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1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移动媒体;网络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8-0066-01

在移动媒体时代下,高校应采取积极地行动,将和谐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融合。通过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一、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形式背景

多年来,党中央和国家增强构建高校网络文化。2000年9月,教育部作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2007年1月,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活动,总书记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面对新的任务,高校必须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快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因此,高校应加快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一)提升网络文化软实力

目前,高校网络文化中的软件建设步伐十分缓慢,加强网络文化的软件建设刻不容缓,应主动研发开发多类别的高校网络文化的APP,让高校网络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二)形成后备人才梯队

建设文明、和谐、健康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需要发展一支具有政治觉悟高、道德素质高、网络专业技术娴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过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此外,在移动媒体时代下,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网络文化的当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走向,学习网络技术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技能。

(三)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制度

移动媒体视域下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培育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制度,同时辅以高效系统的管理体制。建立移动媒体视域下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制度主要着眼于两方面任务:一是要遵循网络的技术要求,避免不合规的网络操作及运行环境的漏洞,二是需要网络使用者遵守政治、行政、法律的规范以及道德层面的行为规范。对于学校本身而言,移动媒体视域下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制度建设最主要还是集中在一种“纪律”的形成。这种“纪律”可以体现在规范高校的网络行为与网络文化传播、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等。

(四)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

充分发挥移动媒体视域下的网络文化的优势,将信息集中起来,并利用网络这一媒介来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将网络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新媒介,打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浪潮,如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兴趣小组(QQ群、朋友圈等),定期在网上举行学习交流与心得体会等活动;开展时事新闻点评与剖析,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移动媒体创业大赛或APP设计大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对网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网络技能;开通移动媒体心理咨询,为大学生解答学校学习生活、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给出就业指导性意见。

移动媒体的迅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的形式和手段。充分运用移动媒体视域下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

宣传思想工作在我们党的各项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声音传达到人民群众之中,很大程度依靠宣传思想工作。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其飞速发展给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许多有利因素,必将扩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域,务实宣传思想工作手段,提升宣传思想工作影响力等发挥重要作用。网络影响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知识,为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运用互联网络,可以面向世界宣传我们的立场、观点,扩大宣传面,增强渗透力和影响力。

(二)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首先,网络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覆盖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工程,只有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理论占领网络阵地,在网上倡议主旋律,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次,网络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网络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技术手段,同样为精神文明的发展奠定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要求

网络技术是一种先进技术,我们必须以积级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方针,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唱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世界文化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是有一个积极的主流。

网络社会是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不能背弃整个社会的主流。如何在网络社会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凝聚人心,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大课题。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场社会正气。”

(二)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2006年4月9日,千龙网等14家网站向全国互联网文明办倡议书,中央重要新闻网站一致表示强烈响应和鼎力支持。4月19日中国互联网协会《文明上网自律公约》,胡主席指出:我们必须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应该着手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加强全民文明上网意识的培养;第二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网络行业自律手段;第三要建立健全全社会法律监管体制。

(三)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加快形成良好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

网络社会的出现,其形成、发展的规律不同于现实社会,网民在虚拟空间生活,交流有其特殊的习惯和规律,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顺应这种特殊规律,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来管理网络社会。正如胡主席所说“我们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要想建立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传播秩序,我们首先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研究,然后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再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体制。

第3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发挥门户网站作用。新闻网站是,担负着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神圣使命。要巩固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大做强新闻网站,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舆论引导广大网民,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网上舆论氛围。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加大网上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力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上多样性的思想意识,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抓住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准确地引导网民明辨是非,解疑释惑。对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注意发现和挖掘有益因素,广泛传播、扩大影响;对那些可能产生消极影响的热点,要冷却淡化、避免炒作,控制其传播范围,努力向正确方向引导。对突发性事件,要完善快速反应机制,主动出击、主动引导,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力求在第一时间权威准确信息,及时表明政府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保持信息披露渠道畅通,切实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不为小道消息和谣言提供传播空间。要照互联网新闻规律,掌握互联网新闻的特点,发挥优势,破解舆论正面宣传难,舆论监督难,典型宣传难,新闻创新难,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提高主流舆论引导水平。

(二) 服务党的工作大局,推进海西战略实施。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是新闻网站的重要职责。要找准位置,选好角度,发挥优势,创新务实,做好做活服务海西战略和经济建设这篇大文章,在推动福建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要主动对接海西、主动融入海西,不断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形式,以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可视性统一起来,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大型宣传报道活动,做好“5.18”海交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福建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就;大力宣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海峡西岸经济区效应凸显,上下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要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学习研究运用新技术,丰富报道内容,发挥多媒体优势,增强互联网新闻宣传服务经济建设的实效性。

(三)开展共建文明活动,加强双向交流互动。新闻网站必须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要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要进一步敏锐捕捉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关注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运用新技术,开拓新业务,培育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做好网上新闻编发的同时,办好西岸社区,开辟网站博客等,不断丰富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网民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文明办网,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在建设中共同创造、共同享有。要精心设计和组织网民乐于参与的健康向上的活动,引导网络从业人员和广大网民增强公德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要发挥和引导好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规范他们的网上创作行为,引导他们多创作高品位、高格调,体现和谐精神,讴歌真善美,反映福建人民在海西建设中良好精神风貌的文化产品,使互联网成为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四)加强思想道德宣传,大力传播先进文化。新闻网站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加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健康网络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和全社会的共同要求。要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网站内容,引导和启发网民。要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以促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得形成。要大力弘扬、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要清除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坚决抵制错误思想观点和腐朽落后的东西就会滋生蔓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认真落实自律公约,建立有效的有害信息发现机制、监督机制和处置机制,自觉对网上信息内容进行监管。要广泛开展网络道德评议,对恪守职业道德的网络文化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网上违法和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批评,为创造良好网络环境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第4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

1 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

当前,网络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相关统计,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数已达6.85亿并呈现继续加速上升趋势。人们已经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如果不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不能完全达到。因此,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关系深远。当前,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当前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不到位等。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就更要密切跟踪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创新网络文化商业模式,提高网络文化传播力,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现实需要。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内容复杂,各种低级文化、黑色文化等充斥着各大网站,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改头换面,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直接危害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 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网络文化的实现路径

(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前,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保证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网络文化内容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研究和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不断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使网民在享受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二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增强网络文化的凝聚力。当前,我们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用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必须坚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网络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专题宣传普及活动,营造浓厚的网络正面舆论氛围,借此增强网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知、认同感,坚定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三是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当前,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网络霸权主义甚嚣尘上。“网络霸权主义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或组织利用其资金、网络技术、网络管理、语言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控制国际互联网,把符合本国或自己集团利益的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通过网络强加于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妨碍、干涉或有意压制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对网络信息的自由运用,以谋求和扩大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利益。当今世界,搞网络霸权主义的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2]网络霸权主义打着“网络自由”、“文化多元”的幌子,大肆宣传和植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严重干扰了人们的认识视角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抵制西方网络霸权主义的文化影响,就必须加紧打造彰显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精品,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四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评判标准,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网络道德的评判标准,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规范网民的行为,强化其道德责任意识和判断能力,教育和引导网民知荣辱、明是非,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第5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加强;校园网;诚信;建设

2008年12月5日,“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重庆隆重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为本次论坛做主旨报告。王晨在讲话中指出,切实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是互联网新闻宣传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确保网络媒体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校园网以自由、灵活、开放、廉价的信息资源,开放式的运行模式等特点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对外联络等方面的水平。方便了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但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少诚信缺失的现象。各院校应抓住当前加强网络诚信建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校园网诚信建设,有效地保证校园网稳定、健康发展,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为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校园网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校园网建设也迅速发展,遍及学校的教学楼、办公大楼、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校园网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良好的开放性和运行的可靠性等特点为全校师生提供WWW、DNS、FTP、BBS、VPN、电子邮件、网络防病毒等Intemet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为全校校务管理、教师办公、学生学习、教学科研等提供网络环境。全校师生利用校园网可以浏览查询学院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办学成果、办学特色、招生就业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基本概况和动态新闻;可以实现对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网上选课、课表编排、学生学籍、学生成绩、考试考务、教学考评、实践教学、教材管理、教学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展示等的综合教务管理:可以进行广泛的教学科研所需书目、期刊、论文、文献的检索,了解最新学术动态信息;可以实现对图书采购、编目、流通、查询、借阅等一体化、现代化的服务与管理: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各种论题,开设校园论坛,供大家畅所欲言;建立答疑室、校长信箱,及时了解师生员工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有益于学校健康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将社团活动、学术研讨、专题报告和讲座等生动地再现于网络媒体……

然而随着校园网规模的逐渐扩大和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系统在运行中由于网络环境自身的复杂性、虚拟性及隐藏性和校园网的开放性、师生诚信意识淡薄、网上自我约束力不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局限性等主客观原因,诚信缺失的现象时常存在,有时还十分突出,如利用校园网进行赌博、游戏、娱乐、炒股等活动;浏览和下载不健康及法律所禁止的网上信息;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扩散小道消息;发送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恶意攻击信息:传播赌博、色情等有害和低俗信息:宣扬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破坏民族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国家统一:故意传播或制造计算机病毒,恶意进行网络攻击,威胁互联网技术安全等。这些诚信缺失现象毒化校园网络环境,严重危害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干扰校园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损害校园网的信誉和诚信环境,影响校园网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校园网诚信建设,有效地保证校园网稳定运行,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校园网诚信建设意义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并世代传承,长时间地塑造着各民族人民质朴诚实的优良品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2006年总书记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了诚信的内涵,赋予了诚信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我们今天加强校园网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

结合2008年12月5日“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和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校园网诚信建设,有效地保证校园网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校园网诚信建设是校园网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校园网的影响力、网络新技术新业务的快速发展、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都要求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应本着诚信的原则,提高管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辨别和抵制有害信息、维护网络诚信的能力。

(二)加强校园网诚信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需要

校园网集管理、控制、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摆脱了长期以来基于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工作的重复性劳动,逐步实现向依托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数据的根本性转变。加强校园网诚信建设,可以实现全校网上文件传递、信息和通知公告等综合信息服务,可以实现高校教务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系统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可以使参谋、协调、服务等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收集校内师生员工对学校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意见,集思广益,便于学校领导和本部门科学决策。

(三)加强校园网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网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诚信引导和规范网络行为,培育良好网络风尚,以网络诚信促进社会诚信,以网络诚信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协调、与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相一致的社会诚信体系。

(四)加强校园网诚信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是互联网新闻宣传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确保网络媒体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也充分反映了网络媒体业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自觉。

三、加强校园网诚信建设途径

各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校园网诚信建设融于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和发展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诚信办网、诚信用网的浓厚氛围,有力

地促进校园网诚信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大力开展网络诚信教育

全校师生要接受校园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认清校园网络思想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将诚信上升为做人的内在要求,成为自己行为的内在追求,端正其对网络的态度,自觉抵制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和不健康的东西,做社会健康合格的网民。为此,要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正确网络观和网络诚信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网络文明诚信新风。着力培养全校师生良好的诚信品格和道德修养,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诚信办网、诚信用网的浓厚氛围,共创规范有序、安全诚信的校园网络空间。

(二)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为了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并在《刑法》中增加了对计算机犯罪的惩罚规定。校园网络服务更应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认真遵循诚实守信原则。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还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信息制作流程,坚持开展自查、互查,遏制网络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现象,共创网络诚信文明新风。

(三)加强校园网刊发新闻信息管理

1、指定专人负责学校主页、二级网站(或栏目)、校内论坛、聊天室、BBS、留言板、网络日记等互动性栏目,实行实名登记,限制校外用户发帖。同时,普及网络知识,指导广大师生如何充分选择、利用和处理校园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等,自觉不做有损网络诚信、有悖网络道德的事。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健全一整套网站新闻信息收集、整理、制作、审核、的制度,不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不链接不诚信网站,不登载不真实广告,不发送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不提供不健康内容搜索。不运行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违法游戏,坚决清除网上有害信息。共同抵制一切有悖于网络诚信、危害社会稳定、妨碍校园网络发展的行为。

3、严厉打击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的行为。在积极地引导正确的舆论趋向的同时,加大监督、监测、处理力度,不遗余力地防范和打击利用网络手段坑害师生、非法谋利的行为,建立一个健康、良好和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

(四)加强校园网络诚信长效机制建设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校园网的IP地址应由学校统一规划管理,既要有一定的冗余量,又不过分浪费IP地址资源。如果达到一人一机、一机一IP。就可以根据用户的IP地址准确锁定地址和人员信息,通过技术手段予以封堵违反诚信的网站和个人。此外,黑客、病毒攻击等带来的危害传播速度快、破坏性强、影响面广。因此,各学校要重视发挥防火墙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审计监控技术和电磁屏蔽等技术,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防范措施,健全和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不断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和协调处理能力,不断创新网络安全保密理论,不断适应网络安全保密的技术要求。

发挥自律作用。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学生自律委员会、网络管理中心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校园网诚信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同时,利用校园网整合和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素质教育,避免互联网的不良信息对师生员工的影响和侵蚀。

加强监督机制。各学校应设立部门专门应负责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和完善杜绝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和不良广告的制度保障,协调诚信校园网建设及运行中的有关问题。同时,校园网也要自觉接受公众监督,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等渠道,为公众举报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和不良广告等提供便利。对诚实守信的单位和个人及时通过校园网进行广泛宣传,对违反诚信的单位和个人在网上给予曝光揭批。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展网上诚信教育,树立网上正气,加强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王晨,强调加强网络诚信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全文――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讲话话[EB/OL]省略/policy/txt/2008-12/05/con-tent 16905550.hma,2008―12―05

2、王忠禹,加强诚信道德建设促进企业健康成长――第七届全国企业文化年会上讲话[EB/OL].finance.sina.con-gn/hy/20081221/18065665006.shtml,2008―12―21

第6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网络文化 作用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43-02

1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校网络文化战略框架

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在于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以环境的影响和约束力去提升人的思想素质,达到教育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4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4个方面可以具体的论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技术、管理与保障层面,为其提供充分论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践行实践中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最高领导,丰富理论高度,更好地占领高校文化前沿。以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网络文化践行核心思想,让社会环境、校园环境、舆论走向各方面达到聚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学生个体思维,固化网络平台上的学生其个体价值走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大学生在网络观点宣扬中的道德标准。

网络文化以其存续基础的高科技性、传播途径的虚拟性、参与者的互动性迅速成为当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数字化的文化形态,而高校是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之一,传统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互融合,诞生了校园文化的新形态――高校网络文化[3]。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与观点宣扬的文化形态,其建设基本框架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作为基点,发挥网络文化的开放互性等特点,但改变常规网络传播的主体途径及其者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思想,增加高校网络文化践行者实现被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建设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网络文化,完成技术、管理、保障方面的框架,这是在新时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者的时代命题。

2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网络文化运行机制

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引发网络全球化,在这一大前提下高校网络也随之迅速发展,其文化已经融入青年群体的生活与学习中。高校网络建设工作者作为主体参与创建的网络文化载体根据其本身具有的社会扩散性、参与群体高知性、空间虚拟性、开放集成的多功能性等特征与现实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网络文化丰富和拓展了校园文化、悄然改变了原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个体交集信息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其根本运行机制集教学、信息传播、人际交往、管理服务等于一体。

高校网络文化载体设计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各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话题等公众平台,各个职能部门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个体价值选择。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要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增加其互动参与性,将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主流媒介代替学生发声。加强其对话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寻求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在具体方向上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情感引导。“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会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而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4]。基于管理层面的新媒介教育与管理组织建设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高校网络文化载体设计在这一大前提下保障管理与教育的时效性,使学生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认中找寻到对于价值取向的精神寄托。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者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准确把握和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其个体行为与整体环境健康发展,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网络文化参与的引导和规范。

(2)依托载体强化情感渗透。高校自身网络文化管理运行机制及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滞后。高校网络平台的运营,应该拓展内容、丰富形式,增加高校网络文化引导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高校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思想的过程中,要将网络素养、道德、法制等纳入教学内容,明确规则与底线,本能性的抵触不良信息的接受与传播,加强道德方面建设。基于技术层面的网络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安全技术、监管技术完善从舆情到个体参与程度的技术保障。官方网络文化载体应及时掌握校园情况,保证载体内容的权威,在社会方面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促使从学生社会各方面对其情感归属。

(3)固化个体意志的价值认同。人们可能会因为对某种事物的需要而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在自觉不自觉地被某些情感表达和价值渗透所触动,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5]。而意志则可以在自觉地确定目的后有效的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针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发挥不足,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精神可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网络群体的个体意志,使之具备对国家、民族更的情感倾向。基于保障层面的法律法规完善与制度范建设则可以为高校自身校园文化提供外在保障。在个体层面学生个体的意志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个体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参与广泛并且传播深远的特色校园文化。

3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情况以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不足的现状中,在高等教育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持其先进性、科学性、发展性上产生一些理论探索。而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已凸现其巨大影响力,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和指导高校网络文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和谐文化的建设完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认真明确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充分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网络文化的作用后,更好地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为新时期的中国培育更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文宗.“中国梦”之魂――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员干部之友,2014.

[2]杨义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3):105-111.

第7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健词:网络文明网络伦理建设

1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网络文明工程是由文化部、团中央、广电总局等8家单位发起,从2000年12月正式启动的一个大型的网站管理、引导活动。其宗旨是: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形成网上文明健康的道德规范,占领网络这个新的思想宣传阵地;积极开展各种网上健康活动,倡导文明上网;发现一批优秀的中文网站,使之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并引导和规范中国互联网站的建设,大力推进中国的网络事业。网络文明工程活动启动以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必要保证。我们一定要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高度,认识网络文明建设,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网络文明重在建设。网络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结合,才产生了互联网。因此,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理解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结合点,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而也就必须重视并切实加强网络文明建设。道理很简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能够提高我们经济建设的综合国力,能够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事关国家和我们每一个人。网络文明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网络文明的发展。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共识。

网络就高科技内涵来说,是一种技术形态的东西,而技术形态的东西是没有政治倾向性和阶级性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它不可能不表现为一定的意识形态,它所传播的信息除了技术性的一面外,还有政治倾向性和阶级性的一面。对于那些带有政治倾向性、攻击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信息,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广大网民。如果我们对那些反动的、主义的以及一切不健康、不文明、充斥了低级趣味的东西,不加以限制,不加以斗争,不仅不能体现“三个代表”,反而会违背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要求,背离人民的利益。

2大力发展网络技术.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网络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载体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说也取决于网络技术。因此,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就必须大力发展网络技术,积极开发和研制一些网络安全技术,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加强安全防范,对于那些反动的、黄色的、封建的、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东西,迅速鉴别并加以查封和堵截。

在这方面,美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的应用给美国带来了一些法律上、道德上、文化上的负面影响。当时美国的软件供应商试图从技术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规范和解决。例如,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为了防止受到互联网消极信息的影响,软件供应商提供了很多所谓频道的定制,甚至提供了很多的工具,让需要的家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筛选网上的信息。实践的结果是很有成效的。

实际上,正是软件侵权行为刺激了软件加密技术的发展,“黑客”行为引发了各国对信息安全技术的高投人。国家有权利有义务建立网络安全体系,控制网络信息内容,净化网络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采取高技术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必然会带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人文精神支撑的技术至上主义不仅不会促进社会的进步,还可能给人类带来痛苦甚至灾难。

3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无论治理现实的社会,还是治理虚拟的社会,法律法规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立法,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把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强制人们的行为。这也是网络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目前,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国家不得不关注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成为一大社会公害。有资料显示,网络犯罪的主体主要是青年,是那些拥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并通晓网络通信、解密访问规程等技术的所谓的电脑“黑客”。由于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技术、高智能犯罪,原有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全适合,出现了一些法律上的空白点。例如,对网络诈骗、利用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网络犯由电脑创作的音乐、美术、文学等作品著作权归谁?适合什么样的法律?这些问题显然是原有的法律法规解决不了的。

打击网络犯罪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必须综合治理。从治理的角度讲,法律比技术和管理具有更大的威慑力。因此,为了减少网络发展的负面效应,确保网络的安全和健康发展,除了大力开发网络安全新技术外,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已经迫在眉睫。

4着力于构建网络伦理规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1)构建网络伦理规范,明确网络主体的道德责任。网络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为了及时有效地克服网络中的消极影响,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就必须构建相应的网络伦理规范,明确网络主体的道德责任,保证网民真正成为网络中的道德主体,主动担负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自觉地遏制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限制性规范构建,明确地告诉人们在网络世界中不该做什么,不该怎样做,目的在于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否定;二是倡导性规范构建,明确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向善的行为动机。

(2)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整合并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资源。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不能在既有的基础上进行,而应该从整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资源人手,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人们自觉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神圣使命,让中华文化在网络时代大放光彩。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关于道触设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既是我们今天进现实社会道德建设的材料来源,也是网络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宝库。例如,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人格价值”、“社会责任”等观念,仍然是网络社会人们必须遵守的重要的伦理规范。我们应该看到,网络伦理作为以网络技术为媒介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应该是一种“一般道德”通过结构性变动而形成的继承与创新统一、传统与现代整合的现代伦理形式。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很多。当然,我们在对传统道德批判继承的同时,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外国可供借鉴的思想和道德建设的经验。

第8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我国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首先,西方网络文化的渗透,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构成了冲击。互联网上的资源、技术大部分来自西方国家,英语已成为国际网络文化传播中最通用、最主要的语言,互联网全部网页中有81%是英语的,其他语种加起来不到20%;全球90%的网络业务在美国发起、终结或通过;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有94个在美国境内;全球互联网管理中所有重大决定仍由美国主导作出;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服务器中有10个在美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最大的接入系统供应商、最大的ISP,全球主要的网络安全公司也在美国。西方国家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向我国大量输入娱乐文化、暴力网游、色情视频,渗透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甚至直言不讳地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等。在这些网络文化信息的灌输下,许多人原有的理想和信仰逐渐淡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观念。

其次,网络文化表现形式的信息性、符号性会诱使人们政治行为失范。其一,网络文化的自由性使传统的政治话语权被打破,由于互联网时代被称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广大网民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参与网络政治。但是过度自由的网络政治参与为无政府主义的泛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其二,网络文化拥有海量信息,大量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充斥其间,影响人们对信息真伪的判断,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某一事件造谣生事,煽动网民攻击政府,引发公民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其三,网络文化缺乏明确导向易引发。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网络为人们畅所欲言提供了类似“电子大字报”的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评价批判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公民的自由平等意识,也为党和政府获取信息增加了渠道。然而,网络内容没有鲜明的导向,不会明确地指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只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个人的情绪、思想、意识和心理。此外,论坛、跟帖、博客、微博等经常会针对某一时下的热点形成强烈的网络舆论,一致声讨某个人或群体、政府,很容易引发网络内外的,如最近的“天价酒事件”、“局长微博”、“郭美美事件”等。

第三,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信息集权、技术集权的再现,出现“数字鸿沟”。由于经济、技术的原因,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占有的资源差别巨大,产生新的不平等。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可以运用网络将自己的信息疆域扩展到信息化较落后的国家,从而对这些国家的信息构成“侵略”。同时,有些谋求霸权的国家可以利用其信息控制优势,一方面贬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向信息化弱国的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有利于自己的文化信息,从而实现其“文化帝国主义”的企图。就其对个人影响而论,经济收入是能否上网的一个重要因素,上网需要计算机、手机等通信设备和通信费用,经济富有者由于比经济贫穷者拥有更多信息资源,这使经济富有者更富裕,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二、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网络文化主阵地建设

第一,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不断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机制。网络文化是信息网络时代出现的新型文化,使人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音频视频技术等,将电子计算机与多种家用电器结合起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熔声、光、电、化于一炉。利用信息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普及活动,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和浓厚舆论氛围,引导广大网民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广大网民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保证网络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确保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息迅速传播,并以广大网民便于接受的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促使广大网民在虚拟的环境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和认同。要针对一部分人因网络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影响所产生的政治信仰淡漠,是非观念混淆,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功利化”的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建设网上“宣传部”。

第二,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不到位,特色化服务不多,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供给严重不足,网络文化创新能力不强,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很大差距。二是网上“三俗”问题严重,虚假信息、违法信息在网上蔓延,腐蚀人们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给人们思想带来混乱,影响社会稳定;网络“水军”横行,网上攻击、造谣、恶搞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出现,干扰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要进一步拓展网络文化服务的领域,提高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广大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思想文化平台。强化电子党务和电子政务建设,重点加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将政府信息资源上网,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主动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把政府网站建设成为亲民、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大力培育教育、科学、卫生、文化、艺术等网站,积极引导各类商业网站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唱响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大合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建设性作用,建设网上“组织部”。

第三,开展网络法制教育。网络文化的平等性、互动性为提高网民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彰显自由个性创造了条件,网络分布式的物理结构,决定了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和无层次。任何一个节点上的网民都是平等的,他既是网络文化的消费者、接受者,也是网络文化的生产者、提供者、创造者和者。网民之间可以平等地进行互动交流,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但网民的所有行为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要求网民自觉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在网上从事政治活动时,既要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又要承担相应的政治义务,做到不制作、不传播有害信息,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要求网民树立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意识,深刻认识互联网是新的国际政治斗争的阵地,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度,提高对有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

第9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文化中的最重要、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

截止20*年*月*日,我国网民总人数为1.23亿人。从网民的职业分布看,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2%,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是整个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

网络文化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新型载体,网络凭借其信息量大、检索方便、超越时空、平等互动、彰显个性等特点,为处在蓬勃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构筑了更加宽广的信息交流平台。但是网络中的泡沫文化可能造成青少年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紊乱,削弱其明辨是非的能力;网络中的黄色文化容易使青少年形成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扭曲的心理;网络中的暴力文化容易造成青少年的人性危机。据有关媒体调查表明,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青少年中,有不少人是因为有过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受到不良网络文化影响而诱发的。

一、建设和谐青少年网络文化要把握四个特征

导向鲜明———体现目标上的和谐。在建设和谐青少年网络文化中,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要注重满足青少年群体成长发展需求的有效满足,努力引导青少年自觉养成与和谐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真正为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实的智力支撑和强力的精神武装。

创新有序———体现理念上的和谐。文化发展理念的和谐,是和谐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网络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一样有丰厚的积累和沉淀,更需要在创新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所有的创新要着眼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服务于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积极而有序地创新和提升。

产品多样———体现供应上的和谐。虽然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的青少年,但要实现持续的和谐与持久的活力,还必须千方百计地实现产品供应上的持续丰富多样。建设和谐青少年网络文化,就是要借助网络,通过健康文明、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创造一个品质上乘、琳琅满目的文化大观园,以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网络文化需要。

依托有力———体现自身发展上的和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依托、物质依托、阵地依托和队伍依托,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建设和谐青少年网络文化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稳固的网络阵地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保障,才能确保青少年网络文化自身的和谐、有序和持续发展。

二、建设和谐青少年网络文化要理顺四个关系

一是开放包容与坚持原则的关系。*总书记指出,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开放包容、融合创新是维持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建设和谐青少年网络文化,就要运用网络手段,生动活泼地传播、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要以开放的姿态,同时也要考虑青少年网络文化所应有的育人功能,理性选择地吸纳各种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有效抵制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消极腐朽思想和腐败思潮的侵蚀,在不断融合、调整、充实自身中形成特有的文化体系,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服务青少年群体成长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是规范引导与理性发展的关系。加强对网络文化价值导向的规范引导并不是毫无节制的干预,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指导,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与人格意识来引导,但也要注重在原则允许的限度内,在不背离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情况下,让其按照网络特点和青少年的实际需求自主发展,做规范有度,科学引导,理性发展。

三是尊重个性与围绕主流的关系。一方面要注重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增加个性选择的机会,满足青少年个性化的网络文化需求,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和谐,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文化整体的价值导向,围绕社会发展的客观主流,突出文化建设的公共效益,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四是满足需求与崇尚科学的关系。文化发展要实现供求关系的和谐,关键在于坚持满足需求与崇尚科学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在倡导和支持青少年网络大众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实现青少年网络文化发展的自我提升,实现雅俗共进的和谐局面。

三、建设和谐青少年网络文化要抓住四大环节

(一)提高认识,唱准旋律是关键高举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建设体现时代特点、符合青少年需求和代表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网络文化,用网络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塑造青少年,让青少年网络文化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体现生命力。

(二)围绕需求,科学筹划是前提科学的统筹规划应包括供应、法制、道德和技术“四位一体”的网络文化发展体系。从社会公共文化产品供应层面上看,要立足青少年的网络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大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丰富青少年公共网络文化产品供应。从法制层面上看,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种网络行为,净化青少年网络文化环境。从道德层面上看,要进一步引导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能正确处理好网络与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处理好个人行为与公共规范要求的关系。从技术层面上看,要加强网络技术的研究、攻关、创新,防止网络出现道德和法律所难以完全涉足的某些技术性“盲区”,真正实现网络文明和网络文化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