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范文

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精选(九篇)

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

第1篇: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范文

高志敏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3期中撰文,梳理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世今生,分析了成人教育及其科学研究以及学习型城市建设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向。

二战之后的时代属于重振经济的时代,各国为刺激经济的发展,以牺牲自然环境为手段,以人口急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为追求,但这样的发展思路将本已不堪重负和矛盾重重的地球进一步推向了前所未遇的困境。面对困境,人类开始觉醒。从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发表到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概念、一种思想、一种原则被广泛提起,同时也开始走出理论、学术层面的探索,而大步迈向切实的战略规划。

警醒之后,便是国际社会根据里约会议精神,展开了种种新的研究与实践行动。时至今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从形式层面来看,已经论及人类存在与发展命题思索的“三论”范畴:1.就“本体论”范畴而言,我们必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而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就是敬畏和保护人类自己。2.就“认识论”范畴而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就“方法论”范畴而言,对资源的“失礼”、对环境的“失和”、对自然的“失敬”,将倒逼人类寻求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必当依赖教育,教育亦必当关切可持续发展。虽然可持续发展可以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或价值取向来对其加以审视与解读,其内容也有可能交叉,但就其原理而言,必须坚持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取向,这三种取向所对应的“经济圈”、“生态圈”和“社会圈”各有谋图、各负使命的存在,才共同构成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复合的、整体的系统。

成人教育及其科学研究以及学习型城市建设,除了需要考虑适应其各子系统的发展需求与发展要求以外,还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方式,从意识培养到战略谋划,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有效性进行高水平、大格局、上档次的思考与探索。在促进外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去深刻认知应当获得哪些广泛而持久的支持,才有可能促使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城市建设,其本身可持续性发展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与发扬。为此,成人教育及其科学研究以及学习型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坚持“洞察起源、聚焦目标”;坚持“保障权利、创造机遇”;坚持“谋划方略、构筑系统”;坚持“投入资金、整合资源”;坚持“关怀主体、鼓励参与”;坚持“延长时间、拓展空间”;坚持“丰富内容、探索方法”;坚持“创新技术、提升质量”;坚持“构建网络、培育文化”。只有这样,成人教育及其科学研究才能溶于社会、贴近经济、渗透于环境,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2篇: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范文

摘要这年来护理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护理研究人员在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人员不仅仅只是护士,还是学者,是研究人员,早在2000年鲍德温和NEIL就指出,护士研究人员是临床研究当中最有资格的研究群体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及研究机构开始认识到护理研究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本文将重点回顾国际护理研究发展过程及各个发展阶段中的重要里程碑,分析护理研究的范畴,预测将来的护理研究发展趋势和方向,旨在帮助国内护理研究人员了解护理研究的发展规律及重要的推动因素,结合我国护理研究的现况为将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前景预测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护理科研;发展史;护理研究范畴;发展趋势;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09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护理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护理的科学性越来越被重视。护理研究作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护理科学性实践的主要途径。除了临床实践以外,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运用她们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知识走上了研究的舞台,在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健康促进和保健等领域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活动。护理研究活动的开展不仅科学地指导护理实践,改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健康,而且大力推动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本文将重点回顾国际护理研究发展过程及各个发展阶段中的重要里程碑,分析护理研究的范畴,预测将来的护理研究发展趋势和方向,旨在帮助国内护理研究人员了解护理研究的发展规律及重要因素,结合我国护理研究的现况,为将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前景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1护理研究的兴起

第一位从事护理研究的学者是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英国护士,统计学家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 1820年~1910年)[1]。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南丁格尔从小就显示出对数学的天份。在1853年土耳其英法等国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上,英军伤员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除了率领40名护士赴战地开展救护工作以外,还通过分析堆积如山的军事档案对士兵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2]并指出在克里米亞战役中,真正死亡的原因并不是战伤死亡,而是战场外感染疾病,军营医院恶劣的卫生条件,以及受伤后没有收到适当的护理而伤重致死。在对英国政府的报告中,南丁格尔首次使用了圆形图,也称南丁格尔玫瑰图[1],相当于现代的圆形直方图(circular histogram),来直观地阐明1854年到1856年“东部军队死亡原因统计图”。蓝色表示非战争死亡,红色表示在战争死亡,黑色表示其它死亡原因 。从这个图上很明显看出,当时非战争死亡是士兵死亡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1856年她在其著名的“护理日志 (Note of Nursing[2])”中提出环境因素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南丁格尔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所看到的现象作为改善护理工作的依据,这就是护理研究的开始。由于图表的运用她也被称之为视觉表现和统计图形的先驱。1859年南丁格尔被选为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第一个女成员,并成为美国统计协会的名誉会员。

2护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南丁格尔最初的研究工作之后,相继有许多医学专家和护理学者进行护理研究,促进护理研究快速的发展。国际护理研究历史较长,已经形成独特的护理研究体系及研究方法,与其它学科一样,护理研究的重点根据社会和护理需求的不同进行调整,各个时期的成就也不相同。护理研究发展史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3-4]:

2.1早期护理研究发展阶段(从南丁格尔到40年代)在南丁格尔之后,有一段时间护理文章和文献很少有护理研究的报道,一直到1990年才出现转机。从1990到1940年护理研究的重点以护理教育为主,侧重于加强护理教育,提高护士素质,培育护理研究人才等等。例如1948年Brown[5]在他的“护理的未来(Nursing for the Future)”一文中指出了当时护理教育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并提出护理教育应该属于高等教育的范围。研究成果促成1923年第一个独立设置护理学士学位的耶鲁大学护理学院的成立[4]和哥伦比亚大学护理博士教育的开始[3].同时1900年美国护理期刊(American Nursing Journal)的创办也为护理及护理研究提供了一个互相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2.250年代是护理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护士具有高等学历。由于护理研究被纳入护理高等教育课程当中,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快速上升。在此期间,各种护理研究中心或机构的成立,研究经费上的支持以及专业护理研究杂志的创刊等等都大大地促进了护理科研的发展和成果传播。比如195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创办的“护理教育研究所”,1955年美国护士协会成立的美国护士基金会专门为护理研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以及1952年美国“专业护理研究杂志护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等。大家开始讨论护士是什么?护理是什么?理想的护士特性是什么等问题。但是当时的护理研究仍然局限于护理领域当中,缺乏与别的学科交叉。

2.360年代由于护理领导者意识到临床护理研究的缺乏,护理研究转入以护理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向。同时护理理论,护理模式等护理理论相关性研究开始萌芽。国际护理学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和加拿大护理研究(Canadi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等期刊的创办把护理研究推向国际舞台,寻求国际间的合作。在这个时期护理理论和知识得到快速扩展和延伸。

2.470年代在60年代护理研究的基础上,70年代护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以护理理论研究和如何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为核心,大幅度地增长了以科学为基础的护理实验性研究。同时,由于护理研究硕士和博士的不断增加,如何提高护理研究人员的研究技巧也成为当时的研究重点。

2.580年代计算机的运用促使护理研究在80年代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护理研究机构也激剧地增加。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以研究本身相关的课题,比如研究问题,数据分析与收集,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研究结果的传播与应用等。值得一提的是1983创办的护理研究年度回顾报告[6](Annual Review of Nursing Research),其总结每年特定领域的护理研究成果以供研究人员参考。至2014年已经创刊32期,是护理研究的宝贵资源。

2.690年代护理学研究进入成熟期,国家性护理研究机构开始成立,如1993年成立的美国国家护理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Nursing Research,NINR). 同时护理研究开始走出单一的研究领域,开始与其它学科开始合作,进行跨学科或学科交叉性研究。同期,社区护理研究开始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3中国护理研究的发展及现况

我国护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尽管1953年《护理杂志》的创刊以及1964年中华护理学会的正式更名成立为我国的护理人员,特别是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总结经验、互相交流的平台[7],但真正得到重视是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80年代护理高等教育恢复以后[8],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在我国护理前辈们和护理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下,中国护理科研也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绩。首先护理高等教育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护理研究课程已经纳入了教学目标,为我国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特别是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同时护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从教育到实践,临床到社区,疾病护理和健康保健,传统技术到护理技术革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烧伤、显微外科、心血管外科以及断肢再植方面受到国际护理同仁的关注[7]。同时护理专业期刊的增加和发行为护理科研的开展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在我国公开发行的的护理专业期刊数量达到22种,其中中文核心2本,科技核心11本,普通期刊9本[8]。但是,在护理教育、护理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领域我们离国际护理研究还有一段距离,在研究设计的严谨性、研究成果转换、以及跨学科合作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使得我国护理科研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

4护理研究的范畴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正由“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转变。这一转变使护理职能不断扩展,由单一的疾病护理扩展到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因此,护理研究范围也相对拓宽。与人的健康、疾病护理、护理专业有关的问题都成为护理研究的范畴。(1)护理理论。护理理论,护理学发展,护理管理,护理伦理,护理法律,护理方法学等。(2)护理技能护理基本技术,护理新技术等。(3)护士方面。护理教育,护理评价,护理行为,护士的角色和功能等。(4)病人方面。专科护理,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临终护理等。(5)环境因素。卫生政策,社会因素,护理经济学等。(6)行为因素。心理学,病人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健康学等。(7)健康领域。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

5护理研究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护理研究仍然在持续快速的发展,并根据社会和健康需求的特点研究的发展方向也不断地调整更新。21世纪护理研究的发展方向会在过去护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包括以下几个趋势[3,9]:

5.1加强护理研究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准确性,注重生物生理的研究,进入临床护理试验性研究阶段,为护理科研活动提供科学的基础,提高护理研究的价值。

5.2促进循证护理研究,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提高了护理质量,为临床护理实践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具体而有实证的依据。

5.3加强护理评价研究,强调护理活动或者医疗活动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益,在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到达最满意的健康服务效果。

5.4注重环境与健康之间的研究,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对健康产生影响。

5.5走出单一的护理研究领域,开展跨学科或者多学科的合作性研究。多学科的合作研究是整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除了节约资源和人员外,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从各个角度理解研究目标,并突出护理研究人员在健康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5.6利用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避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快护理研究成果的传播及转化,实现资源共享,为护理研究人员的互相交流和借鉴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也可以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群体和人种之间开展研究。

5.7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单一的量性研究扩展到质性研究或混合法研究,利用不同的资源信息对研究目标有个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解,减少单一研究方法的不足。实验性研究和非试验性研究齐头并进,提高护理研究的价值。

不同国家,不同的护理研究机构根据自身的情况,都设有自己的研究重点。美国护理研究机构2011年提出的研究方向包括[10]: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提高生命质量:疾病的症状管理;临终护理 ;护理技术革新;护理科学及研究人员的培养。

6结论

从国际护理研究发展史来看,护理研究经历了从护理教育,临床研究到护理理论本身的研究重点的偏移,从单一的护理领域扩展到跨学科合作的研究过程,以及从传统统计到现代化计算机数据分析的分析过程。在护理研究发展的过程当中,国家的支持,特别是国家性护理研究中心的设立及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办为护理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提高护理人员教育水平,培养护理专业研究人员,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是护理研究和护理学科发展的核心部分。

科教兴国,教育先行。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教育水平,培养护理专业研究人员,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不仅仅是护理研究,仍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核心部分。从国际护理科研发展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近50年的时期研究的核心都是与护理教育有关。首先是人才的培养,再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基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护理高等教育及专业研究人才培养的滞后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护理科研事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护理高等教育,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缺乏,以及繁多的课目导致护理教育成为以知识的掌握为主而不是一种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另外,专业护理研究型教育在国内仍是一片空白。国内研究生教育以临床专业型为主,但国外护理院校研究生教育分专业型(Course Work)和研究型(Research Work),以及博士阶段的研究型博士和专家型博士,将临床型护理专家和护理研究专家区别开。这种专设的护理研究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保证护理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急需加强护理高等教育的改革,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以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缩短与国际上差距。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临床大批的护理精英是护理研究的潜在优质人才资源。她们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和实践经,临床大量的研究资源,丰富的病种,病人良好的依从性,成本低等,这些因素都为开展临床护理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研究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以及工作中往往身兼数职,分工不够明确,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研究的绊脚石。如果能够有组织有系统地提供研究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给的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临床型研究护理专家出现,为护理研究的开展,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健康的维护以及疾病的康复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对国际护理研究发展过程及各个发展阶段中的重要里程碑的回顾,帮助我们了解国际护理研究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国情及护理研究的现况,发挥我们现有的护理资源优势,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使护理研究的成果更符合现代人们对健康和护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Nightingale F.en.wikipedia.org/wiki/Florence_Nightingale.

[2]Nightingale,F."Notes on Nursing: What Nursing Is,What Nursing is Not".Philadelphia,London,Montreal:J.B.Lippincott Co,1859.

[3]Polit DF,Beck CT.Nursing research:Principles and methods: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4.

[4]Varney.H.History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 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nursing,1998.doc.med.yale.edu/nursing/historical/.

[5]Brown,E.Nursing for the Future.New York,NY: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48.

[6]Annual Review of Nursing Research.springerpub.com/annual-review-of-nursing-research.html.

[7]於丽红,田艳君.我国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2):2299-2300.

[8]程金莲,柴永萍.我国护理科研发展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9,10(23):2539-2541.

[9]护理期刊.baike.baidu.com/view/10490791.htm?fr=aladdin.

[10]National Institute of Nursing Research. Implementing NINR’s Strategic Plan:Key Themes.ninr.nih.gov/aboutninr/keythemes#.VGSwhoci6eE.

第3篇: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人力资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一、对两个范畴探讨形成的主要观点

(一)“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主要观点

资本具有二重属性:一方面从生产力角度讲,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存在于一切市场经济中,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方面讲,资本在一定社会中必然体现出为该社会服务的属性,打上一定社会的烙印,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资本不是必然‘姓资’,资本有‘姓社姓资’之分。”资本是价值,增殖是其本质属性。剥削关系主要体现在劳动产品的分配过程中,而不是体现在生产过程中。因此,得不出资本必然姓资的结论。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在不同的所有制条件下,资本会打上不同社会的烙印,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资本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占主体地位的私有制相结合,资本就会姓资。资本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其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相结合,就会产生性质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资本,即社会主义资本。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非对抗性的。资本与劳动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积极意义。资本与劳动的统一性成为我国劳资合作的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资本”积累的目的和结果不是贫富两极分化,而是创造财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资本”积累的目的是为了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并实现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资本所产生的“贫富分化”、“制度变质”等倾向,可以由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予以及时限制并得到根本改善。

(二)“人力资本”范畴的主要观点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人力资本”研究者主要以人的才能生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取得了一定成果。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尽管“人力资本”理论支持者们积极引人和发展国外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他们所持的观点尚存在很多分歧,并在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相冲突。综合起来看,他们对人力资本的认识有以下共识:

在“人力资本”研究对象的确定上基本一致。多数人把研究对象确定为人力资本生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在研究这一影响时,多数人侧重于人力资源的质量或劳动者素质的研究。

在“资本”范畴泛化的做法上基本一致。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在重复“资本就是能带来利润的一个物”这样的道理。多数人主张“资本”不仅包括体现在各种实际生产资料中的物质资本,也包括非物质资本。这种资本体现在货币上就出现了“金融资本”,而体现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上,就形成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多寡对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本增长速度快。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因此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

“人力资本”再生产是一种投资,而不应看作消费。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主要的手段,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二、在两个范畴研究中出现的主要分歧

虽然“社会主义资本”和“人力资本”都以“资本”为范畴核心词,但两者却有着重大分歧。国内很多经济学家都主张用“人力资本”的理论来定位和发展我国的教育并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也有很多学者对“人力资本”范畴及其相关理论提出批评,反对将“人力”归人“资本”范畴。有不少学者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廓清在这一问题上种种似是而非的错误做法。

我们的看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资本”范畴以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从范畴的提出到整个理论体系的演绎,在理论路径上都与“人力资本”范畴具有根本不同。

(一)价值理论基础不同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和继承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重要理论基础。“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分析,离不开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等重要的理论支点,特别是离不开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理论支撑。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最终意义在于解释社会财富的真正来源,维护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权利。

与之不同,“人力资本”范畴则是以效用价值论或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效用是人对商品满足欲望程度的感觉和评价,这是一种主观的价值论。它否认只有劳动才是唯一的价值源泉,而把效用看作是价值的源泉。这种观点认为效用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个条件与物品的稀缺性相结合,就形成了价值。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或两者的源泉。”当人的劳动力或者说他的才能、技术等,对满足生产管理者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就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如果这种稀缺性能给人带来更多收入或满足,即效用,“人力资本”范畴也就出现了。所以“人力资本”范畴是人身上存有的各种有用的技术和知识的凝结,本身已经是价值,它与社会及个人对人力进行的投资有关,但并不需要科学地解释价值的形成过程和财富(价值)的最终源泉。而正是在这个基础性的解释上,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其他一切经济学派别的区分。

(二)在剩余价值理论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在是否承认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这个关键问题上,“社会主义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理论的支持者也表现出截然的对立。

“社会主义资本”强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坚持马克思的一系列概念和方法,包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理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及其分割的理论等等。特别强调的是“社会主义资本”坚持了马克思科学的工资理论,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历史要求恰当地融合在一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承认工资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其价值构成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对于维护广大劳动者的权益,特别是帮助人数众多的农民工尽快打破各种带有封建残余性质的人身依附,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具有积极作用。对于社会主义中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说,继续使用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力商品”以及“工资”等科学理论,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清晰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框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人力资本”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这个理论框架内,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一样,凭借所有权获得各自的收入。这不仅掩盖了财富创造的真实过程,更重要的是掩盖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模糊了各种人群在社会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不同诉求。“人力资本”从根本上反对马克思的“工资”理论。虽然他们也承认工资的存在,但所指的“工资”仅仅是由于人的教育和培训成本增加而形成的一种所得,这与马克思的工资理论相去甚远。

(三)理论渊源不同

“社会主义资本”的思想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的深刻论述。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的批判内容,同时依据唯物辩证法肯定了“资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积极作用。它与马克思倡导的思维方法和资本理论一脉相承。从理论上说,肯定“社会主义资本”是我们党主张发展生产力,同时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结论。从实践上看,它对我们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贯彻四个“坚定不移”将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

国内一些研究者声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找到了“人力资本”的理论渊源。这是笔者所不敢苟同的。我们不否认马、恩著作中的一些提法或许对“人力资本”范畴的产生有一定作用,但将马、恩说成是“人力资本”思想的大师,甚至用马、恩著作中的话来当作“人力资本”定义,这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和工资理论的分析,已经非常清楚地和一切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划清了界限。马克思绝不会重复连古典经济学都不会认同的“人力资本”这一类范畴。亚当·斯密以后的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大卫·李嘉图已经明确指出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只是沿着庸俗经济学的道路发展下去的一些人,才把“人力”(劳动力)和“资本”不恰当地并列在一起,而这样的做法马克思早就做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曾说过,“三位一体”公式把资本、土地和劳动并列起来,就像把“公证人的手续费、甜菜和音乐”摆在一起那样不合逻辑。因此,把“人力资本”范畴的理论渊源归结到马、恩著作那里是极其荒唐的做法。

三、两个范畴的不同实践效果

(一)“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实践效果

“社会主义资本”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运用。这一范畴的产生,对我国理论界重新认识资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首先,“社会主义资本”范畴为我们正确理解“房地产企业”、“股份公司”、“金融证券市场”等市场经济的最一般、最普通的现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早日走出“资本主义能干不能说”的理论窘境。其次,“社会主义资本”范畴为各种经济实体和法人主体筑起了统一的活动平台,有利于公平竞争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彻底杜绝以政府出面限房价、限地价甚至要限一碗牛肉面价格的现象。再次,“社会主义资本”范畴强调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在生产领域中确立管理者的权威,为各种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有效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后,从“社会主义资本”范畴中,我们自然会得出“资本人格化”的结论,据此出发,不难找到各种企业的管理者获得报酬的合理依据。

“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使用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重演。一是因为这个范畴本身带有很强的公有性质。从外部来说,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公有制的集中体现者,因此这种资本在投放方向、范围、规模、程度等从一开始就要受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上的有力调节,要服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并通过国家为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从内部来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企业内部执行不同职能的劳动者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关系,改变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将其转变为非对抗性质的有限范围内的矛盾。二是因为它能够合理而恰当地实现按劳分配,并把按劳分配和其它分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整体上防止贫富悬殊过大现象的发生。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资本”范畴变为和谐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二)“人力资本”范畴的实践效果

和“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相比较,“人力资本”范畴从完全不同的立场出发,会产生大相径庭的实践效果。首先,“人力资本”范畴对社会生产的肤浅认识,要把中国社会引向小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奴隶。纺织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不是任何人力都可以随时变为资本的,这是一个社会常识。只有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永世不变的资本家的眼光才会把人力和资本直接等同起来。从实践上说,如果人力可以成为资本,那也就意味着任何受过教育的个人都可以成为“人力资本家”并凭借对“人力资本”的所有权获得利润。这样一来,雇佣关系也就消失了。这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思维方式,是永远都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用这种想法指导中国的改革实践,必然引导人们远离劳动人民的立场和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这是极其危险的。

其次,“人力资本”范畴扭曲教育内容,造成中国教育界严重失衡和畸形发展。教育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我们党一贯的教育方针。在“人力资本”的理论体系下,教育成了资本家发财致富和赚钱谋利的工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模糊了人本身投资和消费的界限,把人接受教育这一本来属于消费的行为看作是对人力的投资。这样,必然使个人产生增加这种“投资”比例的倾向,造成过度消费,产生教育生态失衡和社会矛盾加剧等后果,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群众中日渐高涨的上学难、上学贵的呼声,久刹不止的择校风和乱收费等等,从理论上说,皆来源于此。

再次,“人力资本”范畴对生产过程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由于一部分劳动(力)具有天赋或凭借特有的社会资源,可以而且应该和老板“叫板”。用这样的理论指导实践,危害很大。其一,它破坏了生产过程的“权威性”要求,这种权威性是社会化大生产所不可缺少的。其二,它可能降低生产效率,因为每一个人都要求自己的“人力资本”获得相应的收益,必然造成资本分散的后果。其三,“人力资本”含义中天赋或是凭借的特有社会资源,暗含着人类生来不平等的歧视性判断,这正是现代文明社会所不齿的。至于“凭借某种特有的社会资源”,更是为带有封建残余的特权霸道开了一个大大的后门。与此相应,目前,国有企业中一些管理者报酬极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毫无疑问,这种现象是“人力资本”理论在社会实践中不恰当应用的结果,它已遭到广大劳动群众和许多理论工作者的强烈批评。

第4篇: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范文

在这方面,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改革,积极应对挑战,建立护理本科教育模式是在与国际接轨的现实意义国际护理本科教育,较高的护理人才的训练和比赛的国际竞争,已成为前中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挑战。健康的2008年中国教育部教育部颁发的“临床医疗水平的本科医学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因此,如何从国内外的经验中学习,优化育人目标和改进我们的,是在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高等护理教育。在这项研究中,通过层次,逐步求精的分析,建设包括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护理本科教育的目标和31个三级指标体系的培养目标。护理本科教育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培训目标系统,同时也提升了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并提供了对本科护理教育标准的制定参考。

2.护士的必要性是教育的道德全面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上,价值观,已经摆在我国教育第一。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宣布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护理本科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于若干意见”,这是因为思想道德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可以促进先进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并充分发挥护理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力量发展的精神。职业道德素质:护理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义务和责任的性质,护理专业任务和护理岗位致力于人类健康,护理工作者和支持10行为的职业道德标准(连同医学模型,护理工作范围由单一的疾病护理的变化扩展到生理和心理对患者的整体护理)。为了满足临床护理的需要,职业道德范畴也在不断扩大,不仅充满了爱,责任,同情,同时也尊重患者的文化背景,保护患者隐私,法律意识和护理本科生去护理工作后,他已经决定,可直接进行职业道德。他的职业行为,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社会、对人的健康,生命与道德责任人。护士团队意识强素质,促进护理的发展。

护理是一个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应用学科和医学的同时,随着护理工作范畴,护理本科生综合素质延长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公共基础知识。对于护理教育,学生可完成临床护理工作,它不仅是护理本科生的基本素质应具备,而且还拥有从事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由整体护理和护士角度分集,除了本科护士和护理的基本知识决定的,上升的职业技能特点。营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区护理,文化等。发现,在实践中,研究提高涉外护理批判性思维能力,主动性也有所增加。因此,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无法提供一门课程来实现,它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思想,以实现培养目标。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与国外交流的机会,交流护理人员在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范围的,所以护理本科生的培养使用英语和掌握文化知识,并根据每个病人没有文化背景,这使得护士总体规划按照个人,是学生在本科护理需要的基本素质之一。

护理繁重的工作和工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战争,灾难,护理,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培养护生的,为了满足满足紧急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在护理教育,教育的国家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良好的身体素质的练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水平的提高,预计将增加在护理工作的价值。人们希望在护理实践中创造/!/美的护士,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研究表明,良好的礼仪,职业形象,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审美教育是必要的护理本科生。

第5篇: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范文

笔者据以分析的水族民歌乐谱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水族分卷》(共计30首)、《贵州水族仡佬族民间音乐》(水族民歌37首)。其中有13首重复出现,所以共计54首水族民歌作为笔者定量分析的基础。笔者借鉴蔡际洲提出的曲牌体音乐程式性与非程式性特征的研究方法②运用于水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分析之中。以水族民歌曲调的终结音、调式音阶、音域、节奏型、旋律音程作为分析民歌音调特征的要素。我们认为民歌旋律的调式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游离性,分析中取终结音作为调式主音得出水族民歌的调式运用情况;节奏型是奠定歌曲性格特点、情绪特征的构成因素,主要节奏型的运用是构成民歌音调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旋律音程(跳进音程与总音程数量)的运用对于旋律的起伏以及旋律的风格有决定性的作用;音域反映了民歌的地域性特征。在上述定性分析模式的基础上,显示出水族民歌音调的一般特征。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水族民歌旋律的终结音绝大多数为宫音,调式以宫调式为主,其次为商调式;五首角调式民歌中有四首是儿歌,徵调式、羽调式歌曲各一首。其中羽调式的歌曲为巫师所3唱,旋律与语言音调调值结合精密,终结音羽音出现时值短,羽音前面有个长时值的宫音,笔者认为羽调式终结音疑为语气习惯音调所致,这首歌曲的调式具有宫调式的特点。第二,水族民歌的旋律音阶以级进为主,辅以re-sol、do-升fa、so(l升fa)-do的音程跳进,且这类跳进音程的出现频率极低。调式音阶do-re-mi-sol类型的歌曲占57%。由于缺少测音设备对水族民歌的音高进行测量,在笔者的听力认知内认为do-re-mi-升fa调式音阶类型的歌曲中,升fa音比十二平均律的升fa音要高。笔者在实地调查中没有发现do-re-mi-fa类型音阶的歌曲,笔者将这类型的歌曲请水族歌手演唱,得到的音阶仍是do-re-mi-sol或do-re-mi-升fa,可能是由于个人听力的差异导致调式音阶的不一致,这涉及民歌的译谱问题。由于缺少精密仪器的辅助,使得所采录的民歌在音高上的确定成为了难点,影响了水族民歌的分析研究工作。第三,水族民歌的音域多为五度和四度,六度、七度音域的歌曲各占两首。可见水族民歌的音域不宽,其演唱的难度不大。另外,水族民歌的节奏型以二分、四分、八分节奏为主,大多数民歌的节拍不固定,其中只有儿歌具备规整的节拍和节奏。水族音乐研究专家李继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水族民歌音调有“调随腔走”的特点。后有贵州水家研究协会的蒙锡彭提出水语字声调与乐调对应:一调(13)对应do,二调(31)对应re,三调(33)对应mi,四调(52)倾向升fa、sol,六调(55)对应sol。认为掌握水语字调与乐调的对应关系后,记录水族民歌曲调就容易了。我们在水族民歌的实地调查中发现水族民歌与水语声调之间存在一些规律性的联系,具备李继昌提出的“调随腔走”的特点。

水族民歌旋律音调与水语声调之间自有一套内在的规律。笔者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民族音乐论集》中读到杨锦和的论文《论谈傣族语言诗词与民歌曲调的关系》,文中第一部分傣族语言六声与民歌旋律关系的论述促使笔者对于水族民歌音调的形成产生了思考,欲借鉴杨锦和的方法对水族民歌音调特征进行分析,以便在上述两位水族民歌研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补充。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水语的声调分为6个舒声调,4个促声调。笔者根据水族声调调值特征将水语舒声第6调与促声第7调分为55(高平调),舒声第3调分为33(中平调),舒声1调分为11(低平调),舒声4调分为53(高降调),舒声2调与促声8调分为31(中降调),舒声5调分为35(中升调)。同时按照声调调值类别的近似关系,将高平、高降、中升划归为声调调值中的高范畴声调;将中平、中降、低平划归为声调调值中低范畴的声调。我们通过一首水族民歌①来看一下各声调在歌曲中音域的安排和处理情况。1.高平、高降、中升为高范畴的声调,体现在民歌旋律音阶中的对应音高为sol、升fa、mi三音,中平、中降、低平为低范畴的声调,体现在民歌旋律音阶中的对应音高为re、do二音。2.两个不同范畴声调相连接,如高范畴连接低范畴声调,旋律音高线条呈下行的走向,低范畴连接高范畴声调,旋律音高线条呈上行的走向。为了旋律的平稳进行,在高范畴与低范畴声调的连接之间偶有使低范畴声调对应的音高偏高二度或是高范畴声调对应的音高偏低二度的现象。在个别情况下几个低范畴声调之间间插的高范畴声调对应的音高可偏低一个二度音程。3.同范畴的两声调相连,音调旋律多以同度进行或是加以二度、三度的级进进行装饰。4.水族民歌句首、句尾的旋律音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原因为句首是前喊性的固定引言、句尾是固定的衬词,两者都具备一个稳定的语言声调框架,使得水族民歌形成了一个仅句首、句尾音调较为固定的歌曲形态。即便是由于水族不同地区方言的影响,仍然呈现出旋律形态较为一致的句首与句尾的旋律音调,即李继昌等研究者所说的水族民歌有一个固定的歌头和歌尾。5.由于水族民歌歌词声调不同,受歌词声调的限制,水族民歌没有形成固定的旋律音调唱多段歌词的歌曲形式,同时也造成了水族民歌调性的游离性特征。由此看来,水族民歌的音调特征可概述如下:水族民歌音调的节奏较为简单,节拍自由;调式以宫调是为主;调式音阶有do-re-mi-sol和do-re-mi-升fa两种;旋律音程以级进为主,较少跳进;旋律音调的形成与水语语音的调值之间有着程式性的联系。这种程式性的联系可以看做是水族民歌在代际传承的历史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规则,是水族民歌的“民族密码”。水族民歌的音调特点展示了水族民歌古朴的风格色彩。水族民歌简洁精练的音调特征是水族人民保存民族文化自然选择的结果。水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民歌承载着民族文化知识传播的重任,水族民歌的实用远远超过了其艺术审美功能。水族民歌音调的简洁性特点使水族民歌便于传承,有利于长时间的演唱。同时由于水族民歌歌词的独特结构和压腰脚韵的诗性思维特点,民歌音调的选择就更应为歌词的构思创造条件,使歌手不用为旋律音调的选择而分心,集中精力进行歌词的编创。

二、水族民歌的口传性传播与传承

水族民歌多在婚丧嫁娶、节庆吉日的场合演唱。民俗活动时间是水族人熟悉民歌曲调和丰富自身水族民歌储备量的最佳时期。水族民歌的传承不存在正式的师承关系和正规的学习渠道,属于自然形态的口传性传播。后辈水族人多是在各种场合耳濡目染,有意模仿,日久便有所成。水族地区也存在家庭长者对后辈子孙偶尔有意识的教唱行为,但不成为水族民歌传承的主流方式。水族民歌的传承方式正如蒲亨强教授提出的“剽学”方式,“即基于兴趣动机的,采用偷听或模仿式的,教学关系、内容、目的、场合、时间极其灵活自由的传承方式”。①旁听、揣度是掌握水族民歌的主要途径。现阶段,黔南都匀市水族民族乡与三都水族自治县推行水族文化进课堂的教育实践研究,包括水族民歌在内的水族文化得以传播与传承。笔者在水龙民族中学、阳和民族中学的调查中得知,现今水族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行遭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如水书的内容涉及风水、测日子等知识,在无神论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下学生们将水书上的这部分知识当成迷信看待,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水族民歌传承的阻力在于水族语言的掌握。城镇的 学校教育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加上学习任务的繁重,部分水族学生失去了学习水语的日常语言环境。很多水族学生只能听懂本民族语言而不能言说是水族民歌传承的瓶颈。我们在水龙马联村的调查中发现,马联村小学对一、二年级的学生用水语教学,从三年级才开始使用普通话教学,马联村小学的这种并不是有意为之的教学方式可为民族语言的保护提供帮助。我们认为,保护民族语言环境是保护原生态民歌传承的根本。笔者在三都县政府招待宴会和水各村水族卯节旅游接待以及三都县举办的水族民歌比赛等场合欣赏到了原生态的水族民歌表演。各地开发旅游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浪潮也许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契机。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背景下,赋予水族民歌一定的商品价值也可以成为水族民歌传承的辅助手段。正如上文所论述的水族民歌音调特征的简洁性特征在于水族民歌所承载的实用价值功能,水族民歌的音调在时下追求歌曲的音乐性与审美性的意识形态之下难免显得不合欣赏者的口味。水族民歌在当下的传承需要在已有音调的基础上做适度的改编以实现其审美价值功能,但改编要遵循不丧失掉本民族民歌特色为要。如今,三都水族网上由民歌手石绍霞演唱的歌曲虽有现代化的配器和旋律的加工,但不失水族民歌特有的韵味,可为水族民歌的改编提供借鉴。我们认为,以三都水族自治县发展旅游经济为平台,不失时机的对外展示原生态的水族民歌表演;以政府为主导,主办水族民歌歌王争霸赛,促进民间传承民歌的积极性;以学校教育为平台,在中13①罗传开:《音乐与民族》,内部资料,1984年版,第83页。②这部分观点与韦祖雄讨论所得,在此致谢。小学阶段普及水族民间文化及民歌的教学;以文化部门为引导,组织力量对水族民歌进行加工改编,使水族民歌适合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

第6篇: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范文

关键词 区域规划 扎根理论 发展权力 国际竞争

一、 问题的提出

2005年6月,中央颁发《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上海浦东新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序幕。截至2011年底,共有30个区域经济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除了云南、贵州、宁夏、内蒙等少数几个省份没有布局之外,其余省份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使得当今中国经济整体空间版图呈现出由系列“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分割支撑的格局。这些区域规划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其中有新区规划,如上海浦东新区发展规划、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规划等;有改革试验区规划,如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还有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如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等。国家经济规划区密集出台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从“东部率先发展”的不均衡发展战略转向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经济发展的单一目标取向转向了经济、社会、生态共同发展的多元目标取向;从“外向型”发展方式转向内外联动,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方式;从各自为政粗放发展的模式转向空间布局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精致模式;从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转向了跨行政区的经济区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模式。

我国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的密集出台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对区域规划及其政策的研究也如规划区的设立一样“百花齐放”,如从空间布局和管制角度、从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培育角度、从城市群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角度、从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角度等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探讨了区域规划的性质、目的、形成机制、实施框架及管理模式等,但基本都倾向于对规划内涵及建设成效的思考,对于为什么要在短时期内密集批复数十个战略经济规划区这个“动机性”前置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国家为什么要采取如此气势磅礴的举动,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动力,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化认识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从案例归纳的视角深入探究国家实施经济规划区战略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及其对规划区建设的作用机理,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指导国家经济规划区建设。

二、 文献评述

(一) 规划理论及其内涵

Waterston认为,规划在本质上是致力于选择最佳方案以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组织性的、有意识的、持续的努力。Levy认为,规划是一项有意识的系统分析过程,通过对问题的系统思考来提高决策的质量。Friedmann认为,公共领域的规划就是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来支持行动,其作用在于引导社会转变。国内学者孙施文认为,“规划作为人类的一项社会行动,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与创建人类环境的具体行动,具有鲜明的社会目标导引和参与者本身的社会特征”。叶敬忠从资源效率角度,认为“规划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决策的过程,它旨在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完成未来特定时间内的特定目标”。

(二)规划的动因

Peter Hall将近30年区域规划的深刻背景归纳为:经济全球化、传统制造业和产品经济在许多城市的急剧衰退、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及对环境议题的持久关注。肖金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产业结构层次低、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粗放利用、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避免重蹈先发展地区的覆辙,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布局优化,只有通过区域规划手段,将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区域规划之中。张京祥认为,自由市场的失败,区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加速,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是区域规划的重要驱动因素。

(三)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陈耀认为,部级区域规划的出台一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开发条件和潜力,确定能够体现区域经济特色的战略目标,对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做出统一部署;二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振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从跨省区到省区内部培育不同层次增长极。杨龙认为,密集增加的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把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环境保护,以及区域性政策或区域战略的方式出现,增加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功能。国内外学者从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出发,分析了规划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对我国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内密集批复数十个国际战略经济规划区的动因还没有系统分析与论述,本文拟采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数十个战略性区域规划文献进行归纳演绎,系统分析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批复实施的真实动因。

三、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扎根理论是由社会学家Glaser和Strauss首先提出并发展的质化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归纳手段对现象加以分析和整理,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和分析挖掘,发展和验证理论,目的是帮助研究者“由事实、数据资料中发现理论”。 GLASER(1997)指出扎根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回答在社会研究中,如何能系统性地获得分析资料以发现理论,保证其符合实际情境并能提供相关的预测、说明、解释与应用。扎根理论的目的在于识别现实生活中社会现象的基本特征,如组织学习、技术开发、结构化或者战略化等(Deborah Dougherty, 2002)。由此,扎根理论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其使命,即“经由质化方法来建立理论”。它的一般流程是在理论抽样后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等方法构建理论模型。

罗伯特・殷指出,当研究者需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时,采用案例研究是合适的。本文的研究主题在于探索国家经济规划区战略的驱动因素,即为什么国家要在短时间内密集批复数十个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因而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此前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理论对批复规划区的动机缺乏完整系统的论述,本研究拟收集2005年以来国务院密集批复的30个国家战略规划区的规划材料进行逐一剖析,进而层层深入,挖掘出区域规划的内在动因。这30份《区域发展规划》涉及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和各种类型的区域定位,其名单如表1:

四、 模型构建

(一) 开放式编码

开放编码指将所获得的原始资料逐字逐句进行分析、记录,并进行初始概念化,然后把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初始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整合发掘出概念和范畴的过程。根据开放编码的要求,我们先对前25个样本材料中对制定区域规划的驱动和影响因素的描述进行编码,编号中包含有:区域规划编号―章编号―节编号―句子编号。如1-1-1-1表示《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的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

经过对标签进行多次整理与初始概念化,本研究从资料中抽象出11个范畴及其下属的45个概念,具体见表2:

(二)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指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将开放性编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联结在一起的过程。主轴编码是将开放式编码中得到的各独立的范畴加以连结,将被分解的资料重新整合进而形成新的更高统揽层次上的范畴。本研究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联和逻辑关系对其进行归类和抽象,共得出4个主范畴,分别是:改革社会体制、提升经济绩效、平衡发展权利、防范国际风险。各主范畴及其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如表3所示:

(三)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连结关系的过程。经过对范畴的继续考察和对范畴关系的不断思考,结合规划原始资料,最终得出“国家经济规划区战略的动力机制”这一核心范畴。可以简称为“内部改革动力―外部环境压力”模型。如图1所示。

(五)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用另外5份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材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中的范畴发展较为丰富,对4个主范畴(改革社会体制、提升经济绩效、平衡发展权利、防范国际风险)的检验没有发现形成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4个主范畴内部也没有发现新的构成因子。

五、 模型阐释

(一) 改革社会体制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但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教育投入不足、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也突出了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性。规划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实现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一是开展各项教育改革试点,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子。二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三是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四是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型农村养老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二) 提升经济绩效

我国实行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化”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极大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力地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但地方政府“经济人”的特征使其在以“GDP”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制下从本区域利益出发,强行设置行政壁垒,人为干预市场机制,地区之间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从而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种空间格局的优化状态。一是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规划明确在进一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基础上,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 平衡发展权利

1. 平衡区域发展权利。中国改革开放走的是不平衡发展道路,希望通过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后发地区共同富裕,这在事实上产生了区域发展权利的不平衡。受政策优惠扶持的地区获得了跨跃式发展,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落后地区的资源不断涌向发达地区,从而更难把握发展机会,改革的极化效应明显,回波效应不足,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的设立,是要改变以单纯依靠部分地区及中心城市发展的做法,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圈的主导地位,通过“极化”和“扩散”效益,使区域内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强大的经济合力和内聚力。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不再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布局,而是遍及东南西北的绝大部分省份,不同经济圈、城市带交叉融合,形成网络化格局。

2. 平衡代际发展权利。经济的高速发展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过度开采资源和对环境的破坏透支了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潜力,直接导致代际发展权利的不平衡。以牺牲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来维持当下的高速发展是难以持续的,只有平衡代际之间的发展权利,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潘阳湖生态经济规划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针对这些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环境脆弱的特点,专门制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并进。其他规划区严格按照国家功能规划区要求,在限制开发区内谨慎开发,坚决不允许在禁止开发区内开发。

(四) 防范国际风险

1.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驱使下一度为争夺外资大打出手,优惠条件一让再让,不仅扰乱了地区之间竞争秩序,也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明确要求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的外资进入,实现利用外资从资金为主提升到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主转变,同时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领域等,提高国际资源要素的集聚层次。

2. 鼓励企业“走出去”,攫取全球竞争优势。国家战略经济规划区强调培养企业的合约精神、法治观念和商业信用意识,鼓励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并购、境外上市等方式“走出去”。规划区不断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总体协调机制,在资金筹措、外汇审核、检验检疫、项目管理方面建立高效便捷的支撑体系,为企业境外拓展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国家新的经济规划区战略不仅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思路,明确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风险,同时还探索出新的区域合作模式,如设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图们江合作开发经济区。这些规划区的设立把对外开放和次区域合作结合起来,打开新的对外经济交流通道,不仅有利于提升沿边开放开发水平,繁荣边疆地区经济,而且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加强睦邻友好关系。

综上所述,国家密集设立经济规划区是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崛起之后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区域范围缩小,规划内容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这是在国际竞争压力和国内改革动力的双重环境下采取的制度变迁,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对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Strauss, Anselm L. (1987).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Dougherty,Deborah.(2002).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s.In J. A. C. Baum(Ed),Companion to Organizations.Oxford,UK:Blackwell Publishers.

[3] 汤筠,孟芊,杨永恒.区域规划理论研究综述. 求实,2009(02):140-143.

[4] 陈耀.部级区域规划与区域经济新格局.中国发展观察,2010(03):13-15.

[5] 王建明,王俊豪.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政府管制政策――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管理世界,2011(04) :13-22.

[6]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 杨龙,胡慧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府际关系的影响.南开学报, 2012(02):35-47.

[8] 刘云中,侯永志,兰宗敏.我国“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主要特点.中国经济时报, 2013 年1 月17 日,第 005 版

第7篇: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兼职教师;培训需求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training need of part-time nursing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and specialized college.Methods The training need and attitude of 65 nursing part-time teacher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elf-made questionnaire.Results The part-time teachers’ training need was urgent,the training way adopted generally by part-time teachers were reading reports,example discuss,observing teaching,cooperative teaching and participat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The general factors about taking part in training were short of training program,attention from hospital and(or)school,time and training funds investment.Conclusion The access system and terms of part-time teachers should be stricter and the range of employment should be extended properly.The training of part-time teachers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and involved in the training system of the college faculty.The investig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he training need should be enhanced.Higher quality re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more training patterns should be adopte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and specialized college;part-time teacher;training need

高职兼职教师特指学校正式聘任的,能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或实践教学任务的企业或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的快速推进,以“双师”为骨干,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队伍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1]。由于高职护理兼职教师发展较晚,以中专为起点的护理人员居多,素质参差不齐,还不能适应高等护理教育的需求,基于教师需求开展的培训工作是有效培训的保证[2]。本研究拟对高职高专兼职护理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以便为全面保证教学质量,对兼职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抽取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受聘兼职教师65名,其中硕士学历4人,本科学历45人,大专学历16人,主管护师22人,副主任/主任护师37人,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6人,护士长20人,护理部主任/分管副院长5人,医师6人,均为临床或社区工作者,无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兼职任教时间均不足3年。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1)兼职教师培训需求问卷该问卷根据文献资料、专家咨询、访谈等自行设计调查内容,包括教学任务需求、教学发展需求、个人需求等3个方面11项培训内容。各项内容采用Likert 5分法量化记分,其中5表示“非常需要”、4表示“比较需要”、3表示“不确定”、2表示“比较不需要”、1表示“非常不需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克伦巴赫系数为0.87,重测信度r系数为0.81,达到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2)兼职教师培训态度相关问卷,包括希望的培训方式、途径、时间安排以及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等,采用单项/多项选择的方式完成。问卷由学院在教学工作会议后组织调查对象统一发放,采用不记名的方式逐一填写,10 min内完成,现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5份,回收份6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Windows Office 2003双人双份录入,保证输入资料准确性达100%,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兼职教师培训需求结果 资料显示兼职教师的总体培训需求较高,平均分为(4.88±0.35)分,最需要培训的三项内容依次是现代教学技术、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分分别为(4.78±0.67)分、(4.76±0.71)分、(4.56±0.56)分。得分较低的三项培训内容依次是新专业知识、教师职业道德、人际沟通,得分分别为(3.97±0.76)分、(3.89±0.92)分、(3.77±1.24)分,见表1。表1 兼职教师培训需求结果培训内容 总分 平均分

2.2 培训方法与途径 采用多项选择的方式,包括读书报告、专题研讨、专家讲座、电视教学、参与或进行教育科研、系统讲授、实例讨论、教师经验交流、观摩教学、合作教学等。其中较多被兼职教师采纳的培训方法为读书报告占92.31%、实例讨论占75.38%、观摩教学占73.85%、合作教学占70.77%、参与或进行教育科研占69.23%。表2 兼职教师选择培训方法及途径

2.3 影响参加培训的原因 采用多项选择的方式,93.84%的兼职教师认为缺少相关的培训,86.15%认为医院不重视,87.69%认为没有时间、81.54%认为学校不重视,80%认为培训经费不足。

2.4 希望培训的组织形式 29.23%希望采取集中培训方式、70%希望采取分学段培训方式、83.08%希望采取分学科培训方式、76.92%希望采取专家个别指导、33.75%希望采取全脱产的学习方式,66.25%希望采取半脱产的学习方式。

3 讨论

3.1 严格兼职教师聘用准入机制,拓展聘用范围 目前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来源有两种:(1)在课程安排之后,视课程空缺情况找熟人介绍教师;(2)为应急,补漏采用人托人的方法聘用教师[3]。我院自2005年以来,为适应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及扩招的教学需求开始引进临床一线优秀护理人才作为学院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均需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并具备临床带教经验,由护理部推荐及学校面试,相关教研室试讲引入,已形成规范的聘用准入机制。鉴于护理学科学历教育发展较晚,我市临床上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高学历护理人才尚不多见,目前在聘的65名在聘的兼职教师均来源于宁波市各级医院及社区临床工作者,其中仅有4名为硕士以上学历,且均为临床医师。在我国,教育部明文规定,高等院校教师原则上应为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有高校相关教学经验或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等。目前在高校职业与继续教育任职的教师,无论是专职的教师,还是外聘的教师都应具有教育部规定的相关条件才能上岗任教。本调查显示:在聘的兼职教师均未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且自评接触过教育教学理论及高等职业教学相关知识的人数不足20%。研究者认为我院在引进兼职教师人才虽具备一定的准入机制和管理途径但是尚缺乏严格的准入标准,教师的基本素质应作为一项考核的重要指标,外兼职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学术或技能水平,而且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此外在招聘兼职教师的途径上除了向医院引进一线的医疗卫生人员,也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兄弟院校的优秀师资和专家教授,师资共享,真正做到聘请兼职教师优化教学团队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功能实效。

3.2 重视兼职教师的培养、切实纳入本校师资培养建设范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教师培训作为高职师资建设的重心已受到广泛重视,然而目前尚少见高校专门针对兼职教师的培训计划。兼职教师不仅仅在数量上补充高职院校师资的缺乏,保证教学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校人力成本。此外,作为专业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载体,多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也能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被认可。我院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比例已达1∶1,资料显示:多数兼职教师在教学环节的把握上体现不足,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4]。在影响参加培训的原因的调查中显93.84%的兼职教师认为缺少相关的培训,86.15%认为医院不重视,87.69%认为没有时间、81.54%认为学校不重视,80%认为培训经费不足,可以看出兼职教师并不认为自己的角色被相关部门足够重视。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兼职教师的培养,将培养计划切实纳入本校师资培养建设的范畴,做好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帮助兼职教师完成角色定位,做到学校、兼职教师和医院三赢,致力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及教研水平,保证教学效果。

3.3 加强培训需求的研究和预测 只有准确地掌握了培训教师的需求信息,才能保证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调查所形成需求问卷不仅包括兼职教师的个人需求方面、也广泛收集教育专家,培训专家,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等有关教师基本素质及高职院校教学教研发展等方面的客观需求,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广泛性。本调查显示:兼职教师均具备较高的培训需求,说明兼职教师在承担教师角色时有较高的敬业精神,作为高职院校应努力帮助兼职教师完成角色转换。其中,最需要培训的三项内容依次是现代教学技术、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这些均是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实用的教学工具与手段,兼职教师多为高级以上职称,且护理教师学历起点较低,可能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上相对欠缺有关,得分较低的三项培训内容依次是新专业知识、教师职业道德、人际沟通,可能与兼职教师认为在平时的工作中均有不断接触相关知识有关。这些调查结果可能与教育培训专家认为在高校教师基本素质和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等培训必要性更高具备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置培训内容和计划时应充分结合多方面的调研结果进行统筹安排,既充分满足兼职教师的个体培训需求,又符合实际教学发展要求。

3.4 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培养方式多样化 调查显示:在希望参加培训的组织方面,其中较多被兼职教师采纳的培训方法为读书报告、实例讨论、观摩教学、合作教学及参与或进行教育科研。29.23%兼职教师希望采取集中培训方式、70%希望采取分学段培训方式、83.08%希望采取分学科培训方式、76.92%希望采取专家个别指导。33.75%希望采取全脱产的学习方式,66.25%希望采取半脱产的学习方式。兼职教师普遍不倾向于系统讲授及集中学习,可能与成人教育在接受继续培训时候更多倾向于能充分利用既往的学习经验,希望有较多的参与度有关。此外兼职教师多来自医疗卫生单位的中间力量,培训存在工学时间冲突,因此应充分尊重兼职教师的培训需求,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如依托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宁波大学等师资,并根据学科差异进行分类培训。

4 小结

兼职教师的培训需求较高,应严格兼职教师聘用准入机制,拓展聘用范围;重视兼职教师的培养、切实纳入本校师资培养建设范畴;加强培训需求的研究和预测;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培养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张尧学.正确定位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0-31.

2 王金涛.湖北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培训策略.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4(3):54-56.

第8篇: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国家当前建设中的一个关键词,中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要塑造生态文明观。我们应意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的中心,而非自然的主宰。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在受教育者中传播和宣传生态文明观,传播环境危机意识,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等等,通过宣传教育逐渐形成人们的生态文明观,从而自觉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自觉维护生态文明。只有在全体公民都树立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凝聚维护生态文明的正能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议培养“生态人”

“生态人”的培养,教育是最佳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回顾我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教育,导致了个体生态观念的淡薄。重视并大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把生态价值纳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内涵。因此,培养具有生态价值观的“生态人”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重要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现实环境的回应,更加需要理论来支撑,需要理论体系的构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入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了人类无视自然界的规律盲目开发和掠夺所带来的后果。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状态的途径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新塑造。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也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例如,“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以及“美丽中国”的思想。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如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仁”的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

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举措

生态文明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有助于公民的全面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适时地实现创新和转变,才能承担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加入生态观教育的内容。随着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培养公民正确的生态观已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把公民生态观的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畴之中,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生态观教育是相互包含和融合的关系。只有把培养科学的生态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体现生态价值。从不同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价值,其中从功能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和经济价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价值。然而,随着生态危机的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其生态价值的实现。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途径的过程和环节而言,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内在条件;丰富和发展主体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顺应时展,增强自身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关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在于树立生态价值的教育理念,强调和凸显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从而真正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注重社会实践。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基本上以理论宣传和课堂教育为主。然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使其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生态文明。让公民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课题积极深入到乡村、社区、厂矿去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调研、体验和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加强化和内化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实践活动中要始终牢记生态文明的观念,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保护生态过程中促进自身道德情操的健康发展。

第9篇:护理教育的研究范畴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413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护理人员获取新知识的需要,故继续教育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1],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队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就必须加强继续教育,以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要求。

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护理人员知识更新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护理人员急需充电,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不断遇到的新问题。多种学科不断向护理学科渗透,尤其是医学模式从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由过去单纯的疾病护理向整体护理转变,这就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交叉学科知识,所以,继续教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发展和应用,逐步完善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使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需要: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使各医院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要想求生存,求发展,不但要有先进的科学管理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培养提高,因为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科学管理都需要人才来掌握和驾驭。因此,培养护理人才不仅关系到护理队伍的稳定、发展和兴旺,而且关系到医院的发展和繁荣。同时,培养合格的护理队伍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有一个新老交替和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除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锻炼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规模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才能把合格的、能够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护理人才输送到护理岗位上上去。

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继续教育的内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是在校学习的提高、补充和深化,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方位的。目前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偏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整体素质的培养,这对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不利的。因此,在继续教育的内容上,首先要加强医德医风的学习,加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哲学观点的学习,用马列主义思想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武装头脑,使护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强化以前学过的知识,学习一些相关联的学科知识,以便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继续教育的方式:有在职教育和脱产教育等,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应以在职教育为主,且在职教育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安排。①走出去进修学习,选送好学上进、品质优秀的护理骨干到大专院校或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学成回来后,将所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管理理念传授给大家,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心得,以点带面,共同提高。②请进来,邀请专家学者来院讲课,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大范围面对面的传授新知识的方式,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形式。③组织各种类型的短期专题学习班进行培训。④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电大和函授学习,这也是提高护士学历水平最普遍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护理人员刻苦学习,自学成才的热情,使护理人员学历水平得到提高。⑤定期举办各种知识竞赛和技能操作比赛,通过各种竞赛和比赛,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通过各种模拟竞赛演练,不仅提高护理人员个人的应急处理能力,也提高了医院整体护理水平。⑥每年组织召开护理学术年会暨护理科研成果推广会,挑选出质量较高的论文在大会上进行交流,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交流推广护理工作经验和护理科研成果的平台,不仅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创新展示给大家,也能从别人的经验及创新中学到新的知识。⑦专题研究,这是目前护理人员比较忽略的方面,这源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专题研究只是科学研究人员与专家的事,不属于自己的范畴。殊不知,护理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个条件来源于她们长期的护理工作实践之中,工作中天天都能遇到新的问题,遇到问题就要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就是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专题研究需要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课题,然后进行理论学习,又将理论用之于实践,这样进行反复的学习和实践,最后研究出课题成果,并将课题成果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这既是一种相当见效的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又将学习、工作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学习了于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又指导了临床护理实践,取得的课题成果又为今后晋升职称打下了基础,达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

讨 论

由于世界经济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研究范畴也在不断地深入,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对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方法等都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和实践,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也有了重大发展。

领导重视,更新观念:各级领导应重视、支持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树立“人才兴旺,医院兴旺”的观念,改变重医轻护,重使用轻培训的思想,把护理继续教育变为终身教育,并且当作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护理质量的大事来抓。

培养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随着医学和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不断出现,护理人员仅靠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来提高护理质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开展整体护理、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和学习,尽快提高护理人员观察病情、分析病情、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分析能力和水平。

加大投入:各医院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增加对护理继续教育的投入,并且在时间、经费、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参加学习的护理人员一定的支持,使护理继续教育尽快取得成效,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服务于广大患者。