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课程革新中教师身份的转换

新课程革新中教师身份的转换

本文作者:王茜 单位:邢台市第五中学

教师是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推动者与实践者,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直接关系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得失。面对这样的新课程改革,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对自己已经熟悉了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对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重新定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改下担任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必定是“双向”的,“互动”不是“被动”,因此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合理有效地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的过程中,让每一名学生都真正行动起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空间,把课堂变为学生真正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职责是创设一系列的情境或是问题,不断地引导学生,使学习变成学生自己思考,发散思维,丰富个性的过程。

二、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大多把规定教材与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依据,以此来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教材与大纲就成为了教师的“指路明灯”,而教师也成为了教材内容的“复读机”,大纲知识点的灌输者。于是,原本可以多方向探索的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变成了一个个呆板,没有一丝生气的标准答案。教学变成了一条有着标准程序的流水线:教师熟悉教材,阅读教参,依据大纲,掌握一个个知识点,讲解一个个词汇,要求学生背诵“重点”课文,走上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老路。对此,《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力求改变这样的现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积极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大胆地突破“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一片面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实现自身课程设计与创新的主体价值。

三、由语文学科的单一性教师转变为高素质的综合性教师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教师的角色一经确定,多数人就会画地为牢,把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当成自身专业发展的全部,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这样一来就会形成单一型语文教师,无论是从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工作方式,还是评价指向上都呈现出“单一”的特性。当今社会是一个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科学充分竞争化的时代,教师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必然面对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对其自身综合素质会有一个异乎寻常的高要求。基于这样的现实,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就是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要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学习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形成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做一名综合性教师。

为了满足现实中教育教学的实践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综合性的教师要形成一种专业知识扎实、覆盖面宽广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这其中首先要以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这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要对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清楚的认识,掌握语文学科教学的技能,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背景与发展趋势。其次,要具备一般科学性、工具性知识,这其中包括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科学性知识,同时包括外语、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工具性知识。此外还有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新课程强调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要求语文教师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能够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育测量与统计、心理测量与统计等相关知识。

新时期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教师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主动适应,不断调整,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