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健康产业盈利模式范文

大健康产业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大健康产业盈利模式

第1篇:大健康产业盈利模式范文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顾名思义就是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借助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通过连接网络来服务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盈利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企业赚钱的方法和渠道,是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的关键。

一、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的影响因素

(1)用户规模。用户规模是企业盈利的基础,只有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才能有持久健康的盈利模式。这很容易理解,比如说腾讯,自九十年代成立以来,迅速积累用户。如今QQ注册用户已超过10亿。自微信出现,用户加速积累。如今微信的用户规模不可小觑,这就给腾讯难以取代的盈利渠道优势。在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巨头企业中,腾讯的用户基础和规模是取胜的关键,也是其他企业无法企及的高度。所以,当企业面临移动互联网巨大市场机遇时,不应急于求成,培育用户规模才是首要目的。

(2)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无论处在什么时代,能不能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使企业盈利本质上来讲仍然是产品和服务说话。这样才能吸引用户为之付费,形成盈利并带来流量,形成良性循环。于是,我们很自然的会想到苹果传奇的DNA。Iphone的出现带来了虚拟键盘。而且,Iphone+APPStore的创新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从而也开创了“终端+应用”的商业模式。所以,没有好的产品和服务,盈利模式再好也是设计出来的。深入洞察用户的需求,进行产品与服务的不断创新。

(3)市场竞争与消费者习惯。在开放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市场竞争力加强,业务提供者相对较多。所以封闭市场环境中粗放的盈利模式是难以适应的。此外,广大网民早已习惯免费的服务及分享的乐趣和满足,但企业在长足发展的要求下“免费时代”向“收费时代”的过渡成为必然。所以,前向用户付费的主观意愿同样也对企业盈利模式造成影响。

二、移动互联网主要的盈利模式

时下,技术与市场的不断成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势头强劲。所以,只有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真正为客户所接收,才会愿意花钱,企业才会盈利,形成良性循环。从收入的来源看,主要分为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即向客户和广告商收费。概括起来,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交叉补贴模式。交叉补贴模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吉利的“剃刀和刀片”的模式,即以一种基础性产品低价或免费出售同时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相关产品则实行收费的一种模式。因为用户规模的要求以及消费者求廉的心理,免费成为大势所趋,企业瞄准市场将成本分摊到强大的用户群上。

生活中交叉补贴模式包括付费人群给不付费人群提供补贴,比如我们常见的自助餐厅女士半价儿童免费的定价办法;“免费+收费”的盈利模式,正如上文提到的苹果帝国的盈利模式正是典型;日后付费补贴当前免费的交叉补贴模式,比如运营商交费送手机,签约手机使用年限就免费赠送手机。

(2)内容付费模式。简单来讲就是用户为使用的应用和内容付费的一种模式。长期以来,广大网民习惯了免费服务模式。高质量的内容不是免费的午餐,优秀的内容是高价的商品。所以要培养起网民的付费意识和习惯。用户的使用习惯对移动互联网付费是个极大的挑战。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取决于企业是否能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有吸引力的内容。内容付费这种盈利模式将逐步变为现实,成为时下最重要的盈利模式。

(3)前向+后向模式。前项收费是向用户直接收费。比如用户的流量费用。按照时长或者流量收费等。如前所说,由用户买单的产品必须有其差异性,着重打造内容的个性化,为客户带来价值。同时,收费的形式必须要灵活,多元化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后向收费,主要是广告收入、平台占用费以及供应商的分成。用户自身是不需要付钱的,都由企业买单。由于消费者长期的免费体验和习惯,后向收入的模式仍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盈利的主要来源。

三、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在探索中成熟

(1)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尚不成熟。首先,目前中国市场智能手机普及率还不是很高。这不利于良好的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的形成;其次,广大网友对移动互联网的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在一些新的应用和业务上还在尝试阶段;第三,一些移动互联网业务尚未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比如第三方支付的流程、方式以及安全性;最后,企业经营方式来看,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也存在困难。很多企业一味的经营单一业务,而众所周知,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是平台为王的年代,没有基础核心的业务。那么,就很难形成“免费+收费”的盈利模式。

(2)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探索。第一,正确的客户定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客户群与传统互联网的客户必然是存在差异的。经过调查,更多的年轻时尚人群更易接受移动互联网,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客户呈现“时尚消费大众消费商务应用价值”的发展道路。

第二,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内容产品”。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资费由“免费模式”转变到“收费模式”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加强业务和内容的差异化。以高质量的内容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

第三,企业平台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这就涉及到企业价值链整合的问题。企业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加强与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合理分配利润,调动整个价值链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合作共赢”。

第四,合理的资费。

最后,加快网络覆盖,4G的普及也有利于新时代健康盈利模式的形成。

总之,移动互联网熬持续的发展,健康持续的盈利模式是关键。良好的移动互联网环境正在形成,也为其盈利模式创造了条件。盈利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在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持续健康的移动互联网模式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梁雪飞.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分析[J].电子商务,2013(7):18,25.

[2]胡世良,钮钢,谷海颖.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63-186.

[3]王欣.中国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剖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6-69.

第2篇:大健康产业盈利模式范文

最近,国内移动医疗、移动健康领域有不少新的创业者以及热门产品涌现,如春雨掌上医生、快速问医生、5U家庭医生、掌握健康及糖护士、智能体温计、康康血压计及37健康的血压管家等等,都获得了天使投资人或VC机构的投资。

刚性需求背后的巨大市场空间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预计2020-2050年中国将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是 15~45岁人口的3~7倍,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短缺。与此同时,独居老人增多、空巢化趋势加剧,也造成了医疗服务需求特别是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移 动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存在看病难、治病贵等各类问题,与城市各大医院相比,社区医疗与农村医疗相对薄弱,总之医疗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也为移动医疗健康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技术应用方面,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移动医疗健康领域的崛起提供了必要条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电子病历平台,便于搜索病人信息,寻找疾病线索;利用移动APP,市民可以与医生随时随地在线联系;而物联网技术则使得病人个体化自我监测成为现实。

根据移动互联网权威机构的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28.4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突破1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0%。

资本热捧移动医疗健康

最近,国内移动医疗、移动健康领域有不少新的创业者以及热门产品涌现,包括专业化的人体指标监测产品,如监测血糖的糖护士,为育龄妇女和儿童监测体温的智能体温计,监测血压的康康血压计和37健康的血压管家,以及各类医疗在线服务平台和论坛,如掌上医生、快速问医生、5U家庭医生、掌握健康等,都获得了天使投资人及VC机构的投资。

其中,睿仁医疗推出的“可穿戴智能体温计+App”可以为备孕妇女和儿童实时监测体温,正是瞄准了现实生活中的刚性需求,以相对容易监测识别的体温数据为出发点,将移动医疗与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目前睿仁医疗已经获得北软天使基金、英诺天使基金及戈壁投资1000万元的投资。

而春雨掌上医生则是一款结合“自查”与“问诊”的健康诊疗类客户端,通过这个App客户可以通过在线自查的方式查询自己可能罹患的疾病并免费向医生提问。与其他移动医疗App相比,其特点在于客户的数据与信息最终被国内二甲公立医院以上的医生接收,并为用户提出专业化的诊疗建议。目前,春雨掌上医生已完成两轮融资,其中A轮300万美元投资来源于蓝驰创投,B轮为贝塔斯曼800万美元注资。

尚无清晰的盈利模式

虽然资本对于移动医疗的热情不减,但是很多移动医疗企业至今尚未有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投入的资金不能实现良性的回收,未来移动医疗将很难持续火热下去。

当前,国内大多数的移动医疗企业仍然处于用户积累的初级阶段,比如现在市场上比较热的消费型医疗概念设备,其大多集中于某些简单数据的监测与记录上,如血压与血糖监测、女性生理周期监测以及育龄妇女与儿童的体温检测等等,对于数据缺乏深度挖掘,客户之间的互动性相对较差,而且创业者对于企业的盈利模式尚未有清晰的规划。而其他的一些医疗互动平台与社区,比如5U家庭医生、春雨天下、好大夫、丁香园等的商务模式正在逐渐成熟,其盈利则主要是通过转嫁广告费、中介费、增值服务和在线问诊等来实现的。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多数移动医疗企业均未解决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不论是慢性病的管理还是为客 户提供远程医疗,所有数据的最终接收端应为医生,但目前由于中国公立医院医生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放,医生(特别是三甲医院的医生)很难通过这些移动医疗设备及App为客户提供详细充足的专业建议。移动医疗虽然发展火爆,投资者热捧,但其中真正解决了国内医疗供需矛盾的屈指可数,更何况医疗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政策敏感度较高,创业者很难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在投资移动医疗与健康产业的过程中需警惕泡沫化风险。

行业发展趋势研判

当前国内移动医疗健康产业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立医院改制的进行以及国民就医观念的不断开放,移动医疗将会迎来爆发型增长,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论是向药企收费、向医院收费、向保险公司收费还是向消费者收费,移动医疗企业的盈利模式将会逐渐清晰。

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能够有效地协助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检测来纠正功能性病理状态,中断病理改变过程。合理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够避免看急诊和住院治疗,减少就医次数,从而带来费用和人力成本节约。

第3篇:大健康产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养老房产;商业养老地产开发模式

相关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且8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老年人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5%-30%之间。庞大的养老市场,成为吸引养老运营机构加入的重要原因。作为民生热点,养老产业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扶植的产业。8月16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再提养老产业,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据了解,目前全国有80家地产商进入养老地产领域,公开信息披露的养老地产项目达百余个。

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缓慢的矛盾,困扰着未富先老的中国。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现状可用8个字概况,“未老先衰,未富先老”。即老人的财富积累总体平均水平较低,且多数老人存在健康问题。“未老先衰”则意味着老年人存在对自身健康的维持、康复和治疗的刚性需求,这就表示养老房产需要提供相关医疗服务;而“未富先老”就意味着老年人的支付力有限,是一种理性消费和精打细算的方式,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我国城市42.8%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超7万亿元。

一、商业养老房产发展的现状

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养老产业带来较快发展机遇,中国养老地产产业也在近年蓄势待发,无奈却一直“雷声大雨点小”。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需要针对老人改变的住宅设计就有8000万套,而老人院的床位数也预计需求4000万个,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开始吸引地产商、专业养老机构等各路资本驻足关注。据统计,探索5年间,至今全国已有80多家房地产相关企业试点养老地产,但实际开发效果并不如预期理想。这是为什么?是模式问题还是开发商认为市场没有成熟?目前国内养老地产的商业开发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1、大型房企养老地产的开发定位不清,没有固定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从大型房企养老地产的开发定位来看,主要是针对年龄在70岁以下的低龄健康老年人。主要开发模式还是以旅游地产为主,结合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满足健康老年人候鸟式度假与养生养老的需求,真正能提供养老多元化服务的极少。目前国内的养老地产是一个“模糊而想当然的市场”,面临营销、盈利以及长期持续发展的困扰。国内养老地产大多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主要是打着养老地产的旗号,继续发展地产的产业。养老产业存在“山寨化”现象,很多项目只是打着“养老”的幌子,实际上还是在卖房子。目前国内养老地产没有固定的盈利模式,都只是通过一次性卖房来获得现金流。但养老地产实质上还涉及到更多的内容,如老年护理、服务、医疗,这些才是养老地产的核心。但目前这些方面的法规还不完善。

2、政府与房企职责不清,易滋生腐败。养老地产在过去5年内都停留在开发商从政府拿地的概念,因为打了养老地产的名目,拿地可以不走公开的“招拍挂”,变成了一种商业和政府的合谋,甚至是负地价拿地,因此养老地产甚至就有了类似腐败温床的意味。这是由于中国独特的房地产模式,因为土地的问题说不清楚,商业用地用于养老地产该怎么弄,政府也没有说清楚。从养老过渡到养生,一旦变成养生就成了“会所”的概念,中国的地产还是集中在商业兑现房子为主。目前以养老养生为主的地产,在照护方面没有任何的承诺与标准。

二、对商业性养老地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开展盈利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国内的养老地产理念还比较陈旧,应该引进欧美先进服务理念,推行积极养老的观念并发展相应产品。养老地产的本质是养老服务业,并不是单纯的房地产开发,所以需要打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开发商要打造“亲情化社区”、“强养生弱养老”、“医养综合体”三种模式的养老产业,强调养老产业中服务的重要性。三种开发模式的推行,将改善目前养老产业的不足,逐渐实现盈利。目前开发商进入养老地产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开发商与运营商合作,主要“拼能力”,如万科与亲和源合作开发的北京万科万科幸福汇等养老地产项目;二是险资与开发商的合作,主要“拼规模”,如万科与长春市政府签署了健康养老住宅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三是央企开发商并入医疗板块,主要“拼资源”,如中信集团成立的中信医疗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2、养老房产需要第三方服务机制。养老产业是一个进入就不能退出的行业,养老地产最需要的是第三方服务这并不是一个开发商就能干好的,如果要靠开发商自己建立一套标准和体系,完全没有效率。养老不是卖房产,而是卖服务,而国内目前养老产业链尚不完善,相关行业如护工等人才急缺,比如培养人才以及挑选合适的项目“种子”作为试点,因此需要第三方服务机制。

三、构建商业养老房产发展模式

1、隔代亲情社区开发模式。第一种模式即为――隔代亲情社区开发模式,在这类社区里年轻人与老人混住,是一种较大型的适老龄化混合社区。此类社区主要位于城市边缘,具备一定自然资源条件。社区的盈利思路主要是依靠前期的销售来实现,在整个过程中持有一部分物业,在中后期则有更多的服务输出。北京太阳城、杭州绿城蓝庭社区、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等是这类模式的实践。销售物业+持有经营+服务输出将在保证品牌树立与服务输出水准的同时,实现快速回现,保证现金流,为后续开发回血。这类模式下,持有少量物业与销售物业相结合,持有物业规模比例应小于30%,销售比例应大于70%,以保证开发的持续性和养老社区的品牌属性。

2、“养生目的地”开发模式。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于健康质量及健康水平的关注愈来愈多,以健康和养生为主题的地产开发形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第三类是“养生目的地”开发模式,这是一种集旅游、养生、度假、养老为一体的强养生弱养老开发模式。这类地产由于距离城区较远,所以需要一些非常具有核心力的设施,否则难以成为“目的地”。核心设施、物业销售与会员销售相结合将成为该模式的盈利方式。据悉,针对健康活力老人的“候鸟式养老”的度假交换平台模式,该主题开发模式针对的客户主要是高保健意识的中高端家庭。“比如现在40多岁的群体,他们会有这样的意识,自己现在买这个物业,可以给父母住,5―10年之后,自己也可以入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投资。养生与养老地产内涵并不相同,除了在环境、生活设施、医疗设施、客户资源方面的共同交集,养老的开发内容还包含护理服务与老年设施,而养生地产则涉及商务、度假、休闲设施等开发内容。该模式的盈利方式则是“持有核心设施+物业销售+会员销售”,而“度假养生+交换平台”,将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全新经营模式。目前上海亲和源在海南、东北等地已开始试水度假养老项目。打造养生目的地几个关键驱动力,包括养生的餐饮、温泉水疗、病患诊疗中医诊断专业机构、精神目的地或者培训、适老化运动设施的集中地以及主题式的特色养生居住。

3、会员制医养综合体模式。与隔代亲情社区少量持有物业不同,第二种开发模式――会员制医养综合体模式采取的则是全持有经营方式。该类社区规模较小,大约在200亩左右,主要处于城市生活配套设施较完备的区域,直接受医疗机构资源辐射,社区具备养老与医疗两个功能,针对的群体主要是自理老人与护理老人。全持有的养老物业,即会员制医养综合体,会员制和押金制是国内可行的盈利模式,押金制仅是销售物业使用权;会员制销售的是服务内容。目前国内采取这种方式的项目有北京太阳城水岸香舍、天津宝坻云杉镇等。

【参考文献】

[1]潘彤.市场营销对商业养老房产项目开发的几点建议[J].市场营销,2012(6).

[2]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郑岩.国外养老产业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J].政策望,2011(7).

第4篇:大健康产业盈利模式范文

最近一段时间,医药电商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伴随着互联网售药政策的日渐明朗,互联网巨头们对医药电商这种能够打破旧有格局的商业形态报以热烈期望。医药电商的发展是药价放开、注册审批改革、处方垄断被打破和医保支付改革等逐步推进的结果。由于医药电商涉及业务范围广,目前整个业态显示出开放、合作和共享的趋势。与此同时,网上售药也亟须加强监管,特别是在健全相关法规,完善网上售药管理办法和制度,以及网络药品信息审查等方面,需要监管层快速跟进,以保证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背 景]

政策日渐明朗促进医药电商火爆

医药电商的火爆,主要是来自相关政策的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对发展医药电商一直讳莫如深。早在1998年,我国首家网上药店――上海第一医药商店就开始营业,但当时正处于互联网的试水阶段,由于根本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制约,所以这种业态很快就被叫停了。

直到2000年,我国才有《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推出,当时主要是在部分省市开展网上非处方药品销售的试点,但是由于官方态度十分晦涩,所以一直也没有形成气候。

之后到了2005年,国家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两部管理办法。在这两部管理办法之下,非处方药开始部分解禁,但是处方药网上销售长期处于限制状态,此外还有诸多其他方面的限制,很多厂家根本无法获得进入电商领域的资质。所以即使很多企业想经营医药电商生意,但由于无章可循,这让很多企业,特别是医药生产企业饱受政策困扰。

10年的等待,终于盼到了2014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开始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该征求意见稿一面世,立刻在业内激起强烈反响。其中从很多条款中都可以看到我国会在医药电商的政策放开的空前力度。比如该办法中的“可以委托第三方配送”、“单体药店可以申请网上交易”、“部分处方药业可以网上交易”等在网售处方药、网上药店经营门槛、医药物流方面的很多规定,都为“想干大事”的网络公司或者医药公司松了绑。正是政策对该领域的日趋开放和管理部门意见的日渐明朗,让资本对医药电商的热情不断高涨。

因为政策方面还待放开,目前中国医药产品的线上渗透率较低。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交易规模68亿元,分别占药品零售市场规模、药品市场规模、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2.41%、0.51%和0.06%。而低渗透率的背后则是巨大的市场空间。一项调查显示,未来肯定或很可能会网购药品的消费者合计占比64%,大多数网购消费者能够接受网络购买医药产品的方式,潜在消费群体规模巨大。

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力图推进医药分开,并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分析人士称,这意味着未来更多的药品将在药店或者电商平台流通。看到了改革的方向,传统制药企业开始关注处方药的线上渠道的开放,因为这样就可以将线上渠道培植成为继医院、线下零售之后的处方药销售的第三大渠道,这也是如此众多的药企纷纷试水医药电商业务的原因。

同时,医药电商在2015年得到大力发展,电商的发展环境的改变也是重要的外因。最近一年多来,中国的电子商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加速发展医药电商的基础条件和物质条件都逐渐具备,包括云计算、支付体系、物流体系等已经日渐成熟。另外就是政策的支持力度也是空前的,特别是《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为众多企业进军医药电商提供了入场券。

当然,医药电商的发展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这些原因包括逐步推进中的药价放开、注册审批改革、医保支付改革等。由于这些改革关于医院、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和政府管理机构之间的利益重新分配,所以医药电商的推进速度也与这些方面改革的进展密切相关。特别是最近药价放松行政管制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这让很多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机。毕竟国家越来越不鼓励以药养医形式的存在,随着医保控费压力增大,医改重点其实已经成为药改,那么传统制药企业为了保住利润,就必须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医保控费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将缩减总额,并将进一步影响药企利润,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获得主动权,比如会通过依托互联网的渠道来为企业争取市场份额。

[焦 点]

如何找到好的盈利模式

商业是逐利的,但是目前,医药电商大规模投入后最大的难题是找不到可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

国家药监局规定,网上售药必须具备《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一份在2015年3月进行的统计显示,CFDA当时共发放了390张《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其中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牌照16张;第二方批发交易类B2B证书86张,真正开展业务的不超过20家;网上零售类B2C证书288张,真正开展业务的不超过80家,在这仅有的开展业务不到100家的企业中,实现盈利的企业少之又少。

目前我国现有医药电商模式主要包括自营式B2C、平台式B2C、药品企业B2B和O2O模式。其中药品企业B2B的模式占比非常小,主要是企业之间信息化对接难,发展较为缓慢。对于电商企业来说,获得C证即可开展B2C业务,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获取网售C证牌照不是难题,但是盈利却比较困难。其中自营式B2C盈利模式以销售差价为主,那么进货渠道和行业竞争就对盈利能力有显著影响;而平台式B2C盈利模式以收取流量佣金为主,这就对平台的规模和渗透能力有明显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医药电商之所以盈利困难,主要是受制于中国医疗体系长期以药养医的困境。由于医保的制约,我国药品销售最大的渠道是医院而非零售药店。这导致传统药品零售渠道只能获得较小的市场份额。另外线下药店布点密集,在药品获取的可及性和便捷性方面,用户对网络药店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替代购买需求。所以,所有的医药电商都在面临着市场规模狭小且用户动力不足的挑战。

显然,医药电商的B2C模式正在遭遇寒流。为了突破这种障碍,京东健康到家和阿里健康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新型的O2O模式来迎击原有B2C模式的痛点。

据悉,对医药电商行业而言,原有B2C模式有三个痛点:第一是时效性痛点。传统B2C场景下,很多时效性强的药品无法销售,如感冒药、肠胃药等,只有O2O可以满足此需求;第二是药品监管的痛点。传统B2C模式面向全国,监管难度大,而O2O是区域监管,与门店监管一体化操作,安全性高;第三是工业企业合作的痛点。在B2C模式下,一个店销售全国,很容易造成线上线下冲突,引起区域间的冲突。而在O2O模式下,不存在这种冲突,销售都发生在各个店面中,不影响既有的供货格局。

那么O2O模式要做的,就是要做一种新型的医药电商模式,以此来盈利和发展。比如京东健康到家的供应链金融,打算像颠覆其他行业一样,颠覆药品传统的多层经销渠道模式,以扁平化经销渠道经营,最终达到降低药品价格的目的。那么,在扁平化销售的过程中,药品价格如此低,京东健康如何来盈利呢,答案是做衍生服务。

据悉,未来京东健康到家能够做的,除了做药品的售卖服务,还有诸如上门配镜等健康服务项目,“最后我们还要做一个基于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后面的衍生服务,做一个健康领域的增值性金融服务,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发展速度,争取实现用供应链金融方式做到PBM模式(指私人独立经营体,基于统一的执行管理下,共享组织品牌,进行有序扩张的商业模式)。”京东健康到家负责人表示。

中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这表示中国已经步入健康产品及健康管理服务消费的高速上升期。当前是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医药电商未来发展的方向,肯定是O2O方向和具体医疗服务的结合。所以传统医药门店做O2O来送药上门可能还只是第一步,对于健康产业而言,最关键的是获取每位用户数据,通过数据来争夺大健康入口,控制客流(丰富大数据);然后通过服务领导产品(通过医疗服务,发展健康管理),进而细化针对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的市场机会。

[启 示]

打破旧格局才能找到新出路

医药电商在我国真正的发展时间也就5年左右,整个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医药电商的O2O是该领域的大方向,但是目前,传统的线下渠道虽然布点密集,但非常散乱,整个市场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整合,这从根本上限制了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由于很多小型零售药店始终面临生存压力,他们更多的着眼于如何压缩成本和做大营收,对于需要有一定投入才能做好的服务则尽量压缩。

所以在未来,只有大型的连锁零售药店或者自身财务状况良好的药店才有能力来做好服务,但即使这些大店在服务上仍有着很多欠缺,基本属于被动营销型,这些药店对于如何主动获取用户并让这些用户对自己的药店保持粘性也做的较为乏力。由于医药电商提供的是一种长期而又粘性的服务,而非短期杂乱只为冲营收而产生的卖货行为。所以行业特别需要类似于京东健康到家和阿里健康这样的大型企业来做系统的整合。

目前,物流体系的短板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很多液体、冻干制剂类药品对储藏环境有特殊要求,需要特殊的冷链运输途径,但是我国尚未建立专业化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体系,这导致很多医药电商只能各自寻找快递合作伙伴,但现有快递物流无法满足要求。不少企业考虑到自建物流体系的巨大成本,不得不放弃电子商务尝试。

医药电商当然也是我国医疗改革领域的排头兵,在逐渐破除以药养医的过程中,医药电商企业可能会接纳大量的自由职业的药师和医生,而且对传统的实体药店也会促进行业的发展。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的实体药店大概50万家,过去三年中国的药店数量一直在增长。但是2016年后,在医药电商的迸发中,由于互联网冲击,政策的双重夹击,和人力成本的飙升,未来实体药店应该会有1/3破产,1/3被并购,剩下的1/3则会通过O20的形式活下去。其实互联网给予实体药店的生存空间还是有的,关键是看谁能打破原有的思维格局。

此外,由于药品是特殊商品,非常强调安全性,医药电商未来的监管也是必须的。相对于实体药店,通过医药电商发展的网上药店具有价格便宜、购买方便、保护隐私等优点,但药品质量安全、药品配送安全、用药安全是目前网络药店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它们也成为网络药店发展的挑战。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如今世界市场上有6%―10%的药品为假药,年销售额达到350亿美元。由于存在隐蔽性强、控制难、取证难、监管难等问题,多数发达国家尚未完全放开处方药市场。即使是早已经放开的部分发达国家,也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来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但是现在放开网售处方药是大势所趋,所以中国必须做到“放管结合”。有专家建言我国可以先选择具有合法经营资质、无处罚记录的大型医药电商企业作为试点,选择安全性、稳定性较好的处方药作为试点品种,然后摸索出适合国情的销售和监管模式,对销售药品的种类、企业准入门槛、违规处罚标准等做出细致、严格的规定,再逐步推广。

当然,还有一点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就是如果处方药向电商放开,用药安全问题将日益凸显。国家食药监总局《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应按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并由执业药师负责处方的审核及监督调配。但是在真正的执行过程中,医药电商只能通过图片或传真等形式审核处方,医院和医药电商之间又不能共享数据,这种信息壁垒肯定会阻碍产业发展。

第5篇:大健康产业盈利模式范文

李海英女士原本在自己家乡河南南阳开了一家小美容院,通过几年的成长积累,她决定开发属于自己的美容化妆品品牌拓展市场。2010年春天,她注册成立了南阳美龄健康美容有限公司开始自己操作品牌,走传统美容业发展路线进行招商加盟。但两年后,遇到了很大的发展瓶颈,这也是整个行业的瓶颈:美容专业线的化妆品公司发展加盟店时,美容院不仅需要化妆品公司能提供人员支持,同时还希望化妆品公司能派人来替美容院卖产品。可“招人难,留人难”一直是美容院的不解之痛,尤其是近两年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因为新一代的90后美容师更加难以管理,她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没有了以前70后、80后的那种艰苦实干精神,所以物质激励全部失灵。就连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富士康都没有更好的管理办法,何况一般的美容院呢?“能用钱搞定的事情都不是难事”,可美容师的问题并不是用钱就能搞定的事。

现在,在整个美容业人员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对南阳美龄公司来说,开发一家加盟店还得派一批人员去驻店卖产品,使得本来人员就很紧张的公司更加捉襟见肘,事业做得很累很累。

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春天,南阳美龄公司的李海英女士找到世纪良谋营销策划团队,为其保驾护航提供智力支持。基于多年行业一线市场经验,世纪良谋的营销专家认为,越是行业处于白热化竞争,就越需要革命性的创新,美容专业线的无售后时代即将来临。为此,世纪良谋为南阳美龄健康美容有限公司提出了“无售后营销”战略。

无售后盈利模式,毋庸置疑是美容院最好的选择!

无售后盈利模式并不是要美容院完全抛弃美容师,而是要减少美容院对专业美容师的依赖性,增加美容院本身的盈利性。它并不是指开发一个不需要售后的产品,而是要推出一个系列,建立一个完整的盈利系统。

无售后盈利模式的特点

能拓客:无售后盈利模式中的产品均符合“需求第一”原则,从满足顾客需求上来吸引顾客进店,从而大大避免了目前整个美容行业以超级优惠吸引无质量顾客的缺点,凡是为了满足需要而进店的顾客大部分都可以成交。

可留客:因为无售后盈利模式中的产品都是疗效性的产品,好的效果能自动留住顾客,无需人员再千方百计进行销售留客。

强锁客:由于产品的特色疗效,让顾客用了还想再用,加上厂家将会源源不断开发出系列的产品,让顾客用了这个用那个,各个都有效,各个都实用,就能达到长期锁客的目的。

高盈利:无售后的特点决定了其高盈利,相比传统产品没有了服务成本,没有了人工提成,没有了消耗,所以利润率大大提高。

开发无售后产品,进行单品营销

本来李海英准备一下子把所有无售后的产品全部开发出来,但世纪良谋专家认为不妥,进而提出了先进行“聚焦策略”,即一个单品一个单品的进行推广,火爆一个是一个,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因为全部开发出来首先投入太大,会对公司会造成一定资金压力,不利于后续的市场运作。另一方面,如果出现市场不好的情况,产品全部开发出来风险太大,损失也大。在世纪良谋策划指导下,南阳美龄健康美容有限公司相继开发了“微雕祛皱神水”“飞燕美瘦三剑客”“黑头一抹净”“梦幻嫩白水晶”“五行内衣”等明星单品,由于采用了聚焦法则,每一个单品的推广都比较顺利,越做越成功!

撒豆成兵的市场拓展

所谓撒豆成兵,就是撒放豆子,变成军队。世纪良谋以此为灵感,为南阳美龄健康美容有限公司制定了类似的市场拓展策略,让美龄公司大量给全国各地美容院免费寄送无售后系列产品的试用装,同时配送所有宣传物料,如海报、产品手册、X展架、宣传彩页等。就这样,南阳美龄公司通过搜集大量全国各地美容院通讯录、大量寄送无售后系列产品试用装及其宣传物料,一方面让客户自己去使用、感受产品效果,另一方面给客户留下美龄公司的做事大气的好印象。通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撒出去的试用装和宣传资料都变成了极具杀伤力的“兵”了,大把大把的订单不断飞来,全国市场轻松开启。

主题招商营销火爆市场

为了挖掘会议营销的潜力,同时也为了迅速火爆招商,制造品牌在业内的影响力。2012年全年,世纪良谋为南阳美龄健康美容有限公司策划了3场主题招商会。第一次在2012年上半年,借由南阳火热筹办全国第七届农运会的时机,世纪良谋策划了一场主题为“情动南阳”的招商会,极具震撼力,邀约参会代表异常成功,签约近百家加盟店;第二次是2012年9月,正值农运会开幕之际,世纪良谋策划的招商会主题是“养慕中国,论道南阳暨南阳市首届仲景养生论坛”,与全国农运会遥相呼应。这次招商会更加成功,邀约到会人数超出预估,成功签单近百万;第三次是2012年12月,时值党的十之后,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世纪良谋又策划了“中国梦,梦之魅暨中国美容人梦想花开”,十分精准抓住了客户的心理期待,再一次成功招商一百多家。

公益营销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公益营销就是以关心人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借助公益活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在产生公益效果的同时,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偏好,并由此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营销行为。然而,在美容化妆品行业,公益营销的运用还没有普及,还不够完善。在公益营销方面的成功案例也比较少,缺乏参照对象。其实,美容化妆品业如果能够运用好公益营销,可以对品牌宣传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第6篇:大健康产业盈利模式范文

国内APP市场呈现爆炸式增长的局面。美国移动通信市场分析公司Flurry去年11月份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十个月,我国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使用量的增长高达870%。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应用软件市场,仅次于美国。

作为连接APP与用户的渠道,国内第三方软件商店大量涌现。用户对APP使用习惯的养成和APP的大量出现,客观上需要有第三方软件商店进行APP的分销。第三方开发者也需要与第三方软件商店合作,将其开发的软件传递到用户手中,并通过第三方软件商店以广告分成、收费下载等形式获得收入。可以说,第三方软件商店是手机应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相关数字显示,包括机锋市场、安智市场等在内的国内第三方软件商店数量已经超过50家,除此之外,还有三大电信运营商的软件商店以及苹果、联想、,三星、诺基亚等在内的终端厂商的软件商店。应用商店也已经成为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标配。据了解,某些移动终端在出厂时即预置了多个应用商店,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APP的购买和下载,选择空间很大。

但是问题也很多。作为产业链上的一环,第三方软件商店在维护APP产业健康发展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在APP的审核环节上,对那些涉嫌盗版、隐藏木马病毒的软件,应该及时发现并坚决抵制。不过目前做得并不理想。有业内人士担忧,纷乱无序的APP市场如果得不到及时监管,可能重蹈sP时代的覆辙,最终被用户所抛弃。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内第三方软件商店乱象纷呈。

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手机应用市场前景看好。Testin LabCEO王军认为,基于触屏手机的移动应用已经深度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假设每个人每天通过手机消费1美金,全球10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所产生的日GDP就是10亿美金,市场空间无疑很广阔。

但是第三方软件商店的盈利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大多数第三方应用商店均没有公布其盈利情况,据记者了解,多数应用商店的重心还是放在扩张上,例如如何争取到更多的优质应用开发者,怎样获得更多手机厂商的支持等,投入很高,盈利的可能性不大。创新工场旗下的应用汇于近期获得了4000万人民币的融资,不过目前并没有盈利。

团购的发展模式是大量烧钱,拼资金、拼规模,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而导致的结果却是大量团购网站的倒闭,团购在用户中的口碑下降,行业发展步人“寒冬”。业内专家认为,如果不能通过差异化创新,任何行业将只能容下不超过5家企业。

谁能撑到洗牌之后?这是关系第三方应用商店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对于那些无法像应用汇那样幸运获得风险投资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如何在资金不够充裕的情况下,保持足够的营收就是关键所在。

盈利模式不健康

第三方软件商店有一项重要的营收来源,即通过应用的排行和推荐,获得来自开发者的推广费用。这种面向开发者的盈利模式其实存在悖论,因为第三方软件商店需要获得开发者的支持,以获得更多优质的应用。但是另一方面却以开发者为收入来源,这种过度重视索取的商业模式,最终将导致第三方开发者的抵制。

而且第三方开发者的盈利也同样困难。王军说,从他接触到的开发者和团队来说,基本符合二八原则,有不少于20%的开发者和团队是赚钱的,但约2%的专业开发企业赚取了80%的App市场利润。也就是说大多数开发者自身都无法盈利,更别说支付不菲的推广费用。

站在整个APP产业链发展的角度,第三方开发者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根基所在。不论是收费下载模式还是广告模式,最终都有一部分收入流入开发者手中,这种盈利模式是健康的,也是符合逻辑的。而以开发者为赚钱对象的盈利模式是不可持续,也是难以为继的。应用同质化严重

第三方软件商店经营模式大同小异,导致彼此之间同质化竞争激烈。虽然目前公布的安卓手机应用达到20-30万款,但据业内人士透露,真正独立的、不同的安卓应用目前只有5万款左右。可见安卓应用市场的同质化有多么严重。目前的几十家独立应用商店的产品、运营、模式非常类似。

各大第三方软件商店在界面、推广方式、运作模式等方面均大同小异,缺乏精细化经营的理念,一味追求应用数量的扩张,而缺乏对应用质量的把控。

国内APP市场模仿、盗版成风,更是加剧了同质化程度。国外一旦出现一款流行应用,国内开发者会迅速跟进,在短时期之内会出现几十款同类应用,操作大同小异,甚至连应用名称也非常相似。由国内开发者开发出的热门应用更是难逃被盗版的命运。目前国内APP的版权价值也非常有限,一款APP的版权费用只有10万元左右,甚至更低。同时,第三方软件商店在版权审核上也不够严格。

安全无法保障

向第三方开发者收费,伤害了第三方开发者的积极性。而木马、病毒的泛滥,则导致用户对第三方软件商店的不满。

目前大部分第三方软件商店是以Android应用为主,由于谷歌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Android应用的门槛很低,只要具备一定的编程技能,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即可以从事Android应用的开发。这不仅导致应用质量的参差不齐,更容易使一些投机分子通过制造手机木马、病毒、恶意插件等形式,恶意扣费,暗吸流量。第三方软件商店需要承担起审核的责任。

第7篇:大健康产业盈利模式范文

6月30日,海尔宣布了自己的微店平台创业计划,要在两周内完成传统渠道需要19年走过的道路,至少招募3万名创客,将产品的线上售卖渠道权开放给遍布全球的创业者们,目标成为“全球最大的微商集团”。

打破科层制拥抱互联网的海尔将矛头转向了传统的销售模式,但并不刻意于微店的数量,更加看重的是微商模式所实现的社会化传播,以此对全社会用户圈的覆盖,并所形成价值交互生态圈。“在深层意义上,海尔向社会开放供应链资源,每一个供应商和用户都可以参与海尔全流程用户体验的价值创造。在本质意义上,海尔向社会开放机制创新的土壤,搭建机会均等结果公平的游戏规则,呼唤利益攸关各方共建共享共赢。”张瑞敏曾在讲话中说。

如今的家电圈众多企业开始圈地微商的战略,苏宁、国美、美的、京东都将通过各自的平台推进微商。而唯有及时搞清微商发展的方向和逻辑,才能真正地发力微商时代。

本刊专访海尔物流电商小微、日日顺商城移动端小微以及微商小微人人创客,他们基于自身的节点与用户进行着价值交互,各自彰显特点,共同探索构建海尔的微商生态圈。

车小微:交付节点可以更开放更大胆一些

今年的海尔年会上,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给车小微提出一个目标:每一个车小微都变成一个移动电商。然而这个目标如何落地,着实让车小微团队动了一番脑筋。

“目前,车小微主要在做两件事。”车小微小微主于贞超介绍,“头一件,是和用户交互形成逆反馈。”在车小微上门做产品交付的过程中,能够与用户就产品的性能以及使用口碑进行双向交流,而其中产生的有效信息随即通过互联网进行大数据搜集。用户对产品的感知以及评价之后便用于更好的设计与研发,形成一个用户交互,产出更符合市场的产品的过程。

而另一件事,是通过每一个车小微上门交付进行产品营销。这其中,卖什么是个大问题。冰箱、空调等家电类属于常规的耐用家电,一次销售后与用户形成交互的可能会相对减弱,因此,车小微团队初步把目光集中到了健身器材上――有着高交互性与衍生胜的品类。健康器材、跑步机、动感单车、仰卧起坐板等健身器材私人化属性特别强,与用户的交互性也足够高,利用这些属性,健身可以成为一件富有趣味性、竞技性和社交性的活动。在车小微平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创客,交互+营销,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个个体的创业积极性。

互联网时代,一个创意引爆,立马就会引来复制和模仿。然而,基于海尔小微平台上的车小微有着自己的高门槛――海尔集团长期积累的资源。“我们每天有大约三万单到四万单的线上成交量,线下有七万到八万单,这些定单交付的过程都是我们与用户切身交付交互的过程。这是我们的门槛。”于贞超说。盗用类似的创意很简单,却没有相应的用户资源,而海尔长期积累的用户资源,是海尔车小微天然的优势。

而对于自身的拳头项目――物流,车小微团队也在积极拓展。“我们打算在青岛试点做货运的Uber,把我们的运能做成一个开放、活跃的平台,到时你下载一个客户端,能够看到的不是周边的出租车,而是可以给你同城运货的货车。”日日顺物流资源部经理张永祥介绍。相比那些初期需要花大量的资金培养种子运力和种子客户的初创企业,依托有着丰富平台资源的海尔,海尔车小微做货运Uber的优势在于其可以直接热启动。原来运力有波峰波谷,通过开放可以把原来那一种运力给释放出来。

在探索交互上,于贞超坦言车小微在去年一年进步不算大,“今年一定要破题,最近不断探索,也不断开窍,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大胆一些。”

日日顺大盈家:打通定制产品通路

依托原有的日日顺商城,从平台定位到模式推广,日日顺大盈家,作为移动端小微切入微商模式的路径都更加清晰和成熟。从五月份开始,大盈家定位多品牌的净水设备销售平台,分销日日顺商城的商品,截至记者采访,大赢家已经开出了15万家微店,其中青岛1万家,7月份目标开出30万家微店,年底达到百万微店,销售方面6月份共达成9700单,7月份目标突破两万单。

好的成绩得益于明确的定位与推广,“日日顺商城是给用户提供饮用水解决方案的平台,不仅做海尔的水产品,更是做一个水的健康平台,这个平台集合了众多知名品牌的产品。”移动端小微主季晓健说。作为新兴的健康产业,净水设备市场巨大。

“我们做一次推广可以有几万人上来”,季晓健介绍。大盈家的精准推广不仅仅是增加流量,更重要的是提高转化率。通过线上大盈家导入了大量的流量,一是依靠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拓展,原有的日日顺公众号入口,以及跨界合作账号,像宝洁、东风日产等都进行推广,再就是通过搜索引擎增加大盈家入口,在线下则进行有针对性地推,比如建材市场、装修公司等等,瞄准当下买房装修的转化率更高的客群。

大盈家将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有效结合,联合街道办、妇联站、劳动保障中心发展微店店主,帮助妇女创客、失业者实现自主创业,“我们会在7月份把青岛样板做出来”,季晓健说,样板做出来就可以推广到全国。

为指导和培训店主进行更有效的创业,同时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互,大盈家根据用户圈子划分了店主群,每个群都有一个小吧主,并设置了吧主群。通过和店主、用户进行沟通和交互,建群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相互交流学习,微店主培训微店主,另外一个是彼此之间交互出场景化的创意方案。

来自天津的大盈家店主闰洪录,是大盈家的第一批微店主,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为了开好微店申请了公众号,在大盈家群主的手把手指导下,极大地提高了微店的曝光度和成交量,“为什么做大盈家呢?理由有二:第一,日日顺大家一起赢;第二,大盈家对微店主的全面贴心支持。”闰红录说。

如何与用户进行有效的双向交互,在海尔微商模式中非常重要,“我们有几个交互的地方,日日顺服务号里面有一个社区,我们会引导很多的帖子出来,”季晓健介绍,“我们还建很多群,微店主的群,目前建了有一百多个群。”

通过交互日日顺平台已经交互出专供定制方案20多项,“有用户提出,平时洗脸的水,刷牙的水会闻到消毒水味道,特别家里有孩子洗澡,用净水机的水太贵,卫生间里是不是可以安装一个过滤器供洗澡时使用。我们根据这些需求,定制了一款洗澡用的过滤器,不是很大,装在花洒里面可以过滤水,能把重金属等杂质过滤掉,起到软化作用,用那个水洗澡明显感觉滑很多,洗完头发会顺很多,我们在我们平台上面发售这款产品,反响非常好。”季晓健说,这些经过交互进行定制的专品产品不仅有价格优势,而且根据不同圈子交互出来的产品适销对路,就能集合成大订单。大盈家通过交互实现定制产品思维,正是海尔微商模式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交互,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中,从而对接海尔互联网工厂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实现了海尔互联网战略的闭环。

移动端小微通过日日顺大盈家切入到微商体系,更多地借助了传统的一些微商手段,在价值交互上也略显粗放,但是对于小微来说有效的运转有益于模式的升级,在实践中不断寻找突破升级。

人人创客:交互是微商的核心

微商小微主孙海龙强调海尔微商模式的差异性所在,“我们想做的微商模式不仅仅是做微店,而是要建立各种形式的用户圈。我们现在已经有几类这种圈子,比如小区基本都有业主群,我们发展了一批小区群主成为我们的社区创客,做得比较好的是深圳上塘道小区,有800多名业主都在我们的创客覆盖的用户圈里。拓展商户圈,像健身中心、银行营业网点等地点,目标是要把用户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好。”

海尔并不把微店仅仅看做是销售渠道。“我们希望通过微店进行社会化传播,实现全社会用户圈的覆盖。海尔现在的目标是建立用户圈,通过和用户圈的交互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微店是建立用户圈交互的其中一种形式。”

微商平台依托于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以体验交互来吸引用户,通过交互获取用户的需求,需求经过大数据的分析,转化为产品方案,通过互联工厂快速实现需求闭环。

微商平台的交互体验规划包括了产品定制、社区交流、健康资讯、生活服务等,以场景体验获取用户的需求。

微商平台的社会开放,是面向智慧生活生态圈,未来衣食住行各行业的合作伙伴,都可以加入共享平台价值,建立共创共赢的生态圈。

与用户形成良性互动需要有黏度的产品,眼下一款咕咚手持洗衣机是不断在引发交互话题的产品,孙海龙现在比较苦恼的是,十分需要多一些像咕咚这类有用户黏度的产品。而这样的产品可能要倒逼内部的产业线做得更开放一些,不能用传统家电思维来做。

截至7月14日记者采访时,已经有2万多创业者被吸引到海尔的微店平台上。“我们会逐步完善渠道和平台,让更多创业者能够无障碍进入。但微店的经营不是简单的在朋友圈里打广告,微信朋友圈是每个人的熟人社交圈,是需要经营和维护的。海尔微店建立的核心,就是和用户零距离交互,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来实现海尔和用户之间的强黏度关系,由交互体现产品的价值“下一步我们线上线下会有一整套的创客培训管理体系,来帮助创客实现和用户的强黏度交互。”

人人创客的平台上已经开始有优秀的微商创客冒出来。来自湖南株洲的创客钟慧萍,在全国线上线下有三十多个社交圈,其中包含微信、QQ等线上用户圈和株洲当地经营多年的线下用户圈,通过每天的用户交互,一个月可实现30万的销售额。

第8篇:大健康产业盈利模式范文

继众安保险、安心保险获批互联网车险业务之后,互联网险企泰康在线再次入局车险市场,近期,泰康在线获批了车险牌照。

据了解,众安保险是最早的一家,2015年11月份,众安保险与平安保险联合成立了保T车险,目前已在全国18个省市地区获得了车险经营资质。安心保险紧随其后,目前已获批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区经营车险业务,但官网上仅提供广东地区的车险报价。

在商车费改逐渐在全国推进之时,各渠道车险保费价格趋于一致,原来在电销渠道可以享受15%的价格优惠已不复存在,一些客户目前正逐步转向服务形式更为多样的车商、个人等渠道。这使得保险公司在渠道上花更多的钱买客户,销售费用就增加了。而互联网保险被认为是突破销售费用高困境的方法之一。

据了解,互联网车险主要有几种模式,包括传统保险公司将车险产品放在互联网上进行销售;综合型网络平台开售的车险产品等。本文主要讨论互联网保险公司发展的车险业务,这些互联网保险公司天生就包含了充足的互联网基因和保险基因,由他们开发的互联网车险产品,在车险市场上十分具备代表性。

各家理念差异化发展

在获批经营车险业务之后,各家互联网保险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理念。众安保险倡导的“做有温度的保险”理念,保T车险也致力于给公众提供更加快捷的线上服务。安心保险也表示,要做“简单的保险”,着重在产品体验上下功夫。

泰康在线方面则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公司将探索“互联网保险+大健康”领域,车主健康体检、基因检测、健康关怀等服务已被纳入“车主健康管理”的范畴。

由此看来,互联网保险公司经营的车险业务更多力于如何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改善目前车险给消费者带来的较差体验的生态。不过从目前各家的运营来看,改善的方式还比较单一,例如线上购买,减少营业员的销售误导,如可以线上理赔,减少理赔时间和理赔程序等。

理赔线上线下相结合

不过目前,众安保险、安心保险、泰康在线的车险业务都仍处于起步阶段。做得最久的众安保险,也仅经营了一年。

据《投资者报》记者观察,互联网保险公司要开展车险业务,至少需要突破几个关键点。首先,互联网保险公司并没有如传统保险公司一般在各个城市铺设有分支机构,那么就面临着核保、理赔等方面的问题。这是痛点之一。

一个解决方式是依靠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展开车险理赔业务。众安保险与平安保险进行合作,将后端的出险查勘、定损等流程外包给平安。

安心保险也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将采取与线下服务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据安心保险方面介绍,虽然公司并不设立分支机构,但却会在有客户和服务需求的城市设立服务中心,由总公司直接统一管理。服务中心统一负责协调、管理当地合作的服务供应商,形成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消费者提供线上线下的服务。

价格优势、移动服务吸引消费者

其次,互联网车险到底凭什么能吸引消费者?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价格、增值服务、理赔服务等。这是痛点之二。

那么在价格上,互联网保险公司开发的产品有没有优势?近日,与深圳市民张女士在安心保险和平安官网上均进行了车险价格的测试,一辆10万元左右的小轿车在安心财险上进行报价测试,安心保险官网给出了新车版、美女版、城市版和超省版的报价,分别为2829元、3262元、2741元及850元,而以同样的条件,平安保险则基本方案和周全保障方案,分别是2869元和3315元。其中城市版和周全保障版的投保范和保额是最接近的,在保费上,安心保险比平安便宜了500多元,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

在移动服务方面,互联网保险公司也做得相对更好,安心保险方面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让消费者能在手机上搞定所有的流程,享受7×24小时不间断的便捷服务,这是大部分传统车险不具备的优势。特别是一些如追尾等常见且简单的交通事故理赔,如果搬到线上,能够节约消费者理赔时间和环节。

盈利问题待突破

最重要的问题是互联网车险业务到底能否实现盈利?这是痛点之三。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2015年有九成财险公司的车险业务都没有实现盈利。车险业务无法实现盈利已经变成行业难题,互联网车险能突破吗?

对于上述问题,安心保险方面也坦承期待能破解盈利难题。安心保险方面表示,“目前我们更多是从自身做起,紧盯产品和服务”。

第9篇:大健康产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保险云健康;保险发展;大数据;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207-02

一、我国保险行业的现状

我国保险行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发展迅速,每年的保费收入以约20%的速度迅猛增长。2012年,我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到1.54万亿元;而到了2013年年底,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已经达到了1.72万亿元人民币。根据保监会2013年10月24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报告,2013年前3个季度,保险业保费收入1.59万亿元,同比增长18.62%。可以说,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速度每年都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而到2013年年底,我国保险系统机构数已经达到174家,保险业发展飞速,保险公司不断扩张增容。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保险业过渡期的结束,中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外国保险企业大量进入我国保险市场,整个保险业发展呈现一个欣欣向荣的态势。保险市场经营者的增加也会导致竞争的加剧,2012年5月,我国就向外资保险企业开放了交强险市场,市场的扩张和竞争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国保险市场的常态。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改变保险行业也成为目前非常流行的话题之一。相关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互联网保险的规模保费达到89.0亿元,同比增长124.6%。互联网保险的爆炸性增长表明保险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而险企能不能抓住这场变革的机遇,将成为下一阶段保险行业格局的关键性因素。前有阿里巴巴、腾讯、平安成立众安互联网保险公司,之后各家保险企业竞相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自己的互联网营销渠道,都希望能够在这波互联网金融浪潮到来之前,抢占先机。但是,保险企业一窝蜂来做互联网保险,有的可能是只为跟风、攀比,有的是因为传统销售渠道增长的乏力,想借此发展新的业务增长点,真正以开放的心态全面拥抱互联网的企业可谓少之又少。如果险企不能率先引领互联网保险的浪潮,那么极有可能会被互联网保险趋势所改变。

二、目前互联网保险运作的问题

(一)创新性不足

互联网搅局保险业,为保险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身边现在各式各样的创新保险层出不穷。但是,真正能称之为“颠覆性”或者是“有革命性”的创新还是没有看到,行业的发展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来进行,所谓的创新更多的是在传统的模式上做一些点缀。诚然,我们也不能要求保险业进行所谓的“颠覆性”创新,保险是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有维持稳定的作用,其改革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但是“互联网保险”并不等于在互联网上卖保险。从传统的模式来看,保险大致分为三大块:产品、市场、客户联系。多数的保险企业会将保险的创新关注在保险产品上,从而忽视了新的蓝海市场。我们可以以互联网企业的思路去联系保险创新,扩大保险市场服务的范围,打破固有的“公司-产品-客户”模式,重新定义客户关系,从用户体验、消费感受、交互体验等方向来创新保险,这些方面才是保险行业未曾涉及的。

(二)国内外的强大挑战

近两年来,互联网企业争相进入保险行业,其中不乏有阿里巴巴、京东、网易、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保险行业的创新源自互联网,但实质上还是由于竞争加剧导致的,从一开始经营成本的缩减、客户资源的争夺,到最后最根本的“数据”竞争。互联网企业在数据上具有险企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BAT们(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简称)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用户,掌握流量入口,如果保险企业不能在互联网保险上有所作为,未来必将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基础供应商,为他人做嫁衣,这也是互联网企业所能颠覆保险业的一个关键点。保险企业只有在互联网大数据中不断耕耘,牢牢掌控用户入口,才能不被互联网企业挟持,推动自我革新与发展。

此外,由于我国保险市场的完全开放,国外发达国家保险电商也相继加入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的竞争中。国外的互联网保险有着相对成熟的发展,有数据表明,英、美、日等国的部分险种网络销售已经占到30%―50%。这样,一些成熟的国外保险电商进入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势必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对我国险企造成强大的冲击。

三、未来的发展思路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发展能够准确的记录和保存互联网用户的数据,将人类带入云数据爆炸的一个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刷新网络数据的积累速度,变革数据分析的技术,同时,互联网又是大数据分析使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可以说在数据的使用和理解上,谁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就掌握了互联网的未来。作为未来用户基础广泛的保险行业,互联网保险将在大数据运营上大有作为。

(一)保险纳入万物互联时代,成为个人健康生活伴侣,保险连接健康

如果说互联网是现在,那么物联网就是未来。利用物联网,将保险纳入万物互联时代,将生活信息、周边环境的感知传输到保险云健康数据上,由保险云健康数据的分析为用户提供保险服务,这样可以极大地扩展保险服务的领域,不仅仅用作防范风险的工具,而是与个人家庭生活做一个很好的连接。可能有人暂时不会对保险感兴趣,但是没有人会对自己的健康不感兴趣,这就是我们未来保险云健康的切入点,也是能够直接击中用户痛处的点。通过网络平台,打通个人健康管理与保险的融合渠道,让保险服务转化为个人健康管理与风险规避服务,大众从此不再谈保险色变!

(二)保险云健康管理平台的运用

上文中说到保险云健康概念,可能部分人还不是特别能够理解,我们在这里做一些形象的解释。万物互联体现的是网络连接一切的概念,我们从智能设备方面来说就是,各种终端设备都将接入我们的保险云健康管理平台。比方说,用户家中的座椅会记录用户的体重、坐姿习惯,用户吃饭用的碗筷会记录分析饮食中各种食物的比重、油盐量(百度公司前一段时间已经研发出可以测试食用油质量、水质酸碱度等交互功能的“筷搜”智能筷子),智能手表会记录分析用户的血压、活动量等,这些数据都会统一上传到保险云健康管理平台。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也将对用户数据进行一个全面的收集与分析,各类数据集中到云健康管理平台上,进行分析、测试,从而为用户提供风险规避建议与保险购买需求分析,提供及时有效的健康管理与保险服务,售出保险服务的同时降低赔付率,至此,基于大数据网络时代的保险云健康管理平台建成。

四、盈利模式的探讨

(一)基础功能的免费模式

互联网时代众多资源的免费,让每一个人都受益其中。互联网企业中利用免费模式发展壮大的奇虎360公司是其中的代表。我们所要建立的互联网时代保险云健康管理平台预想采用的也是免费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云健康管理平台需要一个广泛的用户入口,其基础是大数据,如果不能获得巨量的用户数,那无疑是失败的。互联网行业中,免费模式是积累巨量用户数一个最实用的途径。

(二)健康管理的增值服务

当云健康管理平台通过利用免费模式累积足够多用户数量时,在巨量用户数基础上,需求多种多样的盈利模式。例如,最基础的保险产品销售、云健康智能分析、退休养老等等一系列增值点,其中保险产品服务的盈利在前期是主要的盈利方向,但是个人健康管理的增值服务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限量。

五、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各平台混战,所以要提供免费的基础应用,争取客户,做大平台

目前各大企业已经开展本企业的大数据、大平台战略。例如:2014年9月,腾讯斥资7 000万美元大手笔入股医疗健康网站丁香园,并计划将该业务与微信和手机QQ打通。阿里巴巴也将云数据上升为企业级战略目标。险企在网络平台建设中有先天的不足,可以加大技术研发,或者以入股的方式间接建设自身的云数据平台化战略,以免费的形式迅速占领市场,做大企业云数据平台。

(二)隐私泄露风险、法律问题

云健康管理平台涉及到用户的个人隐私问题,如何保护好用户信息是值得我们仔细考量的问题。需要在运作过程中做好风险控制,并在法律可允许的范围内实施。

(三)技术问题

上文中提到的物联网技术目前尚未实现,但这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个未来。

结语

基于大数据的保险云健康管理平台的最终目的,是使保险云健康真正成为社会人在生活中的必备,保险成为经济发展中基础且必要的一环,实现保险行业的真正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鸿.我的互联网方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 张一然.略论互联网金融下的保险行业[J].经济师,2014,(4).

[3] 吕颖.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保险发展策略浅析[J].河北金融,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