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实习的意义范文

电工实习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实习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工实习的意义

第1篇:电工实习的意义范文

一年来,我股室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和观察事物,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坚持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在思想上积极构筑抵御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化、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一切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固防线。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坚信社会主义最终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充满必胜的信心。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工作上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我股室重视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

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坚持以党的十七大为指导,为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努力。

二是认真学习工作业务知识,重点学习公文写作和公文处理和电脑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做到在重点中找重点,抓住重点,并结合自己在公文写作和公文处理和电脑知识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工作能力。

三是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特点,利用闲余时间,选择性地学习各种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

二.努力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一年来,我股室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一是认真收集各项信息资料,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向领导汇报,让领导尽量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最近的工作等实际情况,为解决问题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

二是超额完成2009年度计划项目下达任务,交通能源建设2009年计划下达82300万元,1至11月实际完成投资111606.14万元。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年初预订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强化措施,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道路通行能力进一步提升,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6808.65万元。水电产业作为我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各开发企业在国家扩大内需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引领下,克服世界性金融风暴的影响,2009年1至11月通过多方筹集资金,累计完成投资74797.49万元,其中电网建设完成31281万元,电源点建设完成43516.49万元。

三是及时下达乡村公路项目建设资金95万元,其中白水大桥至职业中学水泥路面建设资金50万元、叶枝拉波洛村鲁母底和施克底公路建设资金30万元、康普齐乐村支独米社公路建设资金15万元。

四是对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科学安排时间。分清轻重缓急,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工作任务。

三.存在的困难和下一年工作打算

1、这几年实施的交通项目,国家都是以补的支持建设,不足资金需地方配套,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及时解决,历年工程项目资金拖欠、缺口大,给工程建设带来影响;

2、地方财政困难,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农村公路建设进度缓慢;

3、地方财政困难,自筹资金难以足额到位,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4、解放思想意识、加快发展意识、争先创优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5、输变电工程建设相对滞后,我县目前已有的网架线路难以满足我县电源点建设的施工用电和电力外送的需求,这不仅影响了开发商的投资信心,也严重影响了我县水电产业开发进程。

6、由于宣传力度不足,部分乡(镇)和群众对培育水电支柱产业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建设过程中征占林地补偿偏低,群众的协调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电开发的进程。

7、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力,加之开发企业不按设计施工,无形中造成了一定的植被破坏,从而形成地质灾害。

下一年工作打算

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第2篇:电工实习的意义范文

1.电子书包的含义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是学习生涯的开端,对于英语的正式学习和研究也是一个新的开端,英语是我国的第二语言,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电子书包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为主要目的研发的新型智能产品。

1.1电子书包的基本含义

电子书包是软件开发商利用数字化的新型技术研究的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主要功能是把学生学习用的书本植入到电子书包中,学生、家长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电脑或者平板就可以完成平时的学习任务,教师和家长也可以很顺利地进行监督和管理。电子书包还可以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而且这种鼓励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是电子书包的主要功能和基本含义。

1.2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电子书包可以实现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的功能。目前科技的发展已经使得全球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利用有效的资源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当前教育的主要职责所在。电子书包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点。另外电子书包还有一个关键的功能就是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更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对于及时针对不学生生的不同进度进行合适的调控,这样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小学教育中的对于所有学生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的混乱局面,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电子书包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教育不仅要包括读和写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听力的培训和训练,这更有利于全方位地提高小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对于小学生适应未来的上学和发展需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电子书包可以有利于这一点的落实和推进,大多数学生听力水平不够主要是因为对于课堂上教师讲的技巧和方法不熟练,听不懂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接着就会发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情况,从而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但是电子书包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点,它不仅可以有效地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和训练,从而有效改善学生学习困难的境况,提高学习效率。电子书包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对于学生放学之后的学习情况,教师及时了解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改善。电子书包就是这样运行的,它可以让教师实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和想要学习的地方及时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学习,在最大程度上给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改善最大的帮助和改善。从而促进教育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2.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电子书包的运用对于小学英语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科学技术的结晶,更是因为它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实实在在地给小学英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进步和改善,同时也给小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教学联系已经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认可,也是小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兴趣持久保持的主要方式和工具。

3.小结

第3篇:电工实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CDIO理念;“电工学”课程;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何莉(1971-),女,四川达州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徐勤(1981-),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讲师。(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30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67-02

“电工学”课程是高等工科本科教育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涵盖了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传动控制、电工测量、安全用电、EDA技术等七个部分,在高等学校工科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的作用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和我国电工电子事业发展的概况,为今后学习和从事与电工电子技术有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据了解,“电工学”课程目前大多分了三个层次教学,一是多学时(80学时),主要是针对机械、汽车类等工科学科;二是中学时(64学时),主要针对是材料类等专业;三是少学时(40学时),主要针对生物化工类等专业。所用教材以高教出版社秦曾煌主编的《电工学》(上下册)为主。随着高校扩招和本科教学学时调整,“电工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的生源大众化与创新型实践型应用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普通高校电工学教学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少学时“电工学”课程教学中,这种矛盾尤其突出。面向普通高校的大众化生源,在少学时“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保障并提高教学质量,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是本世纪初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从2000年起,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提出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是英文单词“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缩写。这种工程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况和抽象表达。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自主的、实践的、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CDIO工程教育理念倡导问题驱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提高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更能符合社会、企业需求。当然,这也将明显增加教师工作量,提高教师工作强度以及任教水平。CDIO工程教育模式多被用于指导高校各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上,但是在基础教学中尤其是工科基础教学中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的、实践的求取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应用CDIO调整教学内容

传统的“电工学”教学内容一直是按照电类基础课程电路分析、电机及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四门课程的顺序安排的,一个教学单元相当于电专业一门基础课的浓缩版,从电专业的教学学时分配能很好地循序渐进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夯实基础的教学目的。但是在“电工学”教学中,非电类专业学生明显感觉学习内容太多,跳跃太大,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不足。这在少学时“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尤其突出,按照上述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教学,在40学时内完成所有教学内容,并保证教学效果是有很大难度的。

按照CDIO教育理念,笔者把少学时“电工学”课程的作用和教学任务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上,改变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意识地培养。在此基础上,选用高教出版社秦曾煌主编的《电工学简明教材》作为参考教材,甚至不限制任何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自编教学讲义,突破固定的教材教学模式,打破电类基础课程的单元教学模块,以器件特性和应用为主线设置教学问题和应用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结合EDA仿真软件加强工程实践意识培养,以此解决学时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以器件应用为主线编写讲义内容

针对少学时的“电工学”教学任务和要求,改变原来《电工学》教材编写的固有模式,以器件介绍为主线,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重新编写了教学讲义大纲如表1所示。讲义与大纲要完成的教学要求变化不大,主要做了两点调整:由于授课学时限制和学生对象以生物化工为主,因此省略了电机及控制部分的教学;讲义内容安排不再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线,而以器件应用为主线贯穿教学内容,强调工程测量和工程实际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控器件及电路内部原理性的知识讲解和学时分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主动学习。

2.以兴趣引导为主线组织教学内

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不再拘泥于以往的理论知识,以器件及应用划分单元教学,在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也不再以理论知识讲解和分析为主线,而以元器件介绍为切入点,以元器件的特性及应用为主线讲解,精心选择应用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和学习,从繁到简分析讲解,同时结合工程应用实例及EDA仿真实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验实践意识。

三、应用CDIO改变教学方法

CDIO这种工程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使得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理论、实践、创新相互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人员沟通合作能力上效果显著。这在基础教学中可以体现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意识培养上。

1.精心设计教学实例,贯穿整个教学内容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以项目设计为载体,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自主的、实践的进行学习工程。在“电工学”教学中精心选择实际生活或工程电路,以此引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学习。比如第一单元电路元件,直接以手电筒日光灯这些大家司空见惯的器件入手,导出电路模型和电路元件,再结合工程实际应用说明元件标称值和更多的应用特性,这就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后续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结合EDA仿真软件,加强实践意识培养

“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电子电气基础课程,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结合仿真软件教学,不仅能克服教学中的抽象性,同时还能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实践意识。比如在讲解门电路及应用时,选用大家常见的各种抢答器电路为实例,导出数字电路的教学讲解,同时以仿真软件展现不同抢答器的应用效果,增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调动学生自行仿真分析和设计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3.多种考核方式结合,重在学习过程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其掌握学习方法。“电工学”课程作为非电类本科专业教学的一门电子电气基础课程,要防止陷入习题作业教学的误区。在少学时“电工学”教学中,把平时作业分成两种,一种是自己巩固练习,学生自查;一种是课堂随机练习或提问,教师考核。在最后的考核中,可以采用常规试卷考试方式,也可以采用小课题或论文考核方式,但是在学生的期末成绩评定中比例不高于70%。教师在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监控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灵活掌控,让学生没有压力地轻松入门“电工学”。

四、结束语

在基础教学中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CDIO这种工程教育理念对于工科基础教学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笔者在少学时“电工学”课程(考查)教学中结合了CDIO教育理念进行了这种教学改革尝试,从器件特性和应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基于实例展开教学的模式,结合仿真软件,引导学生自主地“做中学”,培养学生工程应用实践意识,这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非电类“电工学”教学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5-38.

[2]顾佩华,李昇平,沈民奋,等.以设计为导向的EIP_CDIO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Z1):47-49.

第4篇:电工实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育电视;教学应用;学习嬗变;教育传播媒介;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25―04

作为第二代远程教育支柱媒体的教育电视,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育信息,延伸了人类的视听感觉器官。教育信息得以在较大地域范围内清晰生动快捷地传递,这适应了工业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这种传统的教育电视应用方式是让学习者通过直接收看电视节目或观摩教学录像进行学习,电视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教师的角色。然而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这种直接教学应用方式的弊端却逐渐显现,教育电视也随之逐渐失宠。网络媒体已经取代教育电视成为第三代远程教育的支撑媒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社会变迁是否对学习的嬗变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是否是造成教育电视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究竟信息时代的学习发生了怎样的嬗变?教育电视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嬗变所带来的挑战?本文将从教育电视的教学应用方式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 诊脉――从教学应用方式视角看教育电视发展困境

1 临床症状:教育电视被逐渐边缘化

翻看任何一本有关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书籍,教育电视很可能都是一个被浓墨重笔的重要篇章。这是因为教育电视可谓劳苦功高、地位显赫。起源于20世纪中叶美国大学里的电视教学开启了教育电视发展史的序幕。这种在电视上出现主讲者特写镜头的方式,作为与传统教室相对应的授课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越来越多的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1]时值二战之后,社会百废待举,而教师又严重缺乏。教育电视抓住了这次契机,成为了高效率大范围传递教学信息、培养工业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要力量。生动形象的教育电视节目集画面、声音、文字为一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获得了无数学习者的青睐,成为了第二代远程教育的支柱媒体。[2]其实教育电视的应用领域广泛存在于社会教育、远程教育、电大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在工业时代是当之无愧的强势教学媒体。然而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个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越来越强,网络带宽越来越大,信息高速公路越来越宽敞,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造就了因特网的繁荣,计算机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网络很快地成为了学习者和教育研究者的新宠。远程教育进入了以计算机网络的实时双向通信为特征的第三代远程教育阶段。而教育电视却逐渐褪去了曾经的光环,悄悄地退出了远程教育大舞台的中心。一言以蔽之,教育电视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境地,成了“明日黄花”。

2 原因解析:教育电视的应用方式单一无法应对信息时代对学习要求的嬗变

已有不少关注教育电视发展问题的研究从传播渠道视角对教育电视的发展现状、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的说来,这些研究认为教育电视之所以陷入发展困境是由于电视媒体本身在传播渠道上的先天劣势而造成的(最主要的是交互性和个性化选择的缺失)。解脱其发展危机的对策就是教育电视必须走上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的数字化道路,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弥补其自身的先天不足。其实无论电视节目通过何种渠道传播,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无法脱离课堂教学情境。因此,本文将从教育电视的教学应用视角切入,以时代背景的变迁出发,分析信息时代的学习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教育电视目前的发展处境是否与之存在联系?

20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是教育电视作为第二代远程教育支柱媒体的光辉年代,也正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年代。而网络媒体的兴起是在90年代以后,这是信息化时代开始飞速发展的时候。因此这里的时代变迁指的正是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迁。如表1所示,在这个嬗变过程中学习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社会要求教育能够高效率地培养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的人才。因此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知识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被人为地“固化”了,被封闭在学生个体和少数人的头脑中,缺少“前瞻性”和“发展性”。[3]学习被认为是“反应的强化”或者“知识的获得”。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传递-接受”式教学。而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大爆炸”引起的知识半衰期变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积累的量越来越多。学习者身处这样的信息网络之中,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具有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客观上信息时代对学习的要求已经转向了对学习能力和对信息素养的重视。而怎样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最有利呢?答案是建构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特别强调真实情境、社会协商和意义建构。建构式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认为这样才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对学习者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的学习要求。诚然,教育电视在大范围高效率地传播多媒体教育信息上所具有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快速的传播性、极好的可视性、丰富的艺术性和深厚的人文性等。目前教育电视应用的主要方式是把教育电视作为一种传递和呈现教育信息的媒体。即仅仅让学习者直接收看电视节目或教学录像,让教育电视代替教师去传达教育信息。这属于典型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在工业时代,教育电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可以取得成功。但是,但是对于建构式学习,教育电视这种单一的应用方式就显得无能为力。学习者在这种应用方式下,教育电视媒体的交互性缺失、单向线性传播为主、个性化选择缺失等不足之处就会使得其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对建构式学习的要求。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电视媒体呈现的教育信息,无法完成主动的知识建构,更谈不上与同伴进行合作协商。因此,为了契合时代对建构式学习的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考量教育电视技术的教学应用方式。

二 开方――从教育传播媒介到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

基于上文从教学应用方式视角对教育电视发展困境原因的解析,以下将从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含义、由来以及实施三个方面逐层深入阐述这剂解决教育电视教学应用方式问题的“良方妙药”。

1 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含义

人类是复杂的有机体,拥有一个依靠感受器和效应器来保持平衡的感觉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在人类与外部世界交互时,大多数的信息数据(有的研究指出高达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然而,极为特殊的是唯有视觉系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效应系统,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接收视觉信息的输入,却不能将各种各样的想法通过某个输出机制视觉化地表征出来,特别是那些很难与他人分享的思维影像(mental image)以及梦像。而思维影像是意义生成的中介。[4]一方面,人类接收的大多数信息来自于视觉系统;另一方面,人类没有将视觉信息输出的机制。因此,使思维影像在人与人之间清晰地传递和共享就非常地重要。可视化的概念正是来源于此。“可视化”一词,来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可看得见的、清楚的呈现”,也可译为“图示化”,如计算机编程的可视化界面(VB、VC等)。[5]是指把人类自身难以视觉化表征的视觉信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清楚地呈现出来。顾名思义,可视化学习(learning by visualization)就是指通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人类自身难以视觉化表征的视觉信息清楚呈现而进行的学习活动。推而论之,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是指通过让学习者录制教育视频进行的可视化学习。具体的过程包括前期策划、稿本编写、镜头拍摄、后期制作以及展示评估等一系列的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这不仅使人类自身难以表达的视觉信息得以在人与人之间清楚地呈现和传递,而且学习者在创作视频活动的过程中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加主动、情境更加真实、也更需要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从而能够在更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2 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由来

如果从媒体发展角度考量,教育电视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确实能逐渐解决电视媒体在交互性不足以及选择空间狭小等弊病。典型的代表如数字电视,通过建立双向交互通道并提供视频点播和数据广播来丰富个性化的视听体验。然而,从是否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建构学习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目前的教育电视媒体实在还不能与网络媒体相媲美。很多反对教育电视的研究认为,学生从电视节目中学习到的东西很少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6]而学生之所以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很难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如果节目乏味或者不容易理解,学习者很可能更乐意放弃。这对于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乔纳森[7]认为,因为观看电视(没有明确的认知目的)本身的主动性或者建构性不强,不足以使学习者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中去。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如果还是让学习者观看电视,应该给他们一个利用电视寻找意义的好的理由;而更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制作而不再仅仅是观看。这样他们的学习就会更具建构性、目的性、真实性,而且互相合作。从观看电视节目到创作电视节目,使得教学模式从传递式转变成了建构式。学习者从视频信息的接受者转变成了制作者,在创作视频的过程中通过与同伴以及教师的交互获得知识的建构。本文所述的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正是来源于此。

3 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实施

乔纳森在《学会利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一书中提出了技术支持的可视化学习的概念,详细介绍了一些通过让学生录制视频来进行可视化学习的案例。这些案例包括电视记者招待会、新闻编辑室、学生的谈话节目、电视纪录片、电子叙事、个人纪录片、视频戏剧(独幕剧)、视频示范和反馈、教师创建学习境脉、视频会议等电视节目种类。在每个案例中,从学习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教师角色和评估学习以及所需的视频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教师可以参考这些案例开展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但不必严格按照书中案例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和课程目标的不同情况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开展多种多样的可视化学习活动。如表2所示,综合分析这些案例并参照George W. Gagnon Jr和Michelle Collay的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框架[8],开展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活动的一般包括3个阶段、12个步骤:①准备阶段:教学设计、技术准备、分组分工;②创作阶段:稿本编写、视频拍摄、后期制作;③评估阶段:视频展示、教学讨论、学习评估。让学习者动手参与制作视频的学习活动,是着眼于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下通过与同伴的社会协商进行知识建构,促使学习者进行策划、写作、拍摄、剪辑、展示以及演绎等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活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要承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等多种角色。这就对教师在教学理念、技术能力以及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学习者也不再仅仅作为教学信息的接受者,而必须主动地参与到视频创作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个人知识。教师必须不断给予情感上的鼓励和技术上的支持,学习者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建构的任务。

三 结论

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从传授式教学到建构式学习的转变要求。同时,学习科学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为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支撑。从单纯让学习者观看电视节目到组织学习者通过创作视频进行可视化学习,教育电视的这种创新应用可以契合信息时代的学习需求。然而,新的技术或理念在教育中的应用总是会受到各种因素与规律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受传统的学与教的方式的制约,这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下(特别是基础教育),知识被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强调知识记忆和以教为主的传递式学习还是较为普遍的。因此,教育电视技术的这种创新应用方式的发展尽管前途光明,道路却是曲折的。希望本文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更多关心教育电视发展的有识之士继续深入研究,比如如何把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如何评估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教师角色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等等。

参考文献

[1] 孙祯祥.论网络教育媒体与电视教育媒体的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54.

[2] 陈清森,孙祯祥.网络教育视频:web2.0时代的网上教育电视资源库[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103.

[3] 吴涛.从教学技术到学习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8,4:17-18.

[4] D•H•乔纳森著.顾小清等译.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7.

[5]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1):23.

[6] 戴维•乔纳森,简•豪兰等著.任有群,李妍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150-151.

[7] 戴维•乔纳森,简•豪兰等著.任有群,李妍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152.

[8] George W. Gagnon Jr,Michelle Collay著.宋玲译.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A New Perspective of ETV Application in Age of Information: from Educational Media to Learning by Visualization Based on Video Creation

CHEN Qing-senSUN Zhen-xiang

(Educational College ,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Zhejiang, 321004,China)

第5篇:电工实习的意义范文

摘要:培养具有浓厚创新意识和高超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多功能复合型、实践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如何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以《供配电技术》教学为例,从建构主义学习观、培养问题意识、开展调查研究、注重实验教学及工程实践等方面论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教育这一概念,是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不断衍化而来。一般认为,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发扬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

创新教育必须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创造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基于这种观点,本文根据供配电技术的教学特点,探索了创新教育模式,并在各个环节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予以贯彻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调动学习积极性

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单向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对知识意义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认知内容的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经验,而强调在原有基础知识上建构新知识。

学习供配电技术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知识。如何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上建构新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跨越和融合呢?《供配电技术》主要包括内容及与相关课程联系如图l所示。

事实上供配电技术作为电气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涉及了很多门课程,如变电所的结构和布置图还要涉及《机械制图等知识。

供配电技术》中短路电流计算,介绍了两种算法即有名值法和标么值法,标么值法计算短路电流比有名值法公式简明、清晰,特别在大型复杂、短路点多的系统中,优点更为突出。两种算法实际上就是利用电路理论及电机学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际中采用标么值法计算短路电流,而计算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因此短路电流计算内容又作为原有知识建构新知识,为后续掌握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继电保护的整定与灵敏度校验等做了铺垫。可见建构主义学习观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形成了自己新的知识结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诚然,建构主义学习观还应涉及教学环境、师生互动等要素。

二、问题意识,提高学习能动性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了问题意识在学习和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多闻阙疑,多闻阙殆”,既要多闻多思,又要有存疑精神。

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问题却不愿表现出来。针对这种类型,激发学生问题意识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气氛和环境,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敢于挑战权威。第二类是学生因某种原因不善思考、惰性大,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针对第二种类型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还要特别采用启发式教育,要精心设置问题环境。

在《供配电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上述两种类型的学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由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双基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自学能够使学生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大量的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长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能动性。

三、调查研究,掌握最新信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新方法不断涌现,只有不断地了解、研究才能开拓思路,从而为现论和实验研究提供基础。如今,人们正处在一个知识量激增的年代。据估计,现在世界上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约500万篇,出版的图书约为50万种,此外还有大量的特种文献出版。另外,情报信息的载体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有印刷型、缩微型、机器型、声像型等等。大学生在进行技术创新的研究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利用信息资源,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

当今互联网时代,传统的“3R”(即Reading、writing、Arithmetic)等教学要素的要求已经远远不够了,''''学生还应掌握现代化的手段(互联网、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有效、快捷地加工和转换先进的电力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本领,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未来几年继电器发展总的趋势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向微小型化、片式化、高灵敏化、固态化、组合化、多功能化等方面发展。授课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检索文献等形式了解继电器的相关内容,归纳总结写调研报告,并以研讨会的形式互相交流。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启迪创新意识。

四、实验教学,知识融会贯通

相对理论教学而言,实验教学在人才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三方面的培养:(1)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是发现问题和发明创造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科学合理地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同时需要有良好团队精神的人才。实验过程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学生在融洽、和谐气氛中完成实验,并扬长避短、互相学习;(3)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提出实验目的与要求,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验证其可行性,最终设计开展实验,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供配电技术》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密切、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我们结合自身实验条件,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传统验证性实验进行改革实践,开设了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实验的决策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了专业学习的乐趣,逐渐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验中我们结合学生学过的知识(Matlab、Labview、单片机原理等),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方法。例如在电力系统的短路实验中,由于实验结果只能得到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短路的稳态电流值,其电流变化的暂态过程却观察不到,可以实验前借助于Matlab的simPowerSystems工具箱进行仿真实验,得到短路电流变化曲线。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学会对电力系统的分析控制,能更清晰地理解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为后续实验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问题又出现了,如何在实验过程中实时地观察短路电流变化呢?考虑到学生实践环节学习过Labview语言,因此将虚拟仪器技术用于实验教学中,不仅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而且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工程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作为培养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普通高校,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麻省理工学院(MIT)在90年代重建工程教育的时候,明确提出“回归工程实践”的口号,这一理念在一流大学工程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工程实践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受到实践技能和技术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加强实践教学,实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形式、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中去,扩展到实际科学研究中去,扩展到企业活动中去。

俄国教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工程实践能力不仅对大学生提出了要求,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要求。工科院校的教师必须加强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经验,要进行科学研究,到企业中寻找研究课题并开发创新,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有了很好的统一后,才会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师应该广泛地吸纳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供配电技术》这门课程对规划工厂供配电的设计、实施厂区供配电系统的技术改造、保持厂区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起着引导作用。根据这门课的特点,我们已经和江苏万高电机、江源电气、如东风电等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企业的生产环境中,带领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实验,学习先进的技术,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通过到企业中寻找课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第6篇:电工实习的意义范文

向 楠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 安徽六安 237011

基金项目: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汽车技术实验实训中心》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sxzx042

【文章摘要】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一直以来都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标。本文在对实践能力的涵义、形成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电子设计大赛;主动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实践能力内涵特质

学术界往往更多强调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更多地被忽略。国外学者加德纳指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这一对智力概念的理解接近于我们所说的实践能力,在国内,傅维利、刘磊、吴志华等学者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认为:“实践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 实际问题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是个体生活、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它不是由书本传授而得到的,而是由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磨练习得的。”刘磊等人指出:“实践能力就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实践能力可以理解为使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它是能力的重要组成;二是它的活动对象包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是它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形成的; 四是它的基础是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 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对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很重要。

实践能力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通过日积月累的劳动积累形成的,不同职业形成不同实践能力。如机床操作员对机床的操作能力、工艺员对零件工艺的设计能力、管理人员的企业管理能力等。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没有职业活动的条件下,他们实践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

1)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技能

高职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专周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面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久而久之,这种实践不仅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 同时也具备了解决现实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实现了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技能。这种能力形成的关键是:实训实习岗位要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应用对接,同时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指导。

2)长期运用,实践技能更为熟练

实际操作技能,在长期实际运用中, 不断强化,逐渐达到熟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在不断进行各种问题的解决中,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风格。这种能力形成的关键是:学习者必须自己参与实践,并能进行大量的训练,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能及时得针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指导。

3)综合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单一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综合问题解决过程中多种知识、技能、方法等的综合应用,逐步形成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这种能力形成的关键是:具备综合问题解决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且能在实际问题中综合使用并加以总结。

学习者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技能、实践技能更为熟练、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即为其实际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基于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

2.1 主动实践能力的涵义

学习者在教师制定的实践要求、步骤等规定框架下,按要求完成具体的实践任务,这种实践能力的形成往往被称为被动实践,这种实践只是对现有知识的一种掌握。这种实践学习者是在被动的状态下完成既定任务,往往缺乏对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主动理解、思考,当问题发生变化时往往又手足无措。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必须有学习者自身通过思考,结合已有知识、技能去完成某一工作任务,这种实践往往被称之为主动实践。 建构主义的观点是: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的工作任务或工作情境中, 在教师或师傅的指导帮助下,通过主动学习和查阅资料,采用意义建构获取。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学习环境在知识掌握中的作用特别重视, 它的观点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尤为重要。这一理论与主动实践能力对学习者的要求不谋而合。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这一建构主义的思想,也为学生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2.2 基于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要主动实践,而电子设计竞赛则为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电子设计竞赛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参与电子设计竞赛的过程中,就必须从对竞赛题目的理解、分析到选题、具体方案设计、元器件的选择、设计装配制作、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并写出论文这一过程必须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完成,且时间要求往往很紧。竞赛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实践技能、软硬件结合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及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等都是一个很好的检验。

创新能力培养必须融入大学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实验之中,探索基于项目研究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学生课外研学与自主创新的实验项目,拾级而上、循序渐进、渐次提升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

2.2.1 开发基于项目研究的实验项目

在基础实验中,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和掌握电工电子基础知识,并安排涵盖课程知识点、具有工程背景或实际应用价值的可实现多项功能及性能指标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在项目构思中,尽可能选择实现方法具有多样性,或实验结果随外部条件变化具有不确定性的内容,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实践。可把电子设计大赛技能要求分解成具体的实验项目,探索、创新实验案例,例如交流控制电路设计、黑匣子电路结构与参数判定、多路抢答器设计步进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电磁式继电器的特征参数测量、R、L、C 网络频率特性测试与参数测量等。

2.2.2 开展综合型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可根据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选择具有工程背景的课题作为课程实践项目,自主制定课题的详细功能、规模和性能指标,经教师确认课题合理性、实现的可行性、知识广度、专业深度与工作量后,学生自主选择工作平台, 开始系统分析、研究设计、调试与工程实现,并进行项目总结,撰写设计报告,制定测试和演示方案,教师对项目作品进行验收、质询并分组进行演示。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突出学生主体、手脑并用及学生的研究探索,实现“知、情、意、能”复合培养, 提升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例如依托电子设计大赛可开展简易逻辑分析仪设计、电能参数测试仪设计、高频调谐放大器设计、数字示波器设计等综合性课程设计。

2.2.3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研学,着眼于学、思、知、行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探索、信息查询、方案研讨、设计仿真、系统实现、调试测试等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精心安排实验内容,前期多以简单问题的提出,作为综合、复杂问题的铺垫,在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后期设计综合实验项目,让学生很难找到现成答案,通过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必须经历“调查、研究、分析、规划、设计、实现、测试、总结”的研究过程,才能完成任务,通过设置考核内容调动学生关注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实践的乐趣及主动性。

2.2.4 优化集成创新实践环境

分层次按功能设置实验室,建设电子工艺、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及创新展示实验室等学科基础实验平台,优化电子系统设计、电气控制系统、高频电子电路等专业基础实验平台的仪器配置,拓展课外研学创新基地,以满足学习、研究、设计、分析、仿真、实验、制作、焊接、测试等不同环节的软硬件需求。建立网络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教师定时带班实验与学生自由开放实验相结合,同时加强实践项目管理与过程监控,保障教学质量。

“竞赛+ 项目”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质其实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解成电子设计竞赛的各个模块化的工作任务,并通过竞赛加已完成。这种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 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更多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情景设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强化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即是以电子设计竞赛的竞赛规程和竞赛任务为基础,将竞赛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子任务,并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实践教学情景,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这种基于实际任务的教学情景设计能很好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契合建构主义理论。

基于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平台,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这种强调大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方式,必将为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GARDNER H.多元智能[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9:5.

[2] 吴志华,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及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 , (9):25.

[3] 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 2005,(2):2.

[4] 朱庆欢.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田.韶关学院学报,2006,27(9) :163—166.

[5] 廖继红.从电子设计竞赛谈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U1.教育与职业,2007,(2) :132—133.

第7篇:电工实习的意义范文

Abstract: Each teacher hop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in class teaching, make them study positively and happily. It demands teachers us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task,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objects.

关键词: 电工电子;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Key word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35-01

1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1 增加实践教学的时数以前,由于教学时数较少,在电工学教学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到理论教学上。这样做的结果是,课程学完了,理论知识学了一些,但学生“电”的整体素质提高很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重新修改教学计划,在时间上向实践教学倾斜,实践教学时数与该课程总教学时数的比例保证在40左右。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接触电,熟悉电的特性,掌握用电方法,认识电的作用,体会用电的优越性,让“电”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较深的印象,养成和提高了他们用电的意识和能力。

1.2 转换、拓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转换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就是由原来的封闭性、程序性、验证性实验转化为开放性、自主性、设计性实验。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保留仪器、仪表的使用,元器件的认识、测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内容。在实验过程中不只是让学生连一连线,量一量电流、电压,测一测电路的性能指标。还让他们参与电路的设计、元件的选择、问题的解决、故障的排除等,如我们收集了一些电动玩具、小家电,让学生对它们进行解剖、分析、维修、改进等。实验、实训过程要促使学生查手册、找资料、选元件、学习电路的设计方法、技巧,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补充反映电工、电子新技术内容的实验,如让学生用EDA软件搞设计、介绍可编程逻辑器件PLD,可编程控制器PLC等。

1.3 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考核制度可进一步引起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实践考核的内容有基本操作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实验态度、科学意识、团结协作、文明道德等。在电工学考试成绩中,实践教学成绩所占比例应在40左右。由于加强了对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使我们的工作有了较大的改善。

2电工电子学教学改革

2.1 创建良好的建构知识环境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重要的一环,要求必须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因而,良好的课程资源体系,是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第一步[2]。针对本院学生的专业设置特点,属于非电类理工学科,我们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牵头,以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主线,以培养实践能力和电工素养为目标,经过教学内容的合理筛选,编著了内容篇幅适度、难度深度适中、覆盖面较广、举例贴近实践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及《电工电子技术习题集》等教材作为授课教材。同时为保证学习情境的多样性,推荐童诗白、华成英、阎石为代表编著的一系列经典教材作为参考学习资料,并建设了具有丰富案例分析、经典电路图集、教学课件、习题库、教学论坛和EDA仿真软件的网络资源,完成了课堂、课余和网络三位一体的电工电子学教学情境的合理建构。

2.2 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电工电子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学生动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点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生观不谋而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主题”,鼓励学生围绕“主题”,查阅资料、积极思辨、动手实践、热烈讨论、形成结论。即教师在基本原理上加以引导,把建构的过程和控制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思考实践与空间。例如,在讲授运算放大器的运用时,教师可以先把加法电路的原理加以讲授,然后提出问题:若要用运算放大器实现减法、微分和积分运算,电路该怎样设计?参数的选定?输入输出表达式的确定?EDA仿真软件是否可以对电路进行验证?这样,让学生在积极思辨的过程中,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2.3 开展协作与会话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协作性,要求学习环境能支持协作学习,并使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为此,在电工电子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互动性教学,发扬教学相长,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拘囿于自身的教育作用,寻求平等参与的对话方式;使学生增强主动探讨的意识,激发思考的热情,认识到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创造性的活动。例如,教学中可以采用大作业的形式,在学生对一类型的电路原理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将学生分组布置与该类型电路相关的课题;让每个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在教师指导下搜集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协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仿真验证,最终形成报告,并在课堂上作报告,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2.4 鼓励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展示出对论题的理解和由此引发的思索可能是不统一的、发散的,对此,教师不应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应以参与者、协作者的身份给以引导,提出原则性的建议,帮助学生辨析论题或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5 灵活的考核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考核形式是教学的指挥棒,如果只以纸上成绩论英雄,很多学生会只重视书本原理的学习,而懒于积极实践和思考习惯的培养,建构主义倡导的以上几点也就难以为继。因而,有必要本着公平、客观、合理的原则,提出有利于知识构建、体现以人为本的考核方式,真实评价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做法是:

2.5.1 合理淡化试卷考试的成分,增加平时成绩和课题报告的比重可以将试卷考试比重调整为总成绩的60%;平时15分,通过随堂的小测验和课堂发言踊跃程度等表现来评定;课题报告25分,通过大作业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定,又可细分为书面报告10分,口头汇报能力15分。

2.5.2 调整试卷考试各类型考题的比重将理论计算题型的比例缩减,增加应用型的题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或解释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阴建强.浅谈如何在电子专业实验实训课中渗透创新教育[J].职业,2009,(36).

[2]张忠强.中职电子技术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索[J].职业,2009,(33).

第8篇:电工实习的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学习型党组织;红船精神;企业文化

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是嘉兴电力局党组织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现实课题之一。如何在推动企业中心工作的同时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你争我赶、创先争优的氛围,是嘉兴电力局党组织必须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一、嘉兴电力局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1.开展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原因

(1)党中央的要求。2009年9月18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全会对新时期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六项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2)形势的要求。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建设不断发展的基层党组织,才能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不被淘汰,进而领先行业、领先世界。

(3)企业改革稳定发展的要求。当前,嘉兴电力局正处在不断蓬勃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期,也是建局60多年来我们迎来的最好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在原有较好的基础上突破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准上的发展瓶颈,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推动企业深化“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成为嘉兴电力局当前面临的首要课题。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正是嘉兴电力局党组织尝试解决这个课题的有益尝试。

2.嘉兴电力局学习型党组织的发展过程

(1)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由来。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批学者率先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并在不久后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中集中阐释,最后上升到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随后,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直至今天,学习型组织理论已经成为指导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至高理论。据统计,在当前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80%采用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企业改造,并创造出比非学习型企业更高的经营效益。

(2)嘉兴电力局建设学习型企业的尝试。2006年,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国内不断传播,嘉兴电力局开始了第一轮的学习型组织建设,通过企业自上而下的灌输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员工理念,举办各类培训班、座谈会以及建设创新项目,在全体员工和领导干部中逐渐形成了崇尚学习、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员工中落地生根。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轮的学习型企业建设虽然为嘉兴电力局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精髓并未真正“生根发芽”。值得肯定的是,得益于这一轮的学习型组织创建,嘉兴电力局在企业员工、管理理念以及技术水平上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为后四年的企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嘉兴电力局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

(1)领导重视,立意高远。嘉兴电力局作为省公司的标杆示范单位,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努力打造“红船边的党建高地”,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传承、弘扬“红船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基层党建新经验(九五工程)。曾挺健局长强调,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对基层党组织的挑战,也是创新,要理念先导,更新观念;虚实结合,提升素质;改进作风,促进工作。

(2)组织坚强,富有活力。当前,嘉兴电力局党基层组织健全,有较强的执行力、创新力,特别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试点单位积极响应,创造性的贯彻实施,制定了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三年规划和2010年年度实施计划,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学习能力,党员干部带头学哲学、用哲学,开展调研,撰写心得和调研文章,为科学发展出谋划策,在全局营造“我工作、我学习、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文化氛围。

(3)“选点带面”,初显成效。嘉兴电力局党委确定的5个试点单位基础扎实,各具特色。负责人能力强,骨干得力,思想活跃,作风严细,有很亮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环境氛围,涌现出一批学习促成长、学习促变化、学习促发展、学习促创新、学习促和谐、学习促超越的生动景象和典型案例,嘉兴电力局建设特色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经验初露端倪。

二、嘉兴电力局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思考启示

嘉兴电力局在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征途上,起点高,工作扎实,立意深远。作为服务于党的诞生地的供电企业,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以“红船精神”为引领的“一强三优先锋团队”,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嘉兴电力局党组织的首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嘉兴电力局在党的自身组织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以及队伍建设方面着力用功,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示范点。如何更好地将现有的良好的基础转化成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要素,着力建设红船边的党建高地,我们展开了如下思考。

1.传承“红船精神”,打造党建高地

9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南湖边的红船上拔锚启航、扬帆远征,铸就了我党90年的辉煌成就。由此产生的“红船精神”,是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脉相承、相互承接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党的诞生地的红船精神更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红船精神对嘉兴电力局来说正是解决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最重要的精神依靠。因为首创,所以领先;因为奋斗,所以成功;因为奉献,所以广大干部群众放心满意。

嘉兴电力局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其目的就是通过大规模的学习型组织改造,将嘉兴电力局的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中心、团结群众、推动工作的企业基层党组织。因此,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确立“红船精神”的指导地位,既是传承、发扬我党优良作风的政治本源,又是嘉兴电力局改革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崇高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2.培育学习文化,建设精品载体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养成一种创新的意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形成文化。我们常说,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烦死人,只有文化管人才能凝聚人。文化在人们群体意识中占据的主导作用具有强大的力量。只有把崇尚学习、热爱创新的理念植入到嘉兴电力局企业文化之中,才能真正形成适合嘉兴电力局的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经验。

文化的落地需要载体的依托,因此,寻找优质的载体来承载学习型文化,是当前嘉兴电力局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关键工作。经过前期的充分调研,我们认为,嘉兴电力局在载体选择和建设上已经初具规模,并总结提炼了九大创新载体。这是嘉兴电力局开展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更应该深度发掘,使之形成系统。九大载体分别是红船服务队、九五工程、劳模创新工作室、八学模式、公推直选、海外临时党支部、干部家属廉政互保、阶梯教室互助学堂以及嘉兴电力榜样群。

3.选取试点单位,提炼典型案例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每个企业,由于存在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建设的方式、途径和过程必然会千差万别。因此,嘉兴电力局在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先例可循,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模仿,只有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活动。

第9篇:电工实习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教学

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本里有这样的条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外学习的现状是受有限课时的影响,教师没有实施更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大大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有效地开展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外英语教学活动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很有意义的。

1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注意到英语课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目前,对大学英语课外教学的主要理论研究有“输入假设”和“建构主义”。克拉申的“输入假设”提出第二课堂教学能给英语学习者提供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可理解性“输入”和“输出”。“建构主义”提出英语课外教学的原则和框架。建构主义教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提倡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弥补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条件和资源有限等不足,给学习者提供了相对轻松的交流环境以及建构知识的机会。国内外的学者提到了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而对于如何在实践中更为系统地规划好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几乎没有,也没有课题和文章是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部分是泛泛之谈。本项目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以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展活动为例,来探讨英语课外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使英语专业学生更能适应21世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

2理论依据——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注重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根据建构主义所提出的学习规律,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等内在经验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当前事物或者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来自于外面世界的信息和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其中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此时教师扮演了辅助者的角色。英语专业学生能力拓展活动遵循了此理论依据。(1)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发挥英语社团的作用。课外英语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参与不同的社团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英语社团策划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开发个人潜能。教师积极配合,参与师生互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2)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因课堂教学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广泛地进行深度的语言交际活动,故把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英语教学活动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出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有趣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之成为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的配合和补充,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延伸。(3)坚持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所学专业开展学生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目前对于大学生英语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在日常或涉外交际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一般性的书面交流和简单的口头交流。英语学习是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来设立主题,比如外事、教育、经贸等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服务。

3实施模式

开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要形式新颖,鼓励学生参与“听、说、读、写、译”等五项基本技能活动。在强调实践性的基础上,第二课堂与教学的结合才具有持久性,学生才能成为复合型人才。(1)电台的充分利用充分利用电台等校内新闻媒体,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黄冈师范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每天播放3个小时的英语教学节目,并以学生社团的形式来制作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脱口秀节目,包括欧美音乐、电影、旅游、文学等。节目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真实有趣。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摆脱了语音室内“课堂焦虑”的影响,形成“获得自信”的经验,听力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这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帮助。(2)网络的充分利用英语学习网络电台通过喜马拉雅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听力资料,减轻了教师和学生搜集听力资料的负担,大大增加了英语第二课堂学习的容量和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网上大量的最新信息传播快准狠,瞬间即得,使我们能够跟上信息社会的脚步。此外,通过喜马拉雅网络平台的转发工具来转发到微信、微博、QQ好友和空间、信息,让更多的人通过多渠道来聆听节目,通过与听众沟通,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兴趣,做出大学生来听的电台节目;在栏目中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鼓励听众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新的问题,并建立一些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做课外听写练习。网络的充分利用,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3)看电影活动的组织“看电影学英语”活动是在黄冈师范学院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指导老师的积极指导下,英语专业学生,同时也是电台外文副台、英语总监、英语总编的团队配合下开展的活动。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有三个英语专业:英语教育、商贸英语和翻译,所以放映的欧美影片的内容多涉及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正能量的英文电影。此外,英语专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撰写电影教学教案,用PPT讲解电影(单词、句型、文化),欣赏电影(片段、歌曲等)。通过活动,英语专业学生掌握了与毕业后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成为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完全符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4结语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价值。第一,它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先进教育理念,使学生获得了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第二,它对人才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更多的英语外的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翼龙,刘素艳.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实践[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2-44.

[2]邓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3]闫洪才,宋银秋.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