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精选(九篇)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

第1篇: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高职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高职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如火如荼。针对我国目前的农村现状,我们必须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利用和发挥我国人口资源的优势,使他成为社会资本的一部分,达到资源的最大使用度。我国的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曾经说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把社会资源转换成社会资本,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新农村的建设。我国是人口大国,但多数人自身的情况都有所局限,不能使人口资源转换成人口资本。我们目前的农村状况是,农村人口众多,这些人无论是素质和技能方面都普遍偏弱,不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去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还是来自农民,而农民的自身素质决定着新农村的建设程度。高职教育能够直接为地方经济培养各种实用技术型人才,让农民自身强大起来。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是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

1.2高职教育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使农村非农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样人口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当前,我国农村有1.5亿的非农劳动力,但真正接受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数只有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迫切需要加强这些人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成为现代化的农民,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转型,从而增速我们农村的经济,使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快进程。

1.3高职教育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农村的发展如今已到了瓶颈期,而针对农村现状实行的高职教育可以突破瓶颈,加快农村的现代化进程。高职教育首先要破除原有的教育模式,用科技兴盛农业,让农业、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相融合,达到共赢。高职教育可以推广我国农业领域的科技成果,帮助农民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由此培养出一批专业型农业人才,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可以帮助广大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和丰富的农业知识,提高产量,增加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还可以帮助农村的一些初高中生提高就业能力,教会他们一技之长,帮助创业,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在转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农业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1.4高职教育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大工程,是非常系统化、全面化的,它包罗万象,比如农村的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我们要将新农村建设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注重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对农村的村庄规划要符合适宜居住的理念,对现有的环境进行治理、改造。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推广职业教育来对农村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农村文化事业和民生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大环境。(这段没怎么谈论到文化)

2 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特点,可以通过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针对农业技术人员和乡镇机关干部乃至广大农民的培训教育、开展对口支援服务等途径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2.1对政府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

政府一直以来都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不断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者、建设者以及执行者必须坚决贯彻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方针、新举措,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去。作为干部,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素质和领导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对其始终不变的目标和要求,因为他们的素质与地方的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必须大力推广农村领导干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体制,帮助干部认识自身、完善自身、提高自身。高职院校为农村干部提供的教育培训必须让他们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意识到他们的责任所在,帮助他们学会用科学理念来执导建设。当然,这样的培训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2对农村干部及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

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所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只有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去,才能更好更快的视线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农民的个人素质以及技术人员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村、农业科技化和现代化的程度。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都对农民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显示出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重要性。通过对广大农民以及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和致富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群众保障。

2.3积极开展对口支援服务

高职教育应该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与具体的自然村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的作用,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鼓励在校师生员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计出力。

承担高职教育的高职院校可以每年为对口支援的自然村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除学费以外的其他费用由对口支援的自然村或受援学生自行负责。对口支援的自然村应当从本村村民或村属企业员工中推选受援学生,并负责核实受援学生身份、确定就读专业,督促受援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学业。承担高职教育的高职院校可以为对口支援的自然村所属企业提供在职职工提供培训服务。承担高职教育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在对口支援的自然村部挂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建设定点服务村”,每年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新农村建设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但同时它也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有针对性、有质量、有的放矢的发展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雷世平.姜群英.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职教技术教育[J].2003(28)

[2] 雷世平.姜群英.新型农民培育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创新[J].职教论坛(综合版).2006(4)

[3] 柳较乾.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创新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4] 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第2篇: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

一、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 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 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 没有农民的富足, 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8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 才能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 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 只有广大农民改变落后的面貌, 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从这一实际国情出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全局出发, 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

《建议》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的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五句话表明, 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将要经过理论的充实和实践的探索,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真正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不少成果问世, 但这一问题的研究, 也存在一些倾向: 有的照单开方, 定位“应该怎样”, 不分析农村的现实可能性; 有的简单以农民利益为借口而代替科学态度; 有的不做深入调查研究, 不思考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以逻辑推理逻辑, 以理论演绎理论等等。高水平、符合我国农村社会实际的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指导思想深化和方针政策的完善,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健康稳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二、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原则

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为出发点,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突出特点的方法。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极为繁重、复杂的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 促进农民继续增收,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必须坚持的五条基本方针和“五要、五不要”的五项原则要求。基本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向。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的准绳以及工作规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 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路径和方式具有多层面、多角度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提出健全五大机制: 长效投入机制; 工作机制; 激励机制; 参与机制;管理机制。《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五个必须: 必须确立城乡统筹的思想; 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 必须切实注意工作方法; 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农业部部长尹成杰提出“五大措施”,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提出坚持“四个先进”;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各省省委书记都谈到了各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和方法等等。

总之, 科学的研究和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经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崭新课题, 在理论上要有所归纳, 在实践上要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和积极成果。

三、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一)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历史的永恒课题, 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建国以来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历史的研究这一过程, 才能揭示今天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行性。

(二)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行动纲领, 也是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实践, 理论的指导必须以实际为基础,因此, 既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又要深刻地领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既要深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又要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一定的原则性、规范性要求,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要注重五个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实践, 全国各地区对此高度重视, 许多省市开展了试点和示范村活动, 在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初步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因此, 科学地研究这些实践经验是充实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宏观归纳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要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统筹学等理论, 本着整体性观点、联系性观点, 用归纳整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同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某一领域、某一角度来说又属于微观问题, 微观是整体的基础,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必须宏观归纳和微观分析相结合。

第3篇: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

关键词:农村党员;先进性;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056-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关键看党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重视和发挥农村党员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农村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永葆农村党员自身的先进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的历史任务,同样要有农村党员的参与、领导和支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农民积极参与、投入其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由此,中央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要求,而要提高农民素质,首先应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使农村党员带动农民前进。

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农村几百万基层干部,是党的整个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任务,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关键在党员,“一个党员一面旗”, “村看村, 户看户, 群众看党员, 党员看干部”。永葆先进性的农村党员,才能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农民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掌握先进的手艺和技术,积极参与农村发展规划,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工巧匠。实践证明,凡是农村经济势力强的、发展快、农民收入较高的地方,农村党员都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成为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引路人。可以说,没有农村党员的参与、领导和带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如所指出的:“只有把全国农村八十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他们和乡村其他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农民党员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才能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二、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与不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新的历史任务对农村共产党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党员需要不断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带领农民群众谋求发展、共同致富,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为数众多的农村党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

农村党员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整体素质不尽理想,加之近年来农村党员外出人员多,流动性大,农村党支部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使农村党员在许多方面的进步不明显,部分党员缺乏竞争意识和带动群众致富的本领,不懂技术、不擅经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小富即安或不富也安,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在村里不靠前,在群众中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更有部分农村党员,政治素质不高,党性不强,距离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理想信念不坚定,党员意识淡化,宗旨观念不强,奉献精神退化,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利益等抛诸脑后,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甚至还落后于普通群众,形成“党员不党员,就差几角钱”的尴尬现象,这些农村党员对农村的公益事业、对农民群众的困难不闻不问,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引起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广大农村党员以自身的先进性带领农民不断前进。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中间力量,没有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各种措施改变农村党员现状,永葆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和骨干核心作用,带领亿万群众共同奋斗,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三、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对策分析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题,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终生任务和毕生追求,是党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亦不是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两个卓有成效的措施能解决得了的,必须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当前,应结合农村党员的实际情况,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保持农村党员的先进性。

1.从农村实际出发搞好农村先进性教育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提高共产党员理论水平、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增强党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占领农村党员思想阵地,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农村党员党性的迫切要求和根本保障。曾对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样指示:“要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务求取得实效。”

对农村党员开展先进性教育,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各地的农闲时节,从农村和农村党员实际出发,创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习内容上,不要刻板教条,切忌大而全,防止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在具体形式上,在坚持必要的理论学习的前提下,要争取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尤其要重视用模范典型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农村党员,在党员队伍中形成争优创先的氛围,促进农村党员提高素质和能力。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还要正确把握教育活动的目的,不能片面追求理论灌输和党员理论水平的提高,还要更加注意教育的实践效果,通过教育不仅要切实解决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还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增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使广大农村党员不断自我提高,永葆自身先进性。

2.不断提高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

服务群众的能力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服务群众的能力是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关键,服务群众能力的高低就是农村党员先进性的衡量标准。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群众最盼、领导最急、难度最大的就是农民的增收问题,最需党员发挥作用的就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当好引路人,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带领群众快速致富。农村党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靠自身技能先富起来,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同时,广大农村党员要深刻强化群众意识,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积极发展农民党员壮大农村党员队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规模适度的农村党员队伍。从整个农村党员队伍的情况来看,农村党员在农村人口中比例偏低,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除了加强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外,当务之急还必须积极发展农民党员,壮大农村党员队伍规模,使之足以能够胜任新农村建设的新使命。

近年来,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等原因,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尽如人意。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党员比例不高,农村党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需要改善。当前,应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指导下,积极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致富能手和技术能手中发展党员,让更多有知识、有能力、作风好、威信高的农村青年加入党组织。只有按照严格标准积极发展农民入党,才能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 增强党员代表性,提升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管理

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仅靠开展短时间的重点教育活动远远不够,还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建立健全一整套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把重点教育和长期管理相结合,常抓不懈,使农村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

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建立健全农村党员自我教育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新的起点和契机,毫不放松地加强对农村党员世界观的改造和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使农村党员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对农村党员中背离党员先进性标准、屡教不改者,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清除出党。针对农村党员外出人数多、流动性大的特点,要特别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入地与流出地相结合进行管理,确保流动党员不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从而确保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贺国强.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J].求是,2006,(7).

第4篇: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其他部门和个人自愿参与,面向农村居民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服务行为。如像农村提供图书、广播电影电视等。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面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及其相关制度系统,主要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和服务对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财力人力等农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与农村公共文化政策法规等内容。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助推农村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但是,我国城乡经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公共文化建设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存在着差异,也决定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匮乏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不断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也随之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诸多乡镇建立了文化站,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但是,由于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等问题的存在,且大多数乡镇的文化站与乡镇政府在一起办公,缺少专门的工作场地和活动场所,乡镇的文化站只是一个摆设,没有发挥起真正作用。文化基础设施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

第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投入相对不足

随着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不断重视,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的日益需求,一些农村的公共文化服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资金投入成为阻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瓶颈。

第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针对性与引导性

当前,各级政府都积极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工作中,但是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缺乏针对性和引导性。首先,一些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并没有从农民的实际出发,不能建设农民群众真正需要的设施设备,虽然投入不菲,但却无人问津,导致资源的无端浪费。其次,一些地方文化部门不能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生活当中,文化部门与农民群众不能形成互动,农民群众又缺乏组织性,农民群众无法享受文化建设带来的成果,这也导致了文化资源的浪费。

正是由于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匮乏,而政府文化部门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又缺乏针对性,缺乏对农民群众的积极、正确引导。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进度与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不一致,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无法发挥最大的成效。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快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匮乏的情况,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加快对农村陈旧、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的更新速度,对陈旧的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更新,要用新的文化设施把新的文化内容展现出来,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的文化成果。其次,要尝试建设一批先进的文化设施。如建立电子图书室等,让广大的农民群众通过互联网拉近和了解世界,扩宽自己的视野。

第二、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难以有效的开展的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首先,政府要继续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比重,以投促产,切实建设好农村文化的阵地,要增加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其次,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当中,多渠道吸引非政府集体或个人的资金支持。可以采用政策导向、社会荣誉、税费优惠等手段来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让更多的民间组织或个人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当中,为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第三、要加强文化投入的针对性,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文化投入必须有针对性,要多在农村开展调研,多与农民群众沟通、交流,了解农民群众的真实想法与实际需求。要从农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出发,有针对地进行投入,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其次,要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引导作用。组织、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到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中来,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接受新鲜事物,开拓见识,享受科技文化的新成果。

第四、要发挥农民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中的自主性

农民群众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和最终受益者,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自主性,才能切实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要积极培养挖掘农村文化骨干,加强农村业余电影放映,农村种植技术免费培训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切实服务百姓的公共文化队伍。对于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其他社会主体如村会、农村业余文化队等,以励等方式适当给予补偿和补助,以激励他们为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1.

[2]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1.

[3]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4]李媛媛.让群众坐上“文化公共汽车”[J].党课参考,2012(3).

[5]于思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综述[J].对外经贸,2012(6).

第5篇: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

关键词 气象服务;新农村;山东阳信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49-01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服务在经济建设中的意义也逐渐凸显,尤其是在农村建设这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气象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即气象服务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气象信息,利于农民做好防灾准备,在促进新农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阳信县农村和新农村建设概况

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平原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区,处于山东半岛和京津两大经济地区的连接地带,县境南北长26.5 km,东西宽48.5 km,总面积792.49 km2,耕地4.3万hm2,辖6个镇2个乡2个办事处,857个行政村,总人口44.79万人。阳信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600 mm左右。阳信县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境内沟盘河、白杨河、幸福河等河流纵横交错。阳信资源丰富,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开发前景广阔。阳信是著名的中国鸭梨之乡,鸭梨面积已达1.3万hm2,年产量达18万t,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阳信还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国优质麦生产基地县、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不锈钢制品六大生产基地之一;地毯、抽纱、餐具、电子等一系列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2002年,阳信财政总收入1.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 220万元,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2 390元。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稳步前进。当前阳信县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果,基本完成自然村电视广播村村通工程。农村道路、通讯、绿化、供水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农村电脑拥有量较少,上过互联网的人更少。

2 在新农村建设中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天气预报准确率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现代农业的逐渐发展,传统的农业气象预报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气预报准确率低是传统天气预报中最突出的问题。

2.2 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

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在实际生产中如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减少农民的损失。从当前的状况来看,阳新县农业防灾减灾知识缺乏,体系不健全,基础薄弱[1]。

2.3 气象信息入村到户最后一公里尚不通畅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主要通过收看天气预报来获得相关信息,指导农业生产。但是受播出时间、受众等因素的影响,天气预报对农业的针对性较弱、内容不具体,导致农民无法获得大量气象信息,如防灾减灾、农业气象信息、病虫害防治等。阳信县农村虽然开通了“12121”农业气象信息咨询电话,但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增加农民的负担。

2.4 气候区划及论证工作相对滞后

近年来,国家开放种子市场,一方面,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引进了众多优良品种。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盲目引种的现象,引种未经过气候论证的种子,一旦出现问题,将给农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 气象部门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为民意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蓬勃兴起,设施生产、规模生产方兴未艾,都对天气预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天气预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强化气象工作的为民意识。强化气象工作的为民意识,就是气象工作者要有服务于“三农”的意识。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气象服务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生产中是不可以缺少的生产要素,是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重要手段。及时准确了解当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任务、面临的重点问题以及对气象业务服务的新需求,从而以高质量的服务要求、完美的服务态度服务于“三农”[2]。

3.2 上下联动,通力合作

一是要加强单位内部配合。要整合单位内部各股室的资源,充分发挥各股室的职能优势,强化内部各股室之间的配合联动。从防雷减灾、预报服务、农业气象、人工增雨等基础业务到领导决策至信息宣传等行政服务,形成一条强有力的为新农村服务的技术链条和一条完整的服务途径。二是要加强部门之间沟通。要经常向政府部门了解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动向;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尤其是与要林、农、水等有关部门联系,推动部门上下与相关部门的联动与合作,形成强大的服务新农村工作合力。三是要加强气象部门与农村、农户之间互动。建立气象部门与农村、农户之间的互动机制,建立气象服务的信息反馈平台。为农民举办气象科普、气象科技、防灾减灾等知识培训班。积极发展气象协管员,加强与农民联系,了解农民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3]。

3.3 深入调研,增强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针对性

气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服务“三农”。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精神实质,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农村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结合气象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职能,找准气象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帮助农民、农村解决突出的难点、热点问题,为农民办实事。

3.4 发挥气象职能,为“三农”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积极参与村庄规划,根据当地气象、气候、地貌特点,为村庄和“小城镇”合理规划建设提供气象科学依据。把山洪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雷电灾害纳入考虑范围,尽量避免农村因地质、山洪和雷击等灾害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加大对农村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规范化建设,对农村企业和个人新建(构)筑物严格实施防雷装置图纸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严格执行防雷行政许可规定,从源头上强化防雷安全措施,让农民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二是为科学生产提供及时的气象服务。开展针对现代农民的气象科技知识宣传和培训,真正让农民有知识、懂技术,善于运用各种气象科技信息。气象科技服务要紧密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化建设实际需要,增强针对性,开展配套的气象科技服务。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直接传送到全县各乡镇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各村书记、主任、气象信息员,以及广大农户等手中。传送短信要及时、细化,从而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三是开展林业和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消长的气象条件预报,提高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损失。加强气象为畜牧业、养殖业、林果种植业服务的研究,发展针对农村畜牧业、养殖业、林果种植业的专项气项服务[4]。

4 参考文献

[1] 程向红.促进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最大化的涉农部门合作机制探讨[J].农技服务,2009(8):171-172.

[2] 刘锋,刘国秀,郭鹏.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思考[J].新农业,2013(16):16-17.

第6篇: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

关键词:基层平面媒体;新农村;作用

2008年10月12日

二 充分发挥基层平面媒体在新 农村 建设中的建设性作用

在传统的“三农”新闻报道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反映情况、沟通信息的报道,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媒体不能仅满足于一般的沟通消息,而要成为改变农村落后观念意识的理性力量,多作建设性报道。所谓建设性报道,就是能够对农村的 现代 化起到积极作用的报道。新农村建设是个充满探索和创新的系统工程。地市党报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及时开展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探讨,不断 总结 新观点和新思路;要及时报道宣传各地区、各行各业、农村基层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创举与做法,不断总结新经验和方法-要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发现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以典型引路开拓新局面;要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对突出问题进行舆论监督,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互助县西山乡青年农民王顺邦2007年从外地引进“黑美人”土豆进行试种。从一开始,《西海农民报》就对其积极引进新品种提高种植效益、尝试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利用“订单”带动农户等做法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跟踪报道。使得“黑美人”尚在“深闺”时就已广为人知了。这年秋天,“黑美人”一上市就大受消费者欢迎,价格高达每公斤16元。有了媒体的参与,王顺邦的种植效益或者说致富效应得到了成倍放大。近年来,《西海农民报》通过开设《高举旗帜 科学 发展 》、《三农聚集》、《记者限中的新农村建设》等专栏,相继深入报道了各地在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劳务品牌、发展民俗 旅游 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言论专栏《满天星》中及时刊发了大量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评论,及时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 参考 ,为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三 充分发挥地市党报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贴心人”的作用

第7篇: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今天**乡(镇)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式启动,刚才**同志对全乡(镇)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了详细的部署,工作安排的很详细、很具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各村党组织要紧密结合本村实际,认真抓好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抓好全乡(镇)第三批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在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基层农村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员素质、建设坚强堡垒、造福一方群众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第一,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农村基层,有利于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快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二,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全县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较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推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还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淡薄,“双带”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少数村组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作风不民主、不扎实,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深入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素质;通过改进组织设置,建强基层组织,强化服务功能。努力解决好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建设群众“满意工程”的重要任务。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数量多、分布广,与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广泛。抓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利于把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好经验、好制度应用到农村基层,把各级机关、各行业、各部门对农村的支持落到实处,通过上下联动,共同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让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巩固和扩大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结合农村实际,扎实抓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

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村党组织要结合实际,针对村党组织和党员的特点,坚持标准,严格要求,把握政策,不断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要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和不同党员的特点,各村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制定方案,找准着力点,使先进性教育活动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党员实际,增强活动实效。在组织形式上,坚持以村党组织为主体,党员人数较多的村,可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在工作着力点上,要引导村党组织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引导村党组织完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引导村党组织提高党员的致富能力,带领群众调结构、闯市场、奔富路。要组织和引导村组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群众观念、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提高服务能力;要组织和引导无职党员学习农业实用技术,掌握致富技能,提高致富本领;要组织和引导外出务工党员学习法律法规,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要组织和引导年轻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实事求是的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余热。

第二,要切实抓好学习培训。农村党员长期生产生活在农业第一线,参加大规模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机会很少,所以广大农村党员务必倍加珍惜这次学习培训机会。这次动员会后,各村也要召开动员会集中动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委的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本村实际安排部署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对少数年老体弱、生产生活困难和思想上有情绪的党员,各村党组织要积极主动上门动员,安排专人联系帮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强他们投身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信心和热情。在学习内容上,要突出学习重点,坚持兼顾实用,在重点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村党员的需求,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农村适用科技和法律法规,认真学习身边的党员先进典型,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要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改进学习方式方法,创造学习条件,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确保集中学习培训的参学率。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学习要求上,各村党组织要针对党员的特点,因人而异,分门别类提出学习目标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切实开展好党员先进性标准大讨论,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思考,广泛开展讨论交流,准确概括提炼,使先进性具体要求通俗、简明,真正成为农村党员日常学习、生产生活遵循的行为准则。

第三,要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第三批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中,县委决定在全县农村开展“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各村党组织要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素质,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各村党组织要精心制定“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规划。要深刻学习领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在深入讨论、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要结合本村实际,认真研究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组织党员、群众围绕本村建设规划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通过讨论,形成广泛共识,凝聚建设力量,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县委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明确提出了要在广大农村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村庄家园规划建设重点,大力实施“家园工程”,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制“四进农家”活动为重点,大力实施“民风工程”,树立农村文明和谐新风;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重点,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努力实现村级事务民主管理;以“五好”村党组织创建活动为重点,大力实施“固基工程”,全面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以党员结对帮扶为重点,大力实施“帮扶工程”,进一步凝聚建设合力。各村党组织要坚持分类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有职党员要按岗尽责,按照各自的工作岗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带头服务于民,发挥作用。无职党员要“设岗定责”,采取“科学设岗、自主报岗、支部考核”的办法,积极开展设岗定责活动,让每一名农村党员都力所能及的发挥作用。

第四,要把握好相关政策。当前,农村形势整体良好,局部个别问题也较突出。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情况、新问题也将不断出现。农村党员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党员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转化难度也加大了。我们要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三农”问题和农村党员队伍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好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是注意妥善解决农村宗族、宗教、社会治安、征地拆迁、土地田间纠纷等方面的问题,防止引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尤其注重把反邪教警示教育纳入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增强党员防范邪教、识别邪教、反对邪教的能力。要妥善处理好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以及极少数党员信仰宗教等方面的问题,促使尽快转化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三、加强领导,确保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搞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任务重、责任大,各村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健康有序推进,真正取得实效。

一要强化领导责任。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县委向乡镇派出了督导组,镇委也将向各村派出指导组,派驻指导员,具体组织和指导各村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各村党组织书记是学习教育活动的直接责任人,要切实肩负起本村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的组织责任和领导责任。村组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示范、带头实践,要在学习教育活动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镇委派出的指导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总结推广经验,发现问题,督促解决,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当好参谋。

二要营造良好氛围。各村党组织要充分运用广播、标语、墙报、宣传栏、文艺演出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中央、省、市、县委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宣传党员和党员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宣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实际成效,为先进性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8篇: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能源委员会 委员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源专委会 主任

背景

《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十六字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坚持始终的大政方针。

1979年末国家科委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能源形势座谈会,会上对农村用能的困窘状况极为重视,会上一致认为 “我国农村能源问题严重”。会议的有关文件于1980年元月,经小平同志阅后在文件上眉批:“颇有见地”。

会议指出农民严重缺烧(柴、煤)、资源浪费大、使用效率低的问题突出。农村缺柴、少电,很多地区保证不了农民的基本生活用能,和生产用能。全国50%的农户无电; 农用柴油供应仅达正常需求量的65%。农村、乡镇为了基本的能源需求,只得不顾生态环境的恶化去掠取自然资源,因而生态与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会议分析形势,集中动议,提出农村能源向良性转化发展的战略倡议。

来历

1980年开始,国家农委牵头组建专业机构和专家组,进行农村能源问题的战略研究,开展了《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区划》的编制工作。由全国农、林、水、乡企、相关院所等单位参加,分别进行调查、编制专项和总体区划。

从能源现状调研分析着手和区划编制充分显示出,农村是用能大户也是产能大集;开发农村就地多种能源资源,充分有效利用,解决和补充农村能源短缺、改善环境是当时的有效途径。生物质资源(秸秆、薪炭、沼气)、区域水利资源、乡镇煤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人畜力是农村的宝贵能源财富,研发技术、高效利用和合理节约资源,对改善生活,促进生产将有成效。农村能源发展方针政策构思和框架已成雏形。

1981年由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协同林业部造林司、水电部农电司、气象局、中科院综考会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联合承担国家农委下达的《农村能源政策研究》课题。课题的研究的总报告中,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被简称为“农村能源工作十六字方针”,同时强调“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当前以能源节约为首”,后经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认定采用。1986年经《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修改为“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

实施

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能源十六字方针付诸实施。国家农业、林业、水利、科技、财政各部委相继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实施细则,落实任务,加大投入;各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积极投入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法》和《能源法》的出台,对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给予了法律保证和加大了支持力度。

80年代初能源供给短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多个文件中,都强调了要抓好农村能源建设,指出:小水电、风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薪炭林等能源开发更带有急迫性,必须抓紧。我国的农村能源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多项农村能源技术推广计划: 第一批100个小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县; 101个沼气建设县; 700个省柴节煤灶推广重点县和薪炭林重点建设县等。从90年代的“八五”计划开始,在18个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研究试点的基础上,先后在300多个县实施了国家《百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为指导,开展了多项能源技术推广和综合利用,补充和缓解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与生活用能的需要。经过了20多年坚持不懈,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20年农村能源建设的惊人对照数据:

能源消费总量迅速增长:1998年已达到6.72亿tce,比1980年3.30亿tce增长了3.42亿tce。其中,商品能源增长尤为迅速,1998年为4.48亿tce,是1980年1亿tce的4.48倍;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村地区生产用能量急剧增加,1998年达到3.07亿tce,占农村能源总消费量6.72亿tce的45.8%。除了消费1500万tce的薪柴外,生产用能全部是常规的商品能源,以煤炭为最主要的品种,占62.3%。

生物质能源对农村尤为重要。合理地使用生物质能源资源不仅影响到农村地区的能源供给,也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80年代初以前林木资源过渡樵采,秸秆资源作为燃料过量消耗,使水土流失从黄河流域伸展到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从50年代的150万km2增加到目前的367万km2,土地沙化面积达1.53亿公顷,耕田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使农业自然灾难频繁发生,气候变化无常。经过近20年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力度,以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地区能源短缺的矛盾,而且在保护森林、控制沙化、改良土壤等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十一五”计划期间以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约为9亿吨标准煤,农村能源行业替代和节约量达1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658亿吨,为提供清洁能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农村污染排放与村庄面源污染,保护和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作出了贡献。

沼气发展迅速

1970年的6000户,1980年723万户。因技术不成熟,标准化水平不高,边建设边报废,到了80年代中期,传统土法上马的沼气池基本上全部报废。1986年仅为453万户,比1980年还少了270万户。“八五”计划期间以来,加强科研攻关和试点示范,沼气建设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200多万户的发展势头,当然也有因管理不当,原料不足,条件变化而每年报废的数量。

原料集中地方的工程沼气发展健康有序,国际技术合作推进了沼气工程发展。对大型养殖场、加工厂、垃圾场不仅提供能源,环境改善更为显著。

太阳能热利用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从闷晒式和袋式发展到板式和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一个高台阶。“十一五”年产量达到3,000万平方米;新建太阳房128.26万平方米,累计在用1,395.16万平方米。

生物质热解燃气开发利用进展

我国已经开发出多种固定床和流化床气化炉,以秸秆、木屑、稻壳、树枝为原料生产燃气。目前用于木材和农副产品烘干的有800多台,村镇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近900处。“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支持建设了6兆瓦规模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示范工程,兆瓦级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已经推广应用20多套。农林剩余物、农业沼气、垃圾直燃和填埋气发电50万千瓦。以非粮能源作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产业取得了阶段性发展。

光伏发电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地域辽阔,目前尚有边远地区还有电网覆盖,光伏发电是解决分散农牧民用电的理想途径。2006年我国光伏系统累计安装量85兆峰瓦,其中在农村地区安装应用达35兆峰瓦,占市场份额的41.2%。

小型风力发电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年生产能力达8万台,在边远农牧区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解决农牧民生活用电和移动通讯是可行途径。

微水电的发展空间增大

我国微水电的单机容量扩大到500千瓦以下, 2006年我国微水电装机容量已接近800万千瓦,如果按照农村人均拥有电力200瓦(水利部农村电气化标准)计算,涉及到的农村用电人口已经达到了4千万人以上,极大地提升了微水电在农村能源中的份额和地位。

节能产品生产稳中有升

2006年全国新推广省柴节煤灶530.31万台,新建节能炕81.85万铺。不仅节约了资源,也大大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

薪炭林提供优质农业资源

国家林业局提出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严重缺柴的地方,增加薪炭林面积一千二百万公顷,建立五十个薪炭林基地。

在“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农村用能经由“雪里送炭”、“温饱脱贫”、“燃气入厨”、“生态家园”、“送电下乡”到锦上添花的“阳光工程”等发展阶段,一步步从劈个板凳烧壶水招待干部,走到真空管热水器供水洗浴,乡村巨变。特别是国家即将实施《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农村能源在改变农村,也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创新

在“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农村用能经由“雪里送炭”、“温饱脱贫”、“燃气入厨”、“生态家园”、“送电下乡”到锦上添花的“阳光工程”………等发展阶段,一步步从劈个板凳烧壶水招待干部,走到真空管热水器供水洗浴,乡村巨变。特别是国家即将推行《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将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即将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中将农村能源十六字方针扩展为农村能源二十四字原则《因地制宜,多能互补,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这将进一步强化我国全面的农村能源发展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农村能源在改变农村,其未来的创新发展也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跃进。

我国政府将会制定更加优越的政策和投入更大的力度,来解决仍处于温饱困境的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能源问题。

建议

1、国家应该将农村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源产业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产业建设领域,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

2、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也要强调“我国国情”和“因地制宜”。总结盲目引进的教训;

3、农村能源发展建设的数据统计,由于基础条件差,统计渠道和方法差异,应建立规范的数据库,并坚持维护更新。

参考文献

邓可蕴农村能源发展方针的制定前后农业部老干部回忆录2008年7月

中国农村能源大事记 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7月

李景明我国农村沼气建设现状与发展前景2006年10月

中国农村生物能村能源政策与战略中国生物能源化工论坛2007年11月

第9篇: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内容;问题;对策

引言

宾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之一,其农副产品及资源十分丰富,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将农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促进其农村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宾县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可以通过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量生产加工农产品,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宾县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可以依托重点企业,以沿线周边为发展重点对象,建立高效科技、绿色农业园区,培养壮大农产品生产。有效的将农业用户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大力推广宾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根据自身发展模式特点可以建立“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抓好基层服务党组织建设,不仅仅是我国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发展的新起点、新内容,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基础的新标准及要求。所以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时,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基础及方法,不断增强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对农民而言,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新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发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管理者,必须依据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实际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法,以便更好的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下面,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工作经验,针对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做简要分析与总结。

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所谓农村经济管理就是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市场发展环境以及国家经济政策、方针策略为基础进行有组织、自觉性的宏观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以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总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现状,通过市场经济建设来确定长远的经济发展建设战略目标。除此之外,针对经济建设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信息等生产要素要进行及时准确的规划、组织协调及管理,进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现存的三大问题

第一,就目前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现状而言,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发展,传统旧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村经济结构、快速发展的利益结构及多元化需求都需要建立完善,新的管理体系与之发展保持一致。第二,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民利益的有效维护、关系利益的相互协调、农民诉求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纠纷及问题,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并不能进行很好的处理与解决,从而导致这些问题矛盾积累逐渐严重,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第三,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村经济基层管理人员专业管理技能及领导水平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适应我国农村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集中反映在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持续等问题,农村经济管理基础物质比较薄弱,管理人员思想知识结构相对比较落后,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

3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3.1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

要对新农村的建设进行加强工作,其基础是规划、首要的任务是发展,关键点在于增收,而其保障就是体制的完善。正因如此,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应紧紧地为经济发展的大局,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着力于深化体制的改革及制度的创新,建立与市场竞争机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及管理理念,不断地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新方法进行探索。乡镇的领导层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大战略,也就是“转变、拓展、提升”。第一要转变农业的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农业资源利用的模式,加快农村所富余的劳动力转移速度,以此来促进农业的症状方式的转变及农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第二就是要对农业的功能、农业产业的链条机农产品的市场进行相应的拓展工作,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陛。最后,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及转化能力,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安全保障能力和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此来不断地增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

3.2政府主导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的完善

各级乡政府要建立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协调监督管理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及矛盾处理机制等,以此来协调相互比较之间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避免各种利害关系在乡政府之间的蔓延,从而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乡政府管理职能的发挥对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乡政府应该站在农民利益的角度对他们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中的某些误区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大力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到实际农村经济建设中去,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建设管理中的基础作用。为了确保民主关村,必须对村务的公开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及重大问题讨论制度等系列的自治制度进行完善,把民主监督作用落实到位。领导级干部要深人地展开调查研究,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密切地与群众联系。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就是建立服务胜的政府,着对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来说也是一个迫切的需求。

3.3加强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管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首先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干部水平进行综合管理与培训,建立一支完善的专业管理队伍,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与敢于创新管理的意识。对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而言,他们必须起到强有力的指导以及表率带头作用,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自身管理经验。尤其是对农村经济管理而言,更需要建立乡镇农经队伍,并与此同时完善农村经济管理问责制度,以便更好的促进其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4结束语

总之,时代在发展,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也会随之而相应的变化。因而在日常经管工作中应始终做到审时度势,紧跟时展的需要,始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经管工作中,并对农村经管内容进行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深入实践,认真剖析问题本质的所在,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农村经管工作的升级与转型,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经管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宇.浅谈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J].价值工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