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中学生守则范文

新中学生守则精选(九篇)

新中学生守则

第1篇:新中学生守则范文

■原《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 ■新增加了有关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心理健康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记者 赵小雅 教育部日前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原来沿用了二十多年的《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及沿用了十几年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出了调减与补充,修订后的《守则》与《规范》将于2004年9月1日起执行。为此,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认真组织干部、教师及中小学生学习,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实施。 据了解,原来的《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别是1981年、1991年、1994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来的中小学生《守则》和《规范》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为此,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来的中小学生《守则》和《规范》进行了首次修订。 修订后,原来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成为《中小学生守则》,共10条。合并后的《中小学生守则》仍然保留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内容;增加了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珍爱生命、注意安全、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同时调整了部分内容,如将“遵守公共秩序”调整为“遵守社会公德”,将“遵守国家法律”改为“遵守法律法规”,将“诚实谦虚”改为“诚实守信”等。同时,为了突出《守则》的原则性,将一些具体的行为要求列到了《规范》中去。 修订后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仍为20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仍为40条,与《守则》相比,《规范》更加注重具体性和可操作性。除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外,对照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增加了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如对中小学生在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见二版)

第2篇:新中学生守则范文

一、《守则》与《规范》相辅相成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原先的《守则》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有何区别,它们又经过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呢?

守则,即为共同遵守的规则,具有概括性、针对性、准确性、可行性、通俗性等特点。守则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多采用通篇分条式写法。《中小学生守则》,即中小学生共同遵守的规则;它由国家教育部门根据中小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制定,是中小学生德育的一部分,是引领和规范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规范,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标准或原则,是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延伸,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规范是建立在维护社会秩序理念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全体成员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要求,目的是加强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促使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就《守则》和《规范》而言,同样是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两者的区别在于:《守则》从大处着眼,相对概括,提出方向性的、提纲挈领的要求;《规范》从小处着手,从行为习惯养成的角度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是对《守则》的细化。例如2004版《中小学生守则》要求学生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热爱大自然等,虽然行文简短,但每一条都非常有针对性、方向性。对于诚实守信,2004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了具体要求:“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2004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诚实守信的具体要求是:“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由此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守则》和《规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者结合使用,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守则》的历史沿革

1.解放初期,首次亮相

1949―1956年,是新中国教育的起步阶段,以《中小学生守则》为重要标志的德育体系也逐步建立。1955年2月10日,教育部《小学生守则》,共20条;5月13日又《中学生守则》,共18条。两者都偏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指导。如《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第一条都提出,要努力学习,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如《小学生守则》第九条是“按时吃饭、休息、睡觉,常常游戏、运动、锻炼身体”。这两个《守则》是促进学校德育正规化的重要范本。后来,随着“”的开始,这两个《守则》实际上被废止了。

2.改革开放,与品德课同行

1981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教育部于3月9日发出了《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规定从1981年秋季开始,小学各年级普遍设立思想品德课。1981年8月26日,教育部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可以看出,国家把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把《守则》的实施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后的10年间,中小学以小学思想品德课、初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主阵地,比较系统、直接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依照《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所以,《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的落实是和中小学德育课的实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3.《规范》出台,细化行为

1988年8月,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草案)。经过3年的实践、 修订,1991年8月20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依据就是国家正式颁发的《小学生守则》,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最基本的要求。该《规范》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共计60条,非常详尽。《规范》对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4年4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正式颁布施行。这是国家教委对1988年5月下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稿)》经过5年多试行后,做了进一步修订而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照由自我到他人,由学校到家庭、社会生活的顺序排列。它包括如何对待自身,如何对待他人,在学校里、在家里、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做等5个方面的内容,共计40条,概括了中学生日常行为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要求明确具体。《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于改善当时中学生养成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引导中学生在复杂纷纭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4.两个《守则》合并

2004年3月25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生守则》,原来的《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已沿用了20多年,修订后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合并后的《守则》仍为10条,增加了热爱科学、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调整和增补。修订后的两个《规范》小学为20条,中学为40条。修订后的《守则》及《规范》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

5.重新修订,高度浓缩

2012年,教育部启动修订工作,将《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者合而为一,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即把70条守则规范浓缩成9大准则,并于2014年公开征求意见。

2015年8月27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这是继2004年后,《中小学生守则》10年来的首次重新修订。为中小学生立规矩的《中小学生守则》,对中小学生既有价值引领作用,也包含着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密码。

三、新《守则》,新亮点

1.凸显核心价值观和践行路径

教育部新印发的《中小学生守则》,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引领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言行举止。实际上是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共同信念内化为中小学生群体的意识,外化为行为规范,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心里播下种子,并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明确要求的同时,《守则》也给出更具操作性的具体行为规范。把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以行动动词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加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例如“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守则》体现了国家意志,看似简单的思想线条却是指引未来一代新人思想行为的导航,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行为规范、德性培养非常重要。所以,许多人都将《守则》称之为“当代的《弟子规》”。

2.时代感强,与国际接轨

新版《守则》,涵盖了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既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孝亲尊师等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又有一些凸显时代价值的内容。比如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热心志愿服务、低碳环保生活等,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公民意识,这也是新版《守则》的亮点之一。

中国梦与世界梦是同频共振的。培养公民意识,要求学生不仅做好小公民,做好中国公民,还要做好世界公民、地球公民。做合格的公民,是共同的权利和荣光,又是责任和义务,所以要“乐于科学探索”,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要“热心志愿服务”, 弘扬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另外,《守则》中提出要养成阅读习惯、自觉礼让排队、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这些既是地球村公民应有的素质,也是中国公民缺失的、必须在少年儿童中强调的东西。这些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又同世界接轨,使《守则》的行为指导更具针对性。

3.合三为一,言简意丰

从概念上讲,在两个《守则》和两个《规范》并存、结合使用的年代,许多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很容易把两者混为一体,弄不清孰为《守则》孰为《规范》,两者有什么区别。从内容上讲,《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交叉重叠的。另外,参照其他一些国家的《学生守则》,也都是只有100多字的简单条款,所以这就为合并提供了参照,增加了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而为一,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及概念上的混淆,篇幅虽小,但内容却全方位涵盖了对中小学生品德及行为的要求。

新《守则》语言简练,看起来疏朗醒目,易读易记。教育部还专门谱写了《中小学生守则之歌》,为新《守则》的贯彻落实、深入人心提供了更好的载体。新《守则》整体行文采用每一条首句总起统领,后面4句分述的形式,基本理念与实践层面结合,普遍适用于中学生和小学生,充分体现了《守则》的制定初衷。如第8条“珍爱生命保安全”统领之下,有4个不同方面的要求,既是对第一句总体要求的阐释,又是实际操作的抓手;对小学生而言,“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自救,坚决远离”就是保障人身安全、珍爱生命的具体表现。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感觉到每条的第一句要求相对高了些,如第3条“勤劳笃行乐奉献”,那么可以直接要求小学生按照后面几句的要求做,就会落实得非常到位。

4.好评颇多,要求更高

《守则》后,受到校园师生和社会的普遍好评,评价最多的就是“接地气”,接近学生的生活,好操作。如“主动分担家务”“不比吃喝穿戴”“不说谎不作弊”等。但也有些不同意见,认为与欧美及日本一些国家相比,还显得“高大空全”,语气还不够亲切自然,缺乏润物无声的力量等。其实每个国家选择的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和国情不同,也就决定看问题的角度、表述内容和方式的不同,这是正常现象,求同存异、互相融合是趋势,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探索和进步的空间。

四、落实《守则》应以学生为本,立足学校和课堂

《守则》后,学习、贯彻、落实《守则》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但要真正做到不走过场、入耳入心,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呢?

首先,让学生站在正中央,避免形式主义。多年来,《守则》反复修订,专家学者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既直面学生生活,又进行价值引领,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同《弟子规》一样,是启蒙养正、教育孩子的最佳精神食粮。在落实《守则》的过程中,同样要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切忌为了面子做给大人、做给外人、做给不相干的人看,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落实《守则》不是竞走,用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就会忽略了一路的风景。况且,《守则》之美只能在学生成长的路上,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守则》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它有规范的功能,但又不以规范学生为目的,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要遵循儿童品德习惯形成的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认识到贯彻《守则》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守则》虽然只有寥寥9条区区208字,但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生要读的大书。忌大水漫灌,宜细水长流;忌囫囵吞枣,宜细嚼慢咽;忌刻板生硬,宜活泼生动。

其次,发挥校域特色,让《守则》更显张力。新《守则》是规范学生言行的纲领性文件,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落实《守则》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不是只管端菜、不管营养和味道的“教育服务员”,而是要把《守则》转化为更为具体细化的、学生更容易接纳吸收的校规校纪,把学校和教师转化为关爱学生生活的一举一动的“高明大厨”。从这个意义上讲,100所学校就会有100个基于校本的《守则》。

许多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都积累了大量的贯彻《守则》的宝贵经验。如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十星少年评比 、诚信银行 、小小志愿者等,都非常有创意。专项活动不在多,要有吸引力、有效果,让学生便于参与和乐于参与。在《守则》的旗帜下,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的校域特色,既同频共振,又各领;既协奏合唱,又立体发声 ,只有在实践中丰富《守则》的内容,才能赋予《守则》更强的生命力。

第3篇:新中学生守则范文

  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大多还能背出几条他们当年遵守的《中(小)学生守则》,“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同学”,这些简单、朴素的条文,曾在无数人的学生时挥了重要作用。从今年秋季开学,“老”《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完成了多年的历史使命后,首次被“刷新”了。在新的《守则》和《规范》中,增加了许多新鲜词汇,体现了与时俱进。   缘何“更新”   从新的《守则》和《规范》中,我们突出感受到的是以孩子为本,是与时俱进,是切实可行。比如,由于让学生自尊自爱,很重要的一点是珍爱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不被伤害,因此《守则》中有了“珍爱生命”的要求;鉴于网络飞速发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规范》中添加了“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的内容;考虑到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学生的一些作业可以由几个同学一起研究讨论完成,因此,《规范》中在完成作业的条款中删掉了“独立完成”的要求,等等。这些修改贴近了学生实际,顺应了时展。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守则》和《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需要修改;有的则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补充新的条款。此次对《守则》和《规范》的修订,就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中小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修订过程中,教育部先后组织北京、上海、河北、福建等地的校长和专家进行了研讨,并分别召开了各年级的学生座谈会。   新《守则》之所以将原《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合二为一,记者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了解到,主要是由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相似,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行为的要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也是较为全面的、原则的、基本的和切实可行的要求。因此,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中小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角度考虑,颁布一个《守则》对工作更有利。   为什么有了《守则》还需要《规范》配套?记者了解到,《守则》从大处着眼,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从小处着眼,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规范》是对《守则》的细化,两者应结合使用。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差异和学习、生活环境的不同,《规范》仍保持两个。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20条要求比较基础,第1条对学生如何对待国家、人民、党和社会方面提出要求;第2条至第7条主要是对学生社会交往方面的基本要求;第8条至第14、19、20条主要是对学生行为养成方面的具体要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仍为5个部分共40条,基本概括了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一部分是针对学生自身提出要求;第二部分是对学生善待他人提出要求;第三部分是对学生在学校中遵规守纪、勤奋学习提出要求;第四部分是对学生在家庭的行为提出要求;第五部分是对学生在社会上如何遵纪守法提出要求。   新在哪里?   记者了解到,新《守则》和现行的《守则》相比,有如下变化:   保留的内容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知错就改,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积极参加劳动”等。   调整的内容有:将“勤于思考”改为“勤思好问”,将“遵守国家法令”改为“遵守法律法规”,将“遵守学校纪律”改为“遵守校规校纪”,将“遵守公共秩序”改为“遵守社会公德”,将“诚实谦虚”改为“诚实守信”,将“对人有礼貌”改为“礼貌待人”,将“生活简朴”改为“勤俭朴素”等。   增加的内容有:“增强法律意识,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言行一致,生活习惯文明健康,孝敬父母,互相帮助,关心他人,有责任心,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   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变化主要有:   删除的内容有:“要用尊称,不直呼姓名”、“对外宾有礼貌、热情大方、不围观尾随”;在完成作业的条款中删掉了“独立完成”等。   调整的内容有:将“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改为“尊重残疾人”;“大胆发言,不懂就问”改为“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课间做有益的游戏”改为“课间活动有秩序”;“不乱扔果皮纸屑”改为“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等。   增加的内容有:“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嫉妒别人”;“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少先队员服从队的决议,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学会合作”;“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远离毒品”等。   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变化体现在:   删除的内容:为避免重复,删掉“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同学”;“尊重外地人,遇有问路,认真指引”,“遇见外宾,以礼相待,不卑不亢”;“购票购物按顺序,对营业人员有礼貌”等。   调整的内容:将“不进营业性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厅、酒吧和音乐茶座等不适宜中学生活动的场所”改为“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及场所”。将“不受利诱”改为“抵制不良诱惑”;将“惜时守信”改为“诚实守信”;将“答应别人的事按时做到”改为“言行一致”;将“不摆阔气”改为“不互相攀比”;将“保持图书馆、阅览室的安静。不在教室和楼道追逐喧哗”改为“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将“保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改为“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等。   增加的内容:“不染发”,“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等”,“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勤于思考,积极参加讨论”,“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待客热情,起立迎送。不影响邻里正常生活,邻里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不滥用药物,拒绝毒品。不参加各种名目的非法组织,不参加非法活动”等。        

第4篇:新中学生守则范文

提出的"守纪律 讲规矩",六个字指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的方向与目标,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具体到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守纪律就是要求我们对法律法规、政策原则、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的遵循、履行和坚守。而讲规矩,则是要求教师必须遵守的规章、条文。因此守纪律、讲规矩是每一个人完整人格的重要构成,更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遵循的政治操守和最基本要求。通过近期的学习,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一、"守纪律"是基本准则

党的纪律,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等,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只有严明纪律,我们党才能团结一致,战胜各种困难,推进事业的发展。如果党的纪律成为摆设,就会形成"一人违纪,众人随之"的"破窗效应".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强化纪律意识,要遵守工作纪律,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勇于担当,对违反原则的事情说不,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要遵守生活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不该去的场所不去,不该交的朋友不交;要遵守廉洁纪律,模范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廉政准则》、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按制度程序办事,以制度管人管事,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做一名守纪律的教育工作者。

二、"讲规矩"是基础要求

讲规矩,就是要熟知规矩,守住规矩。一支队伍没有了规矩,就会步调不一,形如散沙;一项工作没有了规矩,就无法开展,不能成功;一个社会没有了规矩,就会失去秩序,陷入混乱。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定了规矩就要照着办"、"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让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那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的这些要求就是我们必须遵守的。但是讲规矩,并不意味着要墨守成规,不意味着要束手束脚,规矩与创新不是一对矛盾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联系实际、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做学生的引路人,采用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真真切切的为学生和家长服务。

第5篇:新中学生守则范文

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两个《规范》,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时代精神,对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各方面行为提出指导性的要求,有利于他们在中小学这个成长的重要阶段里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从这次守则修订来看,除了将《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突出对中小学生都适用的一些原则性要求之外,将一些具体的行为要求列入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诸如“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不骂人,不打架,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等等,都是学生每日经历的平凡事,伸手可及的“低标准”要求,但却也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而“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等,则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同时,让学生感觉到新规范不再只是宏观、原则的大道理,而是每天都在身边发生的似乎属于细枝末节的“小事”。正因如此,他们感觉《规范》像是近在身旁、时时都会提醒自己行为举止的一位朋友。放学回家,走到门口想起《规范》,他们会跟爸妈打一声招呼:“我回来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好习惯。这些细节都体现了新规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也体现了新时期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求真务实、讲求实效的特点。 这次修订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充分考虑到小学生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到学生的自尊自爱和身心安全,考虑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比如“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比如“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以及“拒绝,不滥用药物,不参加各种名目的非法组织,不参与非法活动”,“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音像和网上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等内容。近日报刊不断披露中学生因沉迷网络身心俱损甚至自杀、杀人的案例,在《规范》中加入慎重“网事”的内容,实属必要。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这次《守则》和《规范》修订的突出特色。修订后的《守则》和《规范》,拉近了和中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许多条款和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实际,让中小学生觉得那些要求是自己认真一点、努力一点就能做到的,或者是“跳一跳,够得着”。因为要求具体了,学生会更有信心“达标”;因为要求具体了,也使学生不敢懈怠。相信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两个《规范》,将把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第6篇:新中学生守则范文

【关键词】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本质;新保守主义影响

2009年随着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上台,美国其在外交政策上的咄咄逼人姿态,采取了一种“巧实力”外交政策,转变了前任小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小布什执政八年间,借助反恐战争大力推行其单边主义政策,在“布什主义”与“新帝国主义”的指引下向全世界推行其自由、民主价值观。众多秉持新保守主义的人物在布什政府中担任高官,新保守主义的理念也随之为世界所知晓,新保守主义再次走上历史的巅峰。就其产生时间来说,这种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新保守主义并不是很新鲜,罗纳德・里根、老布什、撒切尔夫人都曾推行过“新保守主义”政策。新保守主义这一政治思想思潮在西方政坛依然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相关的政策主张也会被提及。为了更好理解这一西方政治思潮,我们有必要对其加以分析。

一、保守主义与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理论发展实践的主阵地也是在美国,因此提及“新保守主义”一般指的也就是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一般理解“新保守主义”很容易从保守主义角度出发,将“新保守主义”简单地理解成为保守主义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阶段,故曰“新保守主义”。通过理解“保守主义”的内涵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新保守主义”。

无论是理解“保守主义”还是“新保守主义”,首先我们不能将这两个概念与印象中的守旧、落后相联系,尽管这两种政治思想都带有“保守”二字,但是二者的政治主张并不反对变革与进步,它们主张一种渐进式的,有秩序的变革,而不是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倡导的那种暴风骤雨般的革命与突变。保守主义以温和的措施抑制和减少邪恶与苦难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而不是借助于宏大的乌托邦去消除人类遭受的邪恶与苦难。依据《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定义,“如果将这种人为紧张不可消除的基本观念与关于政治活动有限的概念结合在一起,那么保守主义就可以定义为维护有限政治目的,以调和、平衡和节制为内容的政治艺术。”捍卫有限政治形式,维护有限政治目的,这些保守主义的主张是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而提出的。这些原则事实上是自由主义本质原则,只不过保守主义采取了不同于自由主义的方式加以维护,保守主义在经济上实行的是自由主义,政治上则是权威主义。

与资本主义政权初创时期相比,新保守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产生的。保守主义要求的是建设一个有秩序的,以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指导的 “守夜人”国家,而新保守主义则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背景下要求政府不干预、自由竞争,推行减税、删减社会福利、小政府主义等。这些新保守主义政策其实就是古典自由主义原则,新保守主义在对垄断资本主义失望后重新转向保守主义这所倡导的原则,是一种回潮与反思,是对现有政策的改良而不是建设。倡议新保守主义者大都具有具美国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背景,这些人当中有不少是首次接触保守主义,没有保守主义那种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背景。新保守主义曲解了现时的保守社会政治思维,这种思维糅杂了文艺批判及社会科学等知识,将一切意识形态化,反对多元文化社会,强调美国民主价值的普世性,推行军事霸权,奉行“新帝国主义”政策。

新保守主义产生于1960-1970年代的美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产物,奉行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拆散与重组福利国家,强调传统在社会中的地位,推行产主义与霸权主义,坚定地维护美国的民主自由制度。

二、新保守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条件

新保守主义在1960年代的美国开始出现,并于1970年代成型,随着20世纪80年代罗纳德・里根的上台,新保守主义开始在美国活跃起来,往后的历届共和党政府都能见到新保守主义的影子。新保守主义之所以能够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美国产生,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的。

1.新保守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

美国作为一个欧洲清教徒建立的一个国家,其政治思潮必然会受到其母体欧洲大陆的影响的。尽管新保守主义与保守主义有区别,但是其保守原则、实质还是具有共通性,欧洲大陆的保守主义还是能够为新大陆的新保守主义提供理论上的支撑。现代意义上的保守主义奠基人是英国人埃德蒙・伯克,他与1790年发表的《法国革命感想录》是现代保守主义基本原则的源头。在这本对法国大革命谴责的保守主义著作中,保守主义一贯的基本原则得到了阐述:(1)悲观主义,相信人是有缺憾的;反对理性主义,以理性为指导的政治变革与政治活动都不能达到人类至善的乌托邦。(2)推崇传统主义,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传统表现出来一种超乎寻常的热爱,重视惯例与权威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3)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强调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内部差异,主张维护这种差异,反对破坏社会机体的平等主义。(4)实行有限政治活动,要求国家对社会实行有限的干预。(5)强调宗教及教会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宗教,法律与道德会失去权威性支撑。这些原则尽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会有所改变但是其基本内核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新保守主义依然秉承的是这些理论原则。美籍犹太人列奥?斯特劳斯作为新保守主义的先行者,其《自然法和历史》依然在怀疑人的理性,强调传统的重要性,追寻超越社会历史限制的普遍性。列奥・斯特劳斯之后,克里斯托尔,塞缪尔・亨廷顿等美国著名的新保守主义学者都提出了相关的新保守主义理论,但是其理论基石与起点还是伯克的保守主义原则。

2.新保守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及二战的冲击后,资本主义国家依据凯恩斯主义构建了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了以往资本主义世人垄断发展模式,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都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凭借着罗斯福新政及二战的胜利成为了当时世界的霸主,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了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二战后美国的全面繁荣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的全面胜利,但是当美国进入到20世纪60、70年代后,自由主义者面对诸多的内外问题并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新保守主义也就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政府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一切都是资本主义黄金发展阶段的美好景象。政府的职能加强,市场遵循的不仅仅是自身的经济规律,还有来自政府的计划与指导。战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信奉自由市场经济者的眼中成为了一种脱离自由主义传统的发展模式,他们主张推行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政策。随着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已不能很好的为资本主义服务,而一些改革措施,如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计划也不能很好的应对汹涌而至的经济危机,新保守主义者所倡导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尼克松总统的上台,新保守主义政策也开始得以推行。

伴随着经济危机出现的还有严重的社会政治文化危机,危机的出现为新保守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社会舆论支持。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民权运动高涨,反越战运动、青年反文化运动、女权主义等等风起云涌。这些运动在推动政治变革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破坏了社会稳定的秩序,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社会在经历了这些动荡与不安后,社会对这些运动承受力达到了一个极限,要求稳定秩序的回归。激进的政治运动尽管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但是毫无限制的民主给社会带来的是不安而不是秩序与稳定,出现了一种所谓的“民主过剩”。面对这种局面自由主义者采取价值中立政策,主张通过宽容与合作来解决,但社会问题依然严峻,多元文化冲突矛盾重重,自由堕胎等社会问题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道德与宗教底线。在经历了严峻的社会政治文化危机后新保守主义推崇的秩序与传统自然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

美国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在战后初期取得了全球霸权,但是随着苏联的崛起,社会主义政权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越战的失利更使美国陷入一种内外交困的境地,国民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在这种情形下,主张冷战,反对共产主义,崇尚资本主义传统,强调美国民主制度优越性的新保守主义为领导层所接受采用。挑战与危机为新保守主义驰骋政治舞台提供了契机。

三、新保守主义的特征与实质

美国新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动向、政治意识形态,其产生是与激烈的意识形态冲突和社会危机有关。分析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产生,我们发现新保守主义捍卫的是正在遭受挑战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情景意识形态”①,是社会在遭到挑战后社所应有的反应。新保守主义理论的建设并不具有原创性,其理论的提出都是针对当时挑战力量的方阵提出的,满足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的社会需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冲突的产物,时代性、情景性既是其产生的原因也是特征。“没有理想的政治”②无论是保守主义还是新保守主义,都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在他们眼中,由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人类不可能通过理性设计的理想乌托摆脱邪恶与苦难,达到理想中的至善与完满。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危险,他们重视经验的作用,尊重传统的价值,希望使用已被验证了的价值维护已建立的制度。新保守主义者以一种反思的姿态提醒人们关注社会秩序的制度性前提,在这种制度性前提遭到挑战时,新保守主义作为捍卫者也就成为了一种必要与必需。

新保守主义的这些特征、原则很容易让我们将自由主义视为新保守主义的对立物。新保守主义尊崇传统与宗教,反对平等等原则与主张都与自由主义大相径庭。但是作为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物,无论是新保守主义还是自由主义,其在自由市场、代议制政府和个人自由等资本主义最本质的方面并没有分歧,分歧主要集中在政府干预多少的问题上,二者维护的都是资本主义制度,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只不过自由主义者倡导的平等与人权等价值观显得更为先进与革命,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左”自由主义。而新保守主义则呈现出一种消极与保守的态度,其消极与反动并不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是针对国家的干预,是一种“右”自由主义。“一个自由主义者为了最有效地捍卫世界上最自由主义的制度而调整他的思想,这难道会减少他的自由主义特性吗?继续阐述自由主义哲学只会给予敌人以攻击自由主义社会的武器。捍卫美国的制度需要一种有意识的、清晰阐述的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只能来自于那些深切关注美国制度之维护的自由主义者”③这段对美国新保守主义产生的分析来自于亨廷顿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作为一名资深新保守主义者亨廷顿揭示了新保守主义的本质,新保守主义捍卫的是美国纯正的自由主义制度。

四、新保守主义的主要内容

美国新保守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危机时代,其内容指向也是如何解决美国当时面对的内外危机。新自由主义在强调自身一贯的保守主义立场的同时也吸收了自由主义的一些合理成分,构成了新保守主义主要内容。

在经济政策上,新保守主义推崇市场的作用,主张依靠市场来调节经济,推行的是以古典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推行私有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新保守主义思想大师哈耶克认为国家的过度干预是危机的根源,扼杀了人们的积极性与自由,只有市场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维护社会正义。通过削减社会福利等手段来减少政府公共财政开支,尽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建立起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带来了诸多问题,新保守主义也将这种制度视为造成真正不平等的原因,但新保守主义并没有完全废除这种制度,回到古典时期那种小政府状态。新保守主义虽主张拆散、重组社会福利国家,但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则是对现有具体的福利制度的修补与完善。

在政治及社会文化上,新保守主义崇尚权威主义,维护传统道德与宗教,推行机会的平等。二战后美国兴起的民权、民主运动在新保守主义者眼中严重颠覆了美国的民主价值理念,动摇了社会基础。他们认为过剩的民主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因此他们主张缓和控制民主进程,强化政府的权威,打击工会势力,将民主制度建立在有限制的民主的基础上。新保守主义认为美国推行的福利政策是一种结果平等,是一种平均主义,纵容了一些人的懒惰,打击了高收入者的积极性,因而这种建立在平均主义上的平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是发展机会的均等,是平等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政府不应追求结果上的平等,而要根据社会上每个人禀赋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权利,实行精英主义政治,依据每个人的能力安排有等级差别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正义。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新保守主义以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反对多元文化,反对美国出现的反主流文化思潮。面对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新保守主义以一种基督教福音主义及传统守护者的姿态,主张捍卫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强调对权威及传统价值观的认同,重建社会对传统价值观念及道德的信仰。

在外交政策上新保守主义成为应对威胁美国制度时的一种适当的而且必须的手段。新保守主义产生时美国正面临着来自共产主义和苏联的挑战,因此新保守主义在产生初期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共产主义,主张通过输出美式价值观与民主制度,占据国际道德舆论高地。为确保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在输出价值观的同时,新保守主义强调军事力量的作用,主张增加军费,推崇实力外交,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可能威胁到美国安全的目标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里根时期提出的“星球大战”可以说就是新保守主义在对外政策上的表现,小布什时期的“布什主义”与“新帝国主义”更是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的延续与发展。

五、新保守主义的影响

新保守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其活跃年代是1980-2000年,二十年的时间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新保守主义是为应对美国出现的危机产生的。上个世纪70年代的那场经济危机,原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不能使美国脱离衰退的泥潭,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市场作用,主张拆散重组福利国家的新保守主义同样不能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尽管新保守主义的一些经济主张,如减税、削减政府开支和依靠市场来调节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修补了原有政策的不足,减小了美国在经济危机中的损失。但是相对于之前开拓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来说,新保守主义依然还是一种向后看的保守主义,其主张只是在古典自由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的加工,没有罗斯福新政那种大刀阔斧式改革的魄力。新保守主义念念不忘的市场将福利国家原有的调节机制粉碎,私人垄断资本凭借着市场的力量,利用全球化契机在世界范围内肆虐,贫富差距、南北鸿沟进一步扩大。贪婪的金融资本也借此利用毫无约束的市场推出各种金融衍生品,延祸至今的金融危机是新保守主义经济政策产物之一。

新保守主义给美国带来的并不是发展与繁荣,反而是巨额的赤字。以鲜明的新保守主义姿态上台的里根总统不但花光历届美国政府积累的巨额财富,而且欠下了巨额外债,美国从债权国转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美国人也没有享受到均等的发展机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里根任期内最富有的1%的美国人的收入增加了1万亿美元。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又迎来一个黄金十年,一方面是借助新科技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则是克林顿政府对以往新保守主义政策的修正。

进入新世纪人类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进入新世纪后战争依然伴随着人类,在这些战争的背后有着新保守主义的影子。新保守主义强调意识形态争端,反对共产主义,推崇美国制度和自由民主价值观的优越性,利用军事手段谋求世界霸权,建立新帝国。苏联发生巨变后,新保守主义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对手,美国成为了世界唯一的霸主,成为了世界警察。新保守主义也转而强调美国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式民主制度,防范围堵可能随美国霸权造成冲击的对象。在新保守主义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时期也正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国力迅速增长的时期,一个红色的且正在崛起的中国自然就成为了新保守主义重点防范的对象。新保守主义不但利用中国国内的政治危机对中国内政加以干涉,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在军事上更是利用其在东亚的军事同盟及军事力量存在封堵中国的崛起,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就是新保守主义在中美关系中的表现。为维护其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新保守主义炮制的“中国”甚嚣尘上,中国周边的一些邻国出于对中国的不信任,在美国新保守主义的鼓动下也加入了封堵中国的同盟。一贯倡导和平与发展的中国在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渲染下成为了对美国霸权具有潜在威胁的国家,中国周边的安全局势不容乐观。

在防范围堵潜在崛起大国的同时,新保守主义为美国描绘了新的全球战略走势,美国应采取一切其认为必要的手段维护其霸主地位,单边主义是新保守主义极力推行的一种行为方式。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利用反恐战争的契机,美国打响了建立全球新帝国的战争,罔顾他国与正义强行推行其价值观念,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尽管有着冠冕堂皇的口号,但依然掩盖不了美国新保守主义为实现其大中东政策,推行美式民主,建立新帝国的企图。新保守主义活跃的年代也是美国对外战争频繁的年代,可以说新保守主义破坏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造成了当今世界局部地区的动荡不安,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了紧张局势。新保守主义宣扬的价值观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所谓的福音,伴随新保守主义而来的只有霸权与战争,美式民主带来的并不是美好世界而是灾难与苦痛。

【参考文献】

[1]休・塞西尔.保守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31

[2]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95-241

[4]塞缪尔?亨廷顿.王敏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J].政治思想史,2010(1):155-178.

[5]杨光斌,郭伟.亨廷顿的新保守主义思想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4(4):93-100.

[6]赵诗逸,张懿凤.第三只眼看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兴起及本质[J].社会科学家,2005(S2):7-8.

[7]孙逊.新保守主义思潮:美国冷战思维的延续[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4):107-109.

[8]唐立新.新保守主义的逻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4):60-62.

[9]吴茜.冷战后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及影响[J].国际论坛,2004,6(1):53-58.

第7篇:新中学生守则范文

中国文化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标志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在航海、工商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基督教文化为标志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传统优势在于劝导勤奋努力、注重人伦、综合思考、仁爱向善。西方优秀文化的精髓,诸如个性独立、民主合作、讲究规则、尊重科学等。

当下,信息化的浪潮已经把我们推向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大时代。我们还来不及领孩子去完全打开祖先留下的宝盒,西方的潘多拉盒子却魔幻般地解开。洋车、洋节、洋货、洋人、洋话,以锐不可当之势冲击着人们的生活。融汇中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看重对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是培养学生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与民族化本土化实践相结合的基础。

我们常常嘲笑西方人脑袋“方”,说日本人“一根筋”,去香港走一趟发现香港市民是那么守秩序,有3个人赶公交也排队。其实,我们在用我们的“随便”评判别人的“守规则”,从中不难看出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存在的差距。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发展仍然比较传统,长期以来主要靠投资拉动,靠廉价劳动力,靠资源消耗,依赖别人的技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打造人力资源强国。这其中,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核心。

当下,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更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再次明确素质教育的重点,即“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小学阶段,要培养合格“小公民”,讲究规则,从小养成守规则的习惯十分重要。

当6、7岁的孩童背上小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的时候,学校对于他们来说,既新鲜又陌生。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来这里要做哪些事,该怎么做?这时,启蒙老师对他们所进行的入学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教育孩子们到了学校该遵守哪些规则,这就是学校对学生最早的规则意识培养。没有这个教育环节,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持,合格的“小公民”也无从谈起。因此,学校的纪律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说白了就是在教育学生作为人应该遵守“群”和“类”共同遵守的规则——培养规则意识。如果“不按规矩出牌”,你将受到应有的惩戒。

讲规则,对于办学何等重要。“无常规不稳”这话经常挂在一些老校长嘴边。当下,我们的一些学校不再坚持常规了。在所谓“创新”的口号下,办学随心所欲,想啥时开学、放假校长说了算;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随意改动,经常把音、体、美等不参加统考的学科课时随意砍掉,增加到要统考的语文、数学学科。为了证明所谓教学质量,不惜牺牲学生大量休息和锻炼身体的时间加班加点补课、考试。学校除了上课、考试,再也没有了其他活动,一派死气沉沉。这样的学校比过去的私塾都不如,怎么能谈得上“服务国家,服务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呢?

学校应该是最有生机的场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国家对学校的基本要求。可我们的许多学校在统考的旗帜下几乎没有了教学常规。学校坚持常规办学,才能培养出遵守规则的学生。

小学阶段是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小学阶段对于人的终身发展何其重要?人的人格、人性,遵守规则的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在小学奠基。

那么,我们将从哪些方面强化对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呢?

首先,作为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学生班级,“群”规则意识应该放在首位。老师以及班级所制定的规则,无论你是集家族宠爱于一身的孩子也毫无疑问去遵守。诸如:上课不许随意说话、排队集合整齐划一、与同伴合作完成活动任务等等,都是学校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培养的。

其次,“序”规则意识也十分重要。做事有序,有条不紊。尤其在公德方面,从小养成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上下楼梯有序等习惯。比如:我们学校为了训练学生上下楼梯有序,专门编写了(下转 35页)(上接 19页)《楼道歌》让学生记诵。“楼道歌——过楼道,莫拥挤。守秩序,依次行。有人倒,叫暂停。常坚持,保安定。”讲究“序”规则,对于培养孩子公德意识和安全意识非常必要。

第三,强化“时”规则。不迟到,不早退——守时;时不待我——惜时;与时俱进——及时;合理分配时间——用时。

第四,“类”规则在学校无处不在。高级动物的“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类”规则不同。诸如,文明礼仪、宽厚仁爱、健康向上、和谐友好、互助协作等,都是学校在培养和造就合格公民不可缺少的规则。

第8篇:新中学生守则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以发展改善民生为目的,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坚持“以报酬本,关注民生”,具体提拔民生工程程度,加强为民服务才能,具体完成2012年各项民生工程目的任务,促进调和建立。

二、获得的成果

1、留守儿童之家建立

我校制订留守儿童之家建立施行方案,坚持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络卡准则,学校按期对留守孩子开展专题教育,学校坚持了“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施行结队帮扶准则,健全各项治理准则,增强日常治理,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表现对留守儿童的关喜欢,我校的五个留守儿童之家”的软件材料、硬件设备根本达标。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立自查评价督查小组,学区督导任组长,支部副书记负责驻点督查,教诲处负责营业指导;经费由中间小学出资,集中布置展室的安插,硬件建立由各校负责布置,保证到达硬件要求;任务落实到专人负责,限日整改到位,完善材料建立。

2、校舍平安工程

积极推进校安工程建立,认真实行根本建立顺序,严厉落实各项准则,保证工程质量、平安和进度。2012年我校校安工程为加固中间小学教育楼、油坊小学教育楼、白马小学教育楼、单岭小学教育楼,四个加固工程8月下旬已完工验收,签证工作已完成,预备迎接审计部分的审计、决算工作。新建新安小学食堂楼,10月9日开标,12日开端施工,当前基本分步已验收。学校增强现场监管人员的治理,要求施工方排上班序倒排表,加速工程进度,保证12月中旬完工验收。

3、任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变革

深化推进任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变革,坚持工作机制,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发扬教育经费的运用效益。贯彻执行任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无偿使用教科书的有关政策。结合我校实践状况,我校任务教育阶段的一切学生免去一切杂费,并完全供应免费教科书,让学生能充分享用国家对任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切优惠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对贫穷寄宿生的生活津贴政策,我校本学期一共有19逻辑学生享用生活费津贴,给贫穷寄宿生送去了暖和。

三、不足之处

1、留守儿童之家建立:学校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包保责任制和关喜欢联席准则,要符合实践;留守儿童提高生长的记载册填写不全,留守儿童关喜欢活动开展不够,不足创新活动的教育。学校还要自动与本地县政府共同,调动一切可应用的教育资本,要构成县政府、学校、家庭三级联动的教育收集,营建出浓重关喜欢气氛。学校要把关喜欢留守儿童的活动做到常态化,把这一项工作做到实处,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触到社会和学校送去的暖和。

2、校舍平安工程:因为本年的4个加固工程的门窗损害严厉,水电要从新修复,学校在这些方面投资较大,项目修复资金无法落实。别的,新安小学的食堂楼投标比拟迟,报建立案手续复杂,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

3、任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变革:鉴于现行的经费保证规范所限,学校仅能在低程度上牵强维持运转,间隔规范化建立、现代教育资本的装备等方面的要求,另有很大的差距。别的,学校暂时雇佣的代课教员和工勤人员工资等经费,未归入预算,没有下落,确需处理。

四、保证办法

1、增强指导,增强责任。中间小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遍地室负责人和完小校长为成员的民生工程工作指导小组。做到首要指导亲身抓,分担指导详细抓,细化分化目的,层层落实责任,明确详细项目内容,详细目的任务要求,详细责任人,认真抓好民生工程施行工作。

2、普遍宣传,营建气氛。依据上级民生办要求,结合学校开展“贴民意、听民意、惠民生”的民生工程宣传活动,有方案、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民生工程专题宣传,创新宣传方法,进步宣传实效,让教员实时、精确地调查民生工程的政策和发展状况和详细政策,营建全社会关怀、关注和支撑民生工程的优越气氛。

第9篇:新中学生守则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相互作用;易错点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21-02

高中物理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通过对理论知识教学,引导学生解决实践生活中的问题,高效的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动量守恒定律"教学是重要知识点,也是教学难点,针对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题常常出现的解题错误的现状来看,教师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通过总结与引导,提高学生对该类型解题的准确率,并将动量守恒定律充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三物理)为例,总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题常见的易错点,为学生增强该类型解题准确性提供参考。

1.动量守恒中的速度问题分析

通过对下图1中进行分析,当质量为M的小车,在速度为V0的情况下,通过光滑水平地面,小车上站立一人,其质量表示为m,此时,当此人以相对小车速度反方向跳出,则小车速度应当是多少?

错解分析:假设小车向前行进的方向是正方向,则人跳车产生的速度为v,人对地产生的速度表示为(-u+V0),则根据动量守恒定量,形成的解应当表示为v-Mv0+muM。

之所以形成错解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动量守恒条件当中,动量本应当属于前后相互的动量,因此,速度就需要用相互作用前后产生的瞬时速度,基于上述内容中所示,人跳车之后所产生的速度是相对跳车之前形成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小车的速度作用已经发生了改变。

正解分析:通过选择地面作为参照,则小车所产生的行进方向就应当是正方向,结合定律内容,则应当有(M+m)v0-Mv-m(u-v),由此,可以获得解为:v-v0+mM+mu。

总结: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应当是统一瞬时性,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对不同物体所产生的速度也应当具备这个条件,否则,就不能够进行运算。

2.动量守恒过程选择

例如下图2中所示,通过光滑轨道行驶着小车,其质量设定是M2,小车下悬挂有一质量为M1的重物,则1质量是m的子弹射向重物,现子弹能够射入到沙袋当中,但并未射穿,且子弹与沙袋之间形摆成一个角度,若在不计算绳子重量的情况系啊,求子弹运行的速度v0。

错解分析:结合动量守恒可以获得mv0-(M1+M2+m)v。

由于子弹射入到重物中,形成了一个夹角,夹角度为z,则通过机械能守恒定量可以得到1/2mv02-(M1+M2+m)gl(1-cosz)。

则因此产生的解应当是:v0-2((M1+M2+m)gl(1-cosz))m

分析: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并未仔细分析此问题提出的过程,而是认为这是一道子弹射入重物的问题,之后,使用机械能守恒定量对问题进行求解。但是本体侧重考察的是小车迁移中,也就是子弹射入重物产生摆动并达到最高点位置形成的临界状态下,(M1+m)所产生的只是竖直方向上的0速度,但是水平方向当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速度。

因此,正解应当是:子弹射入到重物当中产生了动量守恒,现在对其速度进行假设为v',因此,结合动量守恒可以获得

mV0-(M1+m)v'。

因此,在重物发生摆动的情况下,来自水平方向上形成的减速运动,以及在M2的加速度运动分析过程中,当(M1+m)与M2之间拥有相同的水平速度的情况下,则可以获得正解:

V0-M1+mm2(M1+M2+m)gl(1-cosz)M2

总结:分析物理方面的问题,核心思路应当是对物理过程的选择确定,在物理情景产生改变的情况下,应当对当前的物理过程进行转换,并利用物理规律加以分析。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动量守恒定律解题要对表达式中的速度进行准确判断,其个速度必须是相对于统一参考系的,若不是同一参考系要将其转换成同一参考系速度,再进行求解计算。同时,不能将物理问题简单的看作数学问题进行求解,要充分考虑物理问题中的过程化与物理问题的能量化,切记不能"就公式而论公式",要始终遵循物理规律。旨在通过本文对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常见错点总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促进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印象的加深,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解决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宁吉耀.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常见易错点[J].高中生,2008,24:29-30.

[2]王业志.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易错点评析[J].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2,04:19.

[3]潘林虎.新课标卷和大纲卷物理高考计算题对比分析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