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精选(九篇)

数字经济发展模式

第1篇: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1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与意义

如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及移动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加速创新应用,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日益渗透,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孕育出全新商业模式和经济范式,带动全球化发展步入以“数据要素”为主要的动力,对数字经济发展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的挖掘成为了当前各个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我国也不例外。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国明确提出了要重点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想实现数字中国的建设,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兴产业,离不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济四者的结合。我国在2017年首次将数字经济纳入两会报告之中,并且订下了要促进数字经济增长的目标;而2019年两会在相关的报告中又一次对强大数字经济进行了强调。国家层面对数字经济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分析

2.1数字经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能级有待提升

数字经济是一种融合性经济,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赋能,即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和社会领域,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作用正在显现,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三二一产业的逆向渗透特征显现,即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迅速,而第一、二产业则相对滞后;数字经济在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发展并不均衡。相关的资本大量涌入生活服务及消费方面,而在核心技术环节的应用与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距离。

2.2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能力仍需进一步挖掘

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和领域的深入融合,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目前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仍存在以下障碍: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面临较高壁垒。囿于数字化改造初始投入和追加投资成本大、回报周期长、试错成本及风险大,企业内部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因素,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动力仍显不足。二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快、体量小。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的发展迅速受到自身规模的限制,对于经济发展无法起到预期的支撑作用。三是相关技术的作用滞后性强。数字技术的发展会诱发生产模式和方式的改变,还可能对一些传统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就需要相关的组织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后才能够得到数字技术的正向收益。

2.3核心技术、设备和标准等受制于人,数字人才面临结构性短缺

我国数字经济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和标准等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观。美国制裁中兴、华为事件更提醒我们,核心技术、设备和标准受制于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隐患。随着数字经济转型在各个行业中的推行逐渐深入,对于相关技术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劳动力市场对数字人才需求会急剧增加。一是各层面数字顶尖人才及兼具行业经验的跨界人才供不应求,远未满足当前数字经济融合产业的发展需求;二是数字人才主要分布在传统的信息通信基础产业,新兴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等领域数字技术人才短缺;三是初级技能人才培养跟不上需求,相关教育培训滞后,导致初级人才难以成长为高级技能人才。

2.4局部过热现象突出,放大实体经济风险

一方面,近年来数字经济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服务领域出现发展过热现象并引发诸多问题。资本市场对娱乐、送餐、直播等低技艺需求的有关行业的期望较大,就2016年来看,与餐饮有关020企业的融资超过了三十亿美元,“资本入冬”之后有数千家凭借“烧钱”维持的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相继倒闭。在另一方面,对于数字经济来说,其行为、主体、环节相对比较复杂,其联系也就更加紧密,所以当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时就可能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例如互联网金融中风险的潜在性和隐蔽性导致参与者不能够及时进行判断,当风险发生时,整个的金融体系都可能受到威胁。

2.5数字经济市场发展秩序急需规范,政府治理能力和方式亟待提升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对经济社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治理难题。传统经济活动中尚未解决好的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又被进一步放大。新老问题交织叠加进一步加剧了治理复杂性。一是制度规范明显落后于市场发展,数字经济市场乱象不断显现。一方面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线上线下问题聚合交错,线下不规范问题在线上被快速复制放大。另一方面新型经营不规范问题持续涌现,而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先发展后规范现象。二是政府数字经济治理能力及方式亟待优化创新。一方面数字经济突具跨领域与跨地区发展特点,条块化与属地化分割的传统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其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新业态迭代迅速,同现有法律滞后矛盾愈发突出,给监管与行业规范发展带来问题。同时,治理对象数量庞大、违规行为类型多样化,事前审批为主的治理方式和靠人力集中检查的治理手段难以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

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生态体系构建建议

3.1构建数字经济创新体系

我国应当着眼于前沿科技,从而发展高端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所占优势较大的技术,对“核高基”等薄弱部分进行克难攻坚,对“大云物移”等新型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促进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推动垂直产业技术及数字经济之间的结合,对于智能制造、机器人、能源互联等一些兼容性较强的领域进行改革创新,以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塑造全面创新格局,推进商业、生产、服务与管理等模式的创新,不断培育发展数字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对于主体创新力的激活,适宜采用开办适用于各类主体、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开放式网络。对现有的体制进行优化,打造出科技设施与创新资源可以开放和共享的优质平台,对数字经济方面的创新成果进行优化、保护和分配。

3.2构建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数字经济人才需求监测与预警机制,根据数字经济技术、管理、运营等全产业链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各级各类人才培养与引进结构。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各级基础教育体系,依托技校和企业实训培养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基本人才,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培养带动数字技术突破发展的高端科研人才,满足其发展对各层次数字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及需求状况,制定专门政策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尤其是顶尖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度。

3.3构建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制定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聚焦数字前沿技术进步与应用所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加强新技术、新标准、新体系的产业应用,如以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生态为核心,推进关键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应用。构建开放的生产组织体系,形成网络化、集群化协同分工格局,推动新模式、新业态的产业应用,打破企业边界,促进技术、设备和服务共享等。

3.4构建数字经济市场体系

推动数字经济中数据、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的市场化发展,加快构建数据交易市场,健全数字技术交易市场,强化资本市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着力构建公平竞争、包容有序的市场秩序,清除市场壁垒,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营造线上线下公平竞争的环境。

3.5构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避免政府在治理和监管中出现“越位”和“缺位”。坚持包容审慎的治理理念,对未知新业态,要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同时严守安全底线,对侵犯消费者利益和知识产权等行为采取严厉监管措施。打造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着力解决部门职能交叉、监管信息不共享等难题,使协同监管制度化、常态化,形成监管合力;针对数字经济参与主体海量化、问题隐蔽化等特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机制。优化治理方式与手段,将以往事前审批为主转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监管;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治理能力,对典型和突出问题进行精准高效管理;完善信用评价、激励和惩戒机制,提高失信成本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2篇: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数字资源 系统模式 区域模式 区域性保障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G250.76

经过10余年的建设,各系统全国性的数字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已经走向成熟,但在显示其强大的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与信息用户需要不相符的一面。而以区域为单元建立的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模式却能直接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在响应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要方面显现出无限的生命力。本文拟通过系统模式和区域模式的比较,分析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可行性并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1我国数字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模式比较

从宏观的视角分析我国数字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模式可分为系统模式与区域模式。两种模式在管理体系、服务方式、资源建设目标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明显的区别。

1.1系统模式

数字信息资源的系统模式是按照国家行政职能来区分的、以某个行业为体系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体系。按照我国图书馆管理归属系统,基本分为高校、科研和文化三大系统。

高校系统。即教育部所属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项目(CADLIS)。CALIS是我国最早启动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CASHL是全国性的唯一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保障体系;CADLIS是CALIS二期工程与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两个专题项目的有机结合。CALIS、CASHL、CADLIS共同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科研系统。即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是由国务院批准、科技部牵头组织实施的部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员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现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等。经过10年的建设,NSTL已成为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基地、国家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的集成枢纽和国家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发展的支持中心。

文化系统。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工程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的重大文化项目。“十一五”期间,该项目已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创新工程和惠民工程。

1.2区域模式

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模式是在一个地理区域范围内,相同性质或不同性质的图书馆之间开展合作而形成的横向的数字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可分为同质性与异质性两类。

同质性的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模式包括:上海高校网络图书馆、广东高校电子图书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等。

异质性的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模式包括:以上海图书馆为中心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吉林省图书馆联盟等。此外,地市级的异质性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有:东莞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宁波市数字图书馆联盟、广东佛山地区图书馆联盟等。

1.3系统模式与区域模式的比较分析

对于系统性信息资源保障模式的不足,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龙丽从用户吸引与发展、共享程度、资源配置、共享效益等方面对CAMS、CASHL、NSTL三大系统进行了分析,认为:共享覆盖率不高、资源利用率不高、用户共享成本偏高等。黄筱玲认为,系统模式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推广范围有限。以CALIS为例,目前有成员馆500多家,而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全国1 908家普通高校(本科院校720所),远远超过了CALIS的成员馆的数量。而且在这500家成员馆中,经常利用CALIS各项服务的图书馆也并不多。②受制于网络条件等诸多因素,系统中心的一些项目利用率并不高。

从宏观管理角度来看,系统模式利益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有保障、易于管理控制、可持续性强。区域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不同性质的图书馆或信息机构组织起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不足则表现在:管理难度大,多数区域性联盟资金有限,难以满足文献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在可持续性上有待提高,如表1所示:

从使用效果和用户体验来看,系统模式在数字信息资源保障能力上表现强,但资源覆盖面、资源利用率均低,服务方式主要是文献传递,用户的满意度不高。而区域模式虽然保障力不如系统模式,但资源覆盖面、资源利用率均高,服务方式多样化,包括文献传递,授权IP等,用户的满意度较高,如表2所示: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数字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系统模式和区域模式各有优势。系统模式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保障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区域模式的长处在于其使用覆盖面、资源利用率、用户满意度上的优点。而就数字信息资源的实用性而言,区域性保障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2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必要性

数字信息资源的区域性保障弥补了全国性系统模式灵活性差和不能跨系统整合的不足,体现了区域发展的要求和用户的愿望,也是信息数字化发展的趋势。

2.1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是区域发展的根本要求

进入21世纪,人类迈进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然而,由于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布等诸多原因,各个区域的发展都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

区域发展理论表明,在经济社会的区域化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某些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在经济形态上,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一个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正在兴起;另一方面,在区域形态上,知识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本身是倾向于地方性的,知识的区域集聚促成了一些“新产业空间”的出现和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因此,知识经济的兴起也使得知识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日益倾向于地方性,知识的区域集聚引起了学者们研究知识在创造、保持产业和区域竞争力中以及区位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地理聚集与地方环境、区位与学习创新已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因此,从区域发展的整体要求来规划、运作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系统,正是地方政府及其所属信息机构谋求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服务的突破口,也是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

2.2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是区域用户的迫切愿望

以用户需要为原则是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出发点

和最高目标。程焕文教授认为,“用户立场”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大趋势”,“不能只站在或主要站在图书馆立场上去研究图书馆学,而应该尽可能地或主要地站在用户立场去研究图书馆学”。蔡卫平认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坚持“读者利益最大化”的根本原则。数字信息资源保障如果不考虑用户(读者)的需要、方便用户获取,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就区域用户而言,数字信息资源的区域性保障更有价值。美国学者齐夫认为,人都有精简节省和追求经济效率的天性,他据此提出了“最小努力原则。人们在获取信息资源时通常也遵循这个原则,希望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效果。因此,就近、方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最基本的特点。我国系统性的数字信息资源保障,服务用户的手段较为单一,除少数高校可直接利用局域网和授权IP外,多数成员馆服务用户的方式只能依靠文献传递。而仅靠文献传递的方式满足科学研究的信息需求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才能满足研究型用户的需求。

2.3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是资源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且信息数量以几何级数激增,图书馆普遍感受到经费的压力。依靠单个馆的力量,是无法实现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和长期保存的,而区域性保障体系则由区域内各类图书馆开展分工合作,为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保存提供了条件。

数字信息资源的不断增长与数字资源商的垄断,可能使得小型信息机构、小型集团用户无力购买数据库资源而带来两方面的结果:①数据库推广应用越来越困难,数据库开发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②用户无法使用数据库的可靠信息,造成信息社会新的“数字鸿沟”,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而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则可以通过区域内各类图书馆合作建立联盟来解决这个矛盾。区域图书馆联盟作为商业信息机构的区域人,对商业数据库在区域内进行推广,为局域网外社会机构和用户提供有偿服务,这种营销模式就是商业数据库区域模式。其优点在于:①数据库商扩大了用户使用范围,增加了对数据库的需求;②数据库商降低了企业营销成本,提高了企业纯利润;③区域人与数字资源商合作,能够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有利于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说,数据库区域模式是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重要策略。

总之,通过数字信息资源的区域性保障,不仅可以从国家信息资源保障系统中获取区域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将区域特色信息资源“贡献”出来,成为国家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因此,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近年来,数字信息资源的区域性保障发展迅猛,不仅经济发达地区,就是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也纷纷建立,但在其建设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因而,在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上,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政府支持是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基础

国内外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表明,“政府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数字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和长期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为支撑,而从国内外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来源来看,政府支持占主导地位,其他渠道如捐助等是辅助渠道。

信息资源属于公共性、公益性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经济特性,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提供。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介入区域图书馆的运作在逻辑起点上具有无可非议的合理性。同时,“谁受益,谁投资”的受益原则是经济学领域成本分担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地方政府要在区域发展创新中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实力,就要深刻认识到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作用,承担起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责任和义务。采取一系列长期的促进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政策措施,提供不同程度的经费与相关的政策支持,以提高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为区域创新和发展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2规划与协调是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关键

规划是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基础工作。统一规划是指对区域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系统的发展计划,是一个区域现在和未来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设计的行动方案。规划的内容包括:①完成区域内各类图书馆现有数字信息资源的调查,为制订规划提供基础;②根据区域用户群需要制定出区域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方向、原则等;③统筹制订区域图书馆的商业数据库和特色信息资源建设计划。

协调是数字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节约经费的重要方法。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应建立统一协调机制,统一各成员馆资源建设工作,有效避免联盟在资源建设上的重复。协调应包含以下工作:①通过统一协调电子资源集团购买,避免重复采购,同时以集体的力量争取数据库服务商降低价格;②根据区域内图书馆的能力与需求,协调分工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③各成员馆统一合作,在书目数据库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软件平台整合各成员馆的电子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3推广应用是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重点

数字信息资源如果仅仅局限在共建的联盟成员图书馆内使用,其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而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目的,是保证区域内所有需要的用户都能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而通过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将不同需求的用户纳入服务范围,无疑会提高数字信息资源使用效率。因此,面向区域用户的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必须加强推广应用,提高资源覆盖面和资源使用率,这是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用户的使用能促进数字信息资源的良性发展,数字信息资源的使用率低,就会降低社会的认可度,造成政府的支持信心下降,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可持续性受阻。因此,在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上,应致力于数字信息资源的推广应用,以提高资源的覆盖面和使用效益。

3.4合理利用知识产权是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的难点

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信息资源在共享的实现中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数字信息资源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应当为所有社会成员所用,而知识产权强势保护主义者则过于强调其利益的保护。只要能够把握好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合理使用,就能够有效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从数字信息资源商与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关系来看,区域图书馆联盟实质上是数字资源商的服务机构,即“授权推广”。“授权推广”的核心是有偿服务,只要数字资源商能够得到利益的保证,就能突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7条“使用地点限定于本馆馆舍内,不得向馆外对象提供”的限制。因此,数字信息资源区域性保障应在知识产权的合理应用上下功夫,解决好共享系统的知识产权问题,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首先,区域联盟在积极组织电子资源集团采购、降低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同时,要与数字资源提供商充分沟通、协商和谈判,改变当前主要以IP范围控制方式提供电子资源服务的合作模式,争取形成以用户规模大小确定电子资源引进价格的合作模式,使电子资源在统一的用户认证机制下合理合法地开通至馆外用户。其次,要引进或开发一套包括远程访问、统一认证管理、用户信息与行为数据挖掘、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等功能完善的数字资源门户系统来解决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服务的需求。这样,在提供数字资源远程服务的过程中,就能充分遵守知识产权有关规定,将用户认证功能配合以严谨的防扩散技术措施,防止电子资源在馆外被无限制地使用。

第3篇: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2016年12月23日,以“数字经济与新动能”为主题,2016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在京举行,这是连续举办的第16届经济年会,已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界最具影响力和权威的年度盛会。本届年会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赛迪传媒承办,中国计算机报、通信产业报、赛迪顾问、赛迪网等联合承办。

数字经济提业发展新动能

数字经济以全新的方式,为中国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正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在大会致辞中所说,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对既有经济模式的颠覆重塑,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催生一系列活力四射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车联网、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它们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7年将是数字经济里程碑之年

2016年,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正逐渐深入人心。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判断,2017年将会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之年。

安晖在“2017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报告中指出,2017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数字经济内涵外延将持续快速扩展,需求增长将鼓足数字经济的发展动力。“现在很多产业有转型提升的迫切需要,通过数字经济可以将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等很多新的信息技术应用集聚,可以推出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定制化制造等新模式,通过数字经济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安晖表示。

“积木式创新”是新机会

新常态经济环境中的创业、创新,必须采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薛兆S在演讲中指出,创新是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即通过一个想法将已有的资源对接、整合,是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机会。

第4篇: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数字经济”不仅作为热词,被去年9月举行的G20杭州峰会广泛提及,甚至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提出要“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

这不但明示了数字经济作为当前新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与此同时也表明它已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数字经济大趋势

究竟什么是数字经济?首先从字面理解,就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往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难以分清,所以很多时候数字经济也常被称作互联网经济或网络经济。

彼时,就有不少关于网络发展的理论被引入数字经济中,像梅特卡夫法则就曾指出网络的价值等于其所有网络终端数量的平方。此外,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曾以这个角度理解数字经济。他在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汉诺威IT展上曾指出,“与其说数字经济,不如说是数据经济。因为数据传输的缘故,各种数字经济活动皆有可能。”随后“数字经济”常被理解为因数据信息通过网络流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此外还包含数字技术与各项实际产业的结合。

“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跨界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在2017中国IT市场年会上进一步指出,在扩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带动创新等多个方面,数字经济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线。

智能化发展是主线

“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智能化、自动化的智能时代全面来临,正在成为2015-2030年间信息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强调,智能化不仅将促进像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人工智能、计算科学、系统理论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会给全球信息技术和产业带来别开生面的、颠覆性的发展和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数字转型已经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特别是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多国领导人在去年的G20杭州峰会上就曾共同签署全球首个数字经济政策性文件《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

倡议不仅指出了数字经济实现的创新、伙伴关系、协同、灵活、包容、开放和有利的商业环境、注重信任和安全的信息流动等七大原则,同时明确了宽带接入、ICT(信息Information、通信Communications和技术Technology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简称ICT)投资、创业和数字化转型、电子商务合作、数字包容性、中小微企业发展等底志济发展与合作的六大关键优先领域。

业内人士指出,正是这份倡议敏锐地把握了数字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为世界经济摆脱低迷、重焕生机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方案。

与此同时,面对当下数字经济驱动的产业发展大势,周宏仁特别建议那些走在产业前沿的优秀企业必须敢于面对创造性破坏,“特别是在传统产业的靓丽光环之下,应勇于寻找创新和创造的新出路。”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也给出了更具导向性的观点――“智能时代是对信息时代从被动到主动的一次变革。”他认为,信息化时代让人类从“模拟量”转成“数字量”的处理,而智能化时代是对“数字量”进行加工后,给物理世界的机器、设备赋能,让它们可以主动思考。“这必然对世界带来新一轮的拓展和突破。”

确实,数据方面正经历着一场核爆炸式的增长。一组数据显示,到2030年,数据将比2016年增长10000倍,基于数据的原生产业,有可能会占到GDP的15%,除此之外,还可能衍生新的融合性产业,对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支撑。

就此,孙会峰预计表示,“数字技术的综合运用将在十余年后对现有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并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他认为未来2030年数字经济的发展愿景有三大支柱,即智能的基础设施,海量的数据以及全新的新生业态。

打造“第三维”产业

基于未来世界所具备感知、智慧、行动和进化的特征,孙会峰认为,生态进化的“数字经济2030”将呈现全新智能设施――万物互联、全新驱动要素――数据核爆和全新交互模式――业态新生三个层面的变化;并产生产业融合、秩序重构和角色转化三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催生接入、数据和新生三个方向的机会。

具体来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ICT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扩散,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而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现代服务业会广泛兴起,进一步推动形成新的消费理念、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

“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来以智能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将在更高维度上重构产业秩序,造就新生业态。”在孙会峰看来,2030年前后,ICT将实现群体性突破,催生以数字经济特征的“第三维”产业。

当然,这种颠覆性变革集中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万物互联,万物皆有灵。“在全新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将实现全连接,连接设备也会呈现爆炸式增长。”据赛迪顾问预测,未来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会达到100%。孙会峰将其视为信息从单向传输变为双向互动,从感知到反馈、智化的转变阶段,与此同时,智能自进化的连接体将大量涌现。

其次,数据核爆,数据无价。孙会峰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海量连接,实时交互过程中的“人、物、活动、环境”等主客体的高效协同,在实现信息无缝对接的同时,产生了“数据核爆”效应。“预计未来十年,第‘N+1’年产生的数据量将是过去N年的总和,量的几何级增长,使得全域数据的深度价值化空间无限放大,数据正成为驱动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

最后便是业态新生。孙会峰指出,在新技术支撑下,传统的产业边界将加快消融,产业生态呈群体式跃进趋势,原生业态加快升级迭代,以智能为主要表现的“第三维”产业快速崛起。

第5篇: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管理模式;企业;创新

一、传统企业的管理现状与互联网技术

(一)传统企业的经济管理现状

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存在相当的弊端,由于我国传统企业经济思维模式还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一直以一种老态化的形式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挣扎,虽然作出了人员管理上的一些变革,但是仍旧不能把握时代主流。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思路,企业管理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企业经济发展的滞后性。管理体制中缺乏年轻的活力思想,在企业经济体制变革中形成了阻力。创新性的思维方式难以得到重视,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严峻。如果还是依照这种老旧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话,企业就会很快被现代经济发展的洪流所淘汰。第二点,企业管理模式中数字化营销模式滞后,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数字化营销想要打开市场经济环境,但是因为对于数字化营销还停留在基础阶段,没有深层次的融合网络宣传技术,就呈现出了数字化营销套路落后的情况。数字化营销是一种良好的企业营销手段,但是在传统企业的应用中,没有与之配套的相应经济管理体系,数字化营销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影响力。可谓是治标不治本。在营销道路上虽然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济营销体系,但是在核心管理中却还保持着传统的管理模式。这就使得国内传统企业的经济日渐下滑。

(二)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技术是当前社会应用在各行各业,生活工作中的新型信息技术。在经济方面,互联网可以有效的调动信息经济的发展,通过自身的信息传递交流性,对社会经济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同时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互联网+”作为一种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技术,已经和教育、经济、生活所息息相关。互联网通过它的强大计算能力,运行整个现代经济模式,“淘宝”、“京东”新型互联网营销已经占据了现代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互联网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对于现代经济信息的敏感程度,同时也能够发挥出互联网所独有的创新能力和巨大的信息生产力。当时网上经济交易初见眉头的时候,许多企业也保持观望的态度,但是互联网凭借着不可阻挡的势头一跃成为中国经济产业的支柱,带给了传统企业融合变革的机会。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与集成中互联网能够将创新深度融合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

二、互联网技术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促进作用

在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引进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互联网通过其特有的信息传递技术,把企业产品信息与管理阶层相结合起来,便捷化,创新化的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完成由老旧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型为新型的互联网经济管理模式。在目前国内顶尖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互联网作为重要因素被广泛应用,不仅仅是阿里巴巴,腾讯这一类的电子商务型产业。互联网设计了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企业经营,在网络上产品信息,吸收大量的有效促进意见,对产品的完善和销售都有很大程度的帮助。同时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互联网也能够帮助企业打造相关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原动力,也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互联网的信息联播,向社会群众宣传企业文化,让员工们也能够了解到企业文化和学习企业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内部管理的平衡性,积极调动了员工的生产工作热情,这都是互联网技术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促进。再一个通过销售之后的产品效果调查,网上征求意见无疑是要便捷许多,从互联网上对产品效果调查进行统一的数据收集管理,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式的思维发散。打造新理念,新模式的互联网经济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跟上社会经济的总方向。

三、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通过互联网对企业产品,人力资源,营销化管理以及数字化经销的革新和改进。在企业产品方面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庞大的宣传特点,对产品的生产、经销产生一个量化的作用效果,扩大产品经销思路,多样化的创新生产。在人力资源方面要集中人才管理制度,通过互联网招聘募集相关技术人才,集中管理和培养,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利用信息化便捷的互联网对营销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数字化经销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继续深入发展,要考虑到其中的便利性和数字化的基本特征。从互联网的角度深入变革,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完善。

第6篇: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互联网技术促进数字经济迅速发展

当前,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为代表的分享经济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发展,基于网络信用积分免押金租单车、租房等新兴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在杭州街头,一座座新出现的无人超市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从闸机进店,扫二维码,将所需商品放入购物车,经过两道结算门就完成了支付。“不用带现金,商品拿了就走,这样的高科技很有趣,也让购物变得很方便。”一位女士告诉笔者,实际上,现在在杭州,无论是停车场停车还是上街买菜,都无需现金,只带一个手机就可以完成支付。

在电子支付领域处于全国领先行列的杭州,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我国,“互联网+”的热潮推动了数字经济领域形成一波创业创新浪潮,互联网行业在数字经济中的占比迅速提升。以2016年为例,我国信息通信服务业收入超过2.1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基于互联网业务收入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28.7%,占全行业比重由2010年的21%提升至2016年的63%,全面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数字技术的带动下,互联网平台不断涌现,并渗入到商贸、生活服务、交通、工业等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在消费领域,支付手段从实体货币、信用卡到目前移动互联网支付手段日益普及;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催生了分享经济,单车、汽车、住房、雨伞、充电宝等分享租赁平台逐渐兴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

从世界范围来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形态逐渐发生变化,世界各国和企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发展通信基础设施,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经济实体迅速壮大。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中,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五家属于数字经济范畴。

腾讯研究院研究员周子祺表示:“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GDP,也能促进各个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就业结构优化,成为未来就业增长的重要领域和创新创业的重要空间。”

目前来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在逐渐成为热点,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机器人工业、3D打印、生物识别、量子计算、再生能源等技术也有了一些实践。未来,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发展。

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不少传统企业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传统建筑机械企业三一重工大力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今已接入超过23万台设备,实时采集近一万个运行参数,能为客户提供精准的大数据分析、预测、运营支持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

专家认为,产业融合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正在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增强融合效应,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新技术推动了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线上线下融合,并引发数据爆发式增长。目前,海量的数据已经成为重要资源,创造价值的潜能大幅提升。

在制造业领域,网络物理系统技术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构建起虚拟产线、虚拟车间、虚拟工厂等,实现产品设计、仿真、试验、工艺、制造等活动在数字空间完成;在流通领域,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丰富了市场竞争手段,重塑了零售模式,也创造了大量新业态。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已成为主要工业国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寻求经济新增长点的共同选择。”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赵仲海指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倍增效应已开始显现,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新载体不断地涌现。”

除了传统企业外,社会管理治理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交通领域互联网企业掌握的交通实时数据、用户评价信息等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也在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创新使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为优化。如教育方面,多地已经建成了覆盖广、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5%;社保方面,以“电子社保”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社保服务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变;“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各地得到实践,网络平台让事务办理更加快捷、方便、透明。此外,数字基础设施的概念也在不断推广,例如安装传感器的自来水总管、数字化停车系统、数字化交通系统等也在探索实践中。

数字经济发展还有一些瓶颈

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出现。目前,存在区域、行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提升改造过程中,仍面临较高壁垒;由于市场发展领先于制度规范,还出现一些恶意复制初创企业模式、非法运营等不正当行为。

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既要激发市场活力,也要加强政府治理管理。由于数字经济发展跨领域、跨地区特点突出,平_企业成为新的主体,传统监管难以适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这就需要规范企业平台责任,在市场准入监管等方面加强政府治理,通过法律法规建设填补立法空白,规范企业市场行为。

对于数字经济的区域、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少专家认为,当前最大的发展瓶颈仍在于数据的互联互通。中央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表示,目前行业内、部门间、地区乃至国家间的数据融通难度大,政府部门应该首先克服体制机制障碍,开放共享部分数据,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为企业和老百姓提供更多便利。

目前来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使得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生巨大转变,企业面临的竞争市场更加复杂,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产生冲击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缪荣表示,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过程中,企业的信息化转型改造等需要专业人士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因此人才培养应当作为重点,这需要进行一定的政策性引导。

第7篇: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传统出版业;特殊影响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0. 027

[中图分类号] F270.7;G23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0- 0052- 02

出版信息化主要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出版企业各个工作环节上的应用,体现为媒体形态数字化、多样化,企业经营管理计算机化、智能化,生产和管理过程流程化、网络化,以及信息共享、行业标准建设、版权保护等优化。因而,对传统出版业而言,信息化不仅是流程化、网络化、集成化等管理信息化,还包含了内容数字化、传播多媒体化、交易电子化等经营业态、方式的信息化。本文拟从经营业态、经营方式、经营规模、盈利模式等4个方面,讨论信息化对出版业的一些特殊影响,仅供参考(见表1)。

1 对出版业经营业态的影响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彻底改变了人们保存、传播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手段,对出版业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1.1 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出版转型

出版数字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出版业的运行基础,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电子纸、二维码、电子阅读器、按需印刷技术等正在改变传统出版业的形态。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出版转型,构建未来出版业的全新商业模式,已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时代的传播准则,也使得目前网络中的交易准则发生了变化。数字产品的无损复制、随意修改、高效检索的特性,削弱了传统商品经济的排他性、竞争性、透明性的特征,对传统的市场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逼迫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网络出版转型。

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型出版集团高度重视网络数字技术的运用,积极推进数字出版的建设,已经完成了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工作,建立了数字化图书仓库,把所有出版的图书和期刊转化成PDF格式放在网络上,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在线编纂平台、在线教育平台。出版企业逐步与IT企业结合,成为数字产品的内容生产和集成的提供商。

1.2 推进数字出版的标准建设

目前我国电子图书市场上存在的多种数字出版的文本格式彼此各不兼容,数字出版领域缺乏整体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例如,方正阿帕比公司的CEB电子图书格式、清华同方公司的CAJ电子期刊格式、超星公司的PDG电子书格式等。由于数字文本格式的多种多样,每一文本格式彼此不能兼容,不仅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影响系统效益。因此,格式的多样影响了数字出版的发展。为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新闻出版总署正在建立和完善涵盖新闻出版各行业的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以形成符合行业规范的新闻出版业标准化体系。

2 对出版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2.1 由粗放式经营管理向集约化经营管理转变

我国出版企业过去一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处于垄断或半垄断的市场环境中运行,经营管理相对粗放,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出版业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出版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通畅、灵活的信息搜集、传递、分析、处理渠道和机制,增加了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和决策的精确度。应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建立自己的内外部信息构架,建立适合市场竞争需求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出版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效益。

2.2 推动数字资产的管理

数字资产管理(DAM,Digital Asset Management)是对数字化资产进行管理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出版企业主要是报刊、图书的内容生产,其数字资产管理主要是使用数字化手段,对报刊、图书的文字、图片等进行收集管理,建立书名、价格目录、文本类型等,以便于对数字化资产进行搜索、数字转换、价值核算和上网发行等。随着数字化影响的不断深入,许多出版企业将其所掌握的出版资源大规模地进行数字化工作,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资产从品种、数量上看规模越来越庞大,对数字资产的管理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规范出版资源的数字化,对其进行再挖掘,并对其进行价值管理,有利于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庞大的出版资源,将传统出版资源形成数字化信息资源,再通过版权管理和版权经营获取利益。

3 对出版业经营规模的影响

在出版企业传统的管理机制下,出版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壮大且不断分立的过程。由于传统的金字塔式的职能管理,管理层次多,管理幅面窄,出版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要进行分立,如以前各省只有人民出版社,随着我国图书市场的不断繁荣,不到10年时间,由人民出版社分立出科技、教育、少儿、美术、古籍等出版社。在传统经营模式下,出版企业职能管理混乱,经营管理粗放。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出版企业的管理变革。流程的规范化、系统的集成化、组织的扁平化拓宽了出版企业的管理幅度,实现了出版企业管理的精细化,提升了出版企业的管理效率,使许多出版企业逐步向集团化、多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有的出版企业已跨出国门,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4 对出版业盈利模式的影响

4.1 由产品销售向提供内容服务转变

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商品经济的运营模式,出版企业的盈利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产品销售逐步向提供内容服务转变。目前我国很多出版企业都尝试在数字出版方面进行探索,但仍未形成产业规模及优势。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中国智网、中文在线、万方数据等一些拥有资源系统的企业,有了自己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国外的出版企业在专业数字出版领域和教育数字出版领域已探索到较为成功的商业盈利模式。专业数字出版立足于人们的职业提升,内容具有实用性、专门性、准对性,又能满足大规模定制的要求,促进了成本收益格局的优化。教育数字出版立足于人们的学历教育,具有指定性特征,读者的阅读与购买存在必然性和不可选择性。目前西方的许多教育集团,在高等教育方面已经找到了一些商业模式,主要是在线课程、家庭作业管理、在线测试、电子图书下载等。

4.2 由传统营销向电子商务转变

电子商务与传统营销相比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提供海量的交易信息、便捷的网上交易和灵活的支付手段。具体到出版企业就是及时提供关于图书的多层次、分类别、全面而细化的信息,比如将一本书的写作特色、写作背景、作者情况、相关书评、精彩片断等详细信息提供给书店和读者,发挥网上商务信息服务的优势,方便在线交易。网络支付一度成为包括网络出版在内的多种网络经济形式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随着在线支付系统在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系统不仅易于使用,而且保密性和安全性也大大增强。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都开通了网络付费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支付将成为出版企业图书交易的主要手段。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篇: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网络化社会的到来,我们进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缺乏对这些信息的组织和管理,使得用户在检索和利用时面临诸多不便,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也应运而生,并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但一直在稳步持续推进中。自2000年开始,文化部先后开展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等大型项目;2007年,更是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写入十七大报告,足见我国对其的重视程度。图书馆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传统的服务模式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而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借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契机,创新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紧迫而重要的。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图书馆是以文献信息处理为主要内容、为本馆读者服务的中介部门,馆藏、馆舍和馆员是其三大要素。其服务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1)文献资源有限;(2)操作手段简单;(3)传递方式单一;(4)文献信息滞后;(5)服务范围受限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读者需求的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诸多挑战。

1.服务理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传统图书馆虽然一贯将读者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但在理念上却将馆藏建设作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与核心,而忽视了“以读者为本”的第一要旨。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也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与发展,传统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而图书馆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信息占有量方面,也表现在馆藏数量上;不仅表现在对现有馆藏的整理与开发利用,也表现在将馆藏资源最大限度地推向用户创造经济效益方面[2]。因此,传统图书馆以馆藏建设为核心基础的静态式服务理念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吸引和争取读者。

2.服务方式和服务效率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在服务方式上,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包括外借、阅览、馆际互借、复印服务等,用户利用图书馆必然会受到开放时间、服务设施、服务方式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服务方式呈现出封闭、静态和被动的特征。在服务效率上,传统图书馆主要是依靠人力来进行服务,服务效率不高,成本反而极高。在图书馆闭馆期间,用户难以得到想要的资料和信息;即使在开放时间,由于工作人员有限,也不可能对众多用户实现一对一服务;而且在馆藏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之间还存在特定时空距离,使传统图书馆难以做到对用户迅速实现“零距离”服务。再者,用户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单一而普遍化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很难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

3.图书馆员的知识老化阻碍了图书馆服务的现代化与专业化。传统图书馆对馆员专业素质的要求是以图书馆学理论、文献采编、馆藏实物保管以及娴熟地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等技能为主。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图书馆员传统的要求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信息科技时代,图书馆员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业务工作自动化、数字化发展,包括对网络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利用,其向用户提供现代化的多层次的服务,由于传统图书馆的业务人员很大程度上受原有知识结构的制约和传统图书馆工作方法与模式的深刻影响,在新形势下往往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业务发展的要求,在业务工作和为用户服务中显得力不从心。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推进服务模式创新的路径

在当前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形势下,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图书馆正面临从观念到技术的根本性变革,其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能否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决定着图书馆未来生存、发展的空间[3]。而且,随着公共文化设施(如博物馆、纪念馆和美术馆)的开放和互联网的普及,为读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这给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图书馆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的发展要求,创新服务模式,才能立足于信息社会发展之中。

1.服务理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必须理念先行,传统图书馆的以馆藏建设为核心基础的静态式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充分尊重读者,给读者以针对性的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需贯穿于图书馆服务设施(馆舍建筑、功能格局、环境美化等方面)、服务内容(具有人情味的服务、专业学科导航系统)和服务管理(包括馆员和读者的管理)等各个方面。

2.服务模式的创新---构建个性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在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图书馆的结构性要素在数字化进程中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文献资源收藏种类向多样化发展,馆员素质不断提高,整体结构趋于优化,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日趋标准化、规范化,读者范围不断扩大,新型读者观内涵不断丰富”[4],这需要我们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范围上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笔者认为,数字化和网络化形势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应当走个性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之路。

2.1 个性化服务模式。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主动地获取个体读者的特定信息需求以及部分研究团队读者的共同信息需求, 并根据读者的要求把读者所需的信息自动地、主动地推送给读者的一种综合性的信息服务机制。[5]在读者与图书馆处于“零距离”状态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针对用户的个性化差异,为其提供个性化需求的导读服务,已成为各国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发展的一种新趋向。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还未建立起来,所以我们必须确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个性化发展方向,根据用户的年龄、专业、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兴趣、个性习惯等,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及时了解、发现其信息需求,主动向读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同时,可以借鉴CRM引入读者服务系统,通过该系统向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读者个性化服务系统架构设想如下图所示。

2.2 专业化服务模式。这里的专业化包括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两个方面。

从服务内容的专业化来讲,主要是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具有广、快、精、准、新等特点。(1)广,就是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范围要广,搜集资料要全,不仅包括本馆的馆藏,还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2)快,就是提供信息的速度要快;(3)精,就是提供的信息内容要经过高度地提炼,以增加有效信息的含金量;(4)准,就是提供的信息内容要准确无误, 查准率要高;(5)新, 就是提供的信息内容的时效要新, 根据读者的实际需要, 提供有效时段内的相关信息。

从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来讲,主要是要求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做到既精又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图书馆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官员制度是建立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为核心、以知识服务为主体、以学科馆员为纽带的新型服务模式,它是根据特定的用户个体或群体服务对象的科研方向,由具有相应学科专业背景、掌握一定信息服务技能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6]。学科馆员是图书馆最出色的人才,可以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3 现代化服务模式。图书馆现代化服务主要是利用现代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开发新资源和开展新服务。具体说来,包括积极开发数字化馆藏资源,建立多功能的电子阅览室,提供专题特色数据库;以及开展书目检索系统的查寻服务,开展图书馆网上主页的信息导航服务,开展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开展馆际互借信息服务,开展用户教育工作等等。加强图书馆网站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数据库建设、网络资源的整合与组织等),加强图书馆网上信息服务咨询功能(包括建立FAQ数据库、实时在线咨询、建立知识导航信息平台、建立面向社会的参考咨询专家征集平台等),加强图书馆网站的网上用户教育功能(建立网络教学模块如课程公告、在线教育、课程作业以及在线交流)。

2.4 社会化服务模式。如前所述,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大量的信息服务机构、网站、出版商等提供了与图书馆同质的服务,图书馆业也面临着激烈的是市场竞争。这种竞争是广泛的,也是必然的、合理的,图书馆如果不能正视激烈变化的竞争环境,图书馆就不能敏锐捕捉到一些先进的技术成果和服务理念,从而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服务创新。图书馆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一部分,保持与社会环境的交流和同步,以开放的精神不断从其他领域吸收先进的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物质和人才资源是图书馆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如针对我国农民工在城市受教育现状,可以通过网络化的运营在外来工聚集的地区设置外来工分馆、在各中小学设立学校分馆,根据特色分馆分配相应的信息、馆藏资源,并实现通借通还,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社会化,是各个人群都能享受到数字化图书馆带来的好处。因此,图书馆应当确立社会化服务模式,积极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和社会教育活动中,加大开放化、社会化力度,寻找到自身的合适定位,走出开拓创新、不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微.21世纪地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5(4):109.

[2] 陈永玲. 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7(3):125.

[3] 王红,杜春光,.浅淡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30-31.

[4] 王学军,马明霞.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的服务转型与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8(4):50.

第9篇: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国债适度规模 影响因素 计量模型

在现实的经济中,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是受多个层次和方面的因素影响和决定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财政收支状况、社会投资规模以及金融的发展程度等等,这些宏观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大小。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国债自身情况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如国债的管理水平和结构状况,包括:国债期限安排、品种搭配、偿还方式、应债来源以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使用范围,这些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债适度规模。下文分两个角度来讨论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因素——促使国债适度规模扩大的角度、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角度。并利用实证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做出计量分析。

促使我国国债规模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财政赤字弥补方式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7年之前财政赤字的规模比较小,而其主要的弥补方式是采用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1987年,国务院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新的规定,财政不能够向中央银行透支的规定。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稳定金融的同时达到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中央银行的借款和透支,政府对全国金融机构发行了40亿元的财政债券,占当年全部国内债务收入的30.14%,从而也造成政府举债规模首次的高速扩张。1994年,中央政府出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发行长期和短期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方法。在1995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再次重申了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政府透支,不能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规定,同时还强调,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各级地方政府提供贷款、包销政府债券等规定。由此,在不考虑税收等因素的条件下,财政赤字的弥补只能完全依靠发行国债,这种情况也催生了政府举债规模的高速增长。

(二)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

对于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介绍已有相关文献进行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正是由于这两部分的债务没有比较准确的对其规模和期限的估计,并且组成债务的各种成分复杂,如果这部分债务,在外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较短的时期内转变成了对政府现实的债务,由于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可能短期内变化,那么政府势必要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来消化这部分债务。显然,这会使得国债规模趋于扩张。

(三)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

国债的发行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最主要的一点是还本付息的刚性。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5年后我国正式进入偿还期。这之后,历年发行国债的规模不断增加,国债余额像滚雪球一样地产生累积效应,使得每年应偿付的到期国债及利息额逐年增加。对国债及利息的偿还的基本方式是财政盈余、增加税收以及举借新债,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财政收不抵支,连年出现财政赤字,同时,由于政策的限制和国债项目经济效益低下等原因,依靠增加税收和国债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偿还国债的方式不适用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因此,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带来的后果是国债规模进一步的扩大。

(四)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财政政策是影响国债规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例如,如果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必然要扩大政府的支出,这会导致政府发行国债规模的扩大。相反地,如果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那么财政赤字的缺口就会缩小,那么国债规模也会相应的减小。比如2007年以来,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处于低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赤字、增发国债用来增加政府投资。特别是进入2009年,随着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国债年度发行规模已达到历史性的1.6万亿元。

制约我国国债规模扩大的因素分析

(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显而易见,国债的发行规模的大小要与该国财政的债务偿还能力相适应,而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使得国债的发行规模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所能发行国债的规模的大小。若经济发展水平低下,GDP增速缓慢,财政收入不稳定,那么必然不利于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相反,一个国家GDP高速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平稳增加,那么国债适度规模就会较大,国债规模可以稳定的增长且不会形成债务的风险,从另一方面讲,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高时,GDP高度发达,政府的财政收入非常多,政府对国债发行的依赖也会降低,会主动地减少国债的发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是比较低,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

从另一角度来看,国债发行规模明显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制约,而社会资金总量正是国民经济发展表现的一个方面。应债主体的资金能力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国债是否能顺利发行,能发行多少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我国国债发行的应债主体是个人和单位,而居民储蓄的多少和信贷规模的大小可以看作是对这两者资金能力的一种体现。充足的居民储蓄以及较大的信贷规模则表明认购国债的资金量充足,有利于国债的适度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反之,则会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另外,1992年政府的政策发生变化,从这一年开始允许金融机构包括各类基金认购国债,这使得国债的认购主体得以扩展。因此,从这方面看,金融机构对国债的应债能力的强弱同样制约了国债规模的扩大。

(二)国债的结构及国债市场的完善程度

国债结构的定义是一国各种性质债务相互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利率和发行期限等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国债结构在降低筹资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发掘社会资金潜力并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要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国债结构不够合理,而且有着诸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国债持有者的结构分布不够合理,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还不够完善等等。显而易见,不合理的国债结构制约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增大。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国债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规范,但是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国债市场还有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市场规模小,品种较少;市场分割并且缺乏统一性和流动性;市场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机制;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等等。

国债的规模与相应的市场的发育情况是相关的,比如西方国家有着很高的负债水平而不会影响财政的稳定,这当然是与他们国家成熟、完善、发达的国债市场息息相关。而反观我国,由于国债市场还不够完善、发展水平低等现状阻碍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

(三)政府的管理水平和信用程度

国债的负债主体是一国政府或财政,其自身的债务管理水平和信用状况显然成为了制约着国债适度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政府存在信息不全,政府行为本身存在缺陷,一般来说,这样往往会造成对经济形势判断的偏误,并且信息的滞后对决策存在很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决策上的失败。因此,若一国政府对国债的管理不够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并且政府信誉低下,那么这必然导致该国的适度国债规模的低下,这样政府可利用的债务规模小,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必然较弱。相反地,如果政府对债务管理水平很好,并且政府在国债的还本付息方面有着极高的信誉,那么国债的适度规模势必会比较高,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会比较强。转贴于

(四)国债的成本和效益

国债的成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发行成本,主要包括利息、发行费、兑付费、印刷费、推销费等。第二部分是指国债的发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它主要包括如发行国债对经济产生的挤出效应、可能形成的财政风险(如国债的偿还风险以及对因支付危机所对政府信誉造成的损害等等)还有包括如引发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后果而对一国经济造成的种种不利的影响。

国债的效益是政府之所以发行国债的主要动机,因此它是影响国债规模的关键性因素。它主要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人均收入方面的提高,公共服务及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如果国债的效益发挥出来的越大,那么国债的适度规模则会相应的增加;反之,如果国债资金使用不到位,国债的效益不能得到发挥,则这必然会对国债的适度规模的扩大形成不利的影响。

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整理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从促使国债规模扩大的因素里选取财政赤字、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两个变量,从制约国债规模扩大的因素里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这两个变量,本文共引入这个四个影响变量来分析国债发行规模(debt),用字母分别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A1)、财政赤字(A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A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A4)。同时为去除通货膨胀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对这些变量分别进行GDP指数平减(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然后,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接着对平减后的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变换后国债发行额、国内生产总值、财政赤字、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分别用lnd、lnA1、lnA2、lnA3、lnA4来表示。原始数据经过GDP指数平减后的数据取自然对数变换后的值。图1为调整后各时间序列变量数据的趋势图。

(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检验类型C、T、K、0分别表示带有常数项、趋势项、所采用的滞后阶数以及不带有常数项或趋势项;滞后期K的选择标准以AIC和SC值最小为准则。

通过检验结果,可以看到,这五个时间序列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存在一阶单位根,称此过程为I(1)过程,这满足了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

(三)VAR模型的建立

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采用了年度数据,并且Yt是五维内生变量且无外生变量,即Yt是由LND(国债发行规模)、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构成的变量:

y = (LND,LNA1,LNA2,LNA3,LNA4)

操作过程利用了EVIEWS6.0软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确定VAR模型合理的滞后阶数,这里以AIC和SC值最小为标准,经过反复测试,最终选定滞后2阶回归。

根据计算结果,模型可以写成:

VAR模型通过稳定性检验,由于没有单位根落在单位圆外,因此所设定的模型是稳定的。

(四)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是指系统对其某一个变量的一个冲击(shock)做出的反应。可以推广到多变量的VAR(P)模型上。

本文的国债发行规模的脉冲响应函数计算得出,LND(国债发行规模)对于来自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的一个正冲击在第一期都没有响应。对来自LNA2(财政赤字)的一个冲击的响应是在第二期才出现的,这一响应是正的,第三期降为负值,之后又逐渐减弱,在第六期后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对来自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一个冲击的响应在第二期才出现,这一响应是正的,并且在第四期降到0值左右,在第五期略有上升,以后各期的影响在0值附近上下波动。而LND(国债发行规模)对来自LNA1(国内生产总值)和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的一个冲击响应很小,徘徊在0值附近。对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把LNA2(财政赤字)和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看作是对国债发行规模有较大影响的因素。

(五)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

我们对国债发行规模进行方差分解,从第八期开始,方差分解的结果趋于稳定,来自LND(国债发行规模)自身方程信息的影响占到了73%左右,来自LNA2(财政赤字)方程信息的影响占13%左右,来自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方程信息的影响占10%左右。而来自LNA1(国内生产总值)和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方程信息的影响比较小分别占到2%和1.5%。这说明了LND(国债发行规模)主要受自身以及LNA2(财政赤字)和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比较多,而受LNA1(国内生产总值)和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的影响相对较低一些。

(六)Johansen协整检验及协整方程

LND(国债发行规模)、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都是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LND、LNA1、LNA2、LNA3、LNA4进行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它在进行多变量协整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在进行协整检验前,必须选择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由于在前文中已根据AIC和SC准则判断出该VAR模型的最大滞后期为2阶比较合适,所以协整检验的滞后期选择为1,另外,选择具有常数且无趋势项的模型为最为适合的协整检验模型。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根据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而可建立相应的VEC模型。

根据计算结果将协整关系写成数学表达式,并令其等于vecm得到:

vecm = LND+0.7486LNA1-0.2316LNA2-

1.1639LNA3-0.1098LNA4-1.1073

从上式可以看出,LND(国债发行规模)、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的话,当LNA1(国内生产总值)上升1%的时候,LND(国债发行规模)会降低0.748%,这说明了,当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时候,会降低对国债的需求,使得国债发行量减少。当LNA2(财政赤字)上升1%的时候,LND(国债发行规模)会上升0.231%,联系我国实际情况,这说明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的变化,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以后,发行国债作为一种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在政府的经济政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上升1%的时候,LND(国债发行规模)会上升1.16%,这说明了,当居民的储蓄存款增加的时候,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会增强,这会促使国债规模的上升。当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上升1%的时候,LND(国债发行规模)会上升0.109%,这说明了,目前在我国,国债的还本付息压力对国债发行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总体上看,影响较小。 (七)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解决了X是否引起因此Y的问题,主要是通过看现在的Y能在多大的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值是否使解释程度提高。如果说X与Y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是显著的,那么可以认为X是Y发生的原因,并且Y不是X发生的原因。因此,这里为了更好的分析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这里我们首先对国债发行及前文所提及的相关影响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这里应用软件EVIEWS6对1986-2009年的统计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到的检验结果,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满足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LNA2和LNA3不是LND的Granger成因这一原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被拒绝,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到概率值分别为0.0494和0.0058。因此,通过Granger检验的结果,我们认为,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是对LND(国债发行规模)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而LNA1(国内生产总值)和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不是LND(国债发行规模)的Granger成因。

(八)VEC模型的建立

上文介绍的是无约束条件的VAR模型,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可认为是含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这一模型多在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中应用。

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选择VEC的滞后阶数为1,这是因为VEC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而本文建立的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另外,选择具有常数无趋势项的模型为最为适合的模型。可得到如下VEC模型:

其中vecm = LND+0.7486LNA1-0.2316 LNA2-1.1639LNA3-0.1098LNA4-1.1073

根据VEC模型的整体检验结果,模型整体的对数似然函数值很大(155.5519),与此同时AIC和SC的值都比较小,分别为-10.86835、-9.083011,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比较好。

根据VEC模型,可以得到,从短期来看,LND(国债发行规模)受到了误差项负向地调节,系数为0.522,这一系数比较小,说明了调节能力是较弱的。而从模型中可以看到,LNA1(国内生产总值)、LNA2(财政赤字)、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以及LNA4(国债还本付息支出)这几个变量对国债发行规模变化的影响的系数依次分别为-0.998,-0.064,1.919,-0.325,很明显,短期来看,LNA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对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结论

根据本文的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这一指标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储蓄会进一步增加,这会有助于国债适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第二,国债发行作为弥补赤字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1994年中央政府出台《预算法》,在《预算法》中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以后,发行长期和短期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方法。自此,可以说财政赤字是影响我国国债发行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