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精选(九篇)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

第1篇: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

[关键词]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

引言

文化价值以及民主理性可以在公共建筑上显现,让居民可以在自己所住的地方就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给居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血液。在开展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时候,不能忽视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两者都极为重要。要使公共建筑科学合理的建设,离不开规范的公共建筑规划设计。本篇文章将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案的可发展性和延续性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且这个理论和设计方案的应用有一定的延续性,且将居住区在发展时应用的效果展开联想。

1、居住区公共建筑概述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居住区公共建筑对应的建筑形式,居住区的公共建筑可以充分的体现小区的整体面貌、生活水平,居住区的公共建筑配置水平是判断居住区文明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居住公共建筑是居住区这个有机的整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公共建筑的关键内容。一般情况下,居住区的公共建设能分成居住小区、组团、居住区三个级别。在这三个级别当中服务半径为400m-500m的是居住小区级,公共建筑服务半径为800m-1000m的是居住区级,公建服务半径为150m-200m的是组团级。如今,可以将居住区建筑形式与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下面的几个类型:

(1)商业服务类:形式包括餐饮建筑、医疗服务机构、零售商店、超级市场、农贸市场、邮电所、储蓄所等公共建筑;(2)教育配套类: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等教育机构的公建形式;(3)管理与邻里交往类:主要包括老年活动中心、会所、居民活动中心等公建形式,现代社会通常以综合性居住会所来表现;(4)市政公用类:主要包括路灯管理中心、消防控制中心、天然气调压站或煤气、垃圾收集地点、水泵房、变电所、公共厕所自行车库等公共建筑形式。

2、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比较分析

2.1传统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

传统的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对小区的建设与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以提升,依照以前的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正一步一步的暴露出缺陷;首先,现代居住区逐渐住宅商品化,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情况,小区依照类型特征构成了各不一样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建设这些设施时没有对应的指导标准,所以它的规模大小与使用情况之间有着偏差,会使得社会的资源浪费,同时也给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其次,中国改革商品经营体制,传统相对较大规模的商业设施不那么容易分割,显现出闲置的现象,与此同时大部分小区的私人商户把底层住宅变成各式各样的门面房;第三,社区服务与家政服务事业的社会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居民的休闲时间提高了,但是服务设施不健全,不能服务到广大的居民;第四,中国自实施计划生育这一政策,儿童的比例有了明显的下降,与之相反的是老年人的比例,如今这个社会老龄化的现象比例比较严重,造成了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设施闲置的后果,然而老年人面临的却是服务设施不足的情况。

2.2现行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

现行的居住区公共建筑设计规范未将传统的规范进行本质的改善。只是对部分进行了改良。在一定的程度上级别不一样的居住区的上限有所提升,这是在分级规模控制上的大体走向。其适应了家庭核心化的发展态势,一定程度上使每一户的平均人口数量降低了;改变把行政管理类设置为独立的类别,丰富社区服务的种类,使其适合如今公共建筑的需要,这是在行政管理上需要完善的问题;扩大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按照居住区的类型与地域差异,再运用完美的规划设计来制定居住区的实际规模。

3、现行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的具体分析

3.1商业服务类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

金融邮电、医疗卫生、商业服务为商业服务三大经典配套公建类型。任意一类中的种类都有很多,相对于传统规范来说,它不仅看重公共建筑的商业性,而且注重公益性,所以它显得更为全面。在现实生活中,公建规划设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已经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在商业服务设施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对现代化公建设计时应以市场为导向。任何企业的最大动力支持都离不开盈利,商业服务类公共建筑也不例外,因此,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对于建筑形式的内容,无需太过复杂,主要考虑其综合规模和分布,在保证公共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为居民,也为公建的利益取得互利共赢。

3.2教育类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环境和标准,现代化建筑中,有大批中小区级千人控制指标,根据建筑设计的不断完善,依照不同的环境和设计标准,现今已减少了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千人指标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地区的环境因素,还要对当地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条例进行结合,然后对建筑设计进行协调改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规范设计整体表现为弹性原则,为了保证公建赢利性最大化,如果周边教育类设施相同的可以去除;但如果周边设施不够,可适当补齐。要保证公建质量和提高对居民的服务质量,增加相应设备或项目。

3.3管理与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

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等是管理和邻里类公建规划设计规范这类公共建设包含的内容,一方面,增加小区的健身设施,才能更好地反馈真实的社会发展现象以及提高了居民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扩建社区服务中心,让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可以更好地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可识别性是公共场所的基本属性,其拥有指定的公共场地。一方面,公共建筑和周围环境的绿化需跟其他小区的区别开,这可以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居住区的风格与公共建筑的风格要一致,公共建筑的尺度要控制得当,可以创造出更好的居住环境。

3.4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的便利性规范

公建规划设计要达到服务舒畅、出行顺畅的要求,所以这方面的规划设计更多的体现在便利性要求。根据对小区情况的大概分析来布置出行线路。而在现实生活中,设计线路时应使路线无回头路,尽量保持路线的流畅性,因为现今大多数居民的生活路线都包括家、学校、农贸市场和公交站点。举一个设计得比较优异合理的例子:在居住区出入口布置商业类型的公建,既可以为商店增加利益,也可以使居民的出入变得更为便利。当然,除了出行便利外,也需尽量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其中对距离的长短并无太多要求,比如在环境较好的位置或小区中心布置儿童游乐场所、活动中心、广场绿地等。

3.5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第一,要求服务设施配置和小区的规划结构配置一致,也就结构的一致性,保证居民生活空间有一定的层次感;其次,绿地、住宅、道路等居住环境的组成因素和公共建筑在建设以及布局等方面能够相互协调,这两点就是整体性规范包括的内容。

综上所述,将居民居住区的公共建设规划设计规范进行全面的探究,从中能够看到国家规范的逐渐进步,符合了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有关的规划设计人员也应该对居住区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情况展开探究,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王仲谷,邓述平.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第2篇: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

1.1能耗居高不下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原地区公共建筑单位能耗普遍高于居住建筑,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其单位面积耗电量达80~350kW•h/a,为普通居民住宅的10~20倍。中原地区公共建筑面积总量相对虽少,但其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比率相对较大,是建筑能源消耗的高密度领域。笔者认为:随着郑汴一体化的推进,在未来10年内,中原地区公共建筑的建筑面积将长期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中原地区公共建筑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势必将进一步扩大。

1.2空调能耗突出

由于夏季普遍使用空调制冷,导致空调能耗显著。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公共建筑总的能耗构成比例中,空调系统、照明设备、办公设备及电梯等耗能约占其总值的90%,其中空调系统耗能约占50%。据中原地区五年来的公共建筑能耗统计来看,采用中央空调制冷和采暖的建筑14个(有重复),累计面积274115m2,年能耗累计4483494kgce,平均年单位能耗16.35kgce/m2,高于所有公共建筑平均年单位能耗值(15.785kgce/m2)。其中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开封分公司最为突出,采用中央空调制冷和采暖,2010年年单位面积耗电量高达368度,年单位面积能耗为452216.35kgce/m2,单位面积年耗能费用高达272元/m2。

1.3同类型公共建筑能耗差异明显

从近年来的统计情况来看,不仅不同类型公共建筑之间能耗差异显著,就是同类型公共建筑之间的能耗差异也明显。比如同是大型酒店,汴京饭店年单位面积能耗为3.56kgce/m2,而中州国际饭店、开元名都大酒店分别约为21.92、44kgce/m2,约为前者5~10倍;同是国家政府办公楼,开封黄河河务局、农林局年单位面积能耗分别约为3.4、1.3kgce/m2,而中原地区公路管理局、财政局、税务局办公楼年单位面积能耗分别约为10.4、16.73、11.94kgce/m2,是前者的3~5倍。这说明由于公共能耗管理措施、管理手段、监管力度、管理制度的不同,导致同类建筑年均单位面积能耗差异大。

1.4可再生绿色能源利用空白

当前,中原地区公共建筑采用能源主要以煤电和燃气为主,统计各类公共建筑60项次,累计建筑面积1135081m2,总耗电78312618度、耗天燃气4557882m3,分别占公共建筑能耗总量的53.7%和33.8%,其他能源如煤炭、液化气约占10%,目前开封电力主要为煤电,而对太阳能、风能、光能等可再生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依然是空白。

1.5能耗呈快速增长态势

随着中原地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公共建筑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公共建筑所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导致了公共建筑能耗不可避免的会大幅度增加。以大型商场为例,10年前中原地区的大型商场只有零星几个,如兴和百货、铜锣湾、航天、万宝等几个,且面积基本都在30000m2以下,规模较小,商品较为单一,如今开封大型商场的建筑面积和数量均是2005年的2倍以上,基本均为综合型市场。由于大型公建比例逐渐增大且其用电密度高,导致了建筑能耗的增长速度高于建筑面积的增长速度。

1.6部分单位能耗浪费严重,节能意识缺失

从上述相同类型相同规模公共建筑之间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公共建筑之间的能耗统计比对来看,部分公共建筑能耗存在极大浪费现象,可以看出相关单位和部门在能源管理上存在监管不严甚或监管缺失现象,相关人员节能意识淡薄,未采取有效节能减排措施,如果正确对待及时采取妥当节能改造措施,加大节能监管力度,采取有效奖惩措施,则中原地区公共建筑节能减排前景巨大。

2面临的困境

目前,中原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能耗问题依然比较严峻,如何做好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成为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开封市公共建筑节能主要面临困境如下:1)超过95%的既有公共建筑属于高能耗建筑,建筑面积虽占不到城镇建筑总量的4%,但其消耗建筑能耗总量超过20%;2)节能改造宣传不到位,节能积极性不高,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是一项新生的复杂性、系统性较强的工作,绝大多数公共建筑业主对建筑节能改存在诸多疑问,感到困惑,甚至心存芥蒂,从而极大影响了其建筑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3)节能教育不到位,用户缺乏专业知识,导致的能源浪费现象也非常普遍;4)节能改造资金缺乏,是导致节能改造项目搁浅的主要原因之一;5)节能服务障碍多,一方面,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规模大,所需资金投入大,用户对改造项目缺乏认识,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新的能源服务,会直接影响公共建筑原相关部门的传统利益。

3中原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可行性研究

3.1政策可行

能源问题己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能源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节能己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建筑能耗的不断上升,建筑节能己成为节能工作的热点。实施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全面推进中原地区建筑节能工作,不仅是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实现节能目标的需要,也是减少污染、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一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和河南省政府颁发的《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豫政[2010]72号)文件,中原地区政府颁发了《中原地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市政府第17号令),规定指出,要积极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经过认定达到节能标准的民用建筑工程采取“先征后返”的方式,给予返还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30%的优惠政策。

3.2技术可行

目前中原地区建筑能耗已经占社会能源总消耗量的近30%。中原地区既有公共建筑量大面广,能耗突出,尤其是大型办公建筑,绝大多数的建筑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较差,供热系统缺乏分室调温装置,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中原地区既有公共建筑保温性能差,技术设备落后,在采暖和空调季节能源浪费严重。中原地区公共建筑采暖基本上以燃煤为主,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而且当前中原地区既有大型公共建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其能耗也必将成为中原地区未来能源消费的一个主要增长点。由此可见,中原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对中原地区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应该及早开展,并应作为中原地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当前,我国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大多采用外墙改造+外窗改造+屋面改造的模式。外墙一般采用EPS聚苯板、XPS挤塑板或岩棉板做保温层,外窗主要采用更换成塑钢Low-E中空窗、镀膜钢化玻璃或贴隔热膜等方式,屋面改造主要采用聚苯板EPS聚苯板、XPS挤塑板做保温层+卷材防水的形式,屋顶节能改造也有采用屋顶绿化、屋顶表面做浅色涂料层、屋顶遮阳、通风屋顶和蒸发屋顶等措施。随着中原地区建筑节能工作的逐步推进,开封地区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已基本成熟,节能效果也日趋显著。

4结语

第3篇: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

【关键词】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

1前言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小区多功的要求日益增多。居住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人性化、多功能化对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公共建筑,由于其性质和规模的差异,因而存在着不同的特征,这就是我们在做公共建筑设计时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居住小区的建设将实现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转变,人们对居住水平的要求不是仅仅局限在房屋面积的大小和房子里面所配置的功能,同时还非常的在乎居住地附近的环境的建设情况。比如:商业方面的建设、文化和健身方面的建设、植物美化的程度、物业方面的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 现在的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由居住地就行了,还应该有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说居住区的各种各样的实施能否满足人们的要求,已成为新时代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需要我们给与更多的帮助。

2.1居住小区公共建设中对卫生的要求

首先,居住小区的卫生是指对小区中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的处理和管理,这也是对小区中垃圾箱的规划方面的问题;其次,小区中环境卫生还指空气的质量和能否更好地采光等问题,这些也是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2安全方面的公共建设

公共建筑的安全不仅包括小区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小区的安全,城市居住区域内应明确划分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又包括在使用公共设施时是否存在安全问题,要明确的规定人们的生活的地方和公共活动的场所,以保证居民财产的安全,总之就是为了便利人们能够更好地生活。

2.3合理的规划小区中的公共建设

公共建筑的便利性既是人们对所居住环境的基本的要求,为了便利与人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应该尽量的区规划小区中的公共建设,应该尽量的设计出能够达到人们要求的条件。

2.4让居民有很亲切的、回家的感觉

从某方面来说,所谓的归属就是有了回到家、见到亲人的感觉。公共建筑在满足这个层次上的需求同样能够有所作为。可以依靠公共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形成其形式的多样化来达到其识别性,可以依靠其功能集聚而成的小区中心来形成有特点的环境,还可以与广场、街道、绿化一起形成有生活气息的场所,进而使居民拥有归属感。独特的场所设计不但提高了居住小区的空间质量,增加小区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而且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5居住的人能够更好的参与

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时候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追求,这主要是指居民对居住地的生活文化的追求,这时精神上的追求,在设计的时候应该能够让人们亲自参与其中,并且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3居住小区中在商业建筑要求

小区中的商业是与居民生活最近的商业活动,小区中的商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最方便的服务。尤其是在刚刚扩建的城市边缘的居民地区,这些地区的整个的商业活动还没有完善起来,在这些居民区小区商业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小区的商业已经被作为在建筑设计的时候的重要的地位。

在位置上,如果选择小区的几何中心,不但服务半径小,而且不符合居民的出行规律,这样的商业设施效率差、使用率低。因此将商业设施布置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成街布置;②成片布置;③成街成片混合布置。这样既方便了居民,而且还提高了经济效益。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相比较有其特殊的一面,第一,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例如:时刻便利店、药店、影像店、美容美发、家居饰品、餐饮店等等。第二,为了给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其应该有合理的半径,一般为500m左右。第三,社区商业作为房地产的一部分,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的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教育保育公共建筑设计

4.1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建设

托儿所和幼儿园应建立在一起,这样方便家长接送。因此,托幼建筑应满足以下条件:⑴幼托应布置在小区中心或小区入口处,这样利于家长接送孩子;⑵幼托应有足够的场地,供幼儿活动之用;⑶幼托所处的环境应安静,不能有噪声干扰。⑷幼托在联合布置时也应相互隔开,防止相互影响。

4.2小学建设

小学在布置规划时为了不影响居民的生活,其布置应该满足如下条件:首先,小学生上学不应穿过马路;其次,学校服务应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有便利的交通和明显的出入口;另外;学校应该有良好的环境;最后,远离交通枢纽和噪声源。学校具有的本身特殊决定了其异质性。功能单一的住宅构成了小区同质的面貌,学校建筑可以很好地成为小区的活跃元素,甚至成为其标志性的建筑。

4.3居住交往类建筑的设计

在进行这种条件前提下的建设的时候,应该将这种建筑的建设结合居住小区的中央的草地进行布置,并且能够很好地和附近的商业服务区能够很好地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交往类的建筑小区。在这种建筑设计中这个公共活动的中心就是整个小区的中心。这种建设不仅能够瞒住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更能够使得人们精神上的到很大好处。这样的建筑能够更好地联络人们之间的感情。

5结束语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更加的清楚对居民小区的设计的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否能够便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区中的公共建设是小区居民生活中的的基本的保证。在对小区的规划的时候应该根据平常人们的生活的方法来对人们的合理的分配小区中的的公共设施,从而能够尽量的满足人们的要求,同时更有利于人们生活的便捷。同时在设计规划的时候还应该将居民小区与绿地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居民小区的中心,这使得小区建设的形象更加的好,从而能够更容易有归属感,最终设计出有特色的小区。

参考文献:

[1]董红凝.城市小区公共建筑设计[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6).

[2]李强.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

第4篇: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

关键词: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小区公共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其合理配置和优化设计己成为衡量小区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区公共建筑可以分为四类:教育保育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和市政公用类。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别公建的不同特点,在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

1、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依据

二十一世纪将是我国居住小区建设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跨跃发展的新纪元。然而居住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住房的功能和面积,人们还非常看重小区的环境建设,如商业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绿化、景现、物业管理等综合指标和科技含量。如果说以前人们只是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而现在人们不仅只限于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还在塑造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公共建筑服务设施的发展完善与否,亦成为新世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迫切需要建筑师予以密切关注。

1)对公建的卫生要求有两个层面上的内容:一是对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这是小区垃圾站的作用。二是公建本身的卫生,包括其日照、采光、通风是否良好,其产生的噪声、空气污染是否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2)公建的安全指公建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小区的安全,城市住区内要明确划分公共活动区与私有区的领域界限。另外还指在使用公建的过程中是否有交通安全问题。3)公建的便利性既是居民对它的基本要求,也是它存在的目的一一便利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它必须具有多样性和良好的可达性。而要实现公建良好的可达性就必须通过合理的布置使其服务半径尽可能小、到达路线尽可能顺畅。4)居民的识别性、归属感是较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的追求。公建在满足这个层次上的需求同样能有所作为。可以通过公建功能的多样性造成其形式的多样性来达到其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其功能集结而成的小区中心来形成有特征的环境,还可以和小区街道、绿化、广场来共同构成有生活气息的场所,从而使居民产生归属感。5)居民的共享和参与是最高层次上的需求。是指居民对小区文化创造共享的需要,表现为试图参于到公建的设计中。

2教育保育公共建筑

这是幼儿受保养,青少年受基础教育的场所。属居住小区级的建筑类型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托儿所和幼儿园宜联合设置这样既可以节约住区用地也便于家长的接送。在规划布置中,考虑到安全性和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托幼建筑应满足以下条件:1)幼托宜布置在小区中心和入口位置,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三百米以内,便于家长接送。2)幼托前应留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以供幼儿室外活动之用,使其得到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3)幼托所处的环境应保持相对安静,不能有噪声干扰。4)当幼托联合设置时也应相互隔开,避免互相影响。小学在规划布置时,应考虑到其本身也是一个噪声源。若单纯从服务半径考虑,将其置于小区中心,对居民干扰就比较大。因此,许多居住小区将小学布置在小区翼侧,这样在合理的服务半径下,就能保证小学对居民生活最小的干扰。另外小学规划布置还应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学生上学不应穿越城市道路;第二,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五百米以内,有方便的道路连接和明显的出入口,第三,学校应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第四,远离铁路、城市干道和其他噪声源。

3商业服务公共建筑

商业服务设施是小区公建的主体,这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公建类型。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将对百姓生活具有深远意义。在其位置选择上,若将其置于小区几何中心,虽然服务半径小了,却不符合居民出行规律,实践证明这样的商业设施使用率底、效益差。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新建的比较成功的居住小区均将商业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在小区的主要出入口。这样既方便了居民,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至于商业设施的具体形式无外乎以下几种:1)成街布置。2)成片布置。3)成街成片混合布置。总之,商业设施分散布置的形式己逐渐被淘汰,因为其没有考虑到商业设施的聚集效应。另外,笔者将物业管理、卫生站也归入此类公建。物业管理现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居委会的地位,为了方便联系,比较适合将其置于小区主要出入口。

4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

这类公共建筑宜和小区中央绿地结合布置,并和商业服务设施共同构成小区公共中心。如果把居住小区看作城市的细胞,那么小区公共中心就是这个细胞的细胞核,为整个细胞提供养分。商业服务设施提供的是物质养分,而邻里交往类设施则提供精神养分。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公建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规模应该扩大,形式应该多样化。小区公共中心现在已形成一种模式:商业服务设施从小区主入口开始向小区内部纵深沿街展开直至小区公共活动中心,而且是连续布置,就如动脉和心脏相连。作为邻里交往类设施,这一类公建供居民交往所用,它们有许多名称:居民活动中心、俱乐部、会所、邻里中心等。其功能、性质差不多,具有人情味是其规划布置的重点。

5市政公用类公共建筑

这类公共建筑是小区得以良性循环的基础设施,如垃圾站、公共厕所、自行车库等。

第5篇: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

关键词:消防 新规范 消火栓 自动喷淋 给排水 民用建筑

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建筑类型多样化,火灾扑救难度大,火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更好的做好消防设计,国家规范主编部门遵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方针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深刻吸取近年来我国重特大火灾事故教训,总结国内外建筑防火设计实践经验和消防科技成果,深入调研工程建设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规范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于2015年5月发行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归纳总结并合并了旧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单层、多层民用建筑消防均在该规范中做相关规定。

本文着重探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中涉及水消防的内容,与对应旧规范的不同内容,及该规范部分与“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GB50974-2014”相关的内容。本文按章节探讨。

一、 建筑分类

对民用建筑进行了分类:

住宅、公建均以高度分类,不出现层的区分方式;

无商住楼的特别描述,无商住楼的区分方式;

无高级旅馆概念;

高层公共建筑的分类大部分按高度50米区分一、二类;

一类建筑还包括除医疗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和调度建筑、网局级和省级电力调度建筑、藏书超100万册图书馆和书库及24米以上部分建筑面积大于1000平米的部分公共建筑;

明确规定宿舍、公寓等非住宅类居住建筑的防火要求,按公共建筑的规定执行。

二、 防火分区

1、 新规细化并总结了各类建筑防火分区,裙房与高层建筑主体之间设置防火墙时,裙房的防火分区可按单、多层建筑的要求确定。

2、 高层建筑内的中庭回廊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 餐饮、商店等商业设施通过有顶棚的步行街连接,且步行街两侧的建筑需利用步行街进行安全疏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步行街两侧建筑的商铺外应每隔30m设置DN65的消火栓,并应配备消防软管卷盘或消防水龙,商铺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每层回廊均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步行街内宜设置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

三、 平面布置

1、 除商业服务网点外,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住宅部分和非住宅部分的安全疏散、防火分区和室内消防设施配置,可根据各自的建筑高度分别按照本规范有关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规定执行;该建筑的其他防火设计应根据建筑的总高度和建筑规模按本规范有关公共建筑的规定执行。

2、 燃油或燃气锅炉、油浸变压器、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和多油开关等,

应设置与锅炉、变压器、电容器和多油开关等的容量及建筑规模相适应的灭火设施,当建筑内其他部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 布置在民用建筑内的柴油发电机房,应设置与柴油发电机容量和建筑规模相适应的灭火设施,当建筑内其他部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4、 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的地面高度不大于50米,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米。

5、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避难间不应开设除外窗、疏散门之外的其他开口; 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6、 住宅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应设置避难层。

四、 建筑构件和管道井

1、 消防泵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开向建筑内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2、 管道井应分别独立设置。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

建筑内的管道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材料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建筑内的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等相连通的孔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五、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

1、 避难走道内应设置消火栓。

六、 消防电梯

1、下列建筑应设置消防电梯:

1) 建筑高度大于33m的住宅建筑;

2 )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32m的二类高层公共建筑;

3 )设置消防电梯的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埋深大于10m且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其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

2、消防电梯应分别设置在不同防火分区内,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1台。

3、除设置在仓库连廊、冷库穿堂或谷物筒仓工作塔内的消防电梯外,消防电梯应设置前室。除前室的出入口、前室内设置的正压送风口和户门外,前室内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

(设置于消防电梯前室的管道井不能把门开向前室。)

七、 直升机停机坪

1、 建筑高度大于l00m且标准层建筑面积大于2000m2的公共建筑,宜在屋顶设置直升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的设施。

2、 直升机停机坪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置在屋顶平台上时,距离设备机房、电梯机房、水箱间、共用天线等突出物不应小于5m;

2 )建筑通向停机坪的出口不应少于2个,每个出口的宽度不宜小于0.90m;

3) 在停机坪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消火栓。

八、 消防设施的设置

一般规定

1、城镇(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开发区、工业区等)应沿可通行消防车的街道设置市政消火栓系统。

民用建筑、厂房、仓库、储罐(区)和堆场周围应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

用于消防救援和消防车停靠的屋面上,应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

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且建筑体积不大于3000m3的戊类厂房,居住区人数不超过500人且建筑层数不超过两层的居住区,可不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

2、设置消防水泵接合器的相关规定与原规范一致:

3、消防水泵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独建造的消防水泵房,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2 )附设在建筑内的消防水泵房,不应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以下或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的地下楼层;

3 )疏散门应直通室外或安全出口。

3、 消防水泵房和消防控制室应采取防水淹的技术措施。

室内消火栓系统

1、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的场所与原规范一致:

2、 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和建筑面积大于200m2的商业服务网点内应设置消防软管卷盘或轻便消防水龙。高层住宅建筑的户内宜配置轻便消防水龙。

(轻便消防水龙为在自来水供水管路上使用的由专用消防接口、水带及水枪组成的一种小型简便的喷水灭火设备)

自动灭火系统

1、该章节对设置各类自动灭火设施的实用范围,较之旧规范,更具针对性,本章节规范分厂房、仓库、高层民用建筑、单、多层民用建筑分别阐述。

3、较之旧规范要求设置范围更多、更严格。

第6篇: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形式;气候分区

Abstract: with the world energy shortage and the growing population of explosive growth,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became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society can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source consumption more than a third,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is urg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uilding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analyzed the main measures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Keywords: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rchitectural form; Climate zoning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建筑的需求也进一步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的新建建筑面积约为20亿平方米,而能够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面积仅占5%。目前,全国建筑面积已经超过400亿平方米。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新建建筑将陆续涌现,能源资源的消耗量也会大大增加。2009年,我国能源总消耗量折合标准煤为21.46亿吨,2010年全国的能源消耗量为32.5亿吨标准煤,2011年全国能源资源的消耗量为34.8亿吨标准煤,消耗量同比增长了7%。在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煤炭约占70%,这说明我国对于煤炭资源的依赖性较大,石油、天然气利用率亟待提高。

1建筑物耗能的特点

1)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气候差异比较大,北方地区目前采用全面的冬季采暖。我国处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域广阔,南北跨越严寒、寒冷、夏热冬冷、温和及夏热冬暖等多个气候带。夏季最热月大部分地区室外平均温度超过26℃,需要空调;冬季气候地区差异很大,夏热冬暖地区的冬季平均气温高于10℃,而严寒地区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采暖季节比较长。目前我国北方地区的城镇约70%的建筑面积都采用了集中采暖方式,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无采暖措施,或只是使用了空调器、小型锅炉等分散在楼内的采暖方式。因此,在统计我国建筑能耗时,采暖建筑的建筑能耗只是针对采暖建筑的统计和计算。如果加入非采暖建筑建筑面积,那么建筑平均能耗就会大大降低。 2)城乡住宅能耗用量差异大。一方面,我国城乡住宅使用的能源种类不同,城市以煤、电、燃气为主,而农村除部分煤、电等商品能源外,在许多地区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仍为农民的主要能源;另外,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年消费性支出差异大于3倍,城乡居民各类电器保有量和使用时间也差异较大。

3)公共建筑与民用建筑的能耗区别:非住宅的民用建筑称为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又分为一般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不同规模的公共建筑能耗不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差别很大。公共建筑能耗是住宅建筑的几倍,而公共建筑的分类不同能耗也有很大的差别。公共建筑的使用时间不定,有不连续性和随机性,在集中的使用期能量消耗巨大,而在不利用期间也需要维护正常的运行,能量消耗会减少。住宅建筑使用持续性,在正常使用期间一般不会有间歇,供热生活用能一直存在。

我国的国土范围广阔,温度气候区不同,跨越热带温带寒冷严寒地区。各个地区对于建筑的使用要求不同,在南方不需要建筑的冬季集中供热但在夏季需要制冷降低温度。建筑节能的标准也不相同,各种材料的利用建筑构件的使用,性能的好坏都是不同的,需要依据各地的标准选择相适应的材料。

2建筑节能措施

建筑耗能的主要部位是建筑围护结构,占整个能耗的70%,通过门窗缝隙孔洞热量消耗约为30%。在考虑节能措施时着重考虑这些部位构件的节能做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建筑节能的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建筑的朝向与地址选择,这种因素直接影响太阳光照的多少,在规范中规定排列式的建筑后排的建筑在冬至日时,中午太阳直射阳台时间不少于规范规定时间。这就是要求在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合理安排建筑物单体之间的距离。合理安排建筑个体之间的排列形式。

建筑物单体的形体特征是通过体形系数体现的。体形系数: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外表面积F与所包围的体积V的值。对于相同体积的建筑物,其体形系数越大,说明单位建筑空间的热散失面积越高。研究表明,体形系数每增大0.01,能耗增加2.5%。因此需要把建筑物的体形系数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且符合规范要求,减少热能的散失。

建筑的围护结构主要包括建筑外墙体、门窗、楼地面、屋面以及建筑内墙门窗等。其中外墙、门窗、屋面对热能的散失影响较大,而楼地面的影响可以忽略,内门窗墙体在建筑物的内部,主要是各个建筑房间的功能不同,人们的对热环境的要求也不相同。提高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以及复合结构的热阻。墙体是住宅护结构的主体。外墙的传热耗热量约占建筑物总耗热量的23%~34%,因此墙体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能耗损失量。墙体通过导热传递热流,衡量材料导热性能的物理量为导热系数λW/(m·K),建筑物中常把λ小于0.3 W/(m·K)的材料称为绝热材料,在选用绝热材料时还需考虑其抗湿能力、耐火能力、材料强度、稳定性以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等因素。

建筑墙体材料的发展迅速,材料种类多,性能也各不相同。根据材料分类有单一材料墙体和符合材料墙体。单一材料就是砌体自身具有保温的性能,例如加气混凝土砌块、加气粉煤灰蒸压砌块等。复合材料是利用砌体材料和保温材料粘合成为一体共同发挥作用。我们需要根据建筑所在的气候区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利用保温材料,使用保温性能优越隔热效果良好的产品。在使用时不仅仅关注保温的性能还需要关注其他的性能如:防火燃烧性、防水性、变形能力、抗压强度、粘结强度等指标。考虑到保温材料构造的耐久性。

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太阳能、生物能、核能和风能等的利用,在条件较好的地方试点推广,在西北地区日照强度较大,利用太阳能比较方便。

结束语

建筑节能是一项复杂而设计众多专业的工程,我国的能耗形势日趋严重,开展建筑节能是节约能源的有效方式。保证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针对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进行设计和改造,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国是能量消耗大国,尤其是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加剧了能源利用严峻形势。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紧迫而重要,建筑业是能耗中的首位,建筑节能成为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降低能耗成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张雄,张永娟,建筑节能技术与节能材料[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5

第7篇: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

【关键词】廉租住房 公共配套 针对性合理设计

廉租住房作为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低收入人群解决基本居住问题起到了巨大作用。其中的公共建筑部分为其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便利和人文关怀。而相对于普通商品住宅而言,廉租住房有其自身特点,针对这些对廉租住房公共建筑的设计建造提出了特定的要求。对于如何在廉租住房公共建筑设计中关注弱势群体、合理分配资源等针对性问题成为评价廉租小区公共建筑能否真正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标准。对廉租住房小区公共建筑发挥其应有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1、廉租住房居住人群特点分析

从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中可以看出,廉租住房申请条件是包括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的住房形式在内要求年收入水平最低,并有家庭人口数及户籍所在地限制的,也就是说其针对人群也是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以成都西蜀瑞苑保障住房小区中廉租房居民统计可以得出其中有残疾人的居民住户占总共住户的7.8%,高龄老年人居民住户占总住户的13.1%。患有严重疾病的居民住户占总住户的1.0%。此三类弱势群体在小区住户中占的总数量达到21.9%。占所有居民的五分之一。通过对其人群的走访调研,总结出廉租住房小区人群中相当一部分弱势人群的特点:

1.1弱势群体比例高。相较于普通商品住房而言,小区居民中老年人和残疾人比例明显增高,能够进驻的居民基本享受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金,并且自身逐渐失去劳动能力。活动规律及生活习惯与青年社区有很明显差别,活动半径基本为步行5至10分钟距离的生活圈内。

1.2收入低。生活在廉租住房条件的人群年人均收入低于1.5万元,生活中急需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在对成都市某廉租住房的调研中发现,其居住居民75%居民家中没有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1.3需要心灵关怀和社会认同。廉租住房的主体使用人群为中老年人及残疾人不容忽视,其身体逐渐失去活动能力的同时心灵缺乏安全感、渴望社会认同、渴望关怀的需求也十分突出,并直接影响到其幸福感。

2、廉租住房公共建筑设计中面临的不足

由于房地产市场整体环境影响以及老城区建设饱和,目前相当数量保障性住房位置多位城市以、城市活力较弱地区或新城区,周边购物、医疗、金融服务等配套设施并不完备或距离较远。正如上文分析廉租住房居民行动不便以及收入较低等特点,小区居民对小区自身公共配套建筑所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更加依赖。而在目前的廉租住房建设中存在一下几点不足:

2.1没有针对性设计。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在08年至今已经逐步加快加紧,但在目前可借鉴经验较少的情况下往往只能根据普通商品房的配建标准及开发商的要求进行其内部公建的设计建造。没有针对性考虑廉租住房小区居民的高龄化、低收入等特点。造成的后果是配套公共建筑并不能很好的服务廉租住房使用者的日常需要,部分商业功能依托其他小区居民虽然经营状况良好但名没有真正为小区居民带来真正的便利。甚至出现了小区居民在购物和享受服务的过程中舍近求远的选择到较远的网点。

2.2服务人群不明确。廉租住房公共建筑的商业功能由于其物业租赁给经营者,在租赁过程中其整体调控能力有限,通常只能在招租过程中对其经营内容进行笼统规划。造成其出租后出现部分商业因为市场调节作用服务于周边其他小区,并且其经营内容及服务人群并不适合小区内居民。在实质上是造成小区内商业服务资源向外流失,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小区内居民的利益。

3、廉租住房公共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针对性问题

基于廉租住房人群有相当一部分行动能力较差,需要在其小区内部及周边快速解决其生活所需的基本行为如购物、就医、存取款、娱乐、修理等。这就要求廉租住房公共建筑在其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一下问题:

3.1合理的功能性设计

功能性设计主要是指满足其公共建筑的使用要求和基本功能需求,合理的设计利用空间使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3.1.1合理的选址。公共建筑在小区中的位置一般情况为沿小区边界布置、出入口处布置、小区内部布置等形式。设计者需参考各基地不同的情况选择最合理的布置方式,使公共建筑的功能辐射整个小区且能够明确服务人群。如成都紫气东来保障住房小区将商业铺面功能与内部的物业和活动室分开布置,明确了使用者针对性强弱的差异,并避免了其功能业态之间的相互影响。

3.1.2合理的空间划分。主要针对此类廉租住房建筑面积宝贵,其根本目的是最快最有效的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所以如何分配其公共建筑面积和如何划分各公共空间面积需要细心斟酌,力求用最少的面积满足居民最迫切的问题,避免面积分配不合理导致的商铺等功能空间过大或过小,导致业态单一或功能空间面积不足。设计中考虑空间可变性以应对不同功能对空间的不同需求。

3.1.3空间的复合性设计。空间功能的复合是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空间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在调研中发现多数公共建筑的灰空间已经成为居民休闲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空间的功能复合设计可以为居民创造更多活动的可能性,并激活空间活力。

3.2对弱势群体的针对性设计

3.2.1关注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主要是针对身体机能障碍导致的活动受限人群设计中予以回应,考虑到不同情况对无障碍的不同需求,从视觉、触觉、流线等方面进行专项设计。综合考虑与其公共建筑的室内布置、流线组织和空间识别性等问题。无障碍设计并不只是完成指标和满足规范,或简单理解成流线上设置无障碍坡道,更多的是要切实为使用者考虑,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第8篇: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

城市地铁作为一类大型的公益性快速交通设施,其最直接的功能应该是方便乘客的出行,是乘客的代步工具。那么在设计时,就必须倡导和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力求为乘客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乘坐环境。与此同时,在设计时,必须符合小噪音、低污染、低成本的要求,选择有利于乘客身心健康的设计方案。除此之外,城市地铁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尊重“绿色”这一基本理念,打造成为城市快速绿色交通系统。

二、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地铁车站建筑在设计之初必须考虑到乘客密度与流动速率,在楼梯出入通道的设计时,必须确保乘客人流有序进出站和便捷换乘其他线路,在客流高峰时能够满足乘客进出对楼道、电梯等的宽度要求。

(2)安全性原则:基于城市地铁进出站建筑主要是位于城市主要道路、广场、商场以及人口密度大的地方等的地下,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地铁建造及运营过程中整个建筑工程在结构布局上的安全性,避免造成对周边居民以及过往路人的安全伤害。

(3)识别性原则:城市地铁作为一种定时、安全、快速、高校运作的公共轨道交通系统,其运营过程中的行驶速度较快,站与站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必须重视各个主要区域和位置的标示,不能让乘客浪费较长时间还找不到候车站台,避免乘客出现走失和迷路现象。

(4)经济性原则:城市地铁的建造和运营是一种较高投资行为,按照我国已建成地铁建筑设计,其每公里的平均造价为6~7亿人民币,单车站建筑的土建工程总造价就足有占到了总投资的13%,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应当注重经济性这一原则,避免出现资源利用和资金投入的浪费现象。

三、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方法

1.地铁车站内部布局的设计方法

地铁车站建筑的设计是一个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但要确保线路上行驶车辆、接受和发送信号、车体通风等的协调关系,还必须运用专业化知识来实现整体设计方案的最优组合以降低地铁车站的造价。所以,在地铁车站主要建筑设计上必须采用最佳的方法,重点是对设备管理用房区、乘客公共区等进行设计。在设备管理用房与乘客公共区的综合布局设计上,可采用断头厅式的布置方式,即分别将主要相关设备和管理用房分布在地铁车站的两端,将乘客公共区与地铁车站两侧的站厅层连接在一起,增大乘客公共区的空间,进而减少乘客的压抑感、恐慌感以及紧张感。还可以按照不同区域的使用性质和功能来确定设计方法,例如可以针对通风、通信、消防等的要求和相互关系来合理布置通风用房、信号用房和消防设备用房。对于乘客公共区的设计,可依据双层岛式、双层侧式的布置方法,选用集中布置类型,增加公共区可利用空间,开阔乘客视野,缩小车站建筑规模。还可以采用分散布置形式,在地铁车站的两端分别设计成乘客公共区,有利于乘客流动和快速乘降。

2.地铁车站内部环境的设计方法

地铁车站建筑作为高投入的公共交通工程项目,必须重视内部环境设计。在设计地铁车站内部环境时,可保持与车站设计相协调,一方面可实现地铁车站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乘客的通达与换乘。可采用较为单一的地铁车站内部空间布局模式,在通长的地铁车站空间里,设计支撑柱子时必须考虑其节奏感,注重顶面处理以实现形体美观,还可以搭配不同的装修材料以美化空间。在地铁车站内部环境设计时,要采用合适的功能技术手段、造型艺术手段以及建筑装潢技巧,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地铁车站出入口和通风亭的设计方法

在设计地铁车站出入口布局方式时,可依照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参照其他已建成地铁车站的地面建筑特征,结合地铁车站地上街道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应当将地铁车站的出入口位置选择在那些客流量大、地面交通便利的位置,也可以选在城市主要商业区、商场以及地下人行通道等位置,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施工成本。此外,在设计地铁车站出入口时,还要重视其经济引导功能以及交通疏散功能。根据我国地铁车站建筑相关标准和要求,本着安全、经济的设计原则,可以在设计地铁车站的通风亭的进、排风口时,一方面要保持与地面的一定高度,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相关设备自身的工作效率,其发出的震动和噪音不能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地铁车站出入口和通风亭都是地铁交通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会被设置在建筑密集居民区和商业区,其有效可用空间往往会被限制,在设计时,必须注重于周边环境的协调,突出地铁车站建筑的良好形象。

四、结语

第9篇: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

序言

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地处大巴山的分支山脉,俗称山城。历史上的重庆是一座古老的封建府城,其借两江之便,上接四川盆地内部,连接西南地区;下可与长江中下游联系,沟通中原。因而自古就成为商旅咽喉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1年帝国主义对重庆强行开埠,外国洋行等蜂拥而入,城市受到强大冲击。抗战时期重庆城市是重庆城市发展史上特殊的黄金时期,是重庆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大大加强的时期,也是重庆特殊的城市文化转型时期。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国际媒体聚集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随着民国政府迁都重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引发了重庆历史上第六次的“移民潮”。城市规模发生急剧膨胀,1929年重庆建市时,人口共约23万,面积约8km2,到1945年抗战结束后新市区面积达300km2,重庆人口达120多万。抗战后重庆党政军警机关达104个,增加的大中型工厂有429家,高等学校25所,营造厂达250家。

2重庆抗战时期建筑概况

在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方案研究中,1937~1949年定位为近代建筑发展的凋零期2)。在这个时间段里,重庆却一枝独秀,是当时国内建筑活动最多的城市。重庆在抗战时期解决了因大量人口、机关单位等的涌入而产生的交通、物资、居住等问题,城市得到飞速发展也给城市文化融入了新的内涵。同时产生了新的社会空间结构,新的技术,建筑类型在原有的城市基础上也得到发展。建筑艺术与技术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就。因而对重庆抗战时期建筑发展的研究成为研究重庆建筑史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重庆在抗战时期人口急剧增加了6倍左右,造成重庆建筑使用紧缺出现了“房荒”。因而当时建筑活动非常多,抗战时期的建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内迁单位或重要人士兴建的一些质量较好的建筑,这类的典型实例如:罗斯福图书馆、国民大会堂;第二类:对抗战前一些建筑改造使用,这类建筑数量众多,如:苏联大使馆等;第三类:着眼于短期使用的新建的一些临时建筑,这些建筑质量较差;第一和第二类建筑大都质量较好,主要为政府机构、外事机构等办公、名人的官邸别墅等建筑,第三类建筑主要为一些普通民宅和工厂的库房和宿舍等,这些建筑就地取材,采用捆绑式结构和夹板墙等简易设施,具有造价低廉、施工快的特征。基于抗战时期特殊背景,经济发展给建筑的发展带来了限制,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官邸别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普通住宅则没有大的改变。

3重庆抗战时期建筑类型的发展

伴随民国政府迁都重庆,大批行政机关、军事机构、外事机构、学校及文化团体、医疗机构、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工厂等迁入重庆。这使得重庆的建筑类型在原有的城市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完善,抗战前重庆已经萌芽的一些建筑类型,如:使馆建筑、文教建筑、金融建筑等类型,在抗战时期其建筑的规模和数量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还有如工业建筑当中的兵工厂、钢铁厂,等建筑是因抗战内迁而产生的建筑类型。当时的建筑类型主要(表略)。在抗战时期具有重大意义和得到较大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典型建筑类型:(1)外事机构抗战时期先后有30余个国家在重庆成立了大使馆或公使馆,另有数十个国家与迁驻重庆的国民政府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外交关系,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大使馆的建立,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合作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见证。这些外事机构建筑反映了西式建筑在重庆本土化发展,中西两种不同建筑元素通过布局、材料、装饰、技术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可谓是乡土气息浓厚的山地西洋建筑。这些建筑成就较高,保存下来的较多且保存完好,代表重庆抗战时期特殊的城市文化,是重庆乃至西部地区近现代建筑发展变革的重要例证具有颇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文物价值。(2)名人旧居重庆抗战时期是名人汇聚的大舞台,政治要员、民主人士、科学研究人士等精英人士,这些各行各界的名人在抗战的历史上都发挥过重大作用,也在重庆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名人旧居。这些名人旧居种类多样,有中西合璧式的洋房,如:位于两路口的宋庆龄旧居。也有具有现代主义建筑特色的别墅,如:史迪威旧居,中西式别墅建筑,房屋四间,建筑面积约350m2(图略)。还有传统的中式院落风格的如郭沫若旧居。这些建筑都是抗战时期重庆居住建筑中成就较高,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这类建筑做工考究,功能完善,代表了当时优秀的设计思想,体现了建筑施工、管理、材料等各方面的较高水平,具有极高的建筑价值。(3)文教卫机构在抗战大内迁的背景下,重庆文化教育卫生行业得到极大的发展。由于日军的侵略,中国文化教育事业损失严重,因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教育中心由东向西的大转移,重庆成为教育中心,文化教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产生夏坝、沙坪坝、白沙坝三个大的文化区。随着城市发展设施的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也大量产生。产生的文化机构如:《新华日报》、抗建堂等是当时中央的舆论阵地,为宣传和团结全民族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公共提供服务的图书馆也出现在这一时期内,如战时的中央图书馆,为西式丁字形砖木结构建筑(图略)。这类公共建筑是重庆城市开始向现代迈进的标志,同时代表了重庆近现代建筑史上公共建筑当中成就较为显著的一类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除以上三种建筑类型以外,军事建筑、办公建筑、政治建筑等类型在抗战时期都得到了大的发展。抗战时期各种建筑类型的发展反映了发展中的重庆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表现了时代的进步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发展。抗战时期建筑类型多样,属于传统建筑形式向现代建筑形式转变的中间过程,加上特殊的时代背景,促使各类建筑走向自身完善发展。

4重庆抗战时期建筑的特征

抗战时期建筑发展是在开埠后西式建筑文化入侵传统建筑转变基础上的转型。建筑的转型包含的范畴牵涉到建筑在功能类型、形式、结构、风格、材料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变化。若这种转型所牵涉的变化涉及各个重要方面,则代表着建筑体系的演进。因而重庆抗战时期建筑处于传统建筑体系向现代建筑的过渡转型阶段,这些转型具体表现在建筑类型的发展、建筑形式的多样丰富、建筑技术的进步等。

4.1建筑形式基于建筑类型的发展,建筑形态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为了适应不同类型的功能而开始多样化。重庆抗战时期建筑从平面功能组织到外观造型、建筑风格等建筑形式都表现出跟以往建筑的明显差异,一方面受传统川东建筑影响,二受开埠以来西方古典建筑影响,三方面受国际上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初步体现出现代建筑的“范式”。

4.1.1平面功能组织与整体造型重庆抗战时期建筑受西方建筑的影响,建筑表现出聚合功能这一特点,在公共建筑当中,出现了外廊、厅等连接各种功能。这些建筑平面体现出“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建筑特性,平面简洁实用,故在建筑体量等上采用“现代式”简洁体量,在廊、屋顶等部位又会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中国西部科学院,主楼为惠宇楼,二层加阁楼,中西合璧式建筑,砖木结构歇山屋顶,通高14.4m,建筑面积2124m2。还有地质楼,共二层,通高9.1m,三角桁式木屋架,小青砖外墙、灰瓦屋面,建筑面积648m2(图略)。在工业建筑中,工业厂房多为单层,砖木结构,有砖拱支撑的行车梁,有开敞式的窗,用竹、木、石、土等地方材料便于当时的短时期大数量建设。

4.1.2建筑风格取向重庆抗战时期建筑风格受前面所讲三方面影响,故表现出来的样式是多元化的。风格取向并不刻意追求某种“法式”的纯正,不同程度的中西结合的折衷形式,大多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抗战时期建筑风格所体现出以下三种建筑风格发展动向,这种动向区别于过去最大的特征为根植于中西式元素的本土化和创新性发展。a.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建筑的布局和细部处理时有体现出对于地形的适应,气候的适应,以及天井、吊脚、悬山顶、歇山顶等元素及处理手法。如:位于渝中区上清寺嘉陵桥西村5号。现存客房和书房为,中西结合式砖木结构,悬山式灰瓦屋顶(图4)。b.外廊式及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从开埠之后,西方“殖民式”建筑形式的出现,抗战时期的建筑单一的西方建筑的形式引用逐渐减少,但新建的诸多建筑中在细部处理中很多都包含着西方建筑的元素和处理手法,这些西方风格是多元的,包括有:西方古典复兴主义,仿巴洛克,浪漫主义等等。如:抗战时期苏联驻华大使馆,仿巴洛克式砖石木结构,四楼一底,面阔27.5m、进深21.7m、通高25.9m,有房屋56间,总建筑面积2438m2。在官邸别墅当中,建筑风格有模仿外国近代小住宅形式,有传承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如:宋子文公馆,宋子文公馆(图略)是英国乡村式别墅,该建筑为全石质结构,平面“凸”字行,地下一层,地上加阁楼两层。香山别墅(白公馆)则为中式味道较浓的建筑。c.现代式建筑风格,抗战时期重庆部分建筑受到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建筑开始注重其功能性,表现为平屋顶,简单的线脚不事装饰的墙面和钢窗,表现了作为工业性建筑,注重功能、技术和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的风格特点。这一时期的不少教育建筑都体现这种风格,如南开中学:忠恕图书馆,范孙楼等建筑(图略)。

4.1.3建筑外部装饰与细部在重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西方文化传播时向传统文化靠拢,形成了中西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与做法。这些做法受重庆地区本土材料和审美取向的影响,产生了具有重庆特色的装饰做法。其中具有西式风格的装饰做法有:外廊拱券(图略)、门窗、窗台、外立面线角、室内天花;极具地方特色的中西结合装饰做法有:中式装饰主题的西式柱头、欧式拱券花饰做成传统题材雕塑、西式窗内用中式窗格等。

4.2建筑技术上的进步建筑技术上的进步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和砖石结构的大力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于抗战前,在抗战时期得到广泛的发展。重庆美丰银行、重庆商业银行、川盐银行等都为4~8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采用现代风格,杨廷宝设计的跳伞塔3)为我国第一座跳伞塔,砖结构,高39.6m,塔身下部直径3.5m,内设旋转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