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属加工行业现状范文

金属加工行业现状精选(九篇)

金属加工行业现状

第1篇:金属加工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湛江开发区 重金属治理 污染现状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44-01

随着湛江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项目的建设,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涉重金属行业将迅猛增长,重金属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物越来越多被关注和重视,制定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对策迫在眉睫。

1 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污染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1.1 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工业污染大多通过废渣、废气、废水排入环境。根据湛江开发区2012年的环境统计数据可知,开发区产生重金属的行业主要来自于重金属冶炼、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和手工具制造行业,产生的重金属主要为铬、铅、锌,2012年六价铬的产生量为0.59吨,而其他重金属的浓度低于监测限值,不纳入环境统计,产生的重金属全部交由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1]。

1.2 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重金属污染是指由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环境污染[2]。重金属污染较难治理,这与它的特性分不开。重金属污染物属于持久性污染物,具有长期性、累积性、隐蔽性、潜伏性等特点,无法从环境中彻底消除,只能改变其存在的位置或存在的状态[3]。重金属在其危害环境方面的特点是:微量浓度即可产生毒性,在微生物作用会转化为毒性更强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可被生物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慢性中毒。

虽然湛江开发区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不是很严重,但是随着湛江开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湛江市钢铁、石化、造纸等基地建设,湛江开发区将构建以钢铁工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和以石油炼化为基础的石油化工产业。钢铁工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前延伸是矿山和其他辅助材料的采选业,向后延伸是金属深加工、装备制造与检修等产业。围绕湛江钢铁基地的建设,开发区将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包装产业、汽车制造业。湛江开发区资源开发和加工的力度相对还会加大,在有限的环境容量条件限定下,重金属排放将不可避免地增加,重金属污染压力有增无减。

2 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污染治理面临的困境

2.1 没有完善的重金属污染治理防治体系

湛江开发区污染防控基础工作薄弱,缺乏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管理嵌入环境管理和形成常态化管理的机制,相关技术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缺少量化的技术评估检测平台;缺少“产生-加工-应用-回收”全过程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管理体系,缺乏健全的重金属污染源数据库。

2.2 重金属治理技术落后

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最大的瓶颈在于技术。在重金属废气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含重金属废物综合利用等方面,都缺乏经济适用的技术,在协同减排方面的技术也非常缺乏。重金属治理方法现在包括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化学治理及农业治理方法。工程治理效果彻底、稳定,但实施复杂、治理费用高、易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生物治理实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破坏小,但是治理效果不理想;化学方法治理效果和费用都适中,但容易再度活化;农业治理方法易操作、费用低,但是周期长、效果不显著。

2.3 重金属监测水平滞后,无法为环境决策和执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重金属污染监测需求特殊,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装备面临诸多问题:在线监测技术装备门类不齐,实时连续感知手段缺少;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装备落后,应急工作被动;技术手段单一、应用成套化程度低,不符合综合防治需求。

3 重金属治理的对策

湛江开发区重金属治理要遵循源头预防、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综合防控理念,建立起完善的重金属防治体系。

3.1 强化湛江开发区重金属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强区域规划环评,严格执行区域环境准入政策

认真规划,把好源头,规划辖区重点项目实施和重金属相关行业产品产量变化,按照“一区一策”、“一厂一策”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辖区内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的防控任务和防控要求,分解落实本辖区的控制目标和重点项目。

严格准入,严格控制重金属采选和冶炼项目。积极引导涉重金属入园入区,集中治污,实现减污增效。湛江市属于非重点防控区域,必须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增加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实现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7年排放量的零增长。

3.2 完善重金属排放标准,确定重金属排放基数,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源数据库,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要继续健全政策体系,完善重金属排放标准,补充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判定,包括环境质量标准中重金属的指标和限值。

进一步摸清重金属污染底数,明确辖区重金属排放基数。其中废水重金属排放量应以2007年污染普查数据为基准,废气中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应以环境统计、环境监测、排查调查等相关资料为基础进行测算。湛江市属重金属防控非重点区域,要求以2007年重金属排放量为基数,增产不增污,各年度重金属排放量都要控制在2007年的排放总量内。

3.3 建立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思路,强制推进重金属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重金属治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湛江开发区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以污染预防为重点,以提升科技水平为切入点,以工艺清洁化,设备密封化、运行自动化、计量精准化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应用《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中相关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要抓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将涉及铅、锌、铜、铬、镉和汞等重金属行业作为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把“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理念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服务、管理环节;注重全过程控制和必要的末端处理,建立“产生-加工-应用-回收”全过程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管理体系,实现“工艺、环保一体化”,通过技术改造减少含重金属原材料的应用,减少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重金属副产物或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从而减轻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4 结语

总之,湛江开发区应该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严格执行污染防治设施环保“三同时”制度,全面排查辖区涉重企业,实现重金属治理区域化、社会化。

参考文献

第2篇:金属加工行业现状范文

(济南铁路局济南工务机械段,山东 济南 250022)

【摘 要】本文针对济南铁路局家属住院医疗保险基金长期收不抵支,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无法正常运行的现状,结合目前多层次医疗保险救助制度的发展现状,提出取消家属住院医疗保险政策,降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减轻企业经济负担。

关键词 铁路;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2005年济南局参加属地基本医疗保险,为了减轻职工与家属的就医负担,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制定了职工供养亲属住院参保制度。但随着参保供养亲属的不断增多,供养亲属医保政策虽然经过多次完善,但是企业补充医保基金收不抵支的现象仍然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影响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金的正常运行。随着多层次医保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基本得到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基本得到解决,家属医保政策是家属的重复参保,违反医疗保险基金“共同分担”的原则,妨碍了社会公平,因此,取消家属医保政策是城乡居民医保发展的趋势,能有效解决企业补充医保收不抵支的现状,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1 我局家属医保政策的主要规定

1.1 人员范围

参加路局补充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供养亲属,须先参加属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且符合供养亲属认定范围规定,定期参保缴费,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

1.2 供养亲属参保缴费

(1)供养亲属每人每年缴纳保险费100元,一年一保,每年年底前办理一次,享受参保次年度的补助待遇。

(2)2005年以前符合认定条件的供养亲属(以下简称家属),缴费年限从2005年起累计计算;新符合条件的供养亲属,缴费年限从符合条件年度起累计计算;中断参保后重新续保的,需补缴中断年度至续保年度的保险费用后重新参保,享受次年度的补助待遇。

1.3 家属医疗费用补助水平

对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供养亲属住院产生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及其大额医疗保险等统筹支付后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补充医疗保险补助50%。

一个自然年度内,每位供养亲属最高补助限额为20000元。

2 我局家属医疗保险金的运行状况

2.1 参保家属特殊的年龄结构导致家属医保基金支出逐年递增,造成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收不抵支

通过对近几年参保家属的年龄构成分析:16岁以下家属大多已参加当地居民医疗保险,身体素质相对较好,由于住院享受家属医保补助的机率小,大部分人员不参加家属医保;55岁以上的家属由于处于疾病多发年龄,患老年慢性病、特殊类型疾病、长期住院护理等产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大,符合条件的职工家属基本都参保。我国目前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增长过快,因此,老年参保家属的数量逐年攀升。目前我局的参保家属构成是:16岁以下参保家属逐年递减,55岁以上的参保家属逐年递增,老年家属的快速递增导致了家属医疗费用的加速增长,加大了企业补充医保基金的支出负担,16岁以下参保人员的逐年递减导致家属医保基金筹资规模减来越小,家属医保基金缺口逐年增加,补充基金收不抵支的状况越来越。

2.2 家属医保政策导致家属重复参保,部分家属医疗费的自负部分太低

家属医保政策规定,家属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首先由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及大额医疗保险等统筹支付,支付后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再由企业补充医保基金按50%支付。根据医保政策,参保家属的医疗费经过各种保险统筹后(当地医保报销比例大多为55-90%),实际支付的医疗费只有全部医疗费用的5%-22.5%,个人负担部分太低。假设某家属参加了济南市一档居民医保,在济南市二级医院住院,医疗费起付线以上为10000元(全部为三大目录内诊疗项目),该居民获得医疗补助为:(1)基本医保基金支付医疗费的65%,个人自付35%,即3500元;(2)家属医保基金支付个人自负的50%,即3500*50%=1750元,家属只支付1750元。

3 家属医保政策存在的问题

3.1 家属医保政策不适应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的需要,与医疗保险“共同负担”的原则相悖

计划经济时期,我局实行劳保医疗制度,职工家属患病时由企业负担50%的医疗费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时,为了减轻职工及家属的经济负担,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我局实行了家属住院医保制度,由企业补充医基金支付家属住院费用个人自负部分的50%。随着全民医保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2015年全民医保覆盖面已超过95%,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已基本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家属参保政策对家属自付医药费用的补助,导致参保家属的医疗负担过少,部分家属几乎出现零负担,是家属的重复参保,与医疗保险“相互分担、大数法则”的原则相悖。

3.2 家属医保政策导致企业补充医保基金“收不抵支”,违反医保基金的管理原则

我局参保家属55岁以上居多,16岁以下家属参保人员较少,这种年龄结构影响了企业补充医保基金的筹集和收入,由于老龄化趋势导致老年参保家属逐年增多,老年慢性病、长期住院护理、新药品、新治疗手段的出现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补充基金的支出越来越大;16岁以下参保家属的逐年递减导致了筹资规模越来越小,补充基金收不抵支的现状越发严重,违背了社会保险基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加重了补充基金的运行风险。

3.3 医疗费用的急剧膨胀增加了补充基金的支出负担

各项医保基金支付后,参保家属自负费用很少,只要支付很少的医疗费,就可以参与医疗资源的分配,导致了部分家属“大病小治、无病也治”等过度医疗现象,有个别家属甚至到医院开药,到药店套现。医疗费用的急剧膨胀增加了企业补充基金的支出,加大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4 取消家属医保政策符合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

第3篇:金属加工行业现状范文

摘要:如今金属合金切削技术的创新是机械制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属合金切削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机械制造企业的振兴与发展,也关系着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为了加快机械制造的步伐,金属合金的切削技术也不断的追求创新。深入研究金属合金切削技术的创新是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成功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研究就是机械制造中金属合金切削技术的创新。

关键词:机械制造;金属合金;切削技术;创新研究

机械制造企业在不断的突破原有的界限,努力研究金属合金切削技术的创新。金属合金具有耐高温、强热稳定、耐融化的特性,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轮船制造当中,金属合金虽然具有组织性能稳定、硬度强的优点,但同时也具有导热性差和加工过程繁琐的缺点[1-2]。在对金属合金进行切削的时候,由于温度高和切削的技术较差使金属合金产生了大规模的变形和金属表面严重的划痕问题,也发生了金属合金不易折断的效果,这就降低了切削机器的寿命,也影响了机械企业制造的生产效率。在加工金属合金的过程中要尽量生产硬度强且不易留下划痕碎渣的金属,这样在对其进行切削的时候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同时金属合金技术的创新是弥补现在技术的不足。

一些硬度差的金属合金在传统的切削技术中经常产生过高的切削力度,这对于金属合金来说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使加工的效率降低。新的金属合金切削技术具有耐高温、耐热、不易损坏的特点,在切割难度大的金属合金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而且新的切削技术随着工作量的加大其切削的动作幅度也不断加快,这就有利于机械制造企业的高效率生产。深入研究金属合金切削技术的创新是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成功的必经之路,它也是直接影响着机械制造企业的振兴与发展,因此金属合金切削技术的创新是机械制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机械制造中金属合金切削技术的现状

金属合金切削技术的性能不全面是机械制造中金属合金切削技术的现状。传统的金属合金切削技术主要是以稳定操作为主,没有提供高效率的生产率,且工艺具有一般性,对于一个合金盖子进行切割的时候,它的切削转速为2012m/min,对于需要大产量金属合金的生产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没有效益的生产。传统的切削技术不但没有使生产成本缩减,反而使产品质量降低了不少。细金属合金与超细金属合金的材料一出现就使金属合金的切削技术受到了限制,无法保证切割力度以至于细金属合金与超细金属合金不损坏,金属合金切削技术对小规模的金属合金也无法精准的进行切割。金属合金的种类繁多,如果不能创造优质的金属切割技术就无法得到质的飞跃。

2机械制造中金属合金切削技术创新的机理

2.1金属合金切削刀的使用

在金属合金切削的过程中前刀应对切削的时候会有一部分力量作用在较短一侧的悬梁臂上,这样就会使金属合金切削设备呈现弯曲的状态,而滑移线呈现凸起的状态,结果就是切削底部与切削顶部有较大的差异存在,从而使金属合金弯曲折断。

2.2金属合金切削技术中涂层的使用

在现代新研发出来的金属合金切削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这个阶段物理涂层最引人注目,涂层结构的创新使工艺品和炉子的使用更加频繁了。金属合金切削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当中,在迅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于金属合金切割技术的创新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各种各样涂层刀的出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因此金属合金切削技术使用涂层有利于切割刀的韧性,也促进了机械制造中金属合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对金属合金切断的界限进行扩充

金属合金切削技术的判断依据是最大应变理论,用于判别金属合金被破坏的时间估计。通过高压力的作用使切削刀的卷曲半径变化规律为:高压力作用变大,释放越多的冷却液体,喷射到刀具需要切割的区域越广泛,其切削刀的卷曲半径越小;反之高压力作用变小,释放冷却液体越少,喷射到刀具需要切割的区域越狭窄,其切削刀的卷曲半径越大。

3机械制造中金属合金切削技术创新的研究

机械制造中金属合金切削技术新研制出来的绿色切削技术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降低机械制造中金属合金带来的污染。绿色切削有两种技术,一种是干式切削技术,它可以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使用切削液体,减轻环境污染。它具有耐磨、耐热的特性,干式切削技术还需要优良的切削器具进行配合才能合理被使用。另一种技术是亚干式切削技术,它具有内部冷却和外部的功能,有助于机械制造中金属合金切割的冷却与,而且对刀具的要求也比较低,使用涂层刀具就可以。对金属合金的技术不断创新,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促进社会的繁荣昌盛,对以及改善人们生活的质量保障,金属合金切削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机械制造企业的振兴与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4结语

机械制造中金属合金切削技术的不断创新给我国经济形势的走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新思想、新技术、新未来,这3个新目标是金属合金切削技术创新的动力,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技术生产的质量,由传统向创新方向引导,结合机械制造的中金属合金的发展现状,对新切削金属进行探讨与研究,不断推出新切削技术,使我国实现机械生产的可持续战略。

参考文献:

[1] 王琳.面向未来的绿色金属切削加工[J].上海化工,2013,38(3):45-46.

第4篇:金属加工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 现代材料加工技术特点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材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新材料新技术应运而生。同时新材料的进步和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一个标准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个学科、技术的交叉融合。材料是现代文明三大支柱的基础,能源和信息的发展都离不开材料,也因此材料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种新功能材料的研发,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其对推动工业的发展,促进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1 现代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特点

1.1 现代材料加工技术有更为详细的划分

现代材料技术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对传统材料加工工艺的改进改性,也不是单纯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是进行了新功能材料的研发,并逐步实现了产业化。当前的材料加工技术包括制备技术、材料的成形与加工技术、对材料的改质与改质技术、对金属材料的防护技术、评价表征技术、对金属材料的模拟仿真技术及检测与监控技术等。

1.2 实现各种加工技术的交叉融合

传统的金属材料的加工过程是在完成了金属锭坯后再进行塑形加工,而后生产出各类金属制品和零件。但是现代的金属材料加工已经实现了材料制备和成形加工技术的一体化、成形加工与改质改性技术的一体化,这都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材料加工技术已经实现了各类技术的交叉与融合。

1.3 实现了材料的设计与加工的一体化

工业的飞速发展对材料的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按照实际生产中需要的功能要求来进行材料的设计,从而实现材料的功能设计与加工的一体化,使之进入材料加工的新发展时期。

1.4 实现对材料加工全过程的精准控制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技术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同时也丰富完备了材料的数据库,使其各方面的数据都得到了完善,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材料设计、制备、加工等全过程的精准控制,特别是对加工材料的性能、形状和尺寸等。

2 现代材料加工技术的现状

随着合成材料相关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材料的合成与复合技术的发展,及电子信息技术和航空航天等尖端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一些功能性新材料的出现,例如精细陶瓷材料、耐高温材料、纳米材料等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广,都解决了过去很多传统材料不能替代的功能,从而实现了材料性能的飞跃发展。

3 现代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

(1)材料加工过程的一体化。在对现代材料进行制造需要经历设计、制造、成形及后续加工等过程,在传统的金属材料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冶炼得到纯金属后将其进行熔炼合金化,再进行铸锭和塑性加工及深度塑性加工最后制造出金属制品。例如,对金属的铸造都实现了连续铸轧工艺从而实现了产品的各种加工性能。

(2)材料加工技术的一体化。当前的材料加工已不再是单纯一个学科的发展,而是各种技术相结合发展的综合性学科,随着计算机模拟与过程仿真技术、信息技术在材料的制备、成形及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很好的实现了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精准控制。例如,当前市场对各种材料产品的性能、形状、尺寸有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对铸轧程序及材料的变形进行模拟分析,对材料的规格和尺寸等进行全面的精准控制,达到材料的精密成型和特种塑性加工。

3.2 材料加工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新材料的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材料加工方法不能满足对新型功能材料的需求,在材料加工研究领域中实现材料加工与制备的一体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1)对常规材料加工流程的改进。要想实现对常规材料的节能高效优质加工,实现对材料的精准控制,就必须对传统的材料加工模式进行改革,对生产的流程进行简化和连续化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实现对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精准控制。工业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材料不能满足新兴工业发展对材料的需求,要想发展先进的材料成形加工技术,就必须以实现材料组织与性能的精准控制,实现高附加值的材料。

(3)对材料设计、制备、成形及加工的一体化。当前在材料加工技术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复合材料的加工,较为有代表性的是喷射成型技术和金属基层状复合材料的加工技术。并随着高新技术材料的不断研发,新的材料加工方法会不断的出现,例如,自蔓延高温合成加工陶瓷复合管材及金属管法制作氧化物超导线材等。

(4)实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与环境的发展矛盾日益激烈,有限的资源环境很难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必须探寻研发新的材料,以满足发展对各种工业发展的需求。一些低耗、节能、可再生、利用率高及可循环使用的材料是未来现代材料的发展趋势,对这些材料的加工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是新的发展领域,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4 结语

现代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对传统加工工艺的改进,而是需要进行新材料的研发,在现代材料中融入科技的元素、现代化的加工工艺及信息化的元素,从而实现现代材料的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现代材料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并有针对性地对现代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谢建新.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机械工程学报,2003(10).

[2]丁国平,梁楚华.超硬材料加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2007(06).

[3]孙爱芳.材料加工技术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5).

[4]蒋嵘,吴晨曦.超硬材料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佛山陶瓷,2003(12).

[5]王鑫,余心宏,叶奇.材料加工技术在低碳经济中的应用及发展[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03).

第5篇:金属加工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半固态金属;金属成形;凝固过程;原理;应用

1971年,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MIT)M·费利明斯教授的物理博士研究生D·斯潘塞突发奇想,在合金熔体冷却凝固过程中,在固液区时若进行搅拌,就可成为一种表观粘度低的固一液状态余属——金属浆。即使这种金属浆的固体部分的体积百分数高达50~60%,其流动阻力也与粘滞流体的相当,固液混合状态即半固态金属材料的固体百分数更高时,也极易变形,只要施加很小的力,就能把复杂的模腔填实,他们提出了获得半固态材料的方法,确定了半固态材料的基本性能是高度非线性的[1]。

1半固态金属成形技术概述

1.1技术原理

半固态金属成形的原理为:在金属的凝固过程中采用某些特殊工艺使枝晶破碎、球化, 保留分散的颗粒状组织形态, 这样的显微组织在固相率达到60%时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具有这种特殊结构的部分凝固金属具有高粘度浆体的特性, 并可以用传统的铸造工艺如压铸成形, 或在高固相含量时通过压力加工工艺成形。

1.2制备方法及成形工艺

对于大多数常用金属和合金, 在通常的凝固条件下由于成分过冷, 多以树枝状结晶, 而不以粒状结晶, 因此普通凝固条件下得不到具有特殊组织结构的半固态金属。树枝晶阻碍金属液流动和枝晶间的相对运动, 即使在固—液共存状态下也不具有前述半固态金属的特性。半固态金属坯料制备方法有熔体搅拌法、应变诱发熔化激活法、热处理法、粉末冶金法等。其中熔体搅拌法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由原始浆料连铸或直接成形的方法被称为“流变铸造(rheocasting)”或另一条途径用术语描述为“触变成形(thixoforming)”。一般触变成形中半固态组织的恢复仍用感应加热的方法, 然后进行压铸、锻造加工成形。半固态金属成形工艺生产出的制件质量更好,这种高质量是源于触变材料比液态金属的粘度更高, 而成形温度更低。以压铸为例, 半固态金属是以“较粘的固态前端”充填铸型, 而与之相比的金属液则呈“飞溅浪花状”充型, 就更容易卷入气体和夹渣产生缺陷。由于半固态金属的凝固收缩比全液态金属明显减少, 使零件完整性得以改善, 尺寸近净形化[2]。

2半固态成形的特点

半固态金属成形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有着传统成形工艺所不具备的优点,具体概括如下:(1)由于大部分金属在铸造前已经是固相,因而铸件凝固收缩率小,利于提高铸件的尺寸精度,易于近净成形(Net2shape) ,提高了材料利用率,节约材料和能源;(2)半固态金属凝固过程中不会发生长程枝晶间液相流动,因而不会形成宏观偏析;(3)制成品结构微细,析出物均匀分散,没有普通铸件中存在的粗大枝晶,可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防止内部缺陷,提高制成品整体性能;(4)金属发生层流,减少气体夹杂,降低气孔率;(5)半固态金属充型温度低,对铸型的冲击小,利于提高铸型寿命;(6)利用半固态金属的高粘度性能,可使密度大、固溶度小的金属制成合金,也可有效地使不同材料混合制成新的复合材料;(7)该工艺过程适用于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从而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8)少余量铸造,100%废料回收,避免了环境污染[3]。

基于上述优点,因此半固态成形工艺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前景的成形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加工技术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重视, 成为材料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

3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铝、铜、锌、镍、镁等各种合金和碳钢、不锈钢这些常用材料均可实现半固态成形,但是合金成形的难易程度不同,成形件质量有差别,目前投入生产的只有少数材料,其中A356半固态成形性能优异。

美国Alumax公司可生产质量从10g到10kg,直径为500mm的零件,主要提供汽车空调箱体、火箭支架底座、刹车、悬挂件等。另外,Thixomax公司生产圆片离合器、油泵箱、齿轮箱等镁合金汽车零件。瑞士Buhler公司生产汽车悬挂件、转向齿轮和自行车零件。日本的SpeedStar Wheel 公司生产重5kg的铝合金轮毂。法国主要生产坯料的Pechiney公司,目前能生产直径为76.2mm,127mm,152.4mm的A356和A357系列铝合金棒料。英国Sheffield大学的P.Kapranos 等在100kN锻压机上进行半固态锻压成形,成功试制出尺寸精度极高的A356铝合金锻件和M2工具钢齿轮等零件。

目前, 在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半固态成形(SSF) 的铝和镁合金件已经大量地用于汽车工业的特殊零件上。已经在国外生产的汽车零件主要有: 汽车轮毂、主制动缸体、反锁制动筏、盘式制动钳、动力换向壳体、离合器总泵体、发动机活塞、液压管接头、空压机本体、空压机盖等。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都已具备了大规模的汽车铝、镁合金半固态成形生产能力。

我国的半固态加工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后有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其中东南大学的朱鸣芳等人对Zn—Al 合金的半固态加工成形性,半固态等温处理时对触变组织的影响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中南大学对喷射沉积/半固态挤压进行了研究。东北大学采用液相线铸造法以变形铝合金2618和7075为例,对半固态浆液的制备、半固态成形性、热处理制度及成品机械性能做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目前正着手开展推广工作。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自行设计建立了一条半固态材料制备试验线,设计能力100t/ a,于1998年10月实现了A357铝合金半固态半连续流变铸造。铸锭直径60mm,长度达1600mm,目前仍处于试制阶段,离工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4]。4应用发展前景

半固态金属成形具有传统成形加工技术所不具备的各种特点和优点,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金属制造关键技术之一,具有广阔的研究应用前景。

尽管当前我国已经掌握了半固态金属加工关键技术,但是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生产工艺。当前我国的工作重点首先是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工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国内急需半固态坯料的开发生产,提供足够质优价廉的原料供应。另外,应努力扩大应用领域,积极开发专用设备,以适应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 呈.半固态成形法——金属成形新工艺[J].金属世界.1994(12);

[2] 张 奎,刘国钧,张永忠等.半固态金属制备原理与应用[J].稀有金属.1998;

第6篇:金属加工行业现状范文

1水务系统财务管理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从主管部门角度来看,基层水务主管部门的单位负责人往往对下属单位财务管理不够重视。

在水务系统的下属单位中,大部分下属单位是经营性的企业(由于大多是公益性的,主要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公司独立核算并且水务主管部门的单位负责人大都不懂财务,对财务管理监督的概念意识淡薄,他们更关心的是行政职能,这就导致给予了下属单位过多的自主权。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大都关注企业经营过程的安全问题、人员工资(大部分都是有编制的员工)等问题,而在财务管理问题上,他们只关心一些表面数据,下属单位的资产状况、资金的运营效率往往被忽视,这样就造成下属单位的低效率。

(2)从下属单位角度来看,由于水务系统的下属单位无论是事业性质还是企业性质,这些下属单位都属国有性质,并且所从事的大都是公益性的事业,下属单位负责人大都实行委派制,所以下属单位的负责人目标大都定位在经营的安全及员工工资发放等问题,对于单位是否营利、资金运营效果和效率也缺乏重视。

下属单位领导人为了节约人员支出,从事会计的人员大多不是专业会计人员,而是从现有员工中选出,再从培训机构培训一段时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后上岗,大多专业水平低、职业素质较差。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差,资金的运营效率低,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地反映下属单位的资产状况、经营状态及资金的流动状况,财务部门无法很好为领导人决策提供指导和依据。

2解决的办法及措施

21建设水务系统财务管理监督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应由水务系统一把手直接负责基层水务主管部门的单位负责人对该地区的整个水务系统的经济活动负总责。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水务系统财务管理与监督体系的建立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并直接参与整个体系的建设过程,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证“财务管理与监督体系”的建设的有效开展和有效实施。

水务系统财务管理与监督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机构设立、制度的建立、人员的组织。水务系统应设立财务管理与监督办公室,该办公室负责对整个水务系统的所有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与监督;负责制定水务系统财务管理及监督办法;该办公室工作人员由水务系统中抽调的精通财务的优秀财会人员组成,并由总会计师统一管理。

水务系统的下属事业单位类型多样,既有公益性的,又有生产经营性质的,既有事业性质的又有企业性质的,财务管理体质也不相同。所以,基层水务系统的财务管理与监督办法及实施细则应包括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企业财务管理规则与财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还要结合水务系统的特点及业务类型制定适应于基层水务系统的?务管理及监督办法。

22设置总会计师岗位总会计师全面负责整个水务系统的财务管理与监督。总会计师直接对水务主管部门单位负责人负责。总会计师应具备相应专业素质、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总会计师应从长期从事会计、财务、预算和资产管理等相关工作,熟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及财政预算、国库和资产管理等法规制度的人员中选拔。

总会计师应该行使以下职责:①全面管理整个水务系统的日常财务会计工作;②指导制定整个水务系统的财务管理政策及工作程序;③指导并参与下属企业的经济合同的制定与执行;④指导并监督下属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审核决算编报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⑤负责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并督促相关人员认真执行;⑥督导财务人员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税收、国有资产管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等法规和制;⑦定期或不定期对下属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指导、定期检查下属单位财务状况;⑧审批财务收支,审阅财务专题报告和会计报表,对重大的财务收支计划、经济合同进行会签;⑨定期或不定期对整个水务系统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并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确保学习效果,持续地为水务系统培训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⑩编制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确保按时发放工资和正常的经营活动开支;B11负责内部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以及会计监督检查、指导各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纠正违规,堵塞漏洞;B12负责审计下属企业财务报表、并对企业的运营状况出具分析报告,及时向水务主管部门单位负责人汇报整个水务系统的财务状况。

23加强下属单位财务队伍建设

一是改变任用财务人员的方式。主管部门可以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主管部门可以派一名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人员担任下属单位的财务骨干,并实行轮岗制。被委派的会计人员定期述职并报告工作。实施会计委派制度,有利于对下属单位的监督和管理,有利于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对于那些自主权比较大下属企业,由于业务复杂、业务量,需要的会计人员多,要求的技术能力强,可以直接向社会招聘优秀的财务人员。

二是组织水务财会人员培训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早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会计行业的知识结构也随之而发展,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刻不容缓。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学习和培训形式可以是多样化,可以单位内部组织的学习,可以采取鼓励员工考取证书的形式自我提高,可以采用网络学习,也可以采取高层次的面授培训的形式。

3强化对下属单位的审计监督职能,推进依法科学理财

主管部门应加大水利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对水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主动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监管,加强对工程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过程管理,严格工程结算和资金拨付流程;做好已完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的准备工作;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审计检查工作,确保资金安全,国有资产安全,干部安全。

4在水务系统实行财务管理绩效考评制度

对财务管理的成果实行绩效考评是另一种监督手段,同时也一种激励措施。主管部门应设计业绩评价体系,业绩评价体系应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实现对下属单位客观、公正的评价。确定业绩评价体系后,应向下属单位下达业绩评价目标值,并对下属单位业绩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提醒偏离目标的单位及时查找原因,及时纠错。期末,在系统内业绩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奖罚。业绩评价的范围不应只限于对主管部门本身和下属单位的考核,也包括对下属单位负责人和相关财务人员的考核。通过实行考核制度,可以全面提升财务工作绩效,杜绝懒散等不良风气。

第7篇:金属加工行业现状范文

二氧化碳焊接技术发展与金属结构制造状况密不可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一经开发,就应用于金属结构制造,并伴随着焊接结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成为金属结构焊接的主要方法。其高效、优质、自动化的技术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条件,并且极大地推动了金属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在焊接技术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2、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的主要特点

通过多年研究与应用实践,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的主要特点概述为以下几点:

2.1 生产效率高

二氧化碳气保焊能够实现较大的焊接电流,采用Ø:1.2mm实心焊丝,焊接电流最大可达到350A,Ø:1.6mm药芯焊丝的焊接电流可达到500A,电流密度通常为100-300A/mm 2,电弧热量集中、焊丝熔化速度快、熔敷系数高,而且保持连续焊接,从而提高焊接生产效率,二氧化碳气保焊可比手工电弧焊提高工作效率1-5倍。

2.2 焊接质量好

二氧化碳气保焊的自动化程度高,电弧自身调节作用强,焊接过程中电弧稳定性好,人为干扰因素少。电弧可持续燃烧,整条接头少,金属组织致密,焊接质量稳定。同时二氧化碳气保焊电弧气氛氧化性强,对焊件表面油,锈敏感性低,焊缝金属扩散氢含量低,大大提高了焊接头力学性能和抗裂性能。

2.3 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改良了焊接接头形式

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改良了焊接接头形式和焊接坡口形式。二氧化碳气保焊接的焊接熔深较大,在T形接头形式设计时,当熔深增大时,在保证焊缝金属承载面积保持不变时,焊脚尺寸往往可以减少。在对按接头设计时,二氧化碳气保焊与手工电弧焊相比,焊接坡口角度一般可以减少5°-10°,当采用单边V形坡口对接焊时,坡口角度为45°,采用锥形喷嘴,就可以使根部焊透,并使焊缝熔合很好,从而有效地减少填充金属量,减少焊接作业时间和焊接材料消耗。

2.4 能源利用率高

二氧化碳气保焊的电弧密度高,电弧能量大多有效地用于焊接材料熔化及母材金属的熔合,获得每千克熔敷金属的耗电量较低,Ø:1.2mm-Ø:1.6mm实心焊丝约为1.8-2.0为kWh/kg;Ø:1.2mm-Ø:2,4mm药芯焊丝为2.1-2.4KWh/kg,能源利用率高,因此,二氧化碳气保焊推广应用有利于节省能源,可比手工电弧焊节电50%-60%,从而减少了能源浪费。

2.5 焊接规范参数调节范围大

二氧化碳气保焊同一规格尺寸的焊丝可采用焊接规范参数变化范围较大,如Ø1.2mm实心焊丝,其焊接电流调节范围可以为60-350A,从而使二氧化碳焊接设备、材料具备较好的适应金属结构产品的变化能力,减少了储备焊接材料规格和重量,有利干焊接质量控制和管理。

3、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应用状况

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在大型金属结构制造企业中广泛使用,在中、小型企业中局部使用,制造的金属结构种类大大增加。

随着机械行业骨干企业焊接技术改造,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在大型金属结构制造中广泛采用。如: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第一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大连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二氧化碳气保焊完成的焊接金属结构已占其重量的50%-80%,在大型金属结构企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骨干作用。

在中、小型企业中推广应用与所在地区、所处行业、产品结构特点等因素有较大关系,在焊接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焊接结构较多的企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二氧化碳气保焊推广使用情况较好。虽然中、小企业中应用情况差别较大,但通过多年宣传、引导,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已逐渐成为企业技术改造中主要选择的焊接技术装备。

3.1 二氧化碳气保焊设备应用状况

在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推广的起步阶段,主要由国外进口焊接设备或引进国外技术设备生产,引进焊机有松下电器公司、日本大坂变压器、美国米勒公司等品牌机型;国内主要有天津电焊机厂、唐山电子设备厂、牡丹江无线电六厂、上海电焊机厂、四平电焊机厂等企业,焊机额定电流大多500A。因为国内企业生产的焊机功能和生产规模与国外厂商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大型企业在技术改造中大部分选用价格较高、功能好的进口设备。

在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推广的发展阶段,经过焊接设备制造厂商的合资或独资开发,额定电流350A、500A的二氧化碳气保焊半自动焊机,基本实现国内组装制造,其中北京时代集团公司、天津电焊机厂、唐山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生产的主要机型,都具有较好使用功能和可靠性,并陆续在金属结构企业中成为主要选择的二氧化碳气保焊机型,占有一定数量和市场份额,从而改变了大批量进口设备的状况。

目前也有一些金属结构企业使用一批二氧化碳气保焊专业设备及焊接机器人工作站,但总体规模和应用数量比较小。这既与金属结构企业中成为主要选择的二氧化碳气保焊机型,占有一定数量和市场份额,从而改变了大批量进口设备的状况。

目前也有一些金属结构企业使用一批二氧化碳气保焊专业设备及焊接机器人工作站,但总体规模和应用数量比较小。这既与金属结构产品的生产规模及加工精度有直接联系,也与专用设备设计、制造水平有关。二氧化碳气保焊专用设备多用于金属零件形状简单、规格相近,生产批量较大的金属结构产品生产线,如汽车、摩托等产品零件的焊接。

3.2 二氧化碳气保焊焊接材料的应用状况

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我国针对当时Q235、16Mn等主要结构钢生产的490MPa级二氧化碳气保焊实心焊丝,在引进设备、引进技术、开发试制的努力中,已实现部分自给,但是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且药芯焊丝基本处于开发研制、试生产状态,大部分二氧化碳气保焊焊按材料主要依靠从欧美、日本等国家进口。国产焊接材料与进口焊接材料相比在工艺性能、力学性能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气保焊实心焊丝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产量和质量也有很大提高。针对Q235、Q345及16Mn等结构钢的二氧化碳气保焊焊丝,能够满足金属结构制造的要求,使用最多的实心焊丝主要有ER49-l(H08Mn2SiA)及ER50-6等牌号,规格主要有Ø1.2mm、Ø:1.6mm两种,国内生产状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但国内备焊丝生产厂家的质量也有较大差别,特别是在焊丝化学成分稳定性、焊丝表面镀铜质量、焊丝刚度等主要参数方面仍有明显差异,焊丝质量优良的厂家有天津电焊条厂、上海电力电焊条厂、四川大西洋电焊条厂等厂家。

3.3 金属结构行业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推广的人才状况

第8篇:金属加工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 净出口消费指数 地区环境基尼系数 环境成本转移说

一、引言

贸易与环境关系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环境成本转移说”。roldan muradian和joan martinez-alier(2001)认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这类产品由于国际贸易而产生了环境成本的转移。根据“环境成本转移说”,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具有严格环境规则的发达国家可能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环境规则较松的发展中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因此,国内学者对开放经济下的中国环境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沈利生等(2008)、张友国(2009)等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贸易的环境代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对中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李小平等人(2010)也认为,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低排放系数的“干净产业”,中国并不是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是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污染排放的急剧增加。而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在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入世后的2001—2008年,北京市年贸易总量平均增长率为26.8%,工业废水排放从2.12亿吨降至0.84亿吨,工业so2排放量从12.63万吨降至5.77万吨,贸易增长情况下污染却在降低,这种贸易与环境关系与全国总体状况相悖。

二、北京市贸易规模、结构及总体环境状况

1、贸易规模扩大,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在中国入世前,北京市的对外贸易量增长缓慢。1983—2001年,年平均增长率为2.93%。入世后,2008年贸易量为2717亿万美元,与2001年相比,平均增长率为26.8%。同时,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增长速度。2008—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北京加大政策力度,继续保持了贸易的平稳。

北京市环境质量方面,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总量呈现出递增趋势,然而各个环境要素中的污染物单项含量只有部分指标超出环境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中只有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08)22%。全市废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所占比重却显着下降,从2000年的27%下降到2008年的8%。so2排放中工业所占部分从2000年的65%下降到2008年的47%。2009年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8年均削减2%。

2、进口量快速增长,污染减少

北京市在贸易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同时进口增长明显快于出口。2009年进口额为1664亿美元,是1983年的10.46倍;出口额为483亿美元,是1983年的3.29倍。根据“内含污染”的解释,产品中包含着污染的成本。若进出口行业结构不变,进口增速大于出口意味着减少出口产品的生产,有利于北京地区环境改善。

3、污染密集度低的行业出口比重迅速上升

北京市产品结构偏向于污染密集度较低的机电产品生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北京市主要进出口产品,两者同时表现为出口比重上升,进口比重下降。2000—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加17个百分点,进口比重降低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27个百分点,进口比重降低7个百分点。

三、污染转移的实证分析

1、污染密集度的行业划分

基于基尼系数判断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原理,结合环境污染状况及经济状况,将经济效益指标纳入到污染统计中,引入地区环境基尼系数rdc。

i表示行业,p代表行业污染物排放量,gdp代表行业工业增加值。为了更好地对污染行业进行重分类,采用“工业三废”作为衡量标准。在此,结合北京市自身环境状况,当rdc的值大于1时,我们认为是污染密集度高的行业;当rdc的值小于1时,我们认为是“清洁”行业(大于1的数字在表1用“*”标注)。2007年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中国历史上环境状况统计最准确的一次,因此选择2008年度的数据计算污染行业分类标准。

由表1可见,工业废气排放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废水排放密集度的行业有: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医药制造业。

固体废物排放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综合以上3种污染排放,将所分析的13个工业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排放系数行业: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纺纱及制成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个行业。另一类为低排放系数行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

2、净出口消费指数的投入产出分析

在区分污染行业后,本文利用北京市的投入产出状况综合分析贸易所带来的污染行业转移。净出口消费指数(netxc)可以用来检验污染天堂假说:该指数可以衡量本国污染产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净出口相对于该产业在本国消费的比重,根据该指数的趋势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污染产业”转移的现象。我们设净出口消费指数为netxc,其中,c=p-(x-m),c、x、m、p分别代表地区的消费、出口、进口和产值。对于地区而言,污染排放是由当地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而进出口报关产品并不是全部由该地区生产,这就存在一个数据不匹配的问题。为此,需要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调减调入并调增调出的产品,排除非北京市生产的产品计入出口。对netxc进行修改,x代表出口与调出之和,m代表进口及调入之和。如果某产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在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即平均增量大于0),则说明外国向北京转移了该产业,如果该产业是污染产业,则“污染产业转移”成立;反之,则说明北京转移出了该产业。

2000—2009年间,机电产品在北京市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平均在52%以上,有必要对其细分。表2中,将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划分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机械制造业。同时,由于投入产出表利用生产属性分类而不是产品分类,投入产出表将化工、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合并为化工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合并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由表2可知,1997—2007年,净出口消费指数平均增量大于0的行业有: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而这些行业都为清洁型行业,说明对外贸易向北京市转移了清洁行业,北京市不属于“污染天堂”。北京市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尤其是在“绿色北京”之后,制定了《北京市地方环保标准的体系构建及“十二五”北京市地方环保标准规划》,通过制定较高水平的环保标准,既可以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又能保护资源环境,减少污染排放。

3、贸易中内含污染的行业结构

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会产生污染,而在产品中就构成了内含污染。在分析进出口所带来地区的污染时,内含污染量是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在判断进出口所带来的内含污染量时,采用出口与进口的相对比重(出口进口弹性):ki=,xi、mi表示i行业的出口和进口,当ki>1时,表明i行业的出口产品带来内含污染,加剧北京市的污染排放,用“?鄢”标出)。

从近三年北京市各行业的出口进口相对比重来看,出口进口弹性大于1的行业分别是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这些都是污染密集型行业。

出口进口弹性小于1的行业有:食品、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机电等行业的,其中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为废水密集型行业,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都为污染密集度行业,而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清洁型行业。

4、行业进出口量及贸易结构对比

从行业的进出口分析,北京市主要的进口产品集中污染密集度高的行业有: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工、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这种贸易结构使得北京市的出口能够改善环境,减少污染排放。2007—2009年污染密集型产品比重保持在39%以下,2009年达三年来最低(0.34)。

就进出口总量来说,北京市在出口方面主要是出口机电产品、电子设备等污染密集度低的产品,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北京的污染排放,同时ki由2007年0.62减少到2009年0.58,利于北京市环境改善。

四、结论

1、进出口总体状况看,污染产业转移在北京不存在

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对贸易转移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市对外贸易过程中,从外国转入了清洁行业,主要产业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同时,对照出口进口比重小于1的行业,北京市进口既包括污染密集型行业,又有清洁型行业,但是总体表现为环境状况的改善。这是因为北京市制定了高标准的环境政策,同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附加值较高产业,避免了污染产业的进入。企业缴纳的环境成本(如排污费和环境税等)限制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使用。

2、进口贸易迅速增长,贸易结构趋于污染型产品进口

北京市进出口贸易量呈现进口大于出口局面。出口进口弹性小于1的行业有:食品、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机电等,其中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都为污染密集度行业,这些行业的产品进口具有“内含污染”,从而替代了北京市自己生产,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清洁型行业,但是进口比重连年下降,2003年为58.86%,而2009年为30.6%。清洁型行业的进口比重下降,同时侧重于污染行业产品的进口,说明北京的贸易结构趋于清洁型。

3、污染型行业出口比重小,清洁型产品出口利于降低污染

从内含污染角度看,出口进口弹性大于“1”的行业都为污染密集型行业: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说明这些行业的出口增加了北京市的污染。但贸易结构总体表现为,2000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平均比重52%以上,清洁型行业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出口,降低了北京市污染程度。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能耗及污染排放低,这无疑使得北京的环境状况得以改善。北京市加大清洁型产业的投入及外资引进,中关村科技园、亦庄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和产业的发展,使得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倾向低污染行业。

【】

[1] 尹显萍、李茹君: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2).

兰天:贸易与跨国界环境污染[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第9篇:金属加工行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 净出口消费指数 地区环境基尼系数 环境成本转移说

一、引言

贸易与环境关系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环境成本转移说”。Roldan Muradian和Joan Martinez-Alier(2001)认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这类产品由于国际贸易而产生了环境成本的转移。根据“环境成本转移说”,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具有严格环境规则的发达国家可能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环境规则较松的发展中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因此,国内学者对开放经济下的中国环境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沈利生等(2008)、张友国(2009)等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贸易的环境代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对中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李小平等人(2010)也认为,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低排放系数的“干净产业”,中国并不是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是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污染排放的急剧增加。而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在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入世后的2001―2008年,北京市年贸易总量平均增长率为26.8%,工业废水排放从2.12亿吨降至0.84亿吨,工业SO2排放量从12.63万吨降至5.77万吨,贸易增长情况下污染却在降低,这种贸易与环境关系与全国总体状况相悖。

二、北京市贸易规模、结构及总体环境状况

1、贸易规模扩大,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在中国入世前,北京市的对外贸易量增长缓慢。1983―2001年,年平均增长率为2.93%。入世后,2008年贸易量为2717亿万美元,与2001年相比,平均增长率为26.8%。同时,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增长速度。2008―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北京加大政策力度,继续保持了贸易的平稳。

北京市环境质量方面,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总量呈现出递增趋势,然而各个环境要素中的污染物单项含量只有部分指标超出环境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中只有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08)22%。全市废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所占比重却显著下降,从2000年的27%下降到2008年的8%。SO2排放中工业所占部分从2000年的65%下降到2008年的47%。2009年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8年均削减2%。

2、进口量快速增长,污染减少

北京市在贸易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同时进口增长明显快于出口。2009年进口额为1664亿美元,是1983年的10.46倍;出口额为483亿美元,是1983年的3.29倍。根据“内含污染”的解释,产品中包含着污染的成本。若进出口行业结构不变,进口增速大于出口意味着减少出口产品的生产,有利于北京地区环境改善。

3、污染密集度低的行业出口比重迅速上升

北京市产品结构偏向于污染密集度较低的机电产品生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北京市主要进出口产品,两者同时表现为出口比重上升,进口比重下降。2000―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加17个百分点,进口比重降低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27个百分点,进口比重降低7个百分点。

三、污染转移的实证分析

1、污染密集度的行业划分

基于基尼系数判断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原理,结合环境污染状况及经济状况,将经济效益指标纳入到污染统计中,引入地区环境基尼系数RDC。

i表示行业,P代表行业污染物排放量,GDP代表行业工业增加值。为了更好地对污染行业进行重分类,采用“工业三废”作为衡量标准。在此,结合北京市自身环境状况,当RDC的值大于1时,我们认为是污染密集度高的行业;当RDC的值小于1时,我们认为是“清洁”行业(大于1的数字在表1用“*”标注)。2007年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中国历史上环境状况统计最准确的一次,因此选择2008年度的数据计算污染行业分类标准。

由表1可见,工业废气排放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废水排放密集度的行业有: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医药制造业。

固体废物排放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综合以上3种污染排放,将所分析的13个工业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排放系数行业: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纺纱及制成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个行业。另一类为低排放系数行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

2、净出口消费指数的投入产出分析

在区分污染行业后,本文利用北京市的投入产出状况综合分析贸易所带来的污染行业转移。净出口消费指数(NETXC)可以用来检验污染天堂假说:该指数可以衡量本国污染产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净出口相对于该产业在本国消费的比重,根据该指数的趋势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污染产业”转移的现象。我们设净出口消费指数为NETXC,其中,C=P-(X-M),C、X、M、P分别代表地区的消费、出口、进口和产值。对于地区而言,污染排放是由当地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而进出口报关产品并不是全部由该地区生产,这就存在一个数据不匹配的问题。为此,需要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调减调入并调增调出的产品,排除非北京市生产的产品计入出口。对NETXC进行修改,X代表出口与调出之和,M代表进口及调入之和。如果某产业的净出口消费指数在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即平均增量大于0),则说明外国向北京转移了该产业,如果该产业是污染产业,则“污染产业转移”成立;反之,则说明北京转移出了该产业。

2000―2009年间,机电产品在北京市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平均在52%以上,有必要对其细分。表2中,将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划分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机械制造业。同时,由于投入产出表利用生产属性分类而不是产品分类,投入产出表将化工、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合并为化工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合并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由表2可知,1997―2007年,净出口消费指数平均增量大于0的行业有: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而这些行业都为清洁型行业,说明对外贸易向北京市转移了清洁行业,北京市不属于“污染天堂”。北京市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尤其是在“绿色北京”之后,制定了《北京市地方环保标准的体系构建及“十二五”北京市地方环保标准规划》,通过制定较高水平的环保标准,既可以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又能保护资源环境,减少污染排放。

3、贸易中内含污染的行业结构

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会产生污染,而在产品中就构成了内含污染。在分析进出口所带来地区的污染时,内含污染量是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在判断进出口所带来的内含污染量时,采用出口与进口的相对比重(出口进口弹性):Ki=,Xi、Mi表示i行业的出口和进口,当Ki>1时,表明i行业的出口产品带来内含污染,加剧北京市的污染排放,用“?鄢”标出)。

从近三年北京市各行业的出口进口相对比重来看,出口进口弹性大于1的行业分别是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这些都是污染密集型行业。

出口进口弹性小于1的行业有:食品、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机电等行业的,其中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为废水密集型行业,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都为污染密集度行业,而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清洁型行业。

4、行业进出口量及贸易结构对比

从行业的进出口分析,北京市主要的进口产品集中污染密集度高的行业有: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工、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这种贸易结构使得北京市的出口能够改善环境,减少污染排放。2007―2009年污染密集型产品比重保持在39%以下,2009年达三年来最低(0.34)。

就进出口总量来说,北京市在出口方面主要是出口机电产品、电子设备等污染密集度低的产品,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北京的污染排放,同时Ki由2007年0.62减少到2009年0.58,利于北京市环境改善。

四、结论

1、进出口总体状况看,污染产业转移在北京不存在

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对贸易转移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市对外贸易过程中,从外国转入了清洁行业,主要产业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同时,对照出口进口比重小于1的行业,北京市进口既包括污染密集型行业,又有清洁型行业,但是总体表现为环境状况的改善。这是因为北京市制定了高标准的环境政策,同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附加值较高产业,避免了污染产业的进入。企业缴纳的环境成本(如排污费和环境税等)限制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使用。

2、进口贸易迅速增长,贸易结构趋于污染型产品进口

北京市进出口贸易量呈现进口大于出口局面。出口进口弹性小于1的行业有:食品、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机电等,其中食品、饮料、烟草及制品业、造纸、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都为污染密集度行业,这些行业的产品进口具有“内含污染”,从而替代了北京市自己生产,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机械、电气、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清洁型行业,但是进口比重连年下降,2003年为58.86%,而2009年为30.6%。清洁型行业的进口比重下降,同时侧重于污染行业产品的进口,说明北京的贸易结构趋于清洁型。

3、污染型行业出口比重小,清洁型产品出口利于降低污染

从内含污染角度看,出口进口弹性大于“1”的行业都为污染密集型行业:纺纱及制成品、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家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说明这些行业的出口增加了北京市的污染。但贸易结构总体表现为,2000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平均比重52%以上,清洁型行业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出口,降低了北京市污染程度。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能耗及污染排放低,这无疑使得北京的环境状况得以改善。北京市加大清洁型产业的投入及外资引进,中关村科技园、亦庄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和产业的发展,使得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倾向低污染行业。

【参考文献】

[1] 尹显萍、李茹君: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2).

[2] 兰天:贸易与跨国界环境污染[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