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的饮食习惯范文

健康的饮食习惯精选(九篇)

健康的饮食习惯

第1篇:健康的饮食习惯范文

1.偏食、挑食、厌食

偏食、挑食、厌食是2~3岁幼儿常见的现象,大部分孩子不会独立就餐,在家吃饭往往是家长追着喂,令家长深感头痛。孩子的偏食、厌食容易造成身体营养不足,尤其是2~3岁的幼儿,营养不足会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产生孩子偏食、挑食、厌食的主要原因除消化不良和食物过敏之外,更多的是受环境和心理因素影响。例如,某些家长本身都有偏食的毛病,或者一样的菜重复天天吃,使幼儿厌食,或者家长限制孩子吃某种食物而造成孩子不愉快的情绪等,可见要想孩子能够改正饮食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

2.家长过分溺爱

由于2~3岁幼儿生理发育还不成熟,所以身体协调能力不行,表现在饮食上就是经常吃饭吃一桌,或锅碗瓢盆拿不稳老是摔在地上,于是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吃饭,不如喂孩子吃,既快又干净。而且有些家长总是担心自己孩子吃不饱,所以想方设法哄着孩子吃饭,于是就养成了小孩过分依赖的饮食习惯,如果家长一味地给幼儿喂食的话,很可能造成他们厌食的情绪。

3.将零食作为日常主食

孩子喜欢吃零食,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事情。为讨孩子的欢心,家长往往会买很多零食放在家里,于是就养成了他们吃零食的习惯。甚至有的小孩每天只单一地吃奶油蛋糕、巧克力等食品,这些零食多是单纯的能量,自然营养摄入少,导致身体肥胖而不结实。儿童时期肥胖,成年后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要知道人们吃的食物种类越多、越杂,摄取的营养就越全面丰富,适应能力就越强,所以家长应给孩子全面而均衡的营养。

4.长期饮用碳酸饮料,不喝白开水

过多地饮用碳酸饮料会刺激胃液分泌,降低食欲和体内钙的吸收,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对健康极其不利。

5.进餐时间不固定

家长通常对居家幼儿的作息时间“不讲究”,幼儿的进餐时间很随意。

二 怎样培养2~3岁幼儿的良好饮食习惯

1.教育孩子不要偏食、挑事、厌食

环境和心理是影响孩子偏食、挑食、厌食的主要因素,家长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培养幼儿正确的饮食习惯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做到:要有意识地用语言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今天的拌黄瓜真好吃,又鲜又脆”。以此激起幼儿的兴趣和食欲。还可以根据2~3岁幼儿喜欢游戏的心理来激发他们去吃不太吃的食物,此外,还可以通过儿歌等形式进行引导。总之,家长千万别用强制性或者欺瞒哄骗的方式让孩子进食,这样会加深孩子对食物厌恶感,如果孩子实在是不愿意进食的话,不如暂时将食物放置一边,等其情绪稳定、愉快了,再劝他进食。

2.教育幼儿自己动手吃饭

很多家长为了省事,主动给孩子喂食,他们殊不知这样会产生孩子的依赖心理,且对其饮食习惯也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家长应尽可能地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参与到吃饭中来。其实每个孩子不是天生就有依赖心理的,特别是2~3岁的儿童都有自己拿勺子吃饭的欲望,只是这时候的孩子动作协调能力不强,常常打翻饭碗等,家长此时应该给予孩子们鼓励,

3.不要经常给幼儿吃零食

零食会影响儿童食欲和进餐质量的,家长应让孩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地吃饭,切记不可用零食来代替幼儿的正常饮食。对于2~3的岁儿童来说,两餐最好的间隔时间应在4~6小时,因为4~6小时正好是肠胃对食物有效消化、吸收和胃排空的时间,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营养。千万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吃多,更不能依着孩子爱吃多少就吃多少,一顿饱一顿饥,然后用零食填补,这会影响下一顿的食欲,同时也会养成任性浪费的不良习惯。作为家长要尽量给幼儿提供全面和均衡的营养,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豆类食物和蔬菜就是很好的选择,我们相信只要家长善于引导幼儿进餐,严于控制幼儿的零食,乐于与孩子沟通,勤于想办法使食物变得更加精美可口,就能成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形成有规律的进餐时间

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增进幼儿食欲,促进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增进健康。一日三餐的时间要相对固定,作息的时间也要逐步向幼儿园靠拢。

三 结束语

总之,幼儿正确的饮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位幼儿教师付出很多辛苦,奉献许多爱心才能得以实现。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挑食,注意饮食卫生,多吃五谷蔬菜,孩子将来才能拥有健康、强壮的身体。

参考文献

第2篇:健康的饮食习惯范文

[关键词]GM(1,1);数据拟合;灰色系统模型;数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8-0021-03

一、问题重述

据相关资料显示,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糖和水。其中维生素对于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生理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多达30余种,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等)和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B12、C等)。矿物质无机盐等亦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人体体重的5%,主要有钙、钾、硫等以及微量元素铁、锌等。

中国水果和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增长,水果和蔬菜品种也日益丰富,中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人体营养均衡的意识也有所增强。然而多数中国居民喜食、饱食、偏食、忽视人体健康所需的营养均衡的传统饮食习惯尚未根本扭转,进而影响到果蔬生产。

结合为保障人体健康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范围和前面预测的人均消费结果,评价中国居民目前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的年摄入水平是否合理。

二、模型假设

1、在不发生任何农业灾害的条件下,而且能保证社会安定水平没有太大的变化,人民安居乐业。

2、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食用健康有营养的蔬菜已成为一种时尚。

3、在不发生任何农业灾害的条件下,而且能保证社会安定水平没有太大的变化,人民安居乐业。

4、假设网络资料都是可靠的能够反映蔬菜市场的基本情况。

5、假设中国居民人口数量给估计预测带来的误差忽略不计。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在短期内不会突变。

三、符号说明(表1)

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1灰色系统中的GM(1,1)模型预测

灰色预测模型主要是基于GM(1,1)模型的预测,是将离散的随机数,经过生成变为随机性被显著削弱的较有规律的生成数,然后建立模型进行预测。

设数列做一次累加生产序列,得:

建立白化式的微分方程:

设按最小二乘法得到:

其中:B=

得到微分方程的解。

4.2蔬菜的刷选

第一步:做一次累加生成

第二步:确定数据矩阵B及

第三步:求参数a和b(借助MATLAB软件得到的结果)

a=0.004b=339.17

因此得到菠菜未来总产量预测模型为:

其中表示距离初始年的间隔年数,取1,2,

如果对作依次累加生成处理,即

x(1)(2)=x(0)(1)+x(0)(2)

x(1)(3)=x(0)(1)+x(0)(2)+x(0)(3)

数列与原始数列相比较,其随机性程度大大弱化,平稳程度大大增加。对于这样的新数列,其变化趋势可以近似地用如下微分方程描述:(1)

在(1)式中,a和u可以通过如下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

(2)

在(2)式中,YM为列向量YM=[x(0)(2),x(0)(3),…,x(0)(M)]T;B为构造数据矩阵:

微分方程(1)式所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为:

(3)

(3)式就是数列预测的基础公式,由(3)式对一次累加生成数列的预测值

可以求得原始数的还原值:

(4)

在(4)式中,t=1,2,…,M,并规定。原始数据的还原值与其观测值之间的残差值ε(0)(t)和相对误差值q(t)如下:

(5)

对于预测公式(3),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它的预测精度。这一预测公式是否达到精度要求,可按下述方法进行精度检验。

首先计算:

其次计算:方差比c=s2/s1

及小误差概率:

4.3引入残差模型的数列预测

原始残差序列(预测数列与原始数列只差)

使用该数据序列建立残差GM(1,1)模型,

引入残差模型的影响,得新的预测序列

在利用最小二乘法作数据拟合中,用的较多的是多项式拟合。即要求出二项式中的A=()使最小。

运用MATLAB同样的方法对产量前10蔬菜2014-1020年进行预测

综合以上预测结果,我们得出如图1所示2009-2020年主要蔬菜的人均消费量。

通过调查2009年—2014年各主要蔬菜人均需求量的数据,来画出各蔬菜人均消费量的折线图,可反应出大白菜的需求量最大,其余虽然需求量没有大白菜的需求量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蔬菜的需求量占有总蔬菜需求量的大半。

五、模型评价

影响预测精度的因素主要有:资料和情报、预测方法,预测者的分析和判断。文中的模型的资料来源于科学出版社的《数学建模》,真实可靠;预测的方法经检验是科学的。当然每种预测方法都有优缺点,预测的结果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用的不同的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比较相近,则可以考虑使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

优点:(1)、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尽管某些信息不够充分,但同属于一个系统的数据必然是有序的或有特定功能的。(2)、对于一些杂乱无的数据或者夹杂着无规则干扰成分的数据,从灰色系统模型的角度章只需要较少的已知数据,从灰色系统的角度看,这类数据并不一定是不可触摸的,而是将它们看成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灰色量,按适当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将灰色数转变为生成数,从生成数得到规律性较强的生成函数。(3)、利用现实性的生成率,使灰色系统尽可能变得清晰。

缺点:灰色系统介于黑色系统与白色系统之间,即系统内部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一般无法建立客观的物理模型,、其作用原理也不明确、内部因素也难以辨别、信息不完全、现象不明显,很难准确了解系统的行为特征,对其定量描述难度大,建立模型比较困难。

参考文献 

[1] 陈东彦,李冬梅,王树忠.《数学建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张德丰.《MATLAB概率与数理统计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 

[3] 范金城,梅长林.数据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 

[4]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5] 张峭,王克.中国蔬菜消费现状分析与预测[J].农业展望,2006,10:28-31. 

第3篇:健康的饮食习惯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不良饮食;现状;应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营养是决定幼儿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缺乏营养、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是营养不良的三大主要表现,直接影响健康,只有吃得合理才能活得健康,因此要保证幼儿的健康,就必须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幼儿园儿童多为3到6岁,该阶段幼儿各种行为正处于易引导阶段,所以要在幼儿园时期就加强对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

一、当前幼儿饮食习惯现状

当今社会,多数家庭还是独生子女。父母对独子的爱护程度不言而喻。很多家长由于教育方式的不科学,使得很多幼儿形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不良饮食习惯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很多幼儿把一些不合胃口的饭菜挑出来不吃,甚至将饭食扔到饭桌下面。而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幼儿阶段十分关键。研究证明,三至四岁幼儿的偏食、挑食行为较为容易纠正,适合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说,需要在这个关键时间点,对克服幼儿不良饮食习惯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使幼儿自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形成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部分家长对健康教育以及相关知识的匮乏,对于儿童的均衡发展重视程度也不够,对于儿童的不合理要求给予了过度的满足,长期的娇惯使得孩子在进食时恣意妄为,由着孩子的性格来,而不会为孩子的健康着想。在家庭中形成这种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后,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就会出现各种挑食的情况。更为不妥的是,当教师在跟家长沟通幼儿在园的不合理饮食情况时,部分家长甚至会说:不想吃就不吃了,在家里也是不爱吃这些东西。有的家长其实想给孩子纠正这些不良习惯,但是孩子的挑食情况已经形成,习惯不容易改变。这成为了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面对的一大难题。

2、幼儿对食物缺乏正确的认识

因为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程度缺乏,所以对于各种事情的看法非常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成年人无意识的行为可能对幼儿的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幼儿园中的食物,有一些可能是孩子在入园之前没有吃过的,当教师在幼儿园给幼儿吃这些食物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幼儿会夸张性的描述自己不愿意吃的东西,比如说鸡蛋是臭的,说鱼太腥又有刺,他们往往根据自己对事物的初步认识来决定对事物的喜好,但是缺乏对于食物作用的正确认知。如果家长缺乏有效的引导,使幼儿认识到食物对于自己的益处,幼儿就容易借机有恃无恐,强化对于偏食的意识。

3、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虽然教师能够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受到自身能力以及现实情况的影响。健康教育开展的方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也较为局限,同时,自身掌握的健康知识贫乏,无力开展适应现实情况的健康教育,很多时候只能照本宣科。当出现幼儿偏食的情况时,教师往往无从下手,只能用批评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而幼儿在家受到过多溺爱,当遭遇教师的批评时,往往以哭闹来应对。很多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地向幼儿灌输某种蔬菜含有某种营养物质,对于成长有益,这种程式化的教育方式,根本无法让幼儿理解为何要吃,吃了有什么好处。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的认知经验,教师多本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在开展健康教育,有些活动在选择、设计上有困难时,只好选择放弃。

三、如何改变幼儿的不良健康饮食习惯

1、利用有效手段提升幼儿对于健康饮食重要性的认知

从幼儿的角度看问题是做好幼儿健康饮食教育的关键。教师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该考虑到幼儿的思维和认知,可以利用蔬菜和瓜果的卡通形象先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在开展相应的教育。引起幼儿对于各类食物的兴趣,是健康教育开展的基础。可以利用卡通的形象吸引他们,增强儿童对天然食物的唯美的感官认识,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欣赏和表达,让他们感受到各种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使抽象的营养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幼儿认识到,这些宝贝都能帮助小朋友长身体,离开了他们就会生病、感到不舒服,通过品尝各种食物也让他们在尝试中改变了原有的态度。

2、增强家园合作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长的两大环境。所以说单纯的在一处环境中开展健康教育都是缺乏连贯性的。由于很多家长缺乏对于健康教育的认识,他们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往往较为被动,甚至采取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幼儿在幼儿园内获得的知识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强化,使得幼儿园健康教育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说,家园合作是幼儿健康教育的最终保障。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养成的同时,幼儿园也应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指导工作。要定期给家长发放一些关于健康知识的材料,进行健康教育讲座,让他们了解幼儿园的健康教育阶段目标,指导他们配合幼儿园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形成幼儿园与家庭的良性互动和沟通,家长和教师及时沟通幼儿在两处环境中的日常表现,双方共同制定适合儿童的健康教育方案,实现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应对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

结语

幼儿是一张白纸,白纸上画出怎样的图画,是家长和教师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家园双方开展有效合作,集思广益,沉下心,用更灵活的方式和更耐心的引导使幼儿自主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教育才能做到位,幼儿的健康发展才更有保障。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反思自身健康教育的不到位之处。实现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明月.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 科教导刊(下旬),2015,01:133-134.

[2]惠景. 帮助小班幼儿克服不良饮食习惯的研究报告[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2,01:81.

[3]顾荣芳. 舌尖上的大学问――幼儿饮食行为特点与改进策略[J]. 幼儿教育,2013,26:4-7.

[4]包如萍. 221名幼儿家长营养知识、态度与幼儿饮食行为现状调查[J]. 海峡科学,2007,03:94-96.

[5]李依. 幼儿生活与卫生行为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6]黄师菊,邹园园,彭碧秀,秦秀群. 学龄前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与个体化干预[J]. 内蒙古中医药,2014,10:132.

第4篇:健康的饮食习惯范文

【关键词】饮食认知;饮食行为;知行关系;饮食营养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1-0002-04

众多学者从生物学、营养学及行为学等视角对人类健康饮食行为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在诸如健康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具有保障作用、健康饮食心理对生命质量具有促进作用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美国学者布朗还发现饮食与性格养成有关,认为儿时的偏食、挑食会影响到将来的性格养成。在中国,绝大部分家长都很关心孩子的饮食营养问题,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更是对孩子的饮食思想上高度重视,经济上不惜成本,可是幼儿的偏食、挑食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许多幼儿对家庭或幼儿园精心制作的食物兴趣索然,许多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则为如何帮助幼儿从小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伤透脑筋。为此,笔者基于儿童发展视角,对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知行关系这一哲学视角探讨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

一、哲学史上有关知行关系的主要纷争

从哲学角度看,知行关系问题实际上是认识论问题。在哲学史上,有关知和行孰先孰后的问题,一直存在纷争。例如,著名教育家黄济先生在其《教育哲学通论》中对知行关系进行过深入分析。他认为儒家从伦理道德出发,基本主张是重行,认为“非知之艰,行之唯艰”,比如荀子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朱熹则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行相须互发”。孙中山又从人类进化与科学发展实际出发,认为科学家要进行创造发明,事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故而推导出“知难行易”。〔1〕对于王阳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观点,黄济先生认为他“混淆了知行的区别,把行也归于知之中”了。〔2〕根据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陶行知先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教学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那么,对于幼儿的饮食而言,知和行孰先孰后呢?本文拟深入分析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和幼儿的进餐行为,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面向幼儿更好地开展饮食营养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和进餐行为

笔者曾借助“营养”“维生素”“蔬菜”“荤菜”“肥胖”“挑食”“零食”“蔬菜”“水果”“饮料”“白开水”等概念,调查了300名3~6岁幼儿有关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状况,结果发现,幼儿主要是根据事物可直接感知的外部特征来理解这些概念的。例如,对于“维生素”“蔬菜”“荤菜”“水果”“饮料”等集合概念,幼儿会以举例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而很少会依据集合的属性来定义这些概念。调查还发现,大、中、小班幼儿的概念定义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5%的幼儿不知道什么是“荤菜”;74%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挑食,73%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多吃零食,75.35%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多喝饮料,且这些幼儿大多是从挑食或吃零食、喝饮料的不良后果角度来解释原因的。〔3〕可见,大多数幼儿是依据具体举例、可直接感知的具体情境或外部特征来理解饮食营养概念的,而不是从概念的内在属性来认知的;大多数幼儿能认识到不良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害处,且大、中班幼儿对不良饮食行为后果的认识更加清晰。或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3~6岁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饮食营养概念,已经懂得一些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能够基本满足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认知需求。

笔者又通过对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进餐行为的观察,发现幼儿的进餐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因为缺少最基本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所以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很难建立。例如,幼儿经常会询问:“这个能不能吃?”“这是什么?是蛇(指鳝鱼)吗?”“海虾是鱼吗?”“为什么要吃这个?”如果幼儿的求知欲得不到及时满足,或相关担忧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进餐兴趣和进餐速度等。(2)在具有大致相同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前提下,幼儿的进餐表现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虽然大多数幼儿都知道挑食对健康有不良影响,但是有的幼儿几乎不挑食,有的幼儿有时候挑食,有的幼儿却很挑食。(3)幼儿的进餐行为与其他生活行为的倾向趋向一致,已有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不起决定作用。例如,平时做事磨蹭、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幼儿进餐时也容易出现发呆或边进食边说笑等情况,进而影响了进餐速度。(4)幼儿喜欢吃的往往是诸如鸡腿、鸡翅、盐水鸭、大虾、红烧带鱼等口味较重的荤菜和一些形象有趣可爱的面点。(5)幼儿不喜欢某样食物的理由多种多样。例如,幼儿不喜欢吃青菜是因为“塞牙齿”“难嚼”,不喜欢吃胡萝卜、芹菜是因为这些食物有特殊的气味,不喜欢吃苋菜是因为菜叶颜色太红,不喜欢吃螃蟹是因为害怕螃蟹张牙舞爪的形象,等等。(6)幼儿在具备一定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却又食欲不佳的情况下,往往会以不咀嚼、不吞咽、玩弄食物、不断从锅里或大碗里盛菜到小碗里做游戏等来消极抵制进餐。笔者认为,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既受幼儿园的影响,也受家庭的影响。例如,幼儿园中、小班往往把孩子的饭菜放在一个碗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米饭被盖在菜肴的下面,幼儿不得不先吃菜再吃饭,不能饭菜交替吃。这样的进餐习惯一旦养成,幼儿很可能在家里也是“前面吃菜,后面吃饭”,结果因为菜特别是荤菜吃得过多,主食吃不下去了。又如,许多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习惯包办代替,时常主动喂孩子吃饭,结果导致孩子进餐独立性不够,在幼儿园进餐时速度很慢。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时常会在孩子进餐时絮絮叨叨,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哄孩子多吃。这时候家长向孩子灌输的营养知识往往带有误导倾向,进而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进餐习惯。

三、幼儿饮食知行关系对幼儿饮食营养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幼儿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调查及对幼儿进餐行为的观察,笔者认为,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与进餐行为之间存在着并不完全一致的现象。这也印证了黄济先生所说的:“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对象身上,知行的先后问题,知行的难易问题,情况是千差万别的。”〔4〕复杂多元的幼儿饮食知行关系可以概括为:基本的营养知识有助于幼儿养成健康的进餐行为,不过有的时候幼儿虽然知晓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但未能养成健康的进餐习惯,也有的时候幼儿虽然已经养成了一些健康饮食习惯,但并不一定很清楚其中蕴含的健康饮食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拓展,不少幼儿挑食、偏食的程度会有所缓解。

笔者认为,幼儿饮食的知行关系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饮食营养教育有如下启示。

1.饮食营养教育是生活教育,教师要在生活中适时适度帮助幼儿积累饮食营养知识。进餐过程是进行饮食营养教育的好时机,许多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都来自餐桌。教师可以在幼儿进餐时适时、简短地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的营养知识,从而帮助幼儿提高对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要注意的是,进餐过程还是应以进餐为主,学习为辅,切忌在餐桌上不停地教育幼儿,因为成人的唠叨很容易转移幼儿进餐的注意力,甚至可能激发幼儿的逆反心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在幼儿进餐不专心时成人往往会进行很多干预,而在幼儿专心进餐时有的成人也会主动提起各种无关话题干扰幼儿进餐。许多教师和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根源很可能就在自己身上。成人的过度干预时常让餐桌演变成了成人与幼儿斗智斗勇的“战场”。面对成人的饮食营养教育,无论是食欲不佳的幼儿还是暴饮暴食的幼儿,往往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来抗拒成人的干预。例如,食欲不佳时,幼儿会说“太硬了咬不动”“闻闻味道就不好吃”“看这个菜的样子就不好吃”,等等;在暴饮暴食垃圾食品时,幼儿则会反复强调“我还没有吃饱呢”。事实上,在进餐环节,教师可以多着眼于眼前食物的色香味来引导幼儿品尝健康食品的美味,从而激发幼儿的食欲;在生活中,教师可以多引导幼儿了解垃圾食品的危害,强化幼儿对垃圾食品的厌恶感。教师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安静、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教师切记,在餐桌上的教育应当适时适度,适可而止,不要因为看到了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而说教不休,也不要在幼儿专心进餐时没话找话打扰幼儿,更不要在幼儿进餐时一味批评指责幼儿,否则很容易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养成造成消极影响。

2.饮食营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养成应在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环境是影响幼儿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幼儿选择食物的倾向以及进餐习惯等,无论是出于从众心理还是好胜心理,其实都与特定的环境氛围密切相关。例如,母亲的“挑挑拣拣”、父亲的“速战速决”、同伴的狼吞虎咽或口里含着饭不下咽等,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幼儿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里往往会有不完全相同的饮食行为,但在幼儿园里养成的饮食习惯或多或少会在家里得到体现,而在家里养成的饮食习惯也会或多或少地在幼儿园中得到反映。可见,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成人或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人应当尽量避免在幼儿面前表现出自己对健康食物的消极态度,从而为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作出表率。有的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一起午餐时“同时同室不同菜”,这时教师就应当考虑自己的饮食习惯对身边幼儿的影响,不要随意点评所食菜肴。在平时的非进餐时间,教师也不要流露对健康食品的消极态度。

3.科学的饮食营养教育可以提高幼儿饮食行为与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一致性水平,进而提高幼儿的健康素养。科学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将有助于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幼儿深化对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幼儿的饮食问题既关系到幼儿的生存质量,又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已有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状况的分析,考察幼儿的语言特点、思维特点乃至心理反应,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改进饮食行为。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幼儿饮食行为的考察了解幼儿的饮食偏好、食欲大小乃至社交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提高对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水平。例如,笔者曾观察到一中班幼儿在家里进餐时有意识地告诉母亲:“幼儿园(一顿)有三四只大虾,好久没吃西红柿炒蛋了(之前母亲曾与孩子提起过幼儿园过于频繁地提供西红柿炒蛋)。今天吃一个菜吧,明天吃其他的,过几天再吃这个。”可见这个中班幼儿已能根据幼儿园的进餐经验,肯定幼儿园食谱的多样性(尽管她尚未建立“食谱”这一概念),还能联系之前母亲对幼儿园菜肴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其认知水平、言语水平、情感倾向、社交特点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想象,此时家长若能顺势将“每天吃不一样的食物,样样食物都要吃”的营养知识告诉孩子,则孩子更易接受,行为上也更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饮食营养教育要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顺势不断提升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水平,从而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正是幼儿饮食营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第5篇:健康的饮食习惯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饮食营养;重要性和对策

前 言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营养,人类机体的成长代谢需要多种营养成分,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各种微量元素等。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后期,精力充沛、活跃好动、代谢旺盛,加上要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更要注重饮食营养健康。营养健康的饮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保证身心健康情绪良好,所以高校要重视并采取措施确保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

一、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的重要性

(一) 补充体力,保证学习效率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数还处在青春期,身体和大脑活跃,新陈代谢快速,精力充沛,是学习知识和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营养健康的饮食对他们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健康的饮食促进大学生身体发育,补充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消耗的体力,从而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和生活质量。如果饮食缺少营养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1]。调查显示营养健康的饮食对于提高记忆力有很好效果,这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大学生十分重要。

(二)促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产生

健康营养的饮食相当于是一种食补,可以弥补身体气血的亏损,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产生。食补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营养丰富的饮食滋补身体,辅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将饮食调理和要是治疗有机融合,让人们通过享受美食的途径获得强健的身体。和药补相比食补更加健康和深入人心,在日常三餐中增加身体营养,提高学生的抵抗力防病去病。

(三)可以调整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常因为年轻气盛遇事急躁冲动,加上学习枯燥压力大也容易心生厌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如果饮食健康营养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情绪,比如常吃菠菜补充镁元素可以有效放松身心,鸡蛋里的碱可以帮助大学生集中精力提高记忆力,吃瓜子可以让心情平静,所以通过营养饮食摄取不同的元素可以有效调节学生情绪,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2]。

二、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措施

(一) 做好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教育

高校应该宣传科普饮食健康的知识和理念,最好能开设相应的公开课或者选修课,培养学生们的营养卫生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身体保健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且,高校的食堂应该聘请专业的营养师与厨师,加强对高校食堂的管理,确保大学生的饮食营养和健康,从而保证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充足的精力来应付学习。另外,最好将饮食保健知识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并且在考试中占一定的比例,让学生切实掌握饮食健康知识[3]。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重视饮食营养和健康,改善大学生饮食健康不但利益学生个人,同时对于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和未来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

世界营养专家都一再强调在一天当中早餐是最重要的,早餐应为全天提供30%的能量,并且早餐营养标准也要达到当天的30%。但是调查显示大约10%的大学生根本不吃早餐,很多学生虽然吃早餐但是吃的简单应付,不重视早餐的营养和健康,早上起晚了随便买点在去教室的路上吃完,长期这样对大学生身体健康非常不好。所以,学校应该宣传早餐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早餐的重要性并选择健康营养的早餐,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学生身体状况和专注能力[4]。营养师应该根据大学生身体特点提供营养早餐配方,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满足他们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除了早餐还要培养学生三餐定时定量的习惯,尽量不要吃零食,早餐注重营养,午餐要吃饱,晚餐要清淡少吃。

(三)完善大学生饮食结构

人类食物种类繁多,每种食物拥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母乳是唯一可以提供机体所有营养的食物,此外任何食物也无法做到这点。所以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平衡饮食结构,广泛摄取各种食物的营养这样才能保证身体成长代谢的所需营养成分。所以人是杂食动物,必须食用多种食物,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更要摄入丰富营养,平衡饮食结构。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能量主要来自于谷物,根据每个个体活动量的不同所需能量多少也不同[5]。如果大学生身体缺少蛋白质将会影响身体成长发育。目前大学生饮食结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缺少奶制品、水产品和果蔬的摄入。所以大学生应该多吃水产、奶类和果蔬食品,从而保证身体营养均衡。

(四)家庭和社会应提高重视程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教育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很多商家定准了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在高校周围开设了很多网吧、快餐店和其他休闲场所,导致很多大学生经常实用快餐、泡面等垃圾食品,导致体质不断下降。家庭和社会应该提高对大学生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协调有干部们清理整治高校周边不健康的食品店和快餐店,对于周边快餐店进行定期检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

结束语

民以食为天,好身体首先是吃出来的,培养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确保他们的饮食健康和营养,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极大的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从而推动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千万家庭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就是节约,大学生只有确保身体健康,才能有精力学习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艺敏,陈海萍.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的调查报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02(14):47-50.

[2]卓杰先.广西桂中地区大学生饮食、营养知识与健康行为的调查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03(25):33-36.

[3]李源晖,许艳,马翠荣,姚应水.安徽省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06(09):83-86.

第6篇:健康的饮食习惯范文

关键词: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31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53

幼儿与成人不同,他们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需要全面的营养补充,营养不均衡、膳食结构不合理或者是饮食习惯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可能会造成幼儿发育迟缓、体重超标等问题,当前,也有很多针对幼儿身体健康的研究,但是大多研究的侧重点在运动方面,对于饮食并没有十分重视。事实上,饮食营养方面才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中之重。

一、幼儿园饮食营养工作中问题所在

(一)幼儿园饮食管理机制有待优化

1.缺少具备专业饮食营养知识的保健医生。幼儿园有责任根据幼儿的身体发育需求为幼儿提供适合该年龄段、适合园内人数的营养饮食。一般来说,营养食谱的制定要由专业的保健医生全权负责,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很多私立的幼儿园,包括农村的幼儿园是没有保健医生这个职位的,有的幼儿园的保健医生专业知识不过硬,也不能够制作出适合幼儿的食谱。

2.幼儿园三餐管理混乱。幼儿三餐的管理是保育老师的职责,在很多幼儿园中,保育老师开餐意识缺乏,对幼儿开餐前的心理状态不够重视,更不用提及创造良好的用餐气氛,仅限于完成工作任务,这样对幼儿的健康是不利的。有的保育老师甚至在幼儿用餐时呵斥幼儿,造成幼儿情绪不佳,也影响了用餐气氛。

(二)不重视幼儿园饮食营养的教育

1.饮食营养教育内容过少。幼儿园需要对幼儿进行饮食营养教育,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材中,针对幼儿营养知识的普及内容有5个,包括“香甜水果”“香喷喷米饭”“口渴喝什么”等,但是在培养饮食习惯方面内容却只有1个:“让幼儿养成漱口的好习惯”,活动内容也非常少,在教学实践中,对于饮食方面的教学会有选择地教授给学生,这也就使得幼儿对饮食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

2.饮食习惯和饮食情感被忽视。因为幼儿的年龄小,发育不成熟,其知识的掌握与习惯的养成大部分都要依赖幼师,但是幼师的教学方式往往比较单一,课堂上不能把知识讲透,同时采用的授课方式以说教为主,这样一来幼儿学到的知识就十分有限。因为,幼师更加注重饮食知识的灌输,对于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和饮食情感的培养不重视,而且幼儿又缺少参加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很多家长往往又不具备专业的营养知识导致了孩子在饮食方面很多不好的习惯。

3.家长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不健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很多观念和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平时很多家长在饮食方面采取放任的态度,喜欢什么就买很多来吃,不喜欢的食物就表现出来一种排斥和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幼儿也会变得挑食偏食。虽然有的幼儿园也会对家长进行饮食营养方面知识的普及,但是保育员和幼师很少接受这类的知识传授,造成了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合作的障碍。

二、解决幼儿园饮食营养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幼儿饮食管理机制需完善

专业营养师对于幼儿园完善饮食管理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依靠专业的营养师为幼儿进行营养食谱的编制,计划每一周的带量食谱,并且保证菜品的丰富性,才能保证幼儿饮食搭配科学化、合理化。同时需要专业的烹饪人员,掌握烹饪知识,知道不同的蔬菜运用不同的烹饪方法保证营养的完整性,保证食物制作过程标准化。

(二)幼儿三餐管理需加强

正确的三餐管理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在幼儿用餐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扰他们用餐,在添饭的时候少盛多添,幼儿吃起来会比较容易,速度也会加快,这对于培养幼儿对饮食的兴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孩子也会更加喜欢吃饭。积极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避免催食、呵斥等情况的发生。

(三)家长配合开展饮食活动

第7篇:健康的饮食习惯范文

“三生教育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对幼儿实施‘三生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人类从出生呱呱坠地开始,生命便是一个新开始,要维持一个新生命的能量,确保其继续生存下去就离不开食物和营养的摄入。饮食作为我们生活的日常必须,是人的一生每天都在重复和经历的。饮食习惯,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能体现出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素质。因此,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习惯就尤为重要。幼儿园作为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必须从小班开始养成幼儿良好的健康饮食习。

二、小班幼儿饮食习惯的表现及分析

笔者通过制定和发放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幼儿在家的饮食习惯,并与幼儿在园情况相结合,总结和分析出我班幼儿的饮食习惯现状,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量化基础。

笔者将问卷分为两大模块,首先,在用餐行为表现方面,幼儿存在吃饭不专心、餐前卫生不到位、挑食、喂饭,以及个别幼儿吃饭时长不合理等问题。吃饭不专心不仅影响到孩子的食欲、饭量,速度,更是一个大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吃饭前的卫生习惯也有很大的问题,孩子在园的表现和在家大相径庭。最严重的问题是挑食和喂饭。班级大多数幼儿存在喂饭、挑食和偏食问题。第二,在营养摄入情况及餐食习惯方面,从幼儿喜爱的食物来看,蔬菜和淀粉摄入最少。其次,幼儿对零食不可抗拒。

三、培养小班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内容

《指南》健康领域中对3-4岁幼儿的饮食习惯培养目标:“1.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2.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结合《指南》要求,针对现状,笔者强调以下内容是小班幼儿需要养成的:

(一)知道定时、定点、定量就餐,细嚼慢咽,吃饭专心,不边玩边吃

吃饭时,要求幼儿坐在椅子上,不可端着碗到处走,边玩边吃,看电视。每顿饭应有大致的时间限制,既要求幼儿细嚼慢咽,又不拖得太久,应该专心吃饭。

(二)喜欢并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能够基本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少吃或不吃不健康的零食

进食前,进行快乐进餐“猜饭、赞饭、品饭”活动。第一步,形容菜的颜色形状,让孩子们猜一猜今天吃什么菜,改善孩子对午餐的厌倦情绪。第二步,通过师幼互动,说一说菜的营养,让孩子们通过自己说、老师说、伙伴说来明白菜中的营养,从而勾起品饭的欲望。第三步,在幼儿专心吃饭的过程中,播放适宜的音乐,用语言轻声提醒,进行个别引导。

(三)餐前愿意主动洗手,养成自己动手吃饭不喂食的好习惯

吃饭之前请孩子分组有序洗手,洗完手后,抱好“小馒头”,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让孩子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师幼一起讨论不吃不清洁、不新鲜的食物,不喝生水,不捡掉在桌上或地下的脏东西吃。自幼儿上桌开始,就培养良好的就餐礼貌,如自己吃饭、夹菜时不可以东挑西拣、不剩饭菜等。

四、在生活中培养小班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方法

教育必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在快乐的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三生教育”以孩子的很本利益为出发点,从生命的角度看待教育,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欢笑中成长,让孩子能够真实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从而为孩子一生快乐成长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常规进餐

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单和他们说道理,并不能理解。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角色游戏时间正是生活的缩影,因此可以将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放在游戏中。例如,利用“小吃店”“娃娃家”等孩子们十分喜欢的角色游戏来引导幼儿:小顾客点菜吃饭,练习正确使用餐具;爸爸妈妈带小宝宝到饭店吃饭要注意卫生,餐前洗手;超市买菜需要荤素搭配;等,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游戏环节中自己探索和发现常规粗浅的营养知识和健康卫生的良好习惯。

(二)少盛多添,逐渐加量

教师给幼儿盛饭时需要逐渐加量。很多幼儿本可以吃完饭,但一开始就看到满满一大碗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所以,教师在给孩子盛饭时,要引导和鼓励孩幼儿吃完不够再添。教师要清楚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吃饭情况,做到“多提醒,善观察,不包办,帮个别”,平时还要注意帮助能力差的幼儿,饭菜搭配着吃,掌握吃饭的方法,对于有进步的幼儿及时进行表扬与肯定。

(三)绘本教学活动

利用生动的绘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例绘本《食物王国系列》,书中的四个精灵分别代表身体所需的不同营养物质,便于幼儿辨识,也把成人总结的抽象的营养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充满童趣。在活动中,孩子们被画面吸引,被可爱的语言逗笑,同时也了解到了关于健康的小知识。

(四)利用竞赛评比激励幼儿

每月,我们举行一个小比赛,如比一比谁会扶着碗吃饭、比一比谁的桌面更干净、比一比谁爱吃蔬菜等。比赛后我们会评出一些小明星,给予奖励,以此来激励孩子们改善饮食习惯。

(五)家园配合

第8篇:健康的饮食习惯范文

放纵型饮食

有些学生家庭富裕,在家时山珍海味吃惯了,来校后受不了委屈,经常到校外饭馆大吃大喝。这些学生喜欢享受美食美酒,不计较花钱多少。正如《内经》中所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酒、腹泻、胀满、呕吐等病症经常不断,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愚昧型饮食

有些学生自持身强力壮消化功能好,自认为吃石头都能消化,“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饮食不讲搭配,不讲节制,不讲卫生。饥一顿饱一顿,饮食全无规律。食堂、饭馆、路边餐桌、校外盒饭,想吃就吃,毫无顾忌。还有的学生在考试、考研、写论文等学习紧张的时刻废寝忘食,睡眠不足,饮食无常,焦虑过度。中医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说:“思虑过度则伤脾”、“膏粱厚味,足生大疖”。此型饮食者多不注意调养,以至出现胃肠受伤,肝脾不和等病症。

恐惧型饮食

有些学生怕“病从口入”,对食物的选择极严,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着色食品,不吃防腐食品,不吃生冷食品,不吃荤类食品……了解了一些食品的制作过程之后,拒食多样食品。比如报纸披露饭店“地沟油”事件之后,不敢吃油条,不敢吃蛋糕,不敢吃小馆饭菜。怕水果中有激素而不吃,怕猪肉中有瘦肉精而不吃,怕大米是抛光米不吃,怕白面有添加剂而不吃,怕酒为假酒,怕豆制品为劣质品,怕这怕那,限制了自己的食品范围,导致必要的营养成分缺乏,达不到食养的目的而百病缠身。此类学生虽较为少见,但决非没有。

辟谷型饮食

部分学生追求线条美而盲目减肥。除经常服用减肥药减肥茶之外,不敢进食,惟恐长肉,于是选择辟谷型饮食。辟谷乃方士道家修炼成仙的方法,即不食五谷(五谷杂粮),仅以水、果品、蔬菜充饥。这当然不是科学的饮食方法。部分肥胖学生也误入此途,导致头晕、乏力、困倦、虚脱等时有发生。

区域型饮食

高等学府,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区域的学生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比如山西省喜面食,食味多酸;湖广喜食大米,食味多辣;冀鲁喜食菽黍,食味多甘;蒙疆喜炙肉脔,食味多厚等等。这种饮食习惯反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且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俗、自然气候有关。比如湖、广、蜀地域气候潮湿闷热,当地居民多食辣椒,是借用辣椒之辛散通阳发汗,排除体内之湿热。学生带着各自的地区饮食习惯进入学府,不能适应学校的普通饮食而坚持区域性饮食,不能因地制宜,亦为饮食之误,往往给生活带来烦恼。

洁癖型饮食

对食品的清洁要求过度,多见于有洁癖的学生。此类学生不但饮食过求洁净,就连衣被用具也是如此。常带手套、口罩,不断地洗手、漱口。晒洗衣物不许别人触动,动则必重新洗晒。饮食上要求绝对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不吃有防腐剂的食品,不吃有添加剂的食品,不吃剩饭,不吃电冰箱中的食品……,吃饭时绝不用手接触食物,严格执行“无菌观念”。这种饮食习惯使人难与共食,不适宜学校的团队生活,适应环境的能力差,影响身心健康。

西洋型饮食

有些学生饮食上很洋化,喜欢牛排、炸鸡、面包、牛奶、碳酸饮料、巧克力、蛋糕等等,每天都要喝咖啡,休息日喜欢去西餐厅或者西式快餐厅就餐。这样的饮食习惯,往往会造成热量摄入过多,容易引发肥胖,而且还会造成营养不均衡,影响健康。

相悖型饮食

主食与副食相悖。一般来说,我国的饮食习惯以主食为主,副食为辅,以米面谷物为主要食物,佐以肉类、蔬菜、糖、茶、水果等。实践证明,这种饮食搭配是科学的,对身体有益的。部分在校学生饮食主副颠倒,把副食作为主食,每日三餐以糕点、面包、水果、肉、糖为主,很少吃饭与蔬菜。每周去超市采购一次副食品,基本上不进食堂吃饭。此为主食副食相悖型饮食,多不利于健康。

五味调配相悖。多见于本地学生。此类学生家在本地,在校住宿,饮食应以学校食堂为主,但他们多以家庭饮食为主或择优饮食。不管家庭或食堂,哪儿饭可口就在哪儿吃。忽略了饮食的粗细搭配,往往出现饮食偏嗜。中医认为,饮食应谨调五味,是说饮食中辛、甘、酸、苦、咸五味调和适度为宜。经常吃过辣、过酸、过甜、过咸的所谓“可口儿”的食物,对身体有害。此为五味偏嗜型饮食。

饮食时间相悖。不按正常时间进食。早饭一般在早7点,但他们往往在9~10点进食。上课时推门而入,拿着食物入座,边吃边听课,吃喝并举,自诩“把学问都吃进去了”。晚上吃夜宵已成习惯,中午不吃饭,这种饮食时间的相悖也不利于健康。

第9篇:健康的饮食习惯范文

关键词:父母因素;青少年;超重肥胖;心理状况

青少年超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调查显示,在全球的学龄前儿童中,约有1/10的学龄前儿童体重超出正常范围。青少年肥胖会增加其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导致青少年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发病机制也十分复杂。在这些因素中,父母是导致青少年体重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父母因素对青少年体重和心理状况的影响,能够使父母意识到超重肥胖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从而改进青少年的饮食方式,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导致青少年超重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青少年出现肥胖现象与家族史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父母体重超标,那么子女出现体重超标的几率会达到70%至80%;如果双亲中有一方出现体重超标的现象,则子女出现体重超标的概率为40%左右;如果双亲体重均为正常水平,则其子女出现体重超标的概率只有10%至14%。在双生子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同卵双生的双生子在长大后体重基本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即使分开养育,其身体状况也会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由此可见,遗传因素有很大影响。城市中全家出现肥胖的现象十分常见。由于这种肥胖现象属于一种先天疾病,较难得到改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做好榜样,加强身体锻炼,鼓励青少年参加各种活动,使肥胖现象逐渐得到缓解。

2.遗传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由于遗传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贯穿在其成长的各个阶段,且这种现象不容易得到控制,易导致青少年出现自卑的心理。处于该阶段的青少年认知能力尚不完善,易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在集体生活中,难免会受到同学之间的排斥,这就给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长此以往,势必会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心理较为脆弱,精神也比较敏感,容易因其他同学的不良评价而产生自卑心理,导致性格内向,不愿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出现犯罪的倾向,对其成长十分不利。

二、父母文化水平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文化水平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除遗传因素外,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会对青少年的体重产生影响。调查显示,父母的文化水平越低,出现超重的几率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对超重现象没有科学的认识,对青少年的饮食安排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导致青少年出现饮食失衡的现象。很多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认为,青少年应该尽量多吃,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身体生长,却不知道饮食只要适量即可,过多地摄入食物只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父母的文化水平过低会导致其观念陈旧,不愿学习科学的饮食知识,在饮食搭配上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安排,导致青少年营养摄入不均衡。很多父母坚持的土方法并不适合当今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长期食用不仅无法起到补充营养的目的,还会使青少年出现体重增加、抵抗力下降的状况。

2.父母文化水平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水平过低,也会使青少年在学习中遇到很大的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人辅导,更无法将学习中的问题与父母交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给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另外,文化程度偏低的家长无法协助教师完成对青少年的管理,使青少年在课后处于自由学习的状态。青少年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无法长期集中精力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青少年在学习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在课后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这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出现变化,忽视学习的重要性,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出现消极的情绪。

三、父母收入水平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收入水平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青少年出现超重现象往往与父母的收入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父母在为青少年选购食品时,往往会更加看重食品的价格,忽略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很多家长在选购食品时,并不注重青少年营养摄入上的均衡,而是过多地看重脂肪的摄取。这就导致青少年对蔬菜和谷类的摄入量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大大增加。过量的脂肪堆积在身体中,使青少年的体重上升,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过度的脂肪摄入不但对青少年的健康没有任何帮助,相反还会增加其患病的几率,为青少年带来极大的身体负担。

2.父母收入水平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父母的收入水平会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青少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与同龄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教师与家长没有做到适当的引导,很可能使青少年处在长期自卑的状态,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等现象。对于收入较高的家庭,青少年会有一定的优越感,很多父母也会传达给青少年一种心理暗示。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容易产生自负的心理。在日后的生活中,青少年往往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容易被困难打败,产生消极情绪。

四、父母饮食习惯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饮食习惯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父母的饮食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饮食习惯,这是导致青少年超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现代家庭中,很多父母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生活能力不足,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例如,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关系,经常不吃早餐,这会给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青少年认为不吃早餐并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还有些家长由于减肥而不吃晚餐或者只吃水果,而很多青少年也会仿照着父母的方式来减肥,对身体造成伤害。在生活中,青少年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在潜意识中认为父母做的事情是正确的,长此以往,容易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肥胖现象的发生。

2.父母饮食习惯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父母的饮食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注意饮食上的合理安排,经常控制饮食或食用垃圾食品。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淡化对饮食的概念,忽视了饮食的重要性,并将错误的观念传达给他人。我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饮食对生活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如果青少年忽视饮食的重要性,不能体会饮食对生活的意义,就会使饮食文化失去了传承的价值,丢失我国的宝贵财富。

五、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会加重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影响其身心健康。青少年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得不到身体上的锻炼,也会产生不良的情绪,严重影响食欲,出现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的现象。还有一些家长存在过度溺爱的现象,没有合理地控制青少年的饮食,甚至经常让其食用垃圾食品和碳酸饮料。这样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没有帮助,过度地食用垃圾食品还会使青少年的体重增长过快,超过正常的标准。

2.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由于父母是青少年的生活导师,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在管教的过程中家长过于严厉,就会使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对于青少年的错误,很多家长没有积极地疏导,而是采取一味责备的方式,这无疑会给青少年的精神上带来消极的影响,使其失去自信。还有很多家长在对青少年教育中过度溺爱,对于青少年的要求有求必应。这就使青少年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无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更不能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建设十分不利。

六、父母健康理念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1.父母健康理念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持有错误的健康理念。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青少年身体肥胖则表示其身体健康,在生活中也会尽量让青少年保持肥胖的体型。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不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从现代的科学解读来看,肥胖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处于健康状态,相反还会增加各种疾病发生的几率。还有一些家长坚持速食的原则,认为快速饮食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却不知快速饮食会造成消化不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难以被身体吸收,影响身体健康。如果父母长期坚持错误的健康理念,会导致青少年出现超重肥胖等现象。

2.父母健康理念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

父母健康理念会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理念,使青少年养成错误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青少年的很多习惯都与父母相似,所坚持的理念也是父母所传达的理念。青少年一般不会发现父母的错误,误将错误的理念当做正确的观点。坚持父母的错误理念不仅会对青少年的生活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会使其心理状态出现偏差,无法正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青少年对父母的情感是一种尊敬且依赖的情感,即使发现父母观点中的偏差,也不会产生质疑,这就使父母无法认识到自身健康理念上的错误,对青少年造成了不良的引导。

青少年超重肥胖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在影响青少年体重的众多因素中,父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收入水平、饮食习惯、教育方式以及健康理念都会对青少年体重产生影响,使其出现体重超标的现象。因此,父母必须改善教育的方式,加强对青少年饮食上的控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戎 芬.出生体重与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影响的队列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