现方式和侧重点

华德福幼儿教师培训主要有5项课程安排,它们分别是:“音乐和故事”工作坊、“植物观察和天文”工作坊、“人的研究”工作坊、艺术化教育和迈向健康的教育,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题不一的短期培训。从整体的课程内容安排来看,这和国内的幼儿师资培训大同小异,并无新颖出奇之处。的确,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我国幼儿教师培训体制也得以恢复与重建,在提倡融合素质教育和先进幼儿教育理论的今天,幼儿教师的培训更加注重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的主题,音乐、舞蹈、弹钢琴、朗诵、讲演、手工制作这些内容,几乎是所有合格的幼儿教师都要学习的。然而,尽管是相同的教学主题内容,华德福的培训方式却是特色鲜明的,传承了华德福教育一贯的关注孩子本身、追求自然的教育理念。

以“音乐和故事”工作坊为例,这是一门以教授音乐、讲故事为主的课程。国内传统的培训模式多是教师弹钢琴,教小朋友唱儿歌,学习如何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等。但华德福的培训方式却让人耳目一新。课堂上,培训者会利用石头、木头、铁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成简易的乐器,鼓励大家组建一个小型乐队,共同演奏为孩子创编的音乐故事。教师们尝试着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和音乐有关的元素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和创造,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和故事大王,每一个人都能恰当地运用音乐和故事的元素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故事、音乐、游戏、理论知识,在这里相互交融。

华德福认为,用简单、平和的故事,再加入一些自然元素的音乐,孩子们就会用自己的感知去再建构图画,想象力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华德福在培训幼儿教师时更侧重训练学员们对这些元素的融合,训练他们如何把故事和音乐适当地予以叠加。比如设计游戏“国王寻找安静的仆人”,国王闭上眼睛倾听仆人的脚步声,演仆人的人拿着铃铛,只有走到国王身边而没有发出声音的人才能成为新的国王。这个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锻炼孩子的自制力和倾听能力。体现在对教师的要求上,就是在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幼儿教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真实、自然的声音,比如石头的轻击、金属铃的轻击、自然的风铃声等,这对孩子乐感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2.对幼儿教师专业情感的要求

人们通常把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分为三个部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其中专业情感就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对学生的热爱。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这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当前国内的幼儿教师培训,大多设置了“职业道德”课程,其教学目标是: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明确幼儿教师工作的意义;爱护、尊重、信任幼儿,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和进步;正确处理与社会特别是与幼儿家庭的关系,创造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我国对幼儿教师的要求逐渐从外在技巧向内在素养过渡,这是值得肯定的。遗憾的是,这项课程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首先,关于“职业道德”,最常见的培训模式就是讲座,传统的大课堂讲授,大多是泛泛而谈,没有实际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其次,由于“职业情感”是很难去考查的东西,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评判标准,因此,一些幼儿园或者教师对此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培训仍有重业务、轻品德的现象。还有些地方将教师培训达标升级视为第一要务,对教师的专业情感这种内化的人文素养并不关注,这大大加重了幼儿教师培训的功利色彩。

来比较一下华德福的情况。早在20世纪20年代,华德福的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在牛津演讲时就为教师规定了三条“金科玉律”:以感恩的心情接受学生,带着爱心教育学生,时刻保持教育的热情。华德福的幼儿教师培训中有一项内容叫“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认同”,这一课程完全没有硬性的条条框框,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完成。他们认为,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巧,还要有建构在个体心中的“图景”,也就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孩子的爱。每个孩子都是来到人间的天使,幼儿教师要学会从孩子身上发现他们的善与美。与那些外在的学历、技巧性达标要求相比,华德福更在意的是教师个人的心灵熏陶和内在的自我发展,所以在幼儿教师的培训课程上以艺术的内涵来陶冶心灵。没有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力量就谈不上心灵的净化,更谈不上爱心教育,这是华德福一向秉承的教育理念。

3.对幼儿自我成长的关注

在中国,孩子普遍缺乏的就是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与其受到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主要是教师教授,学生模仿。例如上美术课,教师先示范画一张邮票,四周有齿轮,右上角是面值等,画完后让学生模仿,多数孩子和教师画得相近。玩积木时,教师会说,今天我们要搭一个房子,顶是尖尖的,身体是方方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儿童的创造力。而在华德福,很少进行“常规”授课,取而代之的是玩中学,内容也适合孩子们的年龄,诸如发现生活中的美、聆听大自然等。值得一提的是玩沙子的游戏,沙子比较柔软,可塑性强,对于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所有华德福的孩子都不会因为没有按照老师的范例去做而受到批评,因为华德福鼓励孩子去创造自己的一切。在华德福的幼儿教师培训中,几乎每个月都有关于创造力培养的讲座,他们期望能够把这种关注孩子自身成长的理念永远地传承下去。而众多事例似乎也反映出,华德福的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对大自然美的理解能力比其他同龄孩子略胜一筹。在这一点上,我国传统幼儿师资培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对我国幼儿教师培训的启示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培训主要有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方式。其中职前培训包括各种大中专幼儿师范学校,高等院校、高等师范学校等的本科或研究生教育也会培养学前教育的教师,还有一部分人通过自学取得幼师相关资格证书。在职培训的主要途径有:脱产进修与业余学习相结合;广播电视教育、函授面授辅导和教师自学相结合;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观摩活动相结合等,反映了幼儿教师终身教育的需求。

中国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受法律和相关法规的约束,是一种国家行为,相比华德福要严肃许多。我们不能笼统地认定孰好孰坏,不过华德福还是能够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的。

第一,幼儿教师培训要关注教师职业情感的养成。通过访谈成都华德福培训部的负责老师,我们了解到,他们在选拔教师时关注的不仅是成为幼儿教师的一些硬性条件,更看重教师和孩子们的相处能力,也就是那些能反映出幼儿教师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的因素。如果教师一味地去关注知识和技能素养,而忽视自身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的培养,这会是很可怕的事情。孩子们不是承载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完整的人,他需要知识、技能,同样也需要情感和理想。而我国幼儿教师的遴选机制侧重对幼教人员硬性指标的考查,较为忽视同样重要的软性因素,这值得我们反思。

第二,幼儿教师培训不一定要局限于某个地区。华德福培训中引人瞩目的特点之一是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形成了教育联盟,使得资源与经验共享。无论在北京华德福学校还是成都华德福学校,都能频繁地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华德福教育者和爱好者的来访,这对于孩子和教师成长十分有益。孩子们会看到世界上的其他人和“我”是不一样的,也可以让他们在幼年时接触到外语。对于教师来说,这些国外来访教师不仅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思维方式的差异更能让教师从多角度反思与成长。中国华德福学校每年举办的各种讨论会和短期工作坊,也让教师们受益匪浅。我国普通幼儿园教师培训也可以尝试进行不同地区的交流与讨论,以取长补短。

第三,幼儿教师培训是一个不可间断的长期发展过程。国内幼儿教师培训更关注职前培训,而一次性的考核是无法适用终生的。孩子的认知、技能、情感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定期与不定期的幼儿教师培训能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教师与孩子们一同成长。

第四,幼儿教师培训内容要有实践性。华德福的教师培训课程中,人们看到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被具体内容充实的课堂,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选择我国幼儿教师的培训内容可以从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知识着手,让教师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妥善地处理自我与他人、环境的关系等。这样的培训内容能让教师更实在地把握、理解,也容易具体地实施。

第2篇: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

“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做有故事的德育人,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应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育人的价值所在。

一、分享难忘故事,润泽美好心灵

古今中外的德育故事是学生们沐浴德育的金矿,而用故事的形式来滋养德育又是学生喜欢接受的一种有效途径。故事里大大小小的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充满了人文性,情节性;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故事内容,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都会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有效德育的目的。而这些故事的分享过程则要求老师精心安排时间,搜集故事内容,并根据学生情感接受的程度有层次地影响他们,从而让故事来润泽他们美好的心灵。

1.适时随机演说故事,夯实文明基石

文明行为是道德的基石,榜样的故事是点亮孩子文明习惯养成的一盏明灯。一个有思想的德育人会适时随机地用多样化的故事来滋养孩子,升华孩子的道德情感,规范孩子的文明准则。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晨间活动课、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品德课等主阵地以及各时段、各学科,组织学生轮流演说故事,这无疑顺应了学生想听故事的童心渴望。

(1)主阵地中升华。班队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基本途径,更是学生在集体的展示中汲取震撼心灵的空间。一次精心设计的班队活动所起的作用远胜于一百次空洞的说教。老师应充分利用好班队活动课这一平台,让学生精心准备一个个中外德育故事,其中有美德为主题的德育故事,有英雄为主题的故事,有关注人文为主题的德育故事等。如在准备以英雄为主题的故事时,老师可以根据不同时代选择不同英雄来感染学生,就如“5·12”汶川大地震中所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震撼心灵的英雄故事,还有每年的“感动中国”“中国骄傲”等年度人物故事评选出来的典型英雄故事,都是对学生生命意识、崇高道德、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教育的活生生的材料。通过演讲,学生们从内容、声音、服饰、情感等多方面营造了感染学生性情的氛围,触动着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使德育成为于无痕中达到有痕的教育。

(2)随机时段中教育。在其他可利用的教育随机时段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实施教育。如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和生活行为上有很多毛病时,就可针对这些问题选择德育故事,而且是他们同龄人的故事,以此为榜样,不断地纠正他们的行为,思想上向榜样看齐,行为上向榜样学习。如有学生在学习上有拖拉的现象,就让学生找有关勤奋好学的榜样故事,像《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内容,用海伦·凯勒、达尔文、柳公权、高尔基、海顿等人的事迹来感化他们;有的学生行为上不是严格要求自己,老师就让学生搜集有关严于律己的榜样故事,用《竺可桢》《》等故事来教育他们;有的学生在生活中显得很无助,老师就让学生搜集有关自立自强的德育故事,如《张海迪》《一个无手农民的自立自强故事》等……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发现同龄人班级中、校园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讲述自己身边的温情故事。

(3)多学科中渗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有直接性,融学科教学、品德传授、榜样示范等多种角色于一体。多重身份的老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来拓展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让学生分享新鲜的精神食粮,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而课前拓展“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所谓“大教育”不仅仅是单一学科,它还包括与各门学科相关的所有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其中一些“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的资料,可增加课外阅读量,同时一起分享故事精华。为了有针对性地选择精华故事,老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选择相关联的,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内容选择故事,如选择长征故事,让学生接受坚强意志的历练。学生们在这样的立志故事里树立崇高的理想,胸怀大志,放眼世界,灵魂得到了熏陶。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德育手段,同时也是对教育无痕的理念做出的深刻诠释。

时时处处事事中,我们力争让学生在故事里感动,在故事里立志,不断地规范着孩子的行为,陶冶着孩子的情操,夯实着孩子文明道德行为的基石。

2.感悟体验反思行为,升华道德情操

阅读了大量的德育故事,再进行消化、吸收、提炼和加工才可以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一根准绳,时刻提醒自己在这根准绳之内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处世方式。消化、吸收、提炼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撰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消化、吸收德育故事中的精华,提炼成为自己所用可用能用的行为方式。如学生阅读了孝敬的美德故事后,写出了自己曾经不懂事而惹家长生气的事例,告诫自己要重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思想上去认识和改正。在后续的一些日记中,有学生写出了自己孝敬家长的故事,有的还发表在报刊上,这又是一个监督大家行为的跟进过程。这样的过程浸染着学生的心灵,使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得以纠正,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为同一起跑线上的精灵。

二、书写难忘故事,积淀教育智慧

当老师把学生领进教育时空的那一刻,就与学生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老师的心。学生的喜怒哀乐里有老师关注的目光,教育引导式的帮助也就开始了,每一个片段里都有老师智慧的播撒,爱心的流淌,教育艺术的展示,与学生共经历共体验共反思,从而演绎着各种不同的动人故事。同样,学生与老师牵手的一刹那,就注定会留下很多故事,那里有学生调皮捣蛋的一幕幕,有学生袒露真诚与纯洁的一幕幕……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心灵的财富,是攀登人生高峰的思想阶梯;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笔教育的财富,为更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更是提升老师教育艺术的见证。

1.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老师反思的原始材料

老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一个人,老师时刻都想着把最好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呈现给学生,一个又一个属于师生的故事正在发生着,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作为老师都应该静下心来,或提炼成功的经验,或反思失败的教训,并把这些故事写下来,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好以后的工作,取长补短,也为同行留下经验教训,也成为老师自己反思教育过程的一种原始材料,使教师成为一个由“经验型”走向“反思型”的老师。一种最真实材料的呈现往往可以让自己和同行、更为那些教育专家提供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少走弯路,更有利于教育学生。以一个平凡老师的视角书写对孩子们别样的爱,用心记录教育轨迹,记录一些教育的缺憾与缺失,记录一些教育的灵动与亮点,为自己走上研究型教师的金光大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2.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学生成长的动力之源

学生在校的时间与老师相处最久,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多。彼此之间的教育故事也时时在发生,老师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学生写的日记去了解。为了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学生成长的动力之源,作为一个德育人,应注重细批学生的心理日记,对学生记录的一个个真实的校园生活故事给予高度关注,或采用个别交流与课堂展示讨论等办法鼓励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发生在师生间、同学间的瞬间。学生在关注学生之间的故事时,学会了分析事物,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起到教育自己的目的。其实,学生写的校园故事是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有师生之间的,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当他们遭遇某些困惑或不公平的事件时,虽然叙述的语言有明显的偏向,但老师的评语给了他们正确的导向,他们都会很快乐地接受,当然也有观点碰撞的时候。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文字里体验了接纳别人意见的习惯,默默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处世习惯,说明他们的思想正在成熟。一个个故事让学生们明白了许多道理,回头再读这些小故事时,又是一些德育的好材料,它来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成为学生成长的强大动力之源。

第3篇: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

我国小学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一种强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沿袭了古代中国的传统作法,以教材内容为中心,重视德目的教学,注入式地进行。小孩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只求背诵,不重视理解。聪明绝顶的小孩也许会自然而然地贯通其中的道理,但大多数的学生对所读的东西,只是一知半解。这种注入式的方式不符合学习规律,不为现代教育所接受。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再沿用这种古老的道德教育方式。

近二三十年来,欧美的教育工作者搞了许多颇具创新精神的道德教育实验,提出了不少新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隐蔽课程。学校不设独立的道德教育课,也没有专门的教材,而由各科老师兼负德育工作。因此,德育可以说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工作。

二是价值观念澄清法。所谓价值观念澄清法,就是学生具备自己的“一袋子”道德观念,他们可以自由去澄清和选择,教师并没有固定的指导方向,只是采取中立的态度,整理和综合学生所持的意见。这种方法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所谓的“自由教育”精神,另一方面反映出西方社会的教师似乎缺乏信心,不愿将自己的意见加在学生身上;而青少年则越来越早成熟,年纪轻轻便具有独立作主的思想,宁可受同辈的意见左右,也不愿受老师影响。

三是道德认知发展法。这种方法始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30年代开创的儿童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理论。继承者有美国的柯尔柏格,他根据道德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以道德两难情境及问题解决方法去探索并推进儿童道德推理和判断力及道德观念的发展阶段。近年来这种方法在欧、美、非各国实验过,获得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柯尔伯格的论点。

四是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本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英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课程中,是一种注重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基本思想是多关心,少评价。主张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础上,注重“角色承担”“情境教学”。

以上所述无论是古代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还是西方理性情感主义道德教育,对处于学龄初期的小学生来说,都存在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教材教法上不够生动活泼,未能主动适应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影响了教学效果。有鉴于此,从1994年起,我们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利用漫画故事编写教材,组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开展实验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简要说明这一实验教材的特点,分析漫画故事教学的长处及其对小学生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编写体例

(一)教材目标

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诚实勇敢、互相友爱、关心集体的品质,养成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勤劳动、讲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结合小学低年级启蒙教育的特点,我们确定了“爱的教育”“礼貌教育”“勤奋教育”“诚实教育”“劳动教育”“公德教育”等六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

1.爱的教育——学会爱父母、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富有同情心,初步具有合群乐人的品质。

2.礼貌教育——学会尊重他人,言行举止文明谦让,待人接物符合礼仪的基本要求,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3.勤奋教育——懂得勤奋是一个人学习和做事成功的基本条件,形成勤奋、刻苦的品质,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做一个勤奋上进的人。

4.诚实教育——懂得什么叫诚实,形成待人处事的诚实态度和行为习惯。

5.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别人的劳动,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6.公德教育——了解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花草等基本的社会公德。

(二)教材内容

我们根据上述六大方面的德育目标,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为主,选取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1.历史典故: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富有教益的典故,这些典故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历代人民的提炼,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它们往往在生动的情节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且得到广大群众的共同认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历史典故生动形象,学生便于接受,它们无疑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如《孔融让梨》等。

2.从《三字经》《小儿语》等中国古代蒙学书籍及诸子百家的一些基本思想中选取相应的内容,如《不打扰别人》《做客的学问》《滴水穿石》等等。

3.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补充相应的内容,如《爱护小动物》《爱同学》《爱老师》《遵守公共秩序》《自己的事自己做》等。

(三)教材体例

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漫画故事德育教材采用统合设计的体例,即将课文标题、漫画故事、问题与思考、学生活动作业和家长反馈等课内外教学环节、要素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编排。

1.课文标题:实验教材通过不同种类的标题为学生提供道德观念,形式上不求划一。首先尽量突出道德要求的民族传统特色,如《孔融让梨》《长幼有序》《悬梁刺股》等课文都以中华民族历史典故取名;同时也穿插反映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如《讲信用》《遵守公共秩序》《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一部分则直接结合德目来标题,如《爱父母》《爱老师》《乐于助人》等。

2.漫画故事:实验教材利用漫画引出故事,重视运用视听手段来加强教学效果,包括提供漫画软片、故事录音等,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与思考:教材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在通过看漫画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4.学生活动作业:作业不重文字作答,而是设计了一些辅助教学的道德实践活动,并力求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化,旨在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5.家长反馈:结合课本要求,设计家长反馈的内容,要求家长观察子女在品德课学习之后相关方面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和教师,以便育措施,优化品德教学,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有效地达到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

经过三年时间的探索,形成了这样一种漫画故事教学的基本组织方式,即教师至少用一半以上的课堂教学时间,结合课题先向学生讲述漫画故事,然后在每个故事的结尾向学生提出和揭示需要回答的道德问题,点明故事主题,并布置相应的作业和练习。

(一)漫画故事引路

通过对漫画的观察思考,辅之以教师的讲解,提供给学生一种道德行为的典范(或反面素材),让学生了解课文中传递的道德观。如《悬梁刺股》一课的教学,先出示课题和漫画,以“谁把什么挂在屋梁上?”和“谁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为引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看图,拼读课文,理解大意,接着针对插图引导:“图中坐着的人是谁?”“什么时候了他还在干啥?”之后让他们来听故事……课始以漫画故事引路,引起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细心地拼读课文,思考寓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漫画,认真琢磨教师讲述的故事,使学生头脑中先有了故事和漫画告诉了我们什么、其中人物的言行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学习,为下一步的明理导行奠定良好基础。

(二)道德问题讨论

让学生对漫画、故事中的人和事进行讨论、分析、评价,澄清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生心中已有了初步的道德判断,迫切想得到证实和肯定,因此教师此时若能破解学生内心的道德困惑,有利于他们认识正确的道德行为,辨明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这引导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努力了解漫画、故事内容的大意,人物和言语、行为是正是误,并通过学生之间激烈的讨论,师生共同的分析,一起做出恰当的评价,揭示一定的道理,让学生主动接受、吸收。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课,听完故事录音后,教师先请全班学生思考:“1.言子自己遇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2.别人遇到困难时言子又是怎样做的?”接着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踊跃地发表意见,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言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讨论时教师应从多角度让他们想像、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总结。

(三)布置实践作业辅助教学

结合学生所取得的道德认识,教师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分析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通过实例分析巩固自己的道德认识,再进行道德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教育成效。如《乐于助人》一课实践作业是这样布置的。

1.你以前帮助过身边的人吗?他们有什么表示?他们若没有表示感谢,你心里有何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言)

2.你帮助过陌生人吗?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3.当你面临下列情形,会如何做?

(1)有一天,同桌忘了带课本,上课急着用。

(2)有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在地,她摔疼了,站不起来且人又很胖。

(3)小芳艳得重病,家境十分困难,无钱医治,眼看就要被病魔夺去生命。你能通过自己能力去帮助小芳艳吗?

(4)小弟弟玩迷路了,你会怎么做?

(四)鼓励课外练习,及时反馈矫正

通过学生作业及家长反馈等途径,矫正学生行为,这一环节的部分工作将延伸到课外。经过前面三大环节的努力,已使学生能逐步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并以此指导和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但因全班同学认识程度不一,付诸行动努力有异,加之儿童普遍缺乏耐性,做事无适当的压力便不能持久等原因,每一节课的教学还应深入,还应向课外延续。我们就在每节课临近结束时要求学生进行与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相应的道德练习,让学生课外完成,也请学生家长协助,将孩子在外的品行表现加以笔录,定时交给班主任翻阅。班主任据此及时了解他们的各种反应,从而适时地鼓励或矫正学生的行为,以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勤做家务》一课的课外练习为:“请你坚持为家里做家务活。”坚持多久,每天做几件都没规定,为的是考验学生有没有自觉的劳动意识。但要求学生若做了便在当天的家庭作业后面写明,请家长每周在反馈本上记录一次。若课后头一二周情况良好,第三周有所下降,班主任应及时在班上表扬部分坚持做好的同学,并提醒其他学生加强和巩固从教材中学到的劳动观念,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家务活。

四、结语

从以上所介绍的内容看,漫画故事教材教法具有如下特色。

(一)强调通过漫画的引导、故事的讲解组织教学内容,增强教材教法的趣味性。

(二)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量采用历史典故作为德育素材,增强教材教法的民族性。

(三)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年龄特征,重点进行爱心、礼貌、勤奋、诚实、劳动和社会公德教育,增强教材教法的针对性。

(四)明理与导行并重,反馈与矫正并行,增强教材教法的实践性。

(五)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基本道德规范,增强教材教法的可接受性。

第4篇: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

为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继续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校师生特别是少先队辅导员、队干部和少先队员的共同努力,力争全校少先队工作在阵地、组织建设和争优创先、活动开展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三、主要工作

(一)深入开展少年儿童思想引导工作

1、深入开展热爱党的教育。

加强党、团、队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的衔接,培养少年儿童对党的朴素感情,开展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启蒙教育。深入宣传普及xx总书记对少年儿童“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希望和要求。深入开展“红领巾心向党”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切身感受到党、团、队的特殊关系,增强对少先队组织的归属感、光荣感,立志做好接班人。把热爱中国共产党作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用好少先队活动课开展经常性教育。发挥好少先队仪式教育的作用,在节庆日、纪念日开展爱党教育。

2、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

深入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组织动员少年儿童寻找、讲述党史和国史上的故事、红色故事、改革故事、劳动故事、奋斗故事、榜样故事、身边的故事、集体的故事、自己的故事等,引导少年儿童把“我的梦”和中国梦联系起来。以国庆节、少先队建队纪念日、国家宪法日、国家公祭日等为契机,组织开展主题队日、队会等集中性活动。征集推广“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案例。在条件许可的学校开展“少年军校”“少年科学院”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培育牢固的国防意识,鼓励少年儿童勇于创新,追求“科学梦”“创造梦”。

3、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引导少年儿童认知、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要求和xx总书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16字”要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用好每周1课时的少先队活动课,帮助学生熟记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和xx总书记“16字”要求并逐步理解、践行。

深入开展好“核心价值观记心中”、选树最美少年、“争当美德小达人”雏鹰争章活动、“说优点、讲不足,手拉手、同进步”主题队会等活动。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实践体验活动,动员少年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通过参加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参观当地一个历史名胜、学讲一个传统故事、为长辈做一件事情、做一次文明宣传员等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验中华传统美德,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

(2)开展“读好经典 讲好故事”等活动。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开展读书活动。

5、积极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

根据区教文体局工作部署,以一生一社团、一校一特色目标,以创新为主旨,集中精力建设科技、体育、公益服务、传统文化、环保、小记者、小讲解员等红领巾小社团,同时做好“我的科学梦”红领巾科技小社团交流展示活动。

(二)加强完善文明校园建设。

1、抓好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①坚持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等,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和班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2、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有效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3、结合实际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为提升学生德育的实效,开展师生互助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每位老师确定一名互助对象,给学生创设一个与老师交流的舞台,也对其他同学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作用。

4、办好宣传橱窗、黑板报和校园广播。黑板报和校园广播栏目内容要丰富精彩,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小编者、小主持人。组织参加读书征文比赛和小学生讲故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深化少先队专业化建设

第5篇: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

—青少年教育研究基地汇报材料

湖南省新邵八中座落于新邵县城的栗山之麓,资水之滨,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晋升为邵阳市示范性高级中学,11月通过了省专家评估团的评估,即将跻身于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的行列。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我校已经开始将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学校还成立了青少年道德教育领导小组。如今,学校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已进入序列化实施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下面就我校开展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作如下介绍。

一、 把传统美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来

“传美”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生命机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江--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由此可见,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学校历来对此也是十分重视。

“传美“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二是高度重视培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新邵八中是有着50余年的历史和雄厚的师资,通过对学生基本素质情况的调查、论证和分析,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方法,建立起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制,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营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和新风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规范。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去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传美”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

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落实“传美”教育,首要一条就是: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将“传美”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1、围绕“三个一切”,体现三“全”的学校“传美”教育模式

学校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和“为生命奠基”育人理念,并以此作为全体教职工的“教育铭”。就是以全方位的育人手段和渠道完善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材。

2、更新德育观念,不断丰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首先,在教育思想上树立全员教育观。学校成立了德育领导机构,从校党支部——主管德育副校长——政教处——班主任,环环有人抓,层层有人管。此外,又以政教处为枢纽形成辐射,构成从教科处、教务处——各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任课老师;从总务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从校团委——年级团支部——各班团支部;从学生会——学生值周班的校园德育网络体系,使传统美德教育做到循序渐进,逐级推开。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国情教育和扶贫助学活动相结合。例如,从97年下半年开始,学校结合香港回归、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共和国五十年庆典、澳门回归、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等国家大事,丰富“传美”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实实在在地认识所处时代的特征,明确肩负的重任,从而以实际行动为校争光,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3、各部门协作,抓好传统美德教育的落实

首先,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抓学校“传美”育的管理和德育基地的落实。市松坡公园、张干故居、县拘留所、敬老院分别是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基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此外,通过对新生的强化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求索攻坚的美德,激发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通过“三月文明礼貌月”、“五四”青年节、“九九”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送温暖,培养学生敬老养老的品德。

其二,校团委与政教处抓传统美德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依据中学生的思想素质特点及德育工作要求,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求各年级、班级将“学”与“创”结合。“学”,既以英模、劳模为榜样,又以优秀同学、伙伴为目标。“创”既争创文明班、先进班,同时掀起创文明校园、树立新形象的活动,培养学生主人公意识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其三,教科处抓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不定期组织教师共同学习,反复宣传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时代意义,从而推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

其四,总务处抓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的创设。几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上下工夫。在校园内,匠心独具地设计每一处“道德”教育点:校舍、教室、图书 馆、实验楼、办公楼井然有序;草地、花圃、石凳、错落其间;“天道酬勤、志存高远、温故知新、明理、慎独、知行、足下起”等名言警句随处可见。这种隐性教育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时时影响着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对教育者本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再教育,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二)“传美”教

育与心理教育结合

所谓的心理教育,就是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工作。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将传美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传美教育效果。

1、注重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分析,确保传统美德教育的有的放矢。青少年时期的青少年可塑性大,最突出的特点是“向成熟发展”,因而向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依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主题、确定目标,分层递进,因材施教。如:对高一新生注重尊师敬长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而对高二、高三学生,围绕爱国爱家的主题,激励学生自觉以天下为己任,求索攻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即保证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有序、合理,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步骤地熔铸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3、重视心理咨询与教育成效的关系,变“堵”为“导”,加强对学生前途理想、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为此,学校专门专门开辟了“心理咨询交谈室”,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员。从而,开辟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新途径。

(三)“传美”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的教育方法,把观念的更新具体化,促进传统美德教育与教学的结合。

1、 遵循现代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为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在教学中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选择适当的学科德育切入点,以直接渗透、间接渗透或重点渗透、随机渗透等方式,达到传统美德教育学科渗透“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多媒体电教为导体,优化教学方法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盛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看作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此,我校先后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课件制作及电教多媒体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法,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视野,大大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道德”教育的形式更生动、具体,充分体现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为学生喜闻乐见。

(四)“传美”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结合,改革班会课模式

我国中学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通常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完成教育与教学任务的骨干和得力助手。因此,学校“传美”教育在方法和形式上,应选择好载体,立足于班级,发挥班主任在教育中的优势。

在具体做法上,我校首先以“学”、“看”、“听”、“讲”四途径,着重从感知上探索传统美德教育的模式。

1、学:作为教育者,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自觉学习,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作为教育者,通过正面、规范、递进的传美教育课、主题班会课等途径,学知明理导行;再者,就是所“学”内容也应富有时代气息。如《时代的楷模——李向群的故事》《永远的小平》《敬老养老故事》、《诚信故事》就是当前“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2、看:眼睛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窗户。有选择地以当代杰出人物为切入点,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去看,去感知,有利于推进学校“道德”教育进程。”、“百年恩来”、“邓--”、“背起父亲上学”等优秀影视片,使学生心灵得到了一次次的净化。

3、听:即听报告、听讲座。如:人与自然、鸟类与环境、中华民族礼仪等专题讲座,“师德标兵”报告会、校法制教育课、“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教育”专场法制报告会等。

4、讲:就是借助辩论会、演讲会,经验交流会、师生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切身经历和体会,感知美德的魅力,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道德”教育与学校团队工作的结合

学校团委、学生会是学校的重要基层组织单位,是积极、活跃、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校基层组织的教育优势,多渠道的开展活动,有利于促进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1、做:即根据中学生好动,易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生理特点,以班队为核心组织学生从小事开始,从身边做起。如:“六个一”活动,要求人人会讲一个“传美”故事,会唱一首弘扬美德的歌曲,会说一句文明礼貌用语,克服一个困难,改掉一个缺点,为集体或他人做一件好事等。

2、写:学校团队以青少年道德教育为媒介,有选择地利用我国不同纪念日的教育功能,发动学生创作“爱祖国、爱家乡”的书画作品及宣传英模事迹的版报、小论文等。让学生以自己的笔墨描绘美好愿望。这些活动,在弘扬革命传统、传播爱国主义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创:学校以团队为组织单位,以创建文明校园、树立新形象为契机,使传统美德自然渗透于日常活动之中。

4、评:引入评价机制,将道德教育与班级五项达标创优活动结合,调动学生集体协作、争创美德的积极性。通过评选优秀团干、团员,文明标兵、小明星等。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有了动力和方向。

三、 取得的基本成果

我校在推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初步探索了传统美德教育与青少年心理、行为规范养成之间的关系和新形势下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

2、探索了道德学校教育模式,建立起有效的学校教育运行机制;

3、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传统美德教师队伍;

4、学生的道德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推出了以传统美德为内容,以学生小作文为体裁的专集。

5、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较高的文明水准。行为规范合格率达100%操行优良率大于95%,后进生转化率为82.8%;犯罪率为零。学校组织参加的市级各项活动均获佳绩。

6、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网络。家长委员会制度健全;校外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走出校门,广泛接触社会,接受教育,扩展了道德教育的范围。学校还不定期举行了诸如“三十公里远足活动”等活动,不仅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还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令学生受益良多。

第6篇: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49-02

当前,笔者所在学校深入开展以“仁、义、礼、智、信、忠、孝、笃、悌、恕”十字为核心的德文化建设。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而校园“十字德文化”建设,传承与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良好的土壤和基础。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把在校园里弘扬“十字德文化”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十字德文化”对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十字德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十字德文化”建设,将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笃、悌、恕”道德文化与时代相结合,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精神,“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义”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笃”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恕”精神,“百善孝为先”的“孝”精神……这些均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三、“十字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无法获得自信的人生;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就无法拧成一股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与“十字德文化”有紧密的联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时期背景下“十字德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十字德文化”中的“仁”的核心价值理念的体现。“仁者爱人”,无爱人无以构建良好的社会,国家就无以富强、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互相谦让,讲仁义,社会自然就会呈现自由、平等、公正的状态,“法治”也融含其间。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体体现了“十字德文化”中的“忠”“笃”“信”“礼”“悌”等。

(二)“十字德文化”能为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动力。主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十字德文化”建设,能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渊源、价值理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学习古今中外的美德故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构建“十字德文化”结合起来。主席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另一方面要注重德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能离开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实践孤立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否则将不能充分发挥道德建设的功能。

四、弘扬“十字德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任务,需要弘扬“十字德文化”,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知行合一,要创新德育形式和载体,潜移默化,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紧密结合“十字德文化”内涵,生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与“十字德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笔者所在学校要求所有的班级安排固定的时间学习“十字德文化”,深入挖掘“仁、义、礼、智、信、忠、孝、笃、悌、恕”的古代含义,并进行现代解读,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具体层面联系起来。学校还通过在各班征集学生德育故事、家长教育故事、班主任德育案例等,让学生在道德故事中揣摩、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距离。

(二)结合节日(纪念日)活动,融合“十字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要善于利用节日(纪念日)活动,将“十字德文化”与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如通过“学雷锋”活动,使学生领悟“义”的奉献精神,懂得“友善”;清明节祭扫英烈、端午节缅怀先烈时,开展“忠”之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中秋节、重阳节等,开展“孝”之教育;结合国庆节,开展“爱国报国,圆梦中国”“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怀。

(三)在教学中渗透“十字德文化”,促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大教师应保有教书育人的良好师德,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中(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渗透“十字德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十字德文化”组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听取道德模范的事迹报告,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乡名胜古迹等。

总之,构建“十字德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行不悖,我们一定把握“十字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促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第7篇: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国家反腐败工作部署,将廉德文化进校园作为推进廉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创新形式和途径,丰富思想和内容,提升质量和效果,广泛开展廉德文化学习、传承、践行活动,厚植廉洁价值理念,不断筑牢全校师生廉洁从教、秉公用权的文化根基,营造遵纪守法、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二、工作内容

(1)将廉德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党组织建设总体部署,与校园内教职工的管理、教育、监督结合起来,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操守培育结合起来,打造蕴含廉德思想的精品课程,培育崇廉尚洁、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教职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铭记教书育人使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既做学问之师,又做品行之师,引导学生尊师重道、善学明理,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新时代的开创者。

(2)在教职工中开展廉德主题党课,提高教职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尤其是廉德文化的掌握运用。注重发现传道授业、德才兼备的好老师,深入挖掘教师队伍中的廉德故事,树立廉德典型,开展好典型宣传和引领活动。开展廉德主题教育,如读书交流会、座谈会、诵读会以及观看廉德教育剧目、典型示范教育片和警示教育片、参观廉德教育基地和警示教育基地等。

(3)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的引领作用,在学生中开展廉德主题班会和主题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廉德文化的兴趣。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举办各类廉德主题课外活动,如举办经典诵读大赛、廉德故事讲堂,参观廉德教育基地,组织书画比赛展览,观看廉德教育剧目等。

(4)加强校园廉德文化景观建设,充分利用楼宇、道路、广场、花园等设施,营造浓厚的廉德文化氛围;在校园图书馆、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场所设置廉德文化主题书柜,配发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廉德思想、历代贤良故事和传统美德等内容的报刊书籍或绘本画册。

三、基本原则

——党建领航。把廉德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协调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

——分层施教。结合教育系统实际,根据学生、党员干部、教师等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特点,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廉德文化建设。

——注重结合。与学校德育相结合,把廉德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及要求自然地渗透到德育工作中,融为一体、互相促进,不额外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文化浸润。借助校园文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的放矢地开展校园廉政文化活动,使广大师生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受到廉德教育和熏陶。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优良师德师风,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宣誓制度,分学段组织师德师风教育全员远程培训。开展廉德主题党课,提高教职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廉德文化的掌握运用。注重发现传道授业、德才兼备的好老师,深入挖掘教师队伍中的廉德故事,开展好典型宣传和引领活动。落实师德承诺制度,组织教师全员签订杜绝有偿补课承诺书,强化教师廉洁从教的思想自觉。

  (2)深入挖掘课程资源。与政治学科教学相结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廉德教育内容,根据各年级不同特点,开展各类形式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去发现古今中外的廉德典范和案例,深化对廉德内涵的理解。在其它社会人文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利用廉德教育的资源,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廉德文化的熏陶。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发廉德教育校本课程,打造蕴含廉德思想的精品课程。

  (3)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的引领作用,在学生中开展廉德主题班会和主题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廉德文化的兴趣。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举办各类廉德主题课外活动,如举办经典诵读大赛、廉德故事讲堂,参观廉德教育基地,组织书画比赛展览,观看廉德教育剧目等。在教师和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廉德主题读书交流会、座谈会、诵读会以及观看廉德教育剧目、典型示范教育片和警示教育片、参观廉德教育基地和警示教育基地等。在全县教育系统每两年举办一次“廉德文化进学校”书法绘画比赛,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全市教育系统 “廉德文化进学校”书法绘画比赛,获奖作品公开展出并结集出版。

  (4)培育校园廉德文化。加强校园廉德文化景观建设,充分利用楼宇、道路、广场、花园等设施,营造浓厚的廉德文化氛围。在校园图书馆、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场所设置廉德文化主题书柜,配发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廉德思想、历代贤良故事和传统美德等内容的报刊书籍和绘本画册。不断加强校报校刊校园网、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寓廉德教育于文化建设之中,培育崇廉尚洁、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

    五、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

 学校领导要自觉承担起推进廉德文化进学校工程的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把廉德文化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对推进廉德文化进校园工程做出总体规划和部署。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拿出具体措施,认真组织负责学校内廉德文化工程具体开展,确保工作扎实高效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2)强化宣传引领

 廉德文化进学校工程启动后,学校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面向全体职工做好宣传引导和氛围营造,坚持统筹谋划、精准发力、全面覆盖,持续发挥廉德文化的涵养教化作用,做好践行活动宣传,抓好先进典型宣传,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全员教师参与的生动局面。

第8篇: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

媒体上,每天都能浏览到全国各地的种种生活悲剧:玩弄权术、贪污腐化屡禁不止;包养情人、家庭破碎泛滥成灾,杀人时有报道,夫妻相残、父母子女相害屡有所闻……至于发生在我们学校周边的,诸如: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完全不听老师父母的教诲拒不完成作业的,诈骗老师同学的,对未成年人下暴的,学生自杀身亡的等等现象也不在少数。总之,我们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大滑坡的背后,证明了长期以来德育工作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校怎样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反思的问题?

今年我校对初一新生学前综合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利用开学初的第一个月对新生进行三个板块的教育。第一板块为学校常规教育,有五个专题――德育处的“学生一日常规”教育;“违纪学生处分条例”教育;办公室的礼仪教育;总务处的公物管理教育;团委的共青团与社团教育。第二板块为《弟子规》教育,请班主任(或语文老师)讲了八个专题――“弟子规―总叙”教育;“弟子规―入则孝”教育;“弟子规―出则弟”教育;“弟子规―谨”教育;“弟子规―信”教育;“弟子规―泛爱众”教育;“弟子规―亲仁”教育;“弟子规―余力学文”教育。第三板块为学习方法教育,有三个专题――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的“学习的重要性”教育;教务处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学习”培训。由此不难看出,我校将《弟子规》教育当成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推动、落实初一新生的养成教育。

弟子就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我将《弟子规》列入德育工作的首选资料,是因为用虔诚之心践行《弟子规》,幸福人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其奥妙在于:心量打开故,起步意界故,解行相应故,敦伦尽分故,由诚而明故,大乘根性故! 心量打开故。

有的人心胸狭窄,心量很小;有的人心胸开阔,大人大量;国家领导人一定要具备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心量。青少年从小践行《弟子规》,就是要让他们在真诚的孝敬父母的过程中,去除浮躁,打磨掉不良习气,让其在动心忍性中,曾益其所不能,拓宽他的心量。心量小的人,其根本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践行《弟子规》的人在“入孝,出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 ”的过程中,他的心量很自然的就由自身扩展到父母双亲、兄弟姐妹、天下万民,再以“亲仁”定其方向,以“学文”增其才干。如此长期熏陶,他就自然具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安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心量与气魄。

起步意界故

民间圣哲王凤仪,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依次分为四个等级:身界、心界、意界、志界。与后来的北京大学哲学大师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划分基本上不谋而合,由低到高依次称之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们的名相虽然不同,但是每个境界的内涵基本一致,简言之:一生都只为自己这个身体怎样吃得好、穿的好、住的好、享受得好而奋斗的人就处在身界(自然境界)水平;起心动念都在思考怎样获得名闻利养,算计自己划得来还是划不来的人就处在心界水平(功利境界);肩负有造福一方百姓,为实现自己心中的这一使命,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心性命,这一类人正是意界(道德境界)中的人;天地与我一体,万物与我齐一,泯灭善恶是非,随心所欲皆能利人济物,而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方属志界(天地境界)人生。《弟子规》修学的起步在于孝顺父母,为了孝敬父母,令父母高兴,自己可以忍受一切屈辱甚至坦然接受父母的鞭挞之苦。这是身界、心界人无法达到的境界,故在意界之内。

解行相应故

德育工作包括四个层次(或阶段),即知、情、意、行,其他很多德育方法、德育资料、德育方式很难在知、情、意、行上一步到位,整体推进,故而难以取得好的德育效果,即便是由知到行都完成了,也很难坚持下来。不同的德育内容,又要采用不同的理论与方法,复杂而繁琐,让青少年无所适从,最终形成了猴子搬包谷,搬一个丢一个,形成文字文字游戏、口号游戏,终成戏论,故德育效果差。青少年在修学《弟子规》中,老师略加讲解,学生即能知;面对的是父母而非他人,情自在其中;古往今来,孝敬父母的事例极多,只要身边有人是这样做的,就会萌生孝行之意;因缘具足,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孝行已成。故解行相应,坐言起行,形成习惯;改变自己,提升境界,指日可待!

敦伦尽分故

什么是敦伦尽分呢?敦笃伦常,恪尽己分之意。简言之,扮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换言之,就是一个人要认命:作儿女的,就一定要尽心尽责的把儿女的责任做好;作官员的,就要全身心为大众服务等等。问题是,人们常常问:我尽职尽责的这样付出甚至比别人付出更多究竟有什么好处?这样做我是不是吃亏了?(这种思维方式是心界水准)其实不考虑是否吃亏而尽心尽责去敦伦尽分的人,他肯定收获福德与智慧,其他好处只是副产品而矣。敦伦尽分体现的是真诚、善良、美德。对父母敦伦尽分是谓孝,对国家(上级)敦伦尽分是谓忠,对朋友敦伦尽分是谓义,对普罗大众敦伦尽分是谓仁。这四者是一非四,真做到,是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真可谓简明扼要,一以贯之。大道至简至易!

由诚而明故

孝经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真孝敬父母的人,诚心如是:只要父母能过得好,即便牺牲我的身心性命都可以(才可谓孝悌之至也)。唯有做事诚心如此,他才能开启自己心地的无穷宝藏,智慧显现,成为洞明事理之人。古代二十四孝正是孝经这几句话的注释。二十四孝里,记载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现代人常认为那只是故事,是传说而不可能是事实。其实,那里面的事例,相当一部分是真实发生过。我们现代人之所以没有因孝而产生奇迹,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古人诚。比如,王凤仪早年家境极苦,还主动迎养祖父,为了让父母能吃饱,而自己却忍饥挨饿,多次饿晕在田间地头……类似事例甚多,故王先生后来明白四达,证入圣贤境界,以不识字之人,又无权无钱无势,却能大兴义学,教化一方。现代人,谁能如此?“由诚而明”的内在奥妙――精诚所至,感应道交故。中华文明数千年的道统传承,一以贯之,皆宗易学,易学三层次:体、相、用!易学以何为体?达者曰:易学以感为体。进而追问:因何而感?答曰:以诚为感。圣贤之道贵在诚,科学创新贵在疑。《弟子规》内蕴圣贤之道,故践行《弟子规》,自然重在诚字上下工夫,才能奠定好开慧的基础。所以古人最后才说“有余力,则学文”。

大乘根性故

第9篇:新中华德育故事范文

关键词:尚武修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外兼修

近年来,在广州市大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教育改革创新浪潮中,我校积极探索,实施“尚武修德”特色课程,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模式,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一、“尚武修德”特色课程的基本思路

“尚武修德”特色n程,就是以“尚武”为途径达到“修德”目的,即让学生通过身体活动变化提高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平。该课程既强调外练形体,又注重内练精气神,要求内外兼修、形神俱备、知行统一,因此学校确立了内外兼修的思路。

“外”就是指“尚武”,让学生接触传统武术,学习传统武术套路,观看武术影视作品,欣赏与武术相关的经典名著、名言警句、诗词歌赋、雕塑字画,讲述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人物故事,从而认识武术、喜爱武术、练习武术。

“内”就是指“修德”,让学生在接触武术过程中有所感悟,形成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投身道德实践。

二、“尚武修德”特色课程的理论依据

1. 侧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当前,德育居于学校工作之首位,其关键便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实施“尚武修德”特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引导中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实施“尚武修德”特色课程中,侧重引导中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具体而言,就是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融合德育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特点,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实施,分别推行以友善、诚信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以敬业为重点的立己达人教育、以爱国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2. 汲取文化养分,弘扬中华优秀武术道德

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从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中华优秀武术道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富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要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方式,深入挖掘、大力弘扬文化精髓,充分发挥武德内在熏陶教化功能,使学生接受、领会、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以武强身、以武启智、以武陶情、以武促德的目的。

三、“尚武修德”特色课程的实操路径

镜头一:大操场上,两千学子有序而坐,侧耳倾听。舞台上,老者神采飞扬,侃侃而谈。这里正进行我校的“丞相故里,文武与之――‘尚武修德’大讲堂”活动。区政协文史办主任担任主讲嘉宾,从增城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崔与之丞相的立志报国、直言荐贤、晚节留香、福星临川四个小故事入手,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论述,深入浅出,润物无声。

镜头二:篮球场上,时不时传来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是在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太极拳与太极扇比赛。学校通过太极拳与太极扇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中华武术的精华,感悟其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与民族文化,如爱家、坚毅、诚信、谦和互助等武德。

镜头三:在镇区某企业,同学们正在兴致勃勃地参观企业车间,时而倾听接待人员的讲解,时而驻足观察工人们的生产细节,时而若有所思或相互交流。这家广州市龙头民营企业是我校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每届新生入学后,学校都会组织他们来参观,借此让同学们了解企业、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从而增强家国情怀、纪律观念、社会责任感,形成学习内驱力。

以上是我校开展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三个镜头。为开展“尚武修德”特色课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形成了以下模式。

1. 编写“尚武修德”特色课程系列德育教材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因此,抓好宣传教育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学校组织开发“尚武修德”德育模式系列教材,如《礼仪篇》《仁爱篇》《诚信篇》《勤毅篇》《爱国篇》等。该系列教材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侧重点。

首先,教材的结构按照“武德释义、武德典故、今日武德、武德与我、武德课堂”等五个部分编排,图文并茂,古今结合,通俗易懂。

其次,每本教材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礼仪篇》倡导习武有规的武德,培养学生知礼识仪的意识;《仁爱篇》倡导仁者爱人的武德,培养学生兼爱的意识;《诚信篇》倡导诚信为本的武德,培养学生一诺千金的品质;《勤毅篇》倡导坚毅恒勤的武德,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爱国篇》倡导爱家报国的武德,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以上均为学生必修课程,主要由学校德育干部和班主任进行授课,定期聘请广东省武术协会的专家进行武术文化讲座,在每周班会课或校会上进行。

2.在各年级有侧重、分层次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学校在初一、高一年级推行以友善、诚信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友善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道德纽带,是维护健康良好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诚信是我国传统伦理的基本概念,也是修身处世治国的基本美德。

这两个年级属于起始年级,学生面对新的校园环境与新的人际关系,需要磨合、顺应、适应,从而更快更好地完成更繁重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友善与诚信的品质能够起到油与催化剂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两个年级开设《礼仪篇》、《仁爱篇》、《诚信篇》等课程,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讲述武术礼仪、仁爱、诚信故事。如抱拳礼的含义,比武时“点到为止”包含的仁爱之心,比武结束时口称“承让”的谦逊等,引导学生做一个平易近人、谦虚诚恳、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儒雅之人。

第二,在初二、高二年级推行以敬业为重点的立己达人教育。敬业是对待生产劳动和人类生存的一种根本价值态度。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智慧和勤劳的民族,素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珍视有悠久深厚历史积淀的敬业情怀。对中学生而言,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在学校里,敬业与好学是相通的,敬业价值观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在这两个年级开设《勤毅篇》课程,通过讲述古今道德故事,欣赏名言警句、武术电影,对学生加强勤劳、坚毅、敬业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做坚毅恒勤、自强不息之人。

第三,在初三、高三年级推行以爱国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爱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美德,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现在,我们站在百年来离中国梦最近的地方,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在这两个年级开设《爱国篇》课程,汲取爱国的可贵思想,弘扬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精神,通过欣赏武术电影、讲述武术故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责任心、爱家爱国、敢于担当的热血青年。

3.开展立体多维的校内主题教育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培育核心价值观需要找准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因此,我校组织多届“尚武修德”德育风云人物评选活动,让大家寻找自己身边的榜样,树立榜样价值标杆,彰显校园榜样力量,形成宣传、推崇、学习、赶超榜样的良好氛围,达到通过榜样触动、带动身边人的效果,让同学们学有榜样、有目标,增强同学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第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价值准则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我校坚持不懈推动实践养成,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校内校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的主题实践活动,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同学们便于参与、乐于参与,更好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

第三,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要有文化活动还要有文化产品。我校举办的围绕“尚武修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学生演讲比赛、班级集体武术比赛、经典诵读、道德大讲坛、文化讲堂,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形式、好载体。近年来开展的“尚武修德”学生主题演讲比赛、“尚武修德”师生书画展、“武德大讲堂”已成为我校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品牌活动。这些精神文化产品都有一股精气神,引导同学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四、“尚武修德”特色课程的实践效果

我校积极探索“尚武修德”特色课程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取得显著成效。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方面,同学们道德品质生成发展可以从他们的心声得到印证。我们坚持开展“尚武修德”德育风云人物评选活动,组织评选出来的德育风云人物进行班际巡回讲座,同学们都讲得非常感人。一句句朴实无华而又洋溢着青春奋斗气息的言语,是同学们道德品质升华的体现,是同学们内心日益强大的体现,是同学们在“尚武修德”中修成了德的体现。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方面,同学们是言行一致的。他们把内化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行动,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日用而不觉、信守而不疑、践行而不惑,做到道德品质具体化、生活化、日常化,在校园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次,同学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面的进步,除了在学校体现出来之外,在家里、社会上也体现出来。这点可从家长和学校的交流反馈这个侧面得以印证,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的来说,同学们在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面均取得可喜的进步,学生日常行为良好习惯得以形成,精神风貌焕然一新,道德品质日益提高,整个校园风清气正,达到了修德促行的目的。

人的道德品质是不断生成、发展的,正因如此,教育工作才会有无限的发挥空间,才会是大有可为的领域。“尚武修德”特色课程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立项课题《中学实施“尚武修德”德育模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1201533574。)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

[2] 钟永圣.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