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震监测的意义范文

地震监测的意义精选(九篇)

地震监测的意义

第1篇:地震监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开源网管系统;地震监测网络;应用

地震监测网络的构建对国家地震监测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地震监测网络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工作人员以开源软件为前提,利用集成开发技术,构建了高效、可靠的网络监控系统,以便能够进行全网综合监控,这是传统软件无法达到的,现如今,我国地震监测网络中已经基本上都使用了开源软件,效果的确比较好。

1 开源网管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

地震监测网络对开源网管系统的有着一定的要求,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网络监控系统要具备一定的管理与维护功能。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对各种设备都能够进行有效的监控,这其中也包含着SNMP设备;第二,既能够进行设备监控,也能够进行应用服务监控;第三,可以显示出监控综合信息,让监控人员一目了然;第四,可以生成监控信息统计报告;第五,可以发送分级邮件,还可以通过短信故障进行报警;第六,可以将图形展示出来;第七,可以统计出数据流量,并且能够将具体数据展示出来;第八,满足于多级用户在线应用需求;第九,能够进行二次开发接口。网络监控系统构建期间,上述功能主要是通过运维监控来检测,比如对网络设备状态进行监控,对专业仪器进行监控等。

2 Nagios开源网管系统

2.1 系统功能

开源网管系统机简单的说就是网络管理系统,而Nagios可以称之为企业监控软件,该软件能够对主机、各类设备以及多种服务等进行监控,扩展功能十分突出。现阶段,Nagios扩展插件已经超过了几千种。本文重点介绍的几个扩展插件及其功能如下:第一,Nagios-plugins:其是Nagios监控软件中的基础插件,主要用于检查,比如检查文件系统是否完全,内存使用的具体情况等。第二,NDOUtils:该插件主要负责将配置与监控信息全部都进入到数据库中,以此保证监控信息能够实现共享。NRPE:该插件属于扩展插件,主要存放在服务器中,负责监控远程服务器的具体运行状态,也可以将其称之为Nagiosfor Unix客 户端。

2.2 系统安装

首先,做好安装前的准备工作。Nagios系统中需要安装服务器,至少2G内存,80G硬盘。而后设置操作系统,该系统使用Suse Enterprise Server 10with SP2比较合适,该系统默认的语言是英语,但是可以输入简体中文。其次,平台与各个插件的安装。在安装插件以及平台时,安装人员需要依照官方文档以及手册来进行安装,安装时切记要依照相应的顺序,正常情况下,有关部门都会编写综合安装手册用来指导安装人员。安装结束后,工作人员可以登陆指定网址进入的相关页面中。

3 Nagios开源网管系统再地震监测网络中的应用

现阶段使用Nagios开源网管系统并不具备自动发现功能,因此无论是配置相关内容,还是定义方面的工作都必须要手工完成操作,只有手工配置结束后,才可以应用。

3.1 对象模板

Nagios系统运用的是面向对象技术,通过定义存在者多种多样的对象模板,比较常见的有主机、服务模板等,这些模板都存在各类型的cfg文件中,对象模板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对象共有参数进行定义。用户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设置对象模板。如果要想把所有的监控设备以及各类服务都添加到系统中,工作人员就一定要选择一个指定的对象模板。

3.2 对象分组

简单的说就是对象定义时,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操作,比较常见的有主机与服务分组,这样就可以进行明确的对象管理。正常情况下,工作人员都是按照部门、设备种类等来进行主机分组,而通常是按照服务类型来进行服务分组。

3.3 对象命名

对象命名前要统一命名规则,我们采用如下方式:部门名称-设备类型-设备名称?此种命名规则可以清楚的区分各类设备,并便于二次开发?

3.4 对象定义

在对象模板、分组信息和对象命名规则建立好后,开始定义对象信息。各类对象定义存放在/usr/local/nagios/etc/objects目录中。对象定义时建议按设备所属部门或类型分类建立相对独立的定义文件,并按照从上层对象向下层对象的顺序进行。

4 二次开发故障信息短信报警

与监控系统相关的是故障报警系统,在Nagios中,已经提供了界面报警。邮件报警和语音报警三个功能,通过一定的软件或插件,还可实现短消息的故障报警功能?短消息的故障报警是目前常用的远程故障通知方式,Nagios可以通过联系人对象实现普通的短信告警通知,但这种方式与全网故障联动报警还有一定差距的,我们在工作中,基于Nagios故障消息建立了一套故障分类系统,并将其与值班系统进行关联,实现了故障消息的全网联动,大大提高了全网IP类仪器设备的故障影响处理能力。

4.1 值班系统概述

值班系统用于管理全网所有人员的值班情况,包括信息网络、各专业台网和台站所有参与业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在人员定义中,包括其所负责管理的IP地址段和设备名称关键字,以及值班时限?在地震局,信息中心负责所有的设备监控管理,蓟县地震台负责10.12.64.0-10.12.69.255内的设备管理,前兆台网负责10.12.40.0-10.12.43.255内的设备或设备名称中还有qztw关键字的设备管理。

4.2 故障分类系统概述

Nagios系统的Notifications数据表中存放着记录到的故障。警告和恢复消息。故障分类系统就是在检测到新故障时根据对应的IP地址和仪器名称关键字来生成故障消息模板,之后再把模板与值班系统比对,找到负责此IP地址或仪器关键字并且在值班时限内的用户,他们即是此次故障信息的接收者?列出两个消息事件加以说明。22号信息,比对IP地址和名称关键字后,此信息只与信息中心匹配,消息产生时间与信息中心A人员的值班时限相关,因此生成的故障信息只发送给用户A、23号信息,比对IP地址和名称关键字后,匹配蓟县地震台和前兆台网两个部门,同时消息产生时间与B、D用户相关,因此系统将故障消息发送给B、D用户,这样就形成了前兆台网中心和蓟县地震台间的故障联动报警。

4.3 短信发送系统概述

短信发送系统就是将短信数据库的消息按指定的方式进行发送,天津市地震局建立了基于五个GSMModem的短信发送系统,系统实时检测短信数据库,对未发送的消息以抢占方式进行发送。在Nagios的应用中,故障分类系统按格式要求将消息写到短信数据库中,并提升发送优先级,实现故障信息优先发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开源网管系统在地震监测网络中的应用效果非常好,这一点都已经在我国地震监测网络中得到了证实。现如今,Nagios开源网管系统在强震台网、前兆台网等得到了广泛应用,用户非常满意,成为日常监控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洪波.地震监测资源环境有关问题的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6).

[2]我国最早的地震记载和地震监测[J].中国减灾,2005(5).

[3]张宇翔,罗词建.陕西地震监测台网在汶川地震监测中的应用[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0(5).

第2篇:地震监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压裂裂缝;裂缝监测

压裂井人工微地震实时监测评价技术是建立在微地震监测技术基础上的一项油田生产动态监测技术。微地震压裂监测(Microseismic Frac Monitoring)就是用记录地震波的方法对压裂作业过程产生的微地震信号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分析和处理,从而达到监测压裂效果的一项技术(图1-1)。微地震压裂监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叫地面微地震压裂监测,另一种叫井中微地震压裂监测。应用该项技术可实时裂缝测绘,测量裂缝高度,长度,方位角,校正压裂模型,裂缝的非对称,裂缝生成随时间的变化,监测压裂井的裂缝空间形态、有效缝长、缝高及地应力分布情况,为完善压裂工艺、评价压裂效果、对压裂井进行压后产能分析和井网布置提供有力的依据。

一、基本原理

井下微地震裂缝测试技术原理起源于天然地震的监测。水力压裂井中,由于压力的变化,地层被强制压开一条大的裂缝,沿着这条主裂缝,能量不断的向地层中辐射,形成主裂缝周围地层的张裂或错动,这些张裂和错动可以向外辐射弹性波地震能量,包括压缩波和剪切波,类似于地震勘探中的震源,但其频率相当高,其频率通常从几十赫兹到上千赫兹范围内变化。震源信号被位于压裂井旁的井中检波器所接收,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资料处理,反推出震源的空间位置,这个震源位置就代表了裂缝的位置。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利用多个邻井。在仅有一个相邻观测井时,利用接受器在多层垂直分布来定位微地震波的波源。按顺序排布的五个接受器测量微地震波后,将数据传输到地面,然后将数据进行处理来确定微地震的震源在空间的分布,用震源分布图就可以解释水力压裂的缝高缝长和方位。

二、微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1、微地震资料的预处理技术

由于微地震数据是地下激发地下接受的微震信号,能量极其微弱,相干噪音能把有效信号淹没,同相轴出现不连续的情况,但随机噪音和微震信号在速度域能够完全分离开,所以首先要对微地震检测资料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的内容包括带通滤波、方位校正以及均衡等处理。经过预处理去除一部分强干扰,使得有效事件的自动识别能够有效进行。由于每个微地震事件的信噪比与噪声特点不同,在常规处理与特殊处理阶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最终处理结果能够压制随即干扰,提高微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2、波场分离技术

微地震震源反演关键问题是微地震事件的识别。而微地震事件识别的核心问题是纵、横波的分离识别。相关最早研究的是前苏联的E.H.加尔彼林,他简要叙述了极化滤波的各种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偏振-位置相关对比分析方法,在滤波储处理中既考虑微地震信号的传播,又考虑它的振动,把偏振滤波和波传遍的视速度最大相关滤波结合起来进行跟踪分量滤波。赵鸿儒等系统论述了偏振滤波的方法,给出了详尽的数学分析。吴律和朱光明也都针对VSP资料,系统阐述了波场分离方法。

考虑压裂微地震信号信噪比低及采集方式等特点,在研究加尔彼林偏振-位置相关滤波方法基础上,研究了频域相干-时域偏振滤波方法。在频域相干滤波算法设计中,提出左右相干度、循环迭代算法,以达到压制噪音增强有用信号的目的。同时,在时域偏振滤波算法设计中,把以往只考虑时间方向窗口计算方法,改进为时间-空间窗口滑动的偏振滤波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效果明显。

3、微地震有效事件自动识别技术

微地震震源反演关键问题是微地震事件的识别。利用偏振约束的长短时窗能量比算法能够快速、有效的从微地震监测记录中识别出有效微地震事件。通过对微地震有效出现规律以及各类噪声特点的分析,选用合适的微地震资料自动识别方法对实际资料进行处理,识别出有效微地震事件100多个,其中比较精确的微地震事件有80多个,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

三、矿场应用效果

2010年8月通过樊X2对樊X1实施微地震压裂裂缝监测,以监测井樊X2布置的第10级检波器位置定义为坐标参照原点,即定义为(0.0m,0.0m,2880.0m);监测井樊X2井口在此坐标系下的坐标为点(116.7m,-63.9m,0.0m);压裂井樊X1井口坐标在此坐标系下的坐标为点(145.3m,-51.5m,0.0m);通过斜井计算得到射孔点在此坐标系下对应的坐标为(112.4m,-232.4m,2840.0m)。利用解域约束下的遗传算法联合反演方法进行微地震事件反演,得到压裂改造而产生的微地震(裂缝开裂)震源点位置数据。

通过震源点数据裂缝空间展布描述与分析,确定裂缝方位是NE 74.6度,裂缝的走向为沿地面下倾16.7度,缝长237.7m,缝宽94.5m,缝高75m。

所测裂缝方位NE 74.6度与区内断层走向基本一致,与认识的主应力方向76°接近,为开发方案部署注采井网、指导注水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结论

(1)通过对斜井数据的校正,对于坐标系统的建立,利用成熟的微地震批处理技术、自动识别技术、联合反演技术、单震相S波识别与反演技术、射孔反演技术,能够对微地震压裂裂缝进行有效的定位,监测结果收敛,与实际地质情况相吻合。

(2)微地震压裂监测成果对部署注采井网、指导注水开发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地震监测的意义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概况

××县处于南盘江断裂带西侧,弥勒—师宗断裂带、石屏—富源断裂带和开远—罗平断裂带横穿境内,活动断裂纵横交错,应力容易积累。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和多次有感地震,全县均都处于7度以上地震烈度设防区。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地震机构成立于1970年,1984年撤销,1990年恢复为“××县地震办公室”,1993年与科委、科协合署办公,1997年更名为“××县地震局”,2001年机构改革,三定方案定为“县政府办公室下属事业单位”。现有在编人员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人,工人3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拥有水氡、水位观测数传仪、地温仪、遥测地震仪(已报停)、电磁波等监测仪器,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微观观测、宏观观测)、震情跟踪,2009年,根据防震减灾工作发展需要,新开展了震害防御、紧急救援工作,初步建立了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紧急救援三大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为促进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开好了头,起好了步。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职能部门的要求和期望愈来愈高,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波及面之广,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之大,震撼中国、震惊世界,令我们深思,经我们挑战。新形式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县人民政府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泸政发〔2009〕13号)文件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任务、协同作战、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认真剖析,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查找出在防震减灾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下:

1.基础设施滞后。目前,我县地震机构还没有独立的办公楼,办公条件简陋,缺乏通信工具和信息处理、传输设备、笔记本电脑等办公设备,严重制约着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2.应急能力薄弱。没有应急车辆、地震预警机制和技术系统、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应急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

3.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偏低。由于地震部门体制等因素,虽然加大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管力度,但是,由于执法主体不明确,难于依法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

4.震灾预防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地震监测台网现代化程度低,部分地震监测仪器观测老化、难于正常工作;

5.部份干部职工作风不实。

二、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全面推动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加强地震预测预报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大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的维护、管理及保护力度,确保已建成的监测仪器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增加投入,积极推广地震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提高我县地震监控能力。同时,加强与省、州级专家及其他县市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有益经验,逐步提高监测预报整体水平。

加强会商和区域联防。对每一个时期出现的突出地震活动或重大异常现象,及时组织会商,研究震情趋势,提出震情分析研判意见。加强对乡镇地震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其在震情跟踪、短临预报中的作用。

切实推进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要加大投入,加强领导,全面推进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乡镇要尽快落实设立防震减灾助理员,逐步推进在村级设立防震减灾信息员的工作,并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制定群测群防人员岗位津贴发放标准,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要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以县群测群防管理员、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村级防震减灾信息员、地震宏观测报员为支撑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网络。要指导和支持好群测群防人员全面履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地震宏观异常收集上报、地震灾情速报、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指导等职责,切实提高地震群测群防整体水平。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全面提高公共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

切实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管。地震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加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核力度。对新建的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按规定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抗震设防,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做到大震不倒塌、中震可修复、小震无损坏。

全面开展对现有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普查。认真开展公共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大检查,工作重点放在检查公共建筑物特别是学校和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要通过检查认真查找抗震设防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抗震加固方案和处理措施。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建筑物责令尽快搬迁或重建,对危险建筑物和不防震的大板房必须限期拆除,对抗震设防存在明显隐患的要限期进行加固,未加固前要限制使用。对全县开展学校建筑物安全检查活动的情况,由县教育局负责牵头督查;交通、卫生、水利、电力、电信等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在本系统内开展督查,检查、整改情况报县地震局备案。

全面加强学校危房排除与新校舍抗震标准建设。教育部门要在三年内整体排除全县现有的d级危房,努力完成改造新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和教师校内工作用房任务。危房改造新建资金按有关规定由中央、省、州、县、乡分级负担。新校舍建设要符合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并严格执行现行基本建设程序,除国家特别批准外,各乡镇、各部门和学校不得简化项目建设程序。

积极推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薄弱环节的抗震设防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此类建筑工程质量和设防标准的监督管理,有条件拆除重建的地方,要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拆除重建步伐,一时难以拆除的,要全面开展抗震设防加固工作。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要认真按照省、州、县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合各方资源,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县新农村办公室、各乡镇要密切配合把特别贫困、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农村民居作为实施的重点对象,优先安排,集中力量,整体推进,确保新建和加固改造的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不低于6级地震的能力。

确保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质量。在工程建设中,城建部门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建立严格的工程规划、设计、质量管理机制和制度,严格实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督,确保质量达标、群众满意。工程建设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图纸、统一技术标准,实行组织领导把关、材料质量把关、施工质量把关、验收入住把关,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设计不准实施,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准审批,对不符合抗震标准的建材不准进入工地,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不准验收。

加强对乡镇民房建设的规划管理。在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设的同时,城建部门要抓紧编制完成全县中心村、重点基层村的建设与整治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同时,抓紧研究编制全县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在新的农村民居建设中,要坚持符合村镇建设规划、体现民族民居特色,确保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工作,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设立专栏,进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地震知识课程,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加强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地震部门要制定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方案,组织机关、大型企业和中小学校定期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尤其是要强化在校学生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各乡镇要确定一所学校开展防震避险和应急疏散演练,通过以点带面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应急避灾能力。

建立完善抗震救灾舆论宣传机制。健全完善政府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新闻制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将信息通过正常渠道向社会公开,确保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新闻机构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好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

(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工作,全面加强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各部门间的协调联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联系会议制度,健全“三网一员”队伍。县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成员单位要加强经常性联系,互通情况,共享信息。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同时是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分别由抗震救灾指挥部防震应急办公室(设在县地震局)、抗震救灾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抗震防震办公室(设在县建设局)轮流组织召开。

提高地震应急装备水平。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加大投入,为地震部门配备地震应急车辆、通信、灾情调查、信息传输、现场震情监测等应急工作所必需的地震应急装备,不断提高地震应急装备水平。

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各乡镇、县属各部门要制订、完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对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确保预案启动及时、运转顺利。

第4篇:地震监测的意义范文

一、市政府果断决策进一步完善全市地震工作机构和全市地震监测网络

此次汶川大地震波及面大、影响范围广,将对南阳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产生影响,为提高我市的地震测报能力,加强地震应急反应处置能力,市政府从加强地震部门自身建设和社会抗御震害能力建设人手,连续多次调研视察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听取地震部门的工作汇报,并组织召开全市地震监测前兆工作会议和震后应急反应工作会,深入、细致地部署今后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

1、召开全市地震监测前兆工作会议

5月22日下午市政府组织召开由各县(市区)常务副县(市区)长、科技局局长、地震办主任参加的全市地震前兆监测工作会议。

会议由曾光春副秘书长主持。朱广平市长做了重要讲话,对如何加强我市地震前兆监测工作做了认真部署,要求加快全市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建设,科学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朱市长在会上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强地震监测人员,完善地震监测网络,力争防患于未然。朱广平市长着重强调三个到位:一是落实各县(市区)地震工作机构3名以上全供编制,人员在10日内到位,所学专业由市地震局把关,办公经费不得低于本县党政机关平均水平;二是地震工作经费落实到位,要求台网建设(含仪器设备)经费及时落实,由市县两级均摊,台网建成后运转费用(含观测员工资)按归属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三是各县(市区)立即配备地震应急专用越野车辆。并规定了具体期限,要求各县(市区)在期限内完成各项工作。针对个别落实不到位的市县政府,朱广平市长又亲自询问、督办,以确保地震监测人员及设备尽快投入运作。

2、召开全市地震应急反应工作会

6月6日,朱广平市长出席了全市地震部门震后应急反应工作会,深入细致地听取了我市震后应急处置能力的现状,对我市开展的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研究项目所做出的成果。朱市长给予高度评价。朱市长指出,我市是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市,我市的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应从三个方面提高我市的地震应急反应能办一是完善我市的地震应急预案,使其更具操作性、科学性二是加强地震应急装备硬件建设,努力提高我市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水平;三是加强震害预测项目研究,科学布置我市的地震应急疏散场地工作,使其在震时发挥更大应急避难作用。当了解到我市的地震应急工作在硬件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时,朱市长安排郭署从四个方面加强人手:一是市地震局增设应急救援科、设置总工程师职位;二是落实市地震遥测台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并将运转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三是提高地震应急装备水平,专门配备监测,应急车辆,购置海事卫星电话、数码相机、摄像机、应急救援包等相关应急装备,并更新部门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四是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尤其是抓住这一段社会公众比较关注地震的有利时机,面向社会进行宣传,并注重向全市中小学生宣传,印发地震知识宣传手册,分发到每名中小学生手中,增强其对地震的认识及防震避震意识。

二、全市前兆监测会议落实情况

在全市前兆监测工作会议召开后,按照落实朱广平市长“宁可百年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地震前兆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认识到加强地震前兆监测力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市地震局又召开紧急会议,针对会议中就加强市、县两级地震部门硬件建设、扩大经费投入、加密地震前兆监测站点、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成立了以市地震局长黄永权同志为组长的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建设领导小组,按照朱广平市长的要求,细致分解任务,明确各自责任,认真落实会议工作部署,分头开展以下工作。

一、与市财政局协调地震监测仪器采购事项。会后第二天我局即按照会议精神,起草了由市财政匹配相关仪器经赞的请示文件,由市领导批示后,立即与市财政局协调,并按照财政局相关科室的要求,编写监测仪器购置清单,落实仪器购置方案,争取在经费落实后立即展开购置工作,力争早日投入使用。

二、与监测仪器生产厂商协商签订合同。由于汶川地震后备地对地震监测仪器的需求大幅增加,为保障我市所需监测仪器的订购,我局积极与国内各相关监测仪器生产厂商联系,就仪器型号、台数、价格等内容进行协商,在初步达成意见后要求厂商带合同来宛,与市财政局完善相关购置手续,保证所需仪器供应。

三、积极开展各监测点选址工作。地震前兆监测台站需建在合适的位置,特别是测震、断层气等观测手段,对监测点位置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我局会后立即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相关遥址工作,在对构造分布位置、第四纪土层覆盖、地下水埋深等资料的调查分析后,开展了野外实地考察,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的台站地址,同时要求技术人员抓紧时间开展工作,力争在仪器到位前完成选址,不影响监测台站建设的整体进度。

四、督促各县(市区)落实会议要求。由于各县(市区)情况不一,为按照朱广平市长规定的期限落实监测台建设,我局安排专门人员,每天与各县(市区)科技局长联系,要求上报各自监测经费、人员、车辆落实情况。以此来督促落实会议要求,保证按时完成监测台站建设任务。

五、编制、印发地震科普宣传手册。市地震局根据朱市长的讲话要求,迅速编印了三套地震科普宣传手册,共计20余万份,分发各县,面向社会进行宣传,并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为宣传理念,更注重向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地震科普知识的普及宣传。

第5篇:地震监测的意义范文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监测活动的管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地震监测工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震监测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地震监测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开展地震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海岛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运行。

第七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活动,必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合作进行,并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

从事前款规定的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危害国家安全。

第二章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组成。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有关单位、个人建设的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是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补充。

第九条编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应当坚持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十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国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县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规划需要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和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符合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保证台网建设质量。

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当依法实行招投标。

第十三条建设全国地震监测台网和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应当按照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有关地震监测的技术要求的设备和软件。

第十四条下列建设工程应当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

(一)坝高100米以上、库容5亿立方米以上,且可能诱发5级以上地震的水库;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油田、矿山、石油化工等重大建设工程。

第十五条核电站、水库大坝、特大桥梁、发射塔等重大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将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情况,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利用废弃的油井、矿井和人防工程进行地震监测。

利用废弃的油井、矿井和人防工程进行地震监测的,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第十八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章地震监测台网的管理

第十九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正式运行后,不得擅自中止或者终止;确需中止或者终止的,国家地震监测台网和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必须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市、县地震监测台网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批准,并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中止或者终止运行的,应当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备案。

第二十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对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的运行予以指导。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为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运行提供必要的通信、交通、水、电等条件保障。

全国地震监测台网、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运行受到影响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尽快恢复地震监测台网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二条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报送地震监测信息的单位,应当保证地震监测信息的安全和质量。

第二十三条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将地震监测信息及时报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加强对从事地震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第四章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二十五条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义务,对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行为有权举报。

第二十六条禁止占用、拆除、损坏下列地震监测设施:

(一)地震监测仪器、设备和装置;

(二)供地震监测使用的山洞、观测井(泉);

(三)地震监测台网中心、中继站、遥测点的用房;

(四)地震监测标志;

(五)地震监测专用无线通信频段、信道和通信设施;

(六)用于地震监测的供电、供水设施。

第二十七条地震观测环境应当按照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能有影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具体保护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最小距离划定。

国家有关标准对地震监测设施保护的最小距离尚未作出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测试方法、计算公式等,通过现场实测确定。

第二十八条除依法从事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建设活动外,禁止在已划定的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爆破、采矿、采石、钻井、抽水、注水;

(二)在测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无线信号发射装置、进行振动作业和往复机械运动;

(三)在电磁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铺设金属管线、电力电缆线路、堆放磁性物品和设置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四)在地形变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振动作业;

(五)在地下流体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堆积和填埋垃圾、进行污水处理;

(六)在观测线和观测标志周围设置障碍物或者擅自移动地震观测标志。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在地震监测设施附近设立保护标志,标明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要求。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设施的分布地点及其保护范围,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和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测绘等部门。

第三十一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应当考虑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需要。

第三十二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测震、电磁、形变、流体等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标准,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对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事先征求同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意见;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在10日内反馈意见。

第三十三条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破坏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后,方可进行建设。

需要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可以要求新建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1年以后,再拆除原地震监测设施。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措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并要求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的;

(二)未按照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规定采用地震监测设备和软件的;

(三)擅自中止或者终止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的。

第三十六条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个人可以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建设单位从事建设活动时,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对地震监测设施或者地震观测环境造成破坏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进行地震监测活动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监测成果和监测设施,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附则

第6篇:地震监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油气勘探;微震;地质问题

中图分类号:TE1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油气勘探从常规向非常规快速转化成为必然。根据“十二五”期间油气勘探规划和国内发展态势,我国国有油气企业在抓好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同时,积极向隐蔽和非常规油气藏拓展。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长期实践证明,测井是发现与评价油气层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1 微震监测技术

微震监测技术是一种高科技信息化的地下工程动力监测技术。随着设备硬件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出现了对该技术的应用研究热。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气藏勘探开发方面的主要应用包括储层压裂监测、油藏动态监测等,可缩短和降低储层监测的周期与费用。

微震监测用的不是专门人工震源产生的地震波,主要是利用人为的一些物理方法或者工程技术手段产生的地震波,利用人工方式诱发的微弱地震需要在井中观测,对于实施监测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对照处理与分析,得到解释,最后可以获得其空间图像,包括裂缝处的详细地理信息。对于油气开发前空隙流动前缘,对于热驱空间的变化进行检测,还可以测得地层纵波,斯通利波,泊松比和全波列波形记录,通过处理解释可以用来确定岩性孔隙度、划分气层、识别地层裂缝、估算渗透率、分析岩石力学特性、标定横波地震速度。

2 石油勘探中微震监测技术应用

微震监测技术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在石油工程领域的应用。对于抽采石油的采区,为了提高石油的采出率,往往要向采区注入高压水破岩。石油开采一般都在大深度的地层下进行,浅则几百米,深则上千米。因此,注水要技术上可行和经济上合理。微震监测技术对于这种大深度的井下注水工程有较好的监测效果,它可以强有力地确定岩体破裂和裂纹扩展方向、裂纹扩展长度和宽度等;确定注水钻孔的合理位置,控制注水量以达到节约用水;优化压裂设计,如注水压力、注水时间等。加拿大的ESG公司就在美国的一些石油开采区使用了微震监测技术,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微震监测测井曲线综合利用电性曲线、岩性剖面及钻井地质分层的多种信息,精确标定出地下某地质体的顶底界面,分析储层的横向变化,提高了标定的准确和形象性,将其与对该区的整体构造与地质认识相对照,分析其是否符合该区地质沉积规律,也可对合成地震记录起到检查的作用。通过任意连井线,将测井曲线投在地震剖面上,根据地震标准反射层与测井响应一致原则,使井与井之间的地震地质标定的关系保持一致,从而检验空间地震地质标定的合理性和一致性。

目前,微地震监测技术处于技术攻关阶段。随着技术的日臻成熟,实时微地震成像可以及时指导压裂工程,适时调整压裂参数;对压裂的范围、裂缝发育的方向、大小进行追踪、定位,客观评价压裂工程的效果,对下一步的生产开发提供有效的指导。基于微震监测的裂缝评价技术正在发展成为油层压裂生产过程中最直观、最可信赖的技术之一,采用微地震技术,对储层压裂进行监测,微震监测结果与人工电位梯度方法(ERT)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是在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改造领域的一项重要新技术,对油气田开发中的水平井网优化布置、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等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

3 微震测井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主要朝着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成本的方向发展。数字检波器、可控震源的应用,扩大了地震数据采集装备带道能力,实现了单点激发、单点接收、高密度、宽方位/全方位的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加上高性能计算技术使地震成像 技术、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可视化快速发展,提高了三维地震数据质量和地震资料分辨率。经过近10年的发展,宽方位采集技术已经在海上地震勘探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随着采集道数的增加,陆上宽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也已成为可能。宽方位地震勘探在岩性和裂缝油气藏勘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斯伦贝谢、贝克休斯、道达尔、哈里伯顿等多家公司推出微地震技术服务。道达尔公司在中东和南美分别进行了注蒸汽微地震监测研究。一些专门从事微地震技术服务的公司在该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微地震技术服务公司研发出一套基于地表的微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其专有的FracStar技术在非常规资源开采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地震技术在页岩气储集层中进行实时压裂监测效果显着,贝克休斯公司采用IntelliFrac服务解决了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实时监测难题。

高质量的三维地震数据能够详细描述局部、微小构造信息,识别页岩储层复杂的裂缝、断层,优化钻探设计,避免钻井危害,降低钻探风险。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获得的信息量丰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发现了许多重大油气发现,为保证全球油气持续增储上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多数石油公司认为,三维高分辨率地震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全球探井成功率达到70%。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的四维地震是三维地震的延续,使三维地震技术应用到油气开发领域。四维地震监测技术的使用,明显改善了油藏管理,不仅降低了油田开发生产成本,也使油藏采收率大幅提高,同时在确定剩余油分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语

随着微震监测技术理论的发展、设备性能的完善、价格的大众化,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气藏勘探开发方面的应用将不断的完善,井下仪器的集成化、阵列化、功能多样化及组合化是发展的需要,一只组合了多个传感器的仪器能确定多种岩石物理性质,可使储量估算更准确、油藏监测得以优化、作业方式得到改进。随钻测井及井下永久传感器监测技术不断的完善,未来的油气勘探必将为油气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广,张羽.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传播,2012(14).

[2]尧德中.几种弹性波递推方程的反射及波型转换性能的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4).

第7篇:地震监测的意义范文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地震带来的悲伤与痛苦。同时,这一次地震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我国地震监测、信息预报、应急指挥的巨大进步。

成立于2004年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就是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应急响应等方面工作的,是中国地震局的核心技术平台和业务信息的枢纽。因为掌握信息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地震监测正在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护航者”。

简言之,地震监测就是在地震台站使用地震计感应地震波动,并利用相关技术记录并传递出来的过程。建国后的几十年间,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地震台站、采集方式、传递方式等地震监测的关键因素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地震台站从6个模拟记录台站发展为1000多个数字地震台站,从机械放大到数字采集,传递方式由邮寄图纸变为同步传输。可以说,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地震监测工作也发生了蜕变。

人工记录 邮局传递

从地震信息化的历史来看,1966年的邢台地震或许是一个分水岭。在1966年之前,我国的地震监测信息化几乎是一片空白,从地震监测的工具、监测台站的建立,到监测信息的传输都存在不足。由于各种原因,地震监测台站的数量也显得颇为不足,6个模拟地震台零星地散落在广袤的中国大地。

此时,作为基本监测工具的地震计使用的是机械摆。虽然机械摆也有很高的灵敏性,通过机械放大后就能画出地震波来,具有一定的精确性,但地震台网中心台网部主任黄志斌说:“机械放大的动态范围小,频带也不宽。”

那时,地震计将地震信息记录在图纸上,当地地震部门一般采用邮寄的方式将图纸寄到上级部门。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往往以月来计算”,黄志斌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地震台数量很少,并且也很少采用电报或电话的方式将地震监测信息传送出来。因此,如何将地震计记录下来的监测信息快速传递出来,成为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从1966年到1976年,我国进入了新的地震活跃期。不同于以往地震台站的零散建设,地震信息化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建立了20多个基准地震台(一类台)和60多个基本地震台(二类台)。地震台站开始将搜集到的数据交由当地地震部门进行人工记录和处理,然后通过电报向上级部门汇报,传递时间缩短到6个小时之内。通过电话逐级上报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开始出现。

当时,现代化的计算机还没有出现,地震中心只能采取人工处理的方式。工作人员拿到多个台站的数据后,手工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第一时间传递信息

似乎每一次地震信息化的进步都和地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之后,我国地震信息化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开始建设遥测地震台,并逐步走上了地震监测数字化记录的道路。

上世纪80年代,遥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一时期地震监测的重点就是地震台站的建设。台站并不是随意建立的,黄志斌表示,“要选周围环境干扰很小的地方。”比如,要远离人活动较多的地方,还要远离自然声波,海浪拍打的地方、风口的地方都是有震动的,最好选择在山洞里。

这与地震监测的工作原理是相关的:地球表面一层是土壤,下面就是基岩,所有的地震计放在基岩上,随着波的震动传递过来,地震计就会记录到地震波。“要使传感器准确感应到地震本身的震动,就需要排除周围环境的干扰。”黄志斌一再强调说。

地震台站的建设高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与此同时,数字地震台网也开始建立。从1983年起,中国地震局开始同美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在全国建立了9个数字化的地震观测台站,之后又增加了拉萨和西安两个台站。11个数字化地震台的建立,意味着我国整个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开始。

数字化使得地震监测更加精确。模拟信号的传输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数字信号传送的时候不失真。另外,数字化之后,频带变宽了,动态范围变大了,灵敏度也高了,性能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除了地震台网的建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型计算机的引入、PC机的应用、六大遥测地震台网实施768工程等,地震观测开始进入计算机普遍应用阶段。随后,经过计算机技术从8位、16位到24位的快速发展,加上数字采集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地震监测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地震信息化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通信方面,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地震部门开始建立电信传输专网,实现地震观测信号的自动传输。通过电信网络,地震发生后的数据能在第一时间传到中央处理平台。全国短波通信网、地震卫星通信网也在这一阶段陆续建设完成。

监测无孔不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地震监测开始全面步入数字化时代。仿真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地震计从机械摆变成了电子反馈摆,摆频变宽了,“这是地震计的一大突破”,黄志斌自豪地说。

经过“八五”、“九五”和“十五”,我国所有的地震台站基本都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目前,我国地震监测台网已初具规模,共有152个部级的地震监测台站,792个由国家投资的区域地震台站,还有6个火山台网。地震监测也延伸到对海岛、海洋地震的观测,我国已经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上建立了地震台站,未来还要在南沙群岛上建立地震台站。

在地震台的建设中,历史上地震灾害严重的首都地震圈成为地震监测预报重点加强的地区。通过首都圈地震应急专项和“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项目的建设,北京、天津、河北北部的15万平方公里内,新建或改造了107个宽频带、大动态数字地震观测台,布置了120个强震观测台,改造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台,建设了数据中心和台网中心,有效地增强了首都圈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从覆盖面上看,部级监测台网已经均匀覆盖我国各个地区,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区域地震台网的密度更大一些。黄志斌介绍说,在东部地区,每8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地震台,地震台网中心只需要1~2分钟就能够初步判断震中的位置。

除了大规模的地震台站建设,地震监测手段也有很大变化。地震监测不再只是围绕地震台的部署进行“固定”监测,还通过数字化应用引入流动数字地震台网,可以以地震发生地为中心,调动周围的部级和区域级地震台站组成临时台网,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地震发生位置。

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IT技术开始在防震减灾领域应用,特别是在地震的数字化观测、宽带通讯、快速应急处理、数据共享建设方面。从此,地震行业真正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其中,数字采集技术堪称“典型”。黄志斌感慨地表示:“计算机是地震监测发展的关键,而数字采集器就像是计算机的外设。”他进一步解释说,在较好的观测环境下,放在基岩上的地震计能将地震波动变成一个电压输出,多大的波动就变成多大的电压。电压输出后,通过适波器就能非常直观地知道电压的变化。当然,这样的过程计算机是记录不下来的,而数字采集器能将电压数字化。现在,地震计已经与计算机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地震监测服务。

每一次大地震的发生都意味着灾难。拥有“夸父追日”精神的人类,从来都想有一天能够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地震,而地震究竟能预报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地震预测研究以来,科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未间断。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地震预测太难,更多的人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地震到底能否被预报,地震前兆是一个重要前提。如果没有前兆,预报也就无从谈起。在《地震前兆统计检验的地震学问题》一文中,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忠良明确了地震前兆的定义,即在地震发生之前能够在噪声水平之上观测到的、用来给出地震预报的物理现象。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倪四道指出,地震存在前兆现象,地震学家公认的前兆之一是前震,但还需要更精细的探测手段进行研究。

目前,成功进行地震短期预报的几率实在太低,中长期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不高。现在,美国的地震预报也是概率性的,不能准确地判断震级、时间和位置等。

现在,人类惟一可以确定的地震预测,就是大地震发生后,一段时期内同一地点不可能再有较大地震发生,因为地壳运动积累的能量已经被大地震释放了。

与地震相比,海啸却是可以预报的。海啸可以提前预报,地震却不能,是因为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运行速度快。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个小时才能传到夏威夷,地震波在数十分钟就可以传到了。如果利用海啸监测网获取的地震波记录,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出海啸警报,可以为该地区赢得时间。目前,我国可以在地震发生后的25分钟内确定地震的破裂长度和持续时间等基本参数,从而为海啸提供早期预警。

第8篇:地震监测的意义范文

关键字:大型建筑物,动态监测,GPS,原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P2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大型结构建筑物动态监测工作是对其关键部位进行连续实时监测,为评估结构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可靠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台风、温度变化、载荷变化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大型结构建筑物诸如长桥、塔和高层建筑物等会产生震动和发生位移,甚至会有倒塌事故的发生。因此对大型结构建筑物进行动态监测,不但可以及时发现结构物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避免灾难性的事故发生,而且对结构物的安全运营、损伤检测、突发事件(如强烈地震、强台风或其它严重事故)后的结构剩余寿命的评估以及检验结构物设计参数的正确性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大型结构建筑物的动态监测已成为大型构筑物建设及运营阶段不可缺少的工作,并成为土木工程、结构工程等专业

领域的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GPS技术的大型结构建筑物动态监测原理、方法和国内外的几个典型实例,提出了监测数据管理与可视化方案,并对未来大型结构建筑物动态监测系统进行展望。

1 大型建筑物的动态监测方法分析

对大型结构建筑物进行动态监测,是测定结构物主要特征点在温度、风力、载荷和地震等外界因素影响下的位移变化特征,并对结构物进行损伤检测、稳定性与剩余寿命的评估等工作。测定构筑物的位移或震动的方法,可以分为传统的方法和GPS方法。

1.1 传统方法

过去,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为测定大型结构物的震动与位移,人们常常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位移传感器测试法、加速度计法、激光干涉仪法和全站仪测试法等等。

位移传感器测试法是一种接触式测量方法,测试设备的一端安装在被测物体上,另一端安装在被测物体外固定点上。这种方法难以实现对大型结构物的位移测量,常用于结构物模型测量。

加速计法是一种常规测量结构物震动与位移的方法,它是将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结构物上,测定试结构物在震动时的加速度,通过对加速度积分求位移。它的特点是重量轻、体积小,因此测量值受震动自身影响较小,但是它需要和测定点直接接触,同时需要采用专用配线连接加速计和中央记录单元。这种方法位移测量误差较大,配线容易损坏,当结构移动比较慢时,不能精确测定整个震动的振幅。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如近海工程、高层塔架等建筑物,加速度计安装十分困难。

激光干涉仪法是一种测定监测点到基准点间距离变化量的方法。它需要将棱镜或反射胶片安置在监测点上,观测距离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值,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到位移变化主频率和相应的振幅。这种方法具有精度高的优点,但是当结构物的摇晃或震动较大时很难跟踪目标。

全站仪测试法使用自动跟踪(马达带动)全站仪,由全站仪发射的激光通过自动扫描,瞄准目标,采用激光测距、电子测角法,求出待测点的三维坐标。该方法的测量精度高,采样频率一般可达3HZ。

对于多点测量要用扫描时分方法,所以同时同步对多点测量比较困难,另外激光受大气影响大,在恶劣天气测量困难。

这些方法尽管能达到一定的目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当所监测物体移动速度较慢时,加速计法难以有效获得物体整个震动的振幅;激光干涉仪法和全站仪测试法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只有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才能正常开展工作;这些方法对较小构筑物较好,对于高大构筑物,特别是在台风、大雨的情况下,跟踪目标困难。此外,它们还存在不能同步测定不同监测点位移,当位移量比较大时观测比较困难,很难实时得到观测值等缺陷。总而言之,这些传统的测量手段进行动态监测存在一定的局限,不能满足对大型结构建筑物进行连续、实时和自动动态监测的需要。

1.2 GPS方法

在过去的十几年,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发展非常快速,定位精度明显提高,仪器设备重量轻、体积小,价格逐年降低,软件功能增强且用户操作界面友好。采用GPS 技术对大型结构建筑物进行震动与位移观测具有许多优点:

(1)GPS 技术克服气候条件的限制,能在恶劣的天气或暴风雨天气条件下全天候进行工作。

(2)GPS 定位属卫星定位,当监测点的接收机能接收来自5颗卫星的信号和来自基准点的差分信号时,可进行实时动态GPS(GPS RTK)定位。监测点之间不需要通视,且得到的是不同监测点坐标的绝对值。

(3)GPS 技术能够直接测定结构物位移的三维坐标。从接收信号、跟踪卫星到完成实时动态差分位移测量等工作,仪器能自动进行。

(4)具有定位精度高、速度快的特性,采用差分GPS 载波相位的方法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定位精度,许多厂商生产的GPS 接收机的采样频率可达10~20HZ,GPS 数据处理方法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GPS 定位测量的这些优点为对大型结构建筑物进行实时或准实时、高精度的动态监测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条件。

2 GPS动态监测原理

由于结构物的震动和位移比较小,当GPS 技术用于大型结构动态监测时,必须采用高精度的GPS定位方法。为获得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精度,可以采用差分GPS 载波相位的方法。由于刚性结构物体的震动范围比较小,所以采用GPS 技术难以完成对刚性结构物的动态监测,GPS 定位技术通常用于柔性结构物的动态位移监测,如长跨距的悬索桥、高层建筑或高塔等结构物。下面主要探讨位移监测原理。

GPS RTK 即实时动态GPS 技术,它是一种可以在野外实时获得测点最终三维坐标的GPS 测量方法,在定位、导航、工程施工、大型结构建筑物变形的动态监测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力。GPS 定位是通过同时接受. 颗以上GPS 卫星信号,测定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进行定位。为提高定位精度,可利用载波相位进行定位。载波相位进行定位是利用差分方式。

即将一台接收机安装在一个已知坐标的固定点上,也称基准站,在待测点上(称监测站)安置GPS 接收机。将基准站接收的GPS 卫星信号,既测定的至各卫星的伪距、相位观测值、卫星星历、多谱勒频移等,通过数据通信链,如无线广播、光纤电缆等,传到监测站,并和监测站接收的信号进行差分处理,即可得到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常用的差分模型是双差方程。利用基准站和监测站对同一卫星载波相位观测方程求差为单差方程,若利用不同卫星的单差方程在求差为站际双差方程:

第9篇:地震监测的意义范文

一、认清形势,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地震灾害波及面广、影响深、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是群灾之首。因此,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2008年我们经历了历史上罕见、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这次地震中受伤害的数十万群众中,我们无法知道有多少人具备应急避难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具有一定的避险意识,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和自救技巧,就能更加有效地保护自己,减少伤亡。四川桑枣中学,在地震中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学校多次组织师生进行地震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用时1分36秒,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属于国务院确定的首都圈重点监视防御区,地处河北平原地震带,沧东断裂通过市区,*地区人口密度较大,邢台地震、唐山大地震都波及我市,给我市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1967年3月27日,河间发生的6.3级地震,造成河间损坏房屋达56816间。因此,面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严峻形势,只有不断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从思想上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提高城市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这也是我们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防震减灾工作的力度,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真正把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一定要站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当前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切实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把防震减灾工作做好,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二、明确职责,切实做好当前防震减灾重点工作

(一)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市防震减灾主管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迅速反映能力,确保在第一时间把我市及邻区发生的地震向市政府报告,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同时,要切实做好监测预报的相关工作,技术人员要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和资料分析处理能力,完善震情短临跟踪方案,认真做好地震重点监视区的跟踪监视,不断提高分析预报水平。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加强对现有地震台网的管理、台站的改造优化,保证地震观测设施的正常运转。各县(市、区)公安、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辖区内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

(二)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和群测群防“三网两员”建设工作。一要不断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要根据河北省地震局《关于在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中机构设置的意见》、省编委《关于加强县级地震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和《河北省县(市、区)地震工作机构职责》等文件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在新的一轮机构改革中,要继续保留原有独立的县级地震工作机构,对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建立独立的地震工作机构。二要继续加强群测群防“三网两员”建设工作。各县(市、区)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防震减灾“三网两员”建设工作的通知》(沧政办字〔2008〕57号)要求,进一步加强“三网两员”队伍建设,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稳定的“三网两员”经费渠道,制定岗位津贴发放标准,确保群测群防工作正常运行。市地震局要做好“三网两员”人员的业务指导和骨干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三)加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各级防震减灾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北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管检查力度。对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各县(市、区)要依法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审批纳入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地震、发改委、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各自负起法律赋予的责任,在项目立项、选址、规划等环节相互协作,对未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建设部门要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新建、改建、扩建等重大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对可行性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地震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须邀请建设工程所在地地震监管部门对抗震设防要求采用情况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将建设工程交付使用。

(四)组织实施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我市农村及城镇人口密度高,建设房屋多数达不到抗震要求,存在严重的地震安全隐患。发改委、规划、建设和地震等部门要有针对性地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三年大变样”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切实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免费给建房农民提供房屋设计图和抗震设防技术指导,使农民住上既有抗震能力,又有抵御其他自然灾害的新民居,从而全面提高农村综合抗灾防灾能力,真正为农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五)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一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备案和检查制度,不断加强地震应急工作检查,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反应能力。要明确完善工作程序,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做到临震不乱,科学决策,行动迅速,处置有力。二是要进行地震应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要配置必要的装备设施,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有力的装备、技术和信息保障。三是要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消防等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四是要做好物资储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民政部门要结合城市商品物流,合理建设应急物品储备网络;交通部门要保障震灾发生后救灾物资的紧急运输工作;卫生部门要掌握周边医疗机构救治资源状况,特别是要掌握群体性创伤的救治能力状况,在震灾发生时,统筹动员组织和安置伤员的救治工作,并确保灾后无大疫情。五是搞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本着因地制宜,平灾结合,便于疏散的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布置,依托城市规划和改造,在广场、绿地、公园等场所设置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安置明显标志,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只有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才能使公众在灾难来临之际,做到临危不乱,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地震知识宣传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地震部门推动,宣传、教育、科技、文化、媒体等相关部门配合的宣传教育机制。要创新地震知识宣传方式,构筑宣传教育立体模式,努力拓宽宣传教育的渠道,实现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经常化、普及化。要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防震减灾知识专栏,向社会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努力扩大宣传面。相关部门及城市社区要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完善宣传网络。防震减灾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深入到校园、社区、乡村、企业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讲活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市地震局要加强基层宣传员的培训工作,在防震减灾知识常规宣传的基础上,组织防震减灾知识宣讲团,开展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切实提高群众灾情面前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全市防震减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