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入门技术范文

电工入门技术精选(九篇)

电工入门技术

第1篇:电工入门技术范文

关键词: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应用分析;电工仪表

一、电工仪表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电工仪表行业发展到今天,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模拟阶段、数字阶段、智能化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电工仪表的应用主要是在模拟阶段。这个时期的电工仪表大都是磁电式模拟仪表,电能计量的标准也采用的是回转式模拟仪表。这类电工仪表技术层次不高,显示直观,维修方便,但可靠性、精度较差。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电工仪表行业与国外同行的沟通交流加深,进口数字电表和高级数显表被引进,标志着我国电工仪表进入数字化时代。材料科学、集成电路等技术的发展为也为数字化电工仪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个时期的电工仪表准确度较高,可以达到0.01级。电工仪表行业随着芯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至今已进入智能化阶段。这个时期的电工仪表朝着智能、多功能、高精度等方面进一步迈进,技术应用更复杂,集成度高,对电子工程人员的知识技能也相应更高。

电力部门作为电工仪表的最大用户,对电工仪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电工仪表不断进入市场,如具有网络功能的电能表、多功能电能表、电表智能化负荷管理系统、智能型校验装置、大电流电能表等等,普通用户接触的电工仪表大多还是传统的感应式电能表,但电力部门对电工仪表的要求更高,电子化、智能化的电工仪表发展将越来越快。

现阶段,我国的电工仪表生产企业约有800多家,生产能力巨大,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产品以中低档模拟电表或低端数字电表为主,我国的城乡电网改稿工程主体已经完成,电工仪表需要量的高峰已过,对电工仪表的需要以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中低端电工仪表的生产量过剩,市场消化能力不足,但高技术含量的电工仪表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我国的电工仪表生产企业在一些领域内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技术电工仪表的需求,部分电工仪表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对国内电工仪表企业的技术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电工仪表的应用分析

今后几年将是我国电工仪表行业的技术升级、转型时期,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电工仪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工仪表的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可靠性、高精度将是发展的趋势。

1.传统电工仪表的需求量巨大,但生产量更大,电力部门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所用到的电工仪表应具有较长使用寿命,可靠性高、携带方便的特点,这就是传统电工仪表的发展方向;技术的进步能推动一线低端产品也能满足这些要求,在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功能满足一般应用需求的情况下,传统电工仪表的前景依然是乐观的,这需要电工仪表生产企业抓住市场需求,生产能满足广大电子工程技术人员实际需求的电工仪表产品。

2.电力设计和运营部门对电工仪表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高、功能齐全、智能可测化控制的高端电工仪表上。我国电工仪表的产量在世界上所占据的比重很大,但大都集中在中低端领域的传统电工仪表和科技含量不高的一些数字化电工仪表上,只有少数企业具备生产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殊电工仪表,并且不能完全满足电力部门的需要,一些产品不得不依赖于从国外进口。这就要求一部分技术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电工仪表生产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生产出能满足电力部门需求的高端电工仪表,从国内电力部门实际情况的需求入手,生产其所需产品,如我国用电紧张,电力调度难度大,大用户负荷管理系统就成为国内电力市场需求的热点,生产企业应抓住机遇,研制出电力部门急需产品,解决当前用电紧张的矛盾,也使企业自身获得发展。

3.认清电工仪表的形势。总体来说,电工仪表行业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性电工仪表的需求占据最广大的市场,并向相当一部分国家出口、但这些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对提升电工仪表产业的行业竞争力提升不大,因此在做好维持用户的基础之上,增加电工仪表的附加值,用技术和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在高端电工仪表领域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增强研发实力,加强技术储备,生产市场急需的高精尖,高附加值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用技术创新发展企业。

电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对于我国的持续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维持电力部门运转的电工仪表产业需要在支持电力的发展上作出应有的贡献。电工仪表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必然方向,伴随电力事业的发展,电工仪表产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为保障国家电力运转并使得企业自身获得发展是电工仪表企业的必走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小平.智能仪表的发展现状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盛莉.谈电工仪表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8(8).

第2篇:电工入门技术范文

1.1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中国的无线电广播最开始投入使用是在1923年,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播出,标志着我国人民广播的正式诞生,随后广播电视的监测技术也逐步发展起来。早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上海建成了我国的第一关监测站,是我国广播电视监测行业的开端。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成熟,加上经济发展给广播电视监测带来的技术支持,我国先后在北京、海南、重庆等多个地区建立了监测站点。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更加信息化,广播电视凸显出更大的作用,面对新时期下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加快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完善和创新,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面临的头等要事。

1.2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工作概述

根据广播电视的使用原理,在对于其进行监测的过程中,主要的是通过对于射频的控制进行安全程度的监测,在对于射频的监测中,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具体的工作和质量情况了解。首先,对于频率的测量是了解射频的主要方式之一。频率的测量能够充分反映出节目播出的质量,还能够了解到在节目播放中产生的信号影响情况,这是有效监测无线电广播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对于电场强度的测量也极为重要。电场的强弱影响到广播电视信号的接受和节目的质量,在监测台的工作下,能够对于某一地区或者范围内出现的电场情况,测量接收地点的信号场强、测量广播电视发射机的覆盖区域、测量干扰场强、发射台和收测台场地选择测量、测量发射天线场型和有效发射功率、测量地面的电导系数、观测电波传播现象与测量人为噪声、大气噪声等。最后,测向的问题。测向在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测向中其主要是了解对广播电视传输信号产生了干扰频段,明确发出这些干扰信号仪器的方向,这样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解决。

2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从第一座广播电视监测台的建立到现在,我国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已经发展了将近七十年。在这七十多年中,我国的监测技术和设备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在保证广播电视的质量和播出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目前的监测技术和手段仍然存在一些瑕疵:

2.1广播电视监测纷乱复杂,没有形成统一化、系统化

广播电视所具有的独特优点,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中备受人们青睐,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城市甚至乡镇都建有自己的广播电视台,极大了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周围信息的获取程度,相应的电视监测站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设并投入使用。但是我国目前的广播电视监测台数量庞大,各自为战,相互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统一体,给整体上的广播电视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为各行各业的进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为了更好地发展,在相关业务或者地区业务之间必须加大联系和沟通,只有通过联动式的发展才能为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强调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的同时,却没有实现各区域监测系统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相邻地区之间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没有实现有效的沟通,更谈不上实现网络化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融合目标,几乎是各个领域各自为战,这种孤立的发展对我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不利的。

2.2监测设备更新滞后,监测技术发展受阻

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有一定程度上的财政支持,广播电视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能够保证电视节目的高质量和安全播出。但是在我国广大的中小型城市和乡镇地区,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进行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监测人员面对一些小的故障尚可以进行自行解决,但是面对新出现的复杂问题往往束手无策,给当地的广播电视监测带来了极大的限制,也给广播电视的播出和正常运行造成了困难。除此之外,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足,观念落伍等原因,也使得地方上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缓慢。

2.3我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相关管理权限不足

技术的管理和发展与相关部门的管理和作为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在广播电视监测过程中,如果监测部门对于相关技术不够重视,不注重技术的监测和升级,那么监测技术就会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效果必定会受到影响。第一,我国的部分地区存在广播电视的上下监管衔接不对应现象,当广播电视出现了故障,监测部门将问题进行上报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找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了管理部门相互推诿,“踢皮球”的现象,给技术部门的故障及时排除造成了困难。第二,广播电视监测部门权限有限,在发现了监测技术故障之后,往往由于故障不再检修范围之内,错过了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最佳时机。

3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网络化建设

3.1构建广播电视监测网

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网主要分为国内和国外两种,具体是由遥控监测站、数据采集点、监测台和数据处理中心组成。在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网的运行过程中,数据处理中心通过对数据采集点所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压缩和分析,然后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将信息传输给监测台,实现对广播发射机播出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监测系统设备运行状态24h不间断在线实时自动监测。遥控站点软件可以远程升级。远程遥控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自动定时回传的语音压缩文件、测试指标和测试文件等,经防火墙进入机房的路由器传到网络的通讯服务器,启动自动文件服务软件,自动将收集的数据存入数据库。在监测中心机房,也可以通过拨号连接的方式对远程遥控站点下发收测任务,控制监测设备及相关的附属设备,取回所需的文件和数据,监控系统的工作状态,完成相应的监测任务。通过网络拓扑图可监控全系统的工作状态,确保监测网安全稳定运行。

3.2卫星电视广播监测系统

早在1996年,我国建成了第一所中央直属的监测台,通过该监测台,能够实现对中央和全国各地区卫星电视节目的全程监测,利用人工监视电视屏幕的方法,用慢速录像机进行实时录像,并进行相应的数据信息采集工作,最后将所得信息录入计算机,自动生产信息报告表。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我国在2002年进行了对中央卫星监测系统的系统化升级,通过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数字压缩、数据库等多种现代技术,实现卫星电视监测的自动化。系统升级后,采用了全光纤磁盘阵列和ASN存储结构,大大提高了监测信息的存储容量,对于数据的快速查询也有很大帮助。

4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完善与优化

通过对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存在的种种监测问题与技术缺陷,已经开始或将要开始影响我国广播电视的健康有序发展,不论是从技术方面的分析,还是对故障问题的原因追踪,都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不能对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现存问题进行全面的、系统化的、深入的处理,必将会对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造成严重危害,对于国家政策的上通下达,对于人们信息的交流沟通、对于了解国际潮流走向趋势都带来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些不利影响,笔者从工作实践进行研究,提出了几点改善和优化策略:

4.1投入专项资金,加大监测台的建设

上面分析了广播电视的重要性,那么投入专项资金进行广播电视的安全和质量保证就显得尤为必要。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还是相对较为落后的小城镇,都要从思想上重视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重要性。在资金充裕的地区,要保证在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研发领域的资金投入比例,确保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保证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研发力度,从而在面对更加复杂的监测问题时能够做到“稳、准、快”的解决问题。在条件相对艰苦的地区,地方政府要通过引进人才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在条件允许范围之内,尽可能的保证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另外,还有做好监测技术之间的配合,这种配合处理业务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之外,还有根据地区的实际形成监测的技术网络,对不同地区之间有可能存在的盲区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保障广播电视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要注重的是对于技术的更新问题,在保障形成技术系统的同时,要对技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升级,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了使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挥更多的功效,必须对于技术进行更新,除了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外,还有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4.2实行高效管理,促进监测技术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监测部门的管理职能不明确,对于出现的监测技术故障不能做到有效准确管理。首先,必须要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工,务必做到每个区域针对广播电视监测台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对接管理,这个部门可以是独立的机构,也可以是是隶属于相关的某个政府部门,但是都必须要明确该部门的职责。其次,相关部门要拿出专项资金,进行日常监测技术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监测功能测评,对于部门内部的技术人员要开展定期的监测技能培训,保证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监测故障和难题。最后,要适当的扩充管理部门的权限,使其能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做到对监测过程的全方位管理。

5结束语

第3篇:电工入门技术范文

近几年,电子信息技术取得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渐趋完善。计算机管理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代替以往手工繁杂的办公行文、来往函件。文件从产生到处理结案几乎可以不使用纸和笔,许多日常工作可以直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办结。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同时,每个文件形成部门为存储档案信息都投入大量的经历,保留旧的设备和多种应用软件,显然从人力和物力上都是一种浪费。因此,为适应现代化管理制度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对电子实施档案化管理势在必行。一、电子文件难以归档的原因

与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归档是一项更为艰苦细致且难度较大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电子文件形成者囿于传统观念,误认为电子文件不是文件而忽视其归档,或怕增加工作量而不愿承担此项工作;或由于电子文件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使其必须借助计算机编目归档,这对不熟悉操作技术的立卷人来说,不像从事纸质文件立卷工作驾轻就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笔者认为,在规划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时,推动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着眼点要高,立足点要实,应从本单位办公自动化与信息管理工作的大局出发,顺应其规律,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摸清信息产生的源头,并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一步步进行改革。这样才会促使电子文件归档纳入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工作程序,建立归档制度。

二、电子文件归档方式和模式的选择

纸质档案的载体较为稳定安全,而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易损坏,因此归档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经实践检验,利用磁盘,脱机采集数据的介质移交方式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如遇质量较差的磁盘,会影响文件的可读性。为防止数据丢失需制作多份备份盘存档,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也增加了存贮磁盘的数量,简便而安全的方式是采用网络移交归档,并利用光盘存贮。网络移交的模式有两种:

(一)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

随着各单位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这些文件经过各业务管理部门挑选,反映了职能活动的概貌,上网前又按着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了文件格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是归档的重点。对那些日常产生的其它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全宗构成者)以定期、不定期的方式编目整理,也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由专业档案部门对各个部门产生的电子文件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保管与存储。档案部门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标准化格式要求,但不能是唯一性的,应认可几种通用性较强的软件,如:.DBF、.DOC、.TXT、.EXE等文件。(二)成立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由其负责归档,作为电子文件信息的汇集点

为适应办公自动化工作发展的需要,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工作的系统化和标准化水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也从以往的“分散各异”转向“集中统一”,打破了立卷单位人界限,更趋向基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职能活动的内容而建立系统。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负责规划、统筹本单位信息管理工作,是开发集中统一型信息系统的牵头部门,成为电子文件信息的汇集点,又具有一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条件。由他们负责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归档,无疑是最佳归档途径之一。如根据__公司的组织结构,公司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企业行政信息管理系统,共分为行政、人事管理、企业策划三个子系统;而经营管理系统与综合业务(合同管理与产品销售)、部门业务(单、多用户项目)、财务可构成数据交换网。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接收上述各部门相应数据后,进行集中处理,经汇总的数据在允许公布的时间段通过信息管理中心又输送给各业务管理部门共享。随着每年数据的更新,过期数据应由信息中心按档案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鉴定,编目整理,通过网络传输,移交给档案部门保存,或直接存入光盘,定期归档。

无论利用何种途径归档,必须由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按统一格式编目整理后,传输给档案部门,不能由档案部门自行从网上下载,以保证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对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档案部门接收的电子文件一律应存入光盘,最好不用磁盘存贮。

三、建立并执行一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

(一)依靠原纸质档案立卷工作骨干,实现相关部门职能的交融集成,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制度

纸质文件归档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相对稳定的队伍,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各立卷部门都设立了负责人负责立卷工作。开展电子文件归档也要以人为本,形成一支队伍,承担此项工作。由于大多数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较为陌生,不像立卷归档人员经与档案部门多年合作,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业务关系,容易与档案部门在电子文件归档上达成共识。所以,依靠原纸质档案立卷工作骨干,比以单位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保管为主体,重新建立归档工作队伍更为现实。由于整理纸质档案大多采用手工操作的方法,这与电子文件处理手法相差甚远,需要新的知识和技术手段,现有的立卷队伍尚不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要通过组织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尽快地使他们掌握信息管理自动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担负起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重任。

(二)建立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制度

电子文件从形成到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来源广泛,环节众多。电子文件形成者不仅有业务管理部门的承办人,还有数据录入员等。 哪一个环节的职责不清,制度不明,考虑不周,都可能影响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因此,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必须依靠制度约束。建立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各方面的职责要求,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保证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归档内容、归档部门与分工、归档的方法、归档时间、归档要求等和纸质文件相比,都有很大区别。抓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制定《机读(电子)文件归档工作规定》等,都要明确无误地分别对上述区别做出具体规定,并设计《机读(电子)文件归档目录》样式。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活动环节的保密管理。

为了使各部门主管档案工作的负责人和立卷牵头人能够尽快地接受这一新生事物,可在对电子文件的来源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着“注重职能因素”的原则,选择电子文件的信息综合性强,含“金”量高的综合业务管理部、总裁办公室做为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的重点和试点部门。如将历年的各部门单用户报告和定制的多用户(专项)报告分电子文件归档。

与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归档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广泛,受制约因素多,仅靠档案部门独家很难完成,应采取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档案部门、综合业管管理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四者结合的方法。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熟悉各自管理的业务,了解电子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和历史联系,是承担归档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在鉴定工作价值时最有发言权;档案部门掌握归档的原则、方法,又了解全局情况,可以发挥把关和统筹作用;综合业务管理部门是全面掌握公司和产品种类、部门业务类型,负责经营管理的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是设计和维护信息管理网络、管理电子信息的专业技术部门,又可以作为电子文件的形成单位,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四个部门的职能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电子文件归档中集成一体,可共同形成质量较好的电子文档。

(三)将电子文档管理工作纳入公司业务管理程序,纳入公司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及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其目的是使制度变成归档人员的自觉行动。体现在部门档案的管理工作要做到“三纳入”、“四同步”:纳入工作规划和计划、纳入:请记住我站域名管理制度、纳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在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项工作的同时,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

四、“两套制”归档的必要性与适时简化合一的可能性

签署是文件生效的主要标志,在现在技术条件下,对一些具有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的文件必须以纸介质形式备份保存。鉴于电子文件载体和信息技术的不稳定性,以及电子文件的易修改性,有必要将重要的电子文件制成硬拷贝存档,以确保数据的安全。目前,电子文件、纸质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采取“双轨制”,归档内容形成“两套制”,即纸介质与磁、光介质两种文件一起归档,形成内容相同的两套档案。其归档时使用不同的编目方法和存贮装具。档案部门应在每一卷纸质档案的备考表或卷内目录“备注”项中注明相应的电子文件的编码及存址,同时,在电子文件归档目录“备注”项中注明相应的纸质文件的档号及存址,以便利用时参照互补。

在磁、光介质文件耐久性留存的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它与纸质档案将并存很长时间,但从长远看,在电子档案存储介质的技术条件进一步改进之后,可尝试对那些参考作用大、情报价值高的档案,采取以磁、光介质归档为主,纸介质归档为辅的做法,而对那些凭证价值较高的档案,则采取以纸介质归档为主,磁、光介质归档为辅的做法。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优化档案贮藏,也能减少档案的体积。两种介质归档的简化合一,要经过审慎证证,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实行,最好以简报、情况报道类,以及信息的实质内容已被其它档案所包含的文件作为简化合一的首选目标。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还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__公司从20__年开始正式将公司公关、会议活动的照片和电子版整理由总裁办和综合业务管理部作为声像档案归档张贴和存档。最近又计划在FTP上随时输入电子照片、文章标题及摘要,通过网络传输到全公司,供全体员工共享。经如此办理,一般查询可利用电子档案,快捷方便,需查用全文时可借助电子档案所提供的索引到FTP上查阅,万一电子档案被损坏,相应的纸制裁档案还保存完好。同时,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采取维护电子文件产生原始性的原则进行管理;并进行用户确认,以确保声像档案完整与安全。

五、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迫在眉睫

第4篇:电工入门技术范文

关键词:企业;电子技术;应用改革

电子技术的出现、发展与成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便利,企业也是电子技术的受益者,日常的工作、管理、安全等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的身影,企业也因为电子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自身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水平,让自身拥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企业自身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我国经济的整体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拥有了众多新的形式,能够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及时对自身的电子技术进行调整,对电子技术的应用进行改革,保证企业自身不被时代淘汰,跟上时展的潮流。

1企业电子技术应用改革存在的困难

1.1企业领导轻视此工作

自从我国经济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我国各个企业便开始兴起,电子技术的应用随着企业的出现而出现。很多企业领导人不了解时代的发展,不知晓电子技术有进行了怎样的变化,拥有了怎样的功能,他们在乎的只是企业正常的经营,尽可能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盈利,在电子技术的应用上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趋势,对电子技术的认知仍旧停留在本世纪初。企业领导的轻视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在我国众多企业中,电子技术应用改革存在较多困难,各类设备设施无法及时进行更换,众多电子技术无法在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中得到具体应用,我国企业在电子技术应用改革上进展迟缓。

1.2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是导致企业电子技术应用改革的重要原因。电子技术不同于其他技术,需要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才能够进行准确操作,保证整个电子技术应用改革的顺利进行。各个企业虽然拥有一些电子技术人员,但是他们能够做到的只是一些日常的维护工作,在电子技术应用改革过程中只是杯水车薪而已,难以满足电子技术应用改革的需求。大多数企业思想较为保守,过于重视自身各类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而忽略了电子技术的应用改革工作,这明显偏离了改革工作的重点。电子技术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不断有新的内容被加入电子技术之中,企业想要在当代生存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电子技术应用改革是一项必须的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没有人能够胜任这一工作,企业电子技术应用改革无法正常进行。

1.3企业部门之间缺乏交流

企业电子技术应用改革工作是一项大型工作,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一工作的有效性,让与之相关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在我国部分企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各个部门由于自身工作问题,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交流,部门员工、领导虽然处于同一工作环境,但是在平时却没有任何往来,这样对电子技术应有的改革是不利的。企业是一个整体,各项工作都需要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协调才能够顺利完成,如果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最为基本的交流,总是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那么信息无法在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传达,企业自身工作必然会出现问题,不仅是企业电子技术应用改革,连企业最为基本的经营活动都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阻碍企业的整体发展。

2企业电子技术应用的改革方式

2.1领导提升重视程度

电子技术应用改革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企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企业领导需要改变对电子技术应用的看法,提升对电子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让电子技术应用改革工作在企业内部能够正常进行。企业领导需要重视电子技术应用改革,了解电子技术应用改革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认识到电子技术应用的改革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会议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强调,让整个企业树立对电子技术应用改革的观念。领导的态度对企业员工有着直接影响,员工也能够认识到电子技术应用改革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在工作过程中也会注重电子技术应用改革的进行,企业内部因此会拥有电子技术应用改革氛围,企业自身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途径。

2.2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企业电子技术应用改革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企业领导需要对这一点有着最为基本的认识。如果企业想要让自身的电子技术应用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就需要对原有的电子技术人员进行培养,提升他们在这一方面的专业能力,让企业内部的电子技术人员拥有进行电子技术应用改革的素质与知识,保证企业电子技术应用改革的顺利进行。电子技术应用改革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有着较大的区别,它对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在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外聘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让他们直接负责电子技术应用改革的工作,或者对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技术人员能力符合企业电子技术应用改革的要求。

2.3各个部门加强沟通交流

企业电子技术应用改革是一项涉及到整个企业的工作,企业各个工作部门都应该对此保持高度重视。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交流的缺乏是阻碍这一工作在企业内部进行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领导应该了解到这一问题并且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敦促各个部门加强沟通交流,保证电子技术应用改革的正常进行与有效性。企业内部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为各个部门管理者增加沟通机会,或者要求几个平时沟通交流较少的部门共同承办活动,让这些部门的管理者以及员工都能够拥有沟通交流的机会,提升企业各个部门的一致性,信息之间能够互相传达,在企业进行电子技术应用改革工作时能够积极配合,保证电子技术应用改革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朱旭花.从企业需求探析电子技术课程改革[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01):9-10.

[2]龚谨.云计算技术在企业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3(26):34-35.

第5篇:电工入门技术范文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作者简介:徐茹枝(1966-),女,江西上饶人,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副教授;苏林萍(1967-),女,河北定州人,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48-02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1]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2,3]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4]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五、结论

电力信息化是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改革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电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使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明俊.智能电网热点问题探讨[J].电网技术,2009,33(18):9-16.

[2]孙宏斌,等.面向中国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24(2):2-7.

第6篇:电工入门技术范文

关键词:西门子PLC;控制;MM420变频器;物料分拣系统

上世纪70年代至今,自动化技术在普及应用过程中也逐步向着复杂系统控制,以及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深入演进,并在我国国防工业和航天科技等领域获取了充足的应用空间。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自动化技术设备组件的结构组成以及技术性能发挥稳定性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而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在的产生和运用,为我国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研究事业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控制单元,为相关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支持条件,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基于西门子PLC控制MM420变频器的物料分拣系统展开简要的介绍分析。

一、 西门子MM420变频器简介

(一) 西门子MM420变频器概述

西门子MM420变频器(MICROMASTER420)是应用于三相交流电动机运行速度参数控制活动过程中的变频器工件体系,工件体系中包含的变频器本身包含多个不同型号,并且在技术属性层次包含了单相式电源电压(额定功率120W),以及三相电源电压(额定功率11KW)等备选类型,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客户可以在运行频率范围0-50Hz内实施无极调速技术操作。

(二) 西门子MM420变频器的技术特点

第一,基于变频调速技术处理过程实现节能目标。在采取变频调速技术类型的背景下,能够有效提升设备系统内部风机和泵类负载部分的节能技术效果,将节电率提升到20%-60%。

第二,减少无功功率。源于MM420变频器中本身包含滤波电容技术构件,直接导致自动化设备系统中电气设备组成部分的功率因素水平接近于1,提升了电网技术系统的有功功率水平,减少了设备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无功功率水平。

第三,为设备系统的运行控制创造充足的便利条件,借助变频器基本技术应用功能的顺利发挥,提升控制系统技术设备组成结构的简化水平。

第四,应用MM420变频器条件下,设备系统的运行状态相对平稳,并且可以实现设备系统的高速化运行状态。

二、 传感器工件概述

(一) 传感器工件的概念界定

国家标准编号GB7665-87文件对传感器工件的理论定义界定表述是:能够实现对指定技术参数量的感知和强度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转化处理技术原理,将感知到的技术参数量转化处理成可输出信号的应用元件或者是技术装置。

(二)传感器工件的组成结构

传感器工件通常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以及转换电路三个部分共同组成,敏感元件能够直接感知特定的技术参数类型,并针对其强度特征实施测量处理;转换元件能够将敏感元件感知到的非电学技术参量,转化处理形成电学信号参量;而转换电路事实上能够对电学信号实施选择、分析、放大,以及转换处理,使其成为能够具备目标优良属性的电学信号。

(三) 传感器工件的技术属性

第一,静态特性。这里描述的是静态输入信号,而在这一技术条件下传感器工件的实际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约制关系,源于输入量和输出量与时间要素都不具备明显的影响制约关系,因而将传感器工件在此类信号转换活动过程中展现的技术属性描述为静态特性。

第二,动态特性。这里描述的是针对传感器输入变化性电信号过程中,传感器工件具体展现的技术特性。在这种技术应用环境下,传感器工件输入端的参数信号强度本身会伴随时间推移而动态变化,因而传感器工件在针对此类信号实施转换过程中,将会具体展现其动态特性。

第三,线性度。在常规技术应用条件下,传感器工件静态特性条件下输出的电信号具备曲线性而不具备直线性,而在电学参数测量活动过程中,为确保电学测量仪表元件的刻度均匀性,通常需要用一条与电学信号输出曲线无限接近的直线来代替曲线,输出曲线与近似直线之间的接近程度,通常被技术人员描述为线性度,而且线性度的水平本身与参数测量活动的误差强度之间具备直接相关性。

三、 物料分拣系统主要部件的安装技术要点

(一)机械手设备系统的组装方法和步骤

开展机械手设备系统的组装,主要任务在于完成是手臂气缸、手指气缸、旋转气缸,以及悬臂气缸等技术组件之间的空间定位,以及安装操作任务,其具体涉及的组装方法以及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机械手完成安装后,其实际安装位置的尺寸误差与设计图纸约制的参数水平之间应当≤1mm。

第二,悬臂组件的安装高度参数误差与设计图纸约制的参数水平之间应当≤1mm。

第三,机械手实际投入运行后的旋转角度应当满足相关生产工艺的基础要求,并具体借助针对机械手左右限位挡块上的螺栓来实现上述技术目标。

第四,在完成机械手支架固定技术处理之后,应当保证气缸部分在具体生产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摇动技术现象。

(二) 皮带输送机设备系统的组装方法和步骤

第一,在皮带传输机设备系统安装处理技术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如下技术要点:要保证皮带输送机主辊轴与皮带辊筒轴处在同一平面之内,并保证两根辊轴结构之间的距离不超过0.50mm,在此基础上,通过调节两根辊轴之间的空间距离,保证皮带部件能够处于适当的松紧状态。

第二,在具体实施皮带输送机及其附属部件安装作业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照相关技术标准约制的技术规程,并做好具体技术操作实施过程中的细节要素控制。

结语:

针对基于西门子PLC控制MM420变频器的物料分拣系统,本文从西门子MM420变频器简介、传感器工件概述,以及物料分拣系统主要部件的安装技术要点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庭贵.基于西门子PLC和变频器的物料分拣系统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3(12).

[2]龚勤慧.基于PLC与变频器的皮带输送与分拣系统[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4(02).

[3]范昭君.基于MCGS和PLC的物料分拣监控系统[J].装备制造技术,2014(04).

第7篇:电工入门技术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 智能建筑 楼宇自动化 电气照明

1 增设新专业的必要性论证

1.1相关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使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迅速普及,各种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为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物业经营管理等行业开拓了巨大的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工作特点鲜明、技术内涵丰富的新行业,极大促进了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1]

1.2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在宽口径的职业素质与专业基础平台上,设置2个专门化专业方向。

a.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担任电气方面的施工工程师、施工队长、项目经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也可从事运营管理及中小型工程的设计工作,或在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b.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装修公司、建设监理部门、设备安装施工公司、楼宇弱电系统集成(含消防系统)公司、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现代化楼宇自动化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1.3专业服务方向及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成就了房地产行业的崛起,特别是现代智能办公大楼的建设已经成为时尚。智能建筑对建筑内的设备、配电、线路集成等的要求标准比原有的普通建筑要高很多,智能控制需要更规范、更准确、更安全、反应更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更高,因此,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知识面宽、高技能、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共有20余所,目前只有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本专业,而在整个西南地区,也只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此专业。纵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这个专业也是非常稀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开设此专业将极大的有利于推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智能型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建筑新职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建筑电气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宁波、大连等大中城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目前,全国建筑电气新职业人才缺口达40万,特别是建筑电气施工人才、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 增设新专业的可行性论证

2.1专业开办经费及专业教学成本核算

专业开办后,可以依拓发电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很好地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的作用以节约成本。后续资金可以通过该专业招生、学院的教学投入、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和培训建筑电气施工人才的收入加以解决。另外,以后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加,可以分期分批进行教学上的投入,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赢利。

2.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实验室、实训室建设

由于本专业是由电气系、建筑系和计算机系共同构成,因此可以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作用以节约成本。

2.3产学研结合背景

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时间超过50%。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本专业长期坚持为建筑行业服务,同时企业也为我们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优先选择毕业生,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的“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工学交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电工入门技术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 工程技术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224-01

一、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逐渐加快,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而且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于广播电视的要求逐渐提高,我国本就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更是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的人口数量,因此我国人民对于日常娱乐生活的需求非常大,而广播电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消遣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对于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不断地完善和优化,才能更好的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状况

现阶段我国在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大部分县级区域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而且在各县级党政机关部门的领导下和所有广播电视人的积极领导下促进了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健全从而建立了科W的管理体制,对广播电视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并加大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宣传,从而让更多的人民了解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近些年来我国县级的相关部门构建了全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充分发挥了新闻宣传的作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老百姓收看电视难和收听广播难以及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质量差和节目少等问题,极大的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但是在我国的一些经济不发达县级区域,在广播电视的工程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对广播电视技术不断优化和改进,解决相关的问题,对广播电视技术进行创新变革从而提高收看和收听的质量。[1]

三、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的困境

1.缺少高素质的广播电视人才

现代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广播电视人才,虽然当前我国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对要想实现对现代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就必须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当前我国相关部门不重视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导致了现有的广播电视从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而且没有丰富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经验,阻碍了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2]

2.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易受到干扰

当前我国大部分县级区域的广播电视等各类信号的传输媒介主要是通讯卫星,但是由于通讯卫星与地球的距离极大而且通讯卫星覆盖的面积非常广阔导致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了如飞机等飞行物的干扰,就容易造成信号的丢失或者不稳定,给人们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地面的电磁场辐射对广播电视的传输信号也有一定的影响。[3]

3.缺少足够的资金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更多的新成就,就必须对原有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提高对网络信息线路的建设,而这些过程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当期由于相关部门缺少对广播电视过程的重视,导致投入的资金不够,阻碍了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建设。[4]

四、对策与处理方法

1.培养高素质的广播电视人才队伍

相关部门要重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广播电视人才队伍培养的计划,建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才的管理体制,从而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国的广播电视部门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5]

2.相关部门提高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建设的重视

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要足够重视对广播电视工程的建设,投入足够的资金,加强对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部门借助融资等多方面途径进行筹集资金,保证工程硬件设施的建设,选择标准的建设材料,做好电缆和光纤线路等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从而保证网络信息线路的质量。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卫星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结合新技术提高信号发射的效率从而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6]

五、结束语

广播电视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而且能够让人民实时的了解相关信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要重视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从而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申磊.关于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相关问题研究[J]2016(8)147-148

[2]林年英.关于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相关问题研究[J]2015(4)45-46

[3]陈思军.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J]2016(9)24-25

[4]谢俊聪.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J]2017(2)97-98

第9篇:电工入门技术范文

一、我国电力技术落后原因

1.技术创新管理分散由于国内水电、核电、环保等相关产业都是分由不同部门进行开发和管理,这就导致技术创新的管理较为分散,没有一个主要部门对各部门间的相关工作进行协调和监管,无法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电力研究机构,使得我国电力技术无法进入一个新局面。此外,电力行业内的制造企业、发电企业和经营企业也都各自进行管理,使得电网经营企业虽然颇具实力,但不愿资助相关产业进行进一步的技术研发。

2.电力技术研究投资偏低依照国内相关大型企业的规定和要求,05年之前,每年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经费投入应当要超过年总销售额的百分之五。但目前我国在电力技术创新方面的经费投资还不到年度总销售额的百分之一,仅这些费用还要分配给不同的职能部门,真正对店里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十分少。

3.创新性人才匮乏我国在教育方面一直是使用应试的教育体制,这种应试教育对只是的传授太过于注重,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潜能,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创新性人才匮乏的现象。再加上目前我国店里行业在使用设备方面完全依赖国外进口技术与设备,造成国内电力行业内技术创新开发发展得十分缓慢。

二、大力创新我国电力技术

1.制定完善的电力技术创新体制电力技术创新设计到多个行业,如核能、电能、水能、电子能等,这些行业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应当制定一套完善的电力技术创新体制,综合相关各个行业和产业技术对电力技术创新进行创新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保证我国店里技术行业的有序进行。

2.建立创新基金和投资风险基金相关部门应当增加对电力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保障电力行业在进行电力技术创新研究时能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科研项目,并吸引其他行业对电力行业进行投资,利用有效政策使企业在电力技术创新工作中占领主导地位,保障技术创新的成果能够尽快转化成为生产力,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