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电工科技培训范文

电工科技培训全文(5篇)

电工科技培训

第1篇:电工科技培训范文

关键词电工实训;实训设备;虚拟仿真;翻转课堂;“双师型”教师

1当前电工实训课程待改进之处

在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中,电工实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很多其他专业的工科学生也开设了本门课程。换句话讲,很多大一新生遇到的第一门专业实验课即是本课程,是否生动有吸引力,能否唤起学生思索和动手的兴趣,决定了本门课程的成功与否。工科是非常重视实践的学科,毕业生未来的工作也是直接动手从事工程工作。本门课程的持续改进,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建立批判性思维并提高动手能力。传统的电工实训课程,在本专业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不仅教学内容不被重视,甚至连实验实训设备的更新维护、实验技术工作人员的待遇等与主干课程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按照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各地在高中阶段进行了文理分科以及课程的选择多样化,同一个专业,学生来源有很大不同,而大学又较早地进行了专业细分,这样做的结果是部分学生在电工实训课开始前缺乏电工电子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能直接进行电工实训相关任务教学,需要教师进行预备知识讲解,增加了完成实训的工作量和难度[1]。目前,很多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实验条件较差,很多实训设备甚至是10多年甚至20年前的陈旧设备。课程内容也比较陈旧,有些还是与多年前购买的实训设备差不多同时编写,上课时按部就班地演示实验步骤,最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讲义模板进行例行操作,不需要有过多自己的想法,这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另外,从教学课程内容来看,传统实训内容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比如日光灯电路、用继电器实现电动机正反转等。另外,电工实训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做相关训练项目,实际上还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熟悉电工用具、实验设备的使用及简单维修调整。按当前院校电工实训课时情况来看,课时的安排相较于实验内容往往不够,教师只好选取部分进行讲解,学生则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思考,实训效果难以保障。这样就造成一种假象,学生往往觉得刚开始学习,课程就结束了。在学习内容时间的分配上,教师要完成规定的讲解和检查,只好减少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课程内容老调重弹,很多实验内容沿用多年而从未改动。实际上由于更新、更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的出现,相应的教学也应该随着改进。由于要照顾到不同的专业,实训内容的选取往往过于简单,采用相同的认知模块,没有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评价体系落后,难以客观评价学生。现有评价中,实验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课前预习、实际操作、课后实验。如果学生的实验内容完全一样,所有人都按照指导书照葫芦画瓢操作一遍,最后的实验报告也无太大出入,很难评价学生的技能高低。

2电工实训教学模式与实施方案

增加课程模块,消除不同课程知识界限电工实训的教学计划应该与其他相关课程统筹考虑,打通与PLC课程、电路分析等其他课程的联系,制作出符合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阶段,课程设置对应为基础部分、综合应用、拓展创新三个阶段。1)基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熟悉实验实训设备,通过基本的实验复习验证书本中的内容知识。2)综合应用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进一步熟悉和理解相关知识内容。此部分内容包括并不限于电机控制电路安装调试、PLC的接口应用等。3)拓展创新模块主要是将基础模块、应用模块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项目中。经过与课程难度相适应或者适当提高的项目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开放课题、创新创业竞赛、技能竞赛。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对于部分未学过PLC等课程的非电类专业学生,可以选择其他题目或者提供部分程序以弥补知识不足。引进新颖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求知欲在电工实训教学中,学生是知识传播的接受者,是学习的主体;指导教师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一个表演者的角色。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来源情况,以选择内容和难度与相应学生匹配的教学素材,采用任务驱动型实训。在知识讲解中,要引导学生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不同技术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应用此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让学生能够基于任务驱动方向去思考问题,沿着任务驱动的技术路线去学习相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如果给学生一定的任务驱动,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比填鸭式教学效果强很多。重视现代教学技术,增强教学效果近年来,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以及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效果。有些教学内容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如电机内部的电磁转换过程等,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通过3D动画等形式直观学习。虚拟仿真技术要求虚实结合,尤其是一些实际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采用虚拟仿真方式。如在接触高电压大电流等实验时,可以通过制作规范的教学视频,直观、动态地展示过程与细节。淮阴师范学院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网络资源,运用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等教学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将演示视频提前分发给学生进行预习,这样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减轻教师现场讲解负担。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将学习掌握情况反馈给教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4]。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传统实验教学一般按照行政班进行分组,要求学生根据排好的课程表到相应实验室完成规定的课程。到了下课时间,无论学生完成的结果如何,必须下课,这是由于学生和教师的课程安排各有其限制之处。固定的时间段虽然方便了排课表,但是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实验内容,另外限制了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继续学习。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可以弥补排课缺陷。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中,学生不再拘泥于以往的课表安排,可以适时根据自己的课程时间在线选择项目,通过实验指导书或者教师指导确定实验方案,然后预约时间做对应项目,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能有一个弹性的时间来合理分配。开放式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有重要作用[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普遍在学历、工作资历等方面,甚至工资待遇方面,与专职教师相比有一定差距,不利于发挥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部分理论课教师工作重心不在实验实训,甚至于对实验设备都不熟悉。因此,应当从多方面加强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论是专职教师,还是专职的实验室技术人员,都应该提升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工科教师必须有相当的实际工程经验,才能培养出懂技术、会应用的专业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列入很多工科院校的议事日程,要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需要淡化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界限。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以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3结语

本文对电工实训课程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淮阴师范学院教师采用灵活的电工实训课程教学安排,对原有教学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更新,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校近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电工技术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创新能力有很大提高[6]。与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电工实训课程从课程安排到教学互动等均得到学生好评。学生也提出希望多学习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安全用电常识、未来的专业知识等,这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健,张艳蕊,王军伟,等.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高校文科生电工电子认知课程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18(16):73-75.

[2]范宜标,江晓玲.电工电子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7,88(4):126-128.

[3]胡艳丽,刘团结,贾群.“任务驱动与学做合一”电工技术实训教学模式构建:以淮南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17,55(7):81,97.

第2篇:电工科技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工科;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模式

工科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工科”更是未来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方向。目前,高职院校为培养出多元化应用型“新工科”技能人才,逐渐引入了专业群的建设,在“新工科”发展和专业群建设的重要阶段,高校应当结合自身情况,考虑到不同专业群的建设需要,主动探索相应的建设策略和人才培养计划等,积极促进专业群的建设,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的长效发展。

1“新工科”背景下专业群建设的必然性

随着时展,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教育部开始推进新工科建设,鼓励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专业人才。新工科教育理念也应运而生,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新型、新兴、新生。“新型”是对工业技术和产业的革新,“新兴”是对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或新专业的研究,“新生”则是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2021年10月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为职业教育发展部署了目标和相应路径,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推进管理体制、保障制度、办学模式和体制、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尤其是新兴专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之匠。高职院校中,专业群是社会经济驱动、国家政策引导和历代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总结的必然产物,其将一些理论基础相似、专业技术相关的专业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师资、教学、实训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系统。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重点,实现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构建相应的产业群有着战略作用。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高职院校应当乘势而上,开启新局。走在传统工业转型和“新工科”实践的风口,对高职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群建设进行相应规划,与时俱进,将专业融合交叉,培育专业群核心竞争力,才能够进一步适应新工科发展的趋势,推动新工科专业群的发展。

2“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大类专业群建设的必然趋势

“新工科”背景下,“新”是基础,“工科”则是核心,其最终目的是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教育理念和新的人才培养实施方式,培养掌握相关专业新技术的人才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机械大类专业而言,培养的人才面向的就业领域大多为制造业,研究“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大类专业群建设的趋势,首先要研究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作为其配套文件,预测了我国制造业中的十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将有48%的人才缺口率,而这些重点领域中大部分属于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领域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正在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企业,对装备智能制造领域人才也会产生较大的需求。湖北省也提出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奋力推进建设制造强省。未来,不论是从湖北省层面,还是从全国层面考虑,制造业这一行业的发展趋势都将紧密围绕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将是机械大类专业群建设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对于帮助国家储备人才尤为重要和关键。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组建并且能够实现高水平发展智能制造专业群、推动专业智能化发展成为机械大类专业群建设的必然趋势。

3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探索

3.1明确专业群定位,实现资源共享和融合

面对新工科产业智能化转型,随着一大批新职业岗位出现,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也就相应需要大量的现代装备制造技能人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此为契机,结合学院发展实际需要,组建了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如图1),涵括增材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这5个专业。增材制造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有别于传统制造的新兴制造技术人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工艺及维修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电气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生产运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装备零部件加工装配及机械自动化控制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编程和设备运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个专业的培养人才目标分别对接装备制造产业不同链节中技术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致力于培养装备制造领域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目标清晰,定位明确。专业群作为新的跨专业组成的单元,要使其具备最大化的竞争力,实现真正的1+1>2的效果,就必须对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学科资源、教师资源和相应教学资源(基础设施、合作企业、实训基地等)的共享和融合。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现拥有首个中央财政支持、湖北装备制造职业教育品牌支持的3D打印技术中心、模具制造中心和部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且增材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这5个专业在培养人才时,存在专业交叉现象,可实现师资和实训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的融合和高效利用,全面提高群内5个专业的建设水平,构建装备制造群的核心竞争力。

3.2推动专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为应对现代社会生产中先进装备制造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和趋势,高职院校应当着力重点发展相关新技术专业,或是变革传统专业往新技术方向发展,以此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中的工业机器人专业紧跟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步伐,筹建于2014年,是湖北省高职院校最早开创的专业,2019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教育部“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1+X证书”试点单位,2020年工业机器人专业获批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考试部级考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拥有FANUC机器人(全球市场占用量最高),ABB机器人(全球教育行业应用最广),华数机器人(国产品牌)等实训设备以及相关实训室,贴近时代脉搏,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业源源不断输出机器人操作编程、现场管理等技术人才。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中的增材制造技术专业,作为以数字化模型为设计基础,采用增材制造的非传统方式制造实际零件的新兴技术专业,于国内高校最早一批创建,拥有部级的3D打印协同创新中心,也是目前华中地区较为全面的3D打印技术中心。增材制造技术专业紧跟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已与湖北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建设的3D打印创新平台,实现与企业的合作共赢,是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发展新技术专业的先驱。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中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对行业发展变化和企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应当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传统专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为推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升级,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成员做出了长远计划以及极大努力,成立专业调研小组,分别赴长三角和珠三角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走访了一些办学先进的兄弟院校及相关企业,着手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改造和转型升级。调研发现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升级或转型,对相关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并且2021年3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新增“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以来,当前开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已有20多所,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果断组建团队,着手筹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同时安排2名老师参加“1+X”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证书师资培训,并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和巡考员资格证书。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完成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改造升级,积累一定的资源和经验,成功申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新增专业,以培养“数字化设计工程师”“数字化制造工程师”为目标,突出职业素养、创新创业、先进技术、服务能力、学业升级的培养,完成传统专业往新技术方向发展的变革,推动“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3.3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联系

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校企合作水平的提高和产教融合程度的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通过成功衔接和有机融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实干水平,培养企业所需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同时让企业对员工能力的要求与教育模式互相融合。为促进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为一体,将课堂搬到生产实践中,同时增强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机电工程学院与优秀企业长期合作,其中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的5个专业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参与试点。为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行,机电工程学院专门定制了《校企协同育人试点教学计划》,分别与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PM工程师订单班”、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华星智能制造订单班”以及武汉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京东方订单班”等。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群专业教师坚持去相关装备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参观与交流合作,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需求,并将企业需求融入课程教学,以此为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思路,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的同时也为毕业生择取优质岗位,建立密切、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

3.4加强理论与实践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点,职业教育应当同时注重加强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群从各高新技术企业,如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益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积极引进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知识的技术人员,为教师进行实践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群在注重教学改革创新交流、培养和训练教师教学能力和大赛能力的同时,对专业教师制定有序的双师素质培养规划,每学年选派专业教师到装备制造行业中的传统和新兴企业实践进修,例如2022年选派2名教师赴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实行脱产实践,以掌握装备制造行业最新进展与技术前沿,推动专业群今后在与企业对接和教师建设的不断深入。此外,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群还建立了兼职教师储备资源库,通过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兼职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在让高职学生拓宽行业知识、准确掌握企业对员工能力需求的同时,紧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向,带动专业教师提升实践能力。

3.5建立实训课程新模式

实训课程在高职教育中是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传统实训教学中存在的情境单一、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依托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平台可弥补以上的不足。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群正在积极打造虚拟仿真国家实训基地,计划围绕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管控3个方向,建立与专业群建设方向一致的“设计-生产-运维”生态化实训体系,逐步实现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增材制造、减材制造、智能产线的运维与调试等多个模块的仿真实训。这种实训新模式,相对于传统实训教学,不局限于时空界限,将理论和实训相融合,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应当紧跟行业发展需求和趋势,把握产业不同链节中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利用重点专业群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科的综合性与交叉性,明确定位,掌握方向,优化方法,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工科专业人才,以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张媛媛.“双高计划”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策略[J].云南教育视界,2021(10):31-33.

[2]杨树勇.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J].甘肃科技,2021.37(19):73-74.

[3]郝珍珍.高职院校专业群核心竞争力:理论、模型与实践[J].科技和产业,2021(10):38-42.

第3篇:电工科技培训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一、引言

电气工程专业是传统的工科专业,为了能让学生理解专业内容,实践是验证和强化理论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力保障。实践教学是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寻找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联系,把课本所学转化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也成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本专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制订实习、实训方案,构建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不断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推动各类实践平台向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开放等方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究

(一)实验实训设施齐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目前本科应用型高等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实验教育成为理工科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实验实训操作方面,实验设备投入大,拥有电工技术实验室、模电实验室、数电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PLC实验室、电工技能实训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等基础实验实训室;还有设备先进的iOS实验室、电路板制作实验室、工业自动化综合实训室、工厂供电及继电保护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实训室,多年来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二)开设虚拟实验课程,加强虚拟实验室建设由于电气工程专业课理论性强,学生理解困难,而且大部分课程属于高电压,操作难度大,因此利用仿真分析也是学生充分理解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方法。本专业与企业合作,组建了电力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构建仿真教学资源平台。电力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室主要包括HOLLiAS和利时集成化系统平台150MW机组、330MW火电机组、变电站仿真系统一套,仿真对象包括南山电厂#3(150MW)机组、东海电厂#5(330MW)机组、变电站系统(包括1个220kv变电站、1个110kv变电站、1个35kv变电站),用于仿真培训。在系统软、硬件支持下,仿真系统能实现对模拟机组从上水、通风、点火、升温、升压、锅炉热态冲洗、暖机、并网、升负荷及机组正常运行、停机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全过程连续性仿真。在切换运行状态、进行倒闸操作和发生事故的情况下,能保证系统的连续运行,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不会造成系统崩溃。

(三)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准确把握产业发展人才供求变化趋势,调整本专业发展思路,跟进技术进步,引进行业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和生产流程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先后与东海氧化铝有限公司、南山电力总公司、南山航材园、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山轻合金有限公司、东海热电有限公司、烟台北海电气有限公司、烟台佳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自2008年起就与南山轻合金公司成立冠名班,与南山航空产业园成立订单班,形成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流程和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开发符合我校电气类教学的应用型本科教材传统教材普遍存在内容陈旧,有些知识点与时代脱轨问题,教学过程单调,师生互动少,理论难度较高,学生积极性不高,掌握效果不好等问题。为符合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宗旨,本专业鼓励在教学和科研领域较突出的教师,结合校企合作企业性质编写符合专业特色的应用型教材。教材是基于校企合作背景编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讨论,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已编写的电气类专业教材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继电保护原理学习指导》《发电厂电气检修技术教程》和《电力系统综合实践》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本专业一方面注重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采取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专业交流会议、定期互听课等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内培外引”“校企互聘”,引入知名博导、企业高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师资队伍,培育人才同时解决企业难题,实现校企共赢。

(六)创新能力培养本专业坚持产学协同育人,推动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与兴趣。2018至2019年,本系学生在“第十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挑战赛”“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智能制造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共200余人次获得部级奖励23项、省级奖励83余项。零点工作室获“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荣誉称号。

三、结论

本文总结了校企合作模式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措施与成效,在建设课程资源上充分利用企业办学优势,大力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应用效果较好,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大幅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也有了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成龙,孙悦.服务行业需求的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2):110-112.

[2]于为雄,霍炬,姜华,赵志衡.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1(36):29-32.

[3]钟文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4):88-90.

[4]梁文萍,郭宇,杨玲,等.以“新工科”建设引领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8(8):1-5.

第4篇:电工科技培训范文

关键词:低压电工实训;自主学习;直播教学;课堂教学

低压电工实训课程是工科学生后续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2016年以前,笔者所在学院学习低压电工实训课程的专业主要有机电、设备、汽车、自动化、工业机器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增了轨机、城轨、通信和旅游管理(站务方向)等专业,除此之外,还有针对企业员工和本校学生的低压电工上岗证培训。由此看出,低压电工实训课程在本校已逐渐拓展为全校公共实训课[1-3]。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本校采用小班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下文主要从课程教学实施的整体思路、线上课程设计与构建、线上自主学习及直播教学、线上自主学习及线下课堂教学四个方面对低压电工实训课程混合式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课程教学实施的整体思路

针对理论知识以及对实操环境与设备要求不高的技能知识,采用线上自主学习和直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将“优学院”平台上的线上资源和平台自带的直播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在直播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难点剖析、问题答疑解惑、案例分析、知识应用实践等,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实操环境与设备要求较高的技能知识采用“线上自主学习+虚拟仿真+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知识强化、知识巩固、实践练习等,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知识学习的连贯性。

二、线上课程设计与构建

(一)教学准备为了保证低压电工实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调整教学计划进度表(见表1)、构建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见表2)。

(二)教学活动设计根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为了更好地达到学习效果,对低压电工实训课程中的每个任务从学习任务、学习资源、讨论答疑、随堂测验、搜索各种资源、课后作业与拓展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见图1)。

(三)课程构建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核心资源是内容较详尽的课件、微课视频和试题库,课程建设的方式主要有自主建设课程(工作量大)、利用资源库建设课程(资源库中的教学目标、任务和重难点不一定和自己的课程相契合)、混合式建设课程(自主建课和利用资源库建设课程相结合,建议采用)。建设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且与本校实训平台相契合的线上课程。低压电工实训以“优学院”平台为载体进行课程建设,具体思路如下:首先,课程负责人利用自己资源建设的账号在平 台上上传覆盖各个专业的资料全面的课程资源,并以项目、任务的形式构建课件、视频、图片、试题等资料;然后,授课教师利用授课账号从资源库中调取低压电工实训课程的资源,根据自己授课班级的课程标准有选择性地对教学资源和课件进行修改,并根据每个专业性质的不同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将教学资源分为基础层、提升层和拓展层(见表3);最后,创建班级、添加学生。

三、线上自主学习及直播教学

低压电工实训课程建设好之后,为了保证线上自主学习和直播教学的有机衔接。授课教师需要提前掌握“优学院”平台的操作方式,课程负责人做好在线直播安排,明确每次直播课程的授课教师,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针对每个专业一周开设一次直播课程,采用合班授课。1.课前:线上自主学习。授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度表按周在“优学院”平台中布置学习任务,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时长等,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授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2.课中:直播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效果,疏导出本次直播课程的重难点,并在直播教学过程中进行重难点的讲解、问题解疑、案例分析、知识应用实践、归纳总结。3.课后:线上资源知识巩固。布置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强巩固,为了让学生丰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教师可以设置拓展项目,供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线上自主学习及线下课堂教学

以班级为单位,针对每个班级根据教学计划进度表每周进行一次线下课堂教学,以保持本校小班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特色。教学过程如下:1.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以图1中的两地双控照明灯的安装接线与调试的任务为例,在进行线下课堂教学前,学生需要自主学习两地双控照明线路的工作原理,并对实训中用到的电器元件与导线的进行合理的选择。2.课中:探究学习。首先,在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围绕直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进行一次线上测试,以检验学生直播教学的学习效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实践操作:1.元器件的选择与检测;2.在安装板上画线定位;3.在安装板上固定各元器件;4.布线;5.电气线路的接线;6.通电前的线路检测;7.通电试验。最后,小组成员进行成果展示并对实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将项目成果上传到“优学院”平台,以便小组互评和激励小组间的学习动力。教师对整个任务的重点难点,以及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进行梳理总结。3.课后:知识巩固和拓展练习。针对需要考取低压电工上岗证的学生,除了在低压电工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了低压电工上岗证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之外,在考证前一个月会对要考证的学生和企业员工重新组建班级,组织学员进行集训,并在“优学院”平台中模拟考试现场的实践操作学习视频、文档和理论考试题库(学生可以直接扫描二维码进行理论练习和测试,测试完成后会立即出现答案和详细的解析),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和自主学习。

五、结语

针对低压电工实训课程已逐渐拓展为全校公共实训课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文中基于线上的“优学院”平台和线下课堂教学对低压电工实训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和对实践环境要求不高的技能点采用线上自主学习+直播教学,对实践环境和设备要求较高的技能知识采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教学的模式。针对低压电工实训课程,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基础上,解决了教师工作量大、实训室排课时间紧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和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孔令军.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8(17):298-300+288.

[2]薛燕,陈静,王宏.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07):152-153.

第5篇:电工科技培训范文

关键词:电工电子;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解决方法

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经济逐渐转型为知识经济,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多。为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在高校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足够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等方面。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物操作,这个环节只能在实验室完成[1]。对于工科类院校来讲,电工电子实验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实验。在电工电子实验过程中,学生学到的实验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以及养成的工作态度和作风都是成为应用型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环节。在电工电子实验课程教学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如实验室的用电安全、设备的缺少与损坏、学生实验时间不够、动手能力差及师资建设等。下面我们就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对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使之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利用效率,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进步。

1安全隐患

电工电子实验终,部分强电性实验(如电路中的三相电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在电工电子实验过程中,学生由于操作不当,时常会发生触电事件,这是电工电子实验室最应该预防的地方。所以,就要求电工电子实验室地面上铺上绝缘皮、隔离变压器浮地,采取内外电压漏电保护、电流型漏电保护等措施,对学生的安全负责任。当然,设备本身如果质量差,也会有安全隐患,仪器设备虽然都有保险丝、断路器等装置,但是一般这些装置仅安装在总电源总开关附近,防止总开关处电流过大,对其中的分立元件的没有保护作用。一旦操作不当,分立元件就有可能烧掉。这就要求学校购买的仪器设备质量过硬,内部的分立实验模块都有相应的分开关及保险,其中分立元件也有比较好的过载功能,即使内部有电感电容导致电压电流稍大一点也不会轻易烧坏[2]。设备出现故障时,实验室人员要及时找出故障所在,对出问题的元器件进行修复或替换,直到仪器能正常工作为止。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经常是由学生操作不规范引起的,原因在于学生对电工电子实验的设备了解的不够,缺乏安全意识。所以,在上电工电子实验课之前,实验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完全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并对其严格执行,严厉禁止学生任何违反规程的动作。

2设备数量和质量

在电工电子实验过程中设备数量不够而且容易损坏。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资金有限,需要考虑性价比的问题,使得实验设备不会购买太多、更新升级也不会很频繁,学校更不会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购买利用率较低的仪器设备。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设备数量和质量不足的现象越发明显。由于实验设备购买不足,学生使用时又可能造成一定的设备破损,学生实验只能多分组,导致实验难以安排,使得课程实验理论课结束两周之内完成这种最理想的状态很难实现,有时延迟甚至达六七周之久。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实验室人员对仪器设备性能特点非常了解,加强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对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能修复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修复,对破损过于严重导致不能修复的实验仪器设备及时更换。而且,学校也应当加大资金投入,为电子实验室提供资金保障。只有解决了资金问题,才能配置更多更先进的设备,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也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时间有限

一次实验一般就是两节课,1.5h,最多不超过2h。实验教师担心讲解太少致使学生实验中出错率高,常常需要亲自演示一遍,并分析其中原理,占用了大量时间,尤其是某些连线较复杂的实验(如模拟电子技术中的直流稳压电源实验)。这样就导致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够,有时无法完成实验任务。解决的办法是执行“预习准入制”。在教学前一周,教师让学生知道这一次的实验是什么实验、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应该注意什么、如何给分等,并把实验设备图片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前认真预习,对这个实验做到心中有数。任课教师在实验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提问,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表现情况设立标准进行评定。学生如果没有预习或者预习得不认真时,这次实验就不允许该学生进入实验室,只有预习达到任课教师的要求,才能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协商时间来完成实验[3]。严格执行“预习准入制”,让学生自己主动预习,看课本及实验讲义熟悉这次实验的相关内容,这样课上才能不慌不乱。实验前,虽然教师考核学生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课上就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只需要对重要问题作出强调,对学生实验中提出的少量问题进行引导、解答即可,学生对此次实验的理解也更加透彻。这样,教师理论讲解的时间就被缩短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延长了,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的时间更充裕,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4动手能力

我们现在的实验大多数还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验证性实验更多是机械式实验。实验中,部分学生几乎不考虑试验目的和意义,只是机械地完全按照电路图在焊接好的实验板上连接电路,得出与他人相同或相近的实验结果,敷衍了事地完成实验任务,个人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几乎没有任何提高。这种情况就需要引入或增多综合设计性实验。这一类实验,学生自由发挥,可操作的余地很大。没有太固定的实验步骤,只需要给出实验题目和大致要求,每个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不同,实验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只要是步骤上没什么错误,结果误差不是特别大,对误差分析合理到位,就都可以算合格。这样,学生可以更大程度上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中,会自己去想这个实验项目在做什么、该如何去完成、做出的结果会是什么,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以及理论课上对相关知识点的重视程度,对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有很大帮助。所以,要调整验证性实验项目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多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发设计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师资建设

对实验室来讲,师资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要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就一定要提高实验室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拥有优秀的教师是培育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努力提高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学历,支持实验教师考研读博,并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鼓励他们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参与到学生电子竞赛的培训及指导工作中。其次要对实验室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电工电子技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让学生能跟上时代的进步,实验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接触科技前沿,这样指导学生才能言之有物,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学校应该督促实验室教师多看一些最新的文献、期刊等,并抽出一部分资金,对实验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技术培训,可以去公司,也可以去其他高校,听一听报告和讲座,做一些专业的交流。这样实验室教师不仅掌握专业理论及技术,还可以时时关注电工电子学科的前沿动态,将这些更多地传输给学生,将最新实验室教学应用于实践。

6结语

在现在的高校教育工作中,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电工电子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理论功底扎实,而且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只能在实验室通过多次实验锻炼出来,所以实验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设备的更新维护、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都应该得到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室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小荣.电工电子实验室建设探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3):70-72.

[2]张智军.电工电子实验室建设研究[J].电子测试,2015(12):18-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