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

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

第1篇: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障制度;国际经验

医疗保障制度是以促进、恢复和维护国民健康为基本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和演化,医疗保障制度形成了四种模式:国家医疗保障模式、社会医疗保障模式、商业医疗保障模式和储蓄医疗保障模式。研究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对于完善我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四种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

1.国家医疗保障模式

国家医疗保障模式是指由国家直接举办医疗保障事业,通过征税的方式筹集资金,并向全体居民提供免费(或者低费用)医疗服务的医疗保障制度。采用这种模式的有英国、瑞典、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前苏联以及东欧各国。英国于1948年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这种模式的特点包括:(1)卫生筹资主要来自国家税收,少量来自社会保险基金;(2)医务人员薪酬主要来自政府预算;(3)全体国民免费接受基本医疗服务,少部分人拥有私人保险。

这种模式具有诸多优点:(1)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体国民;(2)政府统一规划医疗资源,保证了公平可及性;(3)实现了筹资方和服务方契约内部化,有利于降低医疗总费用[1];(4)实现了治疗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升;(5)重视预防与保健,符合老龄化发展趋势;(6)承担了科研和人才培养职责,确保了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其不足表现为:(1)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比较低,患者需要长时间排队;(2)医疗保障具有高度计划性,多样化的需求难以满足。

为提高供给效率,满足多样化需求,英国采取了建立医疗服务“内部市场”、扩大全科医生权限、鼓励私人资本和私营医疗机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等改革措施。

2.社会医疗保障模式

社会医疗保障模式是指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按照风险分担和社会互助原则,将少数社会成员的疾病风险分散到全体社会参保成员的医疗保障制度。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采取这种模式[2],代表性的国家有德国、法国、日本等。德国于1883年首先建立了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这种模式的特点是:(1)采用以雇主和雇员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筹资方式;(2)政府不直接参具体运营,只起规范和协调作用;(3)鼓励医疗服务供给方、保险机构之间相互竞争。

这种模式优点是:(1)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2)非盈利医疗机构主导,保证了公平可及性。

其缺点表现为:(1)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约束不足,导致医疗总费用轮番上涨;(2)保险基金现收现付,没有积累,年轻人和健康人负担相对加重。

为应对老龄化、技术进步以及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约束不足导致的医疗总费用过快上涨,德国进行了多轮改革,包括引入总额预付制度、限制高技术使用、提高个人付费比例、引入竞争机制等改革措施。

3.商业医疗保障模式

商业医疗保障模式是指通过市场来筹集医疗保险费用和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保障制度。采用这种模式的只有美国、墨西哥等少数国家。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当今世界最特例独行一种,它是政府、私人和非盈利组织提供医疗保障的混合体系,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医疗保障制度[3]。其特点是:(1)老年人、贫困者、伤残者以及特殊人群由政府负责医疗保障的筹资,其它则由雇主或个人购买商业保险;(2)自愿入保,共同承担医疗费用;(3)医疗保险被视为一般商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

这种模式优点有:(1)采用灵活多样的筹资与服务供给方式,适应了多样化的消费需求;(2)医疗供给的总体效率高。

其缺点有:(1)供需双方过度使用医疗资源,导致医疗总费用增长失控;(2)政府只负责保障弱势群体,保障覆盖面不足;(3)医疗服务完全由市场决定,导致医疗资源过度向富人集中,公平可及性差;(4)雇主保费承担压力大,削弱了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5)医疗费用昂贵,国民健康绩效却不高。

为克服美国商业医疗保障制度的诸多弊病,尤其是失控的医疗总费用,美国曾推出“按病种定额预付制度”,但控费效果有限;组建“健康维护组织”,控费效果明显,但患者选择受限。近年来奥巴马政府力推新医改,即以扩大保险覆盖面为核心,强化政府参,鼓励预防服务,倡导基层就诊,降低药费等改革措施[4]。

4.储蓄医疗保障模式

储蓄医疗保障模式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障制度。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包括新加坡、印尼等国。新加坡的储蓄医疗保障模式的特点是:(1)与其它三种保障制度现收现付、横向积累不同,这种模式的保障资金是纵向积累的;(2)以个人责任为基础,国家以设立中央公积金来分担部分费用;(3)政府拨款建立保险信托基金来保障穷人。

这种模式优点是:(1)强化个人责任,激励人们审慎地利用医疗服务,尽可能地减少浪费[5];(2)可以免受其它保障制度那样遭受老龄化冲击。

但是,其不足之处表现为:(1)过分强调个人责任,互济性差,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较重;(2)雇主的保费承担压力过大,极大的削弱了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为克服储蓄医疗保障制度的不足,新加坡政府建立医疗供给的垂直联合网络,强化了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将普通门划归诊私人医生,政府将重点投向二、三级医疗服务机构;鼓励私人保险公司参与医疗保险管理。

二、对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借鉴

世界各国在建设本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对于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医疗保障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6]。国际经验表明,不管采用哪种医疗保障模式,政府在筹资、规划医疗资源、承担科研与人才培养以及服务质量监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彻底纠正政府对医疗机构过度放权和失于监管的错误做法。

2.公立医院的市场化改革并不意味着私有化。公立医院引入市场化改革是目的是增强内部激励,同时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必须立即纠正公立医院改革过度市场化倾向,确保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公益。

3.坚持“预防为主”与维护健康为方针,避免陷入“医武竞赛”。受过度市场化影响,医疗机构的“医武竞赛”逐步升级,最终加重了“看病难”和“看病贵”。出路只能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促使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

4.税收筹资制度和总额预付制度成为发展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曾于2000年向成员国极力推荐税收筹资制度和总额预付制度。

5.医疗机构应该以非盈利为主。即就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非盈利性医院仍然占主体。

参考文献:

[1]李玲.中国公立医院改革——问题、对策和出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5.

[2]仇雨临.医疗保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7.

[3][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56.

[4]曹琦等.美国新医改:根由、路径及实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14(3):88-92.

第2篇: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

如此的描述可能会给我们一种美国医疗服务完全市场化的印象,但是如果进一步探索,我们会发现美国医院的历史、资金来源和组织制度一直对这种市场化进行着一种独特的对抗,社会性影响着医疗服务的全局。

【医疗机构】:现代医院的雏形是中世纪宗教组织的慈善收容所,那里住着穷人、朝圣客,还有病人。通常是修道院或女修院的一部分,也有独立于修院的,但是其中的执事都是修道士、修女和义工。其日常运营的开支都来源于慈善捐赠,也有人捐赠农庄,用以耕作,提供食品。修道士们根据历史延留下来的医术和经验为病人诊治,直到独立的医生职业开始形成。

从其历史形成过程来看,医院从来不是盈利性机构,而是慈善性机构。大多数美国的私立医院直到今天还保持着非盈利性和依靠慈善捐赠的特点。根据美国医院协会(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的统计,2009 年美国共有5795 家医院,其中社区医院5008 家。在社区医院中,有2918 家属于非政府非盈利医院;有998 家属于投资者所有的盈利医院;有1092 家州政府或地方政府开办的医院(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和济贫的医疗服务)。

因此也可以将美国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分为以下三种:私人开业医生,数目极为有限的公立医院和占据主要地位的私立医院。私立医院中大多数属于非营利性私立医院,占美国所有医院的85% ;而营利性私立医院在美国所有医院中只占13%。目前美国大多数规模最大、设施最好、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都属于非营利性私立医院。

【民营非营利性医院的政策优惠】:在美国,无论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无论是营利性医院还是非营利性医院, 只要接受社会医疗保险在特定服务价格及质量方面的要求,就可以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签订合同,成为其合同医院。

在美国大多数州明确规定医疗卫生行业属于特殊形式的专业服务公司,可享有部分税收优惠:其联邦政府规定的公司所得税适用35% 的单一比例税率, 在部分州免征营利性医院处方药和医疗服务的销售税, 有些州甚至会免除非处方药的销售税。但营利性医院不能享有除此以外的其他税收优惠。

因此,法律严格规定了民营非营利性医院的认定标准,即:属于非个人利益性机构;不得参与和医院业务无关的集团活动,接受政治性捐款;不得进行资产分配和支付额外工资;关闭时不得对私人分配资产;非营利性机构享有税收豁免;非营利性医院捐助者享受税收减免待遇。

一旦被认定后,按照税法规定,这类医院在申请注册非营利组织成功后可至联邦税务局申请免税资格,且申请程序极为简单,90% 以上的申请能得到批准。申请成功即可享受免纳公司所得税、州政府的销售税、地方政府财产税的政策。此外, 当非营利性医院从债券市场筹集资金时, 其发行的债券也免税。

由于这部分机构的筹资主要来自债券和个人捐赠, 这就要求医院要及时、准确地披露其相关信息, 做到信息完全公开, 以吸引投资者。同时,法律明文规定承担公益性社区服务是获得税收优惠的条件, 因此美国对民营医院的税收主要与民营医院是否承担社区服务相联系。如果非营利医院未能完成相应的公益性社区服务, 就会面临取消税收优惠的指控。

【自由执业的医生】: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的医生传统上都是自由职业者,独立开业,并不受雇于医院,而只是利用医院的床位、仪器、设施和人员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诊疗费独立向病人或保险公司或政府收取,和医院无关。医院则根据病人的疾病分类和在治疗过程中提供的手术和服务等级独立收费。

截止到2012 年底,美国共有230187 名自由执业医生,其中,52.8% 为独立行医,37.1% 为2-5 名的医生团队,6.3% 为6-9名的医生团队,3.7% 为10 名或以上的医生团体。医生既可以自己开诊所行医,同时也可以在医院收治病人。

医生诊所或医生组织大多数是个体工商户或合伙人组织,是非常典型的自由职业者的法人结构,其收入主要来自病人的诊费。如果是单个医生的私人诊所,那通常这个医生实质上就是诊所的管理者,他要对诊所里的一切重要的问题作决策,也对诊所的营运结果负责,是一个真正意思上的小业主。很多保健医生和牙医都是这种经营方式。如果是多个医生组成的合作组织,那么这个组织会在医生代表的领导下,雇用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

对大多数病人和医生来说,诊费的大部分并不是病人直接付给医生的,而是政府医疗保障机构或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在治疗完成后付给医生的。医生看完病人之后,有专人或部门根据病人的诊断和医生提供的一切医疗服务生成账单,提交给政府指定机构或保险公司,然后这些付费方统一进行偿付。但是这些机构偿付的费用并不是医生账单上的数额,而是政府核定的费率或者是保险公司和医生协议的费率。

但美国联邦政府并不是医疗服务消极被动的购买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管理者,其指定的费率是市场主导,管理标准也是市场的标准,其一举一动对整个美国的医疗提供和管理有决定性且迅速的影响。联邦医保基本都是电子数字赔付,效率非常高,甚至高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公司。虽然联邦政府医疗和社会保障部不直接营运和控制医院,但通过掌握联邦医保的赔付和管理迅速有效地获得整个医疗体系和所有相关产业的控制权。

【医院与医生的关系】:由于医疗制度的演化,特别是管控型医疗保险机构对医疗费用的严格控制,医院和医生之间形成了利益同盟,出现了多种合作模式。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传统的医师团队组织模式。其意思是所有被授权在一个医院行医的医生都必须由这个医师团队组织来管理,其中包括调查所有医生的学历、执照、过去的和在发的医疗事故等等。医师团队组织是不受医院管理层管理的,也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医师团队组织内部,医生们可以建立各种委员会,对医院管理和运营的各方面提出意见,与医院本身的管理层进行沟通和磋商。这种模式中,医生的权力和自由度是很大的,医院往往无法控制医生的行医行为,比如医生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想让自己的病人在医院里多住一、两天,以免出院太快影响病人康复。而医院方面因为计费包干,总是希望病人及早出院。因此,医院和医生之间经常会产生摩擦和冲突。

其次是医生医院合作组织模式。医院和在其中行医的医生结合成一个医生医院合作组织,以一个法人身份和管控医疗保险机构签订医疗服务提供合同。这个模式使得医院的管理方能更深入地介入医生的管理,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压缩成本。

第三是直接管理模式,就是由医院直接出面雇佣医生,使医生成为医院的雇员。这种方式当然最方便管理,但不利因素在于医院必须承担医生的所有薪水、福利和医疗事故保险方面的成本,其代价也是巨大的。随着政府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对医疗费用的审查越来越严格,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诉讼越来越频繁,医疗责任保险越来越昂贵,医生所承担的职业压力和职业风险也越来越大,更多的年轻医生开始倾向这种模式。

不管医生和医院的关系如何,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美国的医生是不卖药的。医生可以开处方,但病人去哪里买处方上的药是病人的自由。

【对医生的监管】:即使是医生多为自由职业者,但美国对医生职业行为的监管确是非常严厉的。一般监管职责是由州的卫生和医务管理部门来执行,监管范围包括医疗过失、违规开处方药、医疗欺诈、违规收费、虚假学历资历、无照行医、无过失保险行医、隐瞒过往医疗过失事件和犯罪行为、包庇和协助其他医生的违规行为等。在没有触犯刑法的情况下,对医生最严厉的惩罚就是吊销行医执照。

第3篇: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移动医疗;微医;案例分析

当前我国医疗体制面临卫生保障覆盖率低、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初级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本质上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和复杂化。全球性的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医疗水平,推动了医学模式由传统集约式单向问诊向数字化定制化转变,也带来了普遍性的医疗成本上升的问题,在医学新形势下,我国迫切需要深化医疗体制的全面改革,以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而这些问题在当前地理天然间隔、地区信息不及时、医疗成本增高、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着实是难以解决的。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便携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患者和医生需要的健康数据可以都保存在电子健康病例和患者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中,患者的健康数据依托可穿戴医疗设备随时更新,并提供给医生随时查看。患者看病完全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沟通,这一方面帮助医院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负担,另一方面也使患者看病能方便及时地享受高质量的医疗问诊服务以及病后联系服务[1]。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互联网+”与医疗领域紧密结合,带动大量移动医疗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立并向各自方向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医生与病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疾病问诊到康复咨询,构建一整套“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这为解决传统医疗体制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因此,我们立足当前国家相关医疗体制现状与问题,结合国家深化医疗改革政策方案,在医疗保障制度与分级诊疗框架下探索移动医疗的实用价值与可行性,综合互联网思维深入研究移动医疗企业的发展现状,得出移动医疗产业的前瞻性分析与建议。本文采用典型调查、实地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爱丁医生与微医集团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医疗服务企业作为移动医疗分析案例,并通过对这些广受欢迎、用户较多的移动医疗企业运作的深入分析,延伸出整个移动医疗产业的现状与问题,为移动医疗企业公司的未来发展以及我国未来的医疗改革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性的可行性建议。

1移动医疗企业发展现状

1.1企业概述

爱丁医生是一家帮助育龄青年优质怀孕的“O+O”模式整合服务机构,主要产品是爱丁医生APP这一手机备孕工具,可以帮助育龄青年开展个体化全面的孕前准备。该应用着眼于用户备孕需求,运用独特的、模拟临床医生的算法,为用户提供以怀孕为目的的移动医疗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为备孕期的年轻人做风险评估、疾病因素与状况评估、体检提醒以及生活习惯改进建议,逐步引导育龄用户将身心调整至最佳受孕状态[2]。微医集团是一家主要提供预约挂号、在线问诊复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互联网医疗和会员服务的移动医疗服务机构。微医的主要产品是两款手机APP,一款是针对医生的“微医生”,旨在获得相关患者健康数据,建立一种真实的医患关系;另一款是针对患者的“微医”,帮助患者完成在线查找医生、在线挂号、在线复诊等移动服务。微医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挂号网、微医和互联网医院。2015年12月,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在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乌镇上线,截至2016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接诊量已突破5万人次/日,近两年微医互联网医院已在全国18个省市落地[3]。

1.2运营模式

爱丁医生的运营模式主要是“O+O”。对于大多数服务项目用户无需再奔波于各个服务机构,可以直接使用手机APP在日常生活中在线接受备孕的相关指导和管理。而诸如B超、抽血等服务则在线下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支持。爱丁医生目前提供门诊服务,从诊前评估,到门诊预约,再到专人随访,采用本地远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个性化备孕服务,同时还包括个性化备孕方案、二胎咨询、妇科体检等服务。在盈利方面,爱丁医生相关负责人认为主要还是应以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主,爱丁医生目前唯一的收费项目是远程咨询项目,即通过电话和视频为用户提供远程问诊服务微医已经在“医、药、险”全产业链布局,主要覆盖互联网医院、健康消费、健康金融、会员服务和家庭医生等领域。运营模式上,微医目前主推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医院,线上提供在线医疗服务和远程会诊服务的在线诊疗平台,线下为群众提供实体医院,开放民众进入提供与医生面对面问诊咨询服务。微医盈利模式也主要分为医、药、险3个模块。就医方面,一般用户的挂号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如果需要挂指定的专家号则需要收取一定费用,该收入由医生与微医共同分配,医生提取70%,微医则提取30%,用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药品方面,微医提供网上购药服务,与多家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深度合作,以互联网医院为新的药品终端,用户可以线上支付,微医会将药品送货上门;商业医疗保险方面,微医连接875家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和国内主要大型商业保险公司的理赔系统,微医还建立健康账户支持诊疗一站式结算、基础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理算赔付、理财产品购买等服务。

1.3特征优势

爱丁医生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即备孕青年的医疗服务,主打i-MLP的备孕理念,即从Medical(医学)、Life(生活)、Psychological(心理)这3个方面来帮助用户备孕,除了专业的医学指导,还会从用户生活习惯行为以及备孕时的心理因素等多方位对用户进行考量。爱丁医生会从生活习惯上对用户进行干预和指导,通过手机App向用户提出健康备孕的建议,如戒烟戒酒、早睡、补充叶酸等,也会向用户推荐适合的运动调理,特别对于女性群体而言,心理上的辅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与陪伴,定制化全方位的服务是爱丁医生的最大优势。微医不同于爱丁医生专注于备孕领域,而是着眼于医疗服务的流程优化,前身是挂号网的微医的优势在于挂号医院资源非常广泛。截至2016年10月,微医已经覆盖29个省份,与24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拥有超过1.5亿实名注册用户和26万名重点医院的专家,累计服务人次超过8.5亿。微医在移动医疗服务与实体医院关系的处理引人注意,二者之间是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关系,而不是人们常以为的竞争关系。具体而言,医院对于线上线下会按比例分配挂号数,只将一定比例的挂号数放在网上,这里是考虑到实体医院附近的居民,对于他们而言直接前往医院挂号显然更为便捷。互惠互利更体现在移动医疗可以帮助医院提高运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5],同时扩大医疗资源影响力,为实体医院医生带去患者,本身也是向全国宣传地方优秀医疗资源,同时移动医疗服务为医院及医生创造了新的盈利渠道,这也是对传统挂号量减少的补充。

2移动医疗企业面临问题

2.1公信力缺乏

当前群众患病仍是首选公立医院,面对纷杂的移动医疗服务企业以及大量充斥的医药广告,尤其是近年的魏则西事件,人们不免对这些非官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生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表示怀疑。相比之下,公立医院医生由于有着官方的培养审核机制,其可靠性、权威性与科学性早已深入人心。事实上,人们对医疗专业性的关注远高于及时性和便捷性[6],能否有专业权威的医生鉴定审查机制,成为移动医疗服务能否被大众接受和习惯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当前很多互联网企业缺乏隐私保护,甚至时常爆出企业之间买卖个人隐私数据的事件,而且一些疾病对于人们来说其实属于难言之隐,人们并不希望自己的疾病、身体数据被买卖传播,这使得很多人对将医疗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的移动医疗服务及其可能伴随的隐私泄露问题持质疑态度。

2.2企业盈利不足

对于服务特定领域的爱丁医生,专注于备孕领域,本身也意味着服务范围受限。从长期来看,用户的备孕期往往很短暂,孕后就不会再使用了。而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会生育一到两个孩子,这可能会导致缺少长期可持续的用户群体。而且爱丁医生缺少宣传,线下的服务与活动也较少,目前服务项目也基本是免费提供,只有远程咨询这个唯一的收费项目。而对于服务范围广泛的微医集团,一般挂号不收费,本质上是采用免费提供服务吸引患者、医院和医生进入平台,在有了一定的流量基础后,再提供健康管理套餐、异地就诊全程服务等付费的高级增值服务的盈利方式。事实上,在移动医疗机构创业初期,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利润问题。移动医疗服务数量虽多,但成立时间往往不长,还没有足够时间吸引留住长期用户,而培养用户群是构建生态、保证长期盈利、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2.3地方观念保守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鼓励放开医生多点执业,但很多地方政府及公立医院观念较为保守,并没有完全放开,害怕医生资源流失。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新兴的移动医疗与实体医院并不一定是竞争与抢夺资源的关系,完全可以达成相互的长期的合作,移动医疗可以帮助医院降低拥挤导致的管理负担,同时提升本地医疗资源覆盖范围与影响力,让本地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全国范围的广泛的宣传,同时移动医疗的附加服务也给医生提供了新的盈利渠道,二者可以实现互惠互利,本质上是行业的效率提高与制度的改革创新。

3移动医疗企业发展建议

3.1政府建全分级诊疗体系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7]。”政府可以整合医疗服务资源,将移动医疗与分级诊疗相结合,使移动医疗与实体医院相互合作。具体可以设计为居民首诊在实体医院,复诊在线上移动医疗,先获得患者健康数据,建立电子病历系统,让患者与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健康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就医渠道,方便选择联系异地专家咨询就诊。而在病人的康复期,可以保证医生对患者的健康数据的随时长期监测,线上沟通指导,术后恢复还可以结合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等进行服务。而这些都不再需要患者往返医院,有效降低医院负担,方便医院降低管理费用,方便患者不必来回奔波,同时还能获得异地更好的医疗资源,不失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有效思路。

3.2政府宣传引导社会观念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放开医生多点执业,这对于公立医院医生也是提供一种阳光变现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才知识利用率,充分发挥医疗人才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能让医生凭借其专业能力知识合理合法收取与之相应高低的报酬。医生在定价上可以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注意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存在肆意拉高等问题,因此不能纯市场调节,需要受物价局监管。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医生可以不局限于体制内,拓宽自身的发展平台。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硬件资源建设、人才优惠政策等途径帮助移动医疗服务的成长。在移动医疗领域,浙江省走在全国前列,如杭州市萧山区的中国智慧健康谷、杭州湾信息港的微医集团,以及桐乡市政府支持下在乌镇建立的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

3.3企业拓宽服务盈利渠道

低价吸引用户与企业发展盈利是一个相互矛盾的难题,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一方面保证突出服务特色的前提下,扩大服务渠道,诸如发展线下服务机构,增加与用户双向互动,吸引增加用户群体规模,保障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增加各类合作方,实现多方共赢。微医集团目前的第3模块就是商业医疗保险,移动医疗企业未来可以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外的更有个性化的针对患者疾病的商业健康保险定制方案。在分级诊疗体系的复诊与康复阶段,需要对患者健康状况的持续监测,这就需要提供大量可穿戴医疗器械,对于移动医疗服务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市场赢利点,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可定制化的价格便宜的便携式医疗设备提供长期健康数据监测[8]。笔者对移动医疗未来发展的建议是,移动医疗服务不应局限于提供挂号服务,更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医疗大数据,建立针对患者疾病、位置等信息的科学引流、精准匹配系统机制,一方面对患者就诊提供最佳方案,另一方面促进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3.4企业加强信任机制建设

在医生来源方面,在当前医生培养审核体制下,建议移动医疗企业只与公立医院合作,聘请公立医院医生加入移动医疗服务中,以保证医生来源的正规性与医生的专业性,相同人才队伍相同的专业性,再加上方式上更加简易便宜,才能为吸引客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微医目前的做法就是主体是公立医院医生,另一部分也有聘请的全职医生。医生个人也可以选择入驻,但必须要通过严格认证审核,需要各类证件证明,同时所有材料都必须与卫计委核对。公信力的树立也需要时间来培养用户习惯,更需要保证更高的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口碑。移动医疗服务机构可以开设线下医院,帮助指导年纪大的居民使用,不仅完善服务网络,提供用户体验,本身也是一种宣传方式。移动医疗服务机构需要将医生的重要信息公开透明,可以根据用户满意程度建立医生评价监督机制[9],保证医生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移动医疗企业还应充分重视个人医疗信息保护,保证用户数据的隐私安全。公立医院与移动医疗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移动医疗行业良性发展,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托普.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M].张南,魏薇,何雨师,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搜狐健康.「创业者说爱丁医生毕烨:打造备孕O+O模式[EB/OL].(2015-12-15)[2017-06-30].#from=keyscan.

[4]投资界.爱丁医生:布局O2O细分医疗领域的新颠覆[EB/OL].(2014-03-24)[2017-06-30]./201403/20140324362235.shtml.

[5]吴民.移动医疗的应用[J].医学信息杂志,2012(11):2-5.

[6]车小玲.消费者对移动医疗的信任及其采纳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7]新华网.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2016-03-18)[2017-06-30]./2016-03/18/c_135200400.htm.

[8]LEWISTL.Mobilemedicaltechnologysoftwareapplicationsfordermatologistsandtheirpatients[J].BritishAssociationofDermatologistsMeeting,2013(88):48-53.

第4篇: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

《担保法》第三十七条和《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均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属于不得抵押的财产。在司法实务中,《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五十三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其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以外的财产为自身债务设定抵押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抵押有效。据此可知,法律条文规定和司法实务中,判定登记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组织名下的不动产可否抵押的前提是该组织是否是公益性组织和该不动产是否是社会公益设施。那私立学校是公益组织吗?登记在私立学校名下的不动产是社会公益设施吗?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据此可知,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私立学校,属于民办教育的组成部分。该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据此可知,私立学校属于公益组织,登记在私立学校名下的不动产也应当属于社会公益设施,换句话说,登记在私立学校名下的不动产是不可以抵押的财产。

但是,按《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二条和第三条规定,公益性的组织和公益性的事业均为非营利性的。也就是说,营利性的组织或营利性的行为不具有公益性。《民办教育促进法释义》关于该法第二条释义:经营性民办学校不属于本法的调整对象。民办学校按办学性质划分,可以分为营利和非营利两类。原则上说,本法调整的对象为基本公益性的民办学校。据此可知,判定私立学校是否是公益组织的标准,应当以其是否以营利为标志,判定登记在私立学校名下的用于教学的不动产是否可以抵押的标准,应当以其是否是公益设施为标志。因此,营利性的私立学校开展的营利性的教育不具有公益性,即营利性私立学校不是公益组织,登记在其名下的用于教学的不动产也不是社会公益设施,而是盈利性设施,不属于法律条文规定和司法司务中禁止抵押的财产范围。

在不动产登记实务中,区分营利性私立学校和非营利性私立学校的标志是什么呢?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第六条和第十七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经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应当持有“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五条和第十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经核准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持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据此可知,合法成立并存在的非营利性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应当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机关核准登记并持有“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第5篇: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

中国民营医疗市场潜力巨大,尚有万亿级空间未被开发。

20年前想开民营医院,从审批到开业往往要准备三年,盖100多个章。拿执照和争取优惠政策是过去的最大难题,而今天的挑战已经不同。

40年前的美国,15年前的台湾省,就如现在的中国大陆。“看病难、看病贵”、“骗子横行”将成为历史,市场和法规,终会留下最好的。

产业进入新的竞争时期

近10年来,中国已有和睦家等国际标准的优秀民营医院,然而至少还需要10年,才可能让所有民营医院达到同等水平。

中国的民营医院有两大派:莆田系和非莆田系。前者有其特殊背景、发展套路及轨迹,后者中的和睦家、长庚系、明基等已经成为后来者的参照标杆,创办者多为执业医生、院长、医院供应商,或其他有医疗业关系的人。

有的医院悄然被收购兼并,有的被淘汰,也有越来越多的集团式连锁医院出现。越来越多有经验的投资人和创始人开始一起挑战专科难度大的心脏、骨科、神经外科和有待发展的老年医学和康复服务,以突出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

产业进入新的竞争阶段,新的竞争法则是:谁更规范、更标准、更专业,谁就更有机会活下来。小型医院,要与当地的公立医院开展差异化竞争;连锁医院,要追求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品牌宣传方面也面临转型。“卖拐”式忽悠早已行不通。沙伟对《中外管理》表示,莆田系与百度之争折射的现实是,传统广告模式已令人厌倦和怀疑,民营医院需要更精准有效的广告投放渠道。好广告,应能更准确地到达目标人群眼前,便于患者搜寻医院,以及对医院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最好能就近找到最合适的医院。

呼唤“好医生”

民营医院最头痛的问题是:怎么找到好医生,留住好医生?

美国医生有执业自由,而中国最好的医生在公立医院。“多点执业”涉及很多利益方,对谁都是机遇和挑战:三甲医院的医生门庭若市,到了地方新建民营医院,也许大半年都无人问津;执业医生在民营医院出了事故,责任是公立医院的?医生个人的?还是民营医院的?医生离开了公立医院的丰厚红利和稳定保险,民营医院能保证提供更好的一切吗?医生走了,公立医院多年的栽培就这么拱手相让?

原协和医院的大夫于莺曾在微博上疾呼公立医院改革,而后脱离体制。她的经历充分说明,医生有先天条件进入民营医院,今后必将有更多人才出走。医生待遇合理化、杜绝红包、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陈旧的科研考评体系、甚至重新调整医院的定位,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而绝大多数医生仍依赖于主流平台。因此,三者之间仍在探索和寻求平衡点。当下盛行的移动医疗APP,一大作用就是为医生搭台,塑造个人品牌,客观上正在为医生未来的自由化铺路。民营医院迫切要做的,就是找到让好医生有安全感和有收入保障的合作模式,如帮助医生开设个人工作室、以医生名医挂牌的科室,建立更符合医生利益的利润分成模式等。

与医疗质量紧密相关的,是医患关系的建设。同样的医疗事故,社会舆论对民营医院往往更苛责。其实这是倒逼民营医院提高综合品质的机会,促使它们更深入地思考责权利的落实、更严格地提高行业自律、寻求法律依据来合理维权、更好地做危机公关。也促使民营医院细腻化整个就医流程,更注重基本设施的人性化,比如铺设更舒适防滑的地板地毯、改良建筑内部的拐角,配备更完善的看护力量,提高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责任心等。这涉及制度改革、管理水平、设施升级、医患沟通、服务质量等综合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

资本加速民营医院洗牌

2009年国家表明态度――公立还是私立好,市场说了算。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很多人仓促入市,洗牌加速在所难免。

专业资本的作用之一,就是让民营医院更专业。以爱尔眼科为例,2003年达晨创投的进入,使它迅速规模化,规范化。温州康宁医院、三博脑科等,也都如此。

民营医院摊子大,专业人才少,盈利周期长,竞争处于弱势。因而,如何缩短盈利周期、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学科优势、降低风险、提高服务量、吸引人才、打造品牌,是民营医院面对资本的选择时急迫而尴尬的问题。

目前瞄准医疗行业的大型资本主要有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战略投资者如平安集团、复星、北大、华润等。多为控股投资,多元化寻求投资收益,注重看市场规律和趋势,投资周期多在10年及以上。财务投资者如方源、华平、鼎辉等,其选择相对窄而明确,投资周期普遍为5-10年,倾爱商业模式清晰、专科类型、有区域性领导地位和优秀的团队,最好已经盈利的机构,且要求退出机制明确。有医疗专业背景的民营医院占据先天优势。

所以,民营医院要学着透过投资人的眼光调整经营方向,尤其要调整心态,避免追求“短平快”的心理,赢得长远发展机会。在管理上,去家族化、摆脱“亲戚”、“熟人”关系中混乱干扰的部分,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尤其是某些类型的民营医院要特别注意的。

未来民营医院的想象空间

大的更大,小的更“专”,合作机制更加多样和灵活,是民营医院未来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专科连锁模式的如爱尔眼科、瑞尔齿科等;集团式发展,突出区域性规模效益的,如和睦家、百汇、明基等;寻求国际合作伙伴的如红枫妇产医院等;还有公私合营模式、虚拟医院科技服务模式等。未来,让更多人看得起病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将成为主流,企业办医院、社区办医院的模式,也充满想象空间。

第6篇: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中美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总体上优于中国,并分析其优点与劣势,最后选取其中最具有借鉴意义的全科医生制度进行研究,分析其重要性。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系;特点;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33-021.绪论

当前,中国的医疗体系中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国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在2009年4月份,颁布了新的医改方案。[1]但是,两年时间过去了,中国的医改并未见多大起色,方案中的很多政策措施也未见实施,可见,中国的医改任重而道远。2.美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特点研究

美国医疗卫生体系相对比较完善,本文将选取其中几个主要特点进行阐述。

2.1强有力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所谓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是指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始终坚持以社区卫生为中心,强调社区为基础,同时以家庭护理服务和家庭医院为依托的一种医疗卫生体系服务体系。美国十分重视社区医疗在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作用,社区承担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角色,即公民患病,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先在社区进行诊治,一方面方便患者,一方面解放大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用于更需要的人们。美国社会保险计划中有一项,即每年将拿出10%的奖金支付给初级医疗卫生服务医生,由此可见美国对初级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视程度。[2]

2.2发达的全科医生制度。美国的全科医生自诞生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全科医生作为美国初级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相当成熟,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美国每一个全科医生平均覆盖了大约1.5-2万人口,每一个全科医生承担着其工作范围内所有居民的疾病预防、疾病诊治以及康复治疗等多项工作,必要时可上门服务,家庭医生应运而生。[3]同时,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很少出现利益冲突。

2.3公私分明的医疗机构。美国医院的性质分为两类:一是免费或者低收费的公立医疗机构,完全公益化性质;一是完全私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私立医疗机构。两者的目标不尽相同,其中公立医疗机构的目标是保障居民,尤其是残疾、孤寡、贫穷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的健康需求;而私立的医疗机构则是公司化运营,面向全体大众的有偿的医疗服务。性质分明,分工明确。

2.4多样化的医疗保险体系。总的来说,美国的医疗保险分为两大部分,即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其中,社会保险又分为四部分。第一,医疗救助保险,用于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健康;第二,社会医疗保险,主要对象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第三,儿童医疗保险项目,用于达不到医疗救助保险资格的家庭中的儿童;第四,急症治疗保障,确保急症病例都能在医院得到救治。但是这四种保险仍然没有覆盖到所有的人群。除了上述社会保险,还有商业医疗保险,每个人可自愿根据需要购买合适的商业医疗保险。

以上是美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几个主要特点,涉及了医生、医院、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等几方面,有利有弊。3.中国与美国医疗卫生体系主要特点的对比

相比于上述的美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几个主要特点,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如下:

3.1形同虚设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中国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远远落后于美国。中国的社区医院由于资源的短缺,导致医疗水平严重不足,患者一旦得病,第一选择往往倾向于大型的公立医院。据统计,中国居民看病首选社区医院的不足10%,[4]可见,在中国,社区医院完全没有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角色,从而滋生了“看病难”的现象。

3.2短缺的全科医生资源。相比于美国健全的全科医生制度,中国的全科医生制度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早期中国的“赤脚医生”和现在的全科医生很类似,也扮演着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的角色。但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赤脚医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专科医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专科医生多存在于大型医院之中,就造成了城市和农村,大型医院和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分配失衡,阻碍社区医疗卫生的发展。

3.3模糊的医院性质。中国的医院总体上也分为两类。第一,和美国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私立医院;第二,就是公立医院,这部分医院与美国纯公益化的公立医院不同,一方面可以获得政府的资助,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盈利,他们所面向的群体也是全体居民。这就造成了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争夺患者的现象,公立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市场化,使得医院性质模糊,影响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秩序。

3.4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险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城市中有固定工作人群的健康;第二种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城市中自由职业和无工作单位人群的健康,居民可自愿参保;第三种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由政府为农村居民缴纳医疗保险。同时居民还可以选择商业医疗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中国目前已经基本达到了“全民医保”的水平。中国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相较于美国要高,但水平相对较低。

3.5昂贵的医疗费用。相较于美国医疗费用攀升主要是由大型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的引入引起的,中国昂贵的医疗费用问题主要是由药品价格所决定。中国医疗市场上的药品从生产到进入医院经过了很长的渠道,药商和医药代表赚取了高额利润,造成了医院所销售药品价格高的不合理现象。

综上所述,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整体上与美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美国很多医疗卫生方面的经验可供中国借鉴与学习。5.结论

通过对美国医疗卫生体系,包括美国的初级医疗卫生体系、全科医生制度、医院的性质、医疗保险体系以及医疗价格等五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并对中美两国的医疗卫生体系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美国医疗卫生体系有利有弊,但总体上远远领先于中国,多个方面值得中国借鉴和引用,尤其是美国的全科医生制度。全科医生制度引入中国,一方面可以平衡优质的医疗人才资源,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布,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社区首诊制”的实施,解决中国的“看病难”问题,意义深远。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4月.

[2]顾海,李佳佳.《国外医疗服务体系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与借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5期.

[3]梁万年.《全科医生的素质和任务及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中国全科医学》,2007年第3期.

[4]陶天清,田冬华.《社区首诊转诊现状与对策》,《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3期.

[5]顾海,李佳佳.《国外医疗服务体系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与借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5期.

第7篇: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

艾力彼医疗集团董事长庄一强认为,这可能是国际大型医疗产业资本进入中国医院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国有医院一统天下的格局将有望突破。

“它和所有的公立医院做的是同样的事情,现在其他公立医院都是它的竞争对手。”华源集团健康事业部副总经理衷兴华则认为,在目前国有医院享受诸多优惠政策的扶持,由私有资本投资兴建的长庚医院将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

不仅是台塑集团,国内外私有资本对于投资中国医院的兴趣一直高涨。毕竟对于一个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医疗是一个足够大的产业。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医院的年收入总额达到4000亿元,并以每年约15%的速度增长。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诱惑,各路资本自然不愿错过。

然而目前私有资本投资医院领域的整体收益状况似乎不容乐观。前长江医院院长、迪生医院管理公司专家管理部主任萧永基估计,目前民营医院中,盈利、持平和亏损的各占1/3,显然,这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盈利状况。而在“2005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来自医院的与会代表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竞争激烈,一般中小型医院的盈利能力在持续下降。

民营医院障碍关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医院行业远未形成适宜于私有资本进入的宏观产业环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政策不明晰,对于哪些细分领域可以向私有资本开放,哪些必须由政府主办,法规层面一直没有明确。因而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在办理相关准入手续时会感受到种种阻碍。比如没有明文可以解释的申请被驳回,又比如在某些地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三级医院事实上拒绝私有资本进入。所以许多民营医院只能在红灯中穿行。

国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既是国有医院的出资人,又是行业监管者,在执行监管职责时难免对所属的国有医院偏爱有加。这使得民营医院在与国有医院竞争中非常被动。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私有资本在投资医院时会遭遇很多障碍。

首先,人才瓶颈是民营医院面临的最大障碍。衷兴华认为,民营医院与国有医院竞争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在吸引人才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影响人才向民营医院流动的重要障碍是民营医院在医生的职称评定和科研学术地位上的不平等,在民营医院供职的专业人员职称晋升问题无法解决,此外很多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限制其会员资格必须供职于国有医院,在民营医院从业的人就根本没有机会获得这些学术组织的认可。这些现实操作中的问题,使得我国至今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医疗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吸引不到充足的优秀人才,注定了民营医院在与国有医院的竞争中处于先天的劣势。

税收歧视又是民营医院面临的第二个障碍。按照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相关规定,非营利性医院可享受免税等多项优惠,及接受政府财政补贴,而营利性医院则没有任何优惠,必须照章纳税。非营利性医院享受税收优惠本身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几乎所有的非营利性医院,都在经营着很多营利性业务,这对于承受着税收负担的营利性医院来说,是一个很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民营医院面临的第三个障碍是医保准人歧视。虽然国家有关文件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申请成为医保定点医院,但由于各级主管机关对所属国有医院的偏袒,在实际操作中,民营医院很难获得医保定点资格,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患者到民营医院就诊。

民营医院面临的第四个障碍是医疗事故。庄一强认为,医疗事故对民营医院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是民营医院很难负担得起的风险。因为公立医院有政府支持,而民营医院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基本上要自己承担全部后果,除了支付高额赔偿以外,更重要的是声誉受影响,失去病人的信任,员工信心也受打击。

几乎所有的障碍都源于医疗领域管办不分所导致的不平等竞争,因此在实践中规避障碍的一个有效策略,是收购国有医院,并保留非营利性医院的性质,以便继续享受各种优惠政策。但非营利性医院不能给投资人分红,全部收支结余要用于医院的继续发展,因此出资人为了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就需要通过其控制的相关企业,如制药厂、医疗设备厂、房地产企业等等,通过关联交易来转移盈余。显然这一操作方式不够光明正大,因而对于国际上大型的医疗产业资本,是不能接受的。这也是为什么至今这些大型产业资本没有成规模进人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医院产业的机会

虽然面临重重障碍,但医院产业的巨大市场不得不让投资者心动。相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说,私有资本更倾向于投资高端专科医院,甚至有的是专病医院。比如牙科只做种植牙,眼科只做激光近视手术等。“这一投资方向是走精品店的路线,这种以中高端收人人群为目标客户群的高端专科医院,在国内才刚刚起步,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预计对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将长期存在。”庄一强说。

医院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周期长,一家综合性医院的投资可达5亿―10亿元。按照国际规律,一般综合性医院的投资回收期在8一15年。因此庄一强认为,医院适合做战略投资,对于财务投资者不太合适。

专科医院的优势是投资规模小,运营成本低,风险较小。从技术力量需求方面,专科医院有时只要找到一两个支柱性的技术骨干就可以运转,不像综合医院需要那么多技术力量,在现在竞争公平性有问题的情况下,管理的成本比较低。

上海联创在2003年投资兴建的北京新景安太妇产医院,就是遵循了上述精品店的路线。该医院只从事妇科疾病的诊治,侧重于习惯性流产及不孕症的治疗。医院技术骨干拥有多项国内外领先的医疗技术,其中创始人陈凤林院长首创的专利技术“习惯性流产的免疫治疗法”为医院树立了在习惯性流产领域的权威地位。联创对该医院的投资仅2000万元,营业前两年就达到年利润近千万。据了解,在未来两年内,联创可能会通过向管理层回售股份的方式退出。这次成功的尝试,促使联创开始关注医院领域。据联创投资总监周水文介绍,联创近年陆续又考察了多家医院,可能也会尝试投资一些综合性医院。

专科医院的另一个优势是比较容易获得市场准入,尤其是有特色、能够填补市场空白的专科医院比较容易获得主管部门的认可。据周水文介绍,“管理部门审批要看医院定位,是否能够提供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如果没有特色,和原来普通医院相同,审批比较难。”

第8篇: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

李佳珍购买的是900多元的老年人体检套餐,不仅有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腹部彩超、胸部正位等常规检查,还有女性盆腔彩超、乳腺彩超、尿酸、生化4项等女性专项检查。

医生还问了她的病史、家族病史,甚至平常喜欢吃什么菜、睡眠如何、运动多少。坐在一旁的张彤,正在下载这家体检机构的APP客户端,“有电子数据报告,医生们会给一个清晰的综合健康评估。我们可以咨询报告中超标的项目。”和母亲不同,张彤更看重如何按评估结果,帮助母亲预防糖尿病在内的慢性病。

让一次体检贯穿整个健康管理的理念,这是当下体检机构的目标。体检完成后,通过可移动平台,人们拿着数据与医生互动,配合运动、饮食等定制方案,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患者少吃药。

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健康管理成为热词,始自2003年的“非典”,公众广泛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性,私立体检机构随之兴起,尝试做健康管理。当卫生主管部门提出“战略前移和重心下移”策略后,公立医院才警醒,循着私立体检机构的步伐,进入这一服务领域。

竞争在所难免。

2002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韩小红创办的慈铭体检,站到了风口上。最初几年的实践后发现,体检业务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现实是,公立医院体检机构把持着体检业的绝大多数市场,私立机构的知名度与权威性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夹缝之中,民营体检机构组建了庞大的销售团队――硬挖客户。“要花大精力主动找客户,体检之后的医疗服务被迫往后放。在最初几年,慈铭体检变成了一个销售公司。”这是所有体检机构共同面临的困境。

让体检行业看到重构体检、回归健康管理的希望,并顺势摆脱困境的是,电子化数据、互网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风起云涌。

新技术将体检福利的红包做得更丰厚,员工体检后,除了事无巨细的体检汇总,还可得到张彤母亲那样的待遇。

体检机构自身的效率也上了快车道。以前企业想要获得员工的健康趋势分析,只能等到所有员工体检完成;而现在,企业随时能用手机查看员工整体健康趋势的解读。

这已经是最好的时光吗?

诚然,新技术的应用,升起体检行业升级的希望,但无论哪个机构都没有触及变革的核心――重塑整个行业的盈利模式。

理想的路径是,在完成体检数据采集后,还需医疗机构评估与对患者的健康干预,以实现健康管理的闭环。

但现实是,体检机构主动干预的难度超出想象。一般个人的体检报告详列了超标的数据,除非发现有重大疾病,比如癌症,呈现阳性,体检机构会主动打电话提醒、告知,一般的慢性疾病,只有患者主动咨询时才会发生互动。

国内体检行业在探索健康管理道路上,其实没走很远。

谁来埋单

在公立医院,体检只是个独立部门,包括体检在内的整个健康管理服务的费用支付,是健康管理“远征”的路障。

即便是走在健康管理领域前列的私立体检机构,90%以上的业务量仍然是企业客户。“绝大多数客户是由公司埋单,主动掏钱去做体检的个人占绝对少数。”韩小红说。而健康管理不应该是这样的。

在美国,体检与健康管理的费用都是保险公司付费,保险公司会催促消费者去做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保险公司帮助客户早期查出疾病,早治疗,可节省大量的医疗支出。美国多年的数据研究表明:人们为健康做出的10%的投保,能省下90%的医疗费。

健康保险是支撑这个行业的一块基石。

在中国,除了健康观念尚未形成,患者住院之前的体检费用,并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而商业保险自身也没有发展成熟,这使很多人漠视体检。

体检费用由谁来支付,有两种意见发声,一种建议像美国那样,将体检服务纳入商业健康保险的范围,另一种建议是,将包括体检在内的预防性医疗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第二种建议实现的前提是按人头付费的预付制。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撰文称,接受预付制的医生或机构,需要对参保人的就医行为和日常健康行为进行管理,以控制健康风险。

可是,按人头付费的预付制,也先天不足,因为它需要参保人有选择医生的权利,而且要有足够多的、素质差不多的医生可供选择。“两个条件不用说在今天的中国无法实现,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实现也很难。”王震称。

高端客户是一个突破口。有的医院和机构在探索体检服务会员制,将健康管理的费用打包进体检费用中;对这部分客户,设立专门的私人医生会员制,对VIP会员量身定制深度体检项目,在体检期间可以入住客房,并配有私人医生与助理,可以随时监测会员的健康数据,并实时提醒。

这样的定制化服务,最大的痛点在公众的主观意愿。

健康管理机构正在进行一场“远征”:先引导公众的观念,培育出一个市场。

好在梦想虽远大还是美好的。根据第三方市场研究公司费罗斯特苏里文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体检市场整体规模749亿元,到2018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1886亿元。

第9篇:私立医院的盈利模式范文

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其阶段性的效果已初步显现,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群众个人支出的医疗费用绝对数不断上升,2009年为6 571.16亿元,2010年上升至7 051.29亿元,2011年达到8 465.28亿元。当前群众反应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主要体现在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是我国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城乡居民医疗服务的主要供给责任,是公益性服务的主要产出者。公立医院改革是“十二五”规划中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完善与市场机制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促使公立医院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是新医改的核心价值体现。提升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尽可能增加社会福利也是新医改的重点和难点。2012年全国300多个试点县先行拉开改革序幕,2014年扩大到1 000个县,中央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部署是在以提升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前提下,以县级公立医院为切入点逐步展开,以切实减少群众医药负担为基本原则,逐步取消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医院收入的减少依靠医疗服务技术价格水平的调整和加大政府投入等途径加以补偿。当前我国县级公立医院的医药销售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50%一60%,有些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销售收入占70%以上,而我国目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一般在10%以下,取消药品加成后巨大的经费缺口短期内依靠加大政府投入来弥补是不现实的。基于我国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取消“以药补医”运营机制背景下提升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困境分析,只能开辟新的医院治理和运营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组织运转效率,在宏观层面注重公立医院改革中的医疗资源的综合配置、在微观公立医院运营层面注重组织的运营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提升,效率的提升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和产出的增加,进而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产出增加。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在“公益性”内涵的研究方面,Brown认为政府提供的就是公益,市场提供的就不是公益,“公共提供”等于公益,“私人提供”等于私益。根据周绿林等(2011)对国内卫生事业公益性的研究述评,主要可以归纳为表现形式、淡化原因和实现路径等三个领域,他们认为“公益”与“福利”只是服务提供水平和公平程度存在的差异,二者本质应该是相同的,都在公平的前提下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益性作为整个社会迈向福利理想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其最终目标是达到社会福利可实现的最高层次。陈文玲、易利华(2011)认为群众希望从公立医院得到尽可能好的服务,尽可能少的费用,所以“费用合理、服务适宜”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最佳体现。其还阐述了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要求公立医院在确定和组织提供医疗服务时,必须坚决强调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邱鸿钟(2011)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公益性的原则与坚持非盈利原则是内在一致的,必须把握好赢利的关键口。医院可以提供纯公益性卫生服务产品、准公益性卫生产品和半公益性卫生产品,还可以提供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在公益性弱化的成因方面,孔祥金(2010)认为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化推进历程中政府投入的不足、医疗机构的逐利性现象严重、公益性经营理念淡薄、组织发展的定位缺乏科学性等。袁红梅、何克春(2013)研究指出公立医院经费投入补偿机制不合理和财政投入占医院收入比例过低给医院经营带来了严重压力,进而导致公益性难以体现。李玲、江宇(2009)指出在政府投入不足和监管考核不力的双重作用下,公立医院形成了自我盈利、自我发展的道路,药品更大的盈利空间、大处方和过度检查现象凸显公立医院内部也长期形成了违背公益性的运行机制。古长青(2009)等学者都提到了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是影响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重要原因。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医疗机构公益性的研究现状,对公益性科学内涵的界定比较模糊。笔者认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体现在人们消费医疗服务时支付的成本应该是低于市场价格,也就是西方经济学所言的消费者对消费者剩余的感知,这种感知也体现在公益性产出与需求的匹配度上。从研究视角方面,大多文献是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而严重忽视了其他一些关键因素引发的公益性弱化。再者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公共财政投入不是一蹦而就的事情,需要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为支撑,鉴于我国经济实力的现实背景,对公共医疗领域的投资比例从8%提升到50%以上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现阶段探讨财政投入不足以外的成因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的研究概述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西方国家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和新的管理模式。Michael Barzelay认为摒弃传统官僚制的时代已具备条件,公共管理由重视“效率”转而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组织使命和工作绩效的认同;Alex Faickney Osborn和TedGaebler在《改革与政府》中将“新公共管理”看作是单一的模式概念,是重塑政府的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旨在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重视政府的管理绩效和公共产品的产出。新公共管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掌舵者”,而非“划桨者”。政府应该从管理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也正向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小政府理论”所描述的政府应该缩小管辖的空间范围,其管理内容应该是提供那些市场做不了也做不好的服务,即提供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注重政府组织的运营效率,简政放权。第二,注重用现代企业化管理方式取代传统的行政官僚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各个公共服务部门应采用私人部门先进的管理方式、技术和方法,注重提供服务的质量管理和绩效管理。第三,注重对投入产出效率的追求。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追求效率方面注重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管理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确定明确的组织和个人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的完成状况进行客观测度和评价;第四,注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主张在行政管理领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私人部门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不仅可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关键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实现成本的节约,竞争性的生存环境能够迫使垄断部门对顾客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第五,注重顾客满意度提升的全新价值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关注政府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行政权力、行政行为和行政文化等从属于服务与顾客满意度的目标导向,视政府为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公民是其尊贵的顾客,由顾客驱动型的政府能够提供多样化、高质量且符和顾客需求的公共服务。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下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的成因分析

1.政府“管办不分”的治理机制背离了公益性。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政府的角色应该是“掌舵者”而不是“划桨者”,应该从繁杂的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中解脱出来。“管办分开”的出发点是把履行医疗行业监管职能和公立医院的出资人职能机构分开,即把监管和公立医院运营的利益链切断。但是目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产权关系不清晰,缺乏对公立医院管理者的有效的激励约束,监管效率低下导致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弱化。国务院医改办调研组(02013)发现:目前存在对公立医院的定位、如何体现公益性以及政府应该负担的责任等认识不清的现状。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提供存在监管的越位和缺位,随着医改的推进逐步重视对医疗服务的投入,但是对公共服务(公益性)产出的测度和评价不够。例如现阶段县级以下的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实施的零加价率的基本药物制度,其旨在解决目前药费支出过高以及过度用药的严重问题,本是一项较好的促进公益性产出的制度设计,但执行上却大打折扣。据朱恒鹏的研究指出:基层医疗机构通常采取和药店合营、非基本药物替代基本药物等人为因素减少零差价药品的供应量,诱导患者到合营药店买药,维持医疗机构的收益;大型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也存在不达标。管办不分的体制弊端严重制约了政府的监管效率,进而影响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产出。

2.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市场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理论注重提供公共服务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合理竞争促进公益性的产出。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具有行政垄断性,公立医院凭借资源技术、政策和规模优势垄断着医疗服务市场。公益性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和医疗机构的所有权性质没有必然联系,公立医院和私营医院都可以生产“公益性产品”。截至2009年底,我国公立医院15 724家,约占医院总数的77.5%;就诊人数高达18.36亿,占医院总就诊人数95.5%;住院人数8 125万余,约占总住院人次95.7%。当前公益性医疗服务市场缺乏必要的竞争性,导致医疗卫生领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医疗机构组织的运转效率也比较低。较低效率的医疗服务市场必然导致较高的运营成本,公立医院出于自身发展利益的考虑必然减少公益性产出。

3.公立医院低效率的行政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重视用企业化和私人部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来替代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管理公共部门,重视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率测度和评估。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存在严重的管办不分和政事不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不分的体制性弊端。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和运营采取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不重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范式,忽视管理机制创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缺乏灵活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率的激励约束机制可通过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率来提升组织的运转效率和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促进其公益性的产出。另外是忽视公益性投入产出的效率,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没有明确的公益性绩效考核指标,对绩效目标的测度和评价严重滞后,公立医院的药品价格、大型设备的检查费用一般都高于连锁药店和民营医院。政府注重公益性投入但却不关注医院的公益性产出。公立医院较高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较低的的组织运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着公益性的产出。

4.公益性产出的顾客导向性不强。公益性弱化也表现在公共服务供需不匹配。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公共部门工作的开展应该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公共服务的评价,以顾客参与为主体,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符合顾客的偏好,才能产出高效的公共服务。目前我国公立医院较高的诊疗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虚高的药品价格和较低的医疗服务质量,导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公立医院发展的趋利性越来越强。钟南山(2014)指出,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的核心任务。然而,近来出现的恶性医患事件,主要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的门、急诊中,这与公立医院背离公益性有直接关系。关于顾客(患都满意度的研究,刘雯薇等(2013)对北京市公立医院随即抽取400名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发现:患者对就诊成本(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满意度较低,说明公立医院提供公共服务不是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没有彰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产出的社会责任

三、基于新公共管理的公立医院公益性提升路径建议

根据上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以及公立医院公益性产出弱化的成因分析,构建公立医院公益性提升的框架模型

(一)掌舵型的高效政府治理

德鲁克在其著作《不连续的时代》阐述到:“任何想要把治理和实干大规模联系起来的做法只会严重消弱决策能力。任何想要决策机构去亲自实干的做法也意味着干蠢事”。因此政府在公立医院的改革中必须对自身职能有准确的定位。第一,应该明确公立医院治理关系,管办必须分开,明确政府和医院之间的授权关系,厘清政府与公立医院的利益关系,逐步完善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政府与医院的互动治理模式。作为企业家角色的政府,应该尽快实施官僚式政府向顾客驱动型政府转型,把公共卫生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地方转移到效率较高的地方,促进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多样化、高质量、高公益性且符合群众需求的公共服务。第二,打造高效率监管的政府。政府既应该注重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也应该注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产出测度和评价。因此政府在新一轮的医改中应注重监管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建立健全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体现在费用控制、服务质量、覆盖人群等公益性指标),科学客观地评价公益性产出,注重公益性的投入和产出效率,医院的财政投入应与公益性产出量挂钩。第三,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来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使政府行为的目的不偏离公共利益代表的轨道。

(二)在公益性服务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

部分公共服务走向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政府应该合理利用民间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引入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有效竞争机制。因此政府首先应该重视从财政投入、税收和融资、医疗政策扶植民营医院和社会医院的发展,形成与公立医院公益性产出的有效竞争格局,让私人部门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职能的管理模式,科学客观评价各种所有制性质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产出效果。其次逐步推进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现公立医院向社会医院转型,同时也适当减少了公立医院的数量。

(三)公立医院改革中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

公立医院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应该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以公益性产出为核心,优化医院的激励约束机制。从医院运行机制上彻底革除以业务科室和病区为单位的成本利益单独核算机制,以公益性为出发点建立医院的内部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建立符合医务劳动特点和规律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与激励分配机制,切实解决好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问题。第二是创新管理机制,降低医院运营成本。积极推行公立医院物流延伸服务,极大促进了医药药品管理的改革,促进了医院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在降低院内物流成本的同时为医院和患者提供了增值服务,使医药流通企业与医院建立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北京天坛医院实施的物流延伸服务的案例中可看到改革的效果。第三是强化公立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信息有效传递扩散是现代政府重要的政策工具,政府应该对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建设给予持续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健全的医疗信息系统应该包含患者电子病历、经济状况、医保账户、医疗费用明细、政府监管等信息平台的兼容,不仅可以提高对公益性产出的监管效率,而且这种信息披露机制对于解决医患信息不对称、鼓励医院不断提高服务水准并降低费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