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第1篇: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做好新时期乡村电影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贯彻落实党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乡村先进文化,实现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市在推行乡村电影放映工程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通过以钱养事方式,落实了一些公益电影放映场次,但总场次安排较少,技术装备落后,服务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广大农民群众对电影的需求,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乡村电影工作,推进乡村电影事业的发展。

二、乡村电影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乡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深化乡村电影改革,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放映主体和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促进乡村电影放映的规模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目标任务:逐步完善乡村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乡村电影放映新主体,推广乡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提高放映质量,加强乡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建立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开拓乡村电影市场,推动露天放映与室内放映相结合,免费放映和有偿放映相结合,胶片放映和数字放映相结合,并逐步向数字放映过渡,不断扩大乡村电影覆盖面。年,市力争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三、加强乡村电影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乡村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和各有关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和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出发,切实加强乡村电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电影放映场所条件。

二推进乡村电影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广乡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电影工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公司法》组建市新乡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公司根据实际下设若干支放映队,负责乡村数字电影的放映工作。

三落实乡村电影公益性放映扶持政策。据测算,市乡村数字电影每场放映成本平均为150元,除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乡村数字电影给予补助外,市财政将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贴。实行补贴的数字电影放映场次,放映队不得再向村和农民收取任何费用。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

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要高度重视乡村电影工作,将其列入议事日程,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文化、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建立以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点,政府扶持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的乡村电影放映新体系。

第2篇: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数字乡镇 ; 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nalysis of the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or explaining it better, they are firstly introduced that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 Then It is introduced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And specifically it is explained with the example .

Key words: GIS;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数字乡镇”一词来源于“数字地球”、数字中国和“数字农业”。随着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深人,数字化的内容也延伸到了乡镇、村等基层区域 。数字乡镇其本质就是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整合、应用、交流和共享乡镇的各种信息资源,对乡镇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以及辅助决策的技术体系。最终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化社区, 实现全乡镇政府、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一数字乡镇建设的重要性

乡镇是党政、经济、社会等各项实际工作最稳定的基层涉及到全国80%的人口,是宏观和微观工作的结合点,是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单位和社会生活区域,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乡镇政府去落实。所以,通过信息技术去提升乡镇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乡镇一级政府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数字乡镇”的建设,将可极大地提高政府管理的能力及水平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模式和方法。“数字乡镇”不仅对政府、公众及企业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对政府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乡镇”是信息化建设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它可以帮助实现乡镇的跨越式发展,达到优化乡镇功能,提升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并最终实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乡镇信息化过程中,选择“数字乡镇”建设作为乡镇信息化目标,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由于乡镇在人口结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上的特殊性,上级政府的的信息化建设,如“数字城市”、“数字区县”都完全不能取代“数字乡镇”的建设。我们必须针对乡镇的特殊性量身定做出一套专门的体系。

二数字乡镇的框架设计

“数字乡镇”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乡镇管理、农业技术服务系统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驱动、科学经营、知识管理、合理作业、促进农业增产的高技术系统。“数字乡镇” 涉及农业信息化的方方面面,经过分析研究后认为、数字乡镇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七个组成部分、十六个应用系统,它们构成一个统的整体。

三个层次为:信息基础层、综合应用层、综合决策层。信息基础层主要有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将建立一个无缝、集成的地理空间数据和服务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乡镇空间数据框架、空间数据协调管理,更新与分发体系和机构、空间数据交换标准、元数据等。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中还包括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技术标准等。综合应用层是行业数字化框架.其主要内容有:面向政府和面向社会的公众应用系统。综合决策层是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应用框架,它是构筑在基础层和应用层之上的智能化系统。通过建立一系列应用模型,运用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在前瞻性方向上不断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以获得乡镇的可持续发展。

七个组成部分为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政府娄应用公众类应用政策法规规章及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及各种应用规范。

十六个应用系统分别是:乡党委办公系统、乡行政办公系统三维展示与查询系统、乡镇特色旅游信息系统、地面监测网络系统、遥感监测信息系统、乡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水资源与水利设施信息系统、乡镇规划与监控信息系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农作物产量预测分析系统、污染物削减分析系统、农作物栽培信息系统(包括田间信息采集)、科技教育信息系统、信息与咨询网络系统、乡镇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化乡镇体系要横连农村经济各产业及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纵连省、地、县各级部门和农村基层单位,要能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和提供全面反映农村经济运行经济情况,覆盖农村经济科技社会领域的各类信息,建立起技术手段先进的省、地、县、乡、村全部联网运行的农村信息体系。

三基于GIS的数字乡镇分析

1研究区范围与土壤现状

研究区属于石屏县宝秀镇的许刘营等9个村委会集体所有和赤瑞湖部分国有,研究区建设规模为1521.0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有1409.9公顷(其中水田面积有1275.92公顷,旱地面积有55.83公顷,水浇地面积27.87公顷,菜地面积50.28公顷),园地面积2.04公顷,农村道路用地面积有14.26公顷,农田水利用地面积有18.56公顷,田坎面积有76.27公顷。

土壤是指具有肥力的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是各个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研究区范围内土壤主要是潴育型冲积性水稻土,土种主要为浮泥田,成土母质为板岩、石灰岩冲积物,土层深厚,耕作层厚度平均在50cm以上,养分含量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质地适宜,一般一年两熟,适种作物广,是发展粮、烟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理想土壤,其理化性质见表3-1。

表3-1研究区土壤理化性状

2 该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矢量化操作,线、点类数据及区域边界等开始进入系统。但由于系统和人工的因素造成了一定的误差,对已矢量化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图形编辑、投影转换、误差校正,形成区(多边形)文件,得到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数字乡镇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如图3-1)

图3-1 宝秀镇数字乡镇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通过现状图,对研究区现状图进行分析。

1)从矢量图中做DTM分析。得到下面图形。(图3-2)

图3-2 宝秀镇研究区格网立体图

2)对地类面积进行统计。

图3-3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图

3)将输出的属性数据导入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如表3-2)

表3-2 研究区现状结构简表 单位:公顷

四总结

“数字乡镇”建设是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方向。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数字乡镇”建设的研究,简单的实现了“数字乡镇”综合信息的应用,具有地图查询、土地利用查询统计、农副业统计等功能。如果要完全实现基于GIS的“数字乡镇”建设,还应该从政府角度出发,研究区域内企业数、土地属性、耕地面积、房屋数量和占地面积等各方面的信息,要求能够实现乡镇的可利用土地的性质、面积,需拆迁建筑的位置、面积、补偿费用等数据,从而实现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 承继成,等.数字城市——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阎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尹朝阳.用MAPGIS编制土地利用的方法.测绘通报.1999(6):36-38

第3篇: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1、全面开展光纤联网工程建设。今年县、乡、村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完成了华桥乡的增坊村、古林村、牛田村、园岱村、铁关村、官屯村、大禾山村、邓家边村,李坊乡长源村,止马镇虎塘村、鸾凤乡大羊村、高源村、崇瑞村,司前乡的新甸村、长庭村、岱坪村、清溪村、举安村、庭燎村、西口村等20个村的光纤联网建设,新增用户4500余户,现以实现全县85个村中的81个村的有线电视光纤联网。

2、全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为了做好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工作,我局周密安排,精心组织,采取非常措施,全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截止____年11月20日,已经全面完成下达发放任务100%。通过“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建设,提高了____县约2万农村群众的广播电视收听收看质量。

3、加强“村村响”工程的管理。为了保证我县“村村响”广播的正常运行,我局积极向县财政争取了17万元作为“村村响”运维经费。同时,我局相应的详细规定农村广播室的管理、系统维护要求、播放要求。规范了广播播放记录,强化了对广播系统的维护管理和使用,并按照统一的格式张贴上墙。通过加强“村村响”的管理,确保“村村响”天天响,长期响。

4、继续完善九里峰电视转播台的建设及管理。拟定设施改造规划,做好项目建设立项和可行性调研报告的申报。确保(农村)中央、省台广播电视信号的无线覆盖,进一步强化手机电视的管理,做到满功率、高质量、无干扰、无事故圆满转播发射。

5、改善演播厅的硬件设施。为了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我局投入180多万元,租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了总面积430多平方米的广播电视制作中心,新购置了数字摄录像机4台,非线性编辑机3台,硬盘播出系统2 套,媒体资料管理系统1套,大大的改善了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的水平和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

6、扎实推进数字影院建设工作。____年确定了____数字影院的建设地点和项目资金。目前,数字影院的正在由设计院规划设计中,有望在年底完成数字影院的规划设计,明年上半年破土动工。

7、认真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我局组织4个放映队,分别到全县各乡镇各行政村所在地,保证一村一月一场。全年共放映电影1024场次,所到之处,都深受城乡群众的欢迎,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____年工作思路

1、继续巩固“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果,在已完成全县81个行政村有线电视光纤联网的基础上,继续促成余下的4个村实现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实现100%行政村有线电视光纤联网。继续组织人员安装20户以上及20户以下极其偏远的自然村电视卫星直播设备,____年基本实现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

2、加强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县文化广电现有规模和长远发展的需求,拟开工新建____县数字影院。该数字影院集演出、会展、会议、数字3D电影放映等多功能文化广播影视业务于一体。同时加强乡镇广电站的所、站建设。

第4篇: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范文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关于村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皖宣〔20XX〕13号)要求,结合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实践,现就我县村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统筹文化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坚持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以标准化保障均等化,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探索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和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主要目标

(一)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到20XX年底,全县建成11个农民文化乐园;到20XX年,全县建成30个农民文化乐园。其它美好乡村中心村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功能要求,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先行建设村文化活动室,逐步达到农民文化乐园标准,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二)村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个行政村每年组织不少于1场送戏进万村正规演出、12场电影、12场文体活动、6场培训讲座。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得到落实。节庆礼仪、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展览展示、评比表彰、志愿服务、议事聚会、各类培训活动丰富多彩。

(三)村级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水平不断提升。参照有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规定,完善各项制度,规范日常管理。每村组建群众文艺队伍不少于2支,每个农民文化乐园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1名、兼职管理人员不少于2名。

(四)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村民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率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以上,满意率95%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紧贴群众需求,推进服务内容标准化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目标,提供适合、适应、适当的服务。依托农民文化乐园平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抓好八项服务:

1、演出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符合条件的国有、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实行统一集中采购。统筹使用每村4400元的农村文化活动补助资金,组织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每年为每个行政村送一场正规演出。(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

2、电视服务。实施入户工程,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有线电视、直播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电视协调发展、互为补充,力争20XX年综合入户率提高到95%以上,免费提供10套以上公益性节目(包括4套央视、3套省台、2套市台、1套县级台节目),让农民群众看好电视。(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安广网络郎溪分公司、各乡镇)

3、广播服务。规划建设全县应急广播体系,依托村村响工程和地面数字电视网络,让群众收听到4套以上广播节目。(责任单位:各乡镇)

4、电影服务。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提质工程,保证农民群众平均每个月看一场质量较高的电影,新片达50%以上。(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

5、书报服务。推进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使每个农家书屋拥有基本藏书1500册、流动图书300册、报纸10种、流动期刊30种,保证必要的更新,解决农民群众经常看到新书报、好书报的问题。(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

6、上网服务。每村配备4台以上电脑,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远程教育资源,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转型,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农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实惠。(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文广新局)

7、活动服务。充分挖掘和传承各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节庆礼仪、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展览展示、评比表彰、志愿服务、议事聚会等,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教体局、各乡镇)

8、培训服务。围绕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能力素质,每两月举办一期培训或讲座,内容包括党的理论和形势政策、思想道德、实用知识、致富技能、科技知识、法律常识、健康生活、文艺书画、非遗传承等。(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人社局、各乡镇)

(二)抓好设施配套,推进功能定位标准化

坚持因地制宜、规模适中、重点突出原则,着力打造集一场两堂三室四墙为一体的、标准化的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

1、一场。供文艺演出、体育健身、放映露天电影等活动的综合文体广场,配置必要户外健身器材、舞台。(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教体局、各乡镇)

2、两堂。礼堂主要供举办文化节庆、文化礼仪、文体活动、室内电影放映以及村民议事集会、婚丧嫁娶、庆生祝寿等,可配有室内舞台;讲堂主要供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等。(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人社局、各乡镇)

3、三室。文化活动室供村民开展文娱活动、非遗传承演练及文化辅导等;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供村民阅览图书、报刊、杂志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供村民浏览学习农业技术、知识讲座、医疗卫生、电子书刊等,欣赏红色历史、经典影视、舞台艺术、少儿动漫等。可整合广播室、留守儿童活动室、乡村学校少年宫、妇女之家、便民服务室、交流议事馆等功能。(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妇联、团县委、各乡镇)

4、四墙。利用礼堂内部墙面,通过设置标准活动展板,进行相关展陈设计、布置及更新,体现农民文化乐园展览展示功能,利于传播现代文明、倡导主流价值、学习身边楷模、展示村庄形象、传承当地文化、弘扬先贤精神。展览内容分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四类。(责任单位:各乡镇)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范文2根据xx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精神及《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关于建设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的通知》要求,为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现代化,特制定**市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一、实施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是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档升级,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对于消除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在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建设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突出公益性,维护和保障广大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发挥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优势;坚持需求主导、服务为先的原则,了解群众对数字文化的需求,建设丰富适用的数字资源,加强数字文化的惠民服务;坚持规范建设、科学管理的原则,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和标准规范在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坚持共建共享、开放共赢的原则,加强合作共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我馆数字化建设,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

平台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等已建成的现有网络及硬件条件为基础,应用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模式和架构,积极配合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统一管理、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改进资源服务的针对性、便捷性和时效性,实现**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和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发展提供整体有效的数字化支撑,切实保障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2、具体目标

20XX-20XX年,我市数字特色资源库群初具规模,数字化服务和需求信息全部进入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

三、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

**图书馆负责本馆的电脑配备、联网、数字资源建设和本馆及对应县级馆上报服务信息的审核筛选,通过互联网与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最终将筛选后的数字资源、各类服务项目信息、服务需求信息及服务统计数据在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上实现自我上传、管理及。乡镇(街道)文化站及社区文化室,要配备电脑等终端设备并联网,并对村级(社区)文化室上报的信息进行筛选,汇总后根据工作门类分别报对应的县级馆,县级馆再统一上报相应的市级馆。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范文3为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推动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按照市政府《关于印发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及相关工作方案的通知》(宝政发[20XX]38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xx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构建与经济社会相协调、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公益服务、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就近方便、惠及全民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突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到20XX年,形成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比较健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比较充足,资金人才保障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比较完善的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有效地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三、工作任务

(一)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20XX年至20XX年,围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目标,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效益明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

1.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争取国家资金,启动占地180亩的南岸新城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有效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搬迁新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建东风、温水、八渡、李家河、东南、曹家湾7个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和5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村级活动室,158个农家书屋。建成门类齐全、功能先进、层次分明、省内领先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站、镇文体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齐全的新格局。

2.大力加强流动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争取中央、省、市项目支持,为县文化馆、图书馆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建成与我县人口分布和地域条件相适应的流动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使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3.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颁布的关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标准,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使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文化部颁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图书馆馆藏图书达到全县人均0.4册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2册以上。

4.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到20XX年底,在全县已建成的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新建八渡镇、关山管委会综合文化站,使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达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

5.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至20XX年,全县60%以上的镇、社区建成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水平,保障公众文化权益。

20XX至20XX年,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效益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的供给水平。更好地维护和发展城乡群众公共文化权利、培育社会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

1.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组织文化部门、演出团体和作家协会、社火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协会、音乐协会等单位,继续开展大型文化下乡活动、图书流动阅览、送书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组织农村和城市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办好广场文化周、社区文艺汇演、秦腔大赛、歌手大赛、自乐班大赛、民间曲艺大赛、非遗展示展演展览宣传活动、社火艺术节、关山消夏节、龙门洞道教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全县镇村文艺演出不少于200场次。努力满足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时间每周不少于3小时。

2.逐步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多元化。继续深化县级院团体制机制改革,大力解放艺术生产力。抢抓全市重点支持300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支持600支基层农村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政策机遇,扶持我县城乡156支群众业余文艺团体,支持其活动经常性开展,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第5篇: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绿色腹地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市广播电视发展实际,在“十一五”期间以建设广播电视网络为主线,抓住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的突破口,努力扩大广播电视覆盖,为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发展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设想及全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我市广播电视部门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好宣传。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跨跃式发展。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推进我市广播电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为“数字福建”闽北工程建设提供网络基础;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广播电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采用有线数字电视、卫星直播、光缆联网等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质量,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到“十一五”未实现广播电视基本覆盖全市人口,使全市的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

三、发展重点与布局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广播电视建设要抓住广播电视数字化这个重点,进一步完善全市的广播电视光缆网络建设,加快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步伐,努力建成以南平市为中心,上连省上,下接县市、区,通达乡村的广播电视光缆网络。通过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及广播电视设备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节目播出质量,促进广播电视网络多功能业务的开展,推动我市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6篇: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文章从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出发,对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林甸县花园乡的实际情况,对乡镇区域实践推广数字图书馆的有效做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95-03

1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1.1存取自由度高

从根本上讲,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虚拟图书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就是与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和文献资料进行资源对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今的数字图书馆已经开放了多种登录渠道,可以同步支持会员在多种登录渠道中进行多种方式的自由阅读。由于技术的进步,每一名会员的阅读记录都可以被缓存留档,方便会员自由读取。

1.2城市覆盖率高

据统计,由2009年开始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覆盖全国40所省级图书馆、479所市级图书馆,服务辐射2,900所县级图书馆,实名用户超过655万人,用户分布在内地、港澳和部分海外地区,各服务系统年均点击总量超过12亿次。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情况来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网络技术环境基础上,在前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网络环境比较稳定的城市区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较好的地区。

1.3资源共享度高

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就是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带动和影响下开始的。在相关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各地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构建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②组建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③搭建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开放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一库一网三平台”的工作方案。

1.4用户满意度高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所需要占用的社会资源并不大,但是数字图书馆建成之后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帮助却是非常巨大的。正因如此,在数字图书馆的投建过程中,各地数字图书馆的注册用户对于建设完成的数字图书馆的满意度比较高。如:贵州数字图书馆在建成之后就实现了以IP范围为限制,向全省读者免费提供数字资源服务,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图书馆服务的推出,实现了读者异地借阅、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的阅读,有效解决了数字图书馆在偏远地区的农村无法覆盖的问题,对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

乡镇和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层一线,社会文化建设的任务重、基础薄,常规的宣传教育手段收效不大。在乡镇和社区全面铺设数字图书馆的成本不高,维护难度不大,能够为乡镇和社区的基层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具体说,在乡镇和社区建设开通与城市区域的数字图书馆对接的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2.1扎实的技术支持

在乡镇和社区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同样是承担着公共图书资源共享、居民文化教育等艰巨任务的虚拟公共设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行工作,主要是在乡镇和社区进行高速稳定的网络铺设工作和在适当的场所进行公共服务器的运行维护。这些工作和数字图书馆在城市区域的建设工作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要相关的运营企业能够定期参与维护,就能够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

2.2旺盛的客户需求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城镇和社区居民了解社会文化、融入全新发展的社会文化的内心需求非常强烈。数字图书馆建成之后,可以让他们在现有的生活节奏下,在不增加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和生活习惯,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文化学习和活动,有效地迎合了乡镇和社区人们的学习需求。

2.3适宜的服务环境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存在形式不同,这就决定了在数字图书馆的运行过程中,为会员提供的服务方式也不同。对于乡镇和社区的居民来说,只要学会了利用关键字进行搜索,就可以在数字图书馆进行资料搜索和查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会员来说,学习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方式的过程,也是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2.4强大的政策支持

为了全面提升我国社会文化综合服务水平,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重大文化发展建设策略。在相关策略的带动下,我国现已建成一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40个县级支中心、28,59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和60.2万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各级文化服务机构的建立,快速有效地建立起一个系统覆盖全国、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六级服务机构的服务网络,这种服务网络的建立,为数字图书馆的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政策支持的角度来看,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乡镇地区人口的社会文化普及和教育工作,而这项工作的主要诉求和乡镇及社区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根本诉求是一致的。鼓励性的政府指导政策的出台,为乡镇和社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政策基础。

3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图书馆的实践探索

林甸县花园乡在前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实现了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移。应当说,花园乡的前期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必须要建立在劳动力素质普遍提升的基础上。所以,花园乡也积极地进行了数字图书馆的实践活动。

3.1林甸县花园乡的发展建设情况

花园乡是林甸县的下辖乡镇,全乡共有11个行政村和78个自然屯。全乡面积67.8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只有28.5万亩,草原面积有30万亩;全乡共有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576人。因劳动力产业结构比较传统,为了更好地促进花园乡的发展,当地政府把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工作作为主要工作。目前,全乡共有劳动人口1.7万人,占总人口的54.8%。其中从事奶牛养殖业的劳动人口有5,200人;从事绿色、特色种植业的劳动人口有800人;从事商业、餐饮、服装、建筑、运输、贩运等行业的劳动人口有3,400人。从目前林甸县劳动力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劳动力都在从事着比较基础的劳动工作。这些工作传统、简单,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有限,但事实上,随着社会劳动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参与各项社会劳动所需的文化知识水平已经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传统的农业种植还是农畜养殖,先进的科学知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和劳动效益。如:我国奶牛养殖业就已经实现了奶牛喂养管理的机械化以及牛奶制品加工生产的自动化,我国的奶牛养殖业已经依靠科技进步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在林甸县花园乡,参与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能够参与专业文化知识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工作的劳动力数量非常有限,这说明林甸县的劳动力的总体文化水平迫切需要得到提升。

郭敏:数字图书馆资源在乡镇和社区的延伸服务研究与探索3.2林甸县花园乡的实践状况

在发展过程中,花园乡政府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发展趋势与自身的建设发展工作形势紧密结合起来,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与数字图书馆的普及工作结合起来,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为切入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工作探索:①按照土地区域的功能用途,将全乡土地区域进行网格化划分。分别划定居民生活活动较为集中的居住区、农工项目开展较好的农业区、种植业项目发展较好的种植区和草原区等多个主题区域模块。②以有线网络线路铺设全面覆盖居住区,无线网WiFi信号基本覆盖农业区、种植区,手机信号全面覆盖草原区为目标,实现网络信号和手机通信信号在全乡高密度覆盖。③投建数字化图书馆的运行服务器,将服务器设置在乡政府、学校以及农机站等场所,以农业主题为主要范围,建设一个与大庆市的城市数字图书馆系统全时空对接的数字图书馆。④组建教育小队,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开展“数字指导生活”的专题教育活动,每周三活动一次,在乡政府以及各村村委免费开设数字图书馆使用方法的主题教育公开课,为广大劳动者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推广教育工作。

3.3花园乡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

首先,关注社会文化建设,促进数字图书馆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投建,将会对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花园乡的数字图书馆投建实践过程中,当地政府就注意到数字图书馆与地方文化环境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投建数字图书馆的同时,对图书馆所在地的城市功能板块进行合理划分,顺应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开放,为地方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将数字图书馆对各地方文化发展的积极效用放大。其次,只有夯实技术基础,才能取得积极投建效果。数字图书馆的投建,离不开基本的技术支持。由于花园乡的有线网络铺设技术条件不够成熟,数字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只能在无线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完成。花园乡政府在投建数字图书馆之前大力推动无线网络覆盖的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花园乡居民的实际需要,有效地解决了花园乡网络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让馆内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再次,多服务器同时运行,保证客户的使用效果。由于花园乡政府在投建数字图书馆之前,就对全乡进行了功能区域的划分,设立多台同时运行的数据服务器的做法,既增强了数字图书馆运行平台的稳定性,又提高了数字图书馆用户的使用感受,为数字图书馆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优质的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后,专职教育团队的存在,保证了图书馆的推广效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会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只有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将数字图书馆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起来。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在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花园乡的实践活动,充分考虑了数字图书馆投建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重点照顾了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的使用需求,充分结合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落实。从实践活动取得的效果上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有效地提升了乡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艳慧.浅析数字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4):233-234.

第7篇: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教育 民间团体 近代农村

社会教育,泛指学校系统外的民众教育或通俗教育。就具体内容而言,社会教育在中国社会早已存在。清末简易学堂的建立,图书馆、博物馆的兴办,《圣谕广训》、(劝善要言)的宣讲,广义上均属社会教育。i901年四川江津县张鹿秋设农业夜课,以新法启迪附近农民。河北省高阳县王玉斌设初等小学,男女并收,以教育农民ⅲ。但现代意义的社会教育的提出,则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事情。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于教育部中设社会教育司,在地方设公众补习学校、半日学校,以实施社会教育,提高民众的素质。社会教育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近代的民间团体在发展社会教育尤其是农村的社会教育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北方大批农民被协约国招募到欧洲做工。当时在外的留学生鉴于华工知识浅薄,办理了华工教育,颇见成效。大战结束后,主持华工的教育领袖比如晏阳初、陶行之等回国,创办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提倡“除文盲,做新人”办起了平民教育。从此,打开了对农民实施社会教育的大门。从1925年开始,以后逐渐形成了乡村教育的浪潮,到30年代末达到高潮,抗战结束后走入低谷。乡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本土化的加强。他们在发展农村初等教育、扫盲教育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为今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乡村教育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虽然乡村教育的倡导者们有着各自的立场、目的,但他们有一致的共识:即农村是一个整体,要解决农村的贫困、落后、愚昧的问题,教育必须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各种乡村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以教育为枢纽,这样,使得教育改革本身进一步深化,产生了中国的乡村教育理论,诸如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论等,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倡导者们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实验的影响,都从实验入手,从1925年起纷纷建立农村教育实验区,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至1935年,各种实验区已有193处,遍及全国各地,这些实验区使乡村教育不仅在思想上得到广泛的提倡,更主要的是在实践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涌现出各种教育思潮中,平民主义教育思潮便是潮流之一。蔡元培曾把社会的不平等归结为教育的不平等,他认为普及平民教育是改变这种教育状况的唯一办法,主张除正规学校外,应大力提倡平民教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以及美国杜威平民主义与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平民教育的参加者很复杂,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平民教育的目的也各有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讲,他们都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要求打破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有钱人独霸教育权的局面。许多教育团体、教育家们开展了各种革新教育的实验,特别是在全国开展的种种平民教育运动推动了教育在民间的普及。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定县实验区是北方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1923年8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立。平教会根据前几年在城市开展平民教育和识字运动的实践,进一步认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中国以农立国,绝大多数人民生活在农村,而中国的农村经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处于萎缩、停滞、落后的状况,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社会的改革就没有希望。所以,他们希望通过乡村教育来改善农村生活和稳定社会。从这一点出发,平民教育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乡村平民教育成为平教会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1926年10月在河北定县以翟城村为试点,开展以村为单位的平民教育实验。1930年成立定县实验区,推广乡村平民教育,从而进一步改进乡村。

平教会对农民的教育观认为,不仅仅是要对农民普及、实施作为完整人的国民教育,而是通过农民教育从总体上推进乡村建设,从改造农村着手来改造社会。正如晏阳初而言“觉得中国真正最大之富源不是煤,也不是铁,而是三万万以上不知不觉的农民。要把农民智慧发展起来,培养起来,使他们有力量自动的起来改造,改造才能成功;自动的起来建设,建设才会生根;自动的起来运动复兴民族,民族才有真正复兴之一日”,“启发农民的智慧,也就是造人。造人必须有造人的教育。中国数十年来的所谓教育制度与内容,无非东抄西袭,不合国情,不切需要,所以不会有与一般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所以不能完成造人的使命。”因而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建立乡村教育为中国教育谋出路,以促进社会的改造。1933年平教会起草的《由乡村建设以复兴民族案》中认为,中国乡村有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所谓愚,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简直他们目不识丁,所谓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八十是文盲。所谓穷,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简直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着,并谈不到什么叫做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线。所谓弱,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无庸讳辩的病夫,人民生命的存亡,简直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到。所谓私,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训练。在这几点缺点之下,任何建设事业,是谈不到的。”为了解决这四大问题,应当以教育作为手段和途径,在人人取得最低限度的文字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三大教学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实施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以救穷、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以救私。这样乡村教育才能实现,农村及全社会的改进才有希望。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在乡村教育实施方面,平教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其扫盲识字运动闻名中外。

中华平民教育会首先在定县翟城村的实验,实验内容极其广泛,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到社会习俗,无所不包。其宗旨为“除文盲,作新民”。除文盲就是使12~15岁的不识字男女都能运用日常生活文字,成为有用的人才。设立识字班,编写课本《农民千字课》,针对80%以上文盲的情况,提出以学校教育为主,集中扫盲,办平民学校进行识字教育,以翟城村为中心逐步推广到全县。1926年10月~1930年6月,共办了初级、高级平民学校423所,学生10156人,女学生1011名,占总人数的10%。办高级实验学校、儿童班、男女育才学校26个,学生821名,学生年龄从11"48岁,多数为青年。在1927、1929年两次的调查中,第一次文盲率80%,第二次文盲率为67%,这说明在两年的时间内文盲率下降了13%。扫盲成绩显而易见。同时1930年3月平教会成立社会式教育实验所,举办夜灯教学,为失学的儿童、青年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此外还设立了问字处、图书馆、识字处等,实验区的农民对此交口称赞,并热心参与。

第8篇: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维护农村稳定为目标,加大政府对村级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基层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村级文化建设格局,夯实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文化保障。

二、目标任务

到2014年底,全市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核心,以加强“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为重点,以重点带全局,以工程促发展,改善农村文化设施条件,提升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培育我市农村文化特色,全面开创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三、方法步骤

(一)不断提升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水平。一是提升村文化大院整体建设水平。按照上级关于文化大院分类建设的思路,2014前全市690个行政村要建成三类文化大院,2014年前20%的行政村实现一类文化大院的建设规模,30%的实现二类文化大院的建设规模。二是不断实现农家书屋建设新突破。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的建设标准,因村制宜,分类实施,到2014年底基本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三是加快推进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站点扩展工作。与全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力度,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和服务的“进村入户”。按照关于公共电子阅览室“1181”建设目标,2014年前全市建成8个规范化公共电子阅览室;至2014年完成各级网点的拓展任务。四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按照同步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整体转换的方式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2011年11月前,分片区逐步完成城区4万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2011年11月至2014年底,完成10处镇街区10万有线电视用户的整体转换。

(二)大力推进村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村级文化队伍建设。要结合村级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着力培养和吸收农村文化骨干,发展和聘请村文化志愿者,以点带面,逐步培育和建立起扎根基层、热心文化的村文化服务队伍,使之成为村级文化建设的生力军。2011年底要对全市农村文化人才资源进行普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2014年底前实现村村有文化协管员的目标。二是扶持乡村民间文化队伍发展。把乡村民间文化人才开发纳入人才发展规划,继续实施好农村文化“百、千、万”计划,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办文化,重点扶持等140名优秀乡土文化人才和星光艺术团、小章竹马、大陆锣鼓等12个乡土文化团队,充分发挥其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突出作用。三是加强村级文化队伍培训。市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开展村级文化队伍培训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单位。2014年前,要建立和实施村文化人才轮训制度,依托共享工程不断拓宽培训模式,积极组织专业人员下乡村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培训。2014年前,对所有村级文艺队伍培训一遍。

(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村级文化建设。一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结合各村居实际,抓好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书法、摄影、染织、编织、剪纸、民俗等特色文化建设,打造文化精品和亮点。2015年前,全市要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现代农村文化新格局。二是积极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充分利用市镇两级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对投资村级文化建设的企业和项目进行贴息、奖励、资助,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大力扶持农村业余剧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三是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援助机制。与组织部正在实施的市直部门包村和党员联户活动相结合,建立城乡共建、对口帮扶的长效机制,引导经费和资源投向村级文化建设。采取企业冠名、文企结对、社会捐建等方式,发动城市居民、农村在外工作的知名人士、企业家或团体,支持村级文化建设。

(四)切实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一是加强对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市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承担对村级文化建设进行业务指导、人员培训、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具体职责。每年在村文化大院建设一批基层服务点,定期开展送书下乡、送戏下乡活动,积极面向村民开展文化指导和服务。二是面向乡村开展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加快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步伐,提供电子图书阅读、信息查询、网页浏览、影音视听、远程教育、自助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努力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农村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体系,确保农民群众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三是组织优秀文艺资源进农村。通过组织开展春节文艺调演、绿博会文艺汇演、浓情四季文艺演出和京剧擂台赛,举办农民艺术节、农民读书节等形式,积极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高节目质量,提升农村文化活动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为加强全市村级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成立市村级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各镇街区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将村级文化建设工作纳入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村级文化建设工作科学有序开展。村党支部、村委会要把村级文化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明确一名委员负责组织文化工作,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使村级文化建设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

(二)强化经费保障。各镇街区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并确保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村级文化设备购置、活动开展和人员培训。要运用补贴、奖励、项目拨款等方式,加强对村级文化建设的经费支持。运用减税免税政策、授予荣誉称号、冠名等措施,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和公益文化活动项目进行资助或捐赠。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村级自建能力,是解决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的长久之策和根本出路。

第9篇: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基层政府 服务

当前,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获取政府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相对滞后的。乡镇和村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象,这个层次数量多、地域广,组织管理和服务的难度确实是比较大的。许多乡镇干部深感农村信息化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迟滞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建设步伐。因此,认清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把握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基层干部信息处理能力,对于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仍存在“四低”问题

在各级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下,我国农村已构建了较完善的信息化组织体系,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基本实现100%行政村通电话、100%乡镇能上网的“双百”目标,极大促进了农村互联网的发展。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信息服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在农民生活消费、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和农业资源环境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让农民享受到了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便捷。但从整体上看,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仍存在”四低”问题。

1、信息网络覆盖仍较低。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发展重心从“广泛”转向“深入”,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4.5亿,在农村新增学生网民中10岁以下人群占比仅为16.1%,远低于城市新增学生网民中54.2%的占比。特别是互联网在农村村组的普及率更低。如我们了解到湖南的一个乡镇现有桌面互联网用户仅95户,集镇一块含机关事业单位用户为24户,村组农民用户61户,按住户统计,在村组的普及率不足3%,光纤仅接至乡集镇。传统媒介电视在该乡全面普及,但信号接收则是五花八门,有自装天线、村村通设备和村民自建的小范围闭路电视,信息获取量有限,管理不便。一村一个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因无操作人员或维护跟不上等原因,基本上成摆设。保证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2、信息服务效益低。当前,广播电视虽然入村入户,但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针对性较强的有效信息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主流网站如网易、搜狐、新浪等专门针对三农的版块较少。农信通等平台在提供市场信息、农业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不强、互动性也不够。总之,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下,社会提供的信息服务还是侧重于主流受众城市,而政府对于农村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仍较缺失,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步伐是滞后的,使得农民获取全面、可靠、针对性强、实用信息的方式较少,在迈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农村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仍然较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即便是有些使用互联网的农户,也以搜索新闻和玩游戏为主,只有较少的农民和农业专业户以及农村合作组织的管理者使用互联网了解农村农业信息及运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品。农村信息化对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的支撑作用体现不够。因此,搭建全面、可靠、适应农业生产发展及农民生活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是发挥农村信息化作用的根木保障。

3、信息处理效率低。乡镇干部在对群众工作处理过程中有大量数据、信息需要采集、处理、传输、保存、利用。这些重复性、事务性的工作对于做好农村群众工作非常重要。同时,在基层群众工作中,由于对基层民情信息的掌握难完整、难集中(各种信息分散在不同工作职责人员的头脑中、登记在不同的业务台账中、零散记录在工作笔记中),难更新, 使得乡镇干部在做基层群众工作时,无法有效掌握真实民情,上下级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沟通不畅、难以达成统一共识,从而导致群众工作不易做深做细做实,以至于花了时间费了力气却取不到良好实效。传统的工作方式对这些基层民情信息、重复的事务工作处理效率低,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即达不到党和政府对乡镇干部工作的要求,而且也容易出现纰漏,极大的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一现状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极其不协调。

4.信息受众水平低。现在有些偏远地区或年龄大一点的乡镇干部自己不会用计算机,也很少上网,不会借助电脑处理日常事务信息,更谈不上通过网络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以及网上销售农产品和购买生活用品,像这样的基层干部又怎么能在农村工作中承担推进农业信息化、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呢?同时,农村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部分村对农业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兼职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此外,由于农村中大多数有文化、高素质的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留在家的老人、妇女普遍文化水平低,见识少,对电脑的需求较低,这样的家庭一般没有购买电脑并安装宽带。信息的接受还只停留在通过观看电视被动接收农业科教知识上,且吸纳新知识和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差,加上长期传统农业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使农民对农村信息化的作用普遍认识不够,这些都会对在农民中推广使用计算机,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提升基层政府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做好农村群众工作,为农民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是乡镇基层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基层工作基础性、政策性、实践性强,这就决定了农村工作体系必须全局化、层级化、自动化。从领导研究政策到基层落实执行,基层工作网络离不开全局化、层级化、自动化、上下联动的信息支撑。我们的乡镇干部在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时,如果没有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没有一套行之有效落实到位的管理办法,就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不能快速高效地抓住工作问题处理的关键点,致使基层工作处理效率低、效果差,也容易使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导致问题潜伏或恶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在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中基层政府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要打造乡镇高效服务的网络平台。这就要求我们乡镇政府即要重视促进基层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网络平台的建设,同时提升信息服务与提高共享水平。首先要做好农村信息网络覆盖。要在农村实现宽带、数字电视、移动网络等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制约主要在农村用户少,建设成本大,运行维护成本高,收益率低,导致企业主体在农村网络建设投入积极性不太高。我们乡镇政府应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所需设置的基本投入,整合资源,努力实现农村信息网络覆盖与城市的逐步同步。其二,做好农村信息和信息化工具的推广应用。在加大投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的基础上,更应重视规范站点正常运行、提高利用效益。要解决现在一些乡镇各涉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受部门职能的限制。现在的管理体制乡镇一级为农服务部门就有农业站、林业站、畜牧站、民政办等多个,信息容易出现分散管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现象。如民政办采集的低保、五保户信息不能被农办采集贫困户(包含低保、五保户)信息所用,在信息化推广中,要避免造成信息采集、利用的重复浪费。同时,应加强对农户购买信息工具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村互联网用户收费标准,减轻农民使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资源的经济成本,提高农民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积极性。此外,要多方联动,提升信息平台建设水平。各涉农部门应联合建立一个更贴近农村生产、销售、生活的高质量的“三农”综合信息网站。政府引导并鼓励企业先期投入,主导建设关于农村气候、土壤性质、农作物与畜禽水产品特性、农业技术、政策法律等涵盖“三农”各方面的基础数据库,并由各级政府组织专业人员提供市场分析、政策法律咨询、农业生产技术等“三农”问题解答,将乡镇网络平台打造为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内容丰富,基层干部管理方便、农民时时受益的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