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精选(九篇)

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

第1篇: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

近年来,随着市场变化和科技进步,1989年公布的《紫砂陶器国家标准》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紫砂文化的发展要求。为此。宜兴检验检疫局与宜兴方圆紫砂有限公司经过艰苦努力,共同完成了新标准修订编制工作。2008年8月2日,新标准的审定会在宜兴召开,来自全国陶瓷标准化中心、国家陶瓷产品质检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和部分企业的技术人员出席了会议。新标准对紫砂陶器做了哪些技术要求?收藏和投资者又应如何理解这些新标准呢?本文将一一解读。

对铅镉溶出量的修改

新标准:除杯类以外的小空心制品铅溶出量由原来标准中的不大于5.0mg/L,提高为2.0g/L,而镉溶出量则由原来标准中的不大于0.5mg/L提高为0.30mg/L。

铅镉溶出量是陶瓷产品一项很重要的安全卫生指标。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考虑到陶瓷中析出的铅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但直到1970年加拿大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儿童铅中毒死亡事件,一名儿童连续29天饮用了彩瓷壶中的苹果汁导致了铅中毒死亡,之后人们才开始对日用陶瓷产品中的铅、镉含量进行严格限制。现代医学证明,铅中毒初期会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继而会出现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当人体中醋酸铅的积累量达到20g~50g,相当于金属铅的11g~27g,就可致人死亡。镉中毒更可怕,它可导致人体骨质疏松。为此,世界各国对陶瓷中铅、镉溶出量标准做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

在传统的认识中,产生铅镉溶出量的主要是釉上烤花和其它釉上的装饰产品,而对于紫砂陶器、白胎、色釉等非烤花类产品,警惕性不够,少数生产企业还片面地认为,只有釉上贴花产品才可能有铅镉溶出量的问题。而实际情况是,紫砂陶器、白胎等非烤花类陶瓷产品一旦因为原料使用不当,或加工工艺不合理,出现了铅镉溶出量的质量问题,就会比烤花类陶瓷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危害更大。新标准出台后我国在小空心制品铅、镉溶出量的要求上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06486/2[1999(E)所规定的小空心器皿铅2mg/L、镉0.5 mg/L的技术要求。

由于紫砂壶价格的一路看涨,大量劣质壶涌入市场,现在市面上卖的紫砂壶,半数以上都是垃圾壶。这些壶被商家封以“正宗宜兴紫砂”的名号,但实际却是劣质砂泥掺杂化学添加剂,再经过抛光甚至涂抹皮鞋油“炮制”出来的,这些有机化工材料在使用当中可能渗到茶水里,会对人们健康饮茶产生不良影响,非但不能养身,甚至还会伤身。新标准站在关注消费者身体健康、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高度,有力抵制了劣质紫砂壶的泛滥,极大限度地保护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排斥上釉紫砂陶器

新标准:紫砂陶器的国家标准适用于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富含多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并对水质有改善的紫砂泥,以手工拍打、镶接法制成的质地较坚硬而透气的无釉紫砂陶器。

这个标准实际上已排斥了注浆、机械成型及上釉紫砂陶器。近年来,以灌浆、机械成型等依靠工业化、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为竞争手段的大批低档紫砂壶混入收藏品市场,这些低档紫砂壶不仅干扰了市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且影响了传统紫砂工艺的传承。非手工壶为攫取更大利润,往往机械成型批量生产,完全摒弃了传统紫砂工艺,毫无艺术可言。新标准确定了以传统的手工拍打、镶接法作为成型工艺手段,不但对传统手工技艺及其工艺水平表示出来应有的尊重,而且对紫砂工艺的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标准排斥了上釉紫砂陶器。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这是由于紫砂特殊的透气性等特质决定的,无论上釉或雕漆、锡包都会影响到它材质本身所具有的材料优势。但是,如果这种紫砂陶器上釉工艺被排除在外,那么明清以来采用的紫砂壶雕漆(也称剔红)外装饰工艺和朱石梅、杨彭年等采用的锡包壶传统工艺,还要不要继承和发扬?

紫砂壶雕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传统工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藏有一件国宝级雕漆紫砂壶。此壶是明代紫砂大师时大彬的杰作。壶为方形,有柄及流,以紫砂为胎,外髹朱漆,盖雕杂宝,纽雕莲瓣,柄与流雕云鹤纹,壶腹部四面开光,两面雕山水人物,两面雕乐器,富贵豪迈。紫砂、雕漆是两种工艺蓬勃发展时期的富贵联姻,以紫砂壶为胎,披上火红的雕漆外衣,耗时悠久,工艺繁复。这样奢华的艺术品,历代只有帝王才能拥有。

紫砂上雕漆工艺过程非常复杂,要经过设计、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有人用“耗功繁具”来概括这一过程。而这一漫长过程中任何一步出现偏差都会前功尽弃。作为一门复合工艺,在壶上刷漆是最关键的一步。一般一把壶要刷120到150道漆,由于刷完一道后要等晾干后再刷第二道,而多数情况下一天只能进行一道,一把壶刷到足够的厚度要耗时四个月之久。这样干辛万苦刷好的漆,由于紫砂与大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收缩比不同,干燥后极易出现漆裂、甚至脱落。有时处理不好,雕刻完成后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让人欲哭无泪。最见功力的是,由于紫砂壶体积小、壶面弧度大,要在方寸之间飞刀走铲,如同运笔行书一样,必须一气呵成、干净利落,稍有不慎便会失之毫厘。单说人物的眉眼,不能有丝毫偏差,尤其是在紫砂壶这样精巧的物件上,没有十几年的功力,没有成竹在胸的魄力是不敢落刀的。

技术标准细节化

新标准:盖与口要吻合,成套产品的色泽应基本一致,盖子在壶类产品倾斜70度时不脱落等。

第2篇: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

关键词:紫砂茗壶;光素器;紫砂陶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38-1

宜兴地区制作陶瓷的历史至今长达数千年,紫砂陶是在日用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奇葩。初期的紫砂陶与其他日用陶无明显区别。明代中期后,才开始用壶泡茶,紫砂壶凭 它优异的功能崭露头角,造就了一代制壶名家 ,时大彬是那时杰出代表,所作茗壶有大有小,壶式古朴,制作技法精良,但传世极为稀少,在明代后期,时大彬等人的最大贡献,是使紫砂陶的质发生了极大飞跃,真正跨入了艺术行列。明后期,由于从业人员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艺术壶始与日用陶并存。在造型及功能上也已有所区别,适应着不同层次、区域、习俗的需要。如北方地区的大壶,长江中下游的中壶,南方一带的小壶(泡茶方法不同,大多是功夫茶)。宜兴紫砂茗壶始终和生活相联系在一起,促进茶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光素器与花塑器、筋纹器相比较,没有繁杂装饰和华丽的外表,形象朴素,它合理地运用点、线、面,以简单线条匀称、平衡、统一地勾勒出造型。紫砂工艺陶造型多姿多彩,在整个陶瓷行业中是绝无仅有的,“圆中见规,方中见矩”。除得天独厚的材质因素外,继承并且发展传统的成型技法是最重要的原因。圆器的打身筒和方器的镶身筒手法,有别于瓷器制作的转轮法,是一种巧妙运用材质的可塑性独特的工艺技术。从事紫砂这一行业的人都知道,不知道紫砂泥性的人,是做不出好作品的。学做制壶的人,是从最简单的光素器(圆壶)入手,一是为了练快,多打泥片、多打身筒、多搓,最主要的是熟悉泥性,二是练眼功,练手法,使自己懂得轮廓、线条、转折变化的功能。只有这样掌握熟练的基本技法,才能踏上制壶的精工细作的台阶。赏壶者都会有一个共同特点,同一个造型因制作者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各具形态,好的作品确实是一件艺术品,反之,充其量只是一件日用品。“掇球”壶 ,是程寿 珍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的珍品。壶体造型典型规范,圆稳、匀正、和谐。盖、口、线粗细有致,壶体丰满,线形流畅,点线面完美结合在一起 。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技法和灵敏的艺术内涵,即使有最强的情感也做不出好作品来。又如顾景舟大师的《提璧壶 》。其壶盖面似一古雅玉璧而得名。壶体扁圆柱形,平盖,扁圆钮,扁提梁,微曲线造型,结构严谨,刚中带柔,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是当代紫砂茗壶之一,也是顾氏毕生的经典之作,曾经多次制作,修改壶器造型,有 “壶不惊人誓不休”之感慨。1956年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国徽浮雕定型设计者高庄从北京到宜兴与顾景舟交友,他们以紫砂陶优异土质及实用功能,精心合作设计提璧壶。为达到器型点,顾氏自制十余种制作工具,使其壶坯轮廓造型端庄周正,结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线面简洁明快,节奏变化大度,制作一丝不苟。提璧壶气度健伟,色泽紫中泛红,深沉朴茂,置放各种环境中品茗观赏,都能显其神采 。紫砂光素器壶体造型简练,线、面的运用对壶体造型的优美非常重要,壶体主体、附件尺寸比例要和谐统一 ,曲线的过渡平衡 ,才能得到艺术的发挥和感情上的满足 ,促使艺人与赏壶者一直延续相依 ,有艺术感的共识。紫砂壶制作用抽象的语言、含蓄的美感 ,运用 自然规律,表现作者的情感、气质和个性 ,这就是制作光素器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

一、“时壶”的艺术风格

笔者通过整理发现,就大彬的突出贡献而言有四:一是开创了别有情趣的“调砂法”制壶,即在泥料中掺砂,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二是确立了紫砂壶的泥片镶接成形的成形技法,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三是首创方形、圆形壶式,使它们成为了紫砂壶的经典造型;四是采纳了陈继儒等人改大壶为小壶的建议,把文人饮茶习惯和情趣引入壶艺,使其与茶道相结合,将壶艺从此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无怪乎在当时就被公认为“超越前古”的第一大家。

大彬早期制壶,多仿供春样式,所制茗壶朴雅精致。后来他能够根据当时的饮茶风尚“与时俱进”,改制小而扁的壶,故时下文人骚客以书斋内有“时壶”陈置为豪。而大彬后期所制茗壶,则小巧玲珑、古朴雅拙,令观者妙不可思、叹为观止。中国早期茶学、佛学、紫砂三界专业评论家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中,曾经说过“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且“明代良陶让一时”,这“一时”其实就是指时大彬。

“时壶”很少有诗文铭刻,更加没有绘画装饰。它以素面素心的“光货”为主,只有少数作品在器盖上做贴花装饰。壶盖与壶口紧密无隙,壶体高度不超过20厘米,大小以中型壶数量为多,且多为光素无纹,为的是呈现紫砂的色彩美。

大彬一生创作虽多,形制有圆壶、执壶、提梁、僧帽、六方、八角、方扁等几十种经典壶式,且历代不乏珍藏者,但由于他创作态度严谨,每有新作,稍不如意就立即毁弃,故留存的作品极少。但因名气太大,仿制的赝品非常多。他在世时“时壶”就是一代珍玩,达官贵人还用其殉葬以示身份。他死后人们对“时壶”的收藏更加重视,“时壶”到清乾隆年间已被视若珍宝,至今已成为屈指可数的国宝级文物。

二、“时壶”的考古炭掘

作为文物工作者和紫砂壶收藏爱好者,笔者曾经研究过目前国内出土的有明确纪年和墓志的“时壶”。它们没有多少图案装饰,更无诗词题记,而是以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取胜,“砂粗质古肌理匀”的特点一览无余。

1肘大彬六方壶(见图1)。

1968年出土于江苏扬州江都丁沟乡曹氏墓,同时还发掘了刻有“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地券砖一方。壶高11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8.5厘米。壶腹、流均为六方柱形,柄出五棱,口、盖、钮圆形。整个壶体呈赭红色,制作工艺上已由打泥片镶身筒成形,有阴刻“大彬”款。

该壶是有确切纪年的中国最早的紫砂方壶。从制作工艺角度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即从圆器到更加复杂的方器。从造型角度来讲,虽然制作不够精致,但可从侧面证实了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

2、三足如意纹盖壶(见图2)。

1984年出土于江苏省无锡县甘露乡华师伊墓,通高11.3厘米,口径8.4厘米。壶体呈浅褐色,闪烁有浅黄色颗粒。圆形壶身,下承三矮足,四出如意云头纹浅浮雕于盖面,盖钮形状似珠。同时出土的有崇祯二年(1629年)墓志。

该壶造型丰满大方,加工技巧熟练,整个造型工艺与现今并无太大区别。另外该壶的功能处理非常成熟,质感、手感俱佳,为明晚期时大彬的最佳作品之一。

3、鼎足盖圆壶(见图3)。

1987年福建省漳浦县卢瑞峰夫妇墓出土,通高11厘米,口径7.5厘米。壶体丰满,口底相当,浅圈足,曲流,圆柄。胎体呈砖红色,布满白色砂点。特别是壶盖的造型,凸起的圆形盖上又出三戟足,试将壶盖翻来平放,尤显奇特。同时出土的还有万历四十年(1612年)墓志。

此壶呈略向外翘的圆弧形,甚有空灵活泼之感。且壶盖可随意旋转放置,三鼎足亦可随意拿捏,使得整壶造型生气勃勃。此壶还是大彬借鉴青铜器进行紫砂壶造型设计的首创之作。

三、“时壶”的鉴定与辨伪

“时壶”在大彬时代即有仿品,明末清初时就有伪作。到民国时期在上海还有专门造伪的作坊,所造赝品中甚至有大彬的印款,确实给“时壶”的鉴定带来了不少难题。但是“真金不怕火炼”,对“时壶”的去伪存真,笔者姑且总结了三大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根据文献著录鉴定

明清、民国时期的紫砂文献,当中许多著录的资料可以作为“时壶”鉴定的参考。

(1)通过《阳羡茗壶系》观察“时壶”的壶泥和铭款。

明代著名学者周高起(1596-1645年)所著《阳羡茗壶系》中记载,大彬制壶,“或淘土,或杂硇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表明“时壶”尽管砂头较粗,但可分为“或淘土,或杂硇砂土”两种。其用“淘土”制作的砂壶,器表都细而光滑,泥色为赭红色,至今未见有用“淘土”仿制的时壶。另有“杂硇砂土”的“时壶”,在“淘土”中掺和了较粗的砂粒,即现在称为“调砂”的工艺,因此器表质感都呈“石榴皮”状。泥色有栗色略带黄和紫褐色两种。而目前所见“时壶”高仿品俱为“杂硇砂土”,尤以紫褐色为多,而真品与其区别在于器表质感呈“石榴皮”状。

另书中记载:“镌亦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鉴赏家用以为别。”此话不假,“时壶”皆为楷书刻款,没有印、款共用的。铭款的内容,既有只刻名字“大彬”的,也有连姓带名“时大彬”的,还有记年“丁未夏日”和带堂名“茶香室”的。铭刻的位置,如壶底为平面,刻在底面;壶底为曲面,则刻在壶把下的腹体上。未见有刻在正视图壶腹中心部位的。刻款笔划,“时”的“寸”,一钩起势成斜尖状,露出一横很少;“大”字一撇斜出,一捺大多比撇长,刀口较宽;“彬”字“林”中两竖起笔顿成斜尖状。

(2)依据《宜兴瓷壶记》了解“时壶”的制法与造型。

传说“时壶”中的江苏泰州出土的大圆壶,壶底有“时大彬于茶香室制”钤印记,为双刀法依笔划刻,内容为人名与制壶地点。它容量达900毫升,属大彬早期制作的大壶。其制法正如明末清初周容(1619-1679年)《宜兴瓷壶记》所述“供春更斫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的过渡期,因此壶身上半部以木模拍压,在内壁留下了木纹印,下部则拍打成形,壶内上部还有30多处弧状指甲痕。嘴、把与壶身用脂泥粘接。盖钮气孔被脂泥堵塞,也许与上下对钻开孔有关。这也是时大彬及其稍后一段时间内的工艺特征之一。而曹氏墓出土的六方壶,壶身用裁片镶接法筑成,嘴、把用“钻孔塞泥法”与壶身粘接。六方壶每边的宽度略有差异,棱角不够明显,壶盖与口沿合缝不甚紧密。此壶的制作时间,应该比泰州壶迟。卢氏墓出土壶和华氏墓出土壶则都用拍打成形法制作,说明其时制作工艺已经成熟,是时大彬对紫砂艺术最大的贡献。用“壶艺泰斗”顾景舟大9币的话来说,“大彬之技影响着他以后的多少代紫砂艺人,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华氏墓出土壶是三锥体足,而卢氏墓出土壶为假圈足,盖上有三只扁鼎足。尽管造型不一,但也有共同之处:诸壶都有短颈,壶嘴、把均高于壶口,应是为了增加壶的容量;它们曲流的走势几乎是一样的;壶把上根部加粗、拉长,以扩大与壶身的接触面,防止开裂。“时壶”的造型当然不止这几种,周高起说其“诸款具足”,说明“时壶”各种款式都有。《宜兴瓷壶记》中载“是日主人(指时大彬再传弟子许龙文)出时壶二,一提梁卣,一汉觯,俱不失工所言”,风格敦雅古穆。即时大彬还有仿青铜器的提梁壶和觯形壶。

(3)巧用《扬州画舫录》鉴别“时壶”的指纹。

清代戏曲作家李斗(?-1817年)所著《扬州画舫录》记载:“彬技指以柄上拇痕为标识。”说的是时大彬以壶柄上自己大拇指的指纹作为防伪标识。据当代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潘持平先生介绍,泰州壶“壶把上部弯曲处左内侧果然有一指纹,清晰可见”,而这一点也可以作为鉴别时大彬早期壶作的标识之一。

2、根据“时壶”的标准器鉴赏

我们可以利用已知的标准器,通过“比较法”来做出具体的真假对比。“时壶”的传世作品,许多博物馆如北京、上海、南京、台湾、香港等均有收藏。

(1)故宫博物院藏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见图4)。

该壶应为明万历晚期至天启年间大彬所制。壶高13.2厘米,口径7.6厘米。壶口和壶盖为圆形,壶的腹、流、柄则皆为四方形。有近3毫米之厚的朱红色漆层,四面开光,内剔刻多层纹样的人物、山水、树石等。该壶是清宫仅存的为文物界所公认的“时壶”,充分彰显了明代宫廷雕漆秀美大气的艺术特点。

(2)孔府旧藏紫砂珐琅彩壶(见图5)。

此清康熙“时壶”通高10厘米,口径6.5厘米。壶胎选用宜兴上乘紫砂泥,圆体,圆口,曲流,环柄,圆足。通体饰珐琅彩,壶盖面饰有深浅不一的绒花树叶纹饰;壶肩绘有红白相间及黄色的吉祥如意图案;壶体两面开光,一面绘有荷花,一面绘有葡萄图案;象征着荣华富贵,吉祥如意,清香悠远,绵延不断。壶底钤有“时大彬制”四字篆书款。整器制作规范,工艺精湛,如此雍容华贵的时大彬紫砂珐琅彩壶,实属罕见。该壶为康熙时期的紫砂珐琅彩制作风格提供了参考依据。

(3)南京博物院藏紫砂提梁壶(见图6)。

时大彬款“天香阁”紫砂提梁壶,通高20.5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3厘米,口沿厚0.8厘米。壶身为半球形,平盖,六棱嘴,圆环状提梁如长虹贯于壶身。紫黑色泥中杂掺粗砂,造型洗练敦重,颇具气势。器盖子口外侧上刻楷书“大彬”二字,并钤篆书“天香阁”阴文印一方。壶外观有大度之气,雍浑古朴,或认为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

(4)香港茶具文物馆藏紫砂开光方壶(见图7)。

该壶通高11.4厘米,口径7.7厘米。造型是方的,但线条却是方中带圆,壶的四面都不是平整方形,而是向足部稍敛。壶艺家将直线与弧线互相配合,创造了优雅而悦目的造型,其流畅及灵巧之处,是他人难以仿效的。壶底刻有“时大彬制于三友居”八字楷书款,“三友居”看来是大彬的斋名或其作坊雅号。所谓“三友”者,即松、竹、梅,此乃文士之品。此壶原料杂以细砂,呈现金星点点,俗称“梨皮”,十分名贵。

(5)香港茶具文物馆藏玉兰花瓣壶(见图8)。

此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时壶”,高9厘米,口径12.1厘米。设计奇巧,壶盖与身自然垂成一朵玉兰花,花蒂为盖,花瓣与壶身为二重叠压,厚朴端庄,玲珑可爱。该款紫砂壶是明朝筋纹器的经典,也是时大彬作品中现存的筋纹器代表作。它以玉兰花的花瓣为造型来源,六瓣筋纹构成了壶体,壶盖为压盖式,壶底铭“万历丁酉春时大彬制”。该壶具有非常清晰的脉络,节奏韵律也非常美。

(6)香港茶具文物馆藏仿供春龙带壶(见图9)。

此壶整体呈浅褐色,高9厘米,宽12厘米。圆形鼓腹,腹上渐敛。平底,流弯且长,口朝天,把手体圆。起凸圆盖,扁圆钮。此壶造型古朴典雅、简单大方,是紫砂壶早期制壶中,几何形圆器与筋纹器成功相结合的完美之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彬早期喜仿供春大壶,但此壶壶体却不大,而且精巧别致,独具一格,因此此壶尤为特别。底刻“大彬仿供春式”六字楷书款。

另外“时壶”传世之作还有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紫砂扁壶,刻有“源远堂藏、大彬制”七字。现存于上海友谊商店的僧帽壶,底刻“生莲居大彬”五字楷书款。而国外如美国的华盛顿市佛利尔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馆以及个别收藏家手中,据悉也有总数没有超过二十件、但有明确纪年款的“时壶”。

第4篇: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

关键词:时大彬紫砂壶;明代茶文化;实用性;艺术性

中国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27-1

始于宋初的宜兴紫砂陶,在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乾隆中叶的一百多年中进入了繁荣时期。在紫砂工艺发展历史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位大家便是时大彬。时大彬开创了紫砂创作与文人紧密结合的先河,他从文人那里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什么是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指导自己的紫砂壶设计和创作。

时大彬也从生活中吸取养分,在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当时紫砂壶有两种风格,繁缛纤巧和朴实大度,时大彬坚持了朴实的风格。这种风格从现存的,或在明代纪年墓中出土的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中,可见一斑。如他的“六方壶”“如意纹三足圆壶”“扁鼎足盖圆壶”“僧帽壶”等作品,都反映出“时壶”的朴实风格。时大彬创造了一整套合理而完备的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奠定了中国紫砂名陶的地位。他是继供春后,紫砂壶艺史上知名度最大、影响力最深的一位壶艺大家,被推崇为“千载一时”“明代良陶让一时”。

一、明代茶文化与时大彬紫砂壶

“时大彬紫砂壶”是在明代茶文化飞速发展这一精神气候下孕育出的一支独放异彩的鲜花。明朝建立以来,手工业者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元朝推行的徭役制度,奴隶工匠制度逐步废止,手工业者获得了完全的创作自由,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

另外,受到明代社会思潮的影响,文人士大夫提倡儒学的中庸之道,同时推崇佛家的内敛,并且推崇道家的自然、平朴、虚无。我们民族的主流文化一直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一直是以仁德治天下的中庸之道,而紫砂壶朴质无华的泥质和光华内敛的色彩,正契合了文人艺术家们的品质追求。

二、时大彬紫砂壶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一)在实用性方面

时大彬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巨匠,他总结、发展及改进了整套制壶工艺,“时大彬紫砂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

在工艺上:先前,不知名的金沙寺僧是徒手捏壶,供春用木模挡坯制壶;而“时大彬紫砂壶”又抛弃了木模,用手工制壶,而且大大发展了制壶的专用工具。早期拉坯的成型方法,泥料含水率较高,这样就会造成收缩率较大,继而造成变形较大。“时大彬紫砂壶”采用全手工拍筒身或镶筒身制作,流与把采用镂塞法,接口部痕迹明显,不作刻意修饰。

在泥料上:在紫砂泥料上,时大彬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能手。“时大彬紫砂壶”的原料材质为原矿料,铺砂和调配砂,外观颗料明显,壶身常夹金砂,壶面质感丰富,作品手感舒服。总的说应是“砂粗质古肌理匀”。

在造型上:时大彬制壶有多种造型,所谓“诸款具足”。“时大彬紫砂壶”造型有圆器、方器、仿生象形器及筋囊器等多种,他不愧是制壶造型的多面手。“时大彬紫砂壶”的这些造型已成为紫砂壶的典型壶式。

综上所述,“时大彬紫砂壶”在实用性方面已基本成熟,“时壶”艺术逐渐发扬光大,“蔚为大观”。时大彬在紫砂壶艺的制作工艺、泥料配制、造型设计都有变革创新,并形成了他独特的质古朴雅的艺术风格。

(二)在艺术性方面

“时大彬紫砂壶”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功能,而且集造型设计、书法绘画、诗词联句于一体,融多种艺术于一炉,因而还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众多的文化功能。时大彬开创了在壶上题铭之先河和陶刻装饰的雏形。

在识款上:时大彬在制壶的识款、题铭上表现了较高的文化修养。时大彬受文人的影响,他刻苦学习,精通书法。最初时大彬并不擅长书法,款式必先请人落墨,后来时大彬在长期钻研书法之后,终于写得一手漂亮的王字,才自行款署,时大彬的刻款,书法闲雅,博得文人的赞美。

在艺术风格上:“时大彬紫砂壶”造型以光货为主,不作装饰,少量作品在嘴与把上稍以龙口、凤作装饰,工艺上不精细装饰,整壶显得古朴、典雅、大气、稳重,形成了独特的朴雅坚致的艺术风格,“粗而不媚,朴而大雅”。“时大彬紫砂壶”实用功能较强,但也有仿瓜果形状及捏塑装饰作品,同时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三、总结

对于“时大彬紫砂壶”的了解越深就越被他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不愧世人们把“砂壶”直接呼为“时壶”。作为我国民间工艺的一大门类,“时大彬紫砂壶”经过一步一步的发展,因为它独一无二的造型优势,以及工匠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更由于它的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的结合,逐步演变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夏云杉.宜兴紫砂设计创新和文化传承的相关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4.

[2]王涛.谈谈紫砂现象及走向[J].景德镇陶瓷,2001,(02).

第5篇: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

一、钟式提梁壶(图1)

此壶高15.1厘米,宽15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10.5厘米,容量1500毫升。用上好老紫泥制成,砂质温润,做工精细,比例适度,紫砂色泽正宗沉稳,包浆自然厚重,呈深栗紫色。锈迹斑斑的如意形铜质提梁通过两边的双环与壶耳相连接,显得传统古朴,这种铜质提梁品茗提携均方便。此种壶型是仿古代铜钟的样式而造,故称钟式壶。

此壶为大盘形底,三弯流,秀俊挺拔,壶身素面洁静,口沿和盖上的子母线、颈下部云肩线以及壶身上下两处转折线和谐、优美、自然,做得非常到位,充分显示出制壶人高超精湛的技艺。此壶盖为盘形,盖上钤“友廷”楷书阳文椭圆小印(图1右下)。“友廷”即邵友廷,清晚期制壶艺人,宜兴川埠上袁村人,邵家壶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艺人程寿珍(冰心道人)的继父。此壶独到之处在于壶底中心的钤印(图2),方形花边内饰三角纹饰,中间为一鼠形阳文方印。鼠的造型生动活泼极其可爱,鼠的上方还印有一组文字,印款清晰规矩。

紫砂壶底上的钤印多种多样,人名款、地名款、纪年款、斋堂款、图形款。在图形款中又分植物图形和动物图形,在动物图形中,国人崇尚龙、瑞狮、蝙蝠等象征吉祥的纹饰,上述鼠形纹饰却极为少见。笔者得到此壶多年,这期间也请教过当代许多制壶名家,其中包括李昌鸿等当代制壶大师,确认这是一把清代的外销紫砂壶。为了解开鼠形印款这一迷团,几年来相继查阅了许多紫砂专著和文献资料,但始终没有得到准确答案。仅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余继明的紫砂专著中,称此印款为泰文鼠,仅此而已,别无所知。

何为泰文鼠?直到读了江苏收藏家沙志明在《收藏快报》2005年6月8日发表的《宜兴外销紫砂壶之欣赏》(下)一文,才知道了此种鼠形印款的来历,文中介绍:“此壶的生产时间是1892年,泰国国王阮马(译音)五世(1868-1910年),为庆祝泰国诺玛王朝110周年庆典而在宜兴订制……壶底之印款也是由阮马五世国王钦定。”至此终于得到准确答案,原来是一把为泰国王室特制的紫砂壶,鼠上方一组文字为泰文,有人称其为泰文鼠,也不无道理。

一把小小的紫砂壶,经过110多年的传承至今完美无损,实属不易,不仅很珍贵,更是中泰两国传统友谊的实物见证。

二、六方掇球壶(图3)

壶高11.5厘米,宽17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7.5厘米,容量500毫升。此壶用宜兴黄龙山上名砂段泥制作,呈米黄色,砂质温润优良,做工精巧细致,造型高雅稳重,口盖任意转动均吻合严密,充分体现了陶艺的本质美。六方掇球壶在制作工艺上要比圆器和方器难度大,费工、费时、费力,必须采用手工打片拼接而成,要求壶身、盖、钮、把、流均做成六方形状。

此壶六方形三弯流、由下至上逐渐收敛变细,形成下大上小,这样的设计在倒水时使出水口压力增大,出水流畅,断流快。六方形耳把上的飞把,不仅使用上方便,而且为此壶增加了动感,带来了活力。壶腹正面用钢刀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陶刻”铭文(见图3)。铭文字体优美,刀工娴熟,行草兼用,行有行风,草有草芒,潇洒俊逸,笔势舒展,气韵丰沛,流利自如,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一般,俨然就是一幅书法作品。另一面壶腹镌刻一耄耋老翁在湖边垂钓景象(图4),老人神态安逸,精神矍铄,正全神注视鱼漂动静。画面明快、层次分明,远处芦苇、树木、高山应有尽有,如同一幅传统的水墨画卷。

此壶为六方圈足底,底钤“吴纯耿”篆书阳文方印,盖内钤“纯耿”小印(见图3左下、右上方)。印文规整,字迹清晰,金石味浓郁,与今人钤印有明显区别。

吴纯耿(1916-1999年),宜兴蜀山西街人,当代壶艺家吴同芬之父。原名顺根,生于紫砂世家,10岁起即随父吴桂生学艺,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吴纯耿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并以创制“覆葵(合棱)壶”成名,而成为利用公司订坯户,并一度入省宜陶职校为技师,为学员作成型示范。善制筋纹器,其六方棱壶尤为出众。

“陶”即吴汉文,陶刻名家,吴德盛陶器店创始人,专营金鼎牌商标紫砂器。常用“歧陶”、“企陶”、“陶”、“松鹤轩主人”等铭款。

在紫砂壶上以刀镌刻壶铭,起始于清代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又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嘉庆六年的拔贡,善古文诗词、书画篆刻,是西泠八家之一。酷爱紫砂壶,在任溧阳县令时,结识了制壶艺人杨彭年兄妹及邵二泉、蒋德林(字万泉)等人。由陈鸿寿等人提供壶型设计壶样,杨彭年等人做壶,然后由陈鸿寿及其好友幕僚江吟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人撰刻壶铭,壶底钤“阿曼陀室”篆文款,这就是著名的曼生壶。曼生壶开创了文化名人与紫砂艺人相互合作的先例,对后世紫砂壶的发展影响甚大。将我国传统书法绘画、诗词、篆刻集一身装饰在紫砂陶上,使紫砂陶与传统书画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相映成趣,这就是紫砂带给人们的文化艺术底蕴,因而自古就有“陶以字贵,字随陶传”之说。

三、方鼎壶(图5)

此壶造型是仿商周时青铜鼎形状,故得其名称。壶高16.5厘米,宽17厘米,容量1000毫升,用老紫泥制成,呈栗紫色。壶内四角打片拼接痕迹明显,两侧高高竖起的双耳做成狮首形,显得威武庄严。双耳内侧设计成方形孔状,用来置放固定的桥式硬提梁,由金属包锡工艺做成蛙形嘴口含壶流,饮茗时水从蛙形嘴流出,既活泼动人又妙趣横生。此壶为嵌盖,如意钮,紫砂硬提梁用一个小小销钉控制,沏茶时,拔出销钉,右移取下提梁,拿出壶盖,反之亦即然。此壶造型古朴别致、端庄大方、构思巧妙、做工精湛、包浆自然,虽无制壶者钤印,但绝非一般工匠所能为之。

宜兴紫砂民间艺人众多,历代艺人父子相传或师徒传承相袭,生生不息。经几代传承和实践积累,有些紫砂艺人制壶技术和艺术水平很高,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却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后人见到的仅仅是他们的传世作品,此壶便是实例。此壶造型和风格虽有乾隆时的特点和风韵,但是包锡嵌嘴工艺,始于朱坚(号石,1772-1830年),因而应为嘉庆至道光时期作品。

五、狮球壶(图6)

因壶钮塑一卧狮捧绣球,故得其名。狮球壶均为手工制作,属于筋纹器类,壶盖与壶口任意转向都吻合精到,达到隙不容发的程度。此壶高10.7厘米,宽14厘米,容量50毫升。用紫泥制作,呈栗紫色,色泽纯正,做工精细,包浆自然。

壶腹正面右侧镌有“寒夜客来茶当酒,利永刻”铭文,左侧刻几束报春梅花。铭文虽简但含意深邃,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儒雅之气。且切壶切茶,壶文并茂,壶因文增色,文为壶点睛,两者缺一不可。铭文字体优美,刀法流畅娴熟,书法功底深厚。梅乃抗冰雪具有“禀天质之至美,凌岁寒而独开”特性,是四君子之一。

“利永”即利永陶业公司,原为利用公司,1911年由宜兴开明人士原北大校长周培源之父前清秀才周文伯(1874-1953年)创办,由善于紫砂经营管理的邵咏棠任经理,后被利永公司接管。为该公司制壶及镌铭者均为名家高手。

此壶壶体高仰,曲张有度,耳形把,流小而弯,颈高而挺,简洁、自然、合体,壶身呈葵花式样,是典型筋纹壶型。壶底钤“宜兴江案卿制”六字款九叠篆阳文方印,盖内钤“案卿”小长方印(图6右上)。

江案卿(1886-1953年),宜兴大浦江渚人,清末至民国时期著名壶艺人,技艺精湛,擅制供春、狮球等壶型,1926年后曾应聘为利用陶业公司制壶。

以上几把紫砂壶,有高有矮,有圆有方,样式不同,形状各异,由此反映出紫砂在造型上“圆不一相,方非一式”多样性特点。又因所用泥料不同,紫砂壶颜色相差甚远,这些都验证了被称为“五色土”的特征。加之作者不同,其技术特点和艺术风格也不一样。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年代、不同造型的紫砂壶汇集一起,营造出不同的情趣,反映了不同意境,方鼎壶、钟式壶使人萌发了悠悠怀古之情,狮球壶、六方掇球等壶似有一种“白云深处有人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情调。

几百年来紫砂艺术经历了无数兴废衰荣,逐渐形成了今日世界性紫砂文化高潮,使寸柄之壶、盈握之杯,被人视为珍同拱壁、贵如珠玉,其原因就是它将我国传统书画艺术与紫砂艺术融为一体的结果。

第6篇: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

关键词:紫砂泥;外形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95-1

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紫砂俨然不仅是一件饮茶所用的容器,它更是民族的象征,艺术的体现。

笔者认为一件优秀的紫砂作品可以长久流传,必需具备三个主要因素:和谐的形象结构、创作者精湛的制作技巧、优良的实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盖、钮、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合缝、壶嘴的出水流畅。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尺度,后一字为功用尺度。

一、泥

紫砂壶之所以得名于世,虽然与它的优良制作分不开,但也和宜兴得天独厚的紫砂矿产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代很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其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他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一句“玩赏揩摩在人手”就能说明紫砂质表感觉的重要性。紫砂手感不同于其他陶泥,摸紫砂物件就如同摸豆沙―――细而不腻,而非紫砂物件就如摸玻璃质器物―――粘手。因此,原材料的不同,其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感也就不尽相同。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感的产物。

二、形

紫砂的外形千遍万换,也是众多传统器皿中外观最丰硕的一款。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对于这些造型的评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紫砂壶造型之多变,刚好满足了各式各样人的爱好:大度的爱大度,秀气的爱秀气,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文化角度讲,笔者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最末。首先紫砂壶是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应为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追求最为融洽。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传统造型,皆是时代冲刷后仅存的优秀作品,以今眼光细细打量,仍在闪光。三、工

中国艺术有诸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跳舞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同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四、款

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词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是赏识题词的内容、镌刻的字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

五、功

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让人目不暇接。有很多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施展,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顶用”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紫砂壶之“功”相当重要,它成就了一件作品,也成就了制作紫砂壶的人。紫砂壶虽然是艺术品,但也不可忽视它作为一件器皿、一件饮茶容器的身份。

六、结语

紫砂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紫砂壶的创作如果可以形、神、气三者融合,便可使紫砂壶更加神韵非凡,佳作呼之欲出。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紫砂壶的创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件工具的创作,了解紫砂壶制作流程的人非常多,而能制作出一件神韵皆然、令人叹服的紫砂壶的人相当少。紫砂壶是一件容器,更是艺术。而艺术创作需要更多的文化内涵,需要创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融于一g土中,将之表达出来,达到形、神、气皆具,这样才能使作品生动,彰显艺术非凡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80.

第7篇: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

野趣胜天刀下活 微雕蟋蟀误为真

在看望过中国近代史上名人邵力子之子邵大平之后,殷志强先生直接带领笔者到了顾治培大师的工作室。笔者与他寒暄几句之后,即要见识一下顾治培曾获得过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紫砂作品千只蟋蟀群雕《群雄争霸》。

顾大师先让我们看了他的另一件创新紫砂作品《秋声贵妃壶》。不看不知道,一看开眼界。这件原名《促织七件套壶》的《秋声贵妃壶》由三个层次所组成,组合在一起是个协调一体的完整的壶;而当你提起壶把,只见四只紫砂茶杯巧妙地被设计在壶的中段,而且还备了一只小小的茶海;再当你揭开第三层时,奇迹出现了:一对蟋蟀正在壶底争斗,并且真的发出“口瞿口瞿”清脆悦耳的叫声,真是惟妙惟肖,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被藏家称之为“自鸣蟋蟀壶”。曾在文博单位工作多年的殷志强告诉笔者,这是顾治培利用现代科技感光技术与传统紫砂艺术相结合的完美产物。当你揭开本层壶体,紫砂蟋蟀一见到光线就会发出与真蟋蟀无二的“口瞿口瞿”的鸣叫声。这是中国紫砂史上的一个发明和创新。

顾大师所创作的《争鸣壶》也很有名。圆润光洁的壶体上居然趴着一只活灵活现的紫砂知了。这只知了有着一对明亮的双眼,薄薄的双翅好似在振动欲鸣,让人观后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难怪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看了大为赞赏,并为此壶专门题写了“精、气、神”三字,可谓精辟恰当。

说起紫砂微雕动物,顾治培来了兴趣。他说他自小就喜欢小动物。说着,他领笔者先看了他母亲闵银凤82岁时所画的国画《公鸡虫子》、《雅观》等几幅花鸟小品;又让笔者看了他10岁的孙女写的一幅字;还让我们看了他儿子顾磊在紫砂壶上所刻的牡丹。

顾治培自豪地告诉笔者,在宜兴,目前搞紫砂微雕的只有他一人。20几年前,当顾治培摸索着搞紫砂微雕作品时,还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而且紫砂微雕说着容易做时难,不说那薄薄的翅羽,单说那长长的头部触须,稍一不慎,就会做坏烧断,而触须和翅羽又是小小蟋蟀争斗时最为传神的部位。

为了观察蟋蟀,顾治培亲自到山东济宁、天津、上海,了解那身价几万几十万的用于争斗的蟋蟀。有时为了观察蟋蟀的争斗,顾大师能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观察数小时。你说这样用功的人能不把一件事做成吗?

经过十年的努力顾治培所做出的紫砂蟋蟀已得到大家公认。而且行家一致认为紫砂微雕作品是紫砂艺术的延伸与拓展。顾治培说,现在我做的紫砂微雕作品供不应求,特别是沈阳、山东、上海,前来购买收藏的人特别多,而且这些紫砂微雕作品比紫砂壶价格还要贵!

终于见到顾大师名为《千禧万福》(又名《群雄争霸》)千只蟋蟀“群英会”的紫砂群雕作品了。只见1.5平方米分为9块、一次烧成的紫砂面积上,紫砂山峦间5只紫砂老虎在游走出没嘶鸣,意为“万福”(宜兴话“虎”谐音“福”);山峦之下,1028只微雕紫砂蟋蟀东奔西突,或鸣叫、或争斗、或独处、或群居,或动、或静,无不纤毫毕现,野趣横生,可谓神手天成!

这件当代不可多得的紫砂微雕作品不久即被奉为紫砂界第一个世界吉尼斯之最。目前,尚无人能仿出顾治培的紫砂微雕蟋蟀。顾治培心态很好,他说他希望大家仿,并说如果你仿得好,比我强,我就向你学习。顾治培说,现在有人有些小成绩,就申请专利,就限制别人发展,这样不好。我欢迎大家来学,手艺一定要有人超过,这才叫真正的艺术,否则紫砂艺术就没了发展。

五色砂土只此有 天赋悟性善创新

紫砂,又叫五色砂土。很奇怪的是,它和南京雨花石一样,雨花石只有南京地区有,而紫砂除宜兴外,中国没有第二处有这种土质了,可谓宜兴紫砂世界独一无二。古往今来,宜兴的紫砂土养育了多少人,又培养了多少紫砂艺人,从而在中国土地上,滋生了一门独特的文化,即紫砂文化。

说到顾治培的紫砂微雕,不要以为顾治培只有这点“雕虫小技”,实际上,顾治培的紫砂壶艺颇高。由于顾氏家族世代治陶,故而顾治培从年轻时就炼就了紫砂治壶艺术。顾治培从继承传统陶艺入手逐步开拓创新,从而走出自己的紫砂文化之路来。顾治培所制作的锦鸡壶、紫灵壶、来香壶、瓜楞十二件等壶艺作品,无不线条流畅舒展;他游刃有余地摆弄着“紫砂语言”,使壶身、壶嘴、壶把、壶纽之间,均能和谐准确地搭配,充分展示他紫砂功力的精湛和对传统紫砂文化的深刻理解。

在顾治培占地500来平方米分为两层的新工作室里,我与早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当教授的殷志强一同参观了他的数百件作品。但见作品件件生辉,壶壶流畅,无不展现着顾治培壶艺水平的扎实。

一件题名为《玉玺壶》的玉玺形紫砂壶,作者巧妙地采用了3种材质将其制成,可谓巧夺天工。正方形的壶体采用紫砂墨绿泥制成,而壶嘴、壶把则打破常规,被巧妙地隐在壶身的角部;壶足则是采用了优质的红木材料作成座子,壶的座子既是壶的托架,又为壶的底足装饰;而壶纽则是用翡翠将其雕成一方印玺形状,故名《玉玺壶》。既稳重端庄,又和谐统一,一派皇家风范。

这把曾获得工艺美术“大阿福奖”金奖、无锡太湖博览会金奖的《大圣壶》(三打壶)造型奇特:壶身、壶嘴、壶把均制成金箍棒形状;而壶盖之上的纽则塑着孙悟空的形像;壶面上雕刻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诗句。壶身分为两段,下段壶身之中塑有一只微雕紫砂蟋蟀,以使上下连成一体。此壶的制作年份为猴年,又是《七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诗发表42周年,故触发了顾大师的灵感,从而有此独特创意。

这把为国庆而作的描金工艺紫砂《大团结》(《中华一家》)壶,据称乃顾治培花费数月心血手工制成。这把壶高有39公分,宽有37公分。壶形参照古代壶形的制法,却别出心裁地加上了壶嘴和壶的把手。壶纽被设计成了蹲坐壶盖上的一只独角兽(獬豸);壶的首(纽)和尾(壶柄)被一条塑有56个紫砂链环环环相连,这56个紫砂链环代表着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精神;而独角兽为法制的象征。可见这把紫砂壶寄托了制作者多深的寓意。这把壶的正面刻有56个民族大团结的画幅,以及集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中华一家”四个大字。书画共同装点着紫红色的壶体,再与橄榄绿的紫砂链环三相映衬,巧妙地形成了一种极强的视觉审美愉悦。

除了上述传统壶艺外,顾治培还善于创新。《飞天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把曾获得过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吴地风韵”展评金奖和第四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金奖的《飞天壶》,是顾治培在中国载人航天飞船成功上天后,采用现代学院派的手法而设计成的一把现代艺术感颇强的紫砂壶。这把壶造型奇特,线条飘逸,整个壶体犹如射向太空飞船的气流,而壶纽则被设计成一轮弯弯的月亮;丰富的想象力之余,凝聚了制壶人表达中国人勇于积极向上、“敢上九天揽月”的气概,看后无不振奋人心。航天人聂海胜、费俊龙两人曾在壶体题字:“九天揽月”。鉴于顾志培多项紫砂艺术成就,他曾先后获得了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以及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

为人低调艺术精 壶臻化境惊世人

时年64岁的顾治培先生为人很是低调。他的工作室有两处,一处老工作室较小;一处大工作室较大,有500平米左右,实际是他的紫砂艺术陈列室或展馆,但他自谦地称为工作室也不在外面挂牌匾张扬,只是做他的紫砂艺术。紫砂艺术以臻化境的他仍在积极探索,在求精、求新上下功夫。

顾治培曾在制壶工艺与自然、壶式与雕塑、紫砂艺术与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做过多年的研究,力求达到这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例如顾治培在创作《供春壶》时,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形似,更是把神似放在了首位,并将作品赋予新意。做这种壶的紫砂是自己预先已伏(放置)了十年的紫砂段泥。其泥黄褐色,壶体做成满身皱皮的树瘿状,壶盖做成瓜蒂形,壶把则做成树根式样。顾大师此时的微雕艺术与塑虫艺术派上了用场,一只蟋蟀悄悄地爬上了这把壶的壶体,好像也想啜点茶汁或似闻闻茶香,以此来突出《供春壶》的艺术性、趣味性以及观赏性,成为《供春壶》系列作品中的佼佼者。

顾治培牢记祖训“学我者生,像我者亡”,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顾治培从小喜欢小动物,及至掌握紫砂制壶精髓后,刻意追求紫砂微雕的方向自然瞄准了他少时就喜欢的小动物。为此,他专门反复阅读王世襄老先生所写的《蟋蟀谱集成》,为自己的紫砂微雕蟋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每年要捕捉大量蟋蟀养起来,以便细致地观察蟋蟀的生活习性以及他们的生理结构。

顾治培在创作《三友壶》(松竹梅)时,考虑到历史上松竹梅已分别成壶,也有“岁寒三友”融于一壶的技法,便巧妙地将新老竹节、竹叶、梅椿、梅枝、松段、松针安排在壶的周围,着意将一只浑然天成的蟋蟀埋伏在成枯朽状树枝壶盖之内。使用壶之人或收藏家在品茗、观壶与玩蟋蟀巧妙地结合起来,赋予了松竹梅题材以新的含意。

紫土化情成重礼 统一事业寄真情

身为九三学社社员的顾治培先生,对两岸统一十分关注,因此,在他的紫砂陶艺作品中也有许多反映,并且有过许多实际行动。

2008年,顾治培精心制作的一把名叫《紫玲三线》的紫砂壶,被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将其赠送给了前来大陆访问的中国主席吴伯雄。《紫玲三线》壶是一把典型的传统紫砂“光货”(即不加任何雕琢装饰),简洁之中所透露出的几何线条之美。壶盖与壶身分别由三条凸起的阳线相通,并且与壶体相向拥抱,寓有实现两岸“三通”的愿望。此壶曾在中国杭州国际茗茶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

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这把壶的作者是谁,媒体披露后,只顾埋头研究紫砂艺术的顾治培才被公众所认知。据宜兴市台办透露,顾治培在台湾颇有些名气,台湾上层不少官员社会名流都很欣赏他的壶。实际上,2006年4月,中国前副主席、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到大陆参访时,就曾获赠过顾治培制作的《汉云壶》;2006年11月,中国荣誉主席连战到无锡访问,也曾获得过中共无锡市委赠送的顾治培所创作的《连心壶》这份厚礼。这把《连心壶》壶盖与壶身用碧玉般的紫砂环链相连,使其环环相扣,宛若天成,象征着海峡两岸人民心连着心、心心相印。此壶曾获得过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的金奖。

第8篇: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

关键词:紫砂;花货;竹艺

1 引言

紫砂陶器的造型千姿万态。经过艺人们毕工穷智的艰苦劳动而创造的,大致可分为圆器、方器、塑器、筋纹器四类。圆器和方器是几何形体,是根据圆球体、圆柱体、立方体、长方体及其他几何形而变化形成的,这是最常见的紫砂壶造型。筋纹器多是将花木果实形态规则化构成器皿造型。而塑器是取材于自然界动植物形态,经线条转换、变化艺术加工而成。

2 竹艺在紫砂器成形中的应用

由于宜兴南部山区盛产毛竹,因此在塑器中借用毛竹造型制成紫砂器皿的,历代艺人和作品层出不穷。清代塑器杰出代表陈鸣远,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宗师,其紫砂塑器造型蔚为大观,其构思之脱俗、设色之巧妙、技巧之娴熟,在紫砂史上独树一帜。康熙年间桐乡人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一诗说:“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

现在南京博物院藏陈鸣远制“竹笋水盂”,是陈鸣远制的一件杰作。其竹笋做得惟妙惟肖,由笋壶上的纹理及虫蛀的斑痕,使人仿佛能感觉到上面黄黄的茸毛,简直是一件起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及夫人沈邃华女士,他们俩合作创作的“竹简壶”获得1984年度莱比锡博览会金奖,这是紫砂器在所有各种赛会中的最高奖。1973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膑兵法》等大批竹简,因而他们两位将古老的竹简和现代清雅的紫砂糅合一体,的确是一种独创。壶体高方、轮廓分明、线面挺括。正背两面五简,两侧三简,中束丝线编绳,简上刻《孙膑兵法》中“擒庞涓”的片段,字体为录书,秀丽而有骨力,悉尊银雀山竹简书体,充分体现了紫砂艺术中古为今用的艺术借鉴手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于八十年代制作的“高风亮节壶”,高80cm、宽74cm、重30余公斤,可容水53公斤。组成壶体的是16根紫砂制成的大方竹,排列得错落有致,显示出一种堆浑挺拔的气概。拦腰束扎方竹的二根细轮嫩竹,似乎还散发出林涤处那特有的清香。嫩竹上生长出来的片片竹叶,通过正反、前后、高低、左右、内外、平卷等不同层次的雕琢,显得仪态万方、清新潇洒。不易察觉的是那块块方竹的节头处已经冒出星星嫩芽,它告诉人们,新生命已经出世。这把壶壶体、壶嘴、壶把乃至壶盖、壶的子无一不是竹。但通体观之,却不见(下转第65页)一个竹字,只有“高风亮节”四个工整古朴的篆书,像画龙点睛似地展示出作者崇尚高洁情操的心灵。此壶于1990年在香港展出时,轰动港澳台和东南亚,最后被一名藏家以10万港币购进,此壶此事至今还让人荡气回肠。

在宜兴丁蜀,制作竹艺紫砂器的高手大有人在。吕尧臣的“竹炉茶具”,仿宋人杜小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诗句意境,在几次博览会上都博得好评,并获得1982年全国陶瓷美术设计二等奖。高级工艺师何道洪制作的”十六竹壶”,壶身用十六支老竹围捆成形,竹节参差,刻画细腻,取材似易,制作极繁,后被南京博物院收藏。另外,许成权的”竹节酒具”、周桂珍的“竹提梁”、周定芳的“竹报平安壶”、朱丹的“一品竹段壶”无一不体现宜兴竹林的雅趣,正像古人坡所说过的:“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第9篇:紫砂开壶的正确方法范文

古往今来,大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对一个爱茶人来说,不仅要会选择好茶,还要会选配好茶具。不管是什么茶叶,只有配对了茶具,才能泡出茶韵。

一般高档细嫩名绿茶,选用玻璃杯或者白瓷杯饮茶,这样既可以一边品饮,又可以一边欣赏到名茶冲泡后的栩栩如生的形态。而对于普通的绿茶,饮茶意在解渴或者谈心叙旧,选用茶壶泡茶就可以了。

乌龙茶的冲泡可以选用紫砂壶茶具。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能力,可以使乌龙茶的香味不易散失。在选用紫砂壶时,一般要选择肚扁,较小的紫褐色紫砂壶冲泡。在紫砂壶开壶时,最好先用细毛小刷将外壁和内壁刷洗干净,然后用茶水浸泡三到五次直至没有泥沙味为止。

泡饮花茶要随泡随饮,使用的茶具、水要洁净无异味,最好选用“盖碗杯”或白瓷有盖茶杯,以衬托花茶固有的汤色,保持花茶的芳香。

冲泡普洱茶最好选用紫砂壶、土陶制茶具。用土陶容器冲泡的普洱茶,既解乏、解渴,又能祛病强身。如果选择紫砂壶茶具,一般应挑选肚大,容量较大的朱红色的紫砂壶。

白瓷茶县

白瓷茶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龙泉膏瓷茶具

青瓷茶具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被视为稀世珍品。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青花瓷茶具

景德镇诚德轩手绘《清明上河图》茶具以其顶级茶具的质地和顶级陶瓷艺术内涵,以及稀缺性,坐拥顶级茶具尊品地位。该套茶具全球限量30套。

紫砂壶

紫砂茶具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Tips:紫砂茶具的保养

紫砂壶是喝茶人的珍宝,但要使紫砂壶表现出真正的个性,就要有正确的养壶方法,泡壶是最好的养壶方法,具体可分以下六点:

1 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

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

2 切忌沾到油污

紫砂壶最忌油污,沾后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3 实实在在的泡茶

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

4 擦与刷要适度

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将壶中积茶刷洗,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试即可,切忌不断地推搓。

5 使用完毕要清理晾干

泡茶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以免产生异味,又需重新清理。

6 让壶有休息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