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金属加工论文范文

金属加工论文全文(5篇)

金属加工论文

第1篇:金属加工论文范文

一、坚持优质内容创作的意义

针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普遍存在的内容质量不高的问题,需从科技期刊的特点和内容的互联网属性等方面考量微信公众号内容创作的范围。从内容的来源来看,应为科技期刊编辑创作,或由作者创作、投稿并授权首发。从内容的内涵来看,内容应体现创作者的创新性智力加工,既包括全新内容的首创,也应包括对已有内容进行的独创性改编、汇编,或进行创作性的多媒体加工。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应注重观察、分析用户喜欢阅读和转发分享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坚持进行优质内容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容为王”的内涵是创作,创作是内容质量的保障。高水平的原创内容较易获得用户的转发,从而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打造品牌、锻炼新媒体编辑队伍、挖掘和培养原创作者,科技期刊进行新媒体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优质内容的创作思路

1.论文精简碎片化改编论文虽然是科技期刊最核心的内容资源,但将论文直接在微信公众号,并不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且未体现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智力加工。对论文进行精简和碎片化改编,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最容易切入的内容创作思路。如重点保留作者的中心思路见解,提炼归纳核心技术和重点难点,删减引言、原理、公式推导,保留关键图表并注重全文的版式设计,将其浓缩成一篇读者可以进行碎片化阅读并快速了解其核心内容的“微文”。微文形式十分适合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进行此类的内容再创作加工,并可以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以《电力系统自动化》微信公众号为例,其《我看能源互联网》栏目首推的《薛院士的困惑》等5篇微文,阅读量较以往有了突破性的提升[5]。此外,《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2017年11月2日的《中药马兜铃,我到底有没有错/专家权威解读》,系对该刊论文《马兜铃酸的毒性研究及思考》精简改编而成,以相对简短的篇幅对当时引起全网热议的中药致癌话题给出了解释,受到用户的广泛关注,留言近30条。2.综合汇编二次加工针对某一个选题,搜集与之相关的书籍、论文、互联网文章、新闻、图片、视频、动画等公开素材,对素材进行梳理提炼和初加工。编辑需建立逻辑,谋篇布局,对素材进行组织和深加工。编辑还需撰写承上启下的段落来将素材流畅地穿引起来,最终组成一篇逻辑通顺、内容丰富的汇编作品。《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特别擅长进行综合汇编和二次加工,并获得用户的广泛认可,拥有数十万粉丝。例如,《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2017年10月30日的《亮剑江湖!京东方打破三星柔性液晶技术的超级垄断》,是在对爱上早读、手机吧测评团、5G网通信等媒体素材进行深度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完成的,以图、文、视频结合的形式展现,获得了较高的阅读量。3.全面信息的局部提炼一些广受关注的新闻资讯和信息一般都由官方或主流媒体,通常覆盖面较广,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科技期刊可以对这类信息进行局部定向提炼,归纳整理出与该刊所在行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微信公众号上。由于这类内容通常与用户所在行业或单位产生直接关联,通常会吸引用户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分享转发,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以“煤传媒”微信公众号为例,2017年4月21日中国工程院官网新增院士候选人553人名单,“煤传媒”第一时间梳理了煤炭行业的候选人18人名单并,获得大量转发[6]。2017年8月3日网上了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煤传媒”统计了其中15家煤炭企业2016和2017年的排名、营业额和利润,制成表格,并分析了排名变化和相关数据,获得较高关注。4.创作科普帖科技期刊应承担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利用行业优势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实现广泛的社会效益[8]。微信公众号为科技期刊开展科普创作和传播科普知识提供了适合的平台,打破了基于纸刊模式的诸多限制,同时也为科技期刊扩大影响打开了通道。专业技术科普素材丰富,与科技期刊关联密切,容易进行选题,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创造优质原创内容的重要方向。此外,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还可以从历史、人物、相关专业名词等角度丰富科普的范围。但是要将科普帖创作得通俗易懂,阅读起来轻松畅快,并且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就比较有难度。在这方面,专业科普期刊《航空知识》微信公众号就给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科普创作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思路,即通过时效新闻类、知识技术类、人文类、深度类等选题策划优秀的科普原创内容[9]。如《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以科普为特色运营,紧密围绕中药、养生等大众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选题,注重文案风格的流行化,善用热点,注重策划,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科普作品,受到广泛的好评和大众的认可[1-2]。“煤传媒”微信公众号系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主办。该公众号擅长创新,尝试以原创幽默漫画的形式进行科普。例如,“煤传媒”2017年7月30日《液压支架就是个葫芦娃》科普漫画,用21幅搞笑漫画将煤炭开采设备液压支架的工作原理解释清楚;2017年7月25日《99%的作者都曾想过的……》科普漫画,用17幅原创漫画将作者可能对科技期刊误解和不了解的内容轻松直观地表达出来,引起了读者和科技期刊编辑的共鸣。5.抓新闻蹭热点通常来说,新闻热点传播爆发力强、关注度高。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应积极挖掘新闻热点中可能与所在行业或相关专业的契合点,并组织好材料进行内容加工。采用该种方式进行内容原创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预见的新闻或热点,可以提前策划,充分准备。例如,电影《空天猎》于2017年9月29日上映,《航空知识》微信公众号分别于9月26日、27日,10月3日、13日、24日创作和与该电影有关的内容,蹭足了热点。另一种是突发热点,需要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思维灵活、响应快速。例如,2017年8月17日一套名为“我们是谁?”的漫画爆红互联网和微信朋友圈,各行业分别创作各自行业的“我们是谁?”文案。“煤传媒”创作了《刷爆朋友圈的煤矿工人》组图;《航空知识》微信公众号创作了《我是谁?不重要!来看看“战狼”是谁》,配合幽默文案和飞机图片介绍了“轰20”等国产航空重器,获113个点赞。6.H5创作和改编H5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多媒体展现形式,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招聘、会议通知、产品和企业宣传,并且非常适合在朋友圈和微信群扩散。笔者认为,将已有的公开内容,通过H5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创新性加工,使其产生与原内容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和阅读体验。更多更好地应用新媒体技术也应是科技期刊探索媒体融合的重要尝试。以“煤传媒”微信公众号为例,其创作了刊物宣传、论文征集、新闻事件深度报道等H5,其中制作了基于H5的增强出版论文,将三维动画和作者谈感想的视频等无法在论文中呈现的内容进行展示,给读者以新鲜直观的阅读体验.7.征集原创内容事实证明,优秀的原创内容是阅读量的保障,客观上促使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努力创作和更多的原创内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坚持进行内容原创是件难度较大、消耗精力多、强度高的工作,需要新媒体编辑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度和创新、创作、承压能力。仅仅依靠该刊新媒体编辑显然不能满足需求,所以一些科技期刊邀请、挖掘优秀的作者为公众号撰写优秀的原创内容。在《金属加工》、《中国中药杂志》、《航空知识》、“人呆手户”等微信公众号中,作者投稿的原创内容已占一定比例,说明这些公众号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原创作者队伍,并积极发挥作用。其中,《航空知识》微信公众号还邀请到“知乎”专栏作者为公众号撰稿,为其他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内容创作技巧

第一,注重策划。对于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来说,尤其需要重视选题和内容策划,策划可分为长期策划和临时策划。一般来说,很多用户关注的大事件和热点是周期性或可预见的,这些是长期策划,可以提前进行策划和准备,以创作出优秀的原创作品。比如《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会针对24个节气创作与之相关的中药科普帖;很多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也会在某些奖项公示期策划对获奖项目和获奖人的深度报道,并在官方信息后第一时间相关内容。临时策划是针对突发新闻和事件进行的策划,需要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反应迅速,除了要保证在第一时间将内容出去,还应预设读者感兴趣的点来组织可延伸的材料,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突发新闻和事件。第二,注重素材。无论是素材综合汇编二次加工、创作科普帖,还是临时策划,若要创作出优秀原创内容都需要有较为丰富的素材储备。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应注重在平时进行素材积累,并锻炼自身的内容敏感性,能够在适合的选题下提炼相关的素材内容。第三,利用思维导图理清创作思路。好的选题就要在进行策划时理清创作思路,根据逻辑关系搭建内容框架。思维导图软件可以帮助新媒体编辑高效完成这部分工作,新媒体编辑亦可以通过该软件筛选适合的素材进行内容组织。第四,关注和学习优秀原创微信公众号。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应关注和学习擅长内容原创的微信公众号,向其学习选题思路,留意其公开的素材来源,借鉴其运营模式。这不仅限于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更应关注极有影响力的科技微信公众号,如漫画科普公众号“混子曰”,主打重工业、轻阅读为特色的公众号“核电那些事”,介绍科技趣闻的公众号“酷玩实验室”等。第五,原创标签树立口碑。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可只对用心创作、质量较好、传播预期较高的原创内容打上“原创”标签,这样可使原创标签成为内容质量保障的标志牌,同时可以提升读者对原创内容的认同感,从而使用户更关注标注“原创”的内容,进而提高内容的传播质量,打造品牌,树立口碑。

第2篇:金属加工论文范文

关键词:超声波;无损检测;Pyhon

1引言

井控管汇是油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焊缝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管汇的整体使用寿命。所以在设备出厂前,都要对焊缝的质量进行检测,超声波无损检测,是最适合大型管汇的检测方法。但目前使用中的大多数超声波检测设备,存在着数据存储困难、图形反馈不及时、显示精度不够等缺陷。本文进行了超声波检测设备系统的设计,实现对回波信号的快速响应,数据的即时存储。相对于原有设备,完善后设备的反馈延时更短,定位更准确。

2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系统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超声波的收发电路,保证系统具有稳定的发射信号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处理。第二部分是信号处理部分,将硬件系统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串行通信设备将数据传输给上位机[1]。第三部分为软件数据处理部分,通过程序设计与编写,实现超声波波形的快速精确显示、数据存储等功能[2]。

3系统的软件设计

近年来,Python语言的发展势头强劲,其以简洁、兼容性等优势被大家推崇备至,已经居于前三大编程语言并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本文使用PyCharm进行语言编写。PyCharm是一种PythonIDE,带有调试、Project管理、代码跳转、只能提示等多种帮助用户高效Python语言开发的工具。后期还可以通过PyCharm远程连接树莓派,直接在电脑上对树莓派进行语言编写和调试。

3.1系统准备

建立虚拟环境,并安装Numpy、Scipy、Pandas、matplotlib、pyqtgraph等库。虚拟环境的好处是在虚拟环境内进行的任何操作都不会影响到Python的安装环境,只对应用虚拟环境的工程起作用[3]。

3.2软件方案流程

软件设计的流程思路为:系统启动后进行初始化;之后进行端口检测,查看有无可用端口,查到可用端口后,自动检测端口并进行连接;连接成功后开始收集端口接收到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之后在显示界面实现交互显示并进行数据存储,如果接收不到数据,循环10次后退出。

3.3具体功能实现

Pyserial封装了串口通讯模块,支持Linux、Windows、BSD(可能支持所有支持POSIX的),支持Jython(Java)和IconPython(.NETandMono).pyserial模块对串口的访问。应用Pyqtgraph库来生成显示界面与坐标轴。Pyqtgraph库的数据可视化界面还支持交互缩放,大多数情况下2D界面支持鼠标滚轮缩放以及左右键的操作,如拖动、平移等[4]。运用Tkinter与Pyqtgraph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显示界面的制定。Tkinter是Python进行窗口视窗设计的模块。作为Python特定的GUI界面,Tkinter可以实现一个直观的多功能窗口界面。Tkinter库主要的优点:一是Tkinter是Python自带的库,无需额外安装,随时使用;二是它的使用非常简单,作为一个Python开发中的界面工具,简洁明了。

3.4系统性能测试

调试中,选用虚拟串口软件对软件系统进行调试。使用虚拟串口软件对上位机增加两个虚拟串口,一个作为发送数据端口,另一个作为接收数据端口。因为实验中的AD转换芯片的频率为65MHz,所以数据发送的间隔设置为1/65M秒约为15ns[5]。运行程序,发送端口接收到接收端口发来的连接成功提示,表示串口连接成功,开始向接收端口发送数据。数据来自对一块30mm厚钢板检测得到的回波数据,探头的中心频率为5MHz[6]。从界面显示可以清晰看到底面回波波形,如图3所示。

4结语

本文以超声波检测理论为基础,确定本文设计采用反射式检测法,研究了一种基于Python的超声波无损检测系统。设计了系统的软件部分,通过程序设计与编写,实现了自动检测连接串口并接收数据,以及超声波波形的快速精确显示、数据存储等功能,为后续对超声波检测设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大山.基于双探头检测系统的超声波无损探伤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内蒙古,2016

[2]唐权龙.油气管管汇角焊缝检测评价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石油大学,西安,2014

[3]王伟.井控管汇超声波检测技术及安全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石油大学,青岛,2014

[4]张永虎.高压管汇冲蚀缺陷的超声波检测[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石油大学,西安,2015

[5]刘疆辉.油井高压管汇的焊接.金属加工(热加工),2016(14):48-51

第3篇:金属加工论文范文

1存在的问题

1.1内容广,概念多

材料化学工程是以化学和化工基础,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工程领域。研修的主要课程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材料工艺、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在基础课程中概念多、公式多,如在物理化学中的热熔、积分溶解热、积分稀释热等,有些概念相似如果不仔细区分容易混淆。在诸如高分子材料这类介绍性的课程中名称特别多,如聚丙烯、聚氯乙烯、环氧树脂等,这些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接触。但通过学习很多学生还是不能识别基本的材料,掌握它们的基本制备工艺和用途。

1.2叙述性的内容多

关于三大材料的学习主要是叙述性的内容多,比较抽象。例如,金属加工中热处理的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退火又分好几个种类,每种钢材根据用途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工艺条件。但是只通过课本的叙述,对于很多材料依旧没有直观的认识。虽然很多同学有参加过金工实习课,但是时间不长,很难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一些材料的性质、加工方法感到陌生,从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另外,在材料的合成中,每合成一种材料,需要通过一系列检测看所得物质是否为目标产物。又或者合成一种新的物质,也可以通过检测分析出其结构性能。材料专业的学生都有一门必修课《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详细介绍了材料表征中各种检测手段。但是很多同学拿到检测结果却不会分析。

1.3课程教学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

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1]。材料化学工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与实际应用密不可分。课程安排之前的金工实习,目的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对材料的加工有所了解。此外,还有一些实验操作课,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又或者设备少学生多,平均几人一台设备,学生动手机会操作不够,有时候老师只能靠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观摩,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还有部分同学在实习中怕脏、怕累,不愿动手操作。另外,在课程结束后还有参观见习,对材料的加工制作有个直观的认识,但是很多时候由于人员过多,加上工厂环境复杂,很多同学在见习过程中往往走马观花,只停留在看热闹的表面功夫上。

2解决办法

2.1培养学习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最大兴趣并使之保持这种热情。材料化学工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老师可以在讲授过程中结合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比如高分子材料中的聚丙烯腈,常与羊毛混纺制成毛织物等,可以制作毛毯、军用帆布、帐篷等。被称为“人造羊毛”。又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木制家具,其实很多都是由木塑复合而成: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使其与各种塑料通过不同的工艺复合而成。既保留了木材良好的加工性能,同时具有塑料的耐水、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良性能,还符合环保的大前提。通过这种理论结合实际,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信息。

2.2疏通知识结构,掌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材料化学工程形成前,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科学都已自成体系,而且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如马氏体相变本来是金属学提出来的,广泛地用来作为钢材热处理的理论基础。但在氧化锆陶瓷材料中也发现了马氏体相变现象[2],并用来作为陶瓷增韧的有效手段。另外,各类材料的研究设备与生产手段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不同类型的材料各有专用测试设备与生产装置,但更多的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物理性能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设备等。在材料生产中,很多加工装置也是通用的。比如生活中很多塑料用品大多是通过注塑成型加工而成,但其实与粉末冶金工艺中的压坯过程相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间已无明显界限,甚至不同材料之间能相互代替。不过凡事都有规律可循,只要掌握规律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作为材料的规律就是:组织决定性能,性能决定应用[3]。再根据性质选择材料,依据用途确定工艺路线。抓住这一规律,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毫无头绪。

2.3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教学大都采用“填鸭式”方式,学生听课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新的教学改革中应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课前布置问题,分小组完成不同的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查找资料,每组选择代表在课堂进行发言,然后再各组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减轻了老师的授课负担,还锻炼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比传统教学,计算机汇集了图像、文字、声音等元素,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色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元素,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方法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以结合一些相关视频比如:注塑成型、挤出成型、模压成型以及金属材料的冷加工热加工等。这些视频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如HOWITISMADE、TEDSHOW等。通过相关的视频,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激励学生自己在课外继续学习观看。这种多媒体教学与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2.4开设软件分析课程

作为材料化学工程研究生,材料检测分析应该成为一种必备的基础技能。但是很多时候拿到检测结果却不会分析。软件分析课程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的检测结果都有软件可以分析,比如FTIR、XRD、NMR等,借助这些软件,可以快速地分析所得结果。比如JADE,作为一款分析XRD数据的软件,它可以对物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虽然软件分析不一定完全正确,更多的时候还是根据理论基础来判断,但软件分析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手段。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一门技能,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5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课堂所学的最终都是要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在涉及如注塑成型、挤出成型等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时,可以穿插一些参观实习课。通过参观实习,直观地了解材料加工制备过程,将自己所学知识配合生产。理论上可行的事情,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原材料、工艺条件的控制、销售渠道、成本控制等。如果有可能,可以尽量选择一些大型的工厂基地,接触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体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感受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实力。为学生丰富见闻开阔视野提供机会,这将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很有帮助,尤其是对于一些非重点名校的学生。另外,通过与企业或者研究单位联合培养,即“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一般指企业、学校、研究单位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优势互补。李元元等认为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工科硕士的最佳途径,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相关实践应当与工矿企业的工程实际相结合,密切结合其技术改造、革新、引进等技术难题或科研攻关项目。这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结语

第4篇:金属加工论文范文

关键词:全媒体;学术期刊;融合;转型发展

一、限制高校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因素

(一)学术期刊管理和经营者观念滞后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智能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物质需求将能够满足全人类的生活,生产将逐步由智能机器人取代,人类将逐步从被迫的、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智能机器人将逐步取代人类目前所从事的绝大多数低创造力活动。全人类都面临着失业的危险。人类必须面对未来变革的挑战,转而从事智能机器人所无法取代的创造性的活动。这类活动就是科学研究。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为了迎接这种趋势的到来,传统的理念需要根本性的变革。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传统的简单机械的记忆,更多的是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培养适合个人能力特征的研究素质,并自主地参与到遍布全球的研究团队中去。而在此过程中,研究成果的产生和传播将越来越重要。学术交流变成了全人类的日常生活。因此,学术成果的标准化、科学化、生动化、通俗化将成为普遍的需求。而学术期刊管理和经营者无疑在整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③如果认识到了这种宏观趋势,就会把科研活动上升到整个国家战略,把相应的人才纳入这个充满活力的队伍中来。未来的科研论文,将不再是纸介的、单一的、单调的,而是多媒体的、生动的、有活力和有趣味的。一篇论文的表达,有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甚至有多维空间的体验。作者简介,不再是简单的几行文字,而是多元化的多媒体介绍,还会有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新业态,无疑需要从业者转变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变迁。

(二)资金不足,经费投入不力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学术期刊资助方面明显不足。在美国,政府每年出资64亿美元,作为学术科技出版物的经费补贴;加拿大政府对学术期刊的补贴占期刊收入的56%;瑞典政府特别对发行量少的文化、学术期刊发放政府赠金;韩国设立杂志基金会,对经营困难的杂志提供无息贷款。④

(三)编辑人员主动学习意识不够

科技信息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编辑需要了解并学习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并将其与刊物的日常运行和发展相结合,使刊物能够紧跟发展潮流。目前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度相当低,其网络版和电子版权或者授予网络数字技术商,或者在自有网站上,或者是通过E-mail推送。这一方面是环境因素和编辑部重视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编辑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低导致的。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意识到,从传统的编辑加工角色转换成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全媒体编辑角色是当务之急。

二、学术期刊融合发展趋势及取得的一些成果

2018年12月,拥有一流技术和装备的媒体创意工场投入运行,为优质产品打造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全媒体成为人类掌握信息流手段最大化的集成者。在把网络信息前沿技术运用于新闻传播实践方面,新华社走在前列。2015年,新华社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成为国内首个使用写稿机器人的媒体机构。2017年底,新华社全球媒体首个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提出建设智能化编辑部。2018年11月,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位新华社“新员工”,运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克隆”出与真人主播拥有同样播报能力的“分身”,在新闻领域开创了实时音视频与AI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金属加工》期刊社打破传统的纸刊发行模式,以4刊带两网的形式,将现有资源、内容、服务进行创新,同时,期刊社开发App并悉心经营微信公众号,从产品经营走向品牌经营,由为用户提供单一的内容服务到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解决方案转变。目前公众号粉丝已达46万,在业界成为龙头标杆。《中国机械工程》于2018年第4期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所有都添加标识码。作者需要将文章的语音简介及开放的科学内容与数据等补充材料上传到OSID码中,即可拥有自己论文的学术交流圈和作者在线问答。

三、抓住机遇,顺势而行,推动学术期刊转型发展

(一)走好媒体融合之路,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矢志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催动我们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今天,从突破固有业务疆界、主动挺进新媒体战场,到重塑新闻生产机制,从整合渠道资源、构建全媒体新矩阵到频频先声夺人、积极创新新闻产品样态,主流媒体的全面发力,扩大了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事实证明,走好媒体融合之路,激活主流媒体的生产力、创造力,就可以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气象。学术数据库中的期刊良莠不齐,优质期刊的品牌价值和优秀学术成果的传播应用受到干扰。全媒体时代的传媒竞争已经变换了赛道,如果踟蹰不前,还停留在原来的“舒适区”,只会错失机遇。

(二)发挥网络出版的优势

纸质版受限于印刷版内容,网络出版丰富的内容表达方式和灵活链接的优势难以发挥;作者和读者对传播及时性的需求难以满足,数字版期刊价格与价值严重倒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推广和数字化发展,网络已成为各行各业人们获取信息资源和知识的主要途径。如何抓住这一契机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各个期刊研究的一个热点。“开放获取”是在基于订阅的传统出版模式以外的另一种选择。通过新的数字技术和网络化通信,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文献,包括经过同行评议过的期刊文章、参考文献、技术报告、学位论文等全文信息,用于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动,从而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提升科学研究的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这是一种新的学术信息交流的方法,作者提交作品不期望得到直接的金钱回报,而是提供这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公共网络上利用。通过互联网出版的方式来数据,以数字出版方式通过“网络版”学术期刊的单篇论文,将与文献有关的图、表、数据、推导过程等以附属材料的形式实现出版。系统报道多人参与的协同学术创新活动全过程,并客观记录每个人对成果的贡献。网络期刊已形成了有“独立内容”的出版物,网络化策划、组稿、审稿、排版、制作、出版和渐成趋势,满足期刊转型升级在各业务环节面向新型出版模式的全角色、全流程、全方位、全数字、全网络的个性化需要数据,实现多元、动态重组、深度检索(任何粒度)、挖掘与整合XML、NXD系统运行环境、云服务,保证系统安全高效与稳定运行。

(三)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如何采用复合型的经营模式

高校与出版企业合作,企业负责排版、生成供上网XML文件和PDF文件,核实无误上传至网站或平台,实现了优先数字化出版,缩短了出版周期。“现代纸书”打破传统出版从编辑到读者的单向内容服务模式,建立编辑与读者、作者与读者、作者与读者之间长期而持续的双向互动关系。如何与出版企业合作做好“现代纸书”的出版工作也是我们媒体人思考的焦点问题。

四、全媒体人才培养及能力提升策略

(一)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基本素养

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人的融合。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各种业务知识,掌握各种传播形式,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受众带来更多更好的阅读体验。树立互联网思维,学习融媒体知识和技术,要当“杂家”“全把式”,不断钻研和创新,做复合型人才,培养全媒体能力。

(二)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及能力提升策略

第5篇:金属加工论文范文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东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围绕东北大学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注重促进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面向产出,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对行业发展动向和趋势、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等进行了调研,充分考虑学校办学定位与专业条件,确定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了毕业要求,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更新,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反映学科新发展方面的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将OBE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为践行OBE理念,成立了教学责任团队,定期进行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和达成情况评价,以保证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聚焦“评学”,定期开展面向产出的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和课程质量评价,定期进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与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建立了主要教学环节与毕业要求相关联的质量标准,形成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闭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定期组织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研讨,引导课程主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深化OBE理念,促进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通过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厚,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适应新业态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加强课程建设,培养高阶能力

对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是“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2],这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建设涉及教育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团队和教学条件等工作维度。一流课程建设需要课程建设的各个维度及课程运行机制能够稳定地支撑“两性一度”核心要求,并能持续改进[3]。建立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组织各门课程任课教师讨论先进教学理念,制定课程目标和评价方式,在保证知识完整性、系统性前提下,删除陈旧和重复的教学内容,结合行业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持续更新,使课程内容能反映学科最新成果。授课过程中,将知识、素养和能力培养相融合,以科研反哺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高阶能力提升。鼓励任课教师采用情境式、讨论式、合作式和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实施研究性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和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在课程教学中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提高课程的挑战度。与以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相比较,形成性教学评价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促进学生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可起到发现问题、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获取知识能力的作用[4]。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平时测评、大作业、专题讨论、读书报告和综合测试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教师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这些实践类课程不仅加强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而且在学生的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专业的实习基地原来全部为钢铁企业。经过努力,目前已同时拥有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实习基地,工艺流程包含轧制、挤压、拉拔、锻造、冲压和铸造等多种成形方法。实习基地中有大中型国企,也有实力强劲的民企,还有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工艺流程符合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本科生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阶段可分别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实习,拓展了专业视野。将“综合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撰写综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通过校企合作,逐年增加具有工程背景的毕业设计(论文)比例。在近四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工程应用方面的毕业设计(论文)比例均超过70%,确保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更贴近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培养了工程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拥有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依托专业之一,还拥有辽宁省轻量化用关键金属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并通过多种途径更新本科教学实验设备,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专业教师积极指导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和各类竞赛,学生创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四年中,本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获部级项目立项38项,省级项目10项,参加各类竞赛获奖80余项。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三全育人”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科研活动、企业合作及教学实践提高教师工程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四年专业建设过程中,经过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程教育认证复评和一流专业建设申请。参加讨论、撰写和准备支撑材料的专业教师占教师总数90%以上,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建设氛围,涌现了一大批关心专业建设、热爱教学、关心学生的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同步提升和价值观同步塑造,推进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将育人目标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5]。鼓励教师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过程。任课教师充分利用承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科研项目的优越条件,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如将航空母舰、大飞机和港珠澳大桥等应用实例引入课堂,并介绍东北大学和辽宁省企业参加了部分材料的研制,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专业现有10门课程入选学院设立的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其中专业核心课程8门,通识选修课2门。2020年被评为学校专业思政示范性专业。积极配合学院举办“基层立业优秀校友报告会”活动,经常邀请毕业生做报告,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连续四年邀请企业兼职教授为本科生做工程素质教育报告。与大师、前辈和优秀学长的交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注重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包括每年召开新生宣讲会和专业介绍会,为学生做专业培养方案解读和介绍OBE理念及实施等。构建了班导师联系机制,分别组织不同年级班导师对学生工作进行研讨,制定工作规划。专业积极与学院学生办公室沟通,共同做好学生工作。2016-2020年,有40余位教师承担了学生的班导师工作,在学生的思想引领、专业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全方位指导,工作成效显著。为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和综合素质,积极进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定期与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研讨,保证企业和行业专家深度参加人才培养。根据企业专家的建议,增加了材料成形工艺课程设计学时,增加了过程模拟、成本核算等内容;设置了“智能制造”课程,已为3届本科生开设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首钢集团、沙钢集团、黎明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和中航沈飞民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聘请了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介绍中国制造、大国重器,促进了学生工程素质的提升。

五、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

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2017年,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过程中表现突出,获得了“东北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先进集体”称号;2018年,被评为“辽宁省创新创业示范性专业”;2019年,被评为东北大学“双十本科骨干专业建设工程”建设专业,通过了工程认证复评,并被批准为部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表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认同度和满意度很高,认为东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较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高,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胜任相关领域生产运行与技术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经营销售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毕业生的自评结果说明,对专业培养目标认同度高,获得感强,认为东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毕业要求达成,促进职业发展。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支持条件的认可度很高。本专业近4年一次就业率为96~98%。以20毕业生为例,24.42%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2.09%毕业生进入中国500强企业。每年继续读研深造学生的比例超过45%,其中有20~30名学生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进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东北大学等学校深造。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李孟军,杨克巍,赵青松,等.本科教育课程质量建设的新视角——“金课”的开放性要求及闭环运行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42(3):18-21.

[4]牛连强,冯海文.关于高校课程教学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思考——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J].大学教育,2017(9):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