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私立学校教育范文

私立学校教育全文(5篇)

私立学校教育

第1篇:私立学校教育范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的教育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滞后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是通过学习成绩来作为一个学生的衡量标准,充分暴露出应试教育的弊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比较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这就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形势背景下,很多学校普遍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而导致教育资源比较缺乏,此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过于统一化和刚性化,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基本忽视,学生的学科成绩被作为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评定依据,而且教师评优、加薪和晋升都与学生成绩挂钩,教学评价太过形式化,造成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价值评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偏激,对小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注重文化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对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逐步由人才专业知识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方向转型,但是,我国的很多小学教育仍然主要是以文化教育为主导,注重文化课的学习,注重学生智育的培养,忽视对素质教育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缺乏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科目,这是与学校培养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3.落后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又一主要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可是,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观念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后的管理观念导致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无法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对策研究

针对在教育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几条策略来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进行提高:

1.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首要任务

管理理念在小学教育理念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思想的创新是教育思想观念创新的开始,在一个科学的、创新的管理理念的引导下,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和道路,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是由创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来决定的,管理创新是建立在教育研究和办学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坚持创新的、可持续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学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优势,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

2.注重教师综合素质和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重要内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和引导者,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创造性的影响的,通过教师进修培训进行继续教育,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师实施因材施教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此外,管理人员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组建一支具备科学现代、创新观念、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管理人员队伍,是教学管理工作能够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这些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是相当重要的。

三、总结

第2篇:私立学校教育范文

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提出了相对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学校管理者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立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提出了创新管理的有效策略。新课程改革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推行也使得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转移到了学生素质教育层面上,对于教学管理方法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学校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管理方法,确保新课程教学改革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1.1管理理念落后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时间尚短,许多小学教师并没有能够转变自身的观念,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在新课程的要求下一再强调以人文本,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实际上改变的仅仅是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能力的判断,仍然是通过考试成绩,忽视了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甚至部分学校也将学生、班级的成绩作为判断教师能力的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没有能够得到重视。

1.2管理队伍欠缺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必须具备相对完善的管理队伍,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但是就目前来看,多数学校并没有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多是由普通教师兼职,缺乏专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无法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进行管理创新,影响了管理的效果。

1.3管理目标不明

事实上,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许多教育管理者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在管理中都是保持着一种相对谨慎的态度,逐步对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明确的教育教学管理目标,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无用功,严重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另外,受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一些教育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模式改革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这样不仅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针对上述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做好教育教学的管理创新,逐步提升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2.1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小学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能够及时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更新,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自身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如同传统管理模式一样,上报后就事不关己。对于学校而言,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帮助,使得其能够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得其能够更加积极的投身到教育教学管理中,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2.2提升教师管理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所带来的并非简单的课程内容变动,还有全新的标准理念和要求,传统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适用性不断下降,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的需要,教育者必须主动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升综合素质。学校方面,应该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组织管理人员参与培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从学校本身的需求出发进行应用,尽量避免普通教师兼职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情况。教师方面,应该顺应时展的客观需求,通过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理解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要求,适应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这个方面考虑,学校应该定期组织一些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和探讨,以确保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有效落实,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3明确教学管理目标

一个明确的目标对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教育者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也可以根据目标,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从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方面分析,管理人员应该注重以人为本,从教育者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使得教师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并且从中寻找到最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对于教师本身而言,可以根据阶段性目标,结合实际情况逐步落实,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教育者与管理者能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事实上,只有当教育者确立了明确的教育目标,管理者才能对其进行分析和管理。在进行计划的制定前,管理者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立场,坚持人性化的思考方式,确保制定的阶段性目标能够切合实际,帮助教师开展教育工作。

3结语

素质教育的深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小学教育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能够紧跟时展步伐,及时进行调整和创新,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管理体系,对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贯彻落实,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其能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张永虎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学校

第二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情感教学的运用

摘要: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开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一改过去盲目追求分数成绩的狂热,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注重学生思想情感体验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地位越来越突出,受到广泛关注。在简单概括情感教育的内涵与教学意义的基础上,主要就如何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有效开展情感教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情感教学;小学教育;人生观;自身素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处于6~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基本是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少年儿童,他们对于家庭、学校都处于想要独立但又无法独立,处处依赖的状态中,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小学教育教学不能简单地关注其知识掌握程度与考试分数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刺激其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并从思想情感上引导学生。情感教学作为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更好地开展情感教学,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情感教学的基本内涵

情感教学是针对“唯理智教学”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在教育中,情感是人得到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充分重视,在教育中通过施加教育的力量,促进人的情感的丰富,相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它更多地关注教育中人的情感的变化,它认为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不断进行质变、升华,人的情感、智力、生理全面发展,才是人的真正发展。情感教育是当前在我国教育领域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一种教育理念,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育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尊重和爱护学生、注重关怀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正面道德情感的培养。

二、情感教育对小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和心理尚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开展情感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还能实现小学生认知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是配合开展的,二者相互协调。

(二)有利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行为和思想,而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引导,而情感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道德感、集体感、荣誉感还是人生观、价值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意义重大,它能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无疑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而情感教学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正是他们所欠缺的,通过情感教学改变小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其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一)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除了父母,教师是与小学生深度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我们常说言传身教,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使教学能力和个人修养都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提高自身的魅力,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换位思考,感学生之所感,急学生之所急,打破传统教育中学生对教师的盲目崇拜,学会与学生做朋友,以平等的地位友好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二)教师要掌握小学生的特点,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性任务,致力于教育指导学生,古往今来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学生心目中都有着崇高的地位,但事实上,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学生,更不能因为自身阅历丰富而看不起学生,需要学会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做学生的朋友,而不仅仅是长者,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辅以激励教育,在了解学生个人特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感激励教学,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

(三)教师要积极创建良好的情感教学环境和氛围

在情感教学中,有必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情感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不仅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放松自己,在课堂上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为情感教学创造环境、提供条件。情感教学环境的创建是教师有效开展情感教学的前提条件,在良好的情感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渗透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实而具体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室的布置中,教师要求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明亮,利用教室环境影响学生,让学生保持心情舒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配合各种有趣的教学内容,充分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从精神层面营造教学氛围。

(四)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授课方式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紧扣教学大纲,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授课方式,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为情感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情感授课对情感教学而言是教师陶冶学生思想情感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授课方式,不仅能将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带回课堂,引起学生与教师情感上的共鸣与交流,继而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通过这种师生的有效配合,更好地完成既定学习目标,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全面发展目标。例如,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了解班上每位学生的性格与家庭背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鼓励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误,也需要进行鼓励表扬,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五)搭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桥梁,做好情感沟通和交流工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补充,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开展情感教学,还要积极搭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保持与家长的有效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争取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同时还能在具体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情感来教导学生。例如,教师在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后,可以建议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还可以要求学生和家长在家一起收看教育类视频或者讲座,如《美丽的大脚》《百善孝为先》等,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的同时,引导学生家长进行思考,反省自身家庭教育是否存在误区,这不仅能密切家庭亲子关系,使家长和学生学会互相理解和尊重,还能让家长学会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统一,双管齐下,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

(六)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因为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因此小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对于自己的真实思想和行为控制力还不成熟,因此在情感教学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对自我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可以尝试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培养其参与意识,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对自我的约束力,而教师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遇事冷静的原则,充分考虑到每一种教学行为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的后续影响。

(七)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为情感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特别对年龄比较小的小学生来说,良好的环境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加强师生、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影响更为重大。在开展情感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环境来补充教学中的不足,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为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校园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和观念。

(八)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形成班级主人翁意识

实践活动能有效实现个人情感与个性行为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情感教育。因此教师需要鼓励班上学生多参加学校内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在活动中加强引导,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朝正确方向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也是开展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形成主人翁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在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的同时,加强班级内部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学生掌握与父母、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进行问题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小学生社会沟通能力以及智力水平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层面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开展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教育规律,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自身、学校以及学生等方面多管齐下,从而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林琳.对情感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思考[J].学周刊,2013(31):94.

[2]薛爱明.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11):14.

[3]张志伟.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4(8):120.

[4]聂爱明,王有强.论教师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隐性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5):14-16.

[5]代勇.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导报,2014(12):285.[6]

作者:陈寒露 朱波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夹山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及改进

摘要:在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方法,希望对于今后的小学教育管理发展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引言

纵观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教师、家长所关注的焦点,这样就容易造成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体制发展中,则是由我国教育特点所决定,尽管受到诸多方面的质疑和诟病,然这依然是当前我国人才选拨的主要方式,可以看出,高考制度为代表的应试教育体制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我国的人才选拔。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涉及到内容也比较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诸多不适宜的方面,不断完善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对于实现小学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契机,转变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路,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2.1教学管理模式落后

分析当前我国的小学传统教育发展,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则是最为突出的表现,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十分明显。对于小学教学管理来说,其涉及到诸多方面,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造成小学教学水平也较为低下。根据统计分析,当前在小学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行政干预教育管理则是不可避免的矛盾,由于历史问题等客观原因,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干预一直影响着学校教育管理,这样的方式明显着不适应于时展的需求,也不满于学生发展的特点变化;二是,小学教育管理中不具备人文关怀,在今后的小学教学管理改革中,一定要践行好以人为本的精神,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诉求,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根据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中,片面注重学生成绩的重要性,造成了巨大的学习负担,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2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

对于整体教育体制中的基础的小学教育来说,相比于中学、大学教师来说,小学教师在福利、薪资、学历职称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距,再加上我国确实存在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极不平衡的问题,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差异化比较大。比如,城市小学教师往往都是名校出身,个人业务素质能力都比较高,而农村小学教师往往仅具有较低的学历,有的仅为高中毕业。经过统计,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不高,表现在教学中,往往就是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教学方法不灵活,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节奏。

3改革小学教学管理策略分析与思考

3.1全面推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发展

由于当前的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僵化、落后的局面,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应该保证学生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实施全面的小学教学管理改革。针对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应该保证从事小学教育的积极性予以充分调动,利用好改革的契机来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保证能够提升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在全面改革小学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者,应该抱有坚定的信念,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奠定良好的教育改革基础。同时,作为小学教育改革的总体策划人,校长应该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应该能够担负起掌控本校师生活动的责任,不断加深与师生的交流,这样才能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教育管理中,充分发挥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切实做好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二是,还应该紧密联系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推行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将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作为改革目标,进一步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还应该充分重视教师在教学管理改革中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是,为了保障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顺利开展,还应该保证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贯彻落实,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应该摒弃传统的“唯分数论”的格局,应该保障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

3.2从各方面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了保障小学教育质量,就应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了有效提升教师素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该不断增强小学教育中的教师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重视他们在业务素质能力方面的提升;二是,应该重视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生培养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应该注意相应的教师素质的地区以及城乡差异。只有建立素质能力高、职业道德强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开展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工作。在小学教育中,应该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三是,应该充分重视教师的道德素养。小学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能够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另外,还应该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鼓励教师进行个性化发挥,切实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做到上述几个方面,才能实现小学教育“言传身教”的目的。

4结语

为了更好地保证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应该充分重视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符合我国快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祖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文方俊.浅析目前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速读(上旬),2016,(5).

第3篇:私立学校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育心理学;运用

一、引言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曾经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大学生才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高校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引导下,高校思政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整体上来看,高校学生的思想信仰以及价值观是积极、正面的。然而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信息发展日益膨胀,各种思想价值观互相交融,这对于思想活跃、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社会阅历有限的高校学生来说,如果不加以引导,容易在思想上产生迷惘甚至走入歧途,这就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心理学与教育的产物,符合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以教育心理学为突破口,着眼于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

二、教育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是研究教学情境中的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如今已经有着百年的历史。而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存在心理规律的。笔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学情境中的教师与学习情景中的学生以及他们在互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国内外有许多教育者都高度地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并提出合理运用这一因素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教与心理学是伴随着教育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旨在通过了解人性,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可见,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涵及价值分析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大概占75%,而心理健康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高校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对思政课地学习引起重视,他们觉得只要背背知识点,考试能通过就行了。这样并没有充分地发挥思政课教学对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而教育心理学和高校思政课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构成要素和人才培养目标,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尊重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准确介入,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或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进而实现德育目标。

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阐述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将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及时了解,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各种思想动态,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一)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思路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一度被忽略,他们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学生行为符合传统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要求会得到肯定和鼓励;反之,不符合要求便会受到惩罚和批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教育者都没有否定学生的权利,它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信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要等,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拓宽高校思政课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和法律观念。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

当下许多高校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原则、方针和举措,这些经验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课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反之,效果不太理想。同时,教育心理学中感觉、直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规律方面的知识,可以使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激发学习热情。所以应以教育心理学为突破口,结合高校思政教学经验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提炼、总结,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科学。

(三)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强调产生思政理论体系,而忽略了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通过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结合,全面了解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与性格差异,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思想动态与情感变化,利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知觉、想象、记忆、思维等规律,不断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从而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进行学习,激发整个课堂的活力。同时,教育心理学提倡运用认知分析、行为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也是值得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的,通过借鉴、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教育力,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四、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伟大的瑞士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在人的一生中要在他固有的人格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它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高校思政课便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的多样性。而运用教育心理学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能够拓宽教学思路,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增强其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势在必行。其中,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主导因素,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关键因素,而外界环境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一)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完善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教师理念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做过研究,研究得出教师应该具备“仪表良好”“态度友善”“品行良好”“尊重学生”“兴趣广泛”“有忍耐性”“宽容”“幽默”等特征。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培养教师特征,学生认可教师,才会主动理解和把握教师传授的知识。首先,教师要注重仪表、简单、大方、端庄,树立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教师要具备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个性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教师良好的思想作风、生活习惯和言行举止也能够增强在心中的地位。同时,教师还要合理地培养期望效应,以学生能承受的为底线,不能给学生过大的压力,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当学生犯错时不能乱发之气,而应该虚怀纳谷,有包容之心。当自己犯错时,要勇于承认错误,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对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价值观交叉融合,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能再局限在“是什么”层面的教学上,而是深入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和“怎么样”,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其次,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出发进行思政课教学。学生由于家庭、遗传、环境等不同,其生理和心理发展也不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学生分类,因材施教,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要为他们量身制定符合他们水平的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同时还要注重态度理论的运用,在态度形成与转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了,懂得利用周围环境、群体意识以及网络资源影响学生的认知,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时耐心细致地开导。此外,还要注重情感教育理论的运用,注重激发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三)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在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运用心理疏导的方式不失为弥补现有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心理疏导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言语或者其他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解决学生的心理疑问和思想困惑,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一方面,以宣讲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如对大一新生进行环境适应、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的疏导,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道德心理的调节,对大四的学生进行就业心理问题地指导,给学生传授缓解心里矛盾的技巧,解开学生的思想困惑。另一方面,以对话说理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在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交谈与信息交流中,找出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学生心服口服,形成积极健康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体现民主的对话交流,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它应该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倾诉和教师地引导,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使学生能够乐于接受的方式,打造学生爱听、老师爱讲、学生受益、老师提高的高校思政课堂。

(四)提升教学环节的艺术性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确,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只有对该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教师才有可能实施有效地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环节的艺术性是当前思政课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播放历史题材类影片《生死抉择》《冲出亚马孙》《谷文昌》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等;通过激情的演讲,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享受思政课教育内容带来的乐趣;理论联系实际,客观、公正地剖析实际问题,将枯燥的思政课教学打造成具有艺术性的公共课程,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环节的艺术环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不断地提升思政课教学课件制作水平,选择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与生活息息相关,要珍惜老一辈革命者为今天美好生活所做的牺牲,从而帮助学生塑造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等。

(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固然作用,但是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要改变对这一课程的偏见,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与行为,还要学会克服学习障碍,通过正确的学习策略,获取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首先,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塑造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高校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勇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在自我剖析中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完善自我的前提下,结合教师的有效引导,提高自身对高校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怀着对高校思政课的兴趣,内化为高尚的理想信仰,自觉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实现个人价值与自我价值。其次,学生还要善于学习,成为真正的策略型学习者。具备丰富的学习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在没有教师、家长以及他人的监督情况下,也能够有效监控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学习行为符合学习目标;养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有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这种学习品质对学生今后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问题。近年来,教育心理学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当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完善,提高教学素养,从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许贺,李洪.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机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6).

[2]牛江永.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

[3]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7).

[4]王兆云,李小梅,王新刚.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3(23).

[5]齐晓颖,刘立伟,赵婷.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8).

[6]张彩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角[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9).

第4篇:私立学校教育范文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在时展和新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面临挑战,具体表现为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致使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1]高校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育者开展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教育的有效保证。心理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借鉴学科,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方式。

一、激励理论的内涵及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关系

(一)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通过激励的方式把人受到的外部形式刺激转换为内部心理冲动,最终达到增强或削减受激励者行为和意志的目的。有效运用激励方法,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激励理论主要分为需要、情感、榜样和兴趣四个方面。[2]通过对激励理论四个方面的把握,得出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四个有效的切入路径。从需要方面来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就会投入到社会活动中,马克思也曾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3]因此,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从情感层面来看,情感激励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有对情感的需要。[4]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育者要在了解高校学生内需的基础上,建立师生情感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拉近自身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良好开展。从榜样方向来看,高校学生可以从榜样身上感受到奋斗的成果和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榜样激励是最能为大众接受的激励手段,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时,教育者可以结合伟人事迹、道德模范经历或优秀大学生的例子,塑造受教育者科学的价值观。从兴趣层面来看,思政教育要创新活动开展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习活动离不开主体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启动器,是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的中间环节。[5]思政教育具有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特点,难免让学生感到无聊乏味。教育者要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自主参与。

(二)激励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1.激励理论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大多数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直接或者间接的沟通不果断开展,沟通是核心,而激励则是沟通的基础,运用好激励的方式和手法,可以提升沟通的效果。可以运用激励理论中的需要、情感、榜样及兴趣四种激励方式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分析不同学生专业学科的特点,将思政课内容与该专业学科特点相结合,带动学生接受教育,并与学生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2.思想政治教育是检验激励理论实际运用的金钥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分析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运用效能,更好地把握激励理论的操作方法,从而运用到其他行业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会出现单向或者双向的模式,实现双向沟通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运用激励理论的目的是实现双向沟通,这是两者能相互联系的关键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合理运用激励理论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搭建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

二、激励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不足

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通过激励的方式提升人们主体积极性的理论,高校思政教育对激励理论的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尚存在不足,目前主要表现为对高校学生主体性不够重视、忽视对学生的目标激励两个方面。

(一)对高校学生主体性不够重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依旧采取理论灌输的形式,没有深入发掘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因此在运用激励方法时,不能直击学生内心。激励理论应该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需求点和兴趣点,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避免单向灌输,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双向的、互动性的探究式教学。一些高校在教学活动中仍采取简单的理论灌输方式,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想法,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忽视对学生的目标激励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制定统一的目标去激励所有学生,没有考虑到个体化差异的问题。每个学生学习的专业和感兴趣的事物都不相同,盲目地套用目标激励理论,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既不能有效发挥激励的作用,又会影响教学质量。从短期看,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对思政教育形成刻板印象;从长远看,会影响学生群体目标价值观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创新路径

在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可以运用激励教育方法中榜样导向的方式,把校园优秀先进人物,以及党和国家正面宣传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国家道德劳动模范等,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激励因素,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抵御国内外不良信息的影响,构建正确健康全面发展的三观。[6]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的前景良好,能有效带动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双向探究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掌握。但激励理论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尚存不足,思政教育者要用创新发展的思维,完善激励理论在教学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方法,扩大其影响力。

(一)合理设置目标,灵活使用目标激励首先,要清楚目标群体的兴趣及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目标,有针对性地运用目标激励的方式调动不同群体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加强其自主学习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依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目标。如果一个教育目标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说明该目标是合理的。[7]在针对性设置目标的同时,要考虑到该目标是否有可行性和挑战性,设置目标不能太难,脱离实际会让学生有挫败感;也不能太容易,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无趣。通过对学生群体自身能力的把握,合理设置目标,既有挑战性又能够完成,这样才能发挥目标激励的最大效能。其次,让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案成为可能。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注意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双重设置,短期目标能帮助学生看到自己每个阶段的进步与发展,保证学生思想不掉队;长期目标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激励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顺利过渡到自主学习。

(二)重视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高校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教育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要使学生在吸收理论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认识到思政课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跟自己的兴趣相结合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完善教学理论体系,主动了解、把握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群体丰富的文化,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案中,促进高校学生群体主体意识的迸发。在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运用激励理论,才能有的放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和抵触心理;同时,帮助学生构建从兴趣出发的自主学习模式。

(三)创新激励方法,挖掘激励方式多样性高校教育者要克服激励理论的局限性,用创新的眼光发掘出多样的激励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理论。在深入了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完成理论的再创造。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主体差异性,引入正负激励和竞争激励的方式。正负激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以正激励为主,配合负激励的刺激手段,负激励是指通过合理的惩罚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避免学生自负,塑造学生健康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可以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避免学生安于现状,通过竞争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合理的危机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他律转为自律。在运用激励理论时,不能墨守成规,要深入理论内部,并将其与实际情况相对照,创新发展激励方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心理学的实践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大学生群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内化机制提供了研究方向。激励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相互推动,互相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构建正确三观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刚.浅谈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0(3):155.

[2]张龙丽.激励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20(13):196-19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4]马梦娜,戴莉.论沟通和情感激励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1(12):34+15.

[5]颜震华,王绍海.教育激励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211.

[6]庞晶,徐凤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激励教育法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2):134-135.

第5篇:私立学校教育范文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求学的第一阶段,作为启蒙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激发创新意识和开拓性思维。跟随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引导者,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学生今后的发展。当前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成为关键问题。根据现在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并不完善,还需进一步壮大和充实。现在很多小学教师大都偏向理论型,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普遍不高,严重影响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1]。

(二)教学和管理观念落后。

学校的管理者和部分教师还不能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中完全转变过来,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依据学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很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学管理者的认识不足,在管理过程中缺少创新意识,在实际应用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心智研究。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7-13岁,正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心智发展并不成熟,心理素质也都较差。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老师虽然谨遵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但是对学生的心智问题并不关注,导致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盲目性、教条性等问题,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得不到发展。小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管理下学习兴趣很容易缺失,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三、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教育质量,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小学教师综合能力较低的情况,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关键。培养全能型人才是当下教育的宏观目标,而对小学生的培养主要借助教师的正确引导,如果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或者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必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在招募教师的过程中应对教师的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考察,不仅保证较高的理论基础,更应注重实践能力和个人素质。除此之外,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方法,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2]。

(二)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不仅要改变管理方法和手段,更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以往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定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孩子能否得到全面发展才是关键。在小学这个特殊阶段,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培养,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为课内课外双重结合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应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